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十篇

时间:2023-03-17 21:55:28

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篇1

“三公”消费,即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2010年中央部门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决算支出为94.7亿元。

截至目前,98个中央部门中,绝大多数已经公布了本部门的“三公”经费,包括2010年“三公”决算和2011年“三公”预算。

中央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有的较为细化,有的十分笼统。具体到一年的经费情况,多者多至20多亿元,少者少到90多万元。

仔细梳理这些数据,一个个谜团也浮现于前。中央各部门一年的“三公”经费,真的不到100亿元?各部门间的“三公”经费情况为何差异巨大?相比去年的决算数,很多部门今年的预算为何不降反升?中央部门做得不够好,地方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是否可期?

支出低报之嫌

中央98个部门,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只有94.7亿元,平均每个部门花费不到1亿元。这样的数字可靠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财经》记者表示,看一下财政部公布的“三公”经费信息,会发现所有数据的限定条件都是“用财政拨款开支”。基于此,财政预算内的“三公”开支,“或许就这么大”。

然而,中国的财政收入不只包括一般预算收入,还包括很多预算外收入。竹立家认为,只要是“三公”消费,不仅要纳入一般预算内的开支,还应包括一般预算收入之外的花费。且由于一般预算之外的收入很大,利用这些资金支出的“三公”经费,自然也不应被忽略。“不仅不能忽视,而且由于不透明,预算外这一部分还应是公开的重点”。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看来,94.7亿元这个数字仅限于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以外的“三公”消费并没有统计进去。据他了解,政府部门常常拉来企业“支持”他们的“三公”消费,很多“三公”消费如出国、购车等等,企业提供“赞助”的情况多有发生。

另外,即使就财政拨款之内而言,这个数字是否能反映真实情况,也不清楚。蒋洪说,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支出,二是项目支出。“三公”消费的数据一般都体现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三公”消费是否包括在94.7亿元当中,中央部门均未作解释。基本支出若用于其他用途,受到的限制还比较多,而项目支出这一大头操作起来更富弹性,更易于“做手脚”。

“中央部门低报‘三公’数据的动机,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对《财经》记者分析指出,“三公”经费规模小,便可较少地面对公众的压力。另外从实际来看,低报也是“可以实现”的。计入项目支出的“三公”款项多了,最终体现的“三公”总经费便会减少。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认为,94.7亿元是一笔糊涂账,“总数是如何算出来的,部门人数是多少,什么级别以上配备什么样的公车等等,必须有个标准才能判断是高还是低。”

蒋洪表示,“如果拿国际标准来要求,可以肯定,中国‘三公’消费的90%都是不合理的。”关于公务接待费用,在国际上不可以单列支,更何况中国的接待都发生在“单位和单位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如果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评判,公务接待费就应该取消。公车使用方面,在国外也非常少。

全国人大财经委一位官员向《财经》记者介绍,多年前,美国议会的一个研究机构邀请全国人大领导去美国交流访问,美方安排中方访问团包括部长在内的所有人员,都是坐十几个小时的经济舱座位飞到美国。到美国后,美方只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旅店,给每人每天规定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对于中方人员的额外公务开支,美方多一分钱都不给。

全国人大的官员对此很不理解,美方解释说,因为他们的预算早在一年前就编好了,每一笔经费有多少,用于干什么都规定得非常详细,谁都无权临时更改。全国人大的官员感叹,美国议会的研究机构还不能算做完全意义上的公务机关,预算执行都如此严格,政府机关就更不用说了。

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孟景伟对《财经》记者表示,从性质来看,“三公”经费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比如在客观上,近年来国际间的政府交流确实在增多,因公出国经费必然增长。

从规模来看,中央本级“三公”经费2010年支出为94.7亿元,这笔支出在1万多亿元的中央本级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非常小。另外从管理方面看,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对“三公”经费已形成一套管理制度。

不过孟景伟同时承认,尽管有管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的严格程度上不如国外。国外很多国家的出国经费预算管理非常严格,没有预算就不能出去,或者不进行招待。“国内虽然也有制度规定,但由于国情和特有文化,交流结束不招待人家不合人情。”

据介绍,从今年起包括行政性收费在内的所有政府性收入,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将不存在自行支配预算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有即违法违纪。

孟景伟说,从今年开始“三公”支出已在政府预算编制分类科目中明确,不管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最终都要落在经济分类科目的“三公”支出当中。如果组织出国培训,这部分支出以前既可以计入培训费,也可以计入出国经费。但从今年起只要是出国,所产生的费用都要计入出国经费。

不降反升之惑

压缩经费,为什么越压越多?面对各方的质疑,有关部门在信息后对此作出了解释,但难以服众。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在2011年继续压缩。尽管从总额来说,中央部门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比去年的决算支出有所减少,但从各部门公布的信息来看,至少有超过一半的部门,今年的“三公”预算支出不降反升。

7月7日,国家文物局了本部门“三公”经费情况。数据显示,2010年该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为593.53万元,2011年预算则达到667.43万元。其后国家文物局解释说,2010年公务接待费预算为152.87万元,决算为48.32万元。决算数与预算数差异较大的原因是,有七个与中国签署文化交流协议的国家,因受各种因素影响,未能如期派出政府代表团访华,造成当年公务接待费支出相应减少。

7月8日,教育部了“三公”经费情况。2010年该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2496.12万元,2011年预算则增加到2509.6万元。据新华社报道,其后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解释说,2010年教育部“三公”经费实际开支少于当年预算,2011年预算也少于2010年预算。

绝大多数“三公”经费不降反升的部门,并未进行解释。

李炜光表示,一个政府部门要维持正常的行政运作,必须有一些政务方面的支出。这笔费用只要是正常的,就无所谓高低,关键是看这笔钱花得合理不合理,合法不合法。这就需要在相关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哪一项“三公”支出方面应该花多少钱。要想有突破,还需要一个追加预算的程序。

与出国经费和公车经费相比,孟景伟认为业务接待费具有较大的压缩空间,随着政务公开和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推进,这部分费用可以进一步压缩,“尽可能就吃工作餐了”。

诟病简单公开

信息不够细化,也是各部门“三公”经费被广为诟病的一个方面。

各个中央部门中,科技部最早了“三公”经费。4月14日,该部公布了2011年部门预算,其中“三公”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

