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18:49:16

课余文化论文

课余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 课余体育 模式与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上“双休工时制”的实行,大学生们相对可以腾出较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课余体育就是他们首选的活动内容之一。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成为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均已认识到单靠1周2节体育课,是无法实现增强体质任务的。课余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为运动队伍输送后备人才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必须重视学校课余体育工作,并把它列入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的日程上来。本文就高校课余体育概念、课余体育应采用的模式及其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校课余体育概念分析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我国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同样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体育课一起,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比,它具有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等特点。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课余体育在为学生打好体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由于课余体育既是课余的又是体育的,所以无论从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还是从个性形成的阶段性因素来说,它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在课余体育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第一种做法是开展两类体育课程,即在上好每周两课时正规体育课的同时,再安排一课时体育活动课程,并把活动课程列入学生的课程表中,使活动课程在时间上,辅导力量上,运动设施和器材上得到确实的保障。两类课程的互相补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提高。第二种做法是在上好正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开展大课间锻炼的活动,这就是延长课间操的时间,把课间锻炼延长20~30分钟,改变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增加跑步、武术、跳绳、游戏、健美操素质练习等多种内容,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增加。无论是活动课程还是大课间锻炼,在其组织形式上已出现小组锻炼的组织形式和学生自选活动内容,这是逐步推进我国课余体育改革的有益尝试。但是课余体育训练这一过程毕竟属于“课余”的性质,因此,它不同于职业型的优秀运动员训练。由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运动训练在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的运行模式。

二、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模式

(一)以依靠大学生自觉性为中心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17~22岁左右,独立性、自制力及自主意识较强。高校校园的运动氛围较浓厚,运动场地、器材相对较齐全,而且高校学生的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随意性大。那么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管理就应根据上述的特点,以依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为中心,体育教师不宜过多直接参与管理,可以通过协助制定适当的目标,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提高必要的技术辅导,提供应有的场地、器材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等途径间接地管理。

具体做法有很多类型,比如我们可以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巩固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鼓励学生组建和参加各单项体育协会或俱乐部,如“篮协”“排协”“网协”“乒协”“足协”“羽协”等。校内进行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成立协会和俱乐部,学校应在理论、技术、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强管理,组织各协会开展形式多样和经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另外,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设项,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要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推动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人体科学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和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因此,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着体育理论教学的目标,任务去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依据体育理论的教学任务、目的,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物,运动力学的最基本知识,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方法,体育欣赏等。因此,在课余时间可采用讲座、讨论、沙龙等形式向学生系统传授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保健学、体育医疗康复、自我保护等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导他们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对人们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高待遇与高奉献,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们要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继续解决好教师住房和工资待遇问题,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收优秀教师进入人大、政协等各级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要讲奉献,只讲待遇不讲奉献也是不行的。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认为就是“奉献”两个字。为什么大家用很多优美的词汇来赞美教师?人梯、蜡烛、绿叶、老黄牛,都是一个意思,说明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含义就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所以,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方面,素质要高,待遇要相应提高,还要强调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学校要大力引用高学历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尽快改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的状况。还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教师考研究生。每年从事业经费中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组织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积极进行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各高校体育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加强与校医院和各生化实验室密切联系,对一些影响和评定运动成绩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引起领导重视,加大对科学体育训练的投入,创造出有利的训练环境。

三、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作用

(一)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体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增进健康目标、教养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但课堂教学因为时间短(一星期只有两节课),教学内容杂,针对性差等多方面的不足,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些目标,课外体育训练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课余体育活动不单纯只是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好处,通过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身心健康会获得全面的发展。目前对健康的两种权威解释,不管是健康的三维观,还是健康的五要素学说,概括地说,健康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身心之间的关系。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嬉戏玩耍,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交友漫谈,不仅获得身体的,同时获得心理的需要和满足。所以,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具有“身心双育”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独到之功。课余体育活动的群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会形成积极进取、发奋向上的情感。同时,课余体育将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有机成分,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宣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助性、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毅.现行高校课余体育的形式与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4).

[2]吴长青.课余体育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6).

[3]冯喜军.浅析我国课余体育的发展趋向[J].辽宁师专学报,2005.

