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2:03:23

细胞学

细胞学范文篇1

1妇科细胞学标本的收集

1.1采样:使用扫帚状采样器从子宫颈上采取足够数量的样本,将扫帚状采样器的中央刷毛部分轻轻地擦人子宫的通道内,以便较短的刷能够完全接触到子宫颈。柔和的向前抵住采样器,并按同一个时针方向转动扫帚状采样器5周整切勿来回转动。

1.2漂洗:在装有细胞保存液的小瓶内漂洗扫帚状采样器。将扫帚状采样器的头推入保存液的小瓶底,再把保存液的小瓶放在振荡器上震荡以进一步将细胞样本漂洗下来。

1.3拧紧:拧紧瓶盖,以防止保存液外溢。

1.4记录:将患者的名字和样本号码写在瓶子的标签处,将患者的个人资料和病历填写在申请单上。要尽量详细填写,字迹工整。

2收集妇科细胞学标本的注意事项

2.1应避免使用棉棒取材。其缺点是:会有纤维残留在检体上,并且有细胞重叠,造成诊断上的困扰,使用宫颈取样刷则没有以上缺点,但易出血,应向患者说明。

2.2避免手套上的润滑油或淀粉残留在子宫颈上,困扰诊断。

2.3子宫颈急性发炎期时,应用药物治疗后再做涂片。

2.4在刚做过子宫颈手术治疗时,如:冷冻治疗、电烧、切片、圆锥切除、高频电刀切割等,应避免做涂片。

2.5取材应直接观察下进行,肉眼所见有怀疑的地方要特别注意,以取得足够的细胞成分。

2.6分泌物多时可在取材时用棉球或棉签沾生理盐水轻轻粘去,不可用力擦。

2.7取材前24小时不上药、不冲洗、不过性生活,尽可能避开经期。

细胞学范文篇2

本文作者:张水生李剑平章英工作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学习血细胞形态必须熟练掌握血细胞发育一般规律,各系统、各阶段形态特征理论知识。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绘图并描述细胞形态特点,从而使学生更易了解和掌握血细胞各系统、各阶段形态特征。反复观看某一阶段细胞,学习血液细胞形态过程中一定会有了解→困惑→掌握的反复过程,不要求多、求快。掌握细胞的识别三个原则“以核为主,核、浆兼顾,核又以核染色质为主”[2]。对于个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如难以判断,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类中)。若细胞介于上、下两个阶段之间,一般将它们归入下一阶段[3]。2.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师生间对观察的细胞结论不一致时,学生应先描述此细胞形态特点,再对照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知识和镜下细胞认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骨髓分析仪优点骨髓分析仪较光学显微镜具有观察人数更多、经济和占用场地更小等优点,更适宜大范围教学。也能随时动态观察细胞形态特点,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达到所有人员共同提高的目的。骨髓分析仪且能使血液细胞形态学考试内容统一,更好地反映全体学生学习水平。骨髓分析仪不足骨髓分析仪结合投影仪虽然能够达到多人同时动态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特点,但因色彩偏差、放大倍数不同与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结构还是不完全相同,所以待学习者在骨髓分析仪上对细胞有所认识后,还应回到光学显微镜下继续加强学习。

开放实验室,组建兴趣小组对细胞形态学教学而言,仅凭几次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学生是很难全面掌握,并且易淡忘,因此课外活动时间应开放实验室。在学生中组建兴趣小组,对巩固和提高全班学习水平十分必要。加强课外复习鼓励对典型的细胞照像并保存,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观看,以达到课外复习和巩固的目的。我们的班级使用这一学习方法后,细胞形态考试成绩普遍有所提高。

细胞形态学理论教学和实验用时比例最好为1:3或1:4,血液学检查的学习关键是形态学部分,之后的血液病诊断多以细胞的质和量的改变为依据,所以细胞形态教学过程中要详细介绍某一细胞出现质与量的变化为哪些血液疾病的主要特征,以便于同学对血液疾病的诊断有较早的认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教学水平,为此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示教片要求新鲜、典型。染色效果会因示教片长时间保存而氧化使染色加深,从而影响示教效果,标本细胞形态典型特征可便于同学们记忆。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带教老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6],因此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对细胞形态学和血液学检验的学习,加强教学与临床上的沟通,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的发展。总之,血液形态学学习在于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多看、勤问,利用骨髓分析系统结合其它教学改革和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多方面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临床血液学专业学生教学质量,才能快速、准确掌握该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

细胞学范文篇3

关键词:过敏;过敏性结膜炎;印迹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干眼

过敏性结膜炎(AC)是结膜对过敏原刺激产生超敏反应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以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为主,其发病率逐年增加[1]。目前,由于国内外没有AC统一的诊断标准,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多是根据症状和体征得出的不同的诊断标准来进行研究,主观性较大,而AC的客观实验室检查由于种种原因临床应用较少,因此关于AC的研究始终是一项挑战。我国有关AC的研究数据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研究者诊断标准不同的影响。结膜印迹细胞学(CIC)检查是一项创伤极小且简便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可以直接体现结膜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其结果客观、准确,可用于评估各种眼表疾病结膜细胞病理形态学的改变[2]。本研究通过对比40例临床诊断为AC患者和40例正常人上睑CIC检查结果,分析AC患者CIC检查细胞形态学和数量的变化,探讨CIC检查对AC诊断的价值和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1-01/02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AC的患者共40例80眼。纳入标准:(1)依据《我国过敏性结膜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中AC的临床诊断标准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必要条件:1)症状:眼痒,可伴有异物感,结膜囊分泌物增多(分泌物以白色黏液性为主),儿童患者可表现为揉眼或频繁眨眼;2)体征:结膜充血、结膜乳头、角膜特异性病变特征至少1项[1]。(2)自愿加入本试验;(3)能够配合CIC检查。排除标准:(1)全身及眼部长期用药史;(2)眼部外伤史或热烧伤史;(3)全身及眼部手术史;(4)近1mo局部使用抗过敏或者其他滴眼液的患者;(5)眼部其他疾病史。正常人40例8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结膜炎及眼部其他疾病的正常人;(2)自愿加入本试验;(3)能够配合CIC检查。排除标准:(1)全身及眼部长期用药史;(2)眼部外伤史或热烧伤史;(3)全身及眼部手术史;(4)近1mo局部使用抗过敏或者其他滴眼液的患者;(5)眼部其他疾病史;(6)全身或局部过敏性疾病史。本研究通过西安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 CIC检查(丫啶橙荧光染色法):首先结膜囊内点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眼表麻醉5min,吸净结膜囊内的泪液,用醋酸纤维素膜滤纸在上睑结膜处取材,置于载玻片上,用丫啶橙生理盐水溶液(100mg/L)滴在滤膜上进行染色,3~5m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3],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和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2个/每高倍镜下计为阳性(+),否则计为阴性(-)[1]。同时根据滤纸片上附着的细胞多寡,分别选择1~3个视野进行观察并按Tseng[4]分类法进行分级(共0~Ⅴ级)。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两组CIC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C组患者中性别、年龄、病程对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临床诊断为AC的患者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5~70(平均28.80±19.47)岁。正常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68(平均29.95±20.73)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及年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比较 AC组患者上睑结膜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44,P<0.001),见表1。2.3两组CIC检查Tseng分级结果比较 AC组患者上睑结膜CIC检查Tseng分级等级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3,P<0.05),见表2。2.4AC组患者中性别和年龄及病程对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的影响 AC组患者上睑结膜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中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AC组患者按年龄分成≤18岁和>18岁两组,两组之间的上睑结膜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1,P>0.05);AC组患者上睑结膜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阳性和阴性两组之间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05),见表3。

