农村商业银行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01:57:29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问题;对策

一、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截至2007年3月底,已有27个省(区、市)的省级联社,全国共组建农村合作银行89家,农村商业银行14家,另有7家农村合作银行机构批准筹建。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资产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从一开始的起点就相对较高。经过几年的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已有较好的发展,其运行状况良好。

《农村商业银行法》第60条规定:“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本行对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各项情况的稽核、监督制度。”农村商业银行稽核,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金融方针与政策、内部控制规章与制度,依据现代控制理论,结合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特点,对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活动、财务活动和经济效益进行稽核、核对、检查、监督,以判断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效益性。

农村商业银行稽核和检查的范围包括存款业务稽核和检查、贷款业务稽核、结算业务稽核。存款业务稽核和检查主要有企业存款的稽核、储蓄存款稽核和外汇存款稽核。贷款业务稽核主要有:工商贷款的稽核、农业贷款的稽核、基本建设贷款稽核和外汇贷款稽核。结算业务稽核主要有结算原则执行情况和稽核、计算方式的稽核、联行往来的稽核和国际结算稽核。呆账业务稽核。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是具体从事存款、贷款、结算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机构,分支机构业务工作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系统的运营情况及其社会信誉,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法规定,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稽核检查。稽核人和检查工作的具体措施有权调阅有关文件,查阅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有关档案、资料,有权要求被稽核行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就稽核实行,如说明情况或提供有关书面资料,有权纠正违反政策和会计原则事项,并督促被稽核采取措施,限期解决,问题严重的应及时向商机行报告,会同监察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稽核的主要职能是检查银行的业务和账务是否正常,参与银行制订现行的业务政策并检查执行情况,参与银行内部法规的制订;参与评估机构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的工作要达到以下5个目的:判断上述职能是否在有效的情况下实施;估价内部稽核是否具有独立地位,如果内部稽核卷入了日常业务就有可能丧失这种独立性;判断稽核的有效性是否充分发挥;确定稽核的可依赖程度;判断稽核的组织结构在贯彻董事会决策上的效能。

二、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的现状分析

1、现行稽核监督方法欠科学。(1)重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稽核方式主要通过查账来核查是否有违章、违规、违纪及所造成的和损失,重在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风险防范未成为稽核的核心,稽核工作未能从单纯的发现、查出问题转移到防范风险上来。(2)重事后复核而非风险稽核。农村商业银行事后复核的稽核水平和层次较低,成本高而难于达到最高决策和管理层的期望和要求,稽核工作重点不在查找各项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点,稽核工作未能集中在最高决策和管理层关注的区域和业务。(3)重部门稽核而非过程稽核。农村商业银行的稽核未形成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注重整个业务过程的稽核。按照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一项业务的完成不允许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包揽,因此稽核最终目的是通过检查整个业务过程,对其内部控制做出评价以达到防范风险的效果。

2、内部稽核的组织模式存在不少缺陷。(1)分行直设式。即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分行直接设立内部稽核职能部门,并对其实施全面管理和考核,总行稽核部仅对其业务开展进行指导性管理。这种模式的缺陷主要是独立性极差、职能作用不到位。其主要表现为:内部稽核部门的负责人由分行任命,工作开展极易受分行的左右和制约;个别稽核部门职责混淆,长期兼任其他部门的职能;个别分行将稽核部门视同一般职能部门进行考核,严重影响其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2)总行-分行派驻式。即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对辖内分行派驻稽核分部或总行审计特派办,由总行稽核总部对其实施相对垂直管理。此种模式的缺陷主要是独立性不足、垂直管理不够彻底。其主要表现为:总行仍将内部稽核总部设置于经营层内,未能真正实现决策、经营、监督的完全分离;各稽核派驻机构在人事等方面虽归属总行统一管理,但稽核人员的工作考核和薪酬分配方面却实施属地管理,影响了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有效性。(3)总行-片区派驻式。即农村商业银行总行设立内部稽核总部,按区域设置内部稽核片区派驻机构,且实施完全的垂直管理。其主要优点是独立性较强,但存在派驻机构人员配备不足、检查频率降低、外部监管关系不明确等问题。如某银行实施了“总行稽核总部-地区稽核中心-派驻分行稽核专员办”三级稽核组织模式,但稽核专员办仅有3人。由于片区派驻机构均设立于其他城市,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当地银行监管机构也难以对其运行情况实施有效监管。

3、运行机制的不足之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运行机制是当前制约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其制约因素主要出现在实施程序、稽核频率及指标等方面。(1)实施程序有漏洞。稽核监督计划制定不够精细,缺乏对稽核对象的综合分析和总体评价,不能准确把握稽核对象的问题和重点。稽核检查方案和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控制内部稽核人员的操作风险。稽核检查报告途径不够通畅。后续检查相对空虚。(2)稽核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稽核检查主要局限于专项检查或突击检查,全面检查相对较少。(3)稽核检查的后评价和处罚力度有待加强。一是现场检查的后评价制度执行不力。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实施内部稽核检查后,并未深入分析和评价稽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内部控制隐患,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从根本上防范和杜绝违规操作和经营风险。二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调查发现,个别农村商业银行在2005年也已开始转变观念,逐步加大处罚力度。

(二)稽核监督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1、从总行层面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的偏差,弱化了银行完善内控机制、强化内部监督的内在动力。银行商业化、市场化改革以来,各农村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重发展、轻控制”、“重业绩、轻风险”和“重激励、轻约束”的不良倾向,以致内部控制相对乏力,强化内部监督的主观动力不足,对内部稽核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够、进程较为缓慢。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分行作为总行的一级人,极易与总行形成“共谋”,忽视稽核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弱化了稽核职能作用的发挥。

2、从分行层面来看,传统的稽核监督理念导致了银行内部稽核方法和程序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根据现代审计理论,稽核检查应更加注重对业务程序和内控系统的分析。传统的稽核理念缺乏对银行内部控制的总体评价,使内部稽核程序的标准化程度难以提高,内部稽核的工作效率相应降低。

3、从监管层面来看,外部监管的软约束削弱了银行增强内部稽核有效性的外在压力。一是稽核的监管法规不够完善。二是基层监管机构力不从心。各农村商业银行省级分行的内部稽核系统均由总行设计和构建,各分行难以采纳地方银行监管机构对其改进和完善内部稽核体系的监管建议。同时,因内部稽核片区派驻机构的外部监管关系尚未理顺,地方银行监管机构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三、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农村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其他农村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手段,已成为客观必然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稽核监督体制,应包括垂直的稽核监督组织结构体系、权威的稽核法规体系以及严格的稽核工作内容体系。

完善治理结构,增加农村商业银行改进稽核监督体系的内在动力。农村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结构,强化内部再监督。设立一定数量的外部独立董事,并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以保证董事会对内部稽核体系有效性的监督和控制。同时完善监事会结构,增加外部监事,提高监事会成员素质,以充分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再监督,促使内部稽核体系的改进和有效运行。

