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05:13:07

炼化工程论文

炼化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模拟炼油厂 企业 教学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模拟炼油厂项目是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石化产业等千亿元产业发展,基于广西经济社会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技能人才尤其是石油化工类技能人才强劲的需求而建设的。模拟炼油厂的建设顺利解决了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理论抽象与企业实践难的问题,又能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一、化工工艺传统教学存在的关键性难题

1.专业知识抽象

近年来,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传统课堂教学理论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兴趣不高。学校开设的化工单元实训课,学生虽能掌握单个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却无法实现对整套设备认知及训练。技工院校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化工工业专业知识,要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实训至关重要,但无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单个性制约了化工工艺专业教学。

2.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难

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是一个连续过程,管路设备中所走的都是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的物料,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因不具备操作设备资质,学生到企业只能看当班师傅操作,并不能实际操作设备。学生因缺乏相应的技能操作实践经历,毕业后仍需进行相关培训,既增加企业的成本,又降低了学校培养学生质量。

建立模拟炼油厂是解决化工工艺传统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在校园内再现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无缝对接企业岗位的教学过程的首要条件。

二、企业生产设备真实再现,校园版的企业生产车间

1.模拟炼油厂微缩版的车间

模拟炼油厂以现代化石油常减压-催化裂化生产装置中催化裂化部分为原型,按10∶1左右的比例缩小,材质使用了304不锈钢材质、235A碳钢制框架喷涂工业色,配置原油预处理、原油常减压蒸馏、电柴精制、石脑油碱洗、催化裂化-产品分离、裂化产品稳定(含吸收系统、稳定)、罐区(含原油罐区、成品罐区)等硬件装置和DCS操作系统工艺仿真软件。此外,重视静设备、动设备、各种阀门。模拟炼油厂要服务于教学,需配有操作总控室和学生学习活动空间。

2.模拟炼油厂仿真运行安全

炼油厂生产特点是高温、高压、有毒及易燃易爆。模拟炼油厂建设首先考虑了学生实训的安全性,工艺管路不走物料,通过技术手段给出物料运行信号,送至中控系统由电脑处理,确保实训装置主体在常压、常温下运行,无各类安全隐患,无三废污染排放,保证了学生实训期间的安全。模拟炼油厂采用低压电源,用电安全性高。操作过程设置安全措施,作业平台有护栏,有防触电措施,转动设备有防护罩,高处有防坠落措施,现场有警示标志。

三、真实的炼油场景再现,模拟与现场装置互动实现

1.完整再现企业生产过程

模拟炼油厂所有的操作通过模拟生产工艺操作来实现,在DCS系统上完成,模拟参数送至DCS系统集散控制,部分现场阀在装置现场真实操作,工艺变化的参数为“模拟计算出”的参数,可进行石化生产工厂装置开停车、运行、故障处理过程中的调节、操作、监控的高仿真实训学习。所有软件模块都以真实工厂为背景,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自控方案都来源于实际,让学习者感受到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

2.超越企业实习的实训条件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装置一经开工生产,极少出现开停工操作和常见故障处理,导致学生对该方面的技能掌握不足。模拟炼油厂提供了学生了解燃料油生产的整个工艺过程、装置设备布局和构造、操作工艺条件和指标、开停工实际操作、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及其操作等的机会。模拟炼油厂装置可以多次重复让学生实施开停工操作,处理一些生产中常见故障。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工作后,其操作技能可能要比企业老员工要强,尤其是开停工和故障处理能力方面更强。

3.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影像化

学生到模拟炼油厂车间实训,能增加学生对炼油厂设备的整体认识,对设备的部件、构成有较为系统清晰的认识。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依托模拟炼油厂这一教学实体,使教学更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在学生心中也有了实际的影像,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设备材质与构造的真实性,学生操作过程身临其境,专业教学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化工企业就业的畏惧心理,拉近了学生毕业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距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便能成为独立操作设备的合格技能人才。

4.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培训效益发展的双向互动

模拟炼油厂的建设不但用于石油炼制、化学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专业教学实训,还能实现技能考核鉴定、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每年可培养培训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人才1000人。

四、建立与模拟炼油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1.模拟炼油厂下的开放式教学

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很难从几张图样上让学生理解所有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不了实践教学。模拟炼油厂肩负化工工艺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具体需求,调整化工工艺学教学内容,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实现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模拟炼油厂的条件下,可引进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配合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训校园工厂“真实”模拟实训。

2.模拟炼油厂下的学生多元评价机制

基于模拟炼油厂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能力为评价核心,综合评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考核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特征、职业评价模式,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考核,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计量课程成绩。

五、培养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

在模拟炼油厂条件下,学校可结合地方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种类及人才需求情况,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培养成为专业的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研发化工单元学习、化工生产岗位和能力培养等学习工作页,以模拟炼油厂为条件,创新带动石油炼制、化工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化工类专业水平提升,实现仪表安装与维护、化工制图、催化裂化工艺学、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检测仪表、石油加工工艺、DCS系统与仿真组态等核心课程实施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岩梅.化工工艺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炼化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低碳深冲钢 生产工艺 成分控制 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G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38-01

电镀锡薄钢板用低碳深冲钢具有耐腐蚀、无毒、强度高、延展性好等特点,应用广泛。由于其要求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和较好的延展率,因此对钢中夹杂物含量和有害元素含量要求严格。为了减少原材料和设备损耗,降低成本,本文结合实际对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板材制造部120tBOF-RH-LF工艺生产MR低碳深冲钢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1 生产工艺流程

根据目前的实际生产条件,目前本厂所采用的工艺路线为双联精炼工艺路线:高炉铁水120t顶底复吹转炉RHLF板坯连铸机。

1.1 转炉冶炼

转炉冶炼工序的控制重点是终点碳和磷含量及冶炼终点温度的控制。根据现行工艺路线条件,由于进入脱硫站的铁水不进行“三脱”预处理,为降低后续LF炉脱硫压力,确保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应控制入炉铁水[S]含量。根据现行工艺要求选择铁水硫含量w[S]≤0.035%的铁水进行冶炼。为减少N等有害元素及钢液中夹杂物含量的增加,转炉采用一倒操作进行终点控制,尽量避免二次下枪补吹,同时转炉冶炼过程中采用全程底吹氩操作。

