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现代十篇

时间:2023-03-16 21:37:21

进口现代

进口现代篇1

作为丰田、大众、通用之后排名全球第四的汽车生产企业,韩国现代起亚集团最近有点是非缠身。

首先是中国的近七成进口现代经销商以“无车可卖”为由而联名要求退网,接着是现代汽车官方微博宣布将在2015年“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中非爆炸核心区的受损现代进口车辆修复后上市销售,引起社会质疑。

这些问题有起因于行业发展特点,有起因于外界的误读,也有起因于企业的自身规划。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问题多么棘手,现代中国都必须真正重视起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一个占其全球总销量五分之一以上的增速型市场,值得其下功夫好好耕耘。

销量持续低迷

销量低迷,这是所有进口车在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据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数据库的2016年上半年进口车市场的相关数据。记者发现,中国进口车市场的供需数据均在萎缩,三个细分市场的车型均在下滑。

国际汽车市场部高级经理王存对媒体表示,主销车型国产化,使得进口车市场的需求被转移,是进口车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这也正是现代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2015年,现代进口车的销量只占整个现代品牌(包括合资车、进口车)在中国销量的1%左右。

在进口现代经销商的联名退网书上,也明确写到:鉴于贵司自2012年将进口现代汽车市场销量占比80%的“新胜达”车型转由北京现代生产,后续又无主力车型推出,进口现代汽车中国经销商已出现严重亏损。

对此,现代(中国)营销战略部经理吴雁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现代进口车的战略调整赶上了政策节点,从2016年4月份开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其他沿海城市开始陆续实行国五排放标准,导致向沿海部分经销商提供国五标准车型的供应受到影响,现代进口车也通过紧急调整订单政策等方式,尽最大努力去解决国五车型的供货。

这也是经销商所不满的自2012年新胜达国产之后现代进口车没有相应新车型引进的重要原因。

吴雁冰同时表示,现代中国也在积极计划引进新的车型进入中国,如10月份即将上市的满足国五标准的新改款格瑞以及之后的几款新能源车型。现代中国希望以此为契机提升市场表现。

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管是原有新胜达的同门冲击,还是来自日系、美系等同级别车型的对比,仅凭一个改款车型,现代中国无疑依然很难在已经日益紧缩的进口车市场中杀出重围,更何况国内的SUV热正在逐渐降温。

厂商关系泥潭

汽车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紧密而又微妙的存在。

有关厂家和经销商的拉锯事件可谓层出不穷,前有奔驰经销商利星行因功高震主牵制奔驰,最终仍不得不被反制而回归经销商本行的经典案例,后有近几年,宝马、奥迪均以数十亿元人民币补贴经销商的新闻不断爆出。

以上这些厂商关系矛盾的源头还是都在于卖车、提车环节,如经销商拒绝压库,单车利润变薄导致利润下滑等。但至少,经销商还是有车可卖,有车可提。

而此次现代中国经销商的退网理由却从根上就与其他品牌不一样――无车可卖、无车可提。

对此,吴雁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再三强调,现代中国从未不接受经销商的订车,但不排除在去年的“8.12天津港爆炸事件”后,可提车的数量不足与经销商之间的沟通存在误解的可能。

面对一部分经销商希望转型北京现代的要求,吴雁冰表示可以借助集团资源代为调节,但是具体决定权仍在北京现代,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转型成功,因为北京现代对于经销商的网店布局有自己的安排。

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中国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出了配合的态度,但是种种表态却比较难以改变进口现代经销商的艰难局面。

毕竟,整个事件的核心是经销商“无车可卖”。而不管是引进改款格锐,还是帮助经销商转网,都无法改变这一核心事实。

即使是在现有库存的车辆中,进口现代的表现也一直不佳,每月单店销量一直徘徊在两位数甚至最低达到个位数的惨状。

由此看来,如何进一步丰富进口车的车型,不让经销商的生意成为“无源之水”;如何准确定位价格和调整让利幅度,不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已成为现代中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7月14日.现代中国声明,将销售1008辆去年“8.12天津港爆炸事件”后轻微受损的进口现代车辆。

爆损车辆再售

2016年7月14日,现代中国在其官方微博上“关于销售天津港轻微受损进口现代车辆的声明”。

声明中列出了涉及的1008辆车所经过的四次抽样检测,以及经销商所承担的将这些车型修复至新车标准的承诺。最重要的一点是经销商的告知义务――购买此批车的每个消费者都必须在知情前提下方可交易。

尽管如此,这样的做法还是在消费者中掀起不小波澜。微博声明的评论中、汽车之家的论坛中均出现了很多质疑之声,诸如“不敢下手”、“现代不重视中国市场”等。

吴雁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每个消费者都能看到受损车辆在修复之前的原车,进而再决定是否购买,且所有车辆皆享受新车质保标准,而且这些车型已经开始在一些经销商处开始销售。

对于外界的质疑,吴雁冰表示,这批车辆远离爆炸中心3公里以上,不在国家要求销毁的范围内。而那些达到销毁标准的受损车辆,现代已经全部配合销毁。

其实,对于这样的做法,业内也并非皆全盘否定之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就表示,对于那些底盘和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没有受损的车辆,经过修复后达到新车入市标准的话,如要出售,需要和消费者说明白,并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和提供相关的质保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从爆炸的三种伤害方式――碎片、气浪和热辐射――来看,除了碎片伤害之外,其他两种伤害除了对车辆外表,还会对汽车内部构件造成肉眼无法察觉的伤害,如汽车车架、前后悬挂的钢结构的影响等。

进口现代篇2

关键词:现代媒体 英语课堂 教学英语 口语能力

在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现代教育技术正是从现代化的高度俯视教学过程,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技术行为,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为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学生主体、英语教学客体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最佳联结,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现代媒体为英语口语交际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皆因它在教学过程中能比传统教学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1)现代媒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能呈现出文字、图像、声音乃至视频和动画等信息,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2)交互性强:多媒体信息是超文本结构,克服了传统的线型结构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扩散思维方式和思维积极性;多媒体带来的多重感官刺激,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真正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Internet的连接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大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开阔了教学视野,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间,使学习途径更广泛,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创造了条件。

