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十篇

时间:2023-03-18 19:49:34

高中地理教师

高中地理教师篇1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教师 主导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97-01

高中生相对来说课业压力大,又处于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很关键。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落实,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但课堂中不能将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一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但不能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这样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创新教学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我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经纬度时,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测量学校经纬度的实践活动。我选择了春分前后的一天,天气晴朗,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经纬度的测试,首先要在操场中竖一个标杆,并量出标杆长度1.5m,通过不同时段对标杆影子进行测量,早上六点的影长L1,和中午十二点的影长L2,计算出正午的太阳高度角H,利用公式计算出纬度,通过北京时间和本地时间的时间差计算经度。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不是对学生的实践指手画脚,从最初的测量策略到动手实践都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并独立完成的,我仅是在过程中起到辅助和组织的作用。

二 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利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进行小组讨论不能完全由学生掌控课堂,这样会降低讨论效率、影响课堂纪律,教师应有效地管理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起到主导作用。例如:我在讲到人口与城市时,就进行了一堂小组讨论课,我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即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地位、分布、特点及城建时应注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分配,表现最好的小组可以优先选择讨论的问题,分配好题目后,进行问题讨论并将问题填写在表格里。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会适度地控制课堂纪律,并适时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在学生出现讨论困难时进行良性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所说的教师主导地位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讲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我们所说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指在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表演者,干涉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要成为良性的引导者。在课下,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帮助学生一起解决课堂上没有消化的难题。我们要建立管理型的师生关系,在控制大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我在教学中积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同时,又进行适当的管理,这使地理课堂的效率提高了。

四 引导设问,创设情境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应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我们可用生活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如讲到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可通过南北方建筑样式的不同、吃饭的口味不同等进行情境创设。其次,我们还可通过叙述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讲述故事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讲到各大洲和陆地时,可运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故事进行创设情境。再次,我们可以用诗歌、俗语谚语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比如讲到大陆气候时,可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样的俗语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我们可利用图景创设情境,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播放图片、视频等给学生看,如利用动态图片揭示地球、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轨迹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可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设问,创设情境等方式来增加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领和组织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主导地位,控制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适宜程度,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浩.关注教学细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J].新课程学习(下),2011(7)

高中地理教师篇2

关于什么是教学设计,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中说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得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设计一直是落实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条件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媒体、地理学、传播学、以及现代学等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来对地理教学中的需要和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设计,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办法进行试行以后,对试行结果进行评价,并且在进行评价这一重要的基础上对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课堂设计难以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虽然高中地理教师都尽自己所能的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中难免会有传统教学方式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从而使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难以适应的问题。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规律一节时,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可能仅仅是解读一下课本内容,或利用PPT模糊的解读一下课本内容;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的运动轨迹图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迹图,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能会使其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三维教学”的教学方式、没有完全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至于使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中没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地球运动轨迹,从而使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知识不充分,运用新课改教学资源的手段不健全。

2.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参与

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而不愿意去参与到老师教学活动中。和老师一起去寻找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分布的规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产生这样三种学生:努力记笔记的“学习派”、得过且过的“中间派”以及从不学习的“捣乱派”,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不太愿意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以至于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进度。

3.如何解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如何使地理教师课堂设计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学校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按照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就需要重视对地理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知识理论的有效培训,进行知识更新,以使其形成完善的地理学科内容体系,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努力改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设计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更新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教师运用新的教学资源的培训,使地理老师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力求使教学内容图像化,例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地理图像,明确地球运动规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如何引起学生的参与

高中地理涵盖了自然、人文、区域等的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可能会产生恐惧意识,更有甚者会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对地理教师课堂设计的响应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而且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显得幸福”、“求知欲更强”等倾向。所以,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去夸奖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且试图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伙伴,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用地理实验来论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且委婉的给与正确的指导或纠正,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而是一个和老师相互平等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和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思考、回应老师的提问。

