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监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21:09:27

项目监管论文

项目监管论文篇1

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7.4%的县级建设项目,都普遍存在着下述三个问题。

(一)环境影响评价缺失规范性与客观性

虽然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利开展提供主要依据,但是由于该体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按照当时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与法律、法规建立的。所以,对于现当代的建设项目而言,其已经不具备较高的时效性与执法效力了,这就使得我们在利用该评价体系,对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的时候,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评价规范性与客观性的缺失。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它们分别是:1)没有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就一味依据书本上的知识,对环境评价进行编制。虽然由此制定出来的环保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是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如此一来,也就大大降低了环保措施的执行效率,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2)聘用委托单位,将环境评价全权交由该单位去进行。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委托单位在执行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委托方的环保投资额,会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缩小化,从而导致委托方不能够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建设项目施工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二)未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监管的周期与建设项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建设项目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时,环境监管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直至整个建设项目完全竣工之后,其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结束。由此可见,环境监管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管、施工材料的检验、试生产的审批、成品的验收、施工环节的监管与环境保护的验收等方面。然而,在大多数建设项目中,由于环境监管部门不具备较高的监管资质,再加上有些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严格依照环境监管的要求及目标去进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不能够与建设项目实现一体化。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效率。

(三)基层政府的环境监管意识较为浅薄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把“绿色GDP”作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但是就大多数基层政府而言,其自身具备的环境监管意识是比较浅薄的,且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监管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进而直接性的降低了建设项目的环保意义。其次,有些政府部门为了能够为其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借助各种行政手段,对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干预,使得建设项目出现了环保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问题,且类似于这种存在着环保问题的建设项目一经投入使用,不仅会给本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而更进一步的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探析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对策

(一)依照相关要求及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建立“考评机制”,定期对环境影响评价部门进行综合性的考评,针对那些不能够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应当向其提出拒绝其成为本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单位,比如:1)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在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使得环境影响评论出错,让环保部门无法提出针对性较高的环保措施,来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导致环保措施失效的单位;2)没有严格依照建设单位的实际要求与建设标准,编纂环境影响评价,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不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从而让由此提出来的环保措施,不能够有效的对环境污染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与控制的单位。与此同时,面对这些从业资质不高,且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以肃清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纪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质量,我们应当在建设项目获得审批之后,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及标准,同时结合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各种文件,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并让监管部门在该体系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建设项目进行高效率的环境监管。其次,面对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环保部门还应当及时的采取可行性较高的保护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科学的预防,以降低其的出现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另外,针对项目建设中需要排放出去的污染物,还应当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确定污染物的最适排放量范围,避免污染物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做好基层政府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

深入基层环境中,向基层政府的有关人员宣传环保知识,并通过实例的讲解,让他们全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培养起环保意识。如此一来,也就能够有效改善基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不到位的现状。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还应当积极听取并采纳环保部门的相关意见,防止出现“因小利而失大利”的现象。这样,也就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建设后期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生态性”与“经济适用性”。

三、结束语

项目监管论文篇2

(一)环境影响评价缺失规范性与客观性

1)没有对县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就一味依据书本上的知识,对环境评价进行编制。虽然由此制定出来的环保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是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如此一来,也就大大降低了环保措施的执行效率,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聘用委托单位,将环境评价全权交由该单位去进行。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委托单位在执行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委托方的环保投资额,会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缩小化,从而导致委托方不能够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建设项目施工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二)未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监管的周期与建设项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建设项目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时,环境监管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直至整个建设项目完全竣工之后,其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结束。由此可见,环境监管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管、施工材料的检验、试生产的审批、成品的验收、施工环节的监管与环境保护的验收等方面。然而,在大多数建设项目中,由于环境监管部门不具备较高的监管资质,再加上有些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严格依照环境监管的要求及目标去进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不能够与建设项目实现一体化。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效率。

(三)基层政府的环境监管意识较为浅薄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把“绿色GDP”作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但是就大多数基层政府而言,其自身具备的环境监管意识是比较浅薄的,且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监管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进而直接性的降低了建设项目的环保意义。其次,有些政府部门为了能够为其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借助各种行政手段,对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干预,使得建设项目出现了环保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问题,且类似于这种存在着环保问题的建设项目一经投入使用,不仅会给本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而更进一步的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探析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对策

(一)依照相关要求及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建立“考评机制”,定期对环境影响评价部门进行综合性的考评,针对那些不能够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应当向其提出拒绝其成为本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单位,比如:

1)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在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使得环境影响评论出错,让环保部门无法提出针对性较高的环保措施,来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导致环保措施失效的单位;

2)没有严格依照建设单位的实际要求与建设标准,编纂环境影响评价,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不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从而让由此提出来的环保措施,不能够有效的对环境污染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与控制的单位。与此同时,面对这些从业资质不高,且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以肃清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纪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质量,我们应当在建设项目获得审批之后,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及标准,同时结合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各种文件,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并让监管部门在该体系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建设项目进行高效率的环境监管。其次,面对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环保部门还应当及时的采取可行性较高的保护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科学的预防,以降低其的出现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另外,针对项目建设中需要排放出去的污染物,还应当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确定污染物的最适排放量范围,避免污染物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好基层政府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深入基层环境中,向基层政府的有关人员宣传环保知识,并通过实例的讲解,让他们全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培养起环保意识。如此一来,也就能够有效改善基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不到位的现状。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还应当积极听取并采纳环保部门的相关意见,防止出现“因小利而失大利”的现象。这样,也就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建设后期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生态性”与“经济适用性”。

三、结束语

项目监管论文篇3

DB(Design-Build)模式,即设计-建造模式,国际上亦称之为交钥匙模式,国内称之为设计施工总承包。该模式在项目概念阶段后,业主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合适的施工方和设计方完成项目目标(图1),基于总价合同招投标和订立合同,总承包商可以选择咨询公司或设计公司负责设计部分,然后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项目的分包商,运作过程中总承包商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承包负责。该模式的主要优点:项目业主与总承包商关系密切,降低了沟通和协调的成本;有利于项目成本的控制,平均可以降低10%左右的工程造价;承包商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参与到项目中,可以充分利用施工技术、物资、市场等方面的经验,将其融入到设计中,避免后期设计变更;总承包商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并保证在合同规定的工期、质量和成本要求下向业主交付产品,可以降低项目风险;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的各种资源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有利于缩短项目工期,控制项目总体进度。该模式的不足之处:业主通过招标形式选择总承包商,由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的设计负责,导致业主对项目设计及项目细节的掌控能力较弱,根据经验,其是业主对项目设计控制最弱的模式之一;该模式诞生的时间较短,法律法规的约束不完善,而且针对该模式的风险没有专门的险种;由于总承包商负责项目的全部设计工作,设计阶段直接影响项目的后期成本,因此,其承担的风险较大。