不过,它的“三公”信息也仅限于这样一句笼统的表述,且未对2010年“三公”经费作出交代。直到7月15日,科技部才较为详细地了去年和今年两年的“三公”情况。

7月6日,中国工程院率先了包括两年经费的“三公”经费情况表。该表只包括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六个分项数字和两个合计数字,表后附了200多字的备注。于其后信息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等大多数部门也多是如此。

直至7月11日,国家“财政卫士”审计署“三公”经费的,才令人眼前一亮。首先,该部门的经费表格,除了“三公”经费2010年决算和2011年预算,还交代了2010年预算,便于公众了解去年的预算执行情况。

其次,表格后附带的说明篇幅超过1000字,表述较为详细。在因公出国(境)费中,介绍了2010年安排因公出国(境)团组的个数和人次;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中,介绍了去年更新购置车辆的类型、数量和单价;公务接待费中,介绍了接待来访外宾的人次,还具体到部级以上国外审计机关领导人的人次。

可惜,审计署的行事风格显属例外。

蒋洪认为,公开“三公”经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公众看清楚以便监督。公开后合乎这个目的,公开程度就是好的;如果达不到这一目的,这种公开就是不够的,最多只是一种对于“公开”规定的“敷衍应付”。比如出国经费,可以用一个总的数字了结,也可以将出国到哪里,多少人,每一次费用是多少,一笔一笔列出来。“现在看来,做到如此细化的部门还没有。审计署稍好,其他都要差得多。”

另外,蒋洪认为,既然审计署能做得比较好,就说明公开的技术和法律层面均不成问题。因此,其他部门就不能以“涉及机密不宜公开”为由,拒绝更为细化的信息。

“目前公布的信息还是太粗。”李炜光表示,如果“三公”经费的公布总是这样不明晰、不具体,也不加以详细说明,长此以往公众就会失去对压缩“三公”支出的信心。

作为中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的样本,河南省焦作市的预算公开近年来引发了广泛关注。

焦作市财政局局长申相臣对《财经》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三公”经费一直作为财政财务保密信息不予公开,甚至在单位内部也只是主管领导和会计等相关人员知晓,靠“一把手”“一支笔”审批和“会计出纳”内控分设核算监督,内部人也很少知道钱是怎么花的。

孟景伟也表示,今年是“三公”经费正式对外公布的第一年,各方面准备不是特别充分,账单的详细程度离社会公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正因为目前的公布不够细化,公众才会质疑经费规模的增加,而无法从结构上分析其合理与否,也就无法有效监督。仅从出国经费来看,今后除了公开出国团组、人数,还需要列出每一笔出国经费的相应明细,这样才能让公众看得明白。

全国人大预工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对《财经》记者表示,预算公开不能只公开一个总数,后面一定要有“项”,让大家看明白每笔预算的去处。“像现在这样只公开数字,大家都搞不清楚这些钱是干什么用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位官员看来,现在的预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算,而是概算。

7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特别是对“三公”经费支出等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要公开得更详细。

“三公”多寡之别

各部门“三公”经费的多寡之别,也引发了颇多争议。

单从总数来看,国税总局2010年的“三公”经费21.66亿元显得颇为扎眼,今年的“三公”预算仍超过21亿元。

国税总局在所的表格后也进行了说明,预算数和决算数包括国税系统所属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截至2010年底,国税系统共有3567个预算单位。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公众的汹涌意见。

国税总局财务管理司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该部门对如何公布“三公”经费,经过了“反复考虑”,甚至“一个字一个字”研究,目的是尽量使大家不产生误解。但“误解”还是产生了。

该人士称,他们听到很多批评之声,“三公”经费排名总把国税总局排到第一位,其实关于其具体情况,所的文字说明已经讲得很清楚。“单位多,人员多,平均下来我们的经费并不算多,对此我们也不想再多作解释。”

具体到各项费用,相关“三公”信息显示,2010年,中科院的公务接待费总额为9995.5万元,而住建部只有26.07万元。以此计算,中科院去年平均每天发生的接待费用,就够住建部一年接待之用。一方面,人们批评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单位接待工作之多,费用之高;另一方面,住建部一个偌大的部门一年的接待费用只有20多万元,是否在有意低报?

中科院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国际科技合作交往比较频繁,外宾公务接待费较大。”另外,中科院去年的出国费用也非常高,超过1.1亿元,“三公”总经费在各个部门中名列前茅。

另外,从人均“三公”经费来看,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很大,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费用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各部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一样。不过由于目前公布的信息有限,公众只能从大体上作出判断。比如,商务部、外交部等很多涉外部门如果出国费用较多,都可以理解。

而事实上,商务部去年的出国(境)费确实不少,占到其总费用的近94%。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其后回应说,出国性经费占比较高,与商务部的工作性质有关,与中国在国际格局中不断演变的地位有关。

但如果国家计生委这样的部门,也在出国方面花费过多,则值得怀疑。数据显示,国家计生委去年出国(境)费为470.54万元,与其他部门的该项费用相比并不算高,但占本部门“三公”总经费的比重也达到50%。这一比重,远高于各部门该费用的平均比重18.7%。

在李炜光看来,正是由于信息不完整,公众只能笼统地做价值上的大体判定,无法理解为什么部门之间的“三公”花费存在天壤之别。他认为,部门大小不一样,公布出本部门人数或人均“三公”经费,属于比较负责的做法。

孟景伟认为,部门间“三公”经费规模差距较大,与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职能有很大关系,由于可比性不强,进行简单的规模大小比较实际意义不大。

深圳君亮资产管理公司CEO吴君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预算公开和预算制度改革,对于各部门“三公”经费数据差距过大的问题,他对《财经》记者分析说,有些部门可能只公开了一级部门的费用,没有将二级三级部门计算在内。“一些部门一年的‘三公’经费只有十几万元,这在逻辑上是失常的。”

公开如何制度化

不管公开之后的信息如何不到位、不充分,多么难以尽如人意,但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毕竟迈开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也因为此,公众对“三公”经费在地方的公开,有了更多期待。

与中央部门比起来,“三公”经费的大头在地方。

7月25日至26日,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提出,接下来各地要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统计、分析和比较等工作,扎实推进“三公”经费公开。

