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评估十篇

时间:2023-03-31 17:51:01

技能评估

技能评估篇1

一家大型旅游公司的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公司的经理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网络和电子邮件向客户推销公司的服务。

这家公司以前招聘员工时仅看重应聘者的硬技能和工作经验,结果导致许多招聘都以失败收场。公司认识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希望能够对应聘者的软技能进行评估,并以一种更全面、有重点的和客观的方式面试应聘者。

公司在每名应聘者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惊人发现呢?

第一步:定义软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软技能主要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就像是一盘美味的“菜炖牛肉”中的各种原料。单独的一种原料不会让人心动,但是当把各种原料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组成了一道可口的美食了。

软技能是各种行为的组合,包括驱动各种可视行为的态度和动机。衡量信念的方法是判断它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硬技能以及少许的智力因素都属于附加的软技能。

需要衡量的23种软技能包括:领导能力、员工发展/指导。团队合作、冲突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书面交流、客户服务,灵活性、目标导向、管理、计划/组织、外交、个人效率、表达能力、谈判技能、说服力、同理心、持续学习、前瞻性思维、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步:衡量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软技能

下一步需要确定究竟采用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软技能评估方法。根据主观评估方法,管理者坐下来讨论每一项软能力并把它们按重要性排列出来。但问题是这种人为的判断在任何特定的一天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当前发生的事件、主要员工的流失、一笔生意的成败以及其他许多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评估者的意见出现动摇。

受这家旅游公司的委托,我们采用了基于网络的问卷调查方式,这种方法减少或消除了个人的主观判断或偏见。参与调查的人员需要在线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所有问题都集中在工作岗位本身,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应聘者。评估结果将由一个高可靠的自动化分析系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生成。

这家旅游公司在问卷调查完成的当天收到了一份令人吃惊的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书面交流能力是工作中最重要的软能力,而客户服务的重要性排名很低。

公司的经理们问道:“书面交流能力怎么会排名第一,而客户服务能力甚至没有进入前五名?”调查结果引发了一次非常热烈的讨论。在听取了客户意见以后,我平静地提醒他们注意:新雇员需要独自负责处理客户对每个旅游景点的询问,这种问询都是基于网络和电子邮件进行的。

突然间,他们发现自己对工作岗位的主观和传统的看法很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如果他们没有将客观性软能力分析纳入到招聘程序中,那么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偏见就会阻碍他们在面试中找到合适的人选。

借助调查结果,他们在面试过程中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应聘者是否具备空缺岗位所必需的软技能方面上。

第三步:将软技能方面的面试提问加入到招聘过程中

接下来,经理们将会看到对7种最重要软技能的详细介绍。例如,书面交流技能要求:

思路清晰,简洁易懂。

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调整书写风格。

按照逻辑顺序组织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使读者能够轻松得出结论。

作为面试过程的一部分,经理的具体面试问题主要集中于书面交流和其他位于前列的6种软技能。

以下是面试问题中有关书面交流技能的具体示例:

请举例说明你写过的材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举例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为了适应读者而改变写作风格?

如何知道所写的内容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通过提出这种类型的问题,经理们可以清楚地掌握应聘者在书面沟通技能和经验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确保经理能够了解首要的一些软技能,面试问题将仅集中在7个排名最靠前的软技能上。这种基于行为技能的提问直指工作的核心要求。这种方法既避免了面试者的个人偏见,又可以让招聘团队对每名应聘者有一个清晰和更加全面的认识。

对于你我的影响

如果你能够对空缺职位所需要的软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你招聘决策过程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因为所有的面试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应聘者必须详细地阐述他们的技能。如果应聘者的经验有限,他们将很难回答出这些问题。此外,要避免应聘者仅从理论层面上回答问题,如果他们尝试着这样做,这将意味着应聘者并不具有你所要求的能力。

这种招聘方法为公司带来了什么样实质的影响呢?公司招聘失误的比例大为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获得了提升,生产力也有了提高。随着公司员工离职率的下降,这种方法必然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面试现在已经不再仅限于关注应聘者的技能和经验了,它会全面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既然上面这家旅游公司已经利用这种方法找到了合适的员工,你的公司为什么不能呢?

作者:Will Helmlinger

技能评估篇2

关键词:高科技成果;能源机电设备;评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能源开发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能源机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机电设备本身科技含量就高,因此对能源机电设备的监测和评估就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本文在分析能源机电设备的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的同时,介绍了一种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监控系统的设计,以期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来实现能源机电设备的实时监控与评估。

1 能源机电设备评估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了能够准确的对能源机电设备进行评估,评估人员就应该了解机电设备评估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才能正确对设备运行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能源机电设备的评估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该了解整个能源行业所使用的机电设备类型,细分出哪些设备室机器设备,哪些设备是电气设备,还有哪些设备是用于采掘系统的,哪些设备又是用于井下运输与井筒提升系统的。只有正确的掌握了这些机械设备的分类,才能对设备的评估做出准确的判断。

2 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系统构建

2.1 数据库建设

对于整个系统的构建中,数据库的建设使至关重要的。可视化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对于图形数据库的建设,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比例尺,这样就可以保证地图的精确性。图形数据库包括矿井的井下巷道布置图、设备分布图、配电系统图,涵盖了井下所有的机电设施、巷道等信息。图形数据库明确的表明了各个设备的位置信息,可以方便在以后的观测中,通过图形界面至关的观察到各个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将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制作成电子文档,录入到数据库中,这样数据库就涵盖了所有设备的运行参数。此外,为了保证设备的运行参数能够实时的被传送到监控中心,可以利用无线传输技术进行数据的实时传送,保证系统能够实时的监测到设备的运行状态。

2.2 系统的建设

整个系统的构建是采用超图公司的Superman组件,在VC++的环境下设计开发的。开发的可视化管理系统界面,可以有效的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系统的各个模块建设可以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整个系统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基本操作模块、数据接口模块、数据查询模块、预警模块和设备运行状态评估模块。为了保证设备运行参数能够被实时监测,需要借助传感器和射频标签等传感设备,能够高效、准确的采集到设备运行参数,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其传回系统控制中心。

