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3:50:02

监测

监测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有关单位、个人建设的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九条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应当坚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县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规划需要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和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符合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保证台网建设质量。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依法实行招投标。

第十三条建设全国地震监测台网和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有关地震监测的技术要求的设备和软件。

第十四条下列建设工程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

(一)坝高100米以上、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油田、矿山、石油化工等重大建设工程。

第十五条核电站、水库大坝、特大桥梁、发射塔等重大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将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

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十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章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

第十九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正式运行后,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确需中止或者终止的,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和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必须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市、县地震监测台网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批准,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中止或者终止运行的,应当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对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的运行予以指导。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为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提供必要的通信、交通、水、电等条件保障。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受到影响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尽快恢复地震监测台网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二条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地震监测信息的单位,应当保证地震监测信息的安全和质量。

第二十三条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从事地震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第四章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二十五条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义务,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有权举报。

第二十六条禁止占用、拆除、损坏下列地震监测设施:

(一)地震监测仪器、设备和装置;

(二)供地震监测使用的山洞、观测井(泉);

(三)地震监测台网中心、中继站、遥测点的用房;

(四)地震监测标志;

(五)地震监测专用无线通信频段、信道和通信设施;

(六)用于地震监测的供电、供水设施。

第二十七条地震观测环境应当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具体保护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小距离划定。

国家有关标准对地震监测设施保护的最小距离尚未作出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计算公式等,通过现场实测确定。

第二十八条除依法从事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外,禁止在已划定的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爆破、采矿、采石、钻井、抽水、注水;

(二)在测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无线信号发射装置、进行振动作业和往复机械运动;

(三)在电磁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铺设金属管线、电力电缆线路、堆放磁性物品和设置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四)在地形变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振动作业;

(五)在地下流体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堆积和填埋垃圾、进行污水处理;

(六)在观测线和观测标志周围设置障碍物或者擅自移动地震观测标志。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地震监测设施附近设立保护标志,标明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设施的分布地点及其保护范围,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和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测绘等部门。

第三十一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应当考虑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需要。

第三十二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测震、电磁、形变、流体等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标准,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对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在10日内反馈意见。

第三十三条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破坏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后,方可进行建设。

需要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可以要求新建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1年以后,再拆除原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并要求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

(二)未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地震监测设备和软件的;

(三)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的。

第三十六条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可以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从事建设活动时,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破坏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进行地震监测活动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监测成果和监测设施,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附则

监测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监测标准和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和规范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及家畜布鲁氏病等重点动物疫病开展定期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评估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警预报,消除疫情隐患,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动物疫病监测按照集中监测与常规监测、应急监测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积极探索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模式,大力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

二、职责分工和主要任务

动物疫病监测实行分级负责制。每年进行两次集中监测;在集中监测的月份之外进行月度常规监测;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发展及时组织进行应急监测。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县畜牧局负责制定、调整本辖区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并统一组织实施。

2.具体监测工作由同级疫病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作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县,工作中结合疫病净化评估的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同时加强出口饲养场及周边区域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

3.在春、秋季集中免疫之后,于6、12月分别开展一次集中监测;月度常规监测随时进行;在国内、周边地区和辖区内发生主要动物疫病和新发动物疫病时,及时组织进行应急监测。

4.县畜牧兽医检测中心具体负责辖区内商品代规模饲养场、屠宰场、活禽交易市场和自然村的血清学监测和部分病原学监测,组织基层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汇总、分析和评估全县疫情状况。负责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测质量的监督抽查。做好部、省、市三级动物疫病监测采样、送样工作。

5.基层站负责辖区内规模饲养场、屠宰场和村选点采样、检测;每年开展两次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与集中防疫同时进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开展针对性的监测;每年对辖区内饲养奶牛等家畜进行一次全面的布病、结核病检测。中心化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口蹄疫、猪瘟间接血凝试验等简单血清学检测,负责所辖区域内散养畜禽的日常的免疫抗体检测。

6.各基层站接到养殖企业、诊疗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异常情况报告后,及时报告县局畜牧监察执法大队或防治站,由县局及时组织应急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置,将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重点工作安排

1.于4、7、10月10日前,采集一个羊场、一个猪场各≥30份血清送省局。

2.于8月20日前,采集3个牛脑送省局。

3.于5、9月15日前,采集父母代种禽场血清样品≥20份/场,泄殖腔/咽喉拭子双份样品≥20份/场;采集父母代种畜场血清样品≥40份/场送市局。

四、监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一)样品的采集

采样应按农业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中“样品采集、保存及运输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每个样品至少一式二份,备份样品应满足复检、验证或比对实验所需。

(二)免疫抗体监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群体检测免疫合格率应≥70%。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如下:

1、高致病性禽流感用血凝抑制试验。弱毒疫苗,商品代肉雏鸡第二次免疫14天后,鸡群免疫抗体转阳率≥50%为合格;灭活疫苗,家禽免疫后21天,HI抗体效价≥24为免疫合格。

