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发展规划十篇

时间:2023-03-18 15:57:30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1

不知不觉间,来到公司已经有5年时间了,在规划发展部的工作中,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获得了很多经验教训,感谢领导给了我成长的空间、勇气和信心。过去的一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总结

2016年主要完成的工作:

1、完成相关项目的合同签订及资金审签工作。

二、在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专业素养不够,业务知识还不够扎实,通过最近这半年多的了解和学习,对相关的流程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遇到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对新东西的学习不够,工作上往往凭借经验办事,凭以往的工作套路处理问题,表现出工作上的大胆创新不够,主观能动性还需继续提高。

3、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认识不够,缺乏全局观念,对规划行业缺少了解和分析,对工作定位认识不足。从而对工作的最优流程认识不够,思维能力欠缺,结构性思维缺乏。不过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从而加强对工作的认知能力从而做出工作的最优流程。

三、工作心得

1、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身在如此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才能保持职业价值,才能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站住脚。为此,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坚持利用一定时间去浏览和获取图书、报刊以及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不断提升自我的业务素质,加强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以“勤恳务实,不断进取”为信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无论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勤奋,务实工作,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工作的每一步都要精准细致,力求精细化,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我在每月向发改委报送重点项目进度表时,认真核对各项进度及投资金额,力求不出差错。能够主动自信的行动起来是这一年我在心态方面最大的进步。现在的我经常冷静的分析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问问自己付出了多少,时刻记得工作内容要精细化精确化,个人得失要模糊计算,遇到风险要及时规避,出了问题要勇于担当。

3、在去年的工作中,经过实际的教训,深刻理解了项目前期行政审批流程的办理对于整个公司工程项目进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一定要对整个行政审批流程很了解,在办事之前,多辛苦一下,减少因为自己对业务的不熟悉原因,而造成整个项目进度滞后。在去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技术上和业务上的知识,也强化了对规划专业知识的认识。与身边同事的合作更加的默契,都是我的师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也非常庆幸在工作的路上能有他们在身边。我一定会和他们凝聚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做出更好的成绩。

四、来年计划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2

同志们:

按照会议的安排,由我传达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一、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会议精神

11月4日,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议贯彻落实了全国、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会议精神,并全面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刘长林副市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市发改委刘雄主任传达了全国、自治区会议精神,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署。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进一步强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有效途径。

(二)准确把握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总揽,以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以及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主线,以加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认真开展基础调查和前期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紧编制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三)强调规划编制工作的原则和工作要求(略)

二、马山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

我县在去年底完成“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后,今年初在结合“十一五”中期评估的情况下就开始着手考虑“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年3月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做好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县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做了总体部署,按照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具体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把马山建设成为市新兴工业基地、广西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和文化旅游美食城(‘两基一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认真开展基础调查,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实现我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宏伟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二)编制原则

1、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要以马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乡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结合市提出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我县建设“两基一城”发展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2、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进一步深入乡镇、深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4、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在规划内容、政策措施方面又要具体合理,增强规划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5、政府主导与 社会参与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充分集中全县人民群众的智慧,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

为了扎实完成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将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展规划工作调研。重点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发改委和市发改委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探讨规划编制工作的创新,研究我县“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建设重点等。

第二,开展规划前期重大发展问题研究。安排对关系我县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凝聚社会智慧,理清发展思路,加强科学规划,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撑和指导,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由县发改局统筹安排。

第三,精心编制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编制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核心。要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和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认真开展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准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确定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等,然后以基本思路研究报告为提纲,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科学制定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即:《马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各乡镇政府按照《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组织编制各自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时间安排为: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10月底进行全县“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开始组织规划编制。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步骤:11月前完成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思路;1—7月起草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基本框架草案,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9—10月修改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报县委、政府审核;各乡镇规划纲要编制步骤:11月前提出规划思路;5月底前将规划纲要初稿交县发改局平衡;7月底前将规划纲要交县发改局衔接;重点专项规划编制步骤:5月底提交初稿,在7月底将正稿给县发改局进行衔接。

第三阶段,规划报审阶段。10月—12月完成《马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工作,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编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

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纲领和依据,围绕“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编制全县重点领域(行业)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主要包括21个专项规划:城乡建设规划(—2015年)、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畜牧水产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发展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马山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由对应领域和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开展编制工作。

专项规划编制的时间要求为:11月底前交基本思路,5月底提交规划初稿,在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获县人大审议通过后,以其为依据进行衔接,修改后于20xx年5月前上报“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县政府审定。

(四)职责分工及工作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马山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和县发改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文化和体育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审计局、环保局、广电局、统计局、旅游局、扶贫办、招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协调工作。

2、编写小组。由县发改局负责组建“十二五”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从县发改局有关股室以及县经贸局、规划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部门或单位抽调。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县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编制的要求,要分别成立规划编写小组。

3、给予经费保障。县级“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各乡镇规划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领导挂帅,专人(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人员、经费、设备等保障。

(二)加强衔接,协同推进。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和协调,形成下级规划服从和落实上级规划,同级规划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衔接协调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为一体。同时加强配合,认真协助责任单位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 管理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阶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

所谓职业选择,既是个人依据自己对职业的兴趣,期望,能力分析,对职业进行细致分析,评估,选择与自身素质相符的某一职业从事工作的过程。职业选择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现的先决条件。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既是个人或者组织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依据一定标准,划分的具有质变的成长过程。大致来讲,职业生涯共经历成长、探索、成熟、维持、衰退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特点,职业发展阶段分析是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职业生涯是与工作相关的一个连续过程,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活动和价值态度两方面的内容,必须注意的是,职业生涯是一个职业发展阶段,并不包括对职业成就的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即时是指,员工或企业组织通过对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在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制定出相应的工作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学习,培训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个人、员工或者企业组织。

2.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人才培养具有共同目标,既为企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员工建立明确的发展方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企业人才培养明确方向和目标。

首先,企业人才培养可以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如职业指引,职业培训,职业晋升等服务,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更好的实行,其次,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向,可以为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力资源规划等方面提供保障。

3.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所在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加速员工成长,增强员工归宿感。通过对员工个人特征进行分析,员工和企业可以更好的匹配与个人特点相符的职业和岗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有长远的计划,可以增长成长速度,同时,员工由于有好的规划,对未来充满期待,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更高,可以增强员工归宿感。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新型创新人才的需要。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大,同时对于企业知识性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也更加重视,人才的稳定性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从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实现员工也企业的合作共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仅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而且员工个人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两者之间的合作共赢局面。

二、我国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中现状

1.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分析

影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工作初期的环境适应。工作初期,员工往往充满很高的期待,然而通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一定差距,新的工作不仅仅面临的巨大的挑战,而且个人期待与现实存在差距,在工作环境和收入水平上并不符合个人预期,这时候就会产生沮丧甚至退缩,影响整个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工作绩效问题。企业衡量员工价值的重要指标就是工作绩效,当企业对员工绩效评估不高时,往往对影响到员工的个人收入,这时候员工就会对在该企业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不能集中精力提高业务成绩和技术水平,从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工作压力问题。企业为了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往往会对员工制造一定的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但过大的压力往往会适得其反,同时会给员工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员工这时候就会考虑个人发展问题,从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

