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属十篇

时间:2023-03-24 22:43:41

稀有金属

稀有金属篇1

碳纳米管表面辐照接枝改性及负载纳米铜的研究李壮 唐枝艳 王家君 林晨光 崔舜

镧在石英光纤表面Ni-P涂层上电镀厚镍中的应用研究蒋柏泉 杨苏平 肖琳 张华 白立晓

挤压态Mg-13Gd-4Y-0.4Zr合金高温时效析出机制郭全英 刘正 毛萍莉 孙晶

2010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0)通知

铝管表面硅烷稀土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肖围 满瑞林 彭天兰 徐斌 冯永强

La_(0.5)Sm_(0.2)Sr_(0.3)MnO_3/Ag_x二相复合体的结构及磁电阻王桂英 彭振生 唐永刚 刘鹏 牛晓飞

石煤提钒钠化焙烧与钙化焙烧工艺研究别舒 王兆军 李清海 张衍国

《稀有金属》征稿简则

生物医用β型Ti-25.6Nb-19.4Ta合金设计与微观结构的研究杨永建 马秀梅 孙威

水溶性ZnO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柳旭 迟燕华 庄稼 吴杰

焙烧氰化尾渣的利用研究马红周 兰新哲 王耀宁 尚军刚 张向昭

熔盐电解法制备硼粉的研究彭程 陈松 吴延科 王力军

酒石酸-硝酸盐低热固相反应制备Ni_(0.18)Cu_(0.2)Zn_(0.62)O(Fe_2O_3)_(0.98)铁氧体杨项军 韦群燕 管洪涛 王世雄 高洪林

VGF法GaAs单晶位错分布的数值模拟和Raman光谱研究涂凡 苏小平 屠海令 张峰燚 丁国强 王思爱

双级时效制度对7150铝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韩小磊 熊柏青 张永安 李志辉 朱宝宏 王锋

Cr元素对Diamond/Cu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及热导性能的影响张习敏 郭宏 尹法章 张永忠 范叶明

双螺旋搅拌法制浆工艺参数对AZ91D合金半固态组织的影响朱光磊 徐骏 张志峰 刘国钧

稀土配合物Eu(pic)_3L·2H_2O的合成、荧光性质及与DNA作用方式研究王丽娟 杨天林 杨欢春

两种新型希夫碱及其钴(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金旭东 李圆圆 崔志刚

镝掺杂W型钡镍铁氧体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许乃岑 宋杰 王丽熙 沈加林 张其土

Yb掺杂对热电化合物Ca_(3-x)Yb_xCo_4O_(9+δ)电性能的影响褚颖 王忠 蒋利军

合金化Cr优化含Fe过共晶Al-Si合金显微组织及其机制崔华 侯陇刚 张济山

第十六届国际晶体生长会议征文通知

抑制混合型稀土精矿焙烧过程中氟逸出的研究吴志颖 吴文远 孙树臣 边雪 涂赣峰

退火对V-4Cr-4Ti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李鱼飞 罗超 王志钢 任大鹏

超细晶工业纯钛热变形流动应力特征研究王成 赵西成 杨西荣 丁茹

硫酸镍电解液净化除杂工艺研究李学鹏 杨斌 刘大春 王林

粉末冶金TiAl合金热变形行为及加工图的研究王辉 刘咏 张伟 李洲 李慧中 王丽 杨广宇

五钠沉铟的工艺研究蒋继波 王吉坤 李勇 梁铎强 彭建蓉

Al-Er二元合金的价电子结构与固溶度研究占春耀 王为 聂祚仁

异步轧制AZ31镁合金板材的晶粒细化及性能丁茹 王伯健 任晨辉 刘长瑞

Ni_(43)Mn_(46-x)T_xSn_(11)(T=Fe,Co,Ni)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和磁熵变韩志达 崔荣静 江学范 王敦辉 都有为

自然沉降法去除铝硅合金中铁相的机制探讨王耀武 冯乃祥 孙挺 尤晶 秦剑

二甲醚燃烧用催化剂BaO·MnO·6Al_2O_3的热分解动力学余倩 余林 张绮旎 孙明 凌伟军 许奕祥

Ir_(1-x)Ru_xO_2/Ti析氧阳极的电催化活性研究李山梅 叶锋 魏浩杰 侯淼淼 王同涛 王新东

快速凝固Cu-30%Fe合金的液相分解行为刘素清 虞明香 王宥宏 郝维新 李秋书

不同碳气氛对TiC-FeCrMo硬质合金组织及抗弯强度的影响张喜民 肖来荣 温燕宁 张宏岭 李荐

废镍氢电池中镍、钴和稀土金属回收工艺研究吴巍 张洪林

低场下退磁效应对磁制冷材料磁熵变的影响马涛 龙毅 鲍博 傅斌 王小强 靳岚峰

低失重烧结钕铁硼磁体的研究进展丁勇 陈仁杰 闫阿儒 李东

钆对烧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和相结构的影响刘国征 赵明静 赵瑞金 刘小鱼 鲁富强 李波

Gd_5Si_(1.8)Ge_(1.8)Sn_(0.4)合金的高温相变唐永柏 陈云贵 张铁邦 肖素芬

TA15钛合金大锻件热处理强化及机制张旺峰 王玉会 马济民

Ni/Ni_3Al两相合金箔材的退火行为研究王兴 林均品 张来启 王艳丽 陈国良

MnP_(1-x)M_x系列合金的磁热效应门德 松林 伊博乐 刘璟芳 伊日勒图 特古斯

水溶液中电沉积Sm-Fe合金刘素芹 戴高鹏

D-314树脂动态分离钼铼的研究张俊 姚林 吕改芳 邓桂春

Mo-Nb合金单晶的高温力学性能胡忠武 李中奎 殷涛 郭林江 张清 郑剑平

固溶温度对TB10钛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魏衍广 陶海明 陈海珊

溅射沉积Cu-W合金薄膜的结构及力学性能郭中正 孙勇 段林昆 郭诗玫 李玉阁

石煤提钒浸出过程研究现状与展望王明玉 王学文

室温磁制冷回热器技术的研究动态李程 巫江虹

LaGd_(0.1)Fe_(11.4-x)Co_xSi_(1.6)(x=0.1,0.3,0.5,0.7,0.9)合金的磁热效应伊博乐 松林 门德 刘璟芳 伊日勒图 特古斯

钛基银电极的水热法制备与电活性李磊 易清风

La_(1.1)Fe_(11.4)Si_(1.55)Ge_(0.05)合金的磁热效应刘璟芳 松林 门德 伊博乐 伊日勒图 特古斯

9,10-蒽-3,3′-双(1,3-戊二烯-2,4-二醇)桥联双核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磁性研究梅光泉 曾锦萍 刘万云 黄可龙

添加钨对γ-TiAl价电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郑冬冬 张平则 吴红艳

改善钙钛矿材料室温下磁电阻效应的有效途径黄宝歆

MnO_2掺杂对NiZn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薛刚 张高磊

Nb-W-Mo-Zr-C高温合金中第二相的形成演化与力学性能郑欣 陈绍楷 李中奎 张廷杰 付洁 王东辉 (1)

Al-4.8Cu-0.5Mg-0.3Ag-0.15Zr合金的热变形研究熊益民 张永安 朱宝宏 王锋 刘红伟 熊柏青 (6)

AKS掺杂钼板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刘仁智 李大成 卜春阳 李晶 刘东新 (12)

高压等温处理后LaAlCuNi大块非晶的结构弛豫及其压痕下力学行为王锋华 林建国 (17)

Co/Nb复合添加对Nd2Fe14B/α-Fe纳米晶双相复合永磁体的影响马瑞 卢斌 (22)

Al2O3层对超薄各向异性磁电阻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丁雷 王乐 滕蛟 于广华 (26)

基于MoSi2/316L不锈钢连接的烧结工艺及其梯度过渡层优化徐金富 文小浩 吴海飞 (30)

走带速率对Y2O3隔离层生长的影响张华 金薇 刘慧舟 冯校亮 杨坚 (35)

TiZrV吸气剂的制备及吸气性能研究褚永俊 熊玉华 杜军 尉秀英 秦光荣 (39)

Pb(Mg1/3Nb2/3)O3-PbTiO3-PbZrO3陶瓷在准同型相界附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李强 夏志国 斯琴毕力格 (43)

BaTiO3-Bi0.5Na0.5TiO3系铁电陶瓷的晶相特征及性能研究黄焱球 高兰芳 宛新武 周飞 刘春风 (48)

Mo-Cu复合材料的烧结机制研究韩胜利 宋月清 崔舜 夏扬 (53)

硬脂酸溶胶凝胶法-共沸蒸馏法制备钙钛矿型纳米LaCoO3刘海燕 王燕 张学俊 李延斌 逯宝娣 卫芝贤 (57)

