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05

监测技术论文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分层WinDis32技术网络信息截获数据帧NDIS网络适配器

1.前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网络规模的扩大,远程访问的增加,虚拟专用网(VPN)的出现和Internet的普及,网络安全性已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

网络监控是保障网络安全性的基本措施之一。网络监控,用于监测网上流动信息,并对网络信息给予适当控制。网络监控,可用于调试网络应用程序,判断应用程序是否正确地发送或接收了数据包。网络监控,还可用于监视网络信息,杜绝不健康站点的不健康内容,维护网络环境。应用于安全防范,可监视我方信息内容、保障网络安全,截获情报、分析怀有敌意方的网站。在计算机网络上实施有效的攻击与保护,是网络监控技术在军事上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本文论述的网络通信实时监测的实现,是用于特殊目的的数据通信程序设计的突破口,是网络监控技术的基础部分,其实现基于网络体系结构与WinDis32技术。

2.网络体系结构

现代计算机网络设计是按高度的结构化方式进行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更广泛的计算机互联制定了标准化的开放系统互联(OSI)网络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OSI参考模型用结构描述方法,即分层描述的方法,将整个网络的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部分(也叫七个层次),每层各自完成一定的功能。由低层至高层分别称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两台网络主机之间进行通信时,发送方将数据从应用层向下传递到物理层,每一层协议模块为下一层进行数据封装,数据流经网络,到达接收方,接着再由下而上通过协议栈传递,并与接收方应用程序进行通信。

在通用网络中,数据链路层由网络适配器实现,本文中网络通信监测的立足点在于数据链路层,基于电缆是固有的广播性介质,通过对网络适配器的控制,实时截获与分析经过网络适配器的所有网上流动信息。

3.WinDis32技术

WinDis32全称为Win32NDIS(NetworkDriverInterfaceSpecification)网络驱动接口规范,用于开发Windows产品,可在Windows9X和WindowsNT上直接访问NDIS媒体访问控制(MAC)驱动接口。图2显示了Windows网络驱动组件与Win32NDIS结构组件:

图2.Windows网络驱动组件与Win32NDIS结构组件

WinDis32网络组件由四部分组成:NDIS适配器、PCANDIS5NDIS协议驱动、W32N50WinDis32APIDLL、WinDis32应用程序。WinDis32应用程序调用W32N50.DLL动态链接库提供的API应用程序接口,通过NDIS协议驱动模块,实现对NDIS适配器进行的存取操作。网络驱动接口规范NDIS的主要特征是所有适配器相关驱动均由NDIS接口打包,例如,最底层NDISNIC驱动不能对网卡直接执行I/O,它通过NDIS打包服务来访问硬件;高层WindowsNDIS网络组件使用NDIS打包界面与适配器相关驱动通信。只有NDIS协议驱动可以调用NDIS打包,访问NDIS适配器。

WinDis32应用程序接口函数包括:W32N_OpenAdapter(),打开一个已被命名的NDIS适配驱动器,若操作成功,则生成一个面向适配器对象的WinDis32适配器句柄,这一句柄被随后多个在该适配器上操作的W32N_XXX函数所用;W32N_CloseAdapter(),关闭已打开的适配器句柄;W32N_PacketRead(),数据帧读操作;W32N_PacketReadEx(),数据帧异步读操作;W32N_PacketSend(),发送数据帧操作;W32N_PacketSendEx()、W32N_MakeNdisRequest()等等。

WinDis32技术使得从Win32应用层进行NDIS请求如同在一个内核模式的驱动器内部进行请求一样简单,并支持多个网络适配器同时打开,完成各自的信息发送与接收。

4.网络信息监测的实现

网络信息监测程序分为信息截获与信息分析两大部分,其中信息截获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采用多进程与多线程技术,完成数据的实时截获。

其中网络适配器列表通过读取系统注册表生成;网络适配器详细信息包括适配器型号、网络适配器物理地址、传输最大帧、传输速率以及机内标识符,通过函数W32N_MakeNdisRequest()获得。

协议过滤部分是包括PCAUSA端口的PCANDIS5协议驱动,BPF过滤器是由UNIX环境到Windows的模拟机制,为Win32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种普通而又便利的机制,可过滤指定协议,由协议驱动执行,拒绝不想要的数据帧。支持协议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互连网协议IP、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互连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互连网组管理协议IGMP、NovellSPX/IPX协议IPX、用户数据报协议UDP、NetBEUI协议、AppleTalk协议。

信息分析部分利用已获知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提取出数据帧中的有效域值,如源主机物理地址、目的主机物理地址、帧长度等。并同时为每一被截获的数据包打上时标,注上序列号,为下一步数据重组提供可靠依据。

接收数据帧显示与信息统计结果范例如下:

包序列号:0000000032时间:0005860470msec长度:54/54

Ethernet目的:00.40.05.39.A2.B0源:00.00.B4.86.74.FA类型:0x0800

000000:00400539A2B00000:B48674FA08004500.@.9......t...E.

000010:0028260340002006:A3256464647A6464.(&.@...%dddzdd

000020:64650406008B0040:BF14006C24B95010de.....@...l$.P.

000030:223812EA0000:"8..............

包序列号:0000000033时间:0005860764msec长度:109/109

Ethernet目的:00.40.05.39.A2.B0源:00.00.B4.86.74.FA类型:0x0800

000000:00400539A2B00000:B48674FA08004500.@.9......t...E.

000010:005F270340002006:A1EE6464647A6464._''''.@....dddzdd

000020:64650406008B0040:BF14006C24B95018de.....@...l$.P.

000030:2238DEC600000000:0033FF534D421A00"8.......3.SMB..

000040:00000000008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50:00000308252D0308:014C080108008010....%-...L......

00006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

包序列号:0000000034时间:0005860766msec长度:1514/1514

Ethernet目的:00.00.B4.86.74.FA源:00.40.05.39.A2.B0类型0x0800

000000:0000B48674FA0040:0539A2B008004500....t..@.9....E.

000010:05DC640B40008006:FF68646464656464..d.@....hdddedd

000020:647A008B0406006C:24B90040BF4B5010dz.....l$..@.KP.

