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人十篇

时间:2023-04-03 01:28:20

监测人

监测人篇1

2018年安全监测工作依据上级下发各类文件完成了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整理和初步分析,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服务单位工作计量和考核,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及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以及安全监测问题查改等工作。具体如下:

1.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整理和初步分析

(1)本年度共进行安全监测内观数据采集后审核54期;外观观测数据审核12期。

(2)大流量输水期间对关键点进行加密观测。内观每日对2座观测建筑物和5个监测断面共17支仪器进行加密观测;外观对2座观测建筑物和6个监测断面共285个垂直位移测点进行加密观测(频次为1次/15天)。

(3)每次数据采集完成后及时审核人工观测数据录入自动化系统情况。对观测数据及时整理并进行初步分析。其中在2018年10月外观观测时发现金水河左排倒虹吸沉降测点JSH08和199+970观测断面沉降测点BM3本月沉降速率加快并及时上报分局后,分局目前共组织局领导、相关专家和设计院对该问题进行技术讨论3次。管理处其他建筑物和监测断面目前运行状态良好,无异常。

2.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

(1)督促安全监测人员每日登录自动化系统查看数据采集情况,发现数据采集异常时及时与自动化系统维护单位人员联系解决。

(2)核对自动化系统中各类仪器基本信息,发现录入有误时及时通知维护单位人员进行更改。

(3)督促查看自动化系统数据分析结果。

3.服务单位工作计量和考核

(1)安全监测外观单位现场观测时,至少每周一次频次对观测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每月5日前对外观单位上观测工程量计量签证。

(2)每月初对上月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维护开展考核工作,并对维护人员进行考勤确认。

4.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及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

(1)外观设施维护,及时将损坏的外观测点保护罩进行固定,2018年管理处改进了外观保护罩固定方式,由以往射钉枪固定改成膨胀丝固定,减少了保护罩经常掉落的问题。

(2)根据安全监测系统问题整改方案要求按时完成了外观测点标牌更换工作。

(3)对46根测压管墩进行维修,按照安全监测系统问题整改方案要求将测压管墩刷白。

(4)按期将2台二次仪表BGK-408读数仪和2台平尺水位计进行送检,确保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

三、自身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沟通交流欠缺,在日后工作中要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多想想后再与人表达。

监测人篇2

调查范围

根据国家随机抽样原则抽取3个镇(街),8个村(居)10个样本点,200名流动人口为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

根据第一阶段抽选乡镇街道,第二阶段抽选村(居)委会,第三阶段由市人口计生委统一依照国家“流动人口抽样系统”随机抽取每个样本点中20名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范围: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市户口15—59周岁的男性及女性流动人口。

每个样本点随机抽取的20名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对象若在调查实施阶段流出现居住地,应由村(居)根据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流入时间等要素在该样本点未抽中的人员中筛选替换对象,并填写市流管站统一编制的报表经镇街审核、区级复审、最后报市流管站。

调查内容

采用国家统一印制的个人问卷和社区问卷进行调查。个人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就业居住和社会保障、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等四部分;社区问卷分为人口基本状况、社区管理与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落实等。

实施步骤

(一)选定调查员、指导员(4月15日前完成)

由抽中的镇(街)在各样本点的村(居)选调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顾大局、讲奉献、能吃苦、工作细致认真,关于做群众工作、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业务骨干作为本次抽样调查的调查员。每个样本点配备2名调查员,对往年调查中培养产生的业务骨干给予优先选用,调查组合中采用以老带新,责任到人的方式全面负责入户调查、问卷问卷填写、质量检查等工作。

海沧街道、新阳街道选派2名、东孚镇选派1名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指导员全面负责本单位动态监测的现场督导、质量检查、数据录入、数据上报等环节的进度和质量把关工作。

(二)人员培训(5月8日)

对全区20名调查员,5名调查指导员就流动人口监测工作现场调查方式、方法,调查问卷填写、质量检查、数据录入、数据上报等进行培训。

(三)现场调查(5月9日至17日)

1、现场调查时,调查员应佩戴国家人口计生委统一印制配发的《调查员证》。入户调查,也可在流动人口的工作场所进行,应同时将“致调查对象一封信”和纪念品送给调查对象。

2、为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事先“预约”的方式约定调查时间和地点,应注意避开被调查对象工作较忙的时间,尽量不要过多增加被调查者的不便。

3、调查对象居住较为偏远的,应严格双人调查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四)问卷质量审核(5月9日至24日)

1、调查员在离开调查对象前,应对所填问卷进行检查,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每个调查结束后,调查员应对当天完成的问卷再次进行检查,各样本点两个调查员应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回访、更正,并将完成的问卷上交所在镇(街)调查指导员。

2、镇(街)调查指导员要督促调查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自查,当日对调查员完成的问卷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每天必须将完成调查进度及相关情况上报区指导员并由区指导员报市流管站。

3、区级将对调查点进行巡查,或组织镇(街)之间进行核查。

4、区流管站重点对今年新增的样本点进行检查指导。

(五)问卷录入(5月30日前完成)

1、以镇(街)为单位,负责监测数据上报工作。

2、镇(街)必须在5月30日前完成问卷录入。

3、完成录入工作之后,将调查问卷集中送至区流管站统一保管。

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今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各级要充分保障流动人口监测工作调查指导员员和调查员的工作时间,保证调查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认真培训,掌握调查要求

5月7日-9日全市组织的业务培训班,将调查业务培训工作落实到每个调查员、调查指导员。要仔细研读文件,领会新的精神,牢固掌握技能;各镇(街)间应积极交流工作经验,认真总结,学习借鉴;注意对调查员的分类指导,对老调查员要严格要求,防止懈怠,对新调查员要加强指导,做好传、帮、带。