1、对于基本操作模块,其任务主要是更新数据库和地图信息,保证设备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的获得设备运行的图形界面。2、数据库接口模块主要负责接受实时的监测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系统中,在这个模块中,需要利用对无线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设备运行参数,然后将信息传输到数据库当中,保证系统能够监测到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3、数据查询模块主要是负责设备运行信息的实时和历史查询,帮助管理人员能够全面了解设备运行情况。4、预警模块负责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预警。当设备的运行出现状况时,预警模块要及时的通知设备管理人员,及时对设备进行修复,减少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5、设备运行状态评估模块负责对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全面分析,预测设备未来运行可能出现的状况,预防问题的出现。在这个模块中,要对设备的电流、电压和工作时间等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结合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备运行的历史参数对设备做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为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2.3 系统应用

本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对能源机电设备的状态评估,通过可视化系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设备的历史运行状态,掌握设备运行的一般规律,将设备的现行运行信息进行整理,以便日后的估测。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设备进行检修,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成果应用到了能源机电设备的监测评估当中,由于机电设备的复杂性已经能源开采加工的隐蔽性,使得能源机电设备的监测非常困难,而基于GIS技术可视化监控系统,能够有效的对能源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预测设备故障,为设备的检修提供参考,促进能源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技能评估篇3

关键词: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89

1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1.1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概念简介

IDC(Internet Data Center),全称是互联网数据中心,是电信部门利用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的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IDC机房为政府和一些企业提供服务器托管、租借和其他有关的增值等方面的服务。IDC机房比传统方式耗能低,节约了资源,符合绿色环境发展的要求。

1.2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在IDC机房的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能耗过大的问题,且仍然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的空间。尤其随着IDC机房的不断发展,机房面积不断扩大,设备机器增多,IDC机房的散热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传统散热方法通常采用通风制冷设备来降低IDC机房温度,保护机房内对温度变化反应灵敏的设备,但是这种制冷方法比较粗糙,不能针对性的精确降温,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增加机房运营成本,有时仍然无法对部分温度过高的设备有效降温。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来解决,

在IDC机房的使用中实行节能减排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散热问题,延长设备机器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节省开支,降低了IDC机房的租赁成本,还低碳环保,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

1.3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具体应用方式

1.3.1 精确送风技术的应用

精确送风技术是提出的比较早的一种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精确送风技术是实现精确制冷与自动温控的关键。精确送风技术的原理是将空调送出的冷空气,通过可控制的风道送到通讯设备或服务器的进风口。通常我们将精确送风技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智能精确送风,第二类是机柜精确控制。其中智能通风地板主要是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根据实际通风需求,自动调整通风地板的开度,从而控制地板送风量,并且结合先进的微电脑控制调节技术,进行风阀的调节,在出风量上也要远优于普通地板,可以大大降低通风能耗。智能精确送风主要是利用电脑智能化系统完成的,是精确送风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机柜精确控制,则是通过对每个机柜后排风温度的动态监测,并通过前端控制器对数据的分析,自动调控各通风地板的送风量,以实现精准送风的目的。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智能精确送风技术和机柜控制单元的具体方法,并对二者进行比较:

(1)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的应用。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中关注度很高的一种是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智能化的系统,检测出不同设备所需降低的温度,精确地调节相应空调送风口的风速和温度,合理分配规划,达到有效解决设备局部温度过热的目的。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的优点还体现在该技术可以监测空调送风以及回风的温度,并且调控它们改变温度,保证用最少的空调能耗达到最佳的设备降温效果。

IDC机房可以采购相关设备,安装智能化制冷系统,并培训相关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系统。

(2)自动温控技术的应用。

自动温控技术作为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在机房设备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将设备的实时温度传送给温度控制系统,电脑的温度控制系统会使用这些数据,做出温度调节的决策,当设备温度过高时,温度控制系统将准确控制相关制冷设备的开启程度,迅速散热;当设备温度恢复正常水平时,温度控制系统将会及时关闭制冷设备,节省能耗。

IDC机房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设备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在控制电脑上安装温度控制系统的相关程序,关联制冷设备,调控IDC机房散热过程。

1.3.2 IDC机房设备科学排列布局技术的应用

IDC机房设备的布局和排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房的散热效果。机房内设备的位置、结构、排列会不会阻碍机房空气流动是判断IDC机房的排列布局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如果没有规划好设备的摆放方向,很有可能使设备两侧出现温度差,增加空调能耗,甚至还可能造成设备局部温度过高、烧毁机器的严重后果。

合理地设计IDC机房内设备和元件的布局,按照科学的方法排列它们,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增强其他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施行效果,减少IDC机房运行成本。

1.3.3 IDC机房的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案优化技术的应用

IDC机房维持日常运行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电能。IDC机房内机器数量庞大,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案优化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最直接也最为基础的途径,优化机房供电系统是实现机房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第一步要做的是优化供电线路。对供电线路进行精减,删去多余的线路,用尽量少的线路完成供电,以避免线路上的能量损耗。第二步要做的是尽量选择节能的供电设备,引入一些新型低能耗设备。

IDC机房可以合适的高压直流系统取代原有的供电系统,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在工作中一旦发现供电系统的问题就及时改进。

1.3.4 新风系统技术的应用

新风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室外空气经冷气机降温、过滤后形成清洁冷空气送入机房,与机房内的干热空气进行交换。同时通过机械或自然排风把热湿空气排走,利用免费冷源的同时保证机房内空气质量。当进风机的风口温度小于设定值且湿度满足要求时,则打开进风单元,将适宜的冷空气引入机房,根据补充冷量由电脑自动关闭对应台数空调;当进风机的风口温度大于设定值时,则关闭进风单元,根据机房的热量来开启对应台数空调。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效果评估。

(1)精确送风技术的评估。

①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的评估。

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前景广阔,有效的节省了人力,制冷效率高、效果好,并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IDC机房日常运行中的空调能耗,是一种绿色安全便捷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同时,该技术需要的前期投资相对较高,还需要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给这种技术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不可否认,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代表了未来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趋势。

