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十篇

时间:2023-03-20 02:24:48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篇1

一、指导思想

这次制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从卫生行业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技术等级标准,为建立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配套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和加强劳动力科学管理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1.科学性规范性原则。工种设置、名称、定义、适用范围、等级线、培训期限、技术等级标准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目录》中的规定和劳动部制定职业技能标准的有关要求编制。它是衡量技术工人技术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尺度,是进行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开展卫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依据,为把卫生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纳入国家总体职业技能标准系统打下基础。

2.合理性原则。在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制定过程中,以全国卫生行业大多数单位的技术设备、劳动管理水平、技术工人分布状况为基础,突出卫生行业特点,使之符合卫生行业的客观实际,建立在多数技术工人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

三、工种及技术等级标准目录

病案员(初、中、高)

医院收费员(初、中、高)

卫生检验员(初、中、高)

西药药剂员(初、中、高)

中药药剂员(初、中、高)

消毒员(初、中、高)

防疫员(初、中、高)

护理员(初、中、高)

妇幼保健员(初、中、高)

配膳员(初、中)

医用气体工(初、中、高)

口腔修复工(初、中、高)

医院污水处理工(初、中、高)

医学实验动物饲养工(初、中、高)

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

1. 鉴定公告

2. 鉴定申报

3. 资格审查

4. 鉴定收费

5.组织考核

职业技能篇2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功能 理性思考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始于1995年开始的“全国技能月”活动。这次“全国技能月”对我国技能工人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全国有3000多万职工参加了岗位培训,各地方为配合“全国技能月”活动纷纷开展了“百万职工大练兵”、“名师带高徒”等活动。但这次活动主要是针对企业在职员工,对职业教育界产生的影响不明显。其价值在于开启了职业技能赛的大门。

一、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概况

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并组织开展了2004年部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全国技工学校技能竞赛的开展,使社会各界开始积极关注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作用。2008年,由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11家单位共同主办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本次大赛分高职和中职两个组别进行,比赛内容涵盖技能竞赛,为参加全国性的职业技能赛事选拨人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行,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互动关系的热烈探讨。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功能

王川在其《职业教育功能研究的思考》一文中认为,中文功能一词,只表示有效的、有益的或应有的作用,它不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学术界在研究教育功能问题时,一般又将功能细分为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正向功能”、具有消极阻碍作用的“负向功能”,以及没有什么作用或正负作用相互抵消的“零功能”。本文即采用这一学术研究思路,对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正向与负向功能进行了研究。

1.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正向功能。

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在 2008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在教育部新闻会上表示,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要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这充分表明了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竞赛就如一个风向标,竞赛中所体现的对选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以引导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竞赛重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重视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的教学。

(2) 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体现的不仅是个别选手的职业能力,更反映出一所学校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竞赛成绩要从平时的教学抓起,而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准和指导方法息息相关。职业技能竞赛也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中,职业院校的学生部分来自于此前教育阶段中成绩较差、升学无望者,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他们是“失败者”,但实际上他们绝非是智力和能力不足。据韩明锋的研究,中职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感、意志力薄弱等特征。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阻力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信心不足、学习动机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提升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竞赛机制,通过竞赛参与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他们承受竞赛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能力。因为根据心理学原理,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的心理前提。一个人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快要实现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冲动,从而使力量增强,进度和效率也会提高;当一个人的努力得到有效的结果后,有效的结果又会激励人继续产生行为努力,这样循环不已,就会形成上升的螺旋效果。适当参与竞赛项目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将心理活动最大程度地集中在能够完成竞赛作业的学习上。竞赛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当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更快地完成竞赛任务,取得好的竞赛成绩,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当竞赛作业得到认可,又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到下一次更难的任务中,这样不断循环,从而达到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2.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负向功能。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职业技能竞赛”,正如高考本身备受质疑一样,当一种机制被过度重视或模式化后,其对教育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①重竞赛,轻教学。表现为对竞赛投入过多热情,不顾竞赛项目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专业教学需要、是否能够较好地与课程相结合,只要是竞赛就组织学生参加,甚至不惜打乱已有的课程安排,使教师和学生疲于竞赛,没有心思积极改进教学。我们应该看到,竞赛是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如果过于投入竞赛,为赛而教,为赛而学,本末倒置,必然得不偿失,不仅难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窄化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②重结果,轻过程。竞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参与竞赛的过程本身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历练。如果过于重视竞赛的选拔性,那么就会使少部分学生占据学校大部分的优势资源,必然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职业院校对待职业技能竞赛的正确态度

