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专业合作社十篇

时间:2023-04-08 04:13:59

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 农村 农民 新农村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以内部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生产经营相关技术、信息服务。农民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农民“一盘散沙”的现状无法发挥出整体性力量,因此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农村建设之间不仅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表现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技术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为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靠经济实力上的优势保持和农民之间的紧密联系,用引进、实验或示范的方法,将农技服务带给农民,向他们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增加农民的产出和减少农民的开支两方面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这表现在:合作社在农产品售后将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延长农民的增收链条;农民在合作社的资金、信息、技术等引导下对农业结构作出调整,减少市场风险和供求变化带来的损失,帮助农民稳定增收;合作社可直接批发所需的生产资料,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农民合作社代表农民的利益,帮助农民争取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从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实现村民自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改变了农村民主管理难以落实的现状,为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构建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实际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使农民在合作社内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这种“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实践,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增强了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积累了民主管理经验,奠定了农村民主管理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可以对农民进行最有效、最方便的教育和培训。合作社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认识和技术水平。通过参与合作社的日常活动,农民可以得到主体意识、市场意识和合作精神方面的培养,改变传统孤立和封闭的状态,强化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新农村建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来契机

(一)新农村建设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必要的政策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使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2005-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为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合作社示范项目的资金投入,给予合作社人员培训必要的经费支持,扶持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社等规定。再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进程的要求,随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6年10月诞生,该法规定了合作社可承担实施国家部分建设项目,国家财政资金补助,金融机构支持,税收优惠等扶持合作社的四项举措。

(二)新农村建设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压力

资金问题是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问题,因此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大农村金融财政的扶持力度。相关数字显示,2003年财政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为2000万元,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增至8000万元,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三)新农村建设奠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基础

拥有高素质人才是合作社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农民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将有助于合作社向高水平发展,但由于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合作专业人才奇缺,造成合作社的发展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民素质培养和合作人才培育呈现出新的契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指出要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各种教育,加强合作社人员的培训。这体现出国家重视新型农民和合作人才的培育,为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结语

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形成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一大障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扫清障碍,把独立、分散的农民紧密联系和有效整合起来。农民可以借助合作社的组织,增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博弈能力,减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带来的侵害,这是维护农民利益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当下我国国情和未来新农村的建设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2

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而生的,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农民专业合作社势必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与发展引人瞩目,无论是精彩纷呈的特色亮点,还是接踵而至的发展困局,都足以给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参照。

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由数量快速发展转变为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规范化建设阶段。

截至2010年9月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2.3万家,入社和带动的农户占该省农户总数的16%。至“十二五”末,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将达到3.5万家,农户覆盖面将占50%以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焦锦淼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和载体。

“快、多、大、高”的河南特色

说起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多年从事农业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工作并担任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顾问的河南科技学院教师石晓华用“快、多、大、高”四个字作了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南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民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入社农民平均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分布十分广泛,涉及粮食、蔬菜、瓜果等多个领域。不仅如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农机作业,农资经营,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沼气,农家游等诸多为生产经营服务的领域迅速生根开花。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跨区域合作,服务范围也由以本乡本村为主向其他乡镇、县域拓展。如武陟县绿康牛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社员160多户,社员遍布周边市县以及山西省晋城等地,产品远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乡辣椒合作社巧打“绿色牌”“生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辣椒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远销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水池铺乡辣椒还被确定为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单一的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服务等合作,向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实施产品质量追溯以及产品市场流通、整理加工、品牌包装等经营领域拓展,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生产的产品注册了商标,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或地理标志认证。发展较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生产和经营环节统一起来。如沁阳市仙鸿果业合作社不仅在产前、产中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园区建立无公害监测点,还在产后统一包装,使用“仙鸿”注册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年销售鲜果达150余万公斤。

大好局面下的现实差距

面对大好局面,石晓华表示: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可喜成绩,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数量较少、管理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大部分农民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还不清晰,把合作社当成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同时,社员缺乏联合闯市场的合作意识,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无形中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从整体上看,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在服务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处于较低层次,开展的共同经营活动较少,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够健全,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领办人个人能力经营运作。另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也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发展壮大,展现蓬勃动力