王雍君对《财经》记者表示,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所有的公共支出都负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公开。原因很简单,各级政府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应该对钱的去向作出交代。除涉及国家机密、安全等少数情况外,其他各项开支都必须平等地、无差异地向社会公开。

7月22日,北京市财政局了市级“三公”经费2010年决算和2011年预算信息。去年,北京市财政拨款“三公”支出共计11.3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花费9.1亿元。随后,上海市公布了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广州市财政局也公布了2010年“三公”账单。据报道,山东、江西等省已准备公开“三公”经费。

据孟景伟介绍,接下来北京市属各部门和各区县,也将比照市级“三公”经费公开的步骤和详尽程度,公开各自的“三公”账本。

对于地方政府接下来的“接棒”,蒋洪表示“不乐观”。他说,地方做一件事情,一般首先要看中央怎么做。如果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的水平很高,地方公布的水平也不会和中央有多大差异。但目前来看,中央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出应有的表率,以敷衍应付居多。

对于今后“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竹立家建议,首先中央应该出台关于“三公”经费公开标准的细则规定,包括公开透明的内容和范围,还要将预算外“三公”支出列出。

其次,还要设立“三公”支出的审查机构,这不能是政府机构的某个部门,而是应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

最后,必须出台明确的惩处问责措施。公开信息准确不准确,支出合理不合理,对违法违规行为必须按照法律法规执行,涉及一些主管领导的,要启动问责机制。

其实,相关问责机制目前并非完全缺位。2008年开始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而“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属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信息。以此观之,“三公”经费支出,显然是必须公开的重点信息。

该条例还规定,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不及时更新公开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对《财经》记者表示,该条例施行三年来,还没有任何一级政府责任人因为信息公开职责履行不到位,而被追究责任。可以说,这一责任机制在实践中根本没有真正“亮剑”。

申相臣表示,目前公众不能期望过高,要求过激,欲速不达会适得其反。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特别是复式预算编制更加细化,政府财政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核算类、款、项、目、节内容更加清晰,今后“三公”经费的公开也将更全面、更及时。

他认为,“三公”经费支出仅仅是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基本支出的一部分,现在的公开只是破冰起步,与公众期待的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三公”经费支出预决算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将来即使“三公”公开的目标实现,距离真正实现预算公开特别是预算民主的宏伟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吴君亮表示,按照法律规定,预算应由人大监督,这一点非常具体和明确,但在实践中人大起到的监督作用并不大。目前预算公开都是由国务院推动,他认为国务院扮演这样的角色是一种错位,应该由人大来要求政府公开预算。

三公经费篇2

一、三公经费集中检查情况

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除了做好专项集中检查外,省财政厅及相关部门还注重从源头入手,大力推进三公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严格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牢牢把握政府预算这一源头管控环节,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增支项目外,一律不得新开支出口子,切实减少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细化预算编制,明确开支标准、细化编制方案、加强预算审核。其中,公务接待费要求按照接待对象、人数、批次和经费标准编制;因公出国(境)费严格实施经费与组团双控的工作机制,坚决制止无实质内容的出访;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着力解决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等问题。严格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切实维护预算刚性和法定性。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未列入预算的经费一律不得支出;不符合财政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一律不予报销。7月底,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将省级党政机关由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安排的日常公用经费压减5%,一般性项目支出压减10%。

二是完善厉行节约规章制度体系。根据工作方案和职责分工,相关职能部门在集中检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公务用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初步构建起厉行节约的制度体系,为三公经费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中,由省财政厅起草的《关于切实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省国资委制定的《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省外办制定的《浙江省省级领导因公临时出国若干规定》、《浙江省厅局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出国管理的若干规定》等4个文件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发文执行。由省财政厅牵头制定的《关于做好公务用车登记上牌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省国资委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的意见》,省接待办制定的《浙江省委省政府公务接待工作规程》,省审计厅制定的《关于建立健全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制度的意见》等4个文件已完成起草,正在报批发文过程中。

三、下一步打算

省财政厅将按照省委部署,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监管,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确保我省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一是继续推进三公经费支出制度建设。完善三公经费管理的支出标准体系和支出管理规范,明确开支标准,从制度层面约束三公经费支出行为。

二是深化三公经费公开。继续做好省级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细化公开内容。指导省级部门认真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逐步扩大公开范围。督促市县按照已经明确的时间表,扎实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三公经费篇3

一、加强领导,建立专项检查长效机制

根据有关规定,我院成立了以院长宁兴荣为组长、院委会成员为组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从制度上对全院三公经费支出进行规范。并多次召开全院教师会议,分析研究我院三公经费情况,要求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种预算外支出

1、公务接待费用

20XX20XX年我院没有公务接待费用,此项费用不存在

2、公款出国(境)费用

20XX20XX年我院没有公款学习考察及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3、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

20XX20XX年我院公车购置运行费用不存在。

三、完善监管,防控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学院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

三是加强节约型院园建设。开展我节约,我文明节约型院园建设活动,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办公、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加强办公室、食堂、教室、实验室等重点部门的检查,增强节约意识,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公经费篇4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范文(一)

按照县纪委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工作的有关要求,乡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加强整顿、采取措施,深入对公款吃请、公务用车配备、登记、运行等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一是依托会议宣传。乡召开了由全乡干部参加的禁止公款吃请、公车私用专题会议。我乡党委书记XX在会议中作重要讲话,X书记指出:全力实施禁止用公款相互吃请工作、公车私用是节约三公经费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我乡党风廉政建设和建立健全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全体机关成员都要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思想和行动一同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当中来。二是强化部门宣传。各部门负责人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能力,深入做好本部门成员思想发动、政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禁止用公款相互吃请对于树立我乡风清气正良好形象的重要意义。三是做好对外宣传。利用树立招牌、挂横幅,播放宣传教育片等多种形式,拉紧全体机关廉政机关的弦。

(二)建立公款、公车专项治理工作机构和机制。努力做到专款专用公车专用,禁止用公款相互吃请、公车私用情况的发生。一是制定每年一次财务内审制度,公车配备规范,坚决杜绝以公请私用等违反纪律的行为。二是严格报销审批、车辆的使用、停放、维护保养制度,所有支出发票必须是正规发票,发票有经办人及审批人签字方可入账。三是加强现金管理,现金管理采取备用金制度,按照现金管理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支出,没有以任何形式进行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的情况。四是完善档案管理,做到收支平衡,手续齐全,帐表相符,及时归档,长期保存。我乡领导小组不定期对财务状况,公车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通过一系列清查,我乡没有发现上述违纪违规行为,没有任何形式用公款相互吃请、公车私用等情况的存在。

