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英语翻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21:25:47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1

[关键词]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翻译

为繁荣医学教育,提高医疗水平,传播医学知识,促进同国外的医学交流,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我国目前已出版发行了数百种医学期刊。为了方便论文的检索和查阅,保持同国外医学期刊的一致性,医学论文大多要求书写中、英文摘要。笔者在医学期刊的英文编辑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摘要的书写不够规范,部分作者在遇到长句及疑难句子时就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将检索的外文资料生搬硬抄,同自己的原文完全不对应。笔者特撰写此文,以期对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书写英文摘要的水平、提高医学论文的质量有所帮助。

1 英文摘要的写作格式

医学论文摘要的格式目前主要采用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它是由加拿大Mc 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教授Haynes博士[1]于1990年4月首先提出的。而几乎在同年,美国《内科学纪事》(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Ann Intern Med)在国际上率先应用结构式摘要[2],随之,世界各国的医学期刊都采用了结构式摘要[3]。这些结构式摘要有8段式、7段式、6段式、5段式、4段式及3段式等,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研究单位、研究对象或病人、处理方法、检测方法、结果及结论共8项。而在实际应用中,8段式结构式摘要逐渐简化为4段式。我国大多数医学期刊都采用了4段式结构式摘要,即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1)目的(objective):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重要性,常常涵盖文章的标题内容。(2)方法(methods):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使用何种材料和方法,如何对照分组,如何处理数据等。(3)结果(results):简要介绍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何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此外,还要给出结果的置信值,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4)结论(conclusion):简要对以上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或讨论,并进行总结,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结论。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下例:(1)目的:探讨螺旋CT(S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2)方法:51例疑诊结、直肠肿瘤的患者行SCT扫描,扫描前清洁肠道,并经直肠注气,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51例中,41例经直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其中31例有手术、SCT等完整资料参与分期研究,将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3)结果:SCT总的分期准确率为58.1%(18/31),判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84.4%(27/32)'N分期的准确率为61.3%(19/31)。评价肿瘤浆膜外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50.0%。(4)结论:SCT扫描对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判断肿瘤浆膜外侵犯及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其对应的英文摘要为:(1)Objective:To evaluate spiral CT (SCT) in the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colorectal carcinomas. (2)Methods:Fifty?one patients suspicious of having colorectal carcinoma underwent spiral CT scans performed from the dome of the diaphragm to symphysis pubica after cleansing enema and rectal air insufflation. 41 of the 51 patients were proved to have colorectal carcinoma by colonoscopy and/or pathology. The findings of SCT of 31 patients treated with surger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urgical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or staging.(3)Results:The overall accuracy rate of SCT staging was 58.1%(18/31). For evaluation of T staging and N staging'the accuracy rates were 84.4%(27/32) and 61.3%(19/31).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serosal infiltration were 92.9% and 50.0%.(4)Conclusion:SCT scan'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colorectal carcinoma'is useful to detect the serosal infiltration'lymph node and distant metastasis.上述摘要中英文对应准确,叙述简练,基本上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便于专家和编辑的审稿和校对,也便于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的查阅和检索。

2 英文摘要写作与翻译

应注意的问题众所周知,任何英文书面材料只有用英文思维、构思、写作,才可能成为比较地道的英文文章,医学论文摘要也是这样,最好直接用英文书写。然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以及同论文作者的交流中了解到,80%以上的医务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基本上要首先写出中文摘要,再按照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在写作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都会犯下一些错误。下面将重点讨论摘要写作与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文章标题文章标题具备信息功能(提供文章的主要内容)、祈使功能(吸引读者阅读和购买)、美感功能(简单明了、新颖、醒目)和检索功能(方便读者和科技工作者检索、查阅及引用)。医学论文的标题还有它自己的特点,即有较多的专业术语和较长的字数。对于它们的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一般都采用直译方法,并且要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关系[3]。请看下例:“针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左心功能状态的影响”翻译:The acupuncture effect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ngina pectoris分析:“影响”为中心词,但它在本文中的意思为“疗效”,因为“针刺”是种治疗疾病的方法,“针刺的疗效”可译为“acupuncture effect”。“左心功能状态”是表类属的定语,应紧跟“影响”,“患者”修饰“左心功能状态”,“冠心病心绞痛”修饰“患者”。层层修饰关系在译文中均以介词连接,译文简洁而明晰。

2.2 语态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远不及主动语态广泛。然而,在翻译医学论文摘要时,却常常采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这是因为医学研究着重于客观事物和过程的描述,使得整项活动更显出科学性。同时,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结构上有较大的调节余地,有利于采用必要的修辞手段,扩大句子的信息量,从而突出重要的概念、问题、事实、结论等内容[4]。请看下例:“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3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和相应正常食管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与食管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翻译:The expression of P73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 in 37 cases of esophageal tumor tissues'para?cancer tissues'regional lymphnodes and matched esophageal normal tissues'and their relation to clinical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esophageal cancer was explored.分析:(P73蛋白的)“表达”和“关系”是两个中心词,只有使用被动语态,才能突出这两个词。“检测”和“探讨”都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使用被动语态就是强调其科学性。整个译句使用被动语态达到的效果是结构紧凑,上下联贯。

2.3 时态时态是大多数作者遇到的一大难题,他们不知何时该用何种时态。有时全文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时态,或几种时态杂乱交错,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笔者通过多年对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加工、翻译发现'医学论文摘要中所采用的时态主要是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偶尔也会出现完成时。而它们的功能也很明确,即,一般现在时(偶尔有现在完成时)使用于摘要的目的与结论当中。对于摘要的目的,现在常常省略主语,只用不定式短语进行表达。如“to study; to evaluate; to understand”等;而一般过去时(偶尔有过去完成时)则常常用于摘要的方法和结果之中。请看下例:例1:“106例宫颈癌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其中78例行术前放疗(体外加腔内放疗),16例采用腔内放疗加手术,12例术后放疗。”翻译:106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rcinoma were all treated by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of whom 78 had preoperative radiotherapy'(external radiation and brachytherapy)'16 combination of brachytherapy and radical operation'12 adjuvant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分析:上文是摘要“方法”中的一句。主句使用了过去时,从句则使用了过去完成时。之所以使用这两种时态,是因为在撰写此文时,研究工作已经结束,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已成过去。读者阅过就一目了然。例2:“初步结果显示肝素酶基因表达可能为肺癌细胞获得转移活性的可靠标志之一,其检测可用于辅助判断肺癌患者预后。”翻译: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pression of heparanase gene may be one of the reliable markers for the metastastic activity gained by the lung cancer cells and can be used clinically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分析:这是摘要“结论”中的一句,是论文作者对研究工作进行的总结,并指出其对当前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因此使用的是一般现在时。当然,使用何种时态不能一概而论。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来最后确定。

