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3 21:04:45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篇1

一、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全所党员特别是所领导班子和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教育改革开放、领导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把教育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为服务江西教育发展大局,服务委厅中心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目标要求

试点工作要着力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1、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

坚定性。对事关我省教育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形成

共识,树立符合江西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自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各项工作。

2、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教育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教育发展的方法措施、领导教育发展的实际能力。着重提高所领导班子和全所党员开拓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准确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本领,提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本领,提高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本领,提高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本领。

3、发展难题进一步破解。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教育发展新的思路,抓住新的机遇确定教育发展新的举措,应对新的挑战制定教育发展新的对策,紧紧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大局,不断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

4、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着眼于构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服务江西崛起的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科研工作综合评价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指挥、操作执行和管理监督机制,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保证。

5、教育发展进一步推进。把试点工作作为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作为推动教育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教育科研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举办和谐教育上见到新成效,在加强我所党的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6、活动经验进一步总结。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组织全所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认真进行自我教育。所领导班子和全所党员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及教训,自觉查找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过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吸取教训,不纠缠个人责任。

2、突出实践特色。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结合起来,与推动本所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与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全过程。

3、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注意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

4、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党的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确保取得实效。

三、试点工作的时间和范围

试点工作从2O08年4月上旬开始,7月下旬基本结束,试点时间4个月左右,集中活动时间为3个月左右。

试点范围:所领导班子和全所党员。重点是所领导班子和处级党员领导干部。

四、试点工作的方法步骤

(一)准备工作(*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

1、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调查摸底,掌握全体党员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了解群众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明确试点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达到的目标要求。

2、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报委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备案。

(二)组织实施(*8年4月上旬至7月上旬)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8年4月上旬至4月中旬)

1、思想发动。召开全体党员动员大会,所党支部主要负责人作动员报告,对本所的试点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2、学习培训。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辅导、集中交流、案例分析、网络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全所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同志的重要论述、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以及有关学习材料,所领导班子尤其要精读《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试用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1)组织所领导班子成员集中进行专题学习交流;

(2)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响应省委号召,开展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响应省直机关工委的号召,开展“三创三评”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思路,评优秀调研成果;创造业绩,评优秀实践成果;创优机制,评优秀制度成果);响应委厅号召,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与此同时,在全所科研人员中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促进教育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以有质量、有价值、有份量的科研成果,为委厅教育决策服务,为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把全所同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和凝聚到推动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上来。

3、专题调研。所领导要领题调研,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所领导班子经过研究,确定两个关于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课题,由所领导班子成员领题,分别带领本所科研骨干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这两个课题是:

(1)进一步完善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研究;

(2)江西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调查研究要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研讨交流,深化全所同志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

第二阶段:分析评议(*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

1、分析总结。所领导班子及处级党员领导干部重点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领导班子要形成分析总结材料。其他党员、干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相互沟通思想,交换看法,提高分析总结的质量。

2、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所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分析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以领导班子名义写出本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总结报告。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可邀请党员、群众代表列席参加。党支部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开展民主评议。

3、通报分析总结情况。重点通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单位的分析总结报告要按照程序上报委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4、分层面组织群众评议。所领导班子组织本所干部职工、业务联系单位、服务对象等方面的代表对其进行评议。根据评议意见,领导班子对分析总结报告作进一步修改。

第三阶段:解决问题(*8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

1、制定整改方案。领导班子就班子分析总结报告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开阔视野,理清思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规定时限和责任,制定整改方案。

2、集中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所领导班子要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几件群众迫切希望办的实事。所领导要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其他党员干部也要结合自己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应当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3、向群众公布问题解决情况。采取适当方式,把存在问题和责任人、采取的措施和办法、解决问题的进展和结果等情况向群众公布,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阶段:完善制度(*8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所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划和体制机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1)建立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机制,更好地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服务。(2)建立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机制,更好地为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服务。(3)建立为教育繁荣发展服务的机制,更好地为普及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提供服务。

(三)试点总结(*8年7月中旬至7月下旬)

l、群众满意度测评。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活动试点评价体系。(1)在内容上,主要测评群众对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两个方面,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项目和子项,防止测评流于一般化。(2)参加测评的对象,原则上由己参加第二阶段群众评议的人员组成,同时,吸收一定比例的在试点中反映情况、提出问题的当事人代表参加测评。(3)在方法上,采取集中评议、无记名投票、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分层面开展测评。要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

2、总结试点经验。活动基本结束后,要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总结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和意见建议,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委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3、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大会。总结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试点工作结束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继续跟踪问题的解决,确保整改方案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省教科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蒋有慧同志任组长;万翼同志任副组长;王火生、吴重涵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范忠茂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试点集中活动期间,一般不安排外出活动。

2、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覆盖。要认真按照委厅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党员参加活动。离退休老同志和年老体弱党员参加活动,其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不参加活动。

3、所领导班子带头示范做表率。所领导班子作出榜样,带头学习调研,带头分析总结,带头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做出表率。