二、现代媒体在英语口语交际中的具体运用

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培养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借助现代媒体,让声音叩响思维之门

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培养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听是获取语言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由听觉引起的注意力能达到64%。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是基础,使用现代媒体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听说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录音机、语音室是较为普遍的录音媒体,其操作简单,方便教师控制教学信息。录音磁带能提供纯正、地道的语音材料,便于学生模仿和矫正口语,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单独的听音也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录像、电视、电影及计算机媒体创造更加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例如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原声片语言密集程度高,交际环境真实自然,语言从形式到内容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习者在语言音乐文化生活等艺术交融的氛围中接触语言,大大超过了单听录音的效果,学生的思想热情被唤起,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进而产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需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最恰当的原声片莫过于英语动画片,像《Gogo学英语》《蓝猫小学英语》《小鹿斑比》等。

2.运用图像刺激,培养创造想象能力

现代媒体中录像、电视、电影、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都能提供图像刺激,但在创设语境、促进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要数幻灯投影媒体。运用幻灯投影媒体教学,能提供直观的言语交际情景,同时方便教师操作,易于控制信息传递的度。在使用投影幻灯媒体设计教学时,应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动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为契机,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教师可利用图片讲授法、逐次显示法、实物投影法等方法展示图片,通过设问,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获取和转化教学信息,并在转化过程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当然,在图画展示的同时如能配以教师讲解或录音达到音画同步,使视觉和听觉双重感知,获得的信息会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如在教学5AUnit6对话时,我先将书本上的图改制成投影片,一上课就将投影片打出,对对话作一简单介绍。在介绍对话同时,我将新单词、词组引出,如housework,sweepingthefloor等。通常接受程度稍强的同学可以听懂对话大意,稍差的同学结合图片、单词也能初步了解,避免一些学生甘做“门外汉”,将自己置之度外。最后,让学生根据图回答老师的问题:①Whatdayisittoday?②WhatisSuHaidoing?③WhatisNancydoing?这样,又使学生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开始认真听录音,迫切地想得到答案。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真正答案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对话的内驱力。在学生对话熟练到一定程度,教师即将对话中关键词写在图上,使学生顿感眼前一亮,兴味盎然,看着图上的不同情景以及提示,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就降低了教学难度,克服了畏难心理。学生就会脱离书本上台表演,将书面语言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的口语运用中。

3.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在英语口语交际中,我们常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交际情景,提供交际样板。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信息,它集数据、字符、文体、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进行计算机编排、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生动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能创造良好的仿真学习环境,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其交互作用,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场,学生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真实感、亲切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进口现代篇3

关 键 词:人口发展 现代 个体审美心理素质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这里的‘人’应该既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口;既涵盖了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涵盖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①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而人口发展的质量,即人口素质如何是人口能否科学发展、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最根本所在。据调查表明②: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人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培训,而人的发展既包括提高人在现实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又包括实现人的权利和为人的权利实现创造条件,还包括培育和重塑现代人所必备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笔者以为,教育应对时代的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还是教学内容都应顺应时代而变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快速应变能力,以积极心态学习并对待风云变幻的外在环境、适应环境且能创造环境的高素质人才。

一、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考察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过去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成人一辈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传递、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操熏陶这种社会现象。现在的教育概念是人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接受教育,即终身教育观。一方面,教育使人获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教育为人的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性。人们对客体的认识,譬如我们如何看待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种体验以及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待客体的情感,而我们的快乐或痛苦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以什么方式来对待和缓解矛盾或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或者说当客观矛盾无法解决时,人应该怎样从精神层面正确认识矛盾的存在,怎样调整心态以达到内心冲突的平衡,都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审美“具有超越陈旧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审美特殊的表意实践可以颠覆日常性的压力和刻板,舒张人的情感需求,满足想象力的自由伸展。”③所以,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审美心理素质总是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紧密相关的。如果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话,那么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一个人的知识获取量可以有多有少,但一个人不能没有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

二、民族审美心理素质是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参照

不是所有的主体在面对客观对象或改造对象时都是以审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高级活动方式,需要特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对象,它们都是长期劳动、实践造就的”,④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产生或提高的。每一个个体都在相对的群体里(如民族)生存发展,受到特定群体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群体并找到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空间。特定群体的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并得以传承的那部分理念、意识、价值观往往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审美心理的典型特征,是社会进步、民族进步进程中的诗意化特征,是促使社会发展、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情感为中介来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在人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将未知变为已知的时候,以共同情感为中介将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民族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地区的力量,使人们产生不畏惧未知、不惧怕未来的信心和对集体力量、自我力量的体验欣赏感,从而产生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的,这种认同感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形成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认识世界的审美方式。只有具备了审美认识现实的心理,人的精神才能超越现实,才能拥有迎接挑战、改变现实的激情。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在一种积极状态下舒展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现实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三、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1.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个体自我确证

“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着的概念,但任何一个“现代”的概念都包含了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等含义,“现代化的人”也应该是具备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精神的人。现代化的人必须体现人的观念和品格的现代化,必须体现现代人应具有的审美素质。

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说及人类学家对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告诉我们:从人的出现到人对自己的确证,人走上了一条对自身反省和思考的必由之路,当人通过某一中介(本质力量对象化后的物体)看到了人对人自身反省的过程,看到了人在自身的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过程中所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全过程。于是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连同共时的情绪及其持久的情感全部成了人审视的对象。这对象被称为“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视对象情感融合的过程就是美的体验过程,即审美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只有培养具备审美心理素质的人,特别是培养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审美现代性具有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它内在的反思性”,这种反思“不断地反衬出现存世界的黑暗和不公正,激励人们对美好的新世界的追求。”⑤所以培养人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首要的是培养人在反思中确证自己的能力,培养人实践中积极体验的心态。

2.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移情教育

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有用信息。审美是个体从接受信息到输出有用信息的过程的中介。因为“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机制是移情,所谓移情即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上,主体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对象获得生命活力,此时意境便产生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又通过新生成的审美意境得以升华”。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可以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的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转第123页)(接第135页)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⑥