再造内部稽核体系,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的运行效率。一是按照独立性原则进行内部稽核的组织设计。农村商业银行一般宜推行“总行稽核总部-地区稽核中心-分行稽核专员办”的三级派驻模式,总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应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各级内部稽核机构均由总行派驻,人事、薪酬均由总行统一考核和决定。二是提升稽核人员素质。农村商业银行应实施稽核人员准入管理,提高职业资质和专业水平,实施稽核人员与一线业务人员的轮岗交流制度,提高稽核人员待遇,增加稽核人员数量,使各级派驻机构的人员配备与管辖分行的业务发展相适应,确保对基层银行合理的稽核频率和范围。

强化稽核体系的外部监管,推动内部稽核的改革进程。一是完善银行业内部稽核运行的监管规章和制度。银行监管当局应出台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体系管理办法,从组织设计、方法和程序、外部监管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建立内部稽核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体系运行的问责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处罚办法。二是建立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运行状况的分级监管模式。针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组织模式向“垂直管理、片区派驻、分级设置”发展的趋势。三是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制定和落实内部稽核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计划。建议银行监管当局进一步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将内部控制稽核体系建设纳入经营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内部稽核体系建设的短、中、长期目标,落实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使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体系符合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电脑作为高科技技术手段,应该实际运用到商业银行稽核监督工作内容中。电脑稽核能够独立形成以检查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安全性为目的,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为其他类型的稽核提供事前、事后、事中的证据、分析判断等的支持。电脑稽核系统属于典型的事务处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它既包括了银行业务的前台业务处理和后台维护,同时,也包括业务数据的统计信息。这个系统采用数据集中,分布监督和集中监督相结合的模式。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中心统一监督或各营业点自己监督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丁宝华.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稽核监督工作改革与发展[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3).

2、肖菱,张益标.对加强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制度的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3(1).

3、王飞,侯贝贝.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的有效性研究[J].新金融,2006(10).

4、刘茹,苏进波.基层银行稽核监督工作如何适应经营机制的转变[J].华北金融,2000(Z1).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2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率先提出的。在其著作《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书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提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化工业化体系两种不同经济体系的同时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机构不仅存在于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更存在于城乡二元体制之中。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群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承包、“企业+农户”农产品深加工经济等,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但二元经济结构仍是目前的主体。

(二)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有美国《连线》杂志主编,于2004年提出: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而从利益最大化来看,由于进入网络化时代,加上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的频繁,信息获取的成本大大降低。处于尾部的大部分农村地区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我国农村地区有些巨大的市场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部门中低收入人群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银行业中,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拓展农村市场。从以上理论综述和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现状看,得到以下启示:1、农村金融市场有区别于城镇金融市场的差异性。由于我国城镇和农村存在着客观的二元经济体制,二者在经济形态、金融总额、消费能力、信用制度和产权现状方面等存在着差别,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时,要选择明确的目标客户,在现有体制下要调整在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在产品创新、制度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农村经济一些现实问题面前,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一整套区别于现有体制的措施,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和策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产品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大发展。2、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尤其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成为我国产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门。我国县域经济不仅“小而全”,而且各地方依据自身情况,发展各具特色的“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县域经济中尤其乡镇企业依据当地特点,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国有商业银行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前要做好目标客户的选择,金融产品的供给既要重视传统的零售业务,也要注重批量化服务、产品的创新和拓展。一方面以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为根基的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扶持县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特色,也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能过剩行业提供了有利地带。这样乡镇企业集群化的发展,就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结算、信贷、理财、支付等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对象,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同时,更加为商业银行提供批量化、规模化服务带来了机遇。

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经营方式、服务渠道、产品服务有所创新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重要性逐渐显现,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市场的竞争也逐渐显现,在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机构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部分重点乡镇分布有农业银行网点。目前,绝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挖掘农村金融市场资源,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资金融资、结算、保值理财等篮子金融需求。大中小城市金融市场已经是完全竞争市场,对于客户、存款的竞争在农村地区也将逐渐展开。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认识到这一点,纷纷扩大了县支行的职能和经营范围,组建惠民服务专业部门,打造自己农村市场专业化拓展队伍。在县支行配备了专业化的信贷经理和外出营销团队,并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打造专门服务三农客户的产品服务包。如电子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结算通卡转账免费服务,移动终端上门开卡服务等。在渠道拓展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布放了大量离行式柜员机,依靠非金融组织布放了大量助农取款点、POS刷卡机,并努力拓展电子银行客户群体,进一步释放了固定物理网点的影响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以及对县支行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县支行的发展活力。

(二)存在问题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前几年大量的撤并基层机构,上收了县域机构的各类权限,客观上导致了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发展范围和能力受限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主阵地还是在城镇。在国有银行商业化浪潮下,对于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撤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改革前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农村地区相对城镇劳动生产率不高,市场机会较低,必然导致资源从农村市场逃离。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本质追求。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进入农村市场时存在产品适应性不强,不能够较大程度上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二是在进行市场拓展时,也往往是单独作战,这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除邮政储蓄和农行外,中行、建行、工行在乡镇网点少、人员少,拓展农村市场的队伍不够健全。产品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大部分集中在资金结算、支付方便。由于自身资源配置、业务拓展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在贷款、理财、保险等方面供给不足,产品创新不够。

三、国有商业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具体策略

(一)加强对客户的批量化开拓

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时,鉴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情况,要关注重点地区和重要客户。一是抓龙头企业。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一直在紧抓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农民扶贫工作,认定了多家省市两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采取“企业+农户”或直接土地流转的模式,具有抓一个活一片的效应。二是借力非金融企业。十三大以来,国家出台汽车下乡、农机补贴政策。一般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都是农村中资金实力较大的农户,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可与农机销售企业合作,对该类客户提供小额农户贷款、农业机械分期付款服务。三是注重各乡镇产业集群客户。该类客户具有批量化特点,制作统一完备的金融服务方案,可批量化营销客户,满足其融资、理财、结算等服务。四是大力拓展个体工商户和中高端客户,积极渗透,重点突破,树立典型,制造影响,由点带面的批量化营销。

(二)完善运行机制

首先要完善人员配置和相应考核制度。组建农村金融服务团队,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完善现有薪酬考核机制。二是注重联动营销,要借外力,整合行内资源和行外资源。采取公私联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紧紧控制住客户资源,通过本行内个人业务部门、对公业务部门和电子银行部门等经营部门的梳理,共同开发农村金融市场。三是做好产品服务创新和研发工作。产品研发团队要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需求,打造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包,形成一整套的产品系列,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各方面金融需求。