[4] 张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应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杜东照.浅析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王发昌.论河南省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课余文化论文篇2

(一)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昆山市某职业院校,分布于一、二、三年级中三个专业共计7个班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计发放问卷213份,经数据质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及数据缺失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5.3%,其中男生94人(46.3%),女生109人(53.7%),男女生人数比为0.86∶1。

(二)研究方法

调查时让学生匿名作答,答卷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当场发放、当场回收,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信息搜集成效。所有问卷信息经过审查与核实后输入电脑,保证问卷分析质量。因此,此次调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情况。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3.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份问卷中,学生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33人,占调查总数的16.3%;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170人,占调查总数的83.7%。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4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中专学生90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9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1人。经卡方检验,高职学生课余时间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数比率显著高于中专学生(X2检验:X2=3.859,P=0.049<0.05,见表1)。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65人。二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2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73人。三年级学生3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只有1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32人。经卡方检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具有显著的差异性(X2检验:X2=7.829,P=0.020<0.05),越是低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能坚持自己学习,越是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更多地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等方面(见表2)。

3.男生、女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男生94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3人,课余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方面的81人。女生109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经卡方检验,男、女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差异性不显著(X2检验:X2=0.462,P=0.497>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能否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3)。

(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针对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自主学习0小时的37人,占调查总数的18.2%,每天自主学习1小时的114人,占调查总数的56.2%,每天自主学习2小时的39人,占调查总数的19.2%,每天自主学习3小时的13人,占调查总数的6.4%。结论是,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是1.14小时。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6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0.99小时。t检验后,高职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显著高于中专学生(t检验:t=-2.447,P=0.015<0.05,见表4)。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12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36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1.722,P=0.18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5)。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0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t检验:t=-1.252,P=0.21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6)。

(三)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针对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课余上网时间0小时的32人,占调查总数的15.8%;每天课余上网时间2小时的67人,占调查总数的33.0%;每天课余上网时间4小时的74人,占调查总数的36.5%;每天课余上网时间6小时的30人,占调查总数的14.8%。最后计算结果,每人每天课余平均上网时间约为3.01小时。

1.中专学生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8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9小时。通过t检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显著低于中专学生(t检验:t=2.002,P=0.047<0.05,见表7)。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8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13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03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0.413,P=0.66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8)。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9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性(t检验:t=1.815,P=0.07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性别影响不大(见表9)。

(四)学生晚自修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人中,住校学生63人,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的10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15.9%;趴在课桌上睡觉的23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6.5%;同学之间聊天的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7.9%;看小说杂志的2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9.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梳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结果可知:(1)职校学生目前厌学心理普遍严重。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人数比率很低,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者看电视看小 说等。相比较,中专学生比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厌学情绪高。(2)职校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很短。职校学生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只有1.14小时。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要明显比中专学生多。(3)职校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较多。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01小时。中专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要明显比高职学生多。(4)只有少部分住校学生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大部分同学晚自修时间是在睡觉、聊天或看小说杂志等。

(二)建议

1.注重培养校园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加强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本次调查发现,7.9%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理论课,56.2%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实践操作课,11.3%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数外等公共文化课,24.6%的学生则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所以,要营造校园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等,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学习热情不太高的中专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更要调动其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其次,专业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历,因为只有进入企业实践并经历真正的企业岗位锻炼,才能掌握贴近企业实际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给学生传授有用的动手操作技能。唯此,才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减少其上网频率,缩短其沉溺网络时间。[1]与普高学生相比,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机动时间较多。因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本次调查发现,81.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8.7%的学生则对此持无所谓态度。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客观上也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课余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周三开展的“广场周周演”活动,还有“女子管乐团”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度都极高,节目质量也很高,深受学生喜欢。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一,积极开展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学生有事可做,技能训练取得的成就感能够冲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的心理压力。[2]第二,实行“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替代学分”是指用技能成绩来替论课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如数学考试不及格,可用电工、数控等专业技能学分来弥补。“过程学分”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拿到学分。[3]如在实训课上加工出了一件合格的机械零件产品,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只要总学分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就能按时毕业。“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这些对于考试没信心而对待动手技能操作却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来说,真正是因材施教的可取路径。

另外,增强住校生晚自修管理,配备适当的值班教师,既能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也能维持良好的晚自修纪律。

参考文献:

课余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 田径训练;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 G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98-02

1 前言

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中,课余训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余训练的正常开展能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方式,掌握运动健身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找出中学课余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和提出对策, 对于田径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新的情况。

(1)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时间安排

训练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训练时间是构成运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运动水平的基本条件,没有一定时间的保证就难以保证成绩的提高,这是运动训练学的规律。在调查中发现常年坚持系统训练的人数比较少,大多只在赛前进行短期训练。可以看出有些学校并不是很重视课余田径训练,有的训练只是为了应付比赛。

(2)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教练员的年龄影响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田径运动成材的基础阶段,而优秀的运动员的成长离不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尤其在青少年阶段,体育教练员的作用更为重要。体育教练员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包含着对项目特征、规律的感知解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解决训练和比赛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对训练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带队教练员队伍的年轻化,可以说明这部分年青年带队教练员精力充沛,是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但是经验不足是他们的劣势。虽然老教练的精力和体力在下降,但他们具有丰富的带队经验,而对于青年教练员来讲,就需要他们今后虚心向老教练学习,并在训练中多加学习和积累。

