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23: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学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学专业论文

篇1

本文是管理学博士论文,依托于专业人才的创意策略竞争。整合营销传播服务行业主要以独特创新的营销策略和创意策划为核心内容, 从本质上看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 以脑力劳动进行营销传播、营销效果监测以及评估等相关的数字服务, 这些都依托于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 以不断使整合营销传播获得客户和市场的认可。并且, 随着整合营销传播的技术和手段日益完善和透明, 一个优秀的整合营销传播策划需要精准地引起消费者群体的共鸣, 因此拥有创意策划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行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整合营销传播服务行业关键的竞争优势之一。对于B2C电商企业而言, 想要较好地应用及发挥出整合营销传播的作用, 优秀的专业人才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媒介资源竞争。在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的整个过程中, B2C电商企业需要与不同的媒介资源提供商通话交流,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争取更多丰富而优质的媒介资源, 形成自身较为完善的媒介资源体系, 以便于能够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整合营销传播, 达到最佳的效果, 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对于B2C电商企业来说, 诸如网络、微信、微博、社区、视频、直播等不同媒介的获取尤为重要。  

传播渠道多样化带来的创新竞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 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近年来各个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受到了内容及技术创新竞争的巨大挑战, 整合营销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促使B2C电商企业积极寻找优质的资源和新平台, 不断开发营销新内容和新形式;此外, 由于数字化新媒体的不断革新, B2C电商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需要有效综合互联网、数字户外、手机APP、移动电视等新技术, 提高内容和技术的创新能力, 不断开发创新更加精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应用, 以期能够在激烈的多元化媒体市场竞争大环境下, B2C电商企业的创新营销的竞争水平显着提高。推荐阅读:如何把控好公共管理学博士论文

篇2

【关键词】财政学 教学过程 优化

财政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既要强化财政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财政学是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从完善知识结构角度,还是为其他专业课程打基础的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很多高等院校财政学的教学还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优化创新财政学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一、财政学传统的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重要分支,也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因此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经济学的某些原理与方法在部分财税领域的应用与延伸,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在学习财政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而且会使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给自己的学生做出及时引导。他们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教与学的工作,不会因材施教,也不会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真正地想学好、学透的不多。

(二)教学内容过于简化落后

财政学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学,以公共部门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现代的西方财政学理论已经全面融合了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想,不仅大大地扩充了财政学研究领域,而且更是丰富了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而当前我国国内的财政学内容还比较陈旧落后,主要以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收支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没能与国际接轨,也远没跟上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的发展步伐,更不能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

(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是单一的传授给学生知识,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在当前许多高校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单纯地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较少地使用案例教学,更缺乏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也只不过是将原来的读课本改成了现在的读PPT,教学过程简单、死板,导致学生对财政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考核评定方式不够科学全面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简单机械,不能真正全面评价复杂而有个性的学生,更是不能对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和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学生面对一成不变的考试模式,他们会以期末短时间突击来就对。无论平时学与不学,到期末只要背一背就能通过。有的学校也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时候要考虑平时表现,即要有平时成绩。但教师对平时成绩的评定也多以很简单的作业或考勤进行考核,缺乏客观公平性。

二、优化创新财政学教学过程的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财政学的教学内容跟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一开始学习财政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和掌握政府收支的相关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财政学素质。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一些热门的财政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才会有学习动力。为了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学内容,查找、整理当前敏感的财经问题作为课程教学案例。在学生对这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财政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作用,让学生主动改变学习财政学的目标就为了通过考试的观点,要树立更加高远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专业要求和时代特色优化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打破传统财政学研究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广泛吸纳公共财政、公共部门经济学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与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更加清晰,确定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也应该是我国财政学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同时,探索实现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学)与公共管理的交融发展。将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使本课程具有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也使我们能站在该学科的研究前沿,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最新、最系统的财政学知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细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财政学”教学中要尽量细化教学过程,建立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的参与机会,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在财政学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利用假期及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专题社会调研,比如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等问题。然后按照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作为学生期末学业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在调研中自然就会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工作中还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案例教学要注重选取案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开展财政学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模拟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创建和完善财税实验室设备,安装税管理信息系统,对业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系统,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掌握。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考核的作用

财政学课程考核要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法,积极开展考试内容改革。考核评定方式不仅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效果,而且能促使学生更快融入和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财政学课程学业成绩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卷面成绩+过程考核成绩,二者的比例可以定为4:6,通过提高过程考核的比例,把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因素考虑进去,使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合理的体现,也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持续进行下去。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考察和评价,才能使学生真正重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过去过分重视期末突击、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将考核评定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使考核评定方式能全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形成财政学教学改革三方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过程考核主要有作业(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等)、讨论发言计分、出勤情况计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使教师和学生都更加重视和享受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波.《财政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2,(3).

[2]李冬梅.财经类院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4).

[3]周鹏飞.高等院校财政学课程教学优化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4]肖玉才,谢芬.关于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进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2,(7).

篇3

一、成果研究的背景、思路

1.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背景。受地区差异影响,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陕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陕北、陕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应用型专门人才匮乏;陕西还有许多军工、航空、电子等国营大型企业分布于边远山区,往往留不住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尽管陕西是个教育大省,但是在陕南、陕北这些边远地区、“三线”企业和广大基层单位、农村急需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毕业生仍然是分不去、留不住。这些地方急需的人才,特别是广大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电大培养。电大也正是以“为基层培养大批人才”奠定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地位。陕西电大从2000年开办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后,抓住工商管理专业及课程应用型、操作性强的特点,以21世纪学科基本规范和发展趋势为出发点,敏锐捕捉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结合西部发展的客观需求,为提高西部边远地区生产服务能力,适应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发挥我校作为陕西省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主力的优势,确立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的目标:发挥开放教育的网络技术优势,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陕西电大在借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指导思想下,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体,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导学指路、自学为主、助学支持、督学保证、测学反馈、多元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学校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深入思考、探索和改进,提出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面向西部经济发展,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具有特色专业方向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形成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三大系统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教学工作。

二、成果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制定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培养,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要求的企业管理能力课程群针对工商管理工作岗位层次不同要求,我们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经济分析能力、管理实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应用能力体现。

2.加大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完成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1)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为解决经济管理教学中无实验室,实地实习条件有限、学生无法全面贯通经济管理知识的问题,陕西电大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工商管理实验软件《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将以往教学、辅导、考试诸环节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实现在计算机的引导下交互学习、实践并完成考核测试。目前的实验室能容纳50人同时上课,《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软件是通过模拟迪宝乐有限公司这一加工装配型企业的运作,使学生在参与营销、技术、采购、设备、生产、品质、仓库、财务、人事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熟悉各职能部门是怎样独立运作,部门之间是怎样相互协调关系。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并能整合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实用工具与方法。经过三年的应用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2)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三大部分构成。

A课程实践。工商管理类课程减少理论讲授学时,加大课堂实践学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涉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多数都安排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与其支撑理论的联系上,训练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推广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应用型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讲述一些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试知识,督促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考试、英语技能考试、人力资源、通用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职业资格考试。

B专业实践。开放教育的毕业实践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商专业教师非常重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全过程管理,论文指导初期主要教会学生如何撰写专业论文,如何登录期刊网搜索有价值的参考论文信息,并为学生提供参考论文题目,方便学生准确把握本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指导中期充分利用分校论文指导软件系统、QQ群、电话、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毕业论文;论文定稿后帮助学生或指导学生按照论文写作规范及要求排版打印、填写毕业论文评审表;最后通过网络双向视频答辩完成专业实践环节。