2、口蹄疫:O型口蹄疫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免疫后猪28天、其他畜21天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亚洲I型和A型口蹄疫用液相阻断ELISA,免疫21天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用ELISA检测。活疫苗免疫28天后高致病性蓝耳病ELISA免疫抗体IRPC值>20为免疫合格。

4、猪瘟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免疫21天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

5、鸡新城疫用血凝抑制试验。免疫21天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

6、家畜布鲁氏病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筛选检测。

7、牛结核病应用牛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进行检测。

8、狂犬病用ELISA法。

五、检测频度和抽样数量

免疫抗体检测抽样数量:月度监测,至少抽检5个重点村,每村抽检禽≥20份,畜≥30份;集中监测当月,至少抽检鸡、猪(牛、羊)等规模饲养场5个、重点村5个,活禽交易市场1个,畜禽屠宰场1个,每村或每场抽检禽≥20份、畜≥30份,屠宰场≥30份;应急检测随时进行。对辖区内所有种牛、奶牛进行一次结核病集中监测,奶牛、奶山羊进行一次布病集中监测。

六、检测结果报送

(一)县检测中心应在每月6日—27日前通过“全国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系统”报送动物疫情监测结果和动物疫情信息,并将汇总表报市检测中心;每半年对辖区内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形成《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总结分析报告》,报送至市畜牧检测中心和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每季度报送一次本地动物疫病检测与疫情总结分析情况,并对本地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评估。

监测范文篇3

一、《儿童纲要》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儿童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区教委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区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贯穿“1123”工作思路,以增强区域教育实力为核心,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狠抓课堂评价、基础管理、教师考核、职称改革、山区中学搬迁5项工作重点,努力加快两个“转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速发展学前教育,大幅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儿童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我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10.16%,比2005年上升15.1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连续六年达到100.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因有外地借读生,所以连续六年超过100%,初中生辍学率由2000年的0.4%降低到20*年的0.04%。全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数315人,其中男生181人,女生134人。

——儿童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

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大力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免费接种工作,巩固发展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儿童卫生保健教育,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62‰和6.08‰,分别比2000年降低1.06和1.8个百分点;低体重出生率由2000年的2.45%下降到20*年的1.39%;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21.83/10万下降到20*年的0/10万。

加强对托幼园所的规范化管理,分层召开园长、保健医工作例会,巩固大型园所工作成果,推动中小型园所的卫生保健工作,深入园所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儿童生存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实施“改水改厕”工程,改善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整治出版物市场行动,加强勤务指挥,推进“四网”建设,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的原则和男女平等国策,营造儿童成长的舆论环境。20*年,我区年末实有绿地面积2970.16万平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0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07平方米;我区农村改水受益率达到100%,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62.05%,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2.1%。目前,我区有少年宫1个、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16个,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10个,区级以上五好文明家庭有705户,关心儿童、爱护儿童的风气日益浓厚。

——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维权网络,强化普法宣传,发挥部门维权职能作用,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区(不含燕山地区)治安巡防队已经达到3399人,75个社区及462个行政村配齐了专职治安员;社区治安巡逻志愿者人数已达到6536人;全区189个小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占全部小区的71.3%;全区安全社区、责任区比例达到70%以上。保安辅警工作成效显著,保安公司保安员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740人,经公安机关努力,刑事拘留212人,破获刑事案件136起;治安拘留1528人,查处治安案件1256起。

二、存在的问题

以上监测结果表明,全区儿童发展的成绩是主要的,按照《儿童纲要》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要实现儿童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儿童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城乡儿童事业发展不平衡。在发展基础教育方面,表现为城区与山区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两基”只是达到了基本要求,巩固和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方面,表现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加之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降低农村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令人堪忧。我区青少年犯罪人员占犯罪人员总数的较高;校园周边暴力案件增多,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团伙化趋势;网吧、电子游戏室、歌舞厅等场所违法经营行为冲击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防线,净化和改善我市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仍要做大量工作。

3、流动人口的监测统计工作仍是盲区。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区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多。目前,对流动人口数量(特别是流入儿童数)仍没有建立起正常的统计制度,针对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和孕产妇的健康保健、计划免疫、入托入学等领域的规范和管理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儿童发展的建议

各相关部门应树立“儿童优先”意识,充分认识实施《儿童纲要》对促进儿童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大《儿童纲要》的实施力度,促进儿童事业的全面发展。

1、加大宣传教育,为儿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加快发展儿童事业。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儿童纲要》、《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营造男女平等,关爱儿童的社会氛围。特别要加大对党政部门领导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决策中的性别意识和关爱儿童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实施纲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推动全社会依法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意识的提高。

2、加强农村妇幼保健管理和计划免疫工作。建立和健全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加强优生优育检测工作,巩固和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从业者素质,提高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的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抓好农村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工作。在完善区级妇幼卫生保健机构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卫生院的急救、产科、儿科建设,为农村孕产妇分娩、农村儿童的疾病治疗、计划免疫以及各种急症病例的抢救创造必要的条件。

3、重视流动人口及贫困儿童的健康与教育。要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对流动人口进行属地化管理,消除盲区。完善教育制度,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和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对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实行保健管理,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的保健覆盖率。