虽然河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此,石晓华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

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入社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同时加强合作社领导层以及社员的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效、规范、不走形;相关部门也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有关政策、法律要求,结合当地的规范化建设情况,建立一套可行、有效的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合作社的负责人在带领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大合作社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将合作社理事长、经理和监事长列为骨干培养对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造就出一批有远见、善管理、肯开拓、乐奉献的带头人队伍。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治理;村民自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67-03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合作社的发展如火如荼。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己经成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①而且它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丰富的实践,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模式,其中主要的一种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背景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中国的“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政府的关注。现在学界、政界、实业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三农”问题最本质的部分是农民权利缺失,而农民权利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②“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如何让8亿农民谋得更好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来维护他们的权益,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需要,提高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度,保障他们的民益,增强他们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日益严重。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的长期落实的情况下,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农户与市场脱轨的情况普遍存在,阻碍了农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农村经济难以进一步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破解我国“三农”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组织化,并通过合适的方式积极采取行动来维护他们自身权益、提高效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被理论和实践所肯定的新型农产品产业组织,将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农产品供应链以应对现代市场所要求的各种产品标准和交易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的合作治理是一种集体行为,即基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组织的兴起、社会利益的分化以及民主诉求的增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治理框架会促进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

二、案例分析

(一)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概况

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位于“中国枇杷之乡”台州市路桥区桐屿。2001年12月台州市路桥桐屿大红袍果业合作社成立。2005年4月,该社以企业法人的形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为全国最早以法律形式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更名为“浙江省大红袍果业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173名,农技员45名、高级农艺师5名,入社股金156万元,入股面积6800亩。

(二)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制度

社员代表大会是该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由38名社员代表组成,每名代表代表3-4个社员。社员代表大会可以审议、修改章程、决定本社的解散或与其他组织的合并联合等大事。社员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两次。理事会设有一名理事长,七名理事。合作社采用按股设票,实行“一人多票”的办法,设置股权。该社对入股的条件是每种植10亩的枇杷园地,以1000元每股入股。社员按照当年的生产情况确定交货配额,合作社根据当日市价统一收购,按照规定的收购标准当日结算。

(三)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1.合作的起步

合作社最初是由八位种植贩销大户自发联合组织起来。2001年,桐屿当地的枇杷价值一落千丈,当地农户存在“卖难”的问题,农户间同质性高,但又独门独户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果实成熟后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果农只能竞相压价贱卖水果。现任理事长F当时动员七位农村精英成立合作社。

2.合作的扩展

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多人都是持观望态度。但成立之初的合作社的收成由往年3800元/亩增至5700元/亩。农户看到合作社有好处开始加入,2004年底社员就达到386户,农民的种植收益从未入社时的5000元/年增至3-5万元/年。加入合作社可以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每年台风灾害过后,合作社动用基金帮助农户恢复生产。另外,合作社请来专业的培训员为社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3.合作的网络

一个组织的良好运转离不开例如监督机制这种规范的制定及执行。该合作社从2004年起开始了规范化建设,每两年一次通过社员代表大会修订组织章程,特别是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股权结构等的规范使得合作社更好地为社员提供服务。所有社员必须遵守章程,一旦违规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做大做强合作社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合作社在外基地已有2120亩,基地在淳安县千岛湖、安徽省贵池和福建福清等,③在外基地的社员人数达到60个。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乡村治理的关系

乡村治理是一个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调控和治理的动态过程。乡村治理既包括乡镇人民政府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也包括村民自治。我国现有的乡村治理的组织主要集中在行政和政治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在经济领域的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性、民主性和公正性能够促进合作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利于村民自治的实现。以合作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村的发展和治理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发展的关系

1.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农民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组织化之后,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价值链中的更大份额,有效地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小规模农户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往往只获得生产环节中很少的增值部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案例中,合作社社员生产的枇杷由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并包销,避免了农户“卖难”的问题。

