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07:55:26

贷后管理论文

贷后管理论文篇1

(一)“双结零”时间延长。国储棉收储时间为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末,近年来农发行棉花收购贷款一般在4月末就能全部“双结零”。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皮棉销售时间将会拉长。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纺织行业经营比较困难,去库存化程度较高。纺织行业形势还没有根本好转,皮棉销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货款回笼将会延长,农发行贷款本息“双结零”时间势必会向后推迟。

(二)管理难度大。农发行对棉花收购贷款严格实行“钱随物走、购贷销还、全程监控、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在交储时,只要登入各个企业的网上入储账号,可以了解企业从合同竞拍—交储入库—资金结算—回笼货款每一个环节,完全做到全程监控封闭运行。国家临时交储政策取消后,监管难度将会变得更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资金供应上,贷款额度难确定。因籽棉收购价格没有目标依据,全凭企业对市场的把控和判断,收购的籽棉加工后能否及时顺价销售难以确定,按收购码单供应信贷资金将面临失去物资保障或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二是库存监管难度加大。籽棉上市集中,需集中收购、加工,加工产出的皮棉入库待销,由于销售时间不能确定,库存量大且存放时间长,监管难度增大。三是货款回笼难以把控。在买方市场下,赊销是正常现象,交储时,由于回笼账户在农发行且有总行营业部把控,交储结算资金能确保全额归行。而市场销售时,客户分散,且没有约束条件,资金能否及时、全额回笼农发行很难确定。四是农发行客户经理的监管水平能否适应全市场化下棉花收购贷款资金的监管将受到严峻考验。

(三)贷款风险加大。棉花收购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而在全市场化销售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老板的风险偏好较重,容易赌后市,一旦把握不好出现较大亏损将会危及农发行贷款安全。

二、应对措施

(一)密切关注棉花市场的变化。在棉花收购开始前,做好棉花生产形势的调研工作。对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及成本、收购价格进行不间断预测。对辖内参与收购企业的数量、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具有贷款准入资格的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应随时了解市场行情、企业收购加工状况,及时研究分析市场波动、企业经营销售变化情况和应对措施办法,把好收购、加工、销售过程的各个风险关口,合理确定农发行信贷资金投放进度。

(二)严把客户准入关口。按照农发行“五好”标准即老板好、体制好、经营好、管理好、信誉好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估,特别对企业老板的人品、经营理念和风险偏好、企业对当地棉花收购市场的影响、配合农发行监管与合作的诚意、履行社会责任等认真考察,同时对企业参与收购资金来源,是否参与民间借贷或对外担保等情况作出综合评判,确保贷前对企业贷款风险作出全面评估。

(三)完善和创新风险防控措施。一是落实当地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担保单位,同时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股东与农发行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二是在企业固定资产应抵尽抵的情况下,对企业自有资金及农发行贷款形成的棉花库存办理浮动抵押。三是在棉花收购贷款管理中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管手段。四是对企业收购贷款形成的全部棉花库存从籽棉环节开始办理以农发行为第一受益人的全额保险,保险金额、时间覆盖贷款本金和贷款期限,实现保险“全过程、全额度、全期限”覆盖。五是谨慎、从严把握第二还款来源。

(四)强化“银政企”沟通。新棉开秤前,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新形势下农发行信贷支持棉花收购的有关政策,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重视,把做好棉花收购工作作为政府的工作内容之一;组织由“银政企”三方参与的座谈会,并签订“三方协议”,在农发行做好信贷支持的情况下,政府承诺与农发行共同做好对收购企业的监管工作;对于有一定产量未能落实收购点的地区,要提早向政府报告,由政府指定企业向农发行申请棉花收购贷款并承诺防控风险。同时对于棉花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声誉风险,政府能够主动采取措施,帮助及时化解。

贷后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贷款公司;内部控制;研究探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概况

1.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的定义

所谓内部控制,即为公司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内部控制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公司企业的内部控制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人才管理、财务管理、招商引资等等,都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范畴。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就是其中之一,这其中,小额贷款公司是躯体,而内部控制则是中枢神经,控制着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现如今,国与国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为企业添油加彩,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营运。我国的小额贷款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能脱颖而出的企业必定是有着良好的内部控制的企业。

2.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出现的背景

2004年,我国首次进行小额贷款试点,随后向全国进行全面推广。而此时,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已先于1999年提出,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出现。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应用是在2010年以后,这个时候,中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已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企业,许多企业相继引入了内部控制这一管理理念,小额贷款公司也不例外。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卓有成效,但是尚存在许多的不足。

3.小额贷款公司对民间资本市场的意义

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资本的运用效率,以往小公司小企业,农户和个体户难以向银行获取贷款。而小额贷款公司恰好弥补了银行的不足,这样以来,使民间融资更加的方便。小额贷款公司还促进了民间借贷的规范化运营,降低贷款利息,从而稳定了民间借贷市场,减少了民间借贷纠纷。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问题混乱

众所周知,财务系统是企业的命脉,一旦企业的财务出现混乱,它将会为企业酿成巨大的损失。然而,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国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是外国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中国又会造成水土不服,所以当前中国的小额贷款公司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慢慢摸索适合本土的一套财务管理制度。但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则安于现状,财务人员凭着自己的意志工作,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2.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理念没有及时更新

虽然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是在2010年才得到全面推广,然而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却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探索更新。现如今,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并不注重所谓的内部控制管理,只以盈利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的标准,然而,现代化企业理念已经表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那么这个企业必将走下坡路。

3.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

尽管有些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内部管理制度,但由于现有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尤其是监管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方面包括对财务的监管、人才的监管、公司经营的监管等等。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国内环境的原因,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在公司企业很难得到落实,这也就导致了公司面临监管的缺失,从而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提升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1.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在人才引入,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方面下功夫,建立健全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人才引入方面,首先是考虑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企业进行大换血,革除一些冗员,精简人员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尚处在初级阶段,有些理念虽然落后,但也不能轻易尝试新理念。

2.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企业监管体系

企业的内部监督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环,监督作为企业的第三只眼睛,对规范企业秩序、遏制不良风气、提高企业运营的透明度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监管部门不仅监督员工,企业,还应当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一个独立部门,监督各部门以及各级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事实上,许多小额贷款公司都还没有达到设立监管部门的要求。

3.小额贷款公司应该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交流、组织结构

上文提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的命脉,所以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命脉”效用,对员工进行积极考核,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信息交流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一环,增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增进各部门之间的了解,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在组织结构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层方面,要依据企业现状,调整企业内部的人员管理结构,充分协调好各部门成员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

本文借鉴了当前最新的理论资料,再结合当下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从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的概念、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系统的阐述了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研究。由于本人的自身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足之处,望请海涵。

参考文献:

[1]虞哲.构建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贷后管理论文篇3

一、对信贷流程控制的基本理论认识

信贷流程控制是指银行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成果,从信贷业务流程再造人手,控制和推动信贷管理再造,以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便于信贷业务各相关部门或人员,以高技术含量的信贷业务流程为载体,通过细化了的信贷管理制度、操作程序和具体的管理手段等对信贷业务活动、信贷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织、督导和约束,为信贷管理的效率效果、流程成本管理、信贷风险防范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再造,建立一个以流程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新体系,所有信贷管理活动通过流程实现“过程控制”。根据这一定义,结合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信贷流程控制论。(1)信息技术及其理念指导是基础和前提。首先,信息技术创新使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从而使建立一个以流程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新体系成为可能。其次,信息技术成果的创造性运用能够使流程精简管理层次与中间环节、快速反应、系统高效,同时对管理活动具备“硬约束”能力,从而实现满意的“过程控制”。(2)涉及两方面的控制对象:一是控制再造的框架内容和基调,信贷业务流程再造是信贷管理再造的核心使命,信贷管理再造的其他内容基本围绕或配合信贷业务流程再造而展开;二是控制日常管理活动,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3)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再造管理和日常管理的效率效果、流程成本管理、信贷风险防范。(4)强调成本效益原则。(5)突出“人”的重要性。所有的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因此,银行应当充分重视广大员工在控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尽量降低再造成本和管理运作成本,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

二、信贷流程控制实施的基本框架

(一)以信贷业务流程再造为抓手,推动信贷管理再造

首先,对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再设计是实施信贷流程控制最为关键的一步。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业务流程的科学化、电子化和智能化,操作流程的中心化,最终实现信贷管理的集中化、集成化。操作策略是:把信息技术理念贯穿于再造的全过程;多维度认识和构造信贷业务流程;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寻求客户和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创造性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贷管理的规范化、集成化改造。

其次,围绕或配合信贷业务流程再造,对信贷组织结构再造、成本管理制度转型、定价策略调整、业务外包与战略联盟、重塑银行的信贷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再造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再造等相关领域进行系统研究,推动信贷管理再造的全面完成,为信贷流程控制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完成再造后的信贷管理体系,必须具备科学高效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具体而言,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信贷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能确保信贷业务活动中每个相关部门或人员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都必须了解信贷管理制度、控制程序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其他部门其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二是针对贷前调查、客户信息录入、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审批、核保、贷后检查等流程作业环节的关键控制点设立良好的控制机制。三是针对银行内外部与信贷业务相关的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银行在流程作业环节设立了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机制,并能够适时加以处理。四是当银行内外部环境发生显着变化时,信贷流程控制的风险状况往往容易恶化,银行已制定措施加强对控制环境改变时的流程管理。