(3)学生对文化课学习和训练之间关系认识

长期以来,文化课学习和训练始终是一对矛盾,一些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对“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很深,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存在种种偏见,一直是困扰课余田径训练工作中的大问题。由于长期、系统、艰苦的训练,必须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课余田径训练对文化课学习的影响严重。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田径训练对文化课学校不会产生影响。不难看出很多中学还没能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关系。

(4)家长不同意孩子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主要因素

每位家长都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够成才,父代对体育的认识程度是支持孩子从事体育的关键,父母往往决定了子女的角色期待以及未来的职业取向。目前,家长的体育意识是比较薄淡的,有些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迫于升学不得不放弃和减少课余训练,更有甚者家长出面干涉反对学生参加课余训练,家长不支持自己孩子将来参加田径专业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给业余田径训练的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5)运动员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动机,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好坏。而现在中学田径运动员参加课余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这主要与现在中学一味追求升学率有关系。喜欢田径运动和锻炼身体才选择的参加田径课余训练的人比较少。这些也说明田径运动在学生们心中受欢迎程度也并不是很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6)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场地、器材设施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学的基础建设,在体育方面,体育场馆在中学一个个拔地而起,对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而言,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都是重要的物质条件。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扩充自己的田径场,有的甚至还被宿舍楼、校园绿化及其它建筑所占用,致使正常的课余训练都无法开展。田径运动训练最低要求应该有田径场。场地、器材条件差是影响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又一障碍。

(7)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经费现状

训练经费是课余训练能否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训练经费是开展课余田径训练工作所必需的维修、添置器材、设备、服装、营养补贴、参加比赛的物质保证。现在中学生田径训练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学校拨款,而校外的一些企业的赞助几乎没有,经费的不足也是制约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目前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还处于摸索阶段,家长的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处理不当及担心运动员出路窄是影响家长支持学生参加业余训练的重要因素。学校又一味的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状况不够理想,严重影响了课余训练的正常开展。运动员整体水平不高,项目布局不够合理,课余田径训练矛盾突出,难以妥善解决,发展困难。

3.2 建议

学校领导、家长与运动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与参与田径课余训练。提高教练员与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的重视程度,合理统筹安排训练与学习,提高课余训练的科学性。必须积极促进体教融合,以人为本,加强业余体育训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以及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坤.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浅谈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3.

[2] 顾鹏,张志强,郭志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师范学院学报,2001,23.

[3] 王晓堂,刘克举,穆永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3.

[4] 陆永庆.浙江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课余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中学课余篮球 开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03-02

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群体性健身活动,因其群众参与性强,场地小,技术及对抗性强,娱乐性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吉州地区是吉安市的中心部位,大部分中学在此聚集。分析该地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情况对于吉安市乃至其他省市中学的篮球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吉安市吉州区部分中学,包括吉安一中、吉安二中、吉安八中、白鹭洲中学、吉安三中的不同年级、性别的中学生及体育教师,分管体育的领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课余篮球运动及本课题相关领域的资料,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本文开题和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本人访问了吉州区中学体育教师及德育处主任(分管体育),吉安一中、吉安二中、吉安八中、白鹭洲中学、吉安三中等中学部分体育教师,在访问过程中,对有关负责学生体育工作的领导、专家、体育教师进行面谈,了解学校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作为撰写此文的依据。

1.2.3 问卷调查法

本文共设计了两类调查问卷表:一类针对中学生,一类针对体育教师。问卷就中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参与目的、每周练习次数及每次运动时间、练习方式、练习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40份,回收率100%,其中发给学生问卷220份,教师20份。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采用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参加课余篮球运动的目的

通过表1调查发现,中学生参加课业篮球运动主要的目的是:健身、增进健康,占36.8%;还有人际交往、娱乐、丰富课余文体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各占较大的比例,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

2.2 吉州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

2.2.1 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每周活动次数及每次活动时间

通过表2及分析可知:(1)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每周活动3次及3次以上最多,占48.9%,有每周活动2次的占29.2%,每次活动时间最多的是61min~90min,占44.5%,可以看出吉州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活动情况总体一般。

2.2.2 参加课余篮球运动的方式

通过表3的调查显示: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主要的方式是四对四和三对三,分别是41.8%和30%,而五对五的全场方式仅占19%,这说明了在吉州区中学当中,半场的3~4个人为一组的课余篮球运动最为常见,分析原因主要是:(1)人数较少容易组织。(2)场地在课余运动时间相对不足。(3)符合现在大部分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查还发现五对五的全场课余运动方式只占19%,这大多为校内篮球联赛和友谊赛,平时开展全场五对五的篮球活动并不多,主要受裁判、人数、场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2.2.3 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开展形式

