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14:17:00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特色城市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去朝拜中世纪的城镇,仍然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遗址,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美,而在于能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在中世纪的城镇里,清晨公鸡长啼报晓,屋檐下鸟巢内的鸟儿叽喳而呜,城边修道院的报时钟声,广场新钟楼发出的和谐钟声,它们宣告一个工作日的开始。人们随意哼起歌曲,从修道士单调的咏唱到街上歌手们歌词的反复回荡,还有学徒工们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咏。唱歌、跳舞、表演,这些仍然都是即兴自发的活动。”现在看来,那种情景虽然不很出奇,甚至还很平淡,但却古朴自然,那种情趣、那种和谐,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那个时代平静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隋,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这一方面是俄罗斯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与珍爱;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国规定,凡80~100年以上的建筑都必须无条件的保留。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水榭也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凡读过陆游的《金叉头凤》和《沈园》诗词的人,走进园林里,都会有深刻亲切的感受,陆游和唐琬凄怆的爱腈故事打动游人心弦,激起心灵的共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晾鸿照影来”,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文化点染。

城市特色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和物质环境的总特征。城市特色不光局限在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意义。一个城市的特色,标志着它的社会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历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变化后条件的要求,丧失了生存优势的结果。例如,沿古运河的城镇,过去很发达,现在衰落了,不是运输方式改变了,就是河道不通了,原来的商埠变成了荒芜的村落。

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协调优美、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尤其是建筑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和上海的特色。

三、我国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建设性的破坏

有的城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进行大拆大建。实质是打着开发建设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其结果是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势必要拆迁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不加考究就把一些历史建筑用推土机铲掉、用大铁锤毁掉。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

(二)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

在北京,常常遇到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胡同该不该拆、要不要保护。从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于减少胡同居民,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拆除违章建筑,改善胡同建筑的内部设施。人们希望修整与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而不在于毁灭胡同。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街一面,失去城市的固有个性与文化。

(三)法制不全,执法不力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因为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的,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

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

(一)保护城市文物古迹

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条件是有真实的遗存物,要尽量多保存原真的东西;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规模,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则是要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 : 城市化;传统建筑文化;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urbanization also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emerging gradu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ally profound, modern art and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ulture protection status, and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ity development 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Keywords: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 building cultur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具有悠久的城市建设历史,从古代起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中国建筑的独有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城市建筑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文化的交融影响也更加激烈,西方建筑的风格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建筑,比如上海就是一大典型,其部分建筑具有西欧国家建筑的特点。回顾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建筑历史,有想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向西方国家学习,而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筑。

一、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

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城市的一种特殊符号在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是当前必须去做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是现代建筑无法取代的,比如我国古代的排水设计是采用向下渗水的方式进行的,从地表大范围的向下渗透排水。现代的下水道技术是引进西方技术之后发展而来的,一旦有一个地方的下水道堵住了其他地方就会出现积水。许多类似这样花费较大精力设计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考虑中国实际城市环境,最终制造出新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存在许多闪光的地方,在长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应该被抛弃在时间的尘埃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体系和方式都被西方的建筑思想所取代。只在少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还保存着传统建筑的营造体系,城市的魅力和风格并不在与马路有多高,建筑有多么宏伟。而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独特性。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各自历史发展的痕迹和记忆,或是战争或是古代帝王的都城,或是某个名家的故,这些都赋予了城市建筑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在一味高楼大厦的建设中往往会忽视城市的文化背景,为了追求城市建筑规划的整齐划一,拆除具有城市特征和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破坏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与这些与大众生活构成的文化根基紧密联系的,保护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是城市化建设中的必然内容。

二、城市建设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随着经济进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是适应时展趋势与世界接轨的必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城市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包装城市,尽可能的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当前正面临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的过程,城市人口压力急增,因此不得不开拓更多的空间来适应日渐庞大的城市人口。空间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建筑立体空间的开拓以及对城市外延的扩展延伸。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是时代使然,是社会发展的的需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房屋建设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交通建设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城市建筑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现代化发展必然会对传统建筑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腾飞的中国为了追求城市建设规划的完整性和彰显现代化特色,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把原有历史建筑推倒重建,造成原有的城市文化断层,文化丢失。现代化进一步加快可是城市建筑的差异性越来越少,不可否认的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必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艰难困境。