监测人篇3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既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全民共抗疫情之年。今年来,在站领导、各科室领导的带领及各位同事的积极配合下,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业务工作。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响应中央、响应我省及生态环境厅相关精神,全力配合我站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今年来,我站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面细致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作为站里的一员,我积极配合参加了每日温度检测、口罩发放、维护食堂用餐秩序等常规工作,并在疫情最为严峻的二月份坚持完成摩天岭巡检。自四月份起,向福州市相关部门做好每周鼓岭的通行报备并持续做好巡检工作。在疫情期间向总站做好站点情况报备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了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通过每周一课、学习强国等媒介加强理论学习,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学习能动性。

首先,积极参加站里的每周一课政治理论学习课,通过学习《谈治国理政》、《在宁德》、《在正定》等书籍文选,从中感悟到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中学习什么是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党性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实际本领。其次,认真学习中央、省委、省厅的重要文件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再次,通过学习强国等拓展知识的媒介,从中汲取到更为丰富的政治营养。在政治理论学习上真正做到活用方法灌输学、完善制度常态学、利用网络创新学。

三、以监测工作为核心,配合各科室顺利完成我站今年的业务工作。

1、积极参与摩天岭、鼓岭两个站点的巡检。做好每周的数据校准、仪器维护等工作。做好两个站点的月报编制、复核,并配合质控室完成月报上报工作。

2、认真完成各对外运维站点(共4个)的监督管理。包括每日的数据审核、每次的故障报备,以及每个季度的季度检查。并做好季度检查考核评分,归入档案。

3、主动拓宽实验室能力,今年获得了颗粒物,空气和废气采样的能力证书,并参与科室组织的颗粒物比对试验。

4、尽力配合办公室完成我站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完善了相关材料。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务。

四、紧紧围绕站党支部,全面落实省厅团委工作计划,完成了今年的团支部工作。

今年年初,完成团刊的订阅,以团支部为主导开展了“2020踏青活动”,响应省厅团委号召加入了无偿献血突击队,于12月25日参加了团委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并完成了2020年团费收缴及转账工作。

五、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工作计划。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仍感到自己有不少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巡检记录表格的填写还存在不规范,复核不够严谨,报销工作不够及时,各方面的能力还略有欠缺等。为更好地落实2021年站的工作,适应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需要,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特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1、以监测工作为核心,在完成既定站点任务的同时,迎接未来新站点(南日岛、东山岛、九仙山)的招标、运维工作。做好站点自验收至委托运维这个时间段的衔接工作。

2、仔细对照检查,依据每次总站审核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规范运维记录。建立备忘录,对手头的未完成工作进行记录,时刻警醒自己及时完成阶段性的工作。

3、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在本职业务及拓展业务上的能力。

监测人篇4

[关键词]广州地铁 测量机器人 自动监测

[中图分类号] TP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37-2

1测量机器人

自动全站仪又称测量机器人,是20世纪80年代由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同Geo Data和瑞士Leica公司共同开发的全自动型测量仪器。它是在全站仪的基础上集成激光、精密机械、微型计算机、CCD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它通过CCD传感器识别目标并对所接收的电磁波强度进行探测,在计算机控制下驱动步进马达,能够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精确照准和测量数据的自动记录,并可实现对大量目标的无接触自动遥测。测量机器人最主要的特征是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它发射红外光束,并利用自准直原理和CCD图像处理功能,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识别、照准与跟踪,利用跟踪测量模式能实时测得动态数据。工程中使用的两种型号的自动全站仪TCA1201- M 和TCA1800 等。

2自动监测控制和分析软件GeoMos

徕卡监测软件Geo Mos 是一套集GPS 、TPS 、倾斜传感器、各种气象和地质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监测系统, 它是可以实现计算机远程控制和配置, 具备自动报警和消息发送功能, 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自动应急处理和实时可视化、数字化分析结果的24 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系统,如图2 所示。Geo Mos 专业版由两个模块组成: 监测模块( MONI TOR) 和分析模块( ANAL YZER) 。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集成各种传感器( GPS 、全站仪、气象传感器、地质传感器等) 进行数据采集;自动计算变形结果、可实时显示当前测量信息; 对测量、计算、限差检测进行自定义、探测各种工作状态;实现服务器与单机监测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分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测量数据与结果进行图形与数字方式显示、进行数据编辑与后处理、进行的超限探测、进行注记、对图形格式进行自定义、对报告格式进行自定义、输出各种兼容数据格式( 如ASCII , DGN , WMF) 。

3测量机器人与监测软件GeoMoS在广州地铁一号线监测中的应用

3.1工程概况

广东省人大代表之家工程基坑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一路和农林东路交汇处的东北角,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大院内,现广东省人大主办公楼的西侧。设二层地下室,采用钻(冲)孔桩基础;基坑呈不规则形状,基坑尺寸约66.5×59.3m,基坑周边总长度约250m;基坑开挖深度约9.7m~12.0m;基坑四周环境比较复杂,基坑南边是中山一路,西边是农林东路,北边是一栋8层楼住宅,东边是省人大主办公楼。由于基坑施工紧邻地铁一号线隧道,随着基坑开挖施工,隧道上方及侧向土压力将发生改变,堆场一旦变形过大,就会对工程运营带来严重的危害, 故需要对该工程进行长期监测, 以及时调整来满足安全运营要求。由于基坑开挖较深,竖直面上已到隧道中部区域, 在正常运营期间, 场区必定发生偏移或者沉降, 而列车轨道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将极大地影响地铁列车的正常安全运行。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对可能出现的过量沉降能提前进行预报, 需要对运营期的列车轨道基础进行长期监测, 又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从而推出了全站仪自动化变形监测的监测模式。

3.2监测方案

整个系统为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为提高工程的测量精度, 增加测量频率, 经设备比选, 拟采用徕卡TCA1201- M 和TCA1800 型自动监测型全站仪和徕卡Geo Mos 监测软件构成的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施自动化监测。

