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贷款十篇

时间:2023-03-14 06:52:40

经营性贷款

经营性贷款篇1

关键词:经济 银行 贷款 抵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但是近几年的信贷政策趋向紧缩,许多中小企业难以申请到公司贷款,缺少周转资金就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不少中小企业主转而将自己的住房作为抵押,以个人名义申请经营性贷款。于是,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成为了近两年个人贷款业务中的热门品种。

那么,什么是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呢?如何申请?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今后它的发展趋势如何?下面,笔者就以上问题对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作一简单介绍。

一、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的定义

抵押(mortgage)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某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它是对该财产的书面让渡,但并不转让所有权。

抵押贷款(mortgage loan)指按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发放的贷款。

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是指银行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房产作为抵押,向个人发放的用于其所控制的或所有的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支付租赁经营场所租金、商用房装修等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

说得通俗一些,如果某人开了一家小企业,一直经营不错,但最近资金周转有些困难,可企业规模小,又没有现成的厂房设备可以抵押给银行,那么走公司贷款这条路就困难了。相比之下,以个人的房产做抵押,用企业主的名义到银行贷款是一种既方便快捷又安全经济的融资方式。当然,申请到的贷款要用于借款人名下的企业合法经营所用,以企业的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所以,该企业的资本情况、经营情况、发展前景等都是银行重点考察的方面。从这个角度讲,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更接近于公司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的申请

1.申请条件

首先,要提前通过电话或现场咨询的方式对银行产品有一个了解,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告诉借款人申请要符合的前提条件。虽然各家银行的产品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且均会参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所以要求基本相同。

借款人(也就是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如下:

(1)借款人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或具有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低于18岁或超过60岁,就不可能申请贷款了。注意,港澳同胞是可以在内地申请贷款的。

(2)借款人及其配偶、所经营企业资信状况良好,无不良记录。如果借款人有过许多次或长时间的信用卡欠款、贷款欠款未结清,或企业有过被查处的记录,或是有过违法行为、被法院执行的记录,那么申请也不会得到批准。个人的征信记录、企业的工商查询、全国法院的被执行记录都是信贷员调查的方面,这些记录如果有重大问题,贷款申请完全可以被“一票否决”。

(3)所申请的贷款仅限于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所用。购买股票、注资增资、投资古董,这些用途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一般来说,贷款可用于企业经营周转、扩大生产、原料采购、备货等合法经营用途,最常见的有购货、采购原料和装修。

(4)借款要提供足额的担保。“担保”指足额的房产抵押和配偶、用款企业的担保。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原则上在借款人所申请的银行所在地并有自有产权。抵押物价值由专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抵押值一般在60%~80%,有的贷款品种可达到100%。也就是说,排除其他因素,如果房产估值100万,贷款金额就在60~80万。另外,有的银行会要求借款人配偶和用款企业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2.申请材料

在和借款人进行前期沟通时,银行的信贷员会详细了解各方面情况,如果符合条件,借款人就可以向银行提交材料了。各家银行对申请材料的要求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款人资料。包括借款人及其配偶、抵押人及其配偶(通常就是借款人和配偶)、保证人(通常为借款人的配偶)的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收入证明。举个例子,如果借款人已婚,用父亲的房子做抵押,妻子做保证人,那就需提供借款人、妻子、父亲和母亲四个人的资料。如果涉及港澳同胞,就需提供身份证和港澳通行证。此外,还有借款人的学历证明、资产证明等。

(2)用款企业资料。包括营业执照、公司章程、银行对账单、企业财务报表、贷款用途证明(也就是交易合同)以及其他可以证明企业资质的文件(如获得的专利、专营权证明等)。

(3)抵押房产资料,即房产证,如果有土地证也要一并提供并抵押给银行。如果房产为第三人所有,还需要公证处的公证文书。而房产评估报告需要专业评估公司

提供。

(4)借款人、保证人等同银行签订的各类合同,包括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保证合同等,都是制式文本,由银行提供。

(5)银行要求提供的有助于贷款审批的其他资料,如企业的POS机流水清单、个人账户流水清单、个人的专业资格证书和执照等。

3.审核程序

收到上述资料,银行会派至少两名信贷员与借款人面谈。信贷员会仔细审核借款人所提交的所有资料原件,并到借款人家中、用款企业和抵押物所在地进行实访,了解各方面情况,与其他有关人员面谈,请所有当事人在所需文本上签字。之后,信贷员会安排评估房产,汇总所有情况并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根据借款人提出的贷款金额、期限设定利率水平和还款计划等。

当银行审批通过此笔贷款后,通常会采取“先抵押后放款”的模式操作放款:先到建委和土地管理局抵押房产和土地使用权,在拿到他项权利证书后(也就是抵押的凭证),银行才会正式发放贷款,并要求借款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方式将资金汇入规定的交易对手账户中。至此,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的申请就成功了。在此过程中,只有评估公司、公证处、建委和土地局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会收取一定费用,银行不收取任何费用。

贷款发放后,借款人要按时还款,配合银行提供贷后管理所需的资料,接待银行的贷后回访人员,直至贷款结清为止。

三、“5C”标准

一是申请主体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个人的品质等。其中个人征信记录极为重要,它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个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银行信用状况,如信用卡、贷款的还款情况,这是信贷员审核的重要依据。良好的征信记录可以在贷款审批中为借款人加分,而一份糟糕的征信记录甚至可以让其在未来几年内无法申请到任何信用业务。因此,任何人在日常行为中都应注意按时足额归还信用卡和贷款,珍爱自己的信用

记录。

二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在申请之前,借款人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在当前和未来自己是否有能力领导和管理企业继续发展壮大,企业资金周转是否正常,经营情况是否良好,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贷款。

三是借款人的资产价值,包括银行存款、股市资金、公司持股和房产汽车等,它反映了借款人和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是申请贷款的重要因素。申请的贷款金额要和借款人的资产情况相匹配,量力而行。在申请过程中,借款人要向银行出示真实的资产情况,不虚报,不瞒报。

四是足额的抵押或担保。在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可通过处理抵押物的方式挽回一定的损失。它不是还款的来源,而是挽回损失的最后保障。因此,银行对抵押物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顺利申请贷款,借款人应该选择价值高、房龄短、产权清晰、易变现的房屋抵押。而且,不同的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是不同的,个别银行只接受借款人名下房产的抵押,而大多数银行都接受第三方房产的抵押,在某些情况下还需相应的公证。

五是用款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状况是可以控制的,但外部环境无法控制,而且有时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借款人在申请前一定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如果用款企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敏感,风险承受能力弱,那么申请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以上五个方面可以总结为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及环境条件(condition),即银行常用的“5C”标准。它们是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集中分析的方面,如果借款人能针对这几方面精心准备充足的资料并与信贷员真诚交流,相信会对申请有所帮助。

在通常情况下,申请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只需借款人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向银行提供相关资料,并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审批时间较短,流程相对简单,业务发展十分迅速。

四、新品种及发展方向

近年来,单一的抵押贷款又与个人授信相结合扩展出新的贷款品种。所谓授信,狭义上是指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合同,在合同约定的贷款额度和有效期内,允许借款人循环使用。它与单笔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相结合,扩展出新的模式:借款人用房产作为抵押,银行经过一次性审批,在授信合同约定的期限内(一般为3年)提供一定的额度供借款人多次提款、逐笔归还、循环使用。这就如同拥有了一张超大额度的信用卡,可在授信期限和额度内随时用款,资金回笼后可随时还款,归还部分的额度自动恢复。它的特点是一次审批可多次用款,放款更快捷,还款方式灵活,也节省了借款人的利息支出,非常适合中小企业主数额小、频率高和用款急的特点。