三、在矛盾中寻求平衡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城市独特性和人文气息的关键,同时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发展接轨也是新时代对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并非完全对立。要实现城市建设的和谐健康发展,即要在二者中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这样的平衡是动态发展的不断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环境和不同时间的时代背景。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灿烂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城市独有的气息和底蕴,它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城市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不仅只是为了留住过去,而是因为现在的发展而尊重过去。

旧的建筑中存在着诸多资源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可以综合运用,城市建筑文化中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基础建设的成本。将现代化城市建设与传统建筑相融合在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开创一种新的城市结构,既符合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又保护了传统建筑文化,彰显了城市独具一格的魅力。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传统建筑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实现二者的平衡,并且结合城市的特点,实现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和科学性,与当前弘扬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历史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传统建筑文化是静止的,但现实生活却是动态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维持动静的有效结合便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建筑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担任着营造人文气息的作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不仅仅需要留住城市发展历史上的灿烂文化,更重要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现代化城市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却相融合的关系,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最终使得现代化与历史性完美结合,推动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

[2]董世永,李骐莉.浅议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J].重庆建筑, 2006,03.

[3]蔡海鹏.失谐困境下的变革——探寻转型时期历史街区保护的和谐之道[J].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4]柳意云,闫小培.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4,11.

[5] 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2003,02.

[6] 向欣然现代建筑有地域特色吗[J].建筑学报,2003,01.

[7] 宋春华.技术环境文化•建筑学报,2003,01.

[8] 吴向阳.不唯中西 只求先进——论海派建筑文化的社会生成[J].建筑学报,2003,06.

[9] 王兴田.试论建筑文化“内核”与“外缘”的相互关系[J].新建筑,2003,04.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5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就是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谋划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社会化、生态化,使林业发展融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中去,充分发挥林业多种效益,维护生态安全,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生态保障功能,建设生态系统稳定、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的和谐林业[1-4]。

2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2.1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比较倡导生态化,对生态思想进行传播。生态化,就是将广义的生态系统当成是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生态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对自然规律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因子与关系),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融入生态学的规律。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5-6]。

2.2生态环理论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杜能环只对经济指标进行考虑,而在和谐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应对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因此,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城市的总体规划都要以当地的社会及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注入其中,科学地进行布局和规划,可结合生态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历史学及系统学等手段。

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建设和发展城市,均要以尊重生态学规律为前提,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因此,在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生态容量理论进行应用,科学布局,并对生态、文化、社会及经济等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功能丰富、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即城区、环城公园、森林公园、半农区、农业区、牧业区、林业区,其中城区主要是人类从事生活生产的场所。环城公园是供城市居民度假及休憩的场所,同时还是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场所。该处所说的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不是简单地对垃圾进行填埋和焚烧,而是通过回收、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后制成肥料,用于园林植物的培育中。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的保障区,可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进行消解,将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给市民。此外,其还是客运和货物中转区及过境车辆的绕行区。半农区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可进一步消解城市的环境污染,为城市生产生活及园林绿化等提供非食用性的农产品。农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农产品的场所。牧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牧产品的场所。林业区是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的场所[4,7-8]。

2.3社会化理论

个体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体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体心里,成为个体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该过程叫做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自然人个体的社会化;团体组织的社会化,是指某一团体、组织等特定自然人集合体在社会实践中,集体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这一团体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生产者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互动、认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生产者个体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价值体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9]。

2.4和谐发展理论与和谐林业理论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广义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广义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的目标[10-15]。也就是说,和谐发展就是不断追求广义生态系统的健康。如果从狭义的生态系统去看,就是追求3个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的健康、社会系统的健康、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和谐林业理论认为,林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区域上可涉及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平原、岛屿、湿地、荒漠、山地、城市、海岸、草原,林业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16-18]。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林业应该是:以 人・地系统为对象,和谐地对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的实现;在和谐林业中,最高目标即为达到人地共荣。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环境、人与人、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生态文化进行倡导,以人类生理系统及心理系统的健康为目标,促使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荣[5]。

2.5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林业理论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19]。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可以理解为4个亚过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更多是用来作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工业化、都市化。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大体上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林业理论是在我国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许勤统计,现代林业理论有6种模式的表述,其中以江泽慧的“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为主流表达模式,并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理论。另外,李丽、陈建成、陈贵松还将平衡论、造血论、参与论、预警论、跨越论融入现代林业理论,其目标就是重点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