3 长、难句的翻译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医学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的句子通常较长,结构较复杂,有时,长长的一段文字仅由一句话组成。在医学论文摘要中更是如此,要做好它们的互译还真不容易。这是因为汉语句子建构在意念主轴(thought?pivot)上'英语句子建构在形式(或主谓)主轴(form?pivot or subject?predict?pivot)上[4]。也就是说,虽然句子是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汉语强调的是意义,不太强调句子结构,许多句子没有主语,还有的句子主语不明显,但意义是明确的;而英语句子特别强调句子结构,绝大多数句子需要主语和谓语。这就要求在汉译英过程中注意句意的转换,学会抓找中心词和使用英语中的各个关联词。请看下列例子:例1:“以BPDE诱导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为模型,采用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比较转化细胞及正常对照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分离恶变细胞中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翻译: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bronchial cell line 16HBE induced by BPDE was used as a model for comparing gene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ransformed cells and controls. cDN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solat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cDNA fragment in transformed cells.分析:在中文原句中,出现了“以……”、“采用……”以及“比较……”、“分离……”这两个看似并列的机构'如果按照原文翻译'就会不知所云。因此,根据句意和英语的句子结构,将原文分成两层意思,按照两个句子去翻译。在第一层意思中,“上皮细胞株”在句中是中心词,但在实际翻译中,应通过所有格形式将“恶性转化”处理为中心词。翻译时,将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并且为了保持和中文“以…”结构相一致,使用了被动语态。第二层意思中,“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是中心词。其他结构按照英文习惯出现,层次分明,出落自然,毫无累赘之感。例2:“这些感受器是神经末梢,它们嵌入血管壁,根据该血管扩张的程度发出冲动。”翻译:These receptors are nerve endings that discharge impulses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stretch in the wall of the vessels in which they are imbedded.分析:原文虽然不是太长'但如果按照中文结构去译'就显得很幼稚。因此'就应使用英语中的各个关联词及关联结构。本句中采用的是定语分译法'即用一个主句带上一个定语从句'该定语从句又带上它自己的定语从句'这不仅符合英文习惯'而且逻辑性很强。整个译文层次明晰、流畅自然。以上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探索'希望能对进行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的医务工作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HAYNES R B.More informative abstracts revisited[J].Am Intern Med'1990'113:6976.

[2]PENROSE A M'KATZ S B. Writing in the Sciences [M]. New York:St. Martin?s Inc.'1998:123125.

[3]PICKETT N A'LASTER A A. Technical English [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6:6568.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2

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中医儿科英译

1什么是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西方翻译界遵循的翻译原则之一。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Jeremy Munday在《翻译学导论》一书中曾指出现代翻译理论从5个方面探讨对等的方法和途径,即“语言学途径”、“文艺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和“翻译方法途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大师尤金・奈达从交际学途径出发,将翻译定义为“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20世纪80年代,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他认为这一概念将之前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要求翻译的效果对等,同时也尽可能追求目的语和源语的形式对等。功能对等理论很好地体现了翻译的交际性,因此也是奈达对等理论的核心。

2奈达对等理论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概述

自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传入中国,它在中医术语的翻译,译者的素质研究以及中医文化的翻译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南作用。

关于中医术语的翻译,姚欣等人曾基于功能对等的翻译观,就《伤寒论》的病症名进行了英译研究,从借用西医术语,增补语义和音译三个方面探讨实现对等的方法,为准确翻译病症名提供了借鉴。陈珊也从功能对等的视角下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探讨了功能对等对中医英译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关于译者素质,奈达认为不仅需要精通源语和目的语,更需要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吴建等人提出一个好的中医英语翻译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并且了解中医文化西方文化,而且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关于中医英译中的跨文化因素,李永安分析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4条翻译原则和4条翻译方法。但是关于对等理论在中医各个学科中的应用,目前的研究还较少。曲凡等人从动态对等的理论出发对中医妇科的英译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主要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包括忠实原文,借鉴西医术语,运用词素构词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各个学科走向世界必然势不可挡。因此中医各个学科的英译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仍需加强。

3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重视翻译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因此把目标读者的反应放在首位。笔者将通过具体术语翻译实例来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作用。

3.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原则―自然和准确

追求自然的原则是指译者要尽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对等的词汇。比如中医儿科术语“胎黄”就指新生儿黄疸,英语中对应的词为“neonatal jaundice”,“痄腮”译为“mumps”,“疳积”指慢性的营养不良疾病,可译为“infantile malnutrition”;中医妇科术语”女子胞“就是指子宫,因此可以直接译为“uterus”,“激经”指怀孕期间仍然会行经的表现,因此直接译为“menstruation in pregnancy”。追求自然原则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弄清楚这些中医术语的内涵,才能够去找寻翻译中自然的对等。

中医英语属于医学英语的范畴,因此也属于科技英语。对于科技英语的翻译首先要确保准确。追求准确是指译者要保证目标读者从目的语中获得的信息和源语传递的信息是对等的,因此也有不少译者提出在中医英译过程中重医轻文是有必要的。比如中医中的“心,肝,脾,肺”并不是和西医中的各个脏器一一对应的,如果直接译为“heart, liver, spleen,lung”目标读者获得的信息和源语传递的信息其实是不对等的;曾有译者把“带下医”译为”the 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这样在没有弄清源语本来含义的情况下按字面翻译无法给读者带来正确的信息,只能贻笑大方。正确的翻译是“gynecologist and obstetrician”。

3.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在以上两种翻译原则的指导下,为了实现功能对等,中医术语英译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借用现代医学术语,直译和意译,增加注释的方法。

在借用现代医学术语方面,最常见的莫过于中医的药物制剂类型的英译,中医中的“片,丸,散,糖浆”均采用了西医的术语“tablet, pill, powder, syrup”.关于直译和意译,李永安先生认为中医术语中的解剖用语,基础理论用语和一些中医疗法可采用直译。比如“艾灸”译为“moxibustion”,“正经”译为“main meridian,“奇经”译为“extra meridian”。而中医中与五行的术语以及一些复杂难懂理论术语可以通过意译来完成翻译中的对等。比如中医术语“中风”,和西医里的“stroke”是不一样的,目前公认的比较好的翻译为“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此外,注释的方法也在中医术语翻译中有广泛应用。比如中医中的“气”,不同于英语中的“gas”,有着很丰富的含义。因此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用汉语拼音‘qi”表示,必要的时候添加注释加以解释。例如“胃气”的翻译可以在译文“the qi of stomach”后面添加注释“the function of stomach and intestines”,通过添加注释,目标读者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术语。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3

