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十篇

时间:2023-04-08 17:28:33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篇1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其中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4和1995年已上升至28分。因此,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多少已成为语文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

    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应把努力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了解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具体方法之前,同学们应首先懂得这一情况,即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一般都符合下列原则:包含丰富的信息,特别是丰富的“隐含信息”;便于编制知识覆盖面较广的题目,尤其是综合性题目;适合高中生的阅读特点,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和阅读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日常的阅读实际”。为了体现考查的公平原则,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材于课外;但如果我们在复习和应试训练中,完全丢开课本旁收杂学,课外的读物汗牛充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那么我们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这个原则,下面针对1995年高考《语文科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七点要求,以及高考命题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给同学们的复习和应试进行一些具体指导。

            一、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意,对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必须联系上下文,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就是指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确定了词义。

    其次,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把握。一个词语,除了一般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如感情色彩,决定了词性的褒贬;语体色彩,决定了词语运用的得体与否。除此之外,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应的对象,搭配的习惯等等,以及看它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普通用语还是特殊用语,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

    上述的这些方方面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单就其中的某个因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综合起来,全盘考虑。

    例如1992年(三南)高考题第28题:

    下面词语分别能表现A萧悦、B苏轼、C倪云林、D金冬心中哪三位竹画家的艺术特色?

    ①雄健、豪放(  )  ②古拙、朴质(  )  ③雅致、逼真(  )

    这道题考查的是确认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只不过是倒过来考,有语议,要你将它与相应的词放在一起罢了。从原文看,萧悦工画竹,有雅趣,先突出了一个“雅”字;白居易为之题诗中又云:“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不似画”,便似真,“疑有声”,那就更逼真了,所以“雅致,逼真”最为精当。苏东坡为豪放派词人,“他画竹气魄极大”,而且“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可见这位大文豪的词画同属一派,当以“雄健、豪放”莫属。倪云林的竹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箫疏,在①②③三组词语中没有对他的竹画艺术特色的概括。金冬心得到的评价是“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淳朴拙厚”与“古拙、朴质”正相对应,故答案选②。

            二、解释文中含蓄的语句。

    解释含蓄的语句,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内容。正确理解句意,是理解段和篇的基础。把文中那些内涵丰富,结构复杂,作用特殊,意在言外的词句理解清了;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现代文阅读篇2

关键词:现代 阅读 收获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78-0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把看的内容深入到学习中去,理解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写作中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读书,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

力。学生在不断阅读中有哪些收获呢?首先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大量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不到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眼界;其次是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很多文学体验,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启迪,学生提高个人素养;然后学生在阅读中因为见多识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后学生通过扩展阅读空间,增加学生见闻。

1 获取信息,增长见识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文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例如,教学《大燕归来》之后,通过对大燕生活规律的描写我们才了解到大燕的一些生活习性,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作业,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一些壁虎、袋鼠、河马的基本信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惯,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存现状。又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笔者倡议学生应该保护大自然,多多植树,来优化空气和环境,为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学生获取了大量课堂上没有的信息。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一个宣传单,一份报纸,一个网页学生都能从上面阅读到信息,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大了,学生的阅读增多也就获取更多的信息。

2 收获文学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文学体验是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文学作品对作品人物命运和思想感情的体验。文学作品代表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应该吸收文学作品当中的优秀文化。通过阅读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例如《再塑生命》中,海伦凯乐是一个残疾人,却还能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奇迹,引领她走向光明的人,就是为她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让作者通过亲身感受,触摸真实事物来激发作者的思绪,让作者感受真实的事物的样子。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了作者的灵魂,并给予作者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学生学习文章之后,被作者的事迹深深打动,学生认为作者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还是顽强的克服,给学生很大的震撼。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和作者相同的境地,文章的发展牵动着读者的思绪。学生通过阅读学生也有正确的判断是非的标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 进行任务型的阅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型的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理解,它要求学生先浏览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一个细节或是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任务型的阅读要带有一定的目地性,不能盲目的对文章分析,首先明白问题是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作为带有一定的目地进行阅读,依靠学生自己通过加强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提问学生:作者通过哪些事情来体现母亲对“我”的教诲的?学生阅读过文章后,发现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描写母亲对“我”的教诲的,每天天刚亮时母亲把“我”叫醒要“我”反省自己的言行;作为后母对待孩子的方法;有人污蔑母亲,一反平时温顺态度变得很有刚气,不受人格侮辱。通过任务型阅读,学生参与到问题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延伸课外阅读,拓展阅读空间