3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和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建设林业主题,以城市现代化和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林业方面着力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游憩四大重点,充分发挥城市林业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主体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推进现代城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新型发达城市。

4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城乡林业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原则;坚持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美化居住环境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城市林业生产力的原则;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多渠道投融资的原则;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的原则。

5安庆市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5.1发展基础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安庆市是长江下游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安徽段的第一个城市,东与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的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3个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和巢湖市。

安庆市是全国重要的油、棉、粮、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石油化工及纺织加工业基地。工业初步形成了轻纺、石油化工、建材及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7县1市3区,共设19个街道办事处和102个镇、61个乡、1 226个居委会、1 608个村委会。另外,省属农垦企业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均坐落在市境内,总人口609万人,其中农业人数509万人。

5.2统筹城乡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理论观念障碍。缺少正确的生态观。由于发展决策者缺少生态化观念,不了解生态健康的内涵,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化、商业化、货币化,在发展决策时,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时,生态为经济让路事件屡见不鲜。

5.2.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态功能脆弱。安庆市林地面积虽然占土地总面积的38.8%,但分布不平衡,资源大多集中在岳西、太湖、潜山3个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占67.7%,林地面积占63.1%,活立木蓄积占62.5%;全市有林地中,中幼林所占比例近70%,林分郁闭度低,蓄水保水保土功能较差,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得到治理,但整体生态功能仍很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 00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逾1 00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年土壤流失量2 000万m3。

5.2.3林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由于林业经营管理粗放,林业产值低,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0%;由于森林质量不高,生态保障能力仍较弱,局部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且治理难度大;城乡生态建设统筹不够,重远山造林绿化、轻身边增绿工作,城镇、村庄、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区的绿化工作相对薄弱,人居生态环境改善任务繁重;林业再发展能力弱,林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贷款和社会融资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5.2.4工业化水平低。安庆市工业化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改造速度不快,竞争能力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有待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

6安庆市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按照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保障生态安全、美化人居环境、促进林农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结合林业分类经营,在总体上,将全市分为大别山旅游生态区、丘陵圩畈商品林与农业经营区、安庆市区园林城市与工商业区三大林业发展区域;在各行政区,以中心集镇园林绿化为点建设森林生态网络城镇生态结点,以道路、河流堤岸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生态防护林网,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山地及重要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林保育区,以丘陵圩畈为重点建设高质、丰产、速生的工业原料林区。

通过安庆市现代城市建设,基本建成以安庆市区为中心,包括安庆市郊、重点中心集镇在内的园林型工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林产品加工集贸中心;结合生态防护林网,在丘陵圩畈区建成工业原料林区和其他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对生态林保育区将保护与改造相结合,提高公益林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以天柱山为中心,综合开发其他国家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深度发展黄梅戏文化,充分发掘安庆古皖文化和名人文化,开展传统产品逆开发,将安庆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7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2-223.

[2] 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EB/OL].(2005-02-03)[2006-02-23].http://省略/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3]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4] 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EB/OL].(2008-01-18)[ 2009-02-05].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4628.

[5]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0-03-0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6] 张国庆,赵文琴.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EB/OL].(2010-12-22)[2011-02-12].http://club.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267442.

[7] 张国庆.都市化: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EB/OL].(2009-01-18)[2010-08-06].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10619.

[8] 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研究――以安庆市为例[EB/OL].(2009-09-09)[2011-10-03].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 do=blog&id=254528.

[9] 张国庆.论社会化[EB/OL].(2008-03-30)[2009-10-11].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9897.

[10] 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2001-01-08)[2006-04-09].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

[11]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EB/OL].(2004-03-24)[2006-04-09].http://省略/htm/jjlc/hgjj/2004-03-24-16469.htm.

