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时间:2022-05-22 08:51:21

中职机电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中职机电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它既包括自动化又包括电气,还包括机械领域的知识等,涉及的生产与科研领域比较多。中职学校开展机电专业教学活动,需要体现不断提高学生对机电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必须增强实践性教学。伴随目前可编程控制PLC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促进中职学校不断实施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用以适应培养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时期所需实用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习积极性

实践性教学应该是中职学校进行机电专业知识教学的一个特点,也是学生进行机电知识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意在紧密关联中职学校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因此,中职机电专业知识的教学需要体现比较强的实践性。比如,教师在教学PLC控制电气这些知识时,需要教会学生对于电路的安装和调试等知识。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安装或调试电路所用的一些元器件带入教室,让学生对电路进行观察、拆卸与组装,并面对实物进行必要的讨论,以利于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然后,再以万能表进行实际测量,用以增强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直观体验,由此完成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电路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学习了必要的编程方法以后,同样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实训。那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将学生按两个人一组,进行编程的运行与调试,并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教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既能体现自主学习性,又能体现学生学习机电专业知识的理论联系的实际性,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解除学生单纯依靠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性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机电知识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密切校企合作,增强学习实践性

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的实用新型人才。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必须体现教学实践性原则。为使学生能在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具有相应的“实战”经验,则是需要应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用来增强学生学习机电知识的实践性。进行“校企合作”,它所具有的优势可以借助企业一些真实的实践性学习资源,让学生直接体验社会企业真实的劳动境况,并感受到社会劳动力市场人才就业存在的竞争情况,体味企业工人通过团队合作式劳动所创设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体验。实施“校企合作”,还要体现学生所学知识专业的对口。机电专业知识需要与社会机电产品科研与生产企业实施合作,并由学校与合作企业进行必要的商定,既要确定实践内容,又要确定评价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果的有关标准。这就需要由企业唱主角,让企业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瞄向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确立评价标准,体现更为贴近现实的实践性学习。在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以前,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方向,优化课程教学目标,用以指导学生必须学好的相关理论知识。相对机电专业而言,则是需要从课程教学思路思考、教学课时安排和实施知识实训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教学优化,并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增减学时,调整“校企合作”实训内容,以利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针对性。

三、建立现代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机电专业课程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到的知识领域相对较多,比如像继电器接触控制技术、常用低压电器或常用变频器以及应用技术,等等。课程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复杂,让学生学起来既感到枯燥无味,又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需要教师建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应用师生间与学生间互动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原本学习基础就相对较差,并不善于动脑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互动式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强化理解与记忆。比如,教师在教学PLC自动生产线知识时,关于什么是I/O或什么是接口,又应当如何进行参数设置或进行怎样的模拟调试时,则是应用师生间与学生间进行互动的教学方式,这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线中的具体指令分析或流程知识,破解一些学习知识的难题。当然,如果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紧密结合教学模式,其获得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项目教学法本身就是在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项目,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独立完成某个项目。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再辅以师生间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很自然地让学生在边讨论、边实践中消化机电知识,加深对所学机电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还能使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中,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机电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真实实践当中,增强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体验。总之,中职学校教学机电专业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学情实际,建立现代教育教学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坚持“校企合作”,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增强学生适应社会体验,促进机电专业知识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郑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