000030:20B786DA00000000:10007E8B77DAD2D0.........~.w...

000040:D727599A8F18D377:15D56C860F2C623E

...

停止数据帧接收

应用统计:

已接收数据帧数目:34

已发送数据帧数目:0

5.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本文所研究的网络信息监测属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对策研究的一部分,属于网络信息监测的基础性研究。以此研究成果为基础,可进行进一步的软件开发,从而实现网络通信状况实时监测、情报获取、网上各站点地址分析、站点类型分析,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提供监测手段,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CAUSAWinDis32V5.0文档1998.3

2.刘锦德等计算机网络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7

3.KrisJamsa等INTERNET编程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5

4.DavidJ.KruglinskiVisualC++技术内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

5.廖湖声面向对象的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2

6.张国峰C++语言及其程序设计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12

7.汤子瀛等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4

8.刘彦明等实用网络编程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4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2

1.1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不断的提高,相关的环境部门在环境监测方面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对于空气质量、土壤环境、水体环境、放射物、固体废弃物等环境的监测工作中便充分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这样一来就使得复杂的监测工作变得简单起来;不仅如此,我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因此可以方便的解决复杂而又艰巨的监测任务。

1.2使用技术越来越先进

我国的相关部门已经将网络技术、管理软件以及地理资讯等技术综合的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当中,这些先进的技术使得监测工作能够有效、精准的进行;不仅如此,相关的环境部门还利用了精确定位以及影像资料等遥感技术,保证了检测部门能够获得准确的图像资料和数据信息,全球范围内的定位系统则能够为检测部门提供最新的海洋和陆地环境的相关信息,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时的负担。

2计算机技术的具体作用

监测部门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环境数据进行第一阶段的监测,然后对具体的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将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将这些整理好了的信息提供给主要的监测工作人员,让管理人员对有毒、有害的物质怎样进行处理作出恰当的决策,并且对相关的技术风险、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替代方案的选择作出正确的规划和决策,使其能够最充分的保护相关部门的利益。

3如何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质量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能够为相关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提高对环境进行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加强对于污染物的监察与控制,能够保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还能够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要充分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检测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进行实际的监测工作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正确的操作才能够保证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也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我国的相关监测部门要加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要将工作人员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使他们能够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对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3.2增加监测部门对于监测工作的资金使用

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要想进一步的将监测的范围扩大,并且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大自身的资金投入,在第一时间内将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对于环境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以此来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的提高,促进其更好地为环境监测的工作进行服务。

3.3加强监测部门对于工作的管理

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管理,要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等价挂钩,同时还要能够执行相对应的奖赏和惩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责任心;并且还要将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结语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冲击矿压;微震监测;冲击危险性预测;矿山动力危险

“SOS”是SeismologicalObservationSystem的简称,该系统是从波兰引进的,主要用于矿山震动监测。冲击矿压现象是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灾害之一,它是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的爆炸性事故。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震动和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情况。冲击矿压常见的情况有“岩爆”、“煤爆”、“矿山冲击”、“冲击矿压”等。

一、砚北煤矿现状概述

砚北煤矿隶属于甘肃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吨。目前正在开采二水平2502采区250205上工作面,该工作面为2502采区首采第一分层,所采煤层为煤5层,开采深度450-462米。工作面南部为背斜轴部,北部位于向斜西翼,倾角13-16度。煤层底板沿走向次级褶曲发育,底板起伏不平。工作面在向斜轴部附近,水平应力达到垂直应力的1.7倍左右。厚度近40米的煤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老顶为坚硬的粉砂岩,厚度18米,工作面内无断层、岩浆浸入体等其他构造。另外,地表是山区,山谷落差达100多米。250205上工作面自2006年3月10日开始回采以来至今,累计发生强矿压显现多达30次,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砚北煤矿强矿压灾害严重,强矿压灾害与褶曲构造、煤层的厚度及力学特性、顶板岩层、地表形态等密切相关,而我国对于强矿压的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完全成熟的强矿压防治理论和控制经验提供参考。为此,砚北煤矿在中国矿业大学的配合下,对强矿压的预测与控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工作面进行了强矿压的监测与防治,实现了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监测原理

一台DLM-SO信号采集站由16个“OS”微震信号采集器组成,每个采集器与一个DLM2001型检波测量探头相连,也就是说1套采集站能够控制16个DLM2001型检波测量探头。砚北煤矿使用了1套采集站,其中井下安装15个探头,地面安装1个探头,覆盖了矿井的各个采区,每个探头与采集站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km。为了接收到明显的震动信号,测站尽可能接近待测区域,避免较大断层及破碎带的影响,并且能和其他探头构成环形包围(包括主站在内的至少3个探头),尽量在重点区域多布置探头,按监测环境与要求选择探头监测方向,这样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将会大大提高,为进一步分析预报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砚北井田面积较大,所以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要根据需要移动探头。微震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全矿范围进行微震监测,是一种区域性监测方法。自动记录微震活动,对实时记录的震动信号进行震源定位和微震能量计算,能为评价全矿范围内的冲击矿压危险提供依据。

三、监测方式

震动是由地下开采引起的,是煤岩体断裂破坏的结果。与大地地震相比,震动震中浅,强度小,震动频率高,影响范围小,故称之为微震。微震法就是记录采矿震动的能量,确定和分析震动的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记录震动的地震图,确定已发生的震动参数,例如震动发生的时间,震中的位置,释放能量的大小等。其原理是利用拾震仪站接收的直达P波起始点的时间差,在特定的波速场条件下进行二维或三维定位,以判定破坏点,同时利用震相持续时间计算所释放的能量和震级,并标入采掘工程图,圈定出震动频繁的区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SOS”微震监测仪用于矿山震动监测,可以对矿井工作面前方及其周围微震事件通过连接的DLM2001型检波测量探头,把接收到的震动信号以电流的形式传输到地面的DLM-SO信号采集站,进而对记录的震动信号进行定位和能量计算,可以较准确地确定10-100焦的低能量震动的位置,从而为矿山震动危险性的分析预测提供可靠资料。

