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输十篇

时间:2023-03-23 22:59:00

网络传输

网络传输篇1

100G传输的主要技术挑战

传输网络经历了线路速率从2.5G升级到10G、从10G升级到40G的历史。波分传输技术一直面临着一系列的物理限制。在从40G升级到100G过程中,这些物理限制因素仍然存在,而且更为严重。这些物理效应都和传输的线路速率和传输距离有关,线路速率越高,传输距离越长,这些物理效应及其对系统的危害也随之加剧。而波分传输技术的整个发展历史,就是不断的面对这些物理限制,挑战这些物理限制,不断的产生出新的调制解调技术,最终满足网络传输对线路速率和距离的需要。

OSNR 光信噪比容限

超长距离波分传输系统采用光放大器来克服光线损耗,延长无电中继传输距离。而光放大器在对光信号进行功率放大的同时,也会在光信号的频带范围内产生自发辐射光放大。在接受端进行光电探测时,自发辐射光放大和光信号会产生拍频效应,所产生的白噪声是波分系统那个最主要的噪声来源。另一方面,在波特率提升时,光接收机的电带宽也需要随之而线性增加,这样才使得接收光信号时不至于产生严重的滤波失真现象。而更宽的接收机电带宽将使得更高功率的拍频噪声进入接收机的判决电路,从而造成误码率的增加,以及OSNR要求的提升。一般而言,光信号的数据速率每增加4倍,传输系统的OSNR要求的分贝值会要求提高6dB。按照这样计算,在考虑到7%FEC开销的情况下,100G传输码型的线路速率将达到112Gbps,此时接收端OSNR将达到16.7dB,这将很难支持超1000km的商用化100G传输网络。

色散容限

光信号在光纤中的色散效应来自调制光信号的光谱中的不同频率成分在光纤中的传输速度不同,从而导致承载业务信号的一串光脉冲发生畸变,导致相邻光脉冲之间产生码间干扰,使系统产生误码。传输光信号的色散容限与光信号的光谱宽度成反比,同时和光信号的脉冲宽度成正比。当信号的波特率提升4倍,其光谱宽度会提升到4倍,脉冲宽度会降低到原有的1/4,因此色散容限会降低到波特率提升前的1/16。对于100G NRZ-OOK信号,调节范围为几百ps/nm的可调色散补偿模块因为调节精度问题而不能满足要求。可见,对于100G传输,色散容限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而传统的光学色散补偿方法已经不能克服色散容限降低带来的危害,必须采用更新的补偿措施,才能使得100G传输成为可能。

PMD容限

光线出了会导致不同频率的光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外,即使对相同频率的光,只要其偏振模式不同,光线也会导致其传播速度不同,这称为偏振模色散(PMD)。偏振模色散也会导致光脉冲的码间干扰,进而导致误码和系统代价。调制光信号的PMD容限和光脉冲的脉冲宽度成正比,调制频率越高的光信号,其脉冲的时间宽度越窄,PMD容限也越小。当光信号的波特率提升4倍,比特周期会降低到原来的1/4,因此PMD容限会降低到波特率提升钱的1/4.对于112Gbps的NRZ-OOK信号,其PMD容限是42.8Gbps系统2.4ps的1/4,已不足1ps,无法达到工程要求。因此在100G传输系统中,PMD容限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常规的强度调制-直接检测码型调制及接收方式无法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非线性效应

传输光纤中的Kerr非线性效应来自于光脉冲对光纤的折射率的改变。kerr效应会对光脉冲产生时域的相位扰动,这些相位扰动会经由光纤的色散效应转化为光脉冲的波形畸变,最终产生误码和系统性能损伤。光纤Kerr非线性效应可分通道间效应(inter-channel effect)和通道内效应(intra-channel effect),前者包括自相位调制(IXPM)、通道内四波混频(IFWM)等。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强弱与入纤光功率、光信号的光谱宽度、调制码型特性、光纤色散系数以及跨段数均有关系。一般而言,光信号的调制速率越高,对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忍耐程度越低。而一些特殊的码型调制技术,如相位调制、RZ码型调制等,有利于增强传输码型对光纤非线性效应的抵抗能力。

100G传输的关键技术

光信号波特率

波分系统的传输码型若只采用一个二进制通信信道是无法满足100G速率和50GHz间隔传输这两个要求的。必须在光通道内采用更高级的复用技术,使得一个光信道内部存在多个二进制信道,在保持线路比特率不变的基础上降低传输的波特率,从而在线路速率提升到100G的同时,仍然保持光谱带宽明显小于50GHz。这些技术包括:正交四进制相位调制、偏振复用。

调制技术

在相位调制中,业务信号是由光信号的电场的相位上承载的。而光信号的相位取值范围为[0,2π],理论上来讲光电场的每一个相位取值点都可以承载业务信号。以BPSK为例,大家选取了0和π两个相位取值点来承载二进制码流信息。例如用相位中的0来承载业务信号中的“1码”,用相位中的π来承载业务信号中的“0码)。而QPSK则使用了光场相位的4个取值(π/4、3π/4、5π/4、7π/4)来承载信号码流。任意两个相位取值之间相差π/2的整数倍,相邻码元之间两两正交。

具体实现上,我们可以将一个速率为为100G的二进制业务通过串-并转换,分成两路并行的50G速率信号,将两路50G的二进制信号的“0”、“1”信息码元分别调至成第一路、第二路光信号的0、π和π/2、3π/2相位,然后将两束相同波长的光合并为一束光。在一束光的内部实际上采用了两个子通道,每隔通道的波特率是25G,而线路速率为100G。

偏振复用

偏振复用技术有诸多好处,首先,它和QPSK调制结合成的PDM-QPSK调制码型,可以将112Gbps的线路速率降低到28Gbps的波特率,大大降低了系统对光器件的带宽要求,是的目前成熟的40G光电器件工艺也能够制作用于100G的系统所需的光器件。其次,PDM-QPSK技术大大降低了光信号的光谱宽度,是的50GHz间隔的WDM传输成为可能,将光谱利用率提升到2bps/Hz。

目前,PDM-QPSK调制技术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确定为未来100G长距离传输的标准调制方式。

100G的波分传输技术将面临与40G一样的挑战,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个方面,100G的核心技术——相干接收技术、DSP技术、FEC技术,我们这里不做深入介绍。

目前国内综合运营商的省际骨干传输网络,已经全面的从10G WDM切换至40G WDM,面对未来网络速率的不断提高,100G WDM已经作为运营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中国电信已经率先在100G WDM领域完成了研究型测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正在积极的紧锣密鼓的准备100G的商用测试。我们有理由相信,100G WDM必将作为未来传输的主要技术形态,为我们提供更大带宽的传输容量。