C工作实践。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分布在各个区县,学习集中在学校、家庭和工作单位三个点上,并且以成人在职业余学生为主。学生普遍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是年龄差异较大,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上述特点,在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交流会,以学生为主,介绍学生工作单位,选择合适的企业为案例展开讨论,针对企业问题提出一些管理改革办法,既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3.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高网络教育竞争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搞好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设施服务、信息服务、资源服务、自学(修)服务、教(导、助)学服务等等。为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1)充分利用学校“天网地网合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有赖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对教学设施和条件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大的投入。为此,陕西电大建成了校园宽带网和互联网站,少数分校建成了校园网或局域网,本科试点单位基本上都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视听阅览室,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建成了VBI数据广播接收系统,陕西省的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天网地网合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学校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遵循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应用现代学习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印刷、音像和计算机网页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与面授辅导、电话答疑、电子邮件、双向视频会议系统、BBS网上讨论等多种辅导手段综合应用的方式开展远程教学的稳定结构形式。并按照这一基本框架,充分利用“天网地网合一”的教学平台,选择、确立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基本教学模式。从总体上看,根据我省地域分布特点,我们认为在关中经济发达地区及各地区中心城市,应确立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地市以下的县乡、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应确立以卫星电视、音像媒体为主,计算机及网络为辅的教与学模式。

(2)提供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工商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主编、参编了管理类很多的教材,如《现代经济学主要学派》、《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现代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股份制经济概论》等教材和辅助教材;教师们还积极参加学校网络课程、CAI课件、IP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如《现代经济学专题》、《财政学导论》、《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电子商务基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每一学期教师都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更新这些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网络课程面授和网上教学辅导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化,简便、易掌握的学习资源。

(3)采取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非同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是尝试网上直播实时授课,通过实时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系统,授课老师在学校授课室上课,校外教学点的学生在听课室听课;二是VOD视频点播,教师上课的实况制成VOD课件,存放在VOD服务器上,校外教学点可在网上点播或下载到教学点的VOD服务器上,播放录像上课;三是Web方式,学生通过登录远程教育网站,浏览访问Web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进行网上讨论和辅导答疑。四是提供光碟,制作网络课程光碟、VCD录像光碟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辅助手段;五是开展网上答辩,通过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平台、金虎软件系统,教师在办公室就可以给基层分校的学生进行网上课程教学答疑和毕业论文答辩,提高了答辩效率、降低了答辩成本。

三、创新点

我们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经济分析能力、管理实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将这些理念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地打破陈规、创新教学。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教育是一个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新生事物,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一样,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某本教材,而是要时刻关注其前沿动态,广泛搜集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由于教学计划学时有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内容新、范围广的知识。如《财政学》每章后的时政材料和国家最新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实施效果的材料提供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电子商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电子商务教师充分利用网上的免费资源,指导学生体验数字证书的认证、电子邮件的加密、文档的数字签名等。

2.教学过程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创新是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方面,开放教育与网络紧密相连,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这就要求其教学必须突出个性化和交互性。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管理工作实际展开分析、研究和讨论,穿插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个性化和交互性才得以实现。

3.注重实践操作训练。在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证券投资分析》课堂上,老师通过实时股票软件,把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对大盘和股票的看法与操作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大量实战案例培养学生在掌握书本基本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一些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股票买卖模拟实战,老师对每个人所推荐股票进行点评和后市预测,并在下一次面授课程中进行检阅,总结得失,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又使学生得到实战氛围的熏陶和锻炼。

4.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学生必须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比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业多为联系实际的计算、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开展解难释疑的讨论活动,完成课后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改革,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财政学》与《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加大了形成性考核与客观分析研究试题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考核方式由闭卷考核为开卷考核,《电子商务》课程在形成性考核中增加了网上操作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增加案例考试和实践分析、论证试题的考核比例等。

四、应用情况和效果

1.校内应用情况和效果

(1)工商管理模拟试验软件经过三年的运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98%的学员在做过工商管理模拟试验软件实验和考核后都反映说很好,清楚明白了现代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对实际工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工商管理类主要课程考试改革后的通过率比课程考试改革前有所提高且比率合理,符合课程教学实际。如《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分析》和《电子商务》等分别为78%、83%、75%、50%、80%,说明我们的课程考核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3)《财政学》时政小论文写作、《证券投资分析》实盘买卖点分析,这一类试题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学期中间必须认真利用课程的各种教学媒体资源打好理论基础,同时注意查阅大量相关实证、实盘资料,从历年评阅试卷情况看,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材料丰富、结论措施有许多创新思想与观念,证券买卖实盘操作的研判能力增强。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创新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都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外应用情况和效果

(1)陕西电大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工商管理实验软件《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为了尽快推广,工商教研室专门组织全省工商类教师实验软件培训会,手把手的教会基层教师如何使用软件,基层电大反映良好。

(2)工商管理教师开发的《人力资源案例分析》、《现代经济学专题》、《财政学导学》、《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件和CAI课件分别被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奖、中央电大三等奖、省教育厅三等奖、校级一等奖。

(3)《财政学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获中央电大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奖,《市场营销》、《财政学》两门课程分别获得中央电大第一届、第三届教学创新奖。

(4)相关教师承担了省级课题,如李西凤教授主持陕西省2008年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陕西远程教育规模效益与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承担陕西省2008年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陕西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

篇4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从“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入手,详细阐述了“地方财政学”课程的教改方式———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改革;地方财政学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财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财政学”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细化到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向纵深推进,属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会导致授课内容的空洞、抽象而难学。个别初学者甚至认为“地方财政学”的知识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地方财政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潜能现在已经发掘的比较充分了,能够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向学生讲述地方财政学的相关知识。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架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案例的提出、多媒体的制作和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缺陷一目了然。一是这些教学方式只为了知识的授受,把教学当作“教书”,片面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学生无法学会如何主动学习。二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的过程;这种授课过程以教师思维为主,学生只要能跟得上教师思维即可,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改革“地方财政学”的授课方式必要而且紧迫。

(二)“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意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专题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本专业相关专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专题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该专题知识的构建。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为本,整个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依托课程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着重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地方财政学”的优势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流行,尤其像“地方财政学”这样的课程,更应该把该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地方财政在我国并未成体系,现有的教材较为简单与空洞,与以前所学专业课重复内容颇多。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辅之以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深度。专题研究中,学生自我搜索和整理相关专题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则是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交流过程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火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参与,从而深入地自主学习。

(一)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这种方法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课堂地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整理资料、形成看法,他们不再是教师固定思维的接受者。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专题讨论是现场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有效培养。遇到不同观点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驳斥对方的观点,更是一次对思维能力的现场训练。专题讨论也是各种观点汇集交锋的有利时机,这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有利于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财政学”的教改主要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讨论为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专题研究在设计专题时,要系统归纳和整合“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有时甚至打破知识体系的固有结构,力争使每一个专题自成体系,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和方向。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专题时力争囊括该课程目前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自学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首先是小组内成员就所选专题问题,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和体会相互展示、进行交流。其次,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上集中讲课,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地方财政学”课本授课知识较少,所占课时为20个左右,剩余课时都可用来安排进行专题研讨,课本授课与专题研讨穿行。同时考虑研讨花费学生的时间和占用课堂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地方财政学”的专题研讨一学期安排7—8次即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研讨专题确定,并将全体学生分成7—8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一次专题大约需要2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教师讲授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并将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由专题小组学生回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二次为讨论课,由教师随机抽取负责该专题的小组代表上台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提问,该小组现场答辩,并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确定专题。专题的确定要在本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全部确定下来,专题选择的具体要求:第一,与“地方财政学”密切相关,研讨问题要具体,主要包括目前地方财政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所选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讨论性。第三,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2.教师辅导。教师运用一次课时间,讲授该专题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下次讨论课的讨论问题,并指定该专题的研讨小组。并提出该研讨专题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该专题资料。3.课堂讨论。小组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随机抽取2名小组代表当堂陈述其观点和结论,每人5分钟陈述时间。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相关知识或观点,此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提问答辩时间为25分钟,由教师和其他非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讲解成员和组内同学可以共同答辩、相互补充,争取将目前地方财政学课程中存在争议、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答辩清楚、形成定论。最后留5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并指出该次研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4.形成结论(成果)。每个研讨小组要就研讨问题上交一份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讨问题,所查找的资料,小组观点的形成过程及最后的观点陈述。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提炼,形成最终成果,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以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理解。