2.我国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员工层面的问题

一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部分员工职业生涯观念淡薄,没有对个人职业发展作个长期的规划,在选择职业和岗位上往往只是为了满足目前所需,缺乏前瞻意识,还有部分员工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全面。

二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不积极。当前企业存在比较多一个情况就是,员工在选择企业和工作岗位时,往往是根据企业需要选择,而不是根据个人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岗位发展,在工作过程中,也完全听从企业安排,不主动的去对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三是,缺少自我评估。员工在选择工作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个人特长,个人特点,专业爱好等进行分析,根据综合性的自我评价,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岗位,但员工在这方面的关注往往不够。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缺少科学指导方法。部分员工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愿意配合企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员工在职业生涯规划效果上并不理想。

五是,员工职业目标不明确。部分员工对个人长远职业目标不明确,还有一些员工只是注重短期效果,被动的接受工作,没有对职业目标作长远规划。

(2)企业层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招聘忽视应聘者要求和愿望。企业在招聘时都会设立自己的标准,但招聘时企业对员工的个人情况,员工要求和期望了解不够。

二是,企业没有对员工岗位进行规划。企业在招聘员工后,往往根据员工基本情况分配工作岗位,但企业忽视对员工岗位胜任力度的评价,缺少岗位调节政策。

三是,职业培训单一。企业在员工培训时候,往往投入较大力度在技能培训,业务介绍上面,而对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训力度明显不够。

四是,缺少职业生涯发展激励。主要是企业在员工个人价值实现,员工个人收入上面的激励手段和方式上不合理。

五是,绩效考核不合理。绩效考核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不合理也是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绩效考核不合理导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执行效果不理想也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策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遵从以下原则:

一是,利益整合,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兼顾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

二是,公平性原则,企业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上标准统一,一视同仁。

三是,协作性原则,既企业和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共同参与,执行过程中互相配合。

四是,动态性原则,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执行过程中根据员工执行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2.改善我国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改善我国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流程

首先,做好招聘工作,招聘过程中中重视对应聘者个人特点和兴趣进行分析;其次,做好岗位管理工作,工作过程中,分阶段的对员工岗位工作情况进行分析,随时调整与员工工作能力或者个人特点匹配的工作岗位;再次,采取多样化,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和手段;第四,做好员工业绩考核,考核标准一是需要统一,而是需要具有激励因素,对于部分有潜力的员工,可以个人特点设计考核标准;最后加强晋升和调动管理。

(2)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对策

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通过在公司内培育出重视持续学习和员工成长的企业文化,来展示公司致力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决心;其次,职业生涯发展项目必须整体进行,以减少来自部分员工的阻力,他们可能会认为公司的这种变化不过是一时之举。为了做到这点,将职业生涯发展的举措与其他对服务员工的管理过程无缝地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最后,企业应该尽可能的为每一名员工提供量身定制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

参考文献: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响应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099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的数据不断产生,这些数据是无法用手工阅读与分析的,大数据这个概念应时而生。庞大的数据信息量,丰富的数据种类及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是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如果被充分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将有效提升人们工作生活的效率,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也需要能够应用大数据手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只有积极响应,才能保障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1 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1.1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规划符合时展的潮流

传统的城市规划形式单一,落后,城市规划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城市规划没有跟上时发展的潮流,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在传统城市规划中,技术手段较为单一,相关数据搜集不全面,数据信息分析工作不到位,对信息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应用,这对城市规划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城市空间规划不是很合理。这就制约了我国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如果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城市规划,能够收集整理海量的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就能够优化城市规划流程,避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规划的效果与质量。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规划是适应时展潮流的。

1.2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规划能提升工作的效率

传统城市规划形式单一,手段落后,通常是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研究、处理的,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不高,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这种人工操作方式无法保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用错误的信息指导城市空间规划工作就会导致其规划效果的不理想。另外,这种传统的信息数据收集的方式也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规划者的工作负担,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而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海量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处理工作,能够优化工作流程,同时保障信息数据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以此信息数据为依托进行城市的空间规划,布局,就能保障规划的质量。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规划把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做一些更有益的,能提升规划质量的工作,这对于提升城市规划工作的效率,推动城市空间规划工作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推动传统城市规划向大数据时代的转变

传统城市规划是借助统计、问卷调查、对文献进行研究等方式开展工作的,这种工作方式落后,导致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不是很合理,造成了一些弊端。但在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就能对城市规划工作做出指导,就能够推动城市全面规划工作的发展,并能够将城市规划的的效果图全面展示出来。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工作模式、规划方式的转变,推动传统城市规划向大数据时代的转变。

2 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的响应

2.1 城市规划编制的响应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的基础,大数据背景下,可以以大量的数据为依据,对城市规划编制进行改革,已实现其最优化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数据收集方式要发生变化,城市规划编制的响应速度也需要发生变化,要能够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改革城市规划技术手段,以促进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城市规划人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到大量可靠的信息,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工作更为快捷有效,通过可靠的数据信息,城市规划者可以有效改变城市规划编制,使这项工作更为合理科学。

2.2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响应

第一,城市规划关注点的转变。在传统的城市规划问题上,人们把关注点集中到如何使城市空间结构更为合理,规划者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有效规划工作。而在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的关注点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出现在个体居民之中,个体城市居民对城市规划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要求。因此,作为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中,就不能单单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布局问题。规划者更多地需要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居民意愿,能够根据相关数据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分析设计,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更接近民意。比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可以通过网络手段,了解当地人口和土地使用现状,了解居民对城市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数据资源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

第二,城市规划实施过程发生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工作是先设计城市规划方案,然后,方案经过地方政府审批通过后开始实施,接着,各方面能够根据相关要求开展建设工作。传统的城市规划工作过程受到政府部门的主导。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规划实施过程落实下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政府就需要优化城市规划过程,要能够以动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实施过程要发生转变,要能够向动态化和弹性的过程转变。

