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4:04:26

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范文篇1

一、当前贷后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014年,市分行出台了《分行贷后管理实施细则》,我行按照实施细则要求,对贷后管理进行了规范和加强,与细则出台前相比,贷后管理工作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贷后管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贷后管理认识不够

一是贷后管理认识不够,认为企业能够正常生产按时还息就是好贷款,就作出企业运作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信用到期即为企业办理续贷或再增加授信额度。同时认为贷款只要企业能按时归还就行,用什么来还并不重要。但实际上很多企业贷款到期,不是用销售收入和利润来归还贷款,而是东借西凑,甚至有的求助高利贷,当然,这必须是基于我行承诺继续为其办理的前提下。

二是只注重企业能够按时还本付息,不注重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对贷款资金流向监管不够,企业把流贷用作固贷或挪作他用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不能落实,认为企业因避税才做虚假报表,对企业避税行为无法干涉,单靠报表分析无法做出判断,难以弄清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果。

2、贷后管理不到位

一是由于我行客户涉及千家万户,加上信贷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适应、技能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时,只好被动接受。

二是信贷人员基本依赖贷前调查,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部分信贷人员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于领导者营销的客户,由于缺乏对等关系,怕得罪客户,不敢管、不会管,以致造成管理不到位。

3、贷后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近几年,贷后管理制度较多,但经营后普遍存在经营压力大、人员少的矛盾,造成贷后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一是为应付上级行检查,从完善手续资料出发进行检查多,为防范风险信贷人员主动检查少。对借款人发生重大变更事项反应迟钝,对借款人暴露的潜在经营风险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借款人的有效资产分布掌握不清,对担保单位和抵押物监督不力。

二是机械地按规定操作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性操作少。重复劳动问题突出,目的性不强,不论大客户、小客户,贷款金额多少,客户优劣如何,都是一样的格式内容,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是检查居于表面。按照贷后管理要求,一般每季度贷后走访率100%,但由于受条件局限,走访往往都是走过场,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贷后检查对降低贷款风险、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所起作用不大。

4、贷后管理能力不足

信贷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成效,但目前我行信贷人员素质还不够高,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的隐患。

一是信贷人员业务技能不够全面,普遍欠缺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工商业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等相关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风险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等方面能力不足,使贷后管理难以深入,停留在表面,容易形成能力风险。

二是个别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逃辟责任,加大了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形成道德风险。

二、解决贷后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程监控风险的理念

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树立起贷后管理和贷前决策同等重要的观念,克服‘重放轻收,重放轻管”,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在注重信贷绩效考核的同时,明确设置贷款质量的考核指标,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要从严问责。要及时识别和弥补信贷潜在的风险,把力保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贷后管理的核心目标和根本。

2、加强贷后管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做到精细化管理。贷款发放后,必须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跟踪管理。客户经理要真正意识到对贷款的监督、检查与管理是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对发放贷款所承担责任和风险的自我保护措施。客户经理要积极、主动地与借款人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状况和经营能力。根据不同的担保方式,定期检查抵押物的完好程度、市场售价的稳定性,对保证人资信主财务的变动情况,以及借款企业所在行业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地位及变动趋势,作出经营预测分析,做到精细化管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银行资产质量。

二是加强贷后动态管理。从市场角度看,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处于升级换代时期,市场瞬息万变,企业此消彼长,经营风险增大,贷后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从企业的信用程度看,尚未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采取各种手段逃废债务,往往造成银行贷款悬空;从企业自身发展看,客户产品生命周期及其在本行业中所处位置是动态变化过程。为此,我行必须加强贷后动态管理,根据企业的动态变化,作出正确、及时的贷后风险判断。

3、完善贷后管理制度,提高贷后管理水平

一是要依据客户的大小、风险度高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客户信用等级等进行分类,精心设计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贷后管理制度,实施差别管理。工作重点要放在重点关注类客户定期分析上。二是建立必要的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开展工作讨论,以便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提高识别能力。三是完善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规定信贷管理各岗位和环节的贷后管理的责任,明确问题贷款的上报时限和处理时限,对未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和风险预警,导致贷款形成不良、欠息及其他损失的责任人,视情况给予处罚,杜绝应付公事、为检查而检查的现象。

4、拓宽贷后管理内容,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完善的贷后管理除了传统的贷后管理内容外,还应包括指标管理、基础管理和客户管理等方面内容,从而将银行的关注点着重于客户的市场结构及销售指标变化、财务指标变化、信贷资金流向、资本及资产运行变化、与银行合作态度上的变化和经营管理层领导变化等风险控制点,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调整、税制、利率改革、国际市场汇率变动等,着重分析这些变化的大小、趋势及其对银行业务的收益和风险所产生的影响,采取正确、有效应对措施,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确保贷款安全。

5、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防范金融奉献

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防范金融奉献,要发挥信息反馈作用,分析预测风险。要通过对贷后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坚持分析预测,及早发现风险苗头,提出防范对策。客户经理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走向和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对一些受政策因素影响大、贷款金额大的贷款户,更要注意掌握最新的国家政策信息,拓宽业务信息面,增强全局敏感性,把握来自宏观方面的风险。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个人征信系统,通过查阅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作出正确的决策。

