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18:15:40

数字化艺术论文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1

由于河北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性,做好河北民间艺术资源工作是极为关键的,然而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总结来看,有几个比较显著的问题。第一,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涉及艺术的传承,而民间艺术的传承则需要后人的支持和认同。当前由于无人继承,而导致传统艺术的失传和流失,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从事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热情和支持也变得更少。第二,民间艺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上的保障都不够完善,由此导致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民众对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并没有大力支持,而是对艺术的认识不深,很难真正重视民间艺术的珍贵性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三,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当今时代的巨大变迁,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影响更为显著。经调查发现,河北民间传统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现代日用品的普及,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实用性变得越发不明显了。另外,除了少数的几处古建筑得到了重点的保护,其他绝大多数建筑都被现代房屋所替代了。再看民间艺术表演,由于其内容的历史性,也多为失传,而那些流传下来的艺术表演,其内容的丰富性也大为降低,艺术形式更是呈现出单一的趋势。

二、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里,网络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借助网络和计算机能够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2010年,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了“十二五”规划中,这就表明了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可行性。对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也是一样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通过计算机和云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就能够解决当前许多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数字化保护手段在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数字化保护可以降低维护工作的成本

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由于涉及面广,而且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等因素所致保护成本较高,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较多,而且需要周期性的维护和保护。而数字化手段则可以免去这些困扰,数字化的实现可以极大地降低维护工作的成本。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形式,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为二进制的信息。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与计算机之间的互通,经过信息化处理后,就能够将所需要的内容存储在计算机中,而且便于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既省去了举办艺术展馆的成本,也降低了文化资源保护的成本。

2.有利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

民间艺术的失传很大原因是后继无人,主要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不了解以及民间艺术宣传力度不够。而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民间艺术的保护,可以将民间艺术资源与网络相关联。通过网络这一有效的媒介,能够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利用数字化手段,民间艺术就能够在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工具中查询和了解到,当代人很容易就能够认识到真正的民间艺术。随着推广程度的加深以及宣传手段的丰富化,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就能够有效地起到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目的。3.便于交流民间艺术资源。数字化后的民间艺术资源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通过信息化渠道,既能实现传统艺术的推广和宣传,也能够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文化的交流。民间艺术要想传承下去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下,既适应时代的变化,也不会失去原本的文化气息。所以,只有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才能使得传统民间艺术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促进当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经过数字化手段处理之后,有利于交流民间艺术资源,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也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民间艺术资源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极为必要,也迫在眉睫。为了保护好珍贵的文化资源,就必须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用新的技术方法来开展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相信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可见,数字化这一手段就是理想的保护方法。在形式上,数字化保护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建立数字博物馆、文化资料库、艺术交流平台等;在内容上,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容纳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可以实现与现代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所以,数字化保护方法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而要实现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良好维护,关键还是要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

1.民间艺术资源的收集

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第一步,是要大范围地收集民间艺术资源,这就需要对文化发源地和文化之乡等处进行仔细的调查。在实地的考察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化艺术的内容,即传统文化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而且也要关注民间艺术的多样化形式,如社会风俗、社会礼仪等,这些方面同样洋溢着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将民间节庆时的场面拍成纪录片,并储存在计算机中;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的记录也可以采用数字化记录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将珍贵的传统民间技艺保护起来。收集的过程中要详细而且全面,要将民间艺术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体现出来,小到一件手工艺品,大到一次节庆场面,都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

2.民间艺术资源的整合和分类

收集后的丰富民间艺术资源,要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和分类,由于艺术种类繁多而且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分类和整合是极为关键的。一方面,整合和分类文化资源是为了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利于后期资源的检索和查找。在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化保护的过程中,整合和分类是极为重要的,不仅仅要将各种艺术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便于储存,而且也要有规律分门类地进行储存。比如,就民间艺术这一大门类而言,就可以分为民间手工艺品、非物质形式艺术、习俗文化等多种门类。因此,整合和分类有利于系统地认识和保护好民间艺术资源,而且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整理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3.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