笔者以为,人的感性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性特征。从人的社会化来看,任何人所能理解与获得的世界,只是与他们经验有关的有限的部分。虽然人的知识和经验有主要基于事物的传统性的,也有主要基于事物的现代性的,但现代人对事物的审美关注与其所认识的事物是不能割裂看待的。这就需要人的自身发展必须随着社会化进程而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正向轨迹,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我发展的轨迹。由于人们真正理解和消化的认识是和自己经验有关的,因而社会存在既对人的观念、意识产生影响,但又因为社会存在未能转化为人的经验时,人的认识又可能具有滞后性,即在文化变迁中出现“文化堕距”现象。正如在中国改革的初始阶段,有些人曾一度抱着观望的态度一样。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而然地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并不一定就能让受教育者获得感性领悟,移情教育是学生感性领悟的前提,需要强调的是移情教育不是哪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事,而是各门学科教育、各类教育都应把握的原则。移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个体的情感,提高个体的感性理性认识水平,感性理性认识水平越高,个体的审美心理素质越好。

3.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的教育,是个体审美心理培养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化有正向效应和负效应。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计划体制的消解,改变了社会个体许多传统的心理定式(依赖、服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利益的市场化调整,又使某些人面对竞争和市场伤害而无所适从。我们看到,一些社会成员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一些成员却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面对这种情况,整个社会应当表现出关爱,尤其是我们各级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地给予他们支持(物质的、精神的)。“执政为民”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实际要求。正如我们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不是仅仅给予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重塑他们的人格与自尊,重塑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与信念,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爱的教育应该是让个体体验到自尊的教育,是让人自强的教育,是给个体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空间的教育,也就是审美的教育。

结语

审美教育不是教育的某个环节,审美教育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将学习视为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会在自我发展进程中遭遇挫折时充满希望和信念;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并理解世界。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能促使个体顺应时代,充满想象,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为个体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总而言之,就是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摆在艺术教育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注释:

①杨绪斌.人口发展的内涵与评价.中国人口网,2005.3.15.

②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1.5 http://

③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文学评论,2002.5.p48-53.

进口现代篇4

关键词:全站仪 隧道 变形监测 边坡

边坡变形观测的意义在于提供边坡的稳定状况、位移和变形的规律等,为滑坡预报提供依据。边坡变形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滑体的周界,定期测量滑动量、主滑动线的方向和速度,以监视建筑物的安全。对于建(构)筑物变形的观测,除采用常规的正、倒垂、引张线等手段外,其外部变形的监测则要依赖于以大地测量学的原理、方法与使用精密测量及计量仪器相结合的精密工程测量这种特殊的手段,通过必要频次的反复测量来保障。

变形观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前方交会和极坐标

法。近年来由于全站仪和GPS的出现,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和GPS直接进行滑坡监测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多。本论文主要研究使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浙江省境内某高速公路的一座隧道,由于进洞口附近高边坡

开挖,已造成开挖部分出现多处裂缝,虽然施工方采取了喷浆及其它加固措施,但为了安全起见,并摸清边坡形变量,为施工方开挖提供正确的数据,需对有形变的边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 观测仪器和极坐标差分法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发展也非常快。测量机器人(Measurement robot)或称测地机器人(Georobot)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且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可以实现测量的全自动化、智能化。尤其在小尺度局部坐标测量当中,测量精度高、灵活机动、快速便捷、无接触等方面,有着其它测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2.1 TCA2003硬件介绍

TCA2003集成了步进马达、CCD影像传感器,是一种能自动搜索、识别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和三维坐标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属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标称测角精度0.5 ,测距精度±(1mm+1ppm),配备相应软件,可自动照准目标、观测和记录,故有测量机器人之称。国内已有多家单位购买使用。

2.2机载控制软件

机载控制软件是TCA2003的活动神经中枢,TCA2003的自动化在其控制之下得到实现。利用选配的GeoBASIC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相应的机载应用程序。该隧道进口边坡安全监测中测量机器人控制软件系我队自主开发,其作业模式和限差控制遵循我国现行有关规范。方向、天顶距和边长根据观测精度等级可设置不同测回数,观测值超限后能作出判断并重测,观测过程中外界条件不理想时可人为中断,排除干扰后继续观测。此软件成熟严谨,可应用于控制测量、变形监测等用途。

2.3极坐标差分法基本原理

在监测部位以外相对稳定的地方建立工作基点网(包括了设站点和参考基准站),每一个测量周期均按照极坐标的原理分别采集参考基准站和变形点的斜距、水平角、天顶距,将参考基准站的测量值与其真实值(通过建立工作基点网得到)相比,有一差异,这一差异可认为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大气、温度及仪器等的影响。把参考基准站的差异加到变形点的观测值上,通过计算得到变形点的实际坐标。极坐标监测系统方框图如图1。

图1

一般的变形监测点都有测站点(仪器的架设点)、参考点(为了得到变形体上点的变形量而选取的参考点)和目标点(用来观测变形体变形而选定的有代表性的点)三部分组成。本系统主要就是在观测站架设仪器,通过对参考点和目标点的观测值来得出变形体的变形趋势,采用一台测量机器人和计算机以及通讯电缆建立基站,将棱镜安置在需要观测变形的变形点和为了得到变形点的变形量而选定的比较稳定的基准点上,通过对基准点和变形点的持续的周期性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实时改正,从而得出变形点的三维变形测量,进行安全和稳定性等分析,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成果。

3 监测流程

3.1建立工作基点网

首先,在较稳定的区域埋设水准基准点3个,一个埋在施工单位办公室后面的山坡上,另外两个埋在进洞口左侧的山洼里,离进洞口300m左右,基础较为稳定,用混凝土现浇。

进洞口监测点布设,按照业主、施工单位负责人要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上边坡布设16个监测点,编号为A01至A16,在中间边坡挡墙布设9个监测点,编号为Al7至A26;在下边坡挡墙布设6个监测点,编号为A27至A31,共布设31个监测点,监测点埋设牢固稳定。

3.2 外业数据采集

首先对各监测点进行逐点人工观测,取得坐标x、Y、H,建立概略坐标数据库。概略坐标x,Y H 越精确,以后各期自动观测精确照准速度越快。在监测点变形累积一定程度后,要及时修正概略坐标数据库。极坐标差分法坐标精度与基准站至监测点和参考站的距离有很大关系。在观测中,尽量选择离监测部位近的基准网点做为基准站和参考站。将TCA2003 置于基准站观测墩上,精确整平,设置好观测点集、顺序和测回数,仪器根据内置点位概略坐标数据库的坐标,自动进行目标判断、精确照准,并测量方位角、天顶距和斜距,并将读数存储于内置SRAM 卡中。

