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检验十篇

时间:2023-04-01 02:42:03

卫生检验

卫生检验篇1

近年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实验室陆续进行改造建设或重新建设,其中,有相当多的基层卫生检验实验室采取对原办公大楼或旧实验室进行改造的方案。这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减少工程量、节省费用、工期短的理想方案,但在现有的建筑基础设施条件下进行实验室改建,并符合特殊的卫生检验实验室专业要求、规范,使得实验室改建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改建所面临的特殊性和应变能力对实验室管理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卫生检验实验室改造、建设的综合性论著可供借鉴。本文结合本中心实验室改建工作实践,对基层卫生检验实验室改建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改造前卫生检验实验室的状况

1.1本实验室是七十年代后期建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又陆续进行了小修小改,实验室只有简单的工作分区、简易的基本工作台(混凝土台面,木框结构)、简陋的无菌间(角铁框玻璃结构)。本次改造,要将原实验室(不足400m2)和旧办公室改造建设为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临床检验室三大功能分区的综合卫生检验实验室,并达到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等资质认证、认可的要求。

1.2由于工作用房不足,精密仪器、普通仪器、专用仪器摆放无分区,甚至部分仪器设备堆放在实验室走道中。早期的实验室基本没有把网络、电话、监控、消防、门禁、喷淋等设施纳入设计方案中,各自独立,检修维护困难。

1.3水、电、气管线无规划,临时拉设为主,强、弱电没有分开。排气、排毒系统设计不合理,效果不好。空调系统出风口设置不合理,风口对着仪器设备,影响仪器正常工作。

1.4办公区与实验区交叉,样品库与试剂库没有严格分隔,工作流程不合理,安全设施不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改建卫生检验实验室的难点

2.1由于是利用办公室和旧实验室进行改造,改建时受到原有的建筑结构、布局的制约。

2.2检验人员一般是从事具体检验工作,没有实验室改造、建设的经验,视角较窄,无法形成科学、全面、合理的需求报告。

2.3可利用的国家卫生检验实验室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不完整,缺口较多。现有人员均没有实验室设计、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招标管理经验,很容易出现施工过程中增加、更改项目过多,超预算过多的情况。

3改建卫生检验实验室的工作思路

3.1需求分析是实验室改建前期工作的核心[2]。做好需求分析关系到实验室改建的最终结果,在需求分析时必须考虑改建的规模、规格和经济能力。要符合卫生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对卫生检测实验室必须的资质认证、认可的要求。

3.2实验室改建工作要因地制宜,讲求实用,量力而行,设计严谨,预算中要留有余地(在改建项目中,不可预见开支往往达到20%甚至更高)。改建工作必须考虑消防、环保、职业危害等特殊要求,提前做好申报。

3.3实验室改建的设计指导思想应考虑整体风格统一,突出重点和特色,美观得体,易于监控观察,易于安全管理。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职能要求的但改建时未能开展的,要进行论证,预留发展空间,要考虑日后维护和维修易于进行,使用的材料也应考虑日后的维护成本。

4做法

4.1组织专门机构成立实验室改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成员有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临床检验,财务、信息、水电维护、仪器维修等不同专业人员,下设实验室改建办公室,全面负责实验室改建的所有工作,该办公室是实验室改建工作的关键部门,我中心特选择一名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具有建筑学知识的卫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改建办公室主任。

4.2前期调研前期调研的核心是做好需求分析,其关系到实验室改建后能否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卫生检测实验室的需要。要向实验室使用者和相关人员通报实验室改建计划,建设目标,经费预算和筹措方案,改建规模、规格,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设想等。如何让大家提出需求,提出什么样的需求,如何让需求提出者提出既现实又有远见、既便于工作又符合技术规范的需求,是实验室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实验室改建办公室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各类实验室。既参观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室,又参观不同档次的专业实验室,还参观一些民营实验室。参观人员必须做好分工,明确观察内容,观察内容至少包括布局、结构、流程、使用材料、专用设备、实验室家具、排毒通风柜、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等。

4.3收集需求报告,进行需求分析根据我们的经验,做需求分析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⑴需求报告不仅向检验人员征集,还要向维护维修、后勤、供应、质量管理、卫生监测、信息工程等不同专业的人员征集,尽可能全面,只要有工作关联,都要征询到;⑵所有的需求报告均应以文字、图纸等书面形式提出来;⑶需求报告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归纳、总结;⑷各种需求,可能会出现不尽合理,不符合技术规范,不符合建筑结构要求等情况,所以汇总后的需求报告应组织检验人员讨论会、专家论证会和装修设计、水电安装、实验室家具、财务管理等各种专业人员咨询会的方式来确定取舍。

4.4根据实验室改建计划、目标、经费预算和论证后作出的综合需求分析报告,请专业设计公司做出初步的总体规划草图、各实验室功能布局草图、上下水、强弱电、灯光和各类气体管道布局草图、排毒通风柜、实验台、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等布局、选材草案等。