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已经十分丰厚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艺术就必须进步,所以我们就要不停的通过发展技术来满足艺术的表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的这种需求直接导致了计算机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的同步发展。美国《连线》杂志认为:计算机数字艺术表现是一种不用计算机就做不出来也欣赏不了的艺术形式。这种历史性变化表明,计算机数字化与现代艺术的同步发展将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习惯的演变。其发展的方式相比传统的现代艺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表现形式有几下几种:

1.现代艺术的创作形式的发展

(1)创作手法的变更

基于计算机数字化的艺术创作,把艺术家从繁杂的手工颜料配置、错误涂改、器具配制等工作中解放出。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根据构思任意放大缩小画面尺寸和优化选择图像元素,通过更改、拼贴画面,在线条、明暗、色调、光影和空间等视觉属性上,提供高感度的灵活性,相比,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可根据艺术家们的理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家的创作效率。这种计算机数字化的应用技术加快了艺术品的生产周期,加快了艺术风格和潮流的新陈代谢,同时也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

(2)现代艺术创作艺术形态的多样化

计算机数字化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创作,现代的艺术家们通过简单的鼠标单击与移动便完成创作。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甚至是气味等多种传达形式集合在一起,由静态视觉传达向动态的多媒体的信息传播延伸,从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从静止的三维空间延伸到动态的四维艺术,丰富了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正如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廷•坎伯指出的,“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激光手段使各种可以利用的技术为再现和处理空间、光线、色彩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形成无穷的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2.现代艺术传播方式的发展

经过了数字化处理的艺术作品,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方式传输,而且这种传输信息的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传输渠道不是树状的权威结构,而是网状的多元结构,然后观者可以浏览和评价作品,达到观者对作品的“再创作”的效果,例如:现代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在一张复制的《蒙娜丽莎》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的作品。这幅被修改了的"蒙娜丽莎"就又有了新的标题,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在互联网络上,将能看到许多人在"应该说已经完成了"的各类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随心所欲地复制、涂抹与删改,从而此基础上达到再次创造。这样的形式更加尊重观者的选择权利,这种传播方式由此改变了传统的现代艺术单向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交互的心灵沟通的方式,还能被观者很好的保存,所以数字化手段让现代艺术具有更多的交互式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艺术家和观者能够更充分的交流,最大限度的满足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三方的关系。

二、计算机数字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开发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机遇、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艺术的概念有了显著变化。同时,艺术的创新也对计算机有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艺术家创造精神财富,应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自由地进行创作。

三、总结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改革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五大媒介时代。每一次媒介变革,都推动社会文化体系的全面更新。与前四大媒介时代相比,我们身处的数字媒介时代对于社会文化体系的冲击尤其剧烈,直接造成文化领域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层面,更深刻地进入了文化结构的深层。数字媒介时代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直接冲击了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面对这种形式,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数字媒介时代及其特征

数字媒介时代是以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数字技术变革为支撑,以信息数字化传播为手段”[1]的,其主要表现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智能手机技术的迅速提升,以及基于这些技术的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与推广。数字媒介时代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信息生产的自由性。由于数字终端的大众化,人们生产信息、信息的门槛大幅度降低,以往需要经过审查才能传播的信息,只要通过手机网络就可以实现万维网的全球播送,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性。其次,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数字媒介时代,所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都以数字化为手段,借助各种数字技术和终端进行传播。数字传播的迅速性是以往各种媒介所不能比拟的。而这种迅速性,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首要武器。最后,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在以往的媒介时代,信息交流基本是单向的,难以实现真正的主客互动。即便存在主客互动,也是以信息文本为中心的阐释活动。而数字媒介时代,由于信息生产的自由性和传播的即时性,信息交流也实现了真正的互动。信息一旦,随即会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点阅,并产生数以百计的跟帖讨论、转发点评等,使得母信息文本与子信息文本互文同在。以这种互动交流为基础,信息交流的中心迅速被拆解,后续交流不再紧紧围绕母文本,而极有可能由子文本催生下一级的讨论中心。数字媒介时代的上述特征,都源于数字技术及其终端平台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的变革不仅造成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深刻地改变了文化生产和言说的方式,进而对承担文化模式培养的教育体系造成冲击,而艺术概论课程也在所难免。

