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产权十篇

时间:2023-03-20 16:11:35

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知识产权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网络技术;措施

一、网络知识产权概念

网络知识产权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又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书籍、照片、动画、音乐等等都可能成为保护的对象。

二、重视网络知识产权的意义

网络环境摒弃了传统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环境下的作品数字化、公开公共化、无国界化等新的特征。一旦作品被数字化,放在电脑或网络上,其传播、下载、复制等一系列的行为就很难被权利人所掌握,即使发生侵权,也很难向法院举证。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作品的著作权人以及传统形式的邻接权人与网络形式的传播者之间的权利冲突乃至纠纷。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和保守性,立法还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就在作者和传播者之间产生了不公平性。从而使网络资源的管理及网络技术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保护知识产权不是应付国际压力,而是我们民族兴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柳斌杰说,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是“扫黄打非”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对保护知识产权如此重视,首先是因为打击侵权盗版就是保护民族的创新能力,为全民族创造力的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其次,高举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帜,履行我们的国际承诺,树立中国政府讲信誉、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最后,依法规范文化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中国版权业健康发展,维护知识劳动者的合法利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必需的,也是必须的。

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1)行政保护。我国的行政保护,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某些比较严重违反知识产权法律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以及对某些知识产权向权利人予以授权等的行政行为。(2)司法保护。司法保护,是指对知识产权通过司法途径进行保护,即由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或国家公诉人向法院对侵权人提起刑事、民事诉讼,以追究侵权人的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以及通过不服知识产权行政机关处罚的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进行对行政执法的司法审查,以支持正确的行政处罚或纠正错误的处罚,使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切实的保护。(3)网络著作权保护。网络著作权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产生,其不须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批,也不要求发表或登记,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就自动产生权利,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在网络环境下,未经版权所有人、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许可,不得将其作品或录音制品上传到网上和在网上传播。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认网络传播为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明确规定了对著作权人的上网权给予保护。当作者依法将其作品上载后,访问者可以免费阅读和下载作品,但假冒他人作品,或未经权利人许可,对他人作品进行篡改和消除,则构成侵权行为。但网络信息很容易被他人复制、篡改和消除,从而造成对权利人的极大损害。对此,一是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著作权的管理规范;二是从责任制度上着手,即在无从追究真正的侵权人的情况下,追究网站、网络在线服务商的共同侵权责任。三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上传的网络作品的信息进行数字水印,其复制,下载等过程全程跟踪等技术保护,可以有效的打击盗版等侵权行为。四是构筑网络道德体系,道德是凭人内心的自我约束来作用,规范人的行为。(4)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security Gate

way),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5)加强域名的保护。域名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域名,即网址,是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地址,是为了便于人们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或访问某个网站而设计的。(6)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除了以上介绍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措施,还可以通过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数字水印和数字指纹等等。我们要在先进技术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同时还需要社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在法律框架内实现信息的自由共享。

参 考 文 献

[1]完善法规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到底[N].中国国门时报.2006-06-07

网络知识产权篇2

知识产权不能太脆弱也不能太强大

陶鑫良

新出台的《信息网络著作权条例》规定了网上传播一般作品适用“授权许可”模式。从而舍弃了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准法定许可”模式。

但是,笔者认为,“授权许可”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操作的,在经济上也基本上是不可取的。

首先,著作权保护期限是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几十年,在著作权保护期限内的几十年的报、刊、书的累积是海量的文献、海量的信息;站在这海量的文献、海量的信息之后面的是海量的作者、海量的著作权人;如要取得这海量的作者、海量的著作权人事先的“海量授权”和“海量许可”绝非易事,甚至是不可操作的。

如果坚持要求“授权许可”,那么尤其是对于近几十年来刊载在报刊上的、最新的但依法仍在著作权保护期间的这些最可宝贵的、最需要交流的、最可能利用的海量的作品和信息,都将因其不可操作的“海量许可”手续而无法上网,从而无法交流和利用。

所以,坚持作品上网必须全面适用“授权许可”,势必严重阻遏网上信息资源的拓展,阻遏科技、经济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会因此诱发与刺激盗版现象的滋长和蔓延,影响保护知识产权之公序良俗的形成和提升。

其次,因“授权许可”而寻找某一位著作权人(作者)的经济成本过大,寻找一位著作权人“在哪里?”的经济投入很可能是支付给这位著作权人的著作权许可使用之权利金数额的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再者,“授权许可”在时间上也往往是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因时间性较强的任务去寻找相关著作权人之“授权许可”,虽朝夕相待,或旬日必得,但却在时间上是无法把握和无法预测的,也常常是会耽搁时间和延误商机的。笔者认为,如果在网上传播一般作品(就是将计算机软件作品等特殊作品除外)适用“准法定许可”的有关规定,那么,既保护甚至增大了著作权人因此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益和机会,又能汇聚各种力量迅速拓展网上信息资源,促进科技、经济、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还能有效阻遏盗版侵权,有利于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知识产权不能太脆弱,否则会压抑信息的产生;知识产权不能太强大,否则会阻遏信息的传播”。

笔者建议:改革传统的著作权授权许可法律制度,实现以当事人保留例外的网络传播作品的“准法定许可”著作权法律制度。

因为,“准法定许可”模式,既符合法理事理,又符合实践规律,是实现利益平衡、利益协调、利益趋同的合理方向和优化方案,从根本上讲,形成和成形这一新的国际惯例,不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发展,而且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以“准法定许可”模式作为网上传播一般作品适用的合理规范,应当是发展中国家在当前国际形势的“有限空间”内设计、制定本国著作权制度时的优先考量;也可能最终发展成为新的国际“交通规则”和“游戏规则”。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谁在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

王 迁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赋予著作权人、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的一项新的“专有权利”。它原本是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需要而产生的,但网络技术的复杂性却又使它在现实中的适用远较传统“专有权利”困难。

在过去的两年中,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与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对正东、华纳和新力唱片公司对chinamp3.com网站提起的三讼做出的结果相同,但理由迥异的判决,最高法院对“新力唱片公司诉济宁之窗信息公司案”所做出的《批复》、北京海淀区法院对“步升音乐公司诉百度案”所做的一审判决,以及“步升音乐公司诉飞行网案”均在司法界和学界引起了巨大争议。

这说明对什么是“通过网络公开传播作品的行为”、何种行为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权或间接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尚缺乏统一认识,会妨碍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地保护著作权并维系权利平衡。界定“网络传播行为”是认定相关侵权行为的前提。

《著作权法》将“信息网络传播权”定义为“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显然,构成“网络传播行为”必须符合两个要件。首先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正如只要书店将书籍放上书架供消费者选购就构成“发行行为”,无论是否有消费者曾经购买,只要将作品“上传”至或放置在网络服务器中供下载或浏览就构成对作品的“提供”,无论是否有人实际下载或浏览。

其次,行为的后果是“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行为”。这种行为必须是“交互式”传播,使公众能够以“点对点”的方式“按需”“点播”作品,这是“网络传播行为”的本质特征。如将对交响乐的演奏录制下来并制成HP3文件“上传”至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器之后,任何用户即可在任何一网的计算机上(自己选定的地点),在任一时刻(自己选定的时间)点击下载HP3文件或在线收听。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网络传播是以“服务器一客户端”架构为基础的。然而,近年来新出现的P2P(英文Peer to Peer,即“点对点”的简称)技术却使得信息传播摆脱了对专业服务器的依赖。

本人认为,主动将作品置于P2P软件划定的“共享目录”之中,这种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也缺乏“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等其他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实施此种行为,都将直接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应承担停止侵权的法律责任。若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还应承担赔偿著作权人损失的责任。