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用款金额小,是以往被银行忽视的市场。近年来随着政府相关扶植政策的出台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贷款产品,并对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开发营销。一些进入成熟期的传统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等成为营销重点。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可供客户选择的产品也由单一的抵押贷款发展成为集担保、联保、授信等方式为一体的多类型产品群。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贷款市场还是相当广阔的,还有许多资源等待着被挖掘和开发。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经营性贷款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信贷政策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47-03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比大,农村、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近几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型,农村金融机构萎缩趋势明显,农村信贷品种缺乏创新,农村信贷满足率低。本文以豫北某市为例,探索在广大农村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行性和信贷品种设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推行农地抵押贷款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萎缩,农户融资难,信贷满足率不足两成,亟待推出新的农村信贷产品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萎缩严重,基本是农村信用社独木撑天,适合农村、农户的金融信贷产品仅有小额农贷、农户联保等少量贷款品种,且局限于额度、贷款期限等问题,只能满足农村小部分贷款需求。据对豫北某市1050个农户调查,向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的有930户,占比88.57%,获得过小额农贷支持的有193户,占比18.38%,信贷满足率不足两成。

(二)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反映积极,七成半农户支持

据调查,1050户农户中,788户“希望国家出台农地抵押贷款政策”,占比75.05%。仅有97户持“不希望态度”,153户表示“无所谓”。相对来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农地抵押贷款态度较为谨慎,350位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150位表示“希望国家出台农地抵押贷款政策”,占比近五成。当问到“您是否愿意用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贷款”时,1050农户中有722户表示“愿意”,占比68.76%。

(三)土地承包人在承包期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不违反土地流转相关规定

根据《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和《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八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规定,土地承包人在承包期内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或质押物不违反有关对土地流转的法律条文。抵押的目的在于融资,其前提是不转移占有,在抵押权实现时必然会将其纳入流转程序,进行转让、拍卖,因此,可认定为土地流转的形式之一。

(四)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有利于放贷金融机构维护合法权益

《土地承包法》第四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放贷金融机构可从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的收益中获取贷款质量保障。

二、我国推行农地抵押贷款的制约因素

(一)《物权法》、《担保法》规定农村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贷款

《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和《担保法》第三十七条均作如下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如果开展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则与以上法律条文相抵触,有违法之嫌。

(二)三大因素制约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广

据对350位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制约因素”问卷调查汇总,“制约因素”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操作”,52.86%的人认为,在没有成熟的模式供参考的情况下,不知如何“操作”;二是“风险”,66.57%的人认为,农村种养殖业经营风险大,贷款风险不易控制;三是“土地处置”,79.71%的人认为如果金融机构取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金融机构不能自己经营土地,如何处置是关键问题。以上三大制约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推广农地抵押贷款的信心,仅有129位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认为“农地抵押贷款”能够广泛推广,占比36.86%。认为“不可以”的有134位,占比38.29%,认为“不好说”的有84位,占比24.86%。

(三)承接农地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缺失

首先,农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转型,其在农村网点数量大幅萎缩。以豫北某市为例,截至2007年末,全市122个乡镇,仅有农行营业网点13个。其次,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相对单一,组织机构在县级以下空白,不具备承担面对千家万户农地抵押的基本条件。再次,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有丰富的农村金融经验,但其制度、机制改革尚未完成,抗风险能力尚待提高。因此,当前能够及时承接农地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缺失,成为制约农地抵押贷款推广的重要因素。

三、国外农地金融制度借鉴与我国的探索

(一)国外农地金融制度借鉴: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

1.德国模式――自下而上组建机构,基本机构是土地抵押合作社。

德国是最早发展农地金融业的国家,其第一个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成立于1770年。在发展初期,由政府强制组成,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是政府成立的土地银行。后来,为方便社员出售债券和融通资金,抵押信用合作社还联合成立了若干联合银行,主要任务是代各地抵押信用合作社推销债券、付息和买回债券以及各合作社之间的资金融通等。德国土地金融制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与公营的土地银行互相配合的土地金融体系,其最大特点是抵押土地债券化。凡是愿意用自己的土地作抵押而获得长期贷款的农民或地主,可联合组成合作社,将各自的土地交给合作社作为抵押品,合作社以这些土地为保证发放土地债券,用这些土地换得资金供给社员。

2.美国模式――自上而下的方式,组建股份制的土地银行。

美国20世纪初建立农地金融体系,农地金融机构包含于农业信用管理局系统。1916年国会通过联邦农地抵押法,设立联邦农业贷款局,主办农地抵押贷款事宜,为求放宽实施便利,全国划分为12个农业信用区,每区设一个联邦土地银行,并在各乡村推动农民组织农地抵押合作社。1933年成立农业信用管理局,下设土地银行部,统管全国联邦土地银行。美国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先由政府拨款充当联邦土地银行股金,发行土地债券,同时扶助农民分区组织联邦土地合作社。美国农地金融组织形式采用银行及合作社双重体制。土地银行上层采用银行体制,设立联邦土地银行,基层采用合作社体制,即按合作社原则组织起来的信贷合作社。

3.日本模式――初期未特设金融机构,后组建国家土地银行。

日本的长期信用机构创建于19世纪末期。劝业银行为农业提供长期巨额贷款,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地方性小规模工程,购买农地、牲畜、肥料、机械等所需款项,用不动产抵押的,由农工银行提供资金。二战后,劝业银行等行使农地金融职能的银行转变为普通商业银行,农业贷款的责任暂时落在中央银行身上。1953年,日本成立了农林渔业金库,其所需资金全由政府借拨而来,向农林渔业的永久性建设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这个特设的金融机构相当于国家土地银行。另外,政府对为会员提供担保或贷款的合作金融组织给予诸多支持和优惠措施。

(二)我国一些地区农地金融的实践

1.贵州省湄潭县农地金融改革试验。

贵州省湄潭县在1988年进行了农地金融改革试验。为了向县域耕地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湄潭县在中央和地方资金支持、政策扶助下,成立土地金融公司,向土地经营者发放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1997年湄潭县土地金融公司改建为湄潭土地开发投资公司。但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基于自身利益,发展方向走形,非农业经济挤占了大量的信贷资源。按土地金融公司章程规定,公司发放以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农业性开发贷款应与其他贷款比例控制在32以内,但在实际运行中,业务重心逐渐偏离,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让位于其他贷款。1989年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占比为71.6%,到1990年仅为15.58%。后因严重亏损被撤销,农地金融制度试验失败。

2.宁夏回族自治区开罗县土地信用合作社。

截至2007年底,宁夏平罗县已成立了30个“土地信用合作社”。这些“土地银行”把存贷机制引入农地经营,有利于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信用合作社”,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农民自愿把自己的耕地存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向存地农民支付“存地费”;合作社再把土地“贷”给经营大户或企业,并收取“贷地费”。事实上就等于“农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实现抵押获得贷款,突破了现有法律“农地承包权不能抵押”的限制。

四、农地抵押贷款品种设计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估价

国家自上而下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估价部门(可内设于农业主管部门),各级土地承包经营权估价部门根据欲抵押耕地基本情况(水利设施情况、土质等),结合当地土地流转价格,给出评估价格。

(二) 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品种设计

1.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户以今后数年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在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后用于土地经营,适宜于中长期贷款。

贷款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期限≤剩余土地承包经营期限

贷款额=面积×土地评估价格×抵押期限×可贷比例

示例:一农户有3亩耕地,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内期限剩余15年,土地承包经营权估价为500元/亩/年,欲以此3亩耕地10年承包经营权为抵押在金融机构取得期限为两年的贷款用于农业投资,可贷比例为60%。那么该农户取得的贷款额为:贷款额=3亩×500元/亩/年×10年X60%=9000元

2.农户农地质押贷款:农户不想再经营土地,欲取得贷款投资于其他领域,在土地承包经营期内,可以以数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质押,在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期限≤剩余土地承包经营期限

(三)农村经济组织农地抵押贷款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欲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时,必须取得该组织2/3以上成员通过,所有组织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四)金融机构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的处置

如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农户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贷款到期后,未如期归还贷款,依据贷款合同,金融机构将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置权。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合同成立后,金融机构即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置权。金融机构应采取竟拍或其他途径,由另外的个人或组织承包土地经营。承包价格原则上不得低于农地抵押贷款合同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估价,新的承包人不得改变土地用途,承包期限不得大于抵押期限。新承包合同到期后,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通过竞拍或其他途径优先赎回土地承包经营权。

五、政策建议

(一)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对《物权法》和《担保法》进行修改,取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质押的限制,或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贷款,为该信贷品种在我国的推广提供法律基础。

(二)制定《农地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国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农地抵押贷款产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地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以便承接该品种贷款的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三)政府支持

农地抵押贷款不论用于土地整治开发,还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周期都比较长,加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现难,一般商业银行接受该业务都面临较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国家应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优惠政策,支持承接该贷款品种的金融机构业务开展。

(四)土地债券化

土地债券化相当于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成可以分割流动的资产,扩大了其流转的范围,世界各国在推行农地金融的过程中多数以土地债券化作为重要手段。我国应在推行农地抵押贷款产品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债券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常晓红.宁夏“土地银行”试验[J].财经,2008.

