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空间十篇

时间:2023-03-17 01:49:34

三维空间

三维空间篇1

摘要“色彩透视”是一门分析、研究客观世界色彩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关系的基础技法理论,它从色彩学的角度,解释了色彩对人的视觉空间作用和心理空间感受。掌握色彩透视知识,有助于人们对色彩规律的把握,从而促进视觉艺术色彩空间的创造和表现。

关键词:色彩透视 空间 视觉 诱目性 易视性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色彩透视也叫空气透视、大气透视。在人类的眼里,大自然中万物都脱离不了色彩。因此有人概括说:所有视觉感受到的物质表象只有两个,一个是“形态”,另一个便是“色彩”。如果说,线性透视解释的是物象“形态”的空间关系,那么,色彩透视便是解释物象“色彩”的空间关系。

早在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把对艺术和科学的研究热情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包括色彩研究在内的各种探索,第一个提出了“色彩透视”的概念。“色彩透视”理伦是对当时日臻成熟的“线性透视”理论的补充,并且共同构筑了透视学的理论基础。色彩透视从色彩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研究客观世界在光的作用下,物象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关系,并解释了色彩对人的视觉空间作用和心理空间感受。一般来说,色彩透视的空间关系是由色彩的特性、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所决定的。

一 色彩的诱目性与空间

色彩有一个重要特性叫“诱目性”,它在色彩透视的空间关系中举足轻重。色彩的诱目性指色彩易受瞩目和不易受瞩目的性质。色彩的诱目性程度不同,对人的空间感受就不同。色彩的诱目性与颜色的三属性密切相关:首先,色相中的暖色比冷色更具有诱目性,空间感更强;其次,那些在高明度时仍保持高纯度的色彩(橙色、黄色),比那些在低明度情况下高纯度的颜色(蓝色、紫色)更具有诱目性,会带来更强的空间感;此外,高纯度色彩比低纯度色彩更具有诱目性,所激发的空间感也要强得多。

色彩这种因诱目性而令人产生前进或后退的空间感,一个重要原因是缘于人的生理特点:眼睛接受色彩光线的刺激后,波长较长的色光会在视网膜后方集成焦点,而波长较短的色光则在视网膜前方集成焦点,经过眼睛的晶状体自动调整后,视神经会感到波长较长的色彩看起来较近,波长较短的色光看起来较远,因而会产生远、近以及前进、后退的空间感。由光学理论可知,波长较长的色彩代表色为红、橙、黄等,波长较短的色彩代表色为蓝色、青色、紫色、深绿色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缘于人的心理特点:高明度和高纯度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白天、夏日等,并伴随着臌胀、饱和、向前的感受;而低明度和低纯度的颜色则使人联想到阴冷、黑夜、寒冬等,并伴随着收缩、不饱和、向后的感受。然而,以上所说色彩诱目性的强、弱和前进、后退感是一种经过比较才会产生的感觉,因此,单独一个色相的存在是看不出前进或后退感的。

比如,在著名大地艺术家(也称包装艺术家)珍妮・克劳德名为《油桶之墙》的装置艺术中,所有的油桶实物实际上大小一致,可是在人们的视觉上,那些白色和黄色的油桶要比粽色和深蓝色的油桶看起来大得多,而且也更向前突出一些,是因为诱目性更强。又如匈牙利艺术家维克多・瓦萨雷利的抽象画《作品》,画面上布满很多大小相同的小色块,每个小色块单元均包含两种不同的色彩,当我们观察画面时发现某些色彩具有向外膨胀的现象,显得较为凸出,而另外一些色彩则往里收缩,显得略为凹进,亦因为各个小色块的诱目性不一样。

二 色彩的易视性与空间

色彩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叫“易视性”,它在色彩透视的空间关系中同样起决定性作用。色彩的易视性指其醒目、耀眼的程度,它的强弱由该颜色和周围各种颜色的相互关系来决定,即色彩的同时对比关系。比如,各种交通标志和广告牌具有强烈的颜色对比,显得醒目而易于让人发觉;而士兵的迷彩服和自然界中某些昆虫的颜色与野外环境色的对比微弱,显得模糊而隐藏。

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自然界中各种物象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近距离对比要比远距离对比在视觉上形成的刺激强烈得多,这一现象与视点至物体之间空气的薄厚程度密切相关。远处的物体相隔着的空气较厚,会显现出一种淡蓝色,那是因为空气中散布着许多短波长的蓝色,因而导致远景呈现出灰冷色调。由此而知,色彩的易视性是由色彩之间的对比强弱来决定的,这种对比会产生不同的空间距离感。换句话说,近处的色彩对比强,远处的色彩对比弱。

写实绘画运用以上色彩透视的空间规律,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了具有纵深感的三维立体空间。在戴维・邦伯格的油画风景《落日――比迪福德海湾》中,所有的景色在丰富色彩的表现下被逐步推向了远景:水的浅蓝色和天空的淡橙色,粉色使整个画面中部的色彩变得柔和、清淡,易视性减弱;而画面近处的色彩在远处淡色的弱对比之下变得强烈起来,易视性增加。因此,制造了一种向前运动的视觉效果,画面便呈现出由画幅的上下部向中部水平延伸的空间感。在朱尼厄斯・R・斯隆的油画《午后阵雨的乔治湖》中可以看到,色相、明度和纯度对比形成不同的易视性:前景光影对比明显,暖色饱和而鲜明,远山的色彩对比则微弱得多,并且带有天空和薄雾的冷灰色。整体上看,近景颜色偏暖,对比强烈,易视性强;远景色彩偏冷,对比弱化,易视性差。

这种在二维绘画中运用易视性强弱来表现景深的画法并不是西方独有,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常运用。最常见的画面是:景物形态往往是从背景色中逐一显现从来的,而背景色则取决于画幅表面质地的颜色,它可以是卷轴纸质的颜色,也可以是折叠屏风的金色。

三 色彩的并置与空间

色彩的特性表明,两个或更多的色彩并置在一起,由于它们的大小、形状和色彩三属性的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空间距离感受。在这方面,具象绘画的空间表现因其线性透视因素而比较容易传达,而抽象绘画以及内容不涉及具象景物的绘画,则会产生模糊不定的空间感受。

比如在具象绘画中,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维米尔的《做花边的女子》一画,在色彩上的构图是非常精心和讲究的。其中,色彩并置对空间感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背景墙和人物均为黄灰色,但人的衣服和肤色更暖,且与披肩的白色并置产生较强的对比,因此人物浮现于背景墙前面。而前景中的一抹亮红色作为画中亮黄色的对比色出现,不仅带来了动感和活力,也由于对比强烈,进一步增大了空间的距离感。

在抽象绘画中,色彩并置也能营造出空间感。如约瑟夫・艾伯斯名为《向正方形致意》的抽象画,就能够唤起人们对空间的联想。首先,蓝色小方块所具有的特性使它在画中好象置后:一是较小的面积(近大远小的暗示),二是较冷的色相(天空和远山的联想);其次,由于画面中三种色相的明度近似,产生不了空间感觉,图像表现的好像是平面;另外,黄色和粉色色相近似,由于黄色与蓝色对比强烈,它和粉红色边界的对比则弱化,所以蓝色矩形看上去好像浮动在黄色和粉红色之上。因此,这幅作品由三种简单的颜色组成,却可以引起前、中、后三种不同的空间感受。而汉斯・霍夫曼《翼斑上的绒状物》的抽象画虽然不以空间透视作为创作元素,但在画面上,形态和色彩两个元素却竟相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激起一种前拉后推的空间运动感:画面中央的黄色区域宽广、色感膨胀,感觉置前。这样一来,与黄色竖直边缘相接的色块和形状相比较之下变为置后;绿色的矩形视觉上好像叠加在黄色之上,该矩形在明度上和右边(红色和蓝色)矩形类似。于是这些矩形的位置都变得靠前,同时将黄色向后推;在画面的左下角是褐色深色块,与黄色矩形相比,感觉置前,与画面右上方的蓝色相比时,则感觉置后。

四 色彩的色阶与空间

色彩与声音很相似,声音的高低用音阶来划分,音阶不同给人的空间感受是不一样的。色彩的级差也可用色阶来划分,其中,有色相阶、明度阶和纯度阶。色阶的变化,会给人造成空间距离感的变化。

做一个试验:把一种透明颜色叠加到另一种颜色之上时,就好像将第一种颜色的色样置于第二种颜色的透明色样之后。这时,便可以通过色阶或者级差观察出其透明度及强弱程度。如名为《色阶与空间关系(之一)》一图,在左面的小方块色阶中,红色的横向条纹看上去好像叠加在青色的竖线色样之上,混色色阶的横向边界十分明显,竖向边界则很模糊,视觉上青色好像位于红色之下。相反,右面小方块色阶的竖向边线清晰而横向边线模糊,色阶倾向于青色,而且青色好像位于红色之上。中间小方块色阶就很难判断青色的具体位置,哪一种颜色的条纹位于上方?都有可能,这个混色色阶也可以被认为是左右两个色样的中间色。再例如《色阶与空间关系(之二)》一图,其所示的形式与上图类似:图中的三条竖向条纹好像位于淡黄色的横向条纹的下方,并且依次接近横向条纹。当我们从左向右观察时,由于三个色阶的递进关系,就好像看到绿色的竖向条纹逐渐从迷雾中显现。将类似的色彩关系应用到绘画中,便形成了画面上色彩的空气透视。

在乔治・莫尼斯《晨雾弥漫的清早》一画中,显示了如何通过改变颜色的色阶,制造景物渐远的空间效果。其实,这种空间色彩的色阶变化,与空气的厚薄(远近)和雾气的颜色有关。所以,要表现雾气的层层弥漫,也可以用透明的颜料(例如水彩)交迭覆盖,以色阶的渐变来使空间透视感加强。

