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税收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1 17:48:57

项目税收管理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PPP模式;项目公司;财务管理

PPP模式,是指政府鼓励推广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投资建设的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方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以确保合作的成功。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PPP模式强调社会资本方在参与项目建设的全整个生命周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发挥社会资本方的资金、技术及管理优势,提升经济增长动力的同时,既保障了社会资本方的利益,它还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最终使合作伙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PPP模式可分为建设-运营-移交(BOT)、管理合同(MC)、委托运营(OM)、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不同的操作模式。

1财务管理人员应加强

PPP项目前期调研、评估工作的意识PPP项目流程主要分以下阶段: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包括项目启动、项目准备谈判)、项目执行(项目公司的建立、项目融资)、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及项目竣工验收两阶段)、项目运营、项目移交。公司在投资PPP项目时,首先应对PPP项目进行调研评估,根据地方财政能力及项目整体投资情况,财务管理人员应评估各种因素,如公司自身的财务能力和绩效能力。判断公司是否应参与该项目,确定参与此项目后,应与政府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合作期限、付费模式,制定合理的权益退出及融资计划,确保公司实现合理的收益率。

2细化PPP项目业务收入和成本的确认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明确规定了BOT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时的会计处理:如果项目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可以确定向政府方收取的金额,则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项目公司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项目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向政府方收取金额不确定的,应按无形资产模式核算,项目公司需确认无形资产。如果项目公司不提供建筑服务,项目将分包给其他方,建设服务收入将不予确认。根据施工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3PPP业务的不同阶段的账务处理

3.1项目识别和准备阶段的财务核算与税收管理问题。PPP项目在项目前期发起阶段,产生的咨询费、中介费、差旅费等,在合同未签署之前发生的直接入当期损益;合同签订后,应包含在PPP项目后期的资产成本中。3.2建设期的财务核算与税收管理问题。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共同设立项目公司,股东注入的投资资金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建设及运营期一般不超过10年,建设期1~2年,运营期8~9年。总建设投资包含建设和安装工程费、设备和设备采购成本、其他建设成本和建设期利息,最终以竣工决算为准。政府付费包含“可用性服务费”和“运营绩效服务费”。“可用性服务费”包含投资成本和投资回报。2017年财政部办公厅了【2017】92号文,文中提出入库标准,若项目建设成本未参与绩效考核,或建设成本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不足30%的,则此PPP项目存在退库的风险。因此如果确定PPP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的可收回金额,则使用金融资产模式核算“长期应收款”;若投资成本中需留取部分与后期运营绩效考核挂购,按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结算,未来可回收金额存在不确定性,则留取部分的投资成本按无形资产模式核算,按决算金额确认“无形资产”,之后,当收回投资成本时,确认“营业收入”和无形资产摊销。建设期,项目公司取得金融机构的融资,若在PPP合同或实施方案中约定,建设期利息由政府方承担,则项目产生的利息支出资本化,计入“长期应收款”或“无形资产”;如果政府方不承担建设期贷款利息,则产生的利息计入当期损益,并计入“财务费用”。建设期取得的成本须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贷款利息的专用发票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投资成本回收时按其他建筑服务9%计提销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从进项税额中扣除,并需缴纳增值税。3.3运营期的财务核算与税收管理问题。项目竣工验收后进入运营期,项目建设过程中按“无形资产”核算的部分,后续“无形资产”根据剩余运营期按直线摊销。运营期间产生的贷款利息无需资本化,并直接计入费用。然后,根据项目的最终结算价值或未审暂定值,全额确认“投资回报”,即“长期应收款”、“未确认融资收益”。后续在达到政府付费时将“未确认融资收益”在运营期内按实际利率法合理摊销,同时按服务费6%缴纳增值税。运营期,项目公司按合同约定与政府结算,按期确认“运营收入”,同时结转“运营成本”,增值税按金融服务或转让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的6%缴纳。3.4项目移交期间的财务核算与税收管理问题。项目合作期结束后,项目的“运营收入”全部确认,“无形资产”也摊销完毕,无需再进行账务处理,也不涉及流增值税的问题。由项目公司将符合移交标准的本项目相关资产所有权及相关资料文件移交给项目实施机构,社会资本方依法对项目公司进行清算、注销。

4结束语

在PPP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开展财务及税收方面的管控,财务人员应加强项目各个阶段的财务核算及管控。因为PPP项目实施周期长、交易结构复杂、投资金额巨大,加之“营改增”后,PPP项目在全生命周期涉及的增值税也比其他行业的要复杂。一方面,国家应细化与PPP项目有关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文件,同时出具详细的税务手册指南,使项目公司能够在标准操作过程中最大化项目利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强责任管理,严格明确PPP项目入库标准,加强政府监管,优化PPP项目,避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增长,当地总投资包含在预算支出中,以保护社会资本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刘星.PPP项目公司增值税税收筹划要点探析[J].财会学习,2019,(3):135~137.

[2]韩冰,夏强.增值税对PPP项目全生命同期的影响分析[J].中国物价,2019,(1):47~49.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缴税企业;税务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缴税企业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制定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是为了能够对企业内部的税收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税收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的税收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甚至是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问题。再加上缴税企业对税收意识的不重视,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缺乏对税收制度的管理,导致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

一、缴税企业内部税收管理体系的意义

在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企业要是想能够更加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加强对税收管理工作,加强相关企业人员的税收意识,制定严格的税收管理体系。税收是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社会企业的税收管控,有利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但目前为止我国的税收管理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的税收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因此需要缴税企业在企业内部对税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首先,在对企业内部进行税收管理工作之前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税收管理意识的宣传,使全体员工能够认识到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同时要明确税收管理的目标内容,保障企业内部能够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并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顺利地开展税收的相关管理工作,企业在内部实行严格的税收管理工作是保障企业能够规避相应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缴纳税务项目的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工作是企业在遵守纳税法规的前提下,不作出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合理的途径降低缴纳税款数额的有效方式,企业在遵守国家税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内部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对相关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行为是符合国家税务法律法规规定的合法行为,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开支的一项重要手段。最后,为了更好地运用税收管理体系对企业内部的税收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社会企业的领导层在加强对员工和自身的税收管理意识之外,还要引进更加专业的税收管理人员对企业税收管理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创新,使税收管理制度更加的完善,才能使税收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管理职责,从而更加有效地降低企业纳税的成本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在激烈市场行业中的竞争能力。要想在企业内部提高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对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优化整个生产系统的产业模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税务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管理阶层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税收管理体系对企业内部进行税务的监管和控制,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税收管理水平。[1]

二、社会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税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企业的管理阶层比较重视自身企业的内部结构的改革和资金定向投入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社会市场价值采取放任的状态,对自身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体系没有做到切实的用用起来。也就导致企业管理阶层对内部资金的运转情况不能做到充分的熟悉和掌握。社会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运转的过程中不会对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做详细的核对和计算,认为该支出的支出,该收入的只要入账就好了,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没有明确的规划,对税收管理意识的不重视,也就导致企业的资金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作用,对税务管理体系的不重视,也就不能调动专业的审计人员对税收项目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从而降低企业合法的税收成本的投入,同时也使企业内部税收管理体系没有高效性。