4.结论

高中地理教师篇3

高中地理 学习方法 学习信心 实践能力 地理素质

教育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激和振荡,同时也给地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达到“学会”的程度,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一、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课文。怎样抓住和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明确阅读的三要素,即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内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阅读教材时要做到一般的描述性内容要快速读,重点内容要反复读,疑难问题的内容要仔细读,前后联系比较读。在听课时抓住要点,做练习、记笔记,对学过的教材内容能够通过分析思考后进行系统的综合整理和设题自检。

2.指导学生读图和绘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地理图表的时候要养成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会从图上获取信息,将书上的文字内容落实在地图上。按照地理课的特征,增强空间概念的自我训练,养成随时用图的习惯。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绘制地理草图,如轮廓图、水系图、地形图、等高线图、剖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在图上勾画简单的地理事物以及绘制简单的地理统计图。教师可以用示范和让学生临摹等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经过学习教师示范过程,到自已学着临摹发展到自已能够绘制地理图表,并养成“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严格图例,相对准确”的良好绘图习惯。让学生养成在阅读地理课文的时候手眼脑并用,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并相互配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的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要帮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扫清学习障碍,掌握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要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地理教材内容中找出疑难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对于大多数同学遇到的典型疑难,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作出所谓“权威性”的结论,以免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量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抒已见地进行广泛讨论,并互相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后在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后,再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疑云,提高认识,教师要为学生作耐心细致的重点剖析和综合概括。讲解的时候语言要放缓,并给以必要的重复,既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又要为学生介绍如果再次遇到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既揭示这堂课所遇到问题的解题基本思路,又要引导学生能够在今后开拓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最后再让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对于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单独帮助这些同学探讨解决,就用不着占用全班同学的时间来解决了。所以教师要兼顾好全体学生和个别的关系,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全放在班级中成绩优秀的所谓“优生”身上,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也不能歧视,而要给予特别关怀,这些后进生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行,别人瞧不起自已,在学习时存在畏难情绪。教师可以找机会和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及时肯定他们的长处,并指出不足之处。其实这些所谓“差生”形成的原因有时只是可能因为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失去信心掉下队来,或在上课时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讲,或者是在学习上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现在知道了落后的原因,那么“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弥补,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要迎头赶上,只要以坚强的毅力不断努力,就会后来者居上。教师要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向这些同学提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帮助这些同学重新树立起自信,有效地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是培养高中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念这项国策的重要性的思想认识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联系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及其它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并能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到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发展工业给地球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是全球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由于处于两大板块的交界,而随着地球运动而造成的碰撞和挤压而形成的地理原因发生了地震和海啸,但因此造成的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给世界人民的生命的财产安全带来的灾难,更多的却是人为的因素,日本因为能源缺乏而大量发展核电站,但却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时候,缺乏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让核电站超期服役,甚至篡改数据,瞒报险情,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日本政府向世界各个国家都提出了国际援助的要求,世界各国也都尽自己所能伸出了援助之手,连我们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惨遭过来自日本的侵略和杀戮,但还是不计前嫌的向受灾的日本人民捐钱,捐油,捐献了各种救灾物资。在地理教学中教育学生形成顾从大局的观念和全球合作意识。让学生增强保护环境和地球资源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有效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多年以后,有些地理知识可能已经遗忘,但这种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使让学生受益终身。

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当好导师,做好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09).

[2]袁孝亭,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3]郭红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

高中地理教师篇4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然而在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师不能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要以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要同时扮演着地理课堂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等角色。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地理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一、地理课堂的设计者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的“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教师普遍扮演着“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的角色。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自觉地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并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其实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来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并选择和配置教学教具,从而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

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多向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可以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而学生只是配角。在这样的从属关系下,师生之间很难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和质疑,情感冷漠,缺乏沟通和积极的情感联系,使教学活动失去了活力。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还学生以学习的自,把课堂中的一切教学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合作,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深层而多样的交流。如果高中地理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就不存在了,而在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中,学生更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不会主动和深入地思考,停留于表层和形式。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更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时安排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引导学生发问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既教给方法,又提供思路。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问题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达到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已不再单纯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已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当学生在探究时出现迷惑的时候,引导他去消除疑惑;当学生出现退缩畏惧的时候,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积极探索)。

