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7:54:45

电教论文

电教论文篇1

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中对黄山奇石的描绘惟妙惟肖,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去进行简单的说教,还是容易使部分学生难以去感知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然而如果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特点,将黄山上形态各异的石头通过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当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片搭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学生就会在一瞬间被吸引,当学生产生去了解的兴趣,就能进一步的去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通过的电教媒体教学也能很直观地把黄山奇石的特点表现出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循“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原则去选择媒体教学,不然很容易造成一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

在当前的一些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对教学方法的辅助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教媒体不再是辅助作用,反而成为教师演示或者装裱课堂的工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备课时精心制作的一些“精美”的课件,便将整节课的时间用来展示课件,虚耗掉大量的时间,学生则成了观看软件展示的观众。教学不是汇报演出,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完全依赖课件去展示,而没有与学生交流学习,则永远不会实现“多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我在设计PPT时有一些小技巧,如设计完PPT时向自己发问:还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哪些部分过于花哨?什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些反思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在课堂上,我会控制PPT的切换速度,尽量不让学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让PPT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设计总体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控制下,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三、为达最佳教学效果服务

在很多事情上的基本原则都是手段要为目的和效果服务,这一原则对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同样适用。一般的电教媒体其实仍然属与现代媒体的范畴,虽然它已经使用了很多年,看上去已经逐渐落伍了,但其实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它反而更甚于现代的多媒体。如在学习“瀑布”一文时,学生可以在通读全文,了解了瀑布的壮美景色之后,再播放一些关于瀑布的影像,直观地感受瀑布的形、声,领略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只有让学生听其声,见其形,学生才会对瀑布的形象理解更加深刻,也会在观看到瀑布时喜爱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当我们在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媒体去辅助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无论是“一般的电教媒体”,还是“现代的多媒体”,只要其能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达到最优秀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该使用它。

电教论文篇2

在机电教学中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在机电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行为引导教学,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倍。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进行机电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为引导教学法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熟练,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进行行为引导教学法进行机电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要求:

1.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机电教学开展之前应结合机电教学知识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机电理论知识。另外,要合理划分小组,明确教学目标,并制定详细可行的机电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电教学开展的时效性与合理性。教师的引导是否发挥了作用主要体现在课下学生对机电知识的探究,比如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在课下自觉性研究机电知识等这些都属于教师引导的范围。通过课前引导能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机电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可以说机电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是有效开展机电教学工作的基础。

1.2正确应用及创新行为引导教学法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当然机电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因此在机电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行为引导教学法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使机电教学始终保持其独特之处,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学生对机电学科的兴趣。行为引导交教学法中涵盖了多种子方法,比如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及引导课文法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在机电教学中单项应用,也可以进行合理的综合应用。教师在机电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状况,正确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那么不论是应用单项教学法还是多种方法综合在一起,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及时为机电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3全面贯彻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电教学中的应用全过程

在机电教学中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机电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课堂中全面贯彻落实,教师作为机电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合理引导机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注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及疑惑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正所谓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个人能力才会得以快速提升。在机电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保证机电教学环环相扣,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把控好学生的活跃度,切不可过分活跃导致机电教学偏离主题,不论是在行为引导教学任务操作中,还是机电教学引导中都要始终围绕教学主题,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企业及社会培养一批批复合型人才。

2结束语

电教论文篇3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提升理论,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作者曾在电力系统就职,体会比较深刻。对于变电站而言变压器检修经常要做空载和短路试验,工程上变压器空载试验方法采用调压器在低压侧加压,空载容量应小于调压器容量的50%,试验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1%,以测量变压器的铁损。一般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压时,空载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1%~1%。变压器短路试验用自耦变压器调节原边电压,原边电流达到额定值时,测量变压器铜损。通常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流下的短路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4%~4%。通过亲自动手做压器空载、短路试验及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电路》、《电机学》中关于变压器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变压器的学习与理解。发电厂自动化控制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已投产和在建的大型发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非常高,已达到“无人值守,少人值班”管理模式。发电机组的自动开停机、自动同期并网技术验证了《自动控制理论》、《继电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工作的4年中,笔者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提升。

