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新政策十篇

时间:2023-03-31 06:11:55

计划生育新政策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1

【关键词】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政策转变

中国始终是一个人口大国,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口过多所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为此国家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以便更好地控制人口增长,限制人口数量。最初的计划生育只有在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者部分农村家场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物质资源紧缺等危机得到的家庭在生有一女儿的情况下,可以按要求生育第二胎。本文借助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计划生育新政策的改革,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状态以及深远影响而进行简要研究和探讨。

一、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概述

人口的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何正确有效地控制数量范围,成为每个国家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早已成为国家基本国情之一,人口在带来丰富劳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快自然资源的消耗。为此,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宣布:“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计划生育政策自此开始在全国进行实施,成为中国当今社会经济不断稳定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

(一)旧的计划生育政策

早在20世纪50年代,北大校长马寅初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进行生育的控制,不过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中国的家庭生育也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影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到了1960年代,政府才意识到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最终于1964年在党中央决议下设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紧接着在1977年8月12到18日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了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计划生育也因此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策,在随后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强化实施。计划生育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巨大成效和影响程度之深。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早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人口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使人口不会因过度增长导致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然而对一个普通汉族家庭而言,则是需要有计划的安排生育子女。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前提下,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

(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议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

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个决议的提出,不仅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背景下的人口发展情况,而且是针对实际形势改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施行。新的计划生育在老政策的基础上,除了重申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内容,对于一个家庭生育二胎政策也逐渐加强和完善。最初的计划生育只有在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者部分农村家庭在生有一女儿的情况下,可以按要求生育第二胎。新政策不仅保留了以往的二胎政策规定,还加入了新的条款,现阶段在一个家庭中,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便可享有生育第二胎的权利。放宽了计划生育大门的同时,也为当代党的下一步计划敞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户。然而新政策的提出,针对的主要范围集中在全国的独生子女,偏远的山区和农村,一些有残疾的困难家庭,以及少数民族家庭,始终考虑到社会全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经过调查研究,新的计划生育并不会导致人口暴涨,政策的相关后续工作也在逐步展开。

二、计划生育政策转变的原因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国家当前的任务和现状,也让我们意识到人口问题仍然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还不能离开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为了更好地保证中国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变是必然趋势的结果。计划生育在为国家减轻人口压力的同时,它的一些副作用也慢慢呈现。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差距加大,男女数量比例失衡,人口老年化日益增加等问题已经倍受关注,如果国家始终保持一胎政策,会逐步破坏国家人口结构。因此,新政策的转变成为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一。

(一)男女比例失衡

当今中国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已经非常明显。无论是从全国

大学生,还是社会从业人员来看,男性总数都远远高于女性,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重男轻女。在以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观念加上封建迷信,促使很多家庭认为生男孩是福的象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男孩还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不管国家如何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如何改善,这种“生男孩好”的观念始终保留着,延续至今。除了观念的难以改变,还有配偶间的年龄差距不断增加,男女比例分布严重不平衡,都会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造成一定冲击。男性人口的萎缩会导致劳动力的减少;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就当前中国情形而言,必须转变“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加强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和学习,认清中国现状。

(二)人口老龄化加剧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2

关键词:“全面两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 C924.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82

我国生育政策为完整体系,其核心内容是生育数量的调节,而奖励扶助是对生育数量调节这一目标予以实现的重要措施。在201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是生育数量调节政策做出的重要调整,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符,且顺应民心。“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也导致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面临新的形势,在这一背景下其走向势必会出现一定变化。

1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近四十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点一直是“提倡一孩”,对于部分特殊情况家庭允许生育二孩。《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之后,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新法普遍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孩,这必然需要奖励扶助政策相应调整。具体而言,在“全面两孩”政策后调整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体现如下:

1.1对法规政策体系加以完善的必要措施

我国计划生育法规包括不同政策、法规与法律,这些法规政策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内在协调,当其中一个政策修改之后则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做出相应调整。过去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所奖励的对象仅限于双女户或一孩的家庭。生育政策调整为“提倡两孩”,则原来的奖励对象必然会被“提倡两孩”政策后新的扶助对象取代。

