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安全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1:32:46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1

消防工作是一项全民工程。以景德镇市为例,全市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60万,有51个乡镇街道办、144个社区、679个行政村。受编制所限,消防部门一线从事消防监督执法人员不足40人,专业消防警力根本无法满足现实火灾防控工作需要。因历史和现实原因,全市各类火灾隐患大量存在,群众习惯性、经常性违法行为难以根除,单靠消防部门做好全市防火工作无疑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如财政部门需要保障消防工作必要经费;规划部门需要合理编制消防规划,确保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满足消防工作现实及长期发展需要;文广部门需要加强歌舞娱乐场所、文物古建筑等场所的消防工作;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消防检查;民政部门需要加强福利院、敬老院等民政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公安、安监等部门需要严格烟花爆竹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管;卫生部门需要加强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检查。无论规模大小,如果把全市宾馆、饭店、歌舞厅、养老院、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服务机构及其他沿街店面、小型公共场所统计起来,这个数字将数以万计,数量十分庞大,无论从工作职责还是从现实需要,消防工作都离不开各行业系统对本系统行业内相关单位实施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

2行业系统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2.1目前行业系统开展消防工作主要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了“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大的安全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但具体怎么管,管什么,怎么操作,责任怎么追究,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并不具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西省消防条例》对发改、财政、规划、建设、质检、教育、工商、文物、供水、供电、通信等部门的消防工作职责也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不具体也不全面,具体如何实施、相关责任追究并未触及,对实践操作并无强制执行力量。

2.2当前行业系统开展消防工作主要行政指导性文件

为推动行业部门消防工作开展,国务院、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都会适时一些行政指导性文件或考核办法。如2011年12月国务院以国发〔2011〕46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其中涉及消防安全行业管理部分的主要有:第四小点“加强消防安全源头管控”和第十六小点“依法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2013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以〔2013〕16号文件印发了《消防工作考核办法》,在总分100分当中,“部门监管责任”占12分;参照国务院考核办法,各省、市、县政府下发的《消防工作考核办法》中有关行业系统消防工作考核内容也大同小异。无论是各级政府下发的指导意见还是消防工作考核办法,有关行业系统消防工作方面均不具体、不全面。从工作实践来看,行业系统消防管理还没有真正与部门班子考核、干部评优评先等相挂钩。

2.3目前行业系统开展工作的组织平台

行业系统管理的模式、平台各地可能并不一致,笔者以景德镇市为例,本地行业系统消防工作主要依托“消防安全委员会”这个平台和组织。“消防安全委员会”前身为“防火安全委员会”,成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11年后更名为“消防安全委员会”,由当地政府分管消防工作副市长为委员会主任,将相关行业系统部门纳入组织平台。各相关行业系统确立一名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分管负责人(一般为部门副职)为“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由其常设机构“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消防部门)牵头,提请各行业系统成员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开展工作督导或考评。

2.4纳入组织管理的主要行业系统

景德镇市目前“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达30个,主要的成员单位有:公安、法院、检察院、安监、发改、工信、教育、人社、国资委、房管、民政、司法、文广、卫生、旅游、市场监管(原工商和质监合并)、瓷局、水务、供电、治安、城管、电视台、日报社、人防、体育、交通、财政、规划、农业、建设。基本涵盖了全市各主要行业系统,每年可以根据部门行政调整或工作需要,适当地增加、减少、变更行业系统单位或成员。

2.5日常消防工作内容

“消防安全委员会”每年涉及行业系统消防管理的主要工作有:召开全市消防工作会议期间,一般以政府名义与各行业系统签订消防工作责任书;下发文件,开展多项消防专项整治和检查,要求各相关行业系统配合,共同做好消防工作;按照政府下发的《消防工作考核办法》对相关行业系统消防工作开展考评。从每年工作模式综合分析:行业系统主要根据消防部门的工作建议,在政府分管消防工作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行政办公方式开展工作,自由灵活性很大。

3当前行业系统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3.1行业系统消防管理职责不明晰

行业系统开展消防工作依托的“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本身缺乏人员、经费、办公地点等支撑,日常工作主要靠其常设机构“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消防部门)的工作建议和行政长官(政府分管消防工作领导)的个人意志,造成的弊端是:各行业系统开展消防工作都需要消防部门发挥主“推手”作用。任何一项消防有关工作,从文件起草、会议部署、督导考评、总结通报,消防部门都需要全程跟踪投入,其结果是消防部门因警力不足、时间不足、经费不足等各种原因,最终显得“力不从心”,而众多的行业系统往往觉得消防工作“事不关己”,或多或少“漫不经心”。行业系统消防工作职责、工作实施、责任追究没有统一“标准”,过多地依赖消防部门的“推动”和政府领导的“重视”,造成各行业系统消防工作随意性大,工作积极性不高,而消防部门陷入了“什么都需要管—不堪重负—什么也管不好”的怪圈。几乎在任何一起火灾事故责任追究方面,消防部门都“难辞其咎”。

3.2法律依据和责任追究不充分

前文说过,国家一些法律法规、行政指导文件都对行业系统消防工作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但具体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违法后果未做规定。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除非发生某种特别重大消防责任事故,一般很难追究相关行业系统“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在日常消防管理工作当中,笔者也从未遇到因“消防行业管理不到位”追究相关行业系统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行政处罚案例,行业系统“做”和“不做”差别不大,消防部门无法在法律层面进行行政处罚。在大部分政府领导、行业系统或其他相关人员理念中:任何消防工作责任追究,首先追究的是消防部门责任,行业系统责任追究往往靠后。“有个高的顶着”,在实际消防工作当中,各行业部门开展消防工作或多或少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而在近几年火灾事故责任追究过程中,消防也是被追究责任较多的部门。如在2013年“6.3”吉林德惠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特别重大火灾事故责任追究过程中,被提起公诉的11名公职人员当中,其中负责消防行政许可、日常消防监督管理的公安、消防部门人员共占7名,政府领导1名,建设、经贸、安监等行业系统人员只占了3名。在2014年“8.2”江苏昆山爆炸事故责任追究过程中,除给35名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外,被采取司法措施的11名人员当中,消防部门工作人员占了3名,环保、安监等行业系统部门相关人员4名,在这样一起安全生产爆炸事故当中,消防依然是被追责严重的一个部门。消防工作原则中“部门依法监管”中的“法”这一环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消防部门需要“积极推动行业部门开展消防工作”,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工作量、规避自己的法律责任,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目前消防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憾。

3.3所依托的组织工作操作性不强

在实践工作过程中,“消防安全委员会”因缺乏专门的人员、经费、办公地点来开展工作,以其名义开展的任何消防工作最后还是需要消防部门来组织实施。如“消防安全委员会”相关文件不能通过政府的公文流转系统,所有文件基本靠消防部门上门送达;在会议通知过程中,消防部门需要安排每个会议细节;在上级督导考评过程中,文件拟定、行程安排、住宿就餐皆是消防部门主责承担。这样做给行业系统的错觉就是:“消防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就是消防部门的工作,行业系统所依托的“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相关工作几乎变成了消防部门“单打独斗”。

3.4工作奖惩不充分

工作积极长久的开展离不开精神、物质方面的刺激。“消防安全委员会”每年会评选出一批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和消防工作“先进个人”,但评选出的先进单位或个人并无实际的物质奖励,纯粹是单位或个人荣誉。在实际工作当中就有地方单位代表反映:“安全生产委员会”评选的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体员工可以多奖励一个月工资,“消防安全委员会”评选的“先进单位”并无这方面的优势。这些方面都很大地制约了有关单位和个人开展消防工作的积极性。