科学教案篇2

自2002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开始运行以来,由于司法考试主要是从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人才中选拔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考查的主要对象并非是高深的法学理论,而是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案例的能力。而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在国家法律教育制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法律人才,包括法律职业人才,法律理论研究人才等等,具有坚实的价值基础。鉴于司法考试试题所具有的实践性、技术性特征,法学本科生对案例教学也确有着强烈的需求。 但中国传统法学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层面上。存在着接受四年法学教育的法学本科生难于通过司法考试,不能进入到法律职业队伍当中,法学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法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司法考试失去优秀的应试者而且不利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如何从理念上、课程设置上加以调整,以改变传统法学案例教学模式,达到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之目的,是各层次法学院(系)不可回避的难题。 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影响 (一)司考题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在2002年之前,中国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各自为政的,不同的法律职业采取不同的资格考试方式和评判标准。2001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共同了《司法考试实施办法》,从而使司法考试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由于司法考试主要是从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人才中选拔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考查的主要对象并非是高深的法学理论,而是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案例的能力。 这在司法考试的试题中表现为:没有名词解释,没有简答,80%的题目都是小案例。 鉴于司法考试试题所具有的实践性、技术性特征。 因此,司法考试试题注重考察考生实际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思维逻辑分析法律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依照现行法律解决实务问题的法律运用的综合能力,是实务能力,属应用法学范畴。这种题型的变化有利于实务界考生。 (二)司法考试与现行法学教育模式的冲突。 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可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就其负效应而言,可能导致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脱离,并进而形成学生忽略高校的法学教育而重视考前辅导、重视应试能力的倾向。在这种压力之下,一些法律院校认为司法考试通过率已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删减公共课程而局限于司法考试科目授课甚至将课堂作为演练司法考试的场所就会逐渐成为许多法律院校的实际做法。授课重点也被迫转移到司法考试内容,教学方法向题海战术转移。“因而,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机械型、记忆型的,而非学术型、思想型的。”[1]此种现象在中国一些地方和部分高校已经发生,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损害了正常的法学教育。“就其正效应而言,如能使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既可促进法学教育改革,又可完善司法考试制度。在新世纪之初,司法考试伊始,我们就必须处理好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趋利避害,最大化地发挥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正效应。”[2]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学教学方法、科研有一定的影响,即以司法考试为契机,对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认真地反思,使法学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采取典型的司法判例剖析与法学理论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从而加快法学教育的改革步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法科生就业率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法学教育环境之目的。在科研方面,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法律的应用性研究,注重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二、现行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弊端 (一)“案例教学法”含义“案例教学法” (Case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率先将其适用于法律教学中。1870年前后,时任哈佛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郎得尔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并加以推广。 由于各国法律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不同法系国家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其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则无足轻重。但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也开始注重案例教学法,并把案例教学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3]。 (二)现行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弊端 中国现行课堂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教育方式。法学本科学生四年近30门必修和选修课,基本上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讲授的内容多是概念、原理。在法学类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内容、手段、教材使用等环节等方面与司法考试的科目、内容不相衔接。教师教学存在困惑,只能按照传统的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再加之部分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因此在案例教学这个环节上,根本性改观措施迟迟不能出台和获得有力的实施。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中国法学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司法实践的需要差距很大。中国法学教育不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与司法实践要求严重脱节,影响了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和发展,也影响了司法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 三、两者的良性互动 既然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是相关联的,而两者在现实当中也没有能够良性互动。“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司法考试不能忽略中国法学教育的实际,必须衔接好与现实法学教育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求法学教育应尊重司法考试的本质与规律,以司法考试为契机,加快法学教育的改革步伐,实现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良性互动。”[2]中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法学教育不仅培养法律职业人才,而且培养治国人才,是职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法学教育不仅向学生讲授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其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要培养复合型的优秀专业人才。司法考试制度作为选拔法律职业者的资格考试制度,与法学教育是互动的,司法考试的内容以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为基础,同时,司法考试又能促进法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两者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关系。#p#分页标题#e# (一)注重法学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1.积极展开案例化教学。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色彩特别浓厚的学科,如何转变原有的填鸭式的灌输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途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技巧,使法学类课程尽可能的服务于培养高级法律实践性人才。同时,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给法学学生提供必要指导和培训,以应对司法考试对本科法学教育带来的冲击。上述问题一直是困扰法学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2.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色彩特别浓厚的学科,要转变原有的填鸭式的灌输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途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技巧,使法学类课程尽可能的服务于培养高级法律实践性人才。同时,尽大可能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给法学学生提供必要指导和培训,以应对司法考试对本科法学教育带来的冲击。在依靠法学教育,尊重法学教育基础在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将司法考试融入日常法学教育。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增加一定比例的机动课时,以便灵活地穿插新法律的专题内容。 3.加强法学教学与司法实务部门的互动进一步丰富实践性教学。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司法系统的资深法官、检察官或经验丰富的律师定期到学院开展讲座,帮助解答学生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疑难法律问题,引发学生对司法实务中比较前沿、敏感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提升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二)在法学教育进行改革的同时,司法考试也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第7条规定,“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因此,通过公平、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式,科学、公正、客观地检验应试人员是否具备担任法官、检察官和从事律师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现行司法考试主要反映考生的记忆能力和对法律一些基本条款及司法解释的一些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在立足法学教育现状基础上,可以借鉴德国、日本、韩国等大陆法系国家所采取的阶段性司法考试模式,实行阶段淘汰制。全面测试应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应用能力。具体而言,测试应试人员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判断、分析、解决社会法律问题、具体事例、案例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一般的应用能力如此,从而对法学教育产生良性的导向效果。