(三)完善奖励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举报登记和查处督办制度,对群众来访举报指定专人负责,做到件件有交代、事事有着落。同时完善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对经查证属实的群众给予奖励,在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同时充分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拒不自查以及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要坚持原则,在充分树立党政廉洁形象的基础上对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切实维护党风政纪的严肃性。三是按照省市县统一规定,在全乡范围内继续规范公务员的津贴补贴,加大对机关干部的资金补贴力度。同时,统筹安排单位的各项收入,将经营性资产收入、公车使用等实行严格的财政监管,杜绝我乡用公款相互吃请、公车私用的可能性。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县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县纪委的要求,与各级领导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经过认真自查和回顾总结,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宣传教育未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未能在全办上下真正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风气,以至于艰苦奋斗的意识不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还没有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真正树立起来。

三、下一步打算

禁止用公款相互吃请、公车私用这项工作复杂而艰巨,是推进我乡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契机,我乡要继续秉承廉政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县委的要求,持之以恒,抓好落实,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坚持勤政廉政、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加强舆论导向,组织干部职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业绩观,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建立从源头上预防和禁止用公款相互吃请、公车私用工作长效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我乡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范文(二)

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三公经费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局对XXXX年至XXXX年X季度公务接待费、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费用、公车购置及运行费进行了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搞好三公工作,我局成立了以书记、局长李立安为组长、副局长彭胜辉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年初重新下发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和《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会审联签制度,从制度对全局支持进行规范,确保三公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强化工作落实,严控三公经费

1、会议及公务接待费用

我局XX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X万元,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X万元。我局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X万元,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X万元,XX年X-X月会议及接待费用支出X万元。

我局对公务接待费用实行会审联签制度。接待安排先由需接待部门的经办人员向领导请示,由办公室统一安排,报销时必须由经办人员、会审联签小组会签,经分管领导审批后,财务股核报。经调查,我局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支出偏高的原因:按上级要求,我局开展了多次公路专项整治行动,上级检查多,部门联系公务接待较多;路政巡查加班餐费等共同导致。

2、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情况

XX年外出学习培训X次共X人花费X元,XX年外出学习培训X次共X人花费X元,XX年X-X月外出学习培训X次共X人花费X元。除XX年自行组织退休老同志考察学习、党员学习以外,其余都为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培训,无国(境)外学习事项,且呈逐年递减趋势。

3、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用

我局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X万元,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X万元。我局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X万元,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X万元,XX年X-X月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X万元,其中,XX年X月,因路政大队XX年由省局统一配置的猎豹皮卡车使用年限过长,使用频率高(已行驶XX万多公里),车辆状况极差,已无法正常运行,经市局同意,我局购置大众上海大众朗逸汽车X辆,价值X万元,严格按照控购手续,经市财政局控购办同意购买。支出比例偏高的原因一是我局属于公路管养部门,需长期对公路沿线进行巡查和执法,造成使用费用偏高;二是车辆因使用年限长、频率高,车辆状况较差,造成修理费用偏高。

我局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实行单列记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和统一报废更新制度。经查,我局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

三、积极完善监管,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八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县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出差之前提前填写出差申请单,作为报销时的依据。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修理前报机务股并填写修理审批单,并到定点机构进行修理;节假日和不使用时车辆一律停放到机关院内。

五是加强用水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用水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水用电。

六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按照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的审批程序进行接待,严格控制接待标准。

三公经费篇5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三公”经费出现的问题仅靠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难以医治的现状,江西省瑞金市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将“三公”经费纳入制度的调节范畴,让“三公”经费不能乱消费、不敢乱消费。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在公务用车方面,规范公务车的标准和数量,规范公务车更新的条件和程序,并以制度的方式进行确定;在公务车的使用方面采用内部控制手段进行规范,比如对公务车实行派车制度;加油采用按里程耗油定额加油或实行加油卡制度,一卡一车;对车辆维修采用竞标方式,到中标厂家维修,实行司机申请、办公室负责维修等内控制度。为了杜绝公车私用现象,该市对公务车安装GPS定位系统,随时掌握车辆的位置。或由办公室管理车钥匙,有公务用车司机领取钥匙,回单位后交钥匙。在公务接待方面,实行公务接待呈批制,即在公务接待前填写《公务接待呈批单》,将接待对象、标准、地点、参加人员等一一填写清楚,并经审批后再进行接待,接待结束后对各项支出审定核销。在公务学习考察出国(境)方面,“一把手”外出学习考察必须向上级或同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汇报审批,并实行备案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

加强干部考核力度,将“三公”经费的使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变外部压力为自我施压,变“要我节约”为“我要节约”,增强降低“三公”经费的内在动力。同时,实行政府行政成本核算,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行政绩效考核制度。将每一项行政行为背后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与行政结果,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中。

加强民主监督,推行“三公”经费公开透明。首先,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制度约束。在政府预算中,对“三公”经费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定额进行全面控制和约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三公”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推行“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一方面,发挥内部监督,实行政务财务公开,接受干部职工监督,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性,提升“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既能使政府掌握“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又能满足群众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知情权。

(江西省瑞金市财政局钟惠林供稿)

三公经费篇6

“三公经费”又称“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从性质上看,“三公”经费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但因国家和地方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个别单位和个人超规格接待、公款吃喝、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费出国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了浮夸奢侈享乐之风,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公开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的为公众提供让民众看得懂、读得明、信得过的严谨翔实、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信息,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实现。