2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面临的挑战

作为艺术学门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艺术概论长期沿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教材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对艺术理论的陌生,学生只能单向度地接受教师和教材传送的知识,以此建构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而进入数字媒介时代,这种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和教材权威地位的下降。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人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处境。一打开手机,各种APP客户端根据用户的喜好迅疾地推送着海量的信息。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力量的不断提升,也将全球信息尽可能地汇总在用户面前。在搜索栏键入一个关键词,以百万计的相关信息便会蜂拥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由专业教师经过十数年科班教育才能获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相关知识,迅速变成了开源数据库,供所有人查询、检索、阅读、复制。教师和教材“授业解惑”的功能毫无疑问地被数字媒介分担,其神圣性也逐渐消解。而由于信息生产的自由性,对于艺术问题,任何人都能介入讨论,并自己的观点,原本被限定在专业学术领域的诸多问题,现在成为公共场域俯拾皆是的常规问题,学生也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不必依靠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转介。比如以CNKI(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学术数据库,搜集了国内几乎所有重要期刊的论文,只要键入一个关键词,所有关涉这一问题的论文全部可供下载和参阅。在如此大量的专业信息面前,教师的信息存储量显得相当贫乏,所能给予学生的信息也是极为有限的。而以“知乎”为代表的开放性知识平台,更是为艺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用户只要在知乎上发出一个提问,经过程序推送,关注这一问题领域的用户便会看到这一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以答案的形式呈献给提问者,其中就不乏艺术类问题。比如在知乎上一度成为讨论热点的国产动画问题、艺术是什么、《我是歌手》的运营模式问题等,更是有“艺术”这一专门话题,而关注这一话题的用户多达214613人。这就意味着,只要你提出一个有关艺术的问题,就有潜在的214613人可能给你答案,这远比教师所能给予的答案更为多元化。其次,教学难度迅速提高。在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中,教师只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简单的加工,即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数字媒介时代,就像前文述及的那样,有关艺术的知识在数字平台上铺天盖地,教师知晓的艺术知识,都可以在数字媒介上寻觅到,而且有可能比教师的讲解更透辟、更全面。以往的单向“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备课、教学难度迅速提高。除了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数字媒介的“教学手段”也是不可小觑的劲敌。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由于以艺术理论的讲授为主要内容,所以较为枯燥,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生厌学情绪较重。而数字媒介的发展,给艺术理论的讲解提供了生动的形式。限于专业背景,教师的讲解可能仅限于文字阐发和图片展示,而数字媒介则可以讲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进行整合,甚至以跨专业的方式对特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比如对艺术的讲授,传统的教材多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而数字媒介的开放性则将不同专业的人统合起来,对生理学素有专攻的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对的产生进行生理学的剖析,弥补心理学阐释的不足。而且,相较于教师的枯燥讲授,利用数字媒介的多是80后、90后新生代,他们的语言风格生动幽默,更能切合当今90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实体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难度。