1.2“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取消差异性生育政策的重要举措

原有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是为二元生育这一城乡有别的政策服务的,在奖励扶助方面,农村与城市依据的标准不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现阶段生育政策转变为全国统一的形式,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奖励扶助标准及对象做出相应调整,朝着全国统一、不分城乡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对“全面两孩”政策无差异落实的保证,同时也是人口计划生育领域消除群体差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1.3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相应奖励规定予以落实的需求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二十三条提出:“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国家按照规定给予奖励。”这体现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中国家占据的主导地位及主体地位。因此,在“全面两孩”之后,应为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提供保证,调整奖励扶助政策,建立全国统一、层次更高的奖励扶助政策,将奖励扶助政策中不该有的各种差异消除,使得计划生育家庭可公平、公正的享受自身权益。

2 “全面两孩”之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走向

2.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双轨制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后,“新人”就算生育一个孩子也不能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所有依法生育的“新人”(新法实施后依法生育者)均可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版)中相应标准享受奖励扶助。对于“老人”(新法实施前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而言,还可根据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政策享受优待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尊重历史原因造成的客观事实,对于“新人”与“老人”实施“双轨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虽然目前国家还没出台“新人”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具体方案,但也只是具体奖励方式不明。目前部分年轻人因为生活、工作及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并不想生育二孩,为鼓励群众根据政策生育,帮助年轻人减轻生育与抚养的负担,让新人可以生的起、养得起,就需国家发挥自身在计划生育中的责任,建立有我国特色的“育儿津贴”制度,为按照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人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育儿津贴”可采取多种形式发放,如购物卡、专项购物券、代金券或现金等,而为了确保专款专用,也可采用儿童服饰购物券、乳制品及牛奶购物券、婴幼儿用品购物券等样式发放。总体来说,我们应善待历史并着眼未来,实施“双轨制”,施行对于“老人”而言有效的独生子女奖励扶助政策及服务于“全面两孩”政策之后新人的“育儿津贴”制度。

2.2包到底

对于历史原因造就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对于伤残失独家庭等,国家需承担自身职责,履行承诺,针对他们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帮扶力度加大,对帮扶方式创新,对帮扶内容拓展,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家庭的精神慰藉、大病医疗、养老照顾及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奖励帮扶制度动态调整机制并对其不断完善,根据物价变化、经济水平将帮扶标准适当提高,确保这些家庭可以维持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说,就是不可以让率先遵守计划生育号召的群众失望。

2.3增重点

现阶段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包括伤病残独家庭及失独家庭,尤其是后者是社会舆论与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应加强对伤病残独家庭的扶助,因为其面临的经济苦难更多。另外,“全面两孩”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还应对奖励扶助资金的发放审批制度予以简化,确保计划生育家庭可尽早享受到奖励补贴,从而鼓励群众依法生育。另外还需将妇女产假进一步延长,为丈夫增设生育护理假,产假之后还需为妇女提供低薪育儿假、从而改善产妇健康,提高夫妇的生育意愿,真正落实“全面两孩”政策。

3结语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使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面临新的形式,也发展出新的走向。国家应主动承担起相应职能,尊重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做好“老人”的独生子女奖励帮扶政策与“新人”的二孩奖励,真正将“全面两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3

关键词: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社会发展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关乎我国未来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大问题,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同资源、环境、经济密切相关。新时期人口政策变动情况下,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控制至关重要,通过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更好地协调当前和长远利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保持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二、新形势下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

(一)促进家庭健康

通过计划生育可以保持我国低生育水平,逐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促进育龄夫妇身心健康,享受更加优质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政策很好地协调了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平衡,计划生育目标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们 对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类对健康的日益重视。

(二)小范围社区化

计划生育管理模式逐步呈现小范围社区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逐步成为计划生育管理的主要方式。通过居民自治结合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整合,社区服务将在以后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对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提出的建议