现代文阅读篇3

[关键词] 高考 信息 方法 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进行探讨。

一、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明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理清文脉,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

四、优化整合,准确答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现代文阅读篇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由于历史积淀的厚重,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望子成龙的观念至今还是大有市场。①但与此同时,更有市场的另一种观念则是“望父成龙”。②望子成龙和“望父成龙”相比较,我以为此二者乃(附图{图}),③它们都是私有观念的派生物,只不过一个是期盼后人(附图{图}),一个是指望前辈(附图{图})。④并且,在我看来“望父成龙”比起望子成龙来,对社会要更为有害。⑤因为,希望凭后代出人头地为自己带来荣耀固然不很高尚,但在客观上总还会促使人类一代一代地有所长进;而只想靠前辈的功绩勋劳得利获名,则不但十足地没有出息,而且还会导致我们的社会一代不如一代。⑥“望父成龙”的观念之所以在中国大有市场,其根源在于封妻荫子的不合理现象曾合法地存在了两千年且至今流毒尚存,这当然会使一些官宦子弟不思进取同时也会使一些凡夫俗子羡慕不已。⑦“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从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小青年中流传的俗语,正是这种社会心态的披露。⑧(选自《中国青年报》)

    1.根据上下文的分析,你觉得“望子成龙”与“望父成龙”两者关系怎样。②句方框处应填的词语是( 

  )

    A  貌合神离    B  貌离神合    C  形同实异    D  形异实同

    2.③句有四个方框处,都给了标号,依次应填的词语是(    )

    A  1.恩泽荫庇                  2.光宗耀祖

       3.功成名就                  4.坐享荣华

    B  1.功成名就                  2.光宗耀祖

       3.恩泽荫庇                  4.坐享荣华

    C  1.功成名就                  2.坐享荣华

       3.恩泽荫庇                  4.光宗耀祖

    3.作者认为“望父成龙”比“望子成龙”的社会心态对社会更为有害,理由是什么?作者采用何种论证方法证明这个观点?试简答之。

    4.这段文字,可分成几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现代文阅读篇5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读文 解题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于现代文有这样的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涉及相当篇目的现代文(散文和诗歌),但更多侧重于带领学生阅读文章鉴赏文章;高三关于现代文的教学则要将“考试”这一因素考虑进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鉴赏水平,使之适应高考的要求,是所有高三语文老师要探讨的问题。

现代文一向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同学们做现代文阅读,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而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评讲现代文也总是将关注的重心放在题目的评讲上,对于读文缺少应有的关注。高三年级的老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急于追赶复习进度,很多时候甚至于略去“带学生读文”这一环节,而直接进行题目的讲解,这样做,看似节约了时间,加快了复习进度,实则只会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产生误导,事倍功半。

下面,我就以小说《钓鱼的医生》为例,谈谈现代文阅读的课堂教学。

一.阅读文本

1.我选择从《三国》中“曹操的被围与脱困”的一段文字引入,让学生概括其情节特征,并从情节特征入手,对小说进行分类。

《三国》第九回写吕布和曹操大战,这样写道:“操不能前进,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马军队里,踊出一将,乃典韦也……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众将随后也到,寻路归寨。看看天色傍晚,忽然背后喊,吕布骤R提戟赶来,大叫‘曹贼休走!’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不知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从情节特征入手,对小说进行分类:情节淡化的和情节波澜起伏的;并归纳不同情节特征的小说阅读方法。淡化的,圈划关键词,分层概括;有波折的,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梳理情节;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类型(情节淡化的小说),按照阅读方法,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2.从情节入手整体感知文本。指导学生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并圈画关键词、关键句;进行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梳理情节。

情节如下:

(1)作为医生的王淡人钓鱼、吃鱼(洒脱);

(2)王淡人家的匾(侧面写医术精湛);

(3)王淡人家的小院(生活情趣);

(4)王淡人看病(认真负责、善良、甘守清贫);

(5)王淡人到被洪水包围的孤村就诊,村人送匾。(急公好义)

3.从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提示学生。广度上:作者由写王淡人,到写以其为代表的一类人;深度上:由写王淡人,到写王淡人身上具有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由写人上升到精神品质层面。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主旨如下:表达了作者对以王淡人为代表的一类人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的赞美。

总之,在感知文本这一环节,我选择从小说三要素的“情节”入手,抽丝剥茧,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去把握文章主旨。事实上,通过带领学生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学生不再感到无处着手,而是真正做到了读懂文本。