五 色彩的光影与空间

光线条件是人们观看物体时影响色彩感知的重要因素。例如,太阳光的色彩会随着太阳和地球之间空间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空中的云彩和空气中的粒子也会引起光线的各种衍射。正是因为空间里存在物质的变化,太阳光的色彩会从早晨的淡蓝色转换为中午的浅黄色和午后的桔红色,而这些色彩的变化便引起受光物上反射出来的光线色彩的改变,即色彩的光影变化。

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他著名的系列画作《鲁昂大教堂》中,描绘了教堂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所呈现的样子,表明光线和形态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脱离具体光线的鲁昂教堂并不存在。教堂的每一块石头、棱角、边线和表面阴影之所以会呈现出来,是因为光线的作用:光线的色温、空间角度还有传播时的空气媒介。在他的系列画作中,莫奈确实描绘出了各不相同的色彩光影与空间关系。其实,描绘鲁昂大教堂只是一种手段,它使莫奈能研究并掌握空间各种光线的瞬息万变。

以空间和光线为创作素材的当代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有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当参观者步入展厅时,他们发现正前方是一面墙,在墙上有一个灰色的矩形。灰色矩形看上去就像一幅简化的单色油画,直到有两位女士走近这件作品,其中的一位弯下腰,竟然能将她的头探入矩形!这件装置作品实际上是一面墙,内切矩形空洞;墙上的灰色矩形是由阴影形成的。空洞的边缘与墙面呈倾斜的锐角,这样当光线照射时,就不会显现出墙面的厚度。这件作品并不出现任何的提示,从而使装置空间变得暖昧而耐人寻味,矩形是附于墙的表面还是悬浮在空中,参观者一直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直至他们意识到所看到的只是虚无空间。获得这些神奇的视觉效果是如此得轻而易举――只需要光和影的烘托。

美国画家霍珀的油画作品《沐浴在阳光中的女人》,在平实简洁的室内空间中绘制一条水平狭长的黄色块。这一黄色的矩形区域呈抽象的几何形态,但是能“轻易地”表现出地板上的阳光。光线的颜色和环境色(阴影)呼应贴切,使观众相信画中所绘确实是光线。右边的窗帘色调明亮,揭示了光线的来源,我们甚至能够感觉到微风拂面。在画中,色彩的光影赋予空间以形态,光影和空间能共同创造出变幻万千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色彩透视从色彩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客观世界中色彩变化的规律,解释了色彩空间关系形成的基本原理。掌握色彩透视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在视觉艺术活动中对色彩空间的创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刘广滨:《透视学》,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 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色彩概论》,上海美术出版,2005年版。

三维空间篇2

北京的便利店远远没有广州多,即使有,里头的关东煮也没有广州这么好吃的辣酱;北京的霓虹灯远远没有上海的亮,即使巨大,也没有上海的气势。你说北京漂亮么,我看不出来;你说北京时髦么,你看看长安街上的路灯都还是和五十年前无二;你说北京另类么,你站在大街上cosplay一下试试。

时尚二字真的很难用来形容北京,感觉上,时尚和奢侈根本无法脱离关系,普通的草鞋和时尚的草鞋,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北京的东西很贵没错,但是怎么都好像和奢侈无关,上海人和广州人都说北京人土,但你说他们土么,他们还有很多人能够对着你把眼前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东西的历史给娓娓道来。

在上海,你可以看到很多一万多块钱的包包被一些月薪三四千的女孩子拿在手上,这就是上海人,他们追求这种东西;在广州,这种东西基本很难见到,即使她月薪过万;在北京,奢侈品卖得出乎意料的好,看似宁静的专卖店里头总是缺货缺货再缺货,其实那些包包衣服都是通过电话就买走的,并且我们上街却很少见得到这些买得起包包的人……我经常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跑,有一间全国最有名的造型设计沙龙在这两个城市都有分店,上海的在最旺的淮海路的某大厦一层,门面很大,而北京的总店则是开在王府井一座大厦的9层,弯弯曲曲,一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架势,这就是大家的区别所在。

北京的饭馆文化

我可以说说一个有趣的饮食现象――作为一个广州土生土长的人,我万万没有想到,开饭馆这种生意在北京居然能如此赚钱,而且有如此多的方法去赚各种北京人的钱。在广州,永远有且仅有―种方法使你的饭馆里头人头涌涌,那就是――做出真的好吃到让人难忘的饭菜,并且价钱不贵。而在北京,我常常看到一些仅仅也就是能够下咽的食物,也能卖得红火。

在北京,多难吃的东西,基本都会有顾客,但是人头涌涌的餐厅,则各有各的原因,这些原因到了现在,基本一统为一个:文化餐。

茶马古道是一个几乎无人不晓的云南餐厅,说实话,吃的真的一般般,至少云南人说不太好吃――但是这个餐厅可是大有来头的,老板是现在国际知名度高得不行的方力钧哦,而里头的室内设计当然也是一水的出自这位大现代艺术家的手笔。一进到茶马古道,扑面而来的不是菜的香气,而是艺术的香气,幽幽扬扬的,很多人慕名而来只是吃一碗12块钱的小碗米线。谁说艺术是廉价的孤芳自赏?

更有像logos,锦衣玉食餐厅,郑钧开的,吃什么菜系的菜已经不重要了,一进去就被光怪陆离的装饰迷得五迷三道。同理可证,还有很多摄影师和建筑师,他们都是在自己的酒吧或者餐厅中实现了很多自己的艺术理想的,而不是为了饕餮美食而去的食客们,则也是带着一种补课的心态前去掏钱。你想想,假如你是一个中国电影影迷,在一个可能看到贾樟柯电影首映的酒吧里头,你会在乎手里的啤酒是不是刚好2摄氏度,或者今天是不是买一打啤酒送半打么?

我喜欢这种做派,这种让艺术和时尚紧紧纠缠继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无孔不入的气势,这种能够散着步去看人艺话剧,坐在方力钧设计的灯光下面谈生意的气氛。说京城有种气派,其实不是夸下的海口,同样是某个时尚杂志社,我在上海听见最多的话题是怎么分辨又怎样买到最好的假名牌,广州听见最多的话题是哪里最近在打折,而北京,我听见最多的是讨论最近的一场音乐会的水准如何,或最近的一场重排话剧的新演员演技如何不如老一辈演员。

北京有钱人多

有人说,中国没有自己的时尚,我们现在的时尚标识都是来自欧洲,来自他们的传统。在上海,以旧时殖民地的基础色上,欧洲的巴罗克或后现代风格发挥到一种炫耀夺目的地步;而在北京,欧洲的时尚则开始漫步进入中国的传统,在许多社交派对上,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穿民族服装而不是香奈尔晚装的女人们。

世界上任何女人都喜欢被奢侈和时尚的东西包围,越是密不透风就越是快乐,北京女人也是一样,但是却不喜欢张扬,因为张扬总是伴随着一点点刻薄和妒忌,而这从来就不是北京女人的做派。

但是仍然有一点让我感到非常不满,那就是:北京的价钱太硬了,很多在上海广州经常打折的牌子,到了北京一分钱都不降,要降也就是降那么一点点……经常是我咬着牙齿,听着妈妈电话中“呀,那个牌子正在打折啊,你千万别在北京买哦,忍住哦!”北京有钱人多啊,受不了啊。

当然,北京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小店,分布在动物园啊新街口啊之类的一些地方,零零碎碎杂七杂八,但是我几乎都没有去逛过,可能自顾自的,我消费得更多的都是一些虚的东西。我更加喜欢全国最好的书我能最早读到,我更加喜欢全国最重要的新闻从我所在的城市向外发出,我更加喜欢我崇拜的艺术家的作品我能够看到真迹。

在北京做过的一件最时尚的事

我想说说我在北京做过的一件最时尚的事情,这种时尚的事情,估计近10年来都没有超过100人享受过。

那是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实在憋得不行了,就通过msn跟―个逛街只逛长安街的男生说,我们去玩一玩吧。后来我们约好在故宫见面。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夏天的4点半,我和男同学一起买了两张学生半价票(好惊奇故宫竟然继续售票)就进去了。

偌大的故宫,竟然只有我们两个人!这个地方我来了超过10次,每次都是看到人挤人,而这次,我竟然看见了整片整片的故宫石板地……这就是三百年前的皇宫啊,虽然大殿的门口依然有栏杆,但却有一种游览自己家里的感觉。也是第一次来到后院,看缠在一起的连理枝,看无人的后花园,真正能够想象到,这就是皇室。

夕阳不知不觉中西下,黄色和红色的云彩染红整个天空,不知道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在每个大殿的犄角处飞来飞去,发出特殊的鸣叫声,苍凉得让我心中一阵,我突然感到有种古人的意境――这就是末代皇帝一个人看着皇宫的感觉吧,没落了,什么都要失去了,真的,这是第一次有一种一个皇朝的衰败的感受。

我在故宫留下很多照片,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故宫拍照。每次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就会问:你看得出这里的故宫有什么不同么?你见过只有一个人的故宫么?你看这里的地板,你见过这样的故宫么?看照片的人都会异常吃惊:你是怎么办到的?总统和总理们参观故宫都有保镖呢,怎么可能一个人都没有,连保安都没有!