②自动温控技术的评估。

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技术与第一种技术是同一种类型,都属于智能调控减少能耗。具有降温效率高,耗能少,温度浮动程度小等优点。区别在于自动温控技术相对来说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但是,自动温控技术需要的专业程度较低,工作人员更容易掌握。

(2)IDC机房设备科学排列布局技术的评估。

IDC机房设备科学排列布局技术的成本较低,在机房建设初期施行,可以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安全性也非常高。但是,这种技术节能减排的效率不高,力度比较小,需要配合其他节能减排技术共同使用。

(3)IDC机房的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案优化技术的评估。

IDC机房的供电设备和供电方案优化技术是机房节能减排技术中的基础技术。这一技术的优点是从根本上控制能耗,节省用电量。缺点也比较明显:工作量较大,完成周期比较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需要随着机房的发展不断调整维护。

(4)新风系统技术的评估。

新风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风源是室外自然风,经过简单处理后通入机房内,有效中和了机房内干燥的空气,且在合适的季节可以利用自然冷源,省去了对空气降温的能耗。但是这种技术收到季节和地域的影响比较大,不能长期使用。

2 结束语

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是未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趋势,IDC机房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落实实施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对于控制成本、提高机器运行的效率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这一措施也符合节能减排、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鼓励推动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采取安全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逐步提升IDC机房节能减排的整体水平,可以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帆.数据中心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实践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1):191.

技能评估篇4

关键词:STCW公约;航海技术人才;适任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176-02

2010年6月在马尼拉通过的STCW2010修正案(简称马尼拉修正案)已于2012年1月1日生效,该修正案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的适任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强制性要求,为了全面满足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并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从事航海教育和培训的院校和机构需要对学生的适任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适任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适任能力是学生能否胜任现代化船舶的驾驶与管理的基础,因此学生的素质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新的时代背景,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有新的要求,这就对航海专业技术人才的适任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适应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2]。

专业能力是指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从事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航海基本知识与技能、职业安全、保安、医疗和逃生等能力)、航行值班、无线电通信、船舶管理(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海上货物运输与管理、船舶结构和设备使用、海上航行和ECDIS等7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方法能力是指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主要包括管理领导、外语应用、应变决策、独立学习等4方面的方法和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主要包括安全和环保意识、团队意识、涉外交往、职业道德等4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 评价方法

用于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它们各有优缺点。在处理贫信息问题时,选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法较好,当问题的信息量比较大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较好。学生适任能力的各项指标信息可以通过多方面进行采集,相对比较充分,因此本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

2.1权重确定方法

在本文的评价过程中,各要素的权重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各评价要素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评价结果有直接的影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评价要素的权重。

2.2模糊综合评价

目前,使用较多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多级模糊综合评价[3~4],其原理为,对于一个系统的递阶层次因素集,首先确定其最低层的因素集[Cij]和评语集[vij],由此确定评价矩阵[Rij],再确定各因素的权重[wij]后即可得第1级的综合评价集[Bij=wij?Rij];然后将[Bij]作为上一级的评价矩阵[Ri],再确定该级的权重集[wi]后,又可得第2级的综合评价集[Bi=wi?Ri]。依此类推可得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在进行多个对象多级综合评价时,应该用评价对象评语集的集合来代替单一对象的评语集。

3.4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看出,这8名学生中第8名学生的适任能力综合评估结果为优秀,第4名学生为一般,其他都为良好,但都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由一级指标可以发现,8名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较好,方法能力总体一般,普遍需要加强学习和锻炼。第4名学生虽然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一般,但是他的社会能力优秀。

4 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航海技术专业学生适任能力综合评估模型,并通过实例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得出学生适任能力的综合评估结果,还可以得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比较优秀,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模型还有较强的适应性,不同时期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适任能力的要求不同,我们只需要对评价指标要素及权重进行调整,该模型依然适用。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10-11.

[2] 陈宏.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履约适任能力培养的探析[J]. 航海技术, 2012(4).

[3] Butnariu D, Klement E P. Triangular norm-based measures and games with fuzzy coalitions[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技能评估篇5

关键词:区域实力;科技能力;制约因素;评估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003-05

1 科技能力概述

科技能力是指影响科技发展的所有因素的综合能力,主要指与科技相关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具体包括科技人员、科研机构、教育、政策、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对科技活动的能动作用。近30年来,世界各国加大了对科技竞争力、科技实力、科技能力的研究及其评价方面的投入比例。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科技能力指科学技术能力,是由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规律决定的,如果科技资源作为投入,一般意义上的科技能力是指科学技术成果的产出能力,简称科技转换能力。科技能力评估是指在一定时限内,对一定范围内的科技能力具有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特征的评价。

2 科技能力的评估研究

科技能力评估研究内容是由区域科技能力的内涵所决定的,它主要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经费投入、科技论文和专利产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包括了人力投入、资源投入、活动产出、产业化生产、对社会影响的整个过程,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具体如下:

科技人力资源是区域科技能力的基础和原动力,它主要包括: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数比例。

科技经费投入是区域科技能力的重要物质保障和支撑条件,它主要包括:R&D经费占GDP比例,本区域R&D占全国比例,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科学家、工程师平均获得R&D经费数量,大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产品销售比例。

科技活动产出是科技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它主要包括:专利产出的数量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数量。

科技能力的直接贡献通过转化成产业创新能力而形成现实生产力:技术市场转化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科技产业转化能力。

科技能力的间接贡献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它主要包括科技对经济、能耗、劳动生产率、居民生活质量、循环经济五个方面的影响。

3 进行科技能力评估研究的意义

科技能力分析与评价是正确认识区域科技活动特点和规律,促进区域科技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通过区域科技能力分析与评价,可以找出影响区域科技能力的诸多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对各地区科技能力情况得出全面正确的认识,找出造成各地区科技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区域科技能力健康快速发展。

科技能力分析与评价是实现区域科技能力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区域科技能力管理现代化和决策科学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区域科技能力资深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现代管理和决策手段,组织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资源。因此,只有通过对区域科技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才能为区域科技能力管理现代化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保证。