(二)设计信贷流程控制模型

信贷流程控制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依托信息技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精简管理层次与中间环节、快速反应、系统高效同步办理和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以总分行制为例,根据“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原则,总行设立信贷中心,直接隶属于董事会下的风险控制委员会,由风控会授权运作,在全国分片区设立若干信贷分中心,每个分中心根据中心的区别授权负责处理一个或多个分行的信贷业务,信贷(分)中心实行首席信贷评审官负责制,下按客户和业务风险分类设立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类别流程小组;建立全行联网的客户数据库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且数据来源惟一,信息资源共享;实行全行统一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该模型以信贷业务流程再设计模型为蓝本。

(三)加强信贷流程控制的内部监督

在信贷流程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应该成为监督信贷流程控制的主要力量。通过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银行信贷流程控制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银行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信贷流程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建议银行管理层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银行文化和信贷文化,使员工能自觉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2)控制绩效自我评估。每个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的信贷流程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信贷流程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流程控制的目标。自我评估的目的是使信贷业务相关部门或成员了解信贷流程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核。

(四)实行控制绩效的自我评估

1.构造控制绩效分析函数。控制绩效分析基于这样的前提,即控制整体收益可以表示为若干绩效评价指标的函数,用P表示控制收益,c表示成本,T表示流程周转时间,s表示客户满意度,Q表示信贷资产质量(不良率),“……”表示其他绩效评价指标,除了前四者为必选指标外,具体分析时其他评价指标由分析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控制绩效分析函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P=f(C,T,S,Q……)

建立了绩效分析函数之后,对控制收益的分析就变成了对C、T、S、Q等多个自变量的分析。

2.信贷流程控制绩效分析。(1)单个自变量的考察。以单独考察成本变量为例。假设信贷流程的目标成本为C01,控制的实际成本为C1,那么,若C01>C1,则f(c)>0,这说明控制是有效的;若C01<C1,则f(C)<0,这说明控制在成本变量方面没有成效。流程周转时间、客户满意度、信贷资产质量(不良率)等变量的单独考察具体分析模式同上。

(2)两个自变量的考察。以同时考察成本和流程周转时间两个变量为例。可能有以下四种结果:C01>C1且T01>T1,f(C,T)>0;C01>C1且T01<T1,f(C,T)值无法确定;C01<C1且T01>T1,f(C,T)值无法确定;C01<C1且T01<T1f(C,T)<0。不难看出,第一种结果表明控制在成本和流程周转时间两个变量方面同时取得了成效,第四种结果表明控制在成本和流程周转时间两个变量方面同时失败,第二和第三种结果则需要做进一步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对其他两个自变量组合的同时考察具体分析模式同上。

(3)多个自变量的考察。如果同时考察三个自变量,如成本、流程周转时间和客户满意度,则可能得出8种结果。具体分析模式与两个自变量的分析模式类似,分析判断信贷流程控制是否取得了成效时,在8种结果中只有一个肯定和一个否定,其余6个全部需要进一步确认。一般地,如果同时考察的自变量为n个,则可能得出2n种结果。由此不难看出,如果用一系列绩效标准来衡量,要比较某一个信贷流程项目的控制绩效确实极为复杂。

三、信贷流程控制是提升国内银行

信贷管理产能和效能的崭新方式

(一)国内银行信贷管理产能和效能低下的文化根源与体制根源

1.文化方面。中国人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倡导容忍、宽容和明哲保身,但缺少制度和规则理念,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官僚体制或官僚作风根深叶茂。部分国人不是把制度作为习惯,而是把习惯、人情作为制度和为人处世的“潜规则”。部分国人责任意识与公共意识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银行不敢放贷而民间借贷行为盛行。中国人常常有惊人的容忍错误的毅力,而缺乏追究错误的观念。面对身边不合理的事不敢说,因为说了怕遭排挤、打击和报复。南海华光案件涉案发生额上百亿元,上至总行下至支行、行内行外几百号人涉案,在前后四年多的时间内,居然成铁板一块,外面没人发现,里面没人举报反映,发人深思。这几年,强化监管和社会监督,为什么“事情”反而多了,其实“事情”早就潜伏着,以前没人敢说,现在捂不住了。

2.体制方面。中国原有银行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一是银行浓厚的国有背景和政府信用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损失的隐含担保,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助长了银行业的恶性竞争,既高息揽存,又低息放贷,而且产生了各种扭曲行为,银行可以不问资质资信贷款,企业可以不管自己的还款能力借钱,银行涉及信贷业务的违法违规行为、企业恶意逃废债行为一时泛滥。二是所有者主体虚位,银行管理层(人)越位或不到位,董事长或行长不对银行经营好坏直接负责,权责严重不对称。“内部人控制”、“一把手加一支笔”、内部风险控制不到位的银行管理现状是产生众多腐败的潜规则和巨额不良资产的根源。可以说,国内银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真正意义的银行管理,只有套用行政管理体系下的服从。制度不是没有,是没用。过去银行犯案,特别是大案要案大都集中在银行高层便是这方面的例证。三是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银行业的价格(利率、费率)受政府的严格控制,目前一年期存款与一年期贷款之间高达3.33%的巨大利差为银行提供了巨额的管制租金,这势必使银行集中主要精力发展高风险的贷款业务而忽视零风险或低风险的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银行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提高。四是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欠发达,导致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据统计,我国银行融资比例长期以来远远高于股权融资比例,股权融资相较于银行融资的比例2002年为12%。2004年不到4%。银行融资比例过高,使得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于银行,同时在我国银行国有背景浓厚的前提下,更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利益输送和寻租行为。

(二)信贷流程控制通过高技术屏障和加强监督来提升国内银行信贷管理的产能和效能

贷后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86-01

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国家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银行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银行自身也存在风险,对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中,信贷风险是银行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因此,信贷风险管理也就必然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1 商业信贷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1 信贷风险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1.1.1 资产风险控制理论

此理论是早期商业银行发展中形成的阶段理论,这主要是因为早期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收活期存款项目,而活期存款的不稳定性造成银行家们被迫将发展目光集中在资产管理业务上,为了应付客户取款的需要,他们只能努力保证资金的流动性,更多的关注银行自身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安排。

1.2 负债风险控制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已经不再单纯依靠吸收客户的存款,因此,在银行的融资理念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就是商业可以减少流动性储备资产的构建,可以通过向外借款这一途径满足银行对资金的需求,并且也有利于银行对自身资金的流动性的调节。然而,负债风险控制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主要体现在由于银行负债利息的提高导致银行融资成本的增加,以及银行投资过于集中而导致银行风险加剧这两方面。况且,银行过于依赖外部融资环境,一旦整体经济形势的下行,银行将很难通过对外借款来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必然加剧银行发展的风险。

1.3 资产负债风险控制理论

资产负债风险控制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贝克提出的,他是在前两种理论综合的基础上,提出应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和银行业务的发展,对银行的利润和风险对立存在的事实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协调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尽量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方面实现平衡状态,进而保证商业银行承受最小的金融风险。

1.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是由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于2013年提出,其主要内容是由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要素和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构成,主要是由银行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建立健全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等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以保证银行从各方面提高风险预防和风险调控的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保证银行的收益。

2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

2.1 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 投资方向过于集中

从商业银行长期的发展特点来看,商业银行的投资存在投资方向过于单一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来看,商业银行主要将贷款集中于房地产、批发、零售、电力、石油等投入和产出较高的行业,而一旦这些行业出现整体性走低,甚至衰落的趋势,银行就有可能造成资金无法回笼,银行的收益会受到巨大损失。如现今发展热门的房地产行业,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过热发展,造成房价虚高,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低迷时期,很多楼盘被空置,如果若开发商未能按照预期出售商品房,造成资金链断裂,则有可能形成违约风险,造成债权银行被卷入资金风险之中。而就单一客户而言,商业银行较为青睐于大中型企业或信誉较好的单一客户,将过多的资产投入到企业中,造成了单户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也为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风险。此外,近年来地方政府的投资建设也加大了速度,直接导致了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也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形成了显著的潜在压力。

2.2 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

虽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体系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由于企业内控体系的不健全,银行内并未形成全员范围下的风险意识,造成银行内部重视追求业务指标,为达到目的而忽视了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其次,在银行贷款执行过程中,“三查”制度执行的不到位,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细致的对企业或个人进行信息核查,造成贷前调查失去了其客观、公正的价值,贷款失去了安全性。在贷款实施过程中,信贷人员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可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出具风险主观判断意见就算完成了贷后检查工作,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2.3 信贷业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银行信贷业务的实施过程中,信贷人员往往决定了信贷的质量,对于银行预防金融风险具有重大作用。然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信贷业务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亟需加强的现状。部分信贷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货币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领会不深,对经济发展形势领会不深,无法把握经济发展情况,从而造成贷款不力。某些信贷业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其工作往往还都是依靠自身所掌握的社会关系与资源开展,缺乏对信贷业务合理的预见性和判断性。

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3.1 强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运行环境

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家应积极完善银行信贷方面的法律规范,消除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存在的不利因素。同时,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消除行政单位对商业银行的政策干预,实行彻底的政企分离,杜绝不良资产在银行中继续产生,进而从源头上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生成。

3.2 实行多元化投资,分化投资风险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风险和收益的最优化,应该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首先,应该根据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信贷资金的配给结构,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控制风险较大的中长期贷款和保证类贷款,对贷款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其次,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建立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加强对信贷企业的风险评估,从而根据信贷资产风险级别进行区别定价,以保证信贷风险得到合理的补偿与转移。