3讨论

细胞学范文篇4

宫颈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我国的宫颈病变患病率占全世界患病率的三分之一,同时年龄趋向年轻化,但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预防的恶性肿瘤。如果在癌前病变或早期即给予预防性或彻底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可提高,而且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五年生存率也位于恶性肿瘤的前列,这一特点使宫颈癌的筛查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现就将目前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

1宫颈细胞学检查的进展

1.1宫颈涂片细胞学

传统的宫颈细胞的涂片检查是Papanicolaou于1945年提出的,其以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作为诊断依据,按5级分类法,但因假阴性和假阳性较高、没有指出出现异常细胞的原因、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不一致等不足,逐步被Bethesda(TheBethesdasystem,TBS)系统取代。Bethesda系统是1988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提出的,并在2001年做了修改,其属于描述性诊断,最重要的特点是指出了异常细胞出现的可能原因,将宫颈细胞学检查分为以下5种:(1)正常范围(WNL);(2)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3)鳞状上皮内病变(SIL);(4)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GSIL)即CINⅠ和HPV感染;(5)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GSIL),即CINⅡ和CINⅢ。

1.2薄层液基细胞学

为了改进传统细胞学涂片检查的局限,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于1996年使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大优化了样本涂片的质量。目前有2种设备,均由美国生产。薄层液基细胞技术的应用原理:用特制塑料刮板和颈管刷分别收集宫颈外口和颈管的脱落细胞,将收集的细胞洗入放有细胞保存液的特制小瓶中经程序化处理,将标本中的粘液、血液和炎细胞分离,留下上皮细胞后过滤制成薄层涂片,进行显微镜下检查。由于被检细胞集中,背景清晰,有助于对异常细胞的筛查。

1.2.1新柏式(ThinPrep):对收集的细胞保存液,通过高精密度过滤器过滤细胞保存液,将标本中的粘液、血液和炎性细胞分离,然后将过滤的细胞放置在玻片上,细胞标本直径为20mm,制成超薄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后,由医师于显微镜下阅片诊断。此法减少了不确定或可疑异常细胞的诊断,对异常细胞的诊断率提高了13%,对低度以上病变检出率提高65%。而且用剩余在保存液中的标本,还可进行HPVDNA检测。当需要重复涂片时,不需患者再次返院。在用TBS分期时需采用超薄片技术镜下检查。薄片技术和TBS分期同时应用,提高检测率30%。

1.2.2雅图(AutoCyte)系统:对收集的细胞保存液通过比重液离心后,经自然沉淀法将标本中的粘液、血液和炎细胞分离,收集余下细胞放置于玻璃片上,其细胞标本直径为13mm,制成超薄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后,然后由医师显微镜下阅片诊断。此法提高了对低度以上病变的诊断率(Warner,1998)。虽然ThinPrep涂片与常规涂片相比,有很少粘液及残渣,没有细胞重叠,背景清晰,减少了影响诊断的因素,但还不规范。正如巴氏涂片一样,在减少宫颈癌的发病率的作用上,尚需相当的时间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其不仅为细胞病理学检查提供细胞形态改变依据,而且为分子水平检查提供核酸来源,采用液基细胞学所提供的细胞做杂交捕获实验检测HPVDNA,其检出率大大提高,赋予宫颈细胞学检查一个展新的意义,有助于宫颈癌病因学的研究。史鹏等[1]报道PAP、液基细胞学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分别为61.33%、84.69%,假阴性率分别为28%、2.55%。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癌的筛查中,比PAP的敏感性高7倍,必将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已有实验证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的成本仅稍高于传统细胞学检查,其做为一种筛查技术具有高检出率而低成本这两个最具说服力的特点[2]。

1.3计算机辅助细胞检测系统

在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的计算机辅助细胞检测系统即细胞电脑扫描(cellulacomputertomography,CCT)技术对发现宫颈异常细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其系统中储存了大量正常与异常细胞,可对宫颈涂片进行自动扫描,将可疑细胞经彩色图像处理并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到数码磁盘中供病理专家重点筛查以检出异常图像,最后按Bethesda报告系统做出诊断性报告。研究表明CCT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准确性,除能鉴别异常细胞外还能对微生物病原学方面作出诊断,如滴虫、念珠菌、阴道嗜血杆菌、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此外,CCT适用于大样本的宫颈癌普查工作,避免肉眼观察的人为主观误差和大工作量时疲劳所引起的差错,做到准确、快速。但另有学者认为CCT对宫颈癌的检出率并未明显提高,反而使筛查成本大大增加[3]。CCT应用于宫颈癌筛查的统计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检查是CIN和早期宫颈癌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能迅速鉴别肉眼看不见的宫颈病变。在阴道镜直视下活检,提高活检命中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当阴道细胞学涂片持续可疑阳性或临床可疑而阴道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应多点取活检,一般应在宫颈3、6、9、12点取材,加上宫颈搔刮术,必要时需进行锥切或分段诊刮,协助诊断。而阴道镜下病变明显者,可对高危区域,进行多点活检,阳性率更高。宫颈活检后作病理检查是CIN和宫颈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阴道镜是否能做为一种筛查手段目前仍有争议。研究表明,阴道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且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西方国家并不将此种检查方法做为筛查方法[4]。而在国内因妇科医师能够非常熟练地完成阴道镜检技术且与液基细胞学检查和捕获杂交检测法Ⅱ(hybridcaptureⅡtest,HCⅡ)技术昂贵的设备和检测辅助材料相比费用较低,导致中国的阴道镜检某种意义上的失控,对有些患者从肉眼观察直接就过度到阴道镜检查,而忽略了其不尽人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与组织学细胞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阴道镜结合病理活检是临床诊断宫颈癌较好的方法但并不能因此来做筛查手段[5,6]。

3HPVDNA检测

许多学者提出将检测HPV感染作为宫颈癌的一种筛查手段。目前HPV检测方法有细胞学法、斑点印迹法、荧光原位杂交法、原位杂交法、Southern杂交法、PCR和杂交捕获法。然而,PCR法特异度很低,假阳性率较高;而核酶印迹原位杂交法复杂,不宜大规模临床应用;细胞学法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斑点印迹法具有放射性。原位杂交可在蜡块包埋组织内检测HPV。研究表明,HPVDNAHC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且其成本效益比率也逐渐降低,因此高危型HPVDNA杂交捕获技术是初步筛查的最好选择[7,8]。杂交捕获(HC)试验是美国Digene公司新发展并获FDA唯一批准的可在临床使用的一种检测HPVDNA的技术。杂交捕获一代试验可检测9种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35、45、51、52、56。杂交捕获二代试验可同时检测13种高危型HPV16、28、31、33、35、39、45、51、56、58、59和68[9]。