对可能形成问题的风险和已形成问题的风险,其贷后管理必须抓住关键点和突破口,采取针对性策略,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在时间上,要找准时机,做到“提前预测、适时而动”;在工作对象上,要善于捕捉信息,找准目标,集中攻关;在工作手段上,必须将依法管贷贯穿于贷款风险防范的全过程;在工作方式上,要根据贷款对象、贷款金额、贷款周期和贷款风险程度等情况,分门别类,因企制宜,灵活多变,切实有效地防范贷后风险。

6、加强培训,稳定信贷人员队伍

信贷人员是我行员工队伍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要加大对信贷人员培训学习力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其业务工作技能。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信贷人员,才能培育出高效益的客户。在加强信贷人员培训学习的基础上,要维护信贷人员队伍稳定。信贷管理是专业性强的一个岗位,随着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行,贷款管理精细化的实施,信贷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政策、精通各个业务品种并能熟练办理各种信贷手续,还要掌握宏观行业政策的信息,有预见性地预警、化解潜在风险,并在与客户打交道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此,应当保持信贷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促进信贷工作的全面发展。

贷后管理范文篇2

杜邦分析法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使用,故名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是一种用来评价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bB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杜邦分析的具体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税后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此公式将决定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因素分解为了三个部分:成本费用控制能力(税后净利润/营业收入),资产使用效率(营业收入/资产总额),财务融资能力(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下面我们以种子公司为例,采用杜邦分析图以金字塔形结构将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按内在联系加以排列,说明杜邦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本文从种子公司年度财务报表摘录数据(表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种子公司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L~2008年有所降低(12.47%<15.24%),说明股东的报酬率降低了,公司整体业绩不如上年。

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不利因素是总资产周转率下降(0.73<1.21);有利因素是营业净利率和财务杠杆提高(分别是7.3O%>6.81%,2.34>1.85)。营业净利率反映了公司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提高营业净利率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种子公司2009年的营业收入较2008年增~N2900万元,增长幅度2.46%,高于成本总额的增长幅度1.92%(增加额2l13万元),这导致营业净利率提高(6.81%一7.30%),单位成本的投入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盈利能力小幅提高,不过企业应该再接再厉,一方面要下力气提高营业收入,另一方面还需花功夫降低营业支出,保证营业利润率持续稳步增长。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公司资产的使用效率即营运能力,强有力的营运能力既是公司获利的基础,又是公司按期偿付到期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和保证。种子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增加2900万元,增长幅度2.46%,远低于资产总额增加幅度68.68%(增加额67109万元),导致总资产周转率下降(1.21~0.73),这提示2009年资产利用效果~2008年差。种子公司2009年权益乘数相~L2008年有所提高(1_85—2.34),这说明康银公司负债程度提高,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增强。但公司在举债经营时,必须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财务风险。利用连环替代法①定量分析这三个因素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可知,不利因素(总资产周转率)使净资产收益率减少6.04%;有利因素中,营业净利率变动使净资产收益率增加1.1%,权益乘数提高使净资产收益率增加4.04%。由此应重点关注总资产周转率降低的原因。

对总资产周转率进行进~步分析,2009年种子公司营业收入比起2008年无较大变动,资产总额却有大幅增加。其中,流动资产部分增加35479万元,这又主要在于货币资金比上年增加34418万元,导致货币资金大幅增加的原因是,种子公司自2009年下半年起经多个融资渠道获得贷款32000万元,并且出售投资获得资金10000万元,这部分货币资金未能及时使用而以银行存款形式存在,说明了资本的无效占用:固定及无形资产部分增加31630万元,其中,在建工程增加19552万元,乐山棉竹冷链物流项目工程增2n8497万元,种子公司技改搬迁项目增加11000万元,这部分资产的增加均不能在短期提升经济效益。经过2009年与2008年杜邦分析的比较可以揭示,种子公司通过增加负债和保留盈余的方式增加了公司的运营资本,但是所增加的投资并未带来营业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反映出资产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导致总资产净利率还降低,资产的使用潜力尚未全部挖掘出来。就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不能立即体现经济效益,银行可视为正常情况,另一方面在于闲置资金的浪费,银行对此应该加以高度重视。银行作为发放贷款方,在今后的贷后管理中应密切关注企业能否利用现有的资产提高营业收入,增加利润,降低资源的浪费,将资产的使用潜力发挥出来。

结合以上的例子,银行在贷后管理中使用杜邦分析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净资产收益率是杜邦分析体系中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不断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是使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基本保证,也是银行在贷后管理中使用杜邦分析法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指标。

二、决定净资产收益率高低的因素有两个: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总资产净利率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源来获取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体现的是一种经营效果,体现企业的经营风险。权益乘数是企业资产与权益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的筹资策略,即如何运用合适的财务杠杆来提高企业的权益净利率,体现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影响总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也有两个:营业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净利率是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企业的经营获利水平;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与总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它反映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同时可以反映企业资产实现营业收入的综合能力,即企业资金的营运能力。