参考文献

贷后管理论文篇5

当前,在我国货币政策由松向紧急速转变、国内经济增长趋缓,而国内各商业银行依然靠利差收入“存活”的境况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正在逐渐暴露。因此,加强信贷管理,探索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措施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已经实现了“双降”。然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却逐年增长。因此,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均急需农商行对当前的信贷管理进行改进。本文从农商行信贷管理不健全的根源入手,不仅剖析了政府干预、经营目标、客户经理制、内部审计、风险文化、信息与沟通等导致农商行信贷管理不健全因素,并针对现存的不健全因素提出了改进措施,指出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监管部门应指导各银行制定发展目标时从长远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风险为本,鼓励各银行在定位、服务、竞争能力等方面发展各自特色。

一、引言

在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天量增长。然而仅仅两年后,国际经济局势再次动荡,货币政策从紧,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正在逐渐暴露。与此同时,在国内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差收入,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仍然是信用风险。加强信贷管理、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由原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来说,通过近几年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治理机制、规范经营和加强风险管理,信贷规模取得了翻翻性的增长,为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应看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不断下降的同时,农商行的不良贷款额却在逐渐增长(见表1),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前清后溢”现象,这说明农商行的信贷管理亟需改进。

二、农商行信贷管理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1、受地方政府干预。农商行绝大多数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后大股东通常直接或间接是地方政府,因此受当地政府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①银行高层人事任命受政府影响。由于地方政府代表了大股东,或者由于“党管干部”原则,具有行政色彩的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一般均由政府任命,而这些职位对银行的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②由于人事上的关系,导致银行的一些经营决策经常屈从于政府的目标。经营决策者为了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会在一定程度上不顾银行自身利益,发放高风险贷款;③在当前财税体制和以 GDP 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倾向于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和任期内的政绩。从而迫使本地银行的经营行为同样趋向于短期化,而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后贷款还款也就失去了保证。

2、设定的发展目标以及据此制定的考核制度不尽合理。一些农商行设定的发展目标不尽合理,或者制定的经营计划不能很好的兼顾长短期利益。如果商业银行一味追求年度业绩、追求高增长,将导致基层支行压力过大从而引发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加大经营风险,损害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也不尽合理。按季或按年度考核基层支行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据此发放激励奖励,同样会导致一些基层支行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3、客户经理不能进行有效的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通常,综合性支行的行长掌握着支行的人权、事权和财权。如果权利过大却缺少有效制约,支行的集体决策通常沦为行长的“一言堂”。客户经理的命运也同样掌握在行长手里。基层人员营销的客户,如果行长不同意就无法继续上报总行审批。而行长营销的客户,再由客户经理组织上报材料的过程就像做一道已知结果的证明题。由此导致客户与客户经理地位不对等,使客户经理的贷前、贷后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另外,如果客户经理既负责营销,又要对客户进行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一方面要面临在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平衡中“摇摆”,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不能回避个体思维、判断上的偏差 ,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再次,在农商行的部门设置上,从总行到基层通常形成倒金字塔形结构,越往上部门和人员分工越细化,越往下部门和人员越综合。面对种类繁多的事务,客户经理经常以工作繁忙为由,简单堆砌客户资料和数据形成信贷报告应付了事。

4、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仍有很多银行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审计局限于运动式的专项审计和突击检查,一般仅在离任审计、查处案件、责任认定时才会出现,认为审计的功能是查错防弊,注重事后监督,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控制和过程控制。另外内部审计在人员管理及日常工作中,受行长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5、缺少风险控制文化。随着我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员工渐渐形成了风险意识,但对风险文化的重要性未充分认识,尚未形成全员的风险控制文化。很多审计检查结果和经济案件显示,基层支行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的现象仍然存在,以信任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管理的现象仍然经常存在,使信贷制度停留在纸面上。6、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且信息化程度低,不利信息与沟通与风险预警。在信贷管理尚未实现扁平化管理的农商行,借款人的重大风险信息需要经支行的公司部和风险部、支行领导、总行的相关业务部门和风险部、总行资产保全部层层传递和讨论,才能做出应对措施。信息传递链条冗长,费时费事且信息传递逐级衰减,不利信息与沟通,经常会发生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容易错过处置的最佳时机。另外,由于农商行均成立时间不长,各项信贷信息系统化程度较低,已开发的信贷系统又主要满足于信息统计和报表管理,缺少信贷全流程管理,使得上述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不利于风险控制。

三、健全农商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1、分散银行股权,转变政府职能。在股权方面可以通过降低政府的股权比例来削弱政府对银行的影响,避免股东大会的“一言堂”现象。在董事会层面可以增加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占比,从而更好的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在经营层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的发挥专长人才的优势。另外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还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推进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全能政府向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政府对银行的关联度,从而降低对银行的不利影响。

2、加强指导,鼓励差异化发展。监管部门应对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进行适当指导,及时了解银行年度经营计划和绩效考评制度,对存在不合理情况应及时予以纠正。从而促进各商业银行从长远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风险为本,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外部经营环境,科学合理设定经营计划,审慎设定各项经营指标,避免层层加码、不切实际的提高考核要求。同时应鼓励各银行在定位、服务、竞争能力等方面发展各自特色,避免以规模论英雄的同质化竞争。

3、重构机构设置,实行风险经理制

(1)实行扁平化管理,简化信贷链条。可将现有的总行公司部、三农部、资产保全部,以及支行相应的重复进行信贷管理的机构重构,统一在总行风险部下设风险经理部,统一负责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贷中审查和审批仍由总行授信审批部负责。同时,将客户营销与信贷管理的职能分离,实施风险经理制,将信贷管理的职能赋予总行风险经理,将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职责融合,以便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改造后,可以解决客户与信贷人员地位不对等问题,缩短信贷流程和信息传递链条,对风险的反应和处理更迅速有效。

(2)为避免风险经理的道德风险、规避个体错误,应结合“四眼原则”,对同一客户的贷前调查、贷后检查应同时由两名风险经理负责,并区分主、辅,交叉进行。如:客户甲的贷前调查同时由风险经理A、B 负责,A 是主调查,B 是辅助;贷后检查中 B 是主检查,A 是辅助。

(3)对风险经理的考核方式要与营销人员按季、按年的考核方式有所区别,要与所办理的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收益联系起来。可以将风险经理的激励收入与其办理贷款的期限结合起来,分期支付。如:贷款发放时兑现20%,正常收回时兑现50%,其余30% 在贷款期内平均兑现。同时,应完善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的尽职尽责要求。对于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因客观原因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经理,要免除其主观责任 ,打消风险经理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控制的顾虑。但如果风险经理对问题隐瞒或应发现而未发现,任由风险扩大造成损失的,应严肃追究责任。从而鼓励风险经理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

4、提高信息化程度。加强本行的信息系统建设,将贷款的用途检查、资金流检查、物流检查、风险预警、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等贷后管理过程及结果融入信贷系统,使信贷信息完整展现,缩短信息传递链条,提高银行管理和控制的效率。同时,应加强系统的数据挖掘能力,使系统能够自动计算相关数据进行风险识别和提示。

5、加强内审的作用。

(1)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委员会负责人及其成员由具备良好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的独立董事构成。内审部门负责人由审计委员会提名和任命,同时要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保持良好的沟通,并赋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独立性,确保其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提出处罚建议的权力。

(2 )内审部门作为银行最后一道防线,应将其风险控制关口前移,由事后查错究弊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转变,由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转变,切实防范风险。通过内审部门对贷前调查和评级、贷中审查和审批、放款审查、贷后风险预警与控制等环节的检查和评价,得出当前信贷风险的最新评估结果,从而降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6、加强风险文化建设。树立“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健全的风险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的风险管理的理念,大力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层等高管人员应率先垂范,并将风险文化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培养成全员的日常行为,使平衡风险与收益等理念成为银行和员工一致的价值观,真正促使风险文化成为银行发展的原动力。

综上所述,改进农商行的信贷管理不能就事论事,需要内部、外部多方面的参与和配合,共同努力,在提高农商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同时,提高地方金融机构乃至国内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资产质量。

贷后管理论文篇6

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是任何企业组织管理永恒的命题,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员工需求的变化,因此也就要求激励方式随之变化。助贷社正处在变革时期,如何对员工实施有效激励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麦克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具代表性,他提出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必须通过确定的目标才能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鲁姆经典的“激励=效价×期望值”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也称“社会比较理论”)、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根据这些理论总结,现代组织的激励原则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物质利益原则、公平原则、差异化原则、经济性原则。结合这四项原则,笔者对助贷社实地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对激励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激励效果。

激励因素之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是激励因素集合中的核心因素,助贷社的薪酬制度至今已进行过六次改革。笔者根据已有资料,重点分析第三次薪酬制度改革及其以后的薪酬制度发展情况及趋势。

第三次职岗工资改革。此次改革的背景是:助贷社审贷分离后,内勤经营权让渡给外勤造成后台效益工资减少,为平衡多方利益进而改革。本次改革着重岗位细分,定岗定责,同时初步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乡里的分社划分管理、内勤、外勤三种岗位,城镇的分社划分管理、财务、拓展、信贷四种岗位。管理岗负责综合管理;财务岗负责综合核算监,拓展岗负责市场拓展与资金筹集;信贷岗负责信贷经营与市场拓展。新入职工通过1个月学习期和3个月试用期,经考核合格后即可成为正式员工,即具有助贷社业务独立操作权,有权计提各种手续费,享受工龄等定项补助。