关键词:医学英语;文体特征;翻译目的;翻译策略

1 医学英语的翻译目的

众所周知,医学与科技的发展几乎始终保持着同步的状态,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而在二十一世纪我国宣布正式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知识的发展和更迭速度飞快,与此同时,医学领域当中也不断涌现出许多全新的技术、疗法、药品等,医学信息也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状态。而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中国医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因此出现了庞大的医学翻译市场。对医学当中发生的现象或全新的知识、技术方法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就是医学英语最主要的功能,而医学英语的翻译目的则是帮助人们突破国别的壁垒、语言的障碍、领域的限制,使得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不同领域的人都能够自由地参与到医学科技的讨论与交流当中[1]。因此医学翻译有着极高的语言要求,不仅语言需要准确清楚、言简意赅,同时还需要保障译文的专业性和精确度,而研究和分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2 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

2.1 词汇特点

在医学英语当中词汇的特点体现在含有大量的缩略词、派生词和冠名术语。所谓的缩略词其实指的就是将词或词组进行简写,虽然形式简单书写便捷,但是蕴含大量的医学信息内容,因此在医学英语当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医学英语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冗长的专业术语,为医学信息交流带来了一定困难,而将其进行简单化处理即使用缩略词,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所谓的派生词指的就是通过使用词根法,在某一现成词或词根上添加具有固定意思的词素派生而成一个新的词汇,譬如肝炎hepatitis,前面hepat为肝脏的意思,在词根后面增加的-itis也炎症的意思。另外在医学英语当中很多时候会将人名、地名等冠以疾病或手术的名称,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就是用最先描述该病的医生阿尔茨海默的名字命名,用以纪念其在医学领域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2.2 句法特点

在句法特点上,医学英语主要表现在多使用长句和包括各种从句在内的复合句。这主要是由于医学英语需要描述的内容非常多,例如需要描述患者的健康状态、病名及病因、治疗方案等等,与此同时需要保证上述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因此需要使用能够完整表达意思的长句和复杂句。另外医学英语还会经常使用被动语态,用以对疾病或患者的情况进行突出说明与重点解释,偶尔会根据实际需要使用一般现在时或虚拟语气。

2.3 语义学特点

鉴于医学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因此句子、段落之间的连接也必须保持连贯一致和高度严谨,译文在结构上需要紧凑,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也需要使用不同的连接词。而为对某一结构进行强调时,医学英语经常会使用语气更为强烈的排比句达到这一目的[2]。

3 医学英语的翻译策略

3.1 坚持以内容为中心

在翻译医学英语是首先需要坚持以内容为中心的原则,即需要正确理解词义和句子。明确词义是准确翻译医学英语的重要基础,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需要始终联系上下文,并且对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想要表述的概念进行仔细揣摩,切忌断章取义,尤其是在翻译常见词的专业运用时,必须了解其在医学当中的正确意思。而在翻译完整句子时,则需要从整体出发,避免拘泥于某个单词或词组的意思,将句子作为一个单位,分析出其具体的句法结构,使用正确的时态进行翻译,同时还需要考虑汉语的语言习惯,对翻译后的句子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能够更加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

3.2 形式始终保持对等

形式保持对等也是翻译医学英语的一大重要策略,所谓的形式对等指的就是将原文的形式特征原原本本的还原至目的语文本当中,也就是在保持意义对等的基础之上确保文体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在词汇用法上保持一致,用时还需要将所有形式当中的标记进行全部保留以便能够确保短语、句子的完整性。在翻译医学术语时,形式对等原则要求译者最好能够使用音译法,方便记忆的同时也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譬如将aspirin翻译成阿司匹林即可[3];在处理句子时,由于汉语主要突出的是话题,主语可以被省略,而英语句子则必须具备主语,这有极个别句子当中没有主语,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多加留心。

3.3 文体需要同时兼顾

通常情况下,在深入分析研究以科技资料为代表的语言材料之后会产生科技文体的结论。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使用的文体语言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很难正确区分出各文体语言之间的界限与差异,所以这也使得医学英语具备强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即各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可以相互包容和渗透,尤其是非科技与科技领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可以相互交替重叠,但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当中必须注重比例适度,否则将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比如说在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讨论当中,科技语言需要占据绝大部分的比例,而共核语言则占据一小部分比例即可;若是在科普文章当中,则正好相反,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普通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尽可能使用通俗化的语言翻译科技方面的专业语言并需要适当增加共核语言的比例[4]。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医学也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医学翻译应运而生,在医学翻译的帮助下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们都能够参与医学科技的讨论与交流。而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医学英语在词汇、句法和语义学方面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其文本特征鲜明。而在翻译医学英语的过程当中需要坚持以内容为主、始终保持形式对等和文体兼顾的原则,这也是做好医学翻译工作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艳君. 基于文体特征的医学英语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探究[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53-156.

[2]修文乔,徐方赋. 试论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2015,04:7-10.

[3]杨晓璐,李青. 由文体特征和翻译目的谈医学英语的具体翻译策略[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15,01:97-100.

[4]雍文明. 探究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翻译目的和翻译技巧[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10-112.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4

关键词:翻译 目的论 中医病理术语

一、引言

随着中西医学界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医文献翻译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中医不同于西医,它有着内在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如何将中医文献翻译准确,使外国人明白和正确理解中医内容,这便是当今翻译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的提出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为译者在中医资料翻译实践中提供了灵活翻译的理论指导。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探究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

二、中医翻译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医越来越引起外国人的兴趣,因此中国众多学者试图将中医文献资料翻译成外语,以促进中外医学界的交流。然而,从目前情况看,中医翻译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中医术语的翻译。正如国家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委员会委员李照国所说:“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至少在目前是名词术语的翻译。”[1]“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现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译语混乱、译语冗长、释义不明。”[2] 信手翻阅我国几部主要的汉译英中医词典,比较同一病理术语的译文,人们往往不难发现,中医病理术语翻译亦存在上述问题。

(一)译语混乱

最近三十年来,在我国中医界影响力较大的三部汉英中医词典,当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汉英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汉英双解中医辞典》以及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汉英中医词典》,三部汉译英中医词典出版的时间分别相隔10年左右。通过比较三部词典对同一术语的翻译,我们发现三个不同的版本。例如:

例1.虚火上炎

译文:(1)flaming-up of deficient fire[3]

(2)flaring up of fire of deficient type[4]

(3)the rise of insubstantial fire[5]

译文(2)的译法中有两个“of”结构使得译文生硬;译文(1)和译文(3)中“deficient fire”和“insubstantial fire”,前者指的是营养不够引起的虚火,后者则是指器官机能不全引起的虚火。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化中医病理术语翻译,这三种译法只会引起混乱。