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电源采用隧道内专用电箱供电模式, 通讯采用中国联通CDMA(地铁隧道内覆盖全部信号), 控制室选在办公室。整个系统是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 观测传感器――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 ② 控制参考点和变形点监测――― 棱镜; ③室内控制系统――― 监测软件和I T 设备。系统运行模式如下: 整个观测现场建立在由TCA1201- M 和TCA1800 全站仪和参考控制点组成的坐标基准, 在关键的变形点上布设监测点棱镜; 由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对监测点棱镜按照设定周期进行观测, 实时地把变形点的三维坐标通过数据线传到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主要由安装在台式电脑上的徕卡Geo Mos 软件运行, 通过徕卡Geo Mos 软件可以实时地了解各个变形点的变形情况。监测结果实时通过网络传到地铁监测管理中心。如果超限, 可以实时迅速通过短消息进行报警。

3.3监测网的布设

本项目的全站仪观测站不动,固定在监测影响区域范围中部附近, 场区内每个观测站设控制点共计4 个, 每根断面设变形监测点5个, 共计60 个变形监测点。此外, 整个监测网的网形必须要科学, 图形结构要合理, 最后整个监测网的观测站和基准控制点要经过测量平差处理。因为地铁线路的带状特点,监测基准控制点一般布设在隧道两端稳定区域范围内。 整个监测系统的全站仪观测站、基准控制点和变形监测点的点位分布图如图2 所示。

通过安装仪器房可以使监测系统24 小时自动化运行,完全可以满足甲方要求的监测频率。

3.4信号传输线路的布设

为实现本监测方案良好的数据通讯, 考虑到实地监测的距离在隧道中部,距离较远, 本系统采用无线数据通讯模式。隧道无线通讯的特点是传输距离长、速度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费用低廉。为了保证各仪器的通讯数据的安全快速传输,系统的现场控制室采用一台32口串口服务器对仪器进行管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我们采用无线数据通讯模式来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高带宽和先进性。该方式具有传统模拟方式无可比拟的高效性能。

4工程应用中的一点体会

在广州市地铁一号线隧道监测工程中应用的徕卡测量机器人与监测软件Geo Mos 组成的监测系统, 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24 小时自动运行,在监测工程中无论测量机器人还是监测软件Geo-Mos 都表现出了优越的品质。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都有稳定的1′的测量精度, 尤其是其望远镜的ATR 功能, 即使是在200 m的以外的轨道尽头的棱镜也能够被轻易地迅速识别。监测软件Geo Mos 的多传感器集成系统为现代化全面监测方案提供了保障。在工程中安装的气象仪可以直接与Geo Mos 连接, 从而对采集的监测数据实时进行气象改正, 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徕卡强大精确的测量机器人与功能完善的监测软件Geo Mos 组成了完整的结构监测解决方案。为保证地铁结构体的安全基坑所对地铁隧道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隧道结构状况,对确保施工安全、确保地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测量机器人

自动全站仪又称测量机器人,是20世纪80年代由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同Geo Data和瑞士Leica公司共同开发的全自动型测量仪器。它是在全站仪的基础上集成激光、精密机械、微型计算机、CCD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它通过CCD传感器识别目标并对所接收的电磁波强度进行探测,在计算机控制下驱动步进马达,能够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精确照准和测量数据的自动记录,并可实现对大量目标的无接触自动遥测。测量机器人最主要的特征是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它发射红外光束,并利用自准直原理和CCD图像处理功能,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识别、照准与跟踪,利用跟踪测量模式能实时测得动态数据。工程中使用的两种型号的自动全站仪TCA1201- M 和TCA1800 等。

2自动监测控制和分析软件GeoMos

徕卡监测软件Geo Mos 是一套集GPS 、TPS 、倾斜传感器、各种气象和地质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监测系统, 它是可以实现计算机远程控制和配置, 具备自动报警和消息发送功能, 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自动应急处理和实时可视化、数字化分析结果的24 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系统,如图2 所示。Geo Mos 专业版由两个模块组成: 监测模块( MONI TOR) 和分析模块( ANAL YZER) 。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集成各种传感器( GPS 、全站仪、气象传感器、地质传感器等) 进行数据采集;自动计算变形结果、可实时显示当前测量信息; 对测量、计算、限差检测进行自定义、探测各种工作状态;实现服务器与单机监测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分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测量数据与结果进行图形与数字方式显示、进行数据编辑与后处理、进行的超限探测、进行注记、对图形格式进行自定义、对报告格式进行自定义、输出各种兼容数据格式( 如ASCII , DGN , WMF) 。

3测量机器人与监测软件GeoMoS在广州地铁一号线监测中的应用

3.1工程概况

广东省人大代表之家工程基坑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一路和农林东路交汇处的东北角,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大院内,现广东省人大主办公楼的西侧。设二层地下室,采用钻(冲)孔桩基础;基坑呈不规则形状,基坑尺寸约66.5×59.3m,基坑周边总长度约250m;基坑开挖深度约9.7m~12.0m;基坑四周环境比较复杂,基坑南边是中山一路,西边是农林东路,北边是一栋8层楼住宅,东边是省人大主办公楼。由于基坑施工紧邻地铁一号线隧道,随着基坑开挖施工,隧道上方及侧向土压力将发生改变,堆场一旦变形过大,就会对工程运营带来严重的危害, 故需要对该工程进行长期监测, 以及时调整来满足安全运营要求。由于基坑开挖较深,竖直面上已到隧道中部区域, 在正常运营期间, 场区必定发生偏移或者沉降, 而列车轨道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将极大地影响地铁列车的正常安全运行。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对可能出现的过量沉降能提前进行预报, 需要对运营期的列车轨道基础进行长期监测, 又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从而推出了全站仪自动化变形监测的监测模式。

3.2监测方案

整个系统为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为提高工程的测量精度, 增加测量频率, 经设备比选, 拟采用徕卡TCA1201- M 和TCA1800 型自动监测型全站仪和徕卡Geo Mos 监测软件构成的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施自动化监测。