国家根据国情从社会长远发展考虑,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在人口政策调整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明确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根据计生工作的发展方向,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依据计划生育相关规律,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我国实现了”单独两孩“到全面放开二胎的过渡,人口政策的变动对刺激了部分地区生育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区出生率出现了反弹。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地区仍旧存在超生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些地区群众生育意识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脱节,造成同生育政策之间的偏差。一些地区计划生育主管领导对生育水平持盲目乐观态度 ,没有对计划生育政策足够重视,对计划生育工作缺少长远计划,投入资金不足,组织队伍不健全,使一些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出现滑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人口数量控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逐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建立良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渐改变群众的生育意识。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职能不断深化,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工作复杂性日益增加,传统的人口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传统的计划生育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育龄人口对生殖保健服务的需要。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应根据当前计划生育形式,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体制创新,建立辐射社会发展的计划生育长效机制,提高计划生育的服务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目的是服务于人民,需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更新服务理念,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要改变传统以罚为主的处理方式,将管理和服务结合。改变传统上单方实施避孕,推动避孕节育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殖保健意识。在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营造新型的生育文化。

(三)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面对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呈现出的新形势,计生工作者需要在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要寻找其自身规律,发现计生宣传中存在的问题,积累工作经验,积极进行工作创新,提高计生工作水平。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多部门联动,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也要注重方法创新,根据计划生育相关理论,明确宣传内容,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随着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在计生工作时,要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居民自治、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的社区计生服务机制。探索对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时计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可以实现组员的合理配置,发挥计生服务的优势,同时发挥社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优势。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可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机制。可以通过社区网点设置,在集贸市场、产业园区等人口流动量大区域进行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领导机制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通过社区治安权力、劲舞责任区、出租房治理等工作配合计划生育工作。用工企业要落实流动人口上报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流动人口证件检查,对流动人口进行检查,严格要求企业有证用工,无证人员要及时补办相关证件,对违反计划生育工作的企业和房主要进行相应处罚。

参考文献:

[1] 江亦曼,乔晓春,于学军,李建民,原新,解振明,杨书章,刘鸿雁,陈卫,姚宗桥.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J].人口研究,2000(03):18-34.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4

一、充分认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重大意义

(一)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和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提高,我国总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4亿人迅速增加到1970年的8.3亿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国家从七十年代开始在城乡推行计划生育。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40多年来,我国实施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环境压力有效缓解,妇女儿童发展状况极大改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支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也为世界人口发展和减贫作出了重大贡献,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在此过程中,亿万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符合我国国情,是正确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伟大事业。

(二)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的趋势性变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面、深刻、长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群众生育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养老抚幼功能弱化;人口红利减弱,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在13亿以上,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立足国情,遵循规律,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三)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是新形势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重大决策。单独两孩政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为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积累了经验,当前启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法治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使计划生育成为惠及亿万家庭的甜蜜事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努力实现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五)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家庭在计划生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

——创新发展。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

——法治引领。充分发挥立法对完善生育政策和服务管理改革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法治水平。

——统筹推进。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与服务管理改革同步推进、配套政策措施同步制定。

(六)主要目标

到2020年,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较为完善,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计划生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人口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

三、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七)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完善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从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综合评估本地人口发展形势、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和政策实施风险,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报国务院主管部门备案,确保政策平稳落地,生育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

(八)改革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不实行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改进再婚等情形再生育管理。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理手续,全面推行网上办事,进一步简政便民。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

(九)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国家与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

(十)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根据生育服务需求和人口变动情况,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

四、大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十一)加强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向不孕不育等生育困难人员提供必要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推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加快产科和儿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人才培养,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全面推进知情选择,向育龄人群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服务,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开发推广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新技术新产品。

(十二)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服务资源,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巩固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的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推进网上信息核查和共享,做好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生育登记服务。广泛开展生殖健康科普宣传,增强流动人口等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关怀关爱流动人口和留守人群,促进社会融合。

(十三)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稳定和加强县、乡级计划生育工作力量,妥善解决好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报酬待遇、养老保障等问题。