必须看到,当网络系统中存有侵权材料,或被链接的材料侵权的事实已经像一面鲜亮色的红旗在网络服务提供者前公然地飘扬,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仍采取“鸵鸟政策”,像一头鸵鸟那样将头深深地埋入沙子之中,装作看不见侵权事实,则同样能够认定至少“应当知晓”侵权材料的存在。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专家

对网络侵权司法管辖的几点看法

李志强 沈 维

众所周知,涉及网络侵权案件从最初的域名抢注,到现在的网上著作权侵权、网上诈骗、黑客恶意攻击等,互联网法律问题已涉及刑事、民事、知识产权等诸多法律领域。这种

新型的案件给传统的法律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其中,对于网络侵权的司法管辖,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我国传统的司法管辖理论是以地域、当事人的国籍和当事人的意志为基础的。

网络侵权这个新型侵权类型的产生,对于传统的司法管辖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表现在:司法管辖区域界限的模糊化;侵权行为地的难以确定化;“原告就被告”原则的困难化。

综合互联网络的特点和中国目前自身的特色,笔者认为应该在以被告住所地作为网络侵权行为的优先管辖地情况下,可以以侵权行为地和原告住所地加以辅助。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1、“原告就被告”原则,既有利于防止原告滥用诉讼权,又有利于法院传唤被告参加诉讼,有利于调查取证和判决的执行,故被各国普遍采用。

在侵权行为人身份确定的情况下,原告应按照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则规定在被告住所地提起侵权之诉。公民以户籍所在地为住所地,法人以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地。

2、由于网络全球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侵权常常表现为跨国的纠纷,为了保证各个国家的司法管辖权,维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将原告住所地作为辅助管辖的基础是合理可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民事诉讼管辖原则的初衷来看。我国的一般管辖原则是“原告就被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原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处理网络侵权的管辖上却不够完善。网络作为一种时展的产物,为侵权行为人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侵权手段,如果针对涉外或者难以确定被告的侵权案件,仍然以“原告就被告”原则为基础,会使得原告为了一个案件而疲于奔命,这有违管辖的初衷。

(2)从最密切联系的原则来看。在管辖问题上,我们常常会考虑最密切联系地原则,对于确定合理的管辖法院是很有效果的。在网络侵权案件中,原告与网络侵权联系是最为密切的,而且网络侵权的结果往往在原告的住所地表现得最为明显,所以以原告住所地作为辅助管辖有其合理性。

(3)从保证国家司法权角度来看。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导致了网络侵权往往涉及了国际性,跨国的纠纷十分繁多。为了保证国家司法管辖权,维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将原告住所地作为一个重要的管辖原则。这样对于实践中处理国际之间的网络侵权纠纷十分有效。

故以原告住所地作为辅助管辖地可以大大方便诉讼双方,避免寻找侵权行为发生地、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技术难题,节约诉讼成本,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尽早实现。

网络知识产权篇3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侵权责任

知识产权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在其著作中提出,后由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Ll传统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的新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内涵。

一、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现状

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较而言,网络知识产权更突出的是知识产权的存在、使用环境为计算机网络环境。网络知识产权是曲于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其具有传统知识产权的特性,如无形性、专有性等,但是由于其产生的环境的特殊,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网络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更明显;网络知识产权的共享性与专有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更突出;网络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更淡薄等。

网络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但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触目惊心。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个人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中有1/3以上为盗版,盗版软件给全球软件产业带来的损失比2003年增加了40亿美元。另有调查结果显示,从全球不同地区的盗版率来看,目前亚太地区的软件盗版率为53%,损失总额为75亿美元;东欧的盗版率为71%,损失21亿美元;而西欧的盗版率为36%,损失96亿美元;北美市场的盗版率为23%,损失72亿美元;拉美国家的盗版率为63%,损失13亿美元;而中东与非洲国家的盗版率为56%,损失10亿美元左右。从不同国家的盗版率来看,中国与越南的盗版最为猖獗,高达93%

根据2009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显示,视频网站侵权、网店侵权等涉及互联网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高发,仅2009年上海法院受理以视频网站经营者为被告的侵犯著作权纠纷一审案件有200多起,可见,对网络知识产权加强保护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二、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方式按照传统的知识产权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网上侵犯著作权主要方式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网络著作权内容侵权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网页内容完全复制;二是虽对其他网页的内容稍加修改,但仍然严重损害被抄袭网站的良好形象;三是侵权人通过技术手段偷取其他网站的数据,非法做一个和其他网站一样的网站,严重侵犯其他网站的权益。

(二)网上侵犯商标权主要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也成为贸易的手段之一,在网络交易中,我们了解网络商品的唯一途径就是浏览网页,点击图片,而网络的宣传通常难以辨别真假,而对于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仍然进行销售,或者利用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商品的包装、广告宣传或者展览自身产品,即以偷梁换柱的行为用来增加自己的营业收人,这是网上侵犯商标权的典型表现。网购行为的广泛性,使得网店经营者越来越多,从电器到家具,从服装到配饰,应有尽有,而一些网店经营者更是公然在网络中低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的销售行为甚至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三)网上侵犯专利权主要方式

互联网上侵犯专利权主要有下列四种表现行为: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

三、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责任

网络知识产权篇4

【关键字】网络知识产权存在问题保护对策

一、网络知识产权概念与特点

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形态,是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谓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具体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而著作权包括版权和邻接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商号等,这是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知识产权应运而生,知识产权的概念、外延被扩大,知识产权内涵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被纳入知识产权的调整范围,统称为网络知识产权。据调查,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网络使用的人数如此众多、范围如此之大,滋生了诸多法律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网络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加以明确。

网络知识产权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

网络知识产权特点表现为:

1、无形性,网络上的一切智力成果都表现为数字化的电子信号,我们可感知的只是计算机终端屏幕上的数据和影像;

2、专用性,网络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对其智力成果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3、无国界性,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的信息是公开、公共的,致使网络知识产权无国界之分;

4、时间性,相关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受到时间的限制。超过规定的时间,就不再得到法律的保护。

网络知识产权有除了具有无形性、无国界性、、时间性特点外,更呈现出网络自身的公开性、匿名性、传播性等特点,在给人们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滋生出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则更加突出。在平时我们下载文档、音乐、或者影视剧都是极其平常的事情,很多流行音乐、热门影视在刚刚出炉不久就会被“炮制”,我们就可以很快捷的在一些相关网站或者使用搜索引擎而下载到,而疏不知这其中却涉及到了许多知识产权问题。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与越南的盗版最为猖獗,高达93%。网络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的网络商业模式,使互联网成为知识产权纠纷高发区,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案件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对网络知识产权加强保护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三个问题

(一)网络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都是相当薄弱的。

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2009年备受关注的“谷歌侵权事件”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揭开的仅仅是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混乱现状的冰山一角。在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下网络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缺乏可依据的统一标准。突破传统的固有模式重视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必需的也是必须的。而沸沸扬扬的百度文库事件事件也将百度推到了风口浪尖社会上关于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的议论也再度热烈了起来。

(二)网络侵权不良影响的广泛性。

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和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决定了网络侵权影响的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在网络环境下一条侵权言论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就能传遍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其不良影响也会随之遍布全世界。

(三)网络侵权责任的界定困难。

1、因为侵权行为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搜集证据也只能是在网络上进行,因此取证工作非常困难,因为不可能对于侵权行为做到时时监控,所以在没有达到事实性犯罪的情况下,我们这种监控行为也是违法的。而且对于目前的网络状态来说,做到这种实时监控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网络侵权行为取证十分困难。