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电源采用隧道内专用电箱供电模式, 通讯采用中国联通CDMA(地铁隧道内覆盖全部信号), 控制室选在办公室。整个系统是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 观测传感器――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 ② 控制参考点和变形点监测――― 棱镜; ③室内控制系统――― 监测软件和I T 设备。系统运行模式如下: 整个观测现场建立在由TCA1201- M 和TCA1800 全站仪和参考控制点组成的坐标基准, 在关键的变形点上布设监测点棱镜; 由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对监测点棱镜按照设定周期进行观测, 实时地把变形点的三维坐标通过数据线传到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主要由安装在台式电脑上的徕卡Geo Mos 软件运行, 通过徕卡Geo Mos 软件可以实时地了解各个变形点的变形情况。监测结果实时通过网络传到地铁监测管理中心。如果超限, 可以实时迅速通过短消息进行报警。

3.3监测网的布设

本项目的全站仪观测站不动,固定在监测影响区域范围中部附近, 场区内每个观测站设控制点共计4 个, 每根断面设变形监测点5个, 共计60 个变形监测点。此外, 整个监测网的网形必须要科学, 图形结构要合理, 最后整个监测网的观测站和基准控制点要经过测量平差处理。因为地铁线路的带状特点,监测基准控制点一般布设在隧道两端稳定区域范围内。 整个监测系统的全站仪观测站、基准控制点和变形监测点的点位分布图如图2 所示。

通过安装仪器房可以使监测系统24 小时自动化运行,完全可以满足甲方要求的监测频率。

3.4信号传输线路的布设

为实现本监测方案良好的数据通讯, 考虑到实地监测的距离在隧道中部,距离较远, 本系统采用无线数据通讯模式。隧道无线通讯的特点是传输距离长、速度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费用低廉。为了保证各仪器的通讯数据的安全快速传输,系统的现场控制室采用一台32口串口服务器对仪器进行管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我们采用无线数据通讯模式来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高带宽和先进性。该方式具有传统模拟方式无可比拟的高效性能。

监测人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员;能力;培养

一、环境监测人员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环境监测人员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之前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各类监测岗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知识不能和适应能力完全划等号,监测人员从事监测工作能够胜任,取得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所以监测人员应争取更多地培养一些适应环境监测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能力比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更重要,监测人员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监测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在具体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监测人员除了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应培养以下几种最基本的能力:

1.适应监测工作能力。许多人员在从事监测工作之前,大都有在色彩纷呈的环保工作中创造一番业绩的宏伟抱负,但当他们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之后,便会发现,原先想象中的环境监测与眼前真正接触的有相当的距离,要受到许多别的因素的牵制和干扰。他们不曾设想过监测工作有如此复杂,困难因素有这么多。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监测人员缺乏适应工作能力所致,因为他们对真实的监测工作有着简单或片面的估计,出现反差,因而产生不适应。

2.人际交往能力。所谓人际交往能力即社交能力,是指与他人传递思想感情与信息的能力。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通过交往,可以使自己的设想和创造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认可。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要求环境监测人员要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因为环保工作之需要,还因为监测工作中所遇到问题极为复杂。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好环保工作中遇到复杂问题,不仅影响到监测人员对环保工作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和事业成败。

3.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来影响所在单位的活动,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已经综合化、社会化,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协作趋势日益加强,这就有一个组织协调的问题。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环境监测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

4.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其中表达能力不仅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明显显示出其重要性,在工作汇报、年终报告、文件起草、研究报告等方面都需要。

5.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即是指实际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环境监测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在具体的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是很难胜任的。动手能力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高级专业的监测人员应必备的一种实践技能。

6.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实质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有机配合而形成的一种合力。环境监测人员如果只能熟悉背诵前人的数据模式,安于现状,不开拓创新,不思进取,那么掌握的监测知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见环境监测工作者在环保工作中,应着意不断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

7.竞争能力。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竞争是生物进化法则注入人类血脉的一种本能,到了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知识和技能的激增与强化,这种本能的潜质在人们身上变成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明显的心理特征,因而也变成了人们的一种能力素质。竞争能力作为监测人员所追求的一种能力特征,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吃掉对方,而是为了促进环境的美化和社会的进步。

8.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在面临的多项选择中及时果断地做出最佳选择的一种能力。它可以使你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较小的付出收获较大的成功。人的一生往往会遇到许多重大的选择,优柔寡断、误失良机和草率决断、抓芝麻丢西瓜,都会给整个人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从事环境监测的同志在具体工作中,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从日常小事做起,不要事事都请别人拿主意。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能力习惯。这一能力如果具备,对监测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就会做出有效的反应,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环境监测人员提高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每个监测人员的个性特征有异、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因而其形成的监测能力结构及强弱也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确定监测能力结构时必须遵循这样五个原则:

一是服务原则。建立的监测能力结构必须以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为目的,或者说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最优环保能力结构。

二是应变原则。在工作中形成的环境监测能力结构,要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影响监测能力结构的总体功能。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建立自己的动态环境监测能力结构,以适应多变的情况。

三是创新原则。在设计环境监测能力结构时,必须以开拓创新环境监测能力为中心,否则谈不上最佳监测定能力结构。

四是个性原则。在发展环境监测能力时,必须突出个性,即在一般监测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发展自己的优势环境监测能力,但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监测能力作为环境监测能力结构的核心。

五是层次原则。应根据各种环境监测能力的作用范围、重要程度按一定的层次来分布监测能力、发展环境监测能力。

掌握了确定环境监测能力结构的原则,还应掌握获取监测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就共性而言,获取环保能力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积累知识。我们无法设想一个知识贫乏的人能拥有超群的环境监测能力,离开知识的积累,环境监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监测人员一定要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勤奋学习,不耻下问。