网络传输篇2

0引言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是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运行检修管理、提升输变电专业生产运行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技术、广域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各类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其建设和推广工作对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运行管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是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布在输电线路上的各种前端监测装置采集数据,再经通信传输网络将监测数据传送到主站系统以实现集中监测。由于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的特殊性,其监测点的选取不同于变电设备,具有布置分散、数据类型多样、传输距离远近结合、环境条件恶劣及布点灵活可移动等特点,因此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提出新要求。 1业务需求分析 目前,应用于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的装置种类繁多,按功能可分为电气类、机械类和运行环境类;按安装位置可分为导线类、地线类、金具类、绝缘子类、杆塔类、杆塔基础类、非接触类;按产品形式可分为气象环境监测类、导线监测类、杆塔监测类、杆塔附件监测类和其他监测类[1]。从通信传输网络数据传送的角度分析,上述各类监测装置的状态监测数据大致可分为3类:窄带数据、中等带宽数据和宽带数据。3种状态监测数据的比较见表1所列。 2通信传输网络组成 典型的输电线路状态监测通信传输网络可分为微网、接入网、主网3个层次。1)微网:一般以输电线路杆塔为中心,通信覆盖单基杆塔周边数十米范围,主要解决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等前端监测装置所采集数据的收发,并实现与接入网的连接。2)接入网:一般沿输电线路至变电站,通信覆盖范围为几百米至几十千米,除连接各微网外,主要负责连接杆塔节点设备和变电站节点设备。3)主网:一般可利用电力系统通信专网,目前电力系统通信专网已覆盖绝大部分变电站,变电站至各调度端的通信传输网络已经比较完善。在实际的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应用中,可根据预先设定的功能要求和选用的通信传输方式简化通信传输网络。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典型通信传输网络,如图1所示。 3通信网络技术 3.1微网通信技术 微网作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通信传输网络的末梢网,主要解决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等前端监测装置所采集数据的收发。对于安装在杆塔上的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可采用RS–232/RS–485等串行通信接口或10/100M自适应以太网接口,以有线通信方式将所采集的数据汇聚至杆塔节点设备。对于很大一部分不安装在杆塔上的传感器,如导线温度等导、地线类监测装置,与杆塔节点设备之间主要采用无线射频通信方式。组网方案可参考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充分发挥WSN的低耗自组机制、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及大结构关联协同地处理数据等优势。由于通信覆盖仅为单基杆塔周边数十米范围,无线微网可选用多种适用于无线个域网(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WPAN)的通信技术。从数据传输速率来看,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可采用超宽频技术(UltraWideBand,UWB),最高传输速率高于100Mbit/s,但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10m;低速短距离无线通信可采用Zigbee、低速UWB和Bluetooth等技术,传输速率一般低于1Mbit/s,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100m。尤其值得关注的是Zigbee技术,是基于IEEE802.15.4规范的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数据传输速率高达250kbit/s,同时支持Mesh型网络拓扑结构。 3.2接入网通信技术 由于接入网主要负责连接杆塔节点设备和变电站节点设备,通信覆盖从几百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同时需要考虑图像/视频采集高带宽接入的要求,以及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直升机和PDA等移动接入的要求,因此接入网是中长距离结合、宽带化、多种方式接入的综合网络,是输电线路状态监测通信传输网络研究的重点。 3.2.1专网方案 1)无线中继方案。目前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接入网中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和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WiMAX)[2]。Wi-Fi是基于IEEE802.11规范的无线局域网技术(WirelessLocalAreaNetwork,WLAN),覆盖范围为几百米到几千米,除提供固定的无线接入外,还提供移动接入能力。Wi-Fi使用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无线电广播频段通信,其中IEEE802.11a标准使用5GHz频段,支持的最大传输速率为54Mbit/s,而IEEE802.11b和IEEE802.11g标准使用2.4GHz频段,支持的最大传输速率分别为11Mbit/s和54Mbit/s。WiMAX是一种基于IEEE802.16规范的无线城域网技术(WirelessMetropolitanAreaNetwork,WMAN),覆盖范围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具有移动接入能力。WiMAX的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00Mbit/s,还具备在2~66GHz频率范围内可利用所有需要或不需要许可的频段。在变电站、监测点杆塔以及需要设置中继的杆塔安装无线设备,将输电线路上的状态监测数据传送至就近变电站。无线中继示意如图2所示。该方案适用于传输距离较短、监测点集中分布在变电站出口段且有宽带数据传输要求的情况。对于上述采用无线方式传输数据的系统而言,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设备的复杂度、功耗以及系统成本均会增加,因此要根据传输距离来选择无线设备型号。 2)无线中继与光通信接入方案。电力系统通信网中通常在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架设OPGW或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ll-dielectricSelf-supportingOpticalCable,ADSS),尤其是OPGW光缆的广泛应用[3],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提供了高效、可靠的传输媒质条件。OPGW光缆在实际架设中,具有每隔3~5km设置一个光缆接头盒连接2段光缆的特点,而监测装置的布点主要根据输电线路运行的薄弱环节来确定,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安装在设有光缆接头盒的杆塔,因此考虑采用无线中继与光通信混合通信方式实现接入网的全线路覆盖。在设有光缆接头盒的杆塔,安装光通信设备作为接入和传输装置,在杆塔上提供宽带数据接入服务,在未设光缆接头盒的杆塔则仅安装无线设备进行无线中继,通过无线与光通信的高效结合,对不规则、非线性的野外受监控线路进行网络覆盖,并且通过无线中继技术实现一些特殊的长距离传输和移动接入。无线中继与光通信接入网方案示意[4],如图3所示。该方案适用于架设有OPGW或ADSS光缆的输电线路,以及重要监测点、传输距离较长、有宽带数据传输要求等情况。由于光通信设备的功耗一般较大,因此设备选型时,除确保可靠性外,应尽量降低功耗或选择功耗相对较小的设备。对于老线路,局部光缆接头盒需更换成三通,并核实是否具备1~2芯可用光纤;对于新建线路,光缆的分盘和纤芯可预先规划,光缆接头盒的位置可根据监测热点设置,纤芯可按2~4芯预留。光通信方式具有通信容量大、实时性好、可靠性高等优势,目前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接入网中常用的光通信技术为无源光网络技术(xPON)和光纤工业以太网技术。无源光网络技术采用点到多点的拓扑结构[5],在输电线路一侧变电站内布置光线路终端(OpticalLineTerminal,OLT),在杆塔上布置无源分光器(PassiveOpticalSplitter,POS)和光网络单元(OpticalNetworkUnit,ONU),利用1根光纤和POS将ONU沿输电线路呈链状分布。无源光网络技术能提供1.25G及以上共享带宽,可抗多点失效,所有节点距离一般控制在20km以内,无源光网络拓扑如图4所示。光纤工业以太网技术将变电站内、输电线路杆塔上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利用2根光纤组成链状网络。由于输电线路特有的恶劣野外环境,其采用的以太网交换机在材料选用、产品强度和适用性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光纤工业以太网技术能提供100/1000M共享带宽,点对点传输距离可高达80km,但不支持多点失效,光纤工业以太网拓扑如图5所示。#p#分页标题#e# 3.2.2公网方案 公网方案是指前端监测装置所采集的监测数据经杆塔节点设备汇聚后,通过公网GPRS、CDMA、3G等无线通信方式进行传输。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RS)是一种分组交换系统,属于2.5代(2.5G)技术,支持的理论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171.2kbit/s,实际使用可达到40~50kbit/s左右。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CDMA)是一种无线扩频通信技术,属于2.5代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抗多径延迟扩展能力,国内CDMA1XD增强型网络系统提供的传输速率可达153.6kbit/s。第3代移动通信(The3rd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3G)是一种新的通信技术,已在国内推广使用,可提供高达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随着公网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时隙捆绑等技术来提高传输速率,以满足部分监测点较高带宽数据传送的要求。3种公网无线通信方式的比较见表2所列。公网方案适用于监测点比较分散、重要程度较低以及无宽带数据传输要求的情况,其优点是见效快、成本低。但该方案存在数据传输能力弱、通道可靠性差、数据安全性低等缺点,部分偏远地区公网信号无法覆盖,部分监测功能无法实现(如实时高清视频)。为确保网络安全,从主站系统到公网需建设专用通道,各种监测数据传输至专用的外网应用服务器,最后通过内外网安全隔离装置进入内网。 3.3主网通信技术 主网一般可利用电力系统通信专网。目前电力系统通信专网已覆盖各级调度/监控中心和绝大部分变电站,主要采用光纤通信方式,配置MSTP/SDH光传输设备。传递到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数据可以通过已有的数据网络远传至监测主站系统,从而达到集中监测的目的。 4结语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布置分散、数据类型多样、传输距离远近结合、环境条件恶劣及布点灵活可移动等特点,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提出新要求。该通信传输网络的微网、接入网、主网3个层次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每个层次都有几种通信技术方式供选择。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和实际工程条件选用1种或多种通信技术,组建覆盖各层次的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网络,既要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又要兼顾工程的经济、合理。

网络传输篇3

一、前言

当技术发展到数字技术的网络时代,运行了几百年的版权制度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技术是促进版权制度发展的催化剂1,尽管传统的新技术不断出现时,如电影的出现,广播、电视的盛行,录像带的普及都曾经构成版权发展中的难题,但最终还是顺理成章地臣服于版权制度的统领之中。但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因特网上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给版权人及相关权人带来的将是空前的考验与选择。由此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20世纪的90年代初就纷纷组织专家研究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其中,1994年底关贸总协定谈判所产生的TRIPS协议并未解决新技术带来的许多具体的法律问题,于是,1996年12月20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主持下召开的“关于著作权及邻接权问题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了两个被新闻界称为“因特网条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IPOCopyrightTreaty)》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条约(WIPOPerformanceandPhonogramsTreaty)》。在此之后,美国、日本、欧盟包括我国等很多国家均通过修改国内法的形式,分别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及相关权的保护做出不同的立法选择,以顺应两个版权条约的要求。

其中,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IPOCopyrightTreaty)》第八条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条约(WIPOPerformanceandPhonogramsTreaty)》第十、第十四条,均有这样的规定:......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利,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可获得这些作品。......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其以录音制品录制的表演或录音制品,使该表演、该录音制品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以上各条款即是对因特网传输方式赋予法律地位的原则性规定。由于两个条约从名称到内容,都浸透着不同理论、不同观点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及妥协的痕迹2。所以对于如何具体地设立和保护著作权及邻接权人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权,条约留给各国自己来解决。于是各国分别采取重新设立或扩大传统版权体系下某项权利的解释使之延伸至网络环境下等不同的方式,来进一步明确著作权及邻接权人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传输权。

我国2001年10月27日通过的现行《著作权法》修订案中第十条之(十二)增设了一项“信息网络传播权”。该条规定: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享有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这是我国著作权法顺应两个条约的要求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网络传输权”的法律设定3。应该说,在该条款出台以前,我国司法实践就处理过与此相关的案件4。但修正案施行以后的有关案件却有了不同的判决,对此,笔者不禁产生质疑。

二、问题的提出

问题源于对近期判决的一起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2002年10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被告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北京移动通讯有限责任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侵犯作者网络传输权的案件。被告是著名网络巨头——网易公司,自2001年以来,在其开办的网站中设置了“铃声传情”栏目,收录了众多音乐作品供用户下载,其中包括歌曲《血染的风采》。对该首歌曲的收录,被告网易一未获得该歌曲曲作者苏越的许可,二也未问其支付任何报酬。作为早在1994年1月18日就与苏越签订了音乐著作权合同的中国音著协,已经享有对作品的公开表演权,广播权和录制发行权。2001年10月9日,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合同,即作者又将其上述作品在互联网上载,下载以及传输的权利授予录音著协管理。根据我国2001年10月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八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据此,音著协认为,网易与北京移动通信公司的商业性使用行为共同构成了对作者著作权的侵害。因而,根据委托协议,以音著协的名义提讼,要求二被告立即停止使用音乐作品《血染的风采》公开向音著协和作者苏越赔礼道歉,共同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17万元。

一审判决结果是,认定苏越是歌曲《血染的风采》的曲作者,其与音著协签订的著作权的委托管理合同合法有效。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网易未经苏越许可,将其作品收录以供用户下载的这一商业行为构成了对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应承担民事责任。鉴于原告未能证明网易的行为给本人或作品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原告要求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同时判令网易未经许可不得向公众传播歌曲《血染的风采》,并予判决生效后10日内向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支付赔偿费1万元,公证费1300元。

一起侵犯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案件结束了。笔者对法院关于财产权的判决不去议论,笔者关心的是象《血染的风采》这样一首红遍大江南北,唱成家喻户晓的名歌,被数字技术这一最新的技术手段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并下载后,作者却因提供不出足够的证据而使得要求被告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为此,笔者欲提出以下问题:

1、作者的网络传输权是否为一项单纯的财产性权利?