2.组织租的提高

“经济规模小的主体通过合作行动,会使总产出增加;因为合作往往要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进行,这个借由合作获得的产出增量即为合作者获得的“组织租”。④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的效益相较原来的单打独斗提高了。只有组织租足够大,农民才可能跨户合作。邓子恢说:“农民吃亏的事他决不会干。办合作社,一要大家个人有利,二要成员之间彼此互利”。⑤案例中农民的种植收益从未入社时的5000元/年增至3-5万元/年,这就是加入合作社最直接的效益,也是农户间能组织起来关键的动力。

3.村社理性的形成

农村中的资源配置,能够形成村社内稳定合作的就表现为村社理性,此外则普遍呈现出农户理性。村社理性在治理领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通过节约交易成本,低成本地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合作社成立之后,一方面,成员的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共享,可以共享组织所有成员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组织内规范结构的完善,能够调节群体社会生活,使成员之间带有一定的利他性,并且降低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

4.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浙江大红袍专业合作社所在地方的农村金融规定,对经营良好合作社,直接向合作社社长贷款,同时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并且银行给合作社的贷款利息比普通贷款低。另外,只要农户是合作社的成员,就提高了农民在资金方面的信用。合作社成员可以通过银行取得5万元的贷款,而它是以整个合作社来做担保的,不需要其他的物质担保。这样就方便了社员的小额贷款来扩大生产和其他方面的需要。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村民自治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本着自愿原则,联合投资,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经济组织。这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和公平性,和农村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相符合,适应了村民自治的需要。“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村导致的弊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补充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和市场调节的不足是十分有益的。”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具有契约性,社员的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规定。案例中社员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两次,每位社员都是治理主体,对合作社进行参与式管理。2004年4月,应广大社员要求开始内部权益结构的调整,要求参加合作社必须认购股金,说明社员入社时不单购买了交货权和销售权,还获得了利润分配权。至此,合作社才初步成为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组织活动培养他们团队意识、组织观念和民主法治精神,合作社有力地促进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四、启示和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提供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并代替小规模农户进入市场。这增强了农民的安全感和抗风险能力,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价值链中的更大份额。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发展过程中培育的民主、合作、共赢博弈等乡村治理所需要的元素,为村民自治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并传播了自治的价值观。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有以下需要值得借鉴的。

(一)明晰和厘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多扶持,少干预;多服务,少主导。合作社有效地沟通了农户与政府,承接国家和社会的资源输入,有利于基层政权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利于合作社发展的规章制度,为合作社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例如优惠的税收政策、金融环境等,促进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不宜过多干预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如果政府过多干预甚至控制合作社的运行,就会违背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原则。政府应对合作社进行支持、鼓励和适当的指导。

(二)加强合作社的契约规范建设

当一个组织或团队在面对困境时,共享的价值观、信任等非正式制度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制度型的契约规范,例如监督机制、管理制度等对违规者进行惩罚的话,面对逐步完善的法治社会,以及激烈的竞争,组织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能够节约人们之间的交易费用,协调约束人们的行为,对行为提供预期。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具自身特色的章程,并加以执行监督,这才能促进组织的长足发展。

(三)塑造农民公民意识及主体观念,培育公民社会

市场经济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是变化不定的市场,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民社会参与机制,这也是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治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加强农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选举制度、听证制度等;二是完善农民参与的直接间接渠道,如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等;三是提高农民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⑦农民通过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能普及公平、平等、契约、合作、勤劳、创新和博爱的理念,这些是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它们会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

(四)促进社会注重合作的“软环境”的形成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倡导合作,建立合作氛围。重复博弈和多边合作等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在村社治理和农村生产合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总目标下,以合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交互效用。⑧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和农村发展程度的有限性,农民的缺乏有利的资源和信息网络,在面对外界风险时不具备足够的力量,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间相互合作,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

注释:

①张幸福.创新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之路[J].中国合作经济,2005,(9):32-34.

②于建嵘等.农民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③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合作――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73-274.

④⑧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8):20-23;20-23.