(二)译语冗长

“译语冗长”是指译者在病理术语翻译中增加过多的冗余信息,造成术语的译文过长,不像术语。这种现象在中医病理术语中也比较常见,例如:

例1.肾虚不孕

译文:sterility due to nephropenia[3]

例2.气结腰痛

译文:osphyalgia caused by Qi stagnation[3]

以上这两个术语都是偏正结构,属于“前因后果”型,译者用介词短语 “due to/caused by”来表示因果,但此类带有介词短语的译文将术语最大的特点――言简意赅丧失殆尽,让读者觉得这完全不像一个术语。

(三)释义不明

“释义不明”是指 “中医中有些用语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在中文特定的语境中实现了完满的结合,但若离开这一特定语境,其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便无法实现统一。有的译者不注意这一点,一味地搞对号入座,结果使译语无法再现原文信息”。[2]换句话说,释义不明是指有些译者在处理中医病理术语中“取象比类”,[1]常常望文生义,采取直译,不能将源语术语的实际含义传达给译语读者的现象。例如:

例1.滋水涵木

译文:providing water for the growth of the wood[3]

例2.金破不鸣

译文:broken metal cannot ring[3]

以上三个病理术语的译文会让外国读者有些不知所云。其实“滋水涵木”是指运用滋肾阴的方法达到养肝阴的目的,适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引起的肝火;“金破不鸣”是指由于肺气损伤而致声音嘶哑,多见于晚期肺结核。

我国翻译学家刘宓庆指出:“只有科学的翻译理论才能揭示翻译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从宏观上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就在于减少事件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6] 中医翻译实践同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互动,是翻译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7]因此笔者认为完善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实践健康发展的前提,并认为翻译目的论在医学翻译中应受到重视,因而在下文中仅探析了目的论在中医病理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三、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对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任何翻译都具有交际功能,中医病理术语翻译也不例外。目的论中“目的原则”可指导中医病理术语翻译活动围绕其翻译目的,即交际目的展开,进行直译、意译或者是二者中和。中医病理术语翻译的目的语,也即译文必须符合逻辑,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才能够让译文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换句话说,译文必须语内连贯,这也就肯定了目的论中“连贯原则”的指导作用。对于拥有独特文化和理论内涵的中医病理术语而言,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即语际间的连贯性对展现中医病理术语的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忠实于原文的译文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交际功能,而忠实性原则就这一点的实现具有指导意义。

四、目的论视角下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

针对中医病理术语汉译英中存在译语混乱、译语冗长、释义不明的问题,本文将就中医病理术语翻译在目的论指导下提出三个策略,即中医病理术语翻译标准化、简洁化和明确化。

(一)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活动中,制定和使用共同的翻译规则。

由前文可知,三本流行的中医翻译工具中术语存在不统一、较混乱的问题。而对中医药翻译而言,翻译中医译者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其翻译最终会具有交际功能,而翻译行为服务于目的,而目的则不仅成为翻译的标准,也成为翻译行为的动力。既然学术交流和推广中医是中医病理翻译的目的,而标准化中医病理术语翻译对于促进中医学术交流及对中医的推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根据“目的原则”,针对“译语混乱”这一现象,中医病理术语翻译标准化应在具体实践中尽快普及。经过分析,“虚火上炎”中“虚火”是由于精亏血少引起的,也即是更偏向于由营养不够引起的,因此该术语应被统一译为“flaming-up of deficient fire”才较为合理。

而在一些含有概念独特、含义丰富、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的翻译中人们不妨使用音译来标准化术语。 例如:

例1.中气

译文:center qi [9]

例2.肾阴阳两虚

译文:dual vacuity of yin and yang [9]

以上两例中“气、阴及阳”都被直接音译为“Qi、yin、yang”,且此音译是被国际友人所认可的且使用的,所以此类含有文化负载词的病理术语皆可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直接音译以达到方便交流的目的。

(二)简洁化

简洁化是指在进行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时,使用简洁译语,避免冗长现象的发生。

而中医翻译译文往往比较长,而这种冗长往往是由于翻译中增加了不必要的信息,换句话说,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并没有实现一致性,这不符合“忠实原则”,然而翻译的精髓在于达意,[5]根据目的论中“忠实原则”,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因此简化后的中医病理译文才更能实现达意这一翻译目的。在经过长期的比较研究后,中医翻译人员借鉴了西医语言的构词法来创造性地译出了一些外国人能看懂,又有中医特色的中医病理术语译文。

例1.肾虚

译文:the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 [3]

上述译文是比较陈旧的译法,比较冗长,并不利于推广,即不利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所以根据“目的原则”,利用构词法,“肾虚”可译为“nephropenia”,其中“nephro-”是肾的词根,而“-penia”就是“deficiency”的意思,此种译文才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此译文现已比较流行。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6月第25卷第6期中就用到此译文。且以“nephro-”为词根的中医病理术语有“肾火偏亢”(hypernephropyria)、“肾水不足”(hyponephroaqua)及“肾阴虚”(hyponephroyin)等。

例2.伤寒

译文:EFD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5]

该译文中,仅用EFD就代表了“伤寒”一词,这在中医日益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无疑将会被国际友人所接受。根据目的原则,具有强大交际功能的中医病理术语英译缩略词可有效地消除一部分中医病理术语“译语冗长”这一现象,因此可采用缩略词来起到简化译语的作用。

实现简洁化,可采取词素翻译、仿照法及缩略词。因此,前文中提及的“肾虚不孕”(sterility due to nephropenia)和“气结腰痛”(osphyalgia caused by Qi stagnation)可采用词素翻译,省略介词,省略后译语仿照西医中表因果的病理术语名词译法,将表原因的名词形容词化,且因前果后,正如西医中因果型病理名词“风湿热”(rheumatic fever)和“心病性气喘”(cardiac asthma)等一样,虽然也表因果但并未出现表因果的介词,因此省略后的译语应分别为“nephropenic sterility”和“Qi-stagnated osphyalgia”。

(三)明确化

明确化是指在中医病理术语翻译时,译文能明确地表达出原文含义,忠实于原文,且有一定意义。

而有些译者在处理需要一定语境的中医病理术语译语翻译时,常常只翻译表层语意,造成了“释义不明”的现象,例如:

例1.土不制水

译文:earth fails control water [3]

以上译文显然做到了与原文“一一对应”,但其实根本就词不达意,国人尚且无法理解,何况是外国人,也即译文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能让译文读者理解,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没有意义,并未做到译文的语内连贯,这与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相违背;同时这类译文并没有真正做到忠实于源语,未能达意,也就起不到交流目的,违背了翻译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和“目的原则”。实际上“土不制水”中“土”是指肝,该术语是指肝宜调和畅达,不宜受抑郁。因此针对这类“取象比类”[2]型术语,翻译时要进行“深化”,即要对原文理解及表达得透彻、入理,而不是满足于对表层信息的转述。所以“土不制水”的译文按其原义应深化为 “fluid metabolism disorder due to hyposplenofunction”。改译后译文能更清楚地表达出原文的深层含义,忠实于源语,符合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