2、根据判决的理由看,被告除承担对中国音著协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法律责任外,并未侵犯作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作者的网络传输权如何得到实现?

3、判决的言下之意,是否就作者对其作品的精神权利在网络环境下的保护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这里必然涉及到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网络传输权是否具有传统环境下的发表权性质,进而涉及到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在网络环境下的精神权利的保护。

三、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表权”的特性

根据2001年10月27日颁布并实施的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修订案第十条之(一)的规定,作者的发表权,即作者决定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对此,国家版权局专家已做出进一步的理解,即指对作者发表权的行使,任何人不能违背作者的意志,强行发表其作品,更不允许未经作者同意擅自发表作品,否则,均构成对发表权的侵犯5。针对“作品公之于众”的理解,也有学者论述,所谓公之于众是指披露作品并使作品处于为公众所知的状态。至于公众是否知晓或关注被发表的作品,则无关紧要6。对于发表权中“公众”的内涵,学界也已经有了共识,即公众是指作者以外的不特定多数人,而不是指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提供给其亲属,亲友或向某些专家请教7。笔者以为,上述三方面内容,是对正确理解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发表权”特性的揭示,即作品的发表,要看:①是否符合作者的主观意志。②是否针对作者以外的不特定多数人进行。③作品是否处于被作者以外不特定多数的社会公众知晓的状态。而同时,作者的发表权作为作者所享有的在著作人身权中处于首位的权利,作者如果在创作完成以后不发表作品,其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将无法实现,著作权将失去其任何意义,所以作者在行使发表权时,还必然表现两方面特点:①发表权的一次使用性,即原则上作品一经全部公之于众,发表权即耗尽。②与其他权利的共同使用性,即通常发表权不能单独使用,它一旦行使必然是与出版、展示、表演等具体经济权利共同行使的。因此,从此意义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表权”实际上是既带有精神权利性质,又带有经济权利性质的一种特殊权利8。至于作品是以书籍的形式,刊物连载的形式,录音制品的形式,还是网络传输的形式,这均是行使发表权所采取的形式,这与发表权本身的特性或内涵是两个问题。因此,对于任何一种作品,文字的、音乐的、美术的,只要其符合上述三个要件,而不管其采取的是书籍、光盘,还是网络传输的形式,都不能影响作者享有对作品的发表权。

从国际公约以及世界各国的著作权法看,发表权并非所有国家的法律都予以承认和保护。《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对著作人身权定义为:不受作者经济权利的影响,甚至在经济权利转让之后,作者仍有保留要求其作品作者身份的权利,并有权反对对其作品的任何有损其声誉的歪曲、割裂或其他更改,或其他损害行为。很显然,《伯尔尼公约》的定义揭示出著作人身权的实质是人身关系在著作权上的具体反映,它是独立于著作财产权利而存在的,本身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有些国家虽然保护发表权,但也明文对该权利的行使(或他人代行使)进行限制。例如,多来尼加版权法第18条规定:作者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与收回权四项精神权利;而精神权利的保护期是无限的。该法第19条紧接着规定:作者一旦去世,精神权利中的发表权与收回权将不复存在,代为行使者只能行使权利,维护署名权与修改权。对于传统上就承认“发表权”的国家法国和德国,往往不止于像我国著作权法那样,仅确认作者有权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而会更进一步有权决定首次公之于众采取什么方式或形式。与以上两类及国际公约相比,我国著作权法对“发表权”的保护显然属于中等保护水平9,这对促进我国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

另一方面,从我国著作权法涉及“发表”一词的相关条文看,发表的内涵已经等同于出版。例如,著作权法的第二十一条作品首次发表后“和”五十年内未发表的,以及第二十二之(一)至(十二),和其他条文表述中,无论从学界的理解还是实际的认定均将发表定位于作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出版、发行。“发表”与“出版”在版权领域之外是含义相同的两个词,或者仅仅是同一个词,在版权领域之中,发表权与出版权的地位很相似10。那么,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发表权”的定义与法律条款中对于“发表”一词的定义就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理解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作者“发表权”特性,应该把握以上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行使发表权时表现出的两个特点,从而把发表权与行使发表权时利用的形式区分开来,这对理解作者就其作品享有的精神权利尤其是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网络环境下作者著作权的全面保护是极其重要的。

四、网络传输权具有发表权性质

如前所述,两个版权条约及各国法律在确立作者享有网络传输权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归属于著作权财产权的一种。即确立网络传输行为为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作品的网络传输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他人不经授权许可,不得擅自将他人作品网上传输,否则,视为对著作权人财产权利的侵犯。但是,笔者以为,无论是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版权条约的立法本意,还是各国因之而确立的网络传输权内涵看,网络传输权具有发表权的性质。

首先,所谓作品的网络传输,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文本数值、图形(单色或彩色的)图像(含静止的和活动的)和声音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二进制数字组成编码,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储存,然后采用数字技术加以传送,并可以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再还原成文本、数值、图像、声音等原来的信息形式的过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版权条约中的“传输”,只包括“向公众”的传输,即向不特定对象,对于诸如电子信箱的通信方式传输他人作品,不应属于传输权控制范围。至于通过Internet在某一企业或单位的专用网络内,向特定对象进行的传输,至少有一部分也应被排除在向“公众”传输之外。11

所以,作者的网络传输权就是指作者所享有的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载到互联网服务器,或许可他人实施上述行为,供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选择和获得这些作品的权利。任何人不经授权许可,不得擅自将他人作品在网上传输。

其次,根据网络传输的特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网络传输权符合传统环境下“发表权”三个层面的特性和两个方面的特点。

(1)、是否符合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主观意志。网络环境下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包括通常所称的已发表作品和未发表作品;第二类是直接以数字化形式创作的作品。这样对于第一类作品,无论是已发表作品或是未发表作品(这里的发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只要需要数字化后在互联网上传输,就必须经过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同意,否则就有遭遇侵权的可能。这点在两个版权条约及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上均有体现。对于第二类作品,针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明知推定明知网络的充分开放性和作品传播范围的不确定性,应视符合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主观意志。而且我国2000年12月2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中“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著名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的规定,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对于“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即第一类作品中的已发表作品和第二类作品,在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未进行特别声明时,可视为作品在网上传输符合其主观意志。

(2)、是否针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以外的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笔者同意上述专家就网络传输权中“公众”的内涵是指不特定对象的观点。这是因为网络环境天然地具有开放性、全球性、无国界性,作品的传输不仅在因特网上是针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以外的不特定多数人下,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即使作品在公司内部的局域网或公共布告栏,甚至是通过私人邮箱等方式传输,都有可能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

(3)、是否处于被公众知晓的状态。两个版权条约中对“因特网传输”的规定,至少界定了以下重要问题:①适用和保护的客体为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以及对资料库内容的选择或编排构成精神上的创作。②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接受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其含义为不管公众是否接触了该作品,只强调对公众提供了作品,公众有条件接触作品,而这种条件又不属接触作品必须的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③对传播导致的终端产生的作品复制再进行向公众传输,应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12笔者认为,只要作品被数字化后在网上出现,就应该视为被公众知晓的状态。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由于作品的网络传输改变的只是作品的使用方式,而非产生新的作品,故作者就我国《著作权法》中第十条之(一)所规定的发表权,在网络环境下也同样享有,其具体的体现即为作者的网络传输权。而且针对本文案件中提出的质疑,笔者还认为作品是否进行网络传输,完全与作者的主观意志有关,这一对作品的使用不能脱离作者享有的具有发表权性质的精神权利。数字化作品,它是在作者完成之后在数字化网上传输,它完全是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而作者享有精神权利的前提是他创造了作品,他的人格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作者的精神权利的保护都是不容忽视的。

1薛虹著:《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保护》出自《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郑成思著《两个新的版权条约初探》出自《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蒋志培著《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4即发生于1999年9月18日的王蒙等六作家诉北京世纪互联通讯有线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该案件在当时引起过广泛的社会反响。北京市一中院经审理后认为,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与著作权法意义上对作品的出版、发行等方式虽然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使作品向社会公众传播,作品的传播方式不同,并不影响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传播的控制权。这一判决实际上运用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以及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四十五条规定中作品使用方式和侵权行为种类的“等”字。本案的处理虽然没有提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但其内容与实质却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契合。本案中,原告提出的停止侵权、公开致歉及赔偿经济损失等诉讼请求均得到相应的支持。

5费安玲主编《著作权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06。

6刘春田著《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52。

7李建国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P100。

8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374。

9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373。

10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371。

11郑成思著《两个新的版权条约初探》,出自《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333。

12蒋志培著《论网络传输权的设定》引自《数字化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内容提要:为因应数学技术下网络环境对著作权的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近年均通过制定相关国际条约或修改国内法,采用不同模式确立:著作权人在网络环境下享有网络传输权这一著作权专有权,而且这一专有权的性质是著作权的财产权性质.国际条约及相关法律己有明确规定:传输权的内涵指作者所享有的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载至互联网服务器,或许可他人实施上述行为,供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选择和获得该作品的权利。而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者的发表权即是指作者决定其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因此,根据发表权的特性,笔者认为,作者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传输权不单纯是一项财产权利,还具有发表权的性质,从而为作者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精神权利的保护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关键词:网络传输、发表权、性质