经营性贷款篇3

《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我国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不断增强,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方针,积极研究、分析市场,寻找合适的市场定位和贷款营销重点,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逐步调整贷款方式,创新贷款品种,改进贷款流程,并相应成立贷款营销机构,着手建立营销激励机制,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1.没有普遍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从总体上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明显强于国有商业银行,南方、沿海的商业银行又强于北方、内地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内地的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营销的认识不足,少数银行还是以“金融老大”自居,固守“积极出击抓存款,千方百计收贷款,坐等上门求贷款”的旧式经营理念,缺乏对贷款市场的深入调研分析,贷款营销的观念极其淡薄。许多银行虽然注重贷款营销,但是其营销观念有失偏颇,错把营销当推销,仅仅局限于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宣传,以及为客户提供微笑服务、优美环境和友好气氛等浅层次的营销,而没把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高层次的现代银行营销理念真正树立起来并付诸实施。

2.贷款营销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管理,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贷款营销作为一种经营战略,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和控制,需要整体规划和系统管理,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但是现在大多数商业银行只是简单地根据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宣传、公关等营销手段,缺乏对贷款营销的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有关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运营机制不够系统、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主要集中在负债业务领域,在如何吸收存款上都有一整套的办法措施,然而在贷款营销方面,拓展的空间相对狭小,使用的手段单一落后,产品创新的力度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3.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忽视自身合理的市场定位。市场是一种资源,银行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是营销的重要内容。目前,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客户心中的最佳银行,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客户需要的全部服务。每个银行必须根据其实际业务范围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通过展示自己的业务特色,有选择地吸引一部分特定客户,从而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较佳银行,这就是市场定位。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为赢得“大客户”,各家银行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竞争手段花样繁多。诚然,“大客户”是一个魅力无限、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不同银行有不同的业务特色,如果不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出发,一味青睐于大企业,其营销的范围和视野必然受到限制,自身的发展也由此会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增加信贷风险,弱化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服务,造成贷款供需脱节的矛盾。

4.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存在银行“难贷款”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目前银行资金并不紧张,许多银行存差很多,资金宽裕,但是愁于没有好的贷款项目。同时,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却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银行商业化后,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贷款发放谨慎;另一方面说明贷款营销能力较弱,不善于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存在资金闲置浪费的问题。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与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如何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贷资金,是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营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5.贷款营销人才和技术支持不够,营销的水平和质量不高。贷款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贷款营销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营销人员不仅要懂银行业务,还需要掌握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计算机、法律、外语、统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合格的营销人员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但是,我国银行贷款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符合要求,许多银行虽然建立了客户经理队伍,但是大多是以前信贷人员的翻版,离真正的营销人才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相对缓慢,网络银行也是刚刚起步,对贷款营销的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银行更快地抢占市场先机和市场份额。

6.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限,影响信贷营销的拓展。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上收厂贷款权限,不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特别是县级商业银行缺乏信贷自,贷款营销的权利和能力受到制约。许多县级银行,几乎变为“大储蓄所”,信贷萎缩问题十分严重,由此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破坏了基层银行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中的形象。县级银行也是银行,银行不贷款就等于工厂不生产,作为县域经济重点支持者的县级银行,面对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贷款权限,自身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影响了地方经济的振兴。

7.社会信用环境制约银行贷款营销拓展。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不强,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其表现是,一是许多贷款客户无理拖欠银行贷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甚至把银行贷款视为扶贫资金;二是社会信用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营销缺乏信用指向和依据;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影响贷款营销拓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担保制度,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许多中小企业效益不错,但是因为缺乏担保,银行处于安全性考虑,难于为其提供大额的信贷支持。由于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不但影响银行贷款营销的开展,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强化贷款营销的对策建议

1.强化贷款营销意识,树立现代银行营销理念。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银行贷款营销的重要意义。加强贷款营销是银行商业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要生存发展,必须把自己的贷款销售出去,获得赢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加强贷款营销,不想方设法占有市场份额,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二是要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其次,要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现代银行贷款营销应该包括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一系列内容,不能简单地把贷款营销仅仅理解为改善服务态度、做点广告宣传、托关系拉客户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

2.建立贷款营销体系,加强整体策划和系统管理,一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统一规划,进行市场调研,开发设计产品,设计操作规程,以及制定营销策略,对贷款营销进行全面的监督指导等。二是要有专门的营销队伍,负责推介银行业务,密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促进贷款营销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要建立完善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风险预警机制,并强化考核管理,以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有效地提高贷款效益的同时保证信贷资产的质量。

3.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确定目标市场。任何一个商业银行,无论其规模多大,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无法满足整个市场的全部需求,只能满足其中的一部分。一个银行不可能获得整个市场,只能在巨大的市场中,通过市场细分,寻找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市场份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做深入的市场调研,要通过分析顾客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心理因素、竞争对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对市场进行细分,摸清市场现状及潜力,分析比较自身进入因素,测算效益期望值,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选定目标市场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客户实施营销策略,提供满意服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4.正确处理好惜贷与放贷的关系,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不少银行因为考虑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出现了“惜贷”、“恐贷”思想,即使放贷也是左顾右盼,缩手缩脚,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贷款营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可以更好地应付这些问题和风险。应该正确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努力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只有确立这样的思想认识,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双赢”。目前,银行资金运用并不充分,信贷投入的潜力很大,贷款营销大有可为。一方面应该积极对潜在的市场进行分析,寻找培育新的优势客户(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开发、创新适合新客户群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方式,不断拓宽营销的领域和层次,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提高贷款营销队伍素质,强化贷款营销技术支持。贷款营销运行程序的快慢、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有一只高素质的营销队伍。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信贷客户经理制,体现了银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是重视贷款营销工作的一种表现。客户经理应该是具有较强的银行业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公关协调能力、设计策划能力、运用法律手段能力等,能够开发与营销金融产品、管理和发展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营销人员队伍,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套健全良好的激励、福利和教育培训机制,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从而为贷款营销提供强大的内动源。另外,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电子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借科技之力,推动贷款营销工作的开展。

经营性贷款篇4

【关键词】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运营;信贷

现阶段,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信贷能力逐渐上升,不良贷款率也基本维持在较低范围内,在短短几年时间,其影响力日益增强。但是,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同有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的良好发展。

一、我国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严重先天不足

人民银行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开展贷款业务,而无存款业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贷不存”,这种规定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性的弱势。现阶段,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三个方面,即所有者资本金、捐赠资金及单一渠道批发资金。我国民间贷款需求较多,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有限,因此很多公司均…现了资金紧张问题,造成严重的贷款资金缺口。很多公司无奈启动委托资金,用来缓解内部资金紧张情况,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只贷不存”政策势必会影响到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政策缺失――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尴尬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进行进一步明确,导致其身份和处境都比较尴尬。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被划分为企业,并在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登记,且其自身运营要严格根据我国《公司法》相关规定、要求及章程执行。但是,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具有金融机构性质,与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相比,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仅仅依靠《公司法》对其运营进行规范和管理,又显得无章、无法可循,导致很多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范围呈现单一化,且无法开展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普遍采用担保和抵押等形式,政策上的缺失不仅会对公司自身业务推广和拓展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制约公司长期发展。

3.利率管制――高风险成本很难得到有效弥补

依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和估算,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利率要达到年利率的25%,才有可能实现盈利和亏损的基本平衡。以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其贷款发放最低利率为12%,最高为23%,全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9%。其中,服务于三农方面利率为19%左右,服务于个体商户的利率为20%左右,而乡镇小微企业利率为19%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数据普遍低于世界银行所估算的基本值。受到利率管制的限制,加之小额信贷的高风险性,导致我国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依靠拓宽贷款范畴的方法,在开展运营过程中保持相对较低的利率,并拒绝风险较高的客户。这不仅使很多急需贷款的客户失去信贷机会,也严重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运营策略