那是我在北京最开心的经验之一,一个人的故宫,能够听见自己回声的故宫。而我自然也觉得,这是最时尚的。

北京沾染着皇城的辉煌气息

时尚有时候不仅是LVMH集团的游戏或者阴谋,而是我们精神的贵族时刻。我一直深信,我需要的并不是限量版的奢侈品,而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对物质的特殊理解和感受。什么是真正的奢侈,真正的时尚?曾几何时,那就是喇叭裤和手提录音机,曾几何时,那就是樱桃包和图兰朵的戏票,曾几何时,那就是和蔡明亮一起聊电影,和蔡琴一起聊音乐。

三维空间篇3

荷兰设计师尤哈尼认为,空间能力的释放是情感以及肢体与设计画面的触碰,所表达的效果在于强烈的接触性能。我国的设计大师陈逸飞曾说过“人们在设计时致力于打破视觉的局限,努力颠覆视觉效果,使设计更具有吸引力”。三维空间是一种在传统设计层面上有凸出点、真实存在的空间效果,能够通过平面感官,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与画面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其拓展方向就在于搭建真实世界中的“平面感官”,如图中的三维平面设计展示,设计师利用了镜面效果以及图片矛盾冲击理念将广场地面设计成了倒悬式真空效果,让人走在这样的场景上面体验到了飘在语段的感觉,同时运用了反光影的技术效果,增强了设计的表现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设计从本身摆脱了二维平面设计的束缚,将设计理念活灵活现地添加在了真实场景当中,依靠虚实结合的对比手法,设计出的场景更加真实,同时依靠真实人群以及建筑物的衬托,设计场景又富变幻效果,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设计理念,都能衬托出不同的效果,这便是人与三维平面设计结合的最好体现。

2拓展平面设计的趣味性

在设计创作中,有趣味的作品常常能吸引人的视线,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达到信息高效传达的目的。正如斯蒂芬·贝莱所言:“趣味是设计产品中最人类化、最直接、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三维设计元素,可为设计的“趣味性”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在表现形式和传达功能上也拓展了平面设计的领域。设计师可以运用独特的设计方式制造趣味性,为受众创造动态的、立体的联想与想象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乐在其中。立体书《爱丽丝漫游奇境》已经在世界各国创下销售奇迹,该书是享有“纸的魔术师”盛名的美国艺术家罗伯特·萨布达之作,它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最佳图画书,被美国《出版者》评为最佳读物。

3打破惯性,增强新奇感与感官体验三维平面设计的惯性

在于无法摆脱传统二维平面的束缚,所以许多设计师从真正的空间与平面结合的角度出发,利用事物或者是人的行为动作创造新奇的感受。因此,近年来在许多3d艺术展上展出的设计画面都参入了新奇与感官的效果,如图中的3d设计,设计师的构思是平凡人物与国际人物的零接触交流,整幅画面都设计在二维效果之中,唯有虚拟人物的手是“真实”的,同时依靠色调的明暗变化,以及搭建平台的突出变化,使得整个画面有了立体真实感,此时只需要人握住吐出来的“手”,就能通过双向影响,完成虚实结合的效果,体现绝佳的空间能力。三维效果的拓展方向在于打破传统的束缚,作者认为对于传统设计束缚的利用也是推动三维设计效果拓展的有利因素,如传统设计中在乎运用明暗颜色、虚实对比等,这些设计手法并非是落后的手段,如果将其与真实效果结合,就能够完整的凸显出三维效果。因此,一切传统设计空间中的元素一旦拥有了真实感,就会变成三维空间元素。其拓展重点根本在于真实性的塑造。所以笔者建议,将二维空间中的元素通过增加互动性、趣味性、新奇性等三大特性,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部分真实部分虚拟”的手段进行提升,从而直接打破二维效果的束缚,解放空间能力,释放平面张力,以此突出三维效果实现理念。

4结束语

三维空间篇4

建立班级书屋

有形的物质能极大地吸引人的感官,因此,我在班级建立了“快乐鲟鲟书屋”。“鲟鲟”是我们班吉祥物,以中华鲟为原型,喻意“探寻未来,寻求真知”。书的来源有三个渠道:1.校园图书馆的赠与;2.孩子们向伙伴推荐的书目;3.老师和家长的捐赠。每学期,“快乐鲟鲟书屋”都能保证至少200本的图书量供孩子们阅读。学生们乐在其中,自己制作借书卡,利用早读、午休、管理班时间借阅。此外,我还和孩子们借助走廊外侧墙壁,设计“快乐鲟鲟小书屋”文化墙,介绍推荐书目、展示读书感悟等。书屋的建立,让性情不一的孩子有了时间、空间,静下来,慢下来去思考、去感受。孩子们课间打闹的现象少了,用肢体去交流的方式减少了,稚嫩纯洁的目光中开始闪现智慧的光芒,班级的三维空间也在浓郁的书香浸润中得到净化、纯洁。

开展读书活动

为了进一步净化班级空间,提高孩子们的生命质量,我在班级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

设计“鲟鲟读书卡”。书卡项目有“我喜欢的词”“我喜欢的句”“我想说的话”“我来写一句”,鼓励孩子边读书边积累边应用。孩子每读一本书,就填写一张阅读记录卡。如今,每个孩子都积累了厚厚一摞记录卡。

评比“读书小状元”。每个月,我都根据孩子们读书的数量及阅读效果,评比“读书小状元”。班级的孩子都在比谁看的书目多,并以收集、完整阅读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为荣,家长也感叹孩子不再仅仅满足于漫画带来的视觉冲击。阅读净化了班级三维空间,提升了班级生态质量。

推进自主阅读

三维空间篇5

Abstract: The river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city's drainage system. In this paper, BP neural network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river water level forecasting model from the macroscopic aspect. Through the model predicted value, it is displayed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to achiev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saster points in the city's waterlogged riv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model: access to less data, high precision, can be a good simulation of rainstorm conditions in Kunming Panlongjiang Youguanqiao water level.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urban waterlogging.

关键词: 三维系统;BP;城市内涝;MATLAB;预测模型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system;BP;urban waterlogging;MATLAB;predic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81-03

0 引言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困扰着很多城市,城市河道漫堤对城市的内涝影响较大,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系统(INFOWORKS ICM)现在正被中国大部分市政规划部门应用于城市内涝模拟评价中。INFOWORKS ICM要能精确地模拟城市内涝的演进过程,河道水位数据必不可少。河道灾害点在三维系统中的空间分布对城市防涝,防灾预案的制定、灾害点地下管线的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宏观的研究河道水位前人已经做过很多成功的案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国际上许多学者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城市内涝防治中的相关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城市洪水,区域洪灾,城市防涝进行了很多研究[1,2]。在预测方面Yen-Ming Chiang,et.al,L.See,et.al,通过一些实验证实人工神经网络在实时洪水预测方面的能力[3,4]。Masoud Bakhtyari Kia等人选择一片示范区域,将该区域的七个不同GIS图层作为神经网络的入条件,将一个河道淹没区空间分布作为输出结果,模拟结果很好地反应了洪水淹没情况[9]。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与人类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相似的技术。神经网络包括很多种,最常用的一种为BP神经网络,它具有非常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是一种前向网络。怎样获取精度较高的内河河道水位及在其灾害点的三维可视化空间分布,对科学地分析城市内涝具有一定意义。

1.1 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采用了大量GIS类型数据,首先采集了盘龙江沿岸1:500地形以及影像数据,同时经过2个月的采集收集了盘龙江沿岸220个排水口数据,这些排水口在雨季都向盘龙江排出雨水,对盘龙江雨天的河道水位造成一定影响,排水口的普查情况在GIS系统中的分布图如图1。

降雨水位数据选取了:金殿水库站、茨坝站、松华乡站、鼓楼站、双龙乡站,对昆明市盘龙江昆明水文站油管桥段影响较大的几个降雨观测站(见图2)。

收集了从7月18日13时到7月19日23时的降雨数据,数据覆盖了整个洪水的淹没过程, ANDREW P. DUNCAN等(2012)使用气象雷达和降雨数据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实时洪水预测[5,6,7],运用降雨数据模拟洪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水位数据为盘龙江昆明水文站油管桥的监测数据,数据时间跨度为从7月18日13时到7月19日23时的每小时水位数据。

1.2 模型的建立

本文建立以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结构如图3。

神经网络的建模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前处理、选择充分的模式输入、确定适当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参数初始化和模型检验。本文所用的训练函数:BP网络的学习算法选择trainlm Levenberg-Marquardt反向传播算法训练函数,传输函数隐含层为tan-sigmoid、输出层为purelin为线性函数,purelin(X)函数比较简单,输出就等于输入。

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错加减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对比他们的学习结果得到最佳的隐含层节点数为10,学习因子为0.04,目标误差为1e-6,最大迭代次数设置为5000次,训练的结果不错。

1.3 模型的运行结果

加入排水知识的管线数据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河道水位与实际河道水位的对比如图4。从图4可以看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河道水位[8,9]。

通过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城市河道系统的耦合,对输入条件进行了网络自学习、模拟和训练,通过上述工作,对昆明市主城区盘龙江昆明水文站2013年7月19日前后35小时内暴雨水位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河道水位变化情况,模拟结果在内涝水位时间分布上与历史记录基本趋同,因此本研究能够为预测城市内河水位过程提供帮助。

2 三维系统

StampGIS是国际领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3D GIS平台软件,其在精细化大场景渲染、真实美观的可视化效果、地上地下一体化、海量空间数据管理、三维数据全要素实时在线更新和三维地下管线自动化生成等方面具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支持倾斜摄影测量数据、支持BIM数据、分布式部署、物联网集成和云计算架构,可无缝聚合ArcGIS、天地图等第三方服务。平台采用开放的软件架构体系,可实现开发环境(SDK)与运行环境(RunTime)的统一,并提供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COM)。

StampGIS系列软件及三维数据生产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数字城市、城乡规划、市政管线、数字营房、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和数字矿山等领域,在StampGIS中表达河道水位灾害点的分布较为直观。本文通过神经网络预测的河道水位点,比较现实河堤数据,来判断河道是否漫堤,即是否为灾害点。加入河道水位点的三维空间分布如图6。当城市进入暴雨期时,水位监测点的水位高程超过河堤高程,即为城市内河的在灾害点。

3 结束语

本文从神经网络模型入手,运用BP神经网络的预测功能来预测河道的水位数据,结合河堤数据从而判断盘龙江沿岸的灾害点。再结合三维信息系统软件制作水位灾害点的分布图,使得理论研究的成果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来。本文限于盘龙江沿岸水位点数据,水位点只获取了油管桥一点。后期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河道水位淹没点专题地图,使其成果应用于昆明的实际生活。我国由于城市排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构建起步较晚,基础数据的不足及普查数据的精度问题使得建立模型的精确度不高,模拟效果不理想。在城市内涝研究中人工神经网络需要的数据少,预测精确度高,它的引入可以解决宏观的河道水位预测。但人工神经网络自身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进行完善。相信神经网络与三维系统的结合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城市内涝研究。

参考文献:

[1]A. Breinholt, P. A. Santacoloma , P. S. Mikkelsen , H. Madsen , M. Grum 3, M.K. Nielse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control of integrated urban drainage systems[C].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Drainage, Edinburgh, Scotland, UK: 2008.