基本工资包括:统定基础工资180元/月;统定职岗工资120元/月,正式员工均有资格获得;管理津贴,管理人员包括部门负责人、分社长、会计、出纳等岗位,不同岗位不同补贴;工龄工资体现新老员工差异。前3年,每月每人30元,第4~10年,按年度计算,每月增加10元;10年后参照其他单位工龄工资计算方法核发;定项补助(交通、通讯、下乡、全勤、养老)。

绩效工资包括:中心拓展,中心正式建成后,负责人奖励30元;中心管理,信贷部负责人和中心社长在贷款发放后提取当月管理费用收入的15%作为中心管理费用,此项和原来相比,提取比例有所降低,目的是为了平衡后台基金;贷款维护,鼓励信贷员跟踪维护所发放的贷款,保证贷款可以按时按量收回;理财,三个月以上不贷款的股金,视同理财资金。财务部门和外勤部门分别有各自理财任务量,超过奖励,未能达标有惩罚;明星奖和年度奖,面向先进个人与分社。

第四次职岗工资改革。第三次工资改革后,审贷分离逐步落到实处,事业部和综合部合并运行,此时各项管理权责必须重新确定,岗位细分与职责必须强化。此次职岗工资改革同上次相比,城镇分社新增“理财”岗位,市社增加副社长、督查、人秘3个岗位,岗位调整进一步区分城镇分社与乡村分社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强调管理岗和一般岗位的差异,进一步落实各部门职责。以城镇分社为例,此时城镇分社的岗位模式已经初步成型:督查部隶属监事会,负责业务督查、贷款跟踪、风险监控等;人秘部负责人事、办公室等后勤工作;拓展部负责市场拓展、宣传、社员组织培训;理财部负责理财拓展、资金筹集;信贷部负责信贷经营管理,社员评价评星、贷款风控;核监部负责核算、审查、监督及报备。

工资构成仍遵从“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思路,但是仍有以下变化调整:

基本工资方面:由于新增副社长,社长岗资定为1000元/月,副社长岗资500元/月,其他员工岗位工资没有改变(基础工资+职岗工资);定向补助中增加了医疗补和住房补。

绩效工资方面:此次改革最重要的部分是更加突出部门岗位细分,按照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同时,“总社+分社+村中心”的三层治理结构在绩效工资方面也重点得以体现。

一是成立专门的拓展部,专职配备人员、车辆、经费,规范中心拓展活动。村中心是三层治理结构的基础,也是助贷社竞争与发展的基本,因此拓展工作需要专人专职,必须常规化。助贷社规定拓展部集体活动不得少于20天。

二是理财方面,外勤人员均有理财任务,内勤人员不分配理财任务,理财部任务按照月份灵活掌握。随着理财范围的扩大,理财额度的上升,为了鼓励员工积极从事理财工作,新增“新人培育奖”,鼓励员工发展新人;新增“大额理财奖”,对个人理财超过40万的再分层计提绩效工资;“月奖金”属于个人效益分配,按部内个人增量积数确定比例,由分社长和会计监督分配。完不成任务者,其奖金由其他超额完成任务者分配。

三是随着贷款额的增长,个人贷款授权范围相应扩大,例如,此前5万元以上贷款需要分社组团营销,调整后,5万~10万元贷款,分社长参与营销;10万元以内贷款,分社自主营销;10万元以上贷款,分社参与,市社组团营销。

四是首次明确后台绩效管理方法,社长、副社长、分社长、核监、督查、人秘等后台岗位,其奖金参照信贷部奖金平均数核发。

五是督查部牵头,分社长、责任人共同参与组成风控部,负责处置拖欠贷款。贷款收回后,风控组与责任人各计提利息的1/2。

第五次职岗工资改革。本次改革背景是投资部成立,“委托贷款理财”正式更名为“助贷投资股”,这是助贷社的创新股金产品,它有效调节了城乡资金余缺,实现“引资助农”的目标。

基本工资部新增学历补的部分。绩效工资方面基本保持不变,投资部门的绩效评估和原理财方面基本相同,加大了问责力度:当月完不成任务者,分社领导问责;第二个月仍未完成任务者,投资部长问责;第三个月仍完不成任务者,市社领导问责;不思进取、连续一年完不成任务者,将被辞退。

第六次工资改革。在第五次改革方案和信贷市场细分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员工分层管理,量化岗位考核。此次工资改革有以下特点:

一是城乡业务进一步区分,三层经营结构进一步明晰。较小的农村分社仍混合经营,分为分社长、信贷岗、检核岗;较大的农村分社或城镇分社实施事业部制,细分为分社长、内勤、信贷、投资、拓展等岗位;总社综合部,推行部长负责制。内设信贷、综合内勤、人事、督查、科研等岗位。科研部为新设部门,负责总结助贷社近年来发展的工作经验、教育培训新员工、助贷社相关课题研究以及外宣协调等工作。

二是初步建立经理人层级管理制度,职岗工资进一步细分,合并职岗工资与管理补,统称职岗工资。

三是信贷市场细分完成,推行上级介入调查制度。贷款5万元以下(含5万元)由小额组管理;5万~10万元(含10万元)由中贷组管理,由分社长介入并审批;10万~20万元(含20万元)为分社大贷组管理,分社长带1人直营,信贷部介入并审批。本次市场细分的一大准则是“大中额补贴小额,城镇补贴乡村”,大幅度提高了小额贷款的管理费用计提标准,鼓励员工进入乡村,做小额贷款服务。

四是管理岗的任务日益增重,但是绩效考核却较为滞后,因此,本次改革前期实行了《管理岗量化考核办法》,目的是体现管理的价值。改革后期,在“管理岗效能量化考核”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员效能量化考核制度。总社不再直接给员工下达任务,而是由分社根据总社目标分配到人。总社将具体工作分配的任务下沉,集中精力关注助贷社战略管理。

五是从2011年开始,总社每年拿出财务盈余的一定比例对业绩贡献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配股,这是机构与员工共享助贷社发展收益的具体体现。

激励因素之管理制度

一个组织的管理制度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在各项管理制度中,员工主要关注的是制度的完善性、公平性和“以人为本”。笔者关于助贷社管理制度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事管理制度。随着机构和业务的发展,助贷社员工队伍逐年增加,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之中。第六次职岗改革后,助贷社的经理人层级管理制度建立,现助贷社内部的序列为:社长、副社长、综合部长、分社长、部门主管、业务经理、业务助管、业务员和实习生。

目前,市社机关设信贷2~3人、风控1人、财务1人、督查1人、拓展2~3人、人秘等管理岗位;投资、科研岗在经历一段专人专职制度后,又改为灵活的兼职制度。对于一般员工,各分社按业务发展需要,由总社调配人员,尚未核定编制。对于管理岗员工,包括副社长,均为聘任制。所有员工在内,一旦发现违反助贷社规章制度,即行辞退或开除。

由人秘部门安排,实习生需要通过3个月学习试用期,在学习助贷社的模式、文化,了解其管理制度后,实习生随拓展部人员进行实践学习。学习试用期内,根据部门特点分配拓展和投资任务。完成任务者发放生活补助。学习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聘用并纳入助贷社正式员工序列,安排正式业务岗位;学习试用期结束仍无法胜任工作者,延长试用,或者劝退。有特殊贡献、成绩突出的实习生,经总社考评可以缩短试用期。投资部接收老银行退职人员或成绩突出的保险从业人员,学习试用期1个月。转正后,可以选择纳入员工管理序列核算工资,或执行类似担保公司的固定工资核算办法。

司机、大堂经理等特岗人员,原则临时招聘,确有能力者方可比照员工培养。经培养确定纳入员工序列管理的特殊岗位人员,按正式员工考核任务,核算工资。不愿采取员工管理办法者,仅发固定工资。

行政管理制度。总社制发文件均由社长签发或亲自起草;印章、文档资料专人管理;办公用品采购、保管、分发有专人办理;2011年对分社按季核拨电费、水费、卫生保洁等日常营业办公费用,包干使用;电脑通讯设施、耗材、账册凭证、宣传资料、摩托车辆,由总社配发,分社负责日常维护管理,签有使用管理责任书。

合同管理制度。助贷社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新进人员培训、实习结束后,即签订劳动合同,并根据个人意愿,由总社代为缴纳或个人自行缴纳“六金”。

考勤安保制度。助贷社对投资助贷客户信息、内部资金调剂、系统数据、上网密码、业务考试、重要岗位调整等,限定知密范围,明确保密纪律。总社、各分社均实行安全、卫生值班制度,节假日保持正常联系。

激励因素之晋升与培训

良性透明的晋升渠道也是员工十分关注的,这关乎员工在组织内的发展前景。在理事会与经理层未分开时,员工的工作安排与晋升通常由高层管理人员决定,主要根据其资历与工作能力,未能实现成熟合理的晋升规则。自逐步规范统分结合的人事管理体系以来,助贷社理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三权分立初步形成,为了更好培养人才,完善用人机制,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助贷社计划2011年底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产生新一批高管人员。符合基本规定(助理管理岗及以上职位的现职人员)的员工均可参加此次社长助理的竞选,此次竞聘全面考核竞争者的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等管理人员必需素质,民主评议后于2012年初到任。此次竞选的意义在于突破了以往的人才选拔方式,为员工提供了公平的晋升机会。