3.5消防培训不到位

消防工作需要一大批从事消防工作的“熟手”,这离不开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而行业系统工作庞大,一些工作都是行政办公室或综治人员兼任,有些更是临时指定人员,消防工作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不足,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消防业务培训,提高人员消防工作素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对行业系统的培训没有专门规定,《江西省消防条例》第五十一条虽然规定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但并没有规定不接受消防培训应承担的违法后果,造成行业系统参加不参加消防培训“无所谓”。在实际工作当中,消防部门培训需要“上门推销”,有些行业系统因时间、场地、人员难以相对集中等各种原因对消防培训一拖再拖或干脆置之不理,造成了行业系统相关人员很少接受到消防专门培训。

4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1修改现行法律法规或加强行业系统消防工作立法

首先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上位法方面明确行业系统的工作责任、违法后果。更进一步,国家应该逐步推进行业系统消防安全管理专门立法。在行业系统消防工作立法或者相关法律修订过程中,不能只做原则性规定,要明确行业系统消防工作具体责任、如何管理及违法后果。如果上位法律不好明细,则从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条文释义等方面加以补充,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有法可依、处罚有据,使行业系统在消防工作当中有所敬畏和忌惮,从被动的“推”着做消防工作变成主动担负起消防工作责任。而消防部门起到培训、提醒和监督的作用,特别是能在法律层面上对行业系统消防工作进行“监督”乃至“处罚”,从而改变行业系统消防工作泛泛而谈、敷衍塞责、操作务实性不强的局面。

4.2消防部门应主动担负相应工作职责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2

【关键字】企业管理;安全文化;企业安全;

在大家的印象中,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安全设施没有配备齐全,或安全管理不到位;往往只注意到客观原因,而忽略了操作人员的因素。但大量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因安全工作条件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可以说,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都是“人祸”。也就是说,“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其中“人”的安全理念,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存在于员工思想上、行为上的问题,超出了传统安全管理的范畴。所以必须跳出传统安全管理的模式,放眼到文化大背景中,从“人”的思想管理和行为管理来研究和解决。

1、安全文化定义

1.安全文化发展历程

安全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1],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大规模生产。具有代表性的有:在工业机械推广应用时期,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慈(H.H.Woods)的“事故频发倾向论”。海因里希(W.H.Heinrich)提出的工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98%可以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88%)和物的不安全状态(10%)的“事故因果连锁论”。然后又诞生过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轨迹交叉论”和“事故遭遇论”。以及后来萌发的“系统安全基本思想”。

随后,“管理失误论”兴起,无论是博德(F.Bird)、亚当斯(Edward Adams),还是伍兹(Woods),其理论共同点在于:管理层承担着预防工业事故的主要责任。认识到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对预防工业事故的重要意义。从此,安全文化的建设和作用,开始进入到安全生产管理者的视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管理层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主要管理手段。

2.安全文化概念

对安全文化的表述,虽然在语言的表达上有差异,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我国的安全管理理论界,把安全文化普遍归纳为: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笔者认为: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企业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2、安全文化内涵

建立健全企业的优秀安全文化,其内涵包括以下安全理论[2]。

1.事故可预防理论

我国的安全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也就是说,安全工作管理作为所有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见可以防控的。在任何的工作场所、工作条件下,员工的行为都是决定伤害事故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因此,抓事故预防就是抓人的管理。通过抓员工的意识、抓员工的参与,杜绝各种各样的不安全行为(包括管理者的违章指挥),就可以实现事故预防,保证安全目标实现。

2.全员负责理论

安全管理并不只是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企业各个层面。要努力形成企业安全管理的网络结构,达到每个横面都有人管理,每个员工都要对其自身的安全和周围工友的安全负责。每个纵向的决策者、管理者乃至小组长(伙长)对所带领员工的安全都负有直接的责任,大家都能在安全管理的体系网络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认识并履行自己的岗位安全责任和义务。

3.零容忍理论

对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都不能容忍。无论是企业的决策层,还是作业层;企业的任何一员,都必须坚持安全规范,遵守安全制度。也无论什么样的行为,以及带来的危害后果有多大,只要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风险,都要受到处罚。

4.安全也能产生效益理论

安全管理并不是一项只投入、无产出的工作。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上说,把合理必要资金投入到安全管理上,既保证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减少了因安全事故引起的停产、整顿、赔偿等不必要直接经济损失,又保障了员工生命健康,维护了企业良好声誉。

3、安全文化建设重点

如同任何一种文化的建立和形成,安全文化建设是个漫长的、系统性的过程。是全体员工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是从入脑入心到形成新的行为规范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教育和引导。在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工作[3]。

1.安全目标建立与分解

建立准确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安全目标,有利于统一从决策层到作业层的安全思想和工作方向。在目标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安全工作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恰当的安全目标,决策层承担着主要工作。在安全目标确定后,需要全员的宣传教育,要让全体的员工了解和接受。

在企业确立总体安全管理目标后,各基层围绕企业安全生产总目标,结合实际,向上级提出承诺,也就是对总体安全管理目标的分解。同样,每个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在上级安全目标的指引下,也需要结合各自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进行目标承诺。安全目标逐级分解后,就保证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在企业安全管理这张大的网络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认识到安全生产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更是自己工作内容的重要部分。

2.安全目标完成和考核

有了目标和承诺,就必须有考核。考核主要从日常沟通、会议、过程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过程中,上级有权针对考核结果对下级做出处理,做到奖罚分明。考核工作方式要避免重年终、轻平时,重结果、轻过程的安排。要强调日常管理措施落实和管理效果评估。只有抓住了生产的过程控制效果考核,才能保证安全目标完成和考核监管作用发挥。

3.安全管理职能界定和划分

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两类部门起到关键性作用。一类是系统管理部门,主要是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一类是基层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调研、收集、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对企业决策层起参谋作用;负责起草管理技术标准和管理过程控制文件,为生产主体单位提供管理技术指南和管理依据;在监督检查层面,主要是指导下级如何做,教会方法,而不是替代做。基层单位则负责具体事务的开展,以及对各类岗位员工的日常管理。这两类部门的管理都十分重要,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4.安全培训的及时和全面

员工的安全培训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要有计划地根据工作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不同环境、不同群体等实际需要,准备培训内容,开展针对性培训,做到指导性强、操作性强、预防效果好。在培训前尽可能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让员工以主动的精神参与培训。

5.检查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有的企业检查方式则更程式化一些,审核人员结合检查表,按部就班地进行检查,灵活性不够;更多地关注现场隐患和违章,充当了基层安全检查员的角色,对各级员工的管理和操作行为关注程度相对较少。这样的检查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在检查中,要真正从心灵深处对员工产生影响。在与人员访谈时,不轻易否定岗位人员的说法,而是探讨哪种工作方法更有效。针对不同现象采取不同解决方式。只有沟通和解决人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主动避免违章、识别并积极整改隐患的目的。

