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免疫治疗十篇

时间:2023-04-05 21:36:11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篇1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树突细胞;免疫疗法;疫苗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白血病干细胞癌基因转化而来的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肿瘤。尽管大多数患者在标准化疗方案的诱导下能够达到完全缓解,但复发率仍很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也存在微小残留引起移植后复发的问题。因此,急需寻找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进而消除微小残留病灶,减少白血病复发。以树突状细胞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治疗肿瘤新方法,与其他免疫治疗方法相比,树突状细胞(DC)免疫治疗的特点主要有主动性免疫、特异性好、持续时间长,能够针对性地消灭肿瘤干细胞或残存肿瘤细胞,发挥强大的抗肿瘤免疫效应[1]。在缓解后AML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O)中分离得到正常DC(MO-DC),其不表达白血病分子标志,承载白血病相关抗原后,可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在AML中白血病细胞可以直接分化为DC(AML-DC)。这些白血病来源的DC可以表达白血病抗原(LAAs),有效诱导CTL对自身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AML-DC及MO-DC疫苗正在进行临床Ⅰ/Ⅱ期试验。

1AML患者中DC的来源及体外培养

1.1DC的来源

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射门方法检测AML患者中DC的表达,结果显示,69%的初治AML患者发病时检测不到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剩余31%的AML患者DCs水平是正常的或者升高的,在缓解后mDC水平可以恢复,而pDC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表明mDC升高或正常的AML-M4/M5较AML-M2/M3患者较常见,而pDC无此区别[2]。已知单核细胞和DC有共同的前体细胞,而AML-M4/M5的发病机制是单核前体细胞恶性病变,突变的细胞可能是分化为巨噬和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的细胞,存在向DC分化的潜能,提示DC来源于白血病细胞。研究表明Fms样酪氨酸激酶(FLT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ITD)突变阳性的大多数AML患者的mDc和pDC水平明显高于ITD突变阴性者,从ITD+患者分离所得mDC和pDC均为ITD突变阳性,在体外培养后获得DC形态,说明其为AML-DC[3]。AML患者完全缓解后分离的外周血MO-DC,用FISH技术(FISH)或者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表明DCs无白血病标志,说明其来源于正常前体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有细胞毒性[4]。AML患者外周血上清液可降低MO-DC的分化成熟及细胞凋亡。说明AML发病时,MO-DC数量减少,AML-DC增多;研究表明,AML患者完全缓解后mDC水平可以恢复[2]。推测可能为正常前体细胞来源DC增加。Danilov等[5]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即CD143)在MO-DC上高表达,而在AML-DC上的表达较低,是第一个能够区分AML患者DC来源的分子标记。

1.2AML-DC的体外培养

AML-DC未培养时对自体AML细胞无明显的杀伤活性,经细胞因子培养成熟后的AML-DC可诱导效应T细胞对自体AML-DC有效杀伤。体外培养时,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导AML-DC成熟,其成熟状态有一定的差异。AML-DC来源于AML白血病细胞,具有正常DC的典型形态、表型和功能。目前,AML白血病细胞培养不能全部获得AML-DC。Santiago-Schwarz等[6]第一次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干细胞因子(SCF)及白介素(IL)6体外培养1例AML患者白血病细胞24小时后,其可分化为AML-DC。目前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分化为AML-DC的最佳体外培养方案为重组GM-CSF联合重组IL-4,0.7×106的白血病细胞在0.7~1ml的血清培养液中培养6天后可获得约0.3×106的成熟AML-DC,回收率约28%~50%[7]。

1.3AML-DC的分子标记检测

AML-DC具有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且可递呈抗原。体外诱导成熟的AML-DC具有DC的形态,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其胞体较诱导前明显增大,呈不规则形或树枝状突起。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形细胞核,位于胞浆一侧,胞浆丰富及充分发育的高尔基体,且表达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典型的成熟DC型态[8]。由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培养所得的未成熟AML-DC较白血病细胞中CD14低表达,CD1a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高表达;而CD11c,CD40和CD86无明显差异[8]。AML-DC成熟后较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83,CD86,CD40,CD11c,CCR7和HLA-DR,CD14表达下调,CD1a和Toll样受体(TLR)表达无明显区别[8-9]。

2AML患者中DC的功能

2.1AML患者不成熟

DC的功能不成熟DC的主要功能为捕捉抗原。DC通过表面表达的c型凝集素样受体、TLR和螺旋酶等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坏死的肿瘤细胞,且化疗可增强DC识别肿瘤抗原的能力。不成熟DC主要在骨髓和淋巴结中捕捉AML抗原,AML肿瘤细胞及胞外细胞因子可影响DC捕捉抗原功能。死亡的肿瘤细胞可以被DC捕捉,肿瘤细胞有坏死、凋亡、衰老和自吞噬,其中凋亡细胞影响DC的吞噬和处理,通过表达3种信号,即“发现我”,“吃掉我”和“别吃我”[10]。对于坏死细胞,DC可识别坏死细胞暴露的胞内成分而进行吞噬递呈。目前不成熟DC对肿瘤自吞噬细胞和衰老细胞的抗原递呈尚不清楚。

2.2AML成熟DC的功能

2.2.1成熟DC递呈抗原的性质AML白血病细胞来源的AML-DC表达LAA。正常细胞来源的DC无白血病抗原,故需要负载AML抗原,负载的抗原包括AML多肽、AML细胞溶解残余物、AML细胞所有RNA、凋亡的白血病细胞。有研究报道白血病凋亡滤泡是MO-DC最佳负载抗原,可有效激活CD8+T细胞,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1]。Li等[12]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ML-DC的3种白血病抗原表达,即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PRAME),透明质酸介导的运动受体(RHAMM)和wilm肿瘤蛋白1(WT1),结果显示,15例AML患者的AML-DC表达至少一种LAA,且其在AML-DC上较白血病细胞表达高。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ML-DC较白血病细胞LAAs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7/12患者AML-DC上PRAME表达上调,6/12患者AML-DC上RHAMM表达上调,2/12患者AML-DC上WT-1表达上调,1/12患者AML-DC上蛋白酶-3表达上调,所有样本至少高表达一种LAA;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AML-DCs与AML白血病细胞相比,CD40和CD80表达明显上调,RHAMM、PRAME蛋白阳性[13]。2.2.2成熟DC的功能Nourizadeh等[7]研究报道15例AML患者中11例患者白血病细胞可分化为DC,其中大多数为M4、M5型,且AML-DC的平均回收率为42%,与上述研究报道相符。未成熟AML-DC经Toll样受体4和Toll受体7/8联合刺激后可更好的成熟,成熟的AML-DC经趋化因子介导,向淋巴结迁移,进而更有效的刺激T细胞免疫反应[7]。在体外,Toll样受体激动剂活化的AML-DC可促进共刺激分子表达,大量分泌IL-12,增强TH1型反应,且能强效诱导特异性CTL靶向杀伤肿瘤作用[8]。