1.2 RH精炼

要求RH进站钢水温度T≥1570℃,RH炉对钢水进行脱碳、脱氧及合金化。在真空度达到工艺要求后进行吹氧脱碳,脱碳完成后加铝脱氧,脱氧结束后进行合金化。

1.3 LF精炼

LF炉主要任务为调整钢水温度和成分,造白渣脱硫,同时软吹搅拌促使夹杂物充分上浮。LF炉冶炼过程中要控制钢水增碳和增氮。

1.4 板坯连铸

连铸过程采用全程保护浇注技术,开浇前3min通过用氩气吹扫塞棒区及长水口区排除中间包内空气的方式,确保中间包内空气完全排除,大包长水口及浸入式水口采用氩封进行保护。

2 工艺分析

2.1 脱磷工艺分析

转炉脱磷反应是渣-金界面间的反应。生产中采用120t顶底复吹转炉对铁水进行脱磷处理。根据脱磷反应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可知,转炉生产中有利于脱磷的条件是:高碱度、高氧化性、大渣量及合适的温度。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合理的造渣制度,确保炉渣碱度和氧化性满足脱磷的要求,同时控制好过程温度,确保脱磷反应顺利进行。

通过对生产中有效的30炉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了转炉冶炼终点钢液中碳含量和终点温度对终点磷含量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冶炼炉次的终点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终点[C]含量最大值为0.079%,最小值为0.024%,平均值为0.051%。终点[P]含量最大值为0.022%,最小值为0.009%,平均值为0.014%。从转炉冶炼终点钢液中[C]含量与[P]含量的关系图中可知,对于不同炉次冶炼终点钢液[C]含量的高低对钢液脱磷效果无明显影响,其主要受造渣制度的影响。说明熔渣氧化性达到一定值后其氧化性高低对钢液脱磷效果已无明显影响。而当转炉终点碳含量低于临界碳含量时,脱碳反应能力减弱,以钢液氧化反应为主,导致钢液过氧化严重。因此,为降低冶炼终点钢水氧化性,延长炉龄,减少脱氧剂消耗,对于转炉冶炼磷含量较低的低碳深冲钢时,转炉终点碳含量应按冶炼工艺要求的上限控制。工艺要求转炉终点碳含量应控制在0.04-0.07%。

从冶炼终点钢液温度和终点[P]含量的关系看出,根据脱磷反应的热力学条件,熔池温度越高,则脱磷反应的阻力越大。从脱磷反应动力学方面来看,温度较低时炉渣粘度增加,流动性变差,不利于脱磷。理论研究表明,钢液脱磷反应的温度范围为1450-1500℃。随着冶炼终点温度的升高,钢液中[P]含量有上升的趋势。这与上述的理论分析相吻合。根据实际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在不同的钢包包况条件下,目前出钢过程中的温降在20-40℃。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在保证钢包包况良好的条件下,转炉冶炼终点温度应按1640℃进行控制。

由于冶炼原辅料和转炉出钢带渣的影响,钢液在后续精炼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回磷现象,导致钢液磷含量增加。通过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中间包钢液回磷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003%,平均值为0.0016%。因此,为了确保产品磷含量在工艺要求范围内,转炉出钢磷含量应≤0.017%。

2.2 脱碳工艺分析

RH炉对钢水进行深脱碳处理。根据工艺要求,转炉出站钢水氧含量控制在400-600ppm范围内。根据汪明东建立的RH真空处理脱碳数学模型,当钢中w[O]=600ppm,RH真空处理钢液初始碳含量w[C]控制在0.03%-0.04%时,可进行自然脱碳。因此,对于转炉终点碳含量w[C]≤0.04%的炉次,无需吹氧,利用真空条件进行自然脱碳,从而降低钢水终点氧含量,减少钢液污染。对于部分炉次碳含量较高的情况,则采用吹氧进行强制脱碳。根据实际生产数据,经RH脱碳后,钢中[C]含量可控制在0.01%以内,符合工艺要求。

根据不同炉次[C]含量的变化趋势可知,转炉冶炼终点[C]含量的高低对中间包钢液的[C]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转炉终点碳含量越高,则中间包钢液[C]含量也相应越高。分析原因主要是[C]含量高的炉次,RH炉处理时间长,导致到精炼工位钢水温降增加,精炼时间延长,从而导致精炼过程钢液增碳比正常值高。因此,为保证钢材中碳含量的稳定,应尽量保持转炉终点碳含量稳定,并与终点温度匹配良好,避免出现较大的波动。

2.3 脱硫工艺分析

脱硫工艺采用精炼造白渣脱硫。LF通过造还原渣、高碱度、高温、底吹搅拌等措施确保良好的脱硫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

根据不同炉次各工位钢中硫含量变化趋势可知,入炉铁水硫含量的高低对最终产品中硫含量的高低有一定影响。因此,在不进行铁水脱硫的情况下,应控制入炉铁水的硫含量,确保LF脱硫平稳顺利运行。

入炉铁水硫含量最大值0.042%,最小值0.003%,平均值0.013%。由不同初始硫含量各工位变化趋势图可知,对入炉铁水硫含量较高的炉次,转炉冶炼过程具有一定的脱硫效果。当铁水硫含量较低时,在转炉冶炼结束后硫含量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原辅料带入部分硫,同时硫含量低于脱硫反应的平衡硫含量,钢液脱硫动力学条件较差,钢液无法脱硫导致硫含量比初始值有所增加。因此,通过控制铁水硫含量和转炉原辅料质量,减少转炉冶炼过程钢液增硫,可以降低精炼脱硫压力,减少辅料消耗,同时缩短LF精炼周期,降低电耗。

3 结论

根据对实际生产数据的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1)对于冶炼MR低碳深冲钢,为保证磷含量满足工艺要求,转炉终点碳控制在0.06%、终点温度控制在1640℃比较合理;(2)采用RH进行深脱碳时,为保证钢材中碳含量稳定,应保证转炉终点碳含量稳定且与终点温度良好匹配;(3)采用双联精炼工艺,应减少入炉铁水硫含量,同时优化原辅料质量,控制转炉冶炼过程中钢液的增硫。