4.5组织使用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相关的维护、后勤、供应、质量管理、卫生监测、信息工程等人员反复讨论和修改草图草案,也可同时邀请上级专家参与论证。这是一个反复多次的过程,有的草图甚至反复修改了10多次。

4.6平面设计图的确定经反复修改后的平面设计图确定后,应由使用科室负责人和改建办公室负责人签字确认,送中心主任审查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定稿。由于卫生检验实验室涉及的技术规范、标准较多,结构复杂,除了设计图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份设计说明和参考标准规范目录为附件。

4.7整理完善改建方案后,拟定卫生检验实验室改建立项申请报告,向主管部门申报,办好有关的审批手续,并按程序进行采购招标,标书中一定要写清楚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对一些重要的材料和设备要有明确规定,以免在施工阶段引发争议,造成不应有的损失。#p#分页标题#e#

4.8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改建办公室主任同样起到重要的核心作用。一要严格把关,二要做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使用科室的及时沟通。由于实验室改建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阶段未考虑到的各种问题,尽量减少因四方协调不足而造成延误工期、大量增加变更项目等情况出现。

4.9试运行和验收实验室改造建设完成进入试运行时,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要及时收集并及时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通报,要求及时纠正或解决,否则不予通过验收。

5结果

通过连续几年的实验室改建,我中心卫生检验实验室使用面积增大到1100m2,硬件建设已达到地区的先进实验室水平,先后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计量认证资质认定(转版),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定”等认可认证。

6讨论

6.1利用办公室和旧实验室改建成新的卫生检验实验室,我们采用半岛式或靠边式实验台布置,首先解决实验室改建受到原有的建筑结构、布局的制约的困难。实验台半岛式或靠边布置不需设地沟、不穿楼板,可预留检修口,上下水、强弱电均便于安放。缺点是靠内墙一侧容易光线不足,要增加人工采光。

6.2实验室空间分隔我们采用综合式大、小空间结合的方式,室内间断采用玻璃等材料,使特殊用途和一般用途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空间灵活性,减少实验室内的空间压迫感,并很容易地对实验室工作情况进行观察。

6.3关于实验室设不设吊顶天花。装上吊顶天花可以屏蔽实验室顶部的管线,改善视觉。不装吊顶天花可以保证实验室的有效高度,比较容易适应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不同要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变化的需求,便于维护检修,减少工程造价。据我们参观掌握的资料和向国外同行了解的情况,最终我们决定实验室全部不装吊顶天花。实践证明,只要在实验室顶部管线排布的设计、施工中抓紧抓好,不会对实验室上空的美观造成太大的影响。

卫生检验篇2

银川市12家游泳场所的水质经检验合格率为84.22%,说明银川市12家游泳场所的水质卫生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各年的合格率来看,2011年的合格率相对较高达到了92.48%,最低的是2009年,合格率仅为78.46%。从各检验项目看,pH和大肠菌群的合格率较高,根据合格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pH、浑浊度、细菌总数、尿素和游离氯。

2011年游泳池水质经检验相对较高是因为近年来随着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力度不断加大,游泳场所的经营者进一步加强了游泳场所的管理,而作为游泳者自身也逐步提高了公共场所文明意识。

游离氯是反映游泳池水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池水消毒及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其含量过低,起不到杀菌和消毒作用,从而导致水中微生物指标超标,若过高,则会对人体皮肤及眼睛等产生刺激。从银川市12家游泳池5年来水质卫生各项指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游离氯的合格率相对最低,仅为88.71(%)。检验结果不合格主要是其含量低于国家标准,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未能按时或及时、足量投放含氯消毒剂,消毒工作缺乏技术规范,相关人员责任意识较淡薄。

尿素是反映池水受人体污染程度的指标,也是游泳池水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银川市12家游泳池水5年尿素的检验结果表明尿素的合格率为89.44%,仅次于游离氯是造成游泳池水卫生质量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游泳池水中尿素主要来源于游泳者排出的尿液,尿素合格率低说明游泳者存在不文明行为向池水中排尿所致。

卫生检验篇3

1健全的实验室质量保证程序

参加能力验证,通常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根据本实验室的经验,在这几年的能力验证考核中,建立以下质量保证体系程序是保证能力验证成功的关键。

1.1考前准备程序

在接到考核通知后,即召开实验室全员会议,作考前动员,明确详细的考核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分工,明确职责,根据考核项目的指标查阅相关标准分析方法等相关检测资料,作一次针对性的实验室人员理论培训。准备相关的仪器、试剂及其他辅助材料,确保仪器的良好状态,大型仪器要进行一次彻底维护,如原子吸收仪的燃烧头、石墨炉的清洁维护、气相色谱仪色谱柱的更换、老化、柱预试验等工作;辅助用品如仪器用气、样品前处理设施要保证达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试剂要按技术标准配制,标准品具有定值可溯源性并有国家颁发的许可证标识;实验用水及其他试剂的纯度均要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在正式考核前进行若干次全程空白试验。