3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路径

质而言之,教师和教材权威地位的下降、教学难度的提高,都源于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生产的自由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也即信息的多元化。如何应对数字媒介信息的多元化,便是艺术概论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艺术概论课程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生产的便利性,不断扩充艺术概论课程的信息容量,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的生产虽然便捷而自由,但是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数字技术虽然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却无法将散乱的信息自动汇总到相关问题的场域中。学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所能获取的也只是吉光片羽。基于这一现状,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媒介信息的丰富性,围绕某一问题,将教材上和数字媒介上关涉这一问题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信息矩阵,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该问题。同时,还应将数字媒介催生的诸种数字艺术现象引入日常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案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时,除了将教材中宗教影响艺术、艺术影响宗教的互动关系解释清楚外,还应该将网络上有关这一问题的资讯进行整合,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更应该在讲解过程中将数字媒介上兴盛的泛宗教叙事如修真小说、盗墓小说以及玄幻网游等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宗教文艺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真切地体认宗教与文艺的关系。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时代的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拓展艺术概论教学的平台宽度和广度。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逐渐从学校、课堂蔓延到日常生活中,原来的集约化教育逐渐被“云教育”所取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基于云技术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建构在互联网技术及多种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以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交互性的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理论探究。这种现代化的学习范式,体现出艺术教育开放性、互动性、生态性、智能性、人本性等多维度特征。”[2]移动终端的全面铺展、各种APP程序的层出不穷,都使得教育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本的课堂中心被多元中心取代。相应地,艺术概论教学也应该摆脱原本以课堂为唯一中心的思维窠臼,将多元化的教育平台纳入艺术概论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概论学习的兴趣,营造无处不在的艺术概论学习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学习群组,在其间艺术概论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思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微信已经成为最普遍的交流工具,其便捷性是无需多言的。微信群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更可以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艺术问题进行讨论的最佳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由于课堂固定的一对多压力模式,很多学生无法或不愿加入课堂讨论。微信群组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艺术思辨能力。教师还应该向学生推荐精品的艺术及人文公共订阅号,如大家、戏剧传媒、知乎日报、24楼影院、三联生活周刊等,这些艺术及人文公共号推送的大量艺术人文信息和文章,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弥补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缺陷。尤其是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较弱,通过对这些公共号信息的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人文素养,进而更好地完成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后,要改变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引领,推动教学过程的集约化。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进行,重点较为散乱,而且与现实的艺术问题关联性不大,因而受到学生的抵触。面对数字媒介时代的挑战,教师必须用问题引领日常教学,实现日常教学的专题化。通过问题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传授的集约化,强化了知识的实践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比如以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为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媚俗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关涉对艺术本质(精英的还是大众的)和艺术传播(传统的还是产业化的)的理解,而且关涉对艺术家艺术人格(独立的还是附庸的)、艺术生产方式(手工的还是机械的)等当代艺术理论重大问题的理解。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艺术现象的有力工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讨论课的形式,不仅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更使原本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性的素质教育,符合了当代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数字媒介时代对于艺术概论课程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也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模式。面对这种挑战,艺术概论课程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才能在数字媒介时代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桂宁,李文浩.数字媒介时代中国文艺生产的“知识/权力”构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93-98.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 数字化艺术设计 应用现状 国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

引言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有着自身独特性质和魅力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长期缺乏自己完善有力的理论体系,若不树立适应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和发展的观念与思想,不将这些观念和思想引入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欣赏中去,数字化艺术设计就无法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模式和窠臼,无法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魅力。实际上,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数字化艺术设计己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甚至几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都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痕迹。从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大量运用的数码特技到我们在个人电脑中见到的应用程序界面,从我们沉醉其中的电子游戏到国际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Web页面,都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尽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作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

1.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准数字化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而为数字化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然而,就数字化的艺术创作而言,特别是民俗题材的艺术创作却挖掘不够。具体表现在:

(1)数字化应用方式单一,深度欠缺。

国内目前的民俗艺术数字化多附属于对古文物、遗产、古书籍的“博物馆式”展示上,比如位于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就有专门的数字艺术馆,利用数字技术对艺术品的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收集,国内各大博物馆也陆续投入了大量设备进行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但关键的是,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民俗艺术,并直接服务于民俗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平台形式却没有。