2、网络上的信息不透明性。网络上很多的信息都是匿名的,使用者只是一个ID,真实信息等都无从考证,基于这一点,曾经有的城市出台了所有网店实名制的制度。对于其效果还有待观察。正因为网络上的信息不透明,致使发现了侵权行为却不知所人所为,无从追查侵权人。

3、网络侵权案件不仅涉及到网络内容的提供商而且还会涉及到网络服务提供商如果载有侵权信息的网页被链接其责任涉及范围还要更加广泛其责任认定也将更为复杂。

三、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策

(一)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加快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尽管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使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趋于完善,为对知识产权实行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但是相应的有关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大多以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法律位阶相对较低。而且,现在法律法规中并没有网络知识产权的概念,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零散见于各个法律规范中。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人的相关权利。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实际操作中,网络知识产权纠纷的取证问题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一大难题。

(二)建立强大的知识产权侵权应对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对网络侵权行为严格打击和取缔;加强网络监管技术的研发工作,为防止网络侵权提供强力有效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防止网络信息的失密和篡改等。另外也要做好把关工作,及时制止侵权信息的传播。

网络知识产权篇5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侵权责任

知识产权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在其著作中提出,后由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ll传统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的新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内涵。

一、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现状

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较而言,网络知识产权更突出的是知识产权的存在、使用环境为计算机网络环境。网络知识产权是曲于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其具有传统知识产权的特性,如无形性、专有性等,但是由于其产生的环境的特殊,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网络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更明显;网络知识产权的共享性与专有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更突出;网络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更淡薄等。

网络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但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触目惊心。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个人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中有1/3以上为盗版,盗版软件给全球软件产业带来的损失比2003年增加了40亿美元。另有调查结果显示,从全球不同地区的盗版率来看,目前亚太地区的软件盗版率为53%,损失总额为75亿美元;东欧的盗版率为71%,损失21亿美元;而西欧的盗版率为36%,损失96亿美元;北美市场的盗版率为23%,损失72亿美元;拉美国家的盗版率为63%,损失13亿美元;而中东与非洲国家的盗版率为56%,损失10亿美元左右。从不同国家的盗版率来看,中国与越南的盗版最为猖獗,高达93%

根据2009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显示,视频网站侵权、网店侵权等涉及互联网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高发,仅2009年上海法院受理以视频网站经营者为被告的侵犯著作权纠纷一审案件有200多起,可见,对网络知识产权加强保护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二、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方式按照传统的知识产权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网上侵犯著作权主要方式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网络著作权内容侵权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网页内容完全复制;二是虽对其他网页的内容稍加修改,但仍然严重损害被抄袭网站的良好形象;三是侵权人通过技术手段偷取其他网站的数据,非法做一个和其他网站一样的网站,严重侵犯其他网站的权益。

(二)网上侵犯商标权主要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也成为贸易的手段之一,在网络交易中,我们了解网络商品的唯一途径就是浏览网页,点击图片,而网络的宣传通常难以辨别真假,而对于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仍然进行销售,或者利用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商品的包装、广告宣传或者展览自身产品,即以偷梁换柱的行为用来增加自己的营业收人,这是网上侵犯商标权的典型表现。网购行为的广泛性,使得网店经营者越来越多,从电器到家具,从服装到配饰,应有尽有,而一些网店经营者更是公然在网络中低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的销售行为甚至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三)网上侵犯专利权主要方式

互联网上侵犯专利权主要有下列四种表现行为: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

三、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责任

(一)民事责任

要确定民事责任的承担,必须对归责原则进行分析。归责原则是确认不同种类侵权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标准与准则,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分析,即为了确定归责原则,归责原则决定着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以及方法,可以说,归责原则是网络知识产权

损害赔偿责任的核心。而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则是过错责任,对于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我国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的管辖权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计算机网络著作权解释》中还规定了网络服务者的一般侵权责任:提供内容服务者对著作权人要求其提供侵权行为人在其网络的注册资料以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追究其相应的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足々门用于故意避开或者破坏他人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的方法、设备或者材料,而上载、传播、提供的,依照《著作权法》第47条第六项的规定,追究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民事侵权责任。

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民事救济,主要可以采取请求停止侵害和请求赔偿损失。而损失的赔偿金额的计算,可以参照《著作权法》、《商标法》与《专利法》中对于侵权赔偿额的规定进行确定。根据《著作权法》与《商标法》的规定,侵犯著作权、商标权的赔偿数额确定的方法为:依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依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实际损失、违法所得均不能确定的,法院依侵权行为情节判决50万元以下的赔偿:述赔偿数额中应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专利法》中对于专利权侵权的赔偿损失数额的确定方式为:依权利人所受损失确定;依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确定;损失或违法所得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1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赔偿。

(二)刑事责任

我国自2000年起,先后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明确规定利用百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并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侵犯软件著作权的刑事责任以及对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作了详细规定。2004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从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实际需要出发,降低了知识产权犯罪的定罪标准。同时还增加了一个规定,就是违法所得达到三万元的,也要定罪,对单位犯罪定罪的数额标准由原来是个人犯罪标准的五倍降低为三倍。例如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侵权的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行为。如果行为人通过网络销售侵权复制品,根据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则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行政责任

现实的网络侵权中常常会涉及到侵权人的行政责任,例如对销售盗版图书行为,可以由工商管理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19条规定了网络侵权人的行政责任,例如第19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定的不足

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发达国家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关注并都在积极地寻找对策,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美国早在1995年即提出了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报告,并于1998年10月颁布了《千禧年著作权法案》;欧盟执委会于1996年9月颁布了《信息社会著作权及相关权绿皮书(增补)》;1996年12月20日联合国下设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了由近160个国家的专家制定的主要涉及作者在计算机网络上权利的(wipo版权条约》和(wipo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此外,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

为适应数字技术下网络环境对知识产权的挑战,我国已先后出台了若干法律规范、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包括2001年lo月27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正、国务院2002年1月1日修正后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l1月22日通过的《关于

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年10月15日施行的《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04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国务院通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及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等等。

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从民事、刑事以及行政方面都在各自的适用领域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而言,我国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例如由于侵权行为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则证据的搜索与保存问题便成为操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在传统情况下,对于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危害后果主要以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等因素来判断。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侵犯著作权犯罪危害后果的判定主要即是依据数额确定的。根据其第2条第1款的规定,个人违法所得数额、个人非法经营数额是判断该罪的主要依据。但在网络环境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仅仅从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来判断还远不足够。很多情况下,行为人虽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数额很少甚至没有,但其社会危害性却可能极大。此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可能体现在侵权规模上,而判断侵权的规模除了要看侵权金额的大小,更要看制售侵权品的数量和范围。可见,与非网络环境下的侵权行为相比,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因其侵权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使其社会危害性往往更大,但许多严重侵权行为在金额上却达不到标准。

五、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加快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如上所述,尽管我国已经有相应的有关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是此类法律法规大多足以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很少是由全人大常委会通过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这就说明有关网络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在法律位阶上并不高。此外,由于网络知识产权包括网络著作权、网络商标权以及网络专利权,现有的法律规范中并没有网络知识产权的概念,因此,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零散见于各个法律规范中。由于著作权侵权行为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较为常见,目前针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较商标权与专利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更多,需要加强对商标权与专利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而对于在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中的相关问题,例如证据问题,也应在《证据法》中加以规定或以其他形式规定。

(二)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网络交易平台不能游离于法律监督之外,网络交易平台的经营者,应当借助技术手段对交易各个阶段进行监控,在其设计的网络交易流程中加人知识产权审查程序,采取审核卖家真实身份信息、交纳保证金、提高进人门槛、追究售假责任等措施,对于权利人的投诉建立处理反馈机制,做到网上商品交易可查、可控、可问责,及时发现并制止相关侵权行为。