二.试题评讲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评析同学答案,(可以它组成员点评,也可以由本组成员点评,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进行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题型归类小结,明确思维步骤,建立小说各题型的答题模式。

各题目情况展示如下:

11.第三段写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交代相关背景,说明王淡人家世代行医,暗示他医术高超;

2.特别点明送给王淡人的那块匾的内容,突出他“急公好义”的性格特点;

3.为下文叙述这块匾的由来埋下伏笔;

4.暗示文章主旨。

思维步骤:

1.题型定位: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

2.勾连相关知识:物象对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旨)(描写环境)的作用

3.结合文本答题

1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参考答案:“看看……破被,鼻子一酸”,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王淡人内心的善良;(人物)“不但……也……”凸显了他对金钱的看淡,对人生命的尊重;(人物)表现了作者对王淡人的钦佩与赞扬。(主旨)

思维步骤:

1.审题,题型定位:表达特色题

2.读画线句,明确分析对象为人物

3.勾连相关知识(手法,内容,效果)

4.结合句子答题

13.结合全文,概括王淡人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洒脱;富有生活情趣;淳朴、善良;认真负责;甘于清贫;急公好义。

思维步骤:

1.题型定位: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找出文中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句子;找出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的句子。

3.归纳概括,规范作答。

1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儿”,请结合本文,从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角度,探究“中国味儿”的内涵。

参考答案:1.主题思想:王淡人身上集中体现了洒脱、富有生活情趣,甘守清贫、急公好义等中华传统美德,表达了作者对王淡人及其具有的传统美德的赞美,从这个角度,其小说有中国味儿。2.表现手法:文章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采。如第二段对王淡人钓鱼、吃鱼的描写,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将其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思维步骤:

1.审题,题型定位:探究题。

2.对于探究的内容多角度思考(本题中较为明确)

3.结合文本,规范作答

在完成试题讲评之后,我结合期中考试的题目,参照第11题(考查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带领学生创制了新题。题目如下:《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一文中多次写到“魔方”,有何用意?(6分)

答题角度:1、刻画人物;2、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3、揭示文章主旨。

同样,还可以命制出这样的题目:文中除了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外,在情节结构上还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2分)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2分)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2分)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2分)

通过引导学生创制新题,可以提高他们研读文本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尤其是可以有效地对业已建立的答题模式进行巩固。

三.课堂小结

现代文阅读篇6

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现代文阅读江南雨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江南雨答案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乡姑苏,最先闪过眼前的,无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断的雨丝。

②网师园可算得上苏州园林中温婉秀丽、典雅大方的大家闺秀,为之倾倒者不计其数。

③那一次,我们却是被雨赶进网师园的。口里抱怨着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几分扫兴——湿淋淋的“闺秀”,不知还能余几分风韵?再说,冒雨游园,固然风雅,却也实在难免狼狈。

④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耐烦,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便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廊似乎没了头,高低错落,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挂着续续断断的雨,比起那晓晴丽日,竟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⑤涟漪的碧水,润泽的粉荷,湿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却原来,这位“闺秀”竟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着实叫我们“惊艳”不已。

⑥眼前回廊蓦转,穿过垂花门,是个小小的天井。四围低低的粉墙环绕,中央一树一花皆无,却在廊下栽着好大一丛芭蕉,被雨洗得枝展叶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墙也绿了,廊也绿了。一时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记了举步,只远远地倚着漆彩的廊柱,怔怔的望着那芭蕉,听那雨紧一声、慢一声地打在那宽宽的、绿绿的叶上……

⑦就要离开了,心里说不清的缱绻(qiǎnquǎn)难舍。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⑧独自在空荡荡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径、爬满青苔的老井、脚下的一丛一丛的蒲公英都摄进眼里、装在心里。

⑨巷口慢慢飘进一朵油纸伞。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位皱缩得像枯树般的老太太。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手里挽着个小竹篮,上面覆盖着雪白的毛巾——一位寻常的东吴水乡老妇。

⑩侧过身,我让出了窄得只能一个人走过的碎石小径,默默地等老人过去。她却又突然回转身:“姑娘,要买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篮里散出郁郁的香气。老人早已揭开雪白的毛巾,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似乎连雨丝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兰、茉莉、栀子,穿成各种式样,丝绒般的花瓣上还凝着水珠儿,静静地沁着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惊喜地张大了眼,忙不迭地说:“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兰,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样一双手,竟能种出这样奇迹般的美!“侬是北京来的?”大概老人听出了我的口音,竟和我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乡农妇是怎样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担挑起,又是怎样用一枝枝美丽芬芳的鲜花换来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的昂贵费用……

