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21:3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1

一、概念界定

“素质教育”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上是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997年出版的《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第一次收入“素质教育”辞条,界定其为“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决定实行的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全面发展”涵盖人的“身”与“心”的发展,具体而言包含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等方面。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五个方面,即所谓“身”与“心”的全面发展教育。

二、特点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构建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属于理论导向的层面,重点是反思我们现行的单一性教育目标,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二是对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包括课程知识体系与结构、课程实践、课程功能等多个方面,目标是大学生的“身”、“心”综合发展;三是对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涉及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式、评估的标准等方面,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探索素质教育外在环境体系,即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的建设。后三个体系从属于实践层面。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从微观角度讲,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身体和心理教育、文化教育、业务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五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综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学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1.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就宏观层面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分类而言,前述四个体系的研究都有涉及。刘家贵、苏德银的《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确立的理论依据》,论述其理论依据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规律、教育目的论等方面。卢铁光、刘大勇、宋玲《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农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及特点,提出改革和优化农科大学生课程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张志华的《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一文,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考评体系为研究对象,多方面论述了考评体系构建的意义、依据、原则以及考核评估的方法,并进一步勾勒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核评估体系的框架图。王瑛、谭宜忠的《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指出素质教育需要借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互补的多维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文章对高校社团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学校、社团两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就学科大分类而言,人文科学方面、自然科学方面的素质教育体系都有所研究。如张子林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探究》,对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林丽娅的《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兼谈大学音乐疗法课程体系的构建》,阐述了音乐疗法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大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探讨了大学音乐疗法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王世和的《大学生优秀体育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一文围绕体育素质教育,认为大学生优秀体育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组成主要有体育道德素质、体育人文素质、体育业务素质、体育创新素质等。

2.专业性较强,有明确的指向对象,趋向实践性。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明确,体系复杂而庞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受教育对象,相应的素质教育体系也不尽相同。如尚鹤睿的《医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设计》,对医科大学生的素质从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及思想――道德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医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体系。郭明友的《论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建》,围绕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随着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而被迅速边缘化,应不断加强和提高,需要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建。钟采桑的《构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则探讨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从思想、课程、活动、环境、制度、阵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突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王文礼的《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根据陕西理工学院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指出地方院校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构建文理渗透、覆盖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面向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人文科学基础”课,面向文史哲专业学生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

单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而言,这类研究涉及内容广泛,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成果众多。如张岂之先生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15年的两点感受》,阐明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提出大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诸如德育、专业课等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关系。王丽平的《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逻辑》论文对中国大学进行了反思,指出文化素质教育是要保持大学逻辑、回归大学本身的大学改革。付卓荦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探讨了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如权力结构失衡、管理模式单一、行政化管理突出等问题,阐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架构要适应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开展的特点。罗吉平的《粤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比较》则比较当前粤港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与尚需改进的环节。陆艳清的《十年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对近十年来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做了扼要的梳理,概括出相关研究论著主要涉及的内容,并指出这一研究领域的薄弱地带及今后研究的发展空间。

3.相关领域缺乏整合,新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宏观层面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中,以对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对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为重点,视角广阔,但疏于对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素质教育外在环境体系的考察。如郭明友《论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建》、卢铁光等《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等文,结合不同的受教育对象研究了多种课程体系改革。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李航《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等文章,根据专业特点研究了不同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一类论著很多,相较之下,对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素质教育外在环境、校园文化一类的研究文章寥寥数篇,有待深化扩展。

微观层面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偏重于对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究,其中又偏于理论内涵、意义、原则等阐述,对文化素质教育过程本身,以至有效实践等问题关注不够;身体心理教育及其体系、创新教育及其体系等方面研究成果有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响应国家的政策法令号召,提高全民素质所需,所以有较多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成果;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本身即为一项艰巨而庞杂的社会活动,难免有疏漏之处。

三、小结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2

论文摘要:就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人文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 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 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于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难以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强调并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本提出的现代人才素质要求中,将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放在了第一位。韩国在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养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 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4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 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 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 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意识最为丰富和复杂。体育竞赛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培养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最佳时机。以往学校的体育竞赛受“选手体育”的影响较大,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多是有特长的学生,而大多数无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运动竞赛之外,最多也只是充当一个观众。学校体育竞赛应是全体学生的竞赛,应通过组织“拉拉队”、服务保障队等方式,将全体学生都吸引到体育竞赛之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功能。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12—0135—03