(三)重建业务渠道

一是物理网点的重建。对于产业聚集区,工商业、制造业发达的重点乡镇,要加快组建物理渠道建设,实现物理网点的扩张。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大对发达乡镇的倾斜,提升拓展现有网点的服务权限和潜能。二是注重电子渠道铺设。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覆盖率逐渐增加,电子银行的辐射能力较强,可以把国有银行的虚拟金融服务平台拓展到县域每一个乡镇。三是借助外力加快助农取款点的铺设,依靠非金融机构,延伸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触角。以无线网络终端、电话POS和电话支付为依托,铺设自身的虚拟网络。

(四)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产品创新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3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一、前言

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实现战略转型才能够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自从改制以来就陆陆续续的都进行了战略转型,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获得了平稳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存在的问题

1.战略目标不明确

在新形势下,许多进行战略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理念严重落后,并没有因为制度的转型而有所转变,在战略上还是定位在与本地的大中型银行有多相似,主要的业务来源还是大集体,相对而言有些过分依赖这些大集团业务。大集团业务一般的信贷都比较大、时间比较场,可以说不同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后的业务标准。

2.缺乏差异化转型战略

根据调查显示,已经成功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都存在这同质化竞争问题。在许多建设和发展制度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农村银行制度,并没有由于战略转型而去改变自身的制度。这样就导致了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未转型的没什么差异,转型的意义不大。

3.银行建设缓慢

根据调查表明,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组织构建、业务流程、部门沟通、风险管理、监督机构等方面的都比较落后,建设非常缓慢,都没有达到转型前制定的目标,另外许多农村商业银行科技水平还不算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建设极为缓慢。

4.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水平落后

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上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对文化的要求,文化反应的是一个企业内部员工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文化水平的好坏,决定这企业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根据调查显示,当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行对都比较落后,没有培养出具备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路径

1.明确战略目标

明确转型的战略目标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意义。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的预期效果的评估,战略目标的设定是企业宗旨展开的具体化,是企业确定经营的目的,达到自己目标的具体规定。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我们不应该将业务的重心放到大企业上,应该将重心转化到贷款较小、贷款时间较短的个体业务上,这样的业务是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最初目的。

2.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

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是对农村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转型任务的肯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未完成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速度。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就要求我们对转型后的建设和发展要有所改进,不能够采取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未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促使未实现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的步伐。

3.加快银行建设

新形势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后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银行的建设,只有加快银行的建设,才能够使农村商业银行适应战略转型的改变。加快银行建设首先我们要对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构建、业务流程、部门沟通、风险管理、监督机构等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便利性和实用性。接着还可以深挖客户的需求来加快银行的建设,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要将业务的重心围绕在广大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等个体业务户,这样可以很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有益于银行的安全建设。最后可以强化业务合作,将资源集成处理,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各种企业进行合作,包括技术上和信息上的共享合作,这样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加快银行的建设。

4.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与企业文化的重视,我们在银行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的开展战略文化建设,明确企业文化的意义,激发员工对于企业的热情。接着要规范企业的制度文化,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素质问题,规范企业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最后在内部员工对企业具备一定的归属感和认知感,之后构建企业的人文文化,打造企业的团队文化,这样能够很好的帮助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移后的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在新形势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好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农村建设,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帮助农村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连友.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理论框架与路径选择[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33-37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河南;优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则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本文对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对改善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理论内涵

关于金融生态的概念,目前有不同看法:①比喻论,认为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环境,主要是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及经济环境等;②内外因素综合论,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法律、意识形态、信用传统习惯,和金融业内部结构和运行主体、组织行为、机制、产品等内部因素,以及内外部因素的相互牵制和影响;③价值论,认为金融生态反映金融业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④仿生论,这一观点来自于生态经济学并借鉴了生态学的观点,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仿生学概念,是一种社会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相类似,是社会发展中一个呈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本文基于经济生态学或经济演化理论,将农村融本身视为一种生态,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包含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者或供给者,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及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决策及监管机构)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在这种动态平衡系统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农村金融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服务对象,影响甚至决定后者的运行机制、生存状况,反过来,后者通过提供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农村金融信息生产与导向功能、风险规避与管理功能积极反作用于前者。

二、金融生态环境对新农村建设的效应

(一)宏观效应

首先,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基于人们相互信任、互相交换各自的产品,到今天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可以说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存在,金融不能合理有效运行,金融社会经济活动就不会有效运转,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就不能自由地流通,社会资源也就不会合理配置,国民经济就不能顺畅运转。因此,金融发展到高级阶段,已不是仅仅从属于经济,而是成为了经济的核心,起着联系各行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已经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发展,要实现新农村的发展,金融也需要加快发展。

(二)微观效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核心的作用,除了进一步加强金融业自身改革外,更有赖于金融业的外部“生态环境”。正如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由其自身条件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二者共同决定一样,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转与核心作用的发挥,一方面要以自身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金融企业也是一个生命系统,不断地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其周边的社会系统形成发展模式选择了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关系,使其自身通过“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了生存、成长、回报、获取继而再发展的目的。当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金融资产安全有保证时,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金融支持的重点,进而带动各种资源聚集,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可持续的动力,形成农户、银行、政府的多赢格局。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由于连续几年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退出的力度加大,国有银行资金上存、邮政储蓄分流和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比较脆弱。

1.农村正规金融中介组织仍不健全。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只剩下农村信用社,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

2.农信社独自难当“支农”重任。目前正规金融提供的贷款仅为河北农村资金需求的25%,乡镇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也只有52%;在农村信用社获取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信贷支持的农户数仅占河南省农户总数的30.8%。

(二)农村金融立法不健全

1995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法律规章对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规定的效力等级都比较低,没有权威性,一般是部门规章,至高是国务院制定的法规,还有不少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和发展中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比如,对待在农村金融组织中占重要地位的农村信用社,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关于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合作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性质、组织形式以及权益,未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依法的扶持和保护。

四、发展策略建议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善

1.加大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的力度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5

金融行业位居世界行业的前列,不管是校园还是企业都对此尤为关注,而很多人也普遍认为,国家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和金融行业相挂钩的,所以,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政府都会对金融产业加以扶持。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在国内的比重都比较大,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广大民众来说都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力。如果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如何更好的为商业引进优质投资人,如何将商业银行推向国外更大的平台,这不仅是各大商业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国家需要面临的挑战。

平衡计分卡在提出之后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行业界对它的评价也是不仅相同,这里,我将结合课堂知识和课外查阅的资料谈谈平衡计分卡在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作用。

一,平衡计分卡的介绍

(一)平衡计分卡的产生

很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最早产生平衡计分卡的时间是19世纪,法国地区出现了一种与传统绩效评核完全不同的一种评价方式,不仅很好的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还添加了除财务的部分——也就是衡量个人业绩另一指标。这一思想在1987年有了实质性的进展,ADI公司积极开发新的产品,把财务维度分为了内部运营和客户维持这两个方面,而这一阶段性成果在得到重视之后,相关负责团队将运营流程、成员学习、客户沟通和财务衡量这几个重要环节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发表了《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指标等》相关文章,这个理论得以公众于世,并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