CM(ConstructionManagement)模式常称为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业主委托建设经理人对项目的可研、设计、采购、施工、竣工验收及试运行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其主要理念是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几个阶段完成,各阶段独立完成设计、招投标、施工等工作,并将各阶段的工作充分衔接以加快项目进度。该模式的主要优点:采用分散发包、集中管理的形式,有利于项目总体进度的控制,缩短项目工期;CM单位可以协助业主与设计方进行沟通协调,向设计方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减少项目后期的设计变更,有利于减少由于设计变更导致的成本增加;项目的施工方和设计方关系密切,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协调,有利于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提高项目质量;分包商由业主和总承包商共同选择,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该模式的不足之处:CM模式对CM经理及CM单位的资质、信誉要求高,选择满意的CM单位时间成本高;分段招标形式容易导致承包费用增加;CM模式存在多个分包商,需要统一的合同管理,对合同范本的要求较高。

PMC(Project-Management-Contractor)模式即项目管理承包模式,指业主通过委托PMC承包商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从项目规划阶段、项目定义阶段乃至工程的招标、EPC总承包商的选择全部由PMC承包商负责,对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验收、验收、试运行进行全方位管理。PMC模式的初步设计由PMC承包商完成,初设与施工图的设计是相互独立的。目前我国实行的政府工程代建制即PMC模式的一种。该模式的主要优点:业主委托专业的PMC承包商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可以充分发挥PMC承包商在项目管理领域的专业技能优势,统一协调与管理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减少了二者之间的矛盾;PMC承包商基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控制成本,有利于降低项目的投资金额;PMC承包商作为设计方与建设方之间的桥梁,可以对项目的设计进行优化,减少或避免项目的设计变更;采用PMC模式的业主可能缺乏相关经验,通过全权委托PMC承包商可以利用承包商的专业化经验,提高项目质量,缩短项目工期。该模式的不足之处:业主通过委托PMC承包商对项目进行管理,业主参与项目的程度较低,因此对项目的控制权低,协调难度大;能否选择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公司(PMC承包商)是业主面临的最大风险。PMC模式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项目:项目投资金额较大,一般为投资额在1108美元以上的大型工程项目;项目业主或项目所在区域缺乏项目管理经验,引入PMC模式可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提高该地区的项目管理水平;涉及的工艺装置多而复杂,对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依靠银行或国外金融机构、财团贷款或出口信贷而建设的项目。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即建造-运营-移交模式。该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外国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一种融资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政府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允许私人资本进行国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组建SPV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建成后由SPV公司负责运营并偿还项目前期投资,特许经营期满后,将经营权无偿移交给政府。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可以解决政府财政匮乏与急需扩建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私人机构利用资本优势,政府发挥信用优势,实现双赢,并有利于提高东道主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该模式的不足之处:私人部门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尤其是政治方面宏观层面的风险,私人机构不可控。

Partnering模式是项目参与各方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达成一致协议。该协议在充分考虑项目参与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项目管理目标并成立工作小组进行有效沟通,避免项目索赔及诉讼的发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参与方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分担风险。该模式的主要特点:项目参与各方相互信任并有着一致的目标,以期实现项目整理利益最大化,避免参与各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Partnering模式需要很好地构建各方参与的组织结构,既要符合组织理论的原则,又要体现该模式的特点。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中,Partnering模式主要集中在建设阶段。业主越来越偏好选择能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的项目管理公司,以减少自身负担。业主的需求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因此,Partnering模式的发展方向是贯穿项目全过程的一体化服务,并向前向后分别延伸至项目的决策阶段和项目的维护阶段。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即设计-采购-建设模式。该模式由业主通过公开招标选择EPC总承包商负责项目的可研、征地、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等工作。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是国内管道建设采用的主要管理方式之一,业主只需负责项目设计和施工的主体部分,其余部分的设计、施工及试运行由EPC总承包全部负责。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目前被各国广泛采用。相比其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该模式优势明显:设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可实现对项目整体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项目的合同责任单一,在项目定义阶段充分考虑了后期的施工因素,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EPC总承包商对项目设计、采购及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可有效解决三者相互脱节的矛盾;EPC总承包商具有专业化的项目建设经验,能够对项目的费用、质量和进度进行有效的综合控制。该模式的不足之处:业主通过选择EPC总承包商负责项目建设,业主只起监理的作用,对于工程师的选择无法把控,因此业主对项目最终的设计和细节控制能力较弱;业主能否选择较高水平的EPC承包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p#分页标题#e#

PPP(Publicand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简称公私合作制。该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是政府为了解决扩大基础设施与政府财政匮乏之间的矛盾,通过引入私人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实力较强的私人公司,授予其特许经营权,并与中标的私人公司联合成立SPV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SPV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建造与运营。政府一般在协议中不对为项目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直接提供担保,而是向借贷机构做出承诺,按政府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合同支付相关费用。项目建成后,由SPV公司负责运营并收回项目的前期投资,特许经营期满后无偿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机构。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可有效解决政府财政匮乏与扩大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解决政府资金困难,有利于提高东道主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政府通过招标形式确定私营部门,私营部门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参与到项目中来,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缩短项目工期;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共赢,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大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为私营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提供了合法的途径,为私营资本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渠道。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对于公共部门而言,选择合适的私人机构增加了政府的搜寻成本;PPP项目的风险分配是该模式讨论和争议的焦点,恰当分配公私部门之间的风险是PPP项目成功实施的保证;PPP项目的收益分配是否恰当也直接关系到项目最终能否成功。据英国工程实践经验,PPP项目一般适用于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如监狱等),学校等基础设施领域。

兰州-郑州-长沙(兰郑长)成品油管道项目西起甘肃兰州,终至湖南长沙,全长2846.6km,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条成品油管道工程,也是中国“建管分开”新体制下中国石油以EPC方式完成的第一条管道。参建单位仅用300多天完成管道敷设任务,于2008年12月31日竣工。参见单位主要有:中国石油管道局管道一、二、三、四公司,华北油建公司,大庆油建公司,四川油建公司等22支施工队伍,以招投标的形式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采用EPC总承包的方式。业主是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其派出机构为兰郑长项目部,相当于PMC;监理工作由朗威等多家监理公司承担,分包段进行监理;EPC总承包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EPC分段分包给上述22支施工队伍。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对项目建设实施一级管理;兰郑长项目部代表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对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工程项目进行管理;EPC承包商有责任和义务组织EPC总承包合同范围内的承包商和供应商,但各承包商与业主签订合同。