6.整改措施的及时高效

在对待检查发现的问题上,追求刨根问底,力求实现持续改进。安全检查人员和被检方不是就事论事的整改,而是追踪式管理,为什么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寻找管理方面存在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整改,要把它作为一次改进的机会,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提出系统性整改方案,不能只解决表面现象,不触及实质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文化的建立对安全生产管理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但安全文化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必须要在企业管理决策层和管理层统一思想和认识,再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大量的宣传和培训,有计划的分步实施,加上管理者的率先垂范,才能逐步形成优秀的安全文化,以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万帮、肖东生,事故致因理论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规模生产要求,需要人们应用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才能使安全生产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达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那么应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如何改善监督管理,实现把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 因此,本文就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要转变传统的监督与管理的模式,转变以发动运动式大检查整治安全生产问题的方式,变事故管理为事故预防,超前管理的理念,建立以人为本,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正确应用安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和评价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超前采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教育等手段,预先消除隐患或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通过实施文明施工,达到建筑安全生产的目的。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新形势下新的生产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和改变管理模式适应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关系,真正解决好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说没有确立科学的监督管理观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离开这个根本去狠抓安全生产就总是政府急企业不急,大检查就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安全专项整治就总是成效不大,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总是落实不了。因此,确立科学的监督管理观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根据经济和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的生产特点,适时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进行管理的模式转变;从借助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的关键。

2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

2.1安全系统论原理

包括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理论,以及对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的探讨和优化。

2.2安全管理学原理

包括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2.3安全工程技术与职业卫生原理

主要是指针对生产工艺和技术与人的行为心理、生理需要,研究相适应的安全生产防范原理(如防火、防爆、机电安全原理与防尘、防毒、防辐射原理等)。

2.4安全经济学原理

包括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2.5其他原理

如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安全管理理论。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和掌握安全原理,才能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观。

3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

3.1明确安全监督管理目标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首先要确定科学的安全监督管理目标,然后在目标指导下优化安全管理体制与机构体系,安全管理目标对不同管理层有不同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宏观管理,可以用伤亡大样本的统计值作为基础,在强化管理、加大安全技术经济投入、提高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水平前提下,制定科学的伤亡控制指标,并把它作为政府的安全管理目标。企业应以事故零作为目标,制定事故隐患辩识及治理标准,建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不宜以伤亡指标分解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目标。

3.2建立事故预防与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事故主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二项既有区别是又有联系的工作。事故预防则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的防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侧重于对意外事故的善后处理。其制约关系表现在:事故预防措施有力,可能避免或降低其发生率,从而减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的支出。因此,将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是科学的选择。建立事故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将进一步从根本上保护职工权益,减轻企业负担,变被动的工伤赔偿为积极的事故预防,从而把行业安全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外部压力和企业的内在动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形成法制、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3.3建立建筑安全系统危险性评价机制

系统安全评价是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体系的一部分,其本质是系统危险性评价,它是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危险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危险的程度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出控制的重点。从目前国内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看,基本可归纳为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企业安全现状评价和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三种评价,各有各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目的,三种评价间存在必然联系,三者结合构成企业总体安全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标准,就是采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用定量的形式,为安全评价提供了数字和综合评价标准。

3.4建立建筑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简称安保体系),是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以安全生产为目的,有确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明确的活动内容,配备必须的人员、资金、设施和设备,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去展开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施工现场安保体系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通过规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行为,采取有效的手段,从源头抓起使所有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持安全生产的环境,从根本上增加施工作业的安全度,减少事故发生。施工现场安保体系在管理中体现一体化思想,通过实施持续,发展运行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强制性政府指令为主要行政手段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为一体,使消极被动管理行为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运用市场推动力,依靠合同制约,制度联结,在企业管理体系内形成链式效应。

3.5督促施工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对安全的理解和态度或是处理与风险相关问题的模式和规则。只有当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发生改变以后,整个企业现场安全和卫生条件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的内含,既包含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精神领域,同时也包含安全技术、安全工程等物质领域。因此在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方面,用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更具有系统性,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科学、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都是具有安全文化的内涵。

4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安全是生产和效益这座高楼的基础,没有坚实、牢固的安全作基础,生产和效益终究是要坍塌的,一切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行为都是饮鸩止渴,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效益齐头并进。

4.2处理好事故的客观存在与事故可预防性的关系

必须承认,事故隐患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不可抵抗的外来因素越来越少,从全省建筑工程所发生的各种事故看,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其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隐患没能及时清除,不及时排查隐患而急于组织生产是安全工作之大忌。

4.3处理好安全投入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投入是硬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安全投入在消除隐患、预防事故方面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4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关心员工的关系

“严是爱,松是害”、“宁让职工骂着走,不让家属哭着来”,都是严格管理和关心员工的辩证统一。严格管理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根本利益,是关心职工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严格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事故率,确保职工人身安全。企业管理人员只有站在关爱职工的角度来看待安全工作,本着″深、严、细、实、狠″的认真工作态度来对待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处理好严格管理和关心职工的关系。

4.5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观念、管理、培训、素质等各个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事故就一定是必然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要逐步消除那些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因素,减少偶然性。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低不是管理者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就是管理者的责任。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认识 因素 观念性 企业

1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与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对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安排有了崭新的内容。大众更富裕,精力更充沛,也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对生活安宁、社会安定、家庭及社区的安全格外重视,这表明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安全成了文明的象征。

2 人们对安全的认识

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往往比对事故的认识难度大,因为事故比较直观,对人们的影响比较深刻,人们容易从其危害中加以认识。而安全给人们的印象是同事故相对存在的,只有社会属性,没有自然属性。长期以来,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虽然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与探讨,但多数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深入到安全的内在联系中加以认识,目前人们对安全认识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

(1)从事故的危害中认识到(2)从安全与事故的相对存在中认识到(3)从安全与事故之间的联系中认识到(4)从安全内容的扩展中认识到:其一,安全是指人的身心而言,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伤、不死、不病,而要保障人的心理、生理的安全与健康;其二,安全涉及的范围超出了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的时空领域,拓展到人能进行活动的一切领域,可以延伸到人能生活、生存的一切地方;其三,人们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程度不同,对安全需求的水平和质量也不同。(5)从安全的存在中认识到。

3安全价值的观念性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价值观,如经济效益观念、时间信息观念等,体现了对传统生产型企业管理观的突破,为实现企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观念也同样适用于安全生产。如果人们能够树立起安全新观念,将大大提高安全的价值,为现代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1)安全的战略观念(2)安全的市场观念(3)安全的竞争观念(4)安全的服务观念(5)安全的素质观念(6)安全的开发观念(7)安全的信息观念。新型安全观念的建立,能够拓宽安全工作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安全具有广泛的价值,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提高的,它既具有生存价值、经济价值,也具有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理论价值。

4 安全观的发展[1]

人们习惯上将生产领域中的安全技术称为是安全。如果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这就是科学的大安全观。

安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公众崇高的伦理和公德。从本质上看,没有人类的安全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也就不可能造就人类的幸福乐园。安全的程度和质量,可以用安全科技和安全文化的水平来衡量。安全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又取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及大安全观的确立。我国的安全和减灾界专家认为,树立新世纪的大安全观,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近年来,我国每年意外事故与灾害死亡人数高达10多万人,“九五”期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四次事故高峰,五年内共夺去50余万人的生命。各类事故引发的原因,70%以上是由于人的“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其根本问题在于企业领导、职工和社会大众缺乏应有的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薄弱,不懂基本的安全法规,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自救能力等。因此,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大安全观,应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的战略之策。

4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4.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有文献将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归为事故因果论,而把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归为管理失误论,把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归为因果连锁理论作单一的叙述。

4.2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有关文献仅对威格里斯沃思模型、瑟利模型、劳伦斯模型、撒利模型作过简单的叙述,没有对模型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4.2.1比较分析

威格里斯沃思模型提出人失误构成了所有类型事故的基础,仅从人的简单层面对模型进行了分析。而瑟利模型不同于威格里斯沃思模型,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但两者都认为如果没有人的失误就不会有事故发生。劳伦斯模型是在威格里沃斯和瑟利等模型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金矿企业人失误为主因,适用于类似矿山生产的多人作业生产方式。撒利模型不同于前几种模型,根据操作者应处理信息的性质进行分析,操作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信息量过大势必导致人失误。