1.2预试验程序

1.2.1模拟样品预试验在开启考核样品前,根据盲样的可知特性,配制相应的预试验样品,如水样、食品样或其他相对应的模拟样品,并利用实验室内的标准品来作模拟检测,旨在让检测人员熟悉与能力考核相关的检测方法,训练其操作技能。

1.2.2考核样品预试验根据说明书,在保证正式试验有足够量的前提下,取少量样品进行相应的样品处理,再进入相应的检测程序,旨在初步估计其待测成份的含量水平,为正式试验中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找到依据,同时还能掌握一些有关的干扰因素,并找到如何排除干扰的方法。无论是模拟样的预试验,还是考核样的预试验,都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室内质控的基础上,即都要进行空白试验、精密度试验、加标回收率试验。

1.3考核样品的正式试验程序

当预试验的开展达到完全成功时,方可进行正式试验,并在样品量许可的前提下开展多次重复试验,包括同一操作人员的重复试验以及不同操作人员间的重复试验。当然,通常情况下考核样品的量是很有限的,这就对整个检验过程中的各种影响结果的关键点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4数据处理及结果上报程序

汇总所有的结果数据,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取舍,统计技术是对能力验证实施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被广泛应用于能力验证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统计设计时,所选取的统计模式均基于测量结果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3]。严格按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考核样品的具体说明编制检验报告书并及时发出。

1.5考核总结程序

在检测报告发出的同时进行考核总结,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进行汇总,并保留记录,同时针对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纠,估计可能出现的偏离,为能力验证结果不被接受时作准备,以及时启动预防措施,寻找并纠正不符合项。

2分析PT汇总结果,找出成败原因

PT的汇总报告总结了所有参加实验室成绩的分布情况,定量PT报告包括同组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结果频率分布的描述。从这些信息中可以更准确、更可靠地确认适合自己实验室的实验方法、了解本实验室在同组实验室群体中的位置。如果本实验室的PT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那就意味着本实验室开展的常规检测可能存在结果的不可靠性,应立即寻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3]。从能力验证的结果中可以比较2个问题:①比较本实验室与使用同一方法的其他实验室的结果差异;②比较与使用不同方法的实验室的结果差异。这样可以提示室内质控难以发现的偏差或系统误差,这才是PT的真正意义所在。近几年来,本实验室在原子吸收法测定的项目考核上,均能保证在同组频率分布的中间部位,表明在这些项目上本实验室已俱备坚实的能力基础,包括仪器设备的基础以及人员技术的基础。而有些化学方法项目的结果虽然合格,但所处的频率分布位置并不很理想。从结果所处的位置分析其偏离的原因,启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预防措施,包括完整的校准和系统维护计划(即仪器设备、标准物的溯源性,标准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等)、室内质量控制措施、实验人员的能力和训练、结果的评价、计算和抄写等,对照以上几点逐一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影响结果的关键点。通过参加能力验证,不仅考验了实验室已有的检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实验室的能力建设,与日常检测任务相比,一个不够理想的能力验证结果,更能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如配备相应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以改进不适宜的检测方法,又如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人员的技术水平能与检验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3正确认识能力验证的作用,解决实验室存在问题

历年的经验表明,PT作为一个工具,通过它能评价实验室的分析能力,监控实验室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改进分析能力、实验方法和与其他实验室的可比性,教育和训练实验室工作人员,掌握日常检测工作的状态,发现问题并通过附加的培训和检测加以解决,同时为认证认可的外部评审提供了实验室能力的证据。通过参加能力验证最终能提高实验室的信誉度。

尽管很多实验室多次参加了PT,并取得较好的结果,但并不是都能充分利用PT解决存在的问题,那是因为许多实验室至今迷信PT成绩,认为只要PT成绩合格,就等于实验室的整体检验质量有了保证。其实PT也是有其缺陷的,因为它评价的可能不是实验室的正常检测水平而是它的最好水平,为了得到一个较好的PT成绩,实验室常常没有将PT样本按常规标本去做,而是选用最好的实验人员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要正确认识能力验证的作用,并将其结果和经验纳入常规检测工作,要象对待参加能力考核一样对待每次常规检测;相反没有取得合格的考核结果,则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对被考核项目的检测过程进行纠正,从而保证实验室能有可靠的检验结果。

4对PT组织者的建议

所有PT组织者都有责任为参评的实验室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主动与参加的实验室沟通与方案有关的所有信息。组织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统计分析、分组、总结报告,并将结果利用英特网及时反馈相关实验室。这样会有效地加强PT在实验室教育和改进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