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过程要能够积极发生转变, 能够从传统的落后的规划编制中解放出来,转变成为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城市规划要能够实现城市规划设计,设计实施,采集数据信息、反馈信息、调整设计方案、实施规划的统一,这个过程是完善的,能够反映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能够促进城市建设中各种子系统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居住的城市要求不断提升,国家和政府要能够通过努力,促进城市的有效发展,满足人们的生活居住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已经相当落后,现阶段,城市规划者要能够更快捷准确地获得相关资源信息,能够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能够借助大数据,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以有效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和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秦萧,甄峰,熊丽芳,朱寿佳.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3(09).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发展计划和员工个人生涯发展计划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能达到自身人力资源需求与员工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氛围,进而促进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有效抑制企业与员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并且能够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配合企业实现现在与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将企业内潜在的生涯规划让企业及个人知晓,使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及管理活动相结合,从而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包括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它由时间、范围和深度构成。时间指的是人的一生不同阶段,范围指的是一生扮演的不同角色的数量,深度则是指角色投入的程度。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和个人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企业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企业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常规规划和延伸规划两个方面。其中职业生涯常规规划包括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帮助新人尽快度过职业适应期、及时评估员工绩效、轮岗与升迁、提供培训机会和及时修改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生涯延伸规划包括关注员工健康、协助处理员工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帮助下岗员工实现再就业和员工退休管理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企业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不断开发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因为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能不断更新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创造力,从而使无生命的“物”的资源充分尽其所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2)职业生涯规划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不仅符合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而且也立足于人的高级需要,即立足于友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了解员工在个人发展上想要什么,通过协调,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这样就必然会激起员工强烈地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力量,进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3)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任何成功的企业,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和高质量的员工。只有人的才能和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才不会虚耗、浪费,企业的生存、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既是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的保证,也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

2.员工个人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个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使员工了解自身长处和短处,养成对环境和工作目标进行分析的习惯,也可以使员工合理计划、分配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技能,这都有利于员工强化环境把握和困难控制的能力。

(2)有利于个人完善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关系。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个人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选择,将各种分离的事件结合起来,服务于职业目标,使职业生活更加充实和富有成效;而且它也更能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活同个人追求、家庭目标等其他生活目标的平衡,避免顾此失彼、两面为难的困境。

(3)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工作的最初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但进而追求的可能是财富、地位和名望。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目标的多次提炼可以使工作目的超越地位和财富之上,追求更高层次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利益整合原则

利益整合是指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牺牲员工的利益,而是处理好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寻找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每个员工都是在一定的企业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学习发展的,因此,个人必须认可企业的目的和价值观,并把自己的价值观、知识和努力集中于企业的需要上。

2.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指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有均等的机会接受企业的职业生涯开发。企业在提供发展信息、教育培训机会、任职机会时都应该公开其条件与标准,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公平性原则是人格价值与人人平等的体现,是维护员工整体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3.共同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是指在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皆由组织该项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对象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共同实施与共同完成。

4.时间性原则

时间性原则是指对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标记两个时间,既开始执行行动方案的时间和目标实现的时间。由于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职业生涯周期发展任务的特殊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完成必须分解为有明确时间坐标的里程碑,否则,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的规划,将失去其意义。

5.发展创新性原则

发展创新性原则是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提倡采取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发现和解决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让员工学习和掌握一套规章程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要让员工发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员工职业生涯的成功也不仅仅是职务的晋升,更有工作内容的转换和增加、责任范围扩大、创造性增强等内在质量的变化。

6.全面评价与反馈原则

全面评价与反馈原则是指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有关个人和管理人员,以促使其改正缺点,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目标。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员工在职业生涯、个人事务、家庭生活三方面共同发展,并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五、影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企业根据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员工的成长需要,确定企业与员工双方都能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采取措施加以实施,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外部宏观环境、企业自身状况、员工个体特征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1.外部环境影响

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类,外部环境差异的存在,必然使不同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有所区别。

2.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所有活动都与员工相关,因而所有的企业内部因素都对员工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战略选择的影响、组织结构的影响、组织规模的影响、组织文化的影响和组织资源的影响等。

3.员工个体特征差异的影响

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员工参与并形成互动,才能保证其有效性,因而员工个体特征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功能的实现。员工个体特征差异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差异的影响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差异的影响。

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涉及从员工进入企业到因离职或退休而离开企业的整个时间段, 从其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既与企业内部要素相关,也与外部宏观环境相关;既与企业特点相关,也与员工个体特征相关,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目前,国外大企业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美国微软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有“职业阶梯”文件,详细列出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一级级向上发展的所有可选择的职务,并且列出了不同职务须具备的能力和经验,这使员工感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的前景乐观。日本丰田公司实行“事业在于人”的经营理念,形成了独特的“丰田式”职业管理模式。中国企业也应结合自己的管理实际,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1.因时制宜,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尽管从长期看,企业可以对外部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但在短期内却只能是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生存下来,才可能使员工和企业都获得持续的发展。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包括适应现实环境和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做好应变准备两个方面。

2.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实现系统与企业内部因素的协调

企业内部因素直接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机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空间,只有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所处环境和员工需要,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并实现系统与企业内部因素的协调,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包括根据战略需要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整合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制定与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协调

员工个体特征差异的存在使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路径选择及实现方式存在差异,也可能与企业的职业规划不一致,从而导致员工不满,甚至使二者关系破裂。因此需要企业综合考虑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寻找员工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结合点,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根据员工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和心理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并且疏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开发双轨制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功能实现的保障系统

在职业生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多,结构复杂,因此,要确保其系统功能的实现,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完善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制度,如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价值、收益做定量分析的职业生涯开发会计制度,对职业能力和工作表现做客观评价的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工作的计划、审核、实施、评估制度,岗位知识技能与对企业贡献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人才进行科学选拔、跟踪、培养及优化配置的人才档案制度等。

5.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

职业生涯计划制定好后,员工将沿着设计的发展通道不断地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从较低层次上升到较高层次,直到生涯目标。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以及员工个人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会使现状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有所偏差,这时需要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仍需加强对员工生涯规划实施跟踪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评点,勉励和肯定好的一面,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在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督导员工往职业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企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更加有效的手段。

另外,企业还应重视人力资源计划、筛选和培训等人事工作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比如,人力资源计划不仅可以预测企业中的职位空缺情况,而且能够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应该说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既是个人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是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郑海航 吴冬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

[3]郭洪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4]陈京民 韩 松:人力资源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6

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总结近几年的城乡规划工作,今天我召开自治区城乡规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城乡规划工作任务,全面推进我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促进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李建新厅长对全区的城乡规划工作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都同意。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的努力下,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9%城乡综合实力以及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级规划、建设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乡规划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城乡规划不断完善,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稳步实施,新疆沿边境城镇发展带战略规划》铁路沿线暨石化产业带城镇发展规划》和《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87个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部完成,详细规划覆盖比例不断提高,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70%以上,所有建制镇和59.2%集镇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29.9%以上的行政村编制了建设规划,13个县完成了以村庄布点为重点内容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了以村庄整治工作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全面建立了规划建设项目“一书两证”许可制度、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度,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建立了规划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开展了自治区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大了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宣传力度,城乡规划的法制建设逐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2个。

区城镇体系趋于合理,随着城乡规划工作的不断加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为全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城乡规划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地区存在随意调整城市总体规划、随意变更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现象;二是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乡建设发展需要;三是严格执行规划的措施不力,违法建设问题仍较为突出;四是工业园区的设立、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不规范;五是村镇规划的实施管理工作相对薄弱。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城乡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城乡规划工作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解决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区城乡规划工作健康发展。