首先,要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特定情境。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增强与知识的内化和强化,将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观察动机,并产生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要。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时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即,有了观察的“方向”。

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高中地理教师要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其探究的思维活动。为使学生的提问具有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我们应向学生介绍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介提问)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举例说明各类问题如何提问,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所提的问题逐步由模糊变为清晰。

最后,鼓励学生质疑,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高中地理教师都要尽可能及时作出回答,而即使不能立即回答,也应提出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向和步骤或作出合理的说明。对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我们不要嘲笑,而应肯定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大胆行为,发现其积极思维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尝到学习的甜头和发现的喜悦,逐步培养其问题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四、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是有差异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应该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应该主动、自觉地研究每一位学生的智力特点,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确实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应该通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思维锤炼的平台和支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会碰到与众不同、新点子多、爱提问题的“捣蛋鬼”,这时应从自主教育的原则出发,激活、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很完美,这时我们应避免造成学生情绪的紧张和压抑,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促使其创造性充分自由地发展。

一堂真正好的地理课不是要教得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其用已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的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篇5

一、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进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不能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新课改给学生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学习。新教材的特点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同样加宽。如果我们不及时增加、更新知识,课本上的东西我们自己都搞不懂,如何去面对学生呢?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大部分学生为了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就不会在课堂上提出异议,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越来越麻木,积极性越来越低。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课下经常和学生交流感情,打打球,聊聊学生们一些喜闻乐见的话题,让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

三、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1.幽默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介绍有关交通运输方式时,开玩笑地跟学生说:“同学们天天上学都怎么来啊?没人坐火车来上学吧?”同学们都笑了,接下来我又问:“为什么不坐火车呢?”他们立刻可以分析出因为火车短途的运费比较高的这个知识。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放松的状态,这样会更加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课堂秩序的维持。

2.巧设疑问

比如在我们介绍高中地理最难理解的四季形成的时候,我会先提问:“为什么冬季、夏季的气温有那么大的差异呢?”然后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分组讨论和思考。接下来我又会问:“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冬季、夏季有哪些地理现象有差异呢?”这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分组讨论也很激烈,当然结果也很显而易见。我觉得这种教学思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可以使课堂更加活跃,因为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这样也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比如在介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联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生活中的实际有时候能让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而易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教师篇6

[关键词]高师地理教育 地质与地貌学 教学 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3-02

地质学和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课程均有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野外工作的某些基本技能、方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笔者根据长期从事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的经验,针对目前该课程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焦点问题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弱化

地质学与地貌学在研究和解决自然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过程中,其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为应用学科其实用价值日益彰显。[1]

但是,目前地理科学明显存在重人文地理、轻自然地理的倾向,同时地理科学专业为了开设新兴课程和选修课程,将原本非常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础课程大量消减,地质、地貌学课程自然不能幸免,直接表现就是课时量大减,经费投入不足,其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弱化。[2]

(二)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这就要求课程除了室内理论教学之外,还要有实践教学。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习、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目前,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中,存在着重室内、轻野外,重建模、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轻成果转化等令人担忧的倾向。因此,高校地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难点是在讲述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变动、地理环境变迁、地貌形成与演化时需要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感,这是实验室实习解决不了的。因此学习地质、地貌知识的学生还需有一定的野外实习经历。但由于经费问题、课时问题、安全问题、学生问题、师资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野外实习环节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原来的短途实习取消,野外实习被压缩,大多数院校的野外实习压缩成一周的时间,而实习效果令人不敢恭维。