四、“SOS”微震监测系统的优点

微震监测系统监测范围可大可小,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已成为矿山开采诱发动力灾害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在发生微震活动的矿区内布设微震探头(传感器),探测微破裂所发出的地震波,确定发生地震波的位置,还可以给出地震活动性的强弱和频率,通过微震监测获得的微破裂分布位置,判断潜在的矿山动力灾害活动规律,通过识别矿山动力灾害活动规律实现预警。

五、应用结果

“SOS”微震监测系统自2007年6月25日在砚北煤矿运行以来,在250205上工作面,共发生103焦以上的震动1763次,其中有1次强冲击发生在2007年7月1日10:26分,震动能量达1.9×107焦,来压位置在工作面附近辅运顺槽侧,对巷道和设备造成严重破坏,有7次弱冲击,震动能量在5.3×106焦左右,这些冲击将早晨恶搞巷道同程度的底鼓或顶下沉。下面以1次典型的来压为例分析来压规律:

图1是2007年7月1日的来压前震动变化趋势,日震动总能量和震动次数之间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很吻合,并且直线变化斜率基本相同,6月28日到6月30日震动总能量变化趋势较大,结合图2,6月29日到6月30日,产量和推进度出现变化趋势相反的情况,7月1日早班10:26分来压,来压位置在250205辅运顺槽侧工作面前方20米,震动能量1.9×107焦,致巷道严重底鼓和顶下沉,部分设备压坏,未造成人员受伤。

六、总结

通过对砚北矿区各采区的多次来压分析总结,用“SOS”微震监测系统预测、预报冲击矿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震动与煤岩体的变形破坏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通过对采掘工作面的震动进行自动连续监测,利用煤岩体的动态变化特性,为冲击危险性提供可靠信息。

第二,正常情况下,每天震动总能量与震动次数、产量和推进度的变化斜率或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偶尔有一天出现异步变化,但只是短暂的。如果震动参数的变化出现连续一天以上的异步趋势(一般3天左右),再结合其他两种变化曲线,如果有一种曲线出现不同步的现象时,近日就有冲击危险发生。

第三,微震法联合电磁辐射法、钻屑法及采煤工作面支架阻力法,成功预报出了多次冲击危险,效果较好。

第四,煤层地质构造以及煤柱区,对冲击矿压有直接影响,在此区域震动次数明显增多,来压频繁,来压造成的破坏性也大。

第五,来压位置以工作面辅运顺槽前后30米为主,回风顺槽很少来压。

参考文献:

1、窦林名,何学秋.采矿地球物理学[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2、窦林名,何学秋.冲击矿压防治理论与技术[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3、毛仲玉,张修峰.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治理的研究[J].煤矿开采,1996(3).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4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环境中有机污染日益严重,因此有机污染物监测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斯德哥尔摩会议规定禁止或限制使用12种有机物,“加强环境调查,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该次会议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受到农药和有毒物质污染的食品,禁止出口,许多国家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出口食品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含量标准规定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高效、快速地监测有机污染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甚至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因此不断寻求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是当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的迫切需要,研究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

沉积物是水体污染物沉积的归属地,污染物在水和底泥的两相间存在着迁移转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如洪水爆发、河道清淤)又会污染水体。因此有效地分析监测河流和水库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对于治理水体污染有重要意义。此外,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水体中的生物间还存在着二次污染问题,因而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课题。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源地特定监测项目中规定了68种有机污染物的标准限值,因此,迫切需要有机污染物监测的先进技术普及与推广,特别是在水利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研究不够,急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支持并指导水质监督工作的发展。

有机污染物监测主要包括样品前处理和仪器检测两部分。而样品前处理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就是一项先进的用于固相、半固相物质中痕量有机物前处理的方法。

二、有机污染物前处理现状

固体样品有机物的前处理主要是采用液固萃取方法,即利用有机物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将待测有机物提取出来,传统的方法主要有索氏提取,以及后来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自动索氏提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等,但有机溶剂的用量仍然偏多,萃取时间较长,萃取效率不够高。

水环境监测具有采样点多、样品数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特别是需要一些应急监测措施,上述前处理方法不能满足水环境监测高效、经济的现代化需要。近几年来发展的全新的前处理方法——快速溶剂萃取法,是一种在提高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用于萃取固体物质中有机物的自动化方法,与前几种方法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是有机溶剂用量少、快速、回收率高,该法已被美国EPA选定为推荐的标准方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是解决水环境中底泥、土壤等固相物质中挥发性、半挥发性和持久性有机物(POPs)分析、监测的有效方法。

三、快速溶剂萃取技术

快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SolventExtraction,ASE)技术是根据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利用快速溶剂萃取仪,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溶剂,实现高效、快速萃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在高温条件下,待测物从基体上的解吸和溶解动力学过程加快,可大大缩短提取时间;由于加热的溶剂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因此可减少溶剂的用量;在萃取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可提高溶剂的沸点,提高萃取效率,保证萃取过程的安全性。

3.1技术原理

(1)升高温度。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克服基体效应,加快解析动力学,降低溶剂粘度,加速溶剂分子向基体中的扩散,提高萃取效率。该仪器的允许温度范围:50℃-200℃。常规使用的温度范围75℃~125℃,对于环境中一般污染物常用温度100℃。

在高压下加热,高温的时间一般少于10min,实验证明热降解不甚明显,可用于样品中易挥发组分的萃取。

(2)增加压力。液体的沸点一般随压力的升高而提高,增加压力使溶剂在高温下仍保持液态,并快速充满萃取池,液体对溶质的溶解能力远大于气体对溶质的溶解能力,提高了萃取效率,并保证易挥发性物质不挥发,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该仪器的允许压力范围:(1000-3000psi),常规使用压力一般保持在1500psi(10MPa)。

(3)多次循环。根据分析化学中少量多次的萃取原则,在萃取过程中利用新鲜溶剂的多次静态循环,最大限度的接近动态循环,提高萃取效率。常规采用2~3个循环,即可达到良好的萃取效果。

