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优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6:56:13

网络优化论文

网络优化论文篇1

提要】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重任。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则凭借其快捷、便宜、先进、信息量大的优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思想政治网络教学是政治教改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迫切要求。网络教学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主体教育、主动性教育、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判断力等。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教学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网络教学素质教育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化,多媒体电化教育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网也迅速涌现,现代教学媒体逐渐替代了传统教学媒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网络教学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正被广泛地应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恰当地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素质教育理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具体包括:1、创新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促进学生不断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与手段,勇于探索。2、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3、全体性: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是少数学习尖子或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这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4、全面性: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品德、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转化为只追求智育的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根据思想政治教学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为实现这种教育的最好教学方式和手段。

现笔者结合思想政治“四结合”的教学经验,就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与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网络教学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创新性

总书记在谈到创新时,他深刻地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贯彻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之源。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和训练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智力。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不仅仅于课本上所学到的东西,课本上学习的东西太少了,应试教育就是这种一切为了考试、升学率的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课外知识和其它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一门讲授型、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只会对学生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课下老师对学生训练知识,完全是课本的“知识”,轻视对学生辩析能力、查找资料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力等。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后果。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解决一切问题。

网络教学是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的资源共享,指导学生自己去查找知识、辩别知识的真伪、选择知识、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网络中庞大的资料库,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想象能力。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且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思想政治网络教学正好可以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网络教学的特殊功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创造才能。

二、网络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强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学生主体性

增强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教学是由老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思维活动,必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是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学知识,学做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严密而灵活的施教方式,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因此,强政治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前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强调教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在时代呼唤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反思高校教学改革中对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教学规律的遵循和落实状况,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出发点的状况,促使高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自,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的“应试教育”是:老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反复训练,学生一直处于听知识、记知识、练知识、考知识被动状态。为适应各种考试,教师通常采取简单重复的大容量训练,随时以考试为指挥棒,总希望通过考试来强制学生学习。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下的被动学习,他们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难以树立自信心和尝试成功的喜悦,更少有机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著名教改专家魏书生说过:“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枯燥且低效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重教转向重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实践证明,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理解、吸收、转化和应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能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调整;精心组织网上课堂训练,及时诊断,可让学生参与网上讨论、网上发表见解。总之,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通过网络教学,能够把每个知识点与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时刻处于主动、活跃状态,认真钻研、不断尝试,当他们力所能及地达到相关目标后,成功的喜悦就自然能体会。一旦尝试成功,又必将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其主体参与意识。

三、网络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师的说与读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网络多媒教学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尤为重要。声情并茂的朗读、演讲、表演会感染学生,扣其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听得动情,听得入迷,就会萌发出跃跃欲试之感。学生在多媒体网络阅览室里更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知识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练习、考试等,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可见,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为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从一支粉笔、一张嘴发展到幻灯、录相、VCD、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一直到现在的Internet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更具优势,利用Internet来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与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相比,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优越性使得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更具有主动性,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自己学习,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知识全面性

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调动学生多参与学习过程,集中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同时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大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理论变得简单、直接,寓教于乐,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讲授高一银行的作用时,我就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而有关银行的的材料又是教材上很少,于是我就让全体学生在Internet网上搜集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在网上上课,大家搜集到的资料集中起来。以此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再如:讲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关于中国为什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何对待入世问题及在入世问题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和入世进程等问题的答案。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品德、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转化为只追求智育的发展。思想政治课应试教育只是为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而教育。没有把学生的所有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思想政治课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你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少告诉学生“做了以后会怎么样”“学习思想政治课有什么用”“如何学习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学习与其它课程是否有联系?联系在哪里?”我在上第一节政治课就告诉学生“别为学习政治课而学习,而要为学习政治课对我有什么作用,学好政治课对我学习其它课程或处理实际事务有什么好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网上查找自己想要的一切知识,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和语文的知识,特别是历史的内容。从而增大他们的知识面,全面发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五、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告诉人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所以,激发兴趣成了当代教学的主旋律。网络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起来,促使学生为之愉悦,为之兴奋,以致产生浓浓的兴趣。若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网络课件,则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搜索”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的查询,随时从关键字“搜索”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育部在《初、中等学校校园网建设规范》中明确规定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学习功能、教师备课教学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和对外交流功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也体现了这种要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被大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完整的定义: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优势,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哪些知识不懂或有疑问自己在网上解决,这样做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学习功能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适时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会大大优化我们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网络教学手段的作用,让网络教学手段在素质教育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年6-12期。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教育发展研究》99素质教育专辑。