熔盐电解法制备锆粉的研究吴延科 陈松 徐志高 王力军 (62)

二次自蔓延高温合成SrTiO3固化高放废物张瑞珠 赵军华 郭志猛 (66)

Gd2Sn2O7的水热合成及光催化活性研究张进治 铁小匀 米仪琳 张爱平 崔乃毅 (71)

Sm2Fe17化合物的差热-热重分析郝延明 安立群 谭明 谈清华 王玲玲 严达利 (76)

溶液pH值对浸矿微生物活性及浸出速率的影响研究温建康 姚国成 陈勃伟 武彪 刘学 黄松涛 (80)

书讯 (11)

综合评述

钛合金在飞机上的应用李重河 朱明 王宁 鲁雄刚 程申涛 (84)

β钛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分析付艳艳 宋月清 惠松骁 米绪军 叶文君 于洋 (92)

铝基牺牲阳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侯德龙 宋月清 李德富 沈健 (96)

ZnO单晶生长技术的研究进展祝振奇 周建 刘桂珍 任志国 (101)

铌酸盐系高温无铅压电陶瓷及器件应用研究尹奇异 肖定全 田长安 王玉 吴浪 (107)

研究简报

阿魏酸铈配合物的机械化学法合成与表征邓苏君 刘艳珠 傅毛生 危亮华 李永绣 (114)

热处理工艺对CuNiMnFe合金性能的影响尚再艳 王欣平 杨永刚 杨亚卓 (119)

从混合酸性磷类负载有机相中反萃稀土的研究张永奇 黄小卫 王春梅 龙志奇 朱兆武 张国成 (124)

碲铟汞多晶料合成与晶体生长王领航 介万奇 (129)

超细碳化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徐庆荣 黎先财 杨沂凤 王燕 (133)

基于摩擦修正的TB8合金热压缩流变应力行为分析李萍 段园培 张青 王锋 薛克敏 (137)

变形温度对TC11合金低应变速率下的变形行为及组织的影响王克鲁 鲁世强 李鑫 董显娟 杨化娟 (142)

TC11钛合金等轴组织热变形行为与组织演变陈慧琴 邓文斌 (147)

TC21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及其组织演变赵建国 张士宏 程明 宋鸿武 (153)

钨合金丝材无模拉拔成形温度场及流动应力梯度王忠堂 张士宏 齐广霞 (159)

Al-Er合金中Al3Er相的形成及演化朱世旦 黄晖 聂祚仁 文胜平 张志军 (164)

晶粒细化对Zr-4合金均匀腐蚀性能的影响张强 李聪 邱绍宇 (170)

Al-Cu-Mg—Ag合金形变热处理工艺研究陈瑞强 沈健 毛柏平 (175)

喷射成形Al-Zn—Mg-Cu合金热轧板材的显微组织及拉伸断口分析刘强 熊柏青 张永安 王锋 朱宝宏 李志辉 (180)

Ni—Al-Fe中NiAl/Fe互为基体/析出相的组织特征冷文秀 田文怀 (185)

基于均匀设计和主成分分析的粘结NdFeB永磁体制备工艺优化研究储林华 查五生 刘锦云 王向中 周晓庆 刘桂明 (191)

高能机械化学法制备微纳米MoC粉体及涂层磨损试验研究胡江平 刘高杰 燕伟 安耿 (196)

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铱薄膜的研究蔡宏中 胡昌义 陈力 王云 (200)

热疲劳对纳米结构强化的无铅焊点性能的影响刘彬 刘建萍 高小雨 邰枫 夏志东 郭福 (205)

4英寸VGFGaAs单晶生长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丁国强 苏小平 屠海令 张峰娥 涂凡 (211)

片状纳米硅的结构及发光性能表征杨娟玉 卢世刚 肖清华 张向军 (217)

300mm直拉单晶硅中的氮元素对氧化诱生层错的影响韩海建 周旗钢 戴小林 (223)

电子辐照直拉硅V-O相关缺陷的红外研究蔡莉莉 李海军 (227)

新型掺铒镥硼硅酸盐玻璃的制备和红外发光性质研究孙江亭 吴昭君 唐婉如 高艳杰 吕树臣 (232)

活性炭对长余辉发光材料SrAl2O4: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段海婷 赵芳 刘建国 谭美军 王正祥 (237)

铁基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的还原与催化活性张兆春 章启贤 (241)

Au/ZnO,Pd/ZnO和Au-Pd/ZnO催化剂甲醇部分氧化制氢性能的研究王建鑫 罗来涛 (247)

MgO-CeO2复合载体负载Cu2O催化剂的性能研究李包友 石秋杰 杨静 (252)

中等嗜热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因素研究徐金光 温建康 武彪 黄松涛 (258)

浮选柱法从浮选尾矿中回收微细粒级白钨矿的研究黄光耀 冯其明 欧乐明 卢毅屏 张国范 (263)

电氧化法湿法分解辉钼矿工艺条件的研究闻振乾 钟宏 曹占芳 符剑刚 肖燕飞 张文轩 (267)

砷锰粘土金银矿中金、银的氰化试验研究鲁琛琛 林舒 温志忠 李少卿 董岁明 (272)

高纯硒的制备方法高远 吴昊 王继民 (276)

《稀有金属》杂志再次入编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63)

综合评述

中高温金属/陶瓷型光谱选择吸收涂层的研究进展侯玉芝 蒋利军 王树茂 郝雷 刘晓鹏 李华玲 (279)

研究简报

累积叠轧焊制备Al/AZ31多层复合材料及其强度刘华赛 张滨 张广平 (285)

石煤氧压酸浸液萃钒除铁工艺研究邓志敢 魏昶 李雯廷 李存兄 樊刚 葛怀文 (290)

熔滴对TB6钛合金高周疲劳性能影响王清瑞 黄利军 黄旭 刘昌奎 刘德林 (295)

铁镍合金中硼原子-空位复合体扩散系数的计算吴平 陈森 巨新 唐文斌 贺信莱 (299)

2D70铝合金淬透性研究王国军 熊柏青 张永安 李志辉 李培跃 (304)

Al-4.8Cu-0.5Mg-0.3Ag-0.15Zr合金固溶工艺的研究熊益民 张永安 朱宝宏 王锋 刘红伟 熊柏青 (309)

Al-5.2Cu-0.4Mg-1.02Ag合金板材组织性能的研究雷文平 沈健 毛柏平 陈瑞强 (314)

7050高强铝合金高温塑性变形的流变应力研究李俊鹏 沈健 许小静 闫晓东 毛柏平 (318)

A2B7型La0.75Mg0.25Ni3.5-xFex(x=0~0.3)贮氢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许剑轶 阎汝煦 罗永春 张胤 陈江平 (323)

均匀化热处理对AZ151镁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张康 张奎 李兴刚 李永军 马鸣龙 徐玉磊 (328)

铈含量对NiAl-28Cr-5.5Mo-0.5Hf共晶合金氧化性能的影响张光业 唐果宁 张华 李会强 (333)

ECAP铜基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王飞 魏伟 魏坤霞 付猛 胡静 (338)

SiGe合金半导体中自间隙缺陷和两种碳相关缺陷的计算研究杨福华 谭劲 周成冈 凌芝 (343)

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SmBO3粉体及其性能研究何伟 张晶 张其土 (348)

添加剂对Al-In-Ga-Pb合金阳极行为的影响颜灵光 陈彦 马军德 李冰 (352)

铈掺杂对Ti/Sn-Sb阳极性能的影响研究杨耀辉 彭乔 (356)

以氧化铁为铁源制备磷酸铁锂的反应机制研究冯泽荣 张俊英 张中太 唐子龙 黄彦 吉双泽 (361)

掺杂钇和铝的α-Ni(OH)2电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赵卫民 刘长久 宋莎 李广燕 (366)

钴含量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2xNi0.5-xMn0.5-xO2的性能影响郭瑞 史鹏飞 程新群 高翠花 (371)

纳米导电剂对镍电极高温/高功率性能的影响方庆 谢守韫 成艳 简旭宇 蒋利军 朱磊 (376)

失效锂离子电池焙烧产物物相和浸出分析李敦钫 王成彦 尹飞 陈永强 揭晓武 阮书峰 (382)

尖晶石型Co0.7Ce0.3Co2O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研究丁佳 罗来涛 (386)

掺杂镧对Ni-Si甲烷裂解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于瀛 崔梅生 施用晞 龙志奇 黄小卫 (391)

一种中等高温富集混合菌对黄铜矿的浸出刘晰 邬长斌 曾伟民 邱冠周 王淀佐 周洪波 (396)

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对水溶液中Ni^2+,Fe^2+,Fe^3+吸附行为的研究杨丽梅 李玲 黄松涛 武名麟 刘美林 (401)

钒钛磁铁矿碳热还原研究周兰花 陶东平 方民宪 曾富洪 蒲霞 (406)