(二)税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企业的发展中,有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缺乏对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重视和改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投资和使用没有科学的策划方案,对企业经济成本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细致的核算,也就造成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中间产生的各县资金资源的浪费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比例。而由于社会企业本身税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无法做到有效的资金浪费问题的追责,同时对企业内部的税收管理工作也是一个阻碍。另外由于企业内部领导班子对税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税务管理人员对企业资金的运行状态进行严格的审计和核算,无法对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有效管理,因此导致企业在税收方面的经济成本的增加。

(三)企业内部对税收管理体系缺乏严格的执行力

在我国的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有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企业税收管理的工作人员是兼职而不是全职,只负责对企业的报税、资金支出和收益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并不能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进行税务管理工作,税收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到岗,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产生遗漏,对不上账目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企业中有一部分的企业对税收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对税务管理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企业税务管理就是能够及时的进行税务上报并缴纳相应税款的行为,而没有意识到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对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重大意义。因此是个别社会企业没有对税务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税务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体系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相关税收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税收项目的知识认知和专业的税收管理技能,不利于企业税收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2]

三、社会企业税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税收管理责任制

社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行业的竞争中得到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税收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相关的税务管理部门对企业内部所有相关的税务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高效的运用税收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主要工作目标,企业管理阶层要在企业内部制定严格的税收管理制度,引进或者培训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能够对国家相关的征收企业税收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能够在遵循国家税务法的前提下,运用合理的手段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此外,企业在自身企业的运行中,要对税收的项目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企业运营过程中造成的资金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中,要对相应的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税收项目的认知进行考核,并和奖金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加了税收人员积极工作的责任心,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也使企业的税收管理制度更加的完善。

(二)企业内部税收管理制度的统一管理

企业内部的税收管理体系不仅针对企业税收项目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对企业的资金支出消耗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记录。根据企业的发展产生的相关资金工作交接的时候,要做到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在日常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要对资金的管理进行不定期的抽检,以确保企业资金的流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是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工作的主要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在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资金支出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在采购企业需要的物品时,也要制定科学的采购策略,在保证所购物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资金,使资金在有效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避免造成采购过程中的资金浪费。

(三)加强企业内部日常税务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在社会企业内部开展税务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企业税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对税收项目进行管理即可,而是要根据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展现的不同特点对税收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企业所需的资金投入进行科学的计算,对于资金支出也要做到合理的统筹安排,使企业资金能够做到最大的使用效率,这也是企业内部税务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社会企业要想使税收管理工作高效地对企业税收项目进行管理,就要提高企业内部生产产品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使企业的经济运行能够稳步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税收管理体系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合理筹划,从而促进社会企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进程。[3]

四、结语

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就要加强对自身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完善税收管理制度,才能有利于企业在市场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社会企业在日常税收管理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统筹安排的策略来促进企业税收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才能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珲,张华.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商业时代,2019(19).

[2]李钊.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34).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3

一、非居民税收管理存在的诸种风险

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面广,管理的难点在于繁、乱、杂、散、变。“繁”是涉及事项多,涉及外国公司或外籍个人在中国境内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或劳务所得,以及取得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投资性所得或财产转让等收益。此中,既有单纯的投资、服务、劳务,又有混合、兼营业务,要弄清事情发生的原委本不容易;“乱”是涉及的业务联系多,境内外所得清分难,管理部门多,信息归集处理和实际形成合力难;“杂”是涉及的知识面宽,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懂国内财务又要精国际税收,既要熟悉外语,又要会合同、外汇、贸易知识;“散”是税源大小不均衡,地域分布零散,具体业务发生时间、空间不固定,突发性、偶然性强,税源监控管理的可预见性差;“变”是非居民税收管理对象多变,涉及具体个案情况复杂多变,征免税判定的政策规定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难以及时找到准确对应的依据、标准,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措施、方法、手段,需要随机应变。对非居民税收管理而言,不仅有涉税事项发生时空的不确定性和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固有风险,还存在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税收政策规范的滞后性,征免税职业判断准确性等不确定风险。稍有缝隙,很容易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和外国企业或外籍个人对我国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的负面评价。

为了防范和降低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风险,**市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确定从大企业的跨国经济业务和其大额付汇项目入手,把大企业大额付汇项目的跟踪管理作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重点。

二、加强部门沟通构建协作网络把握非居民税收管理信息

掌握信息是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关键。没有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导航,非居民税收管理就找不到着力的方向。为切实有效地化解涉税风险,我们注意加强与地税、外管、外贸、外汇,外事、发改委等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换国地税售付汇税务凭证开具信息、外汇收支排名和非贸易付汇项目信息、大型技改项目备案、技术贸易审核备案信息、外籍专家来华工作和指导等信息,努力构建完善非居民税收管理协作网络。到目前为止,**市国际税收管理部门一是建立了国地税征管信息交换制度,定期交换在中国境内从事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外国企业、常驻机构和外籍个人的征管情况和有关数据等,努力实现对同一跨国涉税项目管理的一致性,提高征免税判定的准确性;二是建立了定期售付汇信息交换制度,要求专业银行在中国居民向非居民支付外汇时,查验由国地税部门开具的征、免、不征税的税务证明。在目前无法进行付汇电子信息交换的情况下,我们与外汇管理部门协调,要求按季提供《外资外债流入规模及地区分布前十家企业排名表》和《外汇收支前十家企业排名表》,通过外汇收支项目掌握付汇大企业名单切实了解到2007年我市非贸易付汇3753.32万美元,开具售付汇税务凭证459份,其中完税后支付3190.86万美元,免税支付2044.35万美元;三是加强与外经贸局、发改委的联系,查询技术、服务贸易合同、股权变更等备案情况以及大型建设、施工项目的立项、审批、开工、投资、融资等信息。

三、关注付汇大户逆向追溯缘由找准非居民税收管理基点

通过关注付汇大项目来把握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方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付汇信息,逆流而上、顺藤摸瓜总能找到付汇的缘由。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强化对付汇信息的加工处理工作,从中取得全市季度大额付汇项目汇总金额和涉及企业名单,通过逆向追查付汇缘由和项目明细,核查付汇依据的合同、协议、票据,清分境、内外收入归属等过程,判定相关事项是否符合法定征、免税或不征税条件,查核是否存在偷税、避税事实。通过宣传辅导,针对经常性或重复发生的业务实行有效的源泉控管。2007年,我们对多家付汇大户的特许权使用费、海外JVC服务费、异国实验数据确认费、反倾销诉讼费、佣金、景观设计费等大额付汇项目,都是通过逆向追溯的办法进行复核和控管的。2007年,我市外汇收支规模前10家企业中,非贸易支出主要集中在4户造船企业,付汇达3851万美元,占前10位企业非贸易支出总额的58.4%,占全市所有企业非贸易付汇总额的24.74%。为此,我们提请各地对造船企业付汇情况逐户逐项进行排查,要求靖江市局对境内造船规模较大的两家公司进行实地调查,核查每份涉外贸易或非贸易合同、协议、判定是否有跨国税源漏征漏管情况,并要求根据其调查、核实、处理经验,探索制定《大额售付汇项目税务跟踪管理试行办法》,积极施行大型外包工程合同备案制、跨国业务企业付汇登记制、项目跟踪核查制等办法。