网络优化论文篇2

近年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变革。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在广大农村城镇中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崭新的课题。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情境――探究”方式 和“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自学性、操作性、协作性、循序性的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独立探求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我是这么处理的,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网络教学借助虚拟的网络,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语文课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

六、利用网络环境,拓宽作文空间

网络优化论文篇3

实现社会化合作学习

Web2.0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社会性,Web2.0下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也被看作成一种社会进程,它注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它将学习过程与网络社会进行整合,利用Blog、Wiki、SNS等工具,将学习过程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同用户参与创造贡献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个人和其他用户、群体的合作学习与资源共享,这种参与式信息交互,使得彼此间信息资源不断沟通和协调,从而来完成独立学习或者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以集思广益达到成果共享。

突出人性化导向

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主要集中在系统内部的单向传输。而在Web2.0环境下诞生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它以Web2.0的应用为平台,综合运用AJAX、AdobeAI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本身就是资源的创建者、信息的生产者,每个学习者都能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识别度和自我导向性。

注意事项

Web2.0环境下构建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用户间彼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联系、合作,信息共享、参与贡献,无边界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素材,但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1)熟练掌握学习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技术工具应用而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并将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由掌控网络,而非被动接受网络。

(2)学会处理网络信息

网络教育新模式讲究的是用户广泛参与,即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信息,供他人浏览、参与讨论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分辨良莠、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既考验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判断能力,又考验他的网络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把持有度,学会理性分辨,学会主动处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3)积极参与分享互动

Web2.0时代倡导用户积极参与分享的精神和能力。从Web1.0到Web2.0,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讨论、不愿意贡献个人智慧、不愿意与人分享信息资源的学习者必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必须学会主动参与分享、注重在网络世界里的与人协作精神,才能正确驾驭网络教育新模式。

网络优化论文篇4

TCP拥塞性能解决的方案

首先要在TCP目的端判别这个新改进方案的状态,然后将判别得出的状态结果和检测到的相应事件通过该数据包的ACK来反馈给源端.在这个新改进的方案中,我们可以把它区分成3种网络的状态,分别是:路由更新(RTCHG)状态,网络拥塞(CON)状态和链路差错(CHERR)状态.与ADTCP一样,我们可以利用相邻数据包时延差(IDD)检测出可能存在的网络拥塞状态.在传输路径上的拥塞情况和直接抽取的队列长度变化的样本值有关,而相邻数据包时延差指的是相邻分组通过网络所需时延的差值.

那么依据相邻数据包时延差定义,计算IDD的公式可以表示成公式中Km表示第m个包到达TCP目的端的时刻,Jm表示从TCP源端发送第m个包的时刻.从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传输路径上缓冲中瞬间队列长度的增大,从目的端计算出的相邻数据包时延差值必然就会变大,在队列中如果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无线网络拥塞.至此可以判定IDD值的增长是网络发生拥塞的必要条件.其次,如果相邻数据包时延值在增长,那么就可以得出前后数据包通过无线网络的传输时延也在变大,可能是传输路径的优化有增加,也可能是传输路径上的队列长度有所增加.传输路径的优化引起的传输时延差变化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前后数据包通过无线网络的传输时延在变大,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传输路径上的队列长度有所增加.还可以清晰地看出,缓冲队列长度的增加同时也加大了网络中发生拥塞的最大可能性.因为一旦传输路径上的缓冲队列被增加到一定长度之后,网络肯定会出现拥塞状态.