紫外级氧化铪的生产工艺研究张少辉 张碧田 何芬 (411)

褐煤吸附钯的研究冯孔方 胡汉 朱云 (415)

综合评述

铝电解用金属惰性阳极的研究进展丁海洋 卢世刚 阚素荣 张向军 杨娟玉 (420)

溶剂萃取分离锆和铪研究进展解西京 柳松 王敬欣 (426)

磷矿中微量稀土提取技术研究进展龙志奇 王良士 黄小卫 彭新林 韩业斌 崔大立 (434)

研究简报

铝铜合金靶材的微观结构对溅射沉积性能的影响李洪宾 江轩 王欣平 (442)

312树脂吸附钒的行为研究曾小明 赵坤 司士辉 梁丰 何秦 (446)

磁制冷材料钆硅锗系合金中的杂质元素的ICP-AES分析方法的研究李娜 刘鹏宇 颜广炅 张丽 刘冰心 张卓 (450)

科技信息与快讯

全国磁热效应材料和磁制冷技术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I0001)

稀有金属篇2

浸铀细菌的连续培养研究李元锋 杨维涨 (5)

石煤提钒碱浸液的除硅实验研究肖超 肖连生 李青刚 (8)

制备工艺对La0.80Mg0.20Ni3.75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董小平 杨丽颖 林玉芳 张羊换 王新林 (11)

H3BO3添加量对CaTiO3:Pr3+余辉性能的影响齐晓霞 王志明 (16)

重熔对Al—Ti—B—RE细化剂的影响任峻 马颖 (18)

电火花线切割工作液对硬质合金模具的腐蚀研究张好强 贾晓鸣 王莉娜 (21)

钴磷镀层表面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机理陈丽娜 尤显卿 杨庆海 刘宝 张焱 (25)

SiO2-C—Na3AlF6合成SiC晶须的研究崔曦文 蒋明学 张颖 (30)

工艺与技术

黄山低钒低碳石煤处理新工艺研究徐懋 黄宪法 桂林 (34)

G206H高风压钻具用球齿的开发与应用伏坤 肖一鸣 周建华 (38)

分析与测试

钨精矿中微量锑的发射光谱分析陈海燕 (42)

三溴偶氮胂光度法测定硅钙钡合金中钡含量钟国秀 杨浩义 黄清华 卢钒 (44)

专题论述

烧结钕铁硼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魏成富 唐杰 杨梨容 赵导文 林红 邓盛贤 (47)

三元层状可加工陶瓷Ti2AIN的研究进展艾桃桃 (50)

铼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邱朝辉 钟宏 曹占芳 姚禛 (56)

激光技术在材料加工领域的发展及应用邱星武 (60)

企业·设备·动态

株洲迪远硬质合金工业炉有限公司成功研发超大型锌熔炉卢国谱 (63)

银基二氧化铈和银基氧化铝合金的研究陈亮维 罗锡明 谢明 周世平 (1)

真空热还原制取金属锂的热力学分析与试验研究狄跃忠 董维维 冯乃祥 王耀武 武小雷 胡文鑫 (5)

烧结钕铁硼废料中Nd2O3的回收唐杰 魏成富 赵导文 林红 田桂华 (9)

化学短程序对Al-Zn基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李传福 张川江 辛学祥 (12)

电热法制取铝硅合金的团块性能(Ⅱ)——抗压强度和电阻率杨栋 傅大学 王耀武 冯乃祥 (15)

锌氧压浸出液深度净化除钴研究文剑 (19)

敬告作者 (8)

本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39)

长沙中南凯大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荣获湖南省200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周建华 (64)

新大粉末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F0004)

生产与工艺

利用炼钢钒渣生产片钒的工艺设计宁华 周晓源 白桦 (23)

钨酸钠溶液Na2S除钼工艺的改进刘铁梅 (27)

设备及应用

新型聚乙烯烧结膜微滤设备及其在硬质合金磨削液集中净化处理中的应用胡慧萍 彭奇凡 彭全凡 (32)

立式自动压滤机及其在钽铌冶炼生产中的应用崔佳娜 谌启明 (35)

专题论述

从含铍矿石中提取铍的研究现状符剑刚 蒋进光 李爱民 王晖 (40)

低品位铀矿堆浸中的微生物技术樊启胜 陈全根 (45)

浸铀细菌扩大培养中铁沉淀对生物膜的影响杨维涨 刘辉 (47)

Mg-Al系耐热镁合金的研究进展陈君 李全安 李肖丰 张兴渊 李克杰 (50)

陶瓷刀具材料及其发展前景胥锴 刘徽平 杨天雪 (56)

常用钼化学品的生产应用现状张文轩 钟宏 符剑刚 闻振乾 (61)

NdFeB磁体的烧结过程研究唐杰 魏成富 赵导文 林红 邓盛贤 (1)

锗纳米针状结构的制备与表征裴立宅 赵海生 谭伟 (4)

晶粒长大抑制剂对WC-8%Co超细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孙东平 (7)

TA15钛合金高温塑性变形流变应力行为研究纪仁峰 闵新华 胡弘剑 廖洪军 (12)

锆基大块非晶合金的非等温晶化动力学效应汪波 何顺荣 吴志强 (17)

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方玲 张小联 陈康华 (22)

企业·设备·动态

敬告作者 (3)

2009湖南金属加工与粉末冶金、硬质合金工业展览会将于10月16日~18日在长沙举办 (25)

生产与工艺

从废铁合金中回收稀土的研究与生产王素玲 军 (26)

挥发窑烟尘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米云 (28)

分析与测试

X荧光光谱法测定Nb-W—Mo合金中钨钼含量刘百利 石爱霞 于红燕 (31)

偶氮氯膦Ⅲ分光光度法测定硅钙钡合金中钡含量钟国秀 杨浩义 黄清华 (34)

EBSD在铜织构研究中的应用邹晋 周善民 (37)

专题论述

液体澄清过滤技术的发展现状宋显洪 宋志黎 陈金富 卢宁 阮建良 (42)

钽、铌碳化物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张浩 朱芳 (47)

含钼催化剂的应用与前景闻振乾 赵建平 符剑刚 王昊 (50)

二硫化钼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余伟 (55)

化学镀晶态钴磷合金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杨庆海 尤显卿 张焱 陈丽娜 (58)

钛-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程挺宇 郑锋 薛为林 (63)

自牺牲模板法合成MnOOH纳米管的研究杨保俊 周涛 周阿洋 (1)

复合溶剂热法合成Bi2S3纳米棒的研究袁新松 郝建文 朱金苗 周阿洋 周涛 (5)

氧化钨微观结构的研究姜文伟 陈响明 (8)

铸造Ti-47Al—2Cr-2Nb合金中β2相的特征及对组织热稳定性的影响赵勇 裴延玲 马岳 (12)

钛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的数值模拟及工艺研究黄钢华 张益华 门向南 窦小丽 (16)

工艺与设备

铋渣水淬浸出回收钼的工艺试验张自军 周晓源 (20)

钼丝生产工艺与设备的优化措施及实施效果赵大伟 李维耀 (23)

钛及钛合金的酸洗技术郑锋 程挺宇 张巧云 (26)

分析与测试

锂铅合金中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谢波 吴曦 翁葵平 (29)

苦氨酸偶氮变色酸直接光度法测定硬质合金中钴钟国秀 杨浩义 晏高华 (33)

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纯氧化铌(钽)中氟的研究马玉莉 (36)

企业·设备·动态

“基于高浓度离子交换的钨清洁冶金工艺”科技成果通过鉴定陈星宇 (32)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征稿简则 (68)

专题论述

我国钨湿法冶炼技术的研究进展郭永忠 谢彦 (39)

我国混合稀土精矿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郎晓川 于秀兰 (43)

稀有金属超细粉体的精密微孔过滤宋显洪 宋志黎 陈金富 (48)

一维SiC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裴立宅 (52)

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刘涛 杜荣斌 孔学军 (59)

高密度钨合金在弹用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胡兴军 (65)

溶胶-凝胶法制备YAG:Ho^3+,Yb^3+纳米晶李锋锋 张明熹 沈毅 王少燕 Charles Christo (1)

铌硅化物基超高温合金Si—Y2O3共渗涂层的组织及裂纹形成齐涛 郭喜平 (7)

激光烧结法制备原位增强型多孔镍基复合材料于秀平 沈以赴 顾冬冬 (11)

高纯Er2O3靶材的低温无压烧结及性能研究邓燕来 邓志军 (15)

一步还原法制备(W-Ti-Ta-Nb)C复合碳化物的研究王红彬 钟晖 戴艳阳 (18)

新型(Ti,V)C钢结硬质合金的制备及性能分析王皓辉 (22)

纯钛板材冷轧的轧制力数学模型研究程挺宇 郑锋 (26)