一、前言

当技术发展到数字技术的网络时代,运行了几百年的版权制度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技术是促进版权制度发展的催化剂1,尽管传统的新技术不断出现时,如电影的出现,广播、电视的盛行,录像带的普及都曾经构成版权发展中的难题,但最终还是顺理成章地臣服于版权制度的统领之中。但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因特网上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给版权人及相关权人带来的将是空前的考验与选择。由此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20世纪的90年代初就纷纷组织专家研究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其中,1994年底关贸总协定谈判所产生的TRIPS协议并未解决新技术带来的许多具体的法律问题,于是,1996年12月20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主持下召开的“关于著作权及邻接权问题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了两个被新闻界称为“因特网条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IPOCopyrightTreaty)》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条约(WIPOPerformanceandPhonogramsTreaty)》。在此之后,美国、日本、欧盟包括我国等很多国家均通过修改国内法的形式,分别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及相关权的保护做出不同的立法选择,以顺应两个版权条约的要求。

其中,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IPOCopyrightTreaty)》第八条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条约(WIPOPerformanceandPhonogramsTreaty)》第十、第十四条,均有这样的规定:......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利,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可获得这些作品。......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其以录音制品录制的表演或录音制品,使该表演、该录音制品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以上各条款即是对因特网传输方式赋予法律地位的原则性规定。由于两个条约从名称到内容,都浸透着不同理论、不同观点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及妥协的痕迹2。所以对于如何具体地设立和保护著作权及邻接权人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权,条约留给各国自己来解决。于是各国分别采取重新设立或扩大传统版权体系下某项权利的解释使之延伸至网络环境下等不同的方式,来进一步明确著作权及邻接权人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传输权。

我国2001年10月27日通过的现行《著作权法》修订案中第十条之(十二)增设了一项“信息网络传播权”。该条规定: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享有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这是我国著作权法顺应两个条约的要求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网络传输权”的法律设定3。应该说,在该条款出台以前,我国司法实践就处理过与此相关的案件4。但修正案施行以后的有关案件却有了不同的判决,对此,笔者不禁产生质疑。

二、问题的提出

问题源于对近期判决的一起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2002年10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被告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北京移动通讯有限责任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侵犯作者网络传输权的案件。被告是著名网络巨头——网易公司,自2001年以来,在其开办的网站中设置了“铃声传情”栏目,收录了众多音乐作品供用户下载,其中包括歌曲《血染的风采》。对该首歌曲的收录,被告网易一未获得该歌曲曲作者苏越的许可,二也未问其支付任何报酬。作为早在1994年1月18日就与苏越签订了音乐著作权合同的中国音著协,已经享有对作品的公开表演权,广播权和录制发行权。2001年10月9日,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合同,即作者又将其上述作品在互联网上载,下载以及传输的权利授予录音著协管理。根据我国2001年10月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八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据此,音著协认为,网易与北京移动通信公司的商业性使用行为共同构成了对作者著作权的侵害。因而,根据委托协议,以音著协的名义提讼,要求二被告立即停止使用音乐作品《血染的风采》公开向音著协和作者苏越赔礼道歉,共同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17万元。

一审判决结果是,认定苏越是歌曲《血染的风采》的曲作者,其与音著协签订的著作权的委托管理合同合法有效。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网易未经苏越许可,将其作品收录以供用户下载的这一商业行为构成了对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应承担民事责任。鉴于原告未能证明网易的行为给本人或作品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原告要求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同时判令网易未经许可不得向公众传播歌曲《血染的风采》,并予判决生效后10日内向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支付赔偿费1万元,公证费1300元。

一起侵犯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案件结束了。笔者对法院关于财产权的判决不去议论,笔者关心的是象《血染的风采》这样一首红遍大江南北,唱成家喻户晓的名歌,被数字技术这一最新的技术手段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并下载后,作者却因提供不出足够的证据而使得要求被告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为此,笔者欲提出以下问题:

1、作者的网络传输权是否为一项单纯的财产性权利?

2、根据判决的理由看,被告除承担对中国音著协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法律责任外,并未侵犯作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作者的网络传输权如何得到实现?

3、判决的言下之意,是否就作者对其作品的精神权利在网络环境下的保护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这里必然涉及到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网络传输权是否具有传统环境下的发表权性质,进而涉及到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在网络环境下的精神权利的保护。

三、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表权”的特性

根据2001年10月27日颁布并实施的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修订案第十条之(一)的规定,作者的发表权,即作者决定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对此,国家版权局专家已做出进一步的理解,即指对作者发表权的行使,任何人不能违背作者的意志,强行发表其作品,更不允许未经作者同意擅自发表作品,否则,均构成对发表权的侵犯5。针对“作品公之于众”的理解,也有学者论述,所谓公之于众是指披露作品并使作品处于为公众所知的状态。至于公众是否知晓或关注被发表的作品,则无关紧要6。对于发表权中“公众”的内涵,学界也已经有了共识,即公众是指作者以外的不特定多数人,而不是指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提供给其亲属,亲友或向某些专家请教7。笔者以为,上述三方面内容,是对正确理解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发表权”特性的揭示,即作品的发表,要看:①是否符合作者的主观意志。②是否针对作者以外的不特定多数人进行。③作品是否处于被作者以外不特定多数的社会公众知晓的状态。而同时,作者的发表权作为作者所享有的在著作人身权中处于首位的权利,作者如果在创作完成以后不发表作品,其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将无法实现,著作权将失去其任何意义,所以作者在行使发表权时,还必然表现两方面特点:①发表权的一次使用性,即原则上作品一经全部公之于众,发表权即耗尽。②与其他权利的共同使用性,即通常发表权不能单独使用,它一旦行使必然是与出版、展示、表演等具体经济权利共同行使的。因此,从此意义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表权”实际上是既带有精神权利性质,又带有经济权利性质的一种特殊权利8。至于作品是以书籍的形式,刊物连载的形式,录音制品的形式,还是网络传输的形式,这均是行使发表权所采取的形式,这与发表权本身的特性或内涵是两个问题。因此,对于任何一种作品,文字的、音乐的、美术的,只要其符合上述三个要件,而不管其采取的是书籍、光盘,还是网络传输的形式,都不能影响作者享有对作品的发表权。

从国际公约以及世界各国的著作权法看,发表权并非所有国家的法律都予以承认和保护。《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对著作人身权定义为:不受作者经济权利的影响,甚至在经济权利转让之后,作者仍有保留要求其作品作者身份的权利,并有权反对对其作品的任何有损其声誉的歪曲、割裂或其他更改,或其他损害行为。很显然,《伯尔尼公约》的定义揭示出著作人身权的实质是人身关系在著作权上的具体反映,它是独立于著作财产权利而存在的,本身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有些国家虽然保护发表权,但也明文对该权利的行使(或他人代行使)进行限制。例如,多来尼加版权法第18条规定:作者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与收回权四项精神权利;而精神权利的保护期是无限的。该法第19条紧接着规定:作者一旦去世,精神权利中的发表权与收回权将不复存在,代为行使者只能行使权利,维护署名权与修改权。对于传统上就承认“发表权”的国家法国和德国,往往不止于像我国著作权法那样,仅确认作者有权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而会更进一步有权决定首次公之于众采取什么方式或形式。与以上两类及国际公约相比,我国著作权法对“发表权”的保护显然属于中等保护水平9,这对促进我国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

另一方面,从我国著作权法涉及“发表”一词的相关条文看,发表的内涵已经等同于出版。例如,著作权法的第二十一条作品首次发表后“和”五十年内未发表的,以及第二十二之(一)至(十二),和其他条文表述中,无论从学界的理解还是实际的认定均将发表定位于作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出版、发行。“发表”与“出版”在版权领域之外是含义相同的两个词,或者仅仅是同一个词,在版权领域之中,发表权与出版权的地位很相似10。那么,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发表权”的定义与法律条款中对于“发表”一词的定义就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理解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作者“发表权”特性,应该把握以上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行使发表权时表现出的两个特点,从而把发表权与行使发表权时利用的形式区分开来,这对理解作者就其作品享有的精神权利尤其是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网络环境下作者著作权的全面保护是极其重要的。

四、网络传输权具有发表权性质

如前所述,两个版权条约及各国法律在确立作者享有网络传输权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归属于著作权财产权的一种。即确立网络传输行为为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作品的网络传输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他人不经授权许可,不得擅自将他人作品网上传输,否则,视为对著作权人财产权利的侵犯。但是,笔者以为,无论是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版权条约的立法本意,还是各国因之而确立的网络传输权内涵看,网络传输权具有发表权的性质。

首先,所谓作品的网络传输,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文本数值、图形(单色或彩色的)图像(含静止的和活动的)和声音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二进制数字组成编码,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储存,然后采用数字技术加以传送,并可以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再还原成文本、数值、图像、声音等原来的信息形式的过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版权条约中的“传输”,只包括“向公众”的传输,即向不特定对象,对于诸如电子信箱的通信方式传输他人作品,不应属于传输权控制范围。至于通过Internet在某一企业或单位的专用网络内,向特定对象进行的传输,至少有一部分也应被排除在向“公众”传输之外。11

所以,作者的网络传输权就是指作者所享有的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载到互联网服务器,或许可他人实施上述行为,供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选择和获得这些作品的权利。任何人不经授权许可,不得擅自将他人作品在网上传输。