[2]Jeng-Chung Chen, Shu-Kuang Ning, Ho-Wen Chen and Ching-Sung Shu. Flooding probability of urban area estimated by decisiontree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 Journal of Hydroinformatics, 2008(10):57-67.

[3]Yen-Ming Chiang, Li-Chiu Chang, Meng-Jung Tsai, Yi-Fung Wang, and Fi-John Chang. Dynamic neural networks for real-time water level predictions of sewerage systems-covering gauged and ungauged sites[J]. Hydrol. Earth Syst. Sci., 2010(14):1309-1319.

[4]L. See, S. Corne, M. Dougherty, S. Openshaw. Some Initial Experiments with Neural Network Models of Flood Forecasting on the River Ouse[J]. GeoComputation '97 & SIRC '97, 1997:15-22.

[5]Masoud Bakhtyari Kia,Saied Pirasteh,Biswajeet Pradhan,Ahmad Rodzi Mahmud,Wan Nor Azmin Sulaiman,Abbas Moradi.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flood simulation using GIS:Johor River Basin, Malaysia [J]. Environ Earth Sci, 2011:DOI 10.1007/s12665-011-1504-z.

[6]ANDREW P. DUNCAN, ALBERT S. CHEN, EDWARD C. KEEDWELL, SLOBODAN DJORDJEVI & DRAGAN A. SAVI. Urban flood prediction in real-time from weather radar and rainfall data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J]. IAHS Red Book, 2012:1-6.

[7]T必波,张伶俐,陈艳.BP神经网络在洪流预报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2(7):117-128.

三维空间篇6

【关键词】地质空间;三维建模;插值技术

0.引言

本文分析多种面向地质建模的空间插值方法后,根据数学地质理论、矿床的赋存条件及原始采样数据的分布特点,分析研究参数优化选择的有效方法,研究关键参数选取的方法,为进一步精确构建地质模型提供了数据保障。

1.空间插值的概念与分类

空间数据的插值可描述为:给定一组已知空间离散点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一个函数关系式,使该关系式最好地逼近这些已知的空间数据,并根据该函数关系式推求出区域范围内其他任意点的值。空间插值方法很多,分类标准不一。如按照拟插入点的区间范围可以分为内插和外推;按原始数据空间分布完整性可以分为整体插值和局部插值。整体插值利用所有样本点进行全区特征拟合,而局部插值则仅利用相近的数据点对未知点进行估值,根据内插点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分块插值和逐点插值。

2.整体插值法

整体插值的拟合模型是由研究区域所有采样点的观测值建立的。整体插值主要通过多项式函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不能反映插值区域的局部特性,因此该方法不直接用于空间插值,而是用来检测不同于总趋势的最大偏离部分。从数据中去除一些不符合总体趋势的宏观地物特征后,可用剩余残差来进行局部插值。

2.1趋势面法

多元回归插值法是一种常用的整体插值方法,一般用于确定数据的大规模的趋势,因此也被称为“趋势面拟合”。其原理是用函数代表的面来拟合现象特征的趋势变化。它的理论假设是地理坐标(X,Y)是独立变量,属性值Z也是独立变量且是正态分布的,同样回归误差也是与位置无关的独立变量。

用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说明,地理或环境调查征值Z沿一个断面在X1,X2,…,Xn处采样,若Z值随X值增加而线性增大,则该特征值的长期变化可以用回归方程:Z(x)=b0+b1x+ε进行计算(其中b0,b1为回归系数,ε为独立于 的正态分布残差。)。

然而许多情况下,不是以线性函数,而是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变化,则需用二次多项式Z(x)=b0+b1x+b2x2+ε或更高次的多项式进行拟合。对于二维的情况,X,Y坐标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曲面多项式,形式如下:

一次趋势面的数学模型:Z=b0+b1x+b2y+ε

二次趋势面的数学模型:Z=b0+b1x+b2y+b3x2+b4xy+b5y2

三次趋势面的数学模型:Z=b0+b1x+b2y+b3x2+b4xy+b5y2+b6x3+b7x2y+b8xy2+b9y3

计算是一个标准的多元回归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低次多项式进行拟合,一般次数为2或3就可以。次数高的多项式可以很好地逼近观测点,但计算复杂,而且其内插效果使整体分离,降低整体趋势;当多项式次数过高时,非观测点部分的估值会产生大幅震荡。

趋势面法反映总体拟合情况,有着总体的趋势,但是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局部特征,尤其是在边界上的拟合情况偏差较大。因此,趋势面法主要用于在使用某种局部插值方法之前,模拟大范围内的宏观变化趋势,而不直接用其进行空间插值。

2.2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

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是在趋势面分析基础上引入“距离权”的概念,从而使估值更为合理。具体方法如下。

已知样本点(X1,Y1,Z1),(X2,Y2,Z2),…,(Xn,Yn,Zn),估值误差平方和为:

Q=(f(xi,yi)-Zi)

对每个样本点考虑一个距离权系数,通常为w(di)=,其中di=,ε为一个很小的正数。使总估值偏差和Q最小,则

Qmin=(f(xi,yi)-Zi)w(di) 令

=0

=0 i=1,2,3,...,n

通过最小二乘方程建立法方程,求得方程系数矩阵,再将插入点(X,Y)带入趋势面数学模型,可求得待估点高程值Z。

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不仅可以反映总体趋势,还可以反映局部的变化特征,但反映出的局部变化不是十分明显。通常这种方法在矿体连续的情况下(即没有断层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加密边界点。如果出现断层情况,在边界处拟合会出现下凹问题。

3.分块插值法

由于实际的估值区域复杂多变,不可能用一个多项式进行拟合,因此一般不用整体函数法进行内插,而是采用局部分块内插拼接的方法。所谓分块内插是把参考空间分成若干分块,对各分块使用不同的函数。分块的大小根据地貌复杂程度和参考点的分布密度决定。一般相邻分块间要求有适当宽度的重叠,以保证相邻分块间能平滑、连续的拼接。分块内插的特点是可以提供内插区域的局部特性,且不受其他区域的内插影响。典型的局部内插又分为线性内插、多项式内插、双线性内插、样条函数内插和多面函数内插等。

4.逐点插值法

逐点插值法是以待插点为中心,定义一个局部函数去拟合周围的数据点,数据点的范围随待插点位置的变化而移动,因此又称移动曲面法。

逐点内插方法只使用邻近的数据点来估计未知点的值,包括几个步骤:

(1)定义一个邻域或搜索范围。

(2)搜索落在此邻域范围内的数据点。

(3)选择能够表达有限点的空间变化的数学函数。

(4)为落在规则格网单元上的数据点赋值。

(5)重复这个步骤直到格网上的所有点赋值完毕。

逐点插值法的关键参数选取包括:所选择的插值函数,邻域的大小、形状和方向,数据点的个数,数据点的分布方式(规则或不规则)。

三维空间篇7

    【关键词】新闻传播史体系;三维空间;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

   五年前,我曾在《世界新闻通史体系刍议》中提出[1],世界新闻史体系应该涉及到新闻事业、新闻制度和新闻观念三个层次。以往的新闻历史研究,主要停留在新闻事业的层面,以探索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演进的历史为主旨。至于新闻传播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政治制度,及新闻传播本身的制度框架和结构模式,则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略了。而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和活动空间。此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新闻传播,都是在一定的传播理论、专业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理念决定行为。要全面地揭示并且正确地阐释新闻传播演进的历史,就应该把新闻事业、新闻制度和新闻观念有机地综合起来,建构包容事业、制度、意识的整体的三维空间,变单维的新闻史为多维的新闻史,变平面的新闻史为立体的新闻史。