生产与工艺

传统流程生产优质超细碳化钨粉的质量控制及粒度检测罗荣玲 (29)

回收铜阳极泥预处理上清液中银的工艺研究张玲玲 (32)

分析与测试

高纯金属钛中微量氢的分析方法研究卞敏 李英秋 刘钧 段丽美 (36)

提高脉冲库仑法钽丝中氧检测精度的研究何英 (41)

专题论述

仲钨酸铵结晶母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路辉 谢刚 俞小花 李荣兴 (44)

一维纳米硫化铋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袁新松 杨保俊 王丽平 王艳苹 (48)

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袁万颂 田彦文 刘国强 (53)

钴基废合金中钴的回收工艺研究进展梁勇 (58)

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技术在纯钛中的应用效果郑锋 程挺宇 张巧云 薛为林 (61)

稀有金属篇3

【关键词】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发展策略

随着社会对环保的日益关注,人们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废旧物品的重新利用。人们逐渐发现这些废弃的产品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另外,随着企业竞争和销售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承担起了从原料和产品的回收及价值恢复的活动。在重新利用废弃的物品中产生了一种从消费者回到生产商的新型的物流,这种与供应链传统物流方向相反的物流就是所谓的“逆向物流”。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具有数量大、有害性高、潜在经济价值大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特点,这些特点给逆向物流的实施提出很大的挑战,如果不对这些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以下将对当前我国稀有金属发展逆向物流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国内外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的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整体的现状

在荷兰、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稀有金属含量较少,主要是从中国进口。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2年的1-9月,荷兰、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分别从中国进口稀有金属量是77046吨、20831吨、31124吨、8984吨、30626吨。可见这些国家对稀有金属的依赖性很强,所以他们早期的时候就开始对在废弃的电子电器中的稀有金属进行回收和利用。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的生产国和电子垃圾的制造国,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达800万吨左右,而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未来几年内仅要淘汰的电脑就有3亿多台,还有约1亿~1.3亿的手机要报废。在这些废弃的电子产品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这些稀有金属大都还可以循环利用,具有较高的实际经济价值。美国现在的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产业已形成,目前有400多家的公司,主要分为专业化公司、有色金属冶炼厂、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企业等。在这个大环境下,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和商业化。在德国,政府计划在全国设立100个分检站,以便把回收的废弃电器送回工厂,重新加工提炼,形成电子电器垃圾处理产业链。德国的这项措施很大程度帮助了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在德国的有效实施,也很大程度保护了自然环境。

(二)国内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现状

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电子电器垃圾的稀有金属处理系统。电子电器垃圾完全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自发进行的,而在稀有金属提炼再生方面也比较被动,由于技术因素的限制,对电子电器垃圾中的稀有金属的提炼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还白白流失了宝贵资源。电子垃圾的无序回收,以及原始落后的拆解处理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同时由于不合理的改造,也给使用旧电器的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总而言之,中国的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体系还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

二、中国构建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国构建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军事、经济还是环境上,稀有金属都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废弃电子电器中的稀有金属会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我国的电子电器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电器电子产品每年淘汰量数以千万台计。电子产品形成的垃圾含有很多的化学元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污染河流、土壤、大气等环境,并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但在我国还存在许多手工作坊或者中小企业,仍然采用露天焚烧、强酸浸泡等落后方式处理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随意排放废气、废液、废渣,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而在这些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中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其经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而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恰恰也顺应了国家的基本方针。稀有金属中的铟是不可再生资源,主要用于平板显示器、合金、半导体数据传输、航天产品的制造,作用不可替代。通过对废弃电子电器的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可以使很多资源得循环再生利用。日本2006年共回收662.2万部手机。回收的手机被送到工厂低温焚烧后,其所含的资源能够被提取再利用。建立科学的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策略,可以使资源再生利用,也是我国走资源再生的发展道路。

3.稀有金属在我国的重要地位。虽然我国的稀有金属储藏量很大,但人均量却不大,我国每年的稀有金属出口也是世界之最,稀有金属现在已经是军事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是原子能、航天航空、电子技术、军火工业等众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所必需的技术材料。因此,稀有金属是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是,稀有金属资源十分有限,不仅要控制开发和利用,更要重视回收利用,而发展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构建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策略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建立完善的逆向物流运行体系;二是创新稀有金属的提炼与分检技术,这一方面可以更低成本提炼出稀有金属,另一方面在提炼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因提炼而排放的污染物,避免环境的污染。我国虽然很早就有了废品回收站、物资回收公司等,但功能大部分都停留在第三方资源回收的层次,没有完全挖掘出回收物品中的潜在的价值。所以,在我国建立完善的逆向物流运行体系是可行的,我国的正向物流发展的已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这基础上去建立逆向物流的运行体系是比较容易的,而且逆向物流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能吸引一批的新的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提高企业市场的需求率。如果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那些企业或组织会更自觉去实施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

三、我国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发展策略

(一)针对政府的策略

1.立法问题

近年来,我国需要回收处理的电子电器的数量大幅上升,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上述废弃物被随意的弃置或低级利用的情形比比皆是,这使得我国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我国在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回收不全面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没有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主要原因。我国再生资源的立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包括积极规制和消极规制、激励性规制和惩罚性规制、刚性规制和弹性规制等在内的多项规制手段,设计出一套集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法律制度。

2.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不同的国家和不同产业的回收物流有不同的回收体系,有些国家由政府来组建,有的是由产业部门组织和控制运行的。日本的家电回收体系是生产企业、零售商、消费者共同构建的。现阶段,我国的回收体系存在两点不足:①网络通路压力,定点回收企业,它回收的处理必须按照资源化、无害化进行处理,所以说正规渠道处理成本较大。回收中心收不到废弃的电子电器,大部分是给小贩送到了二手市场。目前,有几家企业在杭州设了三个废弃电子电器的回收点,但效果不好。②网络费用压力,废旧电子电器的彻底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国内家电厂商的利润已经薄到了一台电器只有几十元,如果让这些企业去承担废弃的电子电器回收 处理的费用,恐怕让企业吃不消。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现在这个环境下,单是靠企业自身来构建稀有金属的回收体系是行不通的,政府应当投入资金来支持稀有金属回收体系建立,由政府环保部门、环卫部门及消费者代表构成,制定地区的稀有金属回收物流的战略。

3.解决出资问题

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将成为空谈,所以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的出资问题将是回收物流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日本,实行的是消费者废弃时付费制度。大多的欧洲国家,是由政府对整个废弃电子电器的进行管理,欧盟已经明确了生产者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责任。而在我国,无论是单单由企业还是有消费者来承担这个回收成本,都是不现实,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多方的措施来解决:国家补贴;增设收回费用;卖价中包含回收费。由这三个措施共同去解决资金的问题,是很合理和科学的。

(二)针对企业的策略

企业在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占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从产品开始生产到销售到每一位消费者手中,这是正向物流,也是很容易。而逆向物流的关键在于把消费者手中废弃的产品回收到企业手里,改造再利用,这才是重点。

1.设立集中退货中心

退货分为不合格原材料和部件回收、生产报废品回收、合格商品的退货以及维修损坏退货,对这些退回的产品,适当对一些不可挽回的产品进行稀有金属的提炼再利用。集中退货中心能够使各渠道上的回收物品统一起来进行分类,分辨回收产品是否具有再利用价值,并对其进行规模处理,所以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并能降低单位成本,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同时集中退货中心还能使逆向物流渠道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加强企业间的协作,避免迂回、重复运输,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降低处理的成本

在国内,由于本国的稀有金属的提炼技术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无法很好地低成本提炼出稀有金属,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我国每年要淘汰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数量很大。2010年日本研发出了一种从工业废水中高效回收稀有金属的新技术,这种技术在现在提炼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是如果能大量投入生产的话,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国外的回收废弃电子电器产品的稀有金属的提炼技术,或者通过招商引资来吸引一些国外的企业过来投资,主要它们可以带来先进的提炼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价值。

3.实施技术创新

只要实施技术创新,企业进行废弃物资回收利用的前景就将十分的广阔了。废弃金属可分选、冶炼再利用。还应学习外国的经验和先进的稀有金属的分离技术,推陈出新,降低回收和处理的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针对公众的策略

1.加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居民的废弃物的回收知识教育,使城市居民提高对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装袋,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分类处理利用。政府部门应该担当起宣传者和教育者这个角色,可以在各个城市贴些有关于稀有金属回收的重要性的标语,或者是通过拍些公益性的电影在露天的视屏播放,一步一步引导人们从不了解到了解,从没行动到确确实实的行动。其次,我们要实行从小抓起的方针,出版些与保护环境和稀有金属回收相关的科普内容的书籍,放到我们课堂上来,让我们学生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认识到稀有金属回收的重要,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2.树立公众的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意识

各界媒体应推广逆向物流的相关的观念,以增强共识。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国民对回收和再商品化的认识,采取必要措施。企业和社会要加强对公众的引导,让大家把现有的废弃家电变成更实用的东西,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给社会创造出价值。现在的“以旧换新”制度,这也是体现了企业帮助国民培养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环保意识和消费习惯。

3.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现在电子垃圾越来越多的环境下,政府必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不能随便就把那些电子垃圾扔掉,一是白白浪费在那些电子垃圾中的宝贵的稀有金属,二是那些电子垃圾会破坏和污染环境,应该交回给其自身的企业或者一些合法组织去处理,在这一点上,政府必须出台一些比较有惩罚性的法律法规,确保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第一步能够顺利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稀有技术的稀有金属逆向物流,一方面保护了环境,成为了循环经济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逆向物流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再生资源价值。对于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祖庆.逆向物流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M].2010.