⑤杜润生.杜润生文集(1980-2008)[C].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4

二是探索新模式,股份经营,带领群众奔小康。创办股份制砖厂,**村迈出了合作经营的第一步,在逐步探索实践中,**村建立并运用“党总支+合作社+公司”的“1+2”股份经营模式先后创办了生猪养殖、蔬菜种植、农机生产3个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年9月,由106户农民以生猪养殖合作的方式集资兴建了“众一”畜禽养殖合作社,总投资1**万元,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猪舍9**平方米,年出栏商品猪26**头。合作社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年4月开工建设,四栋3600平方米标准化猪舍及内部配套设施已竣工投入使用,年出栏商品猪1**0头,创产值1650万元,纯利润300万元,户均增收3**元,带动了周边700多个养猪散户。**年10月,由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村民以土地有偿流转的形式入股创办了“众一”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总投资300多万元,年生产各类蔬菜20万斤,首批入股农民56人,目前入股农民发展到401人。**年投资290万元,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20栋,占地2公顷,现有食用菌棚3栋,单栋经济效益6万余元;特色蔬菜棚8栋,单栋经济效益5万余元;应季蔬菜棚5栋,单栋经济效益4万余元;反季蔬菜棚4栋,单栋经济效益4万余元。规划到2012年,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300栋,发展棚膜蔬菜2**亩,成为服务于长春、**的菜蓝子基地。**年11月,由56户农民投资入股创办了“众一”农机生产合作社,总投资460万元,购进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割机及灭茬、中耕、播种、喷药等大型机械42台,建有农机库房1栋,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年,机收玉米410公顷,深翻深松土地作业面积530公顷,全村及邻近地方2**公顷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种。同时,彻底打破“土里刨食”的思维,改变以农为主的单一产业状态,使土地进入资本市场流动,对全村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土地流转300公顷,以每公顷土地1万元租金的形式使农民获得收益和参与入股,集中一家一户分散的资本创办股份制企业。继股份制砖厂之后,集资120万元,创办了空心砖厂,年生产空心砖1**0立方米;集资200万元,创办了新型墙体材料厂,年生产保温墙体材料5万平方米。

三是抓住关键点,村企融合,整体推进上水平。立足本村资源、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具有自身基础特色、最适合**、最能发展**的新途径,把建立“以村带企、村企融合,利益联动、共建共享”的村企合一机制作为关键点,大胆推进组织创新,在村所属3家股份制企业、3个专业合作社,分别组建了党支部,实行村党总支成员与产业党支部班子交叉任职,由总支成员分别兼任6个经济组织党支部书记,构建了村组织与合作社、股份制企业密切相关、交集合作的发展格局,建立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蔬菜种植3个专业合作社和红砖厂、空心砖厂、新型墙体材料厂3户股份制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以合作社为主体、以企业为补充的农业发展集团公司,总投资1500多万元,村民入股300多户,入股资金达到1200万元。成立了董事会,由股东推选董事,健全完善了财务管理、质检、安全、预算等一系列责任制度,建立了董事会定期向股东通报企业生产运营情况、股东监督董事会工作等制度;明确了“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份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入股原则,股份企业村上投资占20%,每个村民在一个企业入股最高金额不能超过5万元,使更多的村民成为股东,以保证每个企业都是老百姓的企业。对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聘用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行家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和壮大,增强了村级经济体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抗摔打能力,实现了效益提升。