(二)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概念

平衡计分卡是指企业从客户引导、运营情况、财务管理、学习成长的几个维度,将企业或公司的战略决策改变为可切实执行的衡量指标,为达到高要求的总体目标而实行的绩效管理体系。简单的来说,平衡计分卡的创立,就是为了能够保证相关企业能够进行高强度的精英管理制度,从而能使企业在众多强大竞争者相互角逐的过程中站稳脚跟。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以服务地方人民群众为主,旨在扎根农村,最大程度的便利广大客户能够便捷的办理金融业务,为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也非常重视对偏远地区的开发和扶持,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快推进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的地方建设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农村商业银行得以迅速在地方乡镇甚至是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散布开来,由此带给农村商业银行的,不仅有巨大的收支利润,还有许多挑战。

1外界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遍布在广大的农村城镇地带,一跃发展壮大,但是在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的配备上就显得略微有些适应不了,再加上部分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不愿意下发到乡镇地区,银行的办理能力也会相应较弱,呈现出“供不应求”的一个市场走向。农村商业银行重要的优势在于,对客户免收取年费、工本费和跨行取现等费用,这是其他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没有完全做到的事情,而这也成为了农商行发展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2内部原因。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农业商业银行的业务成员都是本地居民,这可以说是优势,也可以说是劣势。聘用当地人的好处在于,他们对地方的人文和地理都非常熟稔,而人缘亲缘优势还可以为农商行带来大量的业务,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一个方面。那么除了使用传统的财务指标作为员工绩效的衡量标准外,农商行的负责人应该积极转变传统观念,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新型方式来考查工作人员,从而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三、平衡计分卡在农商行的应用

(一)实行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

单一的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反映公司和企业业绩的完整评判标准,其实按照财务指标来考评员工和企业工作量,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上面提到,平衡计分卡的含义在于,不仅考虑到员工财务指标的一些因素,另外加入了包括客户、学习成长、工作流程等几个方面的评判标准来增强公司的整体业务水平。这一考查方式的推广在一定层面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发展,也能够将农商行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结合在一起;针对这三个维度的不同指标,负责人相应提出能够实现维度共赢的战略计划,从而降低该行的运营成本,增强它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好的将农商行推到更广的平台当中去。

(二)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的执行,需要企业将上述提出的四个大方面分别给予重视,来保证多方面的平衡,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现已经开通了平衡计分卡的考核评估制度,并且取得了相应的进步,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浅谈农商行中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1.财务衡量指标。财务维度主要是对员工和企业是否能够对农村商业银行经济起到一定的作用,一般情况是根据银行收益好坏进行考量。它是最原始的业绩考核标准,也是其他三个维度的中心目标,财务指标高,那么银行发展就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衡量指标包括股份收益、利率差率和流动性比例等几个环节。农村商业银行应用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方式,使得过去财务指标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得以改善,极大的保证了银行财务指标的提高。

2客户衡量指标。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得服务型银行,客户关系是否维持得好,是否能吸引更多的外来客户,如何引进国外客户;这些对农商行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要想提升客户关系、提高客户好评率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就需要牢牢把握这一重要指标。平衡计分制度的推广使得客户满意程度上升,投诉次数变少,改善了农商行的市场推广率。

四,结束语[本文转自WWw.dYLw.nEt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平衡计分卡是农村商业银行为了长足发展而进行的策略推广,在这一计划实行的过程当中,负责人也不能按图索骥,应该在保证整个改革结构不变化的同时,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部分加以完善和修订,根据经营内外环境的不同变化来制定最符合银行发展的目标方案,帮助银行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需求追随 发展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贷款集中度 效益与风险

0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虽已成为过去,但其余波仍然扰动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当年央行所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早期效果显著,稳定了经济形势,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不良反应逐渐显现出来,商业银行贷款去向过于集中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钢铁、建筑、房地产等行业沉淀了银行大量的贷款,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的股份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信贷集中的现象,商业银行自身,各监管机构以及学界的许多人士对这一现象也已做了许多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方法与政策。然而,作为国内整个金融体系组成部分之一的农村商业银行,其存在的信贷风险,却鲜有人对其进行关注。

农村商业银行,其前身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组后按照现代公司结构进行治理,是农村正规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整个金融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自2001年底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率先挂牌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江苏省范围内共成立了5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13个市辖内均存在农商行)。

相比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窄,抗风险能力低,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区别在于,首先,农商行是地区性质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本地区范围内,这就导致了其信贷集中维度中的地区集中程度非常高;其次,农商行不仅仅是作为商业性机构存在,同时也承担一定的“支农、扶农”责任,这一点与其他商业银行也是显著不同的。这样,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度风险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同时,作为一股正在蓬勃发展的金融力量,讨论其在控制信贷风险方面的问题也就显得很有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贷款集中的内涵和概念 关于信贷集中的概念学术届众说纷纭。根据L.Douglas Smith与Edward C.

Lawrence(1995)的论述,贷款集中是贷款的长期性趋势。而Kay Giesecke与Stefan Weber(2004)对于信贷集中则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他们认为信贷集中是银行在投放贷款时,在相关或有关联关系的行业和企业中投放过度集中的行为。目前国内对信贷集中的涵义也是百家争鸣。学者唐杰和任吉武(2002)认为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包括信贷管理权限上和信贷资金投放集中两层含义。著名学者陈刚(2003)从两个层面定义信贷集中现象,首先它是公有制经济体制下向国有企业集中贷款的行为;其次是在已知存在贷款集中的风险下,银行为了追求收益,仍将贷款集中投向特定行业、地区的行为。杨庆和(2001)认为将信贷集中是政策的周期性与长期一致性抉择的结果,是中国在国民经济转轨期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集中的趋势。

1.2 贷款集中的成因 Tobia F.Rotherli(2000)通过调查和统计瑞士三大银行1987-1996年间的相关信贷数据探讨信贷集中的成因,他发现信贷市场中,银行习惯于相互模仿彼此的贷款决策行为,这就是“羊群行为”。他认为“羊群行为”是造成信贷投向集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林毅夫,李永军(2001)从宏观金融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银行结构论来解释信贷集中,他们认为国有银行主导了整个市场,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同时对国有大企业信贷集中。巴曙松、肖凡(2010)认为2008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得银行贷款在企业类型上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在贷款类型上向中长期贷款集中;在行业特点上,向房地产、钢铁和道路运输行业集中;在地域差异上向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集中;在融资模式上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集中。从整体来看,信贷集中度风险逐渐显现。张雪兰(2010)将信贷集中现象归结为“信贷羊群行为”,认为我国银行信贷羊群行为是信息不对称、行政干预及政策导向、银行风险观及市场定位趋同、银行经营者声誉及报酬考量等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