(三)提高公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道德意识和技术手段

法律是一种外在约束,要起到根本警示作用还要依靠道德。因此,除了要从形式上完善立法,实践中打击侵权行为之外,更要设法提高网络传媒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更要倡导和鼓励互联网商家和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上基本秩序。例如对于提供网络服务商,在发现用户有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的行为时能够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能自觉自发自动地维护网络秩序,抵制、举报、打击网络侵权行为。

在强调法治、德治的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技术措施,加强技术监督的力度。例如通过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防止网络信息的失密和篡改等。

网络知识产权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 网络 保护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在互联网上创造的“智力成果”越来越多。转载他人的作品是否涉及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果作品是自己的,如何监控别人的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外国人的侵害,又应该找什么部门去监管?如果下载别人的资料属干侵犯知识产权的话,那网络又如何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些种种的问题都告诉我们,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相当复杂并且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1、目前网络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1 .1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未经作者许可,任意上传他人的作品、窜改他人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抄袭他人的作品,窃取他人劳动成果。作品上网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作品的数字化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作品载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并不影响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因此,被告未经允许将原告作品上载到网际网络上,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的报酬权。

1 .2非法链接

    将他人的网站内容链接到自己的页面下,当作自己网站运营的一部分,或者以商业为目的,侵人到他人服务器,非法占用和使用他人网络资源o}z}2010年7月,国家电子商务协会对外公布了一批网络违法医疗广告,其中不乏像搜狐、网易这样的大型知名网站也提供有非法网络链接。在搜狐网健康频道,只要点击“高血脂、高血压新突破”、“气管炎、哮喘全新突破”、“我国治肿瘤获重大突破”等文字链接,就能进人打着医疗机构名义兜售“神丹妙药”的网页、网站。而这些网站提供的全部都是虚假的信息:虚构编造广告审查批号、兜售假药等等,严重欺诈、坑害消费者。

1 .3流氓软件

    流氓软件主要是跟随一些下载量大的网站或软件,在用户不在意的情况下强行或者隐蔽的装入用户电脑,从而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弹出广告、强制用户链接到特定的内容也是现在网上司空见惯的事。据《安全报告》透露,某国内网站借助流氓软件偷换用户的,在短短两个半月里全球排名从零上升到前500位。

1 .4恶意抢注域名

    域名在网络上能起到类似商标的作用,注册人将他人的商标.企业名称、商号特别是一些著名企业已形成品牌效应的词语抢先注册为自己域名,然后向商标所有者或是该商标所有者的竞争者出售、出租或通过其他形式转让,或是通过故意制造混淆,诱使互联网用户访问该域名持有人的网站或其他网上地址从而谋取暴利,使得商标权人蒙受巨大损失。

2、网络知识产权的特点

2 .1调查取证难度大

    网络上的资源异常庞大,其真实性和时效性都有待考证,一旦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就必须要经过调查取证这个环节,很有可能,当时的网页已经不存在或者已经被更改,那么取得有效的证据相当困难。

2 .2地域不局限

    有了互联网,全世界可谓真正的连通了起来,信息也实现了真正的“无国界”,这对于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是十分便捷的,但是无形之中却也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有的侵权案件甚至涉及到国际仲裁机构的组织与协调,跨国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

2 .3专有性淡化

    知识产权本身具有专有性,属于知识产权的所有人,但是进人了互联网之后,这种专有性变得淡化了很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破译密码获得私有资料,知识产权不再“专属于我”。

2.4极易复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所有的信息在计算机中都以二进制0和1的形态出现,这使得对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复制变得异常容易,而且能够做到与原版丝毫不差,这就大大增加了非法复制非法窜改被保护对象的可能性。

3、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1] [2] 

  目前,侵害网络知识产权的事件不断发生,要减少最终杜绝这些侵权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强公民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保护自己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

    加强公民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保护自己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与高校专门开设知识产权的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得我国公民能够进一步的知法、懂法、守法。

.建立健全关于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

    年月日,国家版权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同年月日正式实施;年月日,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年月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都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互联网新事物的不断出现,现行的这些法律条例仍然不能满足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目前状况,制定专门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明确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并且能够定期把新出现的媒体对象纳入其中。制定保护的法律法规,制裁侵权行为,并能够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利用技术手段防止侵权行为

    现有的手段有:防火墙技术、智能识别技术、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加密技术、数字指纹技术等。早在$年,IBM和NEC两家公司就将各自的“水印技术”集成合并,共同为DVD制订了第一个版权保护标准。若能够将这些单一的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再加上能够研究出更新更有效的保护技术,那么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容易得多。

.加快培养网络管理的专门性人才

    网络管理人才是整个网络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高超的网络应用技术,还需要懂得法律,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法,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不受侵害,才能保障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学习国外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好的经验

    关于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外比中国要早几十年,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丰富的案例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若能够“取其精华”,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将走的更快更好。

、结语

网络知识产权篇7

论文摘要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网络的发展前所未有。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的交往、信息的传播、知识的传承很大一部分依靠互联网。但网络知识产权不断发生,侵权方式多样、复杂,追责难上加难。研究此问题,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网络 知识产权 保护 法律

自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从QQ到飞信、到MSN、到微信、到微博,网络受众越来越多。互联网本身容纳了丰富的信息量、迅捷的传输速度、极大的传播范围,是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交流方式和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网络技术显然打破了原有的媒体传播格局,在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使权利的分配和利益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只有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使网络秩序良好运行,才能使人们更好的使用网络。

一、网络知识产权概述

“创意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政策制定者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英国创意产业之父、创意集团和创意商学院的主席约翰·霍金斯在2005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因此知识可以产生价值、可以成为交换的商品。利用知识的投入换来报酬便产生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由于价值高,侵权事件屡见不鲜。知识经济必然带来知识产权保护上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许多发生在技术发展迅速的网络应用上。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便应运而生。

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遭受巨大的冲击。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把通过民事诉讼完成。而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的表现为数字化、公共化、无国界化等一些新的特点。一旦侵权发生,举证困难,无法维权。由于网络受众不特定且人数众多,而我国对网络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落后于实践发展,因此人们保护意识不够,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二、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表现

上文已提到,基于网络时代的特殊性,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也有特殊表现。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网页、网站抄袭复制

现代社会,个人有网页,政府有网页,公司有网页。而每一个网页都是一个个体生活、思想的汇聚。一个网页一般都是由文字、图画、录音、活动影像等多媒体的元素构成。而其中的每个元素都是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由于网络运营商的技术不够成熟或者缺乏保护意识,致使抄袭和复制不断发生。

(二)免费上传和下载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将他人作品上传到虚拟空间需要得到作者的授权,支付一定的报酬。而大部分的网站并没有经过此程序便随意上传他人学术论文、音乐作品、摄影作品、录像作品等。

相当于上传,下载侵权的情况更为普遍。将网络运营商上传的他人作品下载或者他人在网络上原创的作品下载,未得到权利人的许可,又不属于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时,就已经构成了侵权。

(三)非法链接侵权

网络链接可以增加网站服务的多样性,同时节省成本,其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普通链接一般不够成侵权,而当提供链接通道的服务者在知道链接指向的是侵权作品时,有义务及时停止链接通道服务以“抑制侵权”,否则构成网络知识产权的帮助侵权。

(四)域名抢注

在知名商标、商号等未注册域名之前,未经许可抢先将其注册为域名,而注册者并不使用,仅仅为出售、出租或转让以谋取利益。当然,不乏有居心叵测者为损害他人名誉而恶意抢注。