4.2.2理论发展前景

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主要是从人的失误对事故进行考虑的,由于人的失误是很难全面分析清楚的。所以该类理论模型可望在未来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4.3能量转移论与两类危险源理论

有关文献对能量转移论仅作单一的论述,两类危险源理论是最新的理论研究,是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关文献并没有对两个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4.3.1比较分析

陈宝智教授在对系统安全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1995年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并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理论对能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具体的预防事故措施。在现实中的意义较大。

4.3.2理论发展前景

此两理论把事故都归因于能量的意外释放,仅适用于存在能量以及能量的载体因素基础上,对于管理、人因等都无法用能量的观点分析。但两类危险源理论的发展前景空间是可观的。

5安全的属性

5.1安全的自然属性

所谓安全的自然属性可从两个方面讨论:其一,安全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或者是由生命及生的欲望决定了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天生的,是安全存在的主动因素。其二,安全是人类对天灾的无奈以及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规律不可抗拒,使人们不得小把生命安全经常提到议事日程,这虽然是被动因素,但它与前一个主动因素相结合,就决定安全是古以来人类生活、生存、进步的永恒的主题。

5.2安全的社会属性

安全的社会属性也可以从政治及经济两方面来阐述:自从人类有组织活动以来,社会安定、有序、进步始终是各社会阶段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安全,这是社会促进安全的主动因素。但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例如:政治、军事、文化、社交,有的对安全直接起破坏作用,有的问接影响着安全;人类的经济活动.

6奖惩结合的经济激励法[2-3]

任何工作要高质量的完成。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目标。在工作中引入目标激励和奖惩机制正是为了充分调动每位安全生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利用经济手段来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源动力。使安全生产目标与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让实现目标者得到应有的物质激励。让达不到目标者丧失物质利益。从而指引员工的行为与企业追求的安全生产目标相一致。确保整体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6.1安全生产目标激励和奖惩机制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

发电厂作为电力能源系统的首发点.承担着生产电能的重任,社会责任重大,安全生产工作繁杂,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在2008年年初南方罕见冰冻灾害中就凸显了发电厂的作用。但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如何确保发电厂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谈谈安全生产目标激励和奖惩机制在发电厂的应用。

6.1.1 安全生产目标激励和奖惩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建立完善、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责任明确,目标清晰,无遗留、不重叠”是建立发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原则。发电厂的管理模式确定以后。各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基本明确,但在责任制里要对安全生产方面的奖励、考核条款进行明晰。并在实际工作中要确保奖惩的刚性。

(2)各类安全方面的奖惩制度必须完善。

建立发电厂安全生产方面的奖惩规定.对各类不安全事件、违章下岗条款、习惯性违章界定以及生产方面的考核细则进行明示,实现考核有据可依、奖励有章可循。

(3)各岗位安全生产目标必须简单清晰。

发电厂安全生产目标体系的建立。传统的做法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即上级单位确定发电厂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发电厂再将该目标按照层级管理原则,进行细分,落实到各个部门(车间)、各个班组(工区、分部)以及各个岗位上。但如何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发电厂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全部分解到各个岗位上。实现各岗位目标对发电厂目标的直接支撑,同时推行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强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员工有目标、目标有人管,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各个岗位的目标分实行100分制,对构成岗位目标的子目标按照重要性的程度进行合理赋分。对每个岗位的子目标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形成员工有岗位、岗位有目标、目标有奖惩、奖惩必兑现。

发电厂的安全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安全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各级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保持如临大敌的工作态度。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兢兢业业、扎实肯干。才能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并在实践工作中创造性利用安全生产目标奖惩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一方平安,确保发电厂的生产安全、确保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社会繁荣提供基础能源保障。

7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7.1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其层次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为保证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有关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应该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管理和运作影响员工的精神层面并通过员工的个人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从属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分为企业物资安全文化和企业精神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为分析方便可以把它具体化为四个层次:(1)安全物资层次:这一层次是个很具体的概念,它包括企业生产、生活所用到的各种安全防护工具和劳动保护品等,(2)安全技术层次:它包括所有与企业安全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科技文献、音像制品等。(3)安全法规制度层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与安全有关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各种政策体制等和企业制定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共同构成了这一层次-(4)安全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层次:这是最抽象的一个层次它包括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价值观。前两个层次(安全工程设施、安全技术等)称为安全的硬手段,后两个层次(安全管理与法制、安全教育等)称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科学的软技术。

7.2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是一种以人与人组合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活动主体,其生产经营行为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企业安全生产的战略选择都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以企业安全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安全文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能否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企业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所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严格实施使这种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和员工安全生产的灵魂,例如某名企为保障安全生产自动撤掉有安全隐患的生产线以实际行动为其员工树立了。安全第一”的价值理念,(2)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安全制度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入安全制度与安全法规等,另一种是内在的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3)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安全制度创新的理念基础。企业员工的安全价值理念体现了企业安全制度的要求,反过来员工的安全价值理念也可以反馈给企业从而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制度的创新提供源泉。

从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企业的安全文化还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由此给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例如有些煤矿井下负责打锚杆工人经常偷工减料,把偷工剩余的锚杆拿回家,后来管理者改变制度派人专们检查核实打锚杆的数量并在井13严格检查出来的材料。工人是不敢偷料了但偷工的事却来了,本来两米长的锚杆打进岩石里是很费功夫的他们就把一根锚杆截成好几段,把小段锚杆放入打好的岩石孔上紧托盘。从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但又不能进行破坏性检查将锚杆拔出。这也许会有人说是没有一个好的监管制度,要知道即使是最完美的制度也会有漏洞如果没有安全文化观念上的约束制度约束实际上就难以发挥作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也在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也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张景林,林柏泉,教育部高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安全学原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安全第一”是我们党和国家搞好经济建设的一贯方针,从而形成了安全文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之后,待业管理安全的方式转变为依法监督、监察,已有的安全文化形式,内容及要求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建设完善新的安全文化理论体系是当前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的重要工作,也是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安全文化的现状

1、安全文化的延革

安全文化初始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我国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煤矿开采情况,反映了古代安全管理状况。我国安全文化的真正形成是在建国以后,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党和国家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制定了“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到一系列政策、法令,管理部门及企业单位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使我国的劳动保护和生产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与提高,从而保障了劳动者在生产建设中的安全和健康,形成了安全文化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发展

2、安全文化的现状

安全文化是由社会文化(包括政府机构及政令)及企业文化所构成的。

形成安全文化需要一个社会环境,安全文化是与经济相互作用,当安全文化社会环境活跃时,安全状况好转。当安全状况不好时,它又要求社会给予支持。根据,曲线(附图),建国以来煤矿安全的变化可以说明,要建立一个安全文化,需在各个文化圈内完善,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安全文化。

但是,由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差别较大,因而存在一些问题。

1)、煤矿的安全投入尚显不足,国有煤矿灾害预防措施从技术装备、理论上还没有突破,如煤矿的矿震防治、水采工作面老塘发火等;地方乡镇煤矿的投入更显不足,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供电系统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威胁进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2)、“三违”现象还比较普遍。不论是煤矿的事故,还是其它待业的责任事故,都是由于违章作业造成的。

3)、相关规定的协调与完善,事故责任者被行政处理后,没执行。处罚依据不完善,《行政处罚法》的处罚标准过低。地方乡镇煤矿的工人都为农民协议工或临时工,行政处罚只能罚款,有关事故责任者除追究刑事责任外,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4)、事故调查组的责任、权力、义务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关部门参加后,各处按照各自的要求进行处理,《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中的规定也不完善。