5PT对于新时期卫生检验实验室的意义

近年来,卫生检验实验室都要通过法定的计量认证或自愿参加的国家实验室认可。而PT对于能否顺利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直接展示实验室的技术能力;有效地补充和支持评审员的评审工作;证实实验室对于程序、方法和其他过程的有效控制,提高实验室的可信度,获取商业利益,为实验室提供有效的外部质量控制;改善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实验室技术能力。就PT考核的过程而言,它提供了对检验人员进行技能训练的机会,丰富了检验人员的经验,不仅保证了向社会提供公正检测数据,而且保证了卫生监督执法数据的准确性,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PT和室内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稳定性、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从过去的惯性来看,PT似乎是被动的、外在的,但随着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以及实验室要参加认证认可的必然趋势,建议实验室更多地采用这种形式的质量控制,包括国内先进实验室或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PT,它更能体现实验室的自我管理水平,通过这种外部工具来促进卫生检验实验室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使卫生检验工作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更好地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4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与管理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86-102.

卫生检验篇4

1.1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实验教学的师资无论是从职称、人数、还是学历上与理论教学师资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意识较弱,在职称评定方面存在一定劣势,晋升难度较大,接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较少,因此,造成高学历的人才不愿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目前,就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以中老年为主,年轻实验人员很少,出现断层现象,实验技术队伍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亟待优化。

1.2实验技术人员自身定位不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上学校对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才招聘方面相对教学岗位的教师,要求也较低,一些实验技术岗位人员就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仪器、试剂的采购员和保管员,工作的任务只负责上课之前准备好实验用品和实验仪器,认为预实验和学生实验课过程都是带课老师的事情,也很少进行集体备课。结果造成上课和实验准备工作完全脱节,准备的玻璃器皿不合适,配制的储备试剂不合格或上课之前一些仪器配套不完善等事情时有发生,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1.3实验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相对较差正是由于学校或学院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任务、内涵、功能定位不明确,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较低,高学历人才较少,教学和科研任务主要由教学岗教师承担,一些实验技术人员往往忽视科研工作,科研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自身和学科的发展。同时,也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很少参与科研工作,对于一些科研用大型仪器和进口仪器的实验操作和技术参数了解很少,带课教师也很难对每种仪器都非常熟悉,使得实验仪器很难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教学作用,有些新进先进仪器长期闲置,无形之中造成实验室资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实验技术人员只负责实验室开门、关门,仪器的开机、关机,即使仪器出现很小的问题,也束手无策,需请厂家提供服务,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经费支出。

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2.1强化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和专家充实实验队伍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水平高低,将决定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也有很大的影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需要有效的激励政策导向和优秀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的引导。学校应加强激励机制,实验岗人才招聘采用和教学岗相同的标准,职称评定和奖励绩效方面,同样采取与教师相同标准的评定方法,打消他们的顾虑,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完成学校科研任务的重要参与者和完成者。同时,制定引进人才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引导实验团队,对不同层次和特长的实验人员分别进行业务培训,做到每个实验室和每个大型仪器有专人负责,这样既能保证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又可以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还可以通过学习和业务培训,促进实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2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高等学校应从领导层面正确认识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不仅应参与实验教学,还应参与科研和管理工作,实验室以及实验仪器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都依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实验技术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也不会顺利开展。因此,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仪器和掌握新技术。

2.3规范实验教学制度,保障实验教学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实验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有些内容相互交叉,如果不同科目教师之间、实验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实验安排有时会存在重复或遗漏现象。因此,制定适当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教学高效进行是很有必要的。如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和共同参与制定预实验制度,实验技术人员与带课教师共同备课,同时进行预实验,通过与带课教师的讨论,不仅可以发现自己在准备实验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准备工作,而且在不同教师之间还可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优化实验课程。定期举行或参与师生座谈会,认真讨论和听取带课教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一些好的建议在以后工作中进行改进,以便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4规范实验室管理方法卫生检验与检疫实验室涉及多种分析仪器和实验试剂,造成实验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只有合理规范的管理方法,才能节约时间、事半功倍、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技术人员要健全低值易耗品帐册,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购买损坏记录、安全防护及危险品管理等制度,同时制作、完善教学辅助文案,保证实验室和大型仪器正常顺利运转和实验课前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建立每个仪器档案册、仪器使用记录册,仪器配件和配套装置使用册等文案,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对特定的实验室和大型仪器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安全卫生管理与日常维修,有利于创造安全、清洁的实验科研环境;对于条件具备的实验室,建立开放性对外服务项目,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这样既可以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增加收入,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水平和仪器的维护提供经费支持,从而可形成良性循环。

2.5开展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第二课堂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开放第二课堂的实验室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科研的平台和加强师生间联系的纽带。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试验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和科研水平方面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教学相长,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开展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和充足的实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最大限度地为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展示实验技术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岗位优势。