外界条件对观测精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日光强烈的情况下,不但观测数据离散性大,有时还会令仪器无法捕获目标中心。为获取高精度的观测数据,我们一般选择气象条件好的时段进行观测。同时,由于施工场地集中、立体作业,交叉干扰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需要及时中断观测,排除干扰后续测。夏季降雨较为频繁,工地上大单量爆破也时有发生,需要及时将棱镜扶正,除去雨水和灰尘,使TCA2003能快速精确的照准目标中心。

3.3 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

将存储于SRAM 卡中原始采集的监测点斜距、天顶距、水平角转存至计算机(数据处理工作站),根据观测值按以下模型,调用相应数据处理软件,即可得到监测点的三维坐标、位移量,并进一步进行变形分析和预测。

3.3.1差分改正

将工作基点与参考基准站间的平距经投影反算后,改化为以工作基点和参考基准站上仪器高和棱镜高为准的斜距。

边长改正系数

各监测点经差分改正后的斜距为

式中:s 为斜距,D 为平距,H为高差,s 为斜距观测值。

3.3.2 球气差改正

计算球气差改正系数

式中: h 为工作基点与参考站间观测高差,H 为基准高差,Z 为天顶距。经差分改正后工作基点与监测点间的高差为:

式中:I为仪高,L为觇高。工作基点与监测点间的平距为

3.3.3方位角改正

由参考基准站的方位角观测值,可得方位角改正系数

经差分改正后各监测点的方位角为

式中:Fi位角观测值,Fo为基准值。

3.3.4监测点位移量

按极坐标计算公式,可准确求得每周期各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式中:X0、Y0、H0―― 为工作基点的坐标值。

与初始值比较,即得位移量:

4 结论

沉降监测:下边坡由于2009年1月1 3日施工影响,桩位被泥土覆盖,其后下边坡未再进行监测,因此分析的是上边坡及中边坡的沉降情况。从94期观测资料分析,中边坡右侧的A6、A7、A8、A9、A10,上边坡中间的A23、A24观测期间沉降在5cm至20cm,其它点位沉降在3cm以内。从最近5期的沉降监测数据来看,中边坡的A10、A11,上边坡的A16、A17、A18、A30、A3l、A32沉降在2mm至3mm,其它点位沉降在1mm以内,隧道边坡受天气及隧道施工影响较小,整体边坡沉降目前较小。

平面位移监测:因业主要求,1月份对原位移监测点进行了改桩,因此分析的是改桩后1月15日后至3月25日的位移情况。原裂缝下方的P4,上边坡的P8、P9、P10,下边坡的P13位移量在5cm至7cml裂缝下方的P5, 中边坡的P12、P14、P15位移量在3cm至5cm}其它位移监测点在3cm以内。从最近5期的平面位移监测数据来看,监测点位移量都在3mm以内,整体边坡近期平面位移较小。根据沉降及平面位移数据分析,近期该隧道进口边坡变形较小,趋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潘泓,叶作楷,曹华先,李哲辉.深基坑施工的现场监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2).

进口现代篇5

综合学术界的观点,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类型或人口变量由传统向现展的过程[3],包含了生育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人口现代化的评价是以山东省人口发展水平与当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做比较。在这四个方面中,生育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赋予两者更大的权重。具体定义是:人口现代化指数=0.3×生育现代化指数+0.3×人口素质现代化指数+0.2×人口结构现代化指数+0.2×经济发展指数[6]。

1.1生育现代化

生育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不仅指生育率的下降,而且包含科学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生育率降到接近或低于更替水平,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生育现代化就实现了。

评价生育现代化用出生率(或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来评价。

1.2人口素质现代化

人口素质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包含人口的身体素质现代化、教育科技文化素质现代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化三个方面。

人口素质现代化评价主要有出生预期寿命、15岁以上成人文盲率(或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1.3人口结构的现代化

指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不断的由传统的失衡、失调向现代的平衡、合理的演进和发展,包括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现代化、人口城乡结构现代化、人口就业结构现代化四个方面。人口结构实现现代化要求:大多数老龄人口的健康老龄化,人口结构趋于稳定,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各个年龄段人口分布合理,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三产业人口比重合理化[5]。

人口结构现代化指数主要有三个指标:65岁以上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

1.4经济现代化

人口现代化不能脱离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而独立存在,经济现代化为人口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人口现代化又反过来对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人口现代化的程度应与经济现代化程度相适应。

经济现代化指数用人均gdp指标,由于人均gdp增长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有递减效应。所以定义为:经济现代化指数= ×100(人均gdp≤人均gdps,人均gdps取主要发达国家1960年和1970年的平均值,大约8000美元)[6]。

2山东省人口现代化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山东省的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人口结构也日益合理,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口现代化得到很大发展,2002年山东省人口现代化程度为 61.43%。(见表1)

表1  2002年山东省人口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对比

项目 平均水平 山东省 实现度% 实现度% 综合实现度%

人口再生产类型 出生率(‰) 11.25 11.17 100 78.57 61.43

自然增长率(‰) 2.6 4.55 57.14 

人口素质 出生预期寿命 77.62① 73.92② 95.23 52.15 

15岁以上文盲率 0.94① 11.24 8.36 

平均受教育年限 15.29① 8.08 52.85 

人口结构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5.38 8.49 55.20 50.76 

城市人口比重 75.86② 40.3 53.12 

第三产业人口比重 63② 27.7② 43.97 

经济方面 人均gdp(美元) 8000 1407 60.32 60.32 

资料来源:[3]、[5]、[8]、[9];说明:①是1999年数据,②是2000年数据,未标者是2002年数据。

2.1生育现代化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和生育文化有了明显变化,山东省的生育率迅速下降,2002年的出生率为11.17‰和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现代化程度为100%,但2003年出生率为11.42‰,说明山东省生育率的转变已基本完成,但也有波动。自然增长率2002年为4.55‰,现代化程度为57.14%。2002年山东省生育现代化的程度为78.57%。