二电力系统工作经历对电气工程本科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1教材选用目的更加明确教材是高校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介质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高质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的保证。作者在施教时参照自身的工作经验,选用更具有方向性与实践性的教材,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智能电网、数字化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其要求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更高。因为这一目的,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目前国内应用的PLC有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S7系列、施耐德公司生产的Quantum等系列、三菱公司生产的FX3G系列等。随着日系PLC退出中国市场,西门子PLC被普遍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例如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溪洛渡电厂等大型水电站使用PLC对发电机组、辅助设备系统等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在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授《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时,应该选用以西门子PLC为基础讲述电厂及电网自动化控制的教材,教学内容更接近电力系统工作实践,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更具有方向性现代电力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严格的职业要求

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就职于电力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素质。电力系统设备分为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两大类。就发电厂而言,从事电气一次设备的检修、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熟悉电机、开关电器、载流导体、电抗器、补偿设备、避雷器、继电保护系统相关知识,这些是为适应发电厂工作而储备的理论知识。从事电气二次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则必须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子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内容。因此拥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电力企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动手能力在促使毕业生快速融入到企业生产工作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发电厂电气设备维修工作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电气二次配线、布线及PLC编程能力。发电厂中大量布置电气二次控制盘柜,实际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需要高强度的控制回路布线与配线工作,电力系统高度自动化则需要毕业生具备基于PLC的自动化程序读写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现代化大型企业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职工撰写大量的公文,例如对发电厂而言,每个月要写电厂运营报告、机组检修报告、技术改造方案等,特别是实行工作票制度后,每天都要写设备缺陷处理报告及巡检报告。这些工作要求职工具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在求职及就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3将工作经验融入教学将宝贵的工作经历融于课堂教学

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讲述《电路》第十一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变压器的原理、空载和短路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在讲述《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时,以发电厂开停机控制流程、辅助设备自动化控制流程为例,将专业课程学习与电厂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更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将企业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带进课堂随着数字化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

大型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状态检测技术投入使用,开始对1000KV特高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电力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应当将当前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带进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求知兴趣。笔者从事过175MW、770MW水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及维修工作,巨型水电厂厂用电系统运行及维护工作,水电机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工作。其中770MW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巨型水电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都是当前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结语

电教论文篇4

如果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诱导方式,借助电教媒体提供的实物、模型、图像、声音、色彩等各种形式的感知,给以启发、诱导,让学生建立语言与物品、数与形、色彩与形体、文字与环境的联系,可以从根本上弥补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声画并茂促兴趣「激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愉悦并存的境界。

例如《看月食》一课,在讲日食开始时月亮的变化,也就是课文的第4自然段前,我先用多媒体演示月食的变化过程,并提醒学生边看动画边注意听与课文匹配的解说。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彷佛把他们带入了变幻莫测的天体之中,强化了第一信号系统,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了深刻的表像,加速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缩短了认识事物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彩图排序促智能「转化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智能。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发展又成为自学获得知识的前提。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灌输,而是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靠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的。

在讲《看月食》一课时,我事先通过计算器设计了显示月亮形状及颜色变化的七张彩色图片,然后打印出来,课前发至每个学生手中。在学生经历声画并茂的初步感知后,启发他们仔细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准这段话中写月亮形状和颜色变化的词语,想一想月亮是按什么顺序变化的,把七张彩图按顺序摆放在课桌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读书也读得分外专心。在认真阅读、找准关键词的基础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摆图了,大多数同学摆得又对又快。

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的现象或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多种感官同时激活,进行观察、阅读、思考、操作,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分析语言文字,使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三、文字显示促过程「强化

布鲁纳强调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将知识结构「硬塞给学生,而是启发诱导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不是让学生铭记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某些结论,而应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把七张彩色图片按顺序摆好后,我先在多媒体显示屏上打出第4自然段文字,然后请学生板演,并让他联系课文说出摆图的依据,同时在他联系课文说出摆图的依据,同时在他找出的显示月亮形状变化的词语下加点。诱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分析比较,找出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是由大到小的,并指出,正因为有些同学专心读书的同时能够认真思考,所以摆图又对又快。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读书,懂得结论的获得应以本为本,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第4段课文,既方便了板演学生,又直观地给在座的学生演示了学习过程,强化了学习过程。

四、综合运用促理解「深化

学生搞清了月食开始时月亮样子的变化,是否真正读动了课文的这部分内容呢?我看并不尽然。于是我先请同学们观察7张彩图,看看月食开始时除了月亮的形状在由大变小地变化,还发现什么也在变化?学生很快发现月亮的颜色也在由明到暗地变化。这时,我再引导学生从屏幕上打出的文字中找出写月亮颜色变化的字、词,学生不难找出开始是「玉,最后是「红铜色。然后我又启发学生思考月亮亮度的变化同时带来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直接找文字屏幕上的句子回答,学生又顺利找出是「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我再一次用多媒体演示了月食开始的变化过程,鼓励学生看完后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月食开始时的景象。