所以,相邻数据包时延值的增长是发生网络拥塞的主要原因.至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相邻数据包时延值的增长是网络发生拥塞的充要条件这样的结论.所有的TCP拥塞控制都是由端到端进行的,它们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在其网络的内部被视为透明,拥塞控制的全部任务都是由端主机来承担的.发送端是由估计有效带宽、主动检测丢包事件或RTT延时信息等方式来进行探测无线网络的负载情况和感知无线网络拥塞,并能够相应地来调整发送窗口.最早的TCPTahoe算法就是源于丢包反馈的TCP拥塞控制协议,它的原理就是通过ACK反馈的丢包信息来进行调整源端的拥塞窗口,后来的TCPReno1-13,SAC和KNewReno都是针对这种方式来进行传统TCP改进的.

传统的TCPVegas协议就是基于路径延时反馈的端到端的拥塞控制协议的典型代表.调节拥塞窗口则是通过观测到的TCP连接中RTT延时的变化.因为RTT信号比丢包信号反应灵敏的多,所以,基于延时的端到端的这种拥塞控制协议更能及时地反映出无线网络中的拥塞状况好坏,TCPVeno改进了慢启动、拥塞避免和快速恢复算法,并且结合了TCPReno和TCPVegas两者的特点.在实际网络中一般采用端到端的拥塞控制协议来进行部署,因为它实现的复杂度低,如果我们对无线网络内部的负载信息不是太了解,而且协议稳定性较差,那么会容易造成网络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从而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然而基于这种带有显式反馈的TCP拥塞控制协议,则能够与网络内部路由器一起参与拥塞的控制,从而很好的实现与端主机联动,使其成为一个闭合式的反馈控制系统.

显式反馈的TCP拥塞控制协议来源于ECN机制,而所谓的ECN机制是提前检测拥塞并向发送端通告拥塞,它是被用来部署在中间路由器上进行缓存队列管理.而VCP则扩展了ECN机制,在ECN的基础上,不仅仅增加了1比特的信息位,而且还利用2比特的信息位将网络的负载分为高负载、低负载和过负载3个拥塞的级别,使用不同的拥塞级别来对各自的窗口进行调节.XCP-B是无线网络中一个很成功的的应用,它来源于XCP(eXplicitControlProtocol:显式拥塞控制协议).MIT的Rohrs,Katabi和UCBerke-ley的Handley共同提出显式拥塞控制协议.显式拥塞控制协议是一个基于反馈的拥塞控制协议,它是通过对注入网络的数据流设置标记并由网络向发送端发送准确定量的反馈信息来实现拥塞控制.而且这种协议首次实现了效率控制器和公平控制器的完美解耦.效率控制器是利用乘性增加乘性减少的方式使TCP流快速获取无线链路的带宽.

网络优化论文篇5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

3.成绩评定

(1)一般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

(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

4.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

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

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

·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

·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

·根据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有例证说明

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思路畅通

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

(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5)文字书写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2.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

·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

·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

·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

·有具体的设计方案

·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

·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例如: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

·系统运行与调试.

·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

·功能需求

·对通信量的分析

·网络系统拓扑设计

·设备选型,配置

·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

·IP地址规划

·接入Internet

·网络安全

例如:××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例如:(1)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2)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一,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

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

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

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

二,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

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

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

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

5,传输线路的设计

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

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

2,数据采集与分析

3,拨打测试

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3)A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