监测范文篇4

一、加快硬件建设

装修布置办公场所,对实验室、化验室等有特殊要求的场所按照相关建设标准进行设计装修;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按程序购置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用品及相关仪器设备;完成监测仪器基本的安装调试,人员操作培训争取一步到位。

二、加快队伍建设

(一)招聘、充实中心工作人员

按照市编委的批复,**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0名,临时聘用人员4名。随着仪器设备的到位,中心将逐步开展节能监察执法、能源利用监测、节能产品认证、节能评估和审核、节能宣传与推广等工作,需要较多人手,拟根据实际情况招聘工作人员,进一步充实中心的力量。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与培训

1.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学习宏观经济政策,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节能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把握国家、省的宏观政策导向。

2.培训学习节能监察、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等专业知识,为今后开展节能执法、提供节能服务、清洁生产服务做好技术准备。

3.加强基础调研,深入了解我市社会、企业用能状况和节能工作现状,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三)加强学习交流

组织中心工作人员与各地能源利用监测、监察机构进行学习交流,尤其是加强与省节能监察中心的联系沟通,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及工作方法,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尽快把中心的各项工作运作起来。

(四)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

邀请各个仪器设备供应商现场讲解示范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设备的相关特性及注意事项,尽快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

三、加快制度建设

(一)制定岗位责任制

按照市编委关于明确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机构编制问题的批复,根据中心职能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岗位的工作分工和职责。

(二)制定中心工作人员行为守则

加强对中心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定工作人员行为守则和执法程序,规范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

(三)制定中心的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对中心实验室、化验室、财务、各种仪器设备和档案的管理,制定中心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化验室及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

四、加快能力建设

(一)开展计量资质认证工作

根据设备购置情况,逐步向省申请各种相关的计量资质认证,扩大中心的节能监测范围。

(二)申请获取节能监测和执法资格

通过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参加省节能监察中心、市法制局举办的节能监察、执法培训,申请获取节能监测和执法资格,为开展节能监察执法工作奠定条件。

(三)申请增挂市清洁生产服务中心牌子

分批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到省清洁生产中心进行学习培训,为申请成立市清洁生产服务中心做准备。推动我市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清洁生产政策研究、技术支持、宣传培训、清洁生产审核等工作。

(四)建立能耗定期公布制度

加强与统计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逐步建立健全能耗统计与公布机制,定期各镇街和重点企业能耗数据。

五、加快开展能源利用监测与监察试点工作

(一)监测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重点耗能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生产、生活用能进行检测,熟悉仪器操作,摸索监测方法,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展开能源利用监测工作。

(二)监察

接受市经贸局的委托,通过对能源利用状况的分析和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进行现场监察,依法给予相应处罚。

六、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管理

(一)建立市重点耗能企业名单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建立起我市重点耗能企业名单,将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列入名单,扩大节能监管范围,加快推进我市节能降耗工作。

(二)核定企业年度节能目标

按照“十一五”期间我市单位GDP能耗降低超过20%的总体目标,结合企业实际核定现有64家省监管、市监管重点耗能企业“十一五”期间每年的节能目标。节能目标一经核定不得随意更改。

(三)开展节能培训

组织专家会同市统计局对企业高层、节能主管人员和节能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节能的意义、责任和具体要求,能源计量、能源节约和能源统计,企业节能评估和审计等,帮助企业改善基础工作。

(四)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核查

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以及《印发省千家企业节能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粤经贸环资〔2008〕52号)精神,督促指导重点耗能企业制定节能工作计划和措施,切实开展节能工作,在协助省完成对6家国家监管企业现场核查的基础上,分批组织对其余企业开展核查。

(五)加强能源审计

督促指导企业按要求编制上报能源审计报告及节能规划,根据进度分批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评审不合格的企业责令其整改重报。

七、配合实施**市节能奖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配合《**市节能奖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实施,做好企业节能量的审核工作,对申报市节能奖励资金项目企业的实际节能量进行监测和审核,并出具审核报告交市经贸局核准。

八、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一)办好法律法规宣讲班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的实施,组织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讲班,邀请各镇街经贸办及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负责人参加培训,宣传我市的节能工作形势,进一步增强节能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办好节能宣传刊物和网站

创办《**节能》专刊和网站,宣传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报道节能工作先进事例,介绍节能降耗成功经验,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参与节能工作。

(三)宣传推介**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中心的职能和业务,逐步扩大中心的宣传;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及重点耗能企业的沟通联系,积极开展能源利用监测工作,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打响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品牌,提高中心的影响力。

监测范文篇5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线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混凝土坝的温控措施、土石坝的碾压及防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有关泄洪建筑物的机电安装等都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喀什一级大坝在1982年施工中,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在强震时容易液化和沉陷,这也是1985年地震时引起大坝整体破坏原因之一。