电教论文篇5

关键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电学”

是中职教育系列中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课程通过对电学基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电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与分析计算,进而形成相应的电学知识与实验素养,以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建构奠定基础,并在其中形成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改革意识,强调面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需要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电学”教学仍然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缺乏与职业目标的联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水平上,“电学”教学与中职学校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要缩短这个距离,提高“电学”课程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寻找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现状

“电学”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电学知识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以知识系统构建为主要目标,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结构、形成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这样的教学从电学知识系统的构建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评价,尤其是从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角度来衡量,就存在着一些不足。1.1“电学”课程实际教学的定位不准“电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恐怕不是太多同行思考的问题,通常是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教什么样的内容。但在职业教学的视野下,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一门课程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寻找到准确的教学起点。电学作为物理学中最重要也是逻辑性最强的知识之一,笔者认为其教学定位应当确定在:(1)知识基础的巩固,这是常规要求,不赘述;(2)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需要上,也就是“电学”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都是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这种能力在“电学”的学习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通常还需要作为教学的主线之一;(3)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教学目标定位,纵观“电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电学”总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也总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比如当前最流行的VR技术,就与“电学”高度相关。跟踪最新“电学”发展(不仅是技术,也包括设计理念)应当成为中职“电学”课堂上的一道风景。1.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对于不少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而这一现象如果叠加上教师不够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学生在“电学”课堂上所能获得的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电学符号与公式,难以真正体验到电学原本具有的一种有形的力量,其实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出现了问题。“电学”实践性项目较多,既有课程自身的实验,也有职业需要下的实训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真正从“双师型”的职业化取向出发,才可以为学生的“电学”学习奠定好理论与实践基础。1.3课堂上“电学”知识缺乏时效性由于传统教学中以本为本的思路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意识不强,很多时候“电学”的教学都容易囿于教材而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学生所能学到的“电学”知识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而纯粹教材知识所构建的“电学”体系肯定是缺乏时效性的。这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水平中徘徊,不利于建立一种追求时效的学习视角,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分析这些不足,是为了让当前中职“电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的相关探究。

2“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探究

提效当然是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效只有放到一定语境下才有意义,对于“电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提效途径放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需要视角下,才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是时刻考虑学生的职业素养对“电学”课程的教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种要求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不是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如此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所探究到的“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保障,也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如下3条提效途径。2.1建立应用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自然要建立一种基于就业需要的教学导向,这种就业需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是一种鲜明的应用意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之下,“学以致用”应当成为长期坚持的学科教学导向。在“电学”课程教学中,“教”的内容是从基本电学概念出发,进一步构建电学规律;而“用”不仅仅是用这些知识去做课本上罗列的实验,也要基于当前产业对“电学”提出的要求,进行一些超越课本的实践。2.2建立方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形成应用能力的关键,如上一点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用是需要平台的,这个平台可以是“电学”课程的实验平台,更应当是职业素养提升需要下的实训、实习平台。作为“电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思考“电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学生实训、实习水平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样的思考,常常可以让“电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2.3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电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学科之一,利用“电学”自身的逻辑性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应用中巩固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支撑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另外,要高度重视电学概念的形成教学,尤其是当今一些新颖电学概念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往往对学生创新概念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这又是学生在就业当别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由普通蓝领走向高级蓝领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应用角度来看,当前社会缺乏高级蓝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诞生这些蓝领的摇篮———中职学校,没有真正借助于课堂这个最重要的平台进行创新教学的缘故。

3就业导向下的“电学”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电学”学科学习需要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笔者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还是“电学”课堂教学要建立就业导向的理念。就业导向是应用导向的更宏观的描述,“电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中,如果能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之后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那就可以寻找到“电学”学科学习的最有效的推动力,同时也就完成了中职学校视域下“电学”学科教学的最准确的定位。事实证明,建立了就业导向的“电学”学科教学视角,并真正从以上所论述的3个角度去努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让“电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彰显出独有的生命力。

作者:龚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电教论文篇6

关键词:外贸英语函电;互动式教学;难点;对策

互动式教学是指的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通过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互相合作,提高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互为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为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指导。该《标准》在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根据外贸英语函电的课程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就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难点进行探讨,并寻求其解决之道。