科学教案篇3

我国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综合评估活动的开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的方法、成效等也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近年来才开始推行,并逐渐扩大了影响范围。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教学提供服务的重要部门,设定合理的图书资料指标对于促进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开展,提升高效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信息质量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如果依然沿用原有的纸质图书相关指标,很难适应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只有对图书资料指标的相关设定进行分析并改进,才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设定高校图书资料指标方面存在的不足

1.1对馆藏资源的评估范围不够广泛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对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评估,只设定了年均藏书量与年均进书量这两个指标,并且这些指标只是限定为纸质图书,对于数字化资源并没有纳入其中。这样的评估指标将图书资源的投入与规模作为重点,完全无法摆脱传统图书管理理念的束缚。而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下,很多高校图书馆可能存在图书的随意采购,并且在不注重质量的情况下扩充馆藏资源的问题,进而导致购进的图书质量低劣,或者完全没有利用价值。一些高校图书馆为了达成以上两个指标,存在将已经过时的图书重新加工使用,或者对部分图书随意增加副本,不仅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问题。

1.2没有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深入分析教学评估方案中对于图书资料指标的设定,可以发现其中并没有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在一方面这些指标并没有与读者满意度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没有体现出对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考核的内容。由于评估方案中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读者满意度评估方法,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开展评估工作过程中,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迎合,以保障在综合评估中得到好的成绩,而很少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这与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相背离的。同时现有评估方案中没有涉及到对馆员进行素质考评的内容,这也忽略了人在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若图书馆无法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很难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1.3对地区差异性欠缺考虑

评估方案中指出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年平均进书量为三到四册,而每个学生所阅读平均图书的数量为60至100册,这些规定并没有体现出地区差异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且相同类型的高校在自身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很难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评。若部分图书的价格持续上涨,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就很难达成评估方案中规定的目标。

2.高校图书资料指标的具体改进策略

2.1提高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并且可以促进图书馆内涵的拓展。高校图书馆若无法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很难提高馆藏资源以及信息服务的质量。著名图书管理学者哈里森指出,就算是在全球范围内水平较高的高校图书馆,若无法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并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很难为读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这样来看,在高校开展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要提高对图书馆的评估质量,就需要提高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高校图书馆可以从业务技能、学历、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图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

2.2加入测评读者满意度的内容

高校本科评估方案中应该加入测评读者满意度的内容,以体现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高校图书馆作为为高校教学提供服务的机构,需要尽量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为师生创造良好的信息获取环境,促进高校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评估方案中纳入评估读者满意度的内容,对于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有益。

2.3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读者对馆藏资源的需求,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社会效益。高校本科评估方案中的年均进书量,以及学生的年阅读量这两个指标,虽然能够反映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量,但对于高校馆藏资源的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率很难进行评价。因此,在对馆藏资源进行评估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纸质图书以及其他图书资源的购买与利用情况,并分析图书资料的利用效果。可以引入“适用率”这一指标,保障图书馆收藏书目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计算方法为使用当前用户借阅图书资料的种类数目,去除以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种类并乘以百分数。高校图书馆有较高的图书适用率,就表明馆藏图书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即其也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

2.4根据区域的不同设定指标

我国制定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并没有界定地域性,并且对于各类高校均适用。但是由于不同高校所处的地域不同,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专业设置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导致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与服务内容不尽相同,在图书馆经费来源与主要任务方面也存在差异。我国在教育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对于不同的高校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并进行合理分类,以体现不同高校的特色。因此,在设定图书资料指标时需要结合高校的地域性,并充分考虑各类高校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同规模、区域高校图书馆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并明确国家对各类高校投入经费的差异。在清楚上述内容后根据不同院校图书馆的特点,设定有针对性的图书资料指标,将每个分类的具体要求体现在细节中,并保障指标体系有一定的灵活性,进而摆脱传统图书资料评估思路的束缚。

2.5在馆藏资源管理中引入电子仪器

在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并且更加注重对信息资源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大部分读者的阅读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获取所需的资源。高校图书馆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就需要朝着馆藏资源信息化、多样化以及信息传递高速化方向发展,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文献资源管理方法。而高校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以及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且不逊色于纸质文献。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改变原有的图书资料指标设定理念,创新图书资料评估模式,并将各种电子仪器引入图书馆藏资源管理中,进而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在对馆藏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不可将重心单纯放在纸质资源上,也应该及时补充电子资源,进而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