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

1,A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2,IPAS网络特点

二,A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

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

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

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1,A市自然概况介绍

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

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

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

(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

(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

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

6,寻呼区的划分

(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

(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

7,网关及CSC的规划

(1)网关到CSC侧2M链路设计

(2)CSC到CS线路设计

四,基站同步规划

(4)A市GSM无线网络优化

一,GSM网络概述

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2.1网络结构

2.2网元配置

2.3现网突出问题表现

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

3.1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3.2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3.3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1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2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

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

4.1接通率

4.2掉话率

4.3话务量

4.4长途来话接通率

4.5拥塞率

4.6其它

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5.1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5.2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网络优化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评论;交互性;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50-02

评论对于媒体,是灵魂、是旗帜。评论来自最根本最新的政策,代表最权威的声音。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问题,直接发议论、讲道理的文章。

顾名思义,网络评论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评论形式。随着网络评论的作用日益凸显,学界也对它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拟从网络评论的界定、特点与优势、问题以及展望进行文献梳理,以求对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网络评论的界定

网络评论,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评论形式,而评论的内容和传统媒体的评论内容同样广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学者认为,网络评论从本质上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1]。

这种观点比较宏观,认为不论意见的讨论是否成文,只要具有新闻性、评论性,都应纳入网络评论的范畴。基于这个角度,有学者将网络评论划分为网络评论专栏(包括新闻网站的时评、个人博客等)、留言板跟帖和网络论坛 (BBS) 评论等三种类型[2]。

有学者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当前网站的新闻评论由两种板块构成,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评论在网络这一新媒介上的发展,它具有和传统新闻评论一样完整的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另外一种是完全改变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论坛”。论坛评论的格式不受传统新闻评论的限制,由于网络在技术层面赋予了隐藏个体真实身份的可能性,因此这种网络评论具有鲜明、强烈的个体意识。

同时,“论坛”评论不需要经过体制化的“把关”,从而使得各种不同的“非媒介化的”声音得到了传播[3]。也有学者把网络评论界定为网友通过网络媒体这一途径,对自己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看法和建议,据此将网络评论划分为网络评论专栏、读者即时评论和网络论坛言论三种形式[4]。网络评论专栏类似于报纸的言论专栏,网络论坛电子公告栏则是网民围绕网络编辑已推出的话题各抒己见,进行意见讨论;读者即时评论主要是指网民在浏览新闻时对某条新闻迅速及时地做出回应,表达观点。这种即时评论长短不限,也可能是一两句话。读者在即时评论中自由、方便地发表言论,突出了网络传播交互性的特点。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是相比博客与网络时评全新的评论形式:留言板针对单条新闻设置交流与讨论平台,论坛则是针对社会某方面内容的交流与讨论平台。前者让民众可以第一时间就新闻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而后者则成为公众观点交流、思想交锋的场所,真正实现了“自下而上”的监督[5]。

综上所述,学界对网络评论的界定有大体一致的意见。研究者都认为,网络评论一方面是对传统媒体评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针对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形式而言的,在其具化了的平台形式上包括留言板、论坛等。随着新的网络评论形式尤其是微博出现,对网络评论内涵的界定将进一步深化。

二、网络评论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评论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代表着传统媒体之外一种平民话语权的崛起。由于它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评论,因此对于网络评论特点的研究是学者较为关注的。

有学者指出,时效性特点得到更好体现、交互性大大加强、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是网络评论的特点[6]。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评论具有平等自由的特性,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并具有快捷性和通俗性。平等自由的特性是网络评论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究其原因,一是评论所涉及对象的广泛性,二是评论者所持的从容放松的心态[7]。

有学者总结到,传播及时性、时空穿透性、议论交互性、价值多元性、创新包容性是网络评论的独特优点[8]。也有学者说,网络评论具有真实、平等、自由的特性,网络评论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网络评论具有平民性文本形式的多样化。口语化、随意化的,其消闲性、轻松性、简捷性,是其平民化色彩的突出表现[9]。