一、外贸英语函电的课程特点

(一)实用性强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所学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得到迅速地应用,并能独立完成通过函电寻找新顾客、联系业务的事务,也能到外贸公司的任何一个外贸环节完成辅的工作。这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展现自己的才能。由此可见,外贸英语函电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到企业实习或毕业生求职可起到巨大帮助。

(二)专业性、综合性强

外贸英语函电一般比较简短精练,看似简单。却是专业性和综合性十分强,它要求学生在学刊本门课程之前已具备了足够的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但仅具有专业知识还不够,它是集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写作、营销、商务谈判及应用文写作等知识为一体。因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不仅仅要是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结合体,而且还需要跨学科掌握更多的与商业相关的知识。

(三)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外贸英语函电具有较为规范化的格式,其格式基本固定,而且基本沿用外贸英语常见的惯用语句,许多类型的函电的结构也较为固定,如首段为提及事由,中间为阐述己方观点,尾段为对业务的展望。此外,外贸英语函电中的业务单证,由于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应,其格式化的要求更高。但函电格式的规范性并不意味着函电就是“八股式”文章,相反,由于商业活动的变幻无常,函电撰写者需要根据具体的事、具体的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采用不同的语气和态度,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敷衍。有时需要态度坚决。这就要求函电的撰写者能够灵活处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既要对规范性的部分严格要求,又要通过分析课文训练学生灵活处理业务的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灵活运用的基本经验。

二、外贸英语函电互动式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学生熟悉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和海关单证的知识,是学习外贸英语函电的前提。但由于相关课程可能不是在同一个学期学习,学生可能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已经生疏;或者相关课程开在同一个学期,但进度不同,导致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尚未触及。因此,一方面使得教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或讲解相关专业知识,这有可能会耗费课程的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会影响互动的实施。此外,由于函电写作的综合性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等知识。如果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知识掌握不牢,将直接影响到函电撰写的质量。笔者曾在授课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都未能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更有甚者,当今大学生为了取得四六级证,十分注重英语学习,而对母语却忽视。以至在信件英译汉的时候,心里明白信件的意思,却无法清晰简炼地用正确的中文语句表达出来,常常词不达意,不通顺,或过于口语化。这种现象常常被一些持“外贸英语函电主要是训练英语写作”观点的教师所忽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成为教师授课的一个主要难点,也将直接影响互动式教学的效果。

(二)学生互动积极性不高

学生互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无法参与到互动中来。二是害怕“丢脸”。根据前面所讲,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致使在教师布置的案例或互动题材面前,无从下手,只能静静地坐听别人讲或者等待老师给出答案。而害怕“丢脸”的心理是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某些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也不错,但在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安静,别的同学讨论的时候也很安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发表意见的时候也表现得非常谨慎,活跃度很低。成绩好的同学如此,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就更加不敢发表意见,唯恐讲错,成为笑柄。教师所设计的互动活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否则,教师一人搭台,一人唱戏,不能实现互动的目标。由此可见,学生互动积极性不高是互动式教学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

(三)教师工作强度大

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看似讲得少了,而实际工作量却要成倍地增加。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即“老师对学生”,而互动式教学中师生问是“一对多”的关系,即“老师对充满个性的多个学生”,课堂中,教师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教师在课后要花更多的时间设计互动环节、批改作业、答疑解惑。教师工作强度大,是影响互动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隐患。

(四)教学节奏难于控制

教学节奏难于控制可能是互动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同一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各不相同,必然会出现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导致对某些问题出现冷场的现象,而对某些问题争论不休,且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打乱教师所设计的原教学节奏。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当中,由于课程内容所涉知识面较广,业务处理手段多样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课堂互动控制难度更大,而且,对于某类业务信函,教学内容既要安排信件的讲解,又要安排相关知识的回顾介绍,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互动,内容多、时间紧,如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控制好教学节奏,将会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五)教学效果难于评价

教学效果难于评价是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实施互动教学的内在缺陷。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课堂互动的时候无法做到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分小组工作的案例分析,其最终提交的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无法具体体现每个同学的参与和学习情况。虽然互动式教学只是使学生更好地撰写外贸英语函电的一种手段,但是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却不能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原因有二,一是试卷考试面毕竟比较狭窄,二是静态的试卷难以考查学生随机应变,临场反应的动态的交际能力。