四、强化政策辅导正面把握源泉确保非居民税收管理到位

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的经济业务复杂,政策执行要求高,管理责任重大。要把非居民税收管理真正管实、管严、管深,必须加强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税务从业人员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和操作辅导,将监控管理的关口前移。为此我们一是抓好税务人员政策业务的培训辅导,通过编印宣传手册、开短期培训班和实际案例解剖分析等形式,提高税务干部对非居民税收管理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非居民税收管理职业敏感性,提高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受训人员传播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收集涉税信息和弄清隐性税源,达到有效监管跨国税源的目的;二是对具有跨国业务的大企业和有重大项目、追加投资、股权变化、外籍专家参与设计和管理等业务的企业提前介入,及时掌握重大项目实施单位、外国企业参与招投标及中标情况、合同、协议签订的涉税条款和价款的构成,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提请扣缴单位关注外方应纳税义务、了解自身扣缴法律责任,知晓不熟悉政策、不履行义务可能发生的纳税遵从风险;三是对有确定性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辅导其依法办理扣缴税款登记,分项明确扣缴义务发生时间、计算方法和申报缴纳方式、扣缴手续费结算。我们先后对我市境内的国电**电厂建设项目、**长江大桥前期施工项目、靖江新时代、新世纪的大型外籍货轮建造项目进行了走访,掌握了跨国税源的可能分布状态,加大了对大型外包工程中提供劳务和技术转让等活动的税收监管力度。

五、抓好融合渗透,注重有机衔接,促进国际税收管理新发展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推动中,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乡镇基层建设成效在不断提升。现阶段为了能有效强化群众服务质量,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活动是税收管理重难点工作。其中乡镇街道自身服务主体相对分散,服务形式较为多样,加上受到环境要素影响等,导致财政税收整体管理效率日趋下降。全面强化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化发展,能有效掌握乡镇街道财政税收中存有的各项问题,找寻问题产生主要原因,拟定针对性管理与创新对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现状概述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注重乡镇地区多项工作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与工作方法推动乡镇快速发展。现阶段要注重规范化改善乡镇发展环境,能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能扩大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建设发展中,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乡镇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强化。在乡镇街道长期发展中,财政税收管理活动是重要问题。自我国全面实施分税制之后,基层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自主权更突出,乡镇区域财政税收收入在逐步增长,能有效加速城乡经济发展。乡镇街道基层建设成效不断提升,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从目前部分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现状中能得出,在管理中仍旧存有较多问题,主体税种数量降低,将会有效缓解广大群众多重税负。但是目前乡镇区域财政工作压力相对较大,拟定的财政税收结构有待优化、效率亟需提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多项工作任务执行中较为繁重。其中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面对的主体相对分散,多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工作主体之间难以体现出较高的配合度,将会加大财政税收整体负担,也会诱发偷税漏税问题。在乡镇地区全面实施财政税收管理分税制改革以来,对应的财政税收整体收入在不断提升,但是面对的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在分税制改革中,乡镇管理部门能对地方发展的各类税种进行管理与征收,但是诸多税较高的重要税种不包含其中,这样将会导致基层管理部门能管控的税种类型受限。在此发展背景下,乡镇地区在今后长期发展中产生诸多财政支出但是自身难以有效担负。在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多发展背景中,乡镇财政税收发展中面对诸多压力。难以实现预期财政收支平衡,税收偏少难以维持多项支出。此外,从乡镇地区财政税收管理活动开展时间现状中能得出,多项工作开展效率偏低,有部分乡镇地区在税收管理任务执行中粗放化管理方式应用现象突出,难以结合多类税种实施有效的管控。此外,多项预算编制活动开展混乱情况突出,各类应用技术与方法相对滞后,这样将导致财政税收活动开展效益难以全面发挥,整体管理效率偏低。在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由于此项工作开展具有较大特殊性,对监督管理工作各项要求较高。监督工作开展不够顺畅、监管不全面将会诱发诸多问题。现阶段各地区乡镇财政税收监督工作全面开展中能受到多部门高度重视,但是在多项任务执行仍旧存有诸多漏洞,难以进行全方面监督管理。设定的监督体系不够规范、健全,会诱发诸多财税风险。

2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2.1财政税收管理活动整体效率较低。过去传统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模式属于粗放管理模式,自从分税制改革全面实施之后,我国政府对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活动开展提出了更多全新的发展要求。现阶段要注重基于强化零户统管模式展开预算编制,在各项政策全面实践落实中,乡镇政府对政策要求理解不深入,还是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人员工作中专业性不足,综合素质偏低,能有效推动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活动稳定开展。加上未能建立规范化配套措施以及各项细则,将会导致财政费用多项支出较为随意。乡镇财政税收管理中拟定的支出流程规范化程度不足,预算编制体系建设不完善,多项执行机制规范度不足等。长期发展将会对财政税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产生影响,将会导致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效能难以提升。2.2分税制改革导致乡镇财政税收支出负担加重。分税制改革中要注重基于多项要求,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税种、权限等展开有效划分,这样能全面强化基层财政税收管理活动自主性。当前在分税政策拟定实施中,地方政府部门负责的税种项目较多,但是主体税种数量日益减少,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应的税收收入。针对乡镇政府发展来看,其主要是担负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重要任务,要注重全面推动乡镇地区基础设施以及各类服务供给建设。通过多方面资金与技术投入,能有效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这样能有效降低乡镇财政税收支出压力。此类现状将会导致收支平衡性不足,收支结构不合理。在改革发展中逐步取消征收政策,多领域发展实力以及发展规模相对薄弱,将会导致财政税收日益减少,此类矛盾将会影响乡镇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2.3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在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活动高效化开展中还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做好多方面监督管理,这样能有效强化税收管理活动综合成效。在多项管理工作执行中,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活动中尚未拟定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将会对乡镇财政税收工作自主性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财政税收支出、收入等方面缺乏明确发展目标以及规范化审核要求。为了对临时负担集中控制,会挪用相应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中,多项投资行为等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展开有效监管。要注重做好多项处罚管理,对违法风险控制深入探究,这样能有效突出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发展功能,对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多领域稳定发展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3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对策及创新