科技能力分析与评价是进行科技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客观实际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区域科技能力分析与评价本身是以科技、社会、经济等领域大量实际预评价的结果,对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区域科技能力分析与评价作为科技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将发挥重要作用。

4 科技能力构成因素分析

区域科技能力必须与该地区的科技、经济部门和各有关机构相互协调,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资源,才能将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企业、高校、政府等科技要素融于一体,结合技术、人才、资源等科技资源要素,与当地的产业和经济结合起来,科技能力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现实能力。把握一个区域的科技能力必须考虑它所支撑的制度、政策和环境。我们把影响科技能力建设的因素分为科技主体、科技资源条件和科技环境三方面。

4.1 科技能力的主体要素

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化利润和在市场竞争中的获得优势,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引用新设备等方面进行研发以及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收益率,这正体现了市场经济下企业必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科研院所和高校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科研机构和高校是产生人才和技术的主体力量,主要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知识和高科技成果,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高校可是高科技信息的集散中心,很快收集国内外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信息,为科技创新提供信息基础和理论依据。

政府部门在我国的科技能力建设中发挥着引导和支持的作用。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发展尚未健全,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完全依靠市场的科技活动还不足,因此在科技能力建设中,政府应该制定和出台更多鼓励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和意见,加大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促进。科技中介机构主要开展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决策咨询和信息交流、技术服务及科技鉴证等业务。科技中介机构为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企业起到了连接的作用,起到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作用,对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科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科技能力的资源要素

资金投入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保障,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个国家的R&D经费的投入规模与其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后劲。因此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

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核心载体,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因而,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营造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新、实现创新的社会

氛围。

科技信息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坚强后盾,是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它是经济建设、科研、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中的关键环节。科技信息是科技成果和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任何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有效科技信息的吸取和利用,因此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科技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4.3 科技能力的环境要素

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活动的基本保障,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所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性、战略性前沿技术的开发;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能够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推动科学研究方式的变革;这些科研基础设施在为科学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政策通常包括科技发展目标的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及鼓励科学发展及技术进步的措施。系统而协调的科技政策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支持一些关键领域内的研究及开发,取得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效果。科技政策的制定要支持和规范科研活动,科技政策的准则应该是建立在如何吸引、稳定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如何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如何进行科学的科研管理,如何促进跨越领域的、跨越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以此来促进科技创新。

5 科技能力展现过程的要素分析

科技过程有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即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在一定时期内,科技投入促进科技过程本身发展的同时,完成科技成果的生产和积累的过程,具有潜在性的功能特征;科技产出是科技成果的物化过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功能特征。因此,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都是科技过程所包容的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科技能力作为评价这一作用力量的定量尺度,其结构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贡献。

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存在着转换效率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科技投入量愈大,科技产出量不一定愈大,或者说,相同的科技投入可以有不同的科技产出,相同的科技产出可对应不同的科技投入。显然科技能力要衡量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的这种关系,也就是科技投入资源的利用程度或转换效率,又称之为科技转换能力。

科技投入,通常可以理解为科技过程的人、财、物投入资源的总和,科技人员始终是科技过程最直接的、积极的因素。在科技能力结构中,它既是科技实力的组成部分,又用来说明科技人员的科技产出效率,是科技转换能力的构成要素。

科技投入的财物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以资金形态加以概括和统一。一方面直接作为科技实力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用来说明财物资源的科技产出效率,构成科技转换能力。

由于科技过程是一项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探索活动,风险大,许多成功的科技活动是建立在失败的科技活动基础上的。科技过程的积累性很强,所以科技投入应是直接投于科技过程的全部资源量。

科技产出,由于科技活动的领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研究开发机构的科技过程、产品开发、技术性收入等形态。但是,不同领域的科技产出不外乎表现为三种形态:直接货币收益形态;间接货币收益形态;非货币收益形态。

6 内蒙古科技能力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科技进步水平和综合科技实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十五”末的44.65%上升到“十一五”末的48.27%,重点产业技术进步全面推进,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得到解决。近3年来,自治区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一直在全国第18~21位间徘徊,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仅列全国第29位,直接反映原始性创新状况的知识创造能力也只列全国第27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201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经济管理出版社]。

6.1 知识创新体系

高等院校和公益科研是自治区知识创新体系的2大高地。“十一五”期间,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形成10家左右非营利科研机构,作为自治区重点支持的公益科研核心队伍,围绕粮食、生态安全和农牧业高新技术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界定了8个主攻方向、近30个研究领域、65个优势或特色学科,明显增加了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比例;根据学科(专业)的融合特征和市场配置原则,充分整合资源,集成创新能量,初显了研究团队的强势特征,部分学科专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序列。高等院校结合体制创新调整和明确了知识创新工作的侧重目标,尝试教学研究型办学方针,进一步体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学科定位;在各自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领域,加强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继续保持了目前已有的3个部级重点学科的领先水平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自治区重点学科已经达到30个以上,其中近1/3的学科正在按照部级重点学科标准建设;新增设一批适应区域创新需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公益科研和高等院校2大知识创新高地之间依照优势互补、协调配合的原则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强强联合,在创新领域和专业方向上组建了类型各具特色的合作体,内容包括人员交流、仪器设备共享、基地共用、联合攻关等。在建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方面,采取了虚拟、松散、紧密以及与企业联盟等不同方式,有效地整合了实验仪器、装备及智力资源,目前有20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投入正常运转,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20亿元,固定研究工作人员近700人。重点实验室已成为自治区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成。

6.2 创新资源投入

6.2.1 R&D人力资源投入规模与质量。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各界对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R&D人员的培养、引进与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由表1可以看出,从我区R&D活动人力资源投入增长速度上看,虽然有较大的波动性,但均保持较高增速,尽管如此,内蒙古自治区R&D人员投入规模依然很小,同国内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11年全区R&D人员投入量仅占全国总量的0.96%,为北京的12.71%、上海的18.59%、广东的6.72%、江苏的8.05%,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中处于第

23位。

表1 2001~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R&D活动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单位:人)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R&D人员全时当量 15373 18263.8 21675.8 24765.4 27604