三、提升外贸英语函电互动式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教师要准备充分

主要包括讲授准备和心理两方面。从讲授准备上看,首先,要对授课内容精心准备,除了要对教材烂熟于心,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要能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出最贴近实际的互动题材,并能传授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小技巧,笔者在授课中发现,学生往往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更感兴趣,而认为书本上的知识自己随时可以学,反倒忽视。由于单个教师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范围都有限,以一已之力难以做好,这时可以发挥集体智慧,采取集体备课的手段完善教案。要做好课程设计,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课堂讲授与互动的时间。其次,要对学生有一定了解,要做好课前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障碍点。最后,还要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准备相关知识,要提前一至两节课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笔者认为,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讲授中,应以专业术语、翻译技巧为基础,以互动活动为载体,最终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商业信函信息传递、社会交际目的。

在心理方面,要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互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抛弃以往“灌”式教学模式,要由前台走向幕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扮演的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中介的角色,同时肩负着计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协调者和评判者的职责,使课堂由“敦”变为“学”。实际教学中,存在一种“敌”进“我”退的现象,即老师讲得多了,学生自然就讲得少了,也想得少了,要想老师少讲,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多讲。笔者在互动过程中,常使用“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有见解,但还存在一点遗漏,谁能补充一下?”等肯定的话语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言,有时也会故意赞同错误观点,刺激学生辩驳。

(二)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建构理论,儿童存在“最近发展区”,即比儿童现有知识技能略高出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可达到的水平。同时,随着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介者”为儿童选择的活动水平应贴近“最近发展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发展。这一理论适用于所有学习者。因此,在课前,教师就要对所授课班级的以往学习情况有个基本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笔者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以模仿为主。要求其课后背诵重点句型或例信,在课堂上设计较简单的交易条件变更,要求套用句型或例信写一封新的信函,写得好予以赞扬,形成正激励,使之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写得不好,可以请班上其他同学点评,一来可以成为互动题材,二来可以使之看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又可形成负激励。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则将其“最近发展区”定在如何将以往所学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到往来函电当中,使其在模拟环境中更加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三)培养兴趣,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即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教师要通过联系实际的讲解和案例的设计,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学习之源。古人云:“学贵有疑”、“思维自疑问始”。学生通过质疑可以更透彻地了解问题,起到“拨云见日”之效。质疑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如对某信函的某种表达或措词,有传统表达方法和现代表达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更有利于业务的开展,原因何在。鼓励学生质疑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将教学任务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课堂里“有话说,敢说话”。

再次,要善于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要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和引导他们喜爱该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热情、亲切、幽默、开明、宽容的教师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发挥个人魅力。一个赢得学生喜欢的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逐渐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

最后,要使学生保持适当的焦虑。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焦虑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也就是说,过低和过高的焦虑水平都不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对于总认为自己不行的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学中要多给他们以肯定、信赖,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哪怕是一点成绩也应加以肯定,加强信心、把焦虑降到最低程度,有足够的自信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对过于自信的同学也要给予压力,引起其对本门课程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互相批改作业,课后利用网络平台,互相答疑,不但对学生是一种锻炼,也可以为教师减轻一些负担。

电教论文篇7

一、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1.音乐激趣导入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了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二、讲授

1.设疑启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借助电教手段,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

2.直接突破难点

《黄河象》、《奇异的琥珀》等课文,属于科普作品,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培养思维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我把阅读的思维突破点、结合点安排在假设—推测—成因—结论上。如讲《黄河象》一文,即采用变序式教法,先讲难点第四段(推测依据),再讲第二段(故事过程)。设计制作投影片(刚发掘时象骨架图),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投影,动脑思考:(1)发掘时为什么先发现象牙(2)骨架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为什么脚踩砾石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地假设推想,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代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修正,不断完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成因及小结:先发现象牙是由于黄河象落水时曾抬头呼救过;从“沙土”和“砾石”可以推测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条河;从“脚踩砾石”可以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在推测中,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番紧张的比较、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活动,直接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长文短讲

讲《开国大典》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发挥电教的优势。在讲“大典”过程中(第二段),用三张投影片和一段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原始资料片精讲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讲解,烘托出大典的热烈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

三、总结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欣赏

如《桂林山水》一文,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的形象、美的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电教论文篇8