3.1加强政策宣传,与纳税人良好沟通,提高纳税人积极性和及时性。在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开展中,相关管理部门要注重建立专门的征收管理部门,从纳税人角度对各项问题集中分析,做好纳税额度展开全面分析。要注重规范化应用大数据技术等实施科学化管理,总结历史发展情况,规范化分析各区域不同类型纳税群体发展中存有的问题。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集中分析,针对性制定相应服务性政策,能获取相应理解。要注重做好多项政策宣传,基于重点业户全面开展多项走访活动,能认识到规范化纳税的重要意义。现阶段要注重全面强化纳税意识,对国家各项政策集中传递。针对纳税方面不理解的纳税人,要注重做好多项交流,合理应用集中培训、做好多项政策宣传等,能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促使财政税收活动稳定开展。全面实现多项工作发展任务,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3.2建立健全的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体系。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活动开展中,要注重做好乡镇财政税收预算规范化编制与管理执行。要注重对区域历史发展现状集中分析,从整体角度整合乡镇区域发展基本现状,在科学化角度基础上编订财政收税预算体系。强化多项责任分工,保障多项责任能有效落实,对预算执行现状针对性审批,定期做好预算执行速度分析,发现问题之后及时纠正。此外,当前还要进一步规范优化多项基础保障体系,对财政税收收入流程、收入标准、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集中优化与补充。全面强化财政税收资金专项管理,能拟定完善的收支分配方案,强化资金利用成效。还要注重积极学习各区域财政税收管理层面上的积极做法,提高乡镇财政税收管理科学性。3.3建立监管机制,加强监督,提高财政税收监管成效。在财政税收管理中要注重做好全面监督管理,强化财政税收监管成效。当前要注重积极转变发展视角,要定期召开相关税收管理会议,组织纳税人开设学习辅导班以及多类别交流会,促使纳税人能认识到自身权利与义务。基于纳税人角度深入分析多项问题,集中优化多项关系,能建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队,引导更多积极性较高的纳税人参与到纳税监督管理活动中,能产生较大的监督合力。此外,当前还要注重做好专业化培训工作,能有效强化乡镇税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多项教育活动,强化个人综合素质。引导其全面掌握基层一线现状,能提高服务成效以及科学化管理能力。还要注重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建立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平台,强化各个部门联动发展,对财政支出现状、税收情况、税种评估等有效监督,能有效强化内外审计活动成效,有助于全面强化监管工作成效。

4总结

综合上述,在新形势下要注重全面做好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对乡镇地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拟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读物建设以及监督规范化发展,这样能有效强化纳税人工作积极性,还能对纳税环境集中优化,全面强化财政税收统筹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红.浅谈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J].财会学习,2018,(35):141-142.

[2]康有伟.浅谈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J].商情,2020,(10):9.

[3]康有伟.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探讨[J].商情,2020,(5):7.

[4]刘燕.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财讯,2020,(1):68.

[5]王玉婷.试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措施[J].神州,2020,(11):275.

[6]王科义.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2020,27(4):131-132.

[7]姬克美.浅谈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J].财经界,2020,(14):228-229.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5

一、看法和认识

科学的税收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应体现考评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考评的范围和指标设置、考评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办法等几方面内容,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考评的指导思想要突出,目的要明确。为了更好地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必须建立税收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考评的指导思想要围绕税管员制度展开,能够准确体现各级领导机关意图。考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和调动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征管质量、及时查错补漏、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而不是单纯的扣分扣款和责任追究。要以人为本,把强化考核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考评内容要完整,指标设置要科学。由于税收管理员承担着所有纳税人的日常管理任务,其业务范围几乎覆盖了税收工作的全部。税收管理员的考评内容应涵括整个税收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在考核指标设置方面,要尽可能切合实际,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纳税人整体素质、税务干部业务水平相适应,设置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指标,而不能脱离实际,将指标确定得太高。

第三,考评方法要力求多样化,手段要实现自动化。由于税收管理员的职责比较繁杂,其管理的客体——纳税人又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其考评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在时间要求上,既有定期考评,又有不定期考评;在考评范围上,既有全面检查,又有随机抽查;在考评方式上,既有室内考核,又有实地考核;在考评组织上,既有上级督导检查,又有本单位内部户查,还可以进行个人自查;在考评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全系统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的优势,切实发挥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两权”监督考核软件功能,尽可能减少手工考核,实现考评手段自动化。

第四,责任追究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要跟上,考评结果要充分利用。建立税收管理员考评体系过程中,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非常必要,是整个考评体系和税收管理员制度能否顺利落实的关键。对其考评结果要与公务员考核、年终评先、干部职位晋升、能级制等结合起来,形成“多轮驱动”效应,营造创先争优、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对税收管理员的考评工作认识不一,目的不明确。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考核作用,忽视了政治思想工作和“人本管理”,挫伤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种是认识不到加强考核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方面的作用,过分依赖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本效应”,考核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和工具,造成权责不明,致使对税收管理员的考评有时会脱离基层实际情况。

(二)考评内容不完整,指标设置尚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目前,很多地方的考评工作仅仅局限于税收管理员,而对其他承担信息采集、调查分析职能的税收业务岗位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在指标设置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部分考核指标脱离了实际,二是部分考核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实际考核中容易流于形式,三是一些考核项目和指标设置脱离了基层税收管理员的实际情况。考核项目设置太多太细,不少指标要求太高,造成税收管理员感觉不适应。

(三)考评方法单一,计算机考核面较窄。目前,各级税务机关对基层税管员采取人工考核,一是没有真正解决人工考核随意性较大、“水分”较多,缺乏公正、公平等问题,二是由于基础数据不准确和考核软件不完善等原因,目前系统内错误数据较多,计算机考核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四)岗责不明确,责任追究难以实施。一是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不能适应税收管理员岗位的要求,短期内素质难以提高,造成一人兼几个岗位甚至干几个人工作的现象,难免出现“鞭打快牛”、岗责不清等问题。二是信息采集不准确,责任追究无法落实。目前,除了税管员采集部分涉税信息外,办税大厅和各级征管、计会、税政等部门都有信息采集职责,但是具体的考核却落实在税管员身上。另外,还有一些考核指标如滞纳金加收率、税款入库率等实际上是各部门共同配合完成的,仅仅对税管员进行考核和追究显然不公平。

(五)重考核轻评价,考评结果没有充分应用。目前,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一般采取工作通报、排名次的方式,对存在问题如何整改,整改效果怎么样,却很少有人过问。当前的考评工作基本上是就指标谈指标,就数字看数字,不能从纵向、横向和滚动等方面对各个单位、各个税管员的工作业绩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考核结果和问题通报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一些共性问题,针对性不强,难以引起基层警觉。

三、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认识,合理定位各级机关考评职责。一是各级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税管员考评工作,要切实转变职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督导、调研、考评、服务上来。二是要教育和引导税务干部正确对待目标考评,营造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考评工作环境。

(二)突出重点,完善考评指标体系设置。笔者认为,对税管员的考评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税源控管能力,看是否有漏征漏管;二是企业申报纳税质量,看是否少征税款;三是看政策执行,看是否违反税收政策;四是工作作风,看是否有损税务形象。对税管员的考评工作应从信息采集出发,建议各级税务机关在认真分析有关经营指标对税收影响的基础上,从重点指标的准确性、完整性来考核其工作业绩。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6