环比增长率 11.37% 18.80% 18.68% 14.25% 11.46%

R&D人员的学历是衡量R&D人员投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博士与硕士从业R&D人员占R&D人员总数的1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7%)1.07个百分点。国际上用R&D人员全时当量中研究人员所占的比重反映R&D人员实际投入质量。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54.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72%)8.52个百分点。总体来说,内蒙古自治区R&D人员投入的质量较高。

近年来,通过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虚拟研究院等人才平台的搭建,引进、聘请了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到自治区创建研发机构,承担重大专项的学科带头人;组建了自治区科技顾问委员会,聘请了20多位院士级专家和相关行业顶尖专家,作为自治区政府的科技顾问,参与内蒙古科技创新的重大事项决策,带动自治区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少数专业领域具备相对的创新人才优势,如:稀土功能材料与终端器件产品研发领域,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专业人才;动物胚胎移植专业拥有全国70%左右的专业人才,目前国内顶尖人才多数也是由内蒙古输出的;类似的相对强势人才还有草地科学、奶业、生物制药等领域。

图1

6.2.2 内蒙古自治区R&D经费投入情况。R&D经费是支撑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内蒙古自治区R&D经费投入规模与投入强度快速增长(如表2所示),到2011年R&D经费内部支出额为851685万元,是2007年的近3.5倍。投入强度方面,2011年研究与试验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59%,是2007年的1.48倍。但内蒙古自治区R&D经费投入规模仍然很小、投入强度仍然很低,且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度R&D经费内部支出额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中处于第22位,仅为北京的9.09%、广东的8.15%、江苏的7.99%;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强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中处于28位,仅高于新疆、、海南三地。

表2 2001~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R&D经费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内部

支出额 241982 338950 520725.9 637205 851685

投入

强度 0.4% 0.4% 0.53% 0.55% 0.59%

从R&D经费的支出结构看,问题在于,企业R&D投入总量偏低,导致全社会R&D经费规模过小,使得R&D条件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相当程度制约。解决之路是必须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在自治区政府2006年末新设置1.1亿元科技发展创新引导专项资金基础上,各项专项资金对解决相应的科技问题给予足额匹配,带动企业大幅度提高R&D经费,同时超常规发展创业投资,多渠道引入国内外科技合作资金,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尽快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

6.3 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作为产业的微观构成和国民经济升级的基础,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其主体行为直接体现在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建设上。目前,全区大中型企业已建有80家研发机构;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其中7家为部级;自治区6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23家,占总数的38.3%;自治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5家,其中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部级)14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有79家,占认定总数的30.27%。国家首批认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4家;建在骨干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已有12家。企业技术中心及相应研发机构已成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相继完成企业化改制的开发类科研机构以及依托企业、转制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陆续投入运行25家,装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检测、试验,分析研究多方面的仪器设备1000多台(套)、标准化实验室60余个,构成技术创新体现的骨干力量和支撑平台。为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带动作用,“十一五”中期以来加快了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骨干企业进行技术中心认定工作,要求通过技术中心认定的企业年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低于2%,国家和自治区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新产品销售率、利润率分别不低于35%、30%、25%、20%;为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设备仪器净值的年提高率,申请专利数量和专职R&D人员比重均做出规定性要求。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中级技术人员已占到职工总数的12.1%,研发经费总额突破2亿元,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的1.05%,研发经费较“十五”末增长了62%以上。“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技术创新体系已形成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羊绒、乳品、稀土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领先的煤液化、气化及系列煤化工、重型汽车、新能源、农(兽)药开发等技术(研发)中心,以此为基础,有希望在“十一五”期间培育出若干核心技术体系的创新源头。

7 制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创新型省区的地区之一,这几年通过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整合科技资源,科技进步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反映综合科技实力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2011年我区排在全国第18位,比“十五”初期前移7位,比“十五”末期前移3位。在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的33项指标中,我区有17项指标均处于稳定上升中,特别是2011年有7项指标进入全国前8位,展示了若干领域科技发展质量的提升。比较分析,当前制约我区科技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

7.1 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投入相对水平有待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区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一直在全国第24~26位徘徊,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仅列全国第28位(2011年),原始创新成果较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产品比例偏低。每年度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项目数在各省区中基本排在后几位。

“十一五”以来,全区科技投入水平逐年增加,2011年全社会R&D经费达到52.07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政府科技资金也增加明显,“十一五”自治区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是“十五”的1.99倍,2010年达到4.06亿元,政府科技资金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逐步趋于优化配置;“十一五”从国家科技部获得的经费支持为11.54亿元,极大地缓解了自治区科技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由于我区科技投入的基数低,GDP总量却快速增长,导致

R&D/GDP的比重在全国的排位很低,例如2011年我区

R&D/GDP是0.53%,国家为1.84%,我区距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作为科技投入主体的企业研发投入,仅排在全国第22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很多省市的

R&D/GDP已经超过2%,有6个省市计划“十二五”期间将达到5%。科技投入的低下表明我区还是粗放型经济。如果说以前我区科技投入低,是因为较低的经济总量没有能力投入科技的话,那么现在我们经济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之后,则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以政府的科技投入引导带动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7.2 平台载体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主要体现在较少建有部级创新平台,国家已认定279家部级重点实验室我区没有1家,214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我区仅有2家,首府还没有部级高新区,中科院在我区还没有分支机构,还没有1所大学进入研究型。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不足30%,具有产业特色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数量偏少,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尚属空白,中小企业孵化平台的专业和地域布局需进一步调整。

7.3 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

两院院士目前尚无1位,远不及宁夏、新疆。创新领军人才严重不足,我区承担的国家支撑计划、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专家本土人才比例不足40%。目前,我区实施的一批支撑计划项目,如绿色肉业的首席专家、干细胞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首席专家、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及关键装备的首席专家、高铝粉煤灰制备硅铝钛合金的首席专家等都是区外人才。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和自主品牌开发更是依赖引进人才。