1.将职业技能竞赛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整个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实践中要转变观念,强化职业技能竞赛意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职业技能竞赛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手段,它应该融合在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竞赛项目和形式进行设计。

学校对每一年度的职业技能竞赛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在各举办主体申报的基础上,对竞赛项目进行审核,审核的标准包括竞赛项目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有效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等。总得来说,各职业技能竞赛题目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3.建立完善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为其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保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出台与职业技能竞赛有关的文件和规定,使竞赛工作都有据可依。

健全职业技能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包括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和组织部门三部分。如,对获奖学生给予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奖金;对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奖金、职称评定倾斜奖励;对组织部门给予职业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和奖金等。

参考文献

[1]王川 职业教育功能研究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8,(9)。

[2]技能大赛成为职业院校“风向标”[N].中国教育报,2007-06-21(4)。

职业技能篇3

一、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的主要对象为:主要是需加强素质教育的中等学校的在校学生等要求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类在职人员。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构成可概括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和外语应用等8个项目。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做事或做人的能力,是完成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活动所需要的一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标准体系包括在职业活动中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诚信、热情和职业道德等内容,使中职教育成为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就业、如何创业、如何发展,进而建立起核心技能培养的特定模式。 通过社会调查和研究,按确定目标、制定核心能力标准、开发核心能力课程和教材、开展教育和培训、考核认证等程序进行核心能力开发。 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是要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态度。

(1)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课程开发。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开发体现以下特点: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课程开发的教学内容反映各种职业的共同性。

(2)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教材模式。根据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制定配套的培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工作现场等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开发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考试试题、技能考核等内容。

(3)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方法。核心能力培训是为了改变人的行为活动及表现,用行为活动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全过程,以实现学生行为活动的改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项目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学习,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二、 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培养

行业和专业种类、性质不同,其需要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有很大差别,因此,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培养。成立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学习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建立适应各课程模块的考核办法,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立共享教学资源库。深入生产一线,收集教学资料,确定项目,制订课程标准,研究和制订技能培训大纲,开发、编写适合本专业学做一体化教学和技能培训的相关教材;注重部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专业学习网站,共享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仿真动画、试题库以及教学参考项目和创新项目,并开展网上答疑、互动等功能。学生技能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能力以及项目完成的质量。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建立实验实训资料库和试题库,建设行业资源库和素材库,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科研的共享平台,发挥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服务能力,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围绕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做合一“双师”队伍。

三、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扩展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功能,注重生产性加学习型特色的创建,提高实训基地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金、设备、生产项目,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模式,打造融教学实训、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实训操作规程、实训室管理规定、学生实训守则等。实训室管理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训任务选定实际的生产项目,产品严格按照企业图纸要求加工,最后将产品推向市场,使消耗性实训变为效益性实训。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毕业前半年下厂顶岗实习前由教研室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召开顶岗实训动员会议,布置顶岗任务,提出实训要求、规范实训报告的书写格式和内容、介绍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安排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厂方和学生联系人,顶岗实习岗位和顶岗实习项目由厂方、学校和学生三方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和工厂实际情况协商确定,厂方和学校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共同承担学生日常管理,专业教师定期对顶岗学生巡回指导,把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保证学生毕业时能“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北京,2004.