其次,根据网络传输的特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网络传输权符合传统环境下“发表权”三个层面的特性和两个方面的特点。

(1)、是否符合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主观意志。网络环境下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包括通常所称的已发表作品和未发表作品;第二类是直接以数字化形式创作的作品。这样对于第一类作品,无论是已发表作品或是未发表作品(这里的发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只要需要数字化后在互联网上传输,就必须经过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同意,否则就有遭遇侵权的可能。这点在两个版权条约及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上均有体现。对于第二类作品,针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明知推定明知网络的充分开放性和作品传播范围的不确定性,应视符合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主观意志。而且我国2000年12月2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中“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著名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的规定,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对于“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即第一类作品中的已发表作品和第二类作品,在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未进行特别声明时,可视为作品在网上传输符合其主观意志。

(2)、是否针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以外的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笔者同意上述专家就网络传输权中“公众”的内涵是指不特定对象的观点。这是因为网络环境天然地具有开放性、全球性、无国界性,作品的传输不仅在因特网上是针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以外的不特定多数人下,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即使作品在公司内部的局域网或公共布告栏,甚至是通过私人邮箱等方式传输,都有可能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

(3)、是否处于被公众知晓的状态。两个版权条约中对“因特网传输”的规定,至少界定了以下重要问题:①适用和保护的客体为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以及对资料库内容的选择或编排构成精神上的创作。②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接受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其含义为不管公众是否接触了该作品,只强调对公众提供了作品,公众有条件接触作品,而这种条件又不属接触作品必须的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③对传播导致的终端产生的作品复制再进行向公众传输,应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12笔者认为,只要作品被数字化后在网上出现,就应该视为被公众知晓的状态。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由于作品的网络传输改变的只是作品的使用方式,而非产生新的作品,故作者就我国《著作权法》中第十条之(一)所规定的发表权,在网络环境下也同样享有,其具体的体现即为作者的网络传输权。而且针对本文案件中提出的质疑,笔者还认为作品是否进行网络传输,完全与作者的主观意志有关,这一对作品的使用不能脱离作者享有的具有发表权性质的精神权利。数字化作品,它是在作者完成之后在数字化网上传输,它完全是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而作者享有精神权利的前提是他创造了作品,他的人格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作者的精神权利的保护都是不容忽视的。

*赵莉,女,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

1薛虹著:《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保护》出自《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郑成思著《两个新的版权条约初探》出自《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蒋志培著《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4即发生于1999年9月18日的王蒙等六作家诉北京世纪互联通讯有线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该案件在当时引起过广泛的社会反响。北京市一中院经审理后认为,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与著作权法意义上对作品的出版、发行等方式虽然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使作品向社会公众传播,作品的传播方式不同,并不影响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传播的控制权。这一判决实际上运用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以及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四十五条规定中作品使用方式和侵权行为种类的“等”字。本案的处理虽然没有提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但其内容与实质却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契合。本案中,原告提出的停止侵权、公开致歉及赔偿经济损失等诉讼请求均得到相应的支持。

5费安玲主编《著作权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06。

6刘春田著《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52。

7李建国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P100。

8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374。

9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373。

10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371。

11郑成思著《两个新的版权条约初探》,出自《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

网络传输篇4

根据运营商重组方案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合并完成后,基于维护成本和维护人员的考虑,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及可靠性,2009年新联通公司首要完成的任务是实现原基础传输网络的充分融合,体现出最大的融合效益。原网通基础传输网络命名为A网,原联通传输网络命名为B网,由于A、B两网在组网原则,组网结构、和设备选型上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实现两网的融合应该充分考虑两网的兼容性。

关键词

通信传输(510.5025)、网络融合、A、B网(为区分两张传输网络中国联通集团的统一命名)、MSTP、ASON

中图分类号:G250.73

一、 充分掌握A、B网的网络组织情况及核心节点机房的设置情况搭建新的核心层网络

A网和B网原来分别为两张独立的传输网络,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同,设备型号和容量不同,软件版本不同,组网层次和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从目前我们北方这个地区来看,多数B网组网不分层次,网络容量较小,环少链多、网络的自愈保护能力较差;相比较而言A网在这几个方面都做的较好些。基于以上优缺点的考虑,多数地区会选则A网为主流传送网,然后将B网从核心层容纳进来;两网原来的核心节点机房的位置不同,多数地级市两网合并后均有4-5个核心节点机房,考虑未来数据业务和3G业务的需求,借助3G传输建设的投资,将两网的核心节点机房进行互联,组成新的核心层网络,将原来A、B网核心节点设备降为汇聚层网元使用。大颗粒业务的需求迅速增长,以及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满足大容量和灵活调度的需求,建议在核心层采用ASON技术实现Mesh组网。ASON突显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点:

ASON带来更低的网络投资:

当前市场上已经有华为、中兴、朗讯、阿尔卡特等众多厂商宣称支持ASON的设备可供选择,据笔者所知在中国联通公司核心层网络上应用较多的设备类型有华为公司的OSN9500和OSN7500等设备。

二、两网汇聚层面的站点选择原则及MSTP技术的采用。

基于A网设备及网络优势,发达丰富的城域光纤资源的考虑,在选择汇聚层站点时,相近位置的机房,肯定选择原A网机房为主汇聚节点,将原B网网元就近挂为接入网元;但也要适当考虑基站分布的特点,将原B网出局光缆多的站点,所带基站多的站点或出租业务多的网元也必须纳入为主汇聚节点;汇聚层面的组网原则必须采用环形组网,将整个地市城区按照A、B两网光纤资源的分布,规划组成多个环网,每个环网上的节点不易太多,实践经验最好为4-6个节点,这样组成的复用段保护环,可最大限度的利用线路资源; 考虑到汇聚层的容量、接入能力及网络的安全性,下挂的接入层622Mbit/s环上节点数为6~8个、155Mbit/s环上节点数为6~8个;汇聚点直接下挂的支链长度不能超过4个节点,接入环下挂的支链长度不能超过3个节点。

汇聚层和接入层组网应统一考虑,原则上要求必须有两个节点向上连接,各类业务应采用负荷分担方式从两个节点进行疏通;同时需要考虑单节点和面失效故障,宜采用间插覆盖的网络结构,以防止汇聚区域内业务全阻。具体的组网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下列4种。

3.1双平面双节点结构MSP+通道保护组网方式

图2 双平面双节点结构MSP+通道保护组网方式

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汇聚层组建双平面2.5Gbit/s系统,接入层采用155Mbit/s环挂接在不同平面的汇聚设备上,电路采用通道保护方式。相邻基站的电路通过不同的汇聚节点汇聚,中心机房通过不同的落地设备上下电路,当汇聚节点或中心落地设备瘫痪时,影响50%的电路。同一站点的3G电路和2G电路通过不同的节点汇聚和不同的落地设备上下电路,使2G/3G业务互为保护。

3.2 双节点挂环端到端通道保护组网方式

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接入环挂接在同一汇聚环上不同的汇聚设备上,电路采用全程端到端PP保护方式。这样可以消除汇聚节点单节点失效导致业务中断的风险,大大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图3 双节点挂环端到端通道保护组网方式

3.3 双节点挂环MSP+通道保护组网方式

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接入环挂接在同一汇聚环上不同的汇聚设备上,相邻基站的电路通过不同的汇聚节点汇聚。其保护方式是接入层通道保护环配合骨干层MSP环,同一个2Mbit/s业务的主用和保护路由均由同一个汇聚节点进行转接,虽然单个层面上业务均有较好的保护,但整个业务路径上存在单个节点过环的风险。

图4 双节点挂环MSP+通道保护组网方式

三、利用两网融合后的光纤资源优势提高接入层网络的健壮性

原B网接入层微波应用较多,对于内蒙这个地大人希的地界,敷设光缆的成本非常高;但两网合并后,A网较丰富的农话光缆资源,促使微波改光工作的尽快实施,这将大大节省了维护成本 ,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高接入层网络的健壮性:

4.1 利用A、B网光缆资源进行双物理路由保护,比如重要的大客户、重要的基站。

4.2 将单链节点从不同方向入环,提升自愈保护能力。

4.3 纤芯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采用粗波分,或改用单纤设备解决,分出纤芯做保护路由。

4.4 替下的微波设备做应急通路备用。

四、结束语

运营商的重组,带来基础传输网络的融合,加上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笔者认为构建一个大容量、多业务、可扩展和开放式的高可靠性城域传输统一平台,将成为城域传输网发展的方向和融合的最终目标。

网络传输篇5

关键词 TD-SCDMA;传输接口;ATM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4-0207-01

0 引言

由于RNC一般坐落在中心机房内,其所特有的Iur、IuCS和IuPS接口传输可由中心机房的传输节点直接提供,传输资源相对充足,并且数据经过RNC的处理和收敛,一般只需要为其提供透传。而就Iub接口而言,由于采用了基于ATM的二层动态统计复用技术,所有业务通过ATM信元传送,带宽动态变化且动态统计复用,和传统的2G TDM静态复用方式只需话音业务的规划思路相比,TD-SCDMA无线接入承载网的规划思路和技术选择更多,考虑问题更加复杂。