我们的安全监督监察体制刚刚建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基础,配套的法律法规,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的安全文化理论。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

1)、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是两个素词,即安全与文化的组成。文化是个十分广泛的词,广义的说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说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

文化是社会产物,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任何新的文化都是社会、人、现有文化之间的交融,结合的结果。

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文化的一个子概念。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安是在经验主义管理、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逐步产生新管理理论。

安全文化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有其独特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安全管理机构的执法行为管理,应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处于管理中心和主导地位。

2)、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对安全文化建设与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建设完善安全文化,才能有效的实施安全监督监察工作。

建设完善的安全文化理论,其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培养提高队伍素质,实现生产安全为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文化。坚持从安全监督监察的实际出发,依靠各级政府,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建设具有个性特征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基本要素:安全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管理哲学、指导方针,工作战略,这几项基本要素构成了安全文化理论思想体系。

安全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无形管理,在这种方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别消失,有利于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人为的磨擦提高管理绩效;第二、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全面管理,以文化的无孔不入诉方式弥补以往管理的不足;第三、安种管理是灵活、能动的管理方式,是以精神,价值观为导向。因此这种方式所体现出现代的、科学管理的全部内涵。

3)、安全文化的模式

安全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实践活动中由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中产生和发展的。但是每个具体企业、行业不同,又具有不同的特点。煤炭行业安全文化的构筑又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是包括政策法律、行政管理、监督监察;微观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及具体内容。概括起来有安全制度文化的,安全物质文化的安全精神文化的其它形式的文化载体。

煤矿安全文化的模式为两条线。一条线是国家监察、地区安全监察。涵盖了组织机构、政策法律、行政执法等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另一条线为市、县、乡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这两条线均应各自的工作范畴内建立安全文化体系。两条线同时作用于企业的安全文化体系和理论体系。

安全文化的构成:1、目标;2、宗旨;3、精神;4、风格;5、追求;6、信条;7、道路;8、管理哲学;9、价值;10、民主;11、道德;12、发展战略;13、环境;14、誓言。

煤矿安全监察的安全文化构成

1、目标: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2、宗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矿法律的情况实

施监察;

3、精神:忠于职守,勤奋工作;

4、风格:求实、严谨、认真;

5、追求:确保职工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促进煤炭事业健康发展;

6、信条: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信誉;

7、道路:尊纪守法,处我完善;

8、哲学:关心人,尊重人;

9、价值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10、道德:公正廉洁,克已奉公;

11、誓言: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接受众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煤炭事业做出

贡献。

安全文化的构成具体体现了组织落实、思想落实、工作落实的具体要求,也是安全文化模式的基本要求。

三、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目前安全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安全文化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完善标志着安全管理从物质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很多系统所构成,需不断完善锤炼才能形成,并需不断提高。

安全文化的落脚点是企业,最终目的是由企业来实现的,所以企业首先是将企业文化与安全文化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使安全质量、效益、发展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目标,从而体现企业风貌和企业精神。

煤炭行业的企业分为国有重点煤矿、地方煤矿、乡镇煤矿三种基本类型,其安全文化的建设略有不同。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体系,而且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地方及乡镇煤矿基本属于一个类型,企业的安全文化基本属于空白。建设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是十分困难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依赖地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规范,因而也是我们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

一)、加强和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和认识

政府各级管理部门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组织企业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机关,它的领导作用决定了它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居于领导地位。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将安全文化建设做为一项长期目标,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施领导,为企业提供思想、政治、组织上的保障,研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和内容及相应的措施,把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定的构定是构筑安全文化的决定因素,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安全文化的领导者和参与者。目前我们的安全文化理论还不完善,如煤矿安全规程的法律地位;(违反规程如何处理);安全培训的法定权限(煤炭法规定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培训,安全监察条例又做了新规定,因而产生矛盾)。以及行业管理和安全监察的分工与责任划分等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2、科学预测安全管理目标

各级政府要建立一套安全管理机制,按照责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使安全文化建设在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之上。

3、提高各级政府领导的安全意识,以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指导和领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领导的示范激励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领导者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无时无刻不在下级和企业中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党风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领导干部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持原则、克已奉公,为政清廉是重要组成部分。

4、领导机关的重要职责是指导企业的制定。目标犹如引航的灯塔,它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每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内容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是目标应是一致的,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人有了精神和目标,就会为之拼搏和奋斗。

二)、强化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企业和职工行为。

职业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文化与安全文化统一起来。

1、建立主行业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从们在其特定工作中行为规范的总和,建立大的安全文化,就要在不同层次上塑造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的队伍,建立起一套各自不同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具体体现在规章制度、职业纪律、工作要求之中,形成一个行为规范体系。

2、道德规范由于工作部门和工作性质不同,其要求略差异,但总体是一致的。

(1)热爱自己的工作和集体;

(2)树立主人翁的工作态度;

(3)遵守职业纪律;

(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5)遵章守纪;

(6)团结协作;

道德规范、各种制度、纪律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把这种“强制”融合于各自的工作和生产活动中,才能建立起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和出自内心的自我规范。我省近年来的一些瓦斯爆炸事故就是由于井下抽烟引起的,它说明我们安全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建立安全文化网络

安全文化的建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构建,按照各自工作业务管理范围健全制度,形成安全文化网络。

安全文化建设基础在企业,但是企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条件不同,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及职工的安全意识、文化素质也不一样,特别是地方及乡镇煤矿相对更为落后一些,因此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级政府,因而和级政府对安全文化建设所负责的任务就更加艰巨。

各级政府应担负的任务

1、建立安全文化管理体系;

2、管理班干部安全培训;

3、安全科普教育;

4、特种岗位人员培训;

5、安全新产品质量保证;

6、安全卫生监督与防范;

7、安全法规教育;

8、企业安全评价、整改;

9、安全监督检查;

10、事故分析预防;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做到以下16项工作,形成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职工安

全文化氛围,提高职工安全文化意识和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安全文化的目标。

1、树立企业安全文化目标;

2、塑造企业安全精神;

3、树立企业安全形象;

4、建立企业安全风尚和道德规范;

5、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6、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教育;

7、企业安全保障网络;

8、班组安全生产教育;

9、安全工作技术教育;

10、职业卫生工作技术推广;

1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教育;

12、安全隐患评估与整洁改;

13、安全事故应急保安措施与教育;

14、防“三违”基本素质训练与教育;

15、事故防范与抢救;

16、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处理;

四)、安全文化的培育

安全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国量源泉,建设安全文化必须重视企业安全精神的培育和发扬。安全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自然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起来的,各级领导应成为安全文化的直接体现者,这是倡导安全文化最有力的榜样作用,也是安全文化树立鲜明的旗帜。

1、党政工团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建设安全文化。

2、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各项工作之中,明确其方针、目标、任务和内容。

3、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精神,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

4、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实践是培育安全文化的沃土,没有实践安全文化精神就无法树立,不仅要抓好宏观建设,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从细微之处抓起。职工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文体,把职工人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统一体,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保安的良好机制。

安全文化的培育还要利用传媒和载体的宣传教育作用。行政命令和奖手段是一种推行安全文化的强制手段,而群众的认识,从而树立起爱岗敬业,矿荣我荣的精神风貌。

5、煤矿安全监察安全文化的培育,当前主要抓好:

1)、搞好煤矿安全监察培训。建立安全文化体系,关键做个合格的安全监察员;二如

何做好安全检查与监察;三是如何进行事故抢救及处理;四是怎样建立基础资料;五是公文处理与写作;六是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作有序。