2.2人口素质现代化现状

目前山东省的人口素质有很大发展,现代化程度为52.15%。山东省人口的身体素质较以前有很大提高,2002年山东省的婴儿死亡率为19‰,2000年出生预期寿命为73.92岁,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身体素质现代化程度为95.23%;教育科技文化发展很快。至2001年,山东省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分别达到99.7%和98.5%,初中生生高中的比为46.5%。到2002年山东省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7%,均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尤其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一定发展;人口思想道德有所提高。由于教育文化事业的普及,人们整体上告别了传统社会的各种封建腐朽思想,初步的建立了向上的科学思想观念。

2.3人口结构现代化现状

山东省的人口结构现代化程度为50.76%,人口结构可由三个方面来反映:

2.3.1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国际上常把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称为老龄化,2002年山东省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49%,60岁以上的达到13%以上,早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2002年山东省老龄人口现代化程度为55.20%,2002年山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85,比前三年有所下降。

2.3.2 人口城乡结构。山东省2002年城市人口比重为40.3%,比上年增长1.07个百分点,2002年人口城乡结构现代化程度为53.12%,山东省人口城市化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1990~2001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

2.3.3人口就业结构。2000年山东省一二三产业的人口比例为:50.0:22.3:27.7。2000年人口就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为43.97%,“九五”期间,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增长11.6%,现代化程度提高很快。

2.4经济现代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迅速发展,2002年人均gdp已经达到1407美元,人们生活质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均gdp增长对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有递减效应。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山东省的经济现代化程度为60.32%。

3人口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3.1生育现代化问题

低生育率不是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思想进步带来的人口自然下降,主要是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现阶段山东省的低生育率有很大的挑战:首先,低生育率可能是暂时的。实践表明,发达国家生育率的自然下降,实现生育现代化,是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山东省的生育率波动依然存在,今年还有些反弹。其次,在不同地区、阶层之间,生育率的下降是不同的,山东省低生育率的整体局面还未形成。最后,社会保障还不健全,传统的生育观影响依然存在。在农村老人主要靠家庭抚养,“养儿养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目前山东省依然有80%以上的人希望“儿女双全”,传统生育观没有改变。

3.2人口素质现代化问题

山东省在施行“科教兴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人口素质是关键因素。山东省的人口素质问题如下:一、身体素质。山东省人口的身体素质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省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国民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城乡发展不平衡。据2000年国民体质检测报告,山东省2002年检测与1985年、1995年相比,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农村人身体素质比城市人的要低的多。二、教育科技文化素质。2002年,山东省的成人文盲率为11.24%,受高等教育的比重为5.7%,山东省科技落后世界发达国家20~30年,知识发展水平比美国落后至少40年。对山东省全面实施“科教兴鲁”方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人口思想素质。山东省某些地方,各种迷信思想死灰复燃,西方社会的“及时行乐”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沉重打击。

3.3人口结构现代化问题

山东省在人口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对山东省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有巨大冲击。

3.3.1迅猛发展的老龄化和落后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目前山东省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8.49%,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12.97%,预计到2015年山东省的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18%左右。现有的养老方式:在经济方面,城市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在生活照料方面,城乡都主要由家庭照料。西方国家在老龄化之前已完成向社会养老方式的转变,日本是同时进行的,而山东省是“未富先老”,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3.3.2出生性别比失调。山东省近五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都在120左右,多年上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会产生下列三个问题:“首先是婚姻性别挤压问题。“十五”以后,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会越来越严重。其次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冲击问题。婚姻性别挤压会对“一夫一妻”的家庭制产生冲击,导致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离婚率上升,社会刑事案件增多,如买卖婚姻、拐卖妇女等案件增多。最后是就业性别积压问题。未来一二十年,男性就业会越来越难。”[7]

3.3.3人口城市化水平太低。虽然1990~2002年,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但40.3%的城市人口比重显然太低,实践表明,山东省本阶段的城市人口比重应为60%以上,山东省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70%、80%、90%差距更大。

3.3.4人口就业结构。人口现代化要求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人口稳定,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一二三产业人口比为3~5%,25%,70%左右,而山东省目前就业结构比例为50.0:22.3:27.7。而根据“塞—钱模型”,山东省本阶段三产业人口比例应为40:30:30左右,山东省人口就业结构是第一产业人口太多,第二、三产业人口太少,和理论的就业结构有很大差距。

3.4经济现代化问题。                                                      

山东省2002年人均gdp为1407美元,与实现现代化的8000美元还有很大差距。近十年来山东省经济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猛增,但增幅会缓慢下降,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山东省的经济运行中主要有以下矛盾:国企改革进展不快,发展机制不活;投资增幅太低,民间投资不活;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够;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4]。

4加快实现人口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山东省人口现代化机遇与危机并存。目前山东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工业化、推动社会现代化的有利时期。要把握住有利时期,加快人口现代化建设。

4.1坚持计划生育工作,积极稳定低水平生育率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必须稳定低水平生育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推行党政干部“一票否决制”,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二是以农村流动人口为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单位负责、居住地管理、社区服务”的新机制和落实各种奖励政策。

4.2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体育事业,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

山东省的新生儿缺陷率和死亡率比较高,中年人身体机能迅速下降,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有很大差距。实现人口现代化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三是实施少生、优生,杜绝先天遗传性疾病生育。四是发展生殖健康及相关产业,提高生殖保健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五是加强传染病(如sars)的检测和预防,鼓励研制新药物。六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善居住环境。

4.3全方位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贯彻“科教兴鲁”方针,提高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

“科教兴鲁”的实质是“素质兴鲁”,加快人口现代化必须:一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山东大学和大力发展其高校。二是改变脑体分配不尽合理,实行向知识、人才倾斜的政策。三是对职工就业应“先培训,后就业”,在全社会施行学历文凭和资格认证并重制度。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办学。

4.4加快人口城市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合理三产业就业结构

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相结合,极大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口城市化应注意:一是完善全省城镇体系总体框架,强化济南、青岛、大济宁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改变“厚小薄大”的城市化方针[1]。二是加强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健康发展。三是拆除“二元人口”体制壁垒,大力发展户籍与土地制度改革。四是发展信息服务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力市场管理“一卡通”(ic卡)。