3.结语

科学教案篇4

关键词:病案分析教学法;妇产科;教学;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7.132

就病案分析教学法而言,其指的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医学院学生结合教学的目的,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采取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的一类教学方法[1]。通过这类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也能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2,3]。妇产科专业在医学院中属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而就教师而言,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病案分析法,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以很好的激发,更能使得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4]。为了探究将病案分析教学法应用于妇产科教学中的实践价值,新疆医科大学随机选取了80例妇产科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病案分析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的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新疆医科大学80例妇产科专业的学生依教学方法不同分为A组(病案分析教学组)和B组(常规教学组),每组各有40例。A组中,男妇产科专业学生76例,占A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50.67%,女妇产科专业学生74例,占A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49.33%,年龄最大的学生为24岁,年龄最小的学生为19岁,平均值为22.7±3.97岁。B组中,男妇产科专业学生75例,占B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50.00%,女妇产科专业学生75例,占B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50.00%,年龄最大的学生为25岁,年龄最小的学生为18岁,平均值为22.8±4.15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平时学习成绩及入学成绩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1.2教学方法B组妇产科专业学生采用如下常规教学措施:结合教学大纲实际,针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理论教育,并且配合相应的临床见习实验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在实验当中进行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配合计算机、视频播放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授课。A组基于B组的常规教学法,还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应用了病案分析教学法,具体如下:在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充分的将病案进行了相应的渗透,并且将讨论的中心点定为了诊断,而就讨论的辅助内容而言,定为了患者的检查过程和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就具体的操作而言,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病案直接将要讲的课题导出,而后,伴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了解了病案的内容,然后教师通过悬念和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专注力被吸引过来,而在问题设置和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教师需要结合教授课程的重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及时设置出来并且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展示,这样,就使得课堂以问题的方式开展下去,学生思考的时候也带着问题去进行思考,从而使得思考和学习有的放矢。就教师而言,在给予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需要对病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在课后还可以给予学生安排作业,让他们对病案进行分组讨论,使得他们自身学到的知识及时巩固,也可以让学生对某种疾病的典型病案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之后,要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将不足之处进行明确,同时也对他们的优秀闪光点进行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应该鼓励他们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使得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得到培养。1.3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学习效果调查试卷,从而探讨不同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比。如果学生的试卷得分成绩介于80分-100分之间,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优;如果学生的试卷得分成绩介于60分-79分之间,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良;如果学生的试卷得分成绩介于0分-59分之间,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差;优良度为前两者的优良率之和。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如表1,A组中,有80例妇产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优,占本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53.33%;有57例妇产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良,占本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38.00%;有13例妇产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差,占本组患者资料的比例为8.67%。B组中,有69例妇产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优,占本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46.00%;有54例妇产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良,占本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36.00%;有27例妇产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差,占本组研究资料的比例为18.00%;A组妇产科专业学生优良率91.33%明显高于B组妇产科专业学生优良率82.00%,(P<0.05)。

3讨论

新疆医科大学是新疆医科大学的附属教学单位,是自治区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妇科病区共设置病床300张,共有150多名医护人员,年收治病人4000余人。教学病种丰富,妇科专业技术力量雄厚。但目前在教学病案库方面的工作空白,造成大量临床资料的流失,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并不能展现肿瘤医院在教学方面的独特优势。出现一方面教学医院病种丰富,另一方面学生见习时见不到教学见习病员的情况,因而采取病案分析教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病案分析教学,不仅能使得教学病案库得以充实,也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对妇产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我校最近几年将病案分析教学法应用于妇产科教学中,研究结果发现,A组(病案分析教学组)妇产科专业学生优良率91.33%明显高于B组(常规教学组)妇产科专业学生优良率82.00%,(P<0.05)。可见,采用病案分析教学法有着很好的效果,针对此教学法的优点,笔者进行了总结,如下:第一,病案分析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以往的妇产科教学过程中,大都没有和具体的病案结合起来,如此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学习毫无兴趣[5]。而将病案分析教学法进行应用后,教师采用了病案导入的课堂初始方式,充分将课堂理论和病案实际进行了融合,在课堂中,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病案中患者为什么发病,发病的具体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的机理,然后结合所学理论对其进行诊断并且一起提出治疗对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清楚明了,而且十分丰富和生动,很容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得到了充实,使得其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激发,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二,病案分析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得以培养。对于某个临床症状而言,不会只在一种疾病中有所体现,而且就疾病一些特征而言,也不会尽如书本,因而,怎么样去针对某个症状判定属于哪种疾病,是临床上面临的问题。通过病案分析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于临床实践。比如,面对一位休克患者让学生模拟应该做的紧急处理时,学生就应该先通过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发病情形,然后得出为什么会伴随脏器破裂的原因,接着和诸多妇科炎症诸如急性盆腔炎、流产等病症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病症及病情的鉴别,在整个学生的模拟过程中,教师要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全面而正确的对患者的病症及病情进行鉴定。第三,病案分析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当前,就医学院学生而言,考试的内容已经日趋丰富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卷面选择题,而是充分融合了理论和临床实际[6],而应用病案分析教学法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自身所学知识利用起来进行分析病案的平台,如此,不仅能够推进学生的诊断准确力进而合理的治疗患者疾病,更能在这个过程中推进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的理解力。综上所述,病案分析教学法在妇产科专业学生中进行应用,有着相对较高的学生优良率,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得以培养,可以使得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静,张西安,李雷.病案分析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2):69-70.

[2]胡晓玲,傅美华,肖风华.典型病案教学法在妇产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53-54.

[3]冉素一.病案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体会[J].大理学院学报,2004,(1):90-91.

[4]热衣拉木•吐尔地.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8):337-338.

[5]李焱,周浩.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病案分析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7):151-154.