四、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思考

“地方财政学”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上一轮制订教学计划时新增这门课程,并且确定为考试课。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体现。第一,本学期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授课,组织的课堂讨论较多,差不多每节课都有一到两个小型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该课程最终成绩应当反映出学生上课质量的差别。第二,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学未成体系,相关教材非常少且讲授的内容也较浅显,并且内容多与现有课程重复。这学期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教材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以专题的形式深化教学内容,而专题授课方式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来考核。第三,上学期的“地方财政学”课程也是采用的考查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虑到课程的延续性,本学期特此申请变更考试方式;并且下一轮教学计划已经将该课程修订为考察课了。新的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得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得分+最终论文得分。这样更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篇5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着和着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 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着。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波特巴认为,过去30年发展变化的重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得课税对家庭行为的影响;社会保险项目的激励效应;资本所得税的效率和归宿;赤字和跨期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实证政治经济学;最优所得税和税种的设计以及转移支付等。未来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则包括了:环境经济学和最适次优政策;老龄经济学;私有化和政府的范围;开放经济中的税收和支出政策;最适社会保险项目的设计;征税与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在生命周期视角中的税收和支出项目以及国防经济学等。

    罗宾?鲍德威认为,“公共经济学”这个词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采纳来取代财政学的,这是因为财政学这个词语似乎是太狭窄了。特别是,许多学者认为财政学太多地集中在筹集收入(税收),而公共经济学则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词语。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政府在税收、支出、社会保险和管制等所有的制定政策问题。人们认为财政学这个词语太狭窄了而不能代表本领域的更广范围的研究对象。然而,这两个词语现在都被使用着。他猜测这大概是英语的一般常见问题,有很多词语都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拉本德拉?扎哈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重叠的。但是,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是太狭窄了。财政学几乎是完全研究政府预算的操作(尤其是税收和支出),而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更多的是公共部门对经济的干预,它包括了诸如管制和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学权威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全球各个大学本科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财政学的经典着作。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提出的财政“稳定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三职能说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政府干预经济的代表观点,是现代财政学的奠基之作。他在回信中指出,他写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30年前完成的着作,他尽管已经94岁高龄,仍然关注财政学的发展变化。他称,他非常后悔看到了财政体制所发生的显着转变。他那一代人还认为财政的建设性和积极作用是对市场的必要补充,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市场。但是,马斯格雷夫一直坚持不懈地认为,公共物品、公正和有效的税制以及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经济作用是在财政学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显然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财政学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财政工具;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贸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种形式的管制等所有的工具。他也注意到,许多问题可能是需要许多工具才能解决的,所以,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可能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同时,还有通过共同的预算政策将一串财政工具合并起来的情况。   马丁?费尔德斯坦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转型。他认为自己当初入门学习的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1959)开启了财政学的新纪元,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方面论述的不足反映了当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同样,马斯格雷夫只是讨论了政府支出的一般原则,其经典着作没有论及政府支出的具体方面,而这也就成为以往30年中公共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在论文中,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交替使用的。

    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财政学理论方面的这些发展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在许多重要的财政学问题上,对庞大的专业思想体系进行了分类。尽管它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表明了一些早期观点的各种错误,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见解。第二,他们吸引了一代优秀的大学生转向公共经济学领域;其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继续理论研究,而是完善了财政学理论基础,这种新理论的严谨性对他们的实证研究是有益的。   

    公共经济学方面实证研究的发展将过去30年的研究与以往所有研究区别开来。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高速计算机、可以依赖的经济计量软件和可读大量数据的机器。这些发展,复杂的经济计量技术和标准装备的大学生对公共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革命都是关键性的。对税收的计量分析研究成果等实证研究深化了我们关于税收对个人风险影响、税收对公司融资政策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分析税收问题的意义的理解。

    财政学研究这种演变的第二个主要方面,一直就是扩大研究主题的范围,它涵盖了政府支出和税收。研究焦点的转移无疑是因为受到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的刺激。财政学领域因此从研究为基本的政府服务融资的税收转变到公共经济学领域,看到了更宽范围内政府支出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的大部分是为了社会保险项目,公共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正好与之呼应。社会保障养老金、事业保险、工人的补偿金、老年保健医疗和穷人医疗补助计划的增加给理论和实证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20世纪70年代,对稳定政策的分析已主要转向宏观领域,更加强调金融政策,而不仅仅研究通过改变预算赤字和盈余的财政刺激的各种变量。然而,财政学研究如何利用税收规定(如投资税收抵免和折旧扣除)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刺激企业投资。财政联邦主义也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分析这些政府如何选择它们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更高一级的政府政策(包括地区财政补贴和匹配财政补贴)如何影响这些选择,以及税收和支出方面形成的地区间差异如何影响私人部门的为政府计划的效果。

篇6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相关知识的训练要靠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来保证。财政学类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对于以应用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学校而言,如何适应各自大学的层次定位,如何将课程内容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对财政金融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相结合,提升学生对财税知识的应用研究能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开设财政学类专业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情况的调查,深入探讨了当前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

 

一、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向国内开设财政学(含税收)专业的高等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占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117所的比重约为41%。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被调查学校及所在财政学科的基本情况;二是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校内实验课程设置情况、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情况、假期社会实践情况、毕业实习情况、其他实践教学形式情况);三是财政学实践教学的管理情况;四是财政学实践教学效果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院校都采用了设置校内实验课程、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部分院校还设有专门的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

 

校内实验课是各院校开展财政学实践教学采取的最为普遍的形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分门别类地设置了包含政府预算、税收征管等在内的财政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以技能型实验和仿真模拟型实验为主。多数院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根据不同实验课程的需要,平均拥有4-5套教学软件,主要包括用友政务软件、兰贝斯财政管理系统、福斯特纳税申报模拟实习软件、CTAIS税务软件和新中大财政管理软件。

 

此外,大多数院校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企业等校外组织机构协同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一般都要求财政学类专业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毕业实习作为检验学生大学本科理论学习程度的重要实践内容。

 

同时,各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以及专门的管理评价体系建设,并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成果形式是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学成果奖。部分院校将本校的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作为区域内的共享资源与其他院校分享,并撰写了有价值的实验教材。这些成果为继续探索财政学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二、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财政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绝大多数样本院校认为从事财政学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使得实践教学仍然与现实脱节,且与理论教学方法区别不大。2/3院校认为校内实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展现实践教学的优势。1/2院校仍然囿于实践教学资金投入的不足、教学形式不够丰富。近1/3院校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缺少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近1/2院校认为实践教学管理中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足。此外,实践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也是目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实践教学本身的不足,学校和上级单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建设程度。

 

1.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包括财政学类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正在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急速扩张的学生规模相比,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实践教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10的样本院校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其余高校都存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尽管各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多数高校的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和毕业实习的投入明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实践教学深入的需要,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和应用人才培养的质量。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校内实验课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是各院校财政学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但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来看,各类高校所开设的实验教学项目数量、实验教学项目类型、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等存在较大差距。

 

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与理论教学衔接不紧密。问题突出表现为_第一,缺乏明确的实验实践教学功能定位;第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缺乏总体规划;第三,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缺乏对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第四,实验类型设置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五,实验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比较薄弱,专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3.实践教学师资能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近3/4的样本院校认为实践教学师资薄弱是制约财政学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实验课教学任务多由专职实验课教师与非专职实验课教师共同承担,近1/2的院校没有专职的校内实验课教师,一般由非专职实验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任务。

 

同时,担任实验课程教师中超过20%从来没有在财税部门和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这些教师对税收征管、政府预算管理实践自身都是门外汉,又怎么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向学生有效传递实践知识和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制度中赋予学术能力的权重较高,教学能力权重较低,而实践教学能力权重就更低了,缺乏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相关措施,导致教师更多地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调查结果显示,对担任校内实验课程的教师,1/10的样本院校并未采取任何鼓励措施,只是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核算中,与其他教学形式没有任何差别。仅有不到1/5的院校将承担实验课程作为教师评优或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部分院校也是采取将其作为教师评优或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但多数院校仍然只是视其为一般理论教学统一计算教学工作量,1/4院校未采取任何鼓励措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综上,实践教学师资基础相对薄弱、实验课教师缺乏相关实践和培训经历、高校缺乏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措施共同导致目前财政学实验课程的师资建设状况良莠不齐,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人才奇缺,现有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既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呈低水平运行状态。