就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下面。

一、充分认识搞好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合理配置利用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维护城市建设过程中公正与公平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不仅涉及到宏观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而且直接关系到城乡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规划工作,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优化各种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推动城市、乡镇、村庄有序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城乡发展活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的必然选择。当前,区正处于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做好规划工作,不断提升规划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实现对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的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规划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措施、新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全面提升我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做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一)进一步转变城乡规划编制方式,切实转变规划编制方式。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要求。充分依托本地规划编制力量,重要项目适当引入先进地区具有相应资质的高水平编制机构。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原则,认真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强对规划论证、评审等环节的技术把关。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划公示制度,充分吸纳群众的合理意见和建议。组织修编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随意进行规划修改的要追究组织单位和编制单位的责任。

二)督促市、县人民政府落实城镇总体规划,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的审查、审批工作。自治区将建立城镇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制度。保证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强制性内容和城市长期发展目标的有效落实。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县城总体规划审批权下放到各地州,各地州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城镇总体规划修改认定制度和审查工作规则、审批程序,指导所属县市切实开展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边境口岸、城乡规划区外独立设置的工矿农林牧场区要抓紧编制和上报总体规划。

三)加快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度,大力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法》以及自治区《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突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法律地位。要积极开展喀什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备案制度,提高规划编制覆盖率和编制质量。要严格执行“无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出让土地、不得批准建设”规定,设市城市和县城近期开发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必须达到100%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内容,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规划条件。

四)完成《新疆沿边境城镇发展带战略规划》铁路沿线暨石化产业带城镇发展规划》都市圈规划》和《新疆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要做好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加强对自治区重点地区和城镇密集地区的规划引导。各地、州、市、县(市)要根据《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加强区域研究,明确城镇的职能分工,引导各类城镇合理布局,对城市和乡村、地方和兵团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出统筹安排。

五)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乡镇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完善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安排城镇建设、村庄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抓紧编制(修编)各类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各类专业规划,六)加快编制各项专业规划。各地要依据修编后的城镇总体规划。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城乡规划的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城乡规划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要把规划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城乡规划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市长、县长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全过程负总责,要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把规划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规划、解规划、尊重规划、执行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把抓城乡规划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城乡规划重大失误行政责任追究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抓规划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城乡规划管理机构是政府重要的组成部门,健全管理机构。各级政府、各部门应按照《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规划管理机构,特别是要充实县(市)和乡镇规划管理力量,加强县(市)和镇、村的规划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乡镇要授予部分城乡规划许可权限,落实规划管理主体,完善管理体制。要加强城乡规划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对各级领导和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充实和更新城乡规划业务知识,提高规划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一支政治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城乡规划管理队伍。

三)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结合发展电子政务,改进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方式。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城乡规划相关信息,构筑城乡规划公共信息平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并积极为社会各界和公众提供规划信息服务,

四、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

一)规范政府和城乡规划部门行政行为,要进一步加强规划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年开始施行。自治区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于今年开始施行。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对于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学习,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的规划法制意识和守法的自觉性。要严格遵循城乡统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等基本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规章制度,把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作为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用科学的规划保障和推进自治区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检查监督制度。自治区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工作开展以来,要加强规划实施的检查监督。依据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规定。对进一步加强我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健全城市规划监督机制,保证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扩大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驻范围,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检查体系。要加大城乡规划督察力度,对违反规定调整城乡规划、违反规定审批城乡规划和违反城乡规划发放“一书三证”特别是违反法定程序擅自变更规划等突出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要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7

十二五”时期,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区积极推进“两加快一维护”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项关系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现结合我区实际,对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方针与原则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我区发展阶段的新任务和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从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竞争力以及人民富裕水平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做出科学分析和概括,提炼出准确、鲜明、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总体思路,以充分体现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前瞻性。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要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要继续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基本态势,积极推进“两加快一维护”战略实施,进一步缩小我区与国内先进县(区)差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体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要把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高端化和终端化的路子,显著提高产业层次。围绕构建“三个体系、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一个载体即产业集聚区促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激进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激进城镇布局向现代城镇体系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要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置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各个方面在发展中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四是要体现创新驱动的要求。要把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努力培育形成竞争的新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五是要体现绿色增长的要求。要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是要体现共建共享的要求。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建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效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富与区强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任务

一研究编制总体规划

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属于综合性和纲领性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及制定各项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规划纲要》要体现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创新,着眼全局,增强实效,不宜设置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但应注意适当增加经济结构调整、惠及民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维护生态环境的指标。结合我区发展实际,立足自身特点,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掌握优势,准确定位,认真研究编制《规划纲要》提出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并贯彻落实到具体空间布局中。

二研究编制重点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先导行业及单薄环节等重大问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规划纲要》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要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资金筹措,涉及重大项目建设的要明确建设时序并落实相应的保证措施。要把已在编的各类产业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局部,突出“十二五”五年的目标任务。同时围绕构建“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加强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建设与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就业、卫生等公共事业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实施区重点专项规划责任制,由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经区政府审定批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由区财政局安排编制经费。

三)重大课题的研究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共列出区“十二五”规划前期17个重大研究课题,充分利用各种智力资源进行研究。各部门一定要以开放的视野,深入研究本辖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经济环境及现状基础、存在问题的分析,准确掌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思路,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三、组织机构设置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跨度时间长、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规划编制效率及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区政府决定成立市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领导小组”另行发文)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安排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落实,各成员单位积极协作,共同完成。

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参与“十二五”重大问题和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讨论,负责规划纲要草案的评审论证并提出专家论证演讲。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提出报区政府确定。

四、进度布置

区“十二五”规划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年3月1日-年4月30日

主要工作:成立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区规划编制动员会议,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重大课题和“十二五”专项规划思路研究,组织开展专项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各部门及承担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要于4月25日前将本部门需纳入“十二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以及规划思路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于4月底完成全区“十二五”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的筛选整理工作,上报区政府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阶段:考察学习、前期调研阶段(年5月1日-年5月31日

主要工作: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选择考察路线,组织规划编写人员到全国规划编制较好的省、市及同经济类型的城区考察,同时进行本辖区内全面调研,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着手进行编制前期工作。

第三阶段:完成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编制阶段(年6月1日-年9月30日

主要工作:研究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完成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草案。重点做好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规划衔接和论证工作。

第四阶段: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编辑“十二五”规划效果(年10月1日-年12月20日

主要工作: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按顺序广泛听取意见、进行论证,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提交区人代会审议。区政府根据区人代会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颁布实施。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专项规划审查、汇总、编辑出版全区“十二五”规划和研究成果。

五、工作要求

一掌握全局,理清思路

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区未来久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需准确地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区所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国内先进乡村的发展经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清思路,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努力破解我区经济社会中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体现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规范顺序,加强衔接