[15]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6]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7]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18] 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1(1):31.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宜居水平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ough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or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ivable level,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ay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livable leve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四、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

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结语: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马连宇.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保理论的运用[J].城建资讯,2011,4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传统风水文化、现代城市景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步骤,最近这些年,“风水”一词再次的闯入让门的视野中,在科学的应用下,我们慢慢的发现,它是有很多的科学根据,对现在城市建筑的发展和规划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下面我们就分析传统的风水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影响。

二、风水学的理论基础

风水,又称堪舆。说文解字中提到,堪是天道,舆是地道。风水即是上观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体系,它是古人在对抗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套生存经验,经过历史的推动己经形成为一门学科。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风水意识存在于多个古老的民族中。如埃及法老王的陵墓选址,玛雅文化中金字塔的方位等,这种文化现象统称为占地术,原因是它们都有类似的环境解释和操作模式,旨在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的风水学能够名扬海外,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究其原因是它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兴盛于隋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逐渐向东南亚各国传播,只要有汉文化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风水文化的影响。风水学是以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为骨架的,理论与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反映着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沉淀,是民俗的一部分,体现出最淳朴和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而具有了无穷魅力。在近代,风水学的理论遭到质疑,但随着现代科学的涉人,风水学有了新的定义,即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我国近几年也逐渐恢复了对风水学的重视,在2007年广东开平申遗中,申报材料中提到的第三条理由就是开平建筑风水。我国政府也在积极的筹备为风水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目的就是要保护和抢救风水文化,并要让它/古为今用,有更好的发展。

2、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高品质、低经济、宜居住的城市,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风水理论倡导“天人合一” ,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有机整体,人与人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缜密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聚集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以达成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许多民间意识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的。其实“风水”也孕育着朴实的科学道理,风水理论中许多朴实的观点实则包涵有极为丰富的现代生活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说,“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什么地方该建房子在什么地方不该建,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很讲究人与建筑跟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早先的风水学被称之为古代的环境观、发展观。

三、风水学对中国传统景观的影响

1、风水格局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中轴线的确定和重点建筑的布局上。例如以宫殿、寺庙、陵寝等建筑群的中轴线面对某些山峰(祖山、主山、朝砂、案砂),构成对景以壮城市之形势。战国时吴国大臣伍子胥为给吴国都城选址,总结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此后一直到明清北京城,历代都城基本都沿用了这种风水学的规划理念。例如明南京城是以相土以及宇宙形象来建造城市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更是风水规划建设的典范: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宫殿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西靠中南海,北倚景山,南有金水河。可谓前水后山、阴阳交汇,符合风水所要求的“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因此故宫城址虽已距今千年却无较大变化,这正是因为风水文化在城市规划中强大不灭的生命力。现代城市规划布局方式中放射状布局和卫星状布局都明显体现了“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思想。近日2013财富全球论坛专题研讨会“成都新未来”提出了成都卫星城市发展模式。所谓卫星城市,也是引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子城与母城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为“法天”。放射状城市则是蜘蛛网的布局形态,此为“象地”。

2、在传统景观的发展历程中,风水学理论影响着中国景观文化的形成"它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大到城镇村落的规划!山川河流的改造,小到家宅苑囿的选址!窗权门梁的雕琢,风水理论的运用都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专注于空间的总体组织处理,以敏锐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艺术技巧,灵活而妥善的运用多样的建筑形式,结合自然进行各种规模的空间设计,同时兼具生理学与心理学功效,使景观达到极高造诣。例如北京紫禁城的格局、明清皇家陵园的选址、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平遥古城的结构等。这些景观兼并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形成了宜居的微气候和小环境,展示出天人合一,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尤其是明清两代对北京城及周边地区的改造,更是将景观设计和风水理念的结合推向了顶峰,风水文化的产生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和中国儒道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各历史阶段对美感的标准,可称其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四、现代景观与风水学的结合