贷后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对策研究

一、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研究现状

(一)贷后管理与贷后违约

所谓贷后管理,就是指对放款后到回款前这一期间内贷款人动向的管理,整个过程需要围绕贷款风险控制来开展,同时为了保证风险控制有序推进配备一定的人员团队、制定规章等,以保证资金及利息能够按期收回。显然,贷后管理是一种以消除违约风险,保证资金安全为目的的风险管理行为。贷后管理是保障贷款回收的一种必要手段,通过监控贷款的使用情况和及时处理不良贷款来减少和避免银行贷款风险。从管理学来看,贷后管理涵盖的参与人较多、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它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贷款发放到贷款资金监控再到本息回收的一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几十年(如房贷、助学贷款等)。在这期间,放款单位需要密切关注贷款人的动向与资金偿还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有序催收措施,以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对于放贷企业而言,有效的贷后管理能够实现三大价值:首先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方法;其次是优化资产,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最后是收集贷款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优化风控管理体系,为今后的放款管理提供参考。贷后违约就是在银行放款以后,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归还贷款,包括由借款金额产生的利息与本金的归还,使放贷银行无法按时按量回收资金。从这一角度出发,助学贷款学生如果不能在规定的偿还期内将贷款偿还给银行,则属于贷款违约行为,必须根据签订的贷款协议向银行支付违约金或罚息。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学生贷款期限一般为学制加13年,在贷款到期之前没有结清的,从毕业之日起,每年12月20日前须偿还贷款合同对应的年度利息,直至贷款结清。如果在贷款到期前没有按时足额偿还年度利息,从当年的12月21日起,合同进入违约状态,如果每年都按规定偿还年度利息,但是在贷款到期日没有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金,合同将立即进入违约状态,无论是哪种情况违约,都将计收罚息。

(二)国内外贷后管理研究情况

国内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是由国外研究引进而来的。对于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探讨,国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贷后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部分西方学者认为管理助学贷款的机构需要有一定能力且国家或各州财政要有一定的激励和帮扶,这可以减少贷后违约的情况出现。此外还可以采取相关的回收授权、发展贷款保存技术等方式,降低贷款的贷后违约风险。在贷后偿还与回收方面,西方学者认为贷后回收制度要充分考虑毕业生收入与还款金额之间的差距,确保学生有能力偿还债务。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按收入比例”偿还贷款的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的还款压力现状,及借款人在一个月或两周内的收入,设立在低收入期间无力偿还的保险方式。在贷后违约对象研究方面,韩国学者通过对全国数据的分析发现,男性违约的可能性更大,年龄越小、单身人士或收入较低等人群的违约可能性会更大。同时部分学者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研判,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预测,可通过五种特征准确预测学生是否能偿还贷款。预测价值排序依次为:贷款时的平均绩点、ACT综合得分、OPI复杂性量表、OPI焦虑水平量表和贷款规模。虽然国内关于助学贷款的研究相对较浅,尤其是贷后违约管理,但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迅猛提升,对于贷后违约管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在贷后违约的现象及原因方面,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影响学生贷后违约的因素大体包括七个方面:学生学业水平、就业情况与毕业收入、债务情况、就读院校、家庭及个人特征、贷后制度管理。总体来看,违约现象出现的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为诚信意识较差;客观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等综合情况。关于主体责任与权利方面,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商业银行,抑或是政府,在整个贷款管理过程中,都要承担相应的职责,确保学生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部分学者认为,在贷后管理中应强调违约后的失信惩罚力度,包括修改相应制度及激励措施等。此外,根据国外长期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经验来看,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联合管理机制,如“政府+银行+高校+就业单位”四方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控制违约风险。

二、广东省G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概况

为了扩大助学贷款资助的覆盖范围,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2007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民办高校统一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由省财政统一贴息、统一承担50%的风险补偿金。为更好地了解广东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情况,以广东省G高校为例加以说明。广东省G高校是广东一所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生源地为广东省,省外学生占8.5%左右。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财政要求,从2007年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为数以万计的学生提供坚强后盾。2010年至2019年,广东省G高校学生人数均超过一万两千人,其中,2014年开始扩招,2015年学生人数突破一万四千人,近十年学生总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变化。根据资助政策的要求,只有认定了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才有资格被资助,近些年国家一直在调整认定的相关政策及规定,目前,贫困生认定均实现系统化操作,减少了人工认定所带来的误差。表2为广东省G高校2015—2019年贫困生认定人数及助学贷款发放情况。从表中不难看出,广东省G高校在这五年期间共为2380位学生办理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助学贷款总金额达1904万元。由于国家调整贷款期限,对助学贷款办理的刺激度有了明显的变化。2016年,国家进入精准脱贫时期,按照相关规定,对建档立卡等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办理高校国家贷款的学生人数达到峰值,而后从2017年起,各生源地陆续开通了生源地贷款,续贷方式也很简单,所有办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陆续下降。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情况通常选用结清率和违约率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到期本金的偿还情况及本金和利息的偿还等。在年终考核中,广东省G高校把本金结清率作为考核评价指标,并与年终奖金挂钩,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广东省G高校贷款的结清率均在97%以上,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的贷款结清率低于全省的平均标准,在广东省高校排名中,G高校的结清率排名基本稳定。通过调查广东省G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逾期情况发现,随着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人数增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人数减少,逾期人数与逾期金额表面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管控力度的加大及违约后处罚的严重性等原因,逾期人数比重逐渐下降,但逾期情况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广东省G高校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贷后管理责任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动向、贷款回收与催缴等。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均由高校来完成。随着广东省贷后管理工作强度的加大,要求各高校降低助学贷款违约率,迫使部分高校采用其他方式来解约违约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广东省G高校通过债务转移、核销贷款等方式控制违约率,这无形中给G高校自身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在贷后违约管理中,高校主体所承担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随着助学贷款相关规定及贷后违约处罚的加重,贷后管理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容易,但仍存在权责难以划分,贷后工作无法可依的问题。虽然《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合同协议》中有明确规定,存在贷款违约情况的当事人,广东省教育厅及银行有权利在不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对媒体进行个人信息公示及列入征信系统中,但实际情况中这种做法基本未出现。