小额贷款公司要想不断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问题均体现在相关制度方面。为此,提出几点完善运营效率的建议和措施。

1.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展融资渠道

保证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是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借鉴印尼模式,在运营过程中逐步引入入村信贷,并取消正度对贷款的补贴。首先,从国有商业银行中批发资金,例如,利用我国邮政储蓄银行改制机会,使其大量剩余储蓄资金入股到小额贷款公司。其次,若条件和时机成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进一步扩大融资的渠道。再次,转变陈旧观念,创新融资方法。例如,将我国用于“三农”建设的支农资金下发至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发放形式为“再贷款”模式,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我国民间资本市场前景广阔,且容量巨大,但其中仅有1%左右的资本被用于投资小额贷款公司运营中。也就是说,我国民间具有广阔的吸存空间,因此可通过吸引民间资本的方法来拓宽融资的渠道。

2.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明确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地位

小额信贷业务应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其运营的规范化和合理化:一是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服务,二是公司能够做到自负盈亏,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应根据国际惯例,实行无担保、无抵押、服务大众的运营模式,建立新型信用评估机制,为客户建立信用档案,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贷款业务。另外,小额贷款公司应属于金融服务机构,而非企业法人。因此,可根据我同实际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从法律角度进一步明确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地位。例如,允许其在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向社会吸收资金。同时,为其严格规定资本充足率,并在科学合理指导其提取呆坏账准备金等。

3.放开利率限制,推进利率管制向市场利率方向转变

实际上,世界范围内很多发展中国家均实施利率上限管制制度,因此其小额信贷业务成功交易率水平非常低,仅为10%左右,而发达国家小额贷款交易成功的利率水平能够达到30c7c~70%。针对寻求信贷支持的工商业企业主及广大农民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小额信贷的可得性。根据国际和发达国家在小额信贷领域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本土发展实际情况,认为单纯效仿国际经验不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因此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实行管制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利率机制,并努力开拓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经营方法。例如,针对中低收入的农民群体而言,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可执行累加利率制度。也就是说,前期贷款业务可收取其较低的利率,待其收入有一定增长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贷款利率。再如,针对小微企业或中小企业,可放开国家利率的限制,实施市场化利率政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小额贷款并不等同于民间高利贷,因此其利率水平应该介于商业银行利率与高利贷利率之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在进行协商定价过程中,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为公司提高自主定价水平奠定了基础,进而能够使得资源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整合。因此,针对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从而不断提高其运营效率,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郭良纬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3,05(01):171-172

[2]董晓林,高瑾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苏227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1(01):62-63

[3]彭圆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淡马锡微贷模式分析[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03(01):862-865

[4]吴晖基于普惠金融体系的中国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绩效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2012,05(29):215-216

经营性贷款篇5

近几年来,湖南省临湘市中小民营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与之对应的资金支持明显滞后,融资难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统计表明,到2005年6月末,临湘市城乡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25168户,其中私营企业242家,而获得贷款的仅45家,且其贷款满足率不足35%。融资对象大都局限在中小金融机构,2004年该市民营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为480万元,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为4850多万元。民营企业内部集资、直接融资几乎为零,2004年242家企业民间借贷金额仅215万元。此外,政府部门财力有限,2004年拿出的专项借款和扶持基金不足50万元。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自身弱点制约了融资能力发挥。一是市场竞争能力低。该市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户均注册资金只有10多万元;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不到20户,占比仅8 3%。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产品利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涉足的行业受到极大的限制,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后劲不足。二是经营管理不规范。民营企业整体规模小、分布分散,多半是夫妻店、父子店,难于摆脱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其业主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利学的经营决策机制。三是财务缺乏透明度。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财务报表,企业老板对公司资产有无限的支配权,银行无法监督企业的资金状况,银行贷款偿还没有保证。有些私营企业有意将财务资料保存不全或将财务数字错报漏报,隐瞒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使金融机构对其经营状况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对其信用等级及财务状况很难评估,难予贷款支持。

2、民营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使其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调查显示,该市200多家民营企业在农村信用社所借5000万元的贷款中,有3440万元是不良贷款。部分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产物,原有债务挂在前身的空壳上,是变相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3、金融机构运营机制阻碍民营企业融资。一是受利益驱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逐步向优势地区、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逐渐退出小额贷款市场,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产生“挤出效应”。该市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已基本退出100万以下的信贷市场。二是商业银行实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后,上级行将信贷权限上收,除了小额质押贷款外,其他贷款无论金额大小,一律报上级行审批。基层支行只有贷款推荐权,无审批权,留给民营企业的资金余地较小。三是服务效率低,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应急需求。如贷款授信时间过长,贷款方式少等。目前,申请一笔贷款要经过信贷员贷前调查信贷部门负责人审查支行贷款委员会审核上级行审批等程序,一笔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大都在1个月左右或更长时间,项目资金贷款一般都在6个月左右或以上。四是信贷员实行“包收回、包赔款”的“终身负责制”,制约了信贷员对贷款风险较高的民营企业支持的主动性、积极性。

4、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选择使中小企业难获支持。一方面,基于信贷风险的预期,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倾向于授信评级高的大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未获评级,无法获取信用贷款,只能寻求抵押担保贷款。银行规定提供担保的企业必须是上市公司或国有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大企业提供的担保。抵押贷款手续繁杂、环节多、收费高,如企业办理一笔房产抵押贷款,需经过房产评估、抵押登记等7道环节,收费项目有10来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多处于成长期,积累有限,且多从事第三产业。多数中小企业土地非有偿取得,房屋没有房产证,缺乏作为设定抵押的条件。难觅担保人、无可抵押资产是目前民营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主要障碍。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1、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组织工商、税务、房产、国土、法院等部门对信用环境进行整治形成一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银企结合的社会信用环境综合治理格局。二是优化政策环境。要规范抵押贷款运作,制订贷款抵押登记收费的规范性意见,切实解决抵押贷款收费环节多、重复收费、乱收费及收费标准高的问题。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在立项审批、社会保障、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重点骨干民营企业,为银信部门提供优质承贷载体。三是优化融资担保环境。引导建立和完善现有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扶持建立县域商业性担保公司;引导建立民营企业协会制担保机构,实现会员企业内的担保支持;引导建立信贷租赁制,由当地具有资金实力的人向有技术但无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主提供厂房、机器设备,从中获取一定的租金收入,但不参与企业经营。

2、民营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二是要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加强业务经营的规范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真实反映资产、负债及经营情况,实现财务信息透明。三是要增强信用观念,改善银企关系,认真落实金融债务,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以获取更广泛的信贷支持。

经营性贷款篇6

关键词: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

个人贷款也称作零售贷款业务,历经多年发展后,逐渐成为银行中一项重要的贷款业务,主要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满足一定贷款条件的自然人发放的本、外币贷款,以用于个人消费或生产经营等用途。

一、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消费贷款政策导向的转变,缩短了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的生命。当前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监管政策的形成,对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发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银行积极推出抵贷产品,满足了客户的多样性选择需求,但房贷政策收紧后,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推广力度有限,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的门槛不断提高,这就不可避免的降低了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实际竞争力。

2.创新工作缺少专业的队伍和专职的产品经理。目前银行的产品创新均与业务管理工作相互结合进行,因此产品创新人员的配备也基本以兼职为主,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使得创新工作的主线偏移而逐渐边缘化。部分现存的创新团队缺少固定的工作机制、分工及管理,团队内各角色的职责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营销理念和营销文化缺位造成营销系统失效。国内银行还没有从战略角度上重视对个人消费贷款从业人员进行营销理念的培养和营销文化的培育,员工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当中,没有形成与银行目标一致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意识,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仍然把市场营销简单的视为广告宣传,做为营销的最前沿阵地,无法贯彻营销企图。