1、城市规划应具有风水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阴阳、五行与元气说之上,因此“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就成为贯穿整个风水文化的灵魂,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是风水文化关于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主旨。所以要避免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生存,就需要人的建筑环境和生产生活按照自然秩序,从而求得天地自然的和谐。在当今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设计内容中,规划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自身发展,而是要综合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精神与民俗文化,以达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居住环境互利互荣,即“天人合一”的目的。在各类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寻求适宜人居的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城市的外部环境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要选择及保护好城市的外部空间,才能保证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之初需要分析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山水背景,在区域层面划定与城市生态环境、景观艺术息息相关的背景。保护城市所在的山水形势,也是保护城市的“风水大背景”,包括山、林、河、湖的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因此几乎所有的风水环境均要求山水匹配,并按一定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从而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他在认识到风水文化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在山水构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启示我们风水学关于外部山水环境的理念能在“山水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现代景观的概念是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环境危机后提出的,他们开始研究/人与生态的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现代景观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很多国外的设计,大尺度的广场,几何形的切割,仿欧式的建筑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景观发展的一条弯路,是毫无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的堆砌"那么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应该是什么样呢?我认为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他们把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应用于造景中,并总结为风水学,将现代景观与风水学结合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因地制宜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宜居环境,首先是建筑的特色"中国的古建筑以气势的宏大和细节的精致闻名,色彩浓重,是依据风水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而建。采用以色克形,以形生气等方法达到阴阳平衡,中国现代建筑侧重于高度和形状,装饰材料相似,颜色单一,形成千楼一面的景观效果,建筑是城市的面孔,其受瞩目程度甚至高于城市的规划,在城市发展的最初时期,四方盒样的大楼确实能彰显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随着时代变迁,一味的复制无法反映文化的精髓,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的建筑师做出了新的尝试。例如王澎,因其建筑设计符合自然环境并具有中国人文价值而获建筑界诺贝尔普里兹克奖,他提到,/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是其设计的思想背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其次是环境的利用"每个区域都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当各种客观因素相互融合时,整个环境才能充满活力。也就是促进气场的形成"例如园林选址,以四灵之地最为理想,按照现论就是将对风向、水源、道路和排污等要素的认识与使用,满足这几个条件,才能形成灵动的宜居空间。而现代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力度之大令人堪忧。开山、填海、挖湖等对地形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气候条件,周边的生态环境都会受到影响,随着对环境的注重,使人很难产生归属感,是人文理念的流失,对此,设计者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2001年岐江公园的建成,开创了中国现代景观的新篇章,它运用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成为对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成功典范,也是我国现代景观做出的有益探索。

五、结语

风水学是我们从古至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已长久以来的实际生活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合人们居住的精华,它无时无刻都显示着中华民族对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破除迷信的说法,它就是建筑学最精华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洪惠群,杨安.:《受风水意识影响形成的现代城市景观》,《 南方建筑》,2006年12期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田园城市;反规划;时代都市;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对城市规划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它们在对待城市的态度上有时候是矛盾甚至是对立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两种典型的规划思想。一是分散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逐步发展和影响到卫星城理论,奈特的广亩城市,马塔的带形城市、沙里宁的有机分散理论等。分散主义认为城市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是城市中心过分拥挤造成的,主张分散的城市结构,主张与大自然亲近,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二是集中主义,最早在1922年被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所提及,其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后被其影响的雅典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图1霍华德“田园城市”结构模型图

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田园城市”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体现自然之美与社会公正;“田园城市”的概念最初在霍华德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得以描述,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其核心部分是城市周围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①他认为城市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因此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可使居民返回乡村;

②建设新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

③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并很快被翻译成法语、德语、俄语、日语等文字。1903年,第一座田园城市在英国莱奇华斯,占地18平方公里,人口3万5千人,拉开了英国新城运动的序幕;1904年,第一届国际田园城市大会在伦敦召开,标志着田园城市理论已经国际化,田园城市理论产生了国际性的广泛影响;1923年,美国成立“美国区域规划协会”,是美国历史上主张田园城市思想的最重要的机构之一;1924年,“萨尼田园城”在纽约市破土兴建;1925年,国际城镇“城市和规划会议”在曼哈顿召开,霍华德参加了这个会议,并与美国同行们交换了意见。美国田园城市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在霍华德理论基础上的创新。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美国田园城市和区域规划运动”,尽管没有取得大的实践进展,但在理论上把田园城市的基本原则与更广泛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结合了起来,这导致了“邻里单元”和瑞本模式两个新概念的出现。此外,“田园城市”的对西方、亚洲许多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田园城市思想不断发展改进的过程中,新时代都市设计中产生的许多城市发展先进理念是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的一个升华,也有些城市规划理念对田园城市在新时代都市建设中的再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例如: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不同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色城市”,不是简单增加绿色空间,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核心内涵是“关系的和谐”。