(三)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不断削弱

笔者在研究上世纪初叶至30年行的《地学杂志》中发现,这一中国最早的地球科学刊物登载了许多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学术文章,辩证地论述了人地关系,地球上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等科学命题。[3]这在科学尚未普及的中国近代极大地开阔人们的科学视野,激发了地球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和投身大自然探索地球奥秘的激情。在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许多学者就一些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系统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然资源调查项目、国土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现阶段我国地球科学界存在只重视为实践服务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倾向,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在上世纪一度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如今早已风光不再,以至于近些年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四)地质学和地貌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作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地理专业的地质、地貌学任课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从宏观上密切关注现代地理学的内涵和科学体系及发展趋势,从中观上能够熟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从微观上能够驾驭自己教授的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

目前,各高校引进的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师的学历很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然而这些教师虽然在某一领域有较高深的造诣,但是知识单一,不够广博,对地质学与地貌学总体把握不够,且野外实践的基本功底非常薄弱。同时,由于职称压力,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高涨,但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没有激情。

二、高师地理教育中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正确认识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地理科学本来就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统一的科学,只有将自然地理学尤其是地质、地貌学课程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在基础教育和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普及地质、地貌学知识,使学生建构起必备的地质、地貌学知识结构,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现代化有用人才的明智之举。

(二)多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丰富室内试验环节。重视常规的实验室实习环节,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应在实验室及展览室增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矿产标本、装饰石材标本、观赏石和宝玉石标本,使实习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本课程实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4]

2.强化野外实践环节。在实习经费、时间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要本着综合利用实习资源的原则,精心设计实习路线和安排实习内容,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野外实习更要密切联系当前人类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社会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3.补充社会实践环节。要鼓励和引导高校地理专业的学生与附近地区的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科技馆建立密切联系,利用课余时间以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担当讲解员和导游员,利用所学的本领向社会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这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术思想。在教书方面,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育人方面,教师应将自己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感悟,升华成对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解,并通过言传身教渗透给学生。

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激情。教师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何况随着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延伸,赏石文化、宝玉石鉴赏、地质旅游在民间悄然兴起,我们作为专业学者不妨也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不再索然无味,让学生感知冰冷的石头中蕴藏着科学的真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在程度和节奏上的不断加大,地球表层系统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这为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针对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大规模的发展给现代地球科学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将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教育纳入地球科学的整体系统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们在上述有关基础理论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使地球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三、结束语

地质学和地貌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中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高度综合的特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设置生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性教学手段,是提高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将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地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

[1] 王颖.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4.

[2] 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3] 李兆江,刘焱.试论《地学杂志》与中国近代地球科学[J].科学,2012(2):50-54.

[4] 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高中地理教师篇7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师生互动性课堂 营造

前言。地理作为一门研究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然而,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大、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地理知识理解运用能力差等一系列现象,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师生互动性课堂的营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性课堂的策略:

一、开展师生“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愉快主动地参与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探究任务,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该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探究活动。该活动模式下的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同时提供师生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有利于激发师生思维共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力做出与教师不同的思考和想法,发生思维碰撞,并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践。从而达到创建适合学生参与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地投入到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师生“合作探究“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熟悉家庭环境,了解校园环境,关心国家环境,那我们知不知道地球环境呢?

生:……

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同探讨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脸上都浮现出一种喜悦的表情,对师生“合作探究”教学表示期待)

师:今天我们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是用我们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努力完成呢?(明确提出探究任务,驱动学生产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动力)

生:有!

师和生:分工查阅书籍报刊或从网上下载,搜集地球和宇宙的研究资料。整理和提炼资料后,师生相互质疑、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适当点拨,启发思考、启发探究,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后,得出结论,实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诱发师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冲突”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感受到的环境或客体之间的不一致、对立而形成的矛盾状态。教学活动中,诱发师生“认知冲突”是指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可根据自己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在不平衡心理和好奇心理的驱动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环境下,采取有效的措施,诱发师生“认知冲突”,制造师生“矛盾”激发学生与老师“争辩”的积极性。为解决“冲突”和“矛盾”,实现师生共同的探索、实践、验证,进而平衡矛盾心理,完善的认知体系,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四季的形成”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诱发师生“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请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冬天冷,夏天热”的现象?

