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19:29:10

林区建设论文

林区建设论文篇1

一、城郊发展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现实性

当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以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新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是新时代人类的追求。作为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农林业旅游、观光农业、高科技农林业园区等已开始升温。建设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是我国农林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二、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类型

1.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开发特色农园(果树园、花卉园、蔬菜园、渔场、养殖场等),让游客观光游览,入园摘果、取菜、赏花、钓鱼、选蛋等,享受田园乐趣。

2.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经营形式,把当地农业景观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光游览区,并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经营范围广泛,休闲、旅游、度假、食宿、物(农产品)、会议、娱乐等设施比较完善,可在园内展示名优特品种,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园区一般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3.休闲农场

这是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4.田园化农业

田园化农业主要在城市近郊发展,以园艺农业为主,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果树、水产养殖,结合村镇改造美化环境,集农田、菜地、花草、水面、果园、农舍于一体,同时辅以实验、实习、游览等服务设施。可以使游客游览田园化农业景观,体验农业生活,为非农者是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学生实习劳动、青少年科普学习及国内外有兴趣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可结合安排城市下岗职工。

5.农林业科技园区

农林业科技园区是农林业旅游与科技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农林业科技进步的优势,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农林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在科技引导生产的同时,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6.花卉植物园

花卉植物园是郊区综合性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资源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种类,合理配置,结合林草等优美景观的相间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7.森林公园

以林木为主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多变的地形、辽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奇石、溪流、沙滩、沟谷、草地,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科普、观光、休假、森林浴的理想去处。一般距城市10~20公里为好,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清新自然,森林景观浓厚。

林区建设论文篇2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就是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谋划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社会化、生态化,使林业发展融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中去,充分发挥林业多种效益,维护生态安全,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生态保障功能,建设生态系统稳定、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的和谐林业[1-4]。

2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2.1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比较倡导生态化,对生态思想进行传播。生态化,就是将广义的生态系统当成是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生态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对自然规律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因子与关系),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融入生态学的规律。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5-6]。

2.2生态环理论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杜能环只对经济指标进行考虑,而在和谐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应对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因此,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城市的总体规划都要以当地的社会及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注入其中,科学地进行布局和规划,可结合生态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历史学及系统学等手段。

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建设和发展城市,均要以尊重生态学规律为前提,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因此,在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生态容量理论进行应用,科学布局,并对生态、文化、社会及经济等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功能丰富、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即城区、环城公园、森林公园、半农区、农业区、牧业区、林业区,其中城区主要是人类从事生活生产的场所。环城公园是供城市居民度假及休憩的场所,同时还是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场所。该处所说的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不是简单地对垃圾进行填埋和焚烧,而是通过回收、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后制成肥料,用于园林植物的培育中。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的保障区,可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进行消解,将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给市民。此外,其还是客运和货物中转区及过境车辆的绕行区。半农区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可进一步消解城市的环境污染,为城市生产生活及园林绿化等提供非食用性的农产品。农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农产品的场所。牧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牧产品的场所。林业区是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的场所[4,7-8]。

2.3社会化理论

个体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体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体心里,成为个体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该过程叫做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自然人个体的社会化;团体组织的社会化,是指某一团体、组织等特定自然人集合体在社会实践中,集体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这一团体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生产者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互动、认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生产者个体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价值体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9]。

2.4和谐发展理论与和谐林业理论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广义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广义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的目标[10-15]。也就是说,和谐发展就是不断追求广义生态系统的健康。如果从狭义的生态系统去看,就是追求3个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的健康、社会系统的健康、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和谐林业理论认为,林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区域上可涉及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平原、岛屿、湿地、荒漠、山地、城市、海岸、草原,林业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16-18]。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林业应该是:以 人・地系统为对象,和谐地对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的实现;在和谐林业中,最高目标即为达到人地共荣。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环境、人与人、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生态文化进行倡导,以人类生理系统及心理系统的健康为目标,促使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荣[5]。

2.5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林业理论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19]。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可以理解为4个亚过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更多是用来作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工业化、都市化。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大体上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林业理论是在我国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许勤统计,现代林业理论有6种模式的表述,其中以江泽慧的“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为主流表达模式,并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理论。另外,李丽、陈建成、陈贵松还将平衡论、造血论、参与论、预警论、跨越论融入现代林业理论,其目标就是重点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

3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和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建设林业主题,以城市现代化和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林业方面着力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游憩四大重点,充分发挥城市林业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主体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推进现代城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新型发达城市。

4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城乡林业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原则;坚持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美化居住环境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城市林业生产力的原则;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多渠道投融资的原则;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的原则。

5安庆市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5.1发展基础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安庆市是长江下游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安徽段的第一个城市,东与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的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3个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和巢湖市。

安庆市是全国重要的油、棉、粮、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石油化工及纺织加工业基地。工业初步形成了轻纺、石油化工、建材及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7县1市3区,共设19个街道办事处和102个镇、61个乡、1 226个居委会、1 608个村委会。另外,省属农垦企业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均坐落在市境内,总人口609万人,其中农业人数509万人。

5.2统筹城乡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理论观念障碍。缺少正确的生态观。由于发展决策者缺少生态化观念,不了解生态健康的内涵,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化、商业化、货币化,在发展决策时,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时,生态为经济让路事件屡见不鲜。

5.2.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态功能脆弱。安庆市林地面积虽然占土地总面积的38.8%,但分布不平衡,资源大多集中在岳西、太湖、潜山3个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占67.7%,林地面积占63.1%,活立木蓄积占62.5%;全市有林地中,中幼林所占比例近70%,林分郁闭度低,蓄水保水保土功能较差,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得到治理,但整体生态功能仍很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 00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逾1 00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年土壤流失量2 000万m3。

5.2.3林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由于林业经营管理粗放,林业产值低,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0%;由于森林质量不高,生态保障能力仍较弱,局部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且治理难度大;城乡生态建设统筹不够,重远山造林绿化、轻身边增绿工作,城镇、村庄、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区的绿化工作相对薄弱,人居生态环境改善任务繁重;林业再发展能力弱,林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贷款和社会融资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5.2.4工业化水平低。安庆市工业化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改造速度不快,竞争能力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有待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

6安庆市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按照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保障生态安全、美化人居环境、促进林农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结合林业分类经营,在总体上,将全市分为大别山旅游生态区、丘陵圩畈商品林与农业经营区、安庆市区园林城市与工商业区三大林业发展区域;在各行政区,以中心集镇园林绿化为点建设森林生态网络城镇生态结点,以道路、河流堤岸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生态防护林网,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山地及重要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林保育区,以丘陵圩畈为重点建设高质、丰产、速生的工业原料林区。

通过安庆市现代城市建设,基本建成以安庆市区为中心,包括安庆市郊、重点中心集镇在内的园林型工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林产品加工集贸中心;结合生态防护林网,在丘陵圩畈区建成工业原料林区和其他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对生态林保育区将保护与改造相结合,提高公益林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以天柱山为中心,综合开发其他国家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深度发展黄梅戏文化,充分发掘安庆古皖文化和名人文化,开展传统产品逆开发,将安庆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7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2-223.