“明确化”可通过“深化”译文来实现。因此,前文中提及的“滋水涵木”(providing water for the growth of the wood)和“金破不鸣”(broken metal cannot ring)也应深化为“kidney-yin nourishing for liver-yin restoring”和“pulmopenic hoarseness”。改译后译文覆盖了原文全部信息,满足了交际需求,符合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

五、结语

为克服目前中医病理术语翻译中译语混乱、译语冗长、释义不明的问题,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提出了三个建议,即中医病理术语翻译应标准化、简洁化及明确化,以实现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目的,即推动中西医学界学术交流,将中医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2] 李照国,李萧红.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中医

药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衍文,等.汉英中医辞典[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

[4] 原一祥,等.汉英双解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5] 魏杰,等.汉英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6]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社,2005.

[7]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3.

[8] 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

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

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33.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5

【关键词】中医术语名词 英译 归化异化法

一、中医术语英译的现状调查

中医药走向世界, 西方人不能深刻领悟中医文化内涵,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是巨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用语词义深奥难懂,以及中医英译工作者多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或缺乏相关的翻译技巧,因此,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不统一乱象,使中医文化很难发扬光大。英国中医翻译家Nigel Wiseman指出: “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to do it”,除了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 一些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等现象外, 更重要是由于中医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 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不仅如此,中医中大多数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它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使得中医术语翻译似乎不可为。李照国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中提到某些中医名词的“实质问题中医界本身也存有争议,翻译上的准确性也很难完全落到实处”,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不仅关乎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中国医学体系和中医深层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

二、w异化研究适用于中医术语英译的理论依据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其中,归化是指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接近目的语文化,向目标语靠拢,译者大多采用流畅的风格,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异化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达时向原语靠拢,译者故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刻意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色。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将归异化概括地更形象,他认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从历史上看,归异化是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因为它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是突破语言因素,扩大到文化和美学之中来。同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归化和异化并非一对截然不同的二元对立体, 在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对外国文本的文化取向, 是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文化取向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在中医科技文本英译中,对文化的共性进行归化, 中医名词术语会被英语读者所共同接受, 具体表现在译文通顺易懂、语言流畅,似乎是用英语写作的一般,没有翻译的痕迹。然而中医词汇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系统,若一味迁就西方医学词汇的译法,则体现不出中医特色。

三、归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归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中不能一蹴而就,而要考虑到中医名词术语的特点。比如,在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些概念独特、含义丰富、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名词术语,如阴阳、五行、脏腑、气、神等,都是含有国情的概念的术语,它们在英语及西方医学体系、术语中均没有对应的说法,用直译或者意译都无法阐述术语本身的内涵,对于这类词汇用归化法翻译往往不能忠实地反映其意思,而用异化法翻译却能保留原术语的原汁原味,不仅忠于原意,还能反映出中医词汇源于生活及取类比象的构建原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保持中医的异域性,采取音译的方式,即采用异化的处理方式,以利于保持其基本内涵和中医特色。如将气译为Qi,阴阳译为 Yin & Yang,并以括号形式将现行译法作为一种文内注解附于有关音译概念之后,以帮助读者理解,而这种方法现如今已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再如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其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两大类。五脏的功能特点是“藏精气”,六腑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五脏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不但包含着西医学同一脏器的部分功能,而且还概括了其它某些器官的一些功能。若将其归化译为“viscus,bowel”,则对应的是西医解剖中的内脏和肠道,与我们中医中注重于各脏的生理功能的脏腑不对等,所以不妨音译加注释为“zang-organ,fu-organ”读来更为妥帖。

然而,当目标语和原语的意思是等同的,归化不失为一种贴合的翻译策略,它既可以准确地表达原语的意思,读者一看也可以迅速而准确的捕获其意,它以一种外国人所熟悉的语言符号转换,因此更易于被外国人所认可。所以,很多中医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用归化法不可以确切的表达它,表达出来有歧义,甚至没有英语单词或词汇与之相对应的,这时用异化法或音译法进行翻译,不仅忠于原意,也可以保留中医的特色。对于初学者,接受这样的词有一定难度,但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慢慢对中医有更深的了解以后,便也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术语了。目前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多目的语读者已处于高级阶段,在对中医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接受这样的译法,而这也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翻译的实践中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可以灵活运用两种翻译法翻译中医名词术语,并用其他方法如借用西医现成的术语、比照西医求同存异、仿照西医构词进行中医翻译。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6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及译法;中医英语教学

一、中医药术语及翻译标准简介

中医药术语源自中医基本理论、生理、病理、各科临床治则、医史等领域,它们作为中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的基石,具有中华文化色彩浓厚、内涵深奥抽象、规范性差等特点。中医药术语一般分为基本理论术语和名称术语两大类。在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工作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较为普遍,翻译难度往往较大。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的英文翻译比较权威的国内外标准主要有:《中医药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4)、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2007)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8)。这三部术语标准是我们从事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科研工作的基础,对中医英语教学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

关于中医药术语英译原则,不同的学术组织、个人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委员会的研究成果《中医药学名词》应用的中医术语英译原则有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及约定俗成,并提出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意,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这些原则成为其他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制订中医术语翻译标准时认为:要准确反映中医术语的原始概念,避免使用拼音,不创造新英文单词,与WHO标准针灸术语保持一致等,并着重考虑对医学意义进行翻译。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的英译原则在制订过程中,经多次会议探讨,认为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及约定俗成。在中医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原则,尤其要把握好对应性、简洁性及约定俗成原则。

三、中医药术语英译方法

中医药术语英译常见方法有直译、意译、音译及仿造法等。当代中医英语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魏杰(Nigel Wiseman)和谢竹藩等。魏杰认为在译入语中创建词汇有四种最基本的方法:①使用现有的名词;②借词,即音译;③仿造;④根据原文定义创造新词。他倾向于以仿造为主要译法,他的模式是选定对应词程序的系统化原则。非专业名词宜以非专业对应词翻译,如:“鼻”nose,“心”heart;专业名词宜以仿造翻译为主,如“命门”life gate,“三焦”triple burner;仿造法未能产生合理对应词时则根据定义造新词,如:“证”pattern,“脘”stomach duct,“痹”impediment,尽量少用音译法。他反对应用西医名词进行翻译,只在可确保中医概念完整且不引入西医概念之处使用西医名词,如:“舌苔”tongue fur, “遗尿”enuresis,“疫”epidemic等。谢竹藩教授等人认为魏杰的这种译法不顾汉语中以词为意义单位的原则、不顾汉字多义性事实,把这种对汉语认识有严重错误的译法换成一般仿造翻译法。关于西医名词的选用,谢竹藩不同意以一般认知作为选用西医名词的原则,而应考虑词义的对应。对于他不反对向西方的普通群众传播中医,但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须考虑西方的医学界。