二、“三公”经费公开机制构建

(1)准确鉴定“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提高“三公”经费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出国费的核算内容是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出国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支出。出国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差旅费的一种特殊形式,之所以将出国从差旅费中划分出来,就是要将该部分费用进行特殊管理。而部分单位有意将出国费反映在差旅费或培训等科目中,是一种不合规的行为;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是反映和核算单位用于购置各类交通工具的支出和车船等各类交通工具的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等车辆运行支出。从该科目反映的内容不难看出单位职工自带单位车辆因公出差所发生的燃料费、过路过桥费等车辆运行费用应该反映在交通费科目,但各单位基本上将该项支出列入差旅费,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招待费科目反映和核算的内容是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接待费用,严格意义上讲单位工作人员办公室内接待客人所用物品如茶叶、烟等以及接待来客所赠物品如本地特产、纪念品等应属于招待费核算的内容,但是部分单位在进行账务处理过程中违反规定将其列入办公费或其他支出。因此严格划分“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是确保“三公”经费公开数据准确和真实的基础工作。

(2)科学制定“三公”消费制度与规范消费标准,为“三公”消费提供政策性的依据、为民众监督提供分析依据。“三公”消费之所以出现如公费旅游、公费出国、公款招待、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三公”支出缺乏刚性的制度和标准约束是原因之一。目前,虽然各地出台了一些有关的制度和标准,但是层级较低也不够完善,有的制度比较原则,有的标准针对性不强,地区间、部门间差异较大,甚至有个别地方在“三公”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还是一个空白,公共机构“三公”消费缺乏制度和标准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性的制度,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三公”消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民众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对公开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因此,建设制度易于落实,标准易于执行的统一、科学的,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约束力层级较高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是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和建设廉洁、节俭政府的需要。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严格预算执行,强化国家预算权威性,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具有实际意义。预决算数字差异较大是这次公布数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较有价值的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编制的时间相对滞后、编制预算内容较为简单、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足,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力度不够,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不力,缺乏预算即法的观念,财政资金随用随批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三公“经费的有效管理,也会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国外很多国家的出国经费预算管理非常严格,没有预算就不能出去,或者不进行招待。因此,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必须加强预算管理。第一,加大力度将各项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将不存在自行支配预算以外的收入。第二,完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及范围。“三公”消费支出是公共机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发生的正常支出。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应将“三公”支出纳入基本预算,预算单位的“三公”费用支出只能从基本预算中列支,不得在其他财政性资金和其他收入中列支。第三,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预算标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应结合单位职能、基础数据和预算年度的任务以及有关的制度和标准,严格遵循人员经费按照编制,公用费用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论证的原则详细编制预算,内容细化到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每一项支出预算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能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使政府支出预算更加翔实可靠。第四,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预算一般原则。各级政府应提前编制下年度预算草案,有关部门应及时批复预算,用钱单位根据预算支出,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保证预算的严肃性。第五,严格遵守程序进行预算执行,健全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体系。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同时,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规模,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公务卡”结算范围,增强预算单位经费支出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

(4)加强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使“三公”消费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在账面上。从公布内容及说明不难看出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仅限于财政拨款范围内的支出,而各单位的预算之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支出也不容忽视。加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内部人控制”现象客观存在,“三公”消费支出不仅账面数增长较快,而且隐性支出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截留本级财政拨款之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二是虚报支出套取现金留作用于“三公”消费;三是直接将“三公”支出变通为其他支出;四是以各类学习、培训、会议、考察等名义进行公费旅游为干部谋取福利;五是向下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摊派、转嫁相关费用。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各项收费票据的领用缴销管理,与收费单位认真核对领用票据的领、缴、存情况,定期检查核对各项收费的入账情况和入库情况,对预算单位一切收入都要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从收入环节堵塞漏洞。第二是用钱单位必须加强经费支出的财务管理工作,“三公”消费只能从本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及基本支出预算中支出,不得从其他渠道支付,更不容许科目间相互调剂,对不真实、手续不全、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和违反法律和制度的支出拒绝支付。第三明确违反《预算法》、《会计法》等财经法规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加大惩处力度。特别是明确经费支出的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及单位领导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对于遏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5)建立建全公开“三公”经费规范与制度,定期为公众提供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三公”信息。从已公开内容的口径看,已公布的“三公”经费支出仅限于财政预算拨款的支出,不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真实的“三公”支出情况。从公布格式看,格式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预算单位的“三公”支出是否超预算、是否超标准、是否违反相关制度,不能反映出预算单位“三公”消费的全貌。而且所公布数据较为笼统,说明也不够细致,不利于发现实质问题和民众监督。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必须明确以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年度内所产生的全部“三公”支出为统一口径,全面真实地反映预算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其次,要建立一整套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收入情况和“三公”经费支出详细情况、“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三公”支出制度和标准执行情况,说明详细清楚、让民众看得懂、读得明的科学规范的报表体系。比如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支出中既要反映出预决算数,也应反映出编制车辆、配置标准、实有车辆、本年度报废车辆、新购车辆、汽车品牌、排量以及管理方式、单车的本年度的行驶里程、油耗及维修费用等详细情况;因公出国需费用除反映出预决算数字外,还需反映出出访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以及因公出国(境)团组、人员数量和在国(境)外停留时间以及有无审批等情况。第三是要明确公布的期限和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管理需要规定公开的期限及平台,但对于一个预算年度的信息公开的时间及途径应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规定。公开信息的期限及时间应符合会计周期和预算周期,公开的途径应选择便民监督和权威性、公信力较强的信息平台。第四,是应将公开“三公”经费的规范和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固化,增强其刚性约束力,使治理“三公”经费有规可依,为公众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提供法制支持。

(6)建立与完善“三公”经费公开的有效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目标的实现。第一,建立公开前的审查监督机制,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预算,严防支出超标。将本级政府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审计,纳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的年度目标任务,要求监督审查部门强化对各单位的经费支出的日常审计工作,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及时要求纠正并依法惩处。同时,各单位应建立“三公”经费支出统计台账,加强自身管理,并定期向纪检、财政、审计部门报送。第二,建立“三公”经费公开时的审核机制,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在“三公”经费公开之前,应有审计的基本结论。“三公”经费支出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审核属于财务审计范畴,各预算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部门报送“三公”经费公开报表,审计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准确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审核,并做出审计结论。第三,构建公民参与监督通道,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使政府各部门厉行节约,杜绝奢华腐败。各单位应将内容真实、完整、规范、说明清楚,经审计部门审核后的报表系统与审计结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模式集中进行“权威”,让公众“围观”、“挑剔”、“追问”、“质疑”,各部门应作出正面的回应,并向社会公众释疑解惑,对于未能作出合理解释并让让公众信服部门,监督监察部门必须及时依法审查作出处理并向社会公布。第四,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审查和国内同级政府间交叉审计的监督机制,避免一级政府内部审查监督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的发生,切实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第五,启动公开“三公”经费支出问责机制,并将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保障公开的常态化,切实提高公开效应。对不依法定要求和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和地方,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还要对相应部门、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问责。没有严格的问责制,“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甚至会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地退出,整个制度逐渐无声无息地走向消逝;必须对超支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度,加大对超支单位责任人的惩处力度,约束领导开支的随意性,确保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目的。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源的公职人员,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三公经费篇7