[2] 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EB/OL].(2005-02-03)[2006-02-23].http://省略/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3]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4] 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EB/OL].(2008-01-18)[ 2009-02-05].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4628.

[5]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0-03-0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6] 张国庆,赵文琴.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EB/OL].(2010-12-22)[2011-02-12].http://club.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267442.

[7] 张国庆.都市化: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EB/OL].(2009-01-18)[2010-08-06].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10619.

[8] 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研究――以安庆市为例[EB/OL].(2009-09-09)[2011-10-03].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 do=blog&id=254528.

[9] 张国庆.论社会化[EB/OL].(2008-03-30)[2009-10-11].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9897.

[10] 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2001-01-08)[2006-04-09].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

[11]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EB/OL].(2004-03-24)[2006-04-09].http://省略/htm/jjlc/hgjj/2004-03-24-16469.htm.

[15]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6]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7]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18] 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1(1):31.

林区建设论文篇3

她一家三口几十年一直蜗居在一个十几平方米、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子里。“最怕下雨天,屋子到处都漏水。”

她最大的愿望是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不再“冬冷夏雨”。如今,她这个愿望实现了。

今年,林业棚户区改造工作正式启动,规划在2009年至2011年全面完成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改造总户数96.09万户,新增住宅面积约4805万平方米,使林区职工住房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相关配套设施相对完备。

据了解,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每户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建设资金以中央扶持、地方政府配套、企业补贴、职工个人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中央补助每户15000元,省级人民政府配套不低于每户10000元,企业和职工自筹资金可以通过出资、投工、投料等多方式、多渠道筹措,合理确定企业和职工出资比例,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争取金融部门政策性信贷支持。

民心工程

此次林业棚户区改造大致分为两大区域:一是重点国有林区,二是国有林场。重点国有林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这个区域里分布着100多家林业重点森工企业、采运企业和重点营林局,总面积5716万公顷,林区总人口551万,其中林业人口308万。我国现有各种类型的国营林场4827个,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0多个县,面积6200万公顷,林业人口为284万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现有各类住宅总面积8789万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45平方米,人均15平方米。

“林业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启动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林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充分体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表示,“加快推进林业棚户区改造,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决策,是保持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拉动内需与刺激消费的有效结合点。”

从林业棚户区改造试点情况看,新增中央投资的拉动效应明显。全部完成96万户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中央投资可直接带动地方、企业和职工投资近400亿元;预计消费钢材125万吨、木材114万立方米、水泥918万吨,必将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国有林区建设一直是“先生产、后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口很大,职工生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山上林场(所)普遍都是“小、散、破”,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林区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有关数据显示,林业职工里低保家庭占到32%,林区职工已经成为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弱势群体。“因此,加快推进林业棚户区改造,让林区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林区广大群众的多年期盼,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林区的具体实践。”祝列克说。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这在我国的森工企业中十分常见。企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责,企业负担沉重,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欠账,“两危”问题突出,各种矛盾交织。

因此,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为全面优化林区生产生活布局提供了良好契机。“对加快林区生产生活布局调整,加速林区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层次,推进森工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祝列克说。

试点经验

截至目前,试点地区棚户区改造前期工作已经就绪,中央1.5亿元投资已全部完成,累计签订合同资金3.6亿元。2009年,国家在扩大内需新增投资中又专项安排林业棚户区改造投资22亿元,建设任务14.67万户,林业棚户区改造在全国9个省区的135个重点国有森工局全面启动。

根据调查和测算,国家投入的23.5亿元投资,可以带动约70亿元的各项配套。“这样水泥、红砖、石材、钢材、运输等相关行业都因此受益,能够拉动我国建材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巡视员、局林业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前进告诉《经济》记者。

据他介绍,目前各地实施方案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复,国家投资计划已下达,各地省级配套资金已得到省政府的承诺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或地方国债予以安排,实施单位的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林业棚户区改造能够顺利推进并初见成效,除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高效运作之外,也离不开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

“很多林区职工尤其是老职工每天早晨早早地拿小马扎坐在工地边盯着看。也许他们不知道住在哪一个楼、哪一层,但是他们知道这个房子是为了他们盖的。他们真的像义务监督员一样看着施工。”说到这里,王前进一脸欣慰。

尽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林区棚户改造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

的确,我们大部分棚户区使用年限已经超过了35年,很多房屋已经超过了正常使用寿命,并且整体建筑标准低,人均面积小,质量不高。“很多房屋是就地取材建成的,有的是泥草房、板加泥、土坯房。据我们调查,这类房屋占到1/3以上。”王前进说。

除此之外,整体布局不太合理,道路比较狭窄,也存在安全隐患:墙体开裂、地基下沉,房屋漏雨和框架的损坏,而且电线都是明线,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

配套设施也不完善。首先是给水,尽管国家林业局党组对国有林区改造非常关心和重视,这几年也将林区给水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但因为面积比较大,国家投资又相对比较少,到目前为止给水没有全覆盖,已有的给水管道线路老化,跑冒滴漏严重。其次是排水,所有棚户区都没有排水设施。“每年到夏天下雨的时候,水就进房了,个别的危房面临倒塌的危险。因为林区地下水位比较高,到了冬天有些地方水一层层结冰,形成冰湖,冰湖达到一人多高。”王前进说,“没有集中供暖的设施设备,一家一户靠烧加工剩余物,使森林资源的隐性消耗大,也存在火患危险。”

七个关键环节

祝列克表示,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严格把握政策,细化各项工作。特别要把握好以下七个关键环节:

严格界定范围对象,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政策前提。棚户区改造以解决困难职工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是“雪中送炭”。实施范围包括国有森工林业局、营林局和林场中破旧平房集中连片、泥草房和危房面积超过50%、基础设施不齐全、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低于当地平均收入家庭户数较多的居民点。“在此范围内的林业职工,要一个不漏地享受国家棚户区改造优惠政策。要制定好实施计划,优先安排山上林场职工、危房户、低收入的群体。”祝列克特别强调。

充分尊重职工意愿,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群众基础。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以人为本。入户调查登记、组织评估、公告、改造方式、户型设计、资金筹措、签订协议、分配方案、住房竣工验收报告等,都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听取职工意愿,向群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坚决防止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筹集落实建设资金,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关键。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局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闫振告诉记者:“中央的投资已经足额到位,每户1.5万元。据了解,各个相关省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结合自己的情况予以保证省级配套资金。有的省列入本省的年度财政预算,有的省把它放到国务院的地方国债进行安排,还有的省通过省财政的金融平台,来为棚户区建设提供无偿的配套资金,可以说多种方式并举。”据他介绍,关于个人出资这块,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吉林省对于职工棚户区改造住房产权进行改革,在省建设和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赋予缴纳了一定比例的个人付款职工以全部产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投资于棚户区改造的积极性。