1.3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涉及水库调度、大坝及附属机电设施检查、监测手段及资料分析方法、大坝安全状况评价等,其中每一环节都事关大坝的安全。。佛子岭大坝1969年发生的漫顶事故,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盲目追求灌溉效益,汛期不适当地抬高运行水位所致;陈村大坝出现的105m高程水平裂缝与大坝长期遭遇高温低水位运行工况有关[3];佛子岭、磨子潭和沟后水库等在泄洪闸门开启的关键时刻都出现了电源中断这一严重问题,说明了备用电源及汛前检查有关泄洪设备(施)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大坝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仪器监测和及时的资料分析了。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联合调度问题,在梯级水库调度中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如石漫滩水库溃坝与上游的元门水库溃坝是密不可分的。

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大坝安全监测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笔者认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大坝安全监测不仅是为了被监测坝的安全评估,还要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3大坝安全监测的新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材料特性、水库调度等)、时间跨度大(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3.1监测范围和内容

规范[4][5]规定“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它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众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坝就是由于库区发生大滑坡引起了溃坝;1961年3月6日,我国柘溪水电厂首次蓄水时,在大坝上游右岸1.55km处也曾发生大滑坡;佐齐尔拱坝1978年12月份发现拱冠向上游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离坝1.5km的地方在比坝低320m处开挖了一条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见,关系大坝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围大,包括的内容多,如泄洪设备及电源的可靠性、梯级水库的运行及大坝安全状况、下游冲刷及上游淤积、周边范围内大的施工特别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及失事后果等进行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大坝安全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直至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不仅是坝体结构及地质状况,还应包括辅助机电设备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坝安全监测的针对性

大坝安全监测是针对具体大坝的具体时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时间上的针对性。

由于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是大坝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在前一个阶段监测的重点应是设计参数的复核和施工质量的检验,而后者则应是针对材料老化[7]和设计复核进行。

大坝的破坏机理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关键是原型破坏试验作不了,因此,加强对溃坝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关键数据;

(2)空间结构上的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坝址、坝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薄拱坝坝肩的稳定、破碎地基及深覆盖层上筑坝的基础处理及防渗、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积、库岸高边坡的稳定等。由于总体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雾有可能引起跳闸等问题,应注意对雾化的监测和汛期对备用电源的检查等。再者,大坝监测应和大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互相补充,特别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结构、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时发现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运行遇到不利工况时,大坝安全监测理应成为检验设计、施工及运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大坝安全创造条件。

3.3监测手段和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4],笔者认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分不开的。前者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便作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6],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仪器监测分不开的另一条原因是由于大坝的特殊性和目前仪器监测的水平所决定的。大坝边界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的非线性(特别是土石坝),从而使监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仪器监测还只能作到“点(小范围)监测”,如测缝计只能发现通过测点的裂(接)缝开度的变化,而不能发现测点以外裂(接)缝开度的变化;变形(渗流)测点监测到的是坝体(基)综合反应,因而难以进行具体情况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监测手段和方法必须多样化,即将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4][5]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监测结合起来,如将传统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同面波法、彩色电视、超声波、CT、水质分析等结合起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种真正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光纤测量系统即将面世,水科院、国电公司成都院等单位已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峡作过试验。该系统将光纤既作为传感部件,又作为信号传输部件埋设于坝体中,使每一根光纤成为大坝的神经,感受大坝性态的变化并具体定位,从而使监测走向立体和全方位。

目前,自动化系统还存在费用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监测项目不全、安装调试困难、实时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一种费用低、安装调试简单、易维护、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测、实时性高的系统才是发展方向。同时,监测方法、监测量的变化(如由标量到矢量、由数值分析到图象分析)必将导致分析方法的变化。

3.4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人们总是将观测资料交由专职单位去分析,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坝性态和进行最优的运行调度。同时,一般单位的资料分析总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缺乏与具体大坝的联系及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的比较,也不利于监测技术的提高。近期,一些单位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直接将监测资料(如库水位、温度、应力、扬压力等)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对照起来用于坝体强度及稳定校核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部分监测项目数据的自动采集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单凭监控指标来判别大坝安全是不完善的,因为目前的监控指标主要依靠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前者人为因素大,后者由于计算理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假定,误差也较大,实际应用也值得商榷。如对于土石坝,当上游库水位骤降时测压管水位不会超过监控指标,但此时上游坝体有可能失稳。我国自1987年开始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鉴定),是对大坝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已得到广大科技人员认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据设计复核、坝基隐患、坝体稳定、泄洪消能、库区淤积及近坝库岸滑坡等方面对大坝安全进行评价。因此,大坝安全评估软件应与大坝安全定检内容相适应,应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监测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大坝安全作为约束条件,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才能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要。

最近,国家防总在建立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将大坝安全监测(工情监测)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从而突出水库运行以效益为中心,大坝安全是约束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大坝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试想:如果大坝某些性态异常或闸门起闭机损坏,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况,如何在洪水到来时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运行也会影响大坝安全,如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与不正确的运行方式有关;碧口大坝1995年也因泥沙淤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排沙洞口淤堵,威胁了电站安全。故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确保大坝安全,必须尽可能将流域水情、梯级水库调度情况及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和本水库运行调度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均有巡测和选测功能,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设置自动进行巡测、在线诊断、自动报警是对系统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测值超差均由于自动化系统本身引起,故笔者建议在数据采集软件中应增如下功能:即当某测值或其变化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时,系统应立即对该测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自动加密测次,以方便系统维护和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大坝安全监测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走向网络化、智能化,采用网络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全国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是时代的要求。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坝安全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处理、结论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工程效益。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大坝安全监测范围空间上应包括梯级水库;时间上应从设计开始。大坝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洪及机电设备;

(2)大坝安全监测应与气象、水情、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务;

(3)大坝安全监测应将大坝安全评估与设计标准、设计参数(如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等指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

(4)大坝安全监测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保大坝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的原理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邢林声.纪村混凝土坝基红层的恶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1996,(9).