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强化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特殊意义。“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充,使得教学内容和授课学时的矛盾日益突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有重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设出一批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大学生向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变,为奔赴高新技术人才领域夯实专业基础。(1)多元化的培养教育模式。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电工电子电路分析设计能力,训练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确定实验教学实施方案。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体现多层次、模块化教学,合理利用课时资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工程实际应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验部分十个设计实例和两个综合设计项目,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以此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工程实际运用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根据实验项目来完成实验任务,使学生熟悉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式方法,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有助于发挥学生自我导向性研究学习和自由互协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基础知识实验以教师分析讲解指导为主,便于学生理解理论教学内容,熟悉了解电工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技能基础实训包括元器件检测、合理布局,电路的安装、调试等,该模块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逐步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思想。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拟定设计型实验项目,提出设计要求,审查实验设计方案,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构造虚拟环境仿真,由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实际硬件实验操作,教师从侧面进行必要的指导。这部分综合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项目选题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知识性、灵活性、综合性与创新性,难易程度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这一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发挥个性自由组队、自主选题或自定题目、自定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案、自行搭建电路测试实现,对学生自主提出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和前瞻性的题目要给予大力支持,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2)建立开放式多媒体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协作学习。规划制作开放式的“电工电子技术”多媒体实验教学平台,它由理论课件教学、交流辅导中心、虚拟实验室等系统构成。在“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实验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像等多种模式展现给学生,从基础理论、实验内容、实训操作、教书育人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考量,把教学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形象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实验技能教学培训。建议和指导学生查阅电子制作、电子设计竞赛、最新电子产品、日常生活电器维修、最新芯片的应用等资料,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实验技能。校园网内学生可随时进入理论课件教学子系统学习多媒体课件,在交流辅导中心查阅任课教师的各类教学信息。如:所留作业、习题解答、仿真软件介绍、考试通知等,或与教师在BBS上以在线或者留言方式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进入虚拟实验室系统进行实验课程的预习和复习巩固。总之,建立开放式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协作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多种途径使他们的各种智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提升学习能力。

二、教学培养模式多样化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施与软件设计平台日益完善,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而不再仅局限于课堂上。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设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设计理念,将理论、仿真和实践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电工电子电路分析设计教学方法。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重此轻彼,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计算机仿真与传统硬件实践相结合通过计算机仿真平台,由过去的简单验证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波形,转向深入分析电路设计思想,强调实验的真实性,尝试解决基本原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与实际工作相似的模拟环境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技能、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Multisim仿真软件是ElectronicsWorkbench(简称EWB)的升级版本,它是加拿大的InteractiveImageTechnologies(IIT)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从电路仿真设计到版图生成全过程的电子设计虚拟电子工作平台,特别适合于电子电路的设计工作。[9]Multisim仿真软件最重要的特点是:(1)Multisim仿真软件中虚拟电子仪器可以对模拟、数字电路进行仿真,具有较强的电路仿真分析能力,元器件和仪器仪表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采用内部提供的理想模型库构建电子电路,利用清晰明确的仿真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10](2)Multisim仿真软件提供的电路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中典型电路的实验原理和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尤其是在电路仿真分析时不必担心元器件和电子仪器的损坏。学生在设计电路过程中,可以修改电路及其参数,随时观察结果进行仿真调试,同时与理论结果进行对照,还可以对电路进行故障设置,以观察故障条件下电路的各种现象,这是真实实验环境中是难以做到的。

2.教学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及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如: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和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在课程教学网站中开辟教学讨论区,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并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可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实时课程教学信息、教学计划、考核要求,开展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和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建立网络实验教学平台,集成了实验教材、多媒体网络实验课件、电子教案、元器件数据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创建一个多角度学习、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满足“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为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三、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方式