2.勤于实践。个人的监测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实践是培养提高个人环境监测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要想具有环保管理能力,就得积极主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与尽可能多地参加环保实践活动,这些环保实践活动会使环境监测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发展兴趣。兴趣对培养一个人的环境监测能力相当重要。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取得事业成功的。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因此监测人员要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以这些兴趣为契机,加强相关环保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注意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

4.超越自我。作为一名环境监测人员,必须注意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但仅有优势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前面列出的几项基本能力有所拓展,这就要在注意发展兴趣能力的同时,超越自我,注意全面发展自己的各种实践能力。

综上,每一个从事监测工作的人员必须注意锻炼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决策能力,即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斯洛,等.与人交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克里夫・贝克.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监测人篇6

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研究内容局限,主要是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生物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等相关信息,而无慢性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与临床关联性不强,对保健工作的临床指导作用有限。人群流动性大依从性不理想现况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但由于被调查人群的不固定性,难以继续进行再次或多次调查,因而无法与既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依从性也并不理想。监测形式陈旧人力投入较多目前,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主要是依靠常规报卡和流行病学调查,大样本人群和较高层次的监测网络尚未建立。在监测中,通过单病种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的信息量较少,通过常规报卡效率低、环节多,手工操作量大,数据质量不高。同时,所收集的信息不便于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再利用,制约了研究的延展。

2慢性病监测新思路

有关慢性病行为方式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呈现给临床医生的患者大多已经是症状明显或相关临床指标警示明确的人群,而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却失去了更好的干预时机。对于有相同特征的固定人群,或是有更高医疗保健需求的人群,我们提出了一个慢性病监测新思路:将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监测结合起来,实现慢性病研究的早期化、临床化、连续化、数字化。

2.1长期监测与随访实现监测早期化

较好的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疾病是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于健康医疗需求较高的保健人群,不仅需要在患病后得到良好的诊治,更需要对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各种健康指标的长期监测并及早进行临床和行为因素的干预,为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赢得更好的干预、治疗机会,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

2.2结合体检与临床实现监测临床化

将慢性病监测的内容由单一的行为因素拓展到更多的临床项目,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纳入监测内容。这不仅对研究临床指标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有所帮助,更可以为保健计划的制定及体检项目的设立和执行提供指导。

2.3开展持续性调查

实现监测连续化开展长期的、连续的、有间隔的、定时定点的现况调查,短则6个月1次,长则24个月1次,将同质指标的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或连接起来,形成慢性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危险因素曲线。这些曲线既可以反映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临床和行为因素干预的效果和效益。

2.4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监测数字化

随着较大规模研究的开展,监测的数据量将不断增加,传统的纸张记录和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监测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利用的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支撑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需求,从而实现数据采集网络化、信息管理自动化、调查分析一体化[4]。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较好地提升信息准确性并提高数据质量。

3总结与展望

监测人篇7

    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研究内容局限,主要是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生物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等相关信息,而无慢性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与临床关联性不强,对保健工作的临床指导作用有限。人群流动性大依从性不理想现况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但由于被调查人群的不固定性,难以继续进行再次或多次调查,因而无法与既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依从性也并不理想。监测形式陈旧人力投入较多目前,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主要是依靠常规报卡和流行病学调查,大样本人群和较高层次的监测网络尚未建立。在监测中,通过单病种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的信息量较少,通过常规报卡效率低、环节多,手工操作量大,数据质量不高。同时,所收集的信息不便于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再利用,制约了研究的延展。

    2慢性病监测新思路

    有关慢性病行为方式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呈现给临床医生的患者大多已经是症状明显或相关临床指标警示明确的人群,而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却失去了更好的干预时机。对于有相同特征的固定人群,或是有更高医疗保健需求的人群,我们提出了一个慢性病监测新思路:将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监测结合起来,实现慢性病研究的早期化、临床化、连续化、数字化。

    2.1长期监测与随访实现监测早期化

    较好的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疾病是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于健康医疗需求较高的保健人群,不仅需要在患病后得到良好的诊治,更需要对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各种健康指标的长期监测并及早进行临床和行为因素的干预,为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赢得更好的干预、治疗机会,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

    2.2结合体检与临床实现监测临床化

    将慢性病监测的内容由单一的行为因素拓展到更多的临床项目,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纳入监测内容。这不仅对研究临床指标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有所帮助,更可以为保健计划的制定及体检项目的设立和执行提供指导。

    2.3开展持续性调查

    实现监测连续化开展长期的、连续的、有间隔的、定时定点的现况调查,短则6个月1次,长则24个月1次,将同质指标的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或连接起来,形成慢性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危险因素曲线。这些曲线既可以反映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临床和行为因素干预的效果和效益。

    2.4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监测数字化

    随着较大规模研究的开展,监测的数据量将不断增加,传统的纸张记录和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监测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利用的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支撑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需求,从而实现数据采集网络化、信息管理自动化、调查分析一体化[4]。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较好地提升信息准确性并提高数据质量。

监测人篇8

关键词:老年人,淮安市,体质,监测

 

1 前言

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和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或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即为“老年型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正在迅速形成。据统计资料,1982年,我国60 岁以上人口为7663.8万,占总人口8.2%,到1990年60岁以上人口已接近1亿,截止1995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到1.2亿,占总人口的9.8%,到2000年,已达到1.32亿,占总人口的10.5%,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据专家预测,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2020年将达到10.9%,2050年将上升到20.43%。

中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中国的老龄化过程规模大、速度快,而且老年的平均预期带病期较平均预期健康期要长,在高龄老人中多伴随着各种慢性疾病,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欠佳。因此,关注老年人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也是急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难题。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以及全国老年人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 全面了解淮安市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2005年淮安市体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对老年人的体质进行了监测。通过抽样监测,一方面获取了淮安市老年人男、女不同年龄段体质指标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另一方面,为了解和掌握淮安市老年人群体质的现状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男、女体质变化规律,为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严格按照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编制的《2005年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 》的要求,分别从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和金湖县四个监测站,整群随机抽取了60-69岁老年人312名,他们按照性别和城乡共分成四个群组,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体质测定法