四、中医药术语翻译及教学

中医翻译教学的重点首先需要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英语多用名词或名词结构,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常用名词来表达汉语中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如,抽象的行为名词),而且动词的兼类情况非常明显,加之英语有词形变化,许多动词词尾加上后缀,如:“-ment”“-tion”“-ance”“-er”“-or”等,即可变成名词。相反,汉语却是动词的使用占优势,而且一个句子可以几个动词连用,这种特点造成了在进行中医翻译过程中,汉语中的动词也常译成英语中的名词或名词结构。所以,在英汉翻译教学中要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性的转译,即将汉语的动词转译成英语中的名词。其次,通过阐述文化渊源以加深对中医理论及术语的理解,增强对术语翻译处理的意识。譬如在讲解中医“气”的概念时,可以比较生活中的“气”、古代哲学的“气”和中医之“气”的区别。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可辅以比喻、形象化等手段使教学生动起来,便于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观察中加深对中医药术语的理解。最后要重视中医英文版教材的选用。国内编写的版本,往往存在英语翻译的问题,但是能更好地让人把握中医的原意,建议选用刘占文教授主编的Essentials of Chinese Medicine,左言富教授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英汉对照),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这些译本各有优点及不足,可以互相对照参考。国外编写的参考书英译规范、观念新颖,可作为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的参考书。在此推荐三本:Choa. G. H. 编写的“Heal the sick” was their motto: The Protestant medical missionaries in China,Karyn.K. L. 编写的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和Unschuld.P. U. 编写的 What is medicine : Western and Eastern approaches to healing。

关于译法,笔者认为应以意译为主,必要时配合使用音译法。鉴于中医药名词术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理念,其中很多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意译能够更好地促进外国读者的理解。有些中医药术语找不到能确切表述其内涵的英译词,可以采用音译法处理。如,有学者把“气”译为“energy”,但它无法解释中医“气”的全部内涵,因为中医之“气”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因此建议把“气”音译为“qi”。此外,中医术语中还有很多词跟“象” 有关,譬如:天象、气象、色象、面象、脉象、舌象。为了确保“象”之翻译不失原意,建议音译为“xiang”, 不建议使用“imagery”。只要阐释清楚其中的文化背景,西方人也能理解“xiang”的含义。有时既不能完全意译,也不能完全用音译,就可音译加注解。如:有人把“失笑散”翻译成“powder for lost smiles”,会让读者误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闷不畅的药物。建议译为“Shi Xiao San”,再加上注解“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有译者将“黄帝内经”直接音译成“Huang Di Neijing Su Wen”,这样外国人很难理解;也有译成“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s”,需注意的是此处译成“S色的帝王”有失偏颇,“黄帝”的“帝”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帝王,因此建议译成“Huang Di’s Inner Classics”较为妥当。此外,还要避免简单的直译。譬如,中医学讲的“天气”往往不是指weather或climate,其内涵和外延更为深奥和广泛, 在《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笔者建议采用“heavenly qi”释义天气。中医学文献中的“伤寒”,广义指一切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外感寒邪即发的疾病,英文词“typhoid”是感受细菌所致,二者有区别,因此中医之“伤寒”我们建议译为“cold damage”比较合适。还有“肺痨”,现代一般认为是肺结核病,故而把它翻译成“tuberculosis”,其实从“痨”字本意来讲是指积劳损削之病,即消耗性疾病 (consumptive/wasting diseases)。这种消耗性疾病在其他脏腑也会出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所提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等“五劳”。所以建议把肺痨或肺劳翻译成“lung wasting”。

当然对于一些约定俗成名词之译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跟学生反复阐明其差别,避免误解。譬如,中医的五脏六腑之各个脏器名称,“心” heart,“肝”liver,“肾”kidney,“脾”spleen 等,与西医中的概念差异迥然,教师应跟学生强调是heart system、liver system、kidney system等,避免学生理解上的混淆。此外,很多中医典籍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它们包含诗词的结构,音韵的平仄。翻译时,在体现典籍原意的同时,也应该尽量使音韵如诗歌般平仄优美,让读者感受到中医经典之美。 譬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文树德先生之译法值得学习借鉴: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yriad beings, 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the basis and beginning of generating and killing, the palace of spirit brilliance.

中医翻译近百年的历史跨度、目标语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译者主体的差异,这些都会给不同的译本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和文化标记。譬如早期译本,Ilza Veith套用了大量的西医术语,把经脉翻译成动脉或静脉arteries (veins),将天癸翻译成menstruation(月经)。如此翻译虽然提高了西方人的接受性,但极易造成读者的误解。随着中医药逐渐传入西方世界,外国人对于中医药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译者们主要侧重于传达中医学知识,多以释义为主。教学中我们推荐采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专家文树德(Paul U. Unschuld)先生的译本,他侧重翻译与研究并重,而且重视原文的深刻内涵。

五、总结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医的英语教学应在把握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中医的语言特色,根据授课对象的文化背景,多引用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比喻、情景、图示等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好中医药术语的真实内涵,在做好中医药翻译教学的同时促进中医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Z].2007.

[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7

关键词:SPOC;中医翻译;混合式教学

近些年,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与MOOC相比,SPOC更加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通过限定学生规模和课程的准入条件,避免了MOOC的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情况。因此,SPOC是将MOOC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MOOC的继承、完善与超越[1-3]。中医英语翻译是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是连接学生中医药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桥梁,是培养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解决中医英语翻译传统课堂课时不够、学生课堂参与机会少、翻译练习枯燥等问题,是中医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本研究将探讨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中医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于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没有平行班,且学生只有30余人,所以本教学研究需跨学期展开。2019年9月选取2017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作为对照组,2020年9月选取2018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作为实验组,2组各35人。在实验开始前,组织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参加中医翻译测试,测试的题量、题型、难易度基本保持一致,分别得到实验组平均成绩68.23分,对照组平均成绩67.43分。2组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任课老师按照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大纲要求,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主讲翻译理论和技巧,学生进行翻译训练。1.2.2实验组开展基于SPOC平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分为线上学生自主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两大教学模块。下文将以“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的翻译”为例,详细介绍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实施过程。1.2.2.1线上教学过程教师提前2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5人一组,共7组,在上课前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登录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翻译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翻译的视频和课件学习,完成相应内容的线上小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情况;(2)针对教师线上提供的中医经典汉英资料,收集其中修辞手法的翻译并分组讨论翻译方法;(3)完成线上作业,找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修辞手法并给出适当翻译;(4)线上互动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教师全程监控学生的线上学习过程,学生线上单元小测试成绩、视频和课件观看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互动讨论次数等学习记录均计入线上学习成绩。1.2.2.2线下教学过程在线下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以下学习过程:线上视频、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结果总结,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1)线上视频、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各小组派代表以PPT的形式汇报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翻译的线上视频、课件的学习成果。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其他组共同评分,成绩计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通过学生的成果汇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翻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2)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并总结汇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线上提供的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翻译的双语资料,学生分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翻译案例中常用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作出总结,最后根据学生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打分,成绩计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医古文汉语资料逐步建立中医思维;另一方面,通过英文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医古文不同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和方法。(3)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找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修辞手法并给出适当翻译”的线上作业,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汇报翻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表现进行打分,成绩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在该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查阅文献理解《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常用修辞手法的内涵,拓展其医古文知识面,而且还能在自主翻译过程中逐步提升探究、创新等能力。