卫生检验篇5

实验室工作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健康相关产品质量检测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常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0年10月在原卫生防疫站、地方站的基础上成立。中心结合实际,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列为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首次通过计量认证,2008年通过复评。现将中心质量体系建设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1主要做法

1.1领导重视,亲自参与

一是明确方向,策划未来。确定本中心的质量方针为“诚信、公正、准确、及时”,并为此提供所需的资源。二是激励员工,营造环境。最高管理者亲自倡导并建立“科室周一例会制度”,使员工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就管理体系有效性事宜进行沟通,积极创造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双赢”的局面。

1.2明确分工,全员参与

质量管理不仅需要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全中心人员的积极参与[1]。2008年,中心为加强计量认证工作,从办公室职能中剥离部分职能,组建质量管理科,通过它来组织协调各科室参与到体系的建设中。我们建立了质量管理的组织构架,任命了关键岗位人员如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设备管理员、样品受理员、质量监督员等15人,赋予他们相应的责任和权力。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文),结合中心实际情况,确定了管理体系的“质量职能分配表”,要求各科室及全体人员认真履行各自所承担的职责。将计量认证有关要求列入年终工作考核内容,确保质量目标、方针在各相关科室得到落实。

1.3建立并完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2002年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可/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质技监认函[2000]046号)的要求,建立并实施了适用于本中心的第1版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文)的要求,对第1版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订,于2007年5月实施第2版质量管理体系。目前体系文件包括第2版质量手册、39个程序文件、20多份作业指导书和100多种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将质量保证的各项措施写入到从业务受理到检测报告输出各个环节的体系文件中,为体系运行提供执行依据。

1.4样品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中心设有专门的样品受理室,由专业人员对检测样品进行统一管理,对来自客户直接送检样品、监督抽检样品以及中心内部相关科室采集样品,均办理受理手续,负责与客户签订检测合同。对样品进行编号,贴上唯一性标识,及时传递至实验室。对需要留存的样品作好登记,分类存放,标签标注清晰,当送检单位对检测结果有疑义时,做为第三方检测的依据,保证该检测样品的重现性。检测样品进入实验室后,由实验室负责人对样品在制备、检测、传递过程中加以控制,避免受到非检测性损坏并防止丢失。在检测过程中,按照样品的检测状态分区摆方整齐,并在样品标识上注明“在检”“未检”“已检合格”、“已检不合格”,如果检测合同上有要求的,应将样品及时交样品管理员。在检测样品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当中,同时做好日常监督记录。监督记录中不仅要记录日常工作中的符合性结果,还要记录出现的各种差错,同时提出纠正措施,并加以改进。样品在中心流转过程中,每一环节接受样品的人员,都应认真核对样品与检测合同,发现描述有偏差,立即与上一级传递着联系,要求纠正,情况严重,可拒收样品,直至完全符合为止。

1.5规范管理检验报告

1.5.1检测报告不仅代表实验室的公正性和技术能力,还是检测质量规范性管理结果的技术文件。中心专门制定了检测报告管理程序,对报告的编制、修改、审核、签发、发放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明确了各科室的交接程序。中心采取三级审核制,严格依据规定,客观、公正的出具每一份检验报告。规定检验人员必须对所报出的数据负责,复核人员必须对检测人员的原始记录复核,审核人员对检测内容与“样品流转卡”所示内容是否相一致,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底稿)上个项目是否填写清楚,格式是否规范,结论正确与否,采用的检验依据是否准确等,授权签字人对报告进行全面审核,检查有无逻辑错误,审核评价结论是否恰当。复核、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层层把关,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1.5.2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投入1.0万元开发了检测报告管理系统,添置了电脑、复印机等设备,样品送检及数据的传送实现自动化流转和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1.6改善环境条件,增加软硬件的投入

1.6.1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包括人和物两方面。人的环境是指管理层应给大家创造一个稳定、有安全感和积极向上的环境,而物的环境则包括温度、湿度、无菌、电磁干扰、辐射、振动、噪音等。2002年,中心实验室全部搬入新建业务大楼,整个大楼面积3040.5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130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2.8%。严格区分实验区域和非实验区域,将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排放的实验室置于楼宇上部,以生物安全为核心,合理布局,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

1.6.2仪器装备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实现检验的基本保证。近年来,中心加大了硬件的投入,更新或增添实验日常急需设备,如原子吸收仪、纯水器、微波消解仪、浊度仪、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中心质量管理部门根据仪器检定周期表及时组织或通知送检,严查仪器使用、维护记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7加强检测人员能力建设

1.7.1培训是加强人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心每年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如专家讲课、知识竞赛、内部学习、自学等),加强员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全体人员进行质量体系文件宣贯,了解质量目标方针和相关要求;派出骨干参加内审员培训班;对实验人员加强生物安全检测安全操作、消毒、化学安全、防护救护知识的培训。

1.7.2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积极开展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每年都制定技术核查计划,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质控工作。此外,还通过留样再测、设备期间核查、空白试验、平行双样测定和加标回收率等技术核查方法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工作。