与此同时,学者们在和传统媒体评论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网络评论的诸多优势。也有学者指出,时效性好,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互动性强是网络评论的优势[10]。有学者认为,网络评论的即时性、广泛性和自由性是其最大优势,并主张传统媒体通过直接利用网络评论、从网络评论中寻找广泛的灵感、报纸评论做到内容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报纸评论版面的编辑模式等方式来取长补短[11]。

有学者从网络评论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评论引导舆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把以往媒体单一主导的发言权和审判权部分移交到普通受众手里,从而形成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的良性循环,促进舆论监督权利的社会化、公开化、民主化。

从这一点来看,网络舆论监督无疑更接近舆论监督的本义[2]。时效性、交互性、平等自由等是学者们总结出的普遍优势。这是在平民话语权的崛起所带来的必然改变,彰显出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评论的问题及展望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报道以及网络评论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网络评论的真实性、同质化、理论性、把关力度都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反思。

有学者认为,网络评论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首先就是假新闻引发的评论。以假新闻做评论由头和评论论据,直接影响了网络评论的真实性、思想性和影响力。

其次,与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相伴而生的是,网络新闻评论的同质化;同时,评论的随意性是与评论的同质化同样突出的问题。因而,该学者主张,在撰写网络评论时,应处理好快与慢、大与小、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撰写、编辑网络评论时,应注意要贯穿网络评论写作的始终,特别是选好评论由头,并精心制作标题,说话留有余地[6]。也有其他学者持有类似的观点,主张选题要针对性强,标题要一目了然,内容上要观点鲜明[12]。

有学者指出,网络评论的理性、系统性思考不够和网络评论的权威性较低是其相对于传统媒体评论的劣势,其对策则需要做到,一是提升评论的可信度;二是增强评论的严肃性;三是提高评论的理论性[10]。

有学者指出同样的问题,认为主题相对分散,现场性减弱,同时由于网络评论具有匿名性,从而造成言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较低,是网络评论的弱势[13]。另有学者则对比党报评论和网络评论之后指出,在首先确定自己的受众群体的基础上,明确党报评论与网络评论各自的优势。该学者认为,网络评论具有数量大、速度快、互动性好等优势,党报评论则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信息资源丰富。党报评论为网络评论提供了信息源和社会认同度,网络评论则转发党报评论,扩大党报评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度。

网络时代党报评论面临的是利用新媒体,发展影响力,转换并强化自身功能侧重的良好契机[14]。有学者在分析网络评论作为评论是非的“中间人”角色、网络讨伐的“传声筒”角色、公布真相的“把关人”角色的基础上,认为其在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发生了嬗变,即从问题反映者向问题解决推动者渐变,并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应成为公民议政参政的主要途径[15]。

四、结 语

网络评论作为一种新的评形式,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呈现越来越多的形态,并起到有利于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包括传统媒体所具有的评论专栏,更重要的它以是读者即时评论和论坛的形式出现,从而成为真正的“观点的公开市场”。因此,它具有传统媒体评论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时效性强、个性色彩强烈、具有议论的交互性和价值的多元化等,同时,它体现出网络时代自由、平等的民主化意味。

但是,网络评论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假新闻引发的评论、同质化、随意性等,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纷纷给出自己的对策。总之,网络评论将在未来发挥愈加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一个有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 黄昕.网络评论的舆论监督功能[J].青年记者,2009(8).

[3] 潘瑛.比较视角下的网络评论[J].当代传播,2004(8).

[4] 邹伟,何志武.网络评论的自由与控制[J].新闻界,2002(2).

[5] 李琳.从网络的发展看舆论监督的本位回归[J].今传媒,2005(6).

[6] 唐维红.把握关键 突出特色——网络评论的写作与编辑工作管见[J].中国编辑,2006(4).

[7] 陈忻.试析网络评论[J].新闻界,2006(2).

[8] 周瑞金.网络评论的独特性和突出优点[J].新闻实践,2009(12).

[9] 郭华.网络评论浅议[J].东南传播,2007(5).