项目监管论文篇4

摘要:德国陆地总面积35.7万km2,在欧洲仅次于法国和西班牙,人口约8200万,是除俄罗斯之外的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998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1500亿美元,人均26200美元,均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三,近几年基本保持着这样的水平。经中国投资协会与德国经济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北威州分会协商,组织了赴德培训班。作者根据在德国的培训和学习考察,对德国国家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公共项目的规划和招标及管理进行了介绍,同时针对目前国内水电工程的招标与合同管理,提出了有关见解,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德国公共项目业主规划承包商选择管理讨论建议

1德国政府对公共建设项目的管理

1.1公共项目的投资领域和来源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投资遵循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原则,即:持续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控制通货膨胀原则。目前德国的基本情况是:通货膨胀很低,国际收支顺差,担心出现通货紧缩,有450万人口失业。

欧盟目前每年的公共投资约1000亿欧元,德国联邦政府每年也投资近100亿欧元用于公共项目。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公共项目的投资为联邦、州、县三级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占了公共投资的大部分,如果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资,联邦德国的公共投资每年达403亿欧元。投资分为有形资产投资和资金投资两种。

(1)有形资产投资就是指公共项目投资,国家对其投资领域按地下和地上建筑分为:

①高层及地下建筑;

②道路建设和道路交通;

③住宅建设;

④城市改造—城市翻新;

⑤供水;⑥能源供应和电站;

⑦企业创业中心和科技园。

(2)资金投资的方式也称政府资助。资金投资指政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对私营企业的资助和贷款,即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和公共项目私营企业经营有困难的长期或一定时期的资。

国家不主动提出资助,必须由项目法人提出申请。资助有不同的形式,资助的额度反映国家对项目的认识和信心、作用等方面。资助的方式有:

①部分资助;

②项目费用空缺资助;

③定额资助;

④前期资助;

⑤联邦和州政府共同资助;目前德国联邦政府推行国家公共项目建设完成后,经营管理任务采用私有化,即选择管理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从事国家公共项目的委托管理任务。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项目。

1.2国家公共项目的业主

德国目前2.5万人口的城市都有一个地下工程管理局,5万人口的城市还加设地上工程管理局;更大的城市还有桥梁、道路、港口建设管理局。州一级政府可根据人员和新工程情况临时组建开发管理局,建设任务完成后就撤消,工程的维护管理仍归已有管理部门。

在德国,公共项目的地面工程业主就是地方政府,代表政府出面管理的就是上述管理局和地方资产管理局,可一方出面也可双方同时出面。

2国家公共项目的规划

对于公共项目的地面工程,地面工程局可以自己进行规划设计,也可指定工程设计公司,何种方式取决于管理局人员的水平。

在德国项目的规划分六个阶段:项目建议;目标规划;目标确立;概念规划;审批实施;实施计划。

项目建议后的五个阶段的设计重点在两个方面:为目标规划和实施计划规划。其操作程序为:提出项目议框架后进行目标规划,确立项目建设目标后随即进行概念规划,概念规划获得审批后,进行项目实施计划。

根据统计,项目实施计划规划费用占整个项目投资的10%~15%,从项目建议至项目审批的规划费用仅占项目实施计划规划费用的10%。

3国家公共项目设计承包商选择和管理

3.1设计承包商的选择

在德国,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建筑和工程师酬金办法》和《合同授予规范》,对国家公共项目的设计由承包商进行选择和管理。目前在欧洲国家中,如希腊和意大利也有类似规定。其他国家则全部采取自由商议原则选择设计承包商和确定设计酬金。

根据上述的两个法规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设计,如果费用额度达到20万欧元,要在欧盟范围内招标。不能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避开在欧盟范围内招标。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设计任务,原则上都必须公开招标,要在欧盟公开招标的公共项目,必须在欧盟的项目新闻信息系统上招标公告,对所有的潜在投标人做到一视同仁。

上述公开招标在德国也称为无限制设计公开招标。

如果无限制公开招标找不到相应的投标人,则可采取划定范围的有限制招标(采用这种方式在国内称议标),德国的设计任务议标要求多家设计师事务所根据招标文件进行报盘:如公共项目采用的技术是一种专利技术,就可以直接确定设计单位。公开招标设计承包商的选定过程是:收到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后,由招标委员会进行分别面谈,由各投标人陈述报价、难点、方案等,由招标委员会作出决定。

3.2设计承包商的设计取费费用管理《建筑和工程师酬金办法》和《合同授予规范》,对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取费有明确规定,取费方法按照5个难度级别,9个设计阶段进行计算。设计任务设计酬金

基础调研(收资)×%

预规划(预可研)×%

设计草案(可研)×%

上报审批(审查)×%

实施规划(施工图设计)×%

招标准备(招标文件)×%

合同授予(决标及签订合同)×%

设计意图监理×%

项目后评价×%

德国目前的这种做法,确定设计酬金首先要确定项目的难度,即确定其设计等级,每个设计阶段对应都有取费的费率,但总酬金之和为100%,取费的基数为整个工程的投资。

对于这种酬金取费方式,德国联邦政府经济部认为:这种方法违背市场和竞争原则,更主要的是这种方法是按项目的投资额度取费,不利于项目的总投资控制,应取消。因为西方社会是竞争社会,价格是市场形成的,因此《建筑和工程师酬金办法》要取消。可以由建筑行业协会提出一个行业参考价格,而不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对此,德国的建筑行业协会认为:应保留此办法的设计任务阶段划分方式,但酬金不要与投资挂钩。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这个法规的取消要通过参议两院投票表决。目前象北威州一些州的建设部就认为还有必要保持这个法规。

3.3设计承包商的管理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不搞以设计为龙头的施工总承包,但对于用设计总承包方式搞规划,目前正成为一种趋势,即由一家设计事务所把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工作全部总包,由其选择设计分包商。

由于国家公共项目的资金来源源头是纳税人,因此联邦政府财政部有规定:公共项目必须做经济性调研,在进行项目建议时,项目的业主要与联邦和州政府的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对设计单位的项目投资估算误差要求是:与业主的投资估算比,在预规划阶段,不能超过30%;设计草案阶段不能超过25%。如果设计单位的投资估算超过上述规定,项目经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后,设计单位要承担相应的赔偿。

在进行经济性调研时要把握的三条原则是:投资的目的是否正确;项目投入过程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必要。