职业技能篇4

湖南省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为442个,省管鉴定所142个,市州管鉴定所300个。142所省管鉴定所每年需要对3万余人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在其中占据了70%。当前省管鉴定所的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建设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开发新职业鉴定市场等,缺乏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指导工作。

2鉴定过程较为随意

例如,有些考评人员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件;考试没有使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题库,甚至发生多次使用同一考卷,自行修改考试题的情况;在评分、证书审核、考务管理等也未有明确章程等。

3鉴定机构发展不平衡,鉴定基础性工作薄弱

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鉴定考核体系还不很健全,不同鉴定机构的发展和基础工作差别较大,具体表现在:部分鉴定所由于会受到隶属关系或者体制改革的影响因素,缺少工作人员,鉴定能力较弱,长期未能进行鉴定工作,鉴定所未能够良好运转;部分鉴定所的办公以及鉴定场所未能达到相应标准,个人站所甚至缺少了自身专用的办公地点与合适的鉴定场所,尤其是部分面向社会的鉴定站所,只有少部分能够拥有自己的鉴定与检测设备。

4提升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对策

4.1明确职责,独立运作,实现管办分离

第一,各级的劳动行政部门在对职业技能鉴定站所进行审批时,需要按照培训管理与鉴定管理的原则进行,根据地方劳动市场需求与经济情况进行合适的配置,参加了培训的人员不能够再进行组织管理或者考评的鉴定,杜绝让鉴定所与培训部门“合二为一”,在进行鉴定的同时,又进行培训,出现以上情况的鉴定站所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第二,鉴定与培训部门两者各自的职责与相互见的约束与协作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两者需要建立自身的工作标准与运营体系;第三,鉴定站所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能受到其他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影响,导致考评结果失去了客观性,鉴定站所有权拒绝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对于鉴定结果进行非正当修改的要求;第四,在鉴定的考试需要进行统一命题,也需要完善的考务管理,保证鉴定考试能够科学客观反应出职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4.2促进行业、企业的参与

由于各工种、各行业领域之间的差异巨大。各工种、各行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造成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在知识上的落后与管理上的困难。因此,政府亟待加快促进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的成长,明确分工,实现行业、企业的全过程参与,即参与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参与职业资格的认证、参与资格质量的评估。

4.3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题库

题库对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未来能够建立有效的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职业鉴定的管理部门最先需要做的便是“宏观调控”,成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开发技术指导委员会,与院校、企业、行业专家合作,通过培训、开展研讨会等方式,对试题进行开发、编审以及推广、修订的工作;第二是与职业院校进行主动联系,与职业院校定期进行相应交流;第三是与企业进行主动联系,获取相关的优质内容,为国家的鉴定题库进行相应的补充,保证职业鉴定题库能够与实际情况相贴合。

5结语

职业技能篇5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73-01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直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部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对提升我国当前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

一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现状

1.人数多、种类齐全

当前我国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不断增加,仅一个地级市的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就达到十万之多,取证人数达到80%以上。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和广大的大中型企业员工都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主要对象。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十分迅速,已有一千万以上的在校学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差无几。这说明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已有十分雄厚的民意支持,群众普遍以正常的眼光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企业和公司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认可程度也在增加。

2.制度完善、机构健全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省市以及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完善的制度是发展工作的基本保障,能有效地促进各地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各地的考核以及检查部门也在进一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的可靠性和社会认可度。

二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1.考核标准落后

职业技能鉴定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设立,而国家的技能鉴定是从宏观方面来把握整体的市场需求,必然与不同地区的企业要求有所偏差、脱节。这就导致企业在招收员工时进行上岗培训,增加了企业的额外负担。

2.考评员缺乏监管

考评员直接参加职业鉴定人员的通过与否,因此考评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十分重要。虽然各地的监管部门一直注意相关问题的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风气依旧影响着考核员的审判标准。同时,考核员是否能够跟上社会以及公司的发展需要也是一个问题。一般公司企业内部的一线操作工人比较忙,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考核培训,导致一些考核员不熟悉流程等。

三 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可看出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根据国外职业技能鉴定的一些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趋势。

1.完善鉴定场地和鉴定设备

具备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场地,才能有效保障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建立完善、长效的职业技能场地才是企业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的基础。同时,企业完全可以与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形成强强联合。这能有效增加考核成功率且提高就业率。

2.加快职业技能鉴定的信息化建设

职业技能鉴定的信息化建设是职业技能鉴定未来的大趋势。通过网上报名、网上确认、网上缴费、网上阅卷、网上查询等途径,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透明度。