体质测定过程,是培训合格的测试人员在统一规定的器材上进行的。本研究的体质测定指标分别为: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皮皱厚度、肩胛皮皱厚度、腹部皮皱厚度、肺活量、安静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坐位体前屈、握力、闭眼单足立、选择反应时。

2.2.2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的监测数据全部是由2005年淮安市国民体质监测课题组提供的。本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的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

2.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淮安市老年人身体形态现状及特点

监测结果如表一所示:淮安市老年人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7.43cm,女子的平均身高为156.20cm。城镇老年人男子和女子的平均身高都比农村老年人男子和女子的平均身高要高。

淮安市老年人男子的平均体重为70.03kg,女子的平均体重为60.43kg。城镇老年人男子和女子的平均体重都比农村老年人男子和女子的平均体重要大。

表一 淮安市老年人形态指标一览表

监测人篇9

一、监测基本情况

本次监测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拓展和延伸,旨在更加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残疾人状况的变化情况,为相关立法、政策、规划及业务工作的调整、评估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和依据。监测的主要内容根据中国残疾人小康指标体系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主要指标确定,包括残疾人生存、发展和环境状况,涉及残疾人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社区服务、无障碍环境、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情况。

本次监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基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样本框架,在734个县级样本中各抽选一个调查小区作为部级监测样本单位,对该小区已定性的全部残疾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监测。本次监测起止时间为2006年4月1日至2007年4月1日。

本次监测的734个小区应监测残疾人23844人,实际监测22095人,失访1749人。失访原因具体为:走失占总失访人数的2.2%;外迁占总失访人数的34.8%;死亡占总失访人数的63.0%,其中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9.8%。

本次监测入户实际调查22095人,涉及残疾人家庭19359户。残疾类型包括:视力残疾3333人,听力残疾5108人,言语残疾699人,肢体残疾6259人,智力残疾1667人,精神残疾1680人,多重残疾3349人。

监测对象男性11447人,占51.8%;女性为10648人,占48.2%。男女性别比为107.5。从城乡看,城市为5277人,占23.9%;农村为16818人,占76.1%。

二、监测家庭基本情况

(一)家庭户规模

2007年度城市残疾人家庭户规模平均为3.1人,农村残疾人家庭户规模为3.5人,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4人。

残疾人家庭户规模为2人的所占比例为26.0%;3人户家庭比例为20.2%,4人户家庭比例为18.2%。5人户及以上家庭所占比例合计为25.6%,单人户家庭占全部监测残疾人家庭户的10.0%。

(二)婚姻状况

18岁及以上残疾人口中,未婚占11.9%,较2006年的12.4%稍微有所下降;在婚有配偶占62.6%,比2006年的60.8%略有上升;离婚及丧偶占25.5%,较2006年26.8%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三)残疾儿童监护人情况

在18岁以下残疾少年儿童中,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情况占绝大多数,占残疾少年儿童总数的82.8%。但监护人仅为父亲或母亲和监护人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所占比例不容忽视,有5.5%的残疾少年儿童监护人仅为父亲或母亲,有8.2%的残疾儿童监护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四)住房基本情况

自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来,监测对象中住房状况发生改变的占全部监测对象的3.7%。其中,农村残疾人住房状况的改变占主要部分,为84.7%,城市残疾人住房状况改变比例占全部住房状况变化的15.3%。其中,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增加0.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2.8平方米。

监测残疾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为16.7平方米,农村为20.2平方米。

(五)家庭经济状况

1.收入状况

在城市监测残疾人家庭中,人均总收入为7859.48元。其中转移性年收入最高,人均为4255.51元;其次是工薪年收入,人均为2675.99元;接着依次为经营年净收入(484.02元)、财产性年收入(198.85元)、借贷年收入(182.57元)、出售财物年收入(62.54元)。

在农村监测残疾人家庭中,人均总收入为3969.28元。其中经营年总收入最高,人均为1615.57元;其次是工薪年收入,人均为1326.70元;接着依次为转移性年收入(582.23元)、借贷年收入(227.62元)、财产性年收入(185.80元)、出售财物年收入(31.36元)。

相比之下,城市残疾人家庭的年收入明显要高于农村残疾人家庭,而且收入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残疾人家庭较多地依赖转移性年收入,而农村残疾人家庭较多地依赖经营年收入。

2.支出状况

在城市监测残疾人家庭中,人均总支出为6191.03元。其中食品年支出最高,人均为2400.79元;其次是医疗保健年支出,人均为1127.18元;接着依次为居住年支出(746.84元)、教育和文化年支出(389.97元)、转移性年支出(339.46元)、交通和通信年支出(327.04元)、衣着年支出(257.37元)、社会保障年支出(198.45元)、设备用品年支出(122.73元)、杂项商品年支出(112.43元)、借贷还债年支出(109.40元)、年交纳所得税(59.37元)。

在农村监测残疾人家庭中,人均总支出为3537.10元。其中食品年支出最高,人均为1332.40元;其次是医疗保健年支出,人均为465.06元;接着依次为居住年支出(402.19元)、经营年支出(355.06元)、转移性年支出(188.64元)、交通和通信年支出(177.15元)、教育和文化年支出(176.03元)、衣着年支出(141.75元)、借贷还债年支出(116.15元)、杂项商品年支出(56.61元)、设备用品年支出(40.42元)、财产性年支出(31.67元)、社会保障年支出(20.05元)、生产性固定资产年折旧(17.35元)、税费年支出(16.57元)。

相比而言,在监测残疾人家庭中,食品年支出仍占最大份额。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和农村监测残疾人家庭在经济支出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表现为支出数量上的差异,在支出项目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农村残疾人家庭需要承担经营年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年折旧、财产性年支出、税费年支出,而城市残疾人家庭则无这些支出项目。