炼化工程论文篇3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等,就影响高等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学影响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4]冯明荣,左新荣从教材教法的视角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四川体育科学,1999,86,(2):35-37

炼化工程论文篇4

作为新成立的企业文化研究会,其主要任务是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建立并发挥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在新时期,企业文化研究会的职能建设迫在眉睫,理念提炼、故事更新、活动筹划、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四项重要职能。

一、理念提炼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

所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企业文化理念整合和提炼,理念文化建设既是深层文化建设,也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

首先,深层次理念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企业文化建设从整合理念开始,如果一开始不触及深层文化,那么行为文化建设的中层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表层文化就会陷于无序、混乱和矛盾状态,不够明晰。

其次,深层文化理念整合提炼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企业文化研究会最重要的目标方向就是塑造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理念整合和提炼的过程,对此,企业文化研究会应该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企业文化体系形成阶段的要求开展工作。

再次,深层文化理念整合提炼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只有把理念整合提炼做到位,其他工作才能水到渠成。

二、故事更新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宣传职能

宣传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影响以及改变公众的态度、观点和行为的传播过程,企业理念不能缺乏诠释。任何一种企业理念只有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教育才能达成共识和发挥出它的作用,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宣传职能才能实现。

我们要保持企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执行人的情况下保持理念的一致性,就必须做好理念故事化,从企业内部挖掘出一些能够反应公司理念的案例来教育和激励员工,最好是反映基层员工的案例。

一方面,我们要始终保持“质量第一”的方针,鼓励全体会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寻求好的事迹、好的人物,典型引路。

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基层,发现亮点,宣传典型,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来源于基层、服务于基层,这个过程是挖掘典型的过程,是培育典型的过程,是宣传典型的过程。挖掘典型要事迹过硬、典型意义突出、群众认可;培育典型要联系指导、及时整理、丰富内涵;宣传典型要深入报道、增强影响、理念故事化。

三、活动筹划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管理职能

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管理成效如何?取决于研究会的养护功能,即活动筹划。

企业文化活动的策划分年度、月度进行。

年度活动的策划主要是方案的确定,宜结合公司年度战略提炼主题,不同层级人员进行头脑风暴论证,制定活动计划书。

月度活动的策划以小型活动为主,时间跨度小,内容、形式单一,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和程序,做好充分准备。创意需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策划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新颖高效的活动。

企业文化活动的总结提高。对活动而言,要不断总结、反思,做到既有一定的模式,又有突破和创新,而非一直在一个套路中打转。要使活动充满活力,一定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摸索,与时俱进,这样的活动才能凝聚人心,汇聚人气。

四、课题研究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业职能

课题研究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业职能,要多向员工学习,多进行调查求证。课题研究可分为年度课题研究和月度问题研究。

年度课题研究是研究撰写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选择课题提出新思路、新对策,对企业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选择的课题往往是年度的热点、重点并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月度问题研究是分析探究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根源,透过问题看本质,找准问题和改善的层次,通过研究月度当期文化建设问题,一是发现行为准则短板,二是提出改善问题层次,三是为年度课题研究积累素材。年度课题研究和月度问题研究相辅相成,如仅侧重于之一,则另一必然偏颇。因此,研究会会员要在每年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每月也要进行至少一项问题研究,没有检讨就没有提高。

炼化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下企业锻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教师通过到企业中接受锻炼,可以获得更多和社会现实需求切合的收获。可以借此机会,深化对企业技术、生产工艺、制造流程、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制度的认识,同时深化对人才素质以及能力培养的认知,进而在回到教学岗位之后,能将所收获的实用性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传导给学生,为学生将来到企业工作做好技术准备和素质铺垫。下面将结合本人暑期下企业的锻炼经历,谈谈所得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下企业接受锻炼的收获

(一)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人性管理

进入企业后,在员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会经过三到四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安全意识、消防知识、职业态度规章制度、相关技术操作等。这些足以让一个新进员工,对他所生活的环境、所要做的工作、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自己职业目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学习期间,在与企业同仁的交谈中,深切的感受到他们严格管理中的人性化。这样,一步步了解,一步步深入,相信每一个新进员工会适应的更快,发展的更快。

(二)学习工艺流程,夯实理论知识

本次锻炼首先由企业专人带领我们参观生产一线,了解公司的整个生产流程和工艺,他们对每一个流程、每一道工艺、每一台设备的操作一一讲解,还会让我们亲自操作体验,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了解完整个流程后,企业安排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操作。

(三)掌握学生心理,更好的指导学生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次下企业锻炼的同时,我院部分学生一同前往企业参加顶岗实习。锻炼期间我与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业余时间我们一起探讨,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同时也分享自己的工作方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聊天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便是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的同学,也并不如我过去想象的那样,是扶不起的一代。他们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努力将工作任务完成的更好。这些不禁让我反思,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总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要求他们,虽然工作很努力,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师生感情冷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专业课教师,我想我们应该多赴企业锻炼,练就一两门扎实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多实践,少说教,理论满足够用就行。

(四)通过锻炼,学习经验,提高技能

作为一名企业锻炼老师,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努力转换角色,消除“锻炼”是“过客”、是局外人的思想,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虽然一个月的时间很短暂,但是通过锻炼,并结合自己以前在企业的经验,我又一次成功实现了自身的三个转变,即工作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转变和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这使我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全的方位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观念、学习了经验、提高了技能。我们这一批青年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在企业中摸爬滚打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存在差距。通过本次锻炼,真真切切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了起来,而在整个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也无形地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技能,为回到学校后的实践教学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企业来说,对我们短期下企业锻炼的教师并不是很欢迎。因为作为一个新入职人员来说,不是一进入企业就立即上岗,而是接受各种培训(相关培训前面已经提及到过),当具备相关技术资格后才能正式上岗。且员工上岗后都是有工作任务,一切需按照企业的管理规定来进行。