有研究显示:HPVDNA阳性者15%~28%在2年内出现鳞状上皮内病变,阴性对照者只有1%~3%出现该病变,而宫颈癌中几乎100%出现HPV阳性,且最常见的类型为16、18[10,11]。Immaculada[11]研究发现锥切术前高危HPV病毒滴度与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存在线性相关,滴度大于1000RLU(相对光单位)者复发率是低滴度者的3倍,所以认为常规HPV16、18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细胞学筛查的补充,如此既可以提高宫颈疾病的检出率,还可以对高危风险患者实施严密随访及做出相应处理,也是对宫颈细胞学的验证[12-14]。

高危型HPVDNA的检出主要集中40~50岁之间,其他年龄段的检出率相对要低的多,尤其是30岁以下者。有学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女性在30岁以后方开始做筛选检查[15]。近年来宫颈癌年轻化趋势的出现提示宫颈癌的筛查年龄应降至20岁有性生活者,尤其高危HPV感染者更应提高警惕。但有一点应注意,高危型HPV在年轻妇女中的感染常是暂时性的,HPV检测作为初级筛查指标在年轻妇女中的临床意义应慎重对待。

总之,液基细胞学和HPV检测等会被大量纳入30岁以上妇女的宫颈癌筛查计划中,但人们期望最理想的,也是能从根本解决宫颈癌的办法就是采用疫苗进行病因预防。现在全世界都在致力于HPV疫苗的研究,有关专家预测,宫颈癌将是人类通过用免疫接种方法来全面预防和根除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史鹏,李金香,张友忠,等.液基细胞学检查与宫颈巴氏涂片的比较.陕西医学杂志,2004,33:423425.

2CochandPriolletB,VincentS,VielhP,etal.CytopathologyinFrance.Cytopathology,2004,15:163166.

3WuSF,LiM,WangSX,etal.Acomparisonoffourscreeningmethodsforcervicalneoplasia.InternationalJournalofGynecology&Obstertrics,2005,26:14.

4SalmeronI,LazcanoPE,LorinczA,parisonofHPVbasedassayswithpapanicolaousmearsforcervicalcancerscreeninginMorelosState,Mexico.CancerCausesControl,2003,14:505512.

5SankaranarayananR,ChatterjiR,ShastriSS,etal.AccuracyofhumanpapillomavirustestinginprinaryscreeningofcervicalneoplasiaresultsfromamulticenterstudyinIndia.IntJCancer,2004,112:341347.

6BeatrixCP,IsalelleC,PatriciadeC,etal.CosteffectivenessofliquidbasedcytologywithorwithoutHybridCaptureⅡHPVtestcomparedwithconventionalPapsmearsAstudybytheFrenchsocietyofclinicalcytology.DiagnosticCytopathology,2005,33:338343.

7MonsonegoJ,Colposcopy.ThevalueofHPVtestinginclinicalpractice.GynecolObstetFertil,2004,32:6274.

8廖秦平.宫颈癌病因学研究新进展.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3,4:243245.

9SchellekensMC,DijkmanA,AzizMF,etal.PrevalenceofsingleandmultipleHPVtypesincervicalcarcinomasinJakarta,Indonesia.GynecolOncol,2004,93:4953.

10BekkersRL,MassugaiLF,BulenJ,etal.Epidemiologicalandclinicalaspectsofhumanpapillomavirusdetectioninthepreventionofcervicalcancer.RevMedVirol,2004,14:95105.

11ImmaculadaA,AureliT,LuisM,etal.PreandpostconizationhighriskHPVtestingpredictsresidual/recurrentdiseaseinpairentstreatedforCIN23.GynecologicOncology,2006,103:631636.

12DennyLA,WrightTC.Humanpapillomavirustestingandscreening.BestPractice&ResearchClinicalObstetrics&Gynaecology,2005,19:501515.

13KyrgiouM,TsoumpouI,VrekoussisT,etal.Theuptodateevidenceoncolposcopypracticeandtreatmentof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Thecochranecolposcopy&cervicalcytopathologycollaborativegroup(C5group)approach.CannerTreatmentReviews,2006,32:516523.

细胞学范文篇5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

前言

宫颈锥切是一个公认的治疗CINIII的方法,许多研究已证明了它具有很高的成功率。

成功率高低取决于有无间质浸润、ECC情况和切源是否干净。切缘阳性常常提示残存的宫颈上还有残留病变而需进一步治疗。锥切术后切除子宫本上23-34%有残留病变,锥切后复发率为5-10%。

对什么是锥切边缘阳性患者的最好治疗方法尚有争议,其复发率25-50%。通常应用宫颈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对其进行定期随诊,这些措施结合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可使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病变自行消失。当宫颈细胞学或阴道镜有发现异常时,如果患者有生育要求,再次更广泛的锥切和ECC常被采用,否则行全子宫切除术。

HPV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已为熟知,HPV感染被认为为CIN的根本原因,在筛查流程的规定中引入HPV检测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健康的活跃的研究课题,许多研究已评估了其临床的有效性。也许它也可能用于监测手术治疗CINIII的疗效,为此,我们进行了这一前瞻性研究,来评估它能够用于监测锥切术后宫颈的残留病变。

材料和方法

这一研究进行黑龙江玛丽亚妇产医院,2007年7月~2009年7月共有TCT诊断为CINIII的79名患者进行了阴道镜检查。选入标准有:CINIII无间质浸润已育妇女,排除标准有:既往有宫颈切除治疗史或解剖上不合适行安全的宫颈锥切(如宫颈与穹隆充血或阴道过紧)。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已由医院批准。

研究按如下步骤操作:首先,所有病例进行宫颈TCT检查和HPV检测。最后,在锥切2月后行子宫切除手术。

应用DigenneII试剂盒进行HPV杂交捕获分析检测HPV。杂交捕获HPVDNA测定应用市售的杂交捕获系统,操作按使用手册进行。

宫颈锥切:应用大环切除移行区。通常应用2cm大环或1.5cm的直电线。锥切目的是整个切除病灶和移行区,使成一整块锥形标本。操作在一个住院病区全麻下由一固定资深手术医生在阴道镜指导下完成。所有病例进行ECC。测量总基膜到癌灶最深浸润的距离确定浸润深度。所有标本由妇科医生观察切缘是否干净、ECC性质和有无间质浸润。病变按CINⅠ/CINⅡ和CINⅢ分级。当在距切缘500um以内发现有病变存在时我们确定为切缘阳性,ECC阳性定义为任何数量的新生鳞状上皮被发现。不管切缘和ECC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切除。切下的锥状宫颈标本在12点处丝线标志。手术医生用墨水标记切下的标本并在手术室与病理医生取得联系。标本固定后,从矢状面剖成两半,分别包埋,切成10um厚切片,HE染色。子宫标本也进行组织学检查,特别注意有无残留病变。如子宫标本上发现有CIN或浸润癌则定义为有残留病变。病理医生不被告之患者的HPV状态。我们对锥切切缘状态(切缘阳性或ECC阳性)和HPV状态与随后切除的子宫标本的残留病变情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