通过调查表4可知: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的主要形式是课余篮球训练队和校内篮球联赛,每个学校都有开展,而篮球活动周(三分远投比赛)和篮球夏令营也有部份学校举办,总之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形式比较丰富。但也看出校内三人赛没有开展,其分析原因是:(1)受裁判和经费的不足的影响。(2)主要一方面原因是:厦门市每年都会举行各种企业杯和全国分赛区的三人篮球比赛,学校都允许自由组队参加。而对于篮球俱乐部各学校有关领导表示将在条件成熟下组建。

(1)组建中学课余篮球训练队的标准和目的。

通过表6及表5可看出:学校组织课余篮球训练队主要标准是有篮球天赋[3]、特长的学生,占85%,而组建篮球训练队的目的是丰富广大中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和推动课余篮球运动发展,两方面占70%。可以看出,现在吉州区中学生组建课余篮球运动训练的标准和目的不相一致。通过表5的调查显示,吉州区中学篮球俱乐部[2]目前还没有创办,是一片空白。因此,可通过在吉州区组建中学篮球俱乐部以满足广大师生篮球爱好者的需要,促进中学课余篮球运动的开展。

2.3 影响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

2.3.1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通过调查反映,影响学校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当中,学校领导对课余篮球运动的开展重视程度(场地、经费投入[4])将起到最关键的因素。在吉州区的中学学校领导对篮球运动的开展较重视程度一般,表现在,学校每年都会投入相当部分的场地器材、比赛训练经费。

2.3.2 学习时间紧、压力大

通过表7显示,学习时间紧[4]、压力大[2]也是影响学校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一个因素,占11.8%,在调查问卷当中,这个因素大多是毕业班学生的反映,故呼吁有此现象的学校要适当给予毕业班学生一些下午的课余运动时间,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

2.3.3 校园课余篮球运动气氛

通过表8可知:中学生进行课余篮球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本校篮球场[1]占60.5%,所以营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篮球风俗将对更普及课余篮球运动起到关键的作用。校园篮球场地、器材等设施的完善将有利于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表7显示,校园课余篮球运动气氛不足,占10.9%,它也会影响中学课余篮球运动的发展,我们的领导不仅要重视,同时也要对于开展课余篮球运动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女生的引导和支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吉州区中学生参加课余篮球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健身、增进健康,人际交往和丰富课余文体生活。

(2)吉州区中学生的课余篮球运动的主要方式是四对四和三对三的半场方式,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喜欢半场的方式,认为半场的更具有街头篮球式的观赏性,全场五对五的正规篮球比赛开展比例不是很高,主要受场地和篮球裁判缺乏的影响。

(3)吉州区中学生的课余篮球运动训练的标准和目的不相一致的问题的解决——良好的组织模式,校园篮球俱乐部的创办。

(4)影响吉州区中学生的课余篮球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它对于场地、经费、器材、裁判等的改善最为关键。

3.2 建议

建议吉州区中学,尝试构建校园俱乐部,让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形式更广泛,完善管理制度,主要是继续开展校内篮球联赛和篮球课余训练队,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有利于课余篮球运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要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健.长沙市雨花区中学篮球开展的调查与分析[N].上海体育学院优秀论文毕业论文汇编,2005.

[2] 木子.路桥区青少年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2004.

课余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训练;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74-02

从目前我国高校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类学生,一种是“运动员学生”,即是指曾经从事过专业运动队训练,现在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另一类是“学生运动员”即是指没有中断过学校文化课的学习,一直在校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参加全国统考,作为正式学生考上大学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片面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促进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通过光盘检索和互联网收集到1995年以来国内外有关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研究的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向齐齐哈尔市5所高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93.3%,问卷设计咨询了齐齐哈尔市高校体育教师的意见。

3.访谈法

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采用走访的形式征求齐齐哈尔市高校体育部管理人员、学校体育教育学专家、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等的意见和看法。

二、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分析

(一)领导因素视;有13.4%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重视;有11.6%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较重视;有36.6%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重视程度一般;有38.4%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不重视。

(二)经费因素

表2齐齐哈尔市5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来源主要途径被调查的5所高校全部就是靠学校拨款,在经费来源渠道如何拓宽是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训练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课余训练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不可能的,而目前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是制约齐齐哈尔市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场馆因素

表3教练员对场馆满足程度的调查

由表3可见,有10%的教练员认为场馆很充足,有18%的教练员认为基本满足,有34%的教练员认为基本满足,这三者相加,也就是有62%的教练员认为场馆能够满足需求,调查说明近几年,国家、人民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入力度的加大,许多大学自己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