编制规划要参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顺序来进行,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质量,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其他各类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起着统领作用,编制时要注重与已起草或实行的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做到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部门和行业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以及政策措施能够有机对接。同时还要与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区域空间开发中的总控性地位,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开发管制原则,建立规划协调衔接机制,保证各类规划相关内容衔接一致。

三发扬民主,公开透明

规划编制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方式,保证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规划前期工作中,要广泛吸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重大课题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广开言路,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规划思路、草案形成后,要主动向社会各界公开征询意见;要建立健全规划专家评审论证制度,形成规范化的规划民主决策机制。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分析

引言

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的系统式工作,该工作需要改变当下人们的活动环境,对生活环境作出合理规划,并科学安排各个空间的应用领域及范围,指导人们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改变错误的排污系统,根据目标及措施方案科学规划排污渠道,并约束当下人们错误的排污行为,通过与多个方面的协调来达成环境保护目的。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上还面临重重阻碍,这些阻碍来自多个方面,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阻碍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执行的首要任务。

1.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分析

1.1环境保护法律分析

虽然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上作出了相应规定,但这些规定大多都属于基本的原则程度,对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针对性及有效的约束力,因此在法律效力上还较为薄弱,从很大程度来说,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带来了限制,也使得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缺乏权威性,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由于法律效力不足等因素,环境保护工作整体在切实执行过程中,相对于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制度则会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也由于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审批部门存在级别高低,使得环境保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遭遇重重困难,其实际操作也难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达到同步与协调,存在滞后现象。

1.2环境保护体系分析

从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来看,环境保护体系还有待加强完善,环境管理部门在职责划分工作上还存在混淆现象,并在规划监督上各个部门存在交叉监管现象,同时,由于环节保护规划范围涉及十分广泛,使得环境保护体系出现了横向与纵向无法协调等现象,工作衔接存在问题,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在正式实施时面临重重阻碍,无法达成统一协调[1]。

1.3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分析

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的监管机制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其评估机制还有待完善与建立,使得我国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无法得到高效开展。以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来说,该工作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直接取决于监管机制的约束力及监督力,若监管机制存在不完善现象,则会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无法得到切实操作[2]。

2.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未来展望

2.1健全环境保护规划法律体系

法律作为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有效保障,我国需加强对当前环境保护规划法律的完善工作,并赋予环境保护规划一定的执行地位,根据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项目规划、审批及实际实施等多个环节能够顺利与有效开展。同时,我国需加强对环节保护规划工作的重视,提高环节保护规划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环境规划中的地位,在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纳入法律保障,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与约束,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效率[3]。

2.2环境保护规划部门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

对于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来说,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规划内容,其需要综合城市的各个建设及环境条件来综合规划,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必然需要牵涉至城市各个区域的管理部门。为了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顺利执行,环境保护规划部门在进入规划阶段时,可与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开展联席会议,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并综合各方意见与建议,合理安排规划工作,并使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与各个地区及城市的环境保护职能形成有效衔接,提高我国的环境保护执行效率。

2.3完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切实执行的有效保障来自于监管机制,监管机制不仅能够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还能将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落实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通过完善评估机制来逐步探讨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的可实时性与机率,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另外,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上需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使各个环节保护规划执行部门能够明确相关责任与义务,加快环节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进度,杜绝妨碍环节保护规划执行行为,约束各个部门的不良行为,从整体提高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力度。

2.4开展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意味着需改变人们当前的生存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上,我国需加强对公众意见的重视,并提倡公众参与规划当中,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与建议,将其进行合理筛选,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内容,使其更具民主性,受到公众认可。对于环境保护规划这项工作来说,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公众作为当下环境的居住人员,其对周围环境更为了解,因此,为了提高环节保护规划工作的科学性,我国在规划环节保护项目时,需将人民群众及专家都参与至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当中,使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后期执行时任务得到高效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问题开始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的生存条件也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存在的种种弊端可以发现,我国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体系及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上都存在严重的不完善现象,这些制度条约的不完善也是阻碍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国需拿出行动,完善各项体制,加强对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监管,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许力飞.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2014,11(05):133-135.

[2]万美强.山地城市多层次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咸宁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2014,14(02):62-65.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和市场竞争,而日益演变成为全球视角下人才资源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才战略的重要性。2010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目标、指导方针、重大举措,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绘制了我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具体行动纲领,这表明我国人才战略已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战略。

目前,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和实施,以及人才发展规划各项重大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的全面启动,用于指导全国和各地方人才工作的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工作日益显示出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目前国内在人才强国战略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尤其是在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不足,这阻碍着我国人才发展规划的有效贯彻落实,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此,本文从我国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的现实需求出发,探讨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基本构想,提出了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着力点,并对如何形成人才发展规划监测评估的长效机制提出了相关看法,以期对推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管理实践、深化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工作有所借鉴。

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2020年“富民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决策部署。同这些战略目标相比,我国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的现实基础还较为薄弱。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与国家战略系统化推动不相适应的地方。

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还存在重规划、轻实施,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缺乏监测、跟踪与效果评估的问题;一些地区人才政策措施和整体人才战略系统不配套、不协调;部分领域人才政策表现出碎片化的倾向,缺乏国家战略实施的整体性、互补性和一致性。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一年来,全国上下贯彻落实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各地各系统人才工作的进展不够平衡,在推进重大人才工作、出台重要人才政策方面,还存在力量不够均衡的问题;个别人才工程、重点项目进展比较缓慢,有些部门人才工作特色和成效还不够突出,有的地区人才制度创新发展和人才工作推动较为滞后等。因此,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曾经指出,以往人才战略与绩效管理脱节是一种通病,人才战略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与缺少对效果的评估有直接关系。发达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人才战略的效果评估工作,他们一般会分阶段、分项目的根据人才战略目标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必要的矫正。如美国国家人才制度保护委员会每3年要对联邦人才运作工作进行评估,并向总统提交报告,分析利弊得失,提出解决方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管理应包括实施、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环节的闭环管理过程,而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还聚焦在人才战略管理过程的前期阶段,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的绩效评估工作势在必行。

去年,李源潮同志在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形成完善的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发展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实施一周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各项重要措施、工程全面启动之际,结合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及各阶段、各子战略的目标体系,建立对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推进效果的监控跟踪机制和绩效评估系统。一方面,可从总体上考察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进展程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阶段性特征,具体测度各地区人才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和存在的差距,为调整和完善人才工作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为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在下一步推动人才发展规划贯彻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人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因此,加强人才发展规划的绩效评估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设计的基本构想