结果

从2007年7月到2009年7月,共有79例患者进入研究。所有病例在阴道镜检查和宫颈锥切后经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CINⅢ,从锥切到子宫切除时间为49天(6-8周)。

79例患者中,47(59.5%)例切缘阳性或ECC阳性(33例切缘阳性,14例ECC阳性),33例切缘阳性中,12例病变在宫颈管外,21例在宫颈内膜。这47例患者中,31(66%)例有残留病变。

所有79例患者锥切前HPV基因学阳性,锥切后47例切缘阳性患者中,37(79.7%)例HPV阳性10(21.3%)例阴性。10例阴性患者中均无残留病灶,其阴性预测值为100%。

我们也对所有患者在锥切6周后进行了宫颈TCT检查。锥切边缘阳性或ECC阳性的47例患者中,15(32%)例结果正常,其中5(33%)例有残留病变;32(68%)例结果不正常(ASCUS或SIL),其中26(81%)例有残留病变。可见,宫颈TCT检查在确定锥切边缘阳性患者宫颈是否有残留病变方面不如HPV检查准确。切缘阳性但HPV检测阴性的患者均无残留病变存在,与宫颈TCT检查相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和0.05)。

锥切后有32例切缘阴性,所有这些患者因已完成了生育功能或有子宫肌瘤,也均进行了子宫切除。25(78%)例HPV阴性,均无残留病变,7(22%)例HPV阳性,其中1例发现残留病变。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中国论文联盟-讨论

宫颈锥切常用来治疗CINⅡ、CINⅢ且向宫颈内发生、ECC阳性、阴道镜检查下满意、细胞学和宫颈活检不符、宫颈原位腺癌、微小浸润癌或可疑浸泡癌。许多情况下,对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来说,这已足够。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宫颈环状切除和冷刀锥切后,子宫切除的标本中残留病变的发生率分为37%和28%。

以前的研究显示,尽管进行了密切细胞学随访,仍有10-25%得患者在锥切后有CIN复发或宫颈癌发生。提示目前的方法尚不足以预防所有的宫颈锥切后的宫颈癌的发生。

由于HPVDNA与宫颈癌间存在极其强烈的联系,HPVDNA检测已被认为可用于作为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的妇女的进一步检查措施。这一研究就是向确定宫颈锥切术HPVDNA检测的阴性预测价值,我们研究显示,宫颈锥切术后HPVDNA检测的确具有极高的阴性预测价值。

切缘和ECC状态在预测宫颈残留病变方面的价值尚不清楚。Phelps等报道认为切缘阳性者锥切术后子宫切除的标本中残留病变的发生有显著性增高,Buxton等则认为切缘状态是一个不可信的因素。这样,单独依靠这一指标进行处理,许多患者将被治疗过度,而另一小部分但却非常重要的患者将被治疗不足。

我们的研究显示,切缘阳性、HPV阳性和残留病变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切缘阳性的患者存在残留病变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切缘阴性者,我们的研究中,47例HPV阳性且切缘阳性患者中,37(66%)例有残留病变,而切缘阳性但HPV阴性的患者中无一例有残留病变。

在锥切后3,6,12,18个月和以后每年对患者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发现其中34例细胞学阴性患者中无一例有残留病变,而28例细胞学异常病例中,16(57%)例发现残留病变。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细胞学正常的患者中5(33%)例和细胞学检查异常的患者中,32(68%)例有宫颈残留病变。提示锥切术后宫颈细胞学检查有相当高的假阴性等。

我们的结果显示,如果锥切边缘阳性;但HPV检测阴性,则几乎没有残留病变的可能。因而,HPV检测可被用做锥切边缘阳性患者诊断残留病变的一个强有力的指示因子。我们建议锥切边缘阳性且HPV检测阳性的患者6个月后重新检测HPV,而HPV阴性的妇女可参照正常人群筛查计划进行处理。这一倡议将极大地降低对宫颈轻中度不典型的患者的过度治疗。然而,对锥切病理为浸泡癌的、合并有其他子宫疾病的或者不能定期随访的患者,仍应该进行子宫切除。

结论

1.锥切边缘阳性的患者较阴性者存在残留病变和HPVDNA阳性的可能性显著增高

2.HPV阴性患者没有残留病变发现

3.阳性锥切边缘并不一定存在或持续存在严重的残留病变

4.锥切术后正常的宫颈细胞学结果并不能保证没有疾病

细胞学范文篇6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乳腺肿块患者,在我院普外科病房接受治疗的女性患者,患者均在检查后,内手术。经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例,乳腺良性肿块例,乳腺肿块直径。

2,主要试剂及仪器

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山东医科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微量穿刺标本端粒酶检测试剂盒,主要成分包括,**。公司,引物,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合成,**酶公司。≤,扩增采用美国∞公司产的,型热循环仪。电泳采用北京六一仪器厂生产的电泳仪及电泳装置。

3,研究方法

术前行乳腺肿块穿刺,穿刺标本一部分作细胞涂片,其余注入装有°,≥液,主要成分包括≤,≤,∞。管中,置于,ε保存,以备端粒酶活性检测用。涂片采用瑞氏2姬姆萨染色法,分别在和倍光镜下观察。查见癌细胞者为阳性,未查见癌细胞或查见异型细胞但不能确诊为癌细胞者为阴性。

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将注入穿刺标本的∞。管离心后收集细胞,加入裂解液,冰浴后在,ε条件下离心,取全部上清液加样。

向装有反应液的∞。管中加入全量待测的上清液,或阳标混匀。向反应管中加入引物,度带者为端粒酶活性阳性。

4,统计学处理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率的比较采用Υ检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乳腺肿瘤生物学活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

二、结果

1,乳腺肿块术后病理结果

乳腺肿块患者为乳腺癌,例为乳腺良性病变。穿刺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法,应用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出现条,梯度带者为端粒酶活性阳性。

2,术前细胞学检查结果和端粒酶检测结果。

3,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约登指数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如表所示。端粒酶活性检测同细胞学检查相比,灵敏度,Υ,1,Π,1,显著增高,特异性,Υ,1,Π,1,!约登指数,Υ,1,Π,1,和阳性预测值,Υ,1,Π,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4,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检查联合诊断乳腺肿块结果

如表所示。在例乳腺癌患者中,两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的例,故联合诊断乳腺癌灵敏度为1,联合诊断方法均为阳性的例患者,病理证实均为乳腺癌,故联合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显著高于阳性预测值较高的细胞学检查,Υ,1,Π,1,可以术前确诊。