由于德国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是社会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国有设计院,国家也不由政府出面对私营设计事务所评定等级,颁发甲、乙、丙级资质证,一个设计事务所的能力由业主根据其在市场的业绩进行考核,这一点与我们国内有非常大的差别。

4工程施工承包商的选择和管理

4.1工程承包商的选择方式及原则

在德国,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预算法》和《合同授予规范》,对国家公共项目的承包商进行选择的方式和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施工原则上都必须公开招标,投资估算达到500万欧元的公共项目必须在欧盟范围内公开招标,500万元以下的公共项目由欧盟国家自行招标。

在欧盟公开招标的公共项目必须在欧盟的项目新闻信息系统上招标公告,不能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避开在欧盟范围内招标。对所有的潜在投标人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他们的做法是:如果有一个投标人打电话问询你有关项目的情况,如果你告知了这个投标人,那你就必须对所有的潜在投标人告知同样的信息。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有三种承包商选择方式,即公开招标,有限制公开招标(议标)和通过谈判自由选择方式。

三种选择方式的前提不同。

(1)公开招标:同样由于国家公共项目的资金来源源头是纳税人,根据国家预算法,承包商的选择首先必须用公开招标方式,在德国也称为

无限制公开招标。公开招标也被认为是竞争面最广和获得好的合理价格的方式。

(2)有限制公开招标(议标):如果无限制公开招标找不到相应的投标人,则可采取划定范围的有限制招标,采用这种方式在我国称议标,德国的议标方式为根据项目情况和市场情况,选定几家公司,把招标文件让他们看,请几家公司根据招标文件进行报盘。

(3)直接确定工程承包单位:如果公共项目采用的技术是一种承包人拥有的专利技术施工,或者是招标时无法确定投资的项目,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或者由于抢险工程与工程建设时间十分紧迫的项目,可以直接确定工程承包单位。

上述三种选择方式的秩序是:公开限制直接。

4.2国家公共项目的招标机构及有关招标的规定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招标没有专门的机构,联邦政府的项目一般都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地方政府的项目则由建筑局组织招标,要求招标人员具有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可靠性。在州、市长(县长)领导下有一个合同授予委员会,由委员会决定由谁中标。委员会在决定谁中标时,价格不是唯一的依据,委员会确定中标人后,就等于合同授予该承包人。

公开招标失败的条件不是由参加投标的投标人的数量决定,而是由参加投标的投标人的自身条件是否达到招标文件的要求决定。这与我们国内的做法有很大区别。我国是招标期限到,招标文件不能再作修改;投标期限一到,收到的投标文件无效。招标文件公布时,要在文件中同时公布评标标准,告诉投标人在评标时用什么依据来评标和选择中标人。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如果采用招标方式确定了中标人后,不得要求承包人再对项目进行降价(德国的私人企业项目允许中标后再进行价格商定),只能对项目的技术方案上进行调整。

这是由于国家的公共项目,必须反映国家的可靠性。

4.3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衡量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衡量原则是:最经济但不最便宜;排除过度竞争的报价;排除特别高的报价。

在房地产项目中,德国经常采用的是总价项目,总价项目的前提是对承包商的技术和质量要有把握,并且能控制。允许中标人按照投标时的分包条件进行分包。

根据联邦预算法,承包商的投标报价必须严格按法律进行,投标报价在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评标中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投标人的可靠性也十分重要,除了价格外,要对承包人的实力和采用的新技术有把握。

对投标价格的评价是:首先对投标单价进行分析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价格是否是市场水平,是否夸张的高或夸张的低,然后再对总价进行评价,对于投标人的投标文件与招标文件出现的细部差别要进行分析,如果方案报价便宜,但工程的寿命期短就不经济。

便宜不等于经济,合理的价格是指价格与服务为最佳搭配,不是最低价。

对于招标中出现投标人的所有价格,大于业主在联邦政府审批通过的造价情况,在德国现有的体制下的处理办法是:废止项目或项目业主自己贷款解决超过的额度。

4.4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合同授予规范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合同授予是一个过程,为此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建设项目合同授予规范—VOB,国家公共项目的合同授予必须按照此规范进行。上述的招投标内容是整个合同授予的一个阶段,合同授予规范分为三个方面即:

(1)合同授予前的工作指导。这一阶段指对招标至合同确定过程的指导,内容有招标遵循的原则,招标的形式,招标文件对工程任务的描述,开标期的规定,对投标文件的评估等。

(2)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期的工作指导。

这一阶段指建设期至工程交付的过程,内容有建设期业主与承包人的贡献,合同变更的方法,终止合同的条件,工程验收的方法,工程移交的要求,工程验收后再出现问题的处理责任。

(3)建设工程项目合同技术条件的规定指导。

4.5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招标的监督

对于在欧盟招标的项目,国家审计署将进行审计。

根据国家反对限制竞争法规,联邦政府设有联邦政府反垄断局,在反垄断局设有合同公正监控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中立的,不站在任何一方,从事审查大项目的招标是否按法规进行,业主的招标材料必须提交委员会,对于拒不提供材料的业主或投标人,发生的争议则败诉。

如果州(市)政府的合同授予委员会在授予合同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和偏差,监控委员会可进行调查。

如果在合同授予施工单位后发现问题,合同己经签订,从民法上讲没有权利改动。如果项目在招标过程中发现问题,监控委员会可以作出招标继续还是停止的决定。如果责任在招标人,必须立即改正,还可作出强制性调整的决定。无论问题出在那一方,都可以对监控委员会的调整作出申述。对于承包人来讲,除了这条途径外,还可以民事庭申述,如果法庭调查结果是承包人的错误和忽略,招标人可以要求承包人赔偿可能的损失。在招标过程中,如果是业主的失误造成投标人未中标,业主要赔偿其未中标的损失,赔偿额度由法院决

定。

5问题讨论

5.1设计管理的建议

(1)目前我国的勘测设计收费办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据了解,在制定2002年的新《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过程中,有关方面的人员考察了德国的设计管理办法。所以新出台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中,水利水电工程勘察和设计收费与德国准备取消的办法一样,也是采用建设项目概算投资额来计算,与工程总投资挂钩,总投资一经确定,所提设计费用随之确定。这样如设计人把工程设计得越保守,工程投资越大,反而设计费用越高;反过来看,如果设计单位对方案优化的结果,反而会减少自己的设计报酬,即增加了设计工作量,报酬减少,这是违反市场经济的原则的。另外,也使国家发改委等部于2003年6月12日公布的《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办法》不具操作性。

(2)目前水电工程的设计规范与设计收费办法也不匹配,预可研设计就没有规范,新收费办法中也没有规定。在进行预可研设计招标时,招标时的依据仅有规划阶段的设计成果,投标人仅能依据很粗的设计进行投资估算,以此作为设计费用测算依据,这样的报价招标人如何去进行设计费用的合理性判断?更无法对用相同的费率计算出的报价进行评价。难道还要在设计概算审查后结算设计费用吗?