3.完善题库、更新标准

职业技能鉴定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应加大题库的研发力度和更新力度,以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公平性和规范性。同时,职业技能鉴定的试题和鉴定标准应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相一致,增加企业对题库的反馈环节,使鉴定试题更贴近生产生活,更贴近企业实际。

四 结束语

国家一直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技能鉴定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各级政府和企业能够认识到问题,并且积极的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才能进一步落实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才能进一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郑相杰、杨涛、安昭怡等.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李功.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和管理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

职业技能篇6

自教育部等11部委于2008年夏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职业技能大赛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从各院校到市、省、行业协会、部委甚至于世界范围内都在轰轰烈烈地举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规模和影响力最大、专业覆盖范围最广、类别最齐全的大赛,被全国高职院校誉为职业教育中的一次“大考”。笔者近几年作为指导教师,曾多次指导并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生们在竞赛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并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大赛的举办,既检验了参赛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了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还展现了各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作为专业教师,总结多年指导技能大赛的经验和教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了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针对以上两点,笔者对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职业技能大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完善的重要平台,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能够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得益彰,有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教学目标。

二、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作用,促进完善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处于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目前只是停留在表面操作上,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真正融合为一体还在深入探索中。笔者经过探究,认为可以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参考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和参赛指南,完善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大纲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只注重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实际中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制定工作的热情不高,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和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者多是各部委的专门机构或是各行业协会,他们和企业联系紧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他们所聘请的专家评委都是来自企业一线的管理者、专家。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和参赛指南是这些一线专家结合实际工作任务而制定出来的。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和参赛指南等文件都是紧扣市场需求,大赛组委会和相关企业合作深度调研后精心开设题目,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以此方向作为参考,制定出科学的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大纲,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岗位技能训练。

2.构建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匹配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项目情景的学习任务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应该树立技能教育的理念,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积极贯彻这种教育理念,这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吻合的。技能竞赛的题目来自企业一线。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构建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匹配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项目情景任务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其转换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结合实际工作情景设计学习情境。利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课下通过QQ群、公共邮箱、博客和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学生主动思考,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最终系统学习,来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学习。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竞赛环境中,逐渐领悟到“学以致用”的真谛,促使其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操作技能更加熟练,每个学生都能从职业技能大赛的启示中获益。教师可以根据技能大赛模式分解设计学习任务。改变过去按知识体系章节的教材编写方式,编写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以学习任务为模块的校本教材。使得教材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来源于企业一线的技能大赛的题目,非常具有代表性,每一个题目都可以完善成一个典型的案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研讨,从而让教学更具实操性,课堂充满趣味性,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操知识和技能。

3.通过比赛促进校企合作,搭建学校、企业共赢的舞台

很多院校在和企业合作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而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有效连接校企的桥梁。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以不同形式参与到高职技能大赛当中。有些企业亲自参与技能大赛举办和承办工作;有些企业派专家担当大赛裁判评委,提高了大赛评判水平;有些企业则为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大赛提供各种硬件支持和后援保障,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就能见识到先进的办公设备,明确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要求。企业参与竞赛项目的设计,其中很多题目都是由企业直接设计的,且很多企业还会派出人员参加各高职技能大赛,以选拔人才。因此,高职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让高职院校近距离地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这促使教师必须瞄准市场变化,结合企业需求展开教学,不断开展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吸引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提升了知名度,选拔了优秀的人才。这是学校、企业双赢的舞台。

4.借鉴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说“高职教育是将人们认为不算优秀的人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中国教育的希望或许在于职业教育”。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通过单纯的一纸试卷确定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应该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导向,具有社会性、情境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因此,在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如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是高职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评分标准,为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考核提供了新思路。职业技能大赛所选项目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任务,而且它的评价标准则完全是真实职场的标准。为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借鉴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所采取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以加强其针对性。例如,有些任务的学习应侧重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分析理解、小组协作、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有些任务学习应着力于对学生完成任务取得结果的评价,结果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加工制造出来的零件精度或是完成的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些任务则需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还有些任务应加大职业素质在课程评价中的份量。因此,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应更加符合职场的实际需求,促使学生逐步适应未来职场的发展。教学中将高职技能大赛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结合,不仅是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检阅,也是对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有益的促进和补充。