二六年全县税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省局、市局党组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依法治税,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按照税收管理的内在要求完善管理办法、夯实管理基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一、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积极做好单税种收入分析、调度和税源监控工作

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加强税收管理,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⒈加强单税种收入分析工作,提升收入分析层次。要提高对收入分析的认识,站在经济全局的高度,认真落实《德州市地税局分税种分析制度》,结合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强全县分税种收入分析,及时掌握收入和税源的变动情况、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积极开展调查分析,提高收入分析质量和深度。一方面,要从经济发展和税收政策变化对收入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税源增减的深层次因素,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析收入的增减变化,来研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⒉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对重点税种和税源的监控。一是强化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重点税种的管理,努力完成市局确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的考核目标,拉动地税收入的增长;二是抓好对税源大户的跟踪监控,促进地税收入的增长。通过控管税源大户,逐步提高收入预测的准确性,为组织收入工作服务。三是建立县级重点工程项目税收控管制度,监控项目建设进度和收入进度。四是坚持经济税收原则开展收入分析与预测,加强宏观税负水平的横向纵向比较,及时掌握影响收入变化的重大因素,查找薄弱环节,为强化管理提供依据。

⒊在做好重点税源监控的同时,抓好隐蔽税源和流动税源的控管。充分利用综合治税信息,筛选、整理和确认涉税信息,及时发现和控管好隐蔽税源和流动税源。

⒋继续做好营业税、资源税资料普查、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税源普查工作,建立健全普查档案资料,及时进行维护更新,充分利用普查、调查资料,分析预测有关税种的收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分布,加大税源监控力度。

二、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税收管理理念,加强单税种和重点行业税收管理。

牢固树立税种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理念,努力实现税收管理观念的“两个转变”,即从单纯管政策转变到既管政策更要抓管理和服务,从单纯抓管理转变到既抓管理也抓收入。积极做好政策研究和落实,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分类、分行业、分税种管理措施,实现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科学化、精细化。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一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是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税种的特点及税源的具体情况,按规模大小、纳税信用等级的不同、财务制度健全与否等进行分类,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纳税信誉好的企业要加强日常管理和做好跟踪服务,强化税源的分析评估;对少数账证不健全的中小企业要做好核定征收工作,合理确定核定征收标准和范围,保证核定征收的公平合理

二实行分行业管理。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重点抓好贯彻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建筑业税收管理办法,研究医疗卫生机构税收征收管理办法,整顿各类中介机构税收管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县餐饮业和房屋租赁业税收管理办法。

三继续做好分税种管理。根据各税种的特点,重点抓好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和资源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等易漏难管税种的管理。具体为:

一是加强营业税管理。规范餐饮、房屋租赁、装饰装修等行业的营业税管理办法,强化建筑业、房地产业、客货运输业、新兴服务业营业税管理,确保营业税增长以上

二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认真贯彻企业所得税“管好税基、完善汇缴、加强评估、分类管理”十六字方针,加强纳税人税前扣除费用及成本核算管理,做好××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突出抓好政策执行、跟踪问效、监督检查等动态管理继续推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深化纳税评估,确保企业所得税增长以上。

三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四一三”工作思路,积极落实个人所得税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和代扣代缴明细帐制度,抓好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继续加强高收入者及外籍个人和行业个人所得税的重点管理、税源的源泉管理,确保个人所得税增长以上。

四是深化印花税核定征收工作,贯彻落实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相关政策,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清算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税源动态监控,

五是严格税收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减免税等税务行政审批行为。认真做好有关税种取消和下放审批(核)项目后续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加强对下放、取消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的后续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种台帐管理制度

六是争取与国税局协作,推行国、地税联网,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强化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源泉管理工作。

三、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和经济决定税收、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地方税收职能作用,落实各项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领导当好参谋,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⒈实施政策挖潜,促进税收收入增长。要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税收政策,针对基层单位在征管中遇到的政策问题,对部分规定模糊、不宜操作的政策进行规范和完善,同时积极向上级反映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妥善解决涉税政策问题。

⒉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服务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对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福利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弱势群体,做好税收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四、开展税收调查研究,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搞好税收管理调研,是研究解决税收管理工作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的前提,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做好一下几项调查研究:

一是要搞好政策贯彻执行的调研,确保政策的正确、及时落实到位。主要抓好重大税收政策变化与税收收入、经济关系的调研,如营业税起征点调整的调研;

二是围绕加强重点行业税收管理,开展建筑、租赁、餐饮等行业调研,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办法提供依据。主要是:开展建筑业营业税调研,探索建筑业营业税的网络化管理思路;搞好租赁业的调查研究,重点是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的作用,采取委托等形式,将租赁业税收管理纳入正常轨道;开展餐饮业税收调研,总结各地餐饮业税收管理的经验,探讨进一步加强管理的措施;

三是搞好专项课题调研,围绕经济发展和税收管理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主要是积极开展利用税收政策增收并提高两个比重的调查研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是按上级部署,做好有关税种税制改革调研。

五、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素质。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根据工作特点,扎扎实实地开展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为基本内容的理论学习,积极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科室人员素质。

(二)切实加强作风和廉正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培养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7

一、看法和认识

科学的税收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应体现考评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考评的范围和指标设置、考评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办法等几方面内容,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考评的指导思想要突出,目的要明确。为了更好地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必须建立税收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考评的指导思想要围绕税管员制度展开,能够准确体现各级领导机关意图。考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和调动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征管质量、及时查错补漏、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而不是单纯的扣分扣款和责任追究。要以人为本,把强化考核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考评内容要完整,指标设置要科学。由于税收管理员承担着所有纳税人的日常管理任务,其业务范围几乎覆盖了税收工作的全部。税收管理员的考评内容应涵括整个税收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在考核指标设置方面,要尽可能切合实际,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纳税人整体素质、税务干部业务水平相适应,设置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指标,而不能脱离实际,将指标确定得太高。

第三,考评方法要力求多样化,手段要实现自动化。由于税收管理员的职责比较繁杂,其管理的客体——纳税人又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其考评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在时间要求上,既有定期考评,又有不定期考评;在考评范围上,既有全面检查,又有随机抽查;在考评方式上,既有室内考核,又有实地考核;在考评组织上,既有上级督导检查,又有本单位内部户查,还可以进行个人自查;在考评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全系统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的优势,切实发挥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两权”监督考核软件功能,尽可能减少手工考核,实现考评手段自动化。

第四,责任追究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要跟上,考评结果要充分利用。建立税收管理员考评体系过程中,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非常必要,是整个考评体系和税收管理员制度能否顺利落实的关键。对其考评结果要与公务员考核、年终评先、干部职位晋升、能级制等结合起来,形成“多轮驱动”效应,营造创先争优、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对税收管理员的考评工作认识不一,目的不明确。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考核作用,忽视了政治思想工作和“人本管理”,挫伤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种是认识不到加强考核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方面的作用,过分依赖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本效应”,考核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和工具,造成权责不明,致使对税收管理员的考评有时会脱离基层实际情况。