反规划思想

“反规划”思想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一种新规划理念。“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与传统规划在思路上相反的规划方法。传统规划优先布置道路和建设用地,然后零散布置一些公园绿地;“反规划”主张优先建立生态绿地网络,用于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然后在生态绿地之间布置道路和建设用地。传统规划的典型现象是“摊大饼”,不仅拥挤而且生态环境较差;“反规划”让城市在优先建立的生态绿地网络间有序发展、有机疏散,无论怎么扩张,都是生态的、宜居的。传统规划是“以路划地”;“反规划”是“以绿隔地”,所建生态绿地网络又称“生态基础设施”,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排蓄洪水、回补地下水、保护动植物、休闲游憩、教育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这些城市发展理念的理解及反思,我们总结出田园城市在新时代都市建设中再发展的一些思考。

田园城市的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符合当下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国情,霍华德在他的著作中公开提出他的目的是“非政治的社会主义”,忽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适合发展田园城市,而新时代都市里的田园城市应该进一步改进城乡一体化,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

田园城市主张与大自然亲近,所以我们要把生态城市的概念引入到新时代都市建设中的田园城市。其应具有环境协调、和谐共生、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田园城市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反对规划师站在建筑师的角度,以物质空间来改造整个社会,将人置于从属地位,沦为城市物质空间的附庸。所以在新时代都市建设中的田园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来规划设计,富于人文关怀,空间人性化、生活化。

在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升值,潜力不断增长的的现代社会里,田园城市应该重视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维护和张扬城市的人文个性,强调保留城市记忆,珍惜“足下文化”。一棵老树、一口老井或一间旧厂房、一段旧铁轨,都是城市的记忆。

新时代都市建设中的田园城市可以将农作物、野草从城市引入到内圈,提倡在城市绿化中引入农作物、野草作为审美对象,提倡“野草之美”,为城市注入乡土气息,体现返璞归真之美。

新时代都市建设中田园城市应打破原来低密度交通的格局,发展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建立低碳城市。所以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交通导向和步行可达,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新时代都市建设中田园城市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导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

田园城市是有后工业化时代审美导向的城市。田园城市把普普通通、有生产功能的田园作为审美对象,体现的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审美导向。田园城市倡导自然、朴素、生态、和谐之美,从审美导向看,我们甚至可认为田园城市超越了纽约曼哈顿区及中央公园。

图2 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效果图

当下社会已有部分成功举措为新时代都市建设中田园城市的再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例如:“垂直农场”概念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研究市内农业技术,寻求将农业引入到城市内圈的路径,从而引发了“垂直农场”。

而在我国,也陆续的出现部分“城中田园”的实践,如浙江温岭农民在厂房屋顶种稻田,北京、河南市民屋顶种菜等。不仅如此,我国已有许多城市已着手规划现代田园城市,如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综合分析宏观形势和成都实际,正式确立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

一种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而一次规划对城市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理念可能长久地造福于一座城市。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在新时代都市建设中的再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大的规划趋势。

参考文献:

[1]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作者: (英) 霍华德 ;译者: 金经元;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0-10-01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9

关健词:建筑设计;创新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hange rapidly, people's lives are undergoing changes in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 production, therefore, peopl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building appearance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特点

建筑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涵盖了人文科学和美学。它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劳动。建筑设计的创新就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重视起来,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入手,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设计是展开人类想象的翅膀,但是如果这翅膀没有飞翔的能力,它就是瘫软在纸面上的一堆垃圾。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都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在外形设计方面是创新,更多的还伴随着建筑技术或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创新。

2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2.1理论创新应该借鉴广泛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是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那么如何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呢,这就需要设计者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大胆运用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积极的利用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日子里,不断推动建筑创作向前发展,争取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2重视建筑设计中的理论研究探索建筑设计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是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在其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中指出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对于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要不断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的水平。

2.3加强“本土论”探索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地域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大国,地大物博,有利于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的产生,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风采,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3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

3.1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

—个城市建筑业的发展也显示出—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发展不仅以视觉秩序为媒界,而且还兼具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的重任。城市的现代化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的外部环境及场所甚至包括空间因素、建筑形式等难以具体、形象体现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也对建筑设计构思产生积极影响。其本质就是将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相结合,体现建筑内在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应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特征,将建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融为—体。这是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对城市文脉的充分尊重与认同。—个有特色的城市它的建筑群体和整体的城市建筑规划布局都应该有其特色之处。通过对比城市的建筑可以间接的发现城市的发展倾向。—个有独特的城市建筑群的城市会给人留下更加鲜明的印象。这种可以间接地带动了—个城市发展的建筑就是—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所以要想发展具有特色的城市建设,就要对城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做更高的要求。