科学选择户型设计和改造方式,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广泛征求了林区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基本户型为50平方米。对于一些民族地区,对于三代同堂、家庭‘大儿大女’的问题,我们也在从严掌握的基础上,给予适度放宽。但是放宽的幅度很小,这样体现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本意。”闫振说。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这是搞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机制保障。林业棚户区改造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各级林业部门在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切忌闭门工作,大包大揽。

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重要环节。棚户区改造既要改善职工群众的住房条件,又要让他们住得方便、住得舒适。必须做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确保棚户区改造功能配套、设施齐全。

确保群众满意,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最终目标。

保质保量

为了确保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即将联合《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于林区棚户区改造的原则、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管理、竣工验收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据我了解,这个文件正在国家相关部门的会签之中,很快就可以颁发。同时我们要求各地在国家颁发的管理办法基础上,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和相关优惠政策等支持因素,制定实施细则。”王前进表示。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目前林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并把棚户区改造的任务、目标、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落实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抓好落实。”王前进说,“棚户区改造中央的补助和地方的补助数额很大,所以,我们要求对棚户区改造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据他介绍,他们会对棚户区改造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并且对于配套资金不落实、资金出现问题的地方,国家林业局也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严格的措施,直至暂停所在区域的资金拨付。

针对外界关心的特困人群是否会享受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否会有效落实的问题,王前进表示:“我们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各个有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切实把林区棚户区改造所涉及到的土地划拨、征占用管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林地征占用补偿以及地方各项行政性收费等一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为保证质量安全,从设计、采购、选择施工队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握。“一些试点局有的住房已经交付使用,我本人去现场看了,质量还是信得过的。”王前进说。

张阿姨说,现在她就想早点住进去。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心声。

据了解,这次棚户区改造的重点任务主要是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气候影响,每年的土建施工期只有6~7个月的时间,时间很紧。

“今年要确保在10月底以前完成土建,让职工能够早日搬进新房。”王前进告诉记者。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启动

国家林业局、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并颁布《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每年授牌一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原则上每年只授10个单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据了解,国家林业局、教育部、成立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设在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工作办公室,每年4月1日至5月20日负责受理各地申报工作,6月至7月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评审,并选择时机进行授牌。

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部级、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机制,先在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的基础上再逐级推荐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机制,将生态文明教育列为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的必修课和社会实践项目;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在部级、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基地间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上水平;建立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投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能力建设。

我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初步实现合拢

记者近日从海口召开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获悉,我国沿海基干林带初步实现合拢,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截至2008年底,沿海地区累计完成造林420万公顷,新建、加宽加厚和更新基干林带9384公里,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68万公顷,控制率达81%,村屯绿化率达35%。

会议提出,今后要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海岸基干林带和防风消浪林带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层次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力争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3%,基干林带达标率92.3%,红树林恢复率95.1%,农田林网控制率85%,村屯绿化率90%。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强调,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要实现由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扩展转变,由单一结构的防护林带建设向由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网三个层次构成的复合结构转变,由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主向与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和城市绿化美化结合转变,在沿海地区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绿色生态屏障。

(文/蔡亚林)

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5月7日杭州开幕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由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举办、国家林业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将于5月7日、8日在杭州市举行。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城市森林与品质生活”。将组织市长和专家论坛,授牌一批国家森林城市,研究和探索城市森林建设的前沿理论,总结和推广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大力宣传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就,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城市森林建设,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04年以来,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五年来,在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大力推动下,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理念不断被传播,无论是百姓的生活态度还是政府的决策行为都在发生着悄然改变。五年来,确保生态永续、发展永续、宜居永续的理念不断被实践,对青山绿水的期盼正逐渐变为现实中的美景。五年来,共有10座城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林区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SWOT

1 现代林业概述

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模式,体现在价值观的现代性、发展的现代性、功能实现的现代性和技术手段的现代性等方面。现代林业可以充分发挥林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各子系统的功能,是一项基于战略重新定位、政策方向调整、发展模式转变的系统性工程。黑龙江森工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保障了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维持着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的生态安全。随着国家对于林业发展理念的转变,黑龙江森工林区调减产量、科学营林、恢复生态,在2014年初完全停止商业性采伐,从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转变为主要生态功能区和寒温带生物基因库。基于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林业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关系到我国林业的发展远景,实施现代林业势在必行。

2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的内涵

在国家层面上,对现代林业及现代林业建设的界定是比较科学的,但以黑龙江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完全接受这个定义则是不科学的。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林业,所谓协调和可持续,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源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协调和可持续。黑龙江国有林区作为国家的一个区域,其资源环境所承载的服务对象远非区域内的人口,而主要为域外人口,它所生产木材的90%也是销往域外,区域内自用材很少。区域内人口对区域内资源及环境压力不大,如果仅以黑龙江国有林区人口计算,人口增长并不能对国有林区自身协调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但如果将其放在国家水平的大系统来研究则已趋临界。因此,研究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及现代林业建设不应完全套用上述对现代林业及建设的表述,但黑龙江森工林区毕竟是国家的一个地区,又不能独立对待,它与域外有着紧密的联系,森工林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自身的自组织功能要与域外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内涵是基于现代林业的内涵及林区的现状提出的,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建设既是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出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3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减少的势头虽然得到扼制,但森林资源质量提升缓慢。二是重采伐、重植树造林、轻抚育现象严重,森林经营工作十分薄弱。三是破坏森林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屡有发生,一些地方乱批乱占林地现象屡禁不止。

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结构升级缓慢。主要表现在营林生产力水平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森林培育投入严重不足且经营粗放,使资源质量和效益下降。林业职工收入增长缓慢,流通渠道不畅。二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业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原材料加工业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以木材加工为主体的传统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效益低下。三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发展不足,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产值小、比重低。

3.3 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基础设施方面看,由于林区财政困难,对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够。二是从投资的渠道方面看,由于黑龙江森工林区大部分为政企合一体制,造成对生态文化建设投资的渠道不畅。。三是从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方面看,森工林区职工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漠。四是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方面看,国有林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困难较多,生活存在困难问题,既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看当地新闻难。五是从林区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方面看,由于目前林区职工生活水平偏低,加之地处偏远、气候严寒、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对文化生活追求并不是很高。

4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建设SWOT分析

依据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通过现状分析和因素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因素分析、障碍因素分析及进行全面系统性SWOT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发展受多方因素影响,既有一定的内部优势(S),也有不容忽视的劣势(W);既有外部发展机遇(O),也面临着诸多威胁(T)。综合各种因素,构建了各因素相互匹配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的战略组合,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黑龙江森工林区建设现代林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来自内部的劣势和威胁,对此,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建设关键在于克服来自内部的劣势和威胁,应该采取发挥内部优势(S-T,S-O),克服和弱化内部威胁(W-T,W-O)的综合战略。SWOT组合分析说明,政府导向和鼓励、加快制度创新、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五大战略应成为黑龙江森工林区战略选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国红.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J].中国林业,2011(1):43.