3.2工作过程

(1)样品的准备。含水样品会降低萃取效率,萃取前需通过自然风干或加入干燥剂(例如硅藻土等)进行干燥,但不要使用硫酸钠,在高温下会凝结。样品颗粒的表面积越大,萃取的效率越高,萃取前需研磨颗粒粒径小于0.5mm,聚合体样品最好在低温,例如液态氮保持低温状态下,通过加入添加剂后进行研磨。在萃取时要加入分散剂,例如颗粒较细的海砂或硅藻土,提高萃取效率。

(2)萃取剂的选择。合理选择萃取剂对于有效地萃取目标化合物有着重要的作用。除强酸(盐酸、硫酸、硝酸)外,有机试剂、水和缓冲溶剂均可用于ASE,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萃取剂的极性应接近目标化合物。不同极性溶剂的混合物可适用于多类型化合物的萃取。常规使用的溶剂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石油醚、丙酮等。

(3)技术特点。溶剂被泵入填充有样品的萃取池,加温、加压,数分钟后,萃取物从加热的萃取池中输送到收集瓶中,经净化、脱水、浓缩处理,供色谱分析用。加速溶剂萃取仪的构成和工作程序如下图所示(如图1)。

ASE有机溶剂用量少,10g样品只需15mL溶剂;快速萃取,完成一次萃取全过程的时间一般需15min;基体影响小,对不同基体可用相同的萃取条件;萃取效率高,选择性好,已进入美国EPA标准方法,标准方法编号3545;便于方法的开发和发展,已成熟的溶剂萃取方法都可用于加速溶剂萃取法的开发利用;使用方便、安全性好,可达到12个样品连续自动萃取,全程自动化。

3.3适用范围

ASE可用于底泥等固体物质中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的萃取,尤其对水环境中的有机氯和有机膦农药、氯代除草剂、多氯联苯类物质、二恶英、多氯二苯呋喃,总石油烃、柴油和废油等的萃取十分有效。

四、ASE与其它前处理技术比较

4.1与各种传统萃取技术比较

ASE方法可以完全取代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的液固萃取方法,如索氏提取、自动索氏提取、超声萃取等。表1是几种传统的萃取方法与ASE方法的对比情况。

从上表的对比数据可见,ASE萃取同样的样品量所用的溶剂最少,溶剂样品比仅为1.5∶1;其它方法的萃取时间用小时计算,ASE仅需12-20分钟。ASE是一个节省时间、节省溶剂、高效率的全自动萃取技术。

4.2与超临界萃取技术比较

ASE技术比超临界萃取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二者比较情况见表2。

由上表可见,ASE技术操作更简便,适用范围更广泛。由于ASE萃取池最大为100mL,故一次可处理大量样品,更适合于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萃取。ASE已列入美国EPA标准方法,符合标准化要求。

4.3与索氏提取技术比较

索氏提取是传统的萃取方法,也是目前大多数实验室普遍使用的方法。ASE可以完全取代索氏提取,并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二者比较见表3。

采用ASE技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萃取效率;萃取溶剂的用量明显减少,从而使得单个样品的提取费用也显著降低;由于采用密闭系统,大大降低了有机组分的损失,提高了回收率。

五、问题与展望

ASE是近年来发展的现代化萃取技术,由于其突出的优点,已受到环境污染监测工作者的极大关注。ASE技术在处理底泥等固相物质中具有强大的优势,但仍具有其局限性,它不适于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因此在水环境监测中应进一步提高水中有机物监测技术水平。

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也应改变传统的顶空气相色谱法,发展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于水中半挥发和难挥发、难降解有机物的监测,应发展固相萃取技术,促进水中有机污染物监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ASE技术的高效萃取性能及其仪器高度自动化的完美结合大大改善了环境污染物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对实现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水环境监测中,应系统地发展吹扫捕集、固相萃取、快速溶剂萃取(ASE)技术,这三种前处理技术的结合可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进行较完整的处理,再与色谱技术的联合使用,即可较全面地监测水环境有机污染状况,为进行污染趋势分析及研究控制对策提供可靠、全面的科学依据,从而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明.水样中痕量有机物分析的前处理方法.中国环境监测,2001,17(3):31~33

[2]牟世芬.加速溶剂萃取的原理及应用.环境化学,2001,20(3):299~300

[3]刘晓茹.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水利技术监督,2002,5:58~60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5

鄞州区共辖24个镇(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预防接种门诊,按日或按周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所有接种门诊按月上报下月疫苗使用计划,区疾控中心根据下级上报计划数按月运送疫苗至镇(乡、街道)接种门诊。疫苗配送运输设备为冷链车,车中放温度计进行温度监控。区疾控中心疫苗储存在冷库,接种门诊疫苗储存在普通冰箱和低温冰箱。区疾控中心冷链测温采用一般温度监控仪,接种门诊冷链测温采用人工记录,按照卫生部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冷链设备管理人员需每天2次查看冷链设备温度并填写温度记录表。区疾控中心不定期下乡检查基层冷链管理工作质量。因所有工作基本靠工作人员手工进行,所以存在如下问题:①疫苗冷链监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琐,需工作责任心强,每天必须实地查看冰箱温度,双休日也无法例外;②监管体系中需要大量的按部就班式的温度信息采集和记录工作,全部用人工完成。如果工作责任性不强,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就难以保证。有的地方的温度记录连续几个月都为同一温度,与上级检查时的即时温度相差较大[2],更有可能因为技术和管理不当造成损坏[3];③由于疫苗的流通、储存是分布在全区不同地点,无法进行全区层面的温度数据的集中化的实时查看、监管、汇总、分析;④如遇疫苗异常反应需提供疫苗冷链环节依据时,手工记录因真实性不强难以避免来自外界的质疑;⑤疫苗运输途中温度由人工采集记录,效果难以保证;⑥如遇停电,白天尚能采取冷链保障应急措施,晚上则无法获悉电力供应情况,如果整晚停电,则疫苗冷链堪忧。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冷链监测系统介绍