我们下企业锻炼的时间是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等培训结束后时间已过半,当然刚上工作岗位后技术还不是很熟练,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未等技术熟练,为企业创造利润,又是锻炼结束的时间了,企业难以在下企业锻炼教师身上获利。当然,作为企业来说,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若是企业把我们当成一个新进员工对待,则一切程序均需按照员工的标准执行;若不是按照员工对待,则每次进车间都要经过上级领导批准,有专人陪同,因为外面的人不能随便进入生产一线。所以,我们所处的角色很尴尬。

(二)学校存在的问题

教师下企业锻炼,学校的出发点和本意是好的,但是目前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我们现在的企业锻炼大都在假期进行,教师脱离了学校的管理,没有一定有效的监控体系,这就造成锻炼的过程无法收到监督。而且学校对下企业锻炼的教师有一定的经济补助,这也造成了成本的加大。

(三)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一是下企业锻炼一般都在假期进行,忙碌了一学期,好不容易到了假期可以休息,但是又要进入另外一个工作岗位,所以造成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是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的束缚。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没有坐班制度,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进入企业后,需严格遵守企业的作息时间,这使得自己适应企业工作生活的过程比较艰难。以电子类企业来说,生产一线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从早八点半到晚八点半,中间有吃饭时间,间歇时间,但是整个过程仍然很紧张。而且要穿戴一些工作岗位需要的特殊服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活动的自由度。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学校和企业可以充分沟通,尽量安排教师在一些技术操作性比较强的岗位进行锻炼,且企业可以积极安排。

二是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控体制,使教师下企业锻炼不再流于形式。

三是教师个人应摆正态度,积极参与,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能够吃苦耐劳,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牟学鹏,衡军山,何海阔.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实践与思考[J].承德石油专科学校学报,2012,6.

炼化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 冶金工艺 案例库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of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Case Database

XIAO Saijun, ZHAO Zhuo, FAN Youqi, HAN Zhao

(School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Anhui 243002)

Abstract Case teaching is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eaching. For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combined with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case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theory and practical combin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non-ferrous metallurgy and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common characteristic black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presented case base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 basic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e case base.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process; case database; case teaching

0 前言

案例教学法自19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正式引入课堂教学以来,日益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案例教学开始全面引入我国,主要用于法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散见于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学。②近几年,为解决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案例教学法开始系统的引入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学中。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一项工科本科生教改项目:“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③校友伯纳德・戈登为这个项目捐赠了2000万美元,使它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一个本科生课程改革计划。该计划培养方案中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完成基础课教学之后,专业课学习全部以案例和项目的形式展开。

我国工科类院校近几年也开始重视案例教学在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④2010年,重庆科技学院出台《实施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暂行办法》,重点建设与石油、冶金行业紧密结合的案例库。⑤2011年下半年开始,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开始尝试建立钢铁冶金专业教学案例库,该项目实施的一个特色是聘请钢铁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案例教学。⑥虽然我国引入案例教学法时间较早,在国内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但总体来说,当前国内的冶金工艺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冶金工艺案例库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不明确,无法与现有专业教材中的工艺区别开来并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也不是简单地进行案例堆积讲解,更多的是从各类案例中提取出共性的思想与方法,使得学生对冶金工艺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本文首先对冶金工艺的共性特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冶金工艺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最后,分析了如何有效进行案例库教学。

1 冶金工艺共性分析

金属矿产资源、金属种类以及冶炼原理与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冶金工艺的多样性。传统冶金工艺讲解均是按照冶炼对象,即特定金属来分类介绍,比如钢铁冶金学、铅冶金学、铝冶金学。针对某种特定的金属产品,分别按照原料、产品、工艺、设备这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案例库建设与教学不能简单对各种产品冶炼工艺进行简单的堆积和分类讲解,必须考虑冶金工艺的共性特点,在弄懂每种金属具体冶炼工艺的前提下,寻找工艺设计的原则与通用方法,使得学生了解冶金工艺设计的思想,在进行各类工艺的对比分析和综合提炼时,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冶金工艺的宏观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进行冶炼工艺创新。

冶金工艺共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即冶金工艺目标的共性,冶金工艺原理的共性与冶金工艺手段方法的共性。

1.1 冶金工艺目标的共性

任何金属的冶炼工艺都是从矿石到金属,这就决定了冶金工艺目标是存在总的共性的,即去除矿石中无用的脉石成分,将有用的金属提取出来并进行必要的精炼。要完成这一总任务,必须依靠具有不同热力学条件的单元工序来完成,比如钢铁冶炼过程长流程的工序组合是:原料处理(烧结,球团)―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炉外精炼。具体到每一个单元工序,也存在其目标,即实现生成相与相分离的两个目标。每个单元工序都有其流入的原料与冶炼的产品,产品就是该工序的生成相,比如高炉冶炼铁水单元工序,在实现了生成相铁水的同时,还需要将生成相铁水与其它相炉渣和烟气分离开来。每个冶炼工序都有其自身的生成相与相分离工序。

1.2 冶金工艺原理的共性

冶金工艺以化学反应为主,同时为了实现化学反应过程还需要引入不同的物理手段,比如温度、压强、气氛的控制等,这就注定不同冶炼工艺会拥有共同的原理。从现有的冶金工程专业教学安排可知,《物理化学》与《冶金传输原理》是冶金工艺所依赖的基本原理。在讲解特定金属冶炼工艺的时候,需要结合原理来讲授工艺选择的科学性,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从基本原理出发,讲解该原理如何应用到各种冶炼工艺中。这样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应用原理进行工艺设计。