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GPRA)(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Act),提出了以顾客需求以及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思路。它要求联邦政府各部门制定各自的战略规划,并对它们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和外界期望。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部门需要对其工作效率负责,并要取得可测算、可评价的业绩成果。《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在制度设计上,强调通过美国联邦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推动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其中以实时监测外部环境变化,增强系统内部执行力,基于战略目标引导工作安排和资源分配,加强基层社会成员参与,进行公开的外部咨询评估,保持绩效计划的动态更新和修正,有效结合组织决策、绩效衡量和事后评估为基本特征。美国《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制定的基本思想可以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人才发展规划的绩效评估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对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建立人才发展规划跟踪评估机制,应以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发展的24字指导方针,即“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指导,通过对国家、部门和各省市人才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考察梳理,全面反映人才发展规划推动过程中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重大举措、主要成效及基本经验。在当前人才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推动全面绩效评估工作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绩效评估工作应考虑人才强国战略管理的实施、监测、反馈、评估和调整的系统化过程,着眼于增强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横向一致性(不同政策间的一致性)及纵向一致性(不同地区、系统间的一致性),考察是否形成了配套联动、一体化推进、上下贯通的人才发展规划落实体系,并加强对绩效评估结果的重视、反馈和使用,保持人才规划实施绩效计划的动态调整。其次,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分阶段推动的,在每个阶段人才战略实施所面临的背景、形势、任务、目标及重点各有不同,在不同阶段对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以数据说话,立足于基本数据,从数据变化分析中得到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基本判断;重点分析阶段性战略目标引导下各主体负责的重点工作进度及资源分配和支持状况。第三,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应综合考虑“过程”及“结果”两个层面,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战略结果和战略过程相结合,中期监测与事后评估相结合,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相结合,全面评价和重点考察相结合,全面统筹规划实施主体客体、战略目标及推动力,着眼于提高人才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和实施效果,进行总体评价和业绩推动。第四,对人才发展规划进行绩效评估,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思维,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硬性数据和软性数据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多元评价主体,广泛借用外部专家力量,通过公开咨询,完善评估研究工作,获得多层面相互印证的客观评估信息。最后,要加强不同阶段、不同专项工作所面向的对象,如不同人才群体或基层社会成员满意度的调查;要进行社会各方面对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反响的考察,其中包括广泛收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对人才发展规划及其落实情况的意见、建议。

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着力点

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应紧密围绕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实施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在绩效评估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加强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的监测评估。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地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推动工作。在前一阶段落实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了大力宣传解读,但还存在一些死角,解疑答惑还不够深入,有些地区人才工作、人才政策在推动上仍有争论,或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部门还未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体系,未根据本地本行业实际出台具体人才发展措施等。这反映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意义还认识不足,有些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还未充分调动。要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的监测评估,要着眼于考察各级政府部门围绕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和本部门本地区规划的组织部署情况、出台政策情况、规划体系建设情况、工作保障情况以及人才强市、强企、强校推动情况等。其中包括考察是否形成了政府引导促进、社会多元投入、各方广泛参与的人才开发机制,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发展规划与教育、科技规划之间是否实现了衔接配套、协调推进,是否处理好了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是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了较完善的政策网络体系等。通过以上方面的监测评估工作,来看人才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发挥程度,以及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是否实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第二,加强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我国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如何使这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充分发挥效益、发挥作用是推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重要任务。虽然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各级人才发展规划在战略目标、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等方面还缺乏贯通协调的内部一致性,要使人才工程真正取得实效,就要实施全面绩效管理。按照中央领导对人才工程的“少而精和务求实效”的要求,人才发展规划设计了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大体可分为3种类别,即创新类工程5个、小康类工程5个、战略储备类工程2个。建立对人才工程的绩效评估机制,首先要确定对人才工程监测的指标和要素,形成监测结果的定期报告制度,确保阶段性约束性目标和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其次,绩效评估工作可分为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在评估方案制定中,应明确评估主体、目标、对象、内容、工作步骤及评估方式。中期评估主要是对中期目标实现的程度,特别是对约束性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人才工程实施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给出基本判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调整或修正的建议。对欠账大的项目,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定期检查,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后期评估主要结合人才发展规划中的人才发展目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重大工程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制定下一个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第三,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培养的监测评估。当今时代,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将培养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一大批优秀海归人才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就整体情况而言,我国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与我国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还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拟。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聚集机制和流动机制,是推动我国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培养效果的监测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方面的绩效评估工作,考察海外引才工作成效及人才发展成效,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状况,考察是否建立起高层次人才开发体系,形成了有效的人才能力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评估创新创业人才所取得的工作实绩,推动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确立。

第四,加强对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特区建设的监测评估。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人才工作的一系列创新活动,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促进人才发展。然而,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都会涉及许多长期性、深层次的问题,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特点,加之我们在国际人才竞争、引进海外人才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因此需要有一个探索和试验过程。人才发展规划指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通过这些改革实验区,在局部范围、特殊领域内,实行一些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营造一个更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接轨一批国外通行的人才政策和国际惯例,以及破除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障碍。“人才特区”作为“窗口”和“试验区”,在人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中发挥着前导示范作用。目前,全国各地方建立“人才特区”、“人才实验区”的积极性高涨,反映出各地各部门招才引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必定会产生一批创新经验和先进实践。创新在基层,经验待发掘。加强此方面的绩效评估工作,有利于及时总结“人才特区”的先进实践,从而形成以点带面、从特惠到普惠、以“小环境”逐步影响改变“大系统”的渐进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此方面的绩效评估工作也有利于及时把握全国人才特区建设的总体状况,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一窝蜂的盲目上马,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实验,减少资源浪费,保障人才工作推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强绩效评估工作,组织专家献计献策,进行地方具体指导,“人才特区”建设将会推动得更有成效。

构建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

为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稳步推进,以及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如期实现,需要抓紧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监测评估的长效机制。各方面信息显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一周年的总结评估工作对提高人才规划在全国贯彻落实的力度,推动人才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建立与中期评估相衔接的监测评估长效机制是必要的、可行的,宜早作计划打算。对为什么要监测评估,监测评估什么,由谁来监测评估,怎样进行监测评估,结果如何使用等基础性问题需要展开前期研究。中央人才协调小组宜及早增加投入,加强队伍培训,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专职机构和人员队伍,开展相关指标体系及相关方案设计。建议设置中央、省(区市)两级监测评估系统,由中央人才协调小组授权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人才及人才工作相关数据信息面向社会公开,加大社会、专家了解和监督的透明度;各地方各系统应形成年度监测报告制度;监测评估应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主观数据与客观数据相结合,引入多源数据分析评价,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等。此外,为达到以绩效评估来推动规划落实,全面实现人才规划战略目标的目的,人才发展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应该推动其重心下移,为此对全国各级管理机关有如下建议:

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不断强化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将人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班子和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人才工作向人大党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汇报制度,真正将人才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推动人才规划纲要贯彻落实。