以上仅是几种常见的侵权方式,除此之外,P2P软件侵权、网络游戏侵权等也时有发生。

三、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

(一)立法现状

目前国际社会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法律手段;二是技术手段。技术手段并不牢不可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更新的技术破解保护技术。因此法律的保护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世界贸易组织所指定的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版权条约》和《录音制品条约》,早就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本国相关法律的重要参考依据。美国也于1998年通过了《数字千年着作权法》,欧盟也已适时的颁布了《信息社会版权指令》。当然,我国也在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立足本国国情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寻求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为越来越繁荣的网络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早就于2001年修改了《着作权法》。2005年,首次的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建设“创新国家”,以及将打击侵权盗版的剑锋直戳网络领域。国务院在2006年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且承诺在条件成熟时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措施,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些信息都表明了我国想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决心。

(二)保护对策

网络中的侵权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根治此问题。对中国而言更是如此,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尚未解决,新型的侵权问题迎面而来。因此要有相应的对策才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具体来说,应当在法律、技术、宣传、道德等几方面进行规制。技术手段和道德手段不做过多论述。而宣传手段是指,通过法律宣传加强人们的产权保护意识,让大众了解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并不是盗版可以节省人们的消费,而是盗版危害的是大众的利益。最重要的是通过法律手段和制度完善进行保护。

首先,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WCT中的一些规定,根据上文所分析的网络版权保护的新特点,适时的赋予网络版权人新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包括:作品传输权,即网络运营商,具体来说就是网络在线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征求版权人的同意后,支付一定的报酬,再通过网络向公众传输作品;禁止反措施权,所谓反措施,是指对版权人数字技术作品的“加密”进行未经许可的“解密”。一般来说,解密者是通过解密的方式盗窃版权者的劳动成果,将作品出卖、出租给无权的复制者进行非法营利,因此持有此目的的解密者虽然并未直接实施复制行为,但这种解密行为本身已经构成侵权;权利标示的权利,指赋予版权人在其作品上标识以数字或者代码显用于彰示版权的权利,所标识的作品未经版权人许可,即禁止他人使用和删除、更改。

其次,完善立法和制度。应尽快对我国的网络著作权立法和制度进行完善。首要的是成立能够进行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应的集体管理机构。这种集体管理机构,可以解决国内侵权也可以解决国际侵权,也可以作为著作权人的发言人同网络运营商就著作权的授权事宜进行洽谈。这种方式尤其显著的存在价值,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网络运营商与个体的著作权主体进行的洽谈,避免了这种大量的谈判所带来的时间、精力、物力、人力上的巨大浪费,一方面也会显著提高个体著作权主体的谈判地位和实力。

再次,应完善证据出示制度,以及进一步加强有效证据的固定和证据收集。我国的证据法并没有对电子证据做出完善的规定,司法解释也并没有详细的解释,使得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的使用存在同案不同用的情况。在我国电子证据立法不完善的司法现实下。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电子证据,QQ聊天记录、复制痕迹、下载路径、IP地址收集等都应该作为有效证据予以采信,但是必须在不侵犯他人隐私情况下进行收集,具体的操作的方式应当由立法者进行完善。现今的司法实践中,在一些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的的侵权纠纷中,原告在诉讼之前就有意识对侵权证据进行固定和收集,并由公证人员对该证据进行现场公证,该做法值得权利人在维权时借鉴。

最后,对破坏、避开著作权法律措施的行为进行法律责任追究。法律的运行不在于惩罚,而在于人民的遵守。但是如果破坏法律规则,势必要受到法律的追责,才能保证法律的良好运行。因为网络的科技化和高端化,技术人员很容易通过新的手段避开法律规定。因此,有必要对侵权行为进行打击,使得权利人受损的权益得到救济。

四、结语

网络知识产权篇8

关键词:网络组织;知识产权;结构范式;许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56-05

引言

近年来,由于竞争环境的不断升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无论是外部表象还是内部机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运营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边界也变得模糊,产业分工逐步细化,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网络逐渐形成。环境变化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贸易成为企业的基本业务之一,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有形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一件复杂性产品的制造商来说,它的研发、制造离不开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最终产品的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则是由零部件的知识产权组合而成的。比如,在联想ThinkPad系列笔记本电脑上,能够看到Microsoft、Intel、IBM等公司的商标。由此,企业集团、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网络等组织形态开始出现并日趋普遍,专注于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开始深入合作,形成一种新型的、由知识产权节点构成的网络组织——企业知识产权网络。

知识产权网络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却略显滞后。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专利丛林[1](Patent Thicket)、专利池[2](Patent Pool)、专利组合[3](Patent Portfolios)等领域,从微观的层面上考察企业之间的专利合作与交易,未能延伸到网络组织的层面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知识产权节点之间复杂、深入、立体的联结关系和治理模式进行探索,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空间。

本文在对企业知识产权网络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其结构范式的构成要素和联结方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分析了知识产权联盟的类型。

一、 知识产权网络结构范式的内涵

(一)知识产权网络的基本概念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4]。按照《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定义,下列权利构成知识产权:著作权与邻接权、专利权或(和)发明权、发现权、外观设计权、商标权及其他标记权、反不正当竞争权以及其他由于智力活动产生的权利。

在现代产业结构中,传统的纵向一体化企业逐渐纵向解体,产业组织随之网络化、模块化,以专利权或(和)发明权、外观设计权、商标权及其他标记权等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成为了联结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纽带,因此知识产权开展的管理活动成为促进产业创新和演进的重要力量。从高端装备制造业到信息产业,皆呈现出垂直分离、合作竞争、协同创新、分布式制造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至此,基于知识产权联结而成的网络形成。知识产权网络(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Networks,IPRN)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不同企业之间,以不同权利人的专利技术、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为纽带,相互联结、耦合而成的关系网络[5,6]。

(二)组织结构范式的内涵

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由托马斯·库恩提出,原意是指哲学领域“得到公众认可的典型模式”,“作为一种模式或范例,能够替代作为一般科学存在的难题办法的基础的明确原则”[7]。近些年来,范式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在管理学领域,企业组织范式被认为是环境的最佳配偶,是解决组织问题、实现组织目标——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组典型方案,是以客户需求为投入、出产客户满意的系统,是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满意价值的流程[8]。它反映了企业结构、流程、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度的一致性,其本质是一组处于均衡状态的复杂关系,或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的联系。组织范式是组织要素之间达到某种一致性的均衡状态,或是一组均衡一致的组织要素关系。

对于网络组织来说,其结构范式是指网络组织中所有成员关系模式的集合。网络组织的诞生、成长、成熟、衰落、解散的过程,都离不开组织结构的支撑。厘清网络组织的结构范式,辨识组织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制定网络组织运营规则、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的前提,也是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基础。

(三)知识产权网络结构范式的描述

在知识产权网络中,知识产权的出让人、受让人作为网络的节点,相互之间通过知识产权的利用关系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动态的、无边界的网络组织。在这个网络中,既有构成网络运营主体的节点——知识产权的出让人和受让人,也有联结各个节点的关系纽带——知识产权,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形成了知识产权网络的结构范式,如图1所示。在知识产权结构范式中,节点是相互独立、地位平等的,没有领导和权威,节点之间的联结是自愿进行的;结构范式中的运行,既依靠显性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来约束,也依靠网络组织的行为规范和运行规则等隐性规则来维系,二者缺一不可;结构范式是开放的、无边界的,随时会有新的节点加入和旧的节点剔除,保持组织自身的生命力。