[2]贾治邦.提升多种功能,促进绿色增长,建设现代林业[J].林业经济,2012(1):3-11.

[3]张建国.论现代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1997(4):2-3

[4]江泽慧.现代林业理论与生态良好途径[J].世界林业研究,2001(6):1-7.

林区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小兴安岭;伊春林区;森林防火;特点

中图分类号:S76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林火是全球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干扰因子,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潜在威胁,联合国已把大面积森林火灾列为8大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大风和暖冬等极端天气明显增多,伊春市也相继出现持续干旱、高温、大风天气,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季节性特征不明显,防火期延长,森林火灾频发。

伊春林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的小兴安岭腹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小兴安岭纵贯全境,施业区划面积4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积31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23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4.5%。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蓄积量较多的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施业区,各种珍惜名贵的针阔叶树种达110余种。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的美誉,也是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

伊春林区冬季严寒多雪,夏季多雨凉爽,春秋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年均温度0℃左右,最低气温为-43℃,最高气温为33℃,全年无霜期在100~120天,属寒温带气候。年降水量在600mm~700mm之间,其中60%左右集中在七、八月份,四、五、九、十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且多西南大风。加之这四个月的日照长,蒸发量大,形成了伊春林区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

从伊春林区开发建设至今,森林火灾一直是破坏森林资源的首要灾害。据统计,自1953年至2000年的48年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2150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118起,特大森林火灾51起,过火总地面积达129.9万公顷,损失巨大,森林火灾已成为伊春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隐患。

2.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火情特点

2.1森林火灾火情发生时间

据统计,伊春林火从记载以来的1953年到1987年,大致发生火情都在3至6月和9至11月。1988年以来到目前的20多年间,全市共发生533起火警火灾。

其中4月份为122起,5月份为187起,6月份为125起;9月份18起;10月份72起;11月份1起。从整体看,春季发生火情明显多于秋季,春季以4、5、6月份多,其中5月份最多。

2.2森林火灾火情发生的火源及位置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伊春林区的第一大火源是吸烟,第二大火源是烧荒跑火,第三大火源是机车喷漏火。绝大部分是人为火源,这充分反映了护林防火工作的社会性。近年来,通过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人们不慎用火造成火灾的情况下降。外来火都形成了特大森林火灾,大多出现在伊春北部林区,这些地方人员稀少,交通不便,而且有大面积的草塘荒源,发生火灾后不能及时扑救,至使小火成大火,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损失。伊春北部林区是重点火险区。

3.伊春林区防火工作近况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森林防火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取得了可喜成就。2000年至2010年,在伊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和省森防指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强化火源管理,大力推进森防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伊春森林防火工作的全面发展,确保了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公共设施的安全。10年间全市共发生火警、火灾113起,比历史平均数减少267起,平均每年减少26.7起。与前48年均值相比,火灾次数下降29.6%,受害森林面积下降79.9%;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9%。在全市21个县(市)区局中,有11个从未发生过较大森林火灾。其中,金山屯和带岭林业局已分别实现连续60年、59年无森林火灾,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3.1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

目前伊春林区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完备,形成了从上到下的森防指挥体系,林管局森林防火指挥部是全林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各林业局都建有森林防火指挥部,有专门组织机构、设立了森林防火专职指挥,强化了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形成了健全稳定、精干高效、信息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3.2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森林火灾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时效性,为了提高森林火灾应急扑救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思想,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每个林业局、场(所)都建立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和半专业队,同时在林业局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基础上,建立支队、大队、中队三级建制。专业队以森林防火灭火为主业,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常年开支、常年集中管理,并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

3.3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伊春林区不断加强森林火灾预测预警、扑火装备、交通通讯、监测了望、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在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加快了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的步伐。实施了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先后成功申报了一个大平台部级重点火险区和三个省级重点火险区,完成新建、改造了望塔34座,靠前驻防执勤点由43处增加到61处,更新购置信息化设备和指挥中心设备300多台(套),购置宣传、指挥和运兵车600多辆,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套。建设防火道路近400公里。

3.4科技建设

伊春林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市级森林防火地理信息机构,在进行森林防火理论研究上,积极探索计算机在辅助指挥中的应用,与总参测绘局联合研制开发《伊春林区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积极探索生物防火阻隔工程建设,在落叶松防火林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断引进防火先进手段,北斗双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沙盘)、远程视频监控(天眼工程)、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等都已应用到我市森林防火工作中,使我市的防火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

4.当前伊春林区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

伊春市实施天保以来,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防火任务十分繁重。由于近几十年来的过量采伐,伊春林区森林可采资源大幅减少,导致经济围困,对森林防火建设投资有限,虽然近几年伊春林区通过对上争取中央投资,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火险预警、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物资储备库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使伊春林区森林防火防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面对日益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库还存在老化和不足等突出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森林防火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转变,森林防火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滞后;二是扑火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待遇差;三是森林火灾隐患增多;四是缺乏有效的防火投入政策,扑救重大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不强;五是防火道路建设滞后。

5.绪论

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才能促进森林防火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近年来防火工作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森林防火工作:(一)继续抓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营造全民防火氛围,宣传重点要放在农林交错地区和偏远村屯,大力宣传防火法律法规,宣传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增强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二)继续加大火源管控力度。针对近年来伊春林区异常天气增多,火险等级偏高,大风天持续时间长的特殊情况,将采取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继续开展火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部位增加看护力量,坚持做到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三)继续抓好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扑火队伍、机具装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完成好省森防指下达的森林防火道路建设任务,做好项目对上争取工作。(四)继续抓好防火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组织防火各类人员进行森林防火业务培训,重点开展防扑火技能和实战演练,不断提高森林防火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 (五)进一步完善前线指挥部工作规范,确保扑火时做到业务规范、科学指挥。(六)购置或对上争取大型全道路运兵和消防灭火设备,使扑火队伍及时到达火场实施扑救,掌控最佳扑火战机,防止小火酿成大灾。

参考文献:

(1)赵宇国,李彬,刘宏.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森林防火.伊春林区森林防火论文选集,2001,59~64

(2)李爱贞,刘厚凤,张贵琴.气候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8~65

(3)董斌兴.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森林防火及其对策的建议.伊春林区森林防火论文选集,2001,65-73

(4)《面向21世纪的林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加拿大林学会

(5)《当代林业发展理论—当代林业发展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国林业学会编

作者简介:

1、张雪亮 男 1983年出生,2003年开始从事森林防火工作,2006年到伊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从事调度指挥工作。2004、2005分别获得优秀士兵嘉奖,2005年获得三等功。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黑龙江省伊春市先进个人嘉奖。

林区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实践

【分类号】:X8

前言

目前人类为了追求高利润和高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由此衍生的森林问题成为世界资源和环境的首要问题,这严重危害着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号召要重点关注森林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及参考标准。所以现代林业发展理论的建立是迫在眉睫的,并且用科学的方法及理论对实践进行探索和应用,为了创造美好的家园每个人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1. 研究现代林业发展理论的目的

1.1放宽林业定义,把握林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以前人们对于林业的定义就只局限于森林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GDP的贡献,对比而言,现代林业的定义是建立在充分考虑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不仅仅只关注经济效益,而是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以保护地球资源为基本策略,走向生态社会,把握时代命运的脉搏。

1.2 维持人类和自然的生态和谐

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大规模的扩张,所需要的各项资源也颇为巨大,森林资源也不例外。人们过度砍伐,而且不能及时补充,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各种环境问题相继爆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要立刻消除,才能使整个地球和谐共处。

2.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的内涵

2.1 国外的现代林业发展理论

(1) 森林经营理论;

(2) 林业分工理论;

(3) 新林业理论;

(4) 近自然林业和生态林业理论;

(5) 可持续经营理论。

2.2 我国突出的现代林业发展理论

2.2.1 平衡论

林业发展的平衡,包括外部与内部平衡。外部平衡是指林业与农业的平衡、林业与社会经济的平衡、林业与社会文化的平衡,旨在要求林业发展要能随着环境改变而做出调整。内部平衡是指林种平衡、树种平衡、采育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旨在要求林业发展要遵循森林经营理论。

2.2.2 造血论

林业实现造血,要采取经济全球化、创新、科技的战略模式,争创知识林业。同时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实现良好的循环造血,建设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融于一体的现代林业新体系。

2.2.3 参与论

参与式林业经营明显优于传统林业经营。参与式林业突出了以人为本、民主治理、人本主义的经营理念,而且人类与树木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专业人士提供指导及建议,传授技艺,组织对公众的培训。林权变得多样化。

2.2.4 预警论

建设林业经济预警系统,目的是避免林业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突况,能够及时纠错或是提前调控。此外,通过该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当前林业的发展形势以及未来林业的发展趋向,使得林业的发展能够在良好的控制之中。

2.2.5 跨越论

现代林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强区域林业的监督与指导,因地制宜,区域不同所适配的方法决策不同;提高林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科技知识的应用分量;合理分配林业资金,提高利用率;协调林业管理与工程管理的共同推进。

2.2.6 市场论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中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把握当前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项重大项目,借鉴国际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建设经济、高效、生态的现代化林业。

3. 现代林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3.1构建现代林业三大和谐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首当其冲就是现代林业的发展。从相互关系的影响来看,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也同样决定了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必须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来构建和谐的林业三大体系。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要求以确保现有森林的生态系统,其碳汇能力受到保护为基础,然后数量上要尽可能扩大森林的固碳面积,质量上要有效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资源获取上要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杜绝毁坏固碳的森林,大力提倡循环经济,通过清洁生产提高利用率,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坚实的后盾。

3.2实施重点的林业工程

2011年6月8日,我国正式《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文书,把全国区划为四大区域: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以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为指导中心,依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目标,并且依靠自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实施重点林业工程,使得现代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实现。

3.3加强现代林业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潜能的重要指标。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技术,为建设现代林业提供有效支撑;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创建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合作交流平台。

3.4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有利于我国现代林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加强现代林业投入机制的优化;加强生态补偿和林业补贴制度的完善;加强和更新林业立权制度;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及林区的改革。

3.5建设现代林业试验示范基地

现代林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使用具体的试验场,现代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和改革离不开具体的试验田。因此,必须要加大建设现代林业的试验示范基地,为现代林业的科技创新以及体质机制的改革做坚实的基础和根本,能够创造出可行的经济高效项目,为建立现代生态林业做出典范,积累丰厚的经验。现代林业试验示范基地的种类建设分为以下几种:林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林业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国有林场的改革试验示范基地、国有林区的改革试验示范基地等等。

总结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生态林业的理念,随后逐渐演化

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已经由国家战略发起和区域发展规划逐渐走向微观实施检验阶段,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现代林业的发展理论,提出了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治邦.拓展三大功能 构建三大体系―论推进现林业建[J].林业经济,2009,181(8):3-7.

[2]张建国,吴静和.现代林业论 [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

社,2010.

[3]江泽慧 .中国现代林业 [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林区建设论文篇7

(二七)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及区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理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抓好森林防火,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为工作的重点,牢牢把握“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林场”这个主题,带领全场广大的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无论是在森林防火、林木管护,还是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圆满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今后林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

一年来,在党支部带领下,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会议期间,通过集中收看直播、收听广播、阅读报刊等形式,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配合着学习展开了以“‘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我们林场怎么办?”为主题的讨论。为了使学习活动和讨论更加深入,取得实效,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学习小组,并每人配发了笔记本,建立了档案盒。在学习过程中,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写出学习心得。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使全场职工在工作思路、思想作风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全场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把握进一步深化,使全场职工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又一个文明建设,而森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因此今年我们把抓好森林防火、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们林场工作的中心。

二、全场动员,抓好森林防火

今春,由于降水太少,天气极为干燥,森林防火等级极高。为了抓好今年的森林防火,组织全场职工,在“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指导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森林防火预防工作上。

(一)从细微入手,把森林防火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根据区政府、区林业局提出的森林防火从细微入手,把森林防火工作“抓细、抓实、抓大”的要求,我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明确领导干部分工

为了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场领导经过研究做好明确的分工:

支部书记在抓好全场工作的基础上,负责××林区、××林区、××区。

场长负责××林区了望台、森林防火监控塔、场部景区和森林消防中队。

为了把森林防火细微化落到实处,选配了××、××同志协助场领导抓好森林防火的督促检查。

2、制定详尽的森林防火工作制度

根据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我场制定了《森林防火预案》、《森林防火工作制度》、《森林火警、火灾扑救方案》制度,把每个环节细微化。

3、同每个职工签定森林防火责任状

为了使职工森林防火责任细微化,同每位职工都签定了森林防火责任状,具体到地片、林片,并把各林区的防火设备的管理具体到每个职工,

林区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保健型园林;理论依据;实践经验;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47-03

SummaryonDesignTheoryandPracticeofHealthcareGarden

HUANG BAO-baoCUI Rui-f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some related concepts on healthcare garden ofhome and abroad,the domestic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ealthcare garden and the foreig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could be learned to explore the design. Meanwhile,healthcare garde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China were reviewed.Finally,the paper explain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ealthcare garden in the hope of that the paper could play a helpful role in healthcare garden designing in future.