接受新人入社实习后,综合部长和人事管理人员务必明确安排培养老师,进行一对一培育,落实双向考核方案(综合部制定详细的考评方案)。强化新人培育,以信贷组长为培训责任人,执行“师徒结对、动态激励”办法,搞好“老带新、师带徒、传帮带”。规范职工之间称谓,实习生对老职工一律称呼老师。

激励因素之领导水平和员工构成

一个组织的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往往体现了组织文化,他们甚至可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价值偏好。因此,是否可以客观展示个人处事风格,倡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是一个领导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也决定了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助贷社的创始人许文盛为濮阳本地人,毕业于河南省农业银行学校,有十余年的农行基层以及高层工作经验,积累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从农行内退后从事助贷社事业,数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影响着在助贷社工作的很多员工,笔者与多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大部分表示许文盛社长知人善任,充分表示了对其领导能力的信任。

助贷社的员工构成比较有特点:大学生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学期间很多在学校参与过有关“三农”的社团,因此钟爱这项事业;从银行退休后仍想发挥余热的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助贷社社员的子女,通过家长的影响而从事该项工作;当地的活跃人员,助贷社各岗均有“能人”存在,他们拥有当地熟人社会资源,能够轻松开展业务。笔者的访谈情况显示,多数访谈对象表示在助贷社工作的原因是个人价值可以得到实现,在工作中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

激励因素分析

一是从以上四次薪酬制度改革可以看出,内外环境变迁导致需求变化是改革的主要动因。助贷社逐渐形成合理明晰的组织结构框架,助贷社“统分结合,三层经营”的模式初见成效,然而合理的薪酬制度需要依据科学的岗位职级划分。首先要合理规划内设机构,其次是各部门岗位的合理设置,最后是科学地设定岗位层次。助贷社虽然不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不需要庞大的治理结构,但是就所从事的业务而言,也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各职能进一步专业化。在设定岗位层次时,要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价值、各岗位对应的绩效指标等等。例如,助贷社风控部门的岗位职责主要是信贷风险的治理,未能很好地将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纳入管理范围,因此岗位价值未能得到完整体现。

助贷社的“全员效能量化考核”中采用了费用挂钩办法,以此来激励员工创造效益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合理的员工业绩管理制度,这种激励作用很难正确传导到相应的员工身上。在任务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员工业绩管理制度需要考核不同岗位与经营结果的相关性、员工的工作过程、结果反馈三个方面,尽可能合理量化,去除人为因素,使考核流程不受考核人主观判断的影响。由于助贷社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助贷社未来发展的影响较大,不同于一般员工,因此有别于一般员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薪酬制度,高管人员的薪酬还应该考虑其与助贷社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收益实现的相关性及其工作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体现高层管理人员战略决策和决策结果的相关性。

二是作为一个发展时间较短的组织,助贷社已经初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尚在发展初期,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仍处于变革期。根据笔者与助贷社部分员工(包括管理岗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访谈,多数员工表示对助贷社管理制度表示满意,未曾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助贷社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简而不缺”:无论从组织规模、产品类别、职业团队,利润空间、服务对象范围,助贷社都无法和正规的金融机构相比,因此在管理73人的员工团队上,助贷社的管理制度充分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也保证了管理制度的完整性。

三是适当的人才流动可以保证组织的鲜活不致僵硬。但是大量人才流失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良好的激励机制是防止人才流失的有效方式,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助贷社仍然应该考虑可能存在的人才风险。一方面可以在人事档案的基础上建立人才档案,记录员工入社工作后的发展情况,并针对核心工作人员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人才流失应急计划,应对人才流失后对助贷社的效益、其他在职员工等各方面的影响。

贷后管理论文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寻求一种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方式。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通过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来获取利润,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开始通过降低信用条件来争取更多的贷款用户,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随着信用政策的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增大,坏账准备不断增加,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本文将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政府融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早,早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就提出了真实票据理论,1915年莫尔顿提出了资本转换理论,极大的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随后国际上很多的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资金总库理论、资金分散理论以及资金转换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于商业银行强化银行信贷管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的专家学者不断地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来有效的降低信贷风险,国际上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我国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不断的研究相关理论,但是我国通过吸取先进的国际理论,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2000年武建提出了构建预估模型的理论,对于我国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伍铁林在2014年发表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中以风险控制概念为源头提出了坚持企业文化为风向标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案,对于我国银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很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在不断的深入,这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商业银行不能对信贷风险进行精确的量化,银行在贷款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贷款标准,银行是否给企业或者相关的个人提供贷款完全依靠管理者以及银行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即使有的银行制定了一些贷款的具体标准,但其贷款的标准缺乏量化的数据,企业贷款标准相对模糊,银行很难通过这一标准来科学的评判该客户是否符合自身对贷款客户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对贷款客户评级来决定是否为客户提供贷款以及提供多大额度的贷款,这种方式的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不高,很多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甚至伪造各种贷款资料,银行很难通过定性分析来辨别资料的真伪,这势必增加了商业英汉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对于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深受企业风险的影响

企业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群体,其自身的经营风险也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无视自身的资金状况,一旦缺乏资金就向银行贷款,银行根据其经营规模以及其发展前景可能会贷一部分款给企业,企业获得资金后不但没有好好经营,而是把资金继续用于扩大生产或者做一些风险性高的投资,如果企业投资失败或者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后需要更多的资金,那么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问题,继续向银行借款。商业银行对于这种企业如果不借钱给它势必会导致企业倒闭加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如果继续借钱就会不断增加企业的负债比例,企业出现破产的几率也会不断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非常不利。退一步讲,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贷款给这种不善于经营的企业,同样受企业风险的影响。企业作为一个个体在市场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商业银行贷款给企业不可能规避所有的企业风险,只能通过对企业情况的调查尽量的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三)政府融资平台中的信贷风险不断的增加

目前,很多的企业都是当地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政府依靠企业纳税获得财政收入,建设地方经济。因此,很多的地方政府为了加大税收,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把地方经济搞上去,就开始帮助企业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商业银行对于有政府担保的企业其贷款的限制性条件会适当放宽。在短期内,政府依靠企业的经营可能会获得很多的税收收入,当地的经济也会获得比较好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一旦企业经营不利,在还款到期日不能按时还款,那么企业将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政府的收入到时候也会锐减,当地经济会受到严重创伤。尤其是作为商业银行,其资金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企业破产后,银行很难足额收回贷款,而政府受企业经营不利的影响,自身难保,根本没有资金来帮助企业偿还银行贷款。很多的地方政府依靠自身的强势地位根本就不会偿还企业的贷款,商业银行只能哑巴吃黄连,不断增加自身不良贷款的数额,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信贷风险的管理理念,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技术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隐蔽性强的现状,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强化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就必须要转变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不断提供按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建立量化的信用评级标准,商业银行在贷款前,对于贷款客户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其经营情况,还要对其信用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银行获得的全面的数据来量化其信用级别,通过最终的信用数据来决定能否为客户提供贷款以及提供多大数额的贷款。银行贷款业务是一项双赢的业务,企业可以通过获得贷款,扩大生产,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业银行通过贷款业务可以增加利润,增强经济效益,只要银行能够控制好贷款的度,那么贷款业务对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有效防范企业风险

商业银行想要有效防范企业风险,首先应该做好贷款前的调查工作,对贷款企业的资信情况、流动资产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潜力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有效降低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另外,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要进行准确的评估,根据企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的政策倾向准确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其次,作为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信贷管理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防范银行信贷人员处于自身利益而不够银行指定的评级标准,为不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进行贷款。再次,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强化对企业信贷管理的法律建设,一旦企业不能及时还款,必须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贷款合同中明确失信后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尽量降低企业的还款风险。

(三)不断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督管理

作为政府我们不能为了获得一时之利而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企业也会为政府的税收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在政府提供担保贷款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核实企业的真实信息,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还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最终实现政府、企业以及银行的共赢。另外,我国政府应该设置专门的政府融资贷款监管机构,对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贷款应该予以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保证贷款的资金能够及时归还,督促企业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信守商业信用,提供商业银行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任,积极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对于这一融资平台也要强化管理,对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企业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其偿还能力、信用水平、资金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帮助商业银行做好把关工作,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保证商业银行长远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与普通的企业不同,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对于存进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晓龙.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4

[2]周鹏.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淑娟.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3

贷后管理论文篇8

在已有相关IAS或与IAS趋同的会计准则研究中,高质量准则被认为是有利于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并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无论是在最早执行IAS的欧洲市场还是在我国都已通过一定条件的检验获得支持,如Barth等(2008,2010)、Daske等(2008)、徐莉莎(2009)、朱凯等(2009)和叶正虹(2011)等的考察。但在上述文献中,有关金融业执行效果的考察较少,或者金融业直接被剔除于检验范围,原因在于该行业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I-ASB主席Hoogervorst(2013)在题为“为什么金融业与众不同”的演讲中指出,与非金融企业不同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上任意细微变动都可能对收益产生重大影响,金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中的金融工具。对于市场风险极为敏感的金融工具所导致的波动性会通过会计报告予以反映,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这也是当前准则广泛应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时期因其增强顺周期性及人为制造波动性特点而遭受华尔街银行家痛斥的原因。