(3)建议工程勘测设计收费应与项目投资总额脱钩,辅以优化设计激励机制。勘测设计费用的确定应以国际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以实物工作量确定勘测费,以人月费和投入的工程师人月数来测算设计费,按照实际需要和市场条件确定补偿支出(印刷、差旅、会议等)费用,并在设计单位中引入针对工程特点的邀请招标竞争机制,提高设计产品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招标人应与设计人签订工程限额设计合同,作为整体勘测设计合同责任条款部分的必要补充,以批准的工程设计概算静态投资作为工程项目勘测设计的最高限额。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案等进行优化设计,减少工程量,节约工程投资。对优化设计节约的工程投资,应根据节约投资额的大小(以施工详图设计的静态投资额与相应批准的设计概算静态投资额节、超相抵计算),给予设计人奖励。

5.2工程管理的解放思想问题

目前国内对建筑企业的管理采取了资质管理方式,由国家建设管理部门对建筑企业发放建筑资质,资质分为一、二、三级。但在资质的申请中存在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国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在国家实现资质管理时一般都获得了特级或一级资质,而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民营建筑企业则大多数没有获得这样的资质。

资质管理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对于规范市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招投标法的实施,目前资质管理方式对于民营建筑企业是不公平的。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工程,国有大型一级施工企业在获得合同后,都采取了变相分包的形式把工程分包给民营建筑企业,同时收取民营建筑企业的管理费,管理费高达10%~30%,这样做的结果,既降低了工程质量,增加了业主成本,还引起民工问题。在德国,建筑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不多。中小建筑企业的定义为:250人以下,年营业额在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德国对建筑企业没有资质等级划分,国家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执业要求。要选择什么样的承包人,由招标人自己确定对投标人的业绩要求,招标人在招标时要把自己对投标人的业绩要求充分表述清楚,招标人根据投标人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审查即可。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因此我们应转变对民营企业的做法,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在工程建设的招标中,取消资质限制,根据工程的要求注重企业的实际业绩和执业人员的情况、经营状况、设备状况等因素。

5.3工程建设监理的管理与考核问题

目前国内的建设工程都采用了监理制,由业主通过招标,选定监理单位,代表业主对建设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进行控制;对建设工程的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国内业主对监理的管理历来就存在不同的做法。

(1)大业主、小监理模式。

这种方式即是把监理作为业主的一部分,业主通过招标或议标选定标段的专业监理单位,监理人员成为业主的一部分,在业主工程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业主一同进行工程管理,而不是所谓的第三方,国内的大朝山电站即采用这种方式。

(2)小业主、大监理模式。这种方式即是把监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而不是业主的一部分。

业主通过招标选定一个或两个监理单位,业主向监理单位的总监发指令,由监理单位对工程的承包人发指令进行管理,国内的小湾电站即采用这种方式。德国国家的公共项目均不采用监理工程师这种管理方式,

他们对工程的投资、进度和造价的管理有一套项目的多元监控体系:项目的贷款银行要对工程的承包人进行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好坏决定银行的贷款回收,因此也决定承包人在银行的信誉度,银行对承包人的建设情况十分关注,经常进行检查;对工程进行保险的保险公司也关系其效益,经常对承包人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在德国保险公司还承保工程投产后效益险);投资方对其投入资金的效益也十分关心,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与其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就形成了银行、保险、投资方的利益监控体系,工程的设计工程师要全过程的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与设计意图的贯彻。如果承包人不重视质量、投资、进度,他将失去社会信誉,这在诚信社会是非常忌讳的。

根据德国考察和有关资料介绍,引入第三方的监理工程师的菲迪克合同条款,是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投资工程的风险防范措施。

项目监管论文篇5

1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是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即针对工程建设中关系到公共利益的质量问题要求政府组织实施监督,国家实行建设工程监督既有政府进行一般产品质量监督的共性,又有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监督的特殊性;二是政府的监督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和部门,任何工程都不能妨碍其执法行为,针对违反水利工程质量法规的行为,政府有权检查并进行处理;三是政府要成为质量监督机构,政府作为依法监督行政和直接的技术责任主体,要始终处于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领导者的地位;四是政府及其委托的监督机构要用科学的方法,将工程产品质量、建筑市场和现场均列入监督清单,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实现由单一实物质量监督向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拓展,加强对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控力度;五是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制度改革要保证其不断完善,促使工程质量不断优化,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改革要稳中求进,监督体系思想不乱,监督机制有条不紊的运行,监督力度不断加强,稳步提高工程质量。

2我国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质量监督管理过程复杂,涉及内容非常多,实际工作量较大,然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分水利部总站和流域机构分站以及各省中心站、地区、市质量监督站三级管理,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但是缺少专人负责行业管理,监督管理机构功能不完善,不利于其承担起监督质量管理的责任,不利于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2.2监督管理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经费严重不足,这样就减少了检测开支以及必要的差旅费开支,不利于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阻碍了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2.3监督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虽然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依旧投资性质划分了职责范围,明确了各级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自身存在的流域性、区域性、地域性的特点,在具体执行中引发了诸多问题,比如说,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的相关部门比较多,容易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当水利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方面没有良好的长远规划,不利于水利工程项目总体质量的提高。2.4质量监督机构性质存在模糊性。目前质量监督机构由质量监督机构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的“松散形式”组织,且职员基本是兼职,也有“专职形式”的质量监督机构。前者因职能规划不清晰,职员不能深入了解,后者需要考虑经费的问题,否则就难以持续和发展,难以体现质量监督机构的权威性。2.5水利建设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未得到足够。重视首先,由于缺乏对工程质量监督的认识,将质量监督机构和被监督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为雇佣关系或者是合同关系,不重视水利建设项目质量监督的作用和地位;其次,部分人不理解质量监督的概念,将质量监督与质量检测混淆。