3AML成熟

DC诱导的免疫反应的增强选择最恰当的DC疫苗佐剂能够减少疫苗接种数量、确保其对病原的快速反应、减少所需抗原数量、增强自身抗体免疫反应及确保其对特异性抗原最有效和适当的免疫反应[14]。

3.1AML-DC的免疫反应的增强

Brady等[15]研究表明用细胞转染方法敲除AML-DC的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基因3(STAT3),可以增强AML-DC的免疫原性,增加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用三氧化二砷(ATO)抑制AML-DC中STAT3的活性,可上调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促进AML-DC的成熟,其诱导T细胞活化作用增强,IL-12p40分泌增加,增强CD8+T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报道,锌指蛋白A20负性调节AML-DC的成熟及其免疫刺激效应,估下调AML-DC中的A20或使其变性,可增强AML-DC的分化成熟,并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同路,诱导自体CTL对AML肿瘤细胞特异性杀伤效应[16]。在体外,TNF-α,脂多糖及TLR激动剂联合刺激AML-DC成熟,可很大程度上增强AML-DC的抗原递呈作用,CTL释放干扰素-γ增多,增强CTL对AML白血病细胞的清除作用[17]。体外应用佐剂能够进一步强化AML-DC诱导的免疫反应。Houtenbos等[18]研究报道,在AML-DC与自体或异体T细胞共培养中,加入4-1BBL蛋白可上调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促进CD8+T细胞的增殖及其对白血病的细胞毒作用,诱导干扰素-γ高表达的TH1型反应,显著增加WT1特异性T细胞,增强T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群对白血病细胞的溶解作用,表明在AML-DC治疗AML中,4-1BBL是一种增强AML-DC诱导T细胞免疫反应的有效佐剂。Schmitt等[19]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AML-DC高表达TLR2/4,低表达TLR9,加入TLR2配体微生物肽聚糖及脂磷壁酸、TLR4的配体脂多糖和TLR9配体寡核苷酸后可增加TNF-a和IL-6的分泌,促进TH1型反应,加强AML-DC疫苗对肿瘤的杀伤效应,说明微生物配体是增强AML-DC疫苗作用的有效佐剂。已知带有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的铜绿假单胞菌可促进AML-DC的成熟,抑制初始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分化,增强AML-DC对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白血病作用,可作为AML-DC疫苗的免疫佐剂。

3.2MO-DC免疫反应的增强

通过使用有效免疫佐剂增强MO-DC的免疫反应效应,MO-DC可更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有效清除肿瘤细胞,改善自体免疫功能。研究报道在体外用RNA电穿孔法使MO-DC生成IL-15,IL-15上调NK细胞的膜分子活性,NK细胞分泌干扰素-γ、颗粒霉素B及穿孔素增加,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及杀伤能力增强[20]。因此,在临床应用中使用免疫佐剂增强MO-DC免疫功能后,可减少使用疫苗的数量,从而可减少使用疫苗后的临床不良反应。

4AML临床中应用的DC疫苗

DC疫苗已进行临床Ⅰ/Ⅱ期试验。临床上使用免疫佐剂可有效增强DC疫苗的抗肿瘤效应,明显改善非M3型AML患者的预后(图1)。造血前体细胞来源DC和MO-DC可皮下或静脉给药,因其趋化到淋巴组织的能力强,而AML-DC趋化到淋巴组织的能力弱,估需要直接注射到淋巴结。AML-DC冻存长达21个月后仍然有效[21]。研究报道AML-DC疫苗用于临床实验治疗非M3型的AML患者,3例患者在5.5~13个月期间保持病情稳定,2例患者病情迅速进展死亡,未观察到不良反应[21]。研究表明,在临床实验中MO-DC疫苗与AML-DC疫苗相比,能更有效活化AML患者中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新一代的MO-DC疫苗是由Toll样受体在3天内诱导成熟的,并且载有白血病相关抗原WT1蛋白及PRAME,从而诱导AML特异性的T细胞的免疫反应,已用于缓解后复发AML患者的Ⅰ/Ⅱ期临床实验[22]。研究表明在AML患者中有一种特异的DC亚型DC8a,可靶向先天免疫系统,改善免疫耐受,靶点为Toll样受体、CD47及STAT3,提示在先天免疫水平上,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从而有益于患者[23]。

5结语

细胞免疫治疗篇2

肝细胞肝癌是当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尤其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 以肝炎为背景的肝细胞肝癌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 根据免疫识别和效应机制而产生的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肝细胞肝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1 肝癌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

甲胎蛋白(AFP)在人胎儿发育第10~13周时血清浓度达3 g/L, 出生时为30~100 mg/L, 成年后血清浓度一般为1~3 g/L。肝癌时50%~80%患者重新出现AFP表达, 其血清浓度可达1 g/L, 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以血清AFP为靶点进行免疫治疗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已有开展, 但抗体治疗多未成功。近年来研究显示HLA-A2.1和HLA-A24限制性AFP源多肽表位可被人和小鼠T细胞识别[1]。有基于此, 溶于佐剂的多肽临床试验治疗已用于IV期肝癌患者。初步结果显示, 试验中6例患者中5例出现免疫效应, 证明AFP多肽表位可以在高AFP血清浓度肝癌患者中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2]。由于体外实验显示将携带AFP的腺病毒转导入DC细胞后可有效激活CD8+ T细胞, 应用转导AFP多肽的自体DC细胞临床试验也已进行。在这一试验中, 10例III-IV期肝癌患者中6例出现AFP特异性T细胞增加, 进一步证实以AFP为疫苗的免疫活性[3]。

目前已发现更多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包括MAGE/GAGE家族抗原、 AF-20抗原、 IRS-1、 aspartyl-asparaginyl-hydroxylase、 p53蛋白突变体、 cyclin B1、 SART1259、 NY-ESO-1、 Aurora-A、 Glypican-3、 RCAS1等[4]。通过肝癌基因组研究, 还将确认更多新的肝癌特异性抗原, 针对多靶点抗原分子发展抗肿瘤疫苗有助于防止肝癌细胞出现免疫逃逸。