5,乳腺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患者年龄

无显著相关性,但随着肿瘤长径的增加,端粒酶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乳腺肿块端粒酶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雌激素受体阴性者。

6,乳腺良性病变类型与端粒酶活性关系

如表所示。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病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乳腺良性病变。

三、讨论

端粒酶自身携带模板是端粒酶的一个重要特征。端粒酶维持着端粒的长度和稳定性。端粒酶的激活可导致细胞无限增殖,与细胞癌变有直接关系。而且研究已发现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特异性,许多学者发现在乳腺癌中端粒酶阳性率可达,因此能否将端粒酶活性检测用于乳腺癌的术前诊断已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1,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我们在,例乳腺肿块中进行肿块穿刺标本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将端粒酶检测乳腺癌的诊断结果同乳腺癌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细胞学检查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特异性!约登指数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灵敏度则端粒酶检测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在本组中,乳腺癌患者症状!体征均不典型,细胞学检查阴性,端粒酶活性检测则为阳性。这表明,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很可能作为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新方法应用于乳腺癌的术前诊断。

2,这种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灵敏度高,由于采用了技术,微量癌细胞即可得出阳性结果客观性强,采用阳性对照判断结果,较少受检查者主观影响创伤小,应用方便,便于普查,易于为患者接受。但也有不足之处,受穿刺技术影响,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采用技术,稍有污染,可出现假阳性结果。公务员之家

细胞学范文篇7

乳腺囊性肿块是妇女常见病之一,约占乳腺疾病的3.6%[1]。它的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转归不同,需慎重对待。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乳腺囊性肿块患者25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52例均为女性,年龄22~65岁,平均43.5岁。临床表现:乳房疼痛199例,疼痛与月经有关99例;乳头溢液20例;乳腺肿块单侧178例(左侧101例,右侧77侧),双侧74例。本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乳腺钼靶检查125例,行穿刺抽液147例,穿刺液送细胞学检查50例。105例微创治疗,手术治疗107例。

1.2诊治方法

B超检查:单纯囊肿90例、囊性增生症122例、混合性囊性占位10例、积乳囊肿30例。对年龄>35岁的125例患者,按常规行乳腺钼靶检查,发现70例囊性肿块。对B超检查提示囊肿直径<2cm的规则单纯囊肿90例仅作门诊随坊,3个月后复查发现囊肿无增大者继续门诊随防,复查发现囊肿明显增大50例,加上B超检查发现囊性肿块直径>3cm囊壁光滑囊性占位97例,共计147例行囊肿穿刺,其中50例送脱落细胞检查,发现25例有异型细胞,抽出液为非血性液的142例、血性液5例。抽出为非血性液者予以微创冶疗:抽净液体后注入相当于囊液量的20%的地塞米松液于囊腔内,然后抽取相当于液体量80%~95%的经多层无菌纱布过滤的空气缓慢注入囊腔内,当患者感觉乳房局部肿胀时即停止注入气体,拔出穿刺针,局部按压5min,嘱其分别于穿刺手术后1、3个月来院复查。发现囊肿复发37例,改行手术治疗,恶性者行根治性手术。

2结果

40例门诊随坊,微创治疗治愈105例,手术治疗共107例。其中微创治疗复发的37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5例为囊性小叶增生,3例为导管上皮扩张,9例为积乳囊肿;另70例包括B超检查提示包含实性内容物的囊性肿块10例,囊壁见有乳头状凸起1例,囊壁局部增厚3例,穿刺抽出血性液5例,CDF1示血流丰富的52例,及穿刺抽出液细胞学检查见有异型细胞的25例,均直接予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乳腺鳞癌1例,叶状囊肉瘤5例,乳腺囊性增生43例,积乳囊肿21例。

3讨论

乳腺囊肿是临床常见病。常用检查手段包括:体格检查、乳腺B超、乳腺钼靶等。因乳腺位于体表,体格检查能发现乳腺肿块,但不能鉴别乳腺囊性或实性肿块。本组中125例乳腺囊肿患者仅有70例乳腺钼靶提示乳腺囊肿,假阴性率较高。而本组患者例行B超检查均提示囊性肿块。B超对乳腺囊性或实性肿块的鉴别准确无误,最具特征性,优于任何检查方法:哈里斯等认为应用B超及穿刺查检可建立乳腺囊肿的权威性诊断[2]本组252例均经B超检查明确诊断。B超检查可表现为单纯性、复杂性和混合性囊肿[2],对单纯性囊肿的诊断符合率达100%。单纯性囊肿的B超表现为:内部无回声、椭圆形或圆形、边缘清晰、后方回声增强。而这些特征与单纯性囊肿相似内部呈低回声的团块称复杂性囊肿,复杂性囊肿在形态、方向、边缘等方面呈良性肿块表现,但很难确定内部是囊性还是实性,有时需要穿刺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单纯性囊肿和复杂性囊肿可行微创治疗即囊肿穿刺、抽液、地塞米松腔内注射;而对混合性囊肿则必须手术治疗。本组10例混合性囊肿手术治疗发现5例为叶状囊肉瘤。对B超检查提示囊壁见乳头状凸起的或囊壁有局限性增厚的也需手术治疗。本组1例23岁未婚女性,B超检查提示一囊性占位、囊壁可见多处乳头状凸起,即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乳腺鳞癌。乳腺鳞癌较罕见,发病率占乳腺癌的0.00075%~0.004%,对非经产妇患者的乳腺单一囊性肿块,穿刺虽抽出非血性液,也应考虑到有乳腺鳞癌的可能性[3],本组50例予以穿刺液细胞学检查,25例发现异型细胞而术后病理结果无一例显示恶性,美哈里斯等认为穿刺液的常规细胞学检查常导致不必要的外科活检,不值得实施[2],作者对50例患者的穿刺细胞学检查也得出类似结果,而对穿刺后复发的或二次穿刺带血性液的囊肿患者应追加活检。

【参考文献】

1徐开林主编,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15.