对于知识产权网络结构范式的研究,重点是厘清结构范式中的构成要素,对其进行分类,并找出各种要素之间的典型联结关系。

二、知识产权网络结构范式的构成要素

在知识产权网络中,网络节点既可以是单一企业个体,也可以是若干家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而且,无论是个体成员,还是联盟成员,都可以作为知识产权的“出让人”或“受让人”。由于产业复杂性、不确定性不断提高和知识碎片化的趋势,使得知识产权联盟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存在十分必要,它降低了知识产权壁垒,推进了产业标准的建立、普及和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在知识产权许可方面,对于联盟出让人或联盟受让人来说,都创造了规模经济性,降低了知识产权贸易的总成本;其次,无论是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叉许可,还是联盟与外部成员之间的知识产权贸易,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形成综合优势;再次,利用联盟的团体力量,易于市场推广和标准普及,建立或克服产业壁垒;最后,联盟内部的成员专注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利于处理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生产关系。

(一)个体成员

在知识产权网络中,拥有特定战略定位的个体成员较为普遍。个体成员之间的知识产权联结,是通过一对一的独立许可方式完成的,管理模式简单、协调效率较高。对于个体出让人来说,他们拥有产业链条中某个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许可的方式,实现市场开拓和企业增值,并得以持续开展创新活动,维持企业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对于个体受让人来说,他们通过购买该项知识产权,使得本企业的相关业务得以完成,并可以在购买的知识产权基础之上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升级。

(二)联盟成员

联盟即指知识产权联盟,它作为团体成员在知识产权网络中发挥作用。所谓知识产权联盟,是指在知识产权网络中,两上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企业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契约等手段促使各方采取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进而形成的一种松散的合作组织。知识产权联盟内部成员将涉及知识产权贸易的相关利用活动委托联盟进行统一处理。在涉及行业标准竞争的领域,知识产权联盟应用尤其广泛。参照Clarkson[9]、陈锦其[10]等人的观点,依据联盟成员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以及和其他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本文把知识产权联盟分为联盟出让人、联盟受让人和混合联盟。

联盟出让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产权权利人间的协定,用以相互间授权或共同向第三方授权他们的一项或多项知识产权。联盟出让人是一种组织化了的知识产权联合许可,是交叉授权标的的知识产权集合体。通常情况下,联盟出让人由知识产权网络中的处于产业链上游、中游的供应商组建,所得收益在联盟内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联盟出让人在IT等高技术领域较为普遍。联盟出让人的成立,避免了联盟成员之间因知识产权对抗导致的损失和由知识产权侵权引发的诉讼,最终达到促进发展、合作竞争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于受让人来说,则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面对联盟的议价能力削弱;另一方面,由于联盟出让人实行的是高效的“一站式”授权方式,也省去了与多家知识产权企业接洽的麻烦,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产品前期研发的速度,并可享受购买多项相关知识产权许可时的总成本折扣。

联盟受让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产权受让人间的协定,用以提高对外购买知识产权的谈判筹码。联盟受让人通常由知识产权网络中的下游购买商组建,主要针对位于上游处于垄断地位的知识产权权利人。通常,权利人往往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且数量不多,成为占据优势地位的卖方。联盟受让人的建立,可以共同积累谈判筹码,以量取胜,合力应对权利人对权利金的追讨,提高受让人的话语权,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降低交易成本和采购成本。2000年12月,台湾地区IT企业为了共同积累对外的知识产权谈判筹码组建了“E-Patents”联盟。联盟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整合产业力量,协调联盟内部企业的行动,共同应对上游厂商的专利收费,提高下游厂商整体的谈判能力,避免成为他国上游厂商索取权利金的肥羊;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创新和软件专利认知,建构专利保护网,形成反侵权联盟,共同开拓知识产权市场。目前已经加入e-Patents技术联盟的IT厂商有丽台、金网、凌群、怡康、技嘉、群想、若比邻、倚天、友立、英资达、资通、鸿海、旭丽、英业达、意蓝、宏碁、顺豪、精业、叁慧、讯连等20家。

混合联盟也叫纵向互补联盟,它是指位于产业链条上下游相邻环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产权出让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协定,用以保障产业链条的完整和整体最优。伴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长,一种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往往需要多项互补性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掌握在不同的权利人手中,相互依赖、不可替代,由此带来造成知识产权的片断化和高昂的交易成本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产业链条中纵向分离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以专利技术、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相互联结、耦合,最终形成复杂的互补性关系网络,即混合联盟。混合联盟实质是依据产业链条建立的垂直关系链条,联盟成员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具有互补性,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消除敲竹杠和双重边际,从而获得垂直一体化的利益。现代IT产业中,芯片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系统软件开发商、中间件开发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制造)商等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合作制造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几乎所有的最终产品都不是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家企业合作完成。其中最为成功的混合联盟就是Wintel联盟,近些年来它一直是科技市场吸金能力最强的组合。Wintel早期是指在个人电脑领域,是由微软的DO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与英特尔X86芯片结合的技术架构,该架构很快成为业界标准,两家企业则演变成Wintel联盟。自1980年代来,凭借两家企业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和整合之后的标准垄断,Wintel联盟一直居于全球IT产业链的最上端,主导着全球IT产业的发展,成为个人电脑市场的主要驱动力量。

三、知识产权网络范式的联结关系

在知识产权网络结构范式中,出让人(权利人)、受让人通过知识产权的利用活动联结在一起。知识产权的利用是行使知识产权的方式,包括权利人本人利用和他人利用,具体的利用方式有许可、实施、转让、证券化、信托等。无论哪种利用方式,对于权利人来说,都是通过合法垄断地位,谋求超额垄断利润,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知识产权许可是最基本的利用方式,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依法通过与他人签订合同的方式,允许后者依据约定条件,在约定期限和地域范围内,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4]。其中,所签订的合同被称为“许可合同”,知识产权权利人被称为“许可人”(licensor)或“出让人”,许可合同的另一方被称为“被许可人”(licensee)或“受让人”。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网络的结构范式中,知识产权的许可方式有独立许可、联盟许可、交叉许可3种。

独立许可:在知识产权网络中,企业个体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人,独立向其他受让人授予知识产权的方式称为独立许可。受让人既可以是企业个体,也可以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联盟受让人。个体出让人通常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垄断了产业技术基础或者产业前沿的技术专利,掌握了知识产权贸易过程中的主动权。

交叉许可:在知识产权网络中,成员之间彼此交换知识产权的方式称为交叉许可。交叉许可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在两个企业之间彼此授予对方知识产权;二是多个知识产权权利人之间彼此授权,涉及多项知识产权,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知识产权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叉授权。很多情况下,为了保证交叉许可的公平性,进行交叉许可的企业不再向外部的第三方企业进行授权。

联合许可:在知识产权网络中,多个知识产权权利人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将自己的知识产权转移或者许可给联盟,联盟再作为最终的权利人统一向受让人授予知识产权的方式称为联合许可。受让人既可以是企业个体,也可以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联盟。联合许可对于交易的双方来说,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平均采购成本。

四、案例分析:DVD知识产权网络

数字多功能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简称DVD),是一种光盘存储器,通常用来播放标准电视机清晰度的电影、高质量的音乐,并可用于大容量数据存储。DVD是CD/LD/VCD的后继产品,无论作为计算机的设备还是作为家用电器,应用非常普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在DVD产业中,由联盟出让人和个体受让人组成的知识产权网络日趋成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拥有原来分散在众多上游厂家的核心专利技术和芯片生产,并组建了数家联盟出让人,如DVD 3C联盟、DVD 6C联盟等,它们向DVD下游生产商出售DVD核心专利技术以及解码芯片,使得DVD技术迅速得到普及。