2 肝癌的被动特异性免疫治疗

应用LAK、 TIL或细胞因子激活的淋巴细胞过继治疗在上世纪90年代后已开展。Takayama等1991年报道经肝动脉输注111铟标记的TIL, 肝癌中可发现TIL分布, 在5~10个月随访期中发现肝脏肿瘤部分缩小[5]。其他应用TIL的临床试验也可发现针对肿瘤的细胞毒性, 与对照比较肝癌切除后复发明显减少。近来一组150例临床随机研究发现, 肝癌切除后应用IL-2和抗CD3抗体激活淋巴细胞进行过继性治疗, 在4.4年中位随访期内, 虽然总生存期并未改善, 但治疗组无复发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证实被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临床潜力[6]。过继性免疫治疗依赖于输入细胞的肿瘤内侵入和滞留, 在富含趋化性细胞因子的肿瘤中治疗效果更好。因此, 在趋化性细胞因子缺乏的肿瘤患者中同时导入趋化性细胞因子基因, 可能获得更明显疗效。

应用抗原提呈细胞如成熟或未成熟DC表达肿瘤抗原以刺激机体免疫是近年来的较新策略。其主要方法是在体外DC培养中加入肿瘤匀浆或纯化蛋白, 或在DC表面贴附提取或合成的肿瘤多肽, 或直接将抗原通过质粒或病毒载体导入DC, 输入体内后同时激活CD8+和CD4+ T细胞。近来采用PEG或电打孔方法直接将肿瘤和DC融合, 融合后部分或全部肿瘤抗原转入DC, 使DC表达免疫活性分子。临床观察显示, 未成熟DC更易有效获得抗原, 而成熟后DC能够刺激T细胞活性, 促进T细胞向淋巴结移动并使其产生更多活化细胞因子如IL-12p70[7]。Lee等[8]2005年报道31例IV期肝癌患者应用自体肿瘤匀浆激活的DC, 14例达到部分缓解, 17例临床稳定, 1年生存率明显改善。

3 肝癌的被动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肝癌是肿瘤免疫原性较差的肿瘤之一, 其不断生长正是由于肿瘤抗原的表达不足以引起有效的机体免疫反应。因此, 治疗的策略之一就是提供肿瘤更强的免疫原性。但是, 大规模应用治疗剂量的细胞因子抗肿瘤效力有限, 而且可以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局部表达免疫调节基因则能避免全身的毒性反应, 同时增加肿瘤组织的免疫原性。在小鼠模型中, 局部表达IL-2基因可使抗肿瘤免疫增强, 肝癌减小。相似结果见于表达TNF-α、 CD-40L、 SEA、 B7.1/SEA、 IL-12和IL-12/B7.1、 GM-CSF的动物模型中[9]。其中IL-12的抗肿瘤效应不仅由于其直接介导T、 NK和T-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而且IL-12可介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10]。Sangro等[11]应用编码IL-12的腺病毒载体瘤内注射治疗8例肝癌, 其中1例部分缓解, 6例病情稳定, 1例疾病进展, 显示了IL-12的抗肿瘤作用。在另一组应用编码IL-12的腺病毒载体转染DC后瘤内注射的临床试验中, 同样显示了IL-12的免疫增强作用, 而且证明了此治疗的安全性。近10年来, 应用重组仙台病毒为载体的病毒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已有广泛研究。仙台病毒作为RNA病毒对宿主的遗传干预小, 转染稳定, 在肝癌动物实验中可激活DC, 提高体内IFN水平, 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12]。

研究发现在肝癌细胞中表达干扰素调节因子-1(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1, IRF-1)可诱导显著的T细胞抗肿瘤反应和肝癌特异性抗原AFP, 导致肿瘤生长抑制。这一结果也说明机体对于AFP的免疫耐受通过增强非特异性被动免疫可以解除。其他被证实有效的免疫调节基因治疗方法包括应用趋化性细胞因子IP-10、 共刺激因子4-1BB配体、 寡核苷酸抑制TGF-β等。另外, 被动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也可与其他免疫治疗方法同时应用, 以进一步增强抗肝癌的临床疗效。

4 肝癌的辅助免疫治疗

已有证据显示, 肝癌切除术后体内的免疫抑制得以解除, 而且, 机体肿瘤负荷与免疫治疗效力呈负相关。因此, 辅助免疫治疗的策略即在治疗前最大限度地减少肿瘤负荷, 包括采取根治性肝癌切除术或肝癌减瘤切除术、 肝癌无水酒精注射(TEI)、 肝癌射频消融术(RFA)等方法。同时, 导致肿瘤坏死或凋亡的局部治疗方法还可诱导内源性物质如热休克蛋白的释放, 这些物质作为天然佐剂可刺激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研究发现TEI和RFA治疗后可出现瞬时性DC激活, 针对肝癌肿瘤相关抗原AFP的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活力显著增强, 提示在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的同时结合局部辅助治疗可同步增强肝癌免疫治疗效力[13]。

5 结语

免疫治疗在肿瘤表达丰富特异性抗原蛋白时可以特异性识别并系统性清除体内肿瘤。目前, 多种不同的激活机体免疫的策略已经显示了抗肝癌的生物免疫活性和初步临床效力, 特别是应用过继性免疫治疗和针对肝癌新抗原靶点疫苗的临床试验证明, 这些方法能够影响肝癌复发和治疗后生存期。新的疫苗研究和开发可望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临床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Geissler M, Mohr L, Dohler G, et al. Immunotherapy directed against alpha-fetoprotein results in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during liver regeneration in mice[J]. Gastroenterology, 2001, 121: 931-939.

[2] Butterfield LH, Ribas A, Meng WS, et al. T-cell responses to HLA-A*0201 immunodominant peptides derived from alpha-feto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ncer[J]. Clin Cancer Res, 2003, 9: 5902-5908.

[3] Butterfield LH, Ribas A, Dissette VB, et al. A phase I/II trial testing immun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dendritic cells pulsed with four alpha-fetoprotein peptides[J]. Clin Cancer Res, 2006, 12: 2817-2825.

[4] Butterfield LH. Recent advances in immun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Swiss Med Wkly, 2007, 137: 83-90.

[5] Takayama T, Makuuchi M, Sekine T, et al. Distribu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raarterially transferred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hepatic malignancies. A preliminary report[J]. Cancer, 1991, 68: 2391-2396.

[6] Takayama T, Sekine T, Makuuchi M, et al. Adoptive immunotherapy to lower postsurgical recurrence rat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2000, 356: 802-807.

[7] Ladhams A, Schmidt C, Sing G, et al. Treatment of no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autologous tumor-pulsed dendritic cell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 17: 889-896.