4.5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可以通过田雪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改革思路来解决。即积极发展社会供养和推进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和发展社区服务,适当组织老年劳动自养与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于一体,实行“三养结合”,互相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

4.6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网络等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生产更多优秀精神产品,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4.7加快经济现代化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争取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抓住加入wto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一是大力推动国企重组和政府体制运作方式改革。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民营经济。三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努力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五是加快经济国际化方针,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六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有邦.《山东地理》.山东地图出版社.2000年8月

[2]“了解中国人的体质”.《北京日报》.2001年11月2号

[3]王秀银.“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人口研究》(京).2002年第4期9~16页

[4]倪永康.《200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5]王翠绒,易想和.“论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03年5期60~65页

[6]陈友华.“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京).2003年6期60~66页

[7]田雪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人口学刊》(长春).2003年6期3~11页

进口现代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英语口译

一、引言

随着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扩大,国家与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多,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的口译人才?如何改变现有单一的口译教育模式?如何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为口译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它突破了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为口译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教学环境。由于口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元素,这就要求对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口译教学中。

二、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后期,现代教育技术在国内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技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体教学法;(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现代化、信息化和技术化,它融合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以便通过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现有的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比较

相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粉笔、黑板、教材、教师组成,教学中以输入为主,注重听、说、写的训练。在传统的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训练材料以口译教材为主,结合教师自身整理的材料为辅。教师用口朗读出准备好的材料,学生将所听到的材料翻译成对应的目标语,这种训练模式比较单一,与真实的口译工作场景脱节,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口译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英语口译课堂教学充满了兴趣和挑战。口译教学的材料更加丰富,教师可以自由的选择网络资源、新闻在线等这些最新的英语原材料,这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译训练的模式多样化,由于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也改变了传统的口译教学单一的模式。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口译教学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能够提供学生逼真的交际环境

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际传播行为。口译活动并不是机械地将源语转换成目标语的“翻译”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地以交流信息为主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译语”活动。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由于口译教学的特殊性,口译的教学和训练不仅需要有专业教师和职业译员的指导,更需要借助技术工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特地推出“口译教学软件及平台研发”的研讨主题,指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技术工具的使用。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利用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营造出逼真的口译交际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译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例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口译的工作流程和谈判内容,结合现代的录音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满足学生训练时所需的口译训练、翻译训练、译员训练、语言学习训练等功能,使学生的外语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同时结合一些口译教学软件,例如通过详细的程序员代码用VB编译虚拟口译教室课件和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等这些教学软件的应用,不仅能构建口译情景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F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我院130名学生进行抽样式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显示,75.5%的学生觉得口译课必须有多媒体课件,70.5%以上的学生认为口译课必须具备音频、视频、电脑、录音设备、实训软件这些教育技术工具,而只有5.5%的学生认为黑板是口译教学的必备工具。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口译学习兴趣,随着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语音教室、同声传译训练室、网络在线教室、自主学习实训软件等各种新的数字化资源全面投入到口译课堂教学之中,这些数字化资源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的口译学习充满了兴趣。比如:同声传译训练室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集视频、录像等多种资源,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多样,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线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口译模拟训练,这种形式的学习比传统模式更加的逼真。例如语音教室,可以为学生的视译、影子训练、口译录音等提供良好的口译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在线教室,内容丰富多彩,资源更新较快,学生可以选择线上线下学习相互结合,时间安排比较自由,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内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自主学习实训软件,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口译实践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软件,训练自己的听、说、译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口译的技巧和理论知识,还可以为学生的口译实训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口译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依靠黑板、教材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浪费时间不说,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7.3%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都懂得用手机辅助口译学习,只有2.7%的学生完全不懂用手机辅助学习;90%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利用网络资源训练听力,10%的学生喜欢用收音机和磁带训练听力。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资源等这些教育技术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口译的教学质量。比如在口译课的影子训练环节,学生需要跟着音频或视频的节奏训练自己的听力、语速、语感、语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依靠自身朗读或磁带的朗读完成影子训练,这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手机,课前将训练的音频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利用手机听着音频训练语流语感,并同时利用手机的录音软件进行录音,然后直接将录好的音频再上传到网络平台,供教师评价,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集音频、视频、录音等各种多媒体素材的英语口译课,不仅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体验英语的魅力,还有助于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师生的沟通

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钻研式的学习。根据问卷调查显示,79.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网络方式获取信息,而通过报纸、电视、书籍、杂志获取信息的只占21.5%。而且81.5%的学生也表示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对于他们的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由于现在网络公开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流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也槭ι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1.9%的学生都会经常使用网络公开课来辅助自身的学习,这对于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译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启示。由于高职院校本身面临师资队伍弱、教材短缺、学时不足、学生基础差等众多因素,阻碍了英语口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口译学习的交流平台,将一些优秀的口译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这样分处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交互性的学习讨论中,发表自身的学习心得,提出自身遇到的学习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该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传输和交流,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交流的方式和内容,自由地沟通交流;学生通过平台的学习,扩大沟通和交流,可以在学习中摆脱被动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通过平台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五)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有利于口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话口译、视频会议口译、远程口译、在线口译等多种新型口译模式应运而生,这促进了口译教学各个环节的变革,新的口译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各种辅助口译教学的信息技术工具纷纷登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丰富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口译信息资源,建设多方面、多元化、动态化的口译资料库,对口译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技术人员将所采集到的音像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编辑,形成口译教学中新鲜的口译材料,可以丰富口译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我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口译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材料有多媒体课件、音频和视频。其中,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视频文件占85.6%,比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音频文件占75.4%,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多媒体课件占65.5%,最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黑板占7.5%。由此可见,音像材料在口译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建设内容丰富、实用的口译资源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口译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将口译教学的录像、课件、试题库、试卷库、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成网页形式,存放在WEB服务器上,这便于保存和完善口译教学材料,便于教师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也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线上线下学习。

进口现代篇7

论文摘要;从国内外成功企业及其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港口企业要在全球化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强化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分析,提出了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作风、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等文化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一方面代表着企业优良传统的积累与沉淀,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又代表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导向,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和补充许多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并丰富其内涵。从与时俱进的意义上,企业文化重在建设。