(四)教练员因素

1.外部因素要影响要素,75%的教练员认为奖励制度是影响他们执教积极性的重要因素,68%的教练员认为经费投入的多少是影响他们执教的重要因素。

2.内部因素

表5关于教练员付出与奖励相符程度的调查

由表5可见,27%的教练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回报不相符,45%的教练员觉得基本相符,28%的教练员觉得很相符。如果一个职工对自己的劳动报酬满意,他会感到自己已受到公平的待遇,因为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如果不满意会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五)学生因素表6训练队学习的影响程度调查生认为训练比较影响学习,15%的学生认为一般,7%的学生认为不太影响,5%的学生认为不影响。总体来说,有73%的学生认为训练影响学习。高校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特别是理、工、农、医类,除理论课外,实验课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训练,这必然对学习成绩产生较大影响。

三、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策研究

(一)促进开展高校课余训练,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导重视,支持是关键

2.高校应注重普及发展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建立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二)拓展经费来源,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三)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充分调动教练员的执教积极性

(四)激发学生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软环境较差,各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2.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行政拨款。

3.随着经济的发展,校近年来在体育场馆方面投入增长较快,已能初步满足课余训练的需要。

4.齐齐哈尔市各高校教练员待遇较差。

5.学生参训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

1.促进开展高校课余训练,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领导重视,支持是关键;高校应注重普及发展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建立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2.想法设法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探索出一条社会化、市场化的解决途径。

课余文化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当前学校出现一种现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十分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不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必然十分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课余体育训练为何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焦点呢?

本文试从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关系、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关系及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展开分析研究。

1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工作对象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或运动天赋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采用竞技训练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水平,对这些学生实施“精英教育”。长期以来体育界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系在一起;然而普通大、中、小学学校真能成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吗?它在实现学校这一目标有多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探讨。虽然,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但启蒙不等于培养。课余体育训练只是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一个选拔的平台的功能,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没有真正把普通中、小学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只是把普通中、小学学生作为它的选材基地。一旦发现可造之才就会使其脱离中小学的课余训练而纳入各级的体育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如果要说课余体育训练真的具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的话,也仅存在于国家布点于个别大、中、小学学校的体育训练基地,极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真以为各级专业运动队输送多少人才来评价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的话,绝大部分的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失败的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一事无成的。由于现行的竞技体育开始走“体教结合”之路,普通大中、小学更多担负的是此类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而不是竞技能力的打造。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队员身份外,还具有挂靠所在大、中、小学学生的身份。当然他们亦有资格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校外各类的比赛,并轻易地取得出色的竞技成绩,为校争光。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并不是所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体育运动学校或各级高水平专业运动队所培养出来的。从某一角度来说,他们有充当“”,学校有“请枪”的嫌疑。若普通大、中、小学通过他们获得的荣誉鼓叫自己的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出色;或这类运动员身份的学生在国内外大赛披金戴银,学校而利用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极大的贡献;此中给人以自欺欺人、欺世盗名之意。

2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来说不具普遍性,其面对的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与天赋的学生,属于高层次的体育教育;其要实现的是学校体育总目标之一的“提高少数学生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1]。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学生整体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对整个学校体育任务完成、目标的实现远次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怎么写论文格式模板。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更多是基于学校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基于学校体育的需要,表现出极强的工具性、手段性。

3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分析

从理论上讲,课余体育训练较之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不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可在现实的工作中,因其能成为学校的“面子”工程和“功利”的争逐场,很多学校对课余训练过分厚爱,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以课余训练为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为次。这种本末倒置“错位”现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目前是要据课余训练的需要配备所需专项特长师资,而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使得不少学校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制约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参加校外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荣誉而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体育经费用于竞赛,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缺粮”。学校之所以如此重视课余训练,是为了在校外各级体育竞赛中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而这些都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3.1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

各级校际间的官方比赛它能为各个学校提供一个展现体育水平的舞台。各学校都想在此舞台上披金戴银打败对手塑造一个体育强校的形象,并借此宣传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竞技水平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2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对外窗口,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这个窗口让兄弟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借此窥探到本校体育工作的成绩。虽然课余训练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很多学校都想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竞赛成绩并借此论“英雄”。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偏离学校体育工作的轨道狠抓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以图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就。

3.3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政绩”邀功论赏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当然是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和体育科组的工作职责,学校体育成绩当然亦成为学校领导其“政绩”的重要考评

摘要和较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受到校领导和相关人员重视“热棒”,把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心来抓的关键所在;使得学校体育在实践中不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方针”而是践行“功利”性的方针,扭曲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的正常关系,这严重影响学校工作的健康、正常发展。

4结语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对部分有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体育“尖子”实施的“精英”教育,以图实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功利性目标。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其不具有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学校体育不能以课余体育训练主导体育师资的配备、经费分配;不能把把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工作的重点,把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把在次要的位置,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9.