(十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广泛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生力军作用,切实加强县、乡级计划生育协会的组织和能力建设,更好地承担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工作。鼓励社会组织依法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慈善与帮扶救助活动。在城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引导群众广泛开展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五、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十五)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使他们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扶助标准动态调整。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推进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对政策调整后自愿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不再实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等政策。

(十六)增强家庭抚幼和养老功能。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增强社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功能。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大对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帮扶支持力度。广泛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

(十七)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创造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依法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保障妇女的宅基地、房屋等财产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依法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措施。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八)落实党政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主要目标任务未完成、严重弄虚作假、违法行政造成恶劣影响等情形,实行“一票否决”。

(十九)加强部门协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和领导小组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衔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重点解决好政策配套、公共服务保障、执法协调、信息互通等问题,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

(二十)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变动趋势,加强前瞻性研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编制中长期规划。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准确研判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做好政策储备。加强人口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5

为了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以及省、市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考核指标中有关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县人口计生工作的实际,经县政府研究,决定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宣传,促进国民生育观点的不断转变。

随着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奖励扶助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呈平衡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全县人口出生率保持在上控指标11.8‰之下,独生子女领证率、农村双女户结扎率

等计生重点指标逐年上升,针对目前全县计生工作形势,结合新的《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实施,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单位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报纸、广播、板面、文艺活动等形式对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深入宣传,尤其是有关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方面的宣传要加大力度,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党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同时,要继续发扬计划生育工作的优良传统,采取机关干部下社区,乡干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办法进行广泛宣传,使计生政策尤其是奖扶政策家喻户晓,通过更加深入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更新生育观念,不断提高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二、继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确保计生奖扶政策落实到位。

利益导向机制是国家在新时期下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第四章有关条款的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落实晚婚、晚育、婚假、产假、护理、子女入托等优待,并按标准发放独生子女奖励费。各乡镇在落实农村计生户奖励金外,还应在扶贫、移民搬迁、技术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宅基地审批、集体收益分配、中考加分、义务教育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优待。目前,我县落实计生奖扶政策情况总体良好,但乡镇间存在不平衡,一些乡镇在落实计生奖扶政策方面相对滞后。比如:在移民搬迁、集体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到位之处,甚至还有个别村在集体收益分配方面按人份发放,这无形中助长了超生行为,与计生政策相互矛盾,利益导向出现偏差,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为此,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具体要求是:

1、扶贫部门要落实移民搬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增加补贴的有关规定,并制订出台农村贫困独生子女家庭在项目、资金、技术予以扶持的政策。

2、林业部门要严格执行:关于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对计划生育家庭予以优惠的办法。农业、林业、水利、科技、供销等部门要制订出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在技术服务、提供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劳动部门要制订出台在劳务输出或招工时,独生子女家庭优惠政策。

4、卫生部门要落实: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参合,孕妇正常住院分娩补贴的规定,并制订出台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对独生子女家庭个人筹资部分予以资助的政策。

5、国土管理部门要制订出台农村计生家庭优先批给宅基地的政策。

6、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农村独生子女中考加分办法,并制订出台农村独生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给予寄宿和生活补助和“阳光助学工程”中,贫困农村独生子女优生资助的政策。

7、各乡镇要制订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集体收益以人均分配的、增加1人份的份额,以户计发的应当高出户均标准20%以上的额度的具体实施细则。

总之,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根据自身职能,制订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优惠措施,并付诸实施,确保正确的利益导向,确实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位。

三、进一步加强对计生奖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奖扶政策落实的考核力度。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6