1.3 贷款集中的度量方法 目前在客户集中度风险计量方面,学术理论界比较推崇的几种方法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基尼系数法、敞口比率法、基于Credit Risk+模型的分散度调整法、基于ASRF模型的分散度调整法等。提倡通过多因素模型法、解析式方法、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以及敞口比率法来计量行业集中度风险。著名学者陈国立(2006)分析中国信贷集中程度时提到了三个指标,即行业集中度、洛伦茨曲线和吉尼系数以及赫芬达尔指数。其中,行业集中度又称作贝恩指数,它通常用产业中最大的n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在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通过行业集中度对信贷市场的集中度进行分析和描述,继而对中国信贷市场中的绝对集中程度进行判定。第二个指标是洛伦茨曲线和吉尼系数。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状况直接反映在洛伦茨曲线和吉尼系数上。大部分产业的吉尼系数为0~1。在吉尼系数越接近1,说明银行贷款余额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市场集中度较高;吉尼系数越接近零值,说明银行贷款余额分布均等。第三各指标是赫芬达尔指数,也叫做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该指数兼备上述两项指标的优点,而且巧妙地规避了上述两项指标的缺陷,因而备受业界推崇。在信贷操作中,赫芬达尔指数越大,表明信贷集中度越高;赫芬达尔指数越小,信贷集中度越低。

2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的测算

2.1 指标的选取 当前,业界主要通过赫芬达尔指标法、行业集中度指数法和区分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的分类法来测算集中度。

①赫芬达尔(Herfindahl)指标法:即企业各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平方和,当该值取值为1时,表明企业未采取分散化经营,集中度最大;反之,数值越小,表明集中度越小。

②贷款客户集中度指数定义为CHI,同上商业银行采用前十大客户所占资本净额的百分比来表示对客户贷款的集中程度,CHI越大,说明贷款总额分布在前十名客户中的比重就越大,集中程度越高。

③地区集中程度,因为农村商业银行主营业务大多局限于本区域,故可以认为地区集中程度较高,达到1,在实际计算中,可以将此变量剔除。

2.2 苏南地区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测算 根据数据的需要以及实际的可获得性,本文搜寻了苏南地区三家农村商业银行(分别为常熟、吴江、江阴农村商业银行)2008年至2012年的数据,根据三家农村商业所披露的资料,计算贷款的行业集中程度以及客户集中程度。研究中使用EXCEL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从图1中可以看出常熟农商行行业贷款集中程度在20%~30%这个区间变化,吴江农商行则处于30%~40%这个区间,江阴农村商业银行2008年贷款集中度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走势逐年下降。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最大十家客户的贷款集中度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常熟农商行下降幅度最为明显。

3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收益及风险分析

3.1 研究方法 对所收集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税前资产利润率ROA以及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建立回归方程:

其中,ROAij表示第i家银行在第j年的税前资产利润率;ROEij表示第i家银行第j年的净资产利润率;MHIij表示第i家银行第j年的市场集中度情况;CHIij表示第i家银行第j年的客户集中度情况;SIZEij表示第i家银行第j年的总资产,计算中对其取对数;α0、β0为常数项;α1、α2、α3、β1、β2、β3为回归系数;εij、μij为残差项。

以不良贷款率(RBL)来衡量银行的风险,建立回归方程:

4 对回归的结果进行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商行的税前资产利润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MHI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两者对贷款的客户集中度CHI以及资产规模LNSIZE的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以上这点说明三个问题,第一,贷款的行业集中度情况明显影响着农商行的收益水平,这一点在现实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对收益率水平高的行业集中贷款不仅可以在行业层面上集中而且可以同时在企业层面上分散,有利于提高收益,例如:对房地产业、城建、出口制造业的集中投资都可以带来明显的收益;第二,客户集中度对收益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说明了在区域范围内,对大客户与中小客户的信贷并不存在明显的效益差异;第三,资产规模对收益情况的影响也不显著,这从侧面说明了农商行对资产管理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为资产规模大的议价能力强投资面广理应获得更高的收益,但从表中的数据并不能看出这一现象。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坏账率RBL与贷款集中度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反而与资产规模呈正相关情况。这一点与人们的常识,即与其他中大型的商业银行的情况截然相反。

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般与贷款的集中度呈一定的相关性,而农商行的两者却不显相关性,这是因为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业务是在全国内展开的,而农商行的业务范围却主要局限在一定区域内,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数目和产业数目与全国相比,自然不存在可比性,这一点也从侧面表明了农商行的贷款集中去向并不一定是自身的主观意愿而有可能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表2还表明了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率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同样可以在现实中得到解释,农商行整体规模较小,人员构成简单,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如其他中大型银行高,内部风险管理结构也相对的不完善,当资产规模大时,其管理能力不能同时跟进,对坏账的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增加了坏账比例。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Herfindahal指数为基础来计算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业集中度和以前十大客户贷款占比来衡量的客户集中度这两个指标来测算三个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些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对其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特定群体来讲,银行的效益主要与贷款的行业集中程度有关,而不良贷款率却与银行的资产规模相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区域性,二是农商行自身资产管理水平的差异性。

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的建议是,首先,要加强对农商行自身员工素质的培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可以从制度上引进其他成熟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第二从内部人员招聘培养上下工夫。其次,就是经营业务区域性的问题,随着国家金融管控的逐渐放松,也早有部分农商行走出原本所在的区域,向其他地区拓展业务,后来者可以模仿先行者,乘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东风,拓展市场,增加业务种类并最终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晓琴,李晓霞.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的测算及效应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4:22-26.

[2]关闯.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

[3]王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4]王海霞,金桩.城市商业银行客户贷款集中度研究[J].财会月刊,2010,29:38-40.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风险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61-03

农村商业银行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比较快。自2011年起,农村商业银行每年新增的机构数量都在120家以上。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截至2016年4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达到1000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总体运行良好。在银行业协会2016年公布的以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排序的我国前100家银行排行榜中,农村商业银行占据了21席。

一、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核算和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不够重视成本和效益的统筹,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核算和管理简单粗放,没有科学地开展成本核算和管理,不利于其提高经营效益。比如,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还在使用增量预算法,即以以前的数据为基数,依照费用预算的逐年增加方式进行成本核算,核算方法不科学;当经济效益有变化时,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变更。

2.资金收支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对资金收支、资金账户、资金风险、投资融资等资金收支管理滞后,缺乏科学管理,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在对存款、贷款等资金收支业务的管理上,存在资金收支失衡问题,对资金收支缺乏有效分析和管理。