细胞学范文篇8

脱落细胞学检查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一张高质量的细胞涂片,能提高恶性病变检出率。本院近年采用薄层液基细胞涂片技术(LPT),改进细胞涂片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取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送检标本痰液、胸腹水、尿液及宫颈涂片计957例份,其中男523例,女434例。每例做常规涂片2张以作对照。

1.2离心机,振荡器。

1.3液基细胞试剂

购自利普公司,由2004年4月通过美国FDA认证。

1.4常规细胞涂片

取宫颈刮片或痰液含血性或灰白粘稠区制成涂片2张;取胸腹水10ml,1000转/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混匀沉淀物后涂片,干燥后95%酒精固定15min,HE染色后镜检。

1.5薄层液基细胞涂片

取宫颈刮出物或痰液含血性及灰白粘稠区入细胞基液,混匀静置30min;取胸腹水、尿液等体液标本50ml,2000转/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混匀沉淀置入细胞基液30min,含血性物较多的可适当延长时间。在备用试管内倒入4ml清洗液,再加入含标本(痰液、胸腹水、尿液等)的细胞基液,缓慢倒入,可见到分层现象。离心2000转/min,10min,弃上清液,振荡器混匀,加入等量的液基细胞涂片液,混匀涂片。干燥后95%酒精固定15min,HE染色后镜检。

2结果

957例液基细胞标本共检出恶性瘤细胞(含可疑)109例,宫颈18例为异常上皮细胞,本组就薄层液基细胞涂片与常规细胞涂片在灵敏度方面和镜下特征进行比较。

2.1胸腹水共检407例,液基涂片检出恶性瘤细胞(含可疑)73例,常规涂片64例,灵敏度提高12.3%;痰液共检164例,液基涂片检出阳性数8例,常规涂片6例,灵敏度提高25%;尿液共检229例,液基涂片检出阳性28例,常规涂片18例,灵敏度提高35.7%;宫颈涂片157例,液基涂片报告鳞状上皮异常18例,常规涂片16例,灵敏度提高11.1%。见表1。表1两种涂片方法对各种脱落细胞标本检测结果比较(略)

2.2镜下特征比较

(1)使用传统方法制作的痰液涂片(宫颈涂片)较厚,粘液、杂质及坏死物含量较多,细胞缺乏完整性,结构模糊不清。浆膜腔积液涂片细胞堆积较厚,分布不均,含较多红细胞,有红染的背景(图1)。(2)用薄层液基制作的涂片细胞面积缩小,涂片背景干净;红细胞大多消失,痰液和宫颈

涂片中粘液溶解;细胞层次分明,胞核胞质结构清晰(图2)。

3讨论

脱落细胞学检查是一项方便简单的检查方法,它有利于癌症筛查、早期发现癌症、指导治疗等。传统的病理细胞学制片均采用直接涂片,推片或离心后涂片,制出的涂片细胞分布不均,重叠,背景含粘液、红细胞、杂质、坏死细胞等,影响镜检,阳性检出率低。本组痰检和尿液检测灵敏度较低,主要是标本取材不正确,痰液内杂质、粘液、炎性细胞过多,过厚而影响诊断;尿液中本身细胞含量较少,离心不彻底,涂片过稀导致细胞很少,缺乏有效的诊断细胞数。目前应用的薄层液基细胞技术,挑取的细胞量较传统细胞多,采取标本后放入保存液中,及时软化粘液和固定以保存细胞,加入清洁液通过分层离心技术去除标本中的粘液、红细胞及其他非细胞碎片,加入细胞后振荡将细胞团块分散,形成单个细胞样本,最后将细胞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进行固定和染色。涂片时用细胞混悬液约30ul在玻片上涂成直径1cm大小圆形分布区域,这样使被检细胞集中,数量多,易于阅片。LPT与常规制片方法比较,改善了样本收集率,并使细胞均匀的分布在载玻片上,提高了检出的阳性率。该技术不仅保存细胞的完整性,还保全了细胞抗原性,由于采集的细胞全部存放于细胞保存液内而不被自溶及污染,可多量涂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分子杂交[1](图3)。

薄层液基技术制片的优良性,可明显提高癌症确诊率,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在筛查宫颈癌方面,优于传统的巴氏涂片,采用TBS报告系统国际诊断标准,以得到了普遍认可[2]。该技术用于痰液、尿液、浆膜腔积液也能提高恶性细胞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但LPT技术也有不足之处,成本较高,不能在基层医院普及。在技术方面一些问题还有待改进,如细胞固缩等。

【参考文献】

细胞学范文篇9

【关键词】安贺拉滴眼液;干眼症;兔;免疫病理学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mechanismofketorolactromethmineeyedropsinrabbitsdryeyewithalkaliburnsinconjunctivabyobservingtheimmunopathologicprocessafteritwasused.MethodsTwentyrabbitmodelswereestablishedbyburningwithalkaliinconjunctiva,andthendividedintotwogroupsrandomly:theexperimentalgrouptreatedwithketorolactromethmineeyedropsandthecontrolgrouptreatedwithsaline.Byusingimmunopathologictechniquesandimpressioncytologytest,densityofgobletcell,positiverateofMUC5ACanddensityofinflammatorycellinconjunctivawerestudiedthe4thweekafterdrugused.ResultThedensityofgobletcell,andpositiverateofMUC5ACinexperimentalgroupwas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andlowerinthedensityofinflammatorycell(P<0.05).ConclusionKetorolactromethmineeyedropscanreduceocularsurfaceinflammationandincreasethenumberofgobletcellsinrabbits,suggestingitisvaluabletodryeye.

Keywords:ketorolactromethmine;dryeye;rabbit;immunopathology

干眼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干眼的主要症状有眼部干燥、异物感、视疲劳、畏光及视力下降等,轻者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导致眼表尤其是角膜组织干燥、融解、穿孔,严重危害视功能[1]。干眼作为最常见眼表疾病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其药物治疗方法多种[2]:泪液替代疗法、黏液溶解药、局部自家血清、抗生素等。随着干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现已认识到由炎症介质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几乎所有类型干眼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采用新型药物——安贺拉滴眼液作用兔干眼模型,研究其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仪器与试剂LeicaMEL53型眼科手术显微镜(瑞士WILDLEITZ公司),YZ5CSI型裂隙灯显微镜(苏州医疗仪器厂),Olympus10AK照相显微镜(日本欧林巴斯光学公司),低温恒冷切片机(美国Leica公司),安贺拉滴眼液(Acular,美国Allergan公司产品),16mm×6mm的滤纸条,1mol/L的NaOH(广州化学试剂厂),1%荧光素钠溶液,1%虎红溶液(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和MUC5AC抗体(美国Sigma公司)。

1.2动物选择与分组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2.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右眼为实验眼。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粤)2003-0002,粤监证字2006A001。

1.3实验方法50mg/2mL盐酸氯丙嗪+100mg/2mL氯氨酮肌肉注射麻醉兔,切除右眼第三眼睑,并用2张16mm×6mm的滤纸条蘸1mol/L的NaOH溶液置于距兔角膜缘上方2mm的结膜上,90s后立即用100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结膜囊。术后对照组局部应用生理盐水滴眼,每日3次;实验眼局部应用安贺拉滴眼液,每日3次。用药4周后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取病变区结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特异性黏蛋白MUC5AC的表达。

1.3.1印迹细胞学检查及PAS染色将孔径为0.2μm的醋酸纤维膜剪成3mm×3mm大小,浸入蒸馏水3~4h,以消除滤纸表面活性,取出晾干高压消毒备用。检查前结膜囊先滴1%爱尔卡因1滴,5min后,滤纸吸去穹隆部泪液,将醋酸纤维膜的粗糙面贴于距上方角膜缘2mm的球结膜表面,轻轻加压,3~5s之后撕下,然后于其左右相邻的区域再各贴一张,φ=95%乙醇固定10~30min,然后依次用0.5%高碘酸氧化,过碘酸希夫染色剂(periodicacidSchiffstaining,PAS)染色,偏重亚硫酸漂洗,苏木素复染,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置于双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上皮细胞的连接,胞核胞浆的颜色,核浆比例(N/C),上皮细胞角化以及杯状细胞密度。