(二)考评内容不完整,指标设置尚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目前,很多地方的考评工作仅仅局限于税收管理员,而对其他承担信息采集、调查分析职能的税收业务岗位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在指标设置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部分考核指标脱离了实际,二是部分考核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实际考核中容易流于形式,三是一些考核项目和指标设置脱离了基层税收管理员的实际情况。考核项目设置太多太细,不少指标要求太高,造成税收管理员感觉不适应。

(三)考评方法单一,计算机考核面较窄。目前,各级税务机关对基层税管员采取人工考核,一是没有真正解决人工考核随意性较大、“水分”较多,缺乏公正、公平等问题,二是由于基础数据不准确和考核软件不完善等原因,目前系统内错误数据较多,计算机考核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四)岗责不明确,责任追究难以实施。一是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不能适应税收管理员岗位的要求,短期内素质难以提高,造成一人兼几个岗位甚至干几个人工作的现象,难免出现“鞭打快牛”、岗责不清等问题。二是信息采集不准确,责任追究无法落实。目前,除了税管员采集部分涉税信息外,办税大厅和各级征管、计会、税政等部门都有信息采集职责,但是具体的考核却落实在税管员身上。另外,还有一些考核指标如滞纳金加收率、税款入库率等实际上是各部门共同配合完成的,仅仅对税管员进行考核和追究显然不公平。

(五)重考核轻评价,考评结果没有充分应用。目前,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一般采取工作通报、排名次的方式,对存在问题如何整改,整改效果怎么样,却很少有人过问。当前的考评工作基本上是就指标谈指标,就数字看数字,不能从纵向、横向和滚动等方面对各个单位、各个税管员的工作业绩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考核结果和问题通报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一些共性问题,针对性不强,难以引起基层警觉。

三、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认识,合理定位各级机关考评职责。一是各级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税管员考评工作,要切实转变职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督导、调研、考评、服务上来。二是要教育和引导税务干部正确对待目标考评,营造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考评工作环境。

(二)突出重点,完善考评指标体系设置。笔者认为,对税管员的考评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税源控管能力,看是否有漏征漏管;二是企业申报纳税质量,看是否少征税款;三是看政策执行,看是否违反税收政策;四是工作作风,看是否有损税务形象。对税管员的考评工作应从信息采集出发,建议各级税务机关在认真分析有关经营指标对税收影响的基础上,从重点指标的准确性、完整性来考核其工作业绩。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税收工作是街道财政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街道的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目前,我们国家的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整体来说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低、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人员专业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然后结合街道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们国家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从而有效保障城市的建设发展。

一、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街道是我们国家行政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国家的经济法发展离不开街道的发展,街道的良好发展对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由于街道的基础属性,进行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难度比较高,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问题。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问题不仅影响着街道的经济发展,还会造成街道的经济损失,而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又会滋生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这些现象不仅带来街道的损失,也会影响到税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与公正,会给公民以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税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以及公正受到影响,那么市区级的税收管理工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从而造成城市甚至我们国家税收方面的财政经济损失,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是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要确保该工作的权威性,这样才能促进税收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

二、我国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明确了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对该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我国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一直都十分受到国家的重视,通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建设,可以提升街道的财政收入,从而让街道拥有充足的发展资金,提升街道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一)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了街道财政税收支出负担所谓分税制改革,就是通过划分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从而将基层税收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随着分税制改革的发展,地方政府负责了越来越多的税种项目,但是,地方政府所负责的主体税种存在减少的现象,这样会使得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街道的税收工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街道作为行政规划中最基本的单位,需要履行其基础单位的职责,街道的发展建设以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比较高的成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这些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街道来说,要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就必须进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街道的税收收入减少,进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又需要投入比较大的成本,即提高了街道财政税收支出的负担。街道的财政税收支出负担增加,就会更影响到其财政税收的收支平衡,造成财政税收收支平衡方面的矛盾,影响到街道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市整体的发展。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吸引以及容纳人才的能力,这会进一步导致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低

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存在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在传统的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工作模式属于粗放式管理,其管理收到的效果甚微。在分税制改革实施以后,对街道的财政税收工作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工作难度也相应增加。虽然在分税制改革下,很多地区的街道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税收管理效果,但是离街道的税收管理工作目标依旧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与街道对政策的理解有关,在分税制改革下,街道有了更重的税收管理工作任务,传统的税收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需要进行改革。而有的街道对于政策解读不到位,在进行税收管理工作时,依旧以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并且工作人员在专业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于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会造成一定阻碍。

(三)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要提高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那么就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制约,通过监督来保障街道税收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得其工作流程规范化,这样可以使得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更为科学。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无法对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管理以及制约,就难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街道的财政收入支配自主性比较高,而又存在一定的收支不平衡现象,如果有街道工作人员擅自进行税收款项的挪用,将原本有用途的税收资金用作其它项目的建设,就会影响到街道各个方面的发展。然而,由于监督管理机制的缺乏,这样的行为也很难受到监管,无法让这样的行为杜绝,街道的发展会因此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三、街道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对策研究

为了更好地进行街道税收管理工作,促进街道的经济发展,让街道居民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需要针对街道税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将这些街道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就可以促进街道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对街道的发展有利。

(一)积极开展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如果纳税人能够积极配合街道的税收管理工作,那么就可以有效减少街道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对于街道的税收管理工作有利。所以街道要加强宣传,引导纳税人进行纳税,要让他们明白,纳税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纳税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性

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存在专业性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严重影响到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效率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街道管理人员可以组织税收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人士的培训,可以让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掌握解决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很多专业问题的技巧,从而保障街道税收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培训工作除了针对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之外,也可以针对积极纳税人员,对这些人进行纳税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更有利于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体系

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存在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健全管理工作体系,这样可以通过体系对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避免因为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原因造成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方面的损失。具体措施为,首先了解街道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街道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在该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责任分工,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一定要能够迅速准确地落实责任,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之后,才能够尽心工作,有效避免因为其个人问题带来的街道财政税收问题。工作体系建立并且责任明确之后,还需要建设基础保障体系,保障工作人员的合理利益,优化和健全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内容以及方法,对街道的财政收入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可以尽量平衡街道的财政收支,避免出现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四)加强全面监督管理,发挥纳税人的社会作用

纳税人也可以行使监督的权力,街道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团队,将积极纳税的纳税人招收为志愿者,通过他们的服务来进行积极纳税的引导,并且,纳税人在对朋友进行纳税引导工作时,比街道工作人员更具有说服力。纳税人在生活中还享有监督的便利,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具备纳税人的这种便利条件,因而仅仅凭借工作人员的监督很难完全发挥监督工作的作用。监督管理工作的加强,可以有效杜绝一些影响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问题出现,再加上体制建设的中的责任明确制度,就能够将监督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对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在管理体制、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等方面都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需要结合街道的发展实际进行创新,并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或者引导。同时,要认真落实相关体制的建设,通过体制来进行工作流程的规范,这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监督效果。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还可以与积极纳税人进行协同,让积极纳税人发挥出他们的社会作用,影响到他们身边更多的人,从而让大家都积极参与到纳税活动中来。相信随着工作责任的明确,以及公民素质的提高,街道财政管理工作将会变得更为容易,街道也将会拥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逯红.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思考研究[J].环球市场,2020(22):172.