形成重点人才工作联动机制。坚持以重大人才政策、重点人才工程引领和带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人才优先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合理划分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权限、任务要求,分工协作。建立人才工作联动机制,包括工作报告、情况通报、联络信息制度、督导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以保障工作规范有序运转。坚持人才工作日常协调制度,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和人才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形成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强化各级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考察监督。进一步提高执行力,明确贯彻落实工作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加强对落实工作的检查督办,切实将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总结、巩固人才督查工作的好做法和成效,进一步丰富督查形式和内容,通过短信、动态、专报等形式,动态掌握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动态,尤其是重点人才工作的进度程度,抓好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各地、各部门特别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定期向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要上报好的经验和做法,以便及时推广,发挥示范作用。

加强人才工作力量和人才工作推动。加强人才工作力量配备,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科学制定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狠抓目标责任制的落实。省直、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政府印发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进一步强化责任,逐项对照抓好落实,积极研究制定有关人才政策,适时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因地制宜,尊重和激发基层的首创精神,保护好各地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及时总结人才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加以推广,不断把体制机制创新引向深入。加强对各地的业务指导,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篇10

这次全省水利计划财务工作会议是厅党组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精神,通报全省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布置全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年度计划编制等规划计划工作,讨论修改《湖北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办法》等管理法规草案,研究加强水利规划编制和前期工作管理,探索建立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必须充分肯定一年来的工作

去年全省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水利规划计划人员紧扣全省水利中心工作,在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资金筹措和计划安排、投资和计划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全省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了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这一点必须给予充分肯定。

1、在行政理念上,逐步建立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服务意识的思想体系。首先,是服务理念得到增强。水利厅1月21日开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地水利规划计划人员也都积极参加了各地组织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队伍思想素质和工作作风得到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大规划计划工作的干部职工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其次,是践行理念得到拓展。通过“十一五”规划研讨会、座谈会和有关文件的学习,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治水新理念等加强了认识和理解,不管是规划计划干部还是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新理念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新理念在水利规划、项目前期和技术设计等方面不断得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得以逐步实践。同时,计划安排、投资重点等也突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域。第三,是行政理念不断转变。各位都是长期从事规划计划工作的分管领导,过去主要精力都是用在“跑”项目上,现在随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逐步转变,工作重担从单纯的“跑”项目,逐渐在向重视规划和完善项目立项程序方面的转变,对规划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区域水利发展思考比以前多了,对省编报各类水利规划的支持力度比以前大了,填报有关规划资料的质量和效率比以前高了。希望大家都来继续高度重视规划工作,逐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在规划工作上,进一步完善了以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为重点的规划体系。今年是全省“水利规划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精神,按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全省水利发展与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十一五”规划为重点、水资源规划为基础、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规划工作成绩显著。通过广大编制人员的辛勤工作,完成了全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及拟纳入长江流域“十一五”水利重大项目的筛选和汇总工作,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第二阶段水资源配置规划顺利开展,《汉江流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规划纲要》已经由水利部和省政府印发执行,服务于粮食安全生产的《湖北省粮食主产区重点县骨干排灌工程建设简要规划》已经得到省政府批准,全省水利血防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此外,各类水利专项“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湖北省水文发展“十一五”规划在4月底已经通过审查;我省大型灌区、大型泵站“十一五”规划已经上报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饮水安全等15个专项规划编制正有效进行。

在抓好省级水利“十一五”规划的同时,还积极指导各地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及时制定下发了全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方案、召开了规划技术研讨会、印发了湖北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和规划报告大纲,这些工作,都有效地指导了各地规划工作的开展。目前,各地规划编制工作正积极进行,武汉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初稿已经完成,“十一五”项目库基本建立完毕;襄樊、荆门、黄冈、宜昌等市进展较快。

3、在前期工作上,逐步加强了以中央项目为重点和省基建项目为核心的各级水利项目储备体系。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各级规划计划部门认真把握中央投资政策和资金投向的变化,积极做好服务于防洪保安、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等方面的项目前期工作。中央项目上,汉江下游堤防一期工程、荆江分洪区北闸、洪湖主隔堤垮方段等一批防洪工程分别得到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长江委的审查或审批;水土保持、水利血防、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水库整险加固、节水灌溉示范等各类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卓有成效,解决了厅党组十分关注的长期悬而未决的一批中央重点补助投资项目的投入问题。省基建项目上,重点进行了泵站更新改造、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按照总量控制、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充实了省基建项目储备。在7月底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召开的中部四省除涝泵站更新改造工作会议上,我省申报的20个项目绝大部分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肯定,为我省争取国家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投资取得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来的前期工作中,各级规划计划人员和技术设计人员,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人水和谐的要求,突出做好了项目的总体布局和设计方案。如: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完成了襄樊市、荆门市汉江河道堤防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将河道及洲滩整治与人的生命和 生活安全融为一体进行方案选择;按照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人生活环境的需要,完成了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将河湖关系整治与人文景观设计统筹进行考虑。此外,在灌区节水、城市护岸、泵站改造等方案选择上,更加注意生态用水、城区环境和湿地保护等需求,在技术路线和方案上去力求完善。这些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湖北在水利行业的有益的探索,必将为开创我省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局面开辟新境界。

此外,在合理水资源配置、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搞好民营资本投资水利核准项目的前期审批工作,完成了咸丰龙洞湾、京山双峰观等水库工程的审查。昨天大家讨论的《民营经济投资水利项目管理办法》也是规范核准项目审批、支持民营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

4、在计划管理上,加大了积极争取各级水利投资力度,加强了计划资金监管的管理体系。20__年全省争取各类水利基建投资2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8亿元,今年上半年国家下达我省中央投资计划3.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05亿元。除了积极争取中央正常投资项目外,通过各方努力,今年又争取到了中央对我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的投入,预计今年总投资达2.4亿元;还争取了末级渠系更新改造试点项目的启动实施,将为全省水价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在及时分解下达各类投资计划和加强项目实施计划审批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水利投资计划和资金监管,在人员和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抽调专人组成投资计划与资金监管的稽查专班(不久还将组建运转厅稽查办),常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项目检查,特别是把省基建计划作为监管重点,较好地规范了计划和资金管理,基本保证了项目建设进度和人员、资金使用安全。

5、在定额及水利统计工作上,逐步健全了规范工程造价管理及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规划计划基础体系。在水利部[20__]116号文出台后,厅计财处积极组织定额站和全省各市州规划计划部门、厅直科研设计和施工单位,经过多次反复研讨,于20__年2月出台了《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统计工作在继续提高定期报表和年报质量的同时,组织进行了水利统计指标体系研究,部署了全省水利统计新指标体系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工作,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二、必须正确认识当前面临形势