7.4 已有科技政策落实效果不好

比较突出的是: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企业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的落实覆盖度不足5%,相关实施细则亟待衔接配套;金融支持政策门槛过高,受惠企业不足三成,仅有24%的企业获得过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政府采购政策仍未开展自治区内自主创新产品的界定和认定。政策体系中还缺乏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政策、战略新兴产业扶持政策。

8 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放在优先保证的位置。自治区各级财政要将支持自主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目标,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把科技投入作为保障重点,切实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年均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整合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自治区技术进步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科技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和补贴等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科技配套额度,都要加强集约使用,采取统筹集中支持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运作方式,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扩大自治区科技投入规模。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重点向体现自治区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公益科研和前沿技术倾斜。

8.2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开发自主创新人才资源,加强高端研发人才、高层创新人才、高级科技管理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实施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主要资助进入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开展学科前沿探索和多学科交叉项目研究,培育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结合重大项目的实施、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扩大人才总量,注重优化人才结构,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自治区科技计划的列项、评审、验收,都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考评指标。鼓励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支持已有工作基础和具备条件的骨干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行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和技术转移基地,允许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采取项目引进、集团引进、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实行个性化引才政策,重点引进自治区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的有效人才,特别是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领军人才。在财政提供支持的科研机构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赋予首席科学家在研发和团队建设中的主导权。

8.3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对开发目录中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自主创新型企业。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创制和采用先进技术标准,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链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形成优势产业事实标准。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自主创新全过程,科技计划的立项、评审和奖励,都要把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取得和保护作为重要指标。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技术产业化和防范、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措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保护。建立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服务系统、预警监管系统及执法协作、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地方

立法。

参考文献

[1] UMESCO,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statistics on Science and Technliogy,1978.

[2] Wor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1,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3] 李伟.城市科技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

[4] 胡树华.中部区域科技能力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4,(6):6-18.

[5] 徐凤君.自治区科技厅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报告会上的讲话[J].内蒙古科技,2012,(1):14-18.

[6] 龚建立,吴添祖,周根富.论区域科技能力及其评价特性[J].软科学,1994,(2).

[7] 龚建立,吴添祖,周根责.区域科技能力及其评估特性[J].科学与管理,1994,(2):15.

技能评估篇6

美国《国防采购、技术与后勤》杂志2013年9/10月号刊登了美国负责采购、技术与后勤的副国防部长弗兰克・肯德尔的《“技术成熟度”标准存在的问题》一文。肯德尔在文章中认为,长期以来,美国防部一直使用“技术成熟度”(TRL)来评估产品使用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风险。“技术成熟度”这个标准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它只是提供了某一方面的风险评估,最多也只是提供了关于产品使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中的一个初级指标。在许多情况下,“技术成熟度”并不能提示我们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降低风险,也不能显示将某个特定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所要花费的代价。举例来说:某导弹供应商设计将一种新型红外成像天线装入导弹导引头,该技术将极大提高导弹的性能。供应商将生产出的测试天线装入实验室用测试导弹和样品导引头上进行原型测试,证明该技术已达到“技术成熟度”6级的标准。但对于这种类型的导引头材料来说,其可购性和生产率是重要的因素,仅制造出几枚测试导弹并不能说明这个技术符合量产要求,因而把该技术加入正式的“工程与制造发展”计划中是不明智的。肯德尔称,如果以某种技术已经达到“技术成熟度”6级的标准来说明该技术的风险得到缓解,那是不可相信的。

为作战人员开发和提供新能力面临的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风险管理,通常的做法是用“技术成熟度”来代替专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计划,包括特别技术点以及下阶段发展决策标准或评审标准。“技术成熟度”并不是风险评估的完结,它只是风险评估的开始,仅仅提供初步的结果,并不能回答进展总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或还需做什么工作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等问题。

肯德尔称,他修改了技术评估程序,要求在进行采购决策之前,特别是在制定“工程与制造发展”计划之前,让项目负责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借此希望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具有的技术风险、减少风险的方法和降低风险需要的资源等情况有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对技术风险的考虑将影响到某些项目决策,包括:①需求的可行性;②进行技术试验阶段的需求;③对竞争性样品的需求及其价值;④在进入“工程与制造发展”计划阶段或初始生产之前特殊工作的需求;⑤适合的合同类型。所有这些都是项目负责人的职责,需要他们在“技术成熟度”评估之外做出更多的判断。

根据肯德尔近期对技术试验样品项目的研究表明,企业并不一定将降低风险作为其最优先的目标。当存在竞争时,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赢得竞标。因此,作为国防部来说,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要赢得竞标就必须按照政府的要求查找并降低风险。肯德尔的研究还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达到了“技术成熟度”6级的要求但没有达到国防部所要求的降低产品风险的要求。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国防部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当中的问题。

肯德尔称,国防部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没有风险的项目。美国的技术优越性就是建立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国防部应该管理好项目风险,才能在发展更新更快能力和经济限制下获得高效能力之间取得平衡。(王培)

技能评估篇7

xx总经理在公司铜冶炼节能减排改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会上的致辞

(20xx年3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您们不辞辛苦,从全国各地来到xx,对我们计划兴建的铜冶炼节能减排改造项目进行环境评估,我谨代表公司向您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我们大冶有色创始于1953年,主要从事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包括铜的采选、冶炼、加工、贸易和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从建厂到上世纪末,公司一直是中央直属企业和全国五大铜原料基地之一。20xx年7月公司下放到湖北省管理,现在是省国资委主要出资企业和全省100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形成采矿240万吨、选矿342万吨、阴极铜35万吨、黄金10吨、白银300吨、硫酸60万吨、铁精矿35万吨、铜材加工16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以及科研设计、动力运输、建筑安装、机电维修等综合配套能力。截至20xx年底,公司的资产总额为80.33亿元,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利税总额7.14亿元,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四。现有在职职工17000人。