港口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其中集中体现为港口资源的有限性、港口生产的专业服务性、港口产品的不可转移性。这些港口特性决定了港口企业必须突破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着重于通过港口企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行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现代港口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新的历史背景

港口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国与国、城与城、人与人在经济、文化、商贸往来最大的交流平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港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对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也发展迅速,尤其是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智力、信息和经验的累积,倾向于整合的物流系统以及咨询服务。因此,现代港口企业将花更多精力围绕整个物流链或者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在战略协作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同性质、不同产业、不同国度的企业结成联盟,促进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港口企业从原有政企合一的体制下解脱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和法人实体。原有的企业发展目标、组织形态、产业定位、经营策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港口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构架、经营业务、经营策略、区域范围以及产业方向都实现新的战略转型,因此,港口企业文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受到重要的影响。

(三)港口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港口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的港口进一步加快了开放步伐。越来越多国内外跨国企业、知名公司或民营经济加入到港口建设与经营,这些企业的加盟,形成了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这些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各自特有的企业背景、管理模式、区域文化、组织氛围以及沟通方式,这对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体系下构建适应现代港口企业的优秀文化成为众多港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并成为先进企业增强活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建设优秀的港口企业文化是港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管理理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体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把精神的力量化为员工的行动,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化为企业的形象与信誉,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合力,并能释放无法估量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现代港口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为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企业管理整体优化为目标的管理学说。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能够有效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人才、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港口企业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管理实践,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可以通过塑造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切实可行的企业制度和道德规范,促进港口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港口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

港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工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在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还需要企业在精神层面进行文化创新。即在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塑造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改造传统企业文化中不合理、过时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和运营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中的文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知识资本运营和运作的新境界,确保港口企业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三、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也要全面认识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素养,构建起优秀的现代港口企业文化。

(一)强化理念先行,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是一个组织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以价值观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知识为基础,事业为共同追求,职业道德、法规、制度为导向的长期发展战略。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港口产业,构建与整个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港口企业价值标准,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形成“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精神文化因素对现代港口制度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实现港口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现代港口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体系

积极鼓励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港口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崭新的制度平台。这就需要现代港口企业一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注意近期效果,全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员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员工休(疗)养制度等等;二要加强港口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杜绝行业不正之风,自觉维护港口良好形象;三要定期组织或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客户、合作伙伴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联络了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四要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货主、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互动座谈会,提取各方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港口现代企业制度。

(三)实施行为工程,重塑现代港口企业的行为文化

首先,现代港口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为港口企业员工、广大货主和船东以及有关联检单位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搞好港容港貌,建设一个花园式的港区环境。提供港口生产生活一流的服务设备和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设施,港口员工、广大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其次,港口企业要加大对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以生动的事实感染人、打动人,给港口企业赋予浓厚的知识和文化含义,更加提升和丰满港口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进而使港口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最后,港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和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广大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加强广大员工对现代物流、港口运营管理、生产安全知识、工艺流程以及装卸机械常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员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激发广大员工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和文明健康的环境,培养港口企业员工高度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明伟.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2007(6).

2、吴志.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塑造[j].中国市场,2007(27).

3、陈再福.抓好时机推进港口企业文化的重塑[j].中国港口,2004(7).

进口现代篇8

论文摘要;从国内外成功企业及其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港口企业要在全球化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强化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分析,提出了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作风、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等文化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一方面代表着企业优良传统的积累与沉淀,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又代表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导向,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和补充许多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并丰富其内涵。从与时俱进的意义上,企业文化重在建设。

港口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其中集中体现为港口资源的有限性、港口生产的专业服务性、港口产品的不可转移性。这些港口特性决定了港口企业必须突破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着重于通过港口企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行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现代港口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新的历史背景

港口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国与国、城与城、人与人在经济、文化、商贸往来最大的交流平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港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对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也发展迅速,尤其是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智力、信息和经验的累积,倾向于整合的物流系统以及咨询服务。因此,现代港口企业将花更多精力围绕整个物流链或者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在战略协作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同性质、不同产业、不同国度的企业结成联盟,促进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港口企业从原有政企合一的体制下解脱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和法人实体。原有的企业发展目标、组织形态、产业定位、经营策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港口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构架、经营业务、经营策略、区域范围以及产业方向都实现新的战略转型,因此,港口企业文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受到重要的影响。

(三)港口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港口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的港口进一步加快了开放步伐。越来越多国内外跨国企业、知名公司或民营经济加入到港口建设与经营,这些企业的加盟,形成了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这些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各自特有的企业背景、管理模式、区域文化、组织氛围以及沟通方式,这对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体系下构建适应现代港口企业的优秀文化成为众多港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并成为先进企业增强活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建设优秀的港口企业文化是港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管理理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体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把精神的力量化为员工的行动,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化为企业的形象与信誉,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合力,并能释放无法估量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现代港口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为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企业管理整体优化为目标的管理学说。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能够有效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人才、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港口企业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管理实践,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可以通过塑造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切实可行的企业制度和道德规范,促进港口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港口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

港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工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在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还需要企业在精神层面进行文化创新。即在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塑造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改造传统企业文化中不合理、过时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和运营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中的文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知识资本运营和运作的新境界,确保港口企业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三、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也要全面认识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素养,构建起优秀的现代港口企业文化。

(一)强化理念先行,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是一个组织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以价值观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知识为基础,事业为共同追求,职业道德、法规、制度为导向的长期发展战略。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港口产业,构建与整个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港口企业价值标准,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形成“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精神文化因素对现代港口制度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实现港口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现代港口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体系

积极鼓励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港口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崭新的制度平台。这就需要现代港口企业一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注意近期效果,全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员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员工休(疗)养制度等等;二要加强港口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杜绝行业不正之风,自觉维护港口良好形象;三要定期组织或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客户、合作伙伴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联络了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四要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货主、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互动座谈会,提取各方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港口现代企业制度。

(三)实施行为工程,重塑现代港口企业的行为文化

首先,现代港口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为港口企业员工、广大货主和船东以及有关联检单位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搞好港容港貌,建设一个花园式的港区环境。提供港口生产生活一流的服务设备和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设施,港口员工、广大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进口现代篇9