1 3G网络的基站传输容量

对于TD-SCDMA系统来说,码片的速率采用3 840kbit/s;如果采用AMR12.2kbit/s的编码方式和384kbit/s编码的话,TD-SCDMA系统对应的(Eb/No)数值分别是5.5dB和1.8dB,对于S(定向)基站i(为其它小区对本小区的干扰比)取0.65,如果按照目前384kbit/s的速率考虑,计算出的单载频单小区的极点容量是 1 538kbit/s,计算约为4信道。对于具有三个小区的基站,假定小区化系数为2.5,计算出单载频三小区的基站极点容量是3845kbit/s。综合分析传输系统的开销值和冗余度,得到TD-SCDMA基站传输带宽的大约需求为:单载频单小区为1*E1,单载频三小区为2*E1,两载频三小区为4*E1,三载频三小区为6*E1,四载频三小区为8*E1。

2 Nodeb到RNC接口Iub的传输网组网方式

由于TD-SCDMA的UTRAN设备提供的传输端口为ATM方式,在基站到RNC局的数据传递的过程中,是否会在传输节点上具有ATM的处理能力成为当前TD-SCDMA传输网络的具有争议的待讨论的问题。有些思想为TD-SCDMA网络的节点设备完全具备了ATM相关的处理能力,并且处理能力也能达到当前TD-SCDMA网络发展的需求,所以传输网络只需要具备透传ATM业务能力即可,即传统的SDH组网方式就能实现TD-SCDMA网络 UTRAN 方面的传输功能。另一些思想则认为,在光传输网络层面上对ATM处理一方面具有提高带宽利用率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同时降低 RNC 2M 端口的数量和设备硬件条件的瓶颈。

下面逐个对各种传输组网方式分别介绍讨论:

1)如果利用传统的SDH来承载传输,那么传输网络只具备透传能力

第一种方法为在RNC设备上配置IMAE1板卡,基站上配置IMAE1板卡用于传输网络传递从基站到RNC设备的IMAE1电路,这种方式目前利用在2G网络中。但是TD-SCDMA的基站控制器RNC处理能力较2G/2.5G有显著增强,可以支持的基站数量达上百个,这就需要RNC提供大量2M接口,并且需还需预留大量2M端口用于扩容,投资规模大,容易出现RNC处理能力充足,端口受限的情况,也会加大RNC机房2M电缆过多造成的DDF维护压力。

第二种方式在RNC上配置信道化ATM-155Mbit/s端口,信道化ATM-155Mbit/s端口是由63个VC12所组成的,而不是将信道化ATM-155Mbit/s端口当作一个VC4来对待,在这种组网方式下,传输网络将来自基站的2M电路传递至RNC设备后,RNC设备处的传输设备上并不是以2M端口出现,而是以155Mbit/s端口出现,接至RNC设备处,这种组网方式在RNC设备处不需要大量的2M落地,也同样起到节省RNC侧的设备端口的作用,并且不需要新增加ATM设备。

2)如果利用MSTP技术来承载传输,那么传输网需要对ATM信元进行必要的处理

第一种方式是在RNC上配置ATM-155Mbit/s板卡,在基站上配置IMAE1板卡,所有基站站点采用支持IMAE1汇聚功能的MSTP设备,利用基站的MSTP设备将IMAE1汇聚成ATM-155Mbit/s,在接入环上将ATM155Mbit/s后传输至汇聚层节点,再由汇聚层节点经汇聚环、骨干环或直接透传、或与其它环的ATM155Mbit/s统计复用到RNC侧。

第二种方式在RNC设备上配置ATM-155M板卡,在基站上配置IMAE1板卡,基站配置传统的SDH设备,传输汇聚层使用具有IMAE1汇聚能力的MSTP设备,将本基站内各传输接入环的IMAE1汇聚成ATM-155Mbit/s电路后再通过传输汇聚环、传输骨干环传递至RNC设备侧。

在基站侧只安装传统的SDH设备,而在传输汇聚节点侧安装MSTP设备,从综合比较成本和通道的利用率看是最好的选择。

3 结论

TD-SCDMA网络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发展的网络,因此对传输网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目前,TD-SCDMA无线接入方式仍使用的是ATM方式,但其发展方向则是向全IP化模式演进。所以在今后组建网络中应充分考虑TD-SCDMA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采用具有可扩展性的传输技术来组建TD-SCDMA传输网络。总之,未来的传输技术将为TD-SCDMA全网络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耿名仁.ATM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童兴,陈珊珊,奚建春,等.传输网络在3G时代的演进 [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网络传输篇6

我国的电力通信传输网在建立之初,由于技术上存在的难题,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便。光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智能网的光网络技术,将会对我国电力通信传输网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在电力通信传输网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番探讨,以求为我国电力通信传输网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光网络技术;电力通信传输网;智能化

1电力网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电力通信传输网络是电力系统信息传送的基础,是输电网安全供电的保障。在运作模式上,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作为电力系统的辅助,对于突发事故的预警能力不足,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难以及时做出应对。因此,电力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姿态,在平稳中逐渐实现产品的升级与突破。电力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任何项目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都要拥有明确的规划目标,一旦规划目标模糊,项目的建设发展就会出现停滞,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对于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消耗都是巨大的,我国电力网的建设目前就处于这种情况。其次,业务水平相对落后。我国电力网的业务水平基本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水平也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技术水平。因此,在电力网的建设中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由于技术上的落后,使得电力网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了问题,只能采用人力修复的方式来进行维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修复效果不佳,严重威胁到电力网的安全使用。

2电力通信传输网络在使用中存在的不足

SDH环状网,是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电力通信传输网络,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SDH环状网的网络稳定性较差,其特有的环形保护机制在面对突况时,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对于网络出现的故障也无法及时解决。其结构采用多环连接的结构,本身对网络的安全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在管理方面,SDH环状网在建设投入使用的时候,对重要业务缺乏完整的保护方案,对安全等级的划分也不明确。第二,SDH环状网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调度管理能力也不强,许多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缺乏自动化的操作管理模式。因此,导致了SDH环状网在工作时的效率不高,出错率不断增加。

3光网络技术在使用中的优势

由于光网络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线性或环状两种组网结构。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兼具线性或环状两组组网结构的优势。利用光缆环状网络结构的特点,可以使光网络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实现抗多点失效,从网络的安全性角度上来说,非常有利。光网络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保护恢复模式。以下就是对不同业务进行的不同等级划分:第一等级:在网络中同时拥有主用链路与备用链路。当主用链路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使用备用链路来充当主用链路来执行相关的业务。如果此时的带宽允许的话,可以继续开始搜索下一个备用链路。第二等级:第二等级无法同第一等级一样去自动搜索备用链路,一旦两条链路都出现了故障,就只能选择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解决。第三等级:网络保护恢复的方式为路由恢复,可以采用先拆除后建立或者先建立后拆除的方式,建立一条正常的链路,恢复网络的正常使用。第四等级:没有任何相关的网络防护措施,对网络的恢复没有任何的保证。第五等级:不仅没有任何网络防护措施,而且该业务的进行永远要处于高优先级业务之后。

4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在电力通信传输网中的应用

4.1ASON在城域网与本地网中的应用

(1)在城域网中的应用:以ASON技术自身的特点来说,ASON技术在城域网中十分使用。城域网的开通时间要求较高、电路调度较为频繁、数据业务动态性强,这些正式ASON技术的优势。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先在骨干层引入ASON技术,然后再向汇聚层进行延伸,最终实现端到端的ASON网络。

(2)在本地网中的应用:ASON技术的使用,是本地网在提供业务保护时会变得更加简单。对电力通信而言,电力光缆是随电力线路设置的,其本身呈现Mesh结构,有利于组件Mesh网络,这样组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4.2引入ASON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引入ASON技术的时候,主要注意几个重点问题。首先,ASON技术虽然是电力通信传输未来发展的主流,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SDH技术依旧占据了较大的市场,ASON技术虽然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技术水平日趋成熟,但是依旧无法实现多供应商的大规模组网,严重阻碍了ASON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其次,在引入ASON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原有电力系统同系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以免造成浪费。要解决好端对端之间的配置问题,有效的保持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5结束语

光网络技术的出现,明确了我国电力通信传输网未来发展的方向,解决了传统SDH电力通信传输网络在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以及使用中存在的缺陷。光网络技术在使用中优势十分明显,对网络的安全防护性能也非常高。因此,使用光网络技术对我国传统的电力通信传输网进行改进无疑是最明确的选择。

作者:方晨 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参考文献:

网络传输篇7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调制解调;图像传输;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21-076-03

Design of Transmission Circuit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ystem

CHEN Hong1,LI Wei2

(1.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210046,China;2.Jiangsu Provincial Electric Power T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Nanjing,210036,China)

Abstract:Wireless multi-sensor network system is composed of command center and lots of detection units.It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items: design of the data communication by wireless channel,design of the image sampling system and design of different units developed to system including the modem and unit of radio interface.According to the system requirement,the research has constructed under the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 control modem module,the modem and the wireless military station′s interface module in th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spect.