[2]康有伟.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探讨[J].商情,2020(5):7.

[3]康有伟.浅谈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J].商情,2020(10):9.

[4]姜丽丽.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探讨[J].财讯,2020(8):63-64.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9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对学者关于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观点进行对比归纳,以助于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理解。税收信息化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是目前税收管理方面的研究重点。但迄今为止,对于税收信息化,国内外尚未有统一公认的定义。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定义内涵

一、问题提出

税收信息化作为一种信息化发展过程,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近年税收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正处于税收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尽管税收信息化是目前税收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多,但众多专著和论文中缺乏专门针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讨论,大多仅仅简单提到税收信息化一词,重点多放在研究税收信息化的目标、不足、改进措施方面。作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很不统一,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并且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学者对税收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的观点进行对比归纳,以助于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理解。

二、税收信息化的几种定义

随着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税收信息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征管电算化、税收电子化、税收信息化这样的名称变化体现了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与税收信息化相关或类似的学术名词还有信息化税收管理、税务信息化、税收管理信息化,它们之间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都是信息化,所以这里不多加区分,仅以税收信息化一词涵盖。通过对已有税收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下文总结出了税收信息化定义的三种类型。

(一)税收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方面的应用

谭荣华认为,信息化是指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税务信息化沿用信息化的一般概念,可以定义为,是指税务工作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税收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税务现代化的过程。谭荣华主编的《税收信息化教程》大篇幅介绍什么是信息化,但并没有关于税收信息化的确切定义。

曾国祥在其主编的《税收管理学》中认为,税收信息化是指通过互联网、内联网和外联网技术,实现税收管理职能的电子化处理,为各级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提供税源管理、征收管理和稽查管理服务,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税收信息服务、税收信息咨询和涉税指南服务。

曾飞、葛开珍更强调税务信息化中的信息化特征,他们认为税务信息化最重要的内涵或精髓在于,构建一个“虚拟机关”,即跨越时间、地点和部门的全方位的税务综合信息集合体。这个集合体至少要达到两个目标:使税务机关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将其整合到税收管理中去,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税收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使全体税务人员能够更容易的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李晶同样从信息化的角度对税收信息化进行定义,并对税收信息化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她认为税收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应用。真正完善的税收信息化,具有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文书传递、信息反馈、入库催缴、税务稽查、会计统计等税收服务功能,以及意见征询、广告宣传等其他功能,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最终实现共享和传输汇总。

税务机构是信息化各领域中信息技术的最大应用者之一,税收信息化也是信息化的重要前沿领域。上述定义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信息化这一更广泛的概念范畴,对税收信息化下定义。比较起来,它们属于狭义上的税收信息化定义。这一类型的定义也有不足之处,强调信息技术在税收工作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化所带来的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二)信息化是一场税收征管革命

税收信息化不单单是简单的把手工操作移植到计算机上,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场税收管理革命,涉及到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次机构事权的重新调整。税收信息化=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信息化。许善达强调税收信息化首先带来的是税收征管的变革。税收信息化从技术上保证了上级部门能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基层征管信息,为分解和上收税收执法权提供技术依托。

圩岸认为,税收信息化作为一场税收征管革命,其内涵可概括为“人—机器—人”,主要由两个有机部分组成,先是机器管人,获取详尽、准确、全面的税收信息,不受纳税人、执法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其次是人管机器,培养合格的执法者,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最终实现税收管理的信息化。

胡小宁、钟玲认为,税收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的重组和改造。通过重组和改造,使税收征管体制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使税收管理从金字塔式的管理向扁平化的结构转变。

上述定义的共同点在于,相比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应用,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税收机构重组、业务重组,更注重信息化所依法的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

该定义的不足之处在于,仅强调税收征管的改革创新,忽略了税收管理的其他部分。现阶段我国进行税收信息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税收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建立“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收征管系统仅仅是四个系统之一,另外还有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包含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和行政监察),外部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进行外部信息交换和纳税服务)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利用税收信息进行税收分析和决策)三个系统。上述定义在强调税收征管革命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税收行政管理、纳税服务、税收决策等方面。

(三)税收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税收管理制度的创新

江苏南京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认为,税收信息化应定义为,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

这一定义至少应包含以下内涵:税收信息化是税务管理改革与信息技术运用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的过程,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税务管理中广泛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税收信息化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管理创新的过程,将引发管理变革,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文观念、组织模式、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税收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只有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和繁衍信息,才能通过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效能;税收信息化以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它既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又是管理现代化有机的组成部分,因而税收信息化不仅包括税收征管业务的信息化,还应包括税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李伟认为,税收信息化的主要内涵在于,建立新形势下的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和税收管理制度,完成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支持下的征管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为纳税人服务创新和经济调控手段创新。

税收信息化涵盖的内容包括:税收信息一体化;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运行管理和维护;新增项目和升级项目的总体设计、开发管理、技术维护;数据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科学决策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升级;制定整合策略,不断整合出现的新应用系统;建立日常工作制度、管理技术队伍和社会技术资源利用的渠道和机制;技术创新和基于信息化的制度创新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罗伟平认为,税收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优化税务管理业务流程,整合、深度开发利用涉税信息资源,以提高税收决策质量、税务工作效率,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服务。它主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行政管理和征收管理手段电子化、税务机关同外部协作单位之间信息共享、税务机关同纳税人之间双向信息互动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定义不但包含了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应用,也包含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属于一种广义上的税收信息化定义。它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与税收管理制度现代化相近。税收管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管理过程,是税收信息化的总目标。税收信息化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

三、结论

税收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发展过程,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提高管理、监控、服务的效能(信息化带来的税收征管的变化);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影响和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税收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上三种类型的税收信息化定义,一定程度上也是税收信息化在不同层次的概括。

税收信息化是信息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政府部门的其他信息化,和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对税收信息化做出公认的定义。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几种税收信息化定义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厘清税收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以有助于对税收信息化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谭荣华.税收信息化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税收信息化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3.曾国祥.税收管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曾飞,葛开珍.国外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税务研究,2001(8)

5.李伟.新时期税收信息化工作实施策略[J].税务研究,2002(8)

6.江苏省南京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税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与实施策略选择[J].税务研究,2002(12)

7.李晶.税收信息化应着重解决的若干问题[J].税务研究,2002(8)

8.钱冠林.税收信息化是中国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J].中国税务,2002(3)

9.许善达.税收信息化是贯彻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方针的必要条件[J].中国税务,2002(3)