四是发展科学化,强村富民,全体村民得实惠。研究制定了全村**年—**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现代化新村的总体目标,在经济发展上,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股份制农民主业合作社为主体,打造村级企业化集团;在社会建设上,建立村域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村屯城镇化水平,全力构建和谐新村、健康新村、文明新村;在生态建设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美化、绿化、净化、香化、硬化工程,打造“花园式”新村。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中形成广泛共识后,在坚持以股份制合作经营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提高全村建设水平和改善全体村民生活质量,整体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投资556万元,建设水泥路15公里,砂石路15公里,完成村路两旁植树1**0株;投资14万元,新打机电井8眼,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了新村社区建设,兴建了休闲广场、景观带,完成了居民楼一期工程建设,新建住宅楼5栋,可入住农民316户,规划了居民楼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改革中的创新与发展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我国农业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且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农村生产力不断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也得到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中,产生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个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一支新兴的力量。目前,广大农村都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为目的自愿组合起来的一种组织。这个组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这个组织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这种经济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能够快速提高农村的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增加当地特色产品的产值,通过兴办各种农产品的加工企业,为企业连接农户、产品连接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就是这个纽带带动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稳定健康的发展,这也为我国农村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增长的背景环境下,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国家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让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的缩小了城乡的差距,也充分说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民快速致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坚持合作制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分配管理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根据农村特有的经济条件以及农产品的特点,以当地的农产品为主要基础,同时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龙头,然后将市场和农业生产联合起来,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运行。这样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更好的进入销售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乡文化的需要;特色农产品在交易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沟通,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乏缺少有能力的人,有利于活跃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其中尤溪县在建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过后,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建设,这样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发展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两叶(茶叶、烟叶)两柑(金柑、芦柑)两竹(毛竹、绿竹)一菌一稻一油(油茶)”等。并且通过实施:“一个产业抓10个重点村、100个重点户、1000亩示范片”的策略,有效的调整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国家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政策、土地、技术和资金等各个方面都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支持通过各个方面的支持,有12个社员每人分了4万元的红利,还被确定为了全省的示范社,大大增强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全县87家农机合作社可跨省作业完成机械收割面积3万多亩。

2.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特色产品更好的发展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都不一样,我们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如尤溪县兴农金柑专业合作社收到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频发的绿色食品金柑标志使用权证书。这是尤溪县多举措扶持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的又一成效。目前,全县288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吸纳社员4000多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器”。

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中,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深刻理解政府的富民政策。农民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认真研究市场信息,然后探索出一条能够促进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农民增收的路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联系在一起,谈的都是农业技术和市场营销信息,增长了农民的见识。比如:尤溪县就建立健全了特色产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将农民、公司、合作社有效的连接了起来。这样形成的优质规模效益有效的解决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其中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八字桥佛手瓜合作社的600多名社员中,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员在外地跑营销,国内大多数的城市都有营销网点。由于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市场,佛手瓜的收购单价比过去翻了10倍,全社每年的二次分红都达到100万元左右。其中尤溪县的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就有油茶基地3万多亩,将2000多户农民带上了致富的道路,油茶的面积2.4万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是新时期农村生产方式转变而形成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经济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才能为农民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从而带领农民积极转变生产方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民专业合作者的形成与发展,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为同类农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从而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为农民的自主经营与管理提供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在农村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农民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进行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进而产生规模化的生产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与管理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根本指导,提供具有专业性的指导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少当具有五名以上的成员,通常是具有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提供能力的个人与社会组织,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能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市场动向并且抓住发展机遇,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农业经济发展信息,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增加了生产和经营的效率,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从而增强农民参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第二,有利于促进农村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以往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的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各种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加快了农产品创新的脚步。第三,打破了农村信息闭塞的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过程中引进了更多新的市场信息,农民可以根据信息及时对生产结构做出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增强农村市场的规模化生产效益,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构建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机制,鼓励有思想、有目标的年轻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的经验,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队伍,实现信息、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从而形成系统的专业网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增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需要专业的人员队伍为保障,因此需要重视专业人员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与当地职业院校为依托,加大农业生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对现有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促进人员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积极吸引社会上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加入可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队伍不断丰富,并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3.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组织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在相关的组织建设与规章制度方面都要充分尊重这一特殊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并且制定运行机制和决策机制,只有组织机构的完善才能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运行。

4.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需要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政策方面给予足够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侵害他们的利益,而且要形成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减少外界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强化可以形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进而促进的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机制以及体制的完善,同时不断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3(07)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7

[关键词]农村 专业合作社 发展 对策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在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当数量的农民、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但从实践情况来看,首先,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农户并没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加入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按照社里的统一安排进行农业生产;其次,个别基层干部在口头上支持,行动上任其自生自灭,从而造农业合作社难以良性运行,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最后,在专业合作社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基层干部的个人素质或喜好,不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主导农产品,而是盲目扶持“龙头”产业,导致企业缺乏根据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阻碍了专业合作社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制不完善