生:因为日地距离是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距离决定的,距离近时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夏天热;远时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冬天冷。

师:很正确,那同学们指导什么时候地球距太阳远,什么时候近呢?

学生:地球1月初距太阳最近,7月初距太阳最远。(同学们根据刚刚形成的思维,根据“近时热,远时冷”的认知结构,推理得出该结论)

师:那如果按照学生们回答的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来推理,就是地球1月初距太阳最近,那就是1月最热;7月初距太阳最远,7月就最冷。可是现实生活中,是1月最冷,7月最热。同学们的答案不是与客观规律矛盾么?

学生:啊?是啊,有矛盾呢

师: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冬天冷、夏天热的真正原因!

这样通过在前概念和新知识之间,制造“矛盾”,诱发师生“认知冲突”,更好的激发进行新知识的学生,进而对之前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达到吸收新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组织师生“互相评价”,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突破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机制,建立师生互相评价的课堂评价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评价;评价标准多元化,不断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亮点,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反馈作用,开展如“我喜欢的课堂”的探讨活动,让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评价,提出建议,促进教师经常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 从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尚军.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 时代报告(下半月). 2011(10).

高中地理教师篇8

一、体现地理教学生活化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内涵,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材和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更应该让学生用知识去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创建一种师生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师生平等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观念,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针对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施教,让不同智能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

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或生活体验,设置探索地理科学知识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合作中感悟,养成求新、求异的思维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会掌握地理信息的检索、搜集、分析、应用的手段是很重要的。大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不同于别人的理解和富有个性的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四、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高中地理教师篇9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高中地理教师 教学反思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使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实践,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有全新的地理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这给地理教师带来了全新挑战。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就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张家港市(以下称Z市)普通高中共9所学校的98名高中地理教师。发放问卷测试后,共收回有效问卷90份。调查测试工具为依据布鲁克菲尔德在其著作《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提出的四个观察教学反思的视角编制的问卷和部分教师的访谈。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

1.Z市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调查中的亮点

教师不仅重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而且已有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行动。Z市高中地理教师积极申报课题研究,各学校也要求教师申报微型课题。而最普遍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所写的教学随笔,备课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后记。

如有一位地理教师在反思日记中结道:在《农业的区位》一节中,创设教学情境,寻找教学载体是成功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本节课以“农业如此美丽”为学习的教学内容,把熟悉的案例引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开放和立体的平台。学生在教师有声有色的引导中,透过案例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

2.Z市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不足及具体表现

调查中看到教师在教学反思能力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视角单一。

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全面的反思视角包括:学生视角、教师视角、自我视角、文献资料的视角等。在被问到“学生通过学后记的方式简短地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时,只有7%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3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而57%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这一比例充分说明学后记这种能真实而准确的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形式被忽视了。

(2)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层次较低。

对高中地理教师来说,教学反思有四个层面:一种技术层面的反思、理解性的反思和批判性反思,这三者的层次由低到高。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行为、课堂管理分别占48%和30%,学生心理占8%,全面发展10%,道德价值4%,也就是技术性反思已达78%,属于理解性反思,批判性反思的比例已很低。

(3)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中缺乏“地理味”。

地理教师反思中的地理味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地理方法教学,如地图、图表法、地理景观图的使用,是否使用了区域综合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是否紧密。在问卷中发现,每次反思中都会考虑到这些方法的教师只占14%,经常使用的占38%,偶尔会涉及的占40%。可见,该市高中地理教师反思的关注点,更多放在教学环节上,对学科特色的反思较少。

3.教学反思能力不足的原因

究其原因,既有内因,如教师教育理论缺乏,教学反思技能薄弱,又有外因,如学校缺乏良好的教学反思氛围,评价制度不合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二)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对策