[8] Lee WC, Wang HC, Hung CF, et al. Vaccination of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tumor lysate-pulsed dendritic cells: a clinical trial[J]. J Immunother, 2005, 28: 496-504.

[9] Wang Z, Qiu SY, Ye SL, et al. Combined IL-12 and GM-CSF gene therapy for murin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Cancer Gene Ther, 2001, 8: 751-758.

[10] Andrews KJ, Ribas A, Butterfield LH, et al. Adenovirus-interleukin-12-mediated tumor regression in a murin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 is not dependent on CD1-restricted natural killer T cells[J]. Cancer Res, 2000, 60: 5457-6464.

[11] Sangro B, Mazzolini G, Ruiz J, et al. Phase I trial of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an adenovirus encoding interleukin-12 for advanced digestive tumors [J]. J Clin Oncol, 2004, 22: 1389-1397.

细胞免疫治疗篇3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卵巢癌;生存质量;联合化疗;临床疗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类在享受高效的同时, 其健康也受到了威胁。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人口老龄化, 均成为导致恶性肿瘤高发的重要因素, 而人体免疫环境的破坏则成为肿瘤形成更重要的原因[1]。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 无论手术、化疗、放疗均可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 易导致肿瘤的复发及转移, 甚至引发第二肿瘤, 为了提升患者免疫力, 给予患者过继具有抗肿瘤效应的免疫细胞。由此, 肿瘤免疫治疗成为恶性肿瘤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第四种治疗手段。本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应用DC-CIK细胞免疫治疗配合化疗治疗27例晚期卵巢癌患者, 效果明显,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4例晚期卵巢癌的住院患者, 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 化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Karnofsky评分≥40分, QOL评分>20分, 预计生存期两组患者均>3个月, 心、肝、肾功能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为一线化疗, 化疗前完成胸、腹部CT、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对照组:紫杉醇治疗前6、12 h给予患者分别口服地塞米松20 mg, 给药前30 min,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 西米替丁300 mg;肌内注射苯海拉明25 mg。紫杉醇175 mg/m2, 卡铂, AUC 5~7.5 mg/(ml・min)静脉液注, 第1天, 21 d为1个周期。治疗组:治疗前4~6 d予患者采集自体免疫细胞, 送中心实验室培养, 扩增(约培养周期为12~14 d), 化疗方案完全同对照组。第8或9天将扩增后的DC-CIK免疫细胞予患者分2 d输注, 每次输注前30 min肌内注射苯海拉明15 mg。每2周期重复进行1次DC-CIK细胞免疫治疗。化疗结束后, 每月进行1次DC-CIK细胞免疫维持治疗, 并密切随访。两组患者均进行2~8周期的化疗。

1. 3 评价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按照肿瘤患者QOL评分标准评价生存质量。临床疗效参照1978年抗肿瘤疗效通用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总例数×100%。

1. 4 随访 化疗后随访3~18个月, 随访至2015年8月1日, 中位随访时间为6.7个月, 2例患者死亡, 终止随访。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10例、进展2例, 有效率为55.6%, 临床获益率为92.6%;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9例、进展2例, 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为51.9%、85.2%,

2. 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治疗组白细胞下降、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均无明显变化。

2. 3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及QOL评分均明显改善, 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

3 讨论

DC细胞是抗原提呈细胞, 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 使T细胞增殖活化、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同时激发免疫记忆保护。CIK细胞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是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经过多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培养产生的一类CD3+CD56+共同表达的高细胞毒性细胞(杀伤细胞), 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肿瘤杀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 即NK样T淋巴细胞, 杀伤活性可达84.7%[2]。CIK细胞不仅能直接杀伤癌细胞, 还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 最大可能地恢复细胞正常的生长调节, 为彻底进行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 DC-CIK免疫细胞作为肿瘤综合治疗中最活跃、最有前途的治疗, 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中, 与单纯化疗相比, 两组疗效相当, 但前者明显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显著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建议临床推广, 并有待于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效果。

参考文献

[1] Li W, Cui H, Meng FQ, et al. New T cell epitopes identified from an anti-idiotypic antibody mimicking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Antigen. Immunotherapy, 2008, 57(2):143-154.

细胞免疫治疗篇4

关键词: CIK细胞 免疫治疗 恶性肿瘤

继手术、放化疗之后,细胞免疫治疗肿瘤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输注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1],因此,如何在体外培养出高增殖高活性的抗肿瘤效应细胞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CIK细胞是一种免疫杀伤细胞,具有高增殖和高细胞毒性,能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现将本院应用CIK细胞治疗85例肿瘤患者的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在2012年到2013年,对85例恶性肿瘤病人行CIK细胞回输,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26岁到75岁,其中肝癌10例,胃癌19例,乳腺癌18例,肺癌31例,食道癌7例。

1.2试剂与仪器

淋巴细胞分离液: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RPMI1640培养基:美国wigma公司;IL-2:英国pepro tech公司;IFN-γ:英国pepro tech公司;CD3:美国 Ancell Corporation公司。低温高速离心机:英国Beck man公司;HF212 UV CO2恒温培养箱:上海力申科技有限公司;倒置相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3实验方法

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浮于1640培养基培养,第一天加入IFN-γ(1000U/ml)20μl,置37℃,5%CO2培养箱中;24 小时后,加CD3 单抗( 100mg/mL)100μl,IL-2(500μ/mL)40μl;72 小时后,补加培养液和IL-2。培养第3天时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阴性后,洗涤注入100mL生理盐水回输给患者。

2、结果

患者接受CIK细胞免疫过继治疗后,T细胞亚群百分数和绝对值均明显提高,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8、CD56与输注前对比,70%患者有所提高,20%患者无改变,10%患者降低。绝大部分患者食欲得到改善,睡眠障碍减轻,疼痛得到缓解。

3、讨论

我院自体CIK细胞回输治疗85例恶性肿瘤患者,绝大部分患者治疗有效,患者回输CIK细胞后感觉明显好转。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百分数和绝对值提高者达70%,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CIK细胞在医学上被称为肿瘤的细胞导弹,它识别肿瘤的能力强,且不会杀伤人体的正常免疫细胞[3]。CIK细胞作为目前生物治疗的新手段,其杀瘤活性强,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福音[4]。

参考文献:

[1]李敏, 邓海峰, 陆明洋, 等. CIK治疗前后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研究.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6(15):1051-1053.

[2]田静, 卢红, 宿向东, 等. CIK细胞治疗放化疗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09,3(23):269-271.