 

4.实验课教学方式亟待创新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实验课教学方式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与传统教学并无太大差异。授课地点基本上在实验室,由于财政学类专业本身的特点,没有太多的动手实验,老师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内容,学生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多数院校引进了实践软件,大多也是与理论课程配套的模拟软件。而且从实际来看,学生对软件本身很容易掌握,但对软件操作背后的理论联系与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并不是很清楚。

 

5.实验课程教材有待统一规范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开设财政学实验课程的样本院校中,仅有不到1/2的院校拥有专门的财政学实验教材。实验课程教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即便是有教材的院校,多数教材中也缺乏鲜活的实验素材、实验案例,类似于软件操作说明书,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6.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样本高校教学软件的数量和质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但超过l/3的院校没有建立教学软件更新制度,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展与实时动态更新,无法跟踪财政税收实践部门业务流程的改革与发展。此外,各样本高校普遍缺乏较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人才,有时候存在软件无法维护或者软件遗失损坏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7.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健全

 

一是对学生的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待创新。目前实践教学考核形式较为传统,主要是采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结合学生实习心得、实习单位评价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考核方式普遍存在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等问题,与理论课的考核基本类似,使得许多学生平时不上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作弊手段(包括获得用人单位的虚假评价等),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财政学实践教学的需要,亟待改革和创新。

 

二是学校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校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样本高校大多缺乏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接近1/2院校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制度。

 

近1/3院校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缺少学监控与评价标准,是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各高校对于理论课程教学水平评价一直缺乏科学并具有公允性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于开展时间不长的实践教学来说,建立统一的教学监控和评价标准也是非常困难的。

 

8.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高效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1/3样本院校未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导致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此外,在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各院校的管理水平普遍较弱,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制度,也无法从根本上指导和干预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践方式,只能依靠实习单位最终的反馈信息,造成学校对校外实习学生监管不力,实习过程基本失去监控,实习内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实习效果难以保障。

 

三、完善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1.加大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投入,任何教学模式的开展都会受到硬件设施的束缚,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教学软件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解决硬件和软件不足的问题,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快速培养高校自身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衔接,校内实验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实习环节做到有效监督和指导,社会调研和创新创业训练落到实处,既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入实践工作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渐进性来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渐进的过程:专业认识——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其中专业认识主要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的财政学类专业介绍课程,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类专业知识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和内容,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课程实验主要是在课堂内依托实验室进行的仿真式和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实验是指将各种片断化的实验课程整合构建综合实验课程,如要将税收征纳、税收稽查两门实验课程构建税收管理综合实验课程,将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分配、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决算、政府会计、财政审计整合为财政管理综合实验课程。

 

毕业实习就是结合自己所学财政学类专业知识和实验课程到校外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企业等进行实地学习。创新创业实践主要指目前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财政学实践教学的环节来看,包括“实验、社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五个环节。从实践教学可以植入的课程来看,无论是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都可以渗透实践教学,可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构成和衔接来看,可以根据本校财政学科培养目标的定位,看培养目标是单纯的应用型人才,还是应用研究型人才或者是单纯的研究型人才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执业考试对接。我国目前有关财政学类专业重要的财经类执业考试,如初级、中级经济师、会计师和注册类税务师、会计师等执业证书,不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考试(如注册税务师为经济类、法学类本科毕业2年),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不得不边工作、边参加培训与考试。

 

可以考虑在应用研究型大学或者应用型大学尝试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将执业资格考试与实践教学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缩短专业知识向专业能力转化的时间,而且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外,我们建议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中,将财政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国家税收”、税收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国税制”,改为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税法”;在会计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中增加“税法”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注册类执业证书考试内容相衔接。

 

3.实现校内实验课程考核办法多样化

 

在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行弹性实验教学。对基本的原则及方法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课堂讲授,随后利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经修订过的数据,设计交易,指导学生进行处理,使学生能熟悉并掌握目前该领域最新的管理技术及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增加开放时间,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选实验内容,自行安排上机实验。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实验,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财政学类专业课程实验的考核方式应实现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的重心应向学生创新能力倾斜,以构建有利于全面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采用分组形式进行的实验项目,应将单个学生的考核与小组的考核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课程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确定,如参与情况、个人能力、实际结果的优劣等综合评判。在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质量和实验结果做出及时、客观和公正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地评分。

 

4.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解决当前各学校普遍面临的财政学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各高校可根据财政学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可实行“理论型”和“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结构。“理论型”教师主要是服务于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实践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其研究水平和方向分别体现基础理论功底及地区优势和特色,如“财政理论与政策”“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理论型”教师要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而“双师型”教师主要服务于专门的校内实验课程的需要,他既是“教师”,又是“实验师”,这种类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执业能力,主要讲授专业实验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能力。针对“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定期到有关部门、基层、企业挂职锻炼,与专业技术人员接触交流,或参与具体项目,以帮助他们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针对目前各高校在激励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措施方面仍然缺乏的现状,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向“双师型”教师进行一定的倾斜,在教师评价、职称评审、奖励制度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财政学类专业所在学院来说,也可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

 

此外,在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包括实习基地在内,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实验课程的兼职教师、调查报告的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兼职导师等,定期可给学生开办专题讲座、指导实际业务操练等。

 

5.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财政学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大多数仍然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应该探索更为适用的实验课教学模式。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相应软件,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流程掌握普遍较快,但对操作流程背后的道理了解并不深刻,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变成了简单的软件操作。

 

从本质上来说,财政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是根本不同的,不仅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明白实践操作背后的机理,能够成为将来工作中的改革者和开拓者。因此,财政学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同样要采用引导启发、问题研究、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渗透”和“现实问题渗透”等探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实验设计进行学用结合,全方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品质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6.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功能的实现。实际上好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可以覆盖本科生还可以辐射到硕士生及至博士后工作站各个层次,不仅可以接受学生实习,还可以聘请兼职硕士生导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实践型师资培养、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等等,因此,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但是,财政学类专业校外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一般建立在财政、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较多,建立在企业机构较少,加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甚至部分企业由于对工作连续性和保密性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导致财政学类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际开展的合作并不是太多,前些年开展很好的实习现在也越来越少了,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的方案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加强与财政、税务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开展的公开领域进行,如一些关系民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利用学校人员充足、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可以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调研。二是大力开展和一些企业的合作,结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财政税收问题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财务人才培养或师资培养。

 

7.规范财政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在开设财政学实验课程的样本院校中,仅有不到1/2的院校拥有专门的财政学实验课教材。在出版的一些教材当中,关于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多数高校的实验课程是基于财政收支管理领域来设计的,如政府预算模拟流程、政府采购流程、政府会计实验、税收收入征收、税务稽查等,其教材基本上是基于实验软件的操作流程编写的。

 

少数高校是将财政收入预测分析等一些经济模型引入到实验课程中,类似于统计分析软件在财政学类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因此,教育部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规范财政学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制定相对统一的财政学实验教学大纲,以规范适合学生使用的实训教材的编写。

 

8.成立专门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机构

 

鉴于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改善实验室教学薄弱的现状,提高实验室教学质量,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在人员和机构配置等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建立专门的实验室教学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全校实验室教学的管理工作,指导各院系实验室教学的实施,加强对各院系实验室教学工作的监控,定期对实验室教学软件进行维护和更新,引进和培训实验人才等。

篇7

__,女,__省教育厅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处长,兼任学校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多年来,__工作勤奋踏实,成绩显著。

注重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履行职责的素质和能力。__自兼任学校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后,深感国防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为适应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要求和提高履行职责的素质能力,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等法规和政策精神,学习相关的国防知识,为在工作中努力贯彻执行国防法规,为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基础。