1.3 冶金工艺方法手段的共性

冶金工艺有共同的目标和原理,在方法手段的实现上,也有共性。冶金工艺方法手段一般分类是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与电冶金。或者分成火法冶金与湿法冶金,将电冶金按照温度的不同分别列入火法冶金与湿法冶金。另外,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就是类比化工过程将冶金过程看成一连串单元操作和单元程序的协调配合,原料经此而转换成产品。⑦不管何种分类方法,都可以认为冶金工艺的共性方法手段包括如下:浮选、过滤浓缩、造球、干燥、焙烧(氧化、还原、磁化和烧结等)、还原(固体碳还原、气体还原、金属热还原、气态还原、有机化合物还原等)、火法精炼(熔析、氧化、硫化、萃取、真空)、电沉积和电解精炼(水溶液电解、熔盐电解、汞齐精炼等);浸出(酸性浸出、碱性浸出、细菌浸出等)、净化(水解、置换、化学沉淀、结晶、熔剂萃取、离子交换等)、挥发与蒸馏(升华、氧化挥发、氯化挥发、精馏、真空蒸馏、还原蒸馏、气化沉积等)。对于以物理过程为主的单元操作,可以总结为,搅拌(机械搅拌、电磁搅拌和气体搅拌),加热(电热和化学热),减压操作(常压,减压,真空),渣处理与合金化。对这些共性的冶炼方法可以专门进行讲解,介绍其中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对冶金工艺手段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实现冶炼目标的手段,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工艺创新设计。

2 冶金工艺案例库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2.1 冶金工艺共性研究案例库建设

不同冶炼工艺具有相同的冶金工艺的共性,即冶炼目标、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共性。案例库建设时,重点按照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建设。具体方法如下:从基本原理角度建立案例库,比如搅拌案例库,可分别讲解机械搅拌、气体搅拌、电磁搅拌以及其它搅拌四大案例库。再比如,温度控制是火法冶金工艺控制的关键因素,可建立加热案例库,分别整理外加燃料加热、自身化学反应加热、电加热等案例库。

2.2 冶金工艺发展历史案例库建设

对于某种具体的冶炼工艺,我们常常讲解现有的常用的经典方法,对于其发展历史介绍很少。在案例库建设中,必须重新整理各类金属冶炼工艺的发展历史,并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冶金工艺发展的基本原则、冶金落后工艺淘汰原因、未来新工艺发展的原则等。比如,炼钢工艺中主要为转炉和电弧炉炼钢,而平炉工艺已经淘汰,在案例库建设中,比如补充平炉冶炼工艺,并重点讲解为什么转炉工艺可以替代平炉工艺。

2.3 冶金工艺创新设计案例库建设

冶金工艺一直在发展当中,结合现有技术难题以及科研课题来建设案例库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引入新问题,将学生带入进冶金工艺的前沿领域,才能真正启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才能真正掌握基本原理与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打通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隔阂。比如,对于锰系铁合金的冶炼,考虑到我国现有氧化锰矿有将近60%需要进口,国内大量贫锰矿搁置没有开采使用,可专门建立“低品位锰矿综合利用案例库”,在讲解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工艺路线。

3 冶金工艺案例库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3.1 专人负责与专家讲授原则

该课程必须由某位老师具体负责,但是讲解过程可由该领域的专家来讲解,专家不仅包括学校老师,同时还必须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合起来,聘请他们来高校进行教学。专人负责可保证课程的统一性与协调性,专家讲授可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

3.2 网络教学原则

可建立冶金工艺论坛网站,面向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开放,把各类案例库资源放在网络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案例库的完善。另外,教师、技术人员和学生可跨越时空进行各类技术问题的交流,打破身份限制,在虚拟空间互为老师,互做学生。

3.3 师生互动原则

现有冶炼工艺授课时多采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课模式,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积级性不高,影响听课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从实际出发,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分析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和争辩来解决问题,它可以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典型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印象深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提高能力和水平。

4 结论

(1)各类金属产品的冶炼工艺存在目标、原理与方法上的三条共性原则;(2)案例库建设要从共性案例库、工艺历史案例库与工艺创新案例库三个角度建设;(3)案例库教学需要专门开设课程进行,且需要专人负责与专家讲授、网络教学及师生互动三条原则,才能有效进行案例库教学。

资助信息:安徽工业大学教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jg18

注释

① 李德林.案例教学.青岛出版社,2006.

② 梁周敏等.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炼化工程论文篇7

【关键词】炼焦技术节能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焦炭第一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第一焦炭消费大国。近些年来,我国的炼焦技术得到了较大进步,炼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炼焦行业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炼焦技术的工艺特点。

1.回收炼焦工艺流程简述。

热回收炼焦工艺技术包括备煤、炼焦、筛焦、余热锅炉、废气脱硫等主要生产设施。炼焦煤由备煤车间制备好后送到炼焦车间,炼焦煤在装煤推焦车上由捣固机捣成煤饼送入炼焦炉,成熟的焦炭由接熄焦车送到熄焦塔内进行熄焦。熄焦后的焦炭由筛焦车间进行粒度筛分和储存。炼焦炉为负压操作,炼焦煤炼焦时产生的挥发份在焦炉内全部燃烧,高温废气经焦炉集气管道送到余热锅炉回收其热量产生蒸汽。回收热量后的低温废气脱除二氧化硫后经烟囱排放。蒸汽送到工业、公共设施,或用于余热发电车间发电。

2.回收炼焦工艺主要特点。

(1).炼焦炉负压操作,基本消除了炼焦炉对大气的污染。回收炼焦产生的挥发份燃烧为高温废气的热量,并回收其热量,彻底消除了化学污水的产生。实现了炼焦工业的清洁生产。

(2). 炼焦炉内煤饼和炉顶空间形成惰性气体保护层,取代耐火砖作为高温干馏炼焦煤和空气的隔离物。教好的解决了炼焦煤表面在高温干馏时的燃烧现象。

(3). 炼焦炉炼焦时挥发性的物质在焦炭层中的流程较长,二次裂解产生的具有活性键的碳充分和焦饼上的活性键起架桥作用,能改善和提高焦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冷热强度。结合捣固炼焦,对于扩大炼焦用煤的范围和提高焦炭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热回收炼焦技术工艺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捣固,在国内首次使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接熄焦,充分体现了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技的创新能力。

三.发展清洁生产的大型捣固炼焦。

大力研发和推广具有完善环保设施、能够实现清洁生产的大型捣固炼焦技术。标定、调试和总结我国已投产的6.25米大型捣固焦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并建成6.25米大型捣固焦炉示范工程。