⑾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兰,颤颤地别在我胸前,慈爱的眼里闪着光彩:“大学生哪!”我还来不及分辨她是在说我,还是在说她儿子,她已转过身,慢慢走向小巷深处。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缕清香萦绕着,良久良久……

⑿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注],留在记忆里封存……

【注】纨:指丝巾。

(1)在网师园,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先 ____________,再就是 ____________,接着是____________。(3分)

(2)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4分)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部分写到的卖花老妇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分析后填空。(4分)

①所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的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的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中描写花的画线句有两个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手法。(3分)

(5)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样照应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末尾一句写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下雨的抱怨,不情愿,扫兴(或被赶,抱怨);佩服,“惊艳”不已;看得呆了(惊奇,折服,沉醉)。

(2)①“浸”字用了比喻,形象而生动,使抽象的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物。(1分)突出了“乡愁”在作者身上的浓和满(或受乡愁的反复折磨和煎熬。或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1分)(言之成理即可)

②“牵绊”用了比拟(或拟人)的手法,把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动作;(1分)“牵绊”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雨对乡人是有难舍情怀的(或表达作者的眷恋和不舍,家乡的雨景迷住了我)。(1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所写内容:年老仍坚持种花、卖花 表现的思想性格: 勤劳

②所写内容:丈夫去世后承担起家庭重担、卖花供儿子读大学 表现的思想性格:坚强(或坚韧刚强、勇敢面对挫折)。(每1点1分)

或:所写内容: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种花卖花 表现的思想性格:热爱生活、爱美整洁

或:所写内容:热情与我交谈、为我别花 表现的思想性格:亲切善良 。

(4)写出花的香(或香和鲜、香和美);衬托出老妇人的内在美。衬托(每1点1分)

(5)开头提到雨丝,(1分)结尾再提雨丝,事物和情感前后照应。(1分)或:开头点出乡愁,(1分)结尾再强调乡愁,使思乡感情首尾贯穿,情感得到升华。(1分)

现代文阅读篇7

审题意识要贯穿整个做题过程。要更好的应对现代文阅读,就要拥有审题意识,养成好的审题习惯。不认真审题必然导致答案要点不全,甚至离题万里。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面对蚂蚁

叶延滨

①“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大雨将至。这是最早知道的道理,气象学也罢,生物学也罢,简洁明了,而且生动直观,蹲在那里,嘴里念念有词“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心里却在想:“它们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它们搬到哪儿去?谁在下命令呢?它们怎么集合得这么快呢?”充满了问号的世界也充满了新奇。我觉得,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也许就是从看蚂蚁搬家开始,因为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而在那样的场景中.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

②那是面对一片宽阔的草原,眼前的一切,简洁为两种色调,一块是蓝色,一块是绿色,蓝与绿的相交点就是永远召唤你又让你永远无法接近的地平线。天苍苍,野茫茫。我们聪明的先人也只能选择这样空旷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单纯为无垠,丰富为纯洁。

③那是面对一片荒寂的沙漠,沙漠上是烈日还有烈日一样灼烫的天空,灼烫的天空下是金黄无边的沙漠。仿佛这天空就是沙漠在阳光下幻化的灵魂。而这沙漠尽管每一粒砂粒都是死亡的证明,而所有的沙粒却起伏腾挪成沙丘,沙丘们舞蹈的热情会灼伤我们怯懦的心。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热烈为无语,贫瘠为博大。

④那是面对一派峰峦逶迤的群山。坚如铸铁的山岩远处化为画师笔下的泼墨,而轻逸如纱的云雾又与重峦叠嶂凝成浑然一体的水纹。云雾与石岩难分轻重,群山与云海如同伯仲。千山鸟飞绝,飞翔着的是山的灵魂。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寂寥为深幽,厚重为空缈。

⑤每当我面对这样的大美之境,我会想到暴风前那一队匆匆搬家的蚂蚁。我知道那队蚂蚁并不像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渺小”,它们迎接大自然赐予,自信而有节,无论是晨光还是暴雨。这也是我们内心的召唤,走出家门,去草原,越沙丘,登山岭,会在面对大美之时,听到来自内心的生命赞颂。

⑥空旷之美,对于今天的我和你,实在太重要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也不幸生活在一个物质充盈的城市。我们几乎变成了物化了的城市动物。我们的空间被丰富的物质世界充盈:楼群、街路、格式化的绿色植物和所有目光所及的事物!我们的时间也被紧张的物化日程充盈:上班、听报告、购物、交费以及闭上眼前接最一个电话!