1.3.2组织病理学检查用药4周取病变部位球结膜,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放入10%甲醛固定液固定。流水冲洗固定组织过夜。依次进行乙醇梯度脱水,φ=70%乙醇15s,80%、90%、95%、100%乙醇各3h。二甲苯透明3次,每次10min。从低熔点石蜡到高熔点石蜡浸蜡共3次,每次1h。将浸蜡后的组织放入包埋盒内,倒入熔化的高效切片石蜡,待凝固后取出石蜡块。将石蜡块安装在切片机的组织固定架上用,调节切片厚度在4~6μm每个石蜡块切2~3张切片。

1.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组织片放入20℃温水中展开,贴于玻片上,放入烘箱内烘干5min,依次放入二甲苯脱蜡和95%乙醇各2次,每次1min。PBS(0.01mol/L,PH7.4)漂洗3min×3;4℃1%TrisTriton100通透5min,用PBS漂洗3min×3;加20μL即用型过氧化物酶阻断剂于室温下孵育10min,用PBS漂洗3min×3,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加20μL非免疫动物血清于室温孵育5min,以减少非特异性背景染色;倾去血清吸去多余液体,滴加一抗(MUC5AC)于4℃孵育12h,用PBS漂洗3min×3;加20μL生物素标记的二抗,于室温下孵育10min,用PBS漂洗3min×3;加20μ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于室温下孵育10min,用PBS漂洗3min×3;加新鲜配制的DAB显色液显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2min水洗终止反应;苏木素复染核15~30min,染色过深者用盐酸酒精漂洗;每一批实验均设有阳性及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采用已知阳性的胃癌切片(由试剂公司提供);空白对照:以PBS代替一抗。

1.4结果判定

1.4.1印迹结膜杯状细胞观测分级根据NELSON’s分级标准进行分级[3]:0级:结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层次大小一致,胞浆蓝绿色,N/C为1∶2,杯状细胞密集分布;1级:结膜上皮细胞轻度扩大,胞浆蓝绿色,N/C为1∶3,杯状细胞开始减少密度下降;2级:所有结膜上皮细胞均扩大,变扁平,胞浆蓝绿色或粉红色,N/C为1∶4或1∶5,轻度角化。杯状细胞明显减少;3级:结膜上皮细胞浆内出现颗粒状物质,核固缩崩解,上皮细胞胞浆呈粉红色,N/C为1∶6或1∶8,出现不同程度的角化,杯状细胞完全丧失,视野下不见杯状细胞。结膜杯状细胞计数方法:计算每个动物所取3张标本中共10个高倍镜(400×)下杯状细胞数目总数的平均值。

1.4.2MUC5AC阳性细胞检测MUC5AC阳性细胞内有棕黄色颗粒,随机统计100个结膜上皮细胞中阳性细胞数。

1.4.3结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判定苏木素复染核显示炎性细胞胞核,以每高倍视野下炎性细胞数目来判定结膜结缔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密度。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及均数多重比较检验分析观察期各指标的变化及组间各指标平均值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2结果

用药4周后,对照组结膜杯状细胞为2级,安贺拉组为1级;对照组结膜炎性细胞浸润密度高于安贺拉组,杯状细胞密度、MUC5AC阳性细胞率均小于安贺拉组(见表1,图1,图2)。

表1两组结膜病理学检测指标比较(略)

Tab.1Comparisonofpathologicchangesinconjunctivabetweentwogroup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图1安贺拉组结膜杯状细胞MUC5A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略)

Fig.1MUC5AC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ofgobletcellinthegrouptreatedwithketorolactromethmine(×200)

图2对照组结膜杯状细胞MUC5A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略)

Fig.2MUC5AC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ofgobletcellinthecontrolgroup(×200)

3讨论

干眼症患者因杯状细胞减少,不能不断地产生和分泌黏液,使结膜囊保持的润滑度下降,眼睑与眼球间活动的摩擦力升高,泪膜的更新和稳定下降,无法维持结膜和角膜的生理性潮湿和润泽,从而出现一系列眼部不适的症状和体征。长期在空调开放、空气不流通的环境里工作或经常从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或活动,如长时间使用电脑,在荧光屏前工作、阅读的人容易引起干眼症。

研究表明,所有类型的干眼均与炎症有关[4]。干眼所促发的是一类非感染性、免疫相关性的炎症反应,是在各种致炎因素的刺激下,眼局部出现的防疫性反应[5]。安贺拉是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阻断花生四烯酸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稳定肥大细胞,抑制组织胺、前列腺素等化学介质的释放;阻断炎性介质对眼部的刺激和损害,发挥较强的抗炎作用。本研究应用安贺拉滴眼液治疗兔干眼模型,研究其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泪膜由外至内分为3层:脂质层、水液层和黏蛋白层。黏蛋白层对于泪膜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黏蛋白有极强的亲水性,它主要的功能是覆盖角膜上皮,从而赋予了角膜的可湿润性。眼表的黏蛋白包括角结膜上皮分泌的跨膜蛋白MUC1、2、4,杯状细胞上皮分泌的分泌型蛋白质MUC5,以及由泪腺分泌的水溶型分泌性蛋白MUC7。MUC5AC是构成泪膜黏蛋白层的最主要成份。这些黏蛋白,尤其是MUC5AC,被认为对于促进泪膜在眼表的分布、维持泪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6]。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安贺拉组MUC5AC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其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远远小于对照组。

印迹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无创伤、可重复性好的眼表细胞学检查方法,间接反映杯状细胞的分布和数量。通过印迹细胞学检查,用药4周后,安贺拉组结膜上皮细胞轻度扩大,N/C为1∶3,杯状细胞为1级;而对照组结膜上皮细胞扩大变扁平,N/C为1∶4或1∶5,轻度角化,杯状细胞为2级;安贺拉组杯状细胞密度也大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安贺拉滴眼液可减轻眼表的炎症反应,在干眼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提示安贺拉滴眼液可能对杯状细胞有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安贺拉滴眼液本身促进杯状细胞增殖,还是因为眼局部炎症反应减轻,改善细胞外环境而使杯状细胞增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祖国,杨文照.干眼的发病机制[J].眼科,2005,14(5):342-345.

[2]陈剑,刘小勇,陈敏.干眼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0):1014-1017.

[3]宋丽红,金秀英,孙旭光,等.干眼症结膜印迹细胞学研究[J].眼视光学杂志,1999,1(3):155-158.

[4]PFLUGFELDERSC.Antiinflammatorytherapyfordryeye[J].AmJOphthalmol,2004,137(2):337-342.