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6.7米捣固焦炉,其每孔年产焦炭1.443万吨,将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捣固焦炉,2×52孔年产焦炭150万吨,填补我国年产150万吨级焦炭规模的大型捣固焦炉空白,并建成能起样板作用的示范工程,推动我国大型捣固炼焦技术的发展,使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发国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6.25米和6.7米大型捣固焦炉使用的捣固一装煤一推焦一体车(SCP机),使其机械化、自动化、安全性能和环保水平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逐步接受和采用捣固炼焦技术,应推动焦化和炼铁工作者共同研究捣固焦炭的冶炼性能、适宜的焦炭质量标准、相应的高炉生产操作工艺和参数,推动大中型高炉使用捣固焦炭。

1.大力推广的节能技术。

(1). 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大型焦油加工装置。

淘汰耗能高、污染严重、装备水平落后的间歇蒸馏、间歇酸碱洗涤、间歇结晶和污染大的沥青成型工艺。

进一步推动我国煤焦油加工的集中处理,建设规模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世界一流煤焦油加工厂。同时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产品品种和品级,配合化工、医药、材料等市场要求,开发出附加值高的洗油深加工产品、蒽油深加工产品和沥青深加工产品等。对附加值低的残油,在满足炭黑生产的同时,可采用加氢催化裂化、加氢裂解等技术,使其转化成为高附加值的汽油调和油、柴油调和油。

(2).推荐采用高效节能的脱硫脱氰技术。

新建焦化厂应该首选脱硫脱氰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操作可靠的脱硫脱氰工艺,如利用荒煤气余热再生的真空碳酸钾法脱硫工艺等。

推进我国第一套HPF法氧化脱硫工艺废液与低纯度硫磺焚烧制取硫酸的工业装置投产,并建成示范装置,解决全国已有的HPF法氧化脱硫工艺存在的问题,推动其更新换代。

推荐采用间接法蒸氨,以减少焦化废水,有利于实现焦化废水的近零排放。

(3)积极研发焦炉煤气资源化利用技术。

COG含有54%-59%H2和24%-28%CH4。COG燃料化利用不如资源化利用效益高,因此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作燃料和发电。高质量地利用COG不仅有利于降低钢铁企业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负荷,甚至能开发出大量最清洁能源—氢气,从而引发钢铁制造流程能量流新的供需平衡关系,甚至会引发整个社会新的供需关系。

(4)开发新型焦化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焦化厂必须使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因为生产1吨焦炭通常产生0.48吨焦化污水和0.42吨循环水排污水(采用CDQ时循环水排污水为0.53吨)。我国已开发出成熟可靠的焦化污水生化处理技术。对钢铁企业焦化厂来说,焦化废水经生化处理后可全部回用于焦化厂和钢铁厂的浊循环水系统。对采用湿法熄焦的独立焦化厂,生化处理时,可减少或不加稀释水,减少生化处理水量,使处理后废水全部作为湿法熄焦补充水,在焦化厂内消耗掉。但是,随着我国独立焦化厂逐渐采用干法熄焦,处理后废水无路可去,只能回用于净循环水系统。而净循环水系统对水质要求严格,对其补充水的水质要求更严。若将生化处理后焦化废水用作净循环水系统补充水,必须进行降低有机物和脱盐的深度处理。

“十一五”期间,进行了大量污水回用深度处理技术的开发工作。深度处理一般采用膜分离技术。即:生物处理(A-A/O)+超滤(UF)+纳滤(NF)(或反渗透(RO));或生物处理(A-A/O)+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或反渗透(RO))。深度处理的产水率可达到70%以上,产水水质可达到循环水补充水的要求,用作循环水补充水。膜深度处理产出占原料水量30%左右的浓缩液。浓缩液不但含有较高的有机物,而且浓缩了大量的盐。浓缩液可以深度处理回用,也可以蒸发提盐,但这些手段成本太高,因此,浓缩液处理将是下一步重点开发的课题。

(5)研发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及利用技术。

离开焦炉炭化室的650-700℃荒煤气所带出的显热占焦炉输出热的36%,与红焦带出的显热相当,余热回收利用的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许多焦化企业积极研发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及利用技术,如:济钢将5个上升管做成夹套管,导热油通过夹套管与荒煤气间接换热,被加热的高温导热油可以去蒸氨、去煤焦油蒸馏、去干燥入炉煤等;宝钢梅山钢铁公司炼焦厂在其4.3米焦炉上升管采用热管回收荒煤气带出热的试验;济钢和中冶焦耐正在进行用锅炉回收荒煤气带出热的试验;无锡焦化厂在其4.3米焦炉上进行用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回收上升管余热的试验;平煤武钢焦化进行了高效微流态传热材料作换热介质的上升管余热回收试验;日本已在1个上升管和正在3个上升管上进行用荒煤气带出热对焦炉煤气进行无催化高温热裂解和重整试验,得到了主要含H2和CO的合成气体;中冶焦耐在初冷器一段用82℃-85℃的荒煤气加热真空碳酸钾法脱硫废液,用热废液闪蒸的蒸汽再生脱硫液;有的焦化厂拟用初冷器一段热循环水制冷,所得的低温水直接用于初冷器三段制冷。

“十二五”期间,应当支持荒煤气余热回收和利用技术的研发调试、改进完善、总结比较,选择最优方法;推动最优方法尽快工业化,总结经验,建立示范装置,加以推广普及。

五.结束语

炼焦,要做好能源生产和节能处理的两手抓,在确保生产的同时,要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提高最终有效产出。

参考文献:

[1] 曹海霞CAO Hai-xia. 山西焦化工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期刊论文].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07年5期

[2] 曾子平刘应隆. 应用氨肥法一体化工艺烟气脱硫促进高能耗产业节能减排——煤化钢铁企业炼焦废氨水脱硫产业链建设 [会议论文]. 2008年全国热工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

[3] 武荣成 许光文. 焦化过程煤调湿技术发展与应用 [会议论文]. 2012 - 中国化工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三届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