(二)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管理不到位

按照国家助学贷款相关的管理制度要求,2004年开始,各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奖助贷机构以及安排专门人员来负责,要求配比达到1∶2500,保证工作效率。但广东省G高校整个学校的贷款管理部门只有2名专职人员负责,各二级学院安排1名辅导员负责贷款的全过程,但一般这名辅导员还要承担其他分工任务,并不能做到专职专用。所以,从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实际从事贷款管理工作的人非常少,这无形中增加了学校风险,影响了贷后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贷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广东省G高校部分二级学院贷款管理人员为兼职辅导员,流动性非常大,这对于学生的贷后管理及政策宣传非常不利,对贷款管理流程的熟悉度也较差,有的学院甚至在半年内三次更换奖助贷管理人员,这与专业化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三)学生的诚信及贷款知识教育不充分

广东省G高校每年都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但基本是流于形式,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地去接收相关信息。学生到了大四或毕业后基本就不会再参加相关的科普活动,导致教育的深入开展无法实现。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3.4%的受访者不太清楚贷款违约所带来的后果,对于征信系统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只是从电视或网络中少量获取,这对贷款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阻碍作用较大。对于调查的情况,广东省G高校需要在贷款前、中、后期开展一系列的贷款相关资讯和服务工作,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了解助学贷款的本质及还款流程。在管理方面要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偿还相关贷款。

四、广东省高校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999年以来,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开始实施到现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强制措施和制约措施。部分政策性的文件和规定虽有一定的约束力,但真正实施却寸步难行。在整个助学贷款的管理流程中,贷款人、银行、高校及政府这四大主体中,政府应起到统筹和主管的作用,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而高校及银行是这个过程的辅助者,承担的风险应相对较小。但实际在操作过程中,高校承担的责任较重,银行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所以政府要发挥行政力量,在体制机制上发挥统筹者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各主体在行使各自权利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高校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贷后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政府还需出台一系列法规,加大贷款违约管理的处罚力度,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违约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减少银行所受到的损失。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各主体所承担的风险也有区别。政府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掌舵者应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应该最大,但就目前的分析来看,政府所承担的风险补偿金只有一半左右。而工作或任务最复杂的高校,本应该扮演教育育人的角色,但实际出现了责任错位。这就需要政府出面调整风险分担机制,而在需要风险补偿时,政府应承担绝大部分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银行作为放贷过程中的受益者应承担剩余部分的风险补偿金,而高校在整个过程中的责任是起到协助作用。让政府在资助中的无偿行为转为有偿资助,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从而更好地资助学生。此外,还应该注重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虽然整个贷款过程以个人信用为担保,但任何行为或活动都应该需要法律提供支持与保障。贷后管理过程更需要法律强有力的支持,让违约人的行为全部在法律的约束下,确保贷款顺利收回。首先,可以在各大媒体及网络上公布失信名单,并计入失信系统;其次,可以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从日常工资中扣除相应贷款额度,同时在单位提拔和晋升中加以限制;再次,在各技术职能部门或职称管理中,在下发证书时加以限制;最后,各地政府及法院等部门要加大对失信人员或违约行为的执法力度,让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沈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9):11-12.

[2]申韬,徐敏喆.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策略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05-110.

[3]蔡晓赛.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贷后管理范文篇4

1.1贷后管理认识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大贷款投放,能够为信用社带来明显的当期收益,客观上造成了信贷管理人员贷款扩张冲动。但是贷款发放后,一是由于信用社客户涉及千家万户,再加上信贷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适应、技能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信贷人员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时,被动接受;二是信贷人员甚至全部依赖贷前调查,误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1.2贷后检查履职不足。

1.2.1贷后检查频率(次)少。据抽查发现,大部分信贷档案中无首次跟踪检查资料;对贷后日常检查次数不够,如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检查一年1次;个体工商户贷款检查一年最多2次,公司类贷款一年检查平均1~3次。未按时发送贷款本息催收通知书等现象依然存在。