课余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课余训练;认识;普及;提高

不知为什么,总觉得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有点走样,重智、轻体、忽德之现象愈来愈泛滥。体育教学特别是体育中的课余训练更是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我以为这是一件悲哀的事。不论从国家的教育方针来讲,还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来说,课余训练还是得引起各级各类学校重视。特别是我们做体育教师的,更应当在认识上统一、方法上改进,以促进课余训练的良性发展。

一、课余训练的认识

1.学校教育学校体育与课余训练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母子”系统论来认识。课余训练无疑是一个子系统,上面有学校体育这个亚系统,居亚系统之上的是学校教育这个母系统。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课余训练必须服务于这个总目标。

应当说,课余训练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运动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与道德品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等亚系统的关系,运动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其特还表现在必须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余训练的地位,才能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个范畴。

2.我们应认识到课余训练是一把双刃剑,训练管理不当会造成与学校教育目标相背离的状态,如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会影响文化课基础知识的掌握;会丧志;会使攻击性等野蛮行为增加。回想九十年代,学校课余训练是何等的热闹,而现在却被忽视了,这与领导者所看到的体育界的丑陋现象有关,也与领导者对课余训练的功能认识不全有关。更可怕的是有些领导光以成绩衡量教练员的业绩,考虑当前利益、小集体利益多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也是诱导教练员不得以违心(体育道德)而为之。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双刃剑是造成学校课余余训练工作两极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句话,学校课余训练的目标应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决不能背离教育目标并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获得运动成绩。

二、n余训练的普及

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这是一个经典的话题,也是真理!要搞好普及,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在体育课中增加课余训练内容。像洞头一中,每学期都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安排6-12个教时开展篮球教学,低年级少些,高年级多些。这样一来,就保证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篮球运动的知识,掌握简单的篮球技术及战术,学校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2.编制校本教材。怎样来保证各年级教学的衔接呢?编制校本教材是个好方法。体育老师人手一本,踏实地按教材实施教学与考核。当然,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培训练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

3.开展课余竞赛。在洞一中,篮球赛的时间是每学期第十二周。那时,学生的期中形成性测试刚刚结束,课余竞赛可以让学生放松些。更重要的是竞赛的开展,有助于排球在各班的普及:会打的,上场为班级争光:不太会打的,可以当拉拉队员。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的身或心都参与进来。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善于在竞赛的儿童化、趣味化上下功夫,不被成人规则束缚。

4.重视体育文化传播。学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荣誉室、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渗透。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传播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参加课余训练的热情。

三、课余训练的提高

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把课余训练做为一行的话,我们也应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不懈努力。另外,素质教育提倡校有特色,这个特色也需要课余训练的成绩作为保证。

要搞好提高,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不严,师之惰”,运动队的思想教育的关键是教练。教练员的爱心、事业心、祟高的人格,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主导作用。教练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全面关爱学生的成长。这种关爱只有出自真心的,才能在平时的言行中自然流露出来,才能感染运动员,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思想教育要抓小抓实。我们常常回忆日本队向比赛场地四面鞠躬的情形,那是为了感谢场地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要建立值日生制度,每天清理运动场。要爱护器材。要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良好的品德,球队优良的队风。

2.加强联系,优化影响课余训练的环境

现在的课余训练情况令人忧虑,也与教师、家长的支持力度不足有关。作为担任训练的老师,要想在训练上有所成绩,必须努力优化课余训练的校内外环境,统―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为运动员营造一个适宜的成长土壤。

在校内要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努力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共同分析运动员在不同课上的不同表现,统一思想,共抓齐管,为队员的全面成长服务。

在校外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十分关心孩子的身体、学习、思想,这是跟学校的要求一致的,是联系的基础。要建立家访制度,要与家长保持联系,要多宣传课余训练项目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以不断增强家长对学校训练管理的满意感和信任感,对学生存在的诸如学习、品德等方面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教育认识。

当课余训练符合教育原理、运动训练原理,成为一种科学的训练方式的时候;当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及训练的内外环境优化的时候,训练成绩自然会有提高。

参考文献:

课余文化论文篇8

论文摘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总习惯将课余体育看作是学校校园内的体育,在这种狭隘的体育观念的影响下,课余体育活动总是将学生局限在校园内,使课余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之间出现断层,致使它们在目标、形式、内容土脱节.现代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呼唤高校体育的改革与社会接执,最终实现体育杜会化.