3.2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城市在做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同时,应该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建设,并做到协调发展,这是城市建筑设计想要突出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必然要求。—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体现出这个城市特有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使建筑设计走向更高的人文境界的良好基础。现代建筑设计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与转换。因此,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表达能力的建筑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在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的新建筑中所包含的公众精神和首创精神是建筑的灵魂,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城市和新建筑的美的追求。建筑的人文趋向是人们心中归属感与认知感的聚焦,体现了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价值与象征意义,也是与人们自豪感相结合的全新美学意向,它们均通过城市现代化建筑反映出来讶。所以尊重环境的多样性和整体性不仅反映建筑设计艺术的特点,而且也是影响设计整体艺术形象与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建筑具有以自然为本的审美原则,几乎所有的历史建筑都遵循着自然之理。全国各地的民居建筑都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并采用当地的材料,自然而然地显现地方特色。我国自古就有基于自然的建城思想,强调背山而面水等等理念。我国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都以自然的方式将自然条件和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在—起而积累出不朽的人文精神。

4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4.1不断创新的设计理念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新意,能有所超越,并以其特有的个性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建筑设计属于一种具有创造性质的劳动,所以每一位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付出能有所收获,每一位建筑设计师都需要时刻的保持创新的理论和理念,这样才能在设计作品时影响到设计中的每一个具体因素,使作品有鲜明的个性,使自己的创新思想在作品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让自己作品即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还要与整个城市的环境相融,设计的作品不仅要美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即美观还要具有实用性,同时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还要有充分的文化内涵,在作品的结构、技术中充分的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创新不仅仅只是形式、发表方面的点,它需要充分考虑多种综合因素,并在诸多因素中寻求到一个恰好的创新点。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指其个体的存在,还包括其外部环境,所以建筑在与周边的环境形成和谐统一,这样不仅仅建筑自身,再加之外部环境等整体形象就是一种美的创造,这也是设计创新的关键。

4.2知识理论上的创新我国的建筑设计虽然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实例可供参考,但要想建筑设计得到质量上的提高,还需要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设计理论和经验,在借鉴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开放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吸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为自己的设计所用,开拓自己的创作构思和推理分析。

4.3环保设计理念随着人类过度索取地球资源造成的很多环境区域的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正是由于这样的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环境运动迅速发展起来。由人和自然组成的绿色和谐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建筑生态型、家居型生态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被提上了日程。其实有关生态的理念已经缺乏新鲜感,因为人类在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着生态的朴素思想。通常来说,生态具体就是指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建筑生态化就应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当前,我国在生态建筑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比如在日本、美国等地的部分建筑设计师已经成功研究了很多的生态建筑,同时提出了非常具有深度的建筑生态理论,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设计环保绿色建筑是设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社会积极态度,它势必随着不断进步的人类技术观念的发展而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

5结语

建筑设计在整个建筑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的质量,它的创新理念不仅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还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如今这个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在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要提高对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大力应用创新理念,加强对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论的探究,使现代建筑设计具备欣赏性、科技性和环保性等特点,从而将自己需要的、符合现代社会的设计理念通过建筑物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近代 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空间的景物或景象。城市景观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且各有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另外,城市景观中的色彩也是创造民族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作者选取典型的规划设计来探讨近代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

1.近代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景观

租界开辟后,殖民者在租界广修公园。西方风景园林观念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园林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此时期公园规划布局的特点多采取法国规则式和英国风景式两种,其中有大片草地和占地极少的建筑,这与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规划设计有明显不同。在功能使用上主要是供他们散步、打网球、棒球、高夫尔球等活动,以及饮酒休息之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园林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是属于少数人的、私人的,具有特别的欣赏情趣的。

2.近代城市水体改造与城市景观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对于水体的规划,主要目的之一是水利开发,另一个则主要是改善市政卫生。近代城市水体景观的改造受到了公共卫生运动与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市河的改造主要限于排污、疏通河道、防汛等,用于解决水上交通运输与公共卫生等问题,是旧城改造的组成部分。近代国人认为,城市美主要可分为自然美和人造美。在自然美中,水是要素之一,因为:“水之呈现于吾人之前者,如江河湖海,常为异地之重要装溃物。盖当水平如镜,能将岸上景物反映水中,犹如明示建筑物之底样,且可以倍显露建筑物影线之效验。凡在海边,河衅,江干,湖滨,均可寻见其反射岸上景物之情况,而造成愉乐之环境。故对此等自然景致,宜善加整理,或仍维持其原有状况。由此可见,近代城市规划工作者们早己意识到城市水体对于提升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性了。