[2]周永圣,刘淑芹. 企业逆向物流管理[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稀有金属篇4

[关键词]稀有金属冶金学;案例教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22-02

稀有金属冶金学是有色金属冶金在稀有金属冶金方面的骨干课程,是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稀有金属冶金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其它学科方向(轻冶方向、重冶方向和冶金物理化学方向)的学修课程之一。稀有金属冶金学作为冶金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稀有金属冶金过程的原理和工艺,因为稀有金属种类繁多有59个,但由于很多金属的冶金过程原理及工艺存在相似性,所以课程选择其中的钨、钼、钛、锆、铪、钽、铌、稀土金属为代表进行阐述。这门课程面向的授课对象是稀有金属冶金方向的大三学生,学时为64,课程名称为《稀有金属冶金学I》;其他冶金方向大四的学生,学时为32,课程名称为《稀有金属冶金学II》。稀有金属冶金学这门课程工程性比较强,内容覆盖广。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课程中的工艺和技术等逐条讲解,就会出现授课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耐烦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没有工作的背景,对于工艺过程不能有深的体会,特别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教材编写的滞后,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的掌握技术发展的动态和方向。如何在教学环节尽可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学的更有兴趣、更有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案例教学法最初起源于哈佛大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学和管理学类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近些年来,它在我国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教学中得到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把一个个独特真实的已有情景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不离校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到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学习的片面性。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经济管理类课程,而在工科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较少,这或许是由于工科技术的复杂性所导致。所谓工科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选择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为基本素材,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该案例的内涵必须包括所讲授的基本理论。

一、稀有金属冶金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适合的授课对象是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稀有金属冶金学I》的开课在第6学期,《稀有金属冶金学II》是第7学期,也就是说在学习稀有金属冶金学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冶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已经完成了认识实习或者生产实习的过程,对工厂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稀有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中引进案例是可行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工程实践的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掌握本领域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选择的原则

(一)符合教学大纲。案例的选材首先要符合教学要求、不偏离教学大纲、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且针对性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真实典型性。案例的选取要取材于生产或科研实际,不能凭借个人的想象力进行杜撰。在案例的选取上做到公正客观,不能褒扬自己贬低他人。

三、案例的选择

因为稀有金属冶金学面授的对象不同,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存在不同。对于稀冶方向的学生由于已经参加了稀有金属冶金厂的认识实习,所以对现场的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及工程实践来选择,讲解创新思路的提出、新工艺的设计、工业试验中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等。例如在讲述钛冶金铜丝塔除钒废水的治理时,将我们开发并已经在遵义钛厂得到应用的离子交换一沉淀净化法案例引入进行讲解:废水经加碱调pH值至3.0-4.0后,加双氧水将V(Ⅳ)氧化成V(V),再补加Cu2+将Cu/V摩尔比增大到7.5~8.5,然后再加碱中和至pH值7.5~8.5,室温搅拌20分钟过滤。滤液中cu、V的含量均小于2.0mg/L,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滤渣中含Cu 45%~60%、V 11%-15%,具有很高的综合回收价值。这些前沿的技术并没有出现在教材中,这种案例的引入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科研和创新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其他方向的学生而言,他们选修稀有金属冶金学更多的是想了解稀有金属冶金与其他冶金方向存在的异同点,通过选修这门课对典型的几种稀有金属提取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与稀冶方向的学生就存在不同,如钨冶金的讲述。在稀有金属冶金学教材中,钨冶金是按照钨矿物原料的分解、纯钨化合物制取和金属钨粉的工艺流程分阶段进行编写的。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将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横向对比,如钨矿物原料的分解部分将苏打高压浸出法、苛性钠浸出法、酸分解法和苏打烧结法做分节介绍。这样的安排方式对于有一定工艺基础或者参加过实习的学生来讲,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各个技术的优缺点,加深知识的理解。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可知,对于其他冶金方向的学生而言,采用这样的编排方式,他们很难对钨冶金形成整体的把握。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我采用了湘西金矿白钨矿生产APT的工艺过程作为案例进行讲解。首先按照工艺顺序将现场的设备图片以及连接管道进行了展示,在此基础上对生产的工艺参数和技术指标进行讲解,并对生产实际和理论的不同点进行了说明。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收到了好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印象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案例内容,还要求上课期间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当课程内容存在案例教学的时候,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环节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案例思考。介绍案例后,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明确案例的逻辑顺序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及与学过的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教学,举例教学知识来自于教师一个人的解说,而案例教学则需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别人的观点,在讨论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述碱性磷酸盐高压浸出白钨矿中钨的案例时,首先让学生讨论了工艺的原理,然后让他们从案例中寻找差异点。理论原理就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添加磷酸盐高压浸出钨,而实际采用的试剂则是氢氧化钠和磷酸。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经济因素与理论实际存在的区别,从而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

(三)点评总结。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实践。而教师的总结点评则是案例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总结点评是,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技术路线的实施条件,该技术路线制定的思路以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工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稀有金属冶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索并融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初期,我们将对比教学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也收到了好的效果,而案例教学的引进更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实施增加了保障。在稀有金属冶金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实践表明,只要选取适当的案例、加上教师的精心组织,能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S1):206.

[2]冯静.基于准案例教学法的工科教学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69.

稀有金属篇5

【关键词】铌钽矿;稀有金属;成矿特征;蚀变斜长细晶岩;脉岩

1.区域地质背景

洞上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中段、九岭复背斜南缘的甘坊复式岩体中。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构成近东西向褶皱基底,广泛分布于九岭山,构成九岭复背斜基底。而九岭复背斜的主体是晋宁晚期侵入于双桥山群地层中的大岩基状富斜花岗质杂岩体,属混杂交代花岗岩类,本区均有分布。印支晚期形成的甘坊岩体主体呈岩基状和岩株状侵入于九岭岩体中,出露面积153km2,岩性主要为粗粒二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部分岩石具似斑状结构,与九岭岩体的岩性相比,岩石色浅,黑云母含量较低,白云母含量增高;燕山期的岩体侵入于前期形成的岩体中,岩性主要为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脉等。

2.矿区地质特征

2.1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具多期多次活动。出露有少量晋宁晚期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n23)和大量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甘坊复式岩体是印支期呈岩基状和岩株状侵入于九岭岩体中,而燕山期的岩体侵入于前期形成的岩体中。区内出露岩性主要有印支早期第一阶段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第二阶段粗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中粒白云母花岗岩、燕山晚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伟晶岩、蚀变斜长细晶岩、煌斑岩等脉岩。

2.2构造

本区构造活动主要是断裂构造,正好处于罗坊—甘坊(近EW向)、甘坊—兰溪(NNE向)和上富—兰溪(NE向)三条断裂夹持部位。断裂构造出露规模大,活动频繁,从燕山—喜山期多期次活动,受其影响,区内次级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广泛分布,大致可分为四组:NNE向(近SN向)、NE向、NW向、近EW向,而以NE向和NNE向(近SN向)最发育。区内热液蚀变主要是硅化、赤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萤石化、钠长石化等。

NNE向(近SN向)构造倾向SEE至近EW向,倾角67~88°。出以硅化构造角砾岩带为主,少量为硅化破碎带。NE向构造以硅化破碎带为主,晚于NNE向构造,后期多充填细晶岩、花岗斑岩等岩脉,倾向NW或SE,倾角56~84°,控制区内铌钽、锂等稀有金属矿的产出。NW向构造区内不太发育,规模也较小,倾向NE或SW,倾角59~81°,多充填细晶岩脉。近EW向构造:以硅化构造角砾岩带为主,少量为硅化破碎带,晚于NNE向构造,区内未发现有脉岩充填。倾向南,倾角较缓21~40°。

区内构造生成关系为NNE向(近SN向)最早;其次为NE向、NW向;近EW向构造最晚。

3.铌钽、锂矿化特征

区内出露有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蚀变斜长细晶岩、伟晶岩、花岗斑岩、煌斑岩等脉岩。