1.3评价指标

(1)课程结束后,组织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参加中医翻译测试,测试的题量、题型、难易度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测得2组平均成绩。(2)课题组对实验组学生发放问卷,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基于SPOC平台的中医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反馈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翻译测试结果

课程结束后,实验组测成绩平均分77.2353高于对照组平均分64.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课题组对实验组学生发放了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问卷结果表明:有31人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基于SPOC平台的中医英语翻译混合教学模式。在多选题“你最喜爱的翻转课堂活动是什么”的回答中,29人认为线上视频、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环节可以帮助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30人觉得自己在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并总结汇报环节更愿意主动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31人认为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不仅有助于自己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探究、创新等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基于SPOC平台的中医英语翻译翻转课堂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是培养学生中医翻译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讨论

3.1基于SPOC的中医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3.1.1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基于SPOC的线上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点学习,在线下翻转课堂完成知识的内化,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中医英语翻译课堂课时不够的问题[4]。同时,教师通过翻转课堂中学生个人和小组的线上视频、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结果总结,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等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指导。线上和线下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3.1.2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传统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仍采用教师主讲中医翻译理论和技巧,学生进行翻译训练的模式,这种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氛围不佳。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完成学习内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次实施的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以“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的翻译”为例,在线上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翻译的视频和课件学习,完成相应内容的线上小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情况;然后针对教师提供的中医经典汉英资料,收集修辞手法的翻译,并分组讨论翻译方法;学生完成线上作业“找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修辞手法并给出适当翻译”并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在线下翻转课堂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结果总结、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等学习任务。通过这些学习任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中医翻译的学习兴趣。

3.2基于SPOC的中医英语翻译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2个方面虽然基于SPOC的中医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效果显著,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在线上教学方面,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线上教学视频的形式、内容,以及线上测试、作业的数量和内容[5]。(2)在翻转课堂环节,应合理安排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任务的组织形式。不建议中医英语翻译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都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比如中医翻译原则、中医翻译技巧等需要理解和应用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翻转教学,中医翻译的过程、中医翻译的单位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则不适用。

参考文献

[1]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2]梅雪,孙颖,曹珊,等.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微生物学各论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36-38.

[3]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53.

[4]孙淼,魏巍.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在眼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18-20.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8

关键词:中医英译;跨文化;黄帝内经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学源远流长,成书久远。且中医思想深受儒家、道家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医翻译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医典之宗,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其体系构成于先秦,成书于两汉。《黄帝内经》语言精美、理论精深、文化色彩浓厚[1]。从1925年开始,截止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2]。本文以跨文化为视域,选取《黄帝内经・素问》ILiza Veith和李照国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文化因素对译本产生的影响。

1 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而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的翻译,与其说涉及了两种语言,倒不如说涉及了两种文化。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3]。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在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对于中医英译来说,它是一个双重的跨文化活动-从中国古代文化到现代文化,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

2 历时的跨文化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翻译活动是在对文化背景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当时语境下的意思。中医药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汉朝,其间中国文字乃至中国文化都经历了巨大变迁。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使中医翻译具有其独特性。在翻译中医药时,译者一定要回到当时的那个时代,根据古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和认识问题的方式来解读古人的著作。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 Veith和李照国的译本在解读源语言方面产生了差异。Veith是一位医史学家,母语是英语,她会五种语言,其中包括汉语。她完全不懂中医学,不具备古汉语阅读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透彻。李照国母语为汉语、本人曾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中医博士学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因此,Veith译本中对原作错误的理解,阐释和漏译很多。李照国译本在保持原作的内涵、思维和主旨方面要好的多。

例l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Veith本:When she reaches her fourteenth year she begins to menstruate and is able to become pregnant.[4]

李本:At the age of fourteen,Tiangui begins to appear, Renmai (Conception Vessel)and Chongmai (Thoroughfare Vessel) are vigorous in function.Then she begins to have menstruation and is able to conceive a baby.[5]

“天癸”、“任脉”和“冲脉”这些词汇极具中医文化特色,它们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Veith本翻译“天癸”为menstruate,失去了源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意义,对于“任脉通,太冲脉盛”,Veith漏译。李本用音译和文后加注,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信息,译文基本忠实。

例2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Veith本:The principle of Yin and Yang〔the male and female elements in nature〕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entire universe.It is the principle of everything in creation.It brings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to parenthood;it is the root and source of life and death;and it is also found within the temples of the gods[4].

李本:Yin and Yang serve as the Dao (1aw)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all things,the parents of change,the beginning of birth and death and the storehouse of Shenming[5].

在这句的翻译中,尽管Veith本语言流畅,但对于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汇“道”、“天地”和“父母”,Veith本用普通英语词汇翻译,无法准确地再现源语言的思想内容,对“神明之府”的翻译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出现了误译。李本用音译或文后加注,读起来虽不十分流畅,相对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所以,在中医英语的翻译中,译者首先应该着重考虑词语的历时变化和古今文化差异,才能进行准确翻译。

3 共时的跨文化

译者在把握了词语的历时变化和古今文化差异后,中医英译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共时的中西方文化的跨越。中医英译对外交流的实质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输出。汉语和英语属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有时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对于中医英译来说,译者具备英语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掌握英汉词汇上的文化差异、句法上的文化差异,具备译入语文化意识,才有可能准确恰当地传递源语的意蕴。Veith利用母语为英语的优势,她本人熟悉西方文化,又了解东方文化。尽管她在源语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错误,但译文文字优美,语句生动,所以,Veith本译本多次再版,流传至今成为公认的好译本。

例3“审其阴阳(阳),以别柔刚(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Veith本:In order to examine whether Yin or Yang predominates one must distinguish a gentle pulse and one of low tension from a hard and bounding pulse.During a disease of Yang,Yin predominates;and during a disease of Yin,Yang predominates.When vigor and constitution are determined,everything is in its proper place[4].