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谋划好水利事业的新一轮发展。今年,既是我省水利规划年,也是水利工作承前启后之年。“十五”计划即将结束,“十一五”规划即将启动实施,全省水利工作能否在“十一五”期间一路走好,关键在今年,今年必须做好湖北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工作。综合分析来看,要实现我省水利工作的继续长足发展,困难与压力同在,机遇与发展并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有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谋划新时期水利发展时,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水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有效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要求规划计划工作必须全方位创新思维、调整工作,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水利发展的任务和重点;根据财力状况和市场融资能力,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步骤;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状况,确定水利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二是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有新政策。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明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农业基础设施,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防洪、排灌等事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命健康的水利设施建设。中央1号文件中有关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希望大家一定要吃透文件精神,超前做好有关工作。

三是湖北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有新挑战。全省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构建和谐湖北的战略目标,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因此,水利如何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给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必须在全省实现战略目标的征程中,未雨绸缪,先行一步。

四是各级投入机制的变化有新调整。就中央投资而言,一方面,随着国债淡出,对大江大河治理投资力度将减小,另一方面安全饮水、水利血防、国家启动泵站更新改造、南水北调、汉江现代水利试点等项目的逐步实施,又开辟了水利投资的新渠道。就省级投资而言,省政府今年在增加投资3000万元、决定用5亿元建设资金中的40用于高产农田中有关水利建设等增加投入的基础上,正在研究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有关政策,这将可筹集一笔可观的资金用于水利投入。此外,堤防维护费随经济发展和结算办法的改变,将有较大增长。因此,通过全省水利部门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逐步建立起长效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全省水利投资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可争取又一个高投入、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是水利改革与发展有新机遇。首先,中央和省对基层水利发展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水管体制、水价等改革措施,水管体制改革将能稳定队伍,有利于保证各项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全面落实到位;水价改革将有利于水利长效投入机制的建立。其次,随着社会对水利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利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各类资本倾心水利市场的不断扩大、全省水利发展的热点、亮点多,势头好。可以预见,水利改革与发展将在防汛抗灾、服务粮食生产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大有作为。

三、切实抓好各项规划计划工作

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治水理念给水利工作,特别是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广大规划计划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规划计划工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加强学习,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已经好几年了,虽然各级规划计划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十分不足;最近,省委八届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建设和谐湖北的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水利工作在和谐湖北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需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因此,各级水利干部和职工必须提高认识,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功底和本领;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水利事业、做好水利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湖北的重要意义;必须在治水理念和实践上坚持人水和谐、人水相亲,为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支撑。规划计划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基础,各级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者在服务构建和谐湖北上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2、加强领导,调整充实规划计划干部队伍。规划计划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是服务各级水利建设事业和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要工作。各级领导必须从规划计划干部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入手,进一步加强规划计划和统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 ,落实好机构和人员编制,把思想素质好、理念更新快、政策领悟透、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调整充实到规划计划队伍中间来。还要通过技术培训、加强交流锻炼等形式来不断提高现有队伍的水平和能力。要通过规划计划干部队伍的素质化来实现全省规划计划工作的规范化,只要队伍整体素质上去了,就一定能开创好规划计划工作新局面。

3、狠抓落实,全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任务。水利规划是我们行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第二行为准则,是指导水利改革与发展,确定水利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项目安排,加强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为此,必须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功能和作用。全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水利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今年,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好全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各市、州在8月完成规划报告初稿,9月底前上报修改稿,厅有关处室(单位)在8月底前要完成各专项规划正式报告。以后凡是没有进入规划的项目,一律不能开展前期立项工作,不安排年度投资计划,这一点务必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当前,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在紧张开展,但是质量和进度还很不平衡,各级规划计划人员和具体编制技术人员必须在深入学习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导思想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建设和谐湖北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精神的基础上,一定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水和谐的理念贯彻始终。不管是总体规划还是各类专项规划,一定要注意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结合,一定要注意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正确处理好新建工程与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加强以泵站更新改造为重点的除涝体系建设时,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综合考虑促进粮食生产、兼顾生态用水、保留合理调蓄容积、调整产业结构等,对原有排区进行分类调整,重新复核各排区现有排涝标准和已有排涝规模,进而确定泵站更新改造的必要性和规模。

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在做好工程规划的同时,也要做好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做工程规划,忽视管理规划,这也是我们做规划的薄弱点。一定要按照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做好洪水风险管理、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水价改革、水权制度改革、水市场建立等各个不同方面的管理规划,要象工程规划一样,落实管理项目的建设内容及投资。

总之,我们要在规划阶段,就积极打造好“一点、两线、一面、三区”的全省水利发展格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各类项目前期工作。各地需要做的前期工作很多,但是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定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突出做好有关项目前期工作。当前,重点就是要在服务粮食主产区的泵站更新改造和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服务农村的饮水安全工程、改善人居环境的水利血防工程和水生态治理工程、实现防洪保安的堤防水库工程、探索水价改革的末端渠系改造工程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工程等各方面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只有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才能取得争取项目的主动权。

在前期工作上,还必须做好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项目的服务工作。当前,在水电开发、水资源利用、水污染处理等方面呈现出不断吸引民营资本的态势,但是也暴露了一些管理不规范问题。要针对这些问题,在充分吸纳大家对《民营经济投资水利项目管理办法》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再广泛征求省相关部门意见,尽早出台管理办法,实现既要鼓励投资,又要规范管理的目标,特别是要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既严格把关、又热情服务。

5、深化改革,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水利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除了观念的制约外,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债资金淡出、省级财政投入有限、地方财政投入不足,这些给水利发展带来一定制约。但是,事在人为,制约之中仍有机遇,只要把握好了,照样能实现水利投入的新突破。各地和厅直有关单位,一定要积极开拓进取,重点抓好水价改革工作,进一步扩大水价改革试点范围和改革成果,为行业自身发展和更多的水利投入不懈努力。同时,要积极配合厅有关处室、单位,认真做好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扩大和标准提高、堤防维护费结算办法改变等各项事关水利发展后劲的各项水利改革工作,通过各级、各单位的共同努力,赢得长效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实现水利工作的又一轮跨越式发展。

6、强化管理,实现规划计划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通过近几年来的规范管理,我省各级水利计划与投资管理逐步得到加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和水利事业费资金计划管理以及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薄弱环节,仍然存在计划执行不严格,资金使用不严肃等问题,有的甚至被国家有关部门点名批评,因此,强化计划和资金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厅计财处要尽快组建厅稽察办,抓紧开展工作,加大对省级计划、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稽查力度,确保发挥工程效益;要充分利用各类审计成果,研究制定计划投资管理办法,这次会议要讨论的省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要认真修改完善,并协调有关部门后尽快下发执行;各级水利部门和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要把好计划和资金关;各项目法人要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批准的投资计划和设计方案实施。只有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的项目管理,才能维护计划执行和资金使用严肃性,确保资金、工程、人员安全。

7、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定额管理和统计工作水平。定额及统计工作是直接服务于全省水利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提高其服务水平,意义重大。一方面,要积极抓好新编规的培训宣贯工作,严格按照新编规做好各类项目前期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统计报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在新一轮水利统计指标体系研讨的基础上,完成新指标体系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力争年底投入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