一、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

1.美国现代郊区化的开端和波动阶段

郊区化并非美国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早在近代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势头日趋强劲。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联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郊区对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所以20年代是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开端。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个百分点。 到4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回升并超过20年代。这一阶段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波动性两个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20年代,美国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占40.7人,中心城占59.3人。虽然中心城人口的增加仍然多于郊区,但郊区所占新增人口的比重比前两个年代有显着提高,从27.9%和28.4%猛增到40.7%。30年代,郊区所占的比重更大,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就占59.2人,即接近60%,而中心城只占40.8人,郊区所占比例已大大超过中心城。由此可见,20和30年代是美国郊区化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后,无论从人口增长率来看,还是从新增人口占大都市区的比重来看,郊区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中心城,郊区在大都市区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

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由于大萧条和二战的影响,美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比如,纽约郊区在20年代的增长率为67.3%,30年代降为18.2%,芝加哥郊区从73.9%降为10.4%,克利夫兰郊区从125.8%降为13.0%,洛杉矶郊区从157.9%降为30.1%。尤其是住宅郊区的建设更是裹足不前。这一时期的郊区化主要是靠工业在郊区的投资带动了人口的郊区化,因此表现出与20年代和战后繁荣时期的不同特点,即郊区人口的增加以下层工人为主,人口的异质性比较强。而在20年代和战后繁荣时期,虽然工业的郊区化也带动了工人的郊区化,但郊区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他们为逃避城市生活的烦恼,而在郊区建立世外桃源式的居民社区,因而人口的同质性很强。但由于该阶段郊区化进程的缓慢性,这种异质性对郊区人口的同质性特点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2.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郊区的爆炸式蔓延

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浪潮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人们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住宅需求于战后迸发出来,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现有的家庭要搬进新居,住宅需求急剧膨胀,于是在郊区出现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建筑热潮,郊区呈爆炸式蔓延开来。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郊区的蔓延创造了条件,许多住宅建筑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大量使用预制件,成批地建造住宅。同时,这些大公司还从整体上对郊区社区进行统筹规划,学校、商店、娱乐、医疗、教堂等基础和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由于郊区社区的迅速建立,郊区人口急剧增长。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大城市还在对郊区进行大规模的兼并,否则,中心城的增长率将只有1.5%,而郊区则高达61.6%,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为中心城的41倍以上同时,大都市区的规模越大,郊区的发展速度越快。比如,在3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只有1.7%,而郊区为98%。而在10万人口以下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增长率为26%,郊区为74%。进入60年代以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有所降低,为26.8%,但仍然是中心城增长率6.4%的4倍以上。但是,如果从郊区所占大都市区新增人口的份额来看,60年代比50年代更高,5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中心城仅占23.8人,郊区占76.2人,而到6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竟占去了84人,美国郊区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到1970年,郊区人口达到756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2%,而中心城和农村人口各占31.4%,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和农村人口。可以说,美国已经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

3.70-80年代的后郊区化时代

进口现代篇10

关键词:港口物流 仓储 配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港口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枢纽,作为水陆物流交汇的重要节点。通过不断装卸输送各种物资产品,使生产者不断获取原料,使消费者不断获取商品,形成了物流体系中重要的支撑。“港兴城兴,以港兴市”,港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繁荣所产生的影响己越来多地被人们认同。

在国际经济、贸易和运输尚未一体化的时代,生产和贸易被当作是两个隔绝的因素,而运输则被分割成许多过程。因此,港口仅执行其传统的装船和卸船的功能,而游离于生产、贸易和运输之外。随着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航运业在进入集装箱化时代后又向多式联运时和现代物流方向发展。物流管理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货主对货物运输的安全、准时、经济性等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国际班轮运输开始注意到海上运输及陆路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可靠性,班轮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不断延伸,逐渐朝集团化、多元化经营的全球承运人方向发展,经济贸易与航运的发展使得现代港口日益成为全球运输体系中的神经中枢,其功能也逐渐从原来的海陆中转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于国际贸易的综合物流中心。

现代港口正成为经贸发展的催化剂,它对周围地区和腹地产生巨大的商业辐射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和贸易发展。国际贸易和综合运输链是从原材料生产地开始,经过许多中间产品环节,到形成产品,一直到最终用户结束。货物沿着这条链运动时,不断地变化着自身的形态,要使这条链上的所有活动合理化,费用最省就必须采用综合运输的管理方法。港口处于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节点,是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一环,对现代物流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战略作用。

一、现代运输技术和经营的发展对港口条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 对港口的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为适应现代运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船舶大型化对港口自然条件和设备要求的提高,大加强港口基本建设,扩大港口规模,是当前港口发展的显著特点。如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也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港。为了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口的地位,1995年,鹿特丹港在原有港口模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沃尔和埃姆两个新港区殷资13亿美元增建8个集装箱泊位:投资1.29亿元为近海集装箱运输建设装卸场地和内陆集疏运系统;并进一步填海造地,作为吸引临港工业和转运货运之用。

2 对港口的集装箱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展开,件杂货、高值货运输的集装箱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也将其主要注意力放到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上来,并把集装箱处理量作为衡量港口集装箱化平发展和现代化进步的主要标志。集装箱化运输使船舶载箱量越来越大,集中挂靠的港口数目越来越少,国际航运中心越来越靠近集装箱枢纽港,各个港口为占领集装箱市场而投资兴建专业码头,花力气改造传统的件杂货码头,来适应港口集装箱化要求。

3 对港口现代生产组织高科技化的要求。

船舶的大型化与班轮运输经营方式的改变对港口尤其是枢纽港的运作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世界各国的港口为了谋求自身在国际港口竞争中的地位和利益,都在积极开发新技术,改善装卸工艺,扩充堆场集疏运系统,引进港口先进起卸设备。提高装卸效率,推进无纸化手段,以吸引干线船的挂靠。港口高科技表现在运输方式的现代化,港口装卸工艺合理化,港口装卸机械设备自动化、电气化,港口管理手段现代化。目前港口还普遍采用了先进的导航、助航设备和现代化的通。讯联络技术现代化的大型油轮的泊位都装有靠泊速度仪、船位自动仪、弹性系缆。装置、遥控快速脱缆钩、自动灭火装置等。电子计算机则在数据交换、生产调度、监督控制、装卸操纵自动化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