⑦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了“城市动物”。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架架煌煌书架,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像一台台冰箱,每一样食品都营养,都保鲜,同时也都今人没有胃口;像一个个超市,每一个产品都诱人,都必需,同时也都写上了交易价钱!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自己”。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在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⑧望着草原,让绿色浸染你的心灵;望着大漠,让风沙吹走充填你内心的那些办公室职场风波;面对群山。直到你想起了那句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世界就再次接纳你。这个世界会悄悄对你说:“你真不错,你的生活应该这样富有诗意……”

1.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加以理解。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划线部分的语句。

现代文阅读篇8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令人堪忧。要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可以从激发阅读动机、提高知识积累、教授阅读技巧和培养思维能力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语文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却令人堪忧。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1激发阅读动机

强烈的阅读动机或兴趣,是阅读行为产生的动力,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其能进行自觉地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都有选择性的,对于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老师应鼓励他们多阅读此类文章。但在阅读训练中也应逐渐增加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活跃不起来,而恰恰这类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训练这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2提高知识积累。

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具备某领域的一些常识,也有助于理解关于该领域的文章。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领域中较新的研究概况。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3掌握阅读技巧

这里指的阅读技巧,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应掌握篇中的中心段,段中的中心句,句中的关键性词语的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从文句的意思不难确定。

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强化整体观念。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再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现代文阅读篇9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有效答题

江苏高考现代文包括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其中涉及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不仅概念多而且容易混淆。现代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主观性强,学生不容易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尤其是节选片段作为试题文本时,在学生不知道文章背景、而表现手法又独特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文章的主题及命题人的意图。

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只有150分钟,题量不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高效答题很重要。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正确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获得高分。

一、获取有效信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也是这样。高考现代文文本信息量大,而考查的又不是对整篇文章的精读和赏析,因此,学生做现代文阅读时首先要带着题目阅读。因为先看题目再阅读第一遍,学生大脑会形成一个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的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句子及段落处做标识,等第二遍再次阅读时可以精读之前标识的内容,对某个段落、语句进行剖析。像《比邻而居》中第一问:文章第三四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很明显问题中要求我们单凭草药味来分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我们就不要去从其他方面分析了,题目也很清晰地指出我们应该在文章的三四段寻找答案,所以考生就可以快速跳到三四段。精读三四段,迅速找到要点,继而分析整理出答案。

二、快速准确答题

阅读最难的就是对题目的把握,即使你读懂了整篇文章,只要你在审题上出现一点点偏差,你之前做的工作都是徒劳。审题就是做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其实审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原本的题目上多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心里搞清楚了为什么,很自然就能把握题目的意思。同样是《比邻而居》一文,最后一问是:探究“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这句话的意蕴。像这类对一句话的分析,读完题后,看起来好像懂它在问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自己提问自己,为什么“艾草味”能在众多气味中弥漫开来?只要我们找到艾草味为什么会弥漫开来的答案,就能够体会到出题者想要我们回答什么。很明显,艾草味弥漫开来,是因为大家都在点艾草,而且这一天是端午节,就从这两点来看,就容易得出不同的生活状态但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其次就是大家都认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点艾草。第三层含义是较难得出的,但是我们看这句话的后文,“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借助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怎样的生活都在艾草的熏陶下得到了升华。多给自己设问,多点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通过顺藤摸瓜的方法,答题自然水到渠成。

三、阅读训练分类型

现代文训练要分门别类,考生平时做题要分散文板块,小说板块,议论文板块、实用文板块来进行相应练习,分板块复习的好处是能够对同种类型文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而且这几种类型文章的表现手法会有差异。分类练习后会提高做题的效率,高考时拿到试卷后就能对文章进行类别判断,进而在做题时可以找准情境及分析题目的方法。

四、找准失分根源

很多学生会问,现代文阅读要怎么训练,尤其是在高考复习后阶段,如何做练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训练其实需要对症下药,尤其是后阶段复习,我们不能用拉网的方式复习,我们要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因此,对学生现代文失分的分析很有必要。就近几年的高考卷来说,学生容易失分的原因有三点: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靠个人直觉想象来答题,答案脱离文本;