项目税收管理范文篇10

关键字:两税合并国际税务定位

一、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的区别

涉外税收是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征收各种税收活动的总称,是我国适应对外开放需要而产生的一个特定税收概念,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对外资和外籍个人单独建立一套专门的涉外税制体系。而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权国家和地区,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纳税人行使税收管辖权的而引起的一系列税收活动,体现了主权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由此可见,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概念不同。涉外税收只是一个国家税收体系分支,是相当于内资企业和个人税收而言,但国际税收则不是分支,国家税收征管体系不能分为国内税收和国际税收。二是内容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主权国家和地区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征收的各种税收,一般情况下是以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建立相对独立的税收制度为前提。而国际税收则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对跨国纳税人行使税收管辖权引起的一系列活动,涉外税收征收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国际税收处理协调的是包括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居民和来源地管辖权,避免国际重复征税,防止国际避税,税收协定执行和情报交换为主要内容;三是范围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处理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就来源于本国或者本地区收入的外国企业和个人征税,国际税收是两个和两个一上国家或者地区因行使不同税收管辖权引起的纳税问题。四是存续时间不同。涉外税收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吸引外资需要而产生,是以建立相对独立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为存在前提,一旦统一合并取消单独税种时,涉外税收作为单独的税收管理活动将消亡,而国际税收则不同,只要世界上存在国家和地区,存在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存在跨国交易,国际税收就将继续留存。

二、当前国际税收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和加强国际税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2]1153号),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税收协定的执行。包括居民认定及中国居民身份证明的出具、常设机构认定及管理、限制税率认定、税收管辖权判定及税收管理、境外税收抵免审核认定及管理、协定特殊条款的执行、研究制定税收协定执行的管理办法、对滥用税收协定的专项调查与处理等。

(二)反避税实施。实施反避税调查,组织实施反避税协查和联查,调查处理各类避税行为,预约定价的谈签、管理及实施,资本弱化、避税港避税、受控外国公司避税问题的调查与处理,对成本分摊协议、集团内劳务等跨国公司全球集中服务的避税问题的调查、处理等。

(三)外国居民税收监管。依据有关税务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对本地区外国公司营业机构场所的税收管理、外国公司在中国未设立机构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预提所得税管理、非贸易付汇及部分资本项下售付汇凭证的开具和管理、外国居民个人所得税税收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征免税判定及其税收管理、以及对外国居民偷税问题的调查与处理。

(四)情报交换。组织实施情报交换管理规程,就自动情报交换、自发情报交换、专项情报交换、行业范围情报交换和授权代表的访问所涉及的税收情报收集、转发、调查、审核、翻译和汇总上报,根据情报交换工作保密规则实施税收情报的定密、解密、制作、使用、保存和销毁等保密工作,开展跨国同期税收检查。

(五)国际税务管理合作。组织实施对本国居民境外所得的有关税收管理规范,对本国居民境外经营活动依照税收协定提供税收援助,配合国外税务当局对本国居民境外所得的偷税问题组织调查,组织实施与国际组织和外国税务当局有关税收征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项。

(六)现行涉外税收政策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税务管理办法,处理有关行政审批事项。

从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的区别及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的职责处可以看出,国际税务管理部门当前职责管理模式为:国际税收+涉外税收,其中涉外税收主要体现在职责(六),其余项目均为国际税收职责,即以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主要内容的税种政策管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涉外税收始终只是国际税收管理的其中部分。随着两税合并的开始,涉外税收因存在时间的局限性,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作为国际税收管理的各项内容将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国际资本流动、项目往来频繁等因素影响将得到加强。在以往以“组织收入”为主要认为的税收管理模式下,存在重涉外,轻国际的工作理念,在有的地方国际税收管理甚至还是空白。另外由于国际税收的业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双边税收协定执行,常设机构判定、预约定价谈签等,业务相对集中只有少数税务干部开展,以及因有的国际税收事项涉及到机密问题,无法如其他工作可以通过网站、新闻、通讯等形式可以对外宣传报道等,再有多数人对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概念模糊,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等,各种原因综合起来造成了有的读者认为国际税收就是涉外税收,单纯负责对外资企业征收所得税的错误认识,甚至在税务机关内部也不发其人,于是就有了两税合并之日便是国际税务管理部门撤消之时的错误看法想法,对此也能表示充分的理解。

三、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税收管理对象增多的需要。截至2006年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资企业57.9万户,实际利用外资659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两税合并后外资企业税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外国投资者更是看中国内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国内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外资企业户数仍将逐渐增长,同时外资企业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跨国之间资本技术生产要素流动性将更强,国际税收管理的对象诸如外引进技术、关联企业业务往来、外国企业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情报交换等等业务也随之增多,这就为国际税收提供了更多的管理对象。

(二)涉外税收政策延续性的需要。根据提交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的同时,为了照顾已存在的老外资企业,草案给予了不超过五年的优惠过渡期,对草新法实施前已经成立的外资企业依法享有的优惠政策,可继续执行,知道减免期届满为止。也就是说涉外税收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另外由于政策过渡,不可避免出现部分外资企业利用过渡期间滥用优惠政策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管理,更加规范执行税收法律规定,杜绝各种滥用优惠政策的投机行为。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越来越多融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更多的外国企业和个人从国内取得利息、股息、特许权使用费等应税收入。与此同时,外国企业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也逐年增加,在境外投资、经营的国内企业和个人也有上升趋势。随着纳税人跨国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各种涉税信息的依存程度也在增长,这就对外国居民税收身份认定、预提所得税管理,常驻代表机构征免税判定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与89个国家或者地区签订了双边征税协定,税收情报交换已成为国际税收合作的主要方式及反避税和离案金融中心的重要方法,在新形式下迫切需要加强国际税收的管理,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利益,履行税收协定职责,更好的开展国际税收合作。

(四)进一步降低企业亏损面的需要。根据总局与联合国计划署联合举办的反避税专题研讨会披露,2005年外资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2.96%,年亏损总额1200多亿元,有的还是多年的长亏不倒户,同样内资企业的亏损面也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不少企业通过与海外投资公司进行关联交易,利用两头在外优势,高进低出,增加成本,造成亏损;有的利用外汇管理中缺陷,支付巨额境外咨询管理费名目繁多的境外销售佣金,将利润转移国外,有的则是利用资本弱化向母公司大量借款,借贷支付巨额利息,手段层出不穷,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变相掠夺了中国合资者的合法资本所的,形成了“把产值留下,把利润带走”的不合理现象。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采取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方针,做好反避税基础工作,重点抓好避税大户的审计,按照定价规程要求,打击虚报亏损转让定价的避税行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亏损面。

(五)原先涉外税务管理优势继承发扬的需要。经过多年来国际税收+涉外税收管理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成熟的外资企业税收征管体系,总结出许多先进手段和管理经验,如涉外税务审计对风险评估、分析性复核、内控测试、审计抽样等方面的操作,实现对外资企业各涉税环节的有效监控。相对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更加具有优越性,体现人性化服务管理,两税合并后应国际税收工作领域应继续探索审计的深层次内涵,结合行业特点编写出适合实际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通用行业审计指南,推广到合并后的所得税管理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