1.2.2对贷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档案记载不全。近年来,一些企业以改制为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所有逃废债企业在逃废债之前,都会出现注册新企业、从原贷款企业向新成立的企业无偿划转资金、调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转移技术等不正常行为。为此,客户经理应当在贷后管理中及时发现,迅速向有关方面反馈、预警,采取断然措施,同时对这些异常行为必须收集证据,记录在案,作为制止企业逃废债行为的重要依据。但对此种情况,大多数是束手无策、望债兴叹。

1.2.3对贷户的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现金流量作为借款企业的还款来源,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重要。借款人出现了现金净流量不足或下滑的趋势,则预示着我们面临贷款无法按期足额收回的风险。目前,信用社注重于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而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把握,不利于贷款的风险控制。

1.2.4未及时按规定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复测,一些客户的信用级别还是2002年初评时的信用等级,至今无任何变化。

1.3贷后监管与预警不足。

1.3.1从大环境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一方面,金融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设立了信贷查询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现象屡见不鲜,有些银行甚至为恶性竞争,相互封锁信息,或提供假信息,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使信贷管理人员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对企业已经显现或未显现的潜在风险无超前分析,预警能力。

1.3.2从信用社管理层来看,贷审会风险揭示、处置不到位。按照信贷新规则的规定,贷审会是信贷业务决策的议事机构,起智力支撑的作用,应当对前、后台提交的客户生产经营分析报告及潜在的风险点进行揭示,提问和审议,并提出化解、处置的方案。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向贷审会汇报流于形式,汇报内容没有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贷审会成员来自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短时间内听短汇报,对汇报内容没有理解、消化,潜在的风险点揭示不了,明确的风险点提不出化解方案,从而延误了化解风险的时机。

1.4贷后管理能力不足。信贷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成效,但目前信用社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的隐患。

1.4.1信贷管理人员普遍欠缺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等相关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风险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等方面能力不足,使贷后管理难以深入,停留在表面,容易形成能力风险。

1.4.2个别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逃辟责任,加大了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形成道德风险。

2.强化农村信用社贷后管理的建议

强化贷后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高经营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可控范围内对造成贷后管理薄弱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强化贷后管理的基本策略。

2.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程监控风险的理念。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树立起贷后管理和贷前决策同等重要的观念,克服“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倾向影响,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在注重信贷绩效考核的同时,明确设置贷款质量的考核指标,对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要从严问责,从业务考核和经营理念上正确引导,树立崭新的信贷文化。同时,力保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贷后管理的核心目标。

2.2强化队伍建设,构建“职业客户经理”的信合团队。

2.2.1强化培训。信贷管理队伍是保持农村信用社生机活力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唯有加大培训学习力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才能培育出高效益的客户。

2.2.2强化队伍稳定。信贷管理是专业性强的一个岗位,随着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行,贷款管理精细化的实施,信贷管理不但要熟练掌握政策、精通各个业务品种并能熟练办理各种信贷手续,还要掌握宏观行业政策的信息,有预见性地预警、化解潜在风险,并在与客户打交道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一切都是必须有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升华。因此,信贷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2.2.3实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客户经理是贷前决策调查的第一岗,也是贷后管理的第一岗,责任重大,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的效果,是贷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信贷员的能力、业绩、以往职业记录评定其等级,并按等级设立相应的业务权限和管理客户类别,建立激励机制,优胜劣汰,坚决将能力不足或道德低下的人员调离信贷岗位。从而不断提高信贷员综合素质,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

2.3强化贷后监管,构建贷后管理长效机制。

2.3.1强化贷后检查。对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和公司类贷款,应在贷款业务发生15天以内,进行首次跟踪检查。重点检查客户是否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以及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

在贷后管理的日常检查中,对生产经营贷款应每季度检查1次,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应每半年与村(社)干部或联络员配合对辖区农户贷后情况进行逐户检查。对出现逾期等风险预警信号,信用等级或风险分类形态发生不利变化的客户至少每月检查一次。

2.3.2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对列入不良信用客户内部控制名单和高风险行业、区域的客户,要制定信贷退出计划,采取提前收回贷款、到期减少续贷、停止贷款或诉讼的措施,清收贷款本息。

2.3.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客户账户信息、信贷管理系统、贷后检查、客户财务报表及公开信息、上下游企业、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客户信用等级监测及贷款风险分类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控制、化解信贷风险。

2.3.3.1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电子化建设,在信用社内部系统中设置风险预警指标,提高风险监测的效率。信贷管理系统中专门设置贷后管理功能,实现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

2.3.3.2利用信用社内部会计信息,掌握客户结算频率、现金流量等一手资料,认真分析,把握时机,对发生的变化及时预警,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2.4加快立法,构筑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是进行贷后管理的有力保障,目前必须加快立法,从法律上规范约束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用行为,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人民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基础上,金融企业之间、社会各部门之间建立更广泛的信息共享系统,明确相关责任,杜绝本位主义,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准确性,形成打击诈骗和信用不良分子的天罗地网,对破坏社会信用体系的行为严厉惩处,逐步改变信用社在信息不对称中的弱势地位,为金融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贷后管理范文篇5