电教论文篇9

关键词:“1+X”模块化课程结构;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电机及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我学校主要服务于制造大类专业,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及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由于各非电类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还要体现出非电各专业的“专业性”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再以一个同样的课程标准应对非电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专业服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要求课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更好的开发与实施《电工电子技术》这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何系统地把基础课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学习,完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平台性”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工基础理论与非电各专业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生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电工基础课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如脉冲功率技术、新型电源技术等,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与修订,《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非电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方面来看,《电工电子技术》不是非电类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与电工电子无关,以后工作生活也不会涉及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传统《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多且比较难,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物理、数学等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好这门课程即缺少兴趣又缺乏信心,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高职的很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将本科院校里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照搬到高职院校的课堂里。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一言堂”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这样就使得电学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逐渐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在不多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与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缺乏自己动心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离,达不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是我院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面向全院的工科非电各专业授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服务的专业面较广,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果采用一个标准进行授课,会导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老师和各系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经过三年多的对接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内容的要求,形成了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并开发了系列教学载体,以期表征相关专业的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是源自于学科体系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内容,即对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加工,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要求对接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序化知识结构。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个模块下分子模块,共有14个子模块,即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等模块,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4个为必选子模块、10个为选修模块。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些模块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广度的选择,体现“必需、够用”原则;通过对模块中的教学载体的选择完成对教学内容深度的选择,体现“实用”原则,凸显其“专业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模块和差异化模块见图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见图1。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对“电”知识的要求以实用为主,趋向于科普化,没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因而选择了电路基础部分的四大基础模块,以及“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基本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设计”、“基于触发器构成的计数器分析与设计”4个选修模块。体现了“1+X”,即“基础平台性+差异性”。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趣味的、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用电实例为教学载体,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性和应用性,刻意淡化电工理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如此一般,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掌握电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结构的“1+X”化,有助于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从而不断开发带有各非电专业特色的教学载体,使《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基础与应用的双重性。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压器使用与维护”时,除了学习常用的变压器外,还会以汽车上使用的变压器“点火线圈”为教学载体进行教学,力图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到汽车维修实践中。“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先动手、再思辨”的特点,以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学载体为课堂导入,通过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实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设计的出发点是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以能力的培养为划分模块的依据,将理论知识进行巧妙加工在教学载体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工程素质的养成,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是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操作技能的领悟与习得,工程素养的学习与内化。因此课程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工程素养养成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范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包含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指的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经典的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这样的验证性实验一般需要到实验室完成,由于硬件资源的限制,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量不可能开设太多。这就与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成冲突,这也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体结构,完成任务,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图2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主张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主构建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通过教学载体,通过完成任务,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学生不仅提高学习兴趣,缩短电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以“电的认知与安全用电”模块的教学为例,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高中物理中学习过欧姆定律,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这是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试电笔”,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用试电笔测出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判断零线、火线?(2)绘制出用试电笔测量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的电路图。(3)用欧姆定律计算此回路中的电流。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掌握人体电阻,试电笔氖管电路结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安全电流等安全用电常识。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好新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再以学习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为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已经掌握了低压电器各元器件的元件识别、电气图形符号认知、简单电气控制原理图识读与绘制知识与技能,是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完成具有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功能的线路设计与装接。根据完成任务的要求和环境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资源为任务单、工作单、评价单、技术资料手册、技术网站的网址等。图3验电笔的使用及其电路图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正反转控制线路实物等”,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识读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逻辑起点,温故知新(2)资讯并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资讯(3)确定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计划与决策(4)实施作业,完成检查并评价实施、检查与评价(5)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知识归纳与内化在上述任务的设计中,体现了完成任务的6个行动基本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找到联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通过分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经过资讯,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物装接图,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元器件的布局布线等;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的实施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示范及引导;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最后,教师总结本学习单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反思行动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内化,构建形成新的知识。图4“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任务设计“载体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温故知新;建构新知,拓展延伸”是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关键。学生根据课堂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要求通过自主或小组讨论确定任务完成方案并实施,得出操作结果,再从实践结果来分析所应用的理论知识。经过学生在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素养。

四、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为例,看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情境。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紧扣本模块的重点、难点,从模块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解模块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学习。“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是子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中的学习单元2,学生已经熟知了低压电器以及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能识别、检测各低压电器,能够对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线路进行连接、排故等。结合学情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下图所示。图5“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发工作单,明确初步任务———即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的识读。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分析电气原理图,识别各低压元器件及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2)设计方案并明确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即工作流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过程进行任务分配,确定所需的元器件、工具及其检测方案、线路连接方案和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案。(3)实施工作,按照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作业,明确各流程中的具体小任务———即①工具准备和元器件检测;②完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装接;③完成线路检测,故障排除,并进行通电试验。在各阶段,同组成员需团结并分工合作,积极主动动心、动脑、动手,按照电工职业标准进行操作;鉴于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都会踏实、努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旁协助,密切关注各组的完成情况,并对安全用电知识进行普及,确保各组成员有效、安全的完成任务。(4)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即完成实验报告。在此阶段,学生需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呈现,并做简要说明与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认识,理解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认识,以及线路检测、排故方面都会有所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动手、爱动脑、爱设计的习惯。