细胞免疫治疗篇5

【关键词】恶性肿瘤;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

近年来,生物治疗在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第四大手段。自体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类增殖能力强、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有很强杀伤活性的肿瘤生物治疗免疫活性细胞,主要表达T细胞标记的CD3细胞和NK细胞标记的CD56细胞。大量基础研究表明[1-5],连续回输CIK细胞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功能的前提下,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杀伤,并且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一种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多种效应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回输体内,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的生物治疗手段。我院肿瘤科近年来对恶性肿瘤患者给予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肿瘤科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恶性肿瘤 INM分类法》肿瘤分期标准,所有病例均为Ⅲ、Ⅳ期,均有可测量的肿瘤病灶,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Karnofsky评分≥60分。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58.3±9.6)岁。肺癌14例,结肠癌8例,原发性肝癌6例,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其它5例。行CIK细胞治疗前有30例接受过化疗,占71.4%,有12例接受过放疗,占28.6%,放化疗与CIK细胞生物治疗间隔均在1月以上。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精神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均已排除在外。接受治疗前均已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CIK细胞体外培养 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外周静脉血50ml,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洗涤3次后用含10%人AB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调节密度至1~2×106/ml后进行培养。培养箱内条件设为: 37℃,5%浓度的CO2。培养第1d加入重组人IFN-γ,浓度调至2000U/ml;第2d加入rhIL-2,调节浓度至1000U/ml,并加入浓度为50ng/ml的CD3MaAb。定期更换培养液,1次/3d,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

1.2.2CIK细胞的鉴定与质量控制 单个核细胞培养1周后进行计数,并检测细胞活度,根据培养量计算出CIK细胞总数。对诱导培养扩增的CIK细胞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和细胞杀伤活力测定,同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

1.2.3细胞回输 细胞培养13~15d后,收集合格的CIK细胞,洗涤3次,配成250ml液体(含5%的人血白蛋白、1000U/ml的IL-2)后回输入患者体内,每次回输细胞总量2~5×109,1次/2d, 1疗程/3次。

1.3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型号:Elecsys 2010型;生产厂家:罗氏公司)检测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等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②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睡眠、食欲、精神状态等。评价标准: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值下降≥2/3)、部分改善(积分下降在1/3~2/3之间)、无改善(积分下降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c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2.1肿瘤标志物测定 经CIK细胞治疗后,36例CEA升高的患者有28例下降,8例稳定,6例AFP升高的患者均下降,4例CA125升高的患者有3例下降,1例稳定。

2.2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细胞(CD16+、CD56+)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下降,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

2.4临床疗效 经CIK细胞治疗后,19例患者部分缓解,12例轻度缓解,9例稳定,2例进展,临床有效率为73.8%。

2.5毒副反应 出现一过性发热者6例,但其体温均

3讨论

过继性免疫疗法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6],T淋巴细胞如CD3+、CD4+、CD8+及NK细胞对机体免疫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诱导性CD4+T淋巴细胞和杀伤性CD8+T淋巴细胞起主要调节作用,CD4+/ CD8+是反应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恶性肿瘤患者往往机体免疫功能受到重大损伤,CD4+/ CD8+值大幅减小,这就给肿瘤细胞大量增殖提供了机会。免疫疗法可以改变恶性肿瘤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比例,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增值。但是以往的免疫疗法常存在扩增不够、毒副作用大等缺点,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CIK细胞是1991年由Schmidt Wolf等研究发现的肿瘤生物治疗效应细胞,是由单个核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刺激下扩增的异质细胞,具有增殖迅速、杀瘤活性强、毒副作用轻微等优势。病理研究发现,CIK细胞主要是通过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来裂解、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可以刺激机体分泌TNF、IL-2、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不仅能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且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5-8]。由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CIK细胞水平低,为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抗瘤作用,必须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回输于患者体内,以进行生物免疫治疗。

本研究中,我们给予抗CD3单抗、IL-2、IFN-γ等细胞因子对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了12~15d细胞培养,成功诱导扩增CIK细胞,并分3次回输患者体内,结果发现,4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毒副反应轻微,同时患者肿瘤标记物下降,治疗的有效率为73.8%,患者外周血中CD3、CD4 T细胞和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肿瘤转移和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Qin Chai; Dong-jian An.Analysis on Emcacy of CIK Cells in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 [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11,9(12):62-63.

[2] Xiu-bao Ren;Jin-pu Yu;Hong Liu,et al. Thl Bias in PBAAC induced by large scale auto - CIK infusion in malignant solid tumor patient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4,1(4):284-294.

[3] Xiao-Dong Li;Bin Xu;Jun Wu,et al.. Review of Chinese clinical trials on CIK cell treatment for malignancies [J].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Oncology,2012,14(2):102-108.

[4] Qun Zhao;Hui Zhang;Yong Li,et al;. 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ombined with oxaliplatin in human oxaliplatin-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0,29(1):1-13.

[5] Long-bang Chen;Peng-ying, Liu.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ells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against drug-resistant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 SPC-A1/DTX in vitro and in vivo [J].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2009,63(5):323-323.