[10] 王敏学,宣克卉.网络评论的现状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2).

[11] 王枫.“拿来”才能进步—— 浅谈报纸评论如何借鉴网络评论的优势[J].新闻爱好者,2009(11).

[12] 吴双建,陈莉霖.网络评论如何疏导公众情绪[J].新闻前哨,2009(5).

[13] 王宛平.网络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的异同[J].新闻爱好者,2008(5).

网络优化论文篇7

网络以其传递速度的迅捷性、传递范围的广泛性、民意表达的自由性、网络言论的民主性和公开性而成为沟通民间社会(公民主体)与官方社会(国家主体)的重要渠道。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载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应该为公民与国家之间构建起一种民主、自由、公共、平等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机制。

第三种力量

建设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也即是要建设一个开放型的民主型的公民社会,开放型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一个开放型的政府,开放型的政府需要开放型的民主言论与利益表达机制,而网络无疑成为了最好的交流平台之一。

公民社会的真正要义在于,突出社会公民的主体性意识,将公民与国家及体制处于平等地位。国家的职能及运作都是以维护公民权益为根本目的。真正的公民应该是意义上的公民,目的并不是为政治服务,而是为公民行使自身合法权益服务。

一个真正公民社会的构建需要几个层面的互动与努力:一是与社会转型及经济转型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与转型;二是民间社会的相应转变。除了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任何一种社会转型的到来都必须有强大的民间意识形态作为铺垫,即要有丰厚的民间土壤,公民社会的到来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自下而上的变革模式;三是“第三种力量”的启蒙与参与。这里所说的“第三种力量”主要包括:知识分子、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及教育文化机构。其中,在21世纪的社会变革中的话语言说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一定的传播工具和表达手段,从而实现自己的“向上”和“向下”的意识形态启蒙和引导,这就必须借助于网络媒体。

优秀网民

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网民,优秀网民的大量出现使得社会公众与传统媒体及政府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沟通渠道大为放开,社会公众可以在宪法及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公共邮件、网络论坛直接向政府申诉自己的合法权利,发表自己的合法言论,而政府则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民意,或者直接通过网络公布政策、法律和法规。

可以说,网络的出现,大大缩短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国家和政府的开放型执政方式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利益表达功能、监督功能与信息反馈功能。而且网络论坛、网络博客与传统媒体相比,相对活跃、公共、开放、民主。网络论坛、博客的操作者与参与者都是多元化的社会公众,它超越了传统媒体那种身份与等级的限制。

特别是个人网络日志的出现,开创了个人化审美时代的到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审美。网络日志与博客专栏的作者,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个性化意志,发表极具个性化思维、的专栏文章,这些专栏文章,既在某种程度上记录着当下社会的重大历史进程,又记录着私人化的社会体验,是能够把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当下与历史、国家与民间充分融合起来的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公民社会的完整构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民间社会的健全发育,民间社会是一个储备着众多社会资源、思想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社会形态。民间社会有着一个完全属于自我的发展机制,任何外部力量(包括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都不可能会阻挡民间社会的自主发展,但是,这并不等于民间社会的发展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干预。

事实上,网络论坛和博客就已经在启蒙和影响着中国民间社会的完整发育,而且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网络论坛和博客无疑仍然会成为主导中国民间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博客中国”总裁方兴东曾说,“是我们改变了这个时代”。方兴东的话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网络博客实现了中国技术化传播的最大突破,二是网络博客通过其技术化的力量优势实现了对当下社会生存状态及文化、思想状态的改变。以技术化的传播优势实现精神化、思维化的社会变迁,这是网络博客的最大功绩。博客网上千个专栏作家及极具个性化的专栏设置,吸引了每天数以万计的网民,使得其成为了记录中国当代社会进程的最优秀的工具之一。