那么,被认为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IAS是否提高了在金融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了呢?根据Barth等(2006)和肖泽忠(2008)的文献梳理,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通过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以及及时确认损失等反映。Edmondo(2009)、Stergios(2011)、Gunther(2011)和Mariarosaria(2011)等通过欧洲银行的考察得出股价与收益价值相关性增强、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结论,但JesusSaurinaSalas(2006)却发现IFRS的债务损失准备条例并没减少西班牙银行的收益变动性,Gunther(2011)认为信息的及时性没有得到提高。国内如梅孙华(2009)、HuSiyang(2011)、郭斌等(2012)通过商业银行证据表明CAS执行后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的确,公允价值计量和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研究对象资料获取困难、研究窗口较窄,国内有关CAS在银行业执行效果的考察略显不足,且主要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展开,涉及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资本监管冲突和协调的理论分析,缺乏经验证据。可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采用摊余成本而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依然是其传统且最主要的金融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已公布的2013年银行信贷收支统计数据,贷款在银行资金运用中仍处于绝对优势。可见,有关贷款损失处理将对银行的报告盈利及对市场释放的信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贷款损失准备入手,考察当前“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否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为CAS在银行业的考察提供证据。贷款损失准备被视为是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国外学者如Anandarajan(2007)、Stergios(2011)已证实,当预期盈余水平较高时,银行会通过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来降低报告盈余的波动性。林川等(2012)通过前景理论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通过呆账费用进行明显盈余管理现象。据此提出假设:H1: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水平正相关。

CAS执行后,我国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方式由原有依据监管当局规定的按照贷款分类和固定比例计提转换为根据信贷资产减值迹象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认,刘玉廷(2010)认为,新准则能如实反映信贷资产减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银行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信息难以真实公允等问题,具有更高质量。潘秀丽(2012)指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银行的财务业绩,但因其具有较大主观性,会影响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许友传等(2010)发现,新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会降低报告盈余波动性,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据此提出假设:H2:执行CAS后,银行减少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Mishkin(2006)指出,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控制或者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命脉,其运营失败或倒闭会在金融系统里引发危机。为避免这种系统性风险,政府会试图在这些银行濒临破产前就采取措施,而不是任其倒闭。这种银行业“大而不倒”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即鼓励了银行进行投机和冒险。因此,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金融监管部门尤其关注商业银行可能出现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失去清偿能力以及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破产风险,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都提出严格要求。而商业银行则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规避金融管制。高质量准则能够抑制这种利润平滑行为,类似于Gunther(2011)研究,提出假设:H3:CAS执行抑制了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叶青等(2012)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探讨,考察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首登富豪榜所带来的政治成本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发现,为避免政治成本,上榜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显著下降。可见,备受公众关注的公司承担着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具有更强的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波动性,达到规避公众关注目的。而采用高质量准则的目的就在于抑制这种行为。根据CAS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描述,本文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界定为上市银行,并提出假设:H4:CAS执行抑制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上市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16家上市银行以及国家开发、广发、恒丰、浙商、渤海、上海、江苏、徽商、杭州和天津等共26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2005年—2012年银行数据来自国泰安研究数据库以及对财务报表的手工收集,剔除信息披露不全样本。

(二)研究方法银行业考察的特殊性在于其面临的双重管制,即根据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前者主要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后者防范银行业违约风险。正如Scott(1997)指出的,大部分企业都会试图通过降低净利润波动性和违约风险来实现利润平滑。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损失直接影响银行净利润。CAS对贷款损失准备更为客观的要求被认为可以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在高质量准则执行前后的变化可以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从而间接体现准则质量。此外,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使得银行需要在获利和避险之间进行权衡,这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类似于Ster-gios等(2011)对欧洲市场检验,本文建立以下模型。RLLPt是t期贷款减值损失与贷款余额之比;REBTLt是t期未扣除所得税和贷款减值损失前的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CASt是t期执行准则的类型,执行IAS或与IAS趋同准则取1,否则取0;Rt是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标,风险大银行取1,否则取0;Listt代表样本在t期是否是上市银行,是取1,否则取0;RCAPt是t期资本充足率与法定资本充足率之比;RNPLt是t期不良贷款率;LnAt是t期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如果银行试图通过贷款损失来进行利润平滑,则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交叉项反映CAS的执行对银行通过贷款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RCAP、RNPL反映银行资本率监管指标和不良贷款率对贷款减值计提影响。Stergios等(2011)认为银行可通过多元化投资以形成高回报低风险的资产管理,因此认为衡量银行资产规模的LnA应与RLLP负相关。由于银行盈余波动会对其无清偿能力风险产生影响,故选取Liang等(1991)提出的银行无清偿风险指标IR2,该指标越大代表风险越高。对各银行IR平均数进行排序,将大于均值的银行视为“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R参数赋值为“1”,否则为“0”。预期高质量准则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风险较大银行应表现明显。此外,预期上市银行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新准则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三、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表1样本银行基本指标描述性分析根据表1,新准则执行后银行业扩展极为迅速,尤其体现在总资产扩张和贷款发放增速上。银行总资产扩大一倍多,贷款总额增长94.05%,相应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也随之增加,增速达88.07%。同时,为满足金融监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和不良贷款的控制也得以增强,资本充足率增长19.38%,不良贷款率下降62.74%。值得说明的是,表1中“准则执行前”和“准则执行后”是根据各银行实际执行CAS或IAS的时间来划分。此外,根据研究设计,对样本银行按无清偿能力风险大小(IR指标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见表2。

(二)相关性分析对样本银行2005-2012年数据进行Pearson和Spearman参数相关性检验,见表3和表4。贷款减值损失与银行利润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相符。贷款减值损失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虽然这与Stergios等(2011)预期有所不同,但贷款余额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还未形成多元化模式、贷款还是银行的主要获益资产。此外,贷款减值损失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均符合预期。

(三)回归分析通过VIF判断模型主要参数,得出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大结论。故对参数进行模型检验,见表5。综上检验,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除G外所有模型),说明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H1成立。RLLP与CAS×REBTL显著负相关(模型B、F),且系数较REBTL系数小,说明当前准则确认信贷资产减值规定抑制了商业银行进行利润平滑的行为,H2成立。RLLP与R×REBTL显著正相关(模型C),说明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会通过贷款减值活动来进行利润平滑,而REBTL×R×CAS系数变小则意味着CAS执行抑制此类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D、G),H3成立。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上市银行的检验也得到了一致结论(模型E、F、G),H4成立。此外,RLLP与RNPL显著正相关(所有模型),与之前相关性检验结论一致,说明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也较多。在样本整理过程中,本文发现相关数据在金融危机时期存在一定波动性。因此,为证实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出于影响滞后性考虑,剔除2009年数据进行重新检验。模型的综合结论与上述相符,但单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同样未能完全实现预期。

四、结论

贷后管理论文篇9

一、引言

在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银行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2007年8月份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淋漓尽致地暴露出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潜在风险。次贷危机的持续发展超出了很多人原来的预期,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全球银行业短期和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一)信用风险的大爆发,动摇了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

此次危机是因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其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导火索和根源都是贷款这个基础资产的风险集中爆发。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让不少放贷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放松了贷款标准,特别是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发放“零首付”贷款。当这类贷款的证券化创新产品被投资银行等机构推向二级市场之后,信贷过快膨胀和信贷条件不断降低造就了引爆危机的充分条件。与此同时,美国人信贷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特征,加深了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其蕴涵的风险终于在经济下行、房价下跌之时集中爆发。

(二)金融创新的速度和复杂性是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剧的关键

金融创新是华尔街的生存法宝。近年来,华尔街造出的一代代金融衍生品不胜枚举,在推动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从次贷的衍生产品来看,经过借贷、担保、打包、信用增级、评级、资产组合等各种操作,表面上违约风险被控制在较小范围,资产安全性提高了,但是资产证券化在提高房贷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拉长了信用链条,增强了风险辐射,没有割断源头风险,模糊了风险界限。当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贷款出现致命风险时,所有包含次级贷款成分的产品就都出了问题,由于资产之间的风险关联模糊不清,损失的不确定性使恐慌在市场投资者间蔓延,加剧了危机中金融体系的脆弱。

(三)金融监管失效是促使此次金融危机波浪起伏的根源

金融监管失效表现为监管线条太多,对投资银行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不到位。对新一代的金融工具和相应监管手段是缺乏了解的,金融创新链条上出现了监管的大片空白地带,使风险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覆盖。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往往没有被监管部门准确地把握,并纳入系统监控范围,出现风险后,也就没有针对性的应急手段,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

三、从次贷危机审视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有一个特点,即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间接金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直接金融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缺乏社会的共识,导致金融产品发展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压抑现象:一是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理念不到位,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其次是国家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的债权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偿付责任,淡化了银行管理人的风险意识,酿成了极大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管理工具方法落后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等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

(三)风险管理体制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部分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专业银行体制下形成的,其运作规则也较适应于计划经济银行体制的要求,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其部分管理制度内容已经陈旧过时,即使推出了新业务,但与其相关的监督办法亦未予健全。商业银行产权归属缺位,委托关系流于形式,政府以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行政干预银行经营行十分普遍,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风险管理体制体系建设滞后,银行无法及时有效的提供风险管理业务信息,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四、次贷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启示