细胞免疫治疗篇6

【关键词】 封闭抗体; 复发性流产; 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 using lymphocytes active immunotherapy.Method: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SA which were diagnosed by blocking antibody screeni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40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patients).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LIT with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miscarriage treatment(progesterone plus hCG),then the pregnancy outcomes were compared.Result:In the treatment group,32 cases of pregnancy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and the success rate was 80%,including 16 patients with full-term delivery (50%),16 cases with late pregnancy, 8 cases of abortion.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16 cases with successful pregnancy,the success rate was 40%,including six cases with term birth(37.5%),10 cases with late pregnancy,24 cases of abortion.By comparison,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Blocking antibodies;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Lymphocytes; Immunotherapy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往往经历了多次妊娠后的自然流产(连续或不连续流产次数≥2次)[1]。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占育龄妇女的1%~5%。RSA可有单一病因或多病因引发,其病因复杂性较高,已知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有:染色体异常、生殖系统机能紊乱及结构畸形、内分泌失调、妇科感染等,此外应强调,近年来发现封闭抗体缺乏也会导致RSA。相关文献表明,复发性流产原因不明患者达到52%以上,其中与免疫因素有关的RSA患者又达到79%以上[2]。目前,治疗RSA的方法中,以淋巴细胞主动免疫为主。国外对主动免疫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尚未完全阐明。我国也已经将主动免疫治疗RSA应用于临床中,相关报道显示,患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不尽相同[3-4]。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2次或2次以上的RSA患者(自愿参与治疗),经临床筛查证实40例患者均由于缺乏封闭抗体缺乏而致RSA,并对40例患者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疗效明显,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深圳仁爱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包括生化妊娠,IVF-ET种植失败)及胚胎停育2次或2次以上的RSA患者(自愿参与治疗)80例,经临床筛查证实患者均由于缺乏封闭抗体缺乏而致的RSA,40例患者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进行治疗(LIT)。另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保胎治疗(黄体酮加hCG)。治疗组年龄23~41岁,平均28.3岁;2次自然流产者21例(其中有2例2次IVF-ET种植后流产者),3次自然流产者6例,4次自然流产者3例,5次自然流产者2例,5次以上自然流产者2例,2~3次胚胎停育者5例,孕3胚胎停育2产1者1例。对照组年龄19~43岁,平均29.1岁,有2次自然流产者29例,3次流产者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流产的病因筛查及方法 本研究中,要求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RSA患者符合以下条件:(1)封闭抗体检查阴性;(2)生化妊娠及早期(12 W前)自然流产史≥2次,或胚胎停育≥2次,或自然流产+胚胎停育≥2次;(3)夫妇双方染色体检查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4)双方行TORCH(包括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弓形体)、梅毒、HI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检查均为阴性;(5)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检查均为阴性;(6)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及空腹血糖正常;(7)抗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均为阴性;(8)排除生殖道畸形和形态学异常;(9)分析男方,各项指标显示正常;(10)治疗前,所有患者未使用过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保胎治疗(黄体酮加hCG)。治疗组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LIT)。治疗方法:无菌下抽取患者丈夫或血缘亲属或无关自愿健康个体静脉血20 mL,肝素抗凝,在无菌条件下分离淋巴细胞,将淋巴细胞悬液装于注射器中,给予患者两前臂内侧行多点皮下或皮内注射,每侧注射3~4点。2~3周治疗1次,4~6次为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复查封闭抗体,若已转为阳性,要求3~5个月内尽快妊娠。确诊妊娠后,再加强LIT一疗程(2~3周1次,共4次)至妊娠14~16周。若转阳后半年内仍未能妊娠,应每隔8~10周巩固一次LIT,以使封闭抗体不转阴。部分复查封闭抗体阴性者,再加强LIT治疗2次,若仍未转阴也可考虑备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妊娠成功率比较 治疗组妊娠成功32例,8例流产,成功率为80%;对照组妊娠成功16例,24例流产,成功率为40%,两组妊娠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2.03,P=0.0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 封闭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妊娠结局比较 主动免疫治疗后,34例患者封闭抗体转为阳性,其中妊娠成功29例,成功率为85.3%;6例封闭抗体仍为阴性者,妊娠成功2例,成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20,P=0.022)。详见表2。

3 讨论

正常孕妇的血清中,存在一种特异性IgG抗体(抗配偶淋巴细胞的),现代生殖免疫学证实,该抗体可抑制MLR(淋巴细胞反应)。封闭母体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可作用于胚胎滋养层,使得辅助T细胞对胎儿抗原抑制物的识别无法正常完成;同时,母亲免疫系统不会攻击胚胎,也是由于封闭母体淋巴细胞的作用[5]。MIF,即封闭抗体,是封闭同种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成为BA或称为Antipaternallymphocyte anti body(简称为APLA)。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缺乏封闭性抗体与复发性流产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次研究中,使用了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该方法对RSA治疗的效果较好,但作用机制不明。众多学者对复发性流产的治疗进行了持续的研究,黄芳等[6]通过黄酮体及hCG联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对42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了观察,认为该方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导致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有效率达100%,治疗封闭抗体阴性的复发流产患者后的妊娠率达57.89%,并认为hCG及黄酮体联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是治疗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可靠方案;谭玉清等[7]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淋巴细胞免疫对84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了治疗,认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成功率在90%以上,因此认为该方案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

对于封闭抗体阴性者,主要采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IT),等到患者体内封闭抗体升高时进行受孕,妊娠的成功率可达到80%~90%[8]。Beer和Tayor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立,并于1978年开始应用于RSA的一种免疫疗法。对同种免疫型RSA患者采用丈夫或他人淋巴细胞进行同种致敏治疗,抑制母胎间的细胞性免疫性排斥反应,减少流产率。梁宝珠等[9]对100例确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分析,认为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阳性率升高,从封闭抗体阳性者妊娠成功率方面将,再次妊娠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

临床医学界认为,人类白细胞抗原Th1/Th2失衡及组织相容性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相关性,Th2细胞是在正常妊娠情况下的主要细胞因子,而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血清中Th1因子是主要的优势细胞,因此可以通过配偶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的方式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提高母体Th2型细胞因子,控制Th1型细胞因子,增强母体的免疫耐受[10]。我国的彭桂元等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法治疗991例RSA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患者妊娠成功率大大提高,可达到80%以上,提示在RSA治疗方面,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疗效[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妊娠成功率分别为80%和4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为此,应将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应用于RSA(缺乏封闭抗体)的临床治疗中,患者预后免疫反应很强,基本未出现不良反应,且妊娠成功率显著提高,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成平,张秦芳,白静,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综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14(5):687-688.

[2] 肖青,秦爽,龚桂芳,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24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13,44(5):42-44.

[3] 叶恒君,张淑贞,钟春华,等.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 25(36):5420-5422.

[4] 李丹梅.淋巴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复发性流产96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57-58.

[5] 吴美梅,孙丛萌,周运花.复发性流产免疫治疗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 29(20):3363-3365.

[6] 黄芳,宁华丽.淋巴细胞主动免疫与黄体酮及HCG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84-185.

[7] 谭玉清,陈强,陈敏.淋巴细胞免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84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8):1127-1129.

[8] 崔艳萍,钟小烨,班清媚,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 38(9):1626-1627.

[9] 梁宝珠,谭忠伟,黎彩鹏,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 22(25):3561-3562.

[10] 廖义鸿,李红发.孕酮调节复发性流产患者淋巴细胞产生Th1、Th2因子及机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5(11):47-48.

[11] Nonaka T,Takakuwa K,Ooki I,et al.Results of Immun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Primary Recurrent Abortions-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Cohort Study[J].Am J Reprod Immunol,2007,58(6):530.