(2)注重数字化的技术层面,忽视艺术创作本身。

从表现形式上看,数字化艺术创作采用的是一种高新技术,在创作手段、制作工具等方面显得新颖而独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立体化、全方位态势。但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特别是民俗题材的创作,往往过于将注意力放在了技术层面,而忽视了民俗内容表现。

(3)数字化艺术作品较少开拓本土民俗文化。

所谓“民俗”文化,一定是本民族的或代表本地域风俗的文化,但少之又少的恰恰是反映这方面题材的本土数字化艺术作品。2006年暑期,号称“史上投资最大”的国产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但让人费解的是,作为中国首部全三维动作大片,主角竟全部是外国人与外星人,造型和场景十分精细,但得到的评论却是美国《星球大战》的翻版。民俗艺术创作缺乏的不是民俗题材,我们的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国外以中国文化背景创作文化艺术作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郑和下西洋被外国人写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赚到1.3亿英镑,《三国演义》被日、韩改编成游戏赚得盆满钵盈,美国版的《木兰从军》备受国内观众追捧,等等。看来,我们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意识,一种将内容与表现形式、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意识。

2.国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探讨

对于艺术创作本身,时至今日,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与准确的、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支撑文化艺术内容发生与发展的创作模式,数字化应用不再仅仅限于电影制作,而是延伸到包括电视、绘画、雕塑、广告设计、产品开发、游戏制作等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各国对于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平台搭建比较完善,另一方面,数字化过程也不再一味在技术上求新、求怪,而更多地对表现内容进行思考。运用新技术表现具有民族情感、民俗文化的典范作品层出不穷。比如日本动画片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荣获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国际著名电影节首次将最佳影片奖项授予一部动画片。宫崎骏坚持手工绘制动画片,然后由计算机处理,成为第一个对3D动画片说“不”的人。他的忠告是:“技术看起来使人自由,其实分工过于精细,很容易使独具匠心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他的成功在于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使作品表达细腻的日本文化内涵,而非一味追赶3D时尚潮流。国外在依托数字化手段宣扬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搜寻他民族文化精髓,经典的“花木兰”就被迪斯尼搬上荧幕而一度成为广受欢迎的“时尚大戏”,还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大批中国名著也被日、韩频繁地运用数字化形式开发成游戏、绘画等。可以看到,当数字化技术服务于鲜活的民俗文化内容,必将导致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

小结

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时展的必然;民俗化是民族文化弘扬的有效途径,也是艺术作品生命力展现的源泉。基于数字化的民俗题材开拓与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对当前艺术设计方式、手段及内容不能符合创意产业发展要求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行业发展要求。应该看到,数字化与民俗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种必然。数字化艺术可以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同时,也能体现设计的民族特色。而数字化艺术由于采用的是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技术,所以能为民俗文化提供广阔的创作园地,数字化技术的某些特殊效果也可以直接运用到民俗艺术创作中去。总之,有理由相信,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的互相融合,将为国内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闽台合作;数字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数字艺术,指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颁布的多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专业人才需求。而闽台合作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提出闽台高校合作计划重要内容,利用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通过福建与台湾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福建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教育在适应产业需求的前提下,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和先行合作办学的专业之一,理应探索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数字艺术专业教学。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数字技术、艺术两者有机结合上,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数字艺术产业的进步。