一、严格贷前审核到户

一是基层平台专职人员调查摸底100%到户。社区、街道(乡镇)设立专职经办人,及时对辖区贷款申请人逐户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其家庭、经营场所和经营项目等情况,为符合条件者出具推荐书,并逐户建立管理台帐和个人信用档案。二是担保中心专职专岗贷前上门调查核实到户100%。2004年底,在市、区劳动保障部门专门成立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专门负责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担保中心内部设立经办人、审核人、核保人,建立经、审、核分工负责制。每月上旬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按借款人申请时间顺序,担保中心派人逐笔逐户,100%上门对借款人的情况进行贷前调查核实,对担保人的就职单位、收入等情况100%核实,做到“七清”(即:家庭情况清、就业状况清、社会关系清、诚信情况清、经营项目清、经营场所清、反担保情况清)、“两一致”(即:借款人、担保人资料与调查核实情况一致)。调查核实后,市、区担保中心将借款人、担保人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分类、分信用等级录入小额担保贷款信息库,对借款人逐人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同时,担保中心对借款人、担保人的情况在信息库进行查询核实,防止出现重复借款、超量担保现象发生。对符合条件的,担保中心与借款人、担保人分别签订合同,及时提供担保。对任何形式提供虚假信息的申请人、反担保人,一经查实,列入担保中心小额担保中心黑名单,不再提供担保。三是经办银行征信查询核实把关到户100%。经办银行每月由两名专职人员对担保中心承诺担保的借款人进行征信系统查询,对借款人的诚信情况再次逐人核实把关。

二、落实贷后管理服务到人

一是建立岗位负责制和绩效激励机制,落实贷后回访率“双百”。担保中心工作人员实行贷款发放和回收岗位负责制,每月下旬对借款人组织开展回访,保证每季度对借款人至少跟踪回访一次,回访率达100%,并建立跟踪服务档案。社区、街道(乡镇)基层平台每月对借款人回访一次,回访率达100%,并建立跟踪服务档案。为促进基层平台高标准做好相关工作,建立推荐成功率、回访服务率和贷款回收率与年终工作经费奖励相挂钩的机制,对推荐成功率90%以上,贷款回收率(逾期贷款三个月内)达100%,给予社区、街道(乡镇)回收额2%的奖励。在回访中,回访人员坚持“以真情换真心”的服务理念,及时帮助借款人协调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了解借款人的情况变化,指导、监督合理使用贷款。对出现影响还款能力的事项,回访人要及时反馈并采取措施,控制防范贷款风险降到最低。为保证回访率“双百”落到实处,在跟踪服务档案上借款人、回访人双方对回访情况签字确认。二是建立借款人情况变更及时告知制度。要求借款人(或第三人)的个人住所、经营地址、工作单位等情况发生变化应提前或于变更发生之日起3日内通知社区、街道,并主动配合有关单位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社区每月定期向市担保中心报送借款人的情况。要求企业每季度定期向市担保中心报送财务报表、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分离、合并、财产或法定代表人变更及财务状况等变化时应及时向市担保中心报告。担保中心对于未及时报告的借款人,经核实后记录在案,纳入对其信用等级评定的项目中。三是建立对在保项目的联合监控管理制度。市担保中心采取规范有效的担保评审和在保监控管理措施及办法,定期对担保项目及反担保物和反担保人进行检查,及时掌握贷款整体状况。如发现资金损失或担保风险加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并通报经办金融机构及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共同控制风险。银行对有证据证明借款人有可能或已经恶意损失贷款的,停止支付账户上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借款,同时书面通知市担保中心,最大限度使贷款免受或减少损失。

贷后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两年来这场危机似乎仍没有见底,甚至愈

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风波。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减缓。

首先,雷曼破产对于国内各大银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截至目前披露的情况,八大行持有的雷曼债券,不完全统计在8亿美元左右。其中,工行1.52亿美元、中行1.29亿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交行7002万美元、建行1.91亿美元、兴业银行3360万美元、中信集团1.59亿美元,其他银行正在核对所持雷曼债券,相信还会不断增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其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后,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没有正确评估其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是其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审慎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存问题: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三、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对策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调查确认,若在此次危机中损失减值,应通知客户尽快弥补该差额。担保人的情况也要跟踪了解,若其不再符合担保人条件,应告知客户再选择一位担保人。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风险要严格把控,对于优质企业要坚决扶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对客户跟踪回访以及企业的上门调研,都有助于信贷资产贷后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贷后管理范文篇7

一、当前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贷后管理的定义认知的偏差。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包括贷后检查、贷款风险分类、风险监管与预警、不良贷款管理、档案管理、本息收回等。客户经理认识上的偏差容易造成相关流程的缺失,比如对不良贷款管理处置的置后等。2.贷后管理意识薄弱。如不能按规定完成贷后工作,法人日常贷后管理四项工作、押品重估工作的置后,贷后管理报告流于形式,数据未及时更新,对财务指标等重大变化未引起关注,主动加以分析,报告前后不一致等情况;风险预警处置超期完成;时常发生正常贷款欠息等情况。