二、加强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几项策略

1.品牌营销。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中,品牌打造不失为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在推动相关业务发展的同时,为银行赢得宝贵的市场份额和丰厚利润,推进银行的稳定持续发展。也就是说,银行应当拥有优秀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品牌,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这就要求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塑造自身银行文化,并以此为支撑来树立银行核心品牌,积极整合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营销传播运作,对银行品牌文化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加强品牌管理,推进银行的稳定发展。

2.加强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创新。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发个人信贷业务新品种,坚持与时俱进,转变以往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模式,开发设计个人消费贷款新品种,更好的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差异。众所周知,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创新往往最能够打动客户,个人客户在贷款时的关注点往往是贷款数额、所收取利息以及每期还款额度与家庭收入的匹配程度等,这些都是贷款和认同中的重要贷款要素。银行在加强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可以从贷款要素入手,在等额本息还款和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的就此湖上,针对刚参加工作不久收入较低但具备上升潜力的年轻人设计新的还款方式,比如递增式还款,缓解其初期还款压力。而针对收入较高且有一定积蓄的中年人,可以设计递减式还款方式,以降低其在年老收入下降时的还款压力。若客户在遇到紧急支出的情况下,可以暂停归还贷款利息,使得银行还款方式更具人性化,真正实现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创新。

3.产品组合营销。银行客户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丰富化,那么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营销也应当以客户的需求为目标导向,结合时展特点,切实提高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的总体效率。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过程中开展产品组合营销时,应当为客户提供满足个人支付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组合,并提高个人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更好的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支付需求。银行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以有效应用,并不断探索新技术,提高自动化支付的安全性,充分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应实现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与证券、保险以及医疗保健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理财一条龙服务,切实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在为客户提品组合时,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方式和营销策略,加强个人信用评估、资信调查以及信用控制等,确保个人信贷业务的安全有序进行。

4.加强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的团队建设,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能力。当前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队伍人员有限,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管理信息的更新缺乏及时性,因此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过程中,应当积极建立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明确工作职责,集产品研发、管理和营销服务于一体,建立健全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信息沟通机制,强化团队内部人员交流,捕捉客户需求,定期考察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市场,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合,切实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团队的业务水平,全面提高团队的整体研发能力。

5.完善适应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创新产品价值考核指标。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过程中,应当实现创新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并以此为依据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从而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贷款产服务。银行应当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的考核,对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利息收入以及盈利水平等因素进行系统化分析,并对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声誉进行全面的衡量和分析,完善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的价值考核指标,以鼓励态度对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在客户覆盖度、传统产品提升度以及新产品的经济增加值等多个角度进行考核和评价,鼓励社会效益高且银行品牌形象好的个人消费贷款创新产品的研发。

三、结束语

总的来看,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营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加强产品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科学化的视角来探索,促进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银行的总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段颖.长沙兴业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经营性贷款篇7

1.“过桥”货款

银行部分存量授信客户,由于业务经营或货款回笼等方面的原因,很难组织或足额筹集资金归还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由于责任追究等因素的考量,银行管户客户经理有意将这种消息透露给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贷款客户;小额贷款公司在得到银行“续授信”、“增量授信”或贷款客户“银行抵押物解押后续抵押给小额贷款公司”的承诺后,便开始了“小额贷款公司短期贷款给客户客户归还银行到期贷款银行继续贷款给客户客户归还小额贷款公司短期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良性资金流转。小额贷款公司这种“过桥”的资金关联过程,对银行而言,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能消除一笔不良贷款;对客户而言,既能保持优质客户信用等级,又能取得银行续授信或增量授信贷款;对小额贷款公司而言,既能维系与银行的良好合作关系,又能保证高出银行同期基准利率至少4倍的高收益。这种“三赢”的局面,倒不失为小额贷款公司于农村金融经济市场“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创举,何乐而不为呢?

2.“拼盘”贷款

大凡“三农”项目、“小微”项目、民生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要想纳入国家、省级人民政府首批推进、重点推进和优先推进计划,必须具备一定的成熟条件和达到一定的准入门槛。而承载这些项目的企事业单位,在项目研发、初创、试验、推广和成长期间,想贷款达不到银行的条件,想直融得不到股东的认可,想引资降不到经营保本点,往往都存在部分或少部分资金缺口;而一旦“圆缺”进入国家、省级人民政府计划“笼子”或上市,各种财政贴息贷款、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市场直接融资资金、股改资本金、银行优惠贷款、出口退税、减免税款等各种优惠政策纷至沓来。与银行相比,快捷、迅速,与民间借贷相比,规范、协商的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敏捷弥补项目企业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缺口”──“拼盘”贷款,这一既经久弥新、又颠扑不破的创举,再次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稳健经营的必然选择。

3.“投资”贷款

个别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规定,“由一家法人企业发起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其股份应控制在30%-40%;由两家以上法人企业发起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其股份应控制在30%-49%…”。其实,这些优秀法人企业大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目前处于转型创新的渴望阶段,具有参股或控股新兴小微企业的冲动,而其创办的小额贷款公司正好运用简式快速贷款打开这条通道。小额贷款公司一般要求小微企业以其核心资产作抵押,或经营权、本来收益权作质押,从贷款第一天起,就“渴望”企业生产经营“失败”,以便行使处置抵押资产,举张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债权,顺应小微企业“债权变股权”的内在需求,公司股东“代位”小微企业归还公司贷款,从而达到公司股东参股或控股新兴小微企业的目的。在这个嬗变的互动过程中,小额贷款公司发挥了“先行军”和“终结者”的作用,公司“贷款”裂变成了股东“投资”,这是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营运的又一大创举。

4.“农户”贷款

服务“三农”,首先要服务好农民;国家倡导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的初衷,这是为了建立长期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通过近6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小额贷款公司没有照搬照抄大型银行服务“三农”的作法和作为,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提炼和优化。一是适时推出了具有“专属”特色的农户小额贷款。即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5万元(含)以下的小额自然人生产经营贷款,每个农户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员申请农户小额贷款。二是准确界定了“农户”的外延范畴。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含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住户、国有农(林)场职工、农民工、农村个体工商户等,但不包括居住在城关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的住户。三是创新了农户小额贷款“联保”方式。即由3-5户农户自愿组成农户小额贷款联合保证担保小组,俗称“联保”,并非“循环担保”。为确保“联保”质量,个别小额贷款公司还制定了“同村不同组(村民小组)、同组(联保小组)不同贷、同贷不同额、同额不同业(产业)、保险(意险和重大疾病险)不可缺”的操作实施细则,既满足了普通农户生产经营的需要,又保证了农户小额贷款的营运质量,进一步彰显了小额贷款公司“小额”“分散”的市场定位。

5.“小微”贷款

据测算,小额贷款公司用贷款额度表示的边际成本保本点为3万元/笔。在“自负盈亏”利益机制趋动下,除农户小额贷款外,小额贷款公司还先后推出了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县域工薪人员消费贷款;季节性收购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贷款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银行对部分行业、产业及个体工商户、个体私营业主、小微企业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不屑为的空白,丰富了县域和农村金融经济的体制内涵。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后来居上的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众星辉映的金融机构中取得一席之地已实属不易,但由于其“不属金融机构、不吸收公众存款、不专业监管”等先天性体制不足,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存在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盈利水平较低、税收负担过重,专业监管薄弱、不到位等现实问题,急需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大刀阔斧地转型改制。

1.转制为村镇银行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通过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简称“温州金改十二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转制为村镇银行”。但这些条件十分苛刻,甚至连一般业已营运多年的小型股份制银行都难以满足。构成“条件”经络的12项指标大致可分为四类,即财务类指标3个,资产质量类指标3个,贷款结构类指标5个,股权类指标1个。这就好比一位即将婚配的清纯女郎,不仅规定了其身高和体重,还要求其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臀部、四肢的比例必须协调,甚至对未来“伟丈夫”的血型都有匹配的限制,这是“国民待遇”吗?因此:

(1)调低涉农贷款转制门槛。“温州金改十二条”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要转制为村镇银行,其最近四个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不低于60%。农业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差,“三农”贷款的综合收益率低,就连大家闺秀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其涉农贷款的比例也难以达到要求,何况小家碧玉的小额贷款公司?我们建议把“涉农贷款”改为“中小微贷款”,似乎更贴切、更实际、更具小额贷款公司的个性。涉农贷款系专业贷款,有个性就应该彰显,有区别就应该有政策,有政策就应该有补贴;我们要吸取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涉农贷款的教训,把“三农”贷款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2)及时回归银行监管体系。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系一般性经营公司,却经营着银行类贷款业务,其主管部门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金融证券办;政府重视的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个数和贷款总规模,对公司的监管指标“悉”而不“熟”,监管手段“滑”而不“顺”,监管质量“偏”而不“全”,公司处于一种自生自灭、风雨飘摇的颓势状态;一旦经营不慎、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同样危及到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只要敬业就能专业,只有专门才能专业,与银行相比,同样办理贷款和结算,我们建议及早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银行业监管体系,为转制建立壁垒通道和培养锻炼合格队伍。

(3)废除银行“参股”限制性条款。相关政策明确,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境内银行至少持有20%以上的股份”。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扩大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增加可用资金来源,增强抵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银行参股”却扼杀了村镇银行“便捷”“迅速”的决策经营个性;否则,凭借参股银行强大的资金实力,村镇银行很快就会成为参股银行的“附属银行”、“影子银行”和“脱壳银行”;衡量网吧是否经营正常查“用电量”、判断餐馆是否持续经营看“掏地下通道次数”等时尚的贷后管理技术手段,就会被参股银行生硬的条条框框所同化。其实,只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废除银行“参股”限制性条款无伤大雅,势在必行。

2.转型为金融公司

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具有独特的个性,但由于营运资金有限、结算渠道狭窄、客户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对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整体把握困难,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做熟悉的客户、做熟悉的行业、做熟悉的产品,已逐渐成为小额贷款公司决策层的共识,于是转型为金融公司便应运而生;目前虽然大部分金融公司尚不能在货币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但小额贷款公司仍可由其企业法人股东发起转型为有相对固定产品、相对固定客户、相对固定产业的金融公司;无论是销售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工商金融公司,一般来讲,只要有母公司就有金融公司、有市场、有存在的合理性。全国近1000家汽车金融公司就是有力的证明。

经营性贷款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8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9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及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要求的增强,一方面,土地在农民家庭经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了“退一进二闯三”的职业分化转移趋势。另一方面,农村产业化经营与土地规模小、地块分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技术进步和土地高效使用的农村集约型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加快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流转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制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效流转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已初见成效,土地市场化程度近56.7%。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09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316.46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5.2%,比2008增加了765.26万亩,增长了0.7个百分点,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近40%;流转方式呈多样化发展,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和租赁,其中转包大约占据转移比例的70%;土地流转存在很强的区域经济差异性(见表1),发达地区的流转比例相对较高,如广东省达到了24.4%,而中西部落后地区相对较低,湖南省仅10.3%;流转主要是在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且流转户占承包户比重偏低。从表1可知,农农流转占据了60%以上,甚至80%以上,而流转户与承包户仅在10%~25%之间,比重相对较低。劳动力的转移同样也存在很大的经济地区差异性(见表2),在城镇化水平高、土地流转比重相对较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出的更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轻,这为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坚定了信心。

流转集中的土地正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初步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有机结合,不仅土地荒芜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土地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在优化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劳动力的配置水平,对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金融问题

土地流转为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因而,探索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金融问题,加强对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造合适的土地金融产品已成为金融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农业贷款数量不能满足土地流转的需求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在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即相对传统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资金。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自积资金较少,由图1可知,农民的自有纯收入资本化一直小于零,且进一步呈现恶性加大趋势,民间融资根本无法解决规模化经营所需的资本,而大量的资本将需向银行贷款融资。

然而,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总量存在严重的不足,如2008年农业收入增加值占GDP的17.8%,但农户信贷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8%。四大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是为国家粮棉收购服务,资金封闭运行,并不对农户发放贷款;农业银行随着经营方向的商业化,向风险相对较大而利润相对较少的农业投资正逐步减少,农村业务全面萎缩;邮政储蓄近期才可发放贷款,原只吸收存款,其40%以上的存款来自于农民,因而其主要充当了从农村抽走资金的角色,至2009年其流出农村资金达到3948亿元,仅2009年一年就达783亿元;农村信用社相比成为了对农贷款的主力军,2009年农村信用社对农贷款占据了金融机构对农贷款的80%以上,不过其对农户贷款/对农存款比一直保持在20%左右(见图2),从农户吸收的存款数额远远大于对农户贷款数额,且此数值自2001年开始呈现减少趋势,2007年下降至20%,可见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是从农村提走资金。

由此可见,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不但对农户贷款数量有限,更多的是将大量资金从农村抽走。即便少量的贷款也仅能满足农户一时的生活需求,或仅能满足农户简单再生产的需求,而无法满足农户大规模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由此可见,农业贷款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土地流转的需要。

(二)农业贷款结构不能满足土地流转需求

土地流转所需贷款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固定投资,这种投资一般周期长,规模大,贷款投向相对集中。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业贷款结构却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贷款期限短,顺用农产品生产季节多为春放秋收,据朱守银等(2008)对皖北18个村21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2007年调查户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获得的贷款中,期限在三个月内的占20.4%,在六个月以内的占72.2%,在一年以内的占94.4%,而超过一年的仅占5.6%①。湖南常德桃园县农村信用社对农贷款期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表3可知,该农村信用社对农贷款以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为主,至2003年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后才出现3年以上的长期贷款,但是其数量极为有限,最高仅2.07%,且其增长趋势并不明显,严重阻碍了农村的长期投资。

二是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日常经营上,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不够且贷款对象也比较分散。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2009年,我国农户家庭人均生成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成下降趋势,依次为21.72%,6.47%,5.40%。农业部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龙头农业企业总的贷款需求满足率仅为65.9%①。

三是贷款规模小。朱守银等(2008)的调查同时显示,由于信用社大多规定贷款规模控制在2000~3000元/笔,2007年调查户从信用社获得贷款54笔,平均贷款规模为2800多元,其中1000元以下的占57.4%,3000元以下的占79.6%,5000元以下的占92.6%②。

由于贷款期限短、投资分散、规模小,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不能适应土地流转所需的投资期限长、投向集中、规模大的要求,从而不能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金融支持要求[1]。

(三)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不能满足土地流转的需求

当前农村金融产品的匮乏和土地流转所需要的多渠道融资相冲突,农村金融机构严格的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和审批制度使得想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的农户很难获得贷款,存在严重的贷款难问题。虽然在福建、重庆、湖南等部分地区存在林权、塘权抵押等金融产品,但全国整体农村金融产品很少,农民融资渠道单一。农业生产具有收益性低、高风险及公共产品生产等特性,而农业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因此,要促进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贷款需要采取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但长期以来,国家财政缺乏对信贷机构的对农贷款实行贴息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的商业银行对农业贷款实行利息优惠没有积极性,再加上农村几乎没有严格满足商业银行贷款抵押条件的可抵押品,这使想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户因没有能力贷款而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现行农村信贷制度的这些缺陷一方面使农民贷款难,无法实现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也使信贷机构难贷款,失去了农村这块市场蛋糕;一方面农业贷款总量低、农村资本缺乏,另一方面信贷机构存款余额却不断攀升,资本严重积压。

三、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正日益受到金融瓶颈的威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加大农村金融投入,改革农村金融贷款制度

对扩大再生产的农户贷款,在贷款期限和贷款利息上予以优惠,创新有农村特色的贷款抵押和担保制度,加大财政扶植和政策支持力度。

1.实施“三农”优惠贷款。打破春贷秋收的惯例,延长生产性固定投资贷款的期限,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投资一般是长期性生产投资,针对当前农村贷款普遍期限短的缺点,国家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贷款实行贷款期限优惠,增加长期贷款比例。充分考虑农业生产长期投资风险较大、收益较低的特点,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予以利率优惠,对扩大经营规模的农业生产投资实行低利息甚至无息贷款以降低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要根据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效益状况实行差别利率,以推动优质产品的生产[2]。