1.构建利于反思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营造反思氛围。

学校对教师反思活动要求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反思水平。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教师的反思行为将受到激励、引导、监控。学校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一些人性化的制度,为教师的反思提供更多思考教学的时间,减轻教师负担,为撰写教学反思提供一定的技术或设备支持与帮助。

(2)完善继续教育方式,构建利于发展反思能力的模式。

为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进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教育部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培训通常是大班上课,专家讲座的形式,这种形式对更新教师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确实有一定的帮助,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这些培训的专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一线教师有的是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如何对这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加以提升,则显得更为重要。

(3)落实集体备课,创建反思型备课组。

集体备课是集体反思的一种有效途径。高中地理教师的集体备课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集体备课中,大家互相倾听自己的教学故事,全组共同分享他人的经验和困惑,大家就困惑各抒己见,与同事间的对话成为教师宝贵的财富,成为改进课堂教学的动力,在集体合作中提高反思能力。

2.努力践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的个人途径

(1)夯实教育理论基础,提升教育素养。

高水平的教学反思,一定要有教学理论的支持。这种理论支持下的教学反思活动,才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根本。地理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主动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为自己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将自己定位成研究型的教师。

(2)借助“微格教学”提升反思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篇10

关键词:态度 中下层学生 影响

对于每个城市来说,真正重点学校还是少数的,学校的类型也是呈现金字塔形,中层和下层学生较多。所以如何提高中下层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习快乐,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动力,感受到学习地理的成功喜悦,是很多地理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所在学校也是学生基础中等,学习动力和自觉性都不是很强的学生为主,我也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找到突破口,让教师和学生都轻松快乐,各有所成。最近去学车,才让我豁然开朗。因为接触的几个教练性格各异,教学方式不同,特别是不同教练对学员的态度让学员的感受也不同。

下面就以我个人学车的经历为例,谈谈教师态度对中下层学生地理学习的影响。

一. 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科地位

中学地理具有区域性、空间性、综合性的特点,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泛。综合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有整体性和联系性的思维。同时地理又具有空间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所以学生要具备空间思维和想像力,建立心理地图。而每个区域又有自己的特征,又要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理虽然很早就参加高考了,但是其在学生心中还是属于副科,不是很受重视。所以地位尴尬。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地理是唯一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明确了地理学科的地位,但在课程安排、课时分配中并未十分体现。地理又是一门与我们自身生活环境最接近的学科,无论对文、理科学生都十分重要。地理学科知识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和保护、生产建设规划布局、人口控制等人类关心的问题上应用广泛。并在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宏观决策与微观调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提升地理学科在高中学科中的地位,让学生更注重地理学科的学习和认识。

二. 中学中下层学生的特点

中下层学生一方面学习基础薄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一般,往往只追求表面,不求甚解,只想知道答案和分数。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自己的学习又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也不多,大多数是随波逐流。同时中下层学生又非常的敏感,自尊心很强。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很容易挫伤,在考试过程中也很容易有挫败感。当然还有一类学生是学习很用功,既有学习成功的愿望,又有学习的时间保证,但由于学生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中下层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况

正是因为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学科地位的特殊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可学可不学,随便学的情况,对于中下层学生来说,还存在一个学习地理的高原状态。对于必修一,他们学习起来很困难,觉得抽象又难以掌握,特别是时间计算,地球运动那部分内容,学到最后还是一片模糊,还是非常生疏。而对于气候这部分也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人文地理部分本来比较简单,与生活也很贴近,但是又相对灵活。听的时候都听的很明白,一做题就发现自己问题很多。

因此中下层学生在学习地理这门既文又理的学科就非常不得法,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不理想。

四.教师态度类型

所谓态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的举止神情 ;二是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方式。学生和教师朝夕相处 ,老师们的一言一行 ,都是学生摹仿的榜样 ,都会给学生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教师不但是经师 ,而且是人师 ;不但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 , 也是心灵的抚慰者。教师的态度一般通过这些方式表现出来。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