注重科学实践,着力为构建学校国防教育长效工作机制下功夫。为提高全省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她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市(州、地)教育局、部分高校、高级中学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从推进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着手,按照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领导重视、机构设置、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课时安排、经费保障、器材管理、安全制度等多个方面对全省学生军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组织专家拟定制发了《__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评估方案(试行)》、《__省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评估方案(试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国防教育和军训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篇8

学校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提升实践创新”的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贯通、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四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平台;两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学校目前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学三大类,具体学分分配见表2。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生态文明与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利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教学建设实践

(一)专业建设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经过持续努力,我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5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金融学、旅游管理2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获准建设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要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2011年,开课总量2500门左右,其中双语(英汉双语、蒙汉双语)授课课程100门左右,课程资源上网达到100门左右,实践教学课程68门。2011年,资产评估、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财务会计(高职课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学校有27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门课程入选院(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形成了院级、校级、自治区级三个层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格局。目前《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

(三)教材建设学校一贯重视以专业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汉双语教材10余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包含系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仪器手册、设计应用资料、设计应用方案、工具软件、电子书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校2000多门课程中选用国家、部省、校级规划教材约7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对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自编教材讲义200多部,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还特别重视民族财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如2011年,金融学院有5部教材获得教育部蒙文统编教材计划资助。

(四)实践教学学校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会贯通,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业创新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学校还重点建设了46门实验课程,并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管理,建立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和“防抄袭系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班学生外语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数民族多语种资源库、少数民族汉语、英语语言训练中心。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有关系统知识。通过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相关专业课授课中的有关案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多次聘请学校毕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以他们工作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方面出台了诸如奖励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机制,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2011年,会计学、市场营销学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11年,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内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加强蒙汉双语民族财经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七)国际合作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蒙古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办学途径,学校自2008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会计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见图1)。

(八)校园文化建设在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及学术修养。1.大学生读书活动积极贯彻执行《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读书活动,实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提升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读书活动列入学生必修学分,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方案要求,从2008级学生起,向学生推荐100部经典著作,开展大学生读书活动,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且为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精选书目,精读书目要撰写读书报告,由指定教师进行批阅,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2个学分。2.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热爱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四届“呼思乐”杯蒙语授课班学生基础知识竞赛,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二届“草原雄鹰”搏克大赛,举办了第三届“奥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赛,举办了“天骄之声,唱响校园”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学生社团活动本着“学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的思路,调整了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规模。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各社团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点活动。社团联合会先后举办了“回忆四季放飞梦想”为主题的2011年毕业生歌会、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体育节、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六届电影节、社团联谊晚会等大型活动。萱原文学社举办的“学满萱原文扬财院”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星探天文社举办的“天宫一号”学术讲座活动、飓风话剧团举办的“放飞青想,展现话剧魅力”主题汇报演出、爱心社的“爱心之旅”、马头琴协会的专场报告演出等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厅学分制改革会议精神以及《内蒙古财经学院教育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深化学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过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广泛汲取学分制改革经验,已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专业分流办法,在2010级本科学生中实施“2+6”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针对本科三批学生招生范围仅限管理学学科门类现状,制定《内蒙古财经学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暂行)》;在财政税务学院推行“双证”、“双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重新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条例,把双学士学位教育与副修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学院3S联合实验室;3个校级实验室:语言训练中心、民族语言训练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实验中心;1个资源库:多语种经济管理资源库。此外,还有各学院实验室如测量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实验室、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等等,还建设了大量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学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心围绕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运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经济现象分析、业务过程仿真模拟的虚拟实验环境。构建起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初步完成了与实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等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积极采取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更新观念,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5项。在研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从多学科视角,结合实践,逐步开展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已有多项民族财经教育立项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民族财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学校又有10项校级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组织相关教师继续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预科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班和预科班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与西部地区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其民族财经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加强对这些院校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财经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的更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我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推进。

篇9

我是XX夜大20XX届的财税专业学生,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了夜大学习,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就要毕业了。三年夜大学习,使我获益良多。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遵守校规,依时上课,按时完成课外作业;通过了全部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学分。经过夜大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

夜大业余学习条件艰苦,面对诸多困难,我都一一克服了:一是年龄偏大,记忆力和智力减退。我就用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多几倍的时间去学习;二是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时做好工作,学习时努力学习,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三是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家庭的关系。我积极争取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配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为我完成学业的巨大动力。

经过了三年的夜大学习,大大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学期间,我们学习了政治理论课程,对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有了更深刻理解,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财政学》、《国家税收》、《税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十多门专业课程,使我的专业基础更加扎实,对今后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业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它为我们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中,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毕业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争取做一名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称职的国家公务员。

篇10

一般而言,行为财政学的实验分为以下三大类:

(1)验证型实验,主要是对已有或公认的结论进行论证和验明。(2)创新型实验,主要是指在已有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开展的创新型实验,目标是通过不断的实验得出有创新意义的结论和思想。(3)仿真模拟型实验,此类实验主要针对一些财政行为,如政法财政管理、预算编制、政府会计和纳税遵从等,通过在实验室仿真模拟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实验。研究人员在做这三大类实验研究时,主要通过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针对实验目的,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假设)来改变实验的环境或规则,并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分析实验的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行为财政学研究中取得的结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因而,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为了真实地表现或模拟财税环境,如何筛选、操纵和控制众多的财税行为的影响因素。在行为财政学的实验研究方法中,主要有两种设计实验影响因素的方法:一是设计单一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是指在实验中仅设置单一影响因素,研究者观察在该影响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实验参与者的反应;二是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是指在实验中设置多个影响因素,研究者观察并分析多个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实验参与者的反应以及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条件和实验目的的不同,不同研究者会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一)设计单一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

设计单一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实验环境中,经过每次实验检验某一种或某一类影响因子对考察目标的影响情况。其优势主要在于最大程度地简化了实验环境,研究者可以控制单一影响因素从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实验参与者仅需要面对一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这使研究者易于观察该影响因素对实验参与者的影响。Davis &Hecht(2003)在研究社会制度对于税收遵从的影响时,就选择将实验中的初始资本、税率、处罚率等影响因素都设为固定值,从而观察社会制度对个人纳税遵从的影响。Cumming et al(2006)在实验中也采用了设计单一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他为参与者给定了收入、税率,但是却设计了稽查率的不同可能,通过观察参与者对不同稽查率所做出的反应,便能够得到稽查率对个人纳税遵从的影响。社会规范所包含的影响因素众多,社会规范在一定的财税环境下,对财税政策的当事人具有一定的影响。Bobek &Ro-berts(2007)则主要通过设计单一影响因素的实验,将众多社会规范的子类分别设定为固定值或参照样本,考察了社会规范在纳税遵从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另外,在税收策划、申报、核查与征缴的研究中,由于个人申报的主观性相对较大,Park et al(2003)、Ma-ciejovsky et al(2007)、Coricelli et al(2010)等学者在进行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时也采用了设计单一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来模拟个人申报的思想活动状态和最终的纳税决策。在实验中仅设计单一影响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实验难度,但由于实验环境过于简化,与现实纳税遵从环境并不符合,会导致实验结果的精度较低。随着心理学和统计学的发展,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在实验中设计多个影响因素。