科学教案篇5

我们进行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尝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实施案例教学确实比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教学手段优越,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临床思维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从“填鸭式”单一教育变成图文并茂、声画并举地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比如前置胎盘的病例,以临床症状晚期无痛性阴道流血为切入点,从病例所给出的临床资料中找出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同时与前置血管破裂、流产等相关疾病鉴别,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较快的适应临床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听课时的注意力明显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课堂气氛活跃,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2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解决了临床实习难的问题

在妇产科教学过程中,某些概念和机制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学生很难在临床上见习到涉及生殖系统的疾病。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借用图像、声音、动画将难于理解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措施栩栩如生的展示给学生,使其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且真实的l临床病例,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场景,学生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在教师引导下逐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临床应用能力,也有效地解决了妇产科学临床实习难的问题。

1.3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妇产科学教学中经常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如内科、外科等知识,医学院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课时的不断压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困难的。多媒体案例教学能压缩授课时间,增强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理解,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无需板书、绘图,光盘图文信息形式丰富、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给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解决了临床资源匮乏的问题,并且还节约了授课时间,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缩短了学习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多媒体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案例虽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授课方式也符合妇产科的教学特点,但是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授课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2.1案例的选择与分析问题

案例的选择与分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有案例均应是临床真实的、完整的、适应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的案例,切忌凭空编造。所选案例应由简到繁,由浅人深,适应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案例一经选出,还必须经过教师精心梳理、过滤。去粗取精,去繁留简,避免一大堆材料的简单堆砌。案例讨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周详的准备,案例分析的具体方法,应根据本次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的临床经验等来适当选用I。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起到调动、引导的作用。在案例讨论课结束之后,教师应该把病例归类整理,建立病案库,并附卜讨论提纲,为今后的教学和考核提供方便。

2.2多媒体的适度与学生的互动

适量多媒体教学固然具有很多的优点,但如果教师完全使用多媒体来演示教学内容,将会降低教师的主导地位,授课节奏过快,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性较差。多媒体技术仅仅应是辅助作用,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教师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基础E与板书等教学手段合理应用,这样才使课堂教学不会拘泥于多媒体上所展示的有限信息,教师还应在授课内容上很下功夫,精雕细琢,善于组织和控制课堂,着重组织与引导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终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3多媒体案例的操作及切入时机的问题

科学教案篇6

【摘要】医学临床课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笔者将病案教学法应用于儿科教学之中,通过选择典型病案,设置临床情景,将学生引入临床中,收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病案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较,有许多特色,尤其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在教与学方面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病案教学法 儿科教学应用体会

病案教学是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组织教学,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得出诊断及治疗措施等。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如何提高儿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从事临床工作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近年来在儿科教学中充分应用病案教学,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病案教学的方法

1.1 病案导入法这是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在讲“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这个课之前,笔者先讲一个小故事:一家长带一9个月大的婴儿到我家去玩,我看到孩子,并未问病史,也未作体查,就对婴儿家长讲了一句“你小孩很可能有佝偻病,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家长听后很惊讶,说:“你凭什么讲我的小孩患有佝偻病呢?”。 带着家长的疑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佝偻病”这一儿童常见疾病。刚才这个案例中为什么我这么有把握呢,因为我看到了孩子的“枕秃”、“方颅”体征…,由此导入“佝偻病”课题,同时用投影仪展现佝偻病病例典型体征的几幅图片,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起来……

1.2病案讲授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对病案进行剖析,渐进式讲授。首先,向学生展示典型病例,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结合病例讲解,逐个解决问题。另一种方式是展示典型病例,结合病例特点,逐渐展开,不断提出新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如讲授“缺铁性贫血”这一儿科常见病时,笔者先给出一典型病例,设计第一个问题:“该病儿该作何诊断?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结合病例思考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找到诊断依据,做出正确诊断;接下来设计第二个问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缺铁性贫血的辅助检查手段;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该病患,你觉得她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由此讲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预防;最后设计一问题:“对该患儿,应采取怎样的治疗方法?”,由此介绍该病的治疗。这样层层提问,使学生具有比较清晰的学习思路,能较好地把握疾病的临床特点,同时,通过病例的逐层剖开,学生感受到如同自己在临床诊疗病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病案比较法 儿科的某些疾病特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同一系统的一些疾病,学生很容易混淆,比如呼吸系统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有时就不易鉴别,其中一个听诊的鉴别点是肺部闻及“可变的音”(支气管炎)和“较固定的中、细湿音”(肺炎),笔者在讲授两者区别时,常引入临床病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病例的比较,很容易就抓住鉴别的关键,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把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还不容易遗忘。

1.4 病案回顾小结法在介绍系统疾病时,讲完一个疾病后,如果时间允许,笔者常利用课上5分钟时间进行小病例分析,以此对刚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使学生对课堂上所讲内容掌握得更牢,收到很好的成效。

1.5 病案讨论法病案讨论法是儿科教学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国内外的医学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有一套行之有效、相当规范的操作模式,成功培育出理论联系实践、临床思维能力强的优秀医学生。实施的方法如下:教师在理论课后即给予学生预选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自学相关知识,重点解决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治疗原则、怎样解释临床出现的现象等方面的问题,课堂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作主要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观点可争论。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自我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主持、引导、答疑和总结作用。笔者在儿科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对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在此过程也提升了教师的课堂组织和驾驭能力,对教与学都有很好的促进。