其中NE向蚀变斜长细晶岩脉分布广、规模大,数量多。细晶岩单脉一般长数百米~1500m,宽5~8m,最宽达40余米,倾向NW或SE,倾角40°~70°。它的分布往往呈群组平行或斜列式展布;NW向蚀变斜长细晶岩出露少,规模小。

蚀变斜长细晶岩为白色,岩石以变余细粒花岗结构为主, 其次为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份为长石、石英、白云母,长石为乳白色半自形晶,粒径0.25~0.5mm;石英为无色、烟灰色,它形粒状,粒径0.5mm左右;白云母呈半自形鳞片状晶体,片径0.25~0.5mm。脉岩中普遍见紫色萤石,星点状及细脉状,含量小于1%;局部发育少量伟晶岩体和云英岩;细晶岩中偶见粗粒二云母花岗岩残块。岩石多发生了钠长石化、白云母化、黄玉化、云英岩化,白云母含量多大于20%。镜下可见石英有溶蚀斜长石现象,白云母交代长石、黄玉个别呈变斑晶状产出,粒度0.1~1.2mm。

蚀变斜长细晶岩脉蚀变按先后顺序为:钠长石化;白云母化;黄玉化;云英岩化。钠长石化发生最早,表现为钠长石交代钾长石,使岩石中斜长石的含量明显高于钾长石含量;白云母化表现为其交代长石;黄玉化多已分解为绢云母假象,细晶岩中铌钽的品位随着黄玉化的增强而升高;云英岩化使脉体中形成云英岩细脉或云英岩团块,其与铌钽矿化关系最密切,铌钽锂等稀有金属矿化主要于后期的黄玉化、云英岩化阶段浸染成矿。

与江西同安铌钽矿、湖南431矿相比,各项分析结果相差不大(表1),显示其矿床类型相似,都为细晶岩脉型铌钽矿床;蚀变斜长细晶岩脉岩石SiO2、Al2O3值较高,为铝、硅过饱和岩石;而与宜春铌钽矿相比,后者SiO2偏低,K2O偏高很多,显示二者成矿类型不同。

表1 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

注:* 江西省地矿局测试中心测试数据。

铌、钽主要赋存于铌钽铁矿、铌铁矿、钽铁矿中,少量赋存于细晶石中,锂主要赋存于锂云母中。铌钽铁矿有两种:一种呈黄褐色;另一种为褐红色,均呈斜方自—半自形板状短柱状,主要赋存于白云母中,少数产于白云母与斜长石或白云母与石英的粒间或接触线附近,粒度较细为0.01~0.08mm。总体上呈极稀疏浸染状,以单体为主,个别呈集合体。蚀变斜长细晶岩中铌、钽、锂的含量比围岩高很多,都达到矿化程度,说明脉岩即为矿(化)体。矿体与脉岩的形态有一定的关系,在脉岩膨胀地段,矿体品位变好,厚度增大。

4.铌钽、锂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

4.1铌钽、锂矿化富集规律

矿石类型为铌钽、锂矿石,铌钽、锂矿化与蚀变斜长细晶岩关系密切,脉岩即为矿(化)体;成矿时代,晚于成岩时代,属燕山晚期成矿,矿化类型为脉岩型铌钽、锂等稀有金属矿床。矿化最密切的为NE向蚀变斜长细晶岩脉带,成平行或斜列岩脉组出现。矿化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级。细晶岩脉中蚀变有钠长石化、白云母化、黄玉化、云英岩化。铌钽矿化主要于后期的黄玉化、云英岩化阶段浸染成矿。矿化主要表现为铌钽矿化、锂矿化,而铌钽矿化比锂矿化更好,尤其是钽矿化。矿化岩石为蚀变斜长细晶岩,岩脉即为矿(化)体。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根据已有地质成果,推测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燕山晚期岩浆分异演化晚期残浆直接沿裂隙(构造)侵入形成细晶岩,而后期发生的钠长石化、黄玉化、云英岩化等蚀变,导致铌钽矿物进一步富集浸染成矿。

4.2找矿方向

区内铌钽、锂矿化与NE向蚀变斜长细晶岩脉带最密切,与矿化密切的蚀变主要为钠长石化、黄玉化、云英岩化,蚀变斜长细晶岩脉即为矿(化)体,因此,找寻NE向蚀变斜长细晶岩脉带是本区找矿的主要方向,尤其是脉岩膨胀收缩部位,矿化有变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4.

稀有金属篇6

关键词:埋弧焊;稀土铈;针状铁素体;夹杂物;冲击韧性

中图分类号:TG423 文献标识码:A

海洋平台是一种大型,复杂的海上焊接结构,它结构应力和拘束度都很大,并长期工作在条件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为了保证平台结构使用的安全可靠,对钢材及其焊接接头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次试验采用的是在焊接性能、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等方面均能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海上固定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的要求的E36钢。

埋弧焊作为一个重要的焊接方法一直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和探讨以稀土元素作为添加剂时对焊缝金属机械性能的影响及其在焊接冶金中的过渡机理及规律,无论从经济效益上还是从焊接冶金理论上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过程

1.1 埋弧焊

埋弧焊固有的焊接质量稳定、焊接生产率高、无弧光及烟尘很少等优点,是目前工业生产中最常用的一种自动电弧焊方法,广泛应用于造船,锅炉,桥梁,化工容器,起重机械及冶金机械等制造业中。本实验采用的是型号为MZ1000的埋弧自动焊机。

1.1.1 实验用母材 试验采用的钢板是E36钢,碳当量计算结果,CE小于等于0.46%(平台规范),也小于0.45(IIW),说明E36的可焊性良好。

1.1.2 实验用焊丝 埋弧焊时焊丝和焊剂都直接参加焊接过程中的冶金反应,因此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对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都有重要影响。正确选用焊丝和焊剂的配合,是埋弧焊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试验采用的是直径为4.0mm的表面镀铜的H08MnA焊丝。

1.1.3 实验用焊剂 埋弧焊剂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熔炼焊剂、烧结焊剂和陶质焊,本实验使用的焊剂是自主配置的烧结焊剂。在基本焊剂里加入不同含量的稀土铈,分别添加2%和4%。先是配比了4组焊剂分别焊接,观察焊缝选出最好的一组再添加稀土。这四组基本焊剂及焊接现象列表如表1所示。综合分析,选定4号为基础焊剂加入稀土继续实验。

1.1.4 实验中焊接工艺参数

埋弧焊中的焊接工艺参数主要有焊接电流,电弧电压和焊接速度等。由于本实验的焊接线能量较大,为防止第一道焊缝焊穿,本实验先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堆焊了一层打底,在接着后面的焊接,打底使用的焊机是脉冲MAG/MIG气体保护焊机NBM-5000(A11-500P)。

1.2 金像实验

焊接金相的研究,主要是是通过解剖试样直接在金相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或通过物理方法的测试检查。焊接金相的研究,有它自身的特殊性,由于焊接热过程复杂,是焊接金相的研究比一般金相更为困难。焊接金相的分析目的是要研究焊接工艺和金相组织的关系,所以焊接金相要还要照顾到焊接接头的特点,焊接工艺特点来制取。

1.3 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实验

本实验中通过对研究焊缝的冲击性能,进而确定稀土铈的加入对焊缝强度的影响。我们采用的是夏比(V型缺口)冲击实验,按GB/T 2975的规定执行,试样个数为3,V型缺口均是开在距离焊缝表面2mm处的焊缝位置。查阅有关资料,该实验最好是在-20°和-40°分别冲击,考虑到实验成本的要求, 本次实验采用的是最大冲击能量是300J和150J型号为JXB-300的摆锤式冲击试验机在25°常温下冲击。过程主要分为三步,即:取板;推销;冲击。按国家标准GB2649 -89要求截取焊接接头冲击试样,按国家标准GB2650 -89金属夏比(V形缺口)冲击试验方法,进行冲击试验。

1.3.1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3所示

添加2%和4%稀土焊缝的冲击数据记录入表3所示。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稀土对焊缝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

不同含量铈(分别是0%,2%和4%,)的试样的焊缝金属组织在晶粒大小和组织构成比例上有明显的不同。对比未加稀土铈的和加了稀土铈的焊缝金属组织,可知,焊缝金属中稀土铈的添加明显使晶内出现大量的细小均匀的针状铁素体,针状铁素体的含量增大,晶粒细小化,焊缝金属组织逐步得到细化,从而显著改善焊缝金属的微观组织;对比稀土铈含量从2%增加到4%时的焊缝金属组织,含量2%的晶粒更为细小,而且共析铁素体的含量相对更低,对提高焊缝的力学性能更为有益。