(二)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

当研究者需要实验环境尽可能接近现实世界中的财税情形时,往往需要在实验中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研究人员采取设计多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主要是为了考察比较在多个影响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实验参与者对此所做出的反应。对于较为复杂的税收遵从实验来说,设计多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各影响因素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这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有很大的作用。在Friedland(1978)首次组织进行的研究偷逃税问题的实验中,就采用了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此后,在进一步检验稽查率与纳税遵从行为的研究中,McClelland et al(1991)通过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检验了当纳税人高估检查概率时的纳税行为以及政府服务在个人的纳税遵从决策中的影响,他们发现,由于一些实验者高估了实际较低的检查概率,所以导致所支付的实际税额高于预期效用理论预测出的理论数额。在行为财政学的各种研究中,研究者逐步考虑了各种多因素影响方面,并将各类影响因素考虑到税收实验的设计中。在现实的财税环境中,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税收自然也成为了研究者的研究重点。由于纳税申报的主观性相对有弹性,故研究者也将心理学因素考虑到行为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中。Caroline et al(2001)选择了若干样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察税收遵从的问题,利用实验数据实证得出了关于税收遵从的各类动因。而几乎在同一时期,Kirchler et al(2001)又将心理学作为起点,从逃税避税的影响因素出发,用问卷调查法讨论了社会对避税、逃税在道德标准和合法性方面的认可程度。Chung et al(2003)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了这项研究,他们调查了友好劝说中性别的不同对税收遵从行为的影响,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一个2(男性和女性)×2(友好劝说和控制)的完全析因实验。首先,他们要求友好一组的参与者写出并且读出他们理应完全遵循的一系列理由,然后再要求两组参与者说出他们的收入和所得税情况。在这样的实验下,结果显示出了性别和友好劝说以及性别的相互影响在申报所得中的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友好劝说组中女性申报的个人所得要明显高于该组的男性申报的个人所得。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情绪,这个概念在认知科学中日益得到重视的同时也引起了研究税收遵从的学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Murphy(2003)在对过程公平与税收遵从的研究中,就得出了情绪在过程公平中有着重要作用的结论。Cebula(2004)将美国1975-1997年间的实际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之后认为,公众对所得税偷逃税程度与政府不满情绪的强烈程度正相关。另一方面,Feld &Frey(2007)将税收遵从看作是一种心理税收的契约,在这个前提下考察了在惩罚或奖励的刺激下情绪与忠诚的相互作用。在这类研究中,情绪虽然已经被视作影响税收遵从的因素,并且分析了其对决策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情绪始终从未作为单个因素,而且情绪在遵从决策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也并未得到详细描述,而且在以情绪为主题的研究中也并未出现对税收遵从的研究。除去情绪和公平感,纳税人具有自然人及社会人所具有的很多属性,其中包括自然属性———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差异,也包括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法律知识、纳税认知、税收道德、稽查率、价值取向、大众的认可以及税法的公平性。研究者都已经把这些因素作为影响纳税遵从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Trivede,et al(2003)在多因素实验设计中,在控制部分特征因素的同时研究其余影响因素,通过在实验室对自愿者测试了道德推理、风险偏好和稽查率、价值取向、税制公平与否、周围纳税人所施加的影响对税收遵从的影响,在获得一手实验数据后通过协方差分析得出结论,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个人税收遵从决策或行为。由于宏观的税收申报数据不易获得,行为财政学的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实验室方法。在此基础上,Dhami et al(2007)在基于前景理论的税收遵从模型中创新地使用了一种权重函数形式,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他们比较了期望效用理论模型同该模型在相同稽查率下,为了获得同样的税收遵从度所需要的罚款力度,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前景理论模型比期望效用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从而能够较好地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纳税这样一个问题。同样,Bobek &Roberts(2007)在多因素实验设计中使用澳大利亚、新加坡和美国的纳税遵从实际情况数据检验了这三个国家中社会风尚在纳税遵从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文章运用因子分析识别出了三种不同的社会风尚结构,并发现纳税人自身及其亲近人群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认的正确行为这两种因素可以帮助解释纳税遵从行为。他们的研究认为,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可以帮助解释纳税人选择纳税遵从的动因以及为什么实际纳税遵从度要高于经济学模型中的预测水平。从此可见,多个影响因素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的财政行为,从而达到研究目的。在遵从动因、稽查率和遵从水平都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后,也有学者将税收公平感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后来考察税收遵从水平。Hanke et al(2010)在进行纳税遵从影响因素的实验分析时,也设计了多个影响因素,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依据不同的税率、稽查率、罚款率以及公平性来做出纳税决策。许多学者在进行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研究时,为了使实验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都会选择在实验中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在研究影响因素对于个人纳税遵从的作用时,有的学者仅仅设计单个影响因素的实验,而大部分学者为了使实验更加符合财税现实,往往采取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方式,这样能够使实验尽可能地模拟真实的纳税状况。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对于较为复杂的税收遵从实验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不断调整一些实验要素来进行比对与分析,这对于提高实验精度也有较大作用。

二、实验对象

在纳税遵从的实验研究方法中,实验对象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同的实验对象或者同一实验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实验结果常常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验对象的选择方面要有严格的限定。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不仅会简化实验,而且能够帮助研究者得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验结果。就学者们关于行为财政学的研究情况而言,在个体研究对象方面,本文将研究者所选择的实验对象分为两类,即无纳税经验的行为人和有纳税经验的行为人。

(一)无纳税经验的行为人

行为财政学的实验研究要考察财政行为当事人(包括组织机构纳税者和自然人纳税者)和财税规则制定执行者的行为。当研究各类当事人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时,很多研究者使用了无纳税经验的参试人员。无纳税经验的行为人主要指在校本科生,在个人纳税遵从的研究中,出于对实验成本与实验可控性的考虑,以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是非常普遍的。利用大型税收工程软件(税收征管及稽查软件),让参试人员模拟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对企业、个人的税收申报、核查等进行实验。与针对企业的税收实验相结合,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大型实验。比如将被测试者分成企业与政府两个组,利用某一大型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分别由两个组的被测试者进行税收策划、申报、核查与征缴。实验研究人员可以对参试人员的认知进行引导,而代表政府的被测试对象则可根据税法的要求检验规避是否合法。通过税收实务的实验,能够最大程度上了解并观测财政行为当事人(包含政府决策者及纳税者)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Friedland(1978)首次开展了关于偷逃税的模拟实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一些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样本量受到了较大限制,但也取得了预期的成果。Alm et al(1992)在设计实验时,也选择了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就个体决策实验的精确性而言,在校学生能够与校外人员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在研究财政学中的个体道德与行为差异对税收遵从行为的影响时,也有学者在实验中同时引进有纳税经验和无纳税经验的人作为实验研究对象。Wenzel &Taylor(2005)在研究了税收道德的差异对税收遵从行为的影响这一主题时,首先将对64名无纳税经验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实验结果筛选比对,作为比较组(参照组),之后再对1500名有纳税人经验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其不同的道德行为与税收遵从行为。实验对象以前是否做过类似实验也应当作为选取实验对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参与人第一次参与税收实验时,研究人员往往能够得到更加贴近现实的实验结果。Park et al(2003)通过实验方法来分析韩国的税收遵从影响因素。该学者选取了一批未做过类似实验的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参与人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实验。McGee(2008)则为了分析比较文化差异对纳税遵从的影响,分别在美国和香港选取了一批本科学生来进行纳税遵从实验。将无纳税经验的在校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具有能够降低实验成本以及可控性高的特征,因此有许多研究者选择将无纳税经验在校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但是当实验需要参与者具有对实际纳税情况的切实了解和体会时,无纳税经验的在校本科生就不能作为合适的实验对象。因此在一些实验中,研究者选择有纳税经验的行为人作为实验对象。