[3]邢林声,方榴声.陈村拱坝下游坝面105m高程附近水平裂缝的性态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4).

[4]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5]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监测范文篇6

职工素质大有提高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

站党支部在市委统一部署下和我局党组精心组织下,今年上半年以来。掀起了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的学习高潮。站支部全体党员同志,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到这次教育活动中,支部共有党员9名,活动参与率达到100%一是党员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学习培训和开展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及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党员的宗旨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端正态度,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工作中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党员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二是明确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具体要求。支部通过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和讨论《环保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使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认为新时期党员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必须具备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具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必须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有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有严于律己、廉洁清正的道德品质等几个方面。要求党员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落实在行动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廉洁自律的表率。三是站同志在2010年4月30日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争做新青年”演讲比赛中,获个人优胜奖。

监测计划全面完成一继续做好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市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2个点位、3个主要项目,二、以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为目标。站共向全市城区空气环境周报52期,获得成果数据1144个,市域地表水为省控监测网,城区集中饮用水源水库每逢单月进行常规监测,共获得成果数据1728个。整个常规监测工作做到定点准确、操作规范、数据可靠、上报及时。

二有条不紊的进行污染源总量监测工作。全年完成污染源总量监测任务160家次其中24小时连续监测企业14家次

完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7家,同时与市监测站合作启动矿山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已完成两家煤矿的验收工作,三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基础监测21家次完成近三十家水库“环评”监测。多家矿山验收监测即将启动。

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四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全年对27起污染事故进行了应急监测。及时到位,为消除污染隐患、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提供准确有效的监测数据。

五完成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等委托性监测6家。

组织噪声监测专班参加噪声巡查工作。六市“两考”期间。

七完成小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影响评价41家。

为高质量完成规划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八积极协助配合我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全面提升工作合力三、以加强管理为重点。

站在多方位考核先进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结合我站实际,历时五个多月,修编《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册》共有21类程序文件,使环境监测工作更具制度性、科学性,全站所有工作程序都受控于《管理手册》监测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二是根据聘用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深化“多劳多酬,少劳少酬,不劳不酬”分配原则,提高本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站务会研究,今年以来。制定监测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实现工作量与工作难易度和考核量化挂钩,全站职工工作积极性、责任感都显著增强。三是建立了站班子每周轮值考核制,重点考核、考评部门职责和岗位责任、监测工作质量保证措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以及上、下班考勤及工作纪律情况。通过以上长效工作机制的管理,站工作作风、工作合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积极争取应急监测仪器资金。2010年以来,为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水平,积极谋求资金、仪器支持,已经从省环保局争取到价值20万元的仪器设备,填补我站在重要监测项目、仪器上的空白,强化了环境监测范围和应急监测能力。

强化质量控制与保证四、以监测质量为核心。

一是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能力

做好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加强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和总量分析,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和领导决策的服务水平。二是强化环境监测站三级审核制度。站根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高标准开展工作,分析过程中加强了密码平行样的控制。三是强化采样分析人员责任意识。进一步修定完善监测考核制度,加强技术资料、档案、仪器设备和试剂管理,保证了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公正性,并在工资考核中予以兑现。四是以计量认证监督检查为契,机,全面检查整改。通过现场监督检查,检查组认为:实验室管理规范,满足计量认证要求,个别项目需要改进。根据计量认证现场检查组的要求,与水平。站特别重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站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并上报到市技术监督局。四是全面加强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根据《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以及《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办法》要求,制定出了科学的建设方案,通过,自查、验收整合、整改了不标准和需要加强的问题,从而使本站标准化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完成服务收费任务五、以综合服务为基础。

努力搞好综合服务,2010年在全站人员齐心协力。加大监测收费创收力度,共完成监测收费万元。

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仪器设备缺乏、老化、落后,2010年我站各项工作基本完成。经常因为仪器设备等硬件的原因而影响正常的监测服务工作,特别是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反应能力,目前常规监测仪器已不能满足对突发事故快捷、准确和有针对性;监测站个别同志责任意识较差,出现几起责任事故;监测分析水平整体不高,部分同志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监测站在册人员冗多,本年度深化改革力度不够,存在等待、观望、依靠的思想。

要继续发扬好的工作作风,2010年。切实行使政府职能,积极应对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技术支持和技术监督作用,完善制度、严格规范,把握好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与手段,环保部门最基础的工作。以建设高标准优质实验室为目标,团结一心、勤奋工作,力争2010年监测工作出现新面貌、再上新台阶。其工作要点如下:

牢固树立坚持以人为本,1深入学习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力服务经济建设;

水库水质常规以及城区空气质量监测工作,2做好河四个断面。定期水质公报;

定期完成环境质量报告书;3加强地表水与功能区空气质量监测分析与评价工作。

由浓度监测向浓度与总量监测转变,4继续做好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逐步实现污染源动态管理,全面完成监测计划;

提高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水平与质量,5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特别是协助好与市环保站对我市矿山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做好农村饮用水源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性监测工作;6组织监测专班。

全面加强标准化实验室建设;7根据《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以及《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办法》要求。

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8加强对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切实保证监测、应急处置、信息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9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的学习研究。

并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手册》考核管理;10继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控管理。

监测范文篇7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生物监测技术;水污染

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从源头控制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二是监测并治理自然水体既有污染[1]。传统的理化监测技术更注重污染物本身,监测对象主要是水体的浊度、色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pH、重金属含量、电导率等,这些参数虽然能够有效体现水体现状,却无法深刻反映污染物和水体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多种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相互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潜在影响,但这并不在传统水环境监测范围之内,这是理化监测技术的缺陷。生物监测技术通过观察生物种群的变化来探究污染物更深层次的影响,能够填补传统理化监测技术的不足,使水环境监测更加全面、科学[2-3]。

1水环境监测中应用生物监测的必要性

在水环境监测中,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能反映污染物的来源、浓度,能反映水环境的质量变化,却不能体现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也不能解释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因此,应用生物监测技术,从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利用角度反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展现污染物的潜在风险和威胁,是水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生物监测技术发展缓慢,对环境监测的辅助有限,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生物监测技术中不同生物的特点和应用

能够用于生物监测的生物种类有很多种,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高等水生植物、鱼类等均是可参与生物监测的对象,能够从不同层面反映水体中污染物带来的影响。

2.1微生物

用于生物监测的微生物应当是群落多样性、群落均匀度、优势细菌丰度都十分优秀的种类,如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的发光细菌、与各种鱼类共生的费氏弧菌。发光细菌的发光主要依赖于发光酶系统,这种酶是一种异二聚体蛋白质,在与有毒物质接触时,若它被有毒物质抑制,则细菌的发光强度会迅速降低,这是一种指示性十分明确的微生物。生物监测技术领域通常用发光细菌来量化污染物的毒性,量化对象可以是急性毒性(5~30min),也可以是慢性毒性(12~24h)。目前,发光细菌对毒性的量化已经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系统、海洋沉积物的水质检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费氏弧菌对水体的电导率、浊度、重金属浓度、大肠菌群等参数变化有较大的反应,其中,费氏弧菌的种群变化与前两者成反比,与后三者成正比。

2.2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指水环境中以浮游状态生存的植物,多指水体中的藻类植物。藻类在水体中过度繁殖,会出现水华现象,也就是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生活污水含磷量大幅度提升,促使以磷为营养物质的藻类植物大量生长,遮蔽水面,抢夺水体中的溶解氧,影响阳光的射入,导致水体中的植物、动物生存环境恶化。因此,藻类植物成为生物监测领域重要的指示生物。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反应有较大的差异,监测人员可以通过藻类的丰度、细胞密度、光合作用强度来进行判断。例如,石莼是一种重金属承受能力较高的藻类植物,能够有效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污染的“哨兵”。小球藻是一种对苯并芘十分敏感的藻类植物,苯并芘在小球藻中聚集,人们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观测和定位,这对于判定船舶漏油、工业废水排放影响范围有较高的指示作用。

2.3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主动游泳的能力,只能随着水波漂动。在自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分布非常广泛,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影响也十分敏感,且作为鱼类生物的捕食对象,也能够间接反映鱼类生物种群的一些变化,因此,浮游动物在生物监测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刺胞动物是一种接触重金属等污染物后会出现细胞体积变化的浮游动物,可以作为水体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指示生物。桡足类汤氏纺锤水蚤卵是脊椎动物的幼体,常用于量化硫化物等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这种水蚤的繁殖能力、种群数量、死亡率都能够用于检测急性、慢性有毒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如农药污染。

2.4着生生物

着生生物是指附着在基面上的生物群落,包括藻类、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这些生物在基面上的均匀度、密度、总量都是十分常用的生物指标。生物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可以通过刮取基面上生物的方式来采样,在显微镜下进行单一生物群落的计数和总生物量的计数,其中,某些生物群落的扩大或缩小都标志着水体中物质的成分变化。比如,在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中,着生生物的生物总量出现明显扩大;富营养化的河流中,着生生物中的藻类部分比例扩大,其他生物则受限。

2.5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岩石、泥沙上的动物,常见的有牡蛎、河蚌、贻贝、虾蟹等无脊椎动物,它们更容易受到重金属、营养物、沉积物的影响。目前,底栖动物已经成为评价水体质量的重要指示物。国际上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以底栖动物作为标志的生物指数,底栖动物的种群完整性、多样性、优势度、丰度都是指示水质变化的重要指数。比如,贻贝的肝胰腺组织中SOD(超氧化物气化酶)和碳氮同位素是监测重金属污染变化的重要标志物,其中尤以SOD为主。