2.2 稀土对金属夹杂物成分的影响

实验表明,未加稀土的焊缝金属中主要是硅酸盐夹杂和FeS-MnS夹杂,且夹杂物数量较多、颗粒较大、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加入稀土后,焊缝金属中的夹杂物为ReAlO3、稀土硫化物和稀土硫氧化物。稀土的加入使焊缝金属夹杂物的数量减少,夹杂物的尺寸减小,由不规则的形状变为细小的点球状。呈弥散分布。结论就是稀土能有效的保护Ti的过渡,从而对焊缝金属显微组织产生明显影响,加入稀土含量达到一定数值时,才有明显的净化效果,之后,再怎么增加稀土含量,也不再起作用,所以,必须控制好加入稀土的量,可以使稀土过渡并起到净化作用。否则,可能不会起到作用甚至于会污染焊缝,得不偿失。

2.3 稀土对焊缝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稀土铈的加入量在2%附近冲击功出现最大值,冲击韧性最佳。也就是说,当稀土的加入量达到最佳点以前,随着稀土加入量的增加,冲击功随之增加,冲击性能提高,但是当加入量到达最佳值以后,随着稀土量的增加,冲击功降低,冲击韧性变差。这说明稀土对焊缝的冲击韧性的改善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加入的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到稀土对冲击性能的提高。只有添加的稀土最适量的时候,才会对冲击性能有最佳的改善效果。

结论

(1)稀土作为添加剂,可以将稀土元素过渡到焊缝中去,过渡到焊缝金属中的稀土元素可以有效细化焊缝微观组织,降低熔敷金属中扩散氢的含量,降低硫的含量。

(2)在焊缝金属中加入适量的稀土元素,可以明显改善焊缝夹杂物的形态、大小和分布,较大尺寸的夹杂物的密度变小,体积百分数减少,平均直径减小,平均间距变大.但当焊缝中稀土元素加入量过多时,会污染焊缝晶界,使之失去抑制晶界先共析铁素体的作用,反而会降低了焊缝金属的低温冲击韧性。即稀土氧化物的添加量有一个最佳值,少于或多于此最佳值,稀土氧化物的有效作用都变差。

(3)在焊缝金属中加入适量的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富集在Ti-Mn硅酸盐中使夹杂物球化增加了尺寸介于0.2~0.8μm之间的夹杂物数量,即增加了诱发针状铁素体形核的夹杂物数量,抑制了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增加了针状铁素体的数量,使焊缝金属组织得到细化,焊缝金属的低温冲击韧性大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稀有金属篇7

【关键词】稀土 硬质合金 物理力学性能

【中图分类号】o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1

综述

稀土元素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能源、轻工、环境保护、农业和电子行业应用十分广泛,其作用倍受关注,普遍认为其为“未来的元素”。在金属材料方面,稀土一直是人们寄以希望的提高其性能的改性强化材料。国内外对稀土的研究很早就进行了,国内已成功地应用在钢铁制造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硬质合金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三族第六周期的镧系元素以及它们相似的钇和钪共十七个元素。稀土元素化学性能很活泼,与氧、硫的亲和力很强,其化合物也十分稳定。椐资料报道,在硬质合金中添加微量的稀土氧化物,即使没有使硬质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下降,但却导致硬质合金的切削性能的下降,如其分布在机体内不均匀,有偏聚,也可成为氧化物夹杂,故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基本上没有的到应用。可见,添加方式和混合效果直接关系到硬质合金物理力学性能的好坏,通常添加微量元素有以单质、氧化物和固溶体(中间合金)形式加入,中间合金形式加入方法广泛应用在黑色和有色金属合金冶炼方面,而硬质合金通常是以稀土金属和氧化物形式加入。氧化物形式加入不可取,而稀土金属在粉末状态加入,制取和添加工艺难度较大,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目前常用的是稀土钴的混合粉作为添加剂,应用效果良好。

1 实验过程及应用效果

(1)混合粉配比:yt5re(细颗粒wc、tic-wc饱和固溶体和co以及稀土钴添加剂,ce加入量为钴含量的0.5%),配制成wc-5tic-10co-re硬质合金的实验料粉。

(2)球磨:经湿磨(乙醇介质,球料比3:1),真空干燥。

(3)其它;加入成型剂压制成形。a标5mm×5mm×30mm抗弯试样和粗加工刀片。然后经(1470-1530)℃40min真空烧结。

(4)测试结果:

ts℃ 1420℃1450℃1470℃

hra89.589.9 89.7

бbb(mpa)168019101850

ρ13.013.0 13.1

(5)使用对比结果(98w-fe-ni-co棒材切削):

与常规yt5比较:耐磨性提高3倍,崩刃下降2倍,寿命3.2倍。(测试期间生产统计数)

2 结果分析

上述结果表明,在硬质合金中加入稀土ce能够有效地提高合金的强度、耐磨、抗冲击等性能,从而提高合金的使用寿命。

组织结构决定合金性能,从ce的加入对组织产生影响方面进行解析。

(1)ce在合金中的分布状态和作用

经金相观察,ce与钴相固溶,造成了co相的晶格畸变,从而强化了粘结相。另外,与原材料带入的有害杂质硫、氧结合成化合物,从而净化了相界面。因为硫、氧的存在阻碍了粘结相和硬质相、硬质相与硬质相的接触连接,降低了结合强度。减少硫、氧的危害,必然提高了粘结相与硬质相wc的润湿效果。另外有资料报道,稀土相还可以溶解部分其他有害杂质,同样也减低了这些有害杂质对合金的危害。这说明稀土金属在合金中能够起到净化粘结相和晶粒表面,增加粘结相与晶粒之间的润湿效果和降低有害杂质影响的作用。据报道,稀土的加入还有助于w等元素溶于黏结相,起到了“弥散强化”作用,因此,使稀土合金的抗弯强度大大的提高。

(2)稀土金属ce在在真空烧结方面的作用

从实验结果表明,在各个温度的烧结过程中,合金的晶粒度细小均匀,没有明显长大的现象,说明稀土金属能够有效的抑制合金晶粒长大,稳定烧结工艺,从而获得性能良好的合金产品。

(3)稀土金属的优化合金组织结构的作用

从金属金相图谱中看出,在400℃上下有同素异晶体转变,即高温稳定的α-co(fcc结构)固溶体转变成低温相β-co(hcp结构),α是立方体系有十二个滑移系,显朔性。β是六方晶格有三个滑移系显脆性。稀土的添加使co相的α-co为主相,稳定fcc晶体结构,有利于提高co的朔性。这一点已在应用中刀具的崩刃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金相的观察中也可以看到,是抗冲击性能明显提高。

3 结论

(1)稀土元素能够提高硬质合金的物理力学性能且效果明显。

(2)稀土元素在硬质合金中可优化合金组织结构和净化相界面。

(3)稀土元素能够细化合金晶粒,稳定烧结工艺,降低烧结温度的敏感性。

以上是从宏观的性能表现和微观的晶体结构粗浅地分析了稀土元素对硬质合金的作用和影响,稀土元素在硬质合金中的作用可能并非这么简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尤力平.稀土学报,1990(8)4.

稀有金属篇8

关键词: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012年中考试题 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化学的一个重要考点。这里,我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有关知识归纳如下。

一、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1.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的金属能反应;位于氢后的金属不能反应。

(2)参加反应的酸为:盐酸、稀硫酸,不能为硝酸。

例如:Mg+2HCl=MgCl■+H■(因为镁位于氢前,能反应)

Cu+HCl不反应(因为铜位于氢后)

2.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

可能发生几个反应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先反应,位于后面的后反应。

例如:把镁片、铁片同时加入稀硫酸中,镁、铁位于氢前,都能与稀硫酸反应。镁位于铁前,镁先和稀硫酸反应,镁消耗完后,若硫酸还有剩余,铁和稀硫酸反应。

3.计算反应放出的氢气的量

(1)在金属与酸反应时,若金属过量,则依据完全反应的酸进行计算。酸和氢气的关系:2HCl——H■;H■SO■——H■。若同一种酸溶液质量相等、浓度相等,则放出的氢气相等。

(2)在金属与酸反应时,若酸过量,则依据完全反应的金属进行计算。金属和氢气的关系:(金属用R表示)R——H■(R在生成的化合物中为+2价)。若不是+2价,通过系数化成+2价。

如:2R——H■(R在生成的化合物中为+1价,(+1)×2=+2,则R前系数为2);2/3R——H■(R在生成的化合物中为+3价,(+3)×2/3=+2,则R前系数为2/3)。即:钠在化合物中为+1价,则2Na——H■;镁、铁、锌等在化合物中为+2价,则Mg——H■,Fe——H■,Zn——H■;铝在化合物中为+3价,则2/3Al——H■。

三、金属与化合物的反应。

1.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1)金属位于要置换出的化合物中的金属的前面,反应能发生,与位于氢前、氢后无关;金属位于要置换出的化合物中的金属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

(2)化合物要能溶于水。

(3)金属钾、钙、钠太活泼,会和溶液中的水反应,不能置换出化合物中的金属。

例如:Cu+Al■(SO■)■不反应(Cu位于Al后);