2 病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1 备课充分,精选病例在病案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熟知儿科学的教学内容,领悟教学要求,围绕教学大纲,精心准备病例,应谙知病例所反映的理论知识,结合病例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病例的收集要典型、有代表性,并且病例的篇幅大小应与教学时间相适应。笔者在这方面也有较深的体会,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中专和成人大专、本科几种层次,不同层次的病案教学,笔者会区别对待。如针对中专生普遍基础较差的特点,在进行病案教学时,笔者一般从最基础、最简单的病种、最典型的病例入手,如“小儿腹泻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等,其病情单一,较易与理论衔接,学生分析起来难度不大,较易把握,不会感觉太大压力而放弃;而对成人大专、本科层次的,学生多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基础,病案讨论时,笔者一般选择有一定难度,甚至有一定争议的病案,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1 设计问题要准确,富有启发 病案中提出的问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 多提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又能联系临床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要难易适当,又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 课堂引导是关键 病例分析时,教师课堂引导是关键,教师要运用多种技巧和方法在课堂上发挥好引导作用,切忌包办代替,一定要留出让学生发挥的空间和时间。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点面结合启发引导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进行病例讨论时,各小组先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重点发言,不足时由组内成员补充,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而且各组之间的表现形成了一定的比较,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于学生在讨论发言中出现的某些观点和问题,笔者再进一步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

2.4 创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师要从主角变成配角,让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换成一个自主学习者,多鼓励,少批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5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病案教学中,同一个问题,学生经常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此时,作为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或查阅资料寻求答案,培养其探索精神。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一时不能回答,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待,可下次课时待查证后再作回答,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不会削弱教师的威信,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而且言传身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病案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较传统讲授法有着显著的优势。但也应看到,病案教学法不能作为儿科学教学的全部形式,传统讲授法对保持儿科学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病案教学法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师的把握程度合理选择,不可一概选用或一概不用,病案教学法只有与传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结合,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尚宁川. 病例导入式教学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09,(9): 77-78

科学教案篇7

1、医学专业教育档案的重要性

由于在医疗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医学资料不计其数,每一份医学资料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都非常重要。比如重要的医学教育档案,类似于课堂医疗事故、实践医疗记录、学术讨论会议记录、案例分析、医疗专业学院费用明细、人事任免等资料。最后就是最重要的档案材料的管理,这些资料包括在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发现、国外案例的视频与论文、重大医疗事故记录等。以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档案资料对专科医学院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医学专业教育档案的作用

医学专业教育档案记录了医学专科学校在进行日常管理与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事情。对这些档案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让医学院发现自己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改进,为教学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持。再者,对医疗教学过程的完整记录,可以将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课堂情况与专业技术掌握程度完整的分析,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供理论支持。

二、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规范化

我国在医学专科学校的档案管理方面逐渐施行规范化管理,但是在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了多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医疗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遭遇到的问题

a)档案种类繁多由于医学专业教育机构有着不同的专业划分,师生人数众多,不同专业课程人数不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档案资料的记录与管理面对着众多的困难。其中就包括日常学院管理、教学教务、学生集体突发事件、学生个人教学情况的统计,以及一些学术性讨论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些工作是传统医学院校档案管理过程中所没有的,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b)责任心不够由于在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很多院校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并没有高度的重视。院校负责人认为档案管理作为辅助管理部门不能为学院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所以经常忽略档案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医学院的档案管理就是简单的记录与管理,意识上的疏忽导致档案记录不全,数据资料丢失情况频发,而无人负责。c)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对医学专业教育领域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医学教育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记录与管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后期的统计与分析过程中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与理论支持。

2、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意义

在医学专业教育领域,档案管理并不同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医学领域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我国医疗事业的提供了无数合格的医疗工作者。首先档案内容的分类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档案管理资源,避免了统一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实现科学化管理。

三、医学专业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建议与对策

1.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

档案管理在管理学专业中是一门系统学科,它并不仅仅包括我们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形成现代档案管理制度与方法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条件。例如现代化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大楼,中央式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目前此类技术很难全面的应用到医学专科学校的档案管理中,但是,这种档案管理制度是可以被借鉴应用。

2.提高学校负责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由于长久以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许多医学专科学校主要负责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疏忽,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教学中对某些医学领域的讨论中的成果的记录,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发表,这是对医学事业的贡献。但是,由于缺乏及时、全面的记录,导致这种新的理念无法在广大范围内传播,间接的造成了医学界的损失。所以,作为医学专科学校负责人,应当认识到档案记录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学校,还对社会医疗事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3.增加档案管理经费投入

在医学领域和医学专科学校负责人逐渐认识到档案记录与管理的重要性的情况下,档案记录与管理的经费投入都会逐渐的增加,进行自身管理现代化建设,医学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心建设也就成为了可能,最终可以为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档案管理网络打下基础。

四、总结

科学教案篇8

在教委小教科和教科研中心的领导下,对全县小学进行工作视导,是教科研中心小教部的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小教部发挥指导,评价,研究,培训和服务作用的途径之一。通过视导活动,及时了解全县各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发现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为了使视导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达到促进全县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目的,特制定视导方案。