体育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体育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表现为社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形式来直接对体育的发展、组织、体育的总目的和任务进行规划、决策和参与,使体育成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人社会发展的轨道.就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讲,体育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体育社会化包含着课余体育社会化,课余体育社会化是体育社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能力和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课余体育在当代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课余体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其主动性、丰富性、娱乐性氛围

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宜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助性、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1.2课余体育活动有助于冲破传统校园文化的封闭,突出开放性教育理念

校园文化应适度保护一般社会文化的超然性,体现必须性,但也要加大其对社会的开放性,需要加强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加强这种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以体育为内容、形式、载体的广泛交流和接触,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汲取社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弥补校园文化单纯性的不足;其次,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民族的、传统的、区域的、环境的情感认知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个性张扬和自我表现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3课余体育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余体育为学生个体体育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挥体育运动的特长和爱好,在运动技能和专项特长方面弥补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分数衡量、评价个人学习能力与成绩为唯一尺度的不足;另外,体育运动又一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精神和竞技水平不断的创新,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竞赛的激烈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由于体育的竞争性、获得性、公平公正性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始终有一个终极目标在支撑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努力创新、挑战自我、战胜对手、成为强者”.正是这种体育本身固有的精神,激励着学生不断战胜各种困难,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文化内涵.

2、学校课余体育新走向一体育杜会化

2.1树立全新的课余体育时空观,实现课余体育社会化

传统的高校体育在学科设置、专项选修、个人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等诸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课余体育活动看作是学校围墙内的体育,将学生的课余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校园活动范围内,使课余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截然分开,人为地造成彼此之间在目标、内容、形式上的脱节.随着现代体育发展的进一步大众化、社会化,课余体育在观念上己经冲破了学校的时空界限,正逐步向家庭和社会扩展.与从前相比。课余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课余体育在观念上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将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生活体育、单位体育、竞技体育等一同纳人课余体育活动体系,走出校园课余体育的囿限,大力发展与社会体育的横向联系,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转贴于

2.2加强学校课余体育的科学化管理

加强对课余体育的科学化管理,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有关的体育法令、法规,使课余体育活动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正规化.学校要建立由分管校长、体育部(室)领导、校学生会体育部组织等组成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对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督导,及时解决课余体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健全以体育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体育骨干为辅的课余体育管理队伍,对课余体育活动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2.3争取社会支持,为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近年来,国家为发展社会体育制定了许多重要措施和规划,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城区体育场馆要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代社会要发展课余体育,并跟上体育社会化的步伐,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人,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的发展仅靠国家有限的教育专项经费投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来关心、帮助、支持学校体育事业,借助社会力量,为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和经费上的保障,实现学校课余体育经费和物质保证的社会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拉赞助冠名的系与系之间、校与校间的大学生篮球、足球联赛就是一种成功的范例.

3、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1加大宜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体育消费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需品已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认可.一方面,高校是学生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蓬勃发展有着重大的责任.同时,高校具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具有较强指导能力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学校体育领域随着大众体育的推广,媒体不断向人们传播科学健身的手段、方法,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阶段,不少学生自购器材,积极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科学锻炼换健康”等体育消费观念愈来愈多地被学生所接受.

3.2培养高素质的学校课余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颁布以来,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期工程的完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10余万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人员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体育专业知识、综合业务能力强、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康的骨干体育指导员.建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由参加的群众性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如在部分高校出现的各单项体育协会,就是一种学校课余体育较好的组织形式,他们在推动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社会化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课余文化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课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担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是当今文化导向的风向标,他们课余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中央了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即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调查研究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课余文化生活的内涵及构成

(一)课余文化生活的内涵

课余文化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从事的区别于政治经济的各种文化活动的总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彰显个性、丰富内涵、提升境界、拓宽视野的重要方面,是推动高等院校前进的重要力量,更体现出大学的校园文化品位和大学个性,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与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大学水准的重要方面。根据文化消费目的的不同,常见的课余文化活动可分为发展型、社交型、享受型、娱乐性、消遣型五种类型。

(二)课余文化生活的构成

1、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最普遍,最现代的校园文化,也成为大学生最为青睐的文 化,在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随着手机的使用与普遍,特别是自开发手机的网络功能以来,手机已超出了 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

3、阅读依然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除了以书籍、杂志为主的传统阅读方式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也有了巨大改变,网上阅读及电子阅读正在普及。

4、大学社团为大学生发展自我个性,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但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极端现象值得探究。

5、服饰文化成为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服饰成为大学生彰显个性,追求时尚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使大学生的虚荣心过度膨胀,攀比现象十分严重。

6、旅游已成为大学生长假期间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受不同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旅游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7、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依然是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在增强大学生体质,磨练其精神方面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对美术与音乐的学习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生活品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方式之一。