(一)构成要素

目前,在DVD知识产权网络中,主要有联盟出让人和个体受让人两类构成要素。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联盟出让人有1C(汤姆森)、3C(飞利浦、索尼和先锋)、6C(日立、三菱、松下、东芝、JVC、时代华纳)、9C(汤姆森、飞利浦、索尼、先锋、日立、三菱、夏普、三星和LG)、10C(汤姆逊、飞利浦、索尼、先锋、日立、三菱、松下、东芝、JVC、时代华纳)等,如图2所示。这些联盟出让人最终引领了DVD技术的走向,而大量的DVD厂商、计算机厂商则是受让人。

以DVD 6C联盟为例,它成立于1997年10月20日,技术领先的时代华纳、日立、松下、三菱、东芝和JVC等六大企业成为联盟最初发起者。1999年6月11日,6C文告,宣称自即日起向全世界提供有关DVD技术的专利共同许可,期待通过共同许可方式促进DVD产品在世界的普及。2002年6月,IBM公司加入DVD 6C联盟。DVD 6C联盟掌握着全球DVD技术前沿和核心的内容,它集成了分散在六家公司的DVD专利,包括DVD播放器、DVD只读光驱、DVD刻录机和各种规格的DVD盘片(DVD-ROM、DVD-RW、DVD+RW、DVD影碟)等。6C联盟注册的DVD专利共分为5类,合计1143项。

(二)联结方式

在DVD知识产权网络领域,主要的连接方式是联盟联合许可方式。如图3所示,在DVD 6C联盟中,6C将知识产权委托给DVD 6C联盟,东芝作为联盟的总协调者,负责缔结统一的共同专利许可契约,6C都要遵守所缔结的契约。在知识产权贸易方面,主要由松下电器、三菱、日立3家企业负责,它们作为“DVD 6C”联盟的知识产权者,按地域分担交涉业务。据DVD 6C统计,全球已获专利许可的厂商共有230家。其中中国有121家,每年将向6C支付数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三)案例小结

DVD领域的知识产权较为分散,被诸多厂商或厂商联盟掌握,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些知识产权又通过不同的方式出让给更多的DVD生产厂商,由此形成了DVD知识产权网络。通过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提升了各自的核心能力和产品能力,使得DVD产品得以迅速普及。同时,通过提高各种不同厂商标准之间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DVD知识产权网络的高速发展,更好地应对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五、结论与展望

技术碎片化带来了知识产权的碎片化,由此诞生的知识产权网络已经成为复杂技术环境下的网络组织范式。本文对知识产权网络的结构范式进行了分析,理论贡献如下:界定了知识产权网络的基本概念,建立了知识产权网络的结构范式,并厘清了知识产权网络的节点类型和联结方式。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企业提供如下的建议:企业应立足于核心能力,合理地嵌入知识产权网络,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的贸易与合作,创造生存空间。在知识产权的碎片化对企业的影响将日益深远的情况下,复杂环境下的协同创新、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的多样化、知识产权网络的动态演进过程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也将是本文后续研究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 Carl Shapiro.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Patent Pools,and Standard Setting[C].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

Volume I,Adam B.Jaffe,Josh Lerner,and Scott Stern,eds.,MA:MIT Press,2001.

[2] Josh Lerner,,Jean Tirole.Efficient patent pool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691-711.

[3] 刘林青,谭力文,赵浩兴.专利丛林、专利组合和专利联盟——从专利战略到专利群战略[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4):

83-89.

[4] 朱雪忠.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吴正刚.知识产权网络关系治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107-110.

[6] 吴正刚,鄂莹晨.知识产权网络自组织治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2,(12):115-120,103.

[7] Thomas 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2nd enlarged[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86.

[8] 李怀斌.企业组织范式研究——营销导向型互联企业的提出、分析与设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 Clarkson G.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Patent Thickets:A Network Analytic Approach[D].Harvard Business School Doctoral Thesis,

2004.

[10] 陈锦其,徐明华.专利联盟:成因、结构及其许可模式[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21-25.

Study on the network structure paradigm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WU Zheng-gang,YU Li -yan

(Economics and industr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网络知识产权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互联网,盗版,保护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虚拟世界的侵权行为也逐渐升级,网上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的行为以及各种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层出不穷,网络纠纷不断。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刻不容缓。

一、网络知识产权介绍

知识产权主要指个人及其组织在脑力劳动方面创造并完成的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双重性、确认性和独占性的特点。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但激励发明,创新知识,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

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又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的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大了很多。我们在网络上经常接触的电子邮件公共利益、在电子布告栏和新闻论坛上看到的信件,网上新闻资料库,资料传输站上的电脑软件、照片、图片、音乐、动画等,都可能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网络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文字资源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数字化、网络化,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二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每天的IE浏览量堪称天文数字。三是信息更新周期短,网络信息节省了印刷、运输等环节,数据可以及时上传。四是资源庞大,开放性强,信息资源不受地域限制,任何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上传和下载信息。五是组织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和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取得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成绩。但从我国社会还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在实际生活中,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仅仅依靠法律的规范和技术的防范,远不能预防和消除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构筑网络道德体系不失为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一种有益的辅助和补充手段。道德是公民凭借内心的自我约束来作用和规范个人的行为,所以,政府要加强对公民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易于普遍遵守的网络道德体系。

三、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以下三项改革目标

1、增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

2、切实加大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力度。互联网对知识产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侵权盗版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具有的广泛性、传播互动性、全球性特点。进一步完善版权、公安、电信主管部门的协作,建立有利于网络版权执法工作的长效机制,经常保持互动和联系,让互联网上的侵权盗版行为发现一起解决一起,保证每一位知识产权者都享有合法的权利。

3、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我们管理者不仅要做到发现互联网上有侵权盗版行为要及时制止,更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知识产权能力。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应当同管理、处罚侵权盗版行为齐头并进。

四、在改革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思考。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非法拷贝或复制他人著作的现象。中国的高校校园网与其他网站相比,一般都率先应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网络应用普及,用户群密集而且活跃。而完全不使用他人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网络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且大多数人缺乏版权意识,迫使大量摘录他人现有资料以提高更新速度并降低成本。我国应从技术措施保护的范围、保护的标准以及保护的限制与例外等三方面,完善技术措施法律保护方面的规定。

2、数据库的保护问题。我国的实践传统的数据库已经步入到了以数字化方式处理的电子数据库,它直接影响着经济、科研、教育乃至一般生活。然而当数据库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时,关于数据库的保护却进展缓慢。如何在保护数据库的同时充分顾及社会大众的利益,成为我国在数据库保护方面的重大课题。

3、域名恶意抢注问题。我国的实践建设电子政务,首先要建网站,建网站就必须要有域名。我国注册到“.cn”域名数只有40余万,但国内用户注册境外”.com”等域名数超过70万,每年要向境外交纳数千万美元的注册费。随之而来的域名恶意抢注,或将他人享有在先的商标等注册为域名的案例屡有发生。

4、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我国的实践商业方法软件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柱,而虚拟空间地域性的淡化会使这些专利比以往任何时间发挥的独占性都要大,开放与电子商务有关发明的专利保护对于专利大国来说绝对是利益获得者。可以说,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的问题,国家利益和经济扩张是目前专利大国扩大商业方法软件专利的深层原因。

五、总结

在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项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积极合作。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不断涌现。只有密切关注侵权问题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充分协调法律手段的主导作用,技术手段的推动作用,并辅助网络道德手段的预防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机制,使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黄赤东,刘雅.专利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赵国玲.知识产权犯罪调查与研究.人民检察出版社,2001.