[作者简介]历叶红(1979—),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5〕李尚胥.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74-175.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全民健身计划,地位

 

1.前言

由于我国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由于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影响。导致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中小学把体育课当成副科,甚至有些学校到期末复习阶段就停止上体育课,“让”出时间给其他科目。受中小学这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他们轻视体育课,不喜欢体育锻炼,大多数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终身体育意识淡薄,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最终会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所以笔者通过谈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以此提高高校体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2.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来,《纲要》中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高校体育能够为大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终身体育运动提供良好的知识准备,这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必不可少的条件。

2.1高校体育对学生自身健康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影响地位

毛泽东同志在他所写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时代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一些先天发育不良的弊端修正过来,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相反如果不注意体育锻炼,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身体,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祖国未来现代化的建设。大学体育应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体育课,应该把如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向学生讲授健身知识,教导学生掌握技能技巧,提高身体素质。指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如肥胖、视力不良、心血管疾病、失眠等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状况。所以无论从长远角度还是近处着想都需要高校体育要抓好,抓准。高校体育具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为学生身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职能和义务。

高校体育除了正常教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逐渐提高每一名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免费论文参考网。

2.2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当今,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素质的人才应是体魄强壮、身体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石,没有良好的身体就不可能胜任大强度的工作任务。高校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高校体育还渗透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

我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提倡的素质是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视关于学生“做人”的教育理念,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尤其是在现今社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高校体育已经过去单纯的强身健体和单纯的传受技术动作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高校教师都能脚踏实地的执行这个政策,那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多出许多杰出人才,这就从实质上体现了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3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中,建设和谐社会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大家常说大学校园是半个社会,他不再是初级教育阶段的三点一线。免费论文参考网。从你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以此造成精神压力很大,高校体育可以使大学生不再有升学及考试的压力,他们可以放松自己的紧张细胞参与运动,尤其是集体运动项目可以起到调节人的情绪、增强同学间友情的效果。运动体育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团结进取精神,养成良好自尊自信的习惯,所以说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中,建设和谐社会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3结束语: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全面奏响了“和谐”的主旋律,愿全民健身计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全社会都会带来“和谐”。让全民健身与素质教育及奥运同行;让华夏儿女都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高素质的品质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

[2]胡娜.试论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3]平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J]. 中国体育报 , 2006,(11).

[4]朱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

[5]袁南宁.试论终身体育教育的教育学基础及其发展趋势[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06).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5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效果甚至教育本身,本文结合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独立学院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独特素质,并提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的途径。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6

关键词 高中学生 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前言

近些年来,学生体质健康呈现逐渐下降的状态,本文通过对颍上一中高中全体在校学生的体育测试数据的分析,比较研究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同时全面、仔细、具体的掌握我校高中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探讨其身体的发育规律,为未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学校提供信息和参考,让家庭、学校、社会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颍上一中2015年参加身体素质测试的全体高中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章10篇,对文章进行了认真研读,从而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2.测验法

测试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数据分析以年级为单位。按照2015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测验评分。[1]

3.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测验数据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50米测试成绩比较

从50M跑成绩测验结果比较来看,三个年级的优秀率呈上升趋势,高一年级男女生平均优秀率为11.9,高二年级男女生平均优秀率为10.45,高三年级男女生平均优秀率为15.15。不及格率中,高一年级男女平均不及格率为11.7,高二年级男女生平均不及格率为30.52,下降幅度最大说明高二年级的整体速度素质最差,说明女生身体素质下降最为严重。

(二)耐力素质数据比较

分析得高三的测试优秀率最低,特别是高三女生的耐力素质,这反映出高中女生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表2)。

(三)爆发力素质比较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成绩测验结果比较来看,高中阶段,高一男女平均优秀率为7.15,高二年级平均优秀率为11.15,高三年级平均优秀率为11.5,优秀率呈上升趋势,成绩的不及格率也起伏不大。但是在成绩为良好的学生中,高一年级平均率为44.7,高二年级28.65,高三年级14.4,呈下降趋势。成绩为及格的平均率为:高一29.35,高二50.7,高三67.4,呈上升趋势,说明大批学生的柔韧性素质由良好下降为及格,高中学生的柔韧素质是:整体下降的发展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考体育测试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较大。