2.6高等水生植物

高等水生植物是指在多水环境中生长、繁衍的植物,包括常见的荷花等挺水植物,王莲、芡实等浮叶植物,水葫芦等漂浮植物,金鱼藻等沉水植物。高等水生植物是水体中生物链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够净化水体,还能够为鱼类、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微生物提供生长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但高等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也会对水体形成遮蔽,过度消耗水体中的含氧量和营养物质,对浮游生物等水体中的其他生物生长、繁衍造成影响。黄花水龙是一种对亲脂性有机物有较高积累能力的水生植物,常作为有机农药的污染指示生物来检测浅水域的水质情况。

2.7鱼类

鱼类是水环境中处于生物链顶端的生物,鱼类的生长受到水体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水体污染物最终都会富集到鱼类的体内,对鱼类动物造成生长、繁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鱼类是监测水体中污染物变化不可缺少的指示生物。水体中的持久性污染物(如DDT等)都会在鱼类体内富集,并对鱼类生物造成持续性影响,只有当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鱼类表现出影响,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更高的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生物监测领域内,对鱼类的生物指标测定不仅限于种群的测定,还具体到了鱼类生物的血液、心跳、呼吸、运动、逃逸行为、幼鱼死亡率等具体个体参数。近年来,对鱼类的生物监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遥测技术、声学监测技术等,能够有效记录鱼类在生长、迁徙、繁衍过程中的大量数据,用于判断、衡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对鱼类的影响。目前,很多技术设备还不能被大范围应用到一线的环境监测中,但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针对不同生物种群的生物监测技术各有优劣,各有适用范围,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浮游动物对化学污染物比较敏感,但可靠性、准确性受限;底栖动物对农药、重金属的敏感度更高,但采样准确度较低,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高等水生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同样很敏感,但本身对污染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这就需要配合富集情况来衡量。

3结语

相较于理化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的对象更加复杂且庞大,需要监测的时间更长,不同生物对同一污染物的敏感度不同,在综合判定上有较大的偏差。因此,生物监测目前还很难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很难在短时间内如理化检测技术一般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要以一批优秀的生物监测技术人才和设备作为基础,逐步将多个指标科学地整合成单一指数,使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生物监测技术已经体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杨艳红.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的应用及进展[J].化工管理,2019(32):63-64.

2王颖,廖訚彧,欧阳莎莉,等.发光细菌在线监测水体污染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20(9):10-16.

监测范文篇8

近期,我市受连续暴雨的影响,市场相关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防止防汛工作期间市场粮油副食品及防汛物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异常波动,维护市场稳定,决定开展我市防汛期间价格监测等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加强副食品价格监测,密切关注价格变化。从7月9日起,对粮油、蔬菜、肉禽蛋等农副食品和水泥、黄沙、编织袋、复合膜等防汛物资价格实行每周一、三、五监测报告,具体监测品种、规格见附件。

二、启动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密切监视市场动态。要及时对市场价格变动原因及趋势进行分析预测。要建立采价登记制度,实行定人定点监测。各县区物价局、局属各相关部门要安排专人每天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巡查,全面了解市场粮油、肉蛋、蔬菜及防汛物资等货源、需求、价格变化情况,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应及时报告。如出现排队抢购、脱销断档、价格大起大落等异常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政府和市物价局。

三、各县区、有关价格监测点要指定专人负责价格监测工作,保证信息畅通,及时上报价格监测信息,确保价格监测数据准确、情况真实,重要情况不迟报、不漏报。价格监测应急报表应于每周一、三、五上午10:00前,,当价格波动较大时,请一并上报变动原因分析材料。

监测范文篇9

本文作者:金立坚胡彬朱鸿斌刘睿聪工作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水质卫生监测及其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调查129个县(区)级CDC中,有120个县(区)级CDC调查的数据有效,其中有3个县未进行网络直报(由市疾控代报),有6个县网络直报数据未审核(由市疾控代审);有55个县未参加过水质污染应急事故的监测;现场快速检测设备不足50%,通过计量认证的占65.0%。见表1。水质监测相关人员职称、学历和从事专业领域情况从事水质监测1173人中,职称构成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初级48.1%、中级33.6%、无职称14.1%、高级4.3%;学历构成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专50.4%、中专27.9%、本科15.8%、中专以下5.2%、硕士以上0.8%;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由高到低依次为现场调查的占42.1%,理化检测的占29.8%、微生物检测28.0%。见表2。近3年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开展及人员培训情况调查的1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近3年共监测水样数13.147万份,其中农村水质监测水样4.3051万份,占32.7%。3年来共有1392人次参加相关培训,获得省级继教学分共3096分,部级继教学分1915分。近3年农村水质监测工作占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比例趋势见图1。图1近3年农村水质监测工作比例趋势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检验能力情况129个CDC在42项饮水检测指标中,检测项目计量认证率较好的是感官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计量认证率为66.67%,一般化学指标中一些指标(如硝酸盐氮、四氯化碳、甲醛、溴酸盐、氯酸盐和亚氯酸盐)计量认证率较低,低于40%,消毒指标中除游离余氯外,其他3项认证率也低,低于30%,放射指标计量认证率最低,只有2.32%。同样,可检测项目最高的为感官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高于90%,理化指标和消毒指标有部分可检测率较低,放射指标可检测率最低,只有1.55%。见表3。饮用水水质检验实验室仪器、设备情况调查1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大多数实验室已具备有开展饮水常规项目检测的仪器设备,其中以具备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气象色谱的比例较高,离子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所占比例较低,而一些大型高精度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则严重缺失。见表4。