细胞免疫治疗篇7

关键词:淋巴细胞免疫法;封闭抗体不足的习惯性流产;治疗

    习惯性流产具体指的是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的患者。其中60%左右的患者是由于不明原因导致的流产[1]。根据免疫学相关因素可以将其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两种类型,而封闭抗体(英文:BA)的缺乏属于同种免疫型,是不明原因流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此次研究过程中对运用淋巴细胞免疫法对患有封闭抗体不足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科学试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9月~2011年9月90例患有封闭抗体不足的习惯性流产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年龄21~39岁,平均26.4岁;病程2~8年,平均3.8年;既往妊娠时间4~22周,平均11.7周。B组年龄20~38岁,平均25.8岁;病程2~7年,平均3.2年;既往妊娠时间3~21周,平均10.4周。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90例研究对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分为A组与B组,平均每组45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孕前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剂量20 g,每3周注射一次,坚持4次,怀孕后在注射2次)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淋巴细胞免疫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情况、成功分娩情况、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整个治疗过程中所需的费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成功:成功怀孕且时间在5个月以上的者;失败:成功怀孕,但怀孕时间不足5个月者[2]。

1.4  统计学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该组患者妊娠后成功分娩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P<0.05);该组患者治疗所需总费用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不良反应、费用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成功[例(%)]

失败[例(%)]

不良反应[例(%)]

费用(,元)

A组

45

31(68.9)

14(31.1)

11(24.4)

1 382.6±98.2

B组

45

39(86.7)

6(13.3)

2(4.4)

824.5±82.6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从现代生殖免疫学的角度来看,导致该类习惯性流产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对胚胎父系抗原免疫反应相对较低。以该理论为基础,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采用患者丈夫或无关个体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对母体进行针对性的免疫治疗[3]。妊娠是半同种异体成功移植的过程,胚胎中所携带的一种夫源性HLA抗原,可以对母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有效刺激,并导致产生一类IgG型的抗体,临床上将这种抗体称之为封闭抗体,该抗体主要在妊娠妇女血清中存在,可以对针对丈夫HLA特异性抗体的淋巴细胞毒生理活性进行有效抑制,并能够对异体移植物的排斥产生抑制,该类患者的血清中通常情况下缺乏该封闭抗体,但通过人工注射丈夫的淋巴细胞可以获得该抗体[4]。注射的部位皮肤所产生的反应与疗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皮肤反应的具体程度,可以对免疫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定,在第1次注射后患者的皮肤反应相对较重,即治疗2 d之内患者的局部皮肤会出现红润硬结直径在3~10 mm之间,而经过几次注射后皮肤反应会逐渐减轻,妊娠的预后良好[5]。

总而言之,运用淋巴细胞免疫法对患有封闭抗体不足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进一步保证患者在妊娠后能够顺利分娩,且该治疗方法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现象。

4 参考文献

[1] 梁宪生.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因素与免疫治疗[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8,14(11):192.

[2] 任  平,章晓梅,严新民,等.淋巴细胞培养后免疫治疗原发性习惯性流产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1(13):284.

[3] 林其德,赵爱民,周涵春,等.原发性习惯性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31(16):355.

细胞免疫治疗篇8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采用 WHO 推荐的 MDI 健康评估量表,对被测试者进行健康综合评价,满分 100 分,85 分以上为健康状态,70 分以下为疾病状态,70 ~85 分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患者 32 例( 同意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男 20 例( 62. 5%) ,女 12 例( 37. 5%) ; 年龄33 ~ 56 岁,中位年龄 42 岁; 其中管理层干部 13 例,个体工商户 19 例。排除标准: ( 1) 近 1 周内有外感、外伤等急性病史; ( 2)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 3) 有精神疾病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

1. 2、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or cell,NK) 细胞制备及回输 采集外周血 50 ~80 ml 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洗涤 3 次,用含 γ-干扰素的 GT-551 无血清培养基常规培养24 h 后加入白介素-2 培养13 ~14 d 后,计数总数 >1 ×109,检测无细菌、真菌污染后 0. 9% 氯化钠溶液洗 3 次,加入含 2% 人血白蛋白的复方氯化钠中,回输前检测内毒素试验

1.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NK 细胞治疗前、2 周期后、4 周期后及 6 个月后分别进行 ESAS、睡眠质量评定量表及 SF-36 调查。

1. 3. 1、FSAS: 由 23 个项目组成,可用于评定有疲劳表现的亚健康与各种疾病人群的疲劳类型、程度及特征及疲劳的干预效果。薛晓琳等研究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

1. 3. 2、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Pittsburgh sleepquality index,PSQI) : 由美国专家于 1993 年编制,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 1 个月的主观睡眠质量。刘贤臣等认为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国内患者应用,是一个简单、有效的睡眠质量测量工具。该表由 19 个自评和 5 个他评条目组成,其中前 18 个自评条目组成 7 个因子,第 19 个条目及 5 个他评条目不计分,每个因子按 0 ~3 分等级计分,累积各因子得分为PSQI 总分,范围 0 ~ 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 3. 3、SF-36: 包括 36 个项目,共 8 个维度分别为: 总体健康( general health,GH) ,生理机能( physiologicalfunction,PF) ,生理职能( role physical,RP) ,情感职能( role emotional,BE) ,社交能力( social function,SF) ,躯体疼痛( bodily pain,BP) ,生命活力( vitality,VI) ,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MH) 。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目前被认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活质量测量工具。

1. 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x珋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P

2、结果

2. 1、治疗前后疲劳情况比较亚健康患者经自体 NK免疫细胞治疗后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均有所下降,但治疗 2 周期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4 周期及 6 个月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2、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亚健康患者经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后睡眠质量表积分均有所提高,其中治疗2 周期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治疗 4 周期及 6 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3、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亚健康患者经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后生活质量积分均有所提高,治疗 2、4 周期后及 6 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3。

3、讨论

亚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关系密切,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疾病。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系统的干预措施。干预方法已达到分子基因水平,并获得了肯定的疗效。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干预已有 30%人群恢复到了健康状态。

细胞免疫治疗篇9

【摘要】总结了9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强化免疫抑制治疗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成份输血、防治感染出血、造血因子应用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加强各项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认为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加强预防感染、出血,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本科自2008年12月-2010年7月共收治本病患者9例,均在成份输血、防治感染、造血因子应用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TG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8.5岁。9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结果:9例患者中,除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其余8例病情均得以改善。大约2-3个月后,血常规逐渐趋于稳定。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SAA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使患者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承受极大的痛苦,同时,ATG费用较昂贵,经济上又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思想负担很重,大多数患者都有焦虑、恐惧心理。1)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述该疾病方面的知识、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并着重强调ATG治疗是除异基因骨髓移植外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2)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不同心理需求与状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建立信任感,并积极配和,使治疗顺利进行。