2.1物联网涵义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的承载体,使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具体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网(WSN)、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物联网可分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种情况来看,外在形式可被视作是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网、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传感器、云计算、各种系统软件等技术的融合体,但从内在本质可认为是“网式JIT思想”的体现。“网式”是针对点、线(链)而言,用来形容各种节点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状态。“JIT(justintime)”是指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信息的实时更新、信息的快速传送、信息的快速分析处理等要求,能够在主体需要时刻刚好响应,几乎无时滞[4]。物联网的“网式JIT”对疫苗冷链储存及运输的影响是变革性的。

2.2系统应用

现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疫苗冷链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冷链系统各环节的实际运行状况,利用各种通信网络进行自动监测处理,从而确保疫苗冷链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消除冷链失控而带来的各种隐患。鉴于物联网原理,鄞州区应用无线温度传感器(RFID)、网关、服务器等设备,结合相关软件组成了一套覆盖全区24个接种点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疫苗冷链实时监测系统。将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无线温度传感器放置在区疾控中心冷库和每个接种点的冷藏设备中,通过无线方式将冰箱的实时温度传送到RFID网关,RFID网关设备可以收集多个无线温度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并且将该数据打包发送到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将数据进行保存,并且根据预设的温度告警范围判断是否超限。如果超限则通过短信系统自动发送告警提示短信给接种点的相关负责人,以便其及时处理。RFID网关与中心服务器间通过发送心跳信号来监测网络中断、停电等故障,当服务器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监测到接种点的RFID网关心跳信号,就判断为接种点发生通信或停电故障,自动发送接种点故障或停电的短信到工作人员手机上。见图1。其中冰箱内的无线传感器采用型号为RF100T,其测温范围为50℃~零下50℃,测量精度达到±0.5℃,无线传送距离放置在冰箱内可以至少达到20米,其内置电池可以连续工作3年以上。RG1000E无线网关则提供了100M网络接口,同时支持GSM无线网络传输,可以同时接收100个的RF100T无线传感器设备的实时数据,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对于疫苗配送过程的温度跟踪,通过将带记录功能的无线温度传感器放置入冷链包内,在疫苗放入冷链包的时刻启动温度记录,在运输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温度,在疫苗配送完成后,通过无线网关将温度传感器内的数据自动下载到服务器。全区24个接种点的所有冰箱内均安装了RF100T无线温度传感器设备,并通过RG1000E无线网关实时传输数据到疾控中心服务器,在疾控中心内部网络的所有电脑上,均可以通过浏览器的方式访问,根据权限可以查询到各接种点的冰箱实时温度数据和历史温度数据。图2示鄞州区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冷链设备某段时间温度曲线。

3应用效果

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疫苗全流程冷链监测系统,在疫苗冷链工作中具有如下优势:①相比较于人工记录而言,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温度监测是实时的,RFID在不停的采集温度数据并自动记录,每一个疫苗冷链冰箱均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温度曲线,数据真实、准确、有效;②疫苗存放在冷库或冰箱时,RFID会把实时的温度信息传送到监测系统中,管理人员即使坐在办公室或休息在家,只要登陆系统或访问互联网网址,就能获悉冷链设备实时温度,管理人员不必再实地查看冷链设备温度;③当冷链车出发送苗始,放入冷链包的RFID在忠实地记录着疫苗温度的变化,送苗结束可以获得完整的送苗过程中的温度监测曲线,解决了疫苗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监测问题;④工作人员即使休息在家,亦无需担心冷链室冰箱温度失控,假如冰箱温度超过规定设置(常温2℃~8℃;低温零下18℃~零下22℃),系统会自动告警,发送短信到工作人员手机。工作人员接到短信,可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保障疫苗冷链安全;⑤便于日常工作质量管理,区疾控中心需检查和督导基层冷链管理工作质量时,登录系统就一目了然,可看到各镇(乡、街道)接种门诊冷链室内所有用于存放疫苗冰箱的实时温度数据,此举不但节省了路途的时间成本和汽车耗费成本,且可真实提高日常工作质量;⑥工作人员可从繁琐的业务当中脱身,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对特殊情况的处理及更高层次的管理。

4分析与讨论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6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准确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准确、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4结语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7

为深入宣传、贯彻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扩大我省药械安全性监测学术交流,加强监测理论研究,提高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测能力,促进全省药械安全性监测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决定举办2011年全省药械安全性监测征文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比赛主题

本次征文的主题是“加强评价预警,维护公众健康”。

二、参赛对象

药械安全性监测管理部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药械安全性监测或研究的人员。

三、征文时间

征文截止至2011年11月底。

四、征文内容和要求

1.征文内容

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分析评价研究;药械安全性监测信息分析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国内外药械安全性监测技术新进展;药械安全性监测在临床安全用药用械的作用及其应用;典型案例及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价及处置;药械安全性监测工作思路、经验和体会;其他与药械安全性监测工作有关的内容。

2.征文要求

(1)参赛论文应为参赛者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参赛者不得抄袭他人文章;

(2)已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已投稿的论文不参与征文活动;

(3)研究性论文不超过6000字,经验介绍、工作体会类论文不超过3000字;

(4)参赛论文要包括中文摘要(150字左右)、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作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编、所在单位等)。

五、征文评比

本次征文比赛设立一、二、三等奖若干,对获奖作者,将给予一定奖励。

六、工作安排

1.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做好辖区内论文征集的宣传、组织工作,并于11月25日前汇总本市征文,将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联系电话:。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8

1.1资料来源

2000-2010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inaHospitalDigitalLibrary,CHDL)收载的1368种医学期刊,4946种相关期刊,229个医学博硕士培养单位,51个医药卫生学会或协会会刊及论文集,22种报纸刊登的医药卫生类文献,期刊覆盖率达100%。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与临床药学工作相关的文献,排除有关制剂(新药)研发、质量标准与控制、药品采购供应等其他药学类文献。

1.3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关键词合理用药、药学监护、药学服务、药学保健、临床药学、临床药师、药师、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个体化给药、药物应用研究、药物利用评价、处方点评、医嘱评价等分别检索。