3.财务预算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陈旧,存在形式化的现象,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程序不够科学,预算管理方式落后,预算执行过程中有脱节现象,预算执行效果不佳,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欠缺。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主观地根据上一年营业收入的经验值来制定本年的收入预算,经营计划指标与实际相脱节;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等计划数而不是需求来制定费用预算,导致资金使用上的不平衡。

(二)财务风险管理不足。财务风险主要有财务支付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加大了其财务风险,不利于其业务的开展。而且,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通信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信息交流不畅,对财务活动的查看、分析与控制等财务监控也不足,财务风险管控方式和理念落后,缺乏创新,影响了财务风险的管控。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滞后。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助于加强其财务资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成本管理等,解决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滞后,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功能单一,技术跟不上,交互性也差,]有及时有效地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能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不利于成本收益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数为464055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为402432人,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为370124人。从数量上看,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更多。但从综合素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所处的地域及其发展平台等原因,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愿到其就业,农村商业银行也没有经济能力以高薪酬聘请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比如,据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的陕西省宁强县的调查统计数据,2015年宁强县的农村商业银行,70%的从业人员的学历只是高中学历,其他30%从业人员的学历是本科或者专科学历。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对财务人员也缺乏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财务风险管控的意识不强,造成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受影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成本核算和管理。其一,优化成本认定和费用分摊,实现精细化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对其人力、物资和信息成本进行整合,按照客户、部门、业务等不同类别分别进行成本认定,并且对成本认定对象划分为存款部门、贷款部门等业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后勤部门等非业务部门,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并且,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收益和分摊相匹配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折旧费、业务宣传费等各种费用精确计算并分摊到相应的业务或者部门。其二,积极开展定额管理,做好费用定额工作。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定额计算来确定某一时期的费用支出总额,对费用项目进行核算,对成本支出进行分析,分析成本指标的变动关系和变动原因,从而严格控制成本,并优化成本考核。

2.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其一,农村商业银行要控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非生息资产的比例,保持其适度性,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其二,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现金等流动资金的控制以及对资金需求量、投资方向等资金来源和结构的控制。其三,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财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强化对财务收支审批和审查,以更有效地增收节支。其四,农村商业银行应采用利率定价、RAROC指标体系等强化财务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类别划分财务预算项目,并按类别制作财务预算编制计算表。其二,农村商业银行应将收支预算细分到各部门,即按照预算项目主管属性,将财务预算项目的编制、初审、执行效果分析等工作分配到预算项目所属的有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负责所属预算项目等。其三,对不同类别的财务项目,农村商业银行应采取不同的预算比例和预算公式标准编制财务预算。

(2)对财务预算要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预测分析和按年度进行总结分析。农村商业银行要对财务预算进行的综合分析和总结,主要是分析财务预算的使用进度和使用情况,对预算编制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问题和预算控制的难点,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制定出预算纠正偏差措施。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其计划、控制以及激励功能。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从局部到整体的汇总预算和从整体到局部的分解预算,实现全方位、分层次的财务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及时调整偏差。

(4)做好对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应通过年报审计、财务内控管理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开展对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的实效。比如,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的合规性、编制方法的科学性、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

(5)做好对财务预算的监督控制,降低财务预算支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改进;完善财务预算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财务预算授权审批的权限及各财务项目的审批额度;对财务预算项目的核算采取集中报账模式,统一财务预算列支的审核标准;对财务事项列支应加强事后监督。

(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其一,强化风险意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应增强风险意识,了解财务风险的种类和影响,遵循财务管理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掌握分散风险的方法。其二,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并不断完善包括财务风险识别、预防、控制、评估等环节的适合其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其三,重视降低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强对存贷比的评估分析,完善备付金管理。其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控系统。农村商业银行应优化对贷款风险的量化模型,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财务风险的预警、监测体系。其五,加强审计监督。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成本预算、资金使用和管理等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有效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三)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农村商业银行应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运用大数据方法和工具,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其一,增加财务数据分析员、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员等信息化的财务岗位。其二,加强信息收集,强化信息披露,保护股东和储蓄者利益,健全财务管理信息交流平台,让采购、库存、分销、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信息能够快捷高效地交流沟通,完善以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便于更快捷、精准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地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其三,加强网络建设,购买或开发适合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软件,实现其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数据的共享与集成统一。其四,加强数据库建设,结合财务管理需求设置并优化科学的财务管理数据模型,强化数据分析、反馈、智能决策支持和风险控制,健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比如,设置并优化财务预测分析模型,能核算出产品、资金、部门效益等的绩效评价分析模型等,增强信息决策功能;通过数据库构建信息代码库,分类别进行统计,有助于数据收集分析等。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农村商业银行应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建设专业化的财务人员队伍,增强竞争力。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应引进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其二,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请有关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组织财务人员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观看警示教育片,通过正面及反面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其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比如在系统内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到高校进修,请财务管理专家来开办讲座,组织财务人员到别的银行机构进行交流学习等继续教育,引导财务人员的财务理念转向侧重价值与现金流量方面,提高其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更新其财会知识,提高其财务管理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其四,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考核,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业务等综合考核,对于专业技能低、综合素质低的财务人员解聘或者进行相应处理,这有助于激发财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于瑞凤.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6(7)

[2]解小平.优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6(5)

[3]卢莉琼.试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5(9)

[4]殷树云.新财务制度下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研究[J].管理观察,2016(35)

[5]薛彩霞.\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及策略[J].商,2015(3)

[6]章颖.财务精细化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应用[J].商,2015(42)

[7]傅家斌.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8]常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9

一、引言

非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一部分,与存贷业务不同,它不以利差作为盈利来源。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层面,非利息收入主要涉及存贷款账户的人工服务费用以及代客理财、债券承销等获得的佣金收入。根据普华永道的银行业快讯,中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四大压力:不良贷款加速暴露、存贷利差持续缩小、资本充足率下调、盈利增速下滑,在传统利差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整体利润仍能保持稳定,主要是来自于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的贡献。

受存贷利差持续收窄的影响,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已基本成为银行业界的某种共识。但是,从文献研究的视角看,关于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并没有形成一致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非利息收入的来源以较为稳定的佣金收入为主,不像传统的存贷业务会跟随利率或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因此,不但可以扩展银行的营收渠道,还可以为银行输入抗周期的稳定利润。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观点,如刘孟飞等[ 1 ]以中国19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并以赫芬达尔指数作为银行多元化程度的变量,实证检验证实了银行多元化可以显著降低银行风险;同样的,陈一洪[ 2 ]也在后来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比重、银行绩效间存在着正向的线性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与存贷款业务相比,非利息收入作为一种费用型收入,其转换成本和信息成本低,因此过度收取费用容易引致客户流失。另外,虽然非利息业务一般不涉及银行的自有资金,但是业务开展必然会增加银行的固定支出,比如在人力和设备上的投入,因此会增加银行杠杆,从而加剧银行绩效的波动[ 3 ]。近年来,有部分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种观点,如周晔和郑军丽[ 4 ]以中国53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规模和银行非利息业务带来的风险息息相关,即小规模的商业银行在开展非利息业务时,往往会带来更高的风险,损害银行绩效。另外,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如陈文哲[ 5 ]以中国97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银行经营活动对银行绩效、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利息业务的开展并未起到提升利润、分散风险的效果,并进一步将原因归结为我国商业银行高度依赖息差收入、开展非利息业务收入的动机较弱。