(六)家庭电话、电脑及家用电器拥有情况

城市残疾家庭中固定电话拥有率为68.0%,移动通讯设施手机或小灵通拥有率为43.6%;农村中对应的比例为37.7%和26.1%。

城市残疾人家庭中,电脑拥有率为13.6%,农村残疾人家庭拥有电脑为0.9%。

城市电、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率分别为89.3%、60.6%、61.7%,农村电、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率分别为58.6%、11.8%、20.3%。

三、监测对象基本情况

(一)康复服务状况

本次监测残疾人中,有19.0%的残疾人一年内接受过康复服务,在城市这一比例为29.5%,在农村这一比例为15.7%。

城市中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依次为治疗与康复训练(13.8%)、康复知识普及(10.5%)、辅助器具配备(7.6%)、日间照料与托养(6.2%)、心理疏导(6.1%)。农村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依次为治疗与康复训练(8.4%)、日间照料与托养(4.6%)、心理疏导(3.6%)和康复知识普及(3.6%)、辅助器具配备(3.0%)。残疾儿童家长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城市为10.5%,农村为8.3%。

分残疾类别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分别为:视力残疾16.2%、听力残疾13.1%、言语残疾15.6%、肢体残疾22.1%、智力残疾17.0%、精神残疾32.1%、多重残疾20.1%。

(二)教育状况

1.儿童义务教育情况

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63.3%,城市和农村残疾儿童在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分别为65.6%和63.0%。

2.成人受教育程度情况

18岁及以上城市残疾人中,从未上过学的比例为24.8%,小学教育程度的比例为30.3%,初中教育程度的比例为26.4%,高中教育程度的比例为9.4%,中专教育程度的比例为4.3%,大学专科教育程度的比例为2.7%,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为2.1%。

18岁及以上农村残疾人中,从未上过学的比例为49.1%,小学教育程度的比例为36.0%,初中教育程度的比例为12.1%,高中教育程度的比例为2.1%,中专教育程度的比例为0.5%,大学专科教育程度的比例为0.2%。

(三)就业状况

1.职业技能培训

从监测数据看,在就业年龄段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人中,仅有3.2%在一年内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2.城镇失业登记

在就业年龄段生活能够自理的城镇失业残疾人中,进行失业登记的为10.6%。

3.就业情况

城市中,有32.4%的在就业年龄段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人有工作,农村为53.1%。

4.未就业原因

生活能自理18到59岁的男性和18到54岁的女性残疾人中,未就业原因的前三位是,城市中依次为退休(21.2%)、丧失劳动能力(20.9%)、因单位原因失去原工作(18.6%);农村中依次为丧失劳动能力(40.8%)、料理家务(34.7%)、其他原因(16.2%)。

5.未就业生活来源

生活能自理18到59岁的男性和18到54岁的女性残疾人中,未就业者生活主要来源是,城市中依次为领取基本生活费(36.2%)、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35.3%)、退休金(21.5%)、其他(6.1%);农村中依次为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76.3%)、其他(10.5%)、领取基本生活费(9.3%)。农村中一半以上要依靠家庭供养,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大。

(四)社会保障状况

1.社会保险情况

16岁及以上城市残疾人中,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为42.1%。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33.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为36.0%,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为3.3%,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为1.6%,参加生育保险的比例为0.7%。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的比例为58.0%。

16岁以上农村残疾人中,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为10.8%。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2.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为9.5%,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为0.1%,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为0.3%,参加生育保险的比例为0.1%。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的比例为89.2%。

2.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情况

城市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残疾人比例为19.7%,比2006年的13.3%有所提高;农村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比例为12.5%,比2006年的5.1%有较大提高。

城市中,获得救济(现金或食物)的残疾人比例为22.2%,比2006年的9.8%有很大改善;农村中,获得救济的残疾人比例为26.6%,比2006年的11.7%也有所提高。

3.救助需求情况

接受监测的残疾人中,救助需求比例最高的是医疗救助,城市为57.8%,农村为69.1%;其次为生活救助,城市为41.4%,农村为60.2%;第三位的是康复救助,城市为30.1%,农村为37.9%最后是教育救助,城市为10.4%,农村为14.7%。

4.参加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

监测的农村残疾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的是84.4%。

(五)环境和社会参与状况

1.社区(村)提供服务情况

有14.3%的残疾人接受过服务,其中城市中有24.2%的残疾人接受过社区(村)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农村中这一比例为11.2%。

在接受过社区(村)服务的残疾人中,对社区(村)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的比例为84.8%;感到一般的比例为15.1%;感到不满意的比例为0.1%。

2.参加社区(村)公共事务和文化、体育等社会活动情况

有4.8%的残疾人经常参加社区(村)组织的社会活动,20.1%的监测残疾人偶尔参加社区(村)组织的公共事务和文化、体育等社会活动,不参加的比例为75.1%。

有7.7%的城市残疾人经常参加社区(村)组织的社会活动,偶尔参加的比例为21.1%,不参加的比例为71.2%;有3.8%的农村残疾人经常参加社区(村)组织的社会活动,偶尔参加的比例为19.8%,不参加的比例为76.4%。

3.城镇社区无障碍设施情况

城镇社区有坡道和盲道的比例分别为45.1%和43.2%,有提示字幕的占30.4%,有扶手等设施的占26.9%,有自动门、无障碍电梯和提示盲文标牌的分别为9.2%、3.1%和2.2%,有路口语音辨向器的比例为1.2%。

4.接受走访慰问活动情况

有38.7%的残疾人接受过政府、社会团体到家的走访慰问活动。在城市中,有45.8%的残疾人接受过政府、社会团体到家的走访慰问活动,农村中为36.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知晓率

有55.1%的残疾人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城市中,有58.9%的残疾人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农村中为40.5%。