在舆论的一再逼迫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开始公布其“三公”经费。

本来中央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在6月份就应该向社会公开,但是,目前却一拖再拖。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应该的。

在6月底,财政部已经公开了中央单位2010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数,7月8日,财政部又公布了中央单位2011年财政拨款预算额,为94.28亿元,比去年的决算数减少4000多万元。财政部的数据都是根据各单位的数据汇总而成,说明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都是现成的,不存在任何不公开的技术性问题。

如果考虑到这是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支出,如何公开、公开到怎样的程度,在此前的政策要求中均无表述。所以,很多中央部门都在等待,看其他部门如何公开。

7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称,要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特别是对“三公”经费支出等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要公开得更详细。

现在,各部门的做法显然离国务院的要求仍然有很远的距离。有些部门虽然公开了“三公”经费,但仅仅是几个抽象的数字。这样难免会令“三公”经费公开的社会意义窄化。因为,人们从中除了看到一个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的多寡之外,看不出这些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因此,也难以有效对其进行监督。

所以说,“三公”经费的公开还是绕不开如何公开的问题,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标准确实亟待细化和统一。

尽管,目前“三公”经费公开没有具体的标准,但并不意味着中央各部门就可以就此拖延,甚至继续跟公民打马虎眼。任何公权力机构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都有责任向纳税人公布每一笔钱是如何花出去的,以及花得是否合理。所以说,即便国务院没有要求和出台标准,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要求,任何一个中央单位向社会公布每一笔“三公”经费支出和预算的详情。

北京律师李劲松自5月份以来向若干中央部门发函,要求其公布“三公”经费等数据。截至7月7日,他收到了13个部门的回复,有8个部门表示即将公开,国家发改委等3个部门认为这些数据不属于信息公开的范畴。

按照李劲松的说法,他还将有进一步的行动,将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那些不回复信息的部委提讼。其实,任何一个公民都和李劲松一样有权利这样做,每个国民有权利要求那些不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将数据公开,有权利有求那些模糊公开的部门将数据详细公开。

如果有的部门回复说没有“三公”经费公开的标准,那么,我们不妨就把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列一个大致的框架――“三公”经费也不妨像新闻那样也讲讲5个“W”。也就是说,每一笔“三公”经费支出都要告诉大家“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故”这5个要素。

三公经费篇8

关键词:内控模式;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

一、引言

在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加强对“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实现对“三公”经费的合理配置,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内控是对“三公”经费进行管理的有效途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力度,优化“三公”经费的使用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三公”经费的高效管理。