三、把握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探究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避免过于利益化

高职院校要了解所参与技能大赛的组织机构,避免出现学生沦为个别不良组织机构的赚钱工具。笔者在和一些其他高校同仁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某些营销大赛组织机构缺乏职业道德,组织大赛的目的仅是为了让学生帮助其售卖质量较差的产品,从中获取不良收益,这样的比赛大大损害了学生的热情与利益。因此,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解成的学习任务,既要接近现实的工作情景,又要避免过于利益化。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

2.全体学生共同培养,避免出现只将最好的教学资源用于少数学生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将职业技能大赛的做法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可以以专业、院系开展校级、系级的各种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激发所有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应在竞赛过程中紧密联系企业,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邀请企业专家命题等,使学生所掌握的核心技能与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无缝对接。这样,才能避免为了少部分学生参赛获奖动用最好的教学资源,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的情况发生。

3.注重比赛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克服过于追求成绩的思想

职业技能篇7

一、职业教育的双重责任: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既负有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责任,又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的重任,这双重责任使得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既要有素质教育,又必须有职业技能教育。对两者关系科学、合理的处理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职业教育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保证。

二、必须处理好知识、技能、道德和职业的关系

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要在知识、技能、道德与职业四个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既要平衡好四个方面,又有所侧重,要综合考虑,不可割裂。

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有的是经过长时间积累而成的,有的是经过短期集中学习训练而获得的。通过职业学校的专门教育培养而成,显然为第二种情形。通常职业学校的学制不长,长则五年,短则三年,同时,现阶段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无论学业还是行为习惯,总体薄弱,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具备较高的技能和较高的素质是非常不易的。

任何职业都以技能和知识为基本构成要素,具备了从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才能从事职业,参加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地发展自己,成就事业,达成理想之目标。从事一项职业,必以所需技能和知识为基础,对于不同的职业特点,技能和知识的侧重各有不同。当技术含量逐步增大时,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就会愈高,而且两者的结合程度就会愈紧密,特别是专门技术和高技能职业,对知识的要求与依赖愈加明显。如果没有知识的支撑,技能就会很难掌握,至少无法达到精湛。当今职业的专门化和技术化,使得职业技能与知识的紧密程度越来越不可割裂,那种只要单纯的手工技能而不要求综合的科学人文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人们从事职业的基本出发点是就业,是为了解决生存与生活问题,然后是追求个人事业,实现人生理想。然而无论是哪个层面,道德要求都贯穿其中,道德与做人做事紧密相联,与原则、责任、品质、修养紧密相关。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与规范,具有认知、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到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就不可能顺利地深入社会;没有了道德的价值导向,就不可能正确地运用好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处理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

三、职业教育应融合道德教育

普遍意义上的道德通常要有载体才能体现具体的标准与行为规范。当与职业相结合,就成为人们常说的职业道德,体现的是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遵循的行为准则或标准。

在任何教育阶段中,道德教育是必需的。首先,到了职业教育阶段,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势必主要为职业道德的教育,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孤立、空洞地说教,它总是与智、体、美相结合,与家庭、社会、学校相联系,因为具有了职业的特性,从而更使其与职业中的技能、知识相关联,与职业实践相关联。

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说当前有很多做法效果明显,但还应该看到,重技能、轻素质、弱道德的情况是存在的,且有扩大的趋势。表现为从业者责任心差,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的名利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从业时间不长,便有职务犯罪,且数量不少性质严重。职业学校是从业者职业道德教育表现的主阵地,而且学生在校期间的心智与从业前对职业的向往使得职业道德的教育恰逢其时。因此,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要充分把握好道德教育这一课,职业道德教育要贯穿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职业的实践以及日常的生活之中。

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施方案,方案的设计中应体现知识、技能、道德和职业教育四个方面。由于在校时间短,很难在四个方面齐头并进且达到一定高度,真正实现高职之“高”,因此,在方案设计中要强调以职业性为主线,围绕主线安排技能与知识教学,将道德层面的教育融入其中,如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顶岗实习等各环节贯穿上道德的教育。