Key wordshealthcare garden;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experience;problems;outlook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园林的功能也在不断改变拓展。园林不仅承担环境维护、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功能,而且更担负维护人们健康的功能,保健型园林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1-4]。近几年来,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应用逐渐从在公园、疗养院、医院等场所发展到人居环境的各个地方。保健型园林是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园林形式,它使环境更加适于人们居住,最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5-8]。国内近几年也对保健型园林进行很多的研究,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从中吸取精华,以优化和组合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以及实践。

1国内外保健型园林的相关概念

保健型园林(healthcare garden)最早出现在欧洲发达国家,有专门培训这方面人才的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化的研究领域,由医疗专家和园林设计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创造一种保健的环境[9],服务的对象范围比较狭窄,同时国外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解重在对健康的恢复作用,而国内注重保健型园林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和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国内对保健型园林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程绪坷[5]提出保健型园林这一种园林形式,才逐渐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牛泽慧和徐峰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对保健型园林做出如下定义:保健型园林是以维护人民健康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为目的,以医学与环境心理学为指导,通过地形、保健型植物、建筑小品的运用来营造的具有保健效果的园林[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和对国外保健园林经验学习上,该文对保健型园林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总结:保健型园林作为一种潮流在城市各种公共绿地中进行设计应用,充分体现园林的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恢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它是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文化知识,以医学、中国传统养生学、环境心理学以及大众的行为心理特征和人们的实际需要为指导,通过园林的各种构成元素在“循证设计”[10]的方法论指导下营造的具有保健功效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这里循证设计中的“证”不仅包括现今专家在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影响所研究出的成果,也包括在实际实践中对保健型园林建设已存在问题吸取的经验教训。国外的康复园林和园艺疗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2.1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具备比较完整的营造理论,而且国外保健园林比较倾向于园林自身对健康的恢复作用。

2.1.1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为基础,康复景观、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的进一步发展。欧美的传统保健型园林是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作为指导,着重改善病人就医的环境,消除就医过程中的压抑情绪,充分发挥治疗的功效。环境心理学最初出现于美国,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近3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11]。它的研究范围包括:①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②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③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12]。

发展相当成熟的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以及康复景观的设计实践经验和理论对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广义的园艺疗法包括通过五感(视、 听、嗅、触、味觉)来调节人的身体健康[13]。“五感”的用语最初见于佛教中的 “五根”,一般意义上的园林景观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视觉的,因为人的信息来源约80%源自视觉。由于医疗花园的特殊作用,园艺疗法中五感刺激的环境设计,将障碍人群融入一般人群考虑,充分开发除视觉以外的对景观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一起在同一区域共同体验环境。Marcus和Barnes在《疗养花园》一书中指出,设计成功的疗养花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4]:①不同类别的空间。包括适于个人独处的空间和适于群体交流的空间,这样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从而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减轻压力,多用绿色材料;②多用自然材料,减少人工材料,可以增强幸福感;③激励锻炼。有利于散步的环境可以减轻压力。④积极的引导。自然的植物、水景以及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可以给人积极的引导;⑤避免外界干扰。城市噪音、烟尘、人造光源应尽量减少。自然的光线、声音则是花园中的积极要素;⑥避免复杂抽象的景观。对于复杂抽象的环境,比如较为神秘复杂的环境,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能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但是对于身体或是精神需要疗养的人来说却难以忍受;⑦应避免复杂抽象的园林要素。在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的《康复花园》[15]文章中,介绍了康复花园设计的15个原则:创造更多锻炼和运动的机会、提供多种选择,寻觅私密空间,行为能力恢复自我训练、促进聚会交流的场所及设施,鼓励人们聚集到一起,强化社会交往,融于自然、可知性、可接近性、亲和性、安静、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性、积极向上的艺术性、探索性、目标点、私密性、全景、易于维护。

2.1.2自然环境健康绩效的两大经典理论。1990年WTO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健康的新定义标志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是下面两大经典理论:一是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解释康复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指出与自然接触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本能的益处;该理论认为人们注意力下降是由于压力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们情感和生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7]。二是康普兰夫妇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解释了景观复原作用的机理。该理论认为人们长时间的注视自身不感兴趣但是很重要的工作时,必须要高度集中精力,会导致人们神经中枢抑制机能过度使用,易让人产生疲劳感;人类自身对大自然环境具有天生的向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欣赏不需要专心注视[3],即自然环境对人们精神疲劳恢复具有明显效果[2]。两大经典理论的研究说明,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甚至是观看自然环境的图片均能减轻压力,提高诊疗效果,促进心理健康[16-17]。

2.2国外保健型型园林实践研究

国外保健型园林与中国不同,其更重视园林环境的治疗功效,营造大量具有治疗作用的园林形式。主要服务的对象为富人或疾病人群,服务的范围较窄,常为私人服务。针对患病和残疾人建造的保健型园林,例如医院附属花园。国外有不少医院设有附属花园,它们改变了医院中生硬冰冷的气氛,营造有助于病人康复的环境,例如疗养花园、五感花园、康复花园。园艺疗法园的不断创新应用也是对保健型园林的一种发展,同时近几年保健型疗庭院建设成为了欧美发展的一种热潮,例如禅宗花园、沉思花园、纪念性花园、野生生物花园等不同的保健型园林形式都进行了实践与应用。

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我国在保健型园林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直到1990年,上海园林局程绪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中指出了“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的分类,并提出保健型园林这种类型[5-6],此后国内才陆续开始进行相关研究。由于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国内保健型园林理论实践研究有其特有的特点。