1.8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我们除了对员工加强教育,提高服务意识外,一方面采取或现场征求意见的方式,了解客户对检测质量方面的评价和意见以及对今后在检测方面的需求。在工作中努力确保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在整个实验室中得到沟通和实现甚至超越。另一方面,我们规范投诉处理的流程,明确投诉渠道,落实首问责任制。把投诉处理中实际操作的问题理顺并传达到每个员工。几年来在检测方面未发生重大的客户投诉事件,客户满意率都在98%以上。#p#分页标题#e#

1.9加强质量监督,健全质量监督网

1.9.1加强日常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在与检测有关的业务科室都设立了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检测工作的日常质量监督,及时纠正不符合工作。强调质量监督的重点应放在检测流程的关键环节,规范监督记录格式,质管科每季度收集分析质量监督报告,并向中心领导汇报。

1.9.2认真做好内审和管理评审由于对准则理解不到位,质量管理体系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内审、管理评审是对体系运行的复合型、适宜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我们每年坚持至少1次内审、12个月1次管理评审的制度。

2效果

2.1实验室管理水平、人员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强中心确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目标,各项管理措施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促进了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实验室管理的目标意识进一步加强。

2.2实验室能力得到提高中心采用在职自学、函授和短期培训等方法进行人才培养,使检测人员能及时适应现代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检验能力和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根据卫生部绩效评估指标,中心A类项目开展102项,开展率为86.4%,B类项目开展10项,开展率为16.4%,浙江省新增项目开展26项,开展率为86.7%,基本达到了要求。

2.3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提高的过程,质量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项质量活动可能会发生偏离,中心通过管理评审、内外部的审核、实验室之间的验证比对等多种方法的校核,进行质量控制,对发现的不合格项进行判定并提出纠正要求,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对其实施跟踪检查验收,从而保证了中心质量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体会

3.1实验室存在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准确可靠公正的检测数据,卫生检测实验室进行计量认证是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主动寻求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活动。通过计量认证有助于政府、社会更加信任我们提供的检测数据,同时我们认为卫生检测实验室的发展必须与民生问题紧密相连。比如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定期向政府社会提供监测数据,发挥食品安全预警作用。通过质量管理促发展,提高中心在所在区域群众中的影响力和信任度。

卫生检验篇6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政府对卫生经费的投入已经大幅度增加,到2006年时,国家投入的整个卫生经费为1778.9亿元,这一数据约是1980年51.9亿元的34倍多。我国的卫生检验费用是包含在整个卫生经费之中的,随着卫生经费的大幅度提升,卫生检验的费用也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08年末,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县域的卫生检验机构全覆盖,整个卫生检验行业的从业人员大概有10万人左右。

1基层卫生检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财政费用支持,卫生检验工作职能有待加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我国各级卫生机构都属于公共财政部门,都会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卫生检验机构从财政全拨款机构转变为“国家财政投入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机构。全国地方财政中县一级财政大部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拨付给卫生检验机构这类有收费能力的机构的经费会相应降低,各级基层卫生检验机构就必须为了生存而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有偿收费项目,尽量降低一些无偿的疾病预防工作[1]。整个卫生检验机构的工作重心出现偏差,虽然提高了有偿服务工作的比例,使得整个卫生检验机构的生存危机得到了缓解,但社会上的反对意见也日益增多,不利于卫生检验机构的长远发展。

1.2人员结构不合理,总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卫生检验机构往往地处县城地区,从业人员的待遇不高;再加上近几年我国医疗机构处于大发展阶段,大中城市对于医疗卫生人员的需求加大,为了竞争人才,大中城市的医疗机构往往给出的待遇条件高,使得很多医疗卫生人员流入大中城市医院;医学院的毕业生选择就业时,都不愿意从事卫生检验工作,所以卫生检验机构不能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2]。上述原因导致在我国卫生检验行业,特别是处于基层的卫生检验机构往往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这就造成了基层卫生检验机构中,人员年龄结构出现“老的老,小的小”这种两极化现象。全国县及县以下的卫生检验机构有1/3能维持运转,1/3处于半停滞状态,还有1/3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3设备不足,工作条件有待改善最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于基层卫生检验机构的投资力度,也投入了一些资金去购买相应的设备,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基层单位较多,不能有效地在短期内满足全部基层机构对于设备更新的需求。很多基层卫生检验机构仍然在使用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设备,由于设备的老化,很多卫生检验项目不能进行,特别是在应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难以应对[3]。还有很多卫生检验机构的办公条件差,办公房都处于危房状态,使得从业人员的工作情绪不稳定,也很难安心进行业务的学习和提高。

1.4整体管理不到位,需要加强现阶段卫生检验工作已经逐步纳入疾控中心的工作中,新的疾控中心管理体制仍然处于摸索和整合中。旧的管理模式没有完全放弃,新的管理模式仍在建立,各级疾控管理机构仍处于磨合阶段,难免会出现行政机构臃肿、专业人员不足、整体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整个管理体制的加强[4]。