2.学习和生活压力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影响。

3.体育课课时少、学时短,体育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4.学校由于安全问题将体育课活动大打折扣。

5.我省现行高考制度,对于体育成绩方面要求的匮乏。

(二)建议

1.应该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增加课时

安徽省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核心仍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相比较低,学校的体育工作得不到重视,体育课得不到充裕的时间去进行,应落实增加体育课时。

2.学校应强化素质教育的意识

落后的应试教育必将被先进的建议模式淘汰,现代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全方面培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健康高效的学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保证学生们每天都得到适量的体育活动锻炼。

参考文献:

[1] 佚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7

关键词 城市化 公民素质 缺位 提升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Absenc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Citizen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NIE Chenxiang, YANG Wei

(Shunde Polytechnic, Foshan, Guangdong 528300)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citizens is a city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how, but also reflect a degree of ethnic civilization. As the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though the quality of our citizens is gradually improving,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itizens in terms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meaning,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government, pay attention to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media and other aspects of regul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citizens; absence; improvement

1 城市化和公民素质

“公民”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的奴隶制国家。我国法律规定,中国公民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凡是依法取得中国国籍的人,不分民族、性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素质,从广义上来看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其中有些是先天性的素质,有些是后天的”。从狭义上来看,公民素质又包括公民道德素质、政治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模也大幅度扩张。城市发展有着一整套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量化指标体系,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全国的重要影响力。然而,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城市问题的凸显,城市市民的现代公民素质之于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要,它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品位的公民素养,公民素养既是基础,又是形象和资源,是城市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因此,城市化需要对城市的主体――公民及其素质给予充分的重视。

2 我国公民素质存在的缺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走进了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看到与经济相辅相成的公民素质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总体来说,还存在一些缺位。

(1)道德素质的缺位: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人们收入分配及社会地位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越来越多的道德事件被推上与舆论的风口浪尖 。社会各领域的恶性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幸好,我国公民普遍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具体到社会生活中的细节上,我国公民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①知行不一:我国公民从小就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公民对什么是道德、善、恶的概念对答如流。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将正确的道德理论与自己的具体行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公园里,随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破坏环境;在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不肯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播推广、发扬光大,我国公民在身体力行方面还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加强。我国公民应当“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仅要把对思想道德的理论铭记于心,而且更要表现在行动上,实现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②道德为利益让路:在利益的魔力之下,我国公民有时无法保持坚强的道德意志,而做出有悖于道德规范的行为。“市场经济在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也受到市场经济中物质利益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原来建立的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道德伦理,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公平正义、规范诚信等道德与伦理建设滞后。特别是当失信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要大于由此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时,更促使市场主体做出逆向选择,完全背离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例如,2009 年H1N1事件,很多醋商借此炒作,说该病需要用食用醋来预防和治疗,一时间,市场上的食用醋供不应求,很多贩卖食用醋的小商小贩囤积大量食用醋,哄抬物价。因此,我国公民须不断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抵挡住利益的诱惑。

(2)法律素质的缺位:我国公民已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绝大多数公民能做到认真学法,遵守社会规范,只是在有些方面缺乏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有时候无法有效行使合法权利,面对巨大利益诱惑的时候,很难把握住自己,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区公民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①缺乏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我国数千年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着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缺乏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很多公民总是认为自己就只是一个小老百姓,当官的、有权力的人无论让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无论怎样欺压都忍受着,而很少会有人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公平,是否可以考虑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抗那些不公平的待遇。可见,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我国公民封建的、畏惧王权的意识和严重的奴才意识,不断宣扬和贯彻实施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法律规范,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②缺乏积极行使自身政治权利的意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臣民文化、顺民心理根深蒂固,民主参与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维权意识差以及潜规则盛行的不良社会氛围,是造成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例如,部分人面对政治问题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很多人对政治的关注仅表现为 “听听”,对政治敏感问题,很多人缄口不语,“不谈国事”,很多人缺乏参政意识,无法有效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目前,很多公民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例如,在对待投票选举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公民的态度是选择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随便选择,应付了事。部分公民认为 “选举”就是走过场,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认为,那么公民选举只是虚设,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了,更是亵渎了法律赋予给公民的神圣权利,这样的危害是极大的。