网络影响

为什么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这是因为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聚集了最大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思想优势。中国的社会精英和思想精英、文化精英基本上都是在通过网络论坛及网络博客传递着自己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网络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公共知识分子”实现社会建构的重要表达渠道。和传统媒体一样,一个优秀的网络论坛,必定要聚集最优秀的网络、专栏作家和时评家。优秀的专栏作家和时评家,是凝聚网络人气、吸引网民眼球的一大招牌。

网络优化论文篇8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也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问题凸显,引发人们对传统的文化认同的争论。网络文化冲击着我国传统主流文化,诸如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文化殖民主义等思潮充斥人民的意识领域,一部分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丧失了自我,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和焦虑,更有甚者,有些人对马克思的文化观产生了一些怀疑与否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产生了怀疑,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文化殖民主义等思潮充斥人民的意识领域,出现了对网络文化认识的偏颇,导致网络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自主选择能力弱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它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管和方法论,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方向,是实现文化自觉的不竭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产生了马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统领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及实现文化自觉的根本指针。从意识形态来看,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并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正如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提供了精神指南。在网络时代里,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进而不断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需要的理论武装和正确方向。

2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领主流文化

网络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带给人们带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通过互联网传播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信息,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因此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提高人们的辨识能力维护,以积极地心态应对价值多元化,引领主流文化,是培育网络文化自觉的核心。“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一是要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拓宽网络文化发展空间。通过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提高文化装备水平;学会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筑起抵御不良信息的安全防火墙,抢先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传输功能,将优秀文化成果保质、保量、更快、更好的传播开来;加强与世界各国以及相关权威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兼顾标准规范、资源分配、网络接入、互联网治理等方面,建立起互相协作的有效沟通机制,积极整合资源、统一互联网相关技术标准,促进网络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占领网络阵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转型,打造“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中国网络文化骨干企业;坚持以产品为基础,积极推动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自我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与生命力;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重心,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文化服务社会的形式,塑造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精品,积极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网络文化的品牌;要树立战略意识,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产业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确保网络文化发展健康、科学、长期发展;积极搭建网络文化产业交流与服务平台,引领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3强化法制及网络伦理教育,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能紧跟时展,符合网络技术发展规律,集监督、引导、规范、惩戒职能,汇集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为一体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提高立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从技术层面是来讲,网络文化同时是一种技术文化,可以发挥技术手段来完善、消除网络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并利用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利用技术手段把好网络关,将危害国家安全、毒害网民思想的“黄”、“赌”、“毒”、“白”等内容的网站、网页监管、打击。加强网络文化企业的监管,督促其自律,要求网络文化企业勇于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到自觉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够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共同维护网络诚信。再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积极推进网络伦理教育。道德是法律的有力辅助体。大量事实也表明,法律虽然在预防和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方面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但立法的速度赶不上网络发展的变化,许多领域无法及时得到法律调整,总有不少网络失范行为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此外,提高对道德责任的认识,认清白由和责任的辩证关系,走出把网络自由绝对化的认识误区,改变其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增强主动担当的责任情感,使之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自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责任衡量、评估,增强道德自控能力;磨练道德意志,使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以顽强的责任感要求自己;养成注重责任的道德习惯,从而能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真正把道德规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网络人格。

4网络文化兼容并包,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网络优化论文篇9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 计算 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 时代 ,它将彻底改变 企业 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 社会 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 理论 问题 ,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 影响 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 分析 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 方法 ,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 应用 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 经济 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 学习 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 理学 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 艺术 》,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目前 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 文献 ,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 中国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 自然 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 研究 战略 网络 ,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 企业 集群 理论 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 经济 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 学习 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 发展 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 社会 、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 历史 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 分析 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 内容 。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 时代 “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 问题 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 方法 ”,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 影响 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 应用 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 现代 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 理学 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 规律 。(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 科学 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 计算 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网络优化论文篇10

摘要:战略网络作为适应网络竞争的新战略思想,战略管理的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

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

转贴于 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