Na+CuSO■不能把Cu置换出来(Na与水反应);

Cu+AgCl不反应(AgCl不溶于水)。

2.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

(1)几种不同的金属可能和同一种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先反应,位于后面的后反应。

例如:把Al、Fe加到CuSO■溶液中,Al和CuSO■先反应,Fe和CuSO■后反应。

(2)同一种金属可能和几种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后面的先被置换出来,位于前面的后被置换出来。

例如:把Fe加到Cu(NO■)■、AgNO■的混合溶液中,Ag位于Cu后,Ag先被置换出来,Cu后被置换出来。

先发生:Fe+2AgNO■=Fe(NO■)■+2Ag;后发生:Fe+Cu(NO■)■=Fe(NO■)■+Cu。

四、金属和酸的反应、金属和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

铁在参加这类反应时,在生成的化合物中,Fe的化合价为+2价。

【例题】

1.(2012年青岛市中考题)现有镁、铝两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则可能的情况有( )

A.足量的稀盐酸与等质量的镁、铝发生反应

B.足量的稀盐酸与质量比为4∶3的镁、铝发生反应

C.足量的稀盐酸与质量比为8∶9的镁、铝发生反应

D.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与过量的镁、铝发生反应

解析:B、D。

(1)酸过量,

Mg——H■; 2/3Al——H■

24 2 2/3×27=182

24∶18=4∶3

(2)金属过量,2HCl——H■,盐酸溶液质量相等、浓度相等,则放出的氢气相等。

2.(2012年眉山市中考题)向AgNO■和Cu(NO■)■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锌粉剩余

B.所得溶液中一定有Zn■、Cu■

C.一定有银粉生成

D.所得溶液中一定有Cu■、Ag■

解析:C。

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锌粉,而锌先和AgNO■反应。

【课后训练】

1.(2012年武汉市中考题)向AgNO■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Al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②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③滤渣中一定含有Ag。

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一定不含AgNO■,可能含有Al(NO■)■。

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2.(2012年鸡西市中考题)在已经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然后在左右两盘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下列实验现象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

A.天平指针开始偏向放铁粉的烧杯一边

B.只有铁粉有剩余

C.天平指针最终偏向放锌粉的烧杯一边

稀有金属篇9

关键词:稀土 定价 争端 趋势

引言

2011年的全球需求稀土氧化物总当量(TREO)估计为10.5万吨,其中来自中国的需求高达三分之二,再加上日本和东南亚就达到了84%。到2016年有望上升到16万吨(Kingsnorth,2012)。

2011年的全球TREO供应估计为11.3万吨,到2016年有望上升到19.5万吨。目前超过95%的全球供应来自中国。由于中国以外的稀土资源陆续投产,预计这一比例到2016年会下降到2/3左右。

一、稀土定价

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已经对稀土价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7月,公布的2010年下半年配额与上一年度减少40%,造成轻稀土元素及其氧化物的价格显著上升。其根本原因是贸易商和生产商超出官方配额的部分在中国被征收了“附加税”。

2010年下半年,附加税的增加造成了镧基、铈基和其他LREE基化合物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之间的脱节。图1是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的Nd和Dy金属的价格,说明了受到的影响。

另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大约2011年2月,当时中国国内的稀土价格也开始上涨。这可能是中国境内投机增多和物资囤积的结果。也有证据表明,作为国内外现货价格之间的套利手段,非法走私现象在增多。

大部分稀土材料的价格在2011年中期达到峰顶,并自那时起所有价格开始下降。官方的出口渠道显示中国出口数量明显下降,说明需求遭到一定程度的减损,尤其是通常占总出口量60%至70%的镧基和铈基材料。

二、WTO稀土贸易争端

2012年3月,美国、欧盟和日本同时向WTO投诉,指控中国限制出口稀土、钨、钼。三个原告要求在这些问题上与中国进行磋商。指控所涉及的材料包括稀土的矿石、金属、氧化物、碳酸盐、氯化物、氟化物和其它化合物,以及含稀土磷光粉、铁合金和各种磁性粉末和合金。

2012年6月,国务院(相当于中国的内阁)新闻办公室针对稀土行业发表了一份内容广泛的白皮书(《中国日报》,2012)。虽然白皮书没有正式涉及这次WTO投诉,但是白皮书阐述了中国政府对控制污染、保护日益减少的资源的关注,并提出了有关公平贸易行为的问题。

2010年12月,美国能源部(DOE)公布了一份美国关键材料的战略报告,并于2011年12月进行了更新(Bauer等,2011)。DOE对几种金属进行了包括清洁技术关键性在内的综合性分析。关键性的定义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一种给定的金属对于特定技术如电动汽车、光伏电池、风力涡轮机和类似功能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测量每种金属供应中断的风险大小。基于短期和长期两类因素,有5种金属被认为对清洁技术至关重要,这5种金属全部是稀土元素,具体来讲是钕、铕、铽、镐和钇。2011年8月,技术金属研究所(TMR)进行的稀土供应与需求分析证实了这5种关键性稀土元素的潜在供应问题最大的风险暴露(Hatch,2011)。

最近几年对REE与日俱增的关注,造成了对含稀土矿床勘探活动爆炸式的发展,特别是在北美和澳大利亚地区。截至2012年8月,在中国以外的37个国家里活跃着269个公司,运行着441种不同的勘探项目。显然,并非所有的项目都是均衡的,一些项目正在以初级样品抓取的方式开发,而其他的项目则是建立在准确定义的矿产资源和储量的基础上进行。鉴于低级开采和勘探业务的性质,多数项目处于早期开发阶段,而不太可能成功。

三、潜在问题

稀有金属篇10

[关键词] 金属活动性 典型试题 精解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及其应用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判断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除K、Ca、Na)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非氧化性酸)中的氢(元素);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在金属话动性顺序中(除K、Ca、Na),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速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注意以下三点:(1)除K、Ca、Na的原因,是K、Ca、Na首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而没有直接与酸或盐反应。(2)氢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酸是指稀盐酸、稀硫酸。如果是氧化性酸,如浓硫酸、浓硝酸则能使金属“钝化”,而氢后的金属也能与浓盐酸、浓硫酸、硝酸反应。(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一定要是可溶盐,否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二、典型试题解析

1.混合金属与酸反应

例1.将金属混合粉末13g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产生1g氢气,则此金属混合物可能是:

(A)Fe、Zn (B)Mg、Al (C)Fe、Al (D)Cu、Zn

解析:涉及到的Fe、Zn、Mg、Al、Cu五种金属中,Fe、Zn、Mg、Al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酸足量,金属完全反应。先计算产生1g氢气消耗Fe、Zn、Mg、Al的质量分别为28g、32.5g、12g、9g。由计算分析(A)Fe、Zn,由于产生1g氢气需要Fe为28g、Zn为32.5g,而混合物总质量为13g,假设是13g纯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小于1g,13g纯锌完全反应,产生的也氢气小于1g,所以Fe、Zn混合物13g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肯定小于1g;同理分析(B)不可能;分析(C)Fe、Al,产生1g氢气需要Fe为28g,Al为9g,13g纯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小于1g,13g纯铝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大于1g,那么13g Fe、Al混合物产生的氢气可能为1g;分析(D)Cu、Zn,假设是13g纯锌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小于1g,而混有的铜有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产生的氢气小于1g。只有(C)符合题意。

2.讨论天平平衡

例2.将盛有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上,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放人质量相等的镁和铝,待反应停止后,根据天平的平衡状况判断:若天平仍保持平衡,则反应物中一定无剩余的是,一定有剩余的是;可能有剩余。解析:因天平仍保持平衡,意味着两边产生H2的质量相等。则两边耗去HC1的质量相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两边的HC1均有余,且剩余的HC1质量相等。等质量的Mg和Al完全反应产生H2的质量并不相等,天平不会平衡,因此这种情况不存在;(2)两边等质量的HC1均已耗尽,即两边的HC1均无剩余。在反应中耗掉等质量的HC1时,消耗的金属质量A1Mg。

3.判断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的先后顺序

例3.某溶液中仅含AgNO3和Cu (NO3)2两种溶质,将该溶液分为A、B、C三分,分别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分别得到滤液和滤渣。(1)若将A得到的滤加入到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2)若将B得到的滤渣加入到稀盐酸中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3)若向C得到的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后无气泡,有白色固体出现,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是。

解析: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遵循优先置换的原则,即两种金属活动性差别大的优先反应。铁先与AgNO3反应,将AgNO3反应反应完后再与Cu (NO3)2。铁粉的量不同造成不同结果,总共有5种情况见下表:

结论:(1)是情况⑤,滤液中一定有Fe;(2)是情况①、②、③、④,滤渣中一定有Ag;(3)是情况①,溶质是AgNO3、Cu (NO3)2、Fe(NO3)2,滤渣是Ag。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下册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13.

[2]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下册•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