(二)有纳税经验的行为人

有纳税经验的行为人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有工作经验和纳税经验的MBA学生;一类则是校外实际纳税人。如何在这两者之间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主要是基于实验成本的考虑以及实验对样本量的要求。选择有工作经验和纳税经验的MBA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主要是考虑到在保持较低成本的基础上,使实验参与者与实际纳税人行为更加接近。Cum-mings(2008)在调查预提条件与纳税遵从的关系时,就将一批MBA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每个实验对象具有不同的初始资本、流动资金。他在实验中所选择的实验对象就包括了一些MBA学生和有过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作者发现,与以在校本科学生相比,有过纳税经验的学生明显更加在意税后收益,而且避税的倾向也更加突出,实验所得的结果也更贴近实际纳税行为。与选择有纳税经验的MBA学生作为实验参试人员相比,也有很多研究人员选择将校外的实际纳税人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这主要是由于,尽管选择有纳税经验的在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既能节约成本也能克服在校本科生无纳税经验的缺陷,但这样的选择依旧存在选择实验对象的范围较窄,样本容量较小等问题。因此,有许多学者在进行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研究时,选择将校外纳税人作为研究对象。Slemrod et al(2001)在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中就选取了填写过1994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纳税申报表的一些居民作为实验对象。此外,Wenzel &Taylor(2004)在调查澳大利亚的税收遵从情况时,选取了4500位租赁房产物主作为实验对象。另外,还有Torgler(2003)、Kirchler et al(2010)、Klevenet al(2010)等在实验中也都选择有经验的纳税人作为实验对象。选择真实纳税人作为实验对象,主要是因为研究者认为这些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有直接的接触,是现实纳税过程的直接参与人,他们的行为更加具有可参考性。但这样选择实验对象同时存在着高成本、不易操作等问题,因此采用MBA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实是对两者的中和,能够实现优缺点的互补,提高实验精度。在行为财政学的实验中,大规模的实验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大规模的实验,指实验参试者数量众多、人员结构复杂的实验。大规模的行为财政学实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精度。Wenzel &Taylor(2004)对澳大利亚的税收遵从情况所进行的调查,实验涉及的参试人员超过千名,最后的统计数据为1306名澳大利亚现籍公民,其中人员涉及面广,包括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次和各层次学历教育的公民,此种具有大规模参试人员的行为财政学实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精度,模拟更为广阔的财政税收环境,并以此研究纳税人形成道德的过程。通过大规模调查,Wenzel &Taylor证实了基于自我分类理论的假设,即税收道德促进税收遵从的关键是纳税人是否将社会道德内化并指导日常行为。实验对象数量的庞大也体现在财税学者们的跨国调查和实验中,跨国调查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横向比较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纳税人的行为特征。Belkaoui(2004)横向对比了30多个国家的税收遵从度,通过实际大规模的调查发现,国际间税收遵从度与证券市场重要性程度、经济体的经济自由度、竞争法的有效性呈正比。

三、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对于实验结果的精确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实验内部条件而言,在实验中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以及精确的模拟计算方法能够使实验更易于控制、操作和计算,对实验结果精度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则能够促进实验条件的改善,实现资源共享,并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内部条件

个人纳税遵从实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实验室的高性能计算机使用程度以及采用的模拟计算方法,这些条件对实验精度有很大的影响。在Fried-land(1978)最初进行的税收实验研究中,由于受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其实验只是在工作室发放问卷完成的,并不能实现很好的模拟控制。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并且采用先进的模拟计算方法,能够节约实验时间并提高实验精度。Riedl et al(2001)将纳税遵从实验的场所选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的CREED实验室,实验室中的数十台计算机能够实现联网,充分保证实验过程将受到较好的模拟控制。但是实验参与者的独立性没有作为考虑因素,实验允许参与者可以进行交流,这显然会影响到他人对于实验的判断和决策。Alm(2006)设计的税收实验中采用了计算机软件来决定随机稽查率,并通过电子屏展示实验参与者的阶段性实验结果。与Alm的实验类似,有的实验中会在电子屏告知实验参与者的阶段性实验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干扰参与者对于其他人的判断,参与者会自行与其他人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在下一阶段不断修改。这也干扰了实验参与者的独立性,会影响到实验的精度。Cummings et al(2008)发现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开展税收遵从实验是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实验室进行的,他认为参与者在实验中应当是完全封闭的,于是在实验室设立了许多小隔间,而且不透露其他参与者的任何信息,完全能够实现个人空间的私密化。

(二)外部条件

实验室的内部条件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应当忽视外部资源的利用。与其他机构等外部资源的合作自然也会为行为财政学的实验研究提供研究条件。有些学者会与其他学者或研究院进行合作,完善实验条件,Borck et al(2002)的税收实验就是在实验过程中与Fischbacher展开合作,利用其在1999年设计的一个计算机软件来运行实验程序。最终得到非常理想的实验结果。与此相比,有的学者则会通过与一些大型的税务咨询公司进行合作实验,提升实验的专业化程度和精度,Duflo et al(2005)的税收实验就是在H&R公司的60个办公室中进行的,由于H&R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税收公司,拥有全球顶级的税收咨询系统,这一点为进行税收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基础。另外,有一些学者则强调与其他大学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在Cadsby etal(2007)的实验中,有两个实验组成部分是安排在约克大学的高级实验室,有6个实验组成部分是安排在Guelph大学的普通实验室,由于不同等级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存在较大区别,所以结果明显发现在约克大学的高级实验室中取得的实验成果精度更高。实验精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研究的结果与目的,在环境较好的、有计算机联网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往往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步骤,达成实验目的。但是另一方面,实验室中是否存在干扰因素也是考察实验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实验允许实验参与者之间开展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干扰其他实验参与者在实验中的决策。因此,在设计税收遵从实验时,应尽量实现参与人实验空间的私密化,尽量确保参与人独立进行实验。

四、实验步骤

学者们在进行税收遵从实验时基本上采取两种方式来进行:(1)将实验分为若干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改变不同的控制因素,例如税率、稽查率和处罚率等等,从而在每个实验阶段观察不同控制因素的影响。(2)分为若干个独立实验,每个实验都在一定的税收环境下进行,最后再进行独立实验间的对比分析。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设计实验步骤。

(一)分阶段实验

分阶段实验能够实现实验影响因素的动态控制,能够测试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实验的结果的影响程度,在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Coleman(1996)在调查预提条件与纳税遵从的关系时,将一批MBA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的成员将被分配至不同的税收环境来进行税收决策,通过对每个小组的考察,来分析比较不同初始资金对纳税人决策的影响。他将税收遵从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进行稽查的预先通知,这主要是测验当纳税人知道有可能被稽查之后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其次是提高消费者服务,第三是加入纳税人信息,第四部分是重新设计表格M-1,这是为了检验纳税人发生填报错误的概率或不遵从增加的几率。Lei et al(2002)为了研究资本利得税的纳税遵从度,在实验中每个部分都设计有12个交易期,每个交易期都持续4分钟,在每个交易期结束时单位财产都将被赋予一定的红利。Kleven et al(2010)则将实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2007年的填报月份进行;另一部分则是在2008年的稽查月份进行。这些实验都充分利用了不同实验阶段,通过设计不同的影响因素,考察人们的财税行为和决策过程。研究者会在行为财政学实验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理论和纳税人的认知情况,人为地对被测试者释放不同的信息,从而证得行为财政学中纳税遵从方面的不同结论。Dhami et al(2007)从理论的角度结合行为财政学的实验方法,在累积前景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解释了预缴税款谜题,认为预缴税款能影响纳税遵从的主要原因是纳税人的损失函数并不是线性的,比起可能获得的退税收益,纳税人对损失的感受更为突出。除了风险选择框架之外,Holler(2008)也将被测试人员分组并将实验步骤分为若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释放不同的财税信息给被测试者。其研究发现,纳税人在做出纳税遵从决策时会存在目标框架效应,税务机关可以在纳税人遵从度较高时,强调纳税人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在纳税人遵从度低时重点突出纳税人可能遭受的损失,用信息手段调整纳税人的预期并提高遵从程度。除了风险选择框架之外,Holler(2008)的实验研究发现,纳税人在做出纳税遵从决策时会存在目标框架效应,税务机关可以在纳税人遵从度较高时,强调纳税人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在纳税人遵从度低时重点突出纳税人可能遭受的损失,用信息手段调整纳税人的预期并提高遵从程度。Holler在将被测试人员分为不同的认知阶段后,发现将纳税信息以不同的表述方式传达给纳税者,可以提高税收遵从度。分阶段实验具有比较好的可控性,易于观察不同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但是设计合理的实验阶段非常重要,实验阶段太少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精度,实验阶段太多则会使实验过于复杂,因此,在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研究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匹配的实验阶段。但是分阶段实验存在一种惯性效应,即前一个阶段的实验结果对于后一个阶段有着后续的影响。因此,也有学者选择将实验分成若干个独立实验。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实验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存在干扰的问题,能够进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二)独立分组实验