2改善基层卫生检验工作的相关建议

2.1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重视疾病预防工作整个卫生检验和疾控工作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非典”“、禽流感”和“甲流”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事件,让大家感觉到现代社会中,人员流动频繁,无形中加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地基层政府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加大对本区域的卫生检验和疾控工作力度,采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促进地区的卫生疾控工作长远发展的补偿机制,让基层卫生检验机构再回归疾病防控主业。

2.2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加大整体业务培训力度要想使得卫生检验工作效果提高,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想使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就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这样才能保证人员的稳定,留得住人才,从而保障基层卫生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水平提高。

卫生检验篇7

关键词:基层兽医卫生;检验;监督

中图分类号:S85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79-02

1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的发展与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医工作显得日益重要。目前我国兽医的科技含量在提高,相关的基础设施与兽医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兽医卫生检验工作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兽医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基层基本建立起了畜禽疾病防治体系,菌苗和疫苗被成功研制出来,并获得推广应用,有效预防了畜禽传染病的流行。有条件的基层单位还建立了兽医服务中心和兽医化验室,使得畜禽疫病的防检工作得到有效保证,促进了畜禽业的发展,有利于畜禽业实现集约化经营。

兽医卫生检验工作对于百姓食品安全十分重要,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包括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这些营养素许多来源于动物性食品。人们食用动物性食品,既能得到必要的营养补充,又能得到美味享受。而兽医卫生检验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与安全。所以,如何加强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2基层兽医卫生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由于兽医卫生检验工作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较差,农村基层畜禽疫情十分复杂。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日益繁荣,畜牧业产品也参与市场流通,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目前兽医卫生检验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畜禽单位及人员缺乏法制观念。一些单位和人员以经营畜牧业产品牟取暴利为目的,做出大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之事。甚至一些不法之徒倒卖法律明文严禁出售的含有囊虫病的猪肉,造成囊虫和绦虫等病害的流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十分严重的威胁。

(2)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从目前基层兽医卫生监督人员的配备及人员的素质来看,都无法满足畜牧业开展执法活动的需要。农村基层兽医卫生检验工作差距更大,通常一个乡镇也仅配备2~3名兽医检疫人员,在集市的卫生检疫与管理漏洞较多。而且农村普遍采取的是分散式的畜禽屠宰和加工,这种落后方式也为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3)检验技术和检验方法落后。兽医卫生检验工作包括了十分广泛的内容,如畜禽屠宰前后的检疫、畜禽产品及其制品的卫生检验、水产品卫生检验等。这些工作都关系到人民的食品安全与健康。而我国由于地域十分辽阔,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具有技术先进的检疫检验技术,而广大农村地区的检疫检验技术却十分落后,有的仅凭肉眼观察来进行检验,体温遥测设备、色谱分析仪等新设备和新技术在农村还远未普及,检验中的误诊现象经常出现。

3加强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的有效对策

(1)提高对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的认识。地方领导干部首先应对兽医卫生监督检验工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提高认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后,食品产业的经营与执法已经与国际惯例接轨,百姓对“安全肉”和“绿色食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国内外畜牧产品市场都建立了准入制,兽医卫生监督检验工作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畜牧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强化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依据我国制定的《动物防疫法》和地方法律法规,强化动物防疫工作,对定点屠宰和兽药销售等市场建立严格的监督控制体系,依照法律法规对无证经营,有意逃避检疫等各种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维护法律的权威。

(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虽然制定了《动物防疫法》,但还缺乏相关实施细则,只有完善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基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工作才可依法开展。

(4)完善相关检测检验系统。修改和完善安全性卫生评价标准,确保对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和新食品资源做出科学合理评价。各级人大和政府都应参与到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审议当中,以尽早建立起一套简便、实用、规范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为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持,让百姓真正吃上放心肉、放心蛋,喝上放心奶。

卫生检验篇8

改善实践条件硬件

因实验设备仪器及场所和消耗性实验经费问题,很多高校肆意缩减实践学时与实验项目;或者随意减少样本,采用大批分组的形式教学以降低教学成本,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理想。实验设备仪器及场所和消耗性实验经费必须由校方首先解决,为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提供必要保障。尤其计量器具和仪器设备的管理,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所有精密量具需要定期计量单位检定,不合格调整修复,无法修复及时淘汰更新。另外,药品药剂的存放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诸如避光、通风、防火及温度、湿度问题;危险性药品在教学中存在领取随意、使用过程监督力度不够的现象,有社会安全隐患。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劳保防护用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重复使用等现象。