五、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并非盲目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非电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载体的确定以及教学形式的选取上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与设计,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载体上的“1+X”化,体现出该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与“非电类各专业接口”特征;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做、练‘一体化特色,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龙海燕 龚 雪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曲克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对立统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电教论文篇10

1.1高职物理课的“命运”及高职生的物理基础状况

物理学在高职教育理工类专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物理课的学习不仅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可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入,物理课在教学中占的比重却越来越轻。众多高职院校甚至已将物理课请出了教学舞台,对高职理工类专业学生来说,撤消物理课,不仅使学生缺失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理论功底,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基础[2]。高职撤消物理课,而目前高职生的物理基础状况又如何?理科进校生,物理课是他们中学学习中的一块“短板”,物理基础普遍十分薄弱。文科进校生基础甚至不如初中毕业生。物理课遗留的问题,无疑为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留下了疑难。接受能力本来就不强的高职生,物理基础又十分欠缺,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当然是十分费劲与吃力。1.2 解决课程“断桥”的根本出路高职撤消物理课,使学生缺失必需、够用的物理基础知识,造成电工电子技术与物理学课程间“断桥”。高职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势必困难重重,部分同学遇到困难会一蹶不振,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基础课与基础课脱节的问题,首先要恢复高职物理教学,高职专业课必需、必用的物理内容,例如力学、电学部分应开设适当课时;其次,要加大物理教学改革力度,转变唯传授知识而教的传统观念,树立扩大视野、突出物理知识在科技领域中具体应用的教学理念,创新物理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为更高层次专业课的学习夯实牢固的物理基础。

2为物理学的应用而教体现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2.1树立前瞻性教学理念、不唯传授知识而教

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多年来,物理教学比较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堆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及枯燥乏味的物理公式。这种仅基于应试,甚至功利目的的教学,失去了知识的内涵与魅力。造成学生对物理学习毫无兴趣,不想学,甚至厌学。脱离知识的具体应用的教学,培养出的不过是“有知识无文化的人”[3]。物理教师要着眼于未来,从知识应用的视角,树立前瞻性的教学理念。熟练地把握每个物理知识点在其它课程或学科领域里的应用,增强所授知识应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学习的迷茫。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明确物理课在其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又让学生感悟学与用的针对性,避免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感,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2.2着眼于实际应用、诠释知识教学的真谛

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一个物理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新奇、有趣、疑惑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物理学知识与物理学应用的新天地。为此,首先,物理教材要体现物理学知识在后续专业课程和有关技术领域的应用。要结合物理内容介绍物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如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航空航天技术及研究发展情况,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激光技术及应用等,使物理课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走进教材,仿佛步入物理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殿堂,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其次,物理教法要与时俱进。在理论教学中,不仅局限于讲授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以及推导一堆物理公式,而是要将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物理理论实践化和具体化;如电学中向学生讲解工厂供电设备情况,介绍有关电力网的知识,日常家用电路的改进设计等。通过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物理学的具体应用。将物理教学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技术应用,才能真正诠释物理知识教学的真谛。

3凸现物理学的基础作用化解教学难度

3.1注重发掘拓展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中物理知识“府首即拾”。教学时要悉心发掘,决不能视而不见。图2中从概念、量、公式、性质到规律进行整理归纳,这都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客观存在的物理内容[4]。教学时,首先是发掘,与教学章节相关的知识点,课前事先稍作复习回顾,将其从即将学的新内容中凸现出来,以已学内容的“身份”出现,可减轻学生接受新知信息的负担。其次是恰当运用,让其铺垫旧知,实现与新内容间的无缝对接,利于学生接受新知。再次是复习旧知,迁移思路,探究新知,让新知在旧知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学生容易弄清知识结构,让所学知识在脑海中不是杂乱无章,孤零零地存放,而是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由此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脉络与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3.2学科渗透提升理解

作为已经具备较为宽厚、扎实物理学基础的专业课教师,如能在自己的专业教学这一方田野,灵活而又巧妙地用好物理知识,让它为专业课的教学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讲究,更是学科间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其一、恰当地用好物理知识,搭建起学生获取新知的台阶,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也化解了新知教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二,巧用物理知识,为新内容教学铺路达桥,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顺承过渡,让学生能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入手,思维不囿于固定模式,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其三,活用物理知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思想、方法和观点。而物理学的思想、方法、观点乃至于能力的提高几乎都隐含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就无法掌握物理学的真谛。通过突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向学生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得他们的学习既有目标,又有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培养学习能力亦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