Keywords:wireless multi-sensor network;modem;image transmission;single chip computer

0 引 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一种RGS系统(远程地面传感器系统),它是一种利用多种传感器作为综合情报采集元件,进行数据融合、编码等处理后,发送给指挥中心,处理还原后在监控平台显示出来的探测系统。它集传感器技术、图像探测技术、震动探测技术、声音探测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字编码压缩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是由多种高新技术集成的综合性技术[1,2]。无线多传感器网络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系统前端传感器[3]及GPS模块――信号采集部分:主要是由图像、声音、震动以及红外传感器组成的探测单元和GPS模块构成,负责完成战场信息监测任务。

(2) 信息传输部分:主要负责将采集到的信息压缩编码和进行远距离无线传输。

(3) 指挥中心测控平台部分:主要完成对监测单元的远程控制及信号接收任务,并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分析。将处理结果提供给指挥中心人员,使他们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战场态势,做出相应的决策。本文主要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图像传输系统[4]的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的思想。

1 发射端调制解调器硬件电路设计和工作原理

调制解调器硬件电路在发射方和接收方,由于所需完成的任务不同,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发射方调制解调器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

系统使用+5 V的电源由无线电台的电池变换后供给。MSM7512B[5]使用专用的3.579 545 MHz的晶体,由于其内部有接地电容,不用外接补偿元件;单片机使用频率为11.059 2 MHz的晶体,主要是为了在波特率设置时,可以取得准确的波特率,能有效避免定时器工作产生的积累误差,外接的补偿元件是二个30 pF电容。为了防止单片机程序运行时的误操作,应将单片机EA/VPP端(31脚)置高电平,确保单片机访问内部的程序存储器。由于调制解调芯片MSM75l2B和单片机W77E58都支持TTL电平,所以单片机的第一串行通信口TXD,RXD可以直接与MSM75125B的XD和RD相连;单片机的P1.0,P1.1分别连接MSM7512B的MOD2和MOD1,按通信的要求,在收发之间转换,以控制调制解调芯片的工作状态;P1.4则控制无线电台收/发状态的转换(PTT)。MSM75125B的AO和AI分别通过接口电路与无线电台的送/受话器相连。作为系统外部监视的显示电路全部由发光二极管和电阻构成,其中红色发光二极管D1为电源指示,

亮则表示系统的初始化过程正确;黄色发光二极管D2为发送正确指示,系统每正确完成一次数据发送任务,它应闪烁一次; D3为载波检测指示,如果亮则表示调制解调器检测到了信道中的有效载波信号;D4为数据传输指示,系统在发送数据时它就开始闪烁,直至数据发送完毕。如果前端传感器有数据需要传送时,产生一个下降沿脉冲,触发单片机的外部中断INT0(P3.2),单片机响应中断后,将前方来的8位并行数据由P2口(P2.0~P2.5)读入,由于P2口内部有上拉电阻,因此作为输入口时,可用TTL或MOS电路驱动,而不要外加上拉电阻。W77E58的串行通信口2可留作系统的扩展口备用。

2 接收方调制解调器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接收方调制解调器电路与战场传感器方调制解调器电路在单片机和调制解调芯片的使用[6]和控制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单片机的第二串行口通过电平转换电路与计算机的RS 232C口相连,把接收到的数字信号传送给微机。接收方调制解调器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7]如图2所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路作用也不完全相同,其中D1~D8为接收数据显示,它能把正确接收的数据以二进数的形式显示出来,D9为系统的电源指示,D10为发送正确指示,D11为载波检测指示,D12为数据传送指示。

图2 接收方调制解调器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3 调制解调器与PC机接口电路的设计

调制解调器与PC机接口实际上也就是调制解调器中单片机W77E58与PC机的接口电路,W77E58支持TTL电平,而微机串行通信口RS 232C支持EIA电平,因此在实现它们之间的串行通信时,必须设计电平转换电路,以满足它们各自的需要。

电平转换电路是指挥中心方调制解调器与微机的接口电路,它也是数据无线传输系统硬件电路(指挥中心方)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过程如下:由调制解调器解调出来的数字信号[8],由单片机处理后,从W77E58的串行通信口2,经电平转换芯片MAX232、PC机的RS 232C口(DB9)和微机内部的UART,最后传递给CPU,在监控平台上显示出来。其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

4 图像无线传输软件设计

程序共分五个部分,三个主程序为:发送方单片机程序、接收方单片机程序和微机接收程序;两个子程序为:差错处理子程序、发送延时子程序。

收、发双方及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联络均采用软件“握手”信号联络。所有联络“握手”信号均为#0AAH,接收正确后应答信号为#00H,接收错误则应答为#0FFH。

传感器一方在无数据需要传输时,通过单片机的编程控制使MSM7512B工作在省电模式,此时调制解调芯片(不含W77E58)的功耗仅为0.1 mW,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单片机与MSM7512B的逻辑控制关系:P1.0MOD2,P1.1MOD1,P1.5AOG,另外P1.4电台PTT,单片机控制MSM7512B和电台进行收、发转换。前端传感器有数据传输时,产生一个下降沿的脉冲信号启动整个系统的程序运行,数据传输完毕后,系统返回初始状态。单片机的P1.5口控制选择MSM7512B的的输出电平。

设定单片机的2个串行口都工作于串行口工作方式1;定时器T1工作于方式2(自动重装初值)[9],作波特率发生器,通过调整T1的初装值,用来选择1 200 b/s,600 b/s和300 b/s三种速率;定时器T2工作于方式1,作定时器,用来设计安排延时。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减少电台灵敏度不高和信道质量差误码等影响,发送方需连续发5次“握手”联络信号,接收方在连续2次收到正确的联络信号以后,才确认是有效的联络予以响应,否则认为是干扰信号,不予以响应。这样既能减少各类原因造成的接收机程序不启动运行导致漏报的可能性,又能保证接收机不因干扰信号而误操作,减少误报的机率。另外综合考虑电台的收发转换和调制解调芯片的收发转化所需的各类延时时间,在设计程序时专门安排了一个延时时间。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一个比较合适的延时时间,即不论通信哪一方,在由收转为发状态后,都先延时70 ms,因为时间太短了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太长了可能会影响数据的传输速率,降低数据传输的时性。系统数据发射端和接收端单片机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5 结 语

通过对MSM7512B调制解调芯片性能特点的了解,设计出了发射端和接收端调制解调器的实际电路,然后简单介绍了具有双串口功能的单片机W77E58的性能特点后,给出了数据无线传输系统的接收方单片机与PC机之间串行通信的硬件电路图,并描述了Modem与电台接口电路的设计过程,最后叙述了整个系统单片机软件的特点。从整体上给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原理图。

无线传感器网络涉及传感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微电子制造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领域,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军事、民防、环境、生态、农业、健康、家庭和其他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空间探索和灾难救助等特殊领域,传感器网络业有其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纪阳,张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J].中兴通讯技术,2005(4):32-35.

[2]盛敏,田野,李建东.无线传感器网络与自组织网络的研究现状[J].中兴通讯技术,2005(4):24-27.

[3]王家桢,王俊杰.传感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毕厚杰.图像通信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5]陆赛珍.无线数据通信中调制解调器的设计[J].通信技术与发展,1991(3):40-43.

[6]李键,王立宁.803l单片机控制调制解调器远程数据传输技术[J].电子技术应用,1999(5):37-39.

[7]黄宜适.单片FSK调制解调芯片MSM7512B及其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1998(9):4-7.

[8]马光星.调制解调器与传输信道的关系[J].现代电信科技,1994(2):28-32.

网络传输篇8

关键词:电力通信 光传输网络 优化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086-01

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通信网络担负着数据、语音和宽带业务的正常使用和运行。它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使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目前的电力通信网络在我国的运行时间较短,需要做出进一步的优化。

1 电力通信光传输网路的技术特点和网络构成

1.1 电力通信光传输网路的技术特点

(1)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的抗干扰的能力较强。因为电力通信光传输的网络是使用光纤作为传输的媒介,而光纤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石英,是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材料,并且具有较强的抗腐蚀的性能,所以,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对电磁干扰具有较高的免疫能力。此外,它不仅不会受到电磁的干扰,而且太阳黑子的活动和电离层发生的变化也不能对其产生较大的干扰。另外,光传输网络可以结合电力导体组成为复合光缆,以方便电力通信系统的顺利进行。(2)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的通信容量较大。因为电力通信的光传输网络使用的光纤媒介要比其他媒介具有更高的宽带传输量和频带,并且在光源的调制方式上和调制特性上同样也优于其他的传播介质。此外,光传输网络所使用的密集波分的复用技术,使光源的传输量大大增加。(3)光传输具有良好的保密性。以前的电波传输经常会遇到由于电磁波的泄露而导致的传输通道相互串扰的情况,导致有被窃听的危险,保密性很差。使用光传输之后,可以在光波导结构中限制住光信号,并使用光纤包皮环绕被泄露的射线,使其传输的保密性大大提高。

1.2 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的构成

电力通信的光传输网络是由信宿端光接收机、信源端光发送机和光纤介质组成的。如果要使用光传输系统进行远程的传输,还需要在线路中插入数字传输系统。除此之外,光中继设备、数字复用的设备光端机和作为辅助系统所用的ODF、DDF同样也是光传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为通信网基本功能示意图

2 电力通信光传输系统网络的优化设计

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具有很多的优点,它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国国家建电网的建设需要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的建设。虽然我国的电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电网的建设仍需要有可靠、安全的光缆建设和光传输网络作为保障,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我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业务发展。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的建设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捷的服务,从而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的业务拓展实现电力企业较好的发展。

2.1 优化网络的电路

电路在整个电力通信光传输网路的建设和传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光传输网络中所需传输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加,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传输的电路,以保证网络传输工作的顺利进行。网络传输的电路优化主要是对电路两端网元设备的端口进行优化,将网元支路或者网元优化完成之后接串接接入光传输网络的环网,优化后的电路接入已经设计好的网元端口,以提高电路的使用时间,保证光传输网络能够良好的建设和使用。

2.2 优化网络的传输通道

光传输网络的传输通道对于光传输网络的建设和传输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量的逐渐增大给传输通道的顺利运行带来的挑战。所以应进一步对光传输网络进行优化,主要的优化内容是优化网管的高低阶通道。对子网的通道保护使用连接保护或者手工优化的方式。在网络传输通道的优化过程中可以用高阶通道逐步取代低阶通道,并用智能光网络网管的网管软件制定光传输网络的优化策略,以提高光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2.3 优化网络的传输媒介

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的建设和传输需要一定的传输媒介。因此,光传输网络传输媒介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和可靠性。网络传输媒介的优化内容主要是通过将独立的不同的光传输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调整,使其归到地区网和支线网的范围中,之后对主干网进行逐步的调整将支线网转化为环网的形式。并且,随着网元的逐步增加可以将整个网络划分为两层的网络结构。此外,还应建立网管和网络的保护措施,以保证网络传输媒介的正常使用。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在我国建立并逐渐的发挥其作用。但是光传输网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且其在我国的建立时间较短,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需要对光传输网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通过优化网络传输的媒介和传输通道,光传输的信息传输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张苏宁.探究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优化的运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10):905-906.