2结果

2.1以药学监护、药学服务、药学保健为关键词检索

本研究检索出1979-2009年有关药学监护的文献为1989篇,药学保健为679篇,而药学服务则达10857篇。

2.2以临床药学为关键词检索

以临床药学作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0年CHDL收载的文献,检索出文献24871篇,有效文献(检索时,会出现重复文献、会议通知、期刊索引、投稿须知等,称为无效文献)8286篇,包括期刊文献5866篇,博硕士学位论文61篇,报纸文献906篇,会议论文587篇。纳入研究7539篇,包括期刊文献5207篇,涉及期刊640种;博硕士学位论文57篇,涉及36所大学;报纸文献764篇,涉及报刊103种;会议论文561篇;其他文献950篇。2000-2004年有1745篇期刊文献,平均349篇/年,2005-2010年有5794篇期刊文献,平均965.7篇/年,呈明显增长趋势。

2.3以药师和临床药师为关键词检索

以药师或临床药师作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0年CHDL,得文献61866篇,其中以临床药师作为关键词得文献10076篇,有效文献4842篇,包括期刊文献3704篇、会议论文379篇、博硕士学位论文27篇、报纸文献732篇。与临床药学相关文献2875篇,占纳入研究文献量的59.38%,期刊文献涉及期刊395种,占CHDL收载期刊(1368种)的28.87%。结果见表1。以药师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12207篇,其硕士学位论文152篇,涉及68所大学,与合理用药相关论文9篇,占5.92%;期刊文献6542篇,其中有效文献5670篇,纳入研究分析4930篇,涉及657种期刊;报纸文献5263篇,其中有效文献4922篇,涉及309种报纸;会议论文250篇,其中有效文献220篇,涉及136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2.4以合理用药为关键词检索

以合理用药为关键词做全文检索,文献量达91383篇,其中有效文献81677篇,占89.38%。从开展与合理用药相关研究角度考虑,仅选择期刊文献和博硕士学位论文为统计对象。统计结果见图1。

2.5以临床药学实践工作相关内容为关键词检索

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药物利用评价、药物应用研究、处方点评、医嘱评价、用药教育、会诊、查房等为关键词,检索获取文献5181篇,其中有效文献4809篇,结果见图2。

2.6期刊文献引用和下载分析

期刊文献被引用和下载次数可反映学科某个领域被关注和研究的程度。本文检索出的文献中,被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排序居前10位的文献中与抗菌药物相关的文献均为6篇,具体结果见表2、3。2.7作者区域分布分析与临床药学相关论文2927篇,作者区域分布情况见表4,部队单位统一为部队,如地处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纳入部队统计。2.8发表文献数量≥4篇的作者纳入临床药学类期刊文献7909篇,2000-2010年共有150名作者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献≥4篇,文献总数为804篇,占10.17%。

3讨论

3.1总体情况

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19家医疗机构启动了国家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工作,到2009年全国共培训临床药师415名(约占全国药师总数的0.13%),分布在全国374家医疗机构,其中35%的医疗机构分布在省会城市,65%分布在地、县城市(约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0.038%)。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数量达92.44万个,其中医院2.05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8万个,乡镇卫生院3.83万个,村卫生室64.80万个,诊所(医务室)17.51万个,药师约30万人。作为医院药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药学,其核心工作是药学服务,工作目标是合理用药。近10年来,这项工作在我国医疗机构呈快速增长趋势。从2000-2010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可以看出,随着合理用药关注度增加,与合理用药相关的文章、科研成果也在增加,但是合理用药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特别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为此,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3年(2011-201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3.2文献数量、文献引用与下载次数及作者区域分析

2000-2010年,我国与临床药学工作相关的文献量呈逐步上升趋势,与国家同期(2002、2004、2007、2009年)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呈正相关。2000-2004年,文献内容主要集中在处方点评(以形式审查为主)、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药学的方法学探讨、临床药学工作主体的培养等;2006年后,新的一轮以执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法规性文献为主的工作成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主要工作,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处方点评[2]、临床药师培养[3]、药师工作模式[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品应用评价等,其他散在的研究文献集中在专病或专药的研究、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丙戊酸钠、华法林、氨茶碱等)、药物利用评价、药物应用研究等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对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的关注度逐年增加,但我国合理用药现状与实际期望值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文献引用与下载量反映了药学工作者对当前医疗机构药学重点领域的关注度,也反映了医疗机构药学工作的政策走向和药师自身晋升的需求。文献的区域性分析,反映了作者单位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也反映了不同系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作者、不同地区性药学工作的关注点和差异。

3.3药学服务观念转变

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药物信息工作、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为主要内容。2003年中国药师周珠海会议主题名为“健康,药师伴您同行”,明确了药师在健康保健系统中的地位。2002、2004及2007年陆续颁布的法律法规使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药师及管理者的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新概念逐步确立,临床药学工作内容及内涵进一步拓展,对病人健康的关注得到了根本的体现,以合理用药为目的的研究、学术探讨日益深入,文章数量逐年增多。

3.4强化入口管理、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估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9

摘要:近年来,锚杆支护技术在张集煤矿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安全可靠性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锚杆支护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锚杆支护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分析制约煤矿锚杆支护发展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分别从技术与管理角度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字:煤矿;锚杆支护;施工;管理

1制约煤矿锚杆支护发展的主要因素

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张集煤矿位于淮南市岳张集镇,煤层的赋存状况较为复杂,自然条件差。随着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13煤已快回采完毕,张集矿的主采煤层现已转入6、8煤层。张集矿6、8煤属典型的“三软”煤层,煤层的顶软、底软,巷道受采动影响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巷道压力的显现也日益明显。以上这些因素都给巷道的支护与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其次还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

现有锚杆支护设计方法不完善、欠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锚杆支护的安全性。目前的锚杆支护理论较多。较成熟的有悬吊理论、组合岩梁作用理论、挤压加固作用理论、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及自稳隐形拱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偏颇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难题。而锚杆支护设计则通常根据其中一个理论进行简单计算后再辅以工程经验类比法进行。考虑的因素不全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难以保证锚杆支护效果及其安全性。基于对客观地质条件认识的程度不同。而依据不同的锚杆支护理论,进行锚杆支护设计,其支护的效果、支护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煤层和顶板分类,规范煤锚支护设计是实现煤锚支护安全性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煤锚支护能否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条件下推广应用的关键。