四、职业教育应结合知识与技能

技能与知识不同,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授,而技能必须亲自学习,并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如果较长时间不用,就会变得生疏。知识是经验的固化,来自社会实践,从经验知识系统化为科学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可以不断积累和发展,知识往往通过传授的方式得以延续,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往往通过书本、课堂和教师等方式。

知识与技能从形式和表现上虽有不同,但两者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有较好的知识为基础的技能,通常更能被深入领会和掌握,在理论指导下的技能学习会更有效率。同样,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在与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中,也会更易理解。因此,在通常的职业教育中,技能与知识都会注重两者的结合、融合与协调。

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时段内,技能学习与知识学习在时间上的安排、内容上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才能达到既具备较好的从业技能、又有较好的理论综合素质的目标,真正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会变化,而技能要求也会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而进步。技能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学习知识的量与时间是不能够压缩的。

考虑到职业教育的时间和目标等实际情况,知识方面的教育应以两个方面为主:素质与专门知识。素质主要为政治思想、人文、科学及健康等,专门知识即为专业技能的必备基础。这两方面知识中,素质以广泛涉猎为主要获得方法,而专门知识当以服务技能专业的学习为要务,因此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就大为不同,要有所区分。

当前在有些高职院校中,由于专业不明晰,培养人才的目标模糊,出现两种现象:第一,回到老路上,干脆以学历教育为主,只追求文凭;第二,各种技能都学一点,手上证书一把,却无一能上手,荒了文化,又拿不出好技能。要避免这些误区,就一定要认真分析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职业技能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技能 职业资格 就业

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有十年时间,《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学识的基础上,更应注意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踏入社会时既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了必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

1993年劳动部颁布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提出了在职业技术院校中“逐步实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目标。从近年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技术院校中的实施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仍存在着脱节情况,且各成体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职业院校各专业执行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而相应各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却依据人社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规范,而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应工种鉴定标准和规范的内容不相符。(2)教学活动组织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配比率不同。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理论与实习教学的比率(6:4)编配,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则要求被鉴定者不但要掌握本工种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本工种的技能知识(包括操作技能,工具、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安全知识及其他),尤其要侧重于技能知识的掌握。(3)近年,职业院校虽然也进行教学改革,加大技能实训的力度,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这些教学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改革,没有结合和渗透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的内容。(4)学校在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时,因其所授内容不能全面涵盖鉴定的内容,在技能鉴定时不得不对有关的知识再进行系统的强化培训,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5)从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职业教育师资不足,“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紧缺。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师还不能从单纯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中完全脱离出来,致使现在的职业教育与单纯的学历教育区别不明显。(6)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严重,造成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教学基础条件较差。特别是实训实习设施、设备不足,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过程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其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7)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且存在这样一种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低于学历教育,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会接受职业教育。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从事文化、科学研究的人员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最终还是向普通职业人员的方向发展。所以,现在多数人都挤向大学,认为上了大学才有前途,这是很盲目的。

国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是以政府行为进行的。其目的是改革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和学历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以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关于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院校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技术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应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走出固有的办学模式,及早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使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学历是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构成职业资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创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因此,我们对两者应有明确的认识。目前,我国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脱节现象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完整的体系。而各学科、专业也有相应的教学体系,具体到各个专业(工种)均有其教学计划、大纲。就职业技能鉴定来说,各专业(工种)也有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为使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首要的问题是各专业教学计划、大纲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规范的结合、渗透、互补的工作必须尽早开展,以有效地落实《决定》。

职业院校现行开设的各个专业一般涵盖一个甚至多个工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一个或多个工种工作。而职业技能鉴定专指某个工种,是对这个工种进行的专项的职业资格认定。这样,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应充分考虑和明确这些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而后才能确定这个专业与相应的某个鉴定工种相结合的问题。

职业技能篇9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企业方面的影响

职业技能竞赛的公开性决定了竞赛的性质,通过技能竞赛这一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为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人才教学成果和供需见面会,有效地促进了企业需求和院校教育的供应的契合。企业方面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人才的整体学习水平,并且可以根据竞赛的最终结果确定自身所需的实用性人才,同时也可以在技能竞赛中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调整,适时改变人才定制教学策略,使学校能够培养出自身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职业技能竞赛还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技术性人力资源成本攀升的形势下,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的方式进行人才教学和选拔,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节省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型人才支持。通过产品展示会和参与竞赛活动的新闻媒体,宣传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也可作为企业产品营销的一个途径,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师方面的影响