首先,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存在多种组织形式,公司制、合伙制等都同时存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往往流于形式,章程或内部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或者写一套做一套;其次,部分合作社大小事情往往由基层领导、会长(社长)一人说了算,社务不公开,运作与管理随意性大,离,距离落实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市场竞争力

世界银行研究的数字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入会人员数量不到千分之五,总体规模小。以2004年美国和欧盟为例,80%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1个以上的合作社,农民33%以上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通过合作社采购和销售。日本的入会农户数占到总数的99%以上,而同期中国农户仅有2%~3%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内部融资,如社员集资入股等,外部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这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各商业银行出于风险于盈利的考虑,并没有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倾斜,导致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困难。龙头企业贷款难,往往导致其技改资金难以落实,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严重缺乏,妨碍其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甚至影响企业和产业化的正常运行。

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思路

(一)深化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意义重大

当前,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合作社法》为前提,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五项基本办社原则,促进快速健康发展。各级干部与农民群众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无论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社,都完全不同于“乡政村治”格局下,政社不分的村经济联合社,更不同于30多年前的“”,有了全新的内涵。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依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搞运动,不是“大锅饭”、“归大堆”和“一平二调”,更不是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

(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架构与管理体系

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法律规定的“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完善自律机制,规范合作行为,通过制定与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完善合作组织的民主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

2009年初,农业部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构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各地方政府要做好合作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的引导工作,当好银行与合作社的“婆婆”。目前,各地政府牵头成立的农业投资公司,作为向世界银行及商业银行融资的实体,获得资金,再往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进行再贷款或资金分配,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选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方向。如山西省石灵县有合作农户224 户、合作土地3500 多亩、合作资产614 万元。将科学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在原有技术人员的基础上,聘请山西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辛效武和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张卫东为技术指导顾问,着力做好绿色养殖产业,边投资、边发展、边建设,力争科研、生产、贮存、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拟定了种植、养殖、产、销、加工一条龙发展计划,建立了自己的化验室、实验基地、加工厂、农业观光园、生态园和生态新村。其次,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发挥“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的作用,实现了信息、技术、服务、市场、资源共享,带动和引导农民由个体、分散经营向联合、协作、规模化方向快速转变,提高社企核心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8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发展;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20-1

盂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民家家户户分散经营,规模小,进入市场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影响农民增收,近几年在全社会的大力宣传下,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努力,盂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至2010年3月,全县注册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合作社成员2404户,资产总额2129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8000余户。涉及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手工业等,其中养殖业190个,种植业96个,林业29个,渔业2个,农副产品加工业2个,农机服务业4个,手工艺品1个。

1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1.1 从经营规模看

合作社整体数量多,精品少,多数规模较小,户数少,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不强,对农户的影响和带动弱。全县合作社成员总数2404户,社均7户,规模效益较弱,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1.2 从经营范围看

传统产业初级农产品生产型合作社数量多,农副产品加工和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的新产业型少,全县专业合作社中,传统种养业合作社比例就占了88.2%,加工、运销、金融等领域极少。

1.3 从合作社成员构成看

农民社员达95%以上,成员出资额中90%为生产社员,外来力量的带动弱,集团化、产业化发展受到限制。

1.4 从规范角度看

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的合作社不多,不少合作社管理松散,合作效益达不到最大。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建立积累机制,组织活动缺少经费,服务职能难以发挥,发展后劲不足。

1.5 从内部管理上看

合作组织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少,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2 收到的效果

2.1 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使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围绕蔬菜、干果、杂粮、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一域一品”的产业格局。

2.2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得小打小闹的分散经营得到整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得了一定的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农民利益得到了较好保障。

2.3 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4 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变了观念,使农民意识到组织起来加强合作的巨大力量,增强了他们致富的信心。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宣传培训

为使农民提高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加强他们互助合作的意愿,提高他们互助合作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为合作经济组织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2 深入基层工作

按照抓典型、促发展的方针,经管部门先后到孙家庄镇、西烟镇、下社乡、牛村镇、仙人乡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一些发展方向好的合作社,积极进行扶持引导,培育成典型,示范带动全县合作社的发展。