锚杆施工机具性能差,不仅导致“三径匹配”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锚杆预紧力。对锚杆支护安全性构成负面影响。“三径匹配”不合理直接导致锚固剂与围岩、锚杆体与锚固剂间粘接强度的降低,使锚固力降低,而高预拉力则可以大大提高锚杆锚固效果和顶板稳定性。防止顶板离层。

锚杆支护施工管理水平低对锚杆支护的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锚杆支护质量是实现煤锚支护巷道安全性的前提,只有保证施工质量,才能实现现有理论设计下锚支巷道的安全性。但是目前各施工队伍生产管理及施工水平参次不齐,或多或少存在着求效益而不注重支护过程管理的现象,使锚杆支护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监测手段落后,效果不好,可靠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锚杆支护的安全性。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离层与锚杆受力情况的监测是影响煤锚支护巷道安全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而我们目前没有可靠的顶板离层监测办法,锚杆受力情况无法了解,极难发现锚杆支护的隐患。因此,难以发现巷道存在隐患的空间位置。包括顺巷道长度方向的地点和围岩内部位置(锚固范围内还是锚固范围之外)以及产生隐患的原因,也就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冒顶事故的发生。

2发展建议

2.1技术措施

围岩是压力显现和传递的介质,是由载体转变为支承体的加固主体。特别是对6,8煤巷道这样的直接顶均为层理、节理发育,强度较低的泥岩的“三软”煤层巷道,用什么方式对其进行加固,加固体能否承受住外载的作用,这些都必须对岩体作全面的分析才能了解。因此,先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弄清围岩的强度、结构、沉积变化及其完整性是进行设计工作的第一步。

外部荷载的大小决定了加固承载体的加固方式和强度。影响外部载荷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巷道的埋深、有无煤柱及尺寸、巷道断面的大小及尺寸、是否受采动影响以及是否处于构造应力区等,这些都是煤锚设计时所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具体的巷道还应对岩体节理发育程度、沉积变化和构造影响以及受几次采动影响、是采后掘还是采时掘等等作评价或更细致的调查分析。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主要有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数值模拟分析法。目前对锚杆支护机理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支护计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尚无科学实用的设计依据来确定锚杆支护参数;因此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煤层赋存状况、不同的巷道性质选择不同的支护形式和不同的支护参数。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不论巷道条件如何变化,使用要求如何变化,而支护形式千篇一律的状况。但这只是设计工作的开始,还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动态监测等手段,严密监测巷道顶板的变化情况,及时汇总,分析各方面的信息,作出修改。

动态信息采集的过程就是巷道施工后进行的矿压监测和支护变形监测的过程。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顶板离层值,顶板下沉速度、顶底板移近量及变形速率、两帮移近量及变形速率、液压枕数值以及支护结构的作用效果、破坏的部位、数量、结构缺陷等等。通过对矿压监测数据和支护变形情况的分析,来评判支护设计的适应性、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使其不断地完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巷道服务期间的调查结果是对支护设计是否合理和巷道能否适应系统安全生产需要的最终评判。而所谓的优化设计无非是充分利用动态的过程信息,多次修正设计,最终尽量实现支护结构、形式和参数与支护强度要求的最佳匹配。

2.2管理措施

规范锚杆支护设计。针对现行锚杆支护设计的不足,根据实践经验,吸取教训,对巷道围岩根据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地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地质评估,结合地压(巷道埋深)情况(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制定出符合张集煤矿实际的具有切实性和科学性的锚杆支护设计方案,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化设计组合,舍得资金投入。

加强施工管理。首先,完善施工工艺,规范操作在不断探索、试验的基础上,完善煤锚支护施工工艺,规范施工操作程序,保证锚杆安装质量,使锚杆支护及时、主动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是提高煤锚安全性的一个基本措施。

其次,制定技术措施,强化落实制定切实、科学的煤锚支护设计规范,完善煤锚支护工艺的基础上,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措施,强化措施落实,是保证锚杆支护质量,提高煤锚支护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

最后,完善锚杆支护质量检查制度,严格施工过程的检查监督完善区队施工过程中的锚杆支护质量检测制度,做好日常的锚杆初锚力、锚固力等检测工作,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及时整改,是保证锚杆施工质量,提高煤锚支护安全性又一必要的基础性措施。

做好锚杆受力与顶板离层监测。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精度较高、实用的监测和测试仪器,从日常观测中随时掌握锚杆支护受力变化情况及顶板异常情况,以便于及时处理,采取支护对策确保支护的安全性。

对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汇总,及时反馈,以便于及时进行锚杆支护设计的优化调整,这是提高煤巷锚杆支护安全性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

锚杆支护技术是一项貌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支护效果与成败的因素很多。随着科技进步,锚杆产品的规范化、精细化的生产以及锚杆支护检测技术的完善,人们对锚杆支护作用机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锚杆支护必将成为煤矿支护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注重研究,锚杆支护将会迎来更加迅速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时期;测绘工程;人才培养

地理国情监测普查是2013年启动的,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其中重点要确定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1-2]。全国土地确权包括全国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工作,重点工作是确定土地权属,核定土地位置、大小等信息。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2017年启动,计划于2019年12月31日完成[3]。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4]。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指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顺应京津冀一体化趋势,努力提升产业适应力、区域协调力、企业融合力、自主创新力和区域聚集力的一种战略,其中,测绘工作是政策制定、建设规划和运营管理的保障。在上述背景下的新时期对测绘人才的需求和以往就会有所不同,根据各个项目对测绘人才的要求,提出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新时期下国家项目对测绘人员素质的要求