二视导原则及方法:

1.配合主管部门评价性视导和小教部自身视导相结合。2.集中视导和分散视导相结合。3.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参与活动与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问卷相结合。4.教研员随机示范与指导相结合。

三视导内容:

(一)德育工作

1.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思路[1]是否有校级以上改革课题。[2]改革措施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2.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建设

[1]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组织建设情况。

[2]班级德育工作和学生道德品质评价体系的建设情况。

3.德育渗透工作[1]各课教学德育渗透情况。[2]环境德育渗透情况。

4.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情况[1]德育活动是否贴近学生生活。[2]德育活动是否具有系列性。[3]德育活动的随机性和系列性是否有机结合。

5.德育研究工作[1]是否有完整的研究资料。[2]研究成果及其推广情况。

6.思想品德课改革[1]是否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2]是否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性活动。

(二)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思想[1]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否明确。[2]教学改革的措施是否具体可行。

2.教学管理制度[1]业务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是否规范。[2]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是否健全。[3]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

3.教学研究工作[1]是否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不同层次的教改课题。[2]是否能够把教学研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3]教学改革成果及其推广情况。

4.教研组工作[1]教研组是否能够根据教改课题开展教学理论学习活动。[2]教研组是否能够教改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3]教研组是否能够根据教改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课活动。[4]教研组是否有不同级别的研究成果。

5.课堂教学

[1]教学设备设施使用效率。[2]教师课堂教学水平。[3]学生学业质量。[4]课程开设情况。

6.学科课外活动[1]各学科能否配合课堂教学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活动。[2]能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特色的学科课外活动。

(三)校本教研工作

1.学校校本教研的整体思路及工作计划2.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1]校本教材的编写。[2]校本教材的使用。

四结果与反馈

科学教案篇9

一、案例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1.案例的准备

微生物学涉及内容广,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平时学起来就觉得比较困难。同时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医学生,有效的教学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案例的选择和准备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认真斟酌。

我们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根据教学大纲整理清晰教学思路,选出适合进行案例教学的能容,按照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编排。例如我们从学生都熟悉的狂犬病入手,逐步让学生掌握病毒的生物学特点、病毒的基本特性,并引导学生掌握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同时思考其他病毒的特性以及防治。

2.学生对案例的阅读

案例安排下去后,由于学生基础稍差,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和解答可能不到位,需要老师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解答,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且提醒学生要从那些方面思考。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讨论

这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一般我们会在前面一次课提出案例,然后给学生自己下去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到下一次课我们先通过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总结问题后再进行全班讨论。进行的是个人―小组―全班的讨论模式,这样一来大家能够从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很多知识点也在讨论中不断强化。同时老师在讨论过程中的作用也很重要,老师需要控制整个讨论的情况和进程,关注学生,不要偏离话题,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

4.总结和评价

讨论后对所谈论内容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指出本次讨论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的讨论做好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讨论情况,需要老师自己根据平时的情况慢慢摸索。同时要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不断的修改案例,以达到教学要求。

二、发现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专科院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浓,医学类院校又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很多专科学校老师面临的问题。案例讨论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由易到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在问题讨论和准备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入手,相关的知识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2.案例的准备和积累困难

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目前的尝试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我们使用的很多案例都是来自于其他高校,由于学生特点不一样,学习要求也不同,所以发现这些案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适合。多次使用较难和较偏的案例,学生失去新鲜感后对我们的案例教学也没有了兴趣。所以,我们必须结合自己学生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案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修改。案例的准备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对知识点和案例进行甄别,上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谈论情况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案例进行修改。对老师的各个反面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要顺利完成这些,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去努力提高自己。

3.拉大学生的差距

案例教学法能在美国顺利实施和美国学生“我要学”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但是中国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都是“要我学”的态度。开展案例讨论,对于热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会很好的和老师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专科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做到自己找资料学习并参与讨论。再加上班级人数多,甚至于有些时候还是上百人的大班授课,老师更难关注大“滥竽充数”的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慢慢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如何改善这一问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

科学教案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 案例教学 互动式教学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出路,这种改革创新的浪潮再次将案例教学的探索推向了高潮。卢智增(2009)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研究基础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还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以演绎为主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对于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而言,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学科本身的普及和发展,还是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最早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法学案例、工商管理案例的相继出现。孙伟、陈涛(2015)分析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认为与传统讲授式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特殊的教学运行机制,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实的体验案例所描述的场景,并以当事人的角色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史传林(2009)认为案例教学具有促使教师关注相关领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功能,应用于公共管理学科,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具有很强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关于公共生活领域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刘召(2011)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春城、刘玉芝(2012)指出公共管理是关乎公共部门、公共职能、公共秩序以及公共利益的公共生活领域内的特殊活动,对于缺乏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讲,要想在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更加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维度:自主性差,参与程度较低

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明显。卢智增(2009)总结了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不够,提出质疑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尚未形成。奥尔鲁木(2015)对比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方法后,发现美国的案例教学常常会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获取课程成绩,以此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比之下,国内课堂气氛则显得十分沉闷严肃,部分学生受到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2.教师维度:角色错位,教学效果不佳