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①友善的态度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③耐性④兴趣广泛⑤良好的仪表⑥公正⑦幽默感⑧良好的品性⑨对个人的关注⑩伸缩性(11)宽容(12)颇有方法。

五.教师态度对中下层学生学习地理的影响

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我在学车过程中也是深有体会,不同的教练,不同的态度,对我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的学车状态应该就是属于中下层学生的状态。

我碰到的第一个教练是个年轻的小伙,刚开始他的态度非常好,对学员也非常有耐心,大家都很喜欢他。但是一旦教了几天,教了几个简单的动作,你还是不会时,他就不耐烦了,脾气也不好了,开始骂你,讥讽你,说一些难听的话。也许他是恨铁不成钢,想用激将法。结果适得其反,好多学员被骂的非常难堪,渐渐有心理障碍,要么是一上车就紧张,越想学好越学不好,越是出错。要么就是每次去学车都要思想斗争很久,能有点理由不去就不去。简直和中下层学生的学习心理一模一样。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很有耐心,对同学一视同仁,但是教了一段时间,发现很基本的东西竟然那么多人不会,就有点着急了,有时就会在课堂上批评了,有时本来是想鼓励学生的,结果差一点的学生就不敢再问问题,也不回答问题了。久而久之,中下层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是比较注重理解的,与中学其他文科不同,不是说考前背一背就可以了,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很多知识你理解了根本不用记那么多,学习起来轻松又愉快。但是中下层学生在最初学习地理时就被老师的态度给吓懵了,再加上一上高中一开始就是地球这部分,抽象又空间思维能力强的内容,学生学的吃力,以为地理都是这个样子,后来就只是被逼无奈的学习,越学越不会,越害怕这门学科。特别是报文科的学生,地理就成了他们的梦魇。

所以教师这时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让地理学生变得不那么可怕,而是非常有趣。那么教师的态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碰到第二个教练是像个弥勒佛。他总是远远的坐着,遥控你,很少靠近教你,你一做错他也批评你,但是他会说,你停下来想想下一步是什么动作,不要总是等着教练来提醒你?所以大家都很怕他。但是这样大家容易学会。因为摸索着慢慢就发现可以不用教练了,自己也可以完成一整套内容了。

我把第二教练的教学归纳为放手。对学生不亲近,不怒而威,让中下层学生学的更好。对于中下层学生要敢于放手,不要总是觉得他们基础不好,总是担心他们不会,总是咀嚼了喂给学生,反而是害了学生,一是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什么都依赖老师,不愿意自己动脑筋。二是暗示了学生他们的想法思路不可靠,觉得自己不行,听老师的就行了。

当然中下层学生也分好多种,对于那些勇敢的还是有学习目标的学生,放手给他们,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了被牵着鼻子走,突然放手,可能不习惯,久而久之,那些学生自己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会觉得老师有点留白好,既给了他们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又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类老师看起来很懒惰,平时少辅导,给他们一些材料,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走路,最后效果显著。但是这种教师刚开始给学生的印象并不好,但是慑于他的威严,只好自己走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是这一方法和态度比较适用于必修二和高三复习。因为必修二是人文地理,学生都能看得懂,再给学生一定的材料,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效果会非常好。高三复习时,中下层学生已经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了,这时学习就不再是兴趣为主了,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任务,必须坚定不移的完成。教师再适当的指导,提供相应的材料和数据,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渐渐得到了提高。

再说说第三个教练,第三个教练总是很和蔼的笑着,每次他都会鼓励你,并且一步一步的教你,告诉你方法和步骤,甚至技巧。他最大的优点是对你只有鼓励,他会消除你的心理顾虑,但是又不让你放松。比如他一直鼓励你去报名考试。当你觉得自己不行,但他却是另有高论:他说你不报名就永远给自己机会在慢慢的练,永远不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你只要报了名了,就一定会督促自己天天来练习,逼着自己把它学好。熟能生巧。多朴实但又是多么催人奋进的话。所以很多学员在他的鼓动下就去报了名,果然都学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