1福建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开办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另一类是拥有其他专业基础的高校,如理工学院和农林大学等,结合自身资源开办此专业。学生层次主要分为大专、本科、专升本以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办学方向有数字艺术创作和理论、多媒体运用等方向。本科和大专办学方向一般则设有动画创造、电脑动画、游戏等。各院校数字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二是根据各个院校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电影,动画,设计史等;三是软件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影视剪辑、后期合成软件的学习。教材通常选用国外数字艺术经典教材的中文版、软件教程以及国内艺术院校推出的示范性教材。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教学发展总体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不断根据产业发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目前距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数字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加大了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大多数院校受限于自身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因师设课”,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数字艺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最初级的软件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人才;二是同时具备创意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福建省内大多数高校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技术底层,以教授软件、器材、设计技术为主,缺少相关的人文哲学课程。这样的培养方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导致学生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出现。其次,缺乏拥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目前,福建省内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正高级职称的师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数是从相关专业改行而来,如绘画、艺术设计或者软件开发专业。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又拥有创作经验或实际项目操作经历的老师,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再次,学科发展缺乏专业理论研究支持。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第一所高校开设数字设计相关专业至今,来自福建高校的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和大学的学报并不多见,也缺乏福建省高校自编的数字设计教材,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2台湾高校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优势

台湾与大陆的设计教育起源不同。台湾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为起点,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其他领域的设计专业。台湾的设计教育思想是与欧洲包豪斯设计教育吻合的,来源于产业,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是因为台湾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与经济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体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宗旨。同时,由于台湾高等院校办学方式多元,其中由企业或民间投资兴办的私立大学超过半数,充分拥有自主办学权力,又根据各院校所依赖的产业背景,设计科系培养目标明确,在专业教学和办学模式上各有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拥有以下优势:

2.1课程体系学分制模块化,注重实践教学

台湾大多数院校的数字设计专业都实行的是学分制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满学分,成绩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台湾的艺术设计教育全面学习了国际设计教育经验,以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大量选修专业课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框架下设置台湾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必然强调实践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中都离不开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开设了数字艺术专业各个院校与业界联系紧密,如电视台、电影后制公司、三维动画公司等,除了学校聘请业界专家授课,设置“双师”辅导体系,还提供低年级的学生参访业界的机会,而高年级通常以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开展实践教学。

2.2重视传统文化和人文哲学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在重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哲学类课程。例如,台湾艺术大学数字媒体设计系的“设计资源研究”课程教授是如何以世界性、国际性设计风格为导向,结合本土文化,树立自我设计风格,而“造型意象研究”的教学目的是以台湾的地域和民族性为基础去探求文化对数字媒体设计中造型设计的影响。台湾高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大学期间就创作出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正是因为台湾设计院校重视人文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2.3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台湾的设计教育体系也一直与国际接轨。台湾教师在设计理念上,善于引入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思维,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经历。台湾院校的数字艺术科系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都与欧美先进设计类院校一致。例如,授课中教师围绕设计方案构想,采用讨论、沟通、引导学生的方法非常普遍。

3福建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3.1根据产业流程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形成教育体系阶梯化

数字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工的细化,要求高等设计教育要进一步保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例如,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来完成创作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形成数字艺术教育体系阶梯化。为了满足产业开发和研究各个层面的需要就要培养出结构完整合理的创作梯队。

3,2课程整合,学分制模块化

数字艺术是综合交叉的学科,是影视、美术、设计、传媒、数字等多种学科与艺术的综合体。数字艺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艺术教育内容,指艺术教育的内容源自相关学科对于人的诠释与所涉知能,艺术人文学科是相通的,设置共同性的课程是必要的。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所受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加完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产业分工,设置更多可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例如,为将来就业方向为游戏美术设计的学生,设置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以及适应产业快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台游戏制作等课程,而希望从事动画制作的学生可以不选择游戏制作类的课程,而选择三维模型制作、动作调试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分具体学科方向,而是将专业课程整合,再分类提供给学生自主、灵活选择。首先通过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完整的学习完艺术设计以及人文类基础课程之后,再通过学分模块化,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习的专业性。

3.3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

数字艺术教育要和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际参与制作项目,与业界公司建立合作渠道,聘请业界专家执教,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创作理念,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同时,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高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数字艺术教师以产业为导向开办工作室,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

3.4加强闽台高校教师的学术交流合作

通过进一步交流和资源共享,学习台湾先进教育理念,加强与台籍教师的学术交流,发展福建省数字艺术学术研究。例如,闽台合作办学的院校组织优秀教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或共同申报课题,对创作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作深入的理论研究,深化合作。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7