在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岁月中,xx始终努力使自己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与当今世界有色金属生产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50年代,我们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反射炉炼铜工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参与创办我国有色金属工业。60年代,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将粗铜生产能力由最初的2万吨逐步提高到5万吨。70年代,我们着手对冶炼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兴建了烟气制酸系统和余热发电系统。80年代,我们在单纯生产粗铜的基础上,兴建了电解系统,并同步兴建了金银生产系统。90年代,我们通过引进加拿大诺兰达公司的先进技术,兴建了新的熔炼系统。进入21世纪后,我们对电解系统、硫酸系统和金银生产系统进行大规模扩能改造,差不多每年都有新的生产能力形成。特别是去年公司新班子组建后,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尽快把大冶有色做大做强。为此我们抓紧修订了“十一五”规划,重新确定了矿产资源开发、冶炼规模提升、产品结构调整、资本营运和人才强企“五大发展战略”。“五大发展战略”中,关于冶炼部分有3个重要安排:一是引进先进实用的熔炼工艺,改造现有火法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世界一流的湿法精炼系统,形成40万吨粗、精炼配套生产能力;二是通过此次大规模技术改造,从根本上实现节能减排;三是进一步扩大综合利用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业层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一年,我们在这几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xx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改善生产条件,搞好环境保护,把肩负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确定为企业重要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大冶有色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史。大冶有色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三废”的治理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从中得到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我们对火法过程产生的废渣,一方面通过再磨再选,充分回收渣含铜;另一方面,大力开发磨料市场和建筑材料市场,实现了老渣的彻底清场和新渣的即产即销。我们对系统各环节产生的烟灰一一进行收集,从中提炼铅、铋等多种有价元素,变废为宝。对湿法过程产生的废渣,我们从金银到铂钯,再到硫酸镍、二氧化硒,更是分了又分,选了又选,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我们对于废气的治理,先后建了4个硫酸系列,并且一个比一个先进,特别是从美国孟山都公司引进的硫酸四系,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硫酸四系建成后,我们及时关停了前两个系列,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00吨,二氧化硫回收率由原来的85%上升至95%。同时,我们还通过多次转炉改造、安装高性能环保风机和环保烟罩、用天然气代替重油还原等,有效降低了低空烟害的污染。为了治理废水污染,公司专门设立了污水处理车间,绝大部分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得到循环利用。特别是从1997年来,公司一再投入巨资对污酸处理系统进行改造,确保外排部分始终保持达标排放。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我们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长期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深知,大冶有色是一个老企业,部分冶炼工艺在现阶段已相当落后,这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我们建设一流铜企业的奋斗目标和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所以我们下定决心,在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引进先进的熔炼工艺,淘汰用于炉渣贫化的反射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工艺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经过有各方面专家参与的多次反复论证,我们决定采用澳大利亚奥斯麦特公司的富氧顶吹浸没喷枪熔炼技术来进行工艺改造。 我们认为,该工艺流程短,效率高,过程简单,易于掌控,对原料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和增产减污效果,非常符合大冶有色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多家企业采用这一技术,使用效果普遍比较理想。在这里,我们恳请各位领导、评委、专家从环境评价的角度帮我们认真把关,使我们对这一事关大冶有色发展成败的引进项目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我们的工作也肯定存在一些不够周到细致的地方,请你们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抓紧进行整改,确保我们的项目引进和工程建设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技能评估篇8

本文拟从动态和静态两层面来评价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在已有的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具体的省情构建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动态层面上,评价河南省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时运用的是2002年到2011年连续十年的有效数据;在静态层面上,评价河南省在中部六省中的科技创新能力时运用的是2010年的统计数据。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河南省GDPM8=科学技术支出/财政支出M15=(上年进出口额—本年进出口额)/上年进出口额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因子分析经过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后,开始对河南省2002年至2011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的共同度、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近十年来河南省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曲折发展,最终呈现出前进上升的趋势,但在科技产出和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上呈现出不稳定发展的趋势。自2002年至2006年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得分均为负值,说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从2007年开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得分开始为正,这说明自此开始,河南省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开始呈现平稳向上发展的态势,2011年河南省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得分为正,而且各项得分均为正,处于一个绝对领先的位置,由此可见2011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科技发展比较平稳。此外,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2011年的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科技综合创新均遥遥领先,但是2011年的科技投入方面却仅处于一个中游的水平,这就说明科技投入对经济的贡献具有时滞性,并且可以明显看出,这种时滞性大约在2-3年的时间,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年的投入并未在当年产生经济效应,而是在大约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对经济产生影响,就2009和2011年举例说明,2009年的科技投入在十年中处于第二位,但是其经济效应是最后一位,而2011年的科技投入处于第五位,其经济效应却是第一位,这就说明科技投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其带动科技产出及其对经济的效益的大小比率则跟其当年的投入结构有关。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聚类分析如图1,河南省2002-2011年这10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聚类分析结果第一类为高水平区,反映了该年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有效性高,创新能力强,属于该类的有2011年、2010年、2009年和2008年;第二类为较强水平去,属于该类的有2007年;第三类为中等水平区,反映了该年份科技创新水平一般,属于该类的有2004年、2005年、2006年;第三类为低水平区,反映了该年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属于该类的有2002年和2003年。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静态评价与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体系类似,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对静态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此评价指标数据采用的是中部六省2010年的数据。

结语

技能评估篇9

关键词:科技评估:问题;对策

科技评估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提出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发展领域、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和要素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科技评估是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对促进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科技评估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自20世纪初美国开展科技评估以来,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科技评估已成为许多国家科技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1 我国科技评估的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估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科技部和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推动下,从20世纪90代初开始,各层次的科技评估工作得以逐步开展。总体上看,科技评估的发展具有两个典型特点。

1.1 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内,美国是最早开展科技评估工作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成立了国会服务部(CRS),直接针对各委员会及议员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估,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即可认为是科技评估的雏形。20世纪40至60年代,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丹麦等国家开始进行科技评估,随后,瑞士、瑞典、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等国也都相继引入了科技评估工作。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3年原国家科委(现国家科技部)开始将科技评估手段引入科技宏观管理环节,作为国家科委宏观管理工作的突破口。1997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了部级科技评估的专业化机构――国家科技评估中心。1998年科技部开始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立项进行评估试点,这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估工作走向实质化阶段。3年的评估实践工作展开后,2001年6月正式出版了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第一个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科技评估规范》,紧接着12月又颁发了《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科技评估的类型、范围、组织管理、评估机构和人员、评估程序、法律责任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对我国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科技评估体系初步建立。