3.1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3.1.1在造景元素方面。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因为我国有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而园林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植物。因而大部分专家把重点研究放在保健植物资源的开发以及养生保健型植物群落的构件上,力图把植物的保健功效发挥最大。其中主要根据植物对人的五感的功效对植物以及群落进行分类。李红武根据保健植物释放保健物质这一特性,结合园林美学的理论,给出园林保健植物定义:园林中的保健植物,是园林中那些含有抗菌素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能散发有益人体健康气体的活性植物的总称。这类植物具有保健、治疗、抑制或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对人类的身体和身心健康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18]。李伟强等介绍保健植物的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嗅觉型、触摸型、味觉型)及其保健作用:首先,视觉欣赏产生不同心理,从而起到保健作用;其次,杀菌有益物质的挥发起到的保健作用;最后,丰富的药用资源也具有保健作用[19]。殷利华等较详细地列举华中地区近50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呼吸保健型、食用保健型与接触感官保健型植物,并提出相应的运用方式,让保健植物在“健康小区”中扮演重要角色[20]。杨振华等根据康体植物的康体功能和其不同侧重点,将能用于营建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植物分为以下4种:杀菌消毒类,提神醒脑类,通经活络类,润肺养心类[21]。朱炜总结近几年学者对保健植物的研究,包括分类及其应用。提出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利用的对策:继续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内含物研究,认真探究保健机理、加大园林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力度,积极开展优良园林保健植物引种驯化、积极倡导“森林浴”和“园艺疗法”,努力营造保健型园林绿地[22]。贾平等总结观赏性保健植物的园林应用:营造保健生态社区、营造保健型室内空间、营造保的公共活动场健型地、营造保健型风景区(目前流行的“森林浴”、“生态旅游”等这些基于保健型园林理论而建立的)、园艺疗法的应用[23]。王 等通过归纳康复性园林绿地中植物的作用,提出植物群落生态设计、保健性设计、运用传统五行学说理论设计及意境设计等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的设计手法,并从抗污染、杀菌、保健、碳汇林树种等多方面总结北方可选用的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种类,对北方建设康复性园林绿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4]。刘志强等提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芳香疗法可推广至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百姓保健、疗疾。首先,建立芳香植物专类园;其次,建立植物保健绿地;再者,建立盲人服务绿地;最后,建立夜花园。芳香植物运用到园林应注意的问题:综合运用人体的五大感官,建立芳香特性应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利用人群相适应。香气浓度的控制(地形的控制)和芳香植物的种植形式[25]。李允菲提到利用色彩进行植物造景时,植物颜色的运用种类通常为3~4种。因此,在利用彩色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不能过于繁多,以免出现凌乱无序的感觉[26]。

3.1.2在指导思想方面。与国外的思想不同,我国的保健型园林的指导思想以传统的五行理论作为指导,着重植物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国内文献理论主要通过将景观与阴阳五行和传统养生文化进行对应,由于在园林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作一对应;还有文献研究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在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别介绍儒、道、佛三教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现今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传统丰富的养生智慧正在被研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牛泽慧等将园林景观特性与阴阳五行相对应,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一一对应,以此将景观通过五行细分与人体联系起来,人体健康机能(包括身体上与精神上)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景观进行调整[1]。杨 欢等试将传统中医理论用于指导康健花园的设计,并从阴阳平衡的应用和五行的应用2个方面提出新的康健花园设计框架与导则[27]。许 慧等回顾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他指出无论哪种养生法都离不开环境的依托,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古人利用环境养生的一个最好的例证。无论是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筑山理水,还是在园林品赏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一门养生艺术,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和艺术手法值得后人借鉴[28]。

3.1.3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由于国外保健型园林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国内在保健型园林的发展研究进程中经常吸取国外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主要是在园艺疗法、康复型园林、疗养院方面理论和实践方面。在国外理论和实践上述已经讲述,这里就不在解释。

3.2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研究

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保健型园林的建造形式主要是居民小区和植物保健园,比较单一。特别是在上海进行的实践比较多,例如上海市陆家嘴地区居民小区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依照人体脏器所对应的不同保健功能植物,将植被分别栽种到金、木、水、火、土5组不同的区域和方位;20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市杨浦区民星新村进行创建保健型生态园林的尝试;上海万里城生态保健社区的景观优化设计更是保健型园林的典范。近几年分别在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保健型园林建设的尝试。

3.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存在的问题

国内保健型园林发展较晚,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相对不足,再加上国内人口多、医疗条件较差等很多基本国情,致使其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理论不系统,主要研究植物的保健功效,对园林其他要素的保健功效研究很少。理论系统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设计。其次,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及人才培训机构,国内主要在居民小区进行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保健型园林的应用实践单一,而且只有园林设计师在根据保健学理论基础上独自完成,理论经验不全面。再者,虽然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论研究进步很多,也吸取很多有用的养生保健的经验,但是始终没有把保健型园林放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实践,更无法提高大众保健意识的作用。最后,理论研究与实践没有很好的对应,即有很多空洞的理论研究,但实践实例不多。由于实践不足且区域严重不平衡、反馈信息不足等原因,无法将使用者的需要结合到理论和实践中。

4对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总结保健型园林发展趋势,将对保健型园林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园林中的各组成要素,而非仅从植物自身考虑,要综合运用植物的各种功能,不能只强调运用植物的嗅觉保健作用;应综合运用园艺学、医学、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植物学等学科,还需要园艺师、设计师、理疗师、游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积极开展保健园林的研究与实践。②保健型园林形式不单单在居住小区或者医疗机构中出现,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各种公共绿地中。例如在休闲观光农业等旅游业中,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也会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同时也会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发展到更多的较发达地区,成为一种更加适合大众的公共园林形式。③随着当前全球高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在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从现在开始已经进入高龄化社会,预测到2014年,高龄人口的比例将占20%[8]。因此,保健型园林的规划将会充分考虑中老年这一群体,对老年人有关的保健园林将会成为关注焦点。④“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应用中,甚至具体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即人性关怀的细节处理。同时大众行为与心理的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运用到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实践中。⑤保健型园林中的“参与性”应该得到提高。让人们在自身体验中得到修身养性的结果,例如旅游项目“劳务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⑥充分开发应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养生智慧和经验。

5结语

通过对国内保健型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精华,丰富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建设,同时吸取对保健型园林案例的实地调查研究而发现存在问题的经验教训,改善和发展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6参考文献

[1] 牛泽慧,徐峰.保健型园林的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6(3):18-19.

[2] VELARDE M,FRY G,TVEIT M.Health Effects of Viewing Landscapes 2 Landscape Typ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199-212.

[3] SCOPELLITI M,GIULIANI M.Choosing Rest orative Environ ments Across the Lifes pan:A Matter of Place Experi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423-437.

[4] 刘自稳.健康,一个急需重视的课题[J].健康,2004(2):8-9.

[5] 程绪坷.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的探索[J].园林,1990(1):4-5.

[6] 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生态园林论文续集[J].1版.上海:园林杂志社,1993.

[7] HANSMANN R,HUG S,SEELAND K.Restorati on and Stress Relief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in Forests and Park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213-225.

[8] 章俊华.Landscape思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 陈立军.保健型园林营造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04,1(4):108-109,114.

[10] ULRICH R S.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J].Science,1984,224(46-47):420-421.

[11] 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8-21.

[12] 自考365.《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EB/OL].(2008-05-11)[2011-09-18].2006-04-/2008-05.

[13] 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0,16(69):17-19.

[14] MARCUS C C,BARHEA M.Healing Gardens: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9.

[15] 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罗华,金荷仙.康复花园[M].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

[16] ULRICH R S.Health benefits of Gardens in Hospitals[EB/OL].(2009-07-10)[2011-09-18].http://省略/SymposiumUlrich.pdf.

[17] HARTIG T,EVANS G W.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1(23):3-26.

[18] 李红武.园林保健植物分类及应用探讨[J].消费导刊,2008(5):186.

[19] 李伟强,包志毅,刘佳妮.保健植物的类型及其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7(4):146-148.