    一、整体的新闻传播史体系

所谓历史,在广义上讲是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通常意义上使用的历史概念,主要是指的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及其纵向的发展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即由一系列复杂因素组成的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历史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长时段》一文中对这种系统结构,做了精彩的解读:“所谓结构,社会观察家们认为是现实与社会大众之间存在的一种组织、一种紧密联系及一系列相当固定的关系。而我们的史学家则认为,一个结构也许是一种组合,一个建筑体,但更是一种现实,时间对这种现实的磨损很小,对它的推动也非常缓慢。某些长期生存的结构成为世代相传的稳定因素:这些结构在历史中到处可见,它们阻碍着历史因而也支配着历史的进程。”[2]这种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系统中只要有一个因素或子系统发生了变化,或迟或早必将导致整个系统结构的变化。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系统结构看似混沌,实则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历史看成大洋上漂浮的一座冰山。展现在我们面前、能够为我们所直接感知的只是冰山的山顶部分,其水线下的主体部分还有多层结构——至少还有山腰、山麓部分,远比我们能够看见的山顶要大得多,如果不潜入水下,实难窥见其真实面目。所以,仅仅只是看到了山尖部分,决不等于了解全部。客观历史如此,作为社会历史反映的历史著作自然也不例外。波兰历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曾就历史叙事做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历史叙事与历史实在相适应,也呈现出三层结构。“以陈述序列明确表述的清晰表面层(事实层a);表述不明确,但间接地(经常是省略三段论式地)包含在表述清晰的层次内的表面层(事实层b);通常以暗含的方式含在1与2中的更深层次(理论层)”。所谓清晰表面层,是那种读者与之有直接联系,并且其中通常运用真实性的古典标准资料。但它只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广基础的结构的最高的和可以看见的部分,犹如冰山的山尖。一个叙事的潜在因素采取了层次2和层次3的形式。一般而言,层次2通常是层次1的简单扩充,它并没有改变后者的结构、得出结论的趋向以及解释的途径。层次1因而是层次2的一种独特的简化方式,换句话说,层次2就像层次1的某种不太清晰的注释序列。只有当我们考虑了层次3,新的分析视角才展现出来。“层次3是一个理论层次。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明确地提出一种确定的普遍理论,但每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声称要简洁地表述而不承担评价的责任,他都涉及一种确定的有关人与世界的看法”。

    [3]

新闻传播史是人类社会整体历史的一部分,它也是一个由一系列复杂因素或层次组成的有序的系统结构。所以,新闻传播史研究不能满足于“考证确定零零粹粹的事实为毕乃能事;必须进一步,不把人事看作片片段段的东西;要把人事看作一个整个的互为因果,互有连锁的东西去考察他”。

    [4]

借用托波尔斯基的话来说,新闻传播史也呈现出三个密切相关的层次,即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三者彼此依赖,相辅相成,共同建构了完整的新闻传播史体系。其中新闻传播事业属于漂浮于水面的冰山的山尖,而新闻传播制度则是水线下的主体部分,新闻传播观念则是一个理论层次,是对于前面两个事实层的深度注解。但是,传统的新闻传播史研究,从总体上讲陷入了神秘的整体性经验,仅仅关注了新闻传播史本身的整体性,看到了各种要素的相互纠缠,但是没有尝试着对整体进行解析,而且试图将整体的历史归结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

    [5]

所以这种研究看起来很完整,但是,对于业内人士或其他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漏掉了许多重要的东西。而这被漏掉的东西,对于完整地解释新闻传播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要将新闻传播的历史研究推向深入,或者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对这种混沌的整体进行深入的剖析。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所说的:“如果不在思想上对宇宙加以条分缕析,我们就无法表达,无法思考和行动。如果我们重新陷入这种整体性的神秘经验,我们就无法继续思考和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分解和歪曲地呈现现实,这样才能在我们所发现的真理的指引下行动与生活。”很显然,这种解析并不是终极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在更高的意义上再现整体。所以汤因比说,“思想只要一启动,就会把现实打粹,但马上又会把现实加以组合”。

    [6]

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同样也面临着这一重要的课题,需要使用解析的办法,分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混沌的整体,那怕这样做会破坏我们凭直觉感受到的神圣的统一,不然的话,我们的研究将难以突破现实的瓶颈,而进入科学的境界。

    二、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面对以混沌形式呈现的整体的新闻传播史,如果我们不想使自己的研究流于形式、肤浅,就必须将它分解成若干孤立的片段,这样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历史。但是这种分解或者分类无疑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扭曲地呈现历史的状貌,或者割裂各个片段之间本来就存在的不能分解的联系,这是历史学向深度进军的不可避免的后果。笔者以为,对新闻传播史整体的简单易行的分解是三分法:即将新闻传播史分解为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三个层次(子系统或组成部分),它们彼此依赖,相辅相成。循此而观察新闻传播史,给予我们的将是全然不同于分解之前的感觉。

    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冰山一角,就是新闻传播事业。我们置身于信息社会,被媒介化环境所包围,媒介信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人都摆脱不了新闻媒介的纠缠。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能够离开城邦的人,非神即兽。即便是枯坐守定的高僧,也难御信息于“庙门”之外。不管我们是否乐意,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总会融入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事业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认识对象。由于我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近到远,我们对人类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自然也会从简单的易于把握的新闻传播事业着手。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演进成为新闻史学者最早的也是基本的研究领域,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的。

    新闻传播事业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其组成要素包括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技术、新闻事件等。新闻传播媒介有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以及新兴的网络、手机媒体等,这些媒体产生、发展、沿革的历史,是新闻传播事业史的主体。与此相关的还有,媒介传播业务的变迁,如编辑业务、采访报道业务、发行广告业务、经营管理业务的变化,这些内容共同汇集成了新闻传播媒介的历史。新闻传播技术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最吸引人的要素。技术的进步不仅决定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速度、清晰度,甚至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口头传播时代到手抄传播时代,进而到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乃至今天的网络传播时代,传播技术本身就是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在新闻传播历史的长河中,由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从业者主演的新闻事件,始终是引发后人思古幽情的主要兴奋点。英国报人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特别是争取自由报道国会新闻的斗争,美国独立战争前殖民地时期的“曾格案件”,欧洲大革命时期革命派报纸与保皇派报刊的激烈论战,几乎是所有新闻史专家大书特书的内容。所有这些,是新闻传播史的实体部分,抽去这些内容,新闻传播史就无法站立起来。

    但是,新闻传播事业在整个新闻传播史体系中,毕竟只是冰山一角。其高度、广度及其内涵,主要是由水线下的基础部分决定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水平,报纸、广播电视的普及率,新闻媒体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新闻媒体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发挥,新闻从业人员的活动空间的大小等,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所在国家的制度安排是直接相关的。不同国家新闻传播媒介的法律地位、新闻媒介与权力系统的相互关系、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差异及各种政治文化禁忌等,都会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其新闻传播事业及新闻传播活动的状貌。所以,要解读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揭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必须透过表层现象,进入到水线下面,深入到制度的层面。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视角,解读各种制度因素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考察新闻传播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从特定社会政治体系的宪政安排、经济上的所有制结构、法律上的保护宣示和禁区设置、道德上的规范准则和自律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研究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的人都知道,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实体中,同样的制度形式下可能会包含着绝然不同的实质内容。梁启超曾感概地说:“政治组织上的形式,其实无论如何,和实际运用都不能相同。比如中华民国约法,现在似乎仍旧有效。但具文的约法和实际的政治,表面和骨子,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若从《政府公报》看,中央政府似乎很强有力,吴佩孚、张作霖亦得禀命中央。如打破了南口,许多威字将军都是由吴、张上呈文,由内阁发表。事实上,骨子里何尝如此?一切大权都不在内阁,吴、张上呈文亦等于一纸命令”。

    [7]

反映在新闻传播方面也是如此。在当今世界近两百个国家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宪法中承诺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但实质上能够做到的仅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国家的新闻媒体都有监督政府的职能,但是其发挥的程度有天壤之别。另方面,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制度安排,尽管有本质与形式上的差异,但是绝对不能否认其历史的继承性。正如孔子所说的,“殷因于周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8] 制度安排确定了新闻传播历史展演的舞台空间,规范着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没有制度的支持,新闻传播事业就失去了立身之基。

    同时,我们还须注意,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社会的主体都是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9]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种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10]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有着特定的利益诉求,具有特定的思想、意识、情感。正是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了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无意识的梦游者般的行为,而是基于特定立场和利益的自主的有意识的行动。梁启超曾经作过如此的表述,“历史为人类心力所造成,而人类心力之动因极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数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则其所产生之历史自亦与之同一性质”。

    [11]

对此,恩格斯做过更精辟的解读,“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12]

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从而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闻传播史也是新闻从业者及相关者自我意志的产物。虽然不是每个新闻从业者或相关者都能如愿,在个体意义上,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新闻传播思潮,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意识,相关者对新闻媒介的角色期待,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等,在相互交错、冲突、融合中形成合力,会在无形中划定新闻传播进化的轨迹,推动着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的演进。因为,如何建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制度,设定新闻传媒及从业者的活动空间,划清公共权力系统与新闻传媒系统彼此领域的界限,规制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等,都是在一定的新闻传播观念的影响下实现的。新闻传播观念的历史是一个“边界不定的研究领域,它需要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为它营构一个叙述的背景,也需要研究者在种种有文字的无文字的实物、文献、遗迹中,细心地体验思想所在的历史语境”。

    [13]

当然,一定时期的新闻传播观念,归根到底是一定时期新闻传播实践的产物,是新闻传播从业者及新闻传播相关者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且这种观念未必总是以完全理性化、系统化的形式展现,在许多场合甚至以具有浪漫情调的幻想出现。但它对于解读那个时代的新闻传播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历史学家赫伊津主张:“文明史应当像重视人口、税收数字和经济史一样,重视对美的梦幻和浪漫的幻想。”他又说:“当代人生活于其中的幻想具有一种真理的价值”。

    [14]

这种幻想连同系统化、理性化的思考,总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新闻传播活动的展开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因此,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史研究,应该透过新闻传播的表象,穿越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的屏障,潜入到水线下冰山的更深层的观念部分,这样才能科学地解读、全面地展现新闻传播发展、进化的完整脉络。三、历史进程中三大空间的交织和互动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及新闻传播观念的交融,形成了多维的一体化的新闻传播史。

    研究新闻传播史,必须首先正视历史发展演进的整体性,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子系统的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另方面则是整体对部分的制约,即多维整体的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的影响。单一的子系统的发展进化,不能离开整体的背景,更不能忽略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难以从其自身得到圆满的解释,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亦然。只有在相关子系统的互动和彼此制约中,才能全面地揭示其进化的动因及其规律。

    但是,研究者同时也要注意到新闻传播史各个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因为在低一级的层次上,子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所以,从整体上看,每个子系统,包括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及新闻传播观念等,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进化规律,都在“按其特定的节奏演进着”。