2.创新农村抵押方式。探索实行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农户联保、社区担保、政府担保、“政府+行业+农户”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基金担保方式,推广林权、塘权等有农村特色的抵押贷款方式,真正实现“互助联保、风险供担”贷款目的,有效解决解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户因无财产担保而贷款难的问题。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和地方财政可以为支持土地流转的专业性金融机构提供资本金,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实行税收减免,对金融机构因实行对农贷款利息优惠而导致的损失实行财政贴息。中国人民银行要提供良好的货币政策支持,加大对开展土地流转服务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并对贷款的使用范围、使用期限和贷款额度予以政策支持。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村融资渠道,建立更加有利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金融体系。

1.创新农村特色金融产品。开展允许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的信贷产品,确定与土地价值等同的贷款限额,发行“土地债券”,将收集的土地经营权统一进行拍卖,到期还本付息,以实现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保证土地流转资金的充足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2.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核心,建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首先,要支持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开展相应的土地流转金融政策支持业务,并给予再贷款资金支持。其次,要加大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保险力度,建立“专业组织+信贷+保险”的经营方式,分散信贷与农业生产风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再次,要建立有利于土地流转经营的中介组织,成立专业性的、政策性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金融公司”,为土地流转经营提供担保、投资、融资、评估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经营性贷款篇9

企业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借助外部市场交易的原则,使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企业的行政机制相互融合的管理方法。价格机制使企业内部实现权威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结合〔1〕,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2〕。已有的内部市场化管理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并在国内众多企业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其在商业银行中运用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已经上市,但其内部仍有很严重的行政管理“硬约束”色彩〔3〕。历史经验表明,银行危机往往与其内部管理不善有很大关系。而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大多是不适当的贷款造成的〔4〕,因此,规范信贷经营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整体提升收益和控制风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照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原则〔5〕,贷款作为一种资源,可以成为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的经营性分支机构进行合理的贷款优化配置,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风险收益率。藉此,本文通过探索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方法,以期提出建立信贷经营“软约束”管理模式的思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考核及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年度考核指标时,仍习惯于制定贷款、存款以及中间业务新增规模指标来作为考核的硬约束。这种刚性管理,忽视了各分支机构的自然禀赋、客户资源、人员素质和管理文化差异,难以发挥其自身长处,不利于激发各分支行经营的激情和能动性。

银行每年的各种资源都是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在各分支机构间进行分配的,考核越好就越能分配到更多的利益。对各级分支机构而言,完成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是年度经营的第一要务,却往往忽略了银行的综合风险控制及贷款组合效益。表1是我国某商业银行2005与2010年业务考核指标对比结果,该银行主要考核的是年度计划完成率。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该银行当前的考核体系较5年前有了较大进步,开始关注资本占用、注重银行的真实盈利能力,但仍然未摆脱传统的规模扩张导向的“硬约束”管理模式,偏重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缺乏以风险收益(RAROC)①最大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而这种硬约束管理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现有的各类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均未能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目标短视和经验性考核仍然占据主导地位〔6〕。如何科学地选择考核指标和确定权重,建立更为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需要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未建立以风险收益最大化为核心且符合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其盈利能力的评价尚停留在ROA、ROE、成本利润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层面上。

(3)现有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未充分考虑各经营机构的特色和优势,指标分解均等化,造成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营风险上升。因此,如何通过构建信贷管理的组合优化配置模型来匹配贷款资源,从而建立银行内部的市场化管理体系,并且通过经济杠杆、内部价格等软约束手段来最大程度挖掘各分支机构的潜力,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软约束管理和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一)软约束管理模式

Kornai最早提出预算软约束〔7〕,它指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政府或银行)未能坚持原先的商业约定,使企业的资金运用超过其当期的收益。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扭曲了企业的激励机制,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后来,这一概念被充分研究和拓展,其外延和内涵都得到很大的扩展和延伸。本文所指的软约束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相关,其内涵是商业银行不再简单地运用年度下达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规模考核硬指标,而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标尺,以内部资金价格及业务板块的考核权重为手段,设计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实行动态调整,同时运用组合管理技术匹配稀缺的贷款资源,以“无形”的经济管理之手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规模目标的管理模式。建立软约束管理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立以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为核心的长期经营目标管理理念;(2)淡化以行政化为主的指标“硬约束”管理方式,充分运用“软约束”管理的思想,科学设计市场化考核体系;(3)运用内部资金价格、业务板块考核权重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管理,使“软约束”能硬起来;(4)形成基础考核体系长期稳定,短期专项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

(二)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由于银行经营的风险特性,我国银行信贷经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贷款领域。银行最大的资源是贷款,而贷款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目前对于贷款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运用现代组合理论进行贷款资源优化配置研究。Morgan和Golinge建立了商业贷款组合有效前沿模型,分析组合风险最小情况下的贷款配置〔8〕。Altman从单位风险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建立公司债券和商业贷款组合分析模型〔9〕。这些研究主要运用Markowitz的二次规划模型构建最佳贷款组合〔10〕,实现贷款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11~12〕,该研究主要从风险计量、资源配置、产品定价等角度探讨贷款的风险管理。目前国内关于银行信贷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贷款的优化组合和风险防范上。但是银行信贷经营不仅仅是贷款,还涉及存款、中间业务等综合收益,同时利用贷款自身特征对商业银行内部进行市场化管理的研究较少。围绕商业银行长期战略目标,本文提出以信贷综合收益(包括贷款、存款、中间业务)RAROC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现资组合理论构建贷款组合优化配置模型,以最小的贷款资源获取最大的综合收益,建立符合商业银行长期战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1.风险收益RAROC的计量

RAROC是一个兼顾收益、风险和资本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可以作为市场化管理中的价格机制协调各个经营性分支机构的贷款配置。构建以综合收益RAROC最大化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贷款资源配置的管理体系,其重要前提就是RAROC的合理计量。我国银监会对RAROC的定义式为: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现状和监管现实,本文参考银监会的RAROC定义式,以银行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替代贷款风险收益,以银行计提的拨备替代贷款的预期损失,给出本文的RAROC计量模型如下:RAROC=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经济资本,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信贷综合收入-信贷综合费用成本-营业税-计提的拨备)×(1-企业所得税率)。其中:信贷综合收入=贷款收入+存款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信贷综合费用成本=贷款资金成本+存款资金成本+营运管理成本。

2.以RAROC最大化为目标的贷款组合优化模型

信贷业务综合收益下的RAROC在商业银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中体现出价格机制,可以运用组合技术对贷款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实现各个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市场化调节,取得以最小的贷款资源获取最大综合收益的经营效果。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进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贷款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再以贷款作为管理目标,而是对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性分支行在贷款配置过程中加以软约束条件。因为每个分支机构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单位,接受其管理和考核,而贷款资源又是各个分支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从而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内部市场化管理。

(1)目标函数的建立。假设某商业银行A有m家经营分支机构,Ai(i=1,…,m)表示该银行第i家分支机构,其相应的综合收益RAROC为Ri。假设银行分配给第i家分支机构的贷款规模比重为wi,那么可以得到银行贷款组合综合收益RAROC(RP)目标函数式:maxE(RP)=∑mi=1wiRi。

(2)约束条件的建立。贷款组合模型的约束条件可以从权重比例约束、贷款总体风险以及银行监管约束等进行限制:∑mi=1wi=1,0≤wi≤1,(1)σ2P=∑mi=1∑mj=1wiwjρijσiσj≤σ20,(2)DLRi=Li/Di≤DLR0。(3)其中,式(1)贷款比例约束的含义是对于任何组合贷款的比例都不存在买空卖空行为,因而贷款比例都是一个非负且小于等于1的数;式(2)中σi是第i家分支机构Ai的标准差,σP是银行贷款组合收益标准差,σ0是商业银行整体贷款组合的既定标准差,ρij是Ri与Rj的相关系数;式(3)的DLRi是第i家分支机构的存贷款比重,Li为期末贷款余额,Di为期末存款余额,DLR0是管理行根据监管要求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的约束下属经营机构而设置的存贷款比重。上述模型可以在监管控制下有效地实现贷款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使银行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管理层通过定期调整(比如每隔半年重新计算贷款分配比例并作相应调整),实现贷款优化配置的市场化软约束管理。