3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质量的建议

3.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性质应为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一是从水利工程项目利国利民,以兴利除害为主,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二是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这一点在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中更为突出;三是水利工程一旦出现事故,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财产和人身危害,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质量监督机构在从政府行政职能部分分离出来时,要明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为纯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这样做有利于质量监督机构对受监督工程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3.2重新界定各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职责。首先,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地域性、流域性、区域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不再单纯的根据投资性质来划分各级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责,要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恢复行政执法主体地位之后,着重把精力投放在管理上;其次,要从根本上规范质量监管机构的职责,从而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在职责界定上要维护部门规章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使流域分站、各省级中心站以及地区级监督站的职责界定分明,使行业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水平的提高。3.3加强工程开工前的质量监督。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水利工程开工前没有按照相关合同规定。因此,在工程开工之前,主要管理人员要积极担起责任,及时召开工程质量监督会议,要求管理人员熟悉相关的要求,并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质量控制细则,进行工程质量监督交底,科学的制定管理方法,积极探讨有效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的策略。3.4加大对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资金投入。加大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资金投入是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质量的重要支撑,保持对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强制性,树立监督管理机构的权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科学合理的预算经费,改变由于收取相关企业资金然后统一运用到质量监督管理上的传统资金管理模式,全额拨款,加强对水利工程项目监督管理的资金支撑。3.5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的考核制度有利于保证相关部门和职员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形成职责分明,权力明确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二是科学合理的开展施工技术,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三是在落实施工技术之后发现意外的问题要及时对施工技术做出调整,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3.6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要积极引进专业技术强的人才和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要定期对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职员进行培训和交流,促使职员之间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提高职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以更好的提高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质量。

项目监管论文篇6

移民扶持项目资金属补资金,在不强制地方财政配套,移民又无自筹能力的情况下,全市已实施的移民后扶项目平均单个项目投资不足15万元,后扶项目设计只能根据下拨项目资金控制项目规模。三是项目申报不科学、实施主体确定不规范。项目申报随意,编报年度项目建议计划不科学;有的县盲目实施招投标制,有的县却全部没有实行招投标制;在项目发包上,有的是县级移民管理机构,有的是移民村(组)。四是实行监理制难度大,项目质量控制不到位。水库移民扶持项目“多、小、杂”的特点导致项目实行监理制难度很大。五是资金拨付不及时,报账程序不够规范。移民扶持项目年度计划审查批复间隔长,跨年安排资金计划、资金拨付不及时,导致后扶项目实施严重滞后。县级报账程序不够规范,报账申请受理主体不明确。

原因分析

一是人力、财力不足。首先是移民管理机构专业管理人员缺乏,难以有效指导和监管项目实施。成立移民管理机构办公室的县,移民工作基本由新人管理,熟悉业务需要过程;在未成立移民管理机构办公室的县,移民工作由水利局1~2名工作人员兼职。面对越来越多的资金和项目,目前机构现有的人力资源显然满足不了需要。其次是工作经费不足。临汾市市县两级移民管理机构办公室主要依靠同级财政,都存在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是制度建设滞后。为了加强和规范全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管理,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制定了《山西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但随着移民工作的不断开展,各地实际情况千变万化,规定的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实施“三制”等方面与各地实际的实施情况不相适应,因而显得滞后了些。

三是扶持理念偏于保守。扶持项目没有特色,没有切实解决移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纵观移民后期扶持“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大多数为水利、交通项目。

这些项目或成为其他部门项目的整合资金,或是一些修修补补的项目,大多没有大的效果。

四是项目管理意识淡薄。项目申报按照由下而上的原则,部分县由于无力或无人监管,县级以上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项目建成缺乏有效的管护,受益移民村(组)不能很好地履行项目运行管护职责,以致项目使用效率低下,更有甚者,由于不善管护,项目在短时间内被损坏废弃。

对策建议

1尽快出台相关制度

目前,《暂行办法》已经满足不了现行工作的需要,建议尽快全面修改和完善。一是明确在项目资金中提取一定的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费;二是应规范项目变更的原则、程序、数量和处罚措施;三是明确县级移民管理机构作为项目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移民村(组)作为项目主体负责项目的建设和建成管护;四是褪去移民项目基建管理“本色”,移民扶持项目中不强制推行招投标制和监理制;五是规范县级报账程序,明确县级报账受理主体。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时调整项目扶持方向

打破移民扶助项目资金补资金的特质,进一步明确移民扶持项目不寻求地方配套资金的原则,加大移民扶助资金年度投资规模。在全省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大背景下,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适时地调整扶持方向,增加生产开发性扶助资金占有比,注重加大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项目监管论文篇7

关键词:南水北调质量监管快速调查模式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已建成通水,中线正在建设,西线尚未开工。以中线工程为例,中线工程共涉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五个省份,全长1432m,除京石段307km已于2008年建成通水,现在建工程1125km,涉及53个渠道设计单元,166个土建标段。南水北调质量监管工作面临着线路长、监管单位多、工程量大的特点,特别是在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2013年底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的总体目标下,对南水北调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更加艰巨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之工程建设工序多,工序衔接紧,建设进度快,一个环节出错,其它环节都要停工,这就必须要求质量监管工作加快调查速度,既要保证质量监管工作有效开展,又要减少对工程进度造成的影响。

2.南水北调质量监管快速调查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线性特点,对实施质量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并造成了一定的延迟性,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周期和多个单位流转,才能最终得到解决。如果能够建立一种质量监管快速调查模式,根据需要调查问题的严重性和紧急性,经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明确时间限制,得出调查结论,并组织实施,将对工程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质量监管快速调查是由质量监管部门下达质量监管任务,现场质量监管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质量监管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得出书面结论。质量监管快速调查可以涵盖质量问题整改、重点监管项目、专项质量排查等多个质量监管项目。如图1工作流程图所示,通过开展质量监管快速调查,能够省去层层转发、层层上报的中间环节,将调查工作时间减少至最短。

3. 质量监管快速调查的目的

质量监管快速调查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调查并获取准确的信息,重点突出一个“快”字,无论是质量监管部门下达的调查任务还是在现场发现的问题,经质量监管组现场调查后,不经过施工、监理、建管等一切中间环节,由质量监管组直接报送质量监管部门。

通过开展质量监管快速调查,一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调查结果,由质量监管部门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将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降至最小;二是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避免了在层层转发,层层上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信息不准确、不全面的现象,确保了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4.质量监管快速调查的适用范围

南水北调质量监管快速调查可适用于南水北调北调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及今后的运行管理,主要包含施工质量问题调查,参建单位质量管理责任落实,质量监管工作文件落实等各项质量监管活动。

5. 质量监管快速调查等级设定

根据调查事项的缓急程度,分为一般调查事项、紧急调查事项、特急调查事项。

一般调查事项的调查时限为5天,紧急调查事项的调查时限为3天,特急调查事项的调查时限为1天。调查时限自收到调查事项时算起,如无特殊情况,均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调查工作。