关 键 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技术;艺术美学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数字艺术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其产生到发展都体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式。数字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人们在技术领域的研究出现跨越式发展,机械原理的出现推动了照相技术的萌芽。随后由于运用早期的摄影技术进行艺术展示,艺术创作领域的技术出现巨大的飞跃。而电影动画的出现,让数字艺术的审美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前,信息技术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而艺术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数字艺术成为当今数字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展现形式。数字艺术是一种便捷性、多样化的,以数字作为传播媒介和构成材料的艺术展现形式,其已经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如数字动画、网络艺术、数字影片等。这些高科技信息技术具有虚拟化、便捷化、图像化、简洁化的特征,将其应用于艺术领域可以推动人类艺术史的跨越式发展。

一、数字艺术创作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

(一)艺术的形式多样化和复杂性

在艺术领域中,数字艺术的发展历程是独树一帜的,并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观念中的艺术美学。尤其当人们享受到数字艺术带来的审美便捷之后,其发展的速度超乎想象。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数字艺术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社会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当前,人们在数字技术领域的研究已经略有建树,但是对数字艺术的研究还有所滞后,仍需要后人加以努力①。数字艺术的展现方式多种多样,艺术作品之间各具特征但又联系密切。艺术的创作形式十分复杂,这一系列特征给研究带来不小的阻碍和困惑。因此,人们在研究数字艺术时,要抛开传统的艺术研究方式的束缚,运用当今时代的开阔思维去论证怎样使技术与艺术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数字技术使艺术更具有美学效果

当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可以说“数字化”生存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的进步必然依赖技术的革新,如何正确看待数字时代下艺术美学的发展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在传统的艺术美学中,只需要几门技术就可以实现美学展示艺术的效果。比如电影中的特效,依靠高精准的人像捕捉与处理,仿佛只有这种精准的图像处理方式才可以实现电影的视觉效果②,在国内这一现象尤为显著。很多艺术工作者过分追求技术,导致艺术作品虽然精致但是缺乏美学效果,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艺术创作要合理运用数字技术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数字技术就是艺术作品最伟大的展现形式。但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因此要清晰认识、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虽然艺术的发展还在继续,但是社会技术崇拜的氛围造成了艺术审美缺陷。在数字时代下,数字技术与艺术美学的矛盾令人担忧,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时会阻碍艺术的创作,虽然艺术采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化的,但是艺术创造不可过于强调现实,否则会限制艺术家的想象思维,使得作品缺乏美感。

二、数字艺术属性的界定

数字艺术的产生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创造形式,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艺术一直是人们思考的话题,当前人们开始思考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定:认为数字艺术是艺术,是因为其具有艺术的几大要素,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界定数字艺术不是艺术,因为其对艺术美学理论的不够重视,与以往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不同③。

(一)技术带来艺术美学的革新

早在艺术产生之时,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就已经确定,绘画作品的好坏直接与颜料、纸张挂钩,乐器制作的原材料与工艺好坏直接影响音乐的演奏效果。比如宣纸的出现,让书画艺术得到传承,钢琴、小提琴的发明等都体现了技术的变化带来艺术美学的革新。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科技让艺术美学得以发展,高科技与现代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不断融合以新的媒介传播方式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二)数字技术存在“艺术缺陷”

当今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数字艺术开放、自由的特征,使其被用于许多行业。如影片《泰坦尼克号》中运用的特效技术,让电影业出现了巨大变革。而在影片《最终幻想》中,电影中的场景、道具、演员的皮肤、毛发等,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拍摄,但是这部电影的票房不高,似乎表现了数字技术的超越了人们的艺术感受。人们开始思考数字技术展现的数字艺术是否跟得上艺术发展脚步,技术的运用让数字艺术在“艺术”与“非艺术”间难以界定。数字艺术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虽然存在着艺术缺陷,但依旧处于艺术的范畴中,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展现形式,其迎合了人们追求美的天性,也将逐渐改变人们的审美方式。