二、加强贷后管理的措施

1.强化信贷客户部门尽职检查。(1)突出强化贷后资金监控。(2)突出强化贷后现场检查。建立贷后管理“十必核”制度。(3)强化信贷风险有效化解。2.强化信贷管理部门尽职监管。(1)切实强化在线监管。(2)加强现场监管检查,切实提高现场监管检查质量和效率。3.提高贷后管理例会效果。优化贷后管理例会审议内容,把大额用信客户、风险客户、高风险行业等作为审议重点,逐户评价风险状况,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针对性风险化解和加强管理措施。4.强化贷后管理质量的考核。为按时完成贷后管理各项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支行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从而切实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进度及不良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临海317000)

作者:詹文迅 单位:农行浙江临海市支行

贷后管理范文篇8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1.产权关系不明确,大量不良资产产生。四大国有银行产权关系模糊、资本非人格化、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导致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

2.政府职能尚未转变。

3.贷款风险分散的观念不强.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

4.呆账准备金计提的比例偏低,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低。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1.资产置换,“改存为股”。

2.提高资本充足率。一可以增加商行的资本;二可以减小风险资产。

3.分类计提呆账准备金。央行应要求各银行在统一的分类发表原则下,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对各类不良贷款提取适度水平的专项呆账准备金。

4.调整信贷投资方向,发展银团贷款业务。严格控制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及向过度投资的行业和地区发放贷款。

5.适度运用破产方式。

6.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1.努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处理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处理首先体现在将贷款从商业银行的报表上隔离出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发行贷款的机构不再吸收由基础信贷所产生的全部风险。贷款不再仅仅集中在发行贷款金融机构的报表上,而是通常被组合为同质的资产组合,然后出售给信托或其他特殊目的机构。这种资产的集中首先方便了保险公司等担保机构分析他们的风险,方便了评估机构和信用增级机构等的第三方来审查和加强担保决定;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使贷款变得更加透明,并且降低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通常将信贷风险分为三个或者更多的部分,并将它们分配给能最好吸收各部分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信贷风险的第一部分覆盖了与正常或期望的信贷组合损失比率相联系的合理部分。所有在此上限下的损失应当由发起人承担。但发行者不适合对贷款组合的非正常风险承担责任。这种风险来源于发起人试图在一个特定的行业或者地区进行最好的操作而缺乏多样化组合。通过将发起人的风险限制在一个上限的第一损失,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减少多样化带来的风险。第二部分风险覆盖了超过合理损失上限部分的风险。这一波段所描绘的风险通常是资产池预期损失的7~8倍。这部分由一个高级别、资本实力雄厚的贷款增级者来承担。

第三部分是超过第二部分的风险,这些风险由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自己来吸收。

2.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贷资产的检查、回收、展期及不良资产管理等一系列内容,是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体现,随着入世及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客户情况的瞬息万变,贷后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越加突出。然而,实际工作中,贷后管理却成了信贷管理“链条”中薄弱的环节。

(1)目前信贷经营管理中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①贷后检查不到位。在近年来的各种内审外查中,贷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问题。②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采集不力。③贷后管理的观念滞后,存在着种种不良的信贷习惯。一是认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2)加强贷后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采取的对策。贷后管理既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又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贷后管理工作。①加强观念创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贷后管理要在与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前提下,对信贷经营人员进行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控制,树立贷后动态管理观念,人才资源战略观念,贷后管理的效益观念。②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③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强化贷后管理。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克服因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使贷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加强贷款档案管理,建立信贷管理台账与会计系统挂接网络,启动贷款到期预警系统,确保贷后管理的及时高效。④切实将贷后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责任化、精细化。建立和完善一套具体、详细的贷后检查考核管理办法。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自觉深入地进行贷后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3.监管机构实行审慎监管

贷后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信贷风险防范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十分重视银行风险的评价,因为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特殊,社会联系广泛,影响力巨大,是风险聚集的焦点。而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中,贷款所占比例最大,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就非常重要。

-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1.产权关系不明确,大量不良资产产生。四大国有银行产权关系模糊、资本非人格化、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导致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

2.政府职能尚未转变。

3.贷款风险分散的观念不强.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

4.呆账准备金计提的比例偏低,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低。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1.资产置换,“改存为股”。

2.提高资本充足率。一可以增加商行的资本;二可以减小风险资产。

3.分类计提呆账准备金。央行应要求各银行在统一的分类指导原则下,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对各类不良贷款提取适度水平的专项呆账准备金。

4.调整信贷投资方向,发展银团贷款业务。严格控制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及向过度投资的行业和地区发放贷款。

5.适度运用破产方式。

6.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1.努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处理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处理首先体现在将贷款从商业银行的报表上隔离出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发行贷款的机构不再吸收由基础信贷所产生的全部风险。贷款不再仅仅集中在发行贷款金融机构的报表上,而是通常被组合为同质的资产组合,然后出售给信托或其他特殊目的机构。这种资产的集中首先方便了保险公司等担保机构分析他们的风险,方便了评估机构和信用增级机构等的第三方来审查和加强担保决定;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使贷款变得更加透明,并且降低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通常将信贷风险分为三个或者更多的部分,并将它们分配给能最好吸收各部分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信贷风险的第一部分覆盖了与正常或期望的信贷组合损失比率相联系的合理部分。所有在此上限下的损失应当由发起人承担。但发行者不适合对贷款组合的非正常风险承担责任。这种风险来源于发起人试图在一个特定的行业或者地区进行最好的操作而缺乏多样化组合。通过将发起人的风险限制在一个上限的第一损失,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减少多样化带来的风险。