6. 质量监管快速调查事项列举

6.1调查施工质量问题

调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检查整改过程,并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其对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影响。重点调查质量问题整改的时间、措施、实施过程、验收及效果,查看质量问题整改是否及时,整改过程是否规范,整改效果是否达到要求。

6.2调点监管项目

调点监管项目建设情况,检点监管项目是否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参建各方是否落实质量管理责任,是否存在未整改的严重质量问题和隐患,评价当前重点监管项目的质量控制情况。

6.3质量监管专项调查

6.3.1专项质量问题调查,针对可能在全线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项质量调查,排查是否存在同类质量问题,逐一进行登记。

6.3.2文件落实情况检查,检查各参建单位是否严格落实了下发的质量监管工作文件,检查是否仍然存在违反质量监管工作要求的行为。

6.3.3质量隐患排查,排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点渠段和关键部位,检查是否存在影响工程质量的严重隐患。

7. 质量监管快速调查工作步骤

7.1调查准备。快速调查工作开始前,首先根据调查事项和调查等级制定工作计划,绘制行程路线,确定人员分工。

7.2调查实施。质量监管人员按照调查分工,组织查看施工现场和相关资料,如无意外不允许随意更改线路和时间,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快速调查工作。

7.3调查结论。调查结束后,及时撰写并提交调查报告,调查结论必须真实,证明支撑材料必须详实。

8. 质量监管快速调查工作要求

8.1时效性,开展快速调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调查速度,在调查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环节在规定时限内完成。

8.2准确性,调查结论必须真实有效,在调查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有前后矛盾的数据,不能用含糊其辞的语句,不能写模棱两可的结论,确保调查过程、调查事项、调查数据和调查结论都真实准确,整个调查工作严谨可信。

8.3 保密性,快速调查从下达工作指令到上报调查结果,都要严格进行保密,防止被调查单位篡改数据,伪造施工记录,影响最终的调查结论。

9.结束语

通过建立质量监管快速调查工作模式,将为质量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获取最快速、最真实的调查资料,对于规范质量问题整改,排查质量隐患,监管重点项目工程质量,促进质量监管责任落实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南水北调这一全球瞩目的世纪工程,这种工作模式的创新将为进一步做好南水北调质量监管工作增添一种新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汪易森,杨元月.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J]. 人民长江,2005,07:2-5+71.

[2]谢琳琳,何清华,乐云.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J]. 建筑经济,2007,05:6-9.

[3]韩国波.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项目监管论文篇8

【关键词】工程监理;项目管理;一体化模式

1建设工程监理理论和实践现状

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中,建设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服务(或业主方自行承担的项目管理)双方工作交集较多,有些无法作出甚至非要做出怎样的责任划分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些人为的定义和划分,在建筑业规模高速发展的当下,工程监理行业却在面临行业发展的尴尬。形成业主方一家独大的业界环境,监理行业正面临如何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科学管理实现社会价值最大贡献的困扰。现有的项目建设管理理论给建设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服务两者在服务性质、服务范围和服务的侧重点等方面人为定义为存在根本的区别,并因此混淆了相关业务分工,限制了行业发展的想象空间。一方面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或提供项目管理服务方的从业人员没有设定执业门槛,项目管理经验和能力靠主观评价,有些人可能需要或允许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边学边干,因此更有可能出现项目管理失误、造成重大问题,事故和损失的后果往往不可逆,这种形势不利于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优势,业界资源无形中存在重大浪费。经过长期的项目管理和监理实践,我们一直在研究,为什么在不同的项目,总有可能面对相似的失误,而问题的根源基本没有超出项目管理方的蛮干瞎干。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财富的严重损失,另一方面也让监理行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其实也有体制设置问题的因素。如果对项目管理者都设立从业资格门槛,并设定法律责任,那么不论是监理方或是项目管理方,或者是探索走上一体化模式的项目管理团队,只要遵守工程建设程序,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相比当下不同领域、不同项目反复出现的失误损失相比,监理对社会经济效益的贡献可以很好。所以承担工程监理企业服务的门槛不应局限于必须实行监理的建设项目。而应对项目管理从业人员主动设立资格、权力和责任,不论属于个人和企业投资或国家投资项目,只要是业界项目管理参与者都应逐步实现规范。

2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根据实践感受,关于为什么不能从项目策划开始就分阶段引入专业服务?显然当前对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服务的定义模糊是一部分原因,现阶段这种带有局限性且一定程度上模糊的区别性定义,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已没有积极意义,应当及时推进理论发展用于生产实践。长期以来,尽管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服务都是为业主提供服务,但由于人为地在服务性质、范围和侧重点三方面为其定义出区别,建设工程监理定位为相关法律法规强制实施的制度,所以一部分工程监理企业和人员自身也存在严重依赖强制监理获得监理业务,缺乏主动提升监理水平的积极性,甚至各种形式的挂靠成风,个别地方监理活动弱化到连总监在岗履职都需要地方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地步,这样的工程监理行为已边缘化到只剩下旁站监理和施工阶段过程质量验收的基本工作,偏离了监理行业作为专业管理服务的政策设计,给行业发展和进步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基建大国,我们的监理行业已具备足够的发展空间,实时推进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一体化,加大资源整合,要留得住人才,提升项目管理服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一体化实践与思考

工程监理单位除承担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等,同时也需要承担业主委托或期望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所做的工作其实包含了项目管理服务。我们对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高起点成立了工程监理企业,集中了大量具有勘察、设计、造价、法务背景的职能部门团队,对应具体项目由相关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成,是以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为专长的企业。工程监理专业人员通常都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其专业知识能力、法律法规应用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都是经过相关学习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并有强大的企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约束。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组织负责人从具有集工程技术、工程经验、项目管理、法规标准于一体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员工中聘用,通常拥有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热情,几个实践的项目中都能得到建设方和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和信任。相比单方面委托的实施阶段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具有业务交叉少、能减员增效、工作热情高、提升进步意愿主动的优势,特别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能适时灵活配置必要的专业人员,高效完成各阶段的项目策划与管理工作。为了减少项目管理资源浪费及提升项目管理效果,由建设工程监理向一体化的项目管理服务发展,除向建设项目业主提供法定的工程监理服务以外,应通过提升监理企业的综合项目管理业务水平,发展项目全寿命周期分阶段管理服务,并从制度层面研究提供行业规范和保障。这样,业主方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各阶段的咨询管理服务,就能在项目策划、决策和勘察设计阶段开始直到项目保修期为项目建设整体或具体专业领域提供连续性的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服务,提升项目价值,实现行业发展和存在的价值。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一体化管理实践,在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个别建设项目试行以来,首先保证了符合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要求,避免了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职责的交叉重叠,解决了工程监理理论长期局限于实施阶段监理的积弊。