(3)科学文化素质的缺位: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还存在不足。①我国的科普资源相对较少:公民的科学素质建设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科学普及和媒体宣传,虽然近几年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的建设使用等。但较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而且,关于科学普及方面的媒体节目相对较少,节目中包含的科学知识的信息量也欠缺,作品质量还有待于提高,有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要。因此,政府加大对科技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发展科学技术建设事业,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刻不容缓的任务。②伪科学、封建迷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公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但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社会上还是存在伪科学与封建迷信思想。我国就有很多公民相信算命等迷信活动来预测自己未来的命运、前途。当今社会上的伪科学活动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来迷惑大众,骗取百姓的钱财,严重的甚至危害生命安全。例如,2009年神医张悟本的养生节目《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受到老百姓狂热的追捧。后来引起真正养生专家的关注,发现这个节目里面的内容全是不科学的,纯粹就是招摇撞骗。因此,我国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营造一个现代的、科学的、文明的社会氛围。

(4)身心素质的缺位: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全面的发展使得我国公民的身体心理素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同时由于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之大,许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文明病”也偷偷来袭,这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的健康和生活的质量。①我国公民体质有待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由此产生的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的破坏,使得“文明病”困扰着我国公民,例如,疲劳综合征,静电综合症,伏案综合征,空调综合征等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 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即人的机体虽然检查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自我种种不适的症状的一种生理状态。②我国公民心理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例如,学业与事业的过度劳累,社会家庭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或者突发的精神创伤等,导致我国神经症的发病率已经从 80 年代的 7‰上升到 90 年代的 10‰,其较大增长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物质文明、经济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3 提升我国公民素质的主要措施

提升我国公民的素质,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公民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从主观方面讲,要提高公民自身的涵养,从客观方面讲,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媒体宣传和重视学校教育,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公民。

(1)提高自身的涵养:认真学习是提高自身涵养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认真的学习、思考,不仅可以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来更好地指导劳动创造和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成为有修养、有文化、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个人想要提高自我涵养,就应当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将理论认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为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为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成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可见,公民素质不能只学习理论、空谈理论,只有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把握理论和运用理论,自身的素质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运用自己强大的政府行为,利用各种资源对公民素质教育基地进行投资,也可以成立公民素质育发展基金会,吸收民间资本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资金,从而为建立公民素质教育基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开发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古人遗址等场地中建立公民素质教育基地,并对这些场地进行免费参观,使得公民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感知和认同的时候,也加强对公民素质教育方面的知识的认知,建立起关于传统文化的公民素质教育基地。政府要积极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社会活动,如讲文明讲礼貌活动,讲求敬业奉献活动,讲诚实守信活动等社会主义道德活动,还有像宣传民主法治思想、权利义务观念等法治活动。政府还要治理好社区周边环境,对于不文明的社会现象,不健康的文化知识要坚决打击与抵制,维护健康、稳定、有序的社区周边环境。

(3)重视学校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建立公民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从而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公民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能够明确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公民通过各种理论与技能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公民在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困境,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负面情绪,可以求助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通过老师的疏导、排遣,使公民走出心灵的泥潭,走向平坦的阳光大道,成为身心和谐、积极健康的人。学校课程的设计还要多一些实践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的讲授,更要重视学生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更熟练地应用所学的技术技能,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运用知识,成为高素质公民。此外,应当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过硬,更重要的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不断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理论水平,而且,教师的日常行为举止也对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教师本人积极努力,而且还要不断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增加教师的科研经费,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投身学校教育事业。

(4)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媒体的宣传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它及时播放和报道新闻事件的功能,而且,媒体宣传可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具有特色的、极具感染力的专题栏目,因此,媒体宣传对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效果。通过曝光社会上的许多不文明行为和不良现象,宣传各行各业的榜样模范和收集大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舆论监督等等,变换各种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等。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揭露出社会上一些发人深省的不良问题,引导人们坚决摒弃这些不良的行为,并且坚定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决心。报道一些真实的、具体的社会上的先进人物,以及他们的优秀事迹和典型事例,吸引公众的关注,并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育人、鼓励人积极向上的重要作用,更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素质。利用各种大众传媒手段,不仅可以曝光社会上不良的行为举止,引导大众明辨是非,甄别丑美;不仅可以大力宣传各行各业中的先进人物代表,为大家树立一个个光荣的榜样,带动大家争相学习,共同进步;而且可以对社会新闻进行追踪报道,并且,将大众对社会上的新闻、热点问题的各种议论、各种见解汇集起来,这样,可以对热点问题的处理起到一个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大众宣传媒体,对新闻事件真实的追踪报道,以及对劳动群众的言论和见解的公开透明的汇集和报道,形成对典型事例的舆论监督,这样,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提高公民的政治、法律素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秦树理.国外公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240.