通过梳理国外文献,在非利息收入、银行绩效间关系这一课题上,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展较早,但同样也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非利息收入可以显著提高银行经营绩效,例如DeYoung和Torna[ 6 ]以美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多期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剔除金融危机期间的样本后,与资本市场有关的服务佣金收入可以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改善银行经营绩效。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利息收入不能有效提高银行经营绩效,比如Lepetit等[ 7 ]以欧洲地区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计量结果表明,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比利息业务存在更高的风险,并不能起到有效改善银行绩效的作用。目前,国外学者针对消极的实证结果,主要提出了两种假说:一是监督技术假说,即认为银行业务的多元化会削弱监管当局的监管力度,增加银行风险;二是道德风险假说,即认为在存款保险的保障下,银行会倾向于利用存款资金开展高风险的非利息业务,放大银行风险。

本文以35家中国农村商业银行2010―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非利息收入与农村商业银行绩效间的关系。比较国内外现有文献,本文可能的贡献有:第一,与多数文献?x择上市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不同,本文以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范畴;第二,本文在分析非利息收入整体对银行绩效影响的基础上,按照银行年报披露的口径,将非利息收入进行拆分,并检验了各细分项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第三,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上,本文不仅运用了广义矩估计方法,同时为保证结果稳健,还采用了广义最小二乘方法(GLS)进行估计。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共计35家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涵盖北京、天津、辽宁、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东部区域的农村商业银行19家,江西、安徽、湖北等中部区域的农村商业银行8家,四川、重庆、宁夏、贵州等西部区域的农村商业银行8家。样本的选择也基本符合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省域分布特点。

本文以各家农村商业银行披露的年度报告为数据原始来源,年度报告来自于各家农村商业银行的官网,研究样本选定的观测期为2010―2015年,对于部分缺失数据,本文从万德数据库以及BVD财经数据库补全,并对以上来源的数据进行了校对,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完整。另外,本文使用的GDP和M2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说明

1.银行绩效的变量

关于银行绩效变量的选择,本文采用资产收益率(ROA),原因是该指标在财务上可以反映银行运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即该指标愈高,表明银行绩效愈好。

2.银行绩效稳定性的变量

Z指数是银行业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数值来源于在中心极限定理下对破产概率模型的推导,可以运用该指数作为银行绩效稳定性的变量。Z指数的推导如下:

根据Z指数的定义可知,用Z指数来衡量银行绩效的稳定性水平时,Z指数越大表明银行绩效的稳定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3.非利息收入及其细分业务的变量

根据银行年报披露的口径,一般可以将非利息收入划分为手续费佣金收入、投资收益、汇兑及公允价值损益四个部分,但是,汇兑及公允价值损益一般与银行自身的经营无关,而主要受汇率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仅考虑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投资收益对银行绩效的影响,采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细分业务之一的变量,采用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细分业务之二的变量。同时,采用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非利息收入整体的变量。

4.控制变量

参考Lepetit等[ 7 ]以及白云涛等[ 8 ]的研究,本文在银行层面和宏观层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控制变量。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贷款总额占银行资产总额的相对比重、存款总额占银行资产总额的相对比重、银行所有者权益占银行资产总额的相对比重、银行总资产规模增速、银行不良贷款率。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当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占GDP总量的相对比重。具体的变量设定见表1。

(二)模型设定

首先,考虑到非利息收入与其细分业务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将非利息收入占比、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投资收益占比拆分为两部分进行回归。其次,考虑到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以期解决内生性问题带来的估计有偏,因此设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三)估计方法

在估计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上,目前,广义矩估计方法应用较为广泛[ 9 ],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第一,广义矩估计方法在存在单位根的情况下仍然有效;第二,广义矩估计方法可以将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来克服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 10 ]。同时,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方法对模型(1)、(2)、(3)、(4)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确保实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总资产收益率(ROA)指标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均值为0.0096,标准差为0.004,最小值为0.0009,最大值为0.0288,表明不同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盈利能力差异较大。从反映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的Z指数(Z-score)来看,不同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别仍然较大,绩效稳定性水平最高的可达到176.5614,最低的仅为11.0094。从收入结构指标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NII)整体偏低,均值仅为0.1420。从非利息收入的细分业务来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COM)和投资收益占比(TRAD)同样偏低,均值仅为0.0522和0.0719,且不同银行之间的差异较大,标准差分别达到0.0513、0.1138。从银行的结构特征指标来看,不同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别仍然较大,其中:贷款总额占银行资产总额相对比重(LOAN)的均值为0.4524,标准差为0.0935;存款总额占银行资产总额相对比重(DEP)的均值为0.7772,标准差为0.1078;所有者权益占银行资产总额相对比重(EA)的均值为0.0649,标准差为0.0201;不良贷款率(NPL)的均值为1.2324%,标准差为1.3626。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1.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表3的模型(3)部分给出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COM)、投资收益占比(TRAD)对银行绩效(ROA)影响的实证结果。从模型(3)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绩效(ROA)一阶滞后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当期的农村商业银行绩效(ROA)与前一期显著负相关,也证明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的合理性。从实证结果来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COM)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ROA)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表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绩效。投资收益占比(TRAD)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哪P停?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的提高会显著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固定费用收入为基础,不随经济周期变动,且拓宽了银行的收入来源,可以为银行提供稳定的多元化收益,改善银行绩效。这样的实证结果也与其他文献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而投资收益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会出现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样的实证结果与姚文韵[ 11 ]的研究结果类似,即影响方向一致,但显著性水平略有差异。

2.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的影响

表3的模型(4)部分给出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COM)、投资收益占比(TRAD)对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Z-score)影响的实证结果。从模型(4)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Z-score)一阶滞后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当期的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Z-score)与前一期显著正相关,也证明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的合理性。从实证结果来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COM)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Z-score)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表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的提高会显著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稳定性水平。投资收益占比(TRAD)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Z-score)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表明投资收益占比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稳定性水平。

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的提高会显著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稳定性水平,这与上一小节所述的作用机制基本一致,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一般以固定收费为主,且不涉及银行自有资金,可以为银行贡献稳定的利润。而投资收益占比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稳定性水平,这可能与国外学者提出的道德风险假说类似,即农村商业银行在某些约束条件下可能更愿意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业务,从而加剧了银行绩效水平的波动。