炼化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挂职锻炼;企业;交通工程;专业教师

一、引言

交通工程作为一门宽口径、综合性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具备交通工程项目设计、实施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从客观上要求从事交通工程本科教学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更应具有全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证明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是获得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的企业挂职锻炼过程中,难免因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得当、能力不达标等原因,导致挂职锻炼效果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使工程类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更积极且高效,对于每一位即将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笔者在企业长期挂职锻炼的经历,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性质,总结了工程类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应注意的事项,及在挂职锻炼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若干建议。

二、企业挂职锻炼注意事项

(一)挂职锻炼岗位要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紧密联系

教师赴企业进行岗位挂职锻炼是有一定的任务和要求的,即必须是有意义的挂职锻炼,有益于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与科研能力,调查总结实际产、学、研的需求,以便合理规划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挂职锻炼的岗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岗位工作内容必须紧密围绕专业特色或专业本身展开。这样挂职锻炼的内容才能与教学相结合,才能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改进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有益于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丰富并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2.岗位工作内容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或能为科研提供一定的素材和思路。换言之,从事较为简单或常规意义的岗位挂职锻炼于教师本人及企业均无多大意义,而能参与技术研发亦或是能发现技术难点,针对核心技术问题或技能难题等进行研究方能达到挂职锻炼的真正目的。

3.岗位工作内容必须与学院专业发展相结合。即便是同一专业,每个学校培养的重点和方向亦各有不同,而企业的主流需求在哪里?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挂职锻炼的岗位选取中,岗位工作内容不一定与学院专业完全对口,但是应该尽量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发展进行岗位选择,以便挂职锻炼的教师能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二)正确处理挂职锻炼与本职工作笔者这次挂职锻炼主要利用的是暑假,但是也包括前期结课后的一段在校时间,此期间本人还负责了5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此期间,由于应挂职企业工作的需要,笔者大部分时间出差在外,但是为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正常完成,关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主要以远程视频为主(频次较多),尽管如此,个人发现这样的监管力度和方式对于小部分比较懒散的学生仍显不足。因此,挂职锻炼时一定要处理好学校的正常教学和企业工作,且要以学校的教学工作为重。为了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在学校师资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教师最好脱产挂职或者利用暑假时间挂职,或同一企业至少有两名相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这样在时间有冲突的情况下可轮流进行脱产挂职锻炼。

(三)及时总结,转化身份

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代表的是学校的名誉,一方面作为企业挂职锻炼人员要兼顾企业的利益,因此,在挂职锻炼过程中应注重两方面的工作:及时总结与身份转化。及时总结,要求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围绕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及时进行工作总结与反思。首先,总结、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的专业技术,并归纳企业实际采用的技术或方法与书本理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筛选、吸收其中较为新颖、实用或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地、批判地研究分析这些内容;其次,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组织设计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岗位及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需求,反思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反思自己的专业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等;也要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是否全面,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反思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否过硬,专业能力是否足够等;再次,结合企业相应岗位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需求,反思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模式、设施设备的配备、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是否合理,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学校专业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与建议。转化身份,要求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份子,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兼顾企业利益,杜绝在企业中“搞特殊”、“走过场”,或“瞧不起”企业普通员工,或过分“巴结”企业领导,对企业交代的合理任务应及时、高效的完成,必要时要与企业员工相互交流沟通,甚至“不耻下问”,为企业提出行之有效又符合企业实际的改进措施与办法,切实帮助企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企业派予的不合理任务可以委婉回绝。

三、挂职锻炼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本人这次企业挂职锻炼是在学院领导牵头、具体教师负责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时挂职企业也是交通与物流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即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生的实习锻炼是在同一环境下进行的。此次企业挂职锻炼虽已结束,时间也是断断续续,尽管如此,但此过程中也暴露了锻炼的教师及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让我感想颇多、感受颇深。

(一)若干问题

首先,此过程让我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如和不同人群打交道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如在给政府官员做汇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汇报要点和技巧不足的问题,如在实际考评过程中遇到的非专业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等;其次,此过程让我意识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在本次挂职锻炼企业实习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关于最基本的办公软件的应用不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弱的问题,如学生面对企业要求加班工作表现出来的不满、在进行具体工作时表现出来的不细心以及处事态度不端正的问题等;再次,此过程也让我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手段不够强硬,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等,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了散漫的习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手段刻板,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的结果;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不协调,这就导致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工作上手较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二)若干建议

1.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除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外,他本身也是社会一员,因此,除了会上课、搞科研外,还得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与不同人群沟通的技巧,除重视自己的专业外,还应关注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并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专业教师,这样才能教育出具有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人才。

2.专业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并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加强教学改革,密切联系实际,如教师可以增加多媒体教学,或是丰富多媒体的展现形式以及内容,尽量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增加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教师应随时检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外,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即监督、检查学生关于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不应只注重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检验学生检索知识的能力,并以论文的格式提交作业,可检验其对于word的使用情况和论文格式编辑的能力,或是对于某些可以用专业软件快速完成的作业,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最快捷的方法,无论是在哪个教学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严慈相济,但在某些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3.智育与德育并重。尽管大学生阶段的德智体美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是由于大学的开放的特性,使得其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更容易受影响,其在做事、处事方面的态度和习惯上容易步入误区,因此,教师在此方面仍要加强教育,时时提醒,并要采用正确、可行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结束语

企业挂职锻炼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教师在挂职锻炼中坚持挂职锻炼岗位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紧密联系以及正确处理挂职锻炼与本职工作是挂职锻炼取得成功的基础;快速、有效地深化工程类本科教师的理论教学基础以及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是直接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企业需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与人才需求的有效畅通是根本目的。

作者:卓亚娟 贾志绚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武超群,赵雨旸.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50(6):126-127.

[2]于景飞,张玥,池秀静.提高《交通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9).