李本:[In diagnosing diseases,it is very important]to differentiate Yin and Yang as well as softness and firmness.Yang diseases can be cured by treating Yin and Yin diseases can be cured by treating Yang.[In treating diseases,one must try to] decide[whether the disease is at]blood[phase or]Qi[phase]and make sure the location[of the disease] [5].

Veith本译文语言优美,句子长短变化灵活,符合英语句子的表达习惯,可读性强,更能为母语是英语的读者所接受。李本语言过于直白,译文选词变化性不大,句式相对简单,译文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

3 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医英语的翻译中,译者首先应该把握词语和文化的历时差异,东西文化的共时差异,才能进行准确地翻译。因此,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医翻译,展开较深层次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英译的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照国.《黄帝内经》英译得失谈[J].上海翻译,2009(11):3.

[2]雷燕,施蕴中.《黄帝内经》英译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172.

[3]刘明东,何晓斓.翻译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1(2):120-124.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9

关键词: 中药说明书 翻译 文献回顾

目前,中药说明书的翻译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中国知网检索,有关“中药说明书”、“中医方剂”翻译的记录甚少。国际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从研究内容广度和研究角度来看,可将中药说明书英译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初探阶段。此阶段研究内容较单一,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探讨中药名称的词汇结构,寻求“对等表达”。倪明(1995)在《试从中医方剂命名的角度谈方名之英译》中对中药方剂名的词汇结构进行分析归纳,并针对不同方剂名结构,提出直译法、意译法、半音半意法和套译等不同译法;蒋林(2002)在《中药名及功效语的汉英翻译》一文中着重研究了中药名和中药功效语的汉英翻译。从中药名及其功效语的构词角度分析,提出了不同构词的相应翻译模式。李照国、朱忠宝(2002)在《中医英语》一书中阐述了中药名称翻译,提出为保证中药名称翻译准确性,一般采取“三保险”或“四保险”法,即:汉语拼音、英语、拉丁语和汉语并用的四种方法;彭治民、李家兴(2004)在《试论中药的英语翻译》一文中提出在对具体中药名称的翻译中,必须区分中药的入药成分与该中药的植物名称。

2.拓展阶段。此阶段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逐渐走出简单的词汇分析阶段,整体把握中药说明书的英译。欧阳利锋(2002)《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一文分析了中药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目的,提出归化策略在中医药说明书翻译中的运用,认为可以而且必须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删和改译;傅微(2006)《语篇视点理论在中药说明书翻译中的运用》一文以语篇视点的角度分析中药说明书翻译,指出现行许多中药说明书翻译的不足,并试图说明语篇视点对翻译中药说明书的意义和影响;杨晓斌(2007)在《简评一份药品说明书的英译》中运用德国著名翻译学教授夫拉姆・威尔斯的观点:应用翻译更应当讲究从心理语言学的层面把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和功能有机结合并加以比较;罗海燕、施蕴中(2009)《中药说明书英译基本问题及策略》一文总结中药说明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五个统一的标准,并针对疾病名称、中药和方剂名称的英译方法提出建议。

从以上国内文献可以看出,虽然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角度日渐广泛,但多局限于语言对等,未能深层揭示中药说明书的内涵。

Raynor David K,Savage Imogen,Knapp Peter等(2004)在“We are the experts:people with asthma talk about their medicine information needs”一文中指出英国有关机构针对哮喘人群的研究表明,患者希望得到更详细而实用的药品标签、说明书信息,并希望参与药品标签、说明书的改进过程;Feifer,Richard(2003)在“How a few simple words improve patients’health?”一文中指出美国一项研究表明25%以上的美国人只有5级教育水平,而药品标签、说明书的书写水平通常在10级水平。中药说明书中含有不少中医药术语,对于美国读者理解更高于10级难度。因此,中药要走向国际化,说明书翻译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理解力,提高说明书的可读性,使其通俗易懂。

另外,蒋兆龙(2002)在《在美国中药不是药》中指出,尽管在美国华人经营的店铺内出售的中药应有尽有,但它们之中没有一种获得FDA的认证,并未真正以“药”的身份进入美国市场。中药是以“饮食补充品”(Dietary Supplements)这一特殊身份入境的。宁泽璞(1998)在《中药产品怎样进入美国市场》中指出说明书中可提及该产品预防疾病和改善人体机能的作用,强调机理而非功效。

中药说明书是中药与国际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桥梁,其英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越周详越有利于信息的准确传递。笔者希望有更多学者投入研究,为中医药对外传播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Raynor D.K.& Savage I.We are the experts:People with asthma talk about their medicine information needs.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04(2):167-174.

[2]傅微.语篇视点理论在中药说明书翻译中的运用,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20.

[3]蒋林.中药名及功效语的汉英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2,(4):57.

[4]蒋兆龙:在美国中药不是药?国际市场,2002,(6):11-12.

[5]李俊梅.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与主治”的文体特点与翻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57-358.

[6]罗海燕,施蕴中.中药说明书英译基本问题及策略.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120-122.

[7]倪明试.从中医方剂命名的角度谈方名之英译.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4):37-39.

[8]宁泽璞.中药产品怎样进入美国市场.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3):12-13.

[9]欧阳利锋.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2002, (2):17-20.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篇10

下面就从古代哲学、古代文学和古代自然地理文化三方面剖析中国文化内涵对中医医学论文翻译的影响。

(1)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和“土”分别对应着人的“五脏”——“肺”、“肝”、“肾”、“心”和“脾”。在中医诊断中,中医师一般不会直接言明病症病状,而是隐喻的用五行来表达。

比如:“泻南补北”,意思是“泻心火滋肾水”,在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其意义,对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要加以区分直译和意译的运用。

(2)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文学

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理论著作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论著中作者经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让一些病理现象更加生动。

例如“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这是将人看成一个整体,用君臣之道来比喻五章六腑,君王是“心”,重点强调“心”在人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而对中国文学不懂的情况下,就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翻译,勉强翻译,也不会到位。

另外还有就是中医理论中,经常会有一些历史经典典故的运用,这样使得语言更加的精炼,内涵也更加的丰富。

比如:病人膏育中“膏”是指心尖脂肪,而“育”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空隙,而病人膏育意指病人病情严重。但是如果不了解典故的情况下,对“膏育”的英语翻译就绝对不能到位。

(3)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自然地理文化

在中医理论著作中也经常会与一些地理名词相关,而这些名词的在这里的意思又与正常意思不同,所以进行英语翻译时,大家要特别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