水质监测开展情况农村饮水监测项目已在我省开展了十余年,项目执行主体主要是县(区)级CDC,承担了采样、检测和现场调查等工作,本次调查结果为现场快速检测设备低于50%,通过计量认证的占66.4%。这说明我省部分县(区)级CDC还不具备开展饮水项目工作,在饮水监测项目工作中只有委托给市级CDC承担,若有饮水突发事件也没有现场快速检测设备,也不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计量认证是指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第三方产品合格认证机构或其他技术机构的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的认证[1],计量认证面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产品的质检机构,旨在提高其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具有强制性,未经计量认证的单位不得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饮水监测项目方案要求参加监测的实验室应须通过计量认证,为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针对我省饮水监测计量认证率低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不足的情况,还应加快县级CDC计量认证资质的工作和配置饮水快速检测设备,为开展项目工作和应对饮水突发事件而准备。人员和设备配置情况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工作实践能力无疑是反映疾控人员素质的重要指标[2],本次调查显示职称以初级最多,学历以大专最多,从事专业领域工作人员比例低于50%,分析认为这与卫生体制改革给环境卫生带来的新问题有关[3],表明我省县(区)级CDC在饮水监测能力水平尚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与其他兄弟省份比较基本一致[4]。虽然近几年各级CDC已逐渐意识到基层培训的重要性,但由于基层人员更换频繁,一人兼职多项工作,凸显饮水监测专业人员欠缺,建议每年上级CDC应对基层疾控人员至少专业培训一次,尽快提高专业人员的能力[5],同时也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专业人才,以有力应对日益严峻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水质分析仪器设备水平是衡量一个实验室水质监测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2004]108号),对省,市、县级实验室的仪器装备提出了要求,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各级疾控系统的仪器设备的投入,就调查情况看,我省开展饮用水常规项目分析的仪器设备大多数实验室已基本具备,但用于阴离子分析用的离子色谱仪和开展有机分析的液相色谱仪还比较缺失,所占比例较低,限制了一些饮水检测项目的开展,影响和制约了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达到并满足能够完整开展生活饮用水106项指标的检测分析,那么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检验能力情况调查显示我省县(区)级CDC对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较为集中,不能监测的项目主要是放射指标中的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以及理化指标中硝酸盐氮、四氯化碳、甲醛、溴酸盐、氯酸盐和亚氯酸盐,分析认为一是水质分析仪器设备紧缺。一些实验室还不具备完成饮水监测工作所需的必备水质分析仪,多数实验室缺乏一些大型高精度仪器设备,还有一些水质分析仪器成就老化,年久失修,未能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验。二是检测人员不够,且培训不及时。一些基层单位的检测人员学历低,专业技能差,无职称人员大有人在,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单位还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想象,这也制约了一些饮水水质检测项目的开展。标准化实验室、高精度仪器设备、高水平监测分析人员是饮水监测实验室做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6]。当前我省县(区)级CDC饮水监测能力总体水平不高,面临农村饮水水质监测任务量不断增加,饮水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建议:(1)各级政府应加紧建设饮水监测实验室;(2)省级机构定期对基层人员进行培训;(3)定期开展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4)加强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验证工作。

监测范文篇10

**年6月份,市局根据《**年全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计划》的安排,在全市开展了流通领域服装质量的专项监测。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监测情况

此次监测共抽取了9个批次商品。经检测,有4批次合格,5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仅为44.4%。

二、监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染色牢度不符合标准要求

染色牢度是指服装颜色褪色和沾色程度,色牢度差的服装,碰到水、汗渍或唾液时,颜料容易脱落褪色,影响美观,且颜料中的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危害健康。本次抽查发现有3批次服装的染色牢度不符合标准要求。

(二)起毛起球不达标

起毛起球的不达标主要是因为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选用了劣质的衣料,本次抽查中有1批次服装起毛起球不达标。

(三)纤维含量与样品明示标识不符

纤维含量不合格主要原因:一是生产企业使用标识随意性较大;二是少数企业有故意以次充好的嫌疑,明知所用面料是低性能、低价值的纤维,却故意标为高性能、高价值的纤维,或明知是高性能、高价值纤维含量低,却故意标为高含量,以达到提高产品档次、误道消费者的目的。国家标准对纺织品服装面料或里料的纤维含量如何标注有明确的规定。本次抽查中有1批次服装纤维含量与样品明示标识不符。

三、后续处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