项目监管论文篇9

关键词 信息工程监理 风险管理 需求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工程监理概述

1.1 信息工程监理

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工程监理暂时规定》中指出,信息工程监理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工程监理方,受到建设方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内信息工程监理的实践情况,信息工程涵盖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通信工程、结构化布线工程、系统集成工程以及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化建设的工程及项目。

1.2 信息工程监理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进步,信息化将成为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作化”的发展战略下,利用信息化走高科技、低消费、少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路线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工程监理是随着信息工程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最早的信息工程监理来源于传统的建筑工程监理,随后结合信息工程自身的特点,加以改进,并逐步发展。

1.3 信息工程监理现状与问题

目前通过“三控两管一协调”的监理理论对信息工程进行监理,通过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合同管理与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对信息工程监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建设方自身并不具备对信息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能力,这就使得建设方与承建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因此很难保证信息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果。

1.4 信息工程监理与软件工程

由于“软件危机”的产生,迫使人们研究改变软件开发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从此进入了软件工程时代。信息工程监理的目标与软件工程相似,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发与维护软件。因此,信息工程监理可以参考软件工程的理论与方法,逐步系统化、条理化。

2基于软件工程方法的信息工程监理

2.1 基于软件工程方法的信息工程监理的内涵

借鉴软件工程的理论,尤其是其阶段的划分以及工具的使用,丰富了信息工程监理的理论与方法。在“三控两管一协调”的基础上增加了 “风险管理”与“需求管理”,使之成为“三控四管一协调”。 通过借鉴软件工程的方法,信息工程监理理论得到了丰富与完善。信息工程监理框架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监理对象、监理内容、监理阶段以及监理的支撑要素等。

2.2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在“三控”中位于首位,是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的基础。只有先做好质量控制,才能保证项目的质量。然而目前的质量控制没有细分控制点,质量控制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借鉴软件工程方法,通过审宋牡怠⑸蟛椴馐浴⑸蟛橛没手册、组织评审、招标监督等对信息工程进行质量控制。

2.3 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对项目进度实施与项目进度变更所进行的管理控制工作。在信息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进度是最难控制的。借鉴软件工程中进度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对信息工程监理中的进度控制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进度控制主要任务是项目设计阶段的计划审核、项目施工阶段的进度检测与纠偏等。

3信息工程监理中的风险管理和需求管理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通过前期识别风险,然后再将风险标识出来,进而进行风险预测,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对于整个项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需求管理也会直接影响到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

4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本论文引入软件工程的思想,软件工程方法把整个软件生产过程大致分为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确认阶段、支持阶段。信息工程监理借鉴软件工程的思想,分阶段的对信息工程进行监理,从而细化监理内容,更好地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4.2 展望

信息工程涵盖范围极广,包含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结构化布线工程、智能大厦工程、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工程以及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化建设的工程。由于受时间、研究条件等的限制,本论文研究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论文的结论在信息工程的其他领域是否也具有可行性、能否推广是值得研究的。在分阶段对项目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方面,没有十分科学的方法与行业规范,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此课题:一是可以选择信息工程涵盖的其它领域进行研究。二是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分阶段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的方法与措施。三是可以将更多成熟的测试、评价等量化技术应用到信息工程监理中。

参考文献

[1] 肖维.浅析我国的信息化建设[M].科学出版社,2009.

[2] 宋振晖.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体系[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项目监管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健全,机制,全程,监管,提升

 

莒县财政局以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财政监管手段和方法,构筑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体系,切实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升了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了财政专项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是国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如何管好用好资金,确保真正发挥效益,是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2008年以来,我们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监管、提高效益”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健全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莒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莒县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莒县财政惠民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莒县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了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部门协调问题。针对过去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的越权申报、多头申报、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通过制度的制订完善,明确规范在项目申报、建设、监管过程中部门职责权限和程序,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二是解决了资金拨付程序问题。通过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完善资金拨付方式,保证了项目资金按进度及时、快捷到位,民生补贴资金发放流程更加顺畅;三是解决了会计核算问题。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制度,真实、全面反映了专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提高了项目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四是解决了财政监管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监督检查办法,丰富了专项资金监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保证了依法理财。

二、构筑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注重资金监管与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财政监管始终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一)完善财政项目立项决策机制,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向科学合理。一是逐步完善财政项目库。为提高财政专项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先后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项目、民生项目、教育危房改造项目、畜牧规模养殖场、支农合作组织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等财政专项项目库。截止目前,全县各类财政专项项目入库985个。二是健全项目论证制度。在组织项目申报时,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项目可行性、资金使用效益、项目承担单位申报意愿、单位资质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论证。如,在选择村村通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地时,对各地供水需求、地质条件、项目所在地政府协调能力等因素进行了充分论证,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了11处建设地。由于前期论证有力,施工条件得到充分保证,群众非常支持,项目建设取得了成功,我县采取的山丘区集中供水建设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二)强化财政专项资金运行监管,确保资金监管全方位、无缝隙。一是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方式。注重资金与项目结合,严格按程序、按进度及时核拨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县级报账提款,项目资金直接支付建设单位。二是规范项目监管。督促项目建设实施“五制”管理,即招投标制、监理制、法人制、公示制和审计制。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对一些总投资规模较大,单项工程额较小的项目,实行集中采购,合并招标,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对投资规模大的重点项目,采取全国范围公开招标方式,邀请省内专家进行评标,如沭河拦河坝、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建设实施工程监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动态监管。实行项目法人制,完善质量问责机制。实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制,核实项目支出内容,剔除不合理费用,节约财政资金。实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规范民生资金管理。协调有关业务部门、乡镇政府及银行系统,完善补贴操作流程,加强部门协调,从基础数据采集、审核到数据库建立、导入发放系统、资金发放、发放信息反馈等步骤进行细化,每个环节都明确职责、时间进度等要求。目前,我县已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补贴等各项惠民补贴全部通过“涉农一卡通”系统发放,2009年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各类民生补贴9871.46万元,涉及30余万农户。

(三)实施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结合,丰富财政监管手段。采取财政专项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和财政内部监督控制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和监督全过程的参与,丰富了财政监管手段,加大财政监管力度。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实施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保证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公正性。在重点工程实施中,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编制审查、项目建设审核、工程决算审核,根据审计意见拨付资金,实行边建设、边拨款、边审计、边监督;完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拨付的规范性。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局内部监督范围,重点监督拨款程序是否合规,拨款手续是否完善,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是否合理,项目档案是否齐全。使财政内部监督关口前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预警、监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