3.非利息收入整体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及其稳定性水平的影响

以上分析了非利息收入细分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及其稳定性水平的影响,接下来分析非利息收入整体对银行绩效及其稳定性水平的影响。

表4的模型(1)给出了非利息收入整体(NII)对银行绩效(ROA)影响的实证结果。从模型(1)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绩效(ROA)一阶滞后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当期的农村商业银行绩效(ROA)与前一期显著正相关,也证明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的合理性。从实证结果来看,非利息收入整体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来自非利息收入细分业务间正负效应的相互抵销。

表4的模型(2)给出了非利息收入整体(NII)对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Z-score)影响的实证结果。从模型(2)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Z-score)一阶滞后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当期的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Z-score)与前一期显著正相关,也证明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的合理性。从实证结果来看,非利息收入整体对银行绩效稳定性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来自非利息收入细分业务间正负效应的相互抵销,这样的推测也可以从非利息收入细分业务的实证结果中得到佐证。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广义矩估计方法下实证结果的稳健可靠,本文参考Dong等[ 9 ]的做法,同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方法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除在模型参数大小和显著性水平上略有差异外,其他主要结论与广义矩估计方法下的结论基本保持一致,也验证了本文实证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详细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5。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10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风险;小额信贷;免费论文

 

2007年,县以下的存款有10.12万亿,但是贷款额度仅有5.72万亿,存贷之间相差4万多亿。从供给的度来说,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覆盖率低,有的甚至是空白。竞争也不够充分,在针对农户的贷款方面,现阶段只有农信社在做。邮储银行的农户贷款也才起步。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需求之间的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质量低下,服务效率低,或者服务质量与素质相对比较差;服务种类也比较少,信用环境不好,信用制度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家于2006年底做出了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九十多家村镇银行已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占到60%以上,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一方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可以有效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而另一方面,又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更关键的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村镇银行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非常之多。截至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不良率27.1%,农户贷款不良率12.8%,均远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的水平。涉农贷款不良居高不下以及其发放不足量主要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的: 

1)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首先,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又有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经营的高风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小额信贷的功能还处在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劳动资本贷款,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已经习惯不归还扶贫贷款,信用环境较差,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很大的操作难度。 

4)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 

 

中国现今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一些信用社在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时,仅考核农户是否有欠贷和村组提留及税费的情况,没有考察农户的资产情况、信用及道德水平;农户信用资料收集难,多数农户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档案资料不全,信用评级缺乏依据。 

 

二、村镇银行自身优势 

 

1、小法人优势。村镇银行是处于银监局监管下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赋予它“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短,程序简捷,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委托关系链条非常冗长,基层机构中还有部、处、科等部门。政府赋予各商业银行总行以法人资格,分支行则在总行法人的授权下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央政府、总行法人分支行之间形成了层层的关系,层次过多,造成了贷款审批方面形成“时滞”,容易错过最佳的发放时间从而影响资金的盈利能力。 

2、发起条件宽松。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而最低要求的“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相对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给了很多有识有志人士以“银行家”的鼓舞,从而也使得村镇银行更加贴近“草根”。 

3、根基明晰,无不良背景 

农商行是由农信社改制而成,由于体制不顺,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以及历史、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顽疾。而村镇银行一般由优质的商业银行发起,产权明晰,无历史债务和遗留问题,运作非常灵活轻巧,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能够轻装前进,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障碍和困境 

 

1、发起行问题。目前村镇银行的发起主体也就是商业银行对组建村镇银行的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这使得组建村镇银行的速度正有所减缓。而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发起人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论各界和实业界都倡议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主体列入其中。譬如现在颇受关注的小额信贷公司转制,由于村镇银行的发起行持股规定,将导致公司股权将拱手让人,阻挡了小贷公司转制热情,不利于形成一批真正的“草根”银行。

2、接入问题。村镇银行至今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国内结算行号难,致使无法实现在央行开户提现和同业结算,企业资金结算渠道不畅,对公结算业务受限。银行汇票业务只能通过借助别的银行的平台来进行,完成一个支付结算就会产生时滞。现在也有少数村镇银行解决了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大型商业银行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最新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文件规定:“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是,这个文件并没有明确符合条件到底有哪些。 

3、利率问题。应该允许村镇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有适当上浮贷款利率的空间。由于大部分涉农贷款具有周转性强、期限短性质,适当调高利率既不会给贷款人造成很大负担,也可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调动放贷机构的积极性。 

 

4、政策扶植问题。除对扶贫贷款和助学贷款实行贴息外,至今尚未建立涉农贷款和保险的贴息制度。村镇银行希望能够尽快得到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扶持。既然国家要求村镇银行担负支农重任,那么它在维持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同时就必然要做出取舍,相应的营业税等问题如果不能和现有的农信社持平,那么它的支农活动也将开展得非常困难。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而财政对农行、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相比之下,这些都极不利于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无论是从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看,还是从金融生态等非账务因素看,村镇银行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村镇银行。 

首先是政府采取政策上的扶持。人民银行应当积极研究办法,帮助村镇银行加速完善结算渠道。人民银行应尽快帮助解决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方面的问题。另外,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该放宽经营区域上的限制。村镇银行经营得比较好,也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就应该有资格跨区经营,有利于分散同质地区的系统风险,提高了银行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村镇银行需要中国存款保险机构。毫无疑问,存款保险制度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激励商业银行主动承受更大的风险暴露。但金融风险正困扰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正受到威胁,因此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对保护家庭和中小企业存款者的利益,对稳定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十分重要。 

其次,村镇银行要注意加快完善自身水平。第一,自身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可以联合农产品公司,将农产品公司的预购销合同作为抵押品。村镇银行可以作担保,用农产品公司与农户签订的购买合同,作为抵押发放贷款,用应收账款抵押担保,则可以让农户手中现成的资本派上用场,这样既保证了贷款质量,又对贷款的回收期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引导农民的联保贷款。一方面可以实现村民的共同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在联保贷款的同时结成风险共同体,村镇银行在这一方面要做出积极行动,引导村民交流种养经验,相互合作,共同抵御风险。这样也保证了还款质量和还款期限的确认。第三,在实际的信贷发放中,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担保方法。现今银行贷款通常是以变现性作为房贷的标准,但是农户手中的不动产却不能象城镇居民一样作为抵押品,这就需要政府尽快建立村镇不动产担保的登记查询系统,并且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使农村房屋、土地承包权等不动产抵押更灵便。 

 

参考文献: 

1、carter, d. a., mcnulty, j. andverbrugge, j. 2005.“de-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lending perform-ance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volume 29, issue 5, pp. 1113-1130. 

2、何广文, 李莉莉. 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空间分析,银行家[j], 2005, (11): 23-25 

3、杜晓山. 印度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借鉴,现代经济探讨[j], 2005, (5):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