2.1城市河流的规划设计

中国河流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中国现代城市有市河的城市并不少。这样的城市都是沿河或沿江城市。城市供水、排水等都容易解决,受旱灾影响小,但城市防汛要求会比较高。其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也会呈现一种水文化的特点,因此历史上才出现了江城、水城等诸多城市称号。《诗经》里有许多咏叹的诗句都与河流相关。不论是起兴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是白露为霜的《蒹葭》,生活在水边,人的浪漫非常自然。中国的古人就对水有着特殊感情,这种对于水的自然亲近,是中国人自然的情感,生活离不开水,有山有水,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近代市河系统的规划设计对于现代城市优美景观的形成功不可没,这对未来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2.2城市湖泊的规划设计

城市内的湖泊治理与规划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美的市政》一书中这样评论城市湖泊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商业发展,增进市民生活的乐趣及美感,要和市河并重。”著名的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历城大明湖、云南昆明湖等城市湖泊都是美丽的风景地,至今仍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区域,也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景观。

3.近代城市街道规划建设与城市景观

3.1建筑控制与城市景观

建筑是街道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是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建筑的外观特点对城市景观的特色有一定的影响。近代城市规划对于建筑的控制直接影响了城市景观的特征。这种影响在新市区建设中尤其明显。近代时期,中国在学习西方城市建筑法规与殖民地建筑规则之后,也制定了建筑规则对城市建设进行规范。建筑规则的制定受到了公共卫生与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其中的条文不仅是从城市公共卫生与建筑功能角度提出的要求,还从城市美观的角度对建筑高度、样式、色彩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规划中严格地控制了城市尤其是市中心区的城市空间尺度与城市建筑景观,引导城市景观的良胜发展。公共卫生与城市美化运动给近代城市景观带来了很多变化,尤其是在旧城环境整治等多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3.2街巷与街廓规划与城市景观

街巷与街廓都是现代中国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近代城市空间中街巷与街廓形态往往是人们把握城市景观意象的首要因素,从对城市景观的作用来说远远比单个建筑重要。街巷与街廓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不可分割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街巷是指城市中以道路或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城市居住生活区,有时候也称街坊。街巷是居住生活区的核心,是主要的交通与公共生活空间。街廓则是由街巷围合出的块状土地,近代城市中的街巷众所周知,坊里制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构成方式,追求城市布局的统一、秩序,形成了棋盘式的城市空间格局。

3.3广场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和城市街道绿地、公园以及开放的城市自然风貌(山体与水体等)共同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西方城市的广场文化一直贯穿于西方建筑史的发展中。西方城市广场是西方城市文化的象征,是西方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空间。中国古代城市中却难以找到像西方一样的具有公众性与开放性的广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局面。中国古代城市中“街市合一”与“庙寺合一”的城市景观在近代工业化、商业化的背景下己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了,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公众性与开放性的公共空间。新中国建立后,大连其城市空间结构在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城市中的一些重要景观特征并未被抹杀。天津原意大利租界区的马可波罗的广场,现己成为天津独特的城市景观之一。

4.小结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受到西方城市文化的多重影响,有城市建设实践的、有规划建设理论的;也有通过学习西方城市文化,主动对中国城市问题进行分析而试图在规划中寻求解决方案的影响。国人对于城市景观方面的关注,并不是由于城市景观概念的建立,而是因为: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田园城市理论的观点,进而又受到了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目睹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在参照西方的方法对城市问题进行分析之上,开始对美化城市的方法、方针、政策进行探讨,力图将中国的城市建设成美丽的家园。由此在规划中注重了城市景观元素的设计,改善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格局,为近代城市景观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调。

从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分区可以看到,公园区、森林区、游乐区等的设计与现代城市规划是很接近的。没有理由相信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是一无所有的,它是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源泉,为现代城市历史保护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毅存.城市规划与城市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杜娟,阳建强.欧洲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互动的发展演变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8):34-39.

4 王绍增.王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0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