【关键词】二孩政策;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完善

【作 者】虎有泽,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敏振海,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助教。兰州,730030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050 - 005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近2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基本保持一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该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并删除了“鼓励公民晚婚晚育”的规定。[1 ]这意味着在我国实施将近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我国正进入全面二孩时代。从法律位阶的效力看,下位法不能抵触上位法,因此各地对计划生育立法做出相应修改,使之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保持一致,但是各地关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立法并不完善,亟须修改。对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人们有不同看法,尤其“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是‘搞特殊’,指责少数民族是‘特殊公民’,甚至有人认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影响社会稳定。事实上,这都是对计划生育国策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缺乏充分了解和客观认识的结果。” [2 ]66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是指按照《人口法》,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和少数民族情况制定的少数民族可生育多子女的政策。争论主要集中在政策的公平性,少数民族人口会不会过快增长,会不会改变以汉族为主体的人口结构,会不会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纵观20世纪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其过程较为坎坷,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经过多次修订而趋于完善。

在国家颁布并开始实施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各地区正在制定计划生育法实施细则的关键时刻,应对民族地区宽松的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尽快列入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战略决策之中,并就小康社会目标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待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上,经历了由提倡人口发展到明确实行计划生育阶段,发展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的新阶段。

(一)提倡少数民族发展人口阶段(1949-197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倡导大力发展人口,少数民族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下降的状况,政府制定了发展少数民族人口的政策。”[3 ]其依据主要体现在国家颁布发展人口的文件和各种会议上的领导人讲话。解放初,会见代表时说:“地方大,人口少,人口需要发展,从现在的二三百万发展到五六百万,然后再增加至几千万就好。”[4 ]583国家颁布了相关文件加以保障人口发展。1953年中央指出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和规模,这些规定主要体现在当时中央民委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当中。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中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果夫妇需要计划生育,由当地的干部做好指导工作,如果夫妇不需要计划生育,对他们不做强制性要求。

由上可知,我国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没有要求,这也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照顾,因为当时少数民族人口较少。随着经济生活逐步提高,少数民族的物质水平逐渐改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增长阶段,死亡率逐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随之调整,实行有计划地进行生育。

(二)提倡少数民族实施计划生育阶段(1971-1982)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开始出现迅速发展,但是,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口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压力,尤其是粮食问题凸显,认识到人口增长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弊端,他说:“我们这个国家的好处就是人多,缺点也是人多,人多就嘴巴多,嘴巴多就要粮食多……”[5 ]1这之后,国家开始研究并出台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1971年国务院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中指出,除了那些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这说明对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国家以人口为标准区别对待并提倡少数民族实施计划生育。

(三)明确要求少数民族实施计划生育阶段(1982-2016)

1982年,国家明确提出少数民族要实施计划生育,并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的指示》,当年《宪法》中首次明文规定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社会主义法制的框架下,我国宪法充分尊重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6 ]以宪法为依据的基本法规定少数民族权利的相关法律,比如我国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关于计划生育的地方性法规,此后各地制定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地方性法规。2002年颁布实施的计划生育法第2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由此我国开始明确以基本法的形式要求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已经完成,“开始进入以成本约束驱动为主导的低生育率阶段。”[7 ]

(四)全面实施二孩政策阶段(2016始 )

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第18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这意味着,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虽然我国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这不意味着取消了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三孩及以上的,仍要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当前,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尤其是居住在散杂居地区以及从事非农职业的少数民族,并不能享受三孩及以上的优惠政策。虽然国家允许有些地方少数民族可以生三个孩子,还有些地方,比如内蒙古要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稀有的少数民族执行多生政策,但无论如何,上述地方以外的其他地方生育三个孩子及以上还需要特殊的条件。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近几年来,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样过快增长,基本和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持平。但是,人口较少的如仡佬、达斡尔、毛南、俄罗斯、乌孜别克、独龙、高山、塔塔尔等民族人口增长速度较低,为此,对于上述的少数民族,我们“还应该根据国家人口战略的总体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人口可持续增长和全国总人口的结构、分布大体平衡。”[2 ]67

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立法上的瑕疵

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取得显著成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在各地的执行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立法方面存有以下问题:

(一)二次授权立法现象突出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授权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的立法权,规定省级人大可以制定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但立法实践中,存在个别省人大或常委会通过地方性法规将政策制定权或政策适用范围“二次(部分)授权”给自治地方人大或地方政府的现象。例如,四川将本由省人大制定权授权给民族自治地方,即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人大有权制定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办法,四川省人大只需批准,也就是制定权在自治地方人大,省级人大有批准权。另外,江西等省在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上“授权”地方政府。