3)建立考核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对执法监察情况、文书档案、安全信息等工作进行考核,做到强化安全监察,强化内业管理。

4)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建设一只政治合格,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安全监察员队伍。

煤矿安全监察是安全文化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当前要抓好的重要工作。

安全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由多元因素组成的,他关系国家的形象、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的大事,“责任重泰山”,虽然前面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改进工作,深入实践就能攻克一个个难关,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7月

2、哈佛经营管理学??经济时报出版社,1998年5月

3、煤炭工业安全监察与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年8月

4、新集之魂??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

作者简历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安全;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利益保障

一、“六位一体”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模式基本内涵

1)理”――理论,是运用理论来指导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法”――法律,是运用法律来治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3)德”――道德,运用道德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4)“制”――制度,用制度来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小立法”。

5)“情”――情感,运用情感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6)“术”――技术,是运用技术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技术能够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

二、“六位一体”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模式方法载体

按照“六位一体”企业安全文化“六个基本要素”的内涵,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56种方法”(其中:精神文化层面16种方法、制度文化层面21种方法、物态文化层面19种方法),并对每一种方法作出了详尽的描述。

1.以人为本,内化于心,展现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魅力。

内化于心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精神形态文化层面,在工作实践中,运用了“理论武装法、理念引导法、精神塑造法、愿景拉动法、专题教育法、形象塑造法、安全宣誓法、双向承诺法、榜样示范法、谈心谈话法”等“16种方法”。核心理念由“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管理观、“安全为生命、平安保幸福”的安全价值观、体现到安全生产工作的实践中和行动上。

2.落地生根,固化于制,夯实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根基。

固化于制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形态文化层面,运用了“齐抓共管法、制度约束法、党员联保法、导师带徒法、女工协管法、民主对话法、风险抵押法、整顿会战法、项目管理法、对标分析法、阳光操作法、积分管理法、周五讲评法、班前动员法、精细管理法、批评帮助法、检查考核法、举报监督法、诫勉谈话法、惩诫处罚法”等“21种方法”。保证了每一项安全生产工作都有领导、部门和人员负责,每一项安全生产工作都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齐抓共管。

3.整合载体,外化于形,触摸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气息。

外化于形是企业安全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层面,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了“环境熏陶法、媒体宣传法、主题活动法、作品教化法、案例警示法、代表巡视法、挂牌上岗法、算帐对比法、文化广场法、歌咏比赛法、知识竞赛法、宣传讲话法、巡回宣讲法、事迹报告法、专题讲座法、安全沙龙法、体验生活法、温馨提示法、亲情感染法”等“19种方法”。使每位职工努力去创造、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六位一体”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模式初建成效

1)促进了思维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摒弃了狭隘的安全管理观念,树立了大安全观、大文化观。

2)促进了方法由零散式向系统化的转变。“六位一体”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模式的推行,既传承老的办法,又学习借鉴、系统思考、整合创造了许多新的方法和载体,图文并茂、虚实结合、时空融合、动静有度。

3)促进了运行由单循环向复循环的转变。“六位一体”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模式建设的启动使,实现了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发展和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良性互动。

4)促进了手段由传统式向现代化的转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了愿景管理、目标管理、象限管理、精细管理、对标管理、激励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对安全生产管理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5)促进了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按照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回答了每一项工作的“6W1H”。“6W1H”,即who(谁来做)、where(在哪里做)、what(做什么)、when(什么时候做)、why(为什么做)、whom(为谁做)、how(怎么做);“文化”覆盖了全员、全领域和全过程,形成了没有安全文化覆盖不到的地方、没有不履行安全文化义务的人这样一种局面。

6)促进了素质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如果说,过去是领导号召、强调要职工安全,那么在实施安全文化建设的今天,最大的变化是职工自己要安全、会安全、敢安全。

7)促进了服务由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转变。做到了每一项工作都有安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善始善终;即“持续”工作、服务、改进保持连续性、持久性。

8)促进了考核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做到看过程控制、按程序走路、让原始记录说话。

四、坚持正向引导教育,唱响生命无价主旋律

在对职工进行正向引导教育过程中,突出五个特点:

一是教育活动自下而上进行,让每一个职工都来关心“自我”并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二是辅之以必要的教育形式,展了“亲情规劝”座谈、“安全系万家”和“我对安全负什么责任”大讨论等活动,进一步明确“我”在安全工作中的权力和义务。

三是正向引导教育与各专业、区队、班组及每个职工的本职工作相结合,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让正向引导教育产生作用。

四是正向引导教育与抓好职工安全培训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实施了培训计划,同时严格考试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

五是正向引导教育与严格奖惩相结合,不断加大对“三违”人员和事故责任者的惩罚力度,实现了安全管理的无为而治,它是亲情管理,也是“本质化”管理,更是安全“文化”的体现,精细化引领新思路。推行“精细化”作业、创建“精品工程”,做标准人、上标准岗、做标准事、干标准活,考核从严从细,工程精益求精。

五、坚持“以案说法”,奏响警示教育最强音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W.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tech-management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management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accountmanagement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隋鹏程,陈宝智,随旭.安全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DSA(DanishStandardsAssociation).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EB/OL].DSA,Denmark,2003

4.崔政斌,邱成,徐德蜀.企业安全管理新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Harms-RingdahlL.Relationshipsbetweenaccidentinvestigations,riskanalysis,andsafetymanagement[J].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4

6.王锡秋,席酉民.企业能力缺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6)

7.克里斯蒂森.从企业技术基础分析—资源多样性与能力理论.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J].Foss,N.J.,Knudsen,C.eds.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风险;控制

引言:

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门新的管理课题。安全风险管理是从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应用安全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的保障安全,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是指应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电网、设备、人身等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安全风险评价与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用最科学、经济的手段处置风险,消除或控制危险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目标实现。

一.现代电力安全管理体系的定位分析

(一)体系的目标分析

以实现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为导向,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以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危害因素为控制对象,从电网运行、设备状态、人身健康等安全风险识别、评价、控制和监督着手,建立符合电网经营企业安全生产实际要求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二)体系定位分析

安全始终贯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全过程,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通过实施安全风险管控机制,设置安全生产的层层防线,有效控制危险、危害,化解企业风险。

供电企业实施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开展“平安工程”具体体现,是在安全生产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良好实践,是安全生产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

(三)主要思路

1.体系的平台建设

安全风险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过程中仅仅知道风险的来源和风险的等级是不够的,安全风险识别、评价、控制和监督只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部分内容,对于风险控制的方式方法应纳入企业的正常业务进行管理,通过完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平台,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的有效运转体制。

2.主要环节设置

电力企业开展安全风险管控, 通过企业目前的风险辩别、评估危害性,寻找企业安全管理所要控制的对象。如果安全风险识别、评价的不科学、不准确,安全风险管理就会产生偏差。

电力企业的所有控制活动应围绕着如何消除、减少和控制风险展开,安全风险识别、评价的结果应指导电网改造计划、技改计划、大修计划、两措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3.体系的效果评价

电力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主要采用安全检查、监督、安全性评价等运动式方法,对事故预防做的还不够彻底,过于关注事后性的处理,没有从事故致因理论出发,去研究事故发生和预防的规律。

安全风险识别、评价能够提前预知危险危害在哪里,在实际工作中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主动地、直接地预防事故发生,真正地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二.风险控制理论分析方法