[20] 殷利华,陈春贵,姚忠勇.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J].江苏林业技,2005,8(4):50-53.

[21] 杨振华,秦华,黄丽霞.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造景应用[J].西南园艺,2005,33(5):30-31.

[22] 朱炜.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应用现状及前景探讨[J].东林业科技,2010(4):108-110.

[23] 贾平,王广生,黄泽飞,等.观赏型保健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177-180

[24] 王,张金丽,王超.北方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研究[J].北方园艺,2010(14):113-117.

[25] 刘志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91-93.

[26] 李允菲.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3-137.

林区建设论文篇9

[关键词]国有林区;现代林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84-01

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林区的建设,随着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主体功能区建设,使得林区森林资源逐渐减少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014起,国有林区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进入了全面保护的新阶段,进而充分发挥天然林作为生态屏障的环境保护作用。此项政策的实施,逐渐从注重森林的经济效益向注重生态效率的方向转变,同时生态林业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从目前国有林区的现状来看,发展现代林业是一个选择趋势,因此,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具有现状必然性。国有林区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社会服务上以及生态建设上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持续的木材供应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到生态功能区建设,从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到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森工企业改革,在不断变化的道路上,现代林业建设是国有林区建设与发展的一个趋势,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一、现代林业基本内容

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1.林业生态化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在注重林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化即林业不再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逐渐重视生态建设,重视林业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2.林业产业化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现代林业的关键。林业作为一项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即营林业,包括木材的培育及种植,木材、竹材的采运等;第二产业即木材加工制造业,包括木材的加工制造;第三产业即森林社会服务业,包括森林旅游、森林生态服务等。建设现代林业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林业在三大产业中的作用。

3.林业社会化

社会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点。林业发挥着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林业是一项产业同时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生态建设、美化环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林业的社会化水平是目前林业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4.林业旅游化

林业旅游化是现代林业建设的突破口。目前,在林业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在现代林业建设中,抓住林业旅游这个突破口来发展林业,既能保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又能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林区建设。

5.林业科技化

林业科技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张建国对现代林业的内涵界定中可以看出,现代林业林业要以科技为动力,即把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是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带动林区发展、选择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

二、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建议

现代林业建设是未来国有林区发展的一个趋势与方向,因此,国有林区的发展战略选择上应该以现代林业理论为基础,拥有现代林业的思想,运用现代林业的方法和模式来促进国有林区的发展。

1.现代经营管理思想

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一直是林区发展的一个难题,尤其在国有林区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以及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如何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森林资源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应该秉承现代的经营管理思想,即根据林区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进行战略规划,以林区职工为中心进行的人本管理理念,建立由下至上的等级管理制度等,通过运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及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选择,奠定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

2.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处于可采森林资源减少,企业经济危困以及沉重的社会包袱等严峻形势,因此,森工企业进行改革是改变局势的一种选择,即采取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的方法,使得森工企业按照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运营,其最重要的是选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有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及制度化管理模式。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森工企业应该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基础,根据森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森工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3.现代林业战略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林业战略体系,即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体系以及林业科技体系。构建林业产业体系,即以目前的三大体系为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稳定培育第三产业,尤其是木材的精深加工、森林旅游以及森林社会服务等项目的展开,创建具有区域品牌价值的主导产业等。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即充分发挥国有林区的生态价值,达到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共进。构建林业科技体系,即以先进的适宜林区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促进国有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巧峰.关于推进山西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山西林业,2009,09:5-6.

[2] 高锡林.关于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7,08:17-18.

[3] 张建国.论现代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1997,04:1-8.

林区建设论文篇10

社会林业是林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它试图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发展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观点应用到林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注重考虑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背景、文化、意识形态、等对森林的影响和作用。

它是以社区农民为主体,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以积极参与为核心,以社区现有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以林业及相关部门或外界机构等协调配合的多种有效支持为手段,以改善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和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社会林业的思想日益受到重视、认同和广泛传播,已成为世界林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林业的热点问题。

二、参与式理论在“天保工程”中的应用

1.“天保工程”的背景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对划人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对划入一般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辟就业门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进一步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参与式理论在林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概况

目前,参与式理论已在我国很多国际合作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中得到了应用。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十分重视全社会各利益群体的积极参与,并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参与者的经济利益。在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立项、规划、管理中充分应用参与式的方法,有利于发展森林资源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村社会安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为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从而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参与式方法在林业建设中运用产生的效果看,它首先是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实现了观念上的三个转变,一是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二是从传统林业向社区林业的转变,三是从传统林业向社区文明建设发展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式方法充分尊重了农户的选择。传统林业的决策主要靠政府或部门的指令性计划来落实,农户没有自。参与式方法使农户耳目一新,充分尊重农户的选择,广泛听取农户意见,再将形成的综合意见交农户核实的方法深得人心,形成的规划方案切实可行,从各方面体现了民愿。项目执行的难度小,成效大。(2)参与式方法调动了各生产要素的参与,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3)参与式方法效果好、易推广,在林业上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三、几点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天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在考虑国家长远需要的同时要考虑当地人的利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国家在实施“天保工程”时,对当地群众的利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把工程建设的管理同社区发展联系在一起,不光是要农民了解国家的意图,知道国家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知道国家要求农民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应该真心实意地、认真地听取农民的意愿和意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2.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

在“天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当地社区,他们对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状况、功能及其盛衰最为熟悉,对如何保护管理、如何开发与发展也最有发言权。听取当地居民的情况介绍,是制订工程规划方案的基础。“自下而上”是个工作方法,也是个决策过程。“上”面在充分调查了解情况后再进行集中、分析、评估后做出结论,形成正确的决策,再返回到“下”面。这样,不仅使决策较为符合实际,而且也能够较为顺利地推进工程建设方案的实施。

3.坚持参与式管理

在“天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参与式管理。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来说,社区是参与的主体,要搞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就不能离开社区和居民的参与。参与式管理,除了居民和社区参与外,还有行政体系、项目管理者、社会团体等。只有参与的各利益群体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取得广泛的共识,做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工程建设效果。

4.兼顾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

在“天保工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切实考虑相关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不管是林业职工还是生活在林区中的农民群众,他们都是资源的利用者,国家政策不能顾此失彼。政策应在各方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以实现利益平衡。

5.要充分发挥实践创新能力

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不同地方实际的发展模式。目前我们的限制性政策太多,鼓励性政策太少。机制的创新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主体力量在实践中创造的,而不是我们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应侧重在提高开发资源利用的方式途径和资源本身的潜力,帮助他们寻求资源保护与利用、天然林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充分挖掘和发挥林业基层单位与社区群众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结语

参与式发展理论虽在很多国际合作项目中都有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还不够多,要想充分发挥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潜能,还应该在各个工程区多进行实地操作和经验总结,并进行推广,使得生态工程建设受益于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