    [15]

就观念的发展进化而言,其决定性因素乃在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6]

但观念有时也会超前于客观现实,领先于、并且指导着后续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在王朝末期症状出现之后,新的观念会成为引发革命或改革的关键因素。美国传播史学者在研究独立战争的历史时认为,“如果把思想观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可以说革命到1775年就完成了。这样的话,战争只不过是保护新思想的手段而已,其目的是捍卫这些新思想,抵御那些不能接受新思想的人”。

    [17]

新闻传播观念也是如此,它虽然在根本上来源于新闻传播现实,是对当前新闻制度和传播实践的能动反映,但新闻传播观念有时也会先于现实,引领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指导着新闻传播制度的设计。17世纪初期,英国诗人、政论家约翰?密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美国独立战争前夕托马斯?杰斐逊关于报纸与政府关系的论述,都是作为现实新闻传播制度的对立物出现的,但由于代表着历史进步的潮流,最终为社会所接纳,成为建构自由主义社会新闻传播制度的指南。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通常与该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水平是一致的;新闻传播制度的设计,也受到当地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水平,及新闻传播观念的影响。在一个新闻传播事业极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在新闻观念落后的国家,不可能有先进的制度安排。当然,如果国家掌握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政党手中,还是有可能确立先进的制度安排的。这种制度安排能够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为新闻观念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反之,落后的新闻传播制度不仅会成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桎梏,还会限制新闻传播观念的发展。17世纪初期,英国实行的出版检查制度、特许出版制度,不仅成为英国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且成为限制新思想、新思潮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密尔顿就是因为出版了未经许可的小册子而受到国会的质询,这才有了《论出版自由》这篇影响深远的历史名篇。反之,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政府,特别是在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统治下,其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宪政安排,确保了报刊独立的政治法律地位,从而拉开了美国报业发展黄金时代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在美国占领军领导下进行的新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的影响,建立了适应和平宪法的民主的传播体制,从而保证了战后60年日本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新闻传播事业史虽然不等于新闻传播史,但它绝对是新闻传播史的主体部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除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播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先进的新闻传播观念,能够激发出新闻生产力的深厚潜力。19世纪美国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与当时报人的报纸产业化理念是分不开的。上个世纪末中国内地都市报崛起,与报业集团化的进程,也可从中国报人及党政领袖的新闻观念的转变中得到解释。而报业、广播电视业、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会促成新闻管理制度的变化,也会促进新闻传播思想的升华。此类例证,实在是举不胜举。

三维空间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媒介设计;三维网站;流体空间;结构;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00-07

当代网络传播是科学、技术与艺术高度的融合,其信息交互系统的网络节点由不同形态的网站构成,本文研究的是这些网站类型中将会逐渐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网站形态: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形态,表征着当代科学的最新进展:物理学的电子液态、化学的价键能态、生物学的DNA结构衍射流、热力学的耗散结构以及生成艺术的诸多形式。我们似乎可以说,在科学的意义上,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形态表征着自然界有机体与无机体在电子信息能量层面上的同一与融合,而在审美的意义上,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则表征着“天人合一”的自由意志审美活动。因此,对于这样一个由电子信息构造起来的虚拟现实空间模型的技术系统、运动规律、人机交互及其审美体验展开研究,显然具有一种交叉性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性质,而这种基础性研究对于当前的数字媒体理论而言,应该是极其重要的。

一、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结构形态

目前开始在网络上出现的三维网站一般被称为WEB3D,该技术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VRML(Virtual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即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是一种用于建立真实世界的场景或人们虚构的三维世界的场景建模语言,利用VRML可以创建具有动力学特性的物体,也可以描述物体的形状、色彩、材质、运动、摄像机镜头等等。WEB3D一词出自WEB3D联盟(Web3D Consor Ztiuln),其前身是VRML联盟。这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和发展Internet上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国际性的非赢利组织,主要任务是制定互联网3D图形标准与规范。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WEB3D简单地看成是基于Web的三维图形实现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的虚拟现实空间。WEB3D的关键技术由三维建模、实时渲染以及交互构成。除了VRML之外,目前WEB3D的实现技术还包括:Cult3D、ShockWave3D、Viewpoint、360全景、java3D、flash3D、html5等。

三维空间流体网站是三维网站中最具动态性的一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基于物理学的空间点阵动力学和计算机流体数值计算方法而生成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动态三维空间。这种动态三维空间注重于模仿现实环境中各种物体的流式运动,比如:水体、气体、雾体等等。这种流体式的虚拟空间构成三维流体空间网站,限于目前的网络带宽和普通计算机用户的硬件计算能力,真正在网络上运行的三维流体空间网站还较为稀少,大多为学术研究机构所拥有。但是,其流体空间形式在用户体验上的优势,已经开始获得较为充分的体现,这些基本上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的流体空间网站,主要由以下几种空间形式构成:

1 流体空间网站的类型

(1)二维流体空间网站

二维流体空间网站指基于二维平面的动态流体空间,这种流体空间只需要x,y轴两个方向的信息,相比三维流体空间要节省较大的计算量,所以流畅性是它最大的特点。但是,二维流体空间网站由于缺乏第三维空间的信息显示,其信息构成形式较为简单、导致用户的交互体验性较为单调。这种简单性从以下附图中的wonderwall室内设计公司网站ultrashoek公司网站中的空间流体形式可以较为明显地感知。

(2)外观式三维流体空间网站

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是指在二维空间流体网站基础上添加了一个维度(z轴),从而形成一个近似于现实空间的流体空间。三维流体空间能够承载更多来自现实空间的信息,不过,由于其信息丰富庞大,运行效率较二维流体空间网站要低。但是,用户可以在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上模拟现实的身体运动方式、随意改变观察角度,从而因网站上的流体外观肖似自然状态而增加沉浸性感知。

(3)可进入式三维流体空间网站

可进入式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在三维流体空间基础上添加了更具沉浸性的交互方式,用户可以在三维流体空间中与各类信息进行交互。用户的行为(比如行走等)可以引起流体相应的具有物理性属性的变化。这样的一个动态三维空间不注重模拟现实环境的特征,而是竭力模拟现实环境中各类物体的运动变化方式,从而引发用户的空间联想。流体碰撞属于流体力学中实现对复杂运动界面的精确描述的范畴,这种计算要求计算机具备极高的计算能力,针对目前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在网站中实现这种流体碰撞还属于实验阶段,但是在一些模拟软件中已经实现了这种复杂运动界面的精确描述。可进入式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因其视域全部由电子信息化的数学光点构成,因而可以和数据化的自然界或身体信息实现即时互。这样的一种技术特性,意味着在未来逐渐成熟的可进入式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信息,将统一为同质的电子信息,也就是麦克卢汉半个世纪前就宣称的Bit,而一个完全由Bit构建起来的空间模型,按照美籍学者崔振明的论证,是一个等同于现实的感知框架。如果我们同意他的这一论断的话,就意味着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构造的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而是一个由我们的身体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换句话说,一个有可能将生命体与生命体、生命体与非生命体融为一体的、介于生命感知与物质现实之间的一个独特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个体的生命信息将自由地注入他者的生命、注入看似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之中,进而获得即时的回应与反馈,使我们有可能在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物质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经由交流活动而生成的动态平衡。

2 三维空间流体网站的构成元素

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虚拟现实空间,所以它应该具备构造一个空间所需的基本元素,这些构造元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1)信息工具元素:工具元素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摄像机等目前通常在静态、二维网站上使用的显示信息的具体技术手段,在三维空间流体网站的结构顶层,目前也同样需要这些技术手段展示具体的信

息内容。

(2)空间构造元素:空间构造元素包括像素、几何体、运动、材质、数字视域、环境、能量形态等。具体而言,像素是空间构造的基本单元(unit),数学意义上的1、图形学中的点;几何体是点的扩张,它是对于现实环境的抽象化把握,只有依赖于这些几何体抽象,三维空间流体网站的空间才有可能被构建起来;材质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它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种身体感官对某一物体的综合印象,是大脑神经网络与身体五官联动而形成的对物体性质的认知,因此,在仿真的意义上构造材质,就必须能够输入人类身体的五官信息与虚拟物体信息进行交互,从而在信息的交互中形成对物体的身体感知,这样的一种感知方式,只有在完全由电子信息构建的三维空间流体网站上,才有可能实现。数字视域相当于计算机用户的眼睛,它能够扩展人类的视觉功能,导引用户进入三维流体网站的空间;环境指的是三维流体空间附上材质,与数字视域结合生成的空间属性,不同的属性能够引发用户不同的现实空间联想。能量指的是网站技术系统的动力,主要体现在流体空间的流动(运动)所生成的功,正是基于这样的功,三维流体网站的环境才得以如同现实空间一样地充满了涨落运动。

(3)空间点阵粒子元素。三维流体网站的空间其实是由大量的粒子在空间周期性规则排列组成的,网站技术系统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这些粒子,使其由空间点阵振动开始,进入点阵运动,生成流体空间,按照耗散结构的涨落规律,构造出一个具有动态效果的三维流体空间。我们看一下宝马公司网站的流体效果:

在这幅画面上,我们可以发现几何体、运动、材质、数字视域、环境、能量形态等空间构造元素,均依托于这些空间点阵粒子的运动变化而生成。计算机程序可以控制这些粒子的位置、形状、色彩、运动方向,从而将其转化成不同的空间构造元素,而这些空间构造元素的无穷组合,又能够生成形形式式的流体空间。在我们看来,尽管空间点阵仅仅是一种数学计算方法,但是,基于这种数学方法产生的空间点阵粒子在各种数学算法的支持下,特别适合于接收各类电子信息的输入,动态地构建起一个能够与现实世界各种信息连接的电子信息空间模型。