一年中,有14.7%的残疾人参加过法律知识学习或宣传活动。其中城市中有21.5%的残疾人参加过法律知识学习或宣传活动,农村中为12.5%。

6.法律需求与服务情况

在接受监测的残疾人家庭中,有法律服务需求的比例为21.3%。其中,接受过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比例为4.8%。在接受过法律服务的残疾家庭中,对提供的法律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的比例为84.4%,感到一般的占14.7%,不满意的为0.9%。

监测人篇10

关键词:人员定位 监测 管理 应用 改进方向

中图分类号: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061-01

1、小康矿矿井概况

小康矿属康平井田,其位于康平煤田的东北部,只有一个复合煤层,全井田发育。煤层厚度最大8.67m,一般3~5m。只有一个可采煤层,采用立井单水平开拓方式,水平标高为-399m。井底车场水平标高为-399m,车场形式为梭式,东西翼运输大巷直接与副井重、空车线直线相接,另于副井南侧设有空、重车绕道。

采煤方法为综采机械化放顶煤开采,采煤方式为倾斜长壁式,顶板管理为全部跨落法。小康矿开采煤系地层为中生代侏罗纪,煤层属于节理、层理发育的松软岩层,它的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碎胀;煤层顶板为油页岩,以泥质为主,遇水泥化,风化后成为片状,干后粉碎崩解,不易维护;煤层底板的粉砂岩,泥质胶结,具有遇风、遇水风化、膨胀特征。人员分布广、流动性大,给井下人员的安全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现有需入井人员1800人。小康矿确定为低瓦斯矿井,危害该矿井安全的主要有瓦斯、煤尘、火灾等因素。KJ128型人员监测系统由江苏三恒科技集团生产,在2008年11月在小康矿开始安装,于2009年5月通过验收。

2、系统构成

KJ128型矿用人员监测系统由地面主机、KTG8型光端机、KJF73型矿用无线接收分站、KGE32矿用发码器、KDW28-18型隔爆兼本安电源、传输光缆、传输电缆、接线盒等组成。井下人员所携带KGE32矿用发码器,间断无线发射代表身份特征的射频信号,当携带矿用发码器的人员经过KJF73型矿用无线接收分站时,被接收分站收到,传输电缆实时传送到井上主机,经主机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井下每个人员携带发码器的具置、方向、时间均得到实时监测、处理、存贮,以通过操作人员查询、显示、打印。

3、系统应用及维护

根据小康矿井下巷道情况,人员监测系统分别在副井上、-399中央变电所、-570南二变电所三个水平布置3台KTG8型光端机,将光信号转换成RS485电信号,分别供在该水平安装的KJF73型接收分站与中心站通讯。

中心站设置一台主机,一台备机,一台由RS232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接口,一台带有防雷、防过压过流保护的UPS电源,停电情况下,可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中心站主备机通过交换机与小康矿局域网实时连接,供各级用户查询和设置。地面中心站与副井口、井下中央变电所、S2采区变电所光端机采用一芯光纤串接的方式进行数传输,三台光端机以下采用树形结构,使用MHYV型通信电缆与各地点接收分站连接。

4、系统特点和改进

(1)被测目标操作简单,井下人员无须进行任何操作。(2)通行方式无限制,允许多人以“鱼贯而入”、“成群成组”的方式通过检测点,无漏检,不影响井下人员的正常通行和正常作业。(3)结构简单、配置灵活,可以根据井下的作业环境和投资情况,灵活设置分站和接收天线。当然,配置的无线数据监测分站和接收天线越多,划分的区域越准确,人员定位的空间范围越小,从而可实现逐点式监测。(4)可以和其它监测网络共网复用,也可以在KJ128型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网络里加设生产、环境参数传感器,形成矿井综合监测系统,节省投资。

与此同时,该系统也具有一定不足,如:系统采用专用通信电缆,使用成本增加;采用光纤通信时,当光缆损坏时,熔接光缆工作复杂且技术含量高;因系统采用RS485树形通讯结构,当某一地点信号短路时,将造成所有设备都不通讯,查找故障点很困难,无法及时掌握矿井人员动态。一台电源箱只能为一台分站供电,就地取长期供电的电源较困难,如果矿井在某一区域临时停产期间,将不能够正常监测。为此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正。

4.1 基站改进

(1)当分站与主机通讯出现问题,分站正常供电,数据不能传输时,人员信息不丢失,等恢复通讯后能重新上传数据。但数据传输量很大,长时间采集一台分站信息,造成其他分站不能正常采集,应定时采集一台分站一定时间后将其他分站人员信息采集出来,然后再定时采集该台分站,以免数据拥堵,造成系统瘫痪。(2)在分站上增加数码管或者液晶屏,使基站运行状态更为直观,在井口设置的唯一性检测分站能实时显示入井人员的照片、姓名、单位等与主机对应的人员信息,以便井口检查人员更直观的与携卡人员对照。(3)减小分站工作电流,降低分站功耗,使一台电源箱能带4~8台分站,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系统成本。(4)数据传输接口改TCP/IP接口等。(5)需开发手持式接收终端,能够与主机连接,将主机设置的人员信息传输至手持机内,携卡人员在手持机有效范围内,显示该人员的详细设置信息。

4.2 发码器改进

发码器电池使用时限更长,由2年延长至5年,减少更换电池所投入的工作量。发码器目前发射距离是30米~50米,在发码器上面增加一个按键,当按下这个按键,发码器发射距离能达到100米~200米。当出现事故时,按下按键,发码器就成了一个呼救器,通过营救人员携带的手持式接收终端,使营救人员能更快地发现被困人员,从而提高被困人员的生存几率。

4.3 数据传输改进

目前系统干线数据传输是采用一根光纤串联,光纤如果某一点断开,将造成该点以下设备全部不通讯,应采用目前监测普遍使用的光纤环网方式,某一点断开后,不影响系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