次贷危机彻底改变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构架。就长期而言,次贷危机的深入发展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对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格局形成不确定的消极影响,美国和世界范围的金融结构、监管体系以及国际间协调等都将有一个比较长的调整适应阶段。我国金融市场仍相对封闭,股票市场、债权市场与外汇市场并未与国际完全接轨,衍生品市场也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在这次危机中我国所受冲击较小,所受损失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一)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在银行管理过程中,要本着坚持信贷及投资资金运用标准,科学计量,审慎制定对对各类交易对手的授信条件和额度,并将其贯穿于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内部管理和产品创新等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形成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重视模型风险提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方面,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利用模型化风险管理来衡量市场及信用风险,进而对相关的衍生品定价。但是随着次贷导致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可以发现很多风险度量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对于一些方面考虑不足,例如对风险模型中的各种风险因子考虑不够周全,加之一些模型需要根据历史数据获得估计参数,而历史数据很难估计出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此时很多方法不再能够有效地测量风险。风险计量模型具有内在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必须杜绝唯模型论的做法,不能单一依靠定量技术,模型应该被定位为风险管理的辅助工具,尤其是一些高度风险或大额业务必须与有效的定性分析和专家判断相结台,科学合理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客观全面地揭示风险,有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完善信贷管理和贷款风险防范系统

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金融机构向信用有缺陷的居民发放住房贷款。金融机构过分热衷从事高风险业务,并漠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始终保持审慎经营,不过分提升杠杆比例,不去过分依赖投机业务受益,那么可以避免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增长强劲,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对个人客户的信用水平难以科学把握,导致个人信贷风险开始逐步显现。鉴于信贷监管措施的缺乏,银行企业迫切需要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借助信用评分、风险评估等多种智能分析手段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贷前信用审核、贷中分析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措施,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四)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降低流动风险

从此次的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中国的银行应该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通过制定详尽的流动性计划,使银行更好的预测未来一定时期流动性需求,包括建立流动性管理办法、指标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内资金管理平台,制定化解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计划,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弥补现金缺口的紧急措施。通过建立建立决策、控制、实施、检测和预警机制,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降低流动风险。

(五)确保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资产证券化只是扩大了其影响程度,不能因为次贷危机,就完全否定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相反,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和金融业显著落后的发展中国,中国只有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市场,才能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发展金融市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证券化方向的直接融资是分散风险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银行的业务发展必须与风险管理能力保持应有的平衡,才能实现安全和盈利。监管部门也多次强调,银行在业务创新中要做到“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风险”,这是创新的前提。总结本轮美国次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在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使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来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必须切实将科学的方法、理论与我国现实结合,以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为手段,以开发实用性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为核心,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来实现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优化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饶文方,许学军,重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

[2]中国建设银行课题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深刻警示[J],经济要参,2009-2-12

[3]宋飞,张忠永,陈文丽,袁宏泉,微观层面探析次贷危机中的银行风险管理[J],银行家2008-12

[4]邱卫林,沈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提高管理水平[J],现代企业2008-12

贷后管理论文篇10

信贷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一种职能,它对银行的经营动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发放贷款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二,通过发放贷款可以加强与银行重要顾客的关系,以增加银行出售其它服务的能力;其三,通过银行的服务和经营,可以满足社会、政府和企业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对这一业务的阐述主要基于对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制度变迁过程分析,这种分析可按下面的结构展开。

一、现代商业银行贷款理论变迁

由于美国银行业和金融制度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无以伦比的地位和威望,研究其贷款理论演变将成为一种可靠的依托,这种演变经历了:

1.实票论和商业贷款理论。在历史上,美国的贷款实践仿效了英国银行业的模式。英国的理论被称为“实票论”,而其美国的变体则被称为“商业贷款理论”。这两种理论都认为贷款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并认为需要有资金的流动性,以应付预料不到的提款需要。因此,最好是只发放短期贷款,因为贷款理论认为,长期投资的资金应来自长期资源,如留存收益,发行新的股票以及长期债券。“商业贷款理论”的缺点在于:第一,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整个银行业务系统――虽然它可能适用于个别银行,以库存货物作低押发放一笔贷款,借款人只有把货物出售后才能清偿贷款。其二,如果借款人找不到买主,这位顾客也会借一笔款去完成这笔交易。这样,虽然个别银行可能预期贷款到期通常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流动性,而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则未必如此。再次,整个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在长时间中,可能影响个别银行的资金流动性。

2.转换论。1918年,产生了H.G.莫尔顿的“转换论”,这一理论认为,把可用资金(存款)的一部分投放于二级市场的贷款与证券,可以满足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需要。流动性的需要增大时,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这些资产(包括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美国短期国库券等)。转换理论的实际应用,增加了新流动性来源,并证明银行可以发放较长期的贷款,这样就延长了各种贷款的平均期限。但是,“转换论”也同样具有“商业贷款理论”的那种局限性,此外,贷款平均期限的延长会增加银行的全面流动性风险。

3.预期收益理论。1949年,赫伯特·V·普罗克提出了“贷款流动性的预期收益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稳定的贷款必须有适当的归还日期表,这个日期表以借款的预期收益或现金收入为依据。这一理论与先前的一些理论是一致的,但增加了宽广度。“实票论”认为银行应满足工商业的借款需要,“转换论”认为,如果银行的投资是高质量的,那么贷款的期限并不影响它的安全性。“预期收益理论”认为,稳定的贷款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归还期限与贷款的证券担保的基础上。这样,联邦储备体系就成为资金流动性的最后来源保障了。

二、现代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和程序

(一)贷款政策。

制定贷款的重要性在于为银行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信用标准,使之遵守各项法规,保证贷款决策一致性,向顾客和公众披露银行现行信贷策略的有关信息等,最终控制和调整银行贷款的的规模和结构,实现经营目标。制定适宜的贷款政策,银行需权衡以下因素:①银行经济的战略目标。贷款政策文件通常以一般性说明开始阐述银行的目标,以及贷款政策如何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②放款的三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大原则是最基本的因素。③资本状况。银行的资本起着保护存款账户资金的缓冲作用,资本的规模与存款的关系影响着银行能够承担风险的程度。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例较大的银行,才能承做期限较长、风险较大的放款。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某一时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紧缩和放松,直接影响到银行放款利率的高低,必然对银行的信贷规模起到抑制和促进作用。⑤存款的稳定性。存款是放款的基础,存款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放款的规模。⑥服务地区的经济条件。稳定的经济环境要比受季节性、周期性波动影响的经济环境更利于银行采取积极和宽松的信贷方针。

根据以上考虑,一个典型的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政策应对以下内容作出说明:①有关借款和借款人说明。没有完整和准确的信息,就不能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书面贷款政策应该列出估计借款者及时归还贷款的意愿和能力所需的文件。完整的贷款记录应包括以下项目:借款者个人品格、借款用途等,核心档案还应收藏与借款者的通信、电话会谈记录、现场走访的详细报告和有关借款者的广告和报刊剪辑。为容纳与日俱增的记录卷册和有关文件处理问题,许多银行已经或正在转向记录档案电子计算机化。②贷款种类。贷款政策应当包括关于适当与不适当贷款的简要说明,应该拒绝不适当贷款,这些贷款通常带有某些投机因素。商业银行应当对贷款类别进行定期检查,因为贷款的分类受经济周期变动影响较大。③合格的抵押品。贷款政策应规定可充作抵押的各种抵押品及其额度。例如:以一批应收账款作抵押的贷款,其金额不得超过九十天期以上的应收账款的70%;以国家注册的法团债券、市政债券和美国政府债券作抵押的贷款,其金额不得超过市场价格的65%;负债不应超过原材料和制成品成本的60%。④对贷款集中化的限制。稳健的银行经营实践要求贷款政策对贷款种类、行为和地域的集中化方面作出某些限制,以减少整个资金运用的风险。⑤信贷额度。正式贷款政策应区分信贷最高限额、指导性限额(或内部掌握限额)、贷款承担额和循环贷款协议之间的关系。⑥需集体磋商的例外情况。具有同等能力的信贷主管人员。面临一系列相同的环境,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信贷决策。贷款政策文件不可能为处理所有此类问题都订立规则,但它应该包括某些一般性准则。遇到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是,同有关部门磋商后才做决定。这些例外的情况包括:对原来没有往来关系客户的贷款;收购、兼并贷款;对新业务的贷款;本区域外贷款;对新业务的贷款;本区域外贷款;以价格跌落、不适销或不上市的股票作抵押的贷款;新业务的贷款,等等。⑦贷款定价。

此外,贷款政策最后文本中还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银行经营目标的说明;②贷款权力归属部门及组织原则;③银行现有业务的地域限制;④有关法律的考虑;⑤借款人的贷款承诺、清偿和业务量规模。

(二)贷款程序。

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将遵循既定的程序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贷款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使贷款政策是得到最恰当的执行。贷款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贷款的审核与检查。这主要由贷款权力归属部门负责执行,目的在于保持贷款政策执行的客观性,其标准在于:确定贷款是否符合管理方针和法令规定;批准贷款 的主管人员是否按照银行贷款政策办事;信贷档案是否齐全;贷款申请书是否说明抵押品的种类和金额;全部必要的债券利息是否完整无缺;还款来源是否象清单所列明的那样足以清偿贷款。具体而言,对贷款的审核与检查包括对借款申请书的审查和对贷款项目本身的调查。前者要说明:借款的目的和用途,银行通常要在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目的是否与贷款方针的要求相符;借款的数额,银行要审查借款人的借款数额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是否超过法定的贷款限额;借款期限;还款的方法及来源;担保的方法,银行通常愿意接受市场价格稳定、易销售的财产作为抵押品。后者的目的在于确定:该项贷款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或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利;贷款的利益;借款人的资信能力;合法人;放款规模。