1.2 自上而下、政府主导

从我国科技评估工作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是在国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主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受其鼓舞,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开展了科技评估工作,并成立了相应的评估机构。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7个中央部委、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从业人员超过1 000人。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设立了评估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估中心,各高校的科技处开始设立专门的科技评估室或安排专人负责科技评估工作,黑龙江大学等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科技评估研究所),并开始进行评估人才培养的尝试,在“科技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下招收科技评估或科技评价研究方向的硕士生或博士生,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评估理论研究和人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2 我国科技评估的问题及障碍

2.1 评估机构独立性不强,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科技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组建和管理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经费也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大多数科技评估机构都与政府管理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在开展科技评估工作时往往受到一定的行政干扰以致偏离评估方向和目的,难以做到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与科学性。而且,因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或明或暗的关系,大多数评估机构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规模小、能力弱,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评估需求。

2.2 评估理论研究滞后。评估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在科技评估实践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理论研究却还停留在全盘引进和照抄的原始阶段。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科技评估”或“科技评价”的关键词对1980-2007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426篇,文章数量之多令人兴奋,说明我国的评估事业受到了学术界、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这么多的文章里面,绝大多数是工作总结或是对国外科技评估的介绍,真正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寥寥无几。评估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科技评估实践的健康发展,例如,目前我国科技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对科技评估的内涵还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和理解,常常把科技评估与其他类型的评估如无形资产评估等混为一谈。

2.3 人才队伍不精、建设不力。难以满足评估需求

第一,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科技评估的人员已超过1 000人,但这些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有待加强。第二,科技评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健全起来,目前,虽有部分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始招收和培养科技评估或科技评价方向的研究生,但却未见设置专门的“科技评估”或“科技评价”专业,大学本(专)科教育中也没有“科技管理”之类的专业,科技评估人才教育陷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第三,科技评估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科技评估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工作繁琐劳累、收入不高,并且常常因为评估涉及到被评对象的切身利益而受到被评对象的阻扰和非议,因此,许多评估人才一有机会就会转行,高校或研究院所培养出来的评估人才大多数也不愿意从事科技评估工作。

2.4 评估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评估环境急需优化

一是法律法规环境,虽然科技部及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出台了不少关于科技评估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但这些文件大多比较粗糙,不同文件之间难以衔接甚至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二是政策环境,多数地方和管理部门尚未认识到科技评估的重要性,存在“重投入轻绩效,重过程轻结果”等不良现象,也没有制定促进科技评估的相关政策,即使出台了政策也不会或难以执行。三是评估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力等因素,许多人对评估不能真正理解,对评估工作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评

估的风气也急需净化,为评估而评估、“频繁评估”、借评估的名义打击报复、在评估中弄虚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

2.5 评估结果的开发利用不足,评估的功能作用难以发挥

评估是为了加强监督和管理,要实现和发挥评估的这些功能和作用,首要的一条是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开发利用,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一方面,多数评估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有头无尾,为评估而评估,最后结果怎么样,大家都漠然视之,不闻不问。另一方面,评估结果出来后,从来没有或很少加以分析和利用,而是束之高阁,即使利用了,也往往存在使用不当的现象。

3 推进我国科技评估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技评估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更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加强科技评估理论研究,是促进我国科技评估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要加快对国外先进评估理论、方法的吸收和消化,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化的科技评估理论体系。

二要加大对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支持和投入,一方要面引导科技评估相关人员、机构重视理论研究,在开展评估业务的同时,鼓励评估人员及时总结提炼相关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提高评估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员的待遇。评估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虽然能对整个评估事业起到支撑和奠基作用,但其短期效益特别是短期的经济效益不太明显,许多评估研究人员因此都热衷于从事各种实际的业务活动,而没有时间或因担心收入不高而不愿意从事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因而;提高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员的收入,对发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给予重大奖励,非常有利于调动相关科研人员和机构开展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3.2加快科技评估人才培养

人才是评估工作的核心,是评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主体,加快人才培养,事关科技评估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可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科技评估”或“科技管理”专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科技评估机构共同培养科技评估或科技评价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科技评估机构可定期选派业务骨干赴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提供实习培训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科技评估的相关实践业务中来。 二是稳定现有科技评估人才队伍,科技评估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优秀人才,如适当提高评估人员的福利待遇,为评估人员提供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自由成长。

三是最广泛地吸收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参与科技评估工作。科技评估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事业,既需要缜密细致的思维能力,也需要高超的宏观决策和管理能力,还需要精细的运算和数理统计能力,因此,评估人员的配备和选拔,不能局限于某些领域和部门,特别要注意吸收科技管理、财务、统计、软科学研究、经济学等领域的人才。

3.3 加快科技评估机构建设

评估机构是科技评估活动的执行组织,加快评估机构建设,最根本的是培育评估机构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打造若干品牌机构。

一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机构体系,引导不同层次、不同属性、不同领域的机构相互交流合作、错位竞争。从国外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就评估机构的内涵和属性而言,一般可分为政府的、非政府的两种属性和部级、地方级以及科研院所级3个层次。目前我国虽已基本形成了这种“两大系列、三级层次”的评估机构体系架构,但还须进一步完善。

二要加快评估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引导评估机构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思,鼓励它们实施品牌战略,从根本上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通过转变政府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结束评估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种种不正当的关系,把评估机构置于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通过市场寻找业务,通过竞争锻炼能力。

三要鼓励民营、私营评估机构的发展,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团体设立市场化的科技评估机构。在业务委托等方面要给予民营、私营评估机构与官方、半官方评估机构同等的待遇和机会。

四要大胆引进、合理引导外商投资评估机构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发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于我国知识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一些跨国咨询公司、科技公司开始在我国特别是上海、北京等知识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设立科技类的评估咨询公司,对这些外国投资的评估咨询公司,要大胆引进,同时加以合理引导,鼓励本国评估机构与之合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创新和评估事业的发展。

技能评估篇10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新晨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

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3曹红辉,彭作刚.创业投资——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新概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4张景安.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