1.1地理国情监测普查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地理国情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产业经济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三大部分。其中,自然环境要素是地理国情监测普查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确定土地的大小、范围、位置、地形地貌、建筑物及其构筑物、水系植被等。目前,国家和地方陆续启动了地理国情信息、城镇化建设进程、地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等共4大类、19项监测对象;成果形式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分析数据和专题数据等不同类型内容[4]。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是以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3S技术和其他测绘技术为基本手段,对上述内容进行监测。根据工作流程可将地理国情监测归纳为4种方法,即测绘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评价和预测方法、信息科学方法[5]。在这4种方法中,3S技术作为一种集成技术,贯穿于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定位、采集、处理、分析、成果等各个环节[6],为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所以,为了满足该项目的需要,高校培养学生除了要让他们具备扎实测绘理论知识外,重点要培养学生的3S集成技术及应用,同时还要兼顾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等学科知识[5]。1.2全国土地确权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目前,全国的土地确权内容主要包括全国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该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明确确权范围,依法开展确权工作,规范完善已有土地登记资料,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信息化[6]。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测绘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测绘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建设技术,同时兼备土地资源管理管理、土地法学等相关知识。1.3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主要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他4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4级数据库,并全国汇总。这就对高校测绘人才提出了培养学生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培养学生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3S一体化技术手段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数据建库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GIS软件的训练,加强土地利用分析功能的实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土地的利用状况、权属状况进行分析。重点对耕地、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等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历年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1.4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对测绘人员的要求。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认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就对高校测绘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备测绘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在工程测量应用方面,同时还要兼备城市规划、土木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知识。

2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全国土地确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测绘人才的需求,地处河北的普通高校义不容辞地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结合自身院校情况,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几个方面阐述新时期下测绘人才的培养。2.1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素质。新时期的大学生除了具备传统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外,更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获得测绘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为训练内容,具备从事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全国土地确权普查以及工程与工业测量等领域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2.2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创新科研型、应用技术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院以“立足河北,面向社会”为战略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测绘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具备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土地管理、地理国情普查、交通、电力、建筑、矿产等企业从事测绘管理、资源勘测、测量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研究工作的测绘工程师型人才。2.3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培养的质量[4]。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以测绘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5],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全国测绘项目的需求,设置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保证能培养出具有适应能力强、“零适应期”的测绘人才。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集中实践课和素质拓展课4部分,以厚基础、强实践、个性发展为宗旨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

3新时期下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的实现

为了保证实现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或调整。3.1培养模式。新时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况且测绘工程专业又是工科专业,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更要重视实践环节。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贯彻“2.5+1.5”和“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的培养模式。“2.5+1.5”模式中,“2.5”是指前两年半在校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完成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第1个“0.5”是指在第6学期在校内进行集中实践阶段,学校根据企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生产实训,这一阶段可由企业派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由校内教师指导完成,确保实训的质量,解决所学的知识和上岗后知识脱节的矛盾;第2个“0.5”是指在第7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阶段,实习企业可以由学校推荐,也可以个人自荐,使学生适用工作岗位。考研学生可以在校安心复习。第3个“0.5”为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最好利用顶岗实习时收集的材料进行论文撰写,以避免论文空洞。3.2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精髓[8]。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在充分分析新时期背景下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基础上,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共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集中实践、素质拓展四大部分。1)通识教育课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为专业教育提供基础,开设思修、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等课程。2)专业教育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能满足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外业测绘和内业处理岗位的培养目标,开设数字测图、大地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测量等以外业为主的课程,开设摄影测量、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内业为主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积累在工程测量、土地调查和确权、数字化采集、图形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每门课程都有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突出应用型教学,合理安排课内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集中实践是为了更加直接地培养学生工程适应能力,更加系统地理解测量技术的应用,开设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与GPS实习、地籍测量与管理实习、工程测量学实习、测绘软件实习以及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突出学以致用。4)素质拓展是专业的延伸和提高,开设测绘专业英语、海洋测绘、房产测量、土地利用规划、测绘讲座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9]。3.3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的重中之重部分,突出应用型教学就是抓好实践教学。4年教学中坚持“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原则,构建起全方位的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构成的3级实践教学全程化体系,一年级专业基础实践,开设“AutoCAD应用”“测绘认识实习”。二年级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开设现代地图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字测图实习、等课程实验。三年级第一学期专业提高及拓展技能训练,开设大地测量基础、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工程测量学等课程实验;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开设大地测量与GPS实习、不动产调查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测量软件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等,采用校内与校外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校内进行集中实习,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或者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生产实习,该阶段可根据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校内实习情况进行实习内容和实习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四年级第二学期是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可根据上个学期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属于上学期实习的延伸,同时,保证了毕业论文的数据的真实性,也避免了毕业论文撰写的空洞。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40%,占专业课程学时的55%。3.4教学方法改革。以夯基础、重实践、强知识、会工具为培养目标,从多个角度探索,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数量和开放时间,开展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注重生产实习(跟岗与顶岗实习),以大工程为背景,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培养出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5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建设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测绘工程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0]。一是让教师“走出去”,从经费和时间上支持教师到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优势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二是从政策上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报考“注册测绘师”,到企业兼职,在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的测绘工作,为教学提供可参考性案例;三是积极开展建立测绘专业院校间的联盟,使教师成为联盟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定期的学术会议、教学观摩、技能比赛等方式,加强测绘教育工作者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全国的测绘教育水平,最终使学生受益;四是同企业形成合力,联系合作企业共同培养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鼓励其到学校以开展专业讲座或者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五是建立校级“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学生创业的同时,让专业教师做好技术顾问,搞好项目式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而建设出一支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4结束语

测绘科学技术作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尖兵,在新时期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一种合理的测绘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出新一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我国测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昕.浅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制作[J].北京测绘,2015,29(6):4-7.

[2]李德仁,眭海刚,单杰.论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5):505-512.

[3]李红慧.基于3S技术精准化调查在第三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8,32(11):1361-1364.

[4]谢宏全.地理国情监测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若干思考[J].测绘通报,2013(5):101-104.

[5]马万钟,杜清运.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6):104-111.

[6]周文国,孙彩敏.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测绘通报,2005(5):62-64.

[7]孔维华,曹俊茹,王殷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1):73-75.

[8]张红娟,张卓彤,朱增锋,等.“测量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9,17(2):114-116.

[9]黄雄伟,陈家艺,王亮.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6(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