细胞学范文篇10

〔关键词〕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液病理学;细胞学检测;骨髓涂片检测

淋巴细胞白血病中2%~3%为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largegranularlymphocyteleukemia,T–LGLL),该疾病呈现出典型的血液病理学特征,患者外周血或者骨髓中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arlymphocyte,LGL)呈现单克隆性增生的特征[1]。对T–LGLL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及形态学等特征,并对患者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查,在此分析之上综合得出患者各项病情表现等[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该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以此促进对T–LGLL的病症诊断与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9例T–LGLL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患者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6.0±9.0)岁。(1)纳入标准:患者外周血T–LGL持续增多,淋巴细胞总数在(2~20)×109·L-1;患者具备特征性的免疫表型:CD3+CD8+CD57+CD16+TCRαβ+CD4-CD56-;知情同意本研究。(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心、肺功能异常者;妊娠患者。1.2方法选取患者髂前或髂后上棘部位进行骨髓抽取,使用瑞特染色,对选取的样本进行一定处理,使用4%中性甲醛固定,观察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外观形态。按照不同的类别计数骨髓有核细胞(200个)、瑞特染色外周血白细胞数量(100个),运用五级划分法分析19例患者骨髓活检增生程度,对此进行辨别分析。使用美国BD公司出产的流式细胞仪采集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对收集的样本进行四色免疫荧光染色处理,结合参数选取对患者进行免疫表型。运用EliVision二步法对患者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选用适合石蜡切片的抗体CD57、CD4、颗粒酶B、抗体CD3、T细胞内抗原1(Tcellintracellularantigen1,TIA1),检测过程中对患者使用Sigma公司产品生产的显色剂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对搜集到的患者样本进行骨髓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γ基因重排分析。1.3观察指标T–LGLL患者诊断中,阳性结果判断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细胞≥20%,阴性结果判断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细胞<20%,结合收集到的样本资料分别对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测分析、骨髓涂片检测分析、病理学分析。

2结果

2.1细胞学检测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可见,血红蛋白42~158g·L-1,16例患者<100g·L-1,血小板(10~337)×109·L-1,6例患者<100×109·L-1,白细胞(2.5~17.8)×109·L-1,10例患者<4.0×109·L-1。通过对患者外周血涂片检测分析可见,17例患者出现LGL,患者胞质中出现苯胺蓝颗粒。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布情况,患者LGL数值范围0.18~0.85,淋巴细胞数值范围0.33~0.95,外周血LGL数值范围(0.57~13.5)×109·L-1,其中7例患者>2.0×109·L-1。2.2骨髓涂片检测分析通过对患者骨髓样本的分析可见,不同患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骨髓增生活跃度,或表现较轻,或表现较为明显。淋巴细胞数值0.09~0.90,淋巴细胞比例>0.2的有2例。所有检测对象均未呈现出原始粒红系细胞增多现象。病态造血即粒红系细胞发育异常现象3例,红细胞比例明显减少现象出现14例,对5例患者诊断分析出现T–LGLL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对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检测分析可见出现LGL,2例患者骨髓中出现LGL但是外周血未出现,4例患者骨髓中未见LGL但是外周血中检测发现。2.3病理学分析通过骨髓活检分析可见,患者增生较低下1例,增生大致正常5例,增生活跃13例。淋巴细胞增多患者共计16例,其中轻中度、重度分别12例、4例。检测发现未出现淋巴细胞增多患者3例。淋巴细胞增生之后,体积逐渐减小,外形上呈现出卵圆或者不规则圆形,核仁表现不明显几乎察觉不到,或者根本无存在。判断患者淋巴细胞分布情况,淋巴细胞呈间质型分布有16例,主要分布在造血细胞之间。其中3例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聚集灶。8例患者分布在血窦位置。4例患者小梁旁出现淋巴细胞结节,表现较为明显。8例患者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现象。3例出现浆细胞增多,从整体上分析,全部患者均未出现骨髓坏死、噬血细胞,见封三图1。2.4细胞遗传学分析对15例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均呈现出正常核型状态。对患者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17例患者中12例呈现出单个核细胞TCRγ基因重排状态。

3讨论

T–LGLL患者体内胞质中呈现出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特征,为一种较为成熟的T/NK细胞淋巴瘤,虽然当前临床中不太常见,也应当对其构建相应的分析机制[3]。T–LGLL常见的疾病分型包括NK–LGLL、T–LGLL,其中4/5的患者类型为T–LGLL,也被称之为Tγ淋巴细胞增生症、T–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体又分为T–LGLL、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ggressiveNKcellleukemia,ANKL)两种形式,T–LGLL疾病具有较长病程,疾病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隐藏性,症状表现不够明显,诊断难度较高[4]。ANKL属于NK细胞引发的疾病类型,患者病情往往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易于诊断,治疗中患者预后较差。临床T–LGLL疾病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疾病初期阶段表现不明显,增加了对患者疾病诊断的难度,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患者呈现出脾大、贫血以及感染等症状,与患者自身免疫情况相结合,同时可能出现其他合并性疾病[5]。随着患者疾病的演进,LGL逐渐增多,半年之后数量达到2.0×109·L-1。瘤细胞临床表现呈现出了CD2+CD3+CD8+CD57+免疫表型特征。结合以上病情分析,该疾病病发的潜在危险人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伴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周期性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等人员,诊断过程中应当对患者进行骨髓、外周血检测,为了降低漏诊与误诊率,对患者淋巴细胞进行分析,提升对患者诊断效率。细胞毒性T细胞标记为T1A1,颗粒酶B只在活化细胞中有表达,但是活化或者非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均有表达。本研究中全部病例肿瘤细胞均不表达颗粒酶B。史颖颖等人[1]研究提出CD1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可表达,CDla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表达率较低。髓系肿瘤中CD7具有非特异性,但是并非全部病例均能够呈现出该特征,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联合运用CD2+CD3+CD8+CD57+标志物。高献争等[3]采用了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分析,得出9例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中肝脾T细胞淋巴瘤4例,T–LBL/ALL患者5例。本研究中对19例T–LGLL患者进行病理学分析,进行细胞学检测分析、骨髓涂片检测分析、病理学分析。通过检测分析可见患者LGL数值范围0.18~0.85,淋巴细胞数值范围0.33~0.95,外周血LGL数值范围(0.57~13.5)×109·L-1,其中7例患者>2.0×109·L-1。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T–LGLL的血液病理学特征,骨髓活检分析可见,患者出现增生低下、增生活跃、淋巴细胞增多现象。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造血细胞,呈间质型分布,联合对患者运用免疫表型、外周血、分子遗传学检测方式,提升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与检测效率。

〔参考文献〕

〔1〕史颖颖,冯金梅,黄丽霞,等.熊果酸对脂多糖诱导的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3):1663-1667.

〔2〕魏计锋,仇惠英,陈泽,等.TET2、IDH1基因突变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1,34(7):502-505.

〔3〕高献争,魏建国,李晟磊,等.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1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49(6):601-606.

〔4〕彭贤贵,杨武晨,李佳,等.细胞形态相关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39(9):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