安全风险评估是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和实施的初期,就进行事故致因的分析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通常主要采用事故剖析、系统安全剖析(包括系统综合剖析、系统危险故障类型剖析、子系统安全剖析和故障树剖析)的原理和方法进行。

(一)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供电企业使用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基本都是企业安全性评价体系,取一年或半年在供电企业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存在的重大风险,并制定出防范措施,监督落实到位。

管理机制基本是每年年初必定要召开一次大型的安全生产会议,即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例会,明确今年的安全生产目标。这种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对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以下不足:

1.安全性评价体系指标不全面,缺少对人为因素和企业文化等的指标,不易发现人员素质和思想动态变化可能引起的安全风险。

2.安全性评价体系基本是从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缺少对作业现场的进行实时动态评价。

3.随着新技术、新设计和新工艺的应用,安全性评价体系部分条款己经不适用于供电公司安全风险管理。管理机制趋于被动管理,不能始终贯穿于安全生产全过程,达不到动态实时指导安全生产的作用。

(二)安全信息论和本质安全原理

在确定风险评估大纲时,将现场的各类显示、指示信号等安全信息不正确带来的风险纳入评估范围。安全信息论就是要利用现场的首要信息,利用信息管理能量,利用信息安全关系建立超前预测事故体系。利用过去的事故信息,找出事故规律及其各种风险,为编制评估大纲及标准奠定基础。

(三)风险控制理论分析方法

风险控制方法已经有很多种,控制效果各不相同。安全风险评估是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和实施的初期,就进行事故致因的分析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通常主要采用事故剖析、系统安全剖析(包括系统综合剖析、系统危险故障类型剖析、子系统安全剖析和故障树剖析)的原理和方法进行。

采用闭环、分层、分级、动态控制的原则,通过大量事故案例对于安全生产风险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找出造成顶端事件发生的关联事件乃至基础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既可为事故致因和控制措施分析和制定提供新的思路,也便于在今后定量分析时应用。

(四)电力设施保护的风险管控

加强组织协调力度,提前组织人员对辖区电力线路通道内的障碍物进行统计,以线路障碍详细登记卡的形式进行录入的障碍汇总表,为彻底进行线路清障提供可靠依据。

加强用电管理环节中的电力线路隐患治理,在用电报装环节,认真审验建筑和施工作业临时用电申请,吸纳各施工场所附近电力设施运行维护单位参与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线下违章隐患出现。

健全专业巡线岗位责任制,巩固专业巡线和特殊巡线的人防体系,落实重要线路和重点地段的技防措施。与公安部门联合成立市、县、乡三级电力设施保护联防支队,逐级签订联防目标责任书,定期巡视,统一奖惩。

联合技术监督部门在特种作业的大型施工机械司机采取定期集中培训时,统一发放安全作业警示牌,同时全面排查全市特种作业车辆,统一登记,造册建档。

结束语:

安全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立足之本,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电力系统。供电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风险的防范能力,使全体员工掌握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量化风险,强化风险认知,有效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目标,有利于安全生产实施精细化管理,构筑优秀的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斌,余里程,邢国杰. 浅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电力企业的融合[J]. 电力技术. 2010(04)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HSE;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68-02

企业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管理方式都要通过具体的人才能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各个企业与企业之间都有非常不同的管理,在每个行业的文化和每个企业的人员素质、思维、习惯等不一样。既然如此,是不是所有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就不能有效地适用于我们的石油企业的管理呢?当然不是,HSE管理体系依据石油行业标准建立,通过运行标准所规定的方针与目标、规划、实施、检查、纠正及管理评审,使石油企业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为石油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工具。只是管理体系尽管好,仍然要由具体的人来落实和推行,因此怎样让人与科学的管理体系融为一体,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营造出体系运行的氛围,就成为了HSE管理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改进的基础。

中国的企业目前绝大多数还处于“经验管理”的初级阶段,只有极少数企业进入了中级的“制度管理”阶段,目前还没有中国企业进入“文化管理”阶段,最起码还没有什么知名的中国企业的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的阶段,尽管中国许多企业大张旗鼓地搞“企业文化”。中国企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发展提高到“文化管理”的阶段,必须要建立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将企业文化与管理体系融为一体地来管理企业,形成“发与德”、“刚与柔”和“外与内”的有机结合。HSE管理体系促进石油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文化加速催生HSE管理体系的深入建设、成长。企业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对危害的识别与评价,逐步实现员工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树立科学的HSE体系价值观,实施体系文化管理,保证HSE管理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改进。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企业管理的层次,肯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一、建HSE管理体系和石油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管理科学经历了“人治”、“法制”再到“价值管理”的“无为而治”新时代。文化管理作为价值管理,是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系统化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强调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来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体系的内涵是以戴明管理思想为基础,突出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具有系统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特点。如果要让HSE管理体系适用于我们的油田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认识到:要想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员工自我管理,对油田有较高忠诚度,在采用系统、结构化的管理模式,为油田提供科学、有效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范和指南的基础上,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一)HSE是现代石油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按企业的规模把企业分为小型和大中型企业两类。对小企业通常采用政府直接指导支持下职业安全健康服务体系,实行区域性或行业性的网络化管理,委托网络体系中第三方中介组织对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和提供检测检验、健康监护和安全健康培训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而对大中型企业则实行政府政策指导和企业自主负责的宏观管理,HSE则是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现代石油行业的管理模式。HSE要实现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各油公司通过鼓励、引导对各类油区的HSE评估认证和审查的过程,依法对各油区进行安全健康宏观管理;二是油公司遵照优良管理的共同原理,可以把HSE与其他同类行业的管理类体系,共同融入总的管理体系中,实现企业自主安全健康管理机制。

(二)推动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法规的贯彻和执行

各行业管理体系和HSE审核规范要求企业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作出承诺,并定期评审以判断其遵守的情况。另外审核规范还要求用人单位有相应的制度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它将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与用人单位的管理融为一体,运用市场机制,突破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用人单位自愿参与。保证了环境、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能在用人单位的地位由被动消极地服从,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

(三)推行以系统的观念对生产系统进行安全分析

HSE体系的建立,引进了系统和过程的概念,即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从分析可能造成事故的风险因素入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与管理有关的风险因素,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人的行为评价来解决;对与原材料、工艺过程、设备、设施、产品有关的风险因素,从管理上和工程技术上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确保企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水平得到改善。

(四)重视安全价值准则,把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结合了起来

建立HSE体系,加强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经济技术投入可能会增加一些生产成本,但从长远和全局的观点,它对油田生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实施HSE体系可以明显提高油田安全生产的水平和管理效益;而另一方面由于改善作业条件,保证了劳动者身心健康,能够明显提高职工的劳动效率。应用HSE体系的评估、审核和持续改进,不但可以使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减轻工人的负荷与疲劳,提高安全健康水平,还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投入和提高效率。

(五)企业文化是提升HSE管理水平的需要

制度在辞海中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管理必须有规章制度,制度是用来约束员工行为的。没有刚劲有力的法度的制约、束缚和规范,是很难管理好企业的。对于我们石油企业,有一套“刚性”的管理制度,通过约束使得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要求,使管理者的意愿得到彻底贯彻执行,使企业管理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之间弱化为人与制度之间,以此更好地约束、管理和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更好地进行生产、工作,最终达到石油企业与岗位员工的兴旺发达。

二、油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

(一)研究编制HSE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安全文化建设是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安全管理的升华。身为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为重要首要一条就是,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石油特色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有助于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深入研究并阐述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内涵,并将安全文化的形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及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体系细化分解,最终形成能够被广大操作员工所能接受的文化理论和行动指南。在整个模式的建设中应注重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理念,重点突出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员工的行为规范,安全的奖励机制等。