2.签订贷款合同。如果银行信贷部门对借款人和贷款项目本身审查合格,则依双方协商内容最终将订立法律文本,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该合同书也将是未来有关纠纷和贷款具体执行的法律依据。这一合同将包括:①贷款总则,总则中规定贷款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贷款的基本要素;②贷款条件,银行为了保证贷款能够安全收回,对贷款企业的资金运用、生产管理、投资方向、投资数额等生产条件;③担保品的选择;④财务报告,为了准确掌握借款方的财务状况和贷款的使用情况,银行在贷款合同中通常要求借款企业在使用贷款期间,提供各种与贷款有关的财务报告和统计资料;⑤违约条款,主要是解决拖欠贷款或破产时的债务清偿问题;⑥还款方法,银行可能要求借款人一次全部还清贷款,也可能同意分期摊还。

3.放款的偿还。本环节涉及的结果有按期、提前、延期偿还和无力清偿四种状况。后二者将涉及到银行对借款者资信的评价和利息惩罚等问题,前二者可能会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4.有问题贷款的催收和注销。主要是涉及上述的后二种情况,银行应该采取补救措施。情况不良征兆的显现,要依靠银行对有关报警信号的敏感反应能力和既定应急方案,这些报警信号诸如:收到财务报表、支付报表或其他文件时间的不正常推延;来自其他金融机构有关借款者的意外贷款需要;借款者态度的变化(即:拒绝回电话或经常不在办公室);当地经营环境的变化(即大企业关门或加入新的竞争者);借款者的不负责行为(即旷工或过度的酗酒);透支额增加;借款者的企业发生罢工或其他停工事件;违法行为被揭发;对借款者的意外判决(即侵权赔偿或税款留置)。银行贷款管理者一旦发现这种潜在的违约风险,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使损失最小,任何拖延都会使损失增加。处理逾期账户总的原则是:争取借款人的最佳合作,抢先接管抵押品,主动与借款人合作使贷款得以偿还。对于确认无法回收的贷款应提留呆账准备金,但这并不意味着催收的停止。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贷款政策和程序规定了有关银行贷款业务的明确做法,但过分僵化的刚性规定将不利于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因此,银行应该鼓励有关员工对贷款业务的积极参与,具体贷款政策和程序也应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尤其是在银行内外部环境变动多端的情况下。

三、贷款的种类

贷款种类是银行制定贷款政策时的主要考虑因素。这种划分因标准不同而有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类,其一是按不同用途分批发贷款和零售贷款,前者是为了经营企业的目的,后者主要是对个人。这类划分将在确定贷款定价时显示其作用。其二是根据贷款规定或条件划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抵押贷款。

1.信用贷款。指单凭借款人的信誉,而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的放款。这种放款可使借款人在不提供任何有价物的情况下取得贷款。获得追加资本,因而信用放款是一种资本放款。由于信用放款只凭借款人的信誉,因而银行对借款人必须熟悉,并充分了解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信誉程度。这种放款的利率较高,并且附加一定的条件。例如,要求借款人提供企业资产负债表,并说明经营情况和借款用途等,这样,银行便可以通过这种放款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其种类主要有:①普通限额贷款。一些企业常常与银行订立一种非正式协议,以确定一个贷款限额,在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②透支放款。对这种放款,银行与客户之间没有书面协议,往往凭客户与银行之间存在的默契行事,特别是对信用较好的客户,银行经常提供透支上的便利,这种便利被视为银行对客户所承担的合同之外的“附加义务”。③备用贷款承诺。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银行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在合同中银行承诺在指定期限和限额内向企业提供相应贷款,企业要为银行的承诺提供费用,其费用率通常相当于限额未用部分或全部限额的0.25%-0.75%。④消费者贷款。消费者放款是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放款。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这种贷款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主要包括:借款人的职业;借款人的生活收支状况;借款人的财产状况;借款人的品德。⑤票据贴现贷款。票据贴现贷款,是顾客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可贴现的票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期票、银行本票和汇票等。目前商业银行贴现业务已扩展到政府债券。

2.担保贷款。其产生源于:①借款企业的负债率较高,显示出其财力脆弱;②借款企业没有建立起使人满意的和稳定的收益记录;③借款企业的股本未能销售出去;④借款人是新的客户;⑤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⑥贷款的期限很长,等等。然而有时银行并不寻求担保,而是借款人主动提供担保,这时借款人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优惠利率待遇。根据充当担保物的不同,担保贷款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担保品贷款。充当担保的可以是:股票和债券;保函、商品、地产、人寿保险单、汇票、本票以及其他物权凭证;第二、甚至第三抵押权,等等。由于后一类担保品一般都缺少作为合格贷款担保所必需的条件,银行一般不愿接受。担保品在未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抵补贷款损失,往往取决于担保品的质量,银行当然要选择质量高的担保品。影响担保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是否稳定;是否容易销售;是否易于保管;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技术是否复杂。由此看来,商品最适合于作为担保品,有价证券次之,不动产最差。按照银行对担保品取得的权利的不同,担保可以分为:①取得留置权。银行扣留债务人的财产直到他欠银行的债务还清为止。②取得质押权。其内在规定性与留置权略有不同:其中之一是,在质押方式下,受质押人(银行)在债务清偿前拥有全部占有债务人用作抵押财产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受质押人还有出卖该财产的权力。与留置权不同的是,质押权是一种特别赋予的所有权。③抵押。拽债务人将其拥有法定权利或衡平法权利的不动产或动产转让给债权人作 为其借款的抵押品。对财产拥有衡平法权利的人,最多只能要求从这些财产中取得赔偿,而无权出售它们,因为他不是财产的所有者,银行应注意此点。在抵押方式下,受抵押人(银行)对财产有特定的权益并有出卖权,银行的抵押文件一般载有变卖担保品的明确规定。

另一种是保证书担保贷款。指由第三者出具保证书担保的放款。保证书是保证人为借款人作贷款担保与银行的签约性文件。保证书担保放款的实务操作通常比较简单,银行只要取得经保证人签字的银行拟定的标准模式保证书,即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所以,保证书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最简单的担保形式。由于保证人替借款人承担了实际的部分义务,因而成为这一贷款方式的特色,其权利和义务将成为贷款政策的重要内容。保证人的义务总是发生在债务到期时,即从债务到期日起保证人就负有义务,当主债务人无力清偿债务,或者只能清偿部分债务时,保证人必须保证全部债务得到清偿。在下列情况下,保证人的责任得到解除:已付款;订立放宽贷款期限的协议;保证合约发生变更;主要合同发生变更;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改变。保证人不同,保证书的出具程序也是不同的;银行在接受时必须对股份制、合伙制、单个制公司等加以区分。保证书在银行陈述虚伪、保证人出于误解、保证人受到不正当的影响三种情况下失效。

四、贷款定价

贷款利率即贷款价格。贷款利率的确定需考虑下列因素:央行贴现率;放款期限;存贷利率;放贷利率风险;管理贷款成本;优惠利率;银企关系。其中的基础是对风险的分析,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信用风险。对这种风险的分析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简称6C):①品德(Character)。指个人或企业借款者对其所欠债务是否愿意归还,一般通过考察其过去的资信情况,了解谁介绍他来借款以及通过同借款人面谈来做出谈判。②经营才干(Capacity)。主要是通过审查其财务报表,看其资金的流入流出是否正常,以及经营业绩怎样。③资本(Capital)。指借款人财务报表上的总资产总负债情况、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相抵后的净值,即借款人的财富状况。④担保品(Collateral)。指借款人用作借款担保品的质量。⑤经营环境(Condition)。指借款人在经济衰退及其他事件中的脆弱性,或说他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的还款能力。⑥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指借款人能否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此外,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对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要注意,这些报表毕竟是反映着企业的过去,因此应用时要作信用调查,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近几十年来,还发展了许多观察企业经营的方法。如1977年由阿尔曼等人提出的Z分析模型,使用了五个比率:X1为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X2为留成利润与总资产比率;X3为支付利息及税款前的收益与总资产比率;X4为股票的市场价与总负债值比率;X5为销售收入与总资产比率。因此:

Z=a1×X1+a2×X2+a3×X3+a4×X4+a5×X5,

(其中,Z代表企业经营状况,a为各项资产的信用权数(或系数),利用统计方法求出系数后,

Z=1.2X1+1.4X2+3.3X3+0.6X4+1.0X5,

若Z<2.675,则该企业将有很大问题;若Z≥2.675,则说明企业经营良好。

2.利率风险。目前,防止利率风险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浮动利率,风险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浮动利率,定期调整。

3.搭配不当的风险。一是利率与时间搭配不当,短借长用,形成损失。二是币种搭配不当,形成汇率风险。对国外放款,常常涉及不同货币的汇率风险。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远期交易为抵销此种风险提供了可能。

贷款定价的目标在于确保预期收益率的实现。为此,银行贷款管理者必须考虑发放贷款的预期收入、给借款者提供资金的成本、管理和收贷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下列简单公式可以说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贷款收益-贷款费)/应摊产权成本=税前产权资本预期(目标)收益率

其中:应摊产权成本=银行全部产权资本对贷款的比率×未清偿贷款余额

若贷款收益低于目标比率,那么,该笔贷款或该类贷款将不得不重新定价。

贷款重新定价的主要方法是调整放款利率。此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