[2] 莫良元,齐慧丽.当代大学生自我修养途径探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0(3).

[3] 时延春.公民政治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秀雄.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施[M].台北师大书苑,1998.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8

关健词:高师公共体育课体育理论现状重要性付策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校园媒体进行体育理论宜传.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站和宜传部,甚至每一间教室、学生寝室都有电视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宜传部办体育墙报、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宜传。还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体育节、体育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有奖问答等。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实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9

关键词: 中职教师 专业素质 身心素质

中职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呢?怎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呢?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1.现阶段中职生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自制力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一些学生带着家长和社会的偏见走进校门,心灵受到压抑和扭曲,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他们有的表现神色茫然、思维迟钝,有的表现纪律涣散、自暴自弃。针对中职生现状,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要穿插人文精神教育,设身处地地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科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提供充分的师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引导中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消除他们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去掉不该有的思想负担,从而作出正确评价。

2.中职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2.1专业知识

以所教学科为中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各项专业理论知识。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备好课,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学习。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国家大力推行中职教育,非常重视中职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每年都组织教师到各高校进修学习,中职学校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积极进修,扎扎实实学到知识。

2.2专业技能

本专业的各项专业操作技能。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推行的是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法教学,理论和实训教学结合得非常紧密,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中职教师。有的老师说,我只能带理论课,不懂实践,有的老师会操作,但理论功底太薄,这都不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更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不能纸上谈兵,各中职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安排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让教师在专业上有发展有时间钻研。

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不是简单的学生纪律问题,它要求中职老师改变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积极的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采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在实训教学中,课堂组织和管理显得更重要,它涉及一个安全问题,如不加强组织和管理,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就有可能引发安全责任事故,甚至威胁学生的生命。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能力。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差,说教式、灌输式的讲课只会让学生无兴趣,中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中职教师应因材施教,进行赏识教育。

3.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入,教师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疲劳之中,这些严重影响教师的健康。健康是工作的保证,现代教育任务艰巨,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

3.1中职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表现为:具有良好的仪表和风度,精力充沛,能够承担高强度的工作。这就要求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保重身体,多多锻炼身体。

3.2中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体表现为保持平和的心态,具有良好的自控力,特别是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无理顶撞时,要控制情绪,做出正确的处理。能放松心情,及时调整心态。教师在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后,要通过各种放松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放松,尽量使身心保持平衡的状态,具有乐观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4.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新时期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明确身负的责任,具备高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光辉形象,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平.如何做好一名中职教师[J].经济师,2005(02).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教育策略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第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性质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舒展,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重在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

第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对象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且有优劣之别。传统应试教育把重心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这是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实施途径上看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较初中生有较大差别,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超越课堂超越学校,多途径的实施,将素质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

第四、高中语文素质教从过程看是重方法讲效率的启发式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启发性,不能满堂灌,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

二、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的策略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原则,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学原则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师德修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忠诚事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和人格影响教育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向科研要教学质量,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四、改革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阅读教材与写作、说话教材分编。长期以来,写作、说话训练没有专门的教材,后来有一点训练材料,也只是附着在阅读教材的每个单元之后。这种编排的好处是便于读写结合,但应当看到,阅读、写作和听说各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和规律,各具相对的独立性,把三者机械地捏合在一起,难免顾此失彼,相互干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分开编排,读写听说系列分明,易于体现各自训练的规律性,交相为用,互促互进,共同完成语文训练任务。

(2)阅读教材的编排,可以按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原则进行。高一学习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习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学习文化气息浓厚的议论文、科技说明文以及名家名作,主要培养研读文化论著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这比现行教材单以文体为侧重点的编排更具层次感和渐进性。

(3)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实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为主体,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上期,在写作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一下期和高二,训练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文科生、理科生和预备就业生各具特点的写作能力。

(4)说话训练,主要训练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七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可分为两个阶段:高一上期,培养口语单向表达能力,训练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口语单向表达和双向交际的技巧;高一下期和高二,培养口语双向交际的能力,训练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

五、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