2.2.用药期间护理

2.2.1 过敏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1)用药前行皮肤过敏试验,在试验及用药过程中,备齐一切抢救用品和用物。(2) 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使用ATG前予抗过敏、护胃治疗,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开始滴速为5-10滴/分,观察10分钟后无反应,再逐渐加速,全量在4-6小时滴完。用药中以及用药后15 d内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疹、发热、寒战、窒息等过敏反应发生。本组3例患者中在输注ATG中或输注后出现皮疹,伴有瘙痒感,2例在输注过程中,出现皮疹、咽部发痒、干咳,无胸闷气促,无血压改变,2例用药过程中,出现高热(T40度),伴有畏寒、寒战,胸闷,经减慢滴速或间断输入,应用抗组胺药物、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等,症状减轻,继续输液,无不适反应。

2.2.2 迟发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一般发生在用药后的2周之内或之后,其临床表现为:发热、猩红热样皮疹、风团及关节疼痛等表现,一般持续4-7d。本组有2例患者分别在ATG结束后第5天、第10天出现皮肤风团样皮疹,高热,经由抗感染、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后好转。

2.3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2.3.1 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低是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呼吸道感染占院内感染首位[2] 。对于接受ATG治疗的患者,应采用保护性隔离,移居空气层流洁净病房,实施全环境保护,限制探视及陪护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本组1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后,经济问题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3.2 注意加强口腔、皮肤及肛周护理SAA患者的感染部位常见于口腔和肛周,这是由于口腔和肛周是人体整个消化道的入口和出口,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承担着繁重的进食和排泄任务。又由于本身的特殊解剖结构,极易藏污纳垢,成为细菌繁殖和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3]。因此,严密观察其口腔黏膜的变化,每天口腔护理两次,并加强肛周护理。本组2例口腔感染患者十余天后感染得以控制 。

2.4 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SAA患者血小板极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易引起出血,应用ATG治疗使血小板消耗,进一步加重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是本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护理过程中要高度警惕。当血小板下降至2O×1O9/L时,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观察有无皮肤粘膜、泌尿道和消化道出血情况及颅内出血症状,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当血小板

3 讨论

S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此病病因不明。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SAA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异常,造血微环境与造血干祖细胞数量的改变是异常免疫损伤所致[4]。ATG是一种作用于T淋巴细胞的选择性免疫抑制剂,由于此药是一种异种蛋白,使用后会出现变态反应、血清病等副反应,加之SAA患者本身抵抗力低,应用ATG治疗后免疫力更趋低下,且血小板计数减少,易引起出血。因此,对应用ATG治疗的患者做好密切观察及积极、科学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参 考 文 献

[1]张之南,沈梯.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23.

[2] 刘灵,王蓉,张丽雯.浅析医院感染监控中的误区.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B):61

细胞免疫治疗篇10

关键词:胰岛素强化治疗;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病症之一,早在上世纪世界卫生组织WHO即将LADA规划为1型糖尿病中的免疫介导性亚型。有相关研究统计该病症老年群体多发,约达到糖尿病总比例的10%~15%。由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随着病程进展后患者机体多伴有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各类抗体,导致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与抗体结合形成机体丧失胰岛功能。庞伯健等学者研究证实[1],对于LADA的治疗需及时明确诊断加强胰岛素治疗可有效保证胰岛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48例,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4.3±2.7)岁,男性25例,女性23例,经检查明确诊断,均符合WHO在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发病年龄超过15岁,发病半年内未出现酮症反应,体重指数0.05)。

1.2方法 选择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门冬氨酸胰岛素(诺和锐),国药准字J20150073。均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始剂量为体重(kg)×0.5=(U/d);患者均取单日胰岛素用药剂量的50%作为作为基础剂量,并结合病情症状实际状态,如DM分型、患者年龄、血糖水平及特征指数等变化进行调整,可在基础胰岛素用药剂量上调10%。将基础用药剂量÷24之后即为单日每小时输注基础率。余下剂量可在患者3餐/d前进行应用,常规按照4∶3∶3或1∶1∶1用药模式进行分配,监测患者餐后2 h血糖变化。

1.3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于晨间取空腹状态下静脉抽血,OLYMPUSAU640生化仪分析血糖浓度,采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胰岛素、C肽含量变化;胰岛β细胞功能的检测则按照胰岛素释放指数作为参考,胰岛素释放指数=20×胰岛素/(空腹血糖浓度-3.5)。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为(11.5±3.4)mmol/L,餐后2 h血糖浓度为(17.9±4.1)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1.3%;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下降为(6.4±1.3)mmol/L,餐后2 h血糖浓度为(10.2±2.8)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0.8)%;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为(11.8±3.1)mmol/L,餐后2 h血糖浓度为(18.2±3.7)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1.1)%;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下降为(6.5±1.4)mmol/L,餐后2 h血糖浓度为(10.8±3.1)mmol/L,糖化血红蛋白(5.8±0.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明显降低(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C肽水平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胰岛素指标为(11.2±1.4)U/ml,C肽指标为(1.2±0.3)mg/L;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胰岛素指标为18.4±2.3U/ml,C肽指标为(2.2±0.3)mg/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胰岛素指标为(21.4±4.7)U/ml,C肽指标为(3.1±1.1)mg/L;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胰岛素指标为(64.3±13.4)U/ml,C肽指标为(5.7±1.7)mg/L。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胰岛素、C肽水平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细胞功能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释放指数分别为(2.4±0.5)、(3.6±0.9);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释放指数分别为(3.8±0.6)、(4.2±1.0);观察组胰岛素细胞功能在治疗前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琚枫等[2]研究发现,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在病情进展初期,其机体胰岛β细胞功能尚未完全消失,若在这段时期采取针对性治疗仍旧有可能逆转改善。而胰岛素强化治疗则是通过短期高效率改善患者血糖浓度,以此减少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程度,抑制胰岛素分娩,缓解胰岛β细胞的运转负荷,让机体胰岛细胞功能得到适当休养,避免胰岛细胞衰竭,以此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失控现象。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快速缓解机体免疫失控,中断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β细胞损坏过程,保障机体胰岛素抵抗性[3-8]。同时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可增加机体免疫耐受性,缓解炎性病变反应,相辅相成以改善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失控状态。

综上,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同时提升胰岛素β细胞功能,增加患者预后疗效[9-10]。

参考文献:

[1]庞伯健,常艳华.胰岛素强化方法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5):4247-4249.

[2]琚枫,符茂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影响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5):420-422,426.

[3]林南生.胰岛素强化治疗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3609-3611.

[4]琚枫,符茂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影响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05):420-422,426.

[5]王卫民,张清贵,翁孝刚,郭永年.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血、尿C肽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05):61-62.

[6]李俊,于世家.于世家教授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之经验总结[J].医学综述,2007,13(24):2064-2065.

[7]毕永春,胡伟,张葵.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4种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学,2011,39(06):647-649.

[8]高绘.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3):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