黎玉升(2012)认为很多老师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案例教学中角色定位不清,通常只在理论授课之后才引用案例证实观点,或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过多地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呈现“重灌输、轻启发”、 以讲授和讨论代替了真正的案例训等本末倒置的现象。陈朝旭(2014)认为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之案例教学对教学技巧、课堂管控能力、应变及协调的能力要求较高,从心理上对案例教学存在排斥现象。马杰(2009)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多半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的教授,无法胜任案例教学的任务。

3.案例维度:三多三少,案例资源匮乏

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卢智增(2009)认为案例资源直接关乎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资源就面临着“三多三少” 的问题。“三多三少”指的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西方的案例多,二手的案例多,一手的案例少,本土的案例少,旧的案例多,新的案例少。陈菲菲(2013)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案例的主要来源,即:国外引进、高校编写、直接选取报纸、网页和传记文等。但由于文化和国情的差异,国外引进的案例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高校编写则受到人财物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案例的典型性、完整性及系统性受到质疑;直接选用报纸、网页和传记文等由于缺乏系统地加工、处理,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专业针对性,甚至会偏离公共管理的专业学科角度。郭恒(2015)从案例选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前高校公共管理案例存在缺乏时效性、缺乏代表性、甚至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等问题。

4.流程控制:反馈缺位,环境设施较差

科学严谨的流程控制才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保障,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控制工程。从案例编制阶段到课堂实施阶段,再到评估反馈阶段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李勇(2008)认为案例准备、课堂使用及效果反馈是三个息息相关的环节,任何环节的缺位或者不到位都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教师缺乏对反馈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反馈环节的缺失。赖秀清(2013)针对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作了具体分析,认为班级规模过大、座位编排不适宜、教学课时不足、硬件设施不齐全也是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发展的建议

1.学生应树立自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与技巧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学生应该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公共管理学生应该具备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素养。奥尔鲁木(2015)主张建立一个以案例教学为重要参照指标的关于期末考试成绩、日常考核标准在内的教学机制,以此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活动参与度。肖静(2010)基于“X、Y理论”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进行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发言机制,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感到压力,还可以提供自主表达意见的机会,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有机结合,以此降低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以及自我边缘化和沉默化的可能。陈朝旭(2014)认为应该为学生制造充分的参与机会,乃至于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制作,可以更充分、深入的了解案例教学及案例背景,为课堂研究提供良好的参与基础。

2.教师应适应课堂角色的转变,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成效。陈菲菲(2013)提出要改进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理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由演讲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身份向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身份转变。赖秀清(2013)认为要提升案例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转变教师角色和提高自身素质两大方面进行考虑,转变教师角色主要指从主角向配角、从师道尊严向良师兼益友和从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的转变。罗若愚、涂丁文(2013)提出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不仅要“送出去”,让有潜质、有意愿的教师送出去接受更好的培训和提高,还要“请进来”,邀请校外名师传经授课,不断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水平。

3.加强案例本土化建设,完善公共管理案例库

徐祖迎(2015)提出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标准:必须是真实的;答案不唯一化、绝对化;能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要解决的问题及决策主角是明确的;能够禁得起深入分析,同时尤其要加强案例本土化的建设,编写能够体现我国文化背景、反映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提高本土化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比重。卢智增(2009)提出的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创新路径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各高校单位可以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黄珥东(2013)认为编制案例库需要有效的结合具体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来实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立了一些案例库,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全国MPA案例教学库等,但是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4.完善流程控制环节,优化相关环境设施

当前学者从流程维度出发研究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主要的研究焦点是课堂之后的评价与信息反馈环节,而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定量的绩效评估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吴乐珍、李会平(2010)认为案例教学是一个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在内的系统过程,有效的绩效评估不仅可以指明案例教学努力的方向,还可以提供可靠的衡量依据。李勇(2008)主张在课堂研讨之后,应该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课堂开展的情况进行讨论和评价,老师也应该进行课堂自评,根据师生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案例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不仅可以使现有案例达到效用最大化,还可以对制作新案例提供启发和帮助。从教学环境及设施上来看,赖秀清(2013)认为一方面要规范案例教学对班级规模、座位编排、课时需求等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应该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和优化教学环境。

正如宁骚所言,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案例三要素不断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案例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是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需求,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对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在教学模式上的一种有力回应。

参考文献

[1] 卢智增.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路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206-209

[2] 孙伟,陈涛.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哈佛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7-103

[3] 史传林.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0):99-103

[4] 刘召.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流程设计[J].学理论,2011(13):240-215

[5] 王春城,刘玉芝.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功能类型与应用策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4):106-110

[6] 奥尔鲁木.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述评[J].卷宗,2015(4):106-107

[7] 黎玉升.浅谈教师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3):259-260

[8] 陈朝旭.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4(2):83-87

[9] 马杰.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障碍与克服[J].黑龙江史志,2009(20):150-151

[10] 陈菲菲.高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3(26):150-153

[11] 郭恒.浅谈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问题[J].高等教育,2015(7):117

[12] 李勇.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障碍及解决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77

[13] 赖秀清.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14] 肖静.基于“X、Y理论”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探讨[J].林区教学,2010(8):1-3

[15] 罗若愚,涂丁文.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120-124

[16] 徐祖迎.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2):101-105

[17] 黄珥东.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