将实验划分为若干个独立实验,能够很好地解决分阶段实验的惯性效应问题,因为实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存在互相干扰的问题,由此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Robben(1991)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预缴现象,他就采用了将实验分为若干独立实验的方法,将来自于6个国家的674个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了10个独立的实验。实验根据国别不同来进行分组,最后进行小组间的对比分析,通过对实验进行组间控制,实验结果与前景理论的预测相一致,即处于补缴状况的纳税者表现出更多的不遵从现象。Kerschbamer(1998)在进行税收实验研究时,将实验参与人分为两个独立实验,实验中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初始成本来进行实验分布,同时在这两个独立实验中税收环境也有较大差异(税率和稽查率都相差约5个百分点)。Slemrod et al(2001)在1995年调查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纳税人对于稽查率增加的反应,作者将1714名实验者按照收入和稽查率的不同分为9个小组进行独立实验,例如低收入高稽查率实验小组,低收入低稽查率实验小组,高收入高稽查率实验小组等等。另外,Riedl et al(2001)在研究礼品交换中的赠予税时,在实验研究中将实验对象分为公司和工人两个独立实验小组,最后进行实验小组的对比分析,这样的独立实验主要是期望能够分析针对不同的纳税对象,调整税收环境是否会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分组与相对的独立组间控制,可以使得实验发起者对实验对象的不同认知方面进行控制。在研究澳大利亚纳税人的申报行为及其态度时Ni-emirowski et al(2003)调查了,通过将参试人员按照不同的背景分组,并通过分组对参试人员进行同方向的认知引导(例如从基于税收的价值、信念、态度和法务知识方面引导),其研究证实了纳税人不同信念、对纳税的认知度和对法务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实际的税收遵从决策之间的关联,从其关联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对某些避税行为的容忍和不遵从的意图是税收决策的两个关键因素。尽管从心理认知学的角度来看,纳税人对税务知识的了解到深刻认识是复杂及缓慢的过程,但学者们发现,通过行为财政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将纳税人的认知、纳税决策过程和最终的税收决定相联系起来。Creedyet al(2007)所著的关于线性所得税的相关论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对于不同约束条件下怎样确定线性所得税的参数给出了非常详细讲解,为了避免过于复杂的数学推导,他给出了一个近似的算法,简化了计算过程,从而进一步提供了更好的行为财政学实验研究后的计算统计方法。行为财政学的实验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公共部门的财政预算管理为主。其目的是将公共管理部门进行财政管理的实际操作流程引入到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操作。目前,可以引入的仿真模拟实验包括政府预算模拟流程实验、政府采购实务操作模拟实验。每个实验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细分为不同的子项目,如政府预算模拟流程实验根据政府预算的流程又细分为部门预算编制、财政收入管理系统与财政支出管理系统三个部分。部门预算编制实验模拟真实的部门预算编制流程,将被测试者分为财政部门、各个预算单位等角色,使被测试者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部门预算的基本编制流程。财政收入管理系统能够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地方税务局、银行、国库的三方核对,有效控制税金的及时快速缴纳。而财政支出管理系统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这三个部分既可单独作为实验科目,又可以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综合实验。实验研究人员可以将被测试者分组,赋予各组不同的财政角色,如预算组、国库组、预算单位组、政府采购组等。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研究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使组内部工作协调起来,并通过业务的串联,使组和组之间形成业务的协作关系。一次试验完毕,被测试者可以进行角色互换,使研究人员能够获得不同组的全面的财政行为的实验结果及各类模拟。分阶段实验能够实现实验因素的动态控制,能够测试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于实验的结果的影响程度,但并不是实验阶段越多越好,实验阶段应根据实验的目的来匹配。但是分阶段实验存在一种惯性效应,即前一个阶段的实验结果对于后一个阶段有着后续的影响。将实验分成若干个独立实验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实验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存在干扰的问题,能够进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五、结语

我们主要从实验方法、实验对象、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步骤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研究方法,从这四个方面分别对学者们在个人纳税遵从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对比。财政学实验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行为财政学实验的突出特点是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才能自由运用模拟软件、实施大型财政学实验项目。例如税务实验,参加实验之前参试人员必须要对税法相应的知识点熟练掌握或对纳税规则有所了解和认知,才能进行税收规划、申报等科目的实验。如果参试人员对于企业所得税的抵扣条款或个人所得税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完成一项完整的企业税收申报或者个人所得税的申报。研究人员应在实验之前,反复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督促参试人员做好各项知识储备,才能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根据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并结合我国目前纳税遵从的现况,我们认为关于纳税遵从的实验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验中选择设计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我国正处于税收征管大力改革的时期,分析相关税收政策的改革对个人纳税遵从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验中设计多个影响因素,使实验更加符合实际纳税情况,能够更好地分析比较在多个影响因素下个人纳税遵从实验所取得的结果的变化,从而为我国税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在行为财政学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人员长时间地对纳税遵从模式所进行的分析,得出了影响纳税遵从的主要因素包括:基于自利性的影响因素,纳税遵从主体将经济利益置于首位;基于道德性的影响因素,纳税遵从主体较为注重社会的评价;基于社会性的影响因素,纳税遵从主体注重对政治权利的诉求和对自身利益的有效保护,以及由此产生对税务机关的政治信任等。如此一来,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可以扩展到很多个,同时研究者还需将心理学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考虑到行为财政学实验中。

2.合理选择实验对象,扩大样本容量。实验对象是影响个人纳税遵从实验精度的重要因素,选择合理的实验对象,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实验成本,提高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精度,也能够保证实验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纳税人行为,使实验结果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研究人员在对行为财政学的研究中,难免会随机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实验人员,差异化安排实验内容。财政学中的税收遵从是所有公民的必修课,但每个个体所认知的内容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浅是有差异的。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和针对这一现象,对不同的参试人员进行考察,根据其不同的认知结构,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以验证和考察所需要的行为财政学结论和观点。比如认知结构不清晰和认知程度不深的参试人员,所了解的财政学或税收的内容原本就少,在上机实验环节就可以少安排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只安排一些基本的实验项目。而对财务、会计和财政学了解较专业的参试人员,可以被直接安排参与和税收相关的实验,他们的上机实验就可以增加复杂度或难度,以验证更为复杂和全面的行为财政学观点。对于大规模的行为财政学实验,可以采用分组形式进行的实验项目,应将单个学生的考核与小组的考核相结合,以全面考核参试人员的认知过程和决策程序。实验考核可以将研究实验问卷的结果与在填写问卷或在税收游戏答题时的决策过程想结合,主要根据参试人员的综合表现或状态来确定,如参与情况(心理变化、认知后的情绪变化等)、个人能力(如财税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其他人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实际结果的情况等综合评判。综合后的实验结果评判也从单一的由单向打分制,转变为多维度的全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内部实验条件与外部实验条件有机结合。实验条件对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精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进行个人纳税遵从的实验研究时,应当尽量保证参与人实验空间的私密化,保证参与人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另外,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时,应当采用更精确的计算方法和处理手段,确保结果的精确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财政学的实验环境非常优越。近年来,通过装备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了从传统手工操作、沙盘模拟一跃跨入先进的计算机模拟,网络化管理的CAI环境。如今80%的实验项目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和操作,60%的项目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环境下进行,传统的技术实验也可以由挂图、教师手把手、面对面的辅导方式,转向多媒体、电子幻灯、视频以及电子教室系统实现的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先进的技术使实验内容的广度深度从量到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验效果和质量都会有明显的提高。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行为财政学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运用现代化实验手段,采用多元化的实验模式。除了采用传统实验室方式让参试人员被动认知和现场指导外,还可以大力采用电子计算机化的实验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制作多种财税认知课件,增强参试人员主观认知的能动性,利用这种方法可及时补充相关学科最新发展的新信息等等,增强实验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网络辅助实验平台,向广大参试人员提供该实验的课件、实验网络资源、设计实验及答疑讨论区等内容。参试者可以从中下载获取该实验对应部分的教学资料、实验数据等。答疑区可以使参试者克服羞涩,促使其主动、大胆地暴露自己最真实的财税行为(在讨论区还由实验研究人员担当主持),由参试者进行自由的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