[2] 梁健桢.探讨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优化的运用[J].通讯世界,2013(8):108-109.

网络传输篇9

关键词:通信传输;传输网络;发展

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信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通信传输网络相比较于通信工具而言,更为先进,但是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应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功能更加的完善,其作用也更加的突出。现阶段,我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大力发展通信传输网络,以此希望能够为网络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1 通信传输网络现状

1.1 通信传输网络发展的现状

早期,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都是依靠网络自身用户之间进行信息的传输,尽管这种传输方式在当时已经十分先进,但是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今的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网络技术在得到大范围应用之后,通信传输的功能得以扩展,可以对单独网络进行传输,但是此种传输方式却限制了通信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此,有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完善以及改进,才成为现今用户所应用的互联网。不同网络直接可以进行彼此之间的连接,这对通信网络传输而意义重大,尤其是空间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另外,网络的单一性也得以解决。目前,很多企业都加入到了此研究中,为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存在的问题

首先,容量比较小,依然无法满足现代大量用户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其对网络传输的容量以及质量都有所要求,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容量的问题,很多公司选择使用SDH设备,引起容量比较大,但是随着4G时代的到来,各种IP业务的增长,传输容量也不能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

通信传输网络的智能化程度不高。通信传输网络变得越来越庞大,其运营的成本逐渐增高,运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降低成本,需要对智能化业务进行发展,比如自动布置业务、自动占用宽带业务等,都是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的通信传输网络基本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传输网络的一些业务的适应性还有待提高。传统的通信传输网络中,TDM通信业务是通信网络的核心部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IP业务成为当前通信网络中的主流,由于IP业务具有比较强的分组能力,对于现代用户的业务需求能够满足,所以在当前的通信传输网络的运用过程中比较普遍。传统的SDH光传输设备一般都是利用TDM技术将各种信息转为IP进行传输,是传输网络中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客户终端逐渐实现了IP化,加上各种基于以太网的业务逐渐出现并且普及开来,这位运营商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以及挑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光传输网络要怎么发展才能适应网络IP的演变,成为通信传输网络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基于光传输网络的快速发展,当前通信传输网络中的各种技术以及业务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用户的需求以及网络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对一些通信传输网络业务进行更新,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网络特征。

2 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

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通信功能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传输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当前我国的通信企业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研制出了新的产品,这些产品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实际上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靠通信企业的研发,针对当前我国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2.1 对骨干层网络进行优化。随着各种通信传输业务的发展,在传输电路紧张的区域对传输的网络进行优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对骨干层传输网络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整现有的网络结构,对于节点过多的环路结构要利用相应的资源进行分裂,将大环变成小环,对网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且要不断提高网络的容量。另一方面网络的分层以及网络容量的提升,应该要在城区、郊县分别提升出2.5Gbit/s容量的骨干层、汇聚层。加强IP城域网建设规划,使得通信传输网络的覆盖性不断提高,从上至下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通信传输网络,向下可以不断满足各种业务需求,向上可以实施流量的分离。这种方法的实用性比较强,能够对当前骨干网中存在的流量以及业务接入不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经过改造之后,还可以重新设定接入网的路由,以保证网元能够正常运行。

2.2 对传输网的接入层进行相应的优化。在我国的通信传输网络中,对于传输网的接入层进行优化的过程,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随着各种数据业务的不断增长,SDH网络应该要逐步实现过度,从传统的传输模式过渡到MSTP,即集IP、ATM等综合业务为一体的业务传输平台。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增配更多的以太网接口支路,代替协议转换器、光收发器、二层交换机等设备,从多方面进行改善,比如经济效益、服务等方面都应该逐渐实现过渡。当前,很多通信网络运营商都开始发展数据流量业务,而且数据流量业务的覆盖性变得更广,从城市地区逐渐覆盖到农村地区。

2.3 对传输网络中的设备进行适当的优化,传输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传输网的接入层设备,当前很多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通常都要接入PHD设备,这种设备在价格上存在着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其在价格优势的背后还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其稳定性非常差,同时还不具备非常重要的路由保护功能,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相关的企业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接入设备的优化和完善上,以现在的发展情况,可以选择一些小型的设备来代替体积较大的PHD设备,SDH设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这种转变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的通信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电子计算技术为通信网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而且也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同喜通信传输网络的性能才得以更加的完善。现如今的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危机,有关部门以及运营商要重视这些危机,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其发展思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发展,相信我国在一段时间之后,即可与其他国家匹敌。

参考文献

[1]张帆.试论通信传输网络发展规划新思路[J].中国新通信,2013(20).

[2]魏明.通信传输网络发展规划新思路探索[J].广东科技,2013(14).

[3]靳利国.通信传输网络发展规划新思路探索[J].通信电源技术,2012(1).

网络传输篇10

【关键词】 通信传输 传输网络 发展

现代化的通讯网络传输给人们的信息沟通和工作效率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通信网络传输成为了人们沟通的快捷和方便的纽带,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通信传输网络必将迎来更大的改变,因此科学地对通讯网络进行规划,使它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一、通信传输网络发展历程

1、模拟传输。模拟传输是一种能量的传导方式,可以用来表示波形或连续变化的电压,并将其用音量的变化和音调的变化用波的形式表现出来,模拟电话就是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的设备,进行简单的音频通信,虽然模拟传输使人们的沟通更加方便,且操作简单易实现,但它的缺点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而逐渐凸显出来。

2、数字传输代替模拟传输。随着数字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数字传输相比传统的模拟传输具有他的优点,比如抗干扰能力强,这一点使数字传输在人们的生活中广为使用,避免了通信系统内部和外界的各种因素和噪音的干扰,通信噪音对通信质量的影响非常大,而通信噪音也随着噪声的积累和线路的长短使通信质量不断的下降,它的噪音与信号混合后难以分开,而传统的模拟传输相比,数字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和抗噪音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增强,数字传输还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

3、PDH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PDH技术被广泛应用。在PDH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有时钟同步设备,各节点时钟保持一致。但这种各节点独立时钟的模式,不可能做到各节点时钟百分之百一致,只能是在一个差错允许范围内基本一致,所以称之为“准同步”。以铜线为介质的PDH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度成为主流技术,直到今天还在接入网层面大量使用。网络由此形成。近年来,传统的通信传输网络性能便无法与用户的迫切要求相满足。

三、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新思路

通信传输网络在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地位不断的稳固,随着人们对通信网络不断增强的需求,以及数字通讯网络和移动通讯网络,还有无线通信网络都相继的出现,目前被广泛应用到通信传输领域的蜂窝系统,GSM系统和 SDH光传输系统,都被广泛的在市场上进行应用,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推进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变革,是通信传输网络不断的崛起。通信传输网络主要分为光缆网络层、光网络层以及电网络层三个层面,这是从物理上对传输网络进行层面上的划分,从新技术的应用和当前无线传输网络发展的趋势上来看,通信网络的传输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尤其是无电中继正向超长距离和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其次,多样化的传送平台是近期光通信市场发展的亮点。MSTP依然是传送平台未来发展的主流。然后,智能化发展是光传输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新的业务不断的出现,光传输网络必将朝着全光网络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ASON的兴起,对各类经济数学不嗟娜诤希实现传输网络的智能传送。

四、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规划

应当强化城域网建设于通信传输网络发展规划中,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建设城域网中强化应用DWDM、MSTP和OTN等传输技术,重视三网的有机融合。所以DWDM、MSTP和OTN等传输技术均被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规划所青睐。在建设规划城域网的过程中,DWDM技术有着非常显著的扩展性,有着较强的业务接受能力,可以合理的升级新老业务,而且还可以具备良好的自愈讷讷给力,使得通信传输网络更加畅通无阻。而MSTP传输技术则能够兼容与传统SDH,其扩展能力较大,充分的保证了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云计算和大带宽引入的更加智能化的OTN传输技术,可以实现最多一根光纤传输88波@100G/200G/400G的高效率传输,为未来的宽带连接实现技术上的可能性。对无线城域网传输网络的发展进行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充分利用光纤资源以及SDH系统和密集波复用系统,将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促进网络传输的能力提高,其次需借助MSTP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间业务的兼容,并采取环形组网的方式对网络传输的容量和速率进行调整。同时,还要应用DWDM技术将较大的带宽的传输平台提供给下层SDH。实现大容量传输。

结束语: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信传输网络发展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所以我们应当不断的探寻出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新思路,并且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从而实现通信传输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参 考 文 献

[1]基于军用电台的综合通信系统集群调度网技术实现[J]. 吴洋洋. 战术导弹技术. 2012(01)

[2]信息技术通信传输资源管理方法[J]. 李光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