三、数字艺术在美学上的延续与发展

美学在其诞生之时,就随着艺术的发展不断革新,这是进行艺术创造必要的理论基础,是人们认识艺术、了解艺术的重要支撑。艺术的发展贯穿社会发展史的不同时期,从美的展现形式来看,其依旧是对艺术美的展示。在美学中必然存在适应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通用规则,数字艺术虽然颠覆了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只要依旧属于艺术领域,这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就可以得到延续。

(一)形而上学理论下的艺术美学

形而上学理论认为,人们感受到的世界才是真实存在的,即世界依托于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理论虽然不被现代科学家所认可,但在艺术领域,其强调人的作用支撑了美学的发展,是艺术美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之一。人对现实的感觉有直观性与想象性,直观性在艺术领域中,可以让人们不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直接观赏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以此为基础,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内在涵义。想象性使人们展开联想,使作品表达的内在涵义得以升华。人们通过直观性观赏作品,而创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心理感受通过艺术美学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含有主观能动性的艺术也可以认为是虚拟的现实。

(二)虚拟影像下的艺术美学

数字艺术的表达形式与传统艺术不同,其具有虚拟与数字技术两种构成方式。数字艺术也被认为是“数字现实”,其运用数字技术描绘的虚拟影像,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种技术几乎能够展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事物,在影视、动画、网络的虚拟现实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是展现人们意向中虚拟的现实或者已经消逝的世界,数字技术暂时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困境,人们应该思考在数字现实中如何反映世界的真实情况,这需要人们通过接近现实了解本质。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不断思考中,往往会形成新的智慧,理论与智慧构成了对美的思考与想象,成为艺术美学创作的基础,反映了想象中的社会现实,这种对美的思考就是艺术中的美学思维。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是审美的体验活动,这里不仅是观赏者的体验,对艺术作品创造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情感体验赋予艺术作品之中,幻化的情感表现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使其拥有了内在的灵魂。作为作品的欣赏者,在体验艺术作品带来的震撼时,也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的展现中,获得超越作品的思想体会。艺术的体验过程就是审美的活动过程,在虚拟的数字艺术中,观赏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彻底地感受艺术的美学特征,充分把握艺术作品的情感。结语数字艺术在艺术领域中是一个新生的话题,其伴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对数字艺术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对其艺术美学的本质研究依旧存在不足,如何让技术与艺术达到完美的平衡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数字艺术是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迅速带来的弊端就是人们只注重技术而忽视艺术,当前国内对数字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笔者认为,数字艺术不能仅仅被当作生产产品的行业,更应关注精神产品体现的情感所传递的艺术本质。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让人们更便捷地接触到数字艺术的产物,但其内在的博大精深需要人们的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与艺术美学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存在,但其本质都是以人为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可以让技术与艺术达到平衡。数字技术想要真的存在于艺术领域,必须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为艺术创作提供服务,这样才有可能推动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数字艺术创作中技术与美学的关系[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10).

[2]李于昆.从膜拜到展示——对数字艺术中的数字技术之解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4).

[3]王欣,雪妍.数字技术引发科学与艺术的革命[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4(1).

[4]董万多.探析现代数字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1).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数字化艺术论文篇10

>> 从Stale Mates看张爱玲的文化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科学文化观要义 从绿色设计理念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英汉数字的文化观比较 新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探究 运用新媒体辅助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效率 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学科教学结合策略分析 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看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方向 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学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与教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中西艺术的文化观比较 从《庭院中的女人》看赛珍珠的中西方文化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html.

[7]蒋宗礼.计算思维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9):5-10.

[8]张道一.我所希望的《艺术学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5.

[9]滕守尧.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