3.内部资金价格和业务板块考核权重的调整

通过调节内部资金价格和业务板块考核权重,改变信贷业务综合收益RAROC,运用贷款组合优化模型动态调整组合的贷款比例,实现市场化的软约束管理。

(1)运用内部资金价格的管理。在银行内部核算中,贷款收入等于利息收入减去内部资金价格,存款收入等于内部资金价格减去利息成本。因此银行在管理中可以通过调节内部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方法来达成经营目标,不需要再下达指令性的存贷款规模计划。假如银行需要分支机构发展存款业务,可以提高内部资金价格来引导分支机构的业务方向,使其主动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存款新增的目标上。

(2)业务板块考核权重调整的管理。由于不同时期内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目标会有微调,此时银行高层需要对不同业务板块的经营目标进行调整,可以通过设置考核参数来实现。银行需要在某段时间拉动中间业务,可以对此项业务重设考核乘数,而考核乘数为3,意味着新增1亿中间业务在考核时按3亿计算,能够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构建基于考核权重调整的管理模型为:RAROC=(各项收入总和-各项经营成本总和-税收成本-风险成本)/经济资本。其中:各项收入总和=a×贷款收入+b×存款收入+c×中间业务收入,a、b、c为考核乘数,正常情况下为1,管理层可以根据不同目标进行调整;各项经营成本总和=贷款资金成本+存款资金成本+营运管理成本。

经营性贷款篇10

案例一:某农村信用社信贷员__(化名)去催收__贷款,__不但不偿还贷款,而且还殴打信贷员__。

案例二:某农村信用社催收某机关干部的担保贷款,该干部纠集人殴打催收贷款的信贷员,还利用其权利停水,停电,中断网络使该信用社无法营业,该信用社向当地法院,法院也对此案不了了之。

案例三:某不良青年纠集一群恶势力,阻扰某信用社正常营业,声称如果不贷款给他,就叫该信用社搞不下去,以后这个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也要“小心点”。迫于无赖和压力,该信用社最终也只好发放了这笔注定难以收回的贷款。

案例四:某人利用和某社信贷员的私人关系,从该社取得贷款,开始迫于情面还按时偿还部分利息,待该信贷员调走之后,再也没有偿还过本息。

案例五:为发展乡镇企业,当地政府要某信用社贷款给该企业用于生产,多年后该企业破产,其剩余资产用于社保和职工下岗补贴,根本没有剩余的资产用于偿还信用社贷款。

相信很多信用社都有很多类似以上的案例或其他的案例,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农村信用社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急需改变的现状,也暴露出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明显特征:聚发性,扩散性,政治性。同时,农村信用社一直比较落后的经营方式导致信贷市场投放的净负效应,尤其是农村信用社金融科技装备落后,不能科学界定经营风险的度。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表现既有传统的没有利润,管理不善,亏损严重等,也表现为巨大的坏帐和无法支付的到期债务,前者表现为巨大的信用扩张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坏账,后者则表现为因坏帐而破坏了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前者主要是过去农村信用社经营听命于政府,独立性差,是政府的钱袋子,是财政的出纳员。同时,农村信用社坏帐的产生也有其自身扩张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的因素,农村信用社往往因缺乏必要的制度制衡而过于膨胀,即使在有一定制度制衡的环境下也会采取“体外循环”“高息揽存”变相贷款等办法,违规操作。致使部分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进一步恶化,不良资产比例攀升。使农村信用社多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性经营风险和大量的现实性经营风险逐渐显现。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从经济体制上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一直比较粗放,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集中反映到金融机构中来,主要是转轨时期的体制性风险积聚,集体企业产权权能残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集体企业与乡镇企业产权的同质性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与借贷企业的关系被扭曲,企业贷款风险转移给信用社承担,逐渐形成了潜在的、长期的经营风险。体制性风险形成的根源,在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协调的操作行为。近年来信用社之间引入也竞争机制,但自我约束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在经营中重发展轻管理,风险意识薄弱。农村信用社之间为了争抢客户,占领市场,降低贷款标准,风险控制退居次席,一些贷款的发放不是建立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还款能力,而是建立在企业和行业一时的表面繁荣上,一旦企业盲目扩张时,个别农村信用社不能对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和行业前景作出正确判断,出现风险则全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

(二)从经营机制上分析。趋利性因素使农村信用社一度放弃稳健经营原则,在农村信用社多年经营中长期形成的争市场份额、粗放经营的业务指导思想上的原因;也有机制不活、僵化的原因;也有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松驰、制度不健全、信贷人员素质不高、社会信用法制观念淡薄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业务划转等客观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没有实行分级管理,一级法人的意志很难在分支机构传达和体现,形成了事实上的层层弱化。信贷管理中的“三查”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贷前调查不细,贷查审查不严,贷后调查不够,出现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很有限,对查出的问题难以严肃处理。

(三)从内部管理上分析。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营重发展,轻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制度不到位,又由于面临改革发展时期,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以及信贷队伍很不稳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客户的贷款申请“一听就信,一信就贷,一贷就死”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期以来,贷款造成的损失,有关人员还没有承担实质上的责任,责任难以落实到具体人,由于农村信用社职工流动性大,人走了事,不能使决策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不能保证信贷决策权力和责任对策,责任制度实质上处于一种缺位状态。在化解风险过程中,对有关责任人处理不到位。有的责任人仍然身居要位,不仅使问题不能充分暴露,而且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四)从经营现状分析。大量的问题仍反映在信贷管理不到位,有章不循上。一些农村信用社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以牺牲法人整体利益为代价,“三查”制度形同虚设,打折执行制度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至为关健的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严重忽视贷款使用这一关键环节,缺乏管理监督、参与帮助的机制,没有充分体现信用社和客户兴衰共存的关系。出现违规问题虽然也做了处理,但仍存在偏松,偏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贷款的发生。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指令性地下达不良贷款的控制指标,并与集体和全体职工的个人利益双挂钩,一些包袱沉重的信用社畏于摘帽子、挨板子、罚票子的压力,往往在贷款质量上做文章,考核期末主动上门寻找客户,降低标准为其进行贷款借新还旧,粉饰贷款质量,有的企业已经摸透了信用社的贷款收放规律,贷款到期也不急于归还。有的信用社甚至隐瞒不良贷款真实数量,一路喜歌报上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年隐藏不实的不良贷款也就逐年暴露出来了。

(五)从国家经济政策分析。由于国家政策调控不能完全到位,经济运行有时出现阶段性的“冷”和“热”,导致贷款风险骤然增大。在经济过热时,采取“一刀切”式的急刹车政策。在经济疲软时,政府以及管理部门又一股脑力促农村信用社多放贷款,劝导不要“惜贷”“畏贷”,甚至片面以贷款增量评业绩,论英雄。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同样影响到企业,企业一方面千方百计不惜任何代价搞到贷款。有些企业尤其是经济欠佳的企业担心归还贷款后,再贷款非常困难,因而不愿还贷,特别是新发生的贷款

,还有由于近几年来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的加大,有些企业恶意拖欠款,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甚至停止经营,等待新的利已豁免政策出台,诸多因素也在客观上加大了贷款风险隐患,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化解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很多,情况复杂,且由来已久。虽然上层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请求国家支持,国家政策到位,资金到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输血”之后的农村信用社能不能通过自身努力尽快形成良好的“造血机能”和免疫机制,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还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还是要着力于“治”本,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目标,建立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长效机制,清除不良信贷资产滋生的土壤,这是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贷款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打造坚实的风险内控平台,必须高度重视贷前调查,严把贷款审批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坚决不放,特别是对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找上门来的贷款要做到坚决不贷,这种贷款往往是“十贷九不回”,也许给你一小块香甜的“奶酪”下面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二)不懈坚持不良贷款攻坚战。对农村信用社存量的不良资产,要持续,稳步地实现“双降”,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不良贷款攻坚战,发现一户清收一户,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在有限的过渡期内,力保信贷资产质量有质的变化,标本兼治是我们农村信用社追求的目标。

(三)严格治理整顿乱纪行为。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落实的检查监督,督促各级、各岗位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信贷管理,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和稽核审计部门“管理、监督、查处、协调”的职能作用,严格杜绝客户多头贷款,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经营处于良性运营状态。要严格落实贷款损失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对违规乱纪行为从严打击,该赔偿的赔偿,该处分的处分,该清退的清退,决不能姑息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