第二部分风险覆盖了超过合理损失上限部分的风险。这一波段所描绘的风险通常是资产池预期损失的7~8倍。这部分由一个高级别、资本实力雄厚的贷款增级者来承担。

第三部分是超过第二部分的风险,这些风险由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自己来吸收。

2.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贷资产的检查、回收、展期及不良资产管理等一系列内容,是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体现,随着入世及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客户情况的瞬息万变,贷后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越加突出。然而,实际工作中,贷后管理却成了信贷管理“链条”中薄弱的环节。

-

(1)目前信贷经营管理中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①贷后检查不到位。在近年来的各种内审外查中,贷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问题。②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采集不力。③贷后管理的观念滞后,存在着种种不良的信贷习惯。一是认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2)加强贷后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采取的对策。贷后管理既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又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贷后管理工作。①加强观念创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贷后管理要在与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前提下,对信贷经营人员进行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控制,树立贷后动态管理观念,人才资源战略观念,贷后管理的效益观念。②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③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强化贷后管理。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克服因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使贷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加强贷款档案管理,建立信贷管理台账与会计系统挂接网络,启动贷款到期预警系统,确保贷后管理的及时高效。④切实将贷后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责任化、精细化。建立和完善一套具体、详细的贷后检查考核管理办法。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自觉深入地进行贷后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3.监管机构实行审慎监管

贷后管理范文篇10

1.内因:商业银行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

(1)信贷风险控制目标不明确。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和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机制。表现在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当激励不足时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时则容易选择铤而走险。同时,当贷款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所谓信贷委员会的集体负责制度来承担责任,结果是人人负责而人人又不负责,使得责任的追究无从着手,以致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或是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以致信贷业务持续萎缩;或是无视信贷资产风险,盲目发放贷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2)信贷风险制度执行不力,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信贷人员做不出有深度的调查,对于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采信和运用。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放松对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贷后管理仅限于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三是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

(3)信贷风险控制广度不够。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忽略对风险事前、事中控制。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4)信贷风险控制力度大小失当。在经济杠杆运用上,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该重奖的信贷资产没有得到重奖,不该重奖的信贷资产却因清收了大量不良贷款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奖励。

2.外因: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多,制约强度大

(1)政府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所谓政府信贷风险是指在政府信用的引导下,银行向政府发放的或者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的贷款,由于政府行为而使银行面临的坏账风险。它是以市场化的面目出现的,银行可能并未与政府发生直接的信贷关系,但信贷风险的发生却与政府的行为密不可分。

(2)消费信贷的法律环境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3)企业财务报表失真及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问题突出。银行目前遇到的很大困难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使得银行的评估办法基本无效。尤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很难审查,由于上市公司大都是部分上市,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说明不了问题,因为他们与集团之间存在着重大关联交易,而集团公司则往往借助多种融资渠道,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复杂的企业簇群。这种跨领域的多元化集团运作,增大了公众、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的监管难度。而一旦问题爆发,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二、应对措施探讨

1.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机构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

2.加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

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3.加强贷后管理,完善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

(1)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贷后管理包括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的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客户维护、有问题贷款处理以及贷款回收和总结评价等。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2)明确贷后管理职责。明确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风险资产管理部门以及法律、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避免相互推诿扯皮。理顺经办行与管理行贷后管理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3)建立分层次的贷后管理体系。按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直接管理客户对象,对审批的重点客户、跨区域集团客户、系统性客户、行业龙头客户、直接营销客户建立重点管理制度。管理行信贷管理部门风险经理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本行信贷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客户部门要建立重点客户的定期联系协调机制,参与现场检查,组织落实贷后管理内容。

(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设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规范贷后检查的频率和内容,前瞻性地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短时间内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贷资产安全。

(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违章必究”才能保证“有章必循”。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的许多原因就是职责不明,追究不力。要通过设定各责任人贷后管理的“高压线”,对不履行贷后经营管理责任、信贷资产出现风险或出现风险不能及时化解造成损失的必须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4.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防范应当做到多方联动、措施及时,从源头、流程和硬件建设上对集团客户进行综合化管理

(1)抓源头。完善集团客户管理制度,收集客户的全面准确资料,理清集团客户内部关联,为准确判定集团客户和确定授信提供信息支持。从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制度、经营业绩、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产权明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严格规范的优质客户纳入授信视野。

(2)抓流程。将监督管理贯穿在授信业务的全过程,变重放轻管、重贷前轻贷后的点式管理为前后并重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加强对集团客户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和财务活动的监控,将客户的重要资金运用控制在视野之内。

(3)抓硬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电子化建设,尽快将客户信息综合汇总,实现全系统客户信息的共享,上下联动的立体型、综合化管理。通过电子化建设,将全系统授信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复核、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程序,实现授信业务操作流程的全程电子化控制,克服或减少授信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参考文献:

[1]范南,王世纬.Creditmetric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J].金融论坛,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