3 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结构特征

结构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它与组织、排列、连贯性、构架、秩序等词语紧密相关。不过,一般而言:“结构就存在于每一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无穷变数中;每一局部表现了整体,而局部的意义又由整体来决定。”就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结构而言,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结构中信息流动变化的整体性

任何网站都由不同的电子信息模块构建而成,如同一个建筑物,是由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域组合而成。在这样的一个建筑物里,整体指的是局部之和,局部不能等于整体。但是,就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电子空间结构而言,局部与总体是相等的。因为,构造网站三维流体空间的不是模块,而是一体化的、由无数粒子组成的电子空间点阵,这个电子空间点阵在各种数学流体算法的支持下,可以任意转化成不同的光学空间形式、加载上不同的信息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在这样的一个网站中,其核心的结构就是一个由数学化的光点构建起来的动态空间,这个动态空间,就其理论的意义而言,可以经由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任意转化成不同的信息模块,而不同的信息模块,亦可以随时转化成网站的整体动态空间。在这样的一个动态空间内,用户体验到的不再是各类信息模块拼建起来的信息内容,而是随着空间的整体性转化,体验这个整体空间在其某一凝固的瞬间所显示出来的信息内容,就如同我们无法分解生命的整体,而只能在生命的整体性流动中体验一个个瞬间中发生的事件一般。换句话说,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模拟的是一个生命系统的运动过程,而在此之前,由不同信息模块构建起来的二维、三维网站结构,其核心设计理念,本质上源自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理性中对自然界展开机械式拆解与组合的思维方法,构建的是一个凝固封闭的空间。

(2)空间结构中生命与非生命信息交互的动态性

从技术的层面考察,应该说,所有类型的网站构建的都是电子信息空间,尽管这些电子信息空间拥有着不同的空间形式。但是,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构建的电子信息空间,因为其技术基础是一个由电子微粒组成的动态空间点阵,因此,用户身体的生理心理信息,只要能够转化成相应的电子信息数据,就能够实时地输入这个动态空间点阵,与构成这个动态空间点阵的信息――电子数据化的自然环境与他者的生命信息产生交互运动,而这种交互运动,按照约・冯・诺意曼的说法,生物体的“神经系统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其本质是统计性质的。换句话说,它不是规定的符号、数字的精确位置问题,而是信息出现的统计性质问题,即周期性或近似周期性的脉冲序列的频率问题等等”。同时,按照薛定谔的解释,无机体所遵循的物理学定律,严格来说,都是以原子统计力学为根据的,因而也是近似的。“所有的原子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毫无秩序的行动,使得发生的少量原子之间的事件不能有规律地表现出来。只有在无数原子的合作中,统计学才开始影响和控制这些集合体(系统)的行为,它的精确性随着系统包含的原子数目增加而增加。”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认为,由有机体和无机体电子信息实时交互运动构建起来的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必然是一个遵循热力学能量运动规律而生成的、随机波动的动态空间。

(3)空间结构中信息显示的过程性

上述三维流体网站空间结构的总体性和流体性技术特征,决定了在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中,信息内容的显示方式不再是由用户根据自身的一致调用不同的信息模块,而是在这样一个空间的流变过程中,控制某一个时间片段,使其凝固成可以观察感知的空间,进而浏览分析这一个停滞的空间上承载的信息内容。当用户获得了这一片段式的空间信息内容后,可以松动这一空间,使其继续进入流变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空间不再是一种位置的移动,而是一种可直观化感知的时间形式,换句话说,用户在一个绵延不断的空间涨落过程中,体验到了时间――生命的流变。由此,我们意识到,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为我们构建的,是一个能够统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相互运动,以能量转换为基本统计单位的空间流动涨落模型。正是在能量运动空间模型的意义上,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在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展开交流活动。

下图表示的是一个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结构形式:

二、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中基于电子信息能量的动态交互方式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表现各异,但可以在基于能量统计的意义上互相转换,由此,我们一般将作为统计基本单元的运动物理量,称之为能量。能量以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生物能等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运动中,并通过作功、传热等方式进行转换。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作为一个连接自然界内

有机体与无机体的开放性电子信息空间模型,是由无穷的电子信息微粒――Bit聚合而成的。比特由英文Bit音译而来,是计算机空间内脉冲波形所传递的基本信息量单位。因此,这个由信息量构建起来的空间,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能量空间。当这个能量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时,其信息的运动方式,必然遵循经典力学的运动规律,成为一个封闭的力学空间,所有的运动完全是线性可逆的,换句话说,是一个完全可以由数学计算而精确控制的空间。但是,一旦这个封闭的空间与外界的信息(自然界内有机体与无机体的信息)直接相连时,其信息运动的方式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信息的运动将成为遵循耗散结构原理,成为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涨落而达到有序平衡。这样的一种运动方式,意味着“就是把生物学和物理学重新装到一起,把必然性和偶然性重新装到一起,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重新装到一起。”这也就是说,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在能量的层面上,其运动的方式是相同的,也是可以交互的。于是,这样一个似乎消除了生命与非生命体边界的电子信息空间,具备了以下几种空间运动特征:

1、开放的动态空间

一个孤立系统,将会发展到均匀、单一的平衡态上,呈现一片“死”的景象,只有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向有序化发展。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与其他类型网站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能够直接输入与输出自然界生命与非生命体信息的动态能量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在能量的层面上,它是等同于现实世界的。这样一种技术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不断与自然环境和生命体发生基于能量的信息交换,以保持其空间运动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开放性是生命体得以在自然界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的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只有维持其技术系统的开放性,才有保证该系统持续地对来自现实世界的各类能量信息进行储存、加工,分配和更新,以使得这样的一个信息空间模型能够保持与现实世界的同构运动。

2、远离平衡状态

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是一个多层次组织结构系统,其系统中的代码与单元、局部与整体、结构的各层级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而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由于系统的开放性而每时每刻都受到来自现实世界能量信息的扰动,从而产生标志无序的熵流,这就要求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引入负熵流,使其进入有序状态。这样的一个无序――有序――无序的非平衡动态过程,在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中用户的交互活动中,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用户能量信息的每一次进入,都会破坏网站空间能量的相对平衡状态,而这种非平衡状态的生成,又促使网站空间吸纳更多的用户能量信息,以期使能量空间获得相对的平衡状态。如此循环往复,整个网站的能量空间就在涨落过程接近临界点、跃迁为新的能量空间。

3、非线性涨落运动机制

按照普利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线性依赖关系,而是既存在着正反馈倍增效应促进发展,也存在着负反馈饱和效应限制发展。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各个构成单元,如底层代码、数据库、前端设计、信息流模块已经全部由标志信息能量的微粒(Bit)通过复杂计算而直接构建,可以与外部信息发生直接的交流,因此,其整体与局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可以相互转换的结构关系。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体中,任何一点外部信息的扰动,都可能引起总体的巨大变化。于是,连接着无数用户生命体和自然环境信息的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其运动不再是如同其他类型网站一般,通过线性的层级展开,而是不可逆地随机经由能量涨落而实现的,只有通过大量吸纳外部现实世界的信息能量,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才能维持其空间能量在有序与无序的涨落中获得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多样性,而只有获得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多样性,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才能仿真现实世界的运动方式,进而逐渐逼近现实世界的本源:一个由多样性构成的、依靠电子信息“熵”能量交换而维持动态平衡的空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将如何感知和体验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空间呢?

三、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用户审美体验

当我们审视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与用户身体之间的关系时,不由得想起公元前4世纪的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下来的、关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些信条:“万物的本原是单子(monad)或l(u-nit);由这个单子产生不定的2(dyad or two),不定的2是从属单子的质料,单子是原因;由单子和不定的2产生出各种数目;由各种数目产生出点;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生出平面图形;由平面图形产生出立体图形;由立体图形产生出一切可感觉的物体,产生出可感物体的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些元素互相交换就完全变成另一些物体,他们组合产生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换句话说,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我们身体所处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由数学构造起来的、属于人类身体感知领域的一个精神空间,而当代数字技术的出现,似乎正在令人吃惊地试图证实他这个非凡的思想。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则进一步推进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在他看来:“空间不是物体得以排列的(实在或逻辑)环境,而是物体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空间想象为充满所有物体的一个苍穹,或把空间抽象地设想为物体共有的一种特性,而是应该把空间构想为连接物体的普遍能力。”在此,空间就变成了一种身体能够感知和把握的存在,成为一种身体的体验,“体验揭示了在身体最终所处的客观空间里的一种原始空间性,而客观空间只不过是原始空间的外壳,原始空间性融合于身体的存在本身。成为身体,就是维系于某个世界。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身体首先不在空间里:它不属于空间。”于是,那个超验的永恒空间破碎为与身体共存的碎片,作为一个个局部的现象场而进入了生命――时间流动的变化之中。由于时间流动只有当下意义上的瞬间,而瞬间又只能在一个个连续呈现出来的现象场中才能被体验,至此,空间变成了时间,也同时转变为身体知觉的绽出。如果我们按照梅洛・庞蒂的思考用数字技术去构建一个时空模型,我们将同样吃惊地发现,这个模型几乎等同于目前正在出现于网络媒体中的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这个空间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内在感知,而是已经绽出为一个由物理性的电子信息构建起来的,可以被身体重复体验的流变空间。我们的身体一方面将感知到的现实世界信息转化成能量数据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个空间,另一方面又无休无止地将自我生命运动的信息转化成能量数据注入这个空间,从而使人类在这样一个可以容纳宇宙万物能量信息的空间模型中,挣脱沉重的物质世界外壳束缚,与万物的本源性构造展开无处不在的交流。这是一种为了生存对现实世界展开的科学探索,还是为了精神自由而创造的一种游戏方式?在这里,我们