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师日常教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教师不仅可以在技能竞赛中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还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对企业人才需求日后教学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参与竞赛指导,通过全程参与学生的技能竞赛给学生的理论实践知识体系进行必要的强化和补充,实现学以致用。在技能比赛结束后,教师要积极总结比赛成果,深入分析之前教学中存在的疏漏,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必要的实践和理论依据。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和企业方面进行积极沟通,以技能竞赛为桥梁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教学相长,让教师在紧张的技能竞赛中感受到企业竞争的压力,实现整个教学工作的倒逼机制,促进教师采用效率更高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职业大众基础上的精英教育,实现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企业提供更加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力资源。

三、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方面的影响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技能竞赛是考核前阶段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性质相当于学校里的考试,通过这种形式的考核能够让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短期目标,以竞赛这种竞技性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竞技的激励下能够有更强的学习能动性,这对强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意义。除此之外,在团队类竞赛项目中参加竞赛的学生必须通过紧密的配合才能完成竞赛内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增强了工作中所需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学生通过在特定环境下的技能操作能够强化原有的知识和实践理论体系,同时也能及时发现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技能比赛结束后及时查漏补缺。技能竞赛除了能够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中快节奏和具有一定竞争压力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具备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在观摩竞赛的同时和企业进行技术和学术上的交流,通过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工作技术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储备为自己日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改变传统职业教学的无差异性,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和自身能力做好职业定位,从而实现更好的工作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职业竞赛教学作为职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教学效果的检验平台,能够有效地分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为日后职业教育如何开展,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当然,在竞赛过程中教职员工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技能竞赛和知识教学之间本质的理论差别。教学作为一种大众性教学,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学到综合性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而竞赛教学是一种精英类实践教学,是在理论知识技能普及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业务层次提升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客观地将两种教学方法统一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做到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史临红.谈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效用[J].河南教育,2009(07).

职业技能篇10

一、竞赛效果分析

1.增强了人们对技能价值的认识技能大赛能起到选拔尖子的作用,是“武状元”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提升了“技能精英”和“武状元”知名度。

2.为各路“高手”提供了技能展示的平台通过竞赛彰显了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的魅力,是一个技术、技能、技巧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比拼。

3.成为职工晋升、职业资格提升的一种途径对于参赛并获奖的选手来说,国家和地方都制定有具体的奖励办法和规定,大部分人可借此晋升职业资格,因此竞赛成为职工职业提升的一种途径。

4.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台上选手献技,台下企业之间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二、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机构2008年以前,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单位各自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导致的问题是:选手重复参加相同工种的竞赛,规模过小,质量不高。2008年以来,在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牵头下,由教育局、工信委、科技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多家单位联合成立了“职业技能竞赛委员会”,对竞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功举办了多次全市职业技能竞赛。然而,由于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均为平行机构,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导致该组织的运行效率打了折扣,因此目前仍没有彻底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

2.激励机制不足目前对职业技能优秀选手的奖励,仍缺乏一套完善的、激发从业者积极主动参赛的政策。现行的奖励办法只关注获奖选手职业资格的晋升和荣誉证书的颁发,对获奖选手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激励不足。

3.竞赛的影响力、权威性有待提高近几年来,从参赛的企业和选手来源上来看,绝大部分均来自于国有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程度过低,参赛面小、人数不多,导致了获奖选手含金量不高,并影响了赛事的权威性。

三、对策

1.在组织层面上,政府应占主导在政府主导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牵头,团市委、妇联、工信委、教育局、科技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和部分重点企业作为主要成员,组成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对全市职业技能竞赛统一领导、规划、协调、管理。在这种架构下,运行效率会得到极大提高。

2.加大资金投入要组织一场全市性的技能竞赛,没有资金支撑是无法开展工作的。政府应发挥统筹和主导作用,将职业技能竞赛纳入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