(3)答题不完整,只答其一,不答其二。

针对这三点,学生要牢记有三个“必须”。学生必须重视审题,仔细审题,切忌看题不加以分析就动笔答题;必须结合文本,处处联系文本,围绕文本,切忌自己天马行空地答题;必须分点答题,完整答题,切忌答题不分点,导致阅卷老师漏掉得分点。

现代文阅读并不难,难的只是学生没能分析到失分原因和未能掌握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只要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学生完全可以在现代文阅读这一部分拿高分。同时,教师指导也是很重要的,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阅读内容,总结阅读类型,明确考试要点,讲题中给学生加入个性化的思维解读。

参考文献:

[1]郭会荣.如何进行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J].祖国,2016(15):218.

现代文阅读篇10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命题者大多选择了难易适度、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质兼美的现代文来考查学生的归纳、理解、分析与表达等能力。怎样让考生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得高分甚至满分呢?笔者仔细分析近几年全国部分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发现绝大多数试卷是按照“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思路来命制的。因此,笔者斗胆提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三步走的高效教学法,以期让中考生体验高效阅读的乐趣,不正之处,谨请方家正之。

第一步,走近文章:默读辨别文体,整体感知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第一小题绝大多数是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先不要慌张,不要急躁,而是要调整心态,用静心默读的方式走近文章,整体感知文意。具体做法是:深呼一口气后让身体坐正,两腿平放,用眼睛从头至尾地扫视文字,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每分钟至少500字的速度并调动脑细胞记住相关信息。如果是说明文或是议论文还需边读边归纳、提炼并用笔勾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内容或者用心记住这些信息。当然,这种默读需要平时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读完后,让考生先辨别出该文属于什么文体,并在头脑中调出中考前复习过的该文体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是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调出的速度是迅速的,而不是缓慢的。这些信息的闪现,就会增强考生准确阅读的信心。然后,让考生面对刚才阅读的文章用“复述一压缩一提炼一概括法”或“找中心段法”、“归并法”等迅速归纳出文章的内容、说明的对象、中心论点、小说情节,等等;通过直接分析文章内容或寻找中心句、首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点题句、总结句等句子分析出文章主旨。考生默读完文章后,在心中迅速归纳出文章内容和主旨,也就初懂了文意,走近了文章,就能快速解答出文章的第一题,并为后面问题的成功解答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走进文章:细读依题读文,锁定处理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第二、第三(有的有第四)小题一般是紧扣文章某一内容或联系某一文体的阅读规律而设计的试题。虽然现在中考淡化文体知识,但绝大多数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者会把文体知识渗透到文章内容当中来考查考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中考前指导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的知识储备。当考生花4分钟左右的时间走近文章,整体感知出文章内容并解答出第一小题后,教师要指导考生进入第二步高效阅读结构——走进文章。即结合题目要求细读文段,先找出并锁定题目在文中涉及的段落内容,再对其做处理。此处理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信息的概括处理,就是结合要求对锁定的内容进行勾划、筛选、提炼、整合并概括出要点;第二种形式是针对内容对相关文体阅读规律的处理,即对考点答题规范的处理。一般说来,记叙文要重点处理人物形象和事件这两个考点的答题规范;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文学作品重在处理感悟、品味等考点的答题规范。教师把以上两种形式的处理讲透讲懂,再加以练习,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形成“依题读文,锁定处理”的心智,学生在考试中就能愉悦高效地解答。

第三步,走出文章:品读紧扣主旨,拓展延伸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小题一般是拓展延伸题。要求考生走出文章,即联系实际从全文或文中某一段落、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与体会,这道题考查了考生整体领悟文章、段落和句子的能力。学生做此题时,教师指导学生在“第一步,默读整体感知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品读全文或文中某一段落、句子,在紧扣全文主旨或某一段落、句子中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的事例或经验来解答。如:《2013年丹东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善良是心灵的灯盏》,最后一小题:“读了本文后,结合实际写出你的感受。”考生在回答此题前,默读全文,得出文章主旨;然后品读中心句、议论句、点题句;最后在回答时紧扣文章主旨对其分析并举出生活实例。这样,考生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解答出此题,而且还能把文中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净化自己的心灵,启迪自己的思想,培养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考现代文阅读是历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大重头戏,它是检测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分水岭。只要语文老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阅读加以科学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坚持不懈地勤加练习,认真领悟,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会明显上升,考生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就会达到费时少、成绩高这一阅读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