3.3 提供各种服务

帮助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联系农机具的购买补贴,帮助产品进入县超市销售,推荐承担示范基地项目和申报省财政厅资金扶持项目,联系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联系村镇惠民银行与合作社签订贷款支持,成为合作社的重要帮手。

4 今后努力的方向

4.1 提高认识、加强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2 典型带动、全面推进

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做好典型的培养、宣传和推广工作,让农民看见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目的。

4.3 规范管理、创新机制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9

我镇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42家,入社成员近650户,带动农户2600多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种类涉及了我镇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14家,养殖业21家,加工及农家乐等7家。2013年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实现收入1709万元,人均纯收入1.82万元。

二、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一)所有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都是地方上的致富能手或村两委干部,他们的凝聚力强,从事的大都是高新产业。

(二)社员普遍文化程度低,发展资金缺少,生产规模扩展慢。

(三)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创业意识强,有较强的感召力。

(四)管理水平总体不高。

三、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新珍榜养猪专业合作社,绿满洋瓜菜专业合作社,田野养鸡专业合作社,农丰瓜菜专业合作社,昌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他们经营效益好,除了带动一批农民致富外,还团结了一大批农民。

四、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我镇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的作用。

一是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农民依靠合作生产的优势,增加市场竞争力,减少了交易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使农民获得市场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了收入;同时许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发展新产业,或延长原有的产业链条,或扩大现有生产规模,使农产品通过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加工,贮运和销售不仅把增值的加工和销售利润返还给农民,还促进农民就业。

二是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作用。通过合作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进入市场,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以规模生产,批量优势占据市场。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增强农民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推动产业化发展的作用。由大部分合作社都建在主导产业区内,从而带动该地区农民从事同一产业,兴一社,带一群,富一方。

四是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作用。农户成员通过共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成员在合作社中有了明确的生产和生活目标,激发了干事业的积极性,面临同样的困难,使得农民常常相互交流经验,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农户的科技水平和相互支持的合作意识。

五是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系列化服务,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渠道,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能直接与大专院校、专家传授实用农业科学技术,解决政府包不了,村集体办不了,农民又迫切需要的大问题。群众说:县里太远,乡镇腿短,联合起来自我服务最方便。可以说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个人材培训基地,一个技术推广基地,一个信息基地。

六是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加快品牌化经营的作用。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我镇的XX花茶、XX花酒、XX贡米、XX有机瓜菜、XX毛豆、XX桂圆等产品已注册商标,品牌具有显著市场竞争力。    

农村专业合作社篇10

1 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活动经费缺乏

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或自筹,与开展经营活动中需要大量资金差距过大。限于地方财力,政府对其扶持力度显弱。合作社普遍未收取会费,经费筹措渠道不畅,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信贷资金匮乏,也从客观上削弱了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2 组织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一般的合作社入股社员仅10多户,比例偏小,形不成合力,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在与农民的关系上,基本上处于松散状态,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还不强。

1.3 内部制度不完善

专业合作社虽然都制订了章程,但不能完全按章程办事,但制度不健全,开展活动不够正常。合作社成员的素质不高,对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的意识淡薄,随意毁约的情况时有发生,又难以制裁,增加了合作社运作的难度。

1.4 品牌效果不明显

品牌是产品的无形标识,有形价值。我县130多个专业合作社,涉及到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多个领域,但只有四类七个品牌,能走出澄城的也就是善化的苹果、刘家洼富源生猪和交道镇的三友土布,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优势没有放大出来。

2 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2.1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格局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必须形成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气候和氛围,同步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服务。抓好宣传教育。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引导农民打消各种不应有的顾虑,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中来。抓好培训和管理。

2.2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事关农民富裕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探索小额贷款捆绑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积极发放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利率。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合作社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3 加快推进市场品牌建设,促进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

把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和促进“一村一品”的重要抓手,大力促进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规范运作提档次。政府要引导合作社根据有关规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成员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实体型经济组织。政府要转变职能,创造条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壁垒,突破区域限制,按市场要求进行扩张性发展;引导和鼓励相同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在产权清晰、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跨区域的协作与重组,注册和使用同一产品品牌,做大品牌规模。象澄城果业和生猪就可以整合资源,同类品牌合并,打造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