二、“三公”经费概述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部门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向各单位专门拨付的经费。“三公”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的资金基础。“三公”经费主要包括公务活动接待费、出国或出境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维护费。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会从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作为“三公”经费支出,从而保障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当前,我国日益重视“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各单位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制订工作方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三公”经费进行高效合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管理的过程中,将“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作为依据,结合相应的考核指标,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同时,纪检、审计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三、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内控管理“三公”经费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三公”经费必须用于公共事业各项支出,不能随意挪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缺乏强有力的内控措施,难以对“三公”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缺陷,造成“三公”经费使用缺乏合理性,存在违规使用的现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权责关系划分不清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上由管理者监管“三公”经费,导致管理者既是“三公”经费使用人,又是“三公”经费监管人,内部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存在较大风险隐患。部分经办人对发票金额进行虚报,或者伪造接待单,公款私用,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及廉政风险。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三公”经费缺乏有效的会计控制,难以消除伪造单据的现象。极少数人员将自己的消费单据,作为单位公务招待的报销依据;甚至向下级单位转移“三公”经费,规避检查。2.“三公”经费的外部监督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三公”经费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难以保证费用支出的合规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无法进行全面监管。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提交相关报表时,故意弄虚作假,或者借故拖延,造成“三公”经费使用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3.“三公”经费预算管理薄弱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三公”经费进行预算编制时,为了应付检查和符合相关要求,设置过低的预算标准,未能结合实际情况;等到实际支付费用时,再通过各类项目支出和一般预算,来弥补“三公”经费额度。监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项目经费的用途不明,这些经费常常用于弥补“三公”经费缺额,并规避检查。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往往缺乏独立性,一些单位通常将“三公”经费支出列入其他项目,形成笼统的“三公”经费数据,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的配套制度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销与预算管理存在密切关系,财务报销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具有直接影响。为了提升预算执行率,在财务报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4.“三公”经费的内容有待细化和明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比较重视“三公”经费管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三公”经费的主要范围和具体内容,缺乏对“三公”经费的清晰界定。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三公”费用的使用过程中,未能制定相关细则,常常依赖财务人员的经验进行财务报销和财务核算,难以保障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四、基于内控模式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内控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要对“三公”经费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控体系,不断规范“三公”经费的具体使用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有效约束“三公”经费支出,杜绝“三公”经费的滥用和随意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要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统一要求,对“三公”经费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明确规定“三公”经费的具体用途,并制定合理的经费开支标准,逐步优化审批流程。行政事业单位要遵守国库集中支付的各项制度和相关规范,开展规范有序的公务消费,减少现金使用,通过公务卡或者直接支付的形式,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支付结算;同时,各单位应该保留支出痕迹和支付凭证,自觉接受财政监督。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把关“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对经费报销规模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支出数额。另外,财务部门要严格审核“三公”经费票据,保证票据真实合规,形成真实准确的财务核算数据和相关信息,确保手续完整。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过程中,应该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可以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审批监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控制,对报销单据加强管理,在“三公”经费报销时需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查,保证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杜绝单位私设“小金库”,严禁各项违规消费,强化会计控制,加强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经费在“三公”经费中占据较高比例,对此,各单位要基于内控管理相关制度,明确公务用车要求。公务用车要切实履行各项审批手续;在采购定点维修,在采购定点单位加油;对公务用车预算采取总额控制,对每辆车进行核算;根据单位定额,对公务用车标准和数量进行合理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因公出国、出境、出差、会议及培训等经费,要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报销。各单位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对公务接待费进行严格管理,对接待事由进行严格审批,对接待人数、就餐标准等具体要求进行明确,严格按照接待标准办事。2.建立健全“三公”经费监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三公”经费监督机制,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的有效监督。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实际使用“三公”经费的情况进行公开,保证透明度。同时,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定期向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递交“三公”经费使用报表;管理人员在年度述职时,向职工代表大会汇报“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各单位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加强内控管理,逐步增强经费管理能力。其次,管理人员要重视内控管理,增强责任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并有效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并在单位内部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建设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再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等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重点监督“三公”经费的申请、报销、审批等各项环节,不断规范“三公”经费使用过程。最后,完善相关问责制度,对“三公”经费额度加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实施层级管理,并加强逐级问责。对于公务接待的各项工作,要严格审核,从根源上杜绝违规现象。各单位应该定期对“三公”经费预算和支出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向社会公布各项资料,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对于向公众公开的各项资料,要对公费分类和消费行为进行细化,确保公众清晰了解“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对于公众反馈和意见,要及时核查,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要提前对各项活动经费进行解释说明,为监管机构提供参考依据。监管部门在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管理时,要抓住重点,将数据调查和实地抽查结合起来,并公示违纪现象。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严厉处罚违规使用“三公”经费的人员,保障“三公”经费使用的合理性。3.加强核算管理首先,加强财务预算控制。财务部门开展“三公”经费相关的预算管理工作,要全面地了解单位内部的人员和车辆实际情况,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合理编制各项预算,保证预算方案符合规定。在此基础上,各职能部门对预算指标进行合理分配,有效控制“三公”经费规模,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其次,财务部门要加强财务审核与财务核算。针对“三公”经费,财务部门要开展严谨的财务核算工作。对于“三公”经费支出,财务部门要明确具体的核算科目,并确保经费报表具有一致的核算口径,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在实施财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效减少现金使用,将经费使用实际情况纳入事前监督范围,加大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财务部门还要推进公务卡结算,确保“三公”经费金额、使用时间、使用地点真实准确,减少弄虚作假的现象。财务部门要遵守财务管理和“三公”经费管理的各项制度,对“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核。财务部门在核算“三公”经费的过程中,当各项经费支出所属的会计科目不明确时,不能按照主观判断进行处理,要向上级部门及时反馈,经过商议后,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财务部门还要完善会计处理的具体方式,保证财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财务部门在审核“三公”经费的过程中,需要检查费用金额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账目管理,针对“三公”经费支出建立台账,实现对经费支出金额的有效控制。4.加强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对“三公”经费加强预算管理,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三公”经费涉及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严格遵循支出规定的各项标准,对费用支出进行控制,有效地节约资金。对于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支出项目,各单位要认真分析,及时排查问题,并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各类违规费用支出,严禁报销。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三公”经费的预算管理流程,针对“三公”经费设置单独的会计科目,从公共预算中将“三公”经费剥离出来,对“三公”经费的确认、计量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三公”经费使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对财务报销制度进行完善,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独立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内控管理不完善、外部监督不到位、预算管理薄弱、“三公”经费的内容不明确等。在内控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完善“三公”经费监督机制,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不断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志强.基于内控模式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研究.财会学习,2019(04).

2.杨豫庆.试论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管理学家,2019(6).

3.胡艳梅.内控视角下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措施.企业文化(中旬刊),2019(7).

4.郭佳妮.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管理模式优化探析.经济学,2021(6).

5.徐清秀.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民商,2019(07).

6.逯泽春.“三公经费”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中国科技投资,2019(36).

7.熊海艳.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使用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探讨.经营者,2020(05).

8.林琰.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控工作.今日财富,2020(11).

9.唐莉.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管理模式优化探究.中国市场,2021(31).

三公经费篇9

新成员:中华全国总工会

有“三公”经费,但财政拨款部分为零

截至7月26日,据本刊统计,在公布“2011年部门决算”和“2012年部门预算”的95家中央部门中,中华全国总工会(下称“全总”)首次对外自己的“三公”经费数据:2011年决算、2012年预算均为零。

全总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三公”经费财政拨款为零,并不代表全总没有“三公”经费开支。“我们肯定有,但是不是公布,我就不能随便说了”。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全总的“三公”经费都是由全总的工会经费来开支的。“我们单位配车,财政不会给我们这些钱”,“因为我们是工会独立管经费”。各级工会会按月向所在单位职工收取一定的工会经费,“是按工资总额的2%比例提的”,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里有规定。“这相当于间接由财政负担,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收取,然后自己开支”。

《工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

“我们比较特殊,跟全国妇联和团中央还不一样(注:这三家单位同属‘群众团体机关’),妇联、团中央的‘三公’经费来自财政拨款,而全总的来自每年收取的工会经费。这体现了(国家)对工会的关怀。”该工作人员说。

此前,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透露,“行政单位‘三公’经费支出主要由财政拨款安排;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除通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列支外,财政拨款也安排一部分。”

事实上,目前各中央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的定义,都是“财政拨款”中的“三公”经费。不过,在各部门的相关支出来源中,财政拨款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余的事业收入、预算外收入等非财政拨款中,同样隐含着“三公”支出。

新要求:细化,再细化

专家建议:将公车司机工资纳入

去年,绝大多数中央部门公布的 “三公”经费各分项数额,大多只有一个总数,因而饱受质疑。今年的“三公”经费,总体而言,较去年要详细很多。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中央部门在201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内容。

所以,今年中央部门在公布“三公”经费时,普遍明确了“三公”经费各分项的概念与范围。比如:“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指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比如:审计署在文字说明中表示,其 999.69 万元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全部为车辆运行维护支出,主要用于机要文件交换、市内因公出行以及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开展跨省或省内跨市(县、区)审计监督所需公务用车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等支出。

同时,为了方便公众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绝大多数中央部门在文字说明中增加了名词解释。

长期关注“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稍显不足的是公车司机的工资没有被计入公车运行成本里。