网络知识产权篇10

论文关键词:网络侵权 知识产权 专利制度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知识产权。知识经济必然带来知识产权保护上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许多发生在技术发展迅速的网络应用上。因为以计锋机网络为基础的互联网具备丰富的信息含量、快捷的传输速度、广泛的传播范围,是现℃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传统的传播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使传统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产生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Ju剧了权利和利益分配的冲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面临着调整与变革。

一、网络发展对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影晌和冲击

网络是汁算机信息资源和通讯资源的综合体,与特定的在线汁算机服务不同,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信息媒体。“它所组成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可以将全世界的人及机构、组织、政府联系在一起,使用户可以远程登录,共享数字化文件”。

知识产权的一大特点是“专有性”。而网络上的信息则多是公开、公知的,很难为权利人所控制。

知识产权的本意即在于保护知识产权持有者在传播他们作品时的权利,在于阻止作品的自由流动,以创造一种机制来强化作品所有权,并对受侵害或处于受侵害危险中的知识攸提供一种救济的形式。而网络从诞生起,就致力于方便和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并力图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显然,这一目标直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相对立。

知识产权的另一大特点足“地域性”。而网络上知识传输的特点则是“无国界性”。二者无疑又构成了一对矛盾。

网络的日益壮大发展,引出了知产权保护中最新的程序法问题:即在国际网络知识产权纠纷中,管辖权与准据法的确定问题。过去,绝大多数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均以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为诉讼地,并适用诉讼地(法院所在地)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砹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的侵权内容的汁算机终端等波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但是,在实践中,侵权复制品只要一上了网,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网络的无国界性决定的。如果被侵权人不能直观地找出侵权行为地,必定要借助其他力量,这样就提高了被侵权人的诉讼成本,而且让行为人以其登陆的服务器位于某地的一个网站而受制于某地法院管辖难免有些牵强。所以,这一规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曾有人提议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来限制网络传输的无国界性,以解决这些矛盾。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极大,同时也有碍网络的正常发展。于是更多的国家、学者,正通过JJu速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刳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来解决这些矛盾。网络上没有国界,从来没有一种传播方式像网络这样迫切地要求各国法律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网络上的著作权保护

由于网上复制作品的方便快捷,使网络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给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尤其是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网络在允许研究者、教育者、艺术家、作者和出版者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他们的市场的同时,也能让任何匿名或者无形的著作权盗印行为将网络上展示的任何东西进行复制和传播。”

我国《著作权法》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作了列举性的规定,但对喇络传播侵权行为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为了解决复杂纷纭的网络侵权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了补充性规定,在加强保护作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专有权利的同时,特别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网络服务提供者实际知晓或有理由知晓用户利用网络进行侵权活动而不加以制止时,才对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这与当今世界各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比较一致,但对具体侵权责任的规定还是比较“原则”,尤其是对“过错责任”的限制规定非常欠缺。因为,过错责任毕竟只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如何确定其为“知晓”或“有理由知晓”难以直接为外人所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汁算机司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这一规定虽然为著作权人推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过错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要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用户有侵杈行为是很困难的,需要著作权人证明白己拥有有效的著作权,并且提供网络服务提供者所具有侵权行为的证据并向其发出警告,也需要网络服务提供者有承认其知晓侵权行为的外在表现。同时,使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就能够发现侵权行为,也可能采取“鸵鸟政策”战意忽视明显存在的侵权行为。所以,这条规定不但会增JJu著作权人维护权利的成本,也可能助长网络服务提供者怠于履行注意义务的倾向。

三、网络上的商标侵权纠纷

随着数字技术臼新月异的发展,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商标侵权纠纷愈演愈烈,在商标权保护领域掀起层层巨浪。其中,尤以“链上的商标侵权之争及网上搜索引擎引起的“隐形商标侵权纠纷为最。

在网络上,处于不同服务器的文件可以通过超文本语言进行链接(HypertextLil1ks)。只要在网页上某个标示着链接的字符或图形——“锚”——上轻轻一点,另一个网页或网页的另一部分就呈现在用户的汁算机屏幕上。这是因为锚上嵌着被链文件的网上地址。然而,为了网页的缤纷美丽,网主很少直接采用被链文件的网址作为锚,而是采用文字、标题或标志等作为锚的外表。当它涉及到对它方商标的使用时,就很可能卷入了一场网络商标侵权纠纷。在一个网站上,可能有许多网页,其中的主页就像杂志的封面一样,包含网站的各主要信息。作为许多网站重要收入来源的广告,也多出现在网站的主页上。换言之,主页对网主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然而,链接中纵深链(DeepLink)的设置,则可使用户通过点击甲网站上以乙方商标所作为的锚,绕过乙方主页,直接看到乙方网站其他页上的内容。

在美国的TicketmasterCooperation一案中,被告微软公司所创建的“西雅图人行道”网站未经同意,采用TicketmasterCooperation的商标作为链接的“锚”,而且没置纵深链绕过其主页,使用户在微软的网页上通过点击“锚”直接访问到TicketmasterCooperation的订票系统和其它信息。TicketmasterCooperation在起诉中指控微软的这种行为构成“电子形式的剽窃”,是对其商标的盗用和滥用,淡化了其商标的价值,损害了其商业信誉。虽然该案最终以双方和解而告终,但是关于链接的侵权之争远远没有结束。

继超文本键接之后,网上商标侵权纠纷的另一热点是由网上搜索引擎(SearchEngines)引发的“隐形商标侵权纠纷”。某个网主:他人的商标埋置在自己网页的源代码中。这样虽然用户不会在该网页上直接看到他人的商标,但当用户使用网上搜索引擎查找他人商标时,该网页就会位居搜索结果的前列。“正如所有商标侵权纠纷一样,隐形商标侵权纠纷的关键也足是否会造成公众的误认,即公众是否会以为其要查询的商标所在网页与实际访问的网页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证明误认的可能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隐形使用他人商标时一股并不需要提示被查询的商标与网页经营的产品或服务有任何关系。但是,隐形使用他人商标,靠他人的商业信誉把用户吸引到自己的网页,其淡化、乃至冒用他人知名商标之嫌总是在责难逃。

四、网络对专利制度的挑战

在专利法中一股都规定可以授以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具有新颖性。传统专利制度对新颖性的地域性标准作了如下几种规定:“绝对新颖性标准、相对新颖性标准和混合新颖性标准。之所以有以上不同的地域性标准,关键是各国山于不同的利益而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国情的标准。然而,网络上是没有国界限制的,对任何一项技术而言,只要有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节点上将其输入了网络,只要我ffJ能从国内的节点上访问到该内容,那么就可以推定国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访问到陔技术的内容。依专利法的规定,这样的技术无疑是已经丧失其新颖性的。这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把网络作为一个武器,尤其是发达国家,要阻碍那些采取相对新颖性或混合新颖性标准的国家的发明人在其国内就某项技术取得专利权就非常之简单。只要是将有关技术在网络上,无沦是采取何种标准,最终都肯定会认为该技术已经丧失新颖性。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外非出版公开的技术信息,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为我国公众所知,如果把现有技术中的非出版公开限制在国内已经没有意义了。因而,我国新修订的《专利法》将新颖性的地域性标准由“混合新颖性标准”修改为“绝对新颖性标准。”新的标准扩大了现有技术的范围,提高了专利授权的标准,这样有利于现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剥于来自国外公开出版的技术信息的证据收集、证据举证方面而言,国外企业可能会运用更强有力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专利经验收集域外专利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请求宣告我国企业的专利无效。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没有高质量的专利检索技术,收集域外技术信息比较困难,对于域外专利证据很难以进行鉴别、举证。这样可能导致我国企业难以获取国外已经公开使片J却能在我国获得专利授权的发明刨造。因此,面列网络这一现代化信息交流手段对专利制度产生的冲击,我们必须调好各国的利益,就网络上的专利保护及新颖性的认定达成国际性的共识。

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