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1授课模式

传统实验课授课模式一般为实验步骤与要求提前抄写在黑板上,教师演示,然后学生分组操作。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步骤与要求不必要程序性的写在黑板上。应该完善课程建设,将课程以及专业的实验指导书整理成册发给学生,以便学生预习、实验指导、课后复习。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配以多媒体教学,发挥图片和录像的生动、形象作用。注重对图片、录像的积累,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可以考虑实验室开放。特定的实验项目,可以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技能。在实验准备中,常由教师完成,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预备实验和实验准备工作中,有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往往与交叉学科有重复地方,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脱节。在教学中,应该合理整合教材。并将实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作为生动、新鲜的教学案例,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并取样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设计为综合运用性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优化

第一,除传统的授课外,可增设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可利用学校的食堂作为教室与案例。测定油米肉类等营养成分,测定食品安全质量。能够丰富学生课堂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监督了食堂食品卫生情况,增强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

第三,与企业加强合作,利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案例开展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与就业的机会。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科研工作于教学工作相结合。第五,加强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外在食品卫生检验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国外先进设备、检测方法的教学,使教育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第六,加强国内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各高校相关专业之间应该互相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卫生检验篇9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体现了该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设置卫生检验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卫生检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促进卫生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为进一步调整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于2008年6月对我院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普查的形式对我院2008届卫生检验92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90.2%。

1.2方法

根据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自行设计课程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实践实习两个部分。

1.3统计处理数据采用Excel录入,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专业课程的设置

由表1可见: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在学时数和理论实验比例上均比较适中,但在必修课程中有近30%的学生认为应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在限选课程的设置中虽然有86.3%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预防医学课程,但有超过40%的学生认为要压缩《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学时,有70.8%建议增加临床课程的学时数;在任选课程中有4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微量元素与健康》、《化妆品检验》、《分子毒理学》等专业扩展课程的学时数。同时调查中还显示有64.1%的学生认为必修课太多,专业选修课程太少,应该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选修课的范围;有76.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应该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更为合理,以延长毕业实践实习的时间。

2.2专业实践实习

由表2可见,48.5%的学生认为应该延长临床检验实习时间,有61.1%的学生认为应该延长卫生检验实习的时间,有53.8%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专题实习时间不足。同时调查中有47.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掌握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在医院或疾病控制中心的实习工作。

3讨论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1]。毕业生通过专业实习、硕士研究生升学考试、就业面试等一系列事件,能够根据大学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及就业升学的需要,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设置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调查显示在专业课程学时的设置中,有近30%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的比例,尤其表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卫生检验是一门动手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为此在教学计划中要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实验课时的比例。

卫生检验篇1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华大学积极探索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部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多项奖励,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该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1确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高等学校卫生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仍或多或少存在“三重三轻”(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提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传承,轻创新)问题,专业课程体系仍基本沿袭“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社会对高级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1],现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2~4],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是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三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是以丰沛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保障。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和前提,创新精神丰富了人才素质的内涵,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十分有效而重要的载体和切入点,素质教育也正是通过渗透在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各个不同教育环节才能得到落实。综上所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融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于一体,有利于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潜质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预防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对卫生检验人才的要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精神,南华大学凝练了“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强化创新、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甘于奉献”的创新性应用型卫生检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规格,即具有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牢固掌握卫生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公共卫生事业、国防和核工业(“三个面向”)发展需要,胜任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卫生检验、卫生监督、辐射防护和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构建了“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融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于一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精心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蓝图,是控制培养规格、保证培养质量、指导培养过程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由于国家尚未形成明确的办学引导机制,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不清等原因,导致了高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和个性。根据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贯彻“三位一体”原则,找准“切入点”。我国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在专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导致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首先是在教学内容上的相互分离,继而导致在教育模式上的严重失衡。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其心智和潜能是否得到开发,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形成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人文素质教育”[3]。创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来源于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来源于孜孜不倦、求新求真的科学精神,依赖于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可见,创业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和前提[5]。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强调专业教育,还要期望通过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个性得到比较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渗透”原则。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必须与专业教育整合,可通过增设人文素质、创业学课程的形式进行,更重要的是在原专业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和创业思想。专业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渗透”,不能本末倒置。三要贯彻“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要体现培养目标中关于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发展。四是遵循“三减三强化一优化”的原则。即减少必修课比重,强化学生个性发展;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原则,南华大学对卫生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首先,对理论课程进行扩充和整合,构建一个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协调有序的理论教学体系,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素质拓展与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等四大课程模块。通过课程体系重构,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其次,构建了“一体化,多模块,五年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卫生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一体化是指将卫生检验专业多门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重新整合成“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卫生检验实验方法与技能》作为卫生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已独立开设。多模块指实验课、专业见习与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形式。新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融合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之中,延伸到实验课程之外,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第三,依据“三位一体”的要求,我们还构建了一个素质拓展体系,包括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等课程模块教学形式。同时,增设创业学课程,集中介绍有关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让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注重就业创业育人才。#p#分页标题#e#

3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