近年来,叶青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一直在呼吁将公车司机的工资纳入到“公车花费”里,并呼吁大幅削减公车司机数量。据叶青介绍,在中国,很多公车都配备司机,司机工资是公车成本的一部分,据他估算,有编制的司机年收入平均为5万元左右,所以“公车司机工资”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去年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时,叶青曾表示:如果把公车司机的收入列入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则该项经费占“三公”经费的比重,将由当年的三分之二提高到五分之四。

从已经公布的“三公”经费来看,除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少数中央部门未按要求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外,其他中央部门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一要求。有的中央部门甚至还分别公布了本部门的车辆购置支出和公务车运行总费用。

《中国经济周刊》统计发现,人均出国(境)费用最高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支出135.08万元,用于两个团组,12人次。人均出国(境)费用为11.26万元。其次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人均出国(境)费用为5.63万元。而人均出国(境)费用最低的是,为1900元。

新细节:7部门公布职工人数

中国地震局人均经费最多

今年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最令叶青满意的当属那些主动公布职工人数的中央部门。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截至7月26日,公布部门人数的中央部门共有7家:中国地震局、中科院、国税总局、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物资储备局。

7部门中,职工人数最多的是国税总局,由于属于垂直管理,其公布的是整个国税系统的人数,共58.23万人。其次是教育部,职工人数也在50万以上。

此外,7部门中,除了国税总局外,都公布了本部门的在职人数和离退休人员。在职人数最多的当属教育部,为30.31万;在职人数最少的是中国地震局,为1.38万。

按照在职人数计算,人均“三公”经费最高的是地震局,达到4063元;中科院的人均“三公”经费超过了3500元;中国气象局也将近3000元。最低的是教育部,只有81元。

新希望:制定严格的开支标准

“有标准的好处是方便监督”

进一步细化的数据,让公众可以更为细致地了解“三公”经费。

我们甚至还可以计算某些中央部门每年花在每辆车上的费用。这当然是一个进步,但有人提出,面对更加详细的数据,公众除了比大小外,却很难做出合不合理的判断。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认为,对“三公”经费要有一个严格的开支标准,包括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总额标准三方面。比方说公车配置的标准应该是普通车,数量不能超过多少;出国也不能住五星级酒店,不能坐头等舱;招待费一餐不能超过多少金额等。

对于开支标准,王雍君认为,应该由财政部牵头来制定,各部门协助,报国务院批准。每年可以微调,接受媒体监督,鼓励举报。“有标准的好处是方便监督”。同时,“审计也不可或缺”,因为有一部分“三公”经费,很可能隐藏在行政经费之外的其他预算科目,比方说培训费,有的还会放在项目支出里。

老问题:谁还没有公布?

有30多亿“三公”经费尚未现身

财政部7月份公布的《关于201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披露,汇总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

三公经费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huanliand”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三公经费问题整改措施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三公经费问题整改措施

根据省委开展“六项集中行动”的部署和要求,省财政厅负责牵头“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检查集中行动。对此,我们高度重视,会同省纪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省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公”经费集中检查情况

为全面了解各地各部门“三公”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省财政厅牵头开展了集中检查。检查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自查范围包括11个市、129个省级部门,实现全覆盖。根据自查情况,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对省交通厅等10个省级部门和杭州、嘉兴等2个地级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

从检查情况看,各地各部门都能较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政策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实施意见和细化措施。同时,在年初已经压缩“三公”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管理,挖掘潜力,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和行政成本,各地各部门预计全年“三公”经费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执行情况看,1-10月,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拨款“三公”经费支出55.6亿元,同比下降15.5%,其中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26.6%。另外,经过前3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各地各部门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未发现设小金库和其他严重违反财政纪律的现象。

在9月底的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以1-8月的数据为例,省级部门中,仍有30个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总数、19个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5个部门的公务接待费、54个部门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较上年同期增长。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公出国(境)费增加主要是出访任务增加或期限提前(如省侨办出访批次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一倍);公务接待费增加主要是有不可比的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如民盟中央有关领导多次赴我省对新任主委会人选进行考察导致省民盟接待任务增加);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增加主要是有新购车辆或车辆保有数量增加(如省国资委报废更新2辆公务用车及新购领导公务用车1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所涉单位整改态度积极,都承诺尽快整改到位,确保年度“三公”经费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或有客观原因的问题,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完善相关制度。

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除了做好专项集中检查外,省财政厅及相关部门还注重从源头入手,大力推进“三公”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严格“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牢牢把握政府预算这一源头管控环节,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增支项目外,一律不得新开支出口子,切实减少“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细化预算编制,明确开支标准、细化编制方案、加强预算审核。其中,公务接待费要求按照接待对象、人数、批次和经费标准编制;因公出国(境)费严格实施经费与组团双控的工作机制,坚决制止无实质内容的出访;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着力解决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等问题。严格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切实维护预算刚性和法定性。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未列入预算的经费一律不得支出;不符合财政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一律不予报销。7月底,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将省级党政机关由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安排的日常公用经费压减5%,一般性项目支出压减10%。

二是完善厉行节约规章制度体系。根据工作方案和职责分工,相关职能部门在集中检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公务用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初步构建起厉行节约的制度体系,为“三公”经费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中,由省财政厅起草的《关于切实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省国资委制定的《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省外办制定的《浙江省省级领导因公临时出国若干规定》、《浙江省厅局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出国管理的若干规定》等4个文件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发文执行。由省财政厅牵头制定的《关于做好公务用车登记上牌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省国资委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的意见》,省接待办制定的《浙江省委省政府公务接待工作规程》,省审计厅制定的《关于建立健全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制度的意见》等4个文件已完成起草,正在报批发文过程中。

三是积极推动“三公”经费公开。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全省“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方案。10月底,在公开省级“三公”经费汇总预算的基础上,64家省级部门首次公开了“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积极推动市县“三公”经费公开进程,制定了时间表,明确要求年内20%的市县公开“三公”经费预算,至XX年全省所有市县都要公开“三公”经费情况。

三、下一步打算

省财政厅将按照省委部署,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监管,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确保我省“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一是继续推进“三公”经费支出制度建设。完善“三公”经费管理的支出标准体系和支出管理规范,明确开支标准,从制度层面约束“三公”经费支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