二、当代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西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思想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而中国正出于转型期,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在青少年中广泛流传。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时期,还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易于接受西方文化,再加上如今的社会还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趋势,致使对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功利主义与消费主义盛行。

在社会整体价值标准功利化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社会不良风气与劣性思想,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化价值观,易于受社会劣性思想的影响,一次这些功利化的思想必然会影响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价值方向。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目的性逐渐增强,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体自尊心与自我意识强烈,再加上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的不适当期望,致使当代大学生现实生存压力过大,自我过度膨胀,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导致功利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网络的负面作用日益突出。

大学生还普遍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正需提高。面对网络上流行的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冲突把握不住正确的方向,容易导致认知和行为的偏离。对许多大学生而言,聊天、游戏是上网的首选,长时间的浏览娱乐网页和玩网游,荒废大部分宝贵的时间,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必然导致对现实中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再加上现实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与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性,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四)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处于盲目和自流状态。

告别中小学进入大学,绝大部分大学生还尚未摆脱长期缺乏自主管理与自我监督的中小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没有及时的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与时间观念。与此同时,大学的环境相对宽松,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长此以往,一些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合理的生活规划,致使课余文化生活长期处于盲目和自流的状态。

(五)当代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结构不合理,文化品位偏低。

文化生活的自主性和时空的广泛性决定了他们课余文化生活容易受大众文化影响,各种消费与商业时尚对大学生具有诱惑力,而大学生又普遍缺乏高尚的审美情趣,自觉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致使文化品位偏低。与此同时,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的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课余文化生活规划与目标,没有树立起科学的健康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和低级趣味,盲目心理与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课余文化生活结构不合理。

三、文化建设视域下进一步推动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制定大学文化政策,推进校园文化繁荣。

在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思想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行校园文化自治管理,制定科学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方针,出台科学可行的校园文化发展政策,为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科学健康开展提供制度支持,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地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应加大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改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为打造高品质的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供资金支持。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作为推动高等院校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对课余文化生活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将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增强校园文化生活的层次性与多样性,适应大学生文化需求,改善校园文化设施,扩展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空间,把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教育性、指导性、自愿性、兴趣性原则。只有促使大学生对大学文化生活方式的正确选择和理解,只有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教育和平台,才能使大学生文化生活得到发展,学校及学生得到快速前进。

课余文化论文篇10

一、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在学院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勇挑重担,承担了教学内容跨度大的十几门课,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文学阅读、英美诗歌赏析、莎士比亚选读、大学英语、视听说、理论语法、欧洲文化入门、论文写作等,每年400多学时。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40余人次。

二、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并有多篇获奖。其中《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柔性戏剧观》、《陌生化与威廉斯戏剧中俗语及外语语句的诗意》、《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哗》、《译介?批评?方向——西方妇女戏剧在中国》、《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评北美华裔作家水仙花及其创作》、《变形与真实——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变形技巧的运用》、《性别身份与舞台表现:从〈欲望号街车〉到〈美梦重圆〉》等均发表在CSSCI检索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妇女研究论丛》及全国一级学会会议上。

三、主持了多项教科研项目。有“加拿大文学研究”(加拿大大使馆资助项目)、“创造多维语言环境,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使大学英语教学再上新台阶”(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大学英语优秀课程建设”(被评为*省大学英语精品课程)、“规范公示语翻译,改善*市国际语言环境”(*市社科重点研究课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ESP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规范刘公岛旅游景点翻译,营造和谐城市形象”、“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艺术研究”、“田纳西?威廉斯早期戏剧研究”等十余项。

四、主编、参编、专译了多部著作。主编3部,包括《科技英语阅读教程》(外研社),《大学英语四级强化训练》(外研社)、《大学英语六级强化训练》(外研社),副主编和参编3部,包括《外语学术论丛》(重大出版社)、《计算机英语》(外研社)、《新编英国文学教程》(山大出版社),其中*编写部分有7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译著《古典哲学的趣味》(译林出版社);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大出版社)、《当代外国文学》(译林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及学术期刊中发表译文。

五、承担了大量行政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担任院长以来,不断强化团队精神,坚持民主决策,注重发挥教学名师的带头作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1.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狠抓教学质量,经过努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一直高于全国重点院校15-30个百分点。05年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100%。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学院被评为贡献突出单位。

2.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教师的提高与进修。先后4人考取国内名校的博士,派出46人分别赴英、美、韩等高校访学与进修。

3.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学院连续4年召开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80余篇。承办了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讨会和全国加拿大文学研讨会等。

4.组织完成了三期*市干部韩语培训任务,培训学员近300人;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在南山小学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师生自愿赴贵州革命老区,义务为赤水市所有小学英语教师62人进行英语培训,该社会实践团连续2年获*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