似乎无法区分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究竟是一种科学工具还是艺术产品,但是,我们可以断言的是: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正在给我们创造一种满足内在自由意志的生存方式。下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用户进入这样一种类型网站所能获得的几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体验1:生命的无限创造活力一般而言,人类所制造的人工产品一旦完成,它就切断了与人类身体的联系,成为一个仅仅是存留着逝去生命印记的无生命物体。然而,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核心技术,是构造一个由电子微粒构建的空间点阵,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传感器等信息接口,连接外部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体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能量空间,一旦这些外部的信息停止了输入,网站空间就成为了一个僵滞的“死亡”空间。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所有输入的信息,就能够发现,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的信息,就其本源,都来自人类生命对其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转化,这也就意味着,一切输入到三维流体空间网站中的信息,无论表征的是自然界还是生物体,都是人类生命意识的外化形式。就这样的一个意义而言,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构造的,是一个人类通过其全部智慧和技术所理解和把握的现实世界模型。由此,三维流体空间网站就成为了人类调动自己所有的心智能力,投身于其中展开创造活动,又使其始终处于生成过程中的人工产品。因此,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用户,只要其将自己的生命信息注入这个网站,他首先体验到的,就是这个空间的在无数生命信息灌注过程绵延不绝生成的流变形式,进而体验自己身体内部所蕴藏的无限创造活力。

体验2:空间作为一种数学的计算与测量

当无数用户将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各类信息输入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时候,一个动态的信息空间就被构建了起来,这样的一个信息空间,既可以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形式,也可以是现实世界逼真的拟像。然而,无论显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空间是一种什么形态,由于其各类信息数据的仿真性,我们的身体感官将自动地将其认知为一个等同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当空间成为一种与现实空间分离的动态形式时,我们就将看到并体验到,我们的身体不在空间里。按照胡塞尔的说法:“就时空的形状而言,数学已经开辟出了一条道路,尽管是以双重的方式……借助于纯粹的数学和实践的测量技艺,人们能够对物体世界中的一切诸如此类的延展之物作出一种全新类型的归纳和预测,也就是说,人们能够从当时已被给定的和已被测定的有关形状的事件出发,以强制的必然性对那些未知的和直接的测量所永远达不到的事件作出‘计算’。这样一来,那种远离于世界的几何学就变成了‘应用’几何学,进而在某个特定的方面就变成了一种关于实在性的知识的方法。”这里的意思显然是,空间是人类用数学和测量等技术方法所创造出来的。当我们重读这段近100年前写下的文字时,内心的惊讶几乎是无法描述的:它似乎精确地预示了当代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设计理念:空间是一种数学的形式。

体验3:时间成为身体的内在自由意志

柏格森把时间分为两种:量的时间与质的时间。前者,是可以计算的、由数目排列起来的独立瞬间,其本质是一个凝固的空间。后者,即质的时间,则是心理时间。它是异质的、连续的、纯粹的、内在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绵延。绵延如同流动的水,它是不可测量的:“它是一种性质式的众多体,跟数目没有丝毫相像的地方;它是一种有机体的演化,而这演化尚未成为一种正在增长中的数量;它是一种纯粹的多样性,其中没有彼此判然有别的性质。简言之,内在绵延的各瞬间并不是外于彼此的。”在柏格森看来,这种意识的绵延,源自意识组织深层的自由意志,同时又导引出日常生活中身体的自由动作,这样的一个过程表明:“引起人们作出自由决定的正是整个的灵魂。有一个动力式的系列跟动作联在一起;这系列越能代表基本自我,则动作越是自由的。”至此,柏格森完整地勾勒出了时间的形式:自由意志――绵延――身体的自由动作。于是,我们又一次惊讶地发现,柏格森所描述的时间,几乎等同于三维流体网站所创造的、与身体动作紧密相连的流变空间。这样一个由电子信息构建起来的流变空间,表征的似乎正是一种纯粹的绵延,而这种纯粹的绵延,正导引着用户身体的自由动作。因为,当用户的身体动作以电子信息的方式持续地涌进这个空间时,他的自由意志完全摆脱了现实空间的物质约束而获得了充分的身体动作自由,这种在电子信息空间中完全自由的身体动作,带给用户的,不恰恰是一种对于生命自由意志的深刻体验吗?

体验4:生命与自然交流而生成的审美体验

三维空间篇9

摘要: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大量增加,大学生党员作为广大青年学生的领头人,其党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希望和党的事业的不可忽略的大事。本文用数学的三维空间的概念,来诠释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培养的理论:党性意识培养应从理论教育起步;从完善制度与落实监督着手;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引领大学生实现党性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培养;三维空间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而近几年来,大学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人数大量增加,高等院校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广大青年学生的领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经过自身长期的实践和磨炼,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党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仅仅能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更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希望和党的事业的不可忽略的大事。

在谈大学生党性意识的培养之前,先谈一个数学上的概念:三维空间。“维”这里表示方向。由一个方向确立的空间模式是一维空间,一维空间呈直线性,只被长的一个方向确立。由两个方向确立的空间模式是二维空间,二维空间呈面性,被长、宽两个方向确立。同理,三维空间呈体性,被长、宽、高三个方向确立。三维是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方向矢量构成的空间系。用这个三维坐标,可以把整个世界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下来。三维空间是数学上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把类似的概念应用到大学生党性意识培养的理论上来。那么,大学生党性意识培养的三维空间是什么呢?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识培养应从理论教育起步;从完善制度与落实监督着手;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引领大学生实现党性意识的提高。所以,以上的三条构成了大学生党性意识培养的三维空间:一维空间,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大学生的党性意识;二维空间,加强管理,健全制度;三维空间,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首先一维空间是对理论学习的重视和加强。因为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而反过来,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学习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生党员要保持政治的坚定性,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在现阶段每个学生党员都应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党的宗旨,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政治鉴别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只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相关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才能建立在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除了用这些党的理论来武装大学生党员,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对党的理论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要教会他们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维空间是基础,有了理论学习这样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再增加一个维度,加强管理和健全制度,那么就得到了二维空间。对于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除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之外,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本身也是对学生党员进行熏陶与教育的有效方式。当前,应致力于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健全和规范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考察培养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大学生党员违反校纪校规处理制度、预备党员转正考核制度、党员毕业生鉴定制度等。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管理要切实负起责来。在理论、思想、作风、纪律等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要求大学生党员严格遵守和各项规定,以及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凡是要求普通同学做到的,党员同学必须率先做到,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支部工作中,要充分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学生党员通过高质量的组织生活而提高党性修养。对学生党员在思想认识、实际表现中出现的偏差与错误,在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的基础上,严格组织纪律,严格批评和处理的制度,以严肃的党纪培养高质量的党员,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的需要。另外还要严格监督,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班级以及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大学生党员政治、思想、生活、学习、作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督促,从而保证其言行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和作风上的自觉性。

有了“理论学习”和“管理与制度”构成的二维空间,我们再延伸一个维度——“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大学生党性意识培养的三维空间。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示了教师的三项重要职能。传道,是说教师是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代言人和传递者,教师在自身理解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伟大意义的基础上,将其内化到个人的人格之中,再传递给年轻的学生,从而塑造他们的灵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授业”是教师把自己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基本技能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延续并得以发展。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更突出地体现出这种隐性的教育特征,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部位正是表现在“授业”的环节当中。“解惑”则要求教师善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解决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所以高校教师可以说是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教师的示范作用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担负着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加强大学生党性意识培养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学生除了在课堂中学习专业知识,更能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影响他们的成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模仿的榜样。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尤其要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学生党员专业学习和思想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党性意识培养的三维空间理论,从理论学习,管理与制度,以及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三个维度来诠释,层层递进,相互补充。大学生党员是高等院校学生主体中的精英,时代要求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列。只要大学生党员自觉培养自身的党性心理品质,建立健全心理调适和约束机制,时刻牢记自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就一定能够在广大青年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从而在高校形成一种氛围,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吴泳清.浅谈大学生党员党性心理的培养[m].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2(6).

[2]王为正.浅谈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5).

[3]龚毅.浅议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m].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6).

三维空间篇10

一、捕象炼意――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写作时首先要建构作者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心灵对话”平台。

勤于观察捕捉,融入自我人格。“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我们用聪慧的眼睛去观察、亲近客观物象,并渗入我们的审美体验;还要通过我们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使之融入我们的人格与情趣。如笔者曾要求每位同学从自然、社会等领域找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许多同学对此深感兴趣,于是斑斓多彩的“形象代言人”纷至沓来,如一位同学的“形象代言人”是牵牛花。

善于感知领悟,心灵互动对话。对那些具有个别性、真实性、新颖性的客观物象,我们要与之“对话”,把握其内涵,领会其意旨,探幽索隐,触类旁通,进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渐悟”境界,再广联系,巧延伸,深挖掘,把分散、朦胧的感悟点予以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或移于他物,或通于他文,忽然心窍顿开”,进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境界。如笔者校门口有两棵大树,一棵是根深叶茂的香樟树,一棵是枝干盘曲的木瓜树,许多学生对此熟视无睹,然而一位领悟能力强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从人才学上说,固然香樟树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而木瓜树也可能是偏才、怪才、奇才……

二、因意造象――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有“形”有“象”,还要有“意”的主观融注,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客观物象中,并使读者“心有戚戚焉”,这就需要我们――

营造富有创新的意象,做到“守正”和“出新”。“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积累大量的传统意象,如自然意象:月、霜、斜阳等(自然景观类),松、萍、杨柳等(植物类),蝉、鸿、杜鹃等(动物类);人或事意象:舟、灯、长亭等(人造物象类),凭栏、饮酒、折柳等(行为类)。同时,又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既对传统意象继承,又别出心裁,推陈出新,使看似平常的意象变得不寻常,从而将表达的意旨含蓄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