炼化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技能培训;课程开发;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刘骏(1978-),男,江西新余人,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09-02

培训课程规划是以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为根本,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培训课程资源,分析、提炼培训课程需求,统筹规划课程建设,系统组织课程开发,为公司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培训课程规划工作的目标是建设以公司一体化培训课程为核心、各单位差异化特色课程为补充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此,本文以用电检查专业、变电专业为例对典型案例的收集进行了介绍,从理论和实际案例素材两个维度去提炼并升华流程步骤和方法工具,将案例素材中的成功之处提炼和萃取成为组织经验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一、技能培训课程开发的目标

技能培训课程开发的核心目的:

一是萃取。隐形知识显性化,专家个人经验提炼成为组织经验。课程开发的起点和依据,是课程内容的准确来源,案例练习的依据。

二是赋能。通过学习活动将专家知识内化成学习者的知识,进而转变为行动,提高绩效。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减少培训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为基层员工培训工作打下基础。该培训课程为建立科学性命题提供了保证,并且通过该系统典型事故案例、反事故演习方案、节假日保电方案等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培训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为电网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经验提炼的步骤和方法

技能培训课程需求分析即通过访谈企业内部培训需求的发起者和相关人,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进行组织经验提炼。提炼就是整理、萃取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

1.定位分析

收集需求信息,重点分析对企业绩效影响,目标学员情况等,选准课题,为进行组织经验的提炼定好方向,做好准备。

2.收集素材

典型案例收集可通过访谈和挖掘专家个人经验,提炼和萃取成为组织经验。专家访谈分为一对一访谈和小组访谈,访谈主要是收集典型案例,即根据任务进行关键事件访谈,获得代表性的案例素材。

(1)典型案例四大特征。真实性:要求案例是真实发生而不是虚构的,真实案例才是有力量的。典型性:一般要求是典型任务、典型客户、典型项目中发生的案例,目的是为了保证素材的代表性。完整性:指案例的背景信息、任务、行为过程及结果要完整。只有完整的案例,学员才能客观、完整、全面地进行分析。冲突性:案例中包括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人群、不同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具有冲突性才能促使学员站在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既能引发讨论兴趣,也能更好进行反思升华。

(2)案例设计模板。典型案例收集先明确素材的特征要求(例如竣工查验中常见的10KV电缆故障问题),然后向相关专家收集,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收集范围有限,但是便于筛选,素材质量较高。典型的案例设计模板如表1和表2所示。

采集故障线路故障相电流、零序电流以及与故障线路存在互感的各条线路的零序电流,利用经验公式估算,可提高线路故障点距离的准确度;

利用故障线路两侧电流、电压量,与故障线路存在互感的线路零序电流,以及带电测试得到的线路自感、互感参数,通过补偿算法,消除线路间互感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得到线路故障点的精确定位 单端电源时,过渡电阻不产生电抗分量,不影响故障测距,双端电源时,过渡电阻产生电抗分量,影响故障测距,一般电源电压高侧测距变大,电源电压低侧测距变小;

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输电线路同杆架设越来越多,存在互感的线路故障时测距精度受到影响,导致查找故障时间拖长

3.整理萃取

从理论和实际案例素材两个维度去提炼并升华流程步骤和方法工具,将案例素材中的成功之处提炼成可复制的知识,同时与对应的理论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萃取提炼成果表如表4和表5所示:

4.验证审核

验证这些知识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是否可以作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挖掘,是否有错误的地方等,只有经过验收审核的知识才能进入课程整合开发。课程整合开发是结合理论、组织经验、案例等素材,理清课程思路,再进入课程设计与开发阶段。在课程后续的开发过程中,还可能需要补充收集到的案例或微调组织经验。

三、结语

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1,2]所以设计符合电力行业特点和本企业实际状况的培训方案,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以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为根本,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培训课程资源,分析、提炼培训课程需求,统筹规划课程建设,系统组织课程开发,为公司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炼化工程论文篇10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兴趣;培养方略;中职生

前言

体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终身体育标志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担负培养学生树立终身意识的责任。教育部在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本研究通过总结现阶段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力图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而探索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使中职生在大校阶段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推动终身体育思想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多年的中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前提之一是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确实让学生喜欢你。事实证明,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并不一定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就可以的,而是懂得关爱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判断标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体育运动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一起训练、交流探讨,同甘共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师生角色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会“教”而不会引导,即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发展漠不关心。学生具有鲜活的个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中职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还是高高在上地进行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只能是压抑。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之余能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才有保证。

2.培养中职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兴趣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培养中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使中职生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否则,中职生很难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锻炼中。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查了解中职生的兴趣所在,并进一步在中职生兴趣基础上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开展体育小竞赛、组织体育小游戏等。因为这些体育活动和中职生的兴趣相一致,因此,中职生的参与积极性高,能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感受到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快乐。此外,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中职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场地以及体育设施,只有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才有利于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鼓励和监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采取各种手段提高中职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还要构建完善的体育锻炼评价体系,正确评价中职生体育锻炼行为,为中职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供重要条件。

3.注重理论教育的引导作用

体育理论课是向中职生传授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体育理论学习,学生可了解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养生保健常识、世界体育科技发展、全民健身及大学体育动态等知识,学习获得体育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以及学习体育欣赏和评价的方法。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培养体育能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体育理论和实际锻炼相结合,才能使体育锻炼更加科学,掌握技术、技能才能越快,体育素养才能越高。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但是,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偏重于身体活动,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体育的理论部分不仅占教材比重小、教学时数少,而且内容偏于目的、任务、原则、意义等纯概念的知识,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其实用价值不高,尚未形成一个适应当前中职生发展的体育理论体系。

4.不断完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

在校内建立中职生体育俱乐部,如乒乓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健美俱乐部,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管理,培养中职生参与管理的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体育教学要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担负着培养全社会终身体育意识的责任,要以终身体育思想审视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建立长远的教育目标,以及符合中职生需求和时代要求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构建适合2l世纪的体育新体系。要全面培养中职生的体育知识和能力,认清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使中职体育教学体系更加合理完善。

5.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偏向技能教学,要注重体育文化传授,并将文化理论和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中职生欣赏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技巧相结合的运动美,让其领悟体育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让中职生学会欣赏谦虚自信、尊重、坚韧、不抛弃、不放弃等体育精神。大力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是通过经常举办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趣味比赛等,提高中职生参与度,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二是通过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转播以及开展体育人物大讲堂等活动,来搭建校园体育文化平台,并以校园广播、海报、网络等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作用,激发中职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逐步养成锻炼习惯,最终形成一种自发的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志刚.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