(二)宣传倡导企业安全文化,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以全体干部、职工为主要对象,长期反复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多角度把石油安全文化理念形象化地对全员进行文化渗透。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充分阐述安全文化,系统灌输安全文化,认真实践安全文化,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利用网络、学术会、学习班、板报、、漫画、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对职工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家庭生活安全知识、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知识、抗灾避险知识等各种内容的普及的教育,使岗位职工充分掌握生产、生活活动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开展各种有益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文娱体育活动,逐步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

(三)规范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基础工作

探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设计及其建立和实施课题是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事。企业的安全文化全面管理体系逐渐完善,而HSE的管理体系是核心问题。而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关爱生命,珍惜人生的企业文化就包含了企业质量文化、企业环境文化、企业安全与减灾文化。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精神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深层次的资源来源来自企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及其相应的技能。

三、结语

总之,推行和实施HSE管理体系是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石油化工企业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的成果,它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石油化工公司的认可,应当成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行为准则。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HSE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断持续改进和提高HSE管理的水平,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保护好环境和人的生命健康。同时,我们也会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管理体系中提高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使中国石油化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徐德蜀.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郑莉,王娟,赵云胜.我国石油企业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1).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企业;耗散结构理论;熵理论;动力机制;安全

一、 前言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多工序、多环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工作的群体的多特征性、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环境多变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且由于因素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效应,形成因素间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包含生产要素集聚与安全要素扩散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而目前对于企业生产系统研究主要是基于封闭、静态的传统线性思维方式进行的,没有考虑其非线性非平衡特性,这不仅不能揭示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内在机理,更谈不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因此,必须采用开放、动态的现代非线性思维方式取代封闭、静态的传统线性思维方式。

企业生产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为主的各种能量的动态交换,是一个各种因素彼此渗透与互相制约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研究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主要是对推动企业生产系统由危险向安全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规律的认识,熵理论通过系统熵流与熵产的变化规律的来解决非线性非平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熵理论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研究,对于明晰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和避免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 企业生产系统耗散结构特征

1. 耗散结构理论。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方式,获取所需的能量,由于外部条件和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某个限定的阈值形成涨落,系统因此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转变为有序状态。由于这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需要耗费外界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一个系统属于耗散结构,则要符合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四个基本条件。

2. 熵及熵变模型。熵是度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随着熵值的增大,系统的无序程度也会增加。要降低系统的熵值,才能使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根据热力学定律,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给出了总熵变表达式:

dS=dSf+dSg(1)

式中,系统的总熵变dS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 dSf(称为熵流)和系统内的熵产生dSg(称为熵产,具有非负性)两部分组成。外界给系统注入的dSf熵流可为正、零或负,这要根据系统与其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分析,从总熵变公式可知:仅当dSfdSg时,dS

3. 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与外能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安全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分化外能流和内能流两种方式:(1)外能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系统外部流动,不能被企业生产动力系统所利用的能量,主要包括事故因素、管理因素、装备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环境因素等产生的能量流。(2)内部能量流动(简称内能流)。是指流入到企业生产系统后,转变为企业生产动力系统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能量。外能流和内能流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

安全系统理论认为,导致事故产生的基本因子是“人—机—环境”三个方面。在图1中,为了维持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内能流中有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机—环境”传递的,称之为“机—环境”能流。“机—环境”能流包括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等能流;另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人”传递的,可称之为“人”能流,包括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因素等能流。在企业生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机—环境”能流与“人”能流是交织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同时由于管理和人员因素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事故、装备和环境因素有一定客观性,因此,主观协同和客观协同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系统内。

4.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企业生产系统符合耗散结构基本条件。首先,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次,企业生产系统远离平衡态,其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等方面产生的能量流处于动态的不平衡态;再次,企业生产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间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形成非线性关系;最后,企业生产系统由于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出现无数个小涨落,最终形成巨涨落,会出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向安全方向发展。

三、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动力机制分析

突破企业生产系统当前安全的“瓶颈”的主要途径应是通过创新,增加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从而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负熵,实现企业生产系统的熵减。具体的企业生产安全动力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1.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动力引擎。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水平的动力所在也是增强企业生产系统的内能流功能的源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源动力之一。“科技兴安”的提出,可见科技水平对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设备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且对行业安全水平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生产系统安全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有些企业,存在严重“寻租行为”和制度配置的不公允性现象。因此,从宏观上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包括行业法律、劳动法、行政许可法等在内的一套法律体系,尽量避免企业安全立法供给短缺以及有效的实施机制缺失等情况出现;从微观上企业本身还要根据自身的安全生产情况和行业的特点,根据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的创新型安全管理制度。

2.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动力分析。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因此,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是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要动力。

科技现代化要求企业生产系统的科技水平的具有先进性,这需要资本、人力、环境和技术等各要素在企业生产系统中进行优化组合,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安全水平。科技现代化的实现会加速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而管理现代化产生的科学管理理念,也会有益于科技现代化的推进,两动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巨大的辐射和吸引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拉力。其大小与企业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成正比,与科技、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和欠现代化程度之间差距的平方成反比。

企业生产系统现代化子系统对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会产生强大的拉力作用,产生拉力作用的内在原因是生产安全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中劳动者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先进的设备具有本质安全化,使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如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劳动者,使劳动者安全素质得以提高,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水平。可用图3表示。

在图3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主动力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中的因素对欠现代化子系统产生方向产生拉力作用,同时,后者中的因素对前者产生推力作用,使得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主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通过吸收负熵流,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逐渐转变为现代化子系统。目前,欠现代化子系统中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者科技现代化素质还很低,如果不致力于改善这两个方面,那么这种推动作用将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系统无动力可言。

3.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从动力分析。在企业的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中,除受到上述的主动力作用以外,还受其它一些外部力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力。政府监管乏力是导致经济运行中企业出现各种事故的重要原因。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方面,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但政府监督的作用不够突出,如存在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和对事故的违法成本偏低等问题。因此,需加大政府的监督作用力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2)民间资本带动作用力。企业的安全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多少。安全投入减少使得安全科技、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严重不足。民间资本的流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安全投入,促进管理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创新投融资制度,在保证民间资本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利润的前提下,将民间资本引入到企业安全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企业长期安全投入的不足,有效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3)信息化管理的带动作用力。安全管理目前正从传统的事后追踪变为事前的预防控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种事故处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计算机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处理和反馈生产安全信息,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使安全决策更科学。因此,信息化管理必将推进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进程。

四、 结论

在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系统的构成不但影响到系统协同发展进,而且由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有力的动力机制,推动企业生产安全水平的向前发展。

1. 本文运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企业生产系统,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包含生产要素集聚与安全耗散的耗散结构系统。运用上述理论对系统的生产与安全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2. 利用熵变理论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企业生产系统中的欠现代化子系统可从外部的环境引入负熵流,增强内能流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发展的主动力以及从动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Laurence David. Safety rules and regulat- ions on mine sites-The problem and a solution.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5,36(1):39-50.

2. 姚慧丽.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3. 温泉.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中的科学发展观.学理论,2009,(11):14-16.

4. 王伟,黄莉,封学军.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物流系统科学发展机理研究.中国市场,2010,(6):24-28.

5. 穆建军.基于熵理论的西部地区城市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理论方法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6. 杨琳,何芳.基于耗散理论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研究.地理科学,2007,(10):16-21.

7. 胡亦武,王朋.熵理论下的大学国际化动力机制创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8):35-41.

8. 宋河发,穆荣平,彭茂祥.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基于熵变计算的建设政策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