“二次授权”产生的法律后果是:一方面,将省级人大的立法权授予地方人大,这样做让地方更有自,毕竟地方政府人大对地方的具体情况更为了解,将计划生育制定权授予地方人大制定,可能更切合实际;另一方面,将省级人大或者常委会依法获得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权,转变为审批权(由自治地方制定,省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批),其法律效力存在争议;再者,这种做法实际上扩大了地方的立法权,与我国立法法的精神有冲突。

(二)地方性立法不统一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省级人大和常委会有权制定计划生育的地方性法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拥有立法权限的部门,要根据国家立法法的总体要求,在现有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继续加大民族立法工作的力度。”[6 ]因此,各个地方加大民族立法并且各具特色。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关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专门性立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授予省级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本地方的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这就出现了各个地方立法不一致的情形。

据不完全统计,在地方性法规制定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办法中,根据户籍、职业、居住地、夫妻关系等相关因素,对少数民族一共制定了21种限定条件和限制措施,地区间、民族间、户籍间、职业间差异很大。这些内容各异、标准不一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人们难以把握,进而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诸多误读。

具体而言,各个地方关于计划生育立法不统一的情形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根据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制定相关规定。例如,甘肃省等实施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和一般少数民族的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特有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要宽。甘肃对东乡、裕固、保安族,内蒙古对蒙古族,云南对独龙、怒、普米、布朗等族,相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较宽。《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年修正)第18条规定,允许生活居住在林牧区的撒拉族、保安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这些特定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有的是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有的是当地独有、世居的少数民族。第二,辽宁浙江等省根据夫妻一方是否再婚制定相关规定,《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年修正)第17条规定,夫妻再婚前有两个孩子,再婚后如果没有孩子,还可以再申请生育一个。《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年修订)第十八条规定,夫妻在婚前一方没有生育孩子,另一方有一个孩子,或者再婚前夫妻各有一个孩子,再婚后可以再生育一个。辽宁、浙江等省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生育二孩,不需要申请,但是生育三孩及以上的,需要达到条件才允许,即这些省份目前已经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和汉族计划生育等同视之,因为是较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享有同样的经济条件,因此这种政策立法无可厚非。第三,云南、青海等省根据居住环境制定相关规定。《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年修正)第19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是少数民族,并且居住在边境村委会的,可以申请生育第三孩。《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年修正)第12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是少数民族,并且户口在牧区的,可申请生育三孩。总体而言,居住在高寒地区、山区以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且其他地方的人也不会迁移到这些地区,所以人口需求量较大,因此在这些地方实行三孩政策是较为合理的。第四,海南等省根据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制定相关规定。《海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年修正)第18条规定,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夫妻,可以生育第三个孩子。

综上,对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各个地方出台了不同的规定及限定条件,但是没有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搞特殊,没有放任少数民族生育。由于各地的计划生育立法不统一,限制的条件也不同,从而给人们造成了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误解。2016年计划生育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国家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无论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可以生育二孩,这种平等对待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误解,但是对于特有少数民族生育三孩以上的现象,人们还有不同看法。

三、完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国家在宏观上进行指导,使得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应保持相对持续稳定,并应在具体实践中逐步予以调整和完善。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议在国家人口战略的总体框架下,研究制定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立法及指导性意见。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继续编制并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8 ]199之前各地实施和执行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千差万别,各个地方、各个民族以及户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引起攀比和误解。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形下制定全国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立法和指导性意见,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人口可持续增长和全国总人口的结构、分布平衡。

(二)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立法的标准和程序。

“虽然涉及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较多,但较为零散,未成体系,需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体系,完善民族立法体制,进行精细化的布局安排。”[9 ]因此需要通过课题研究、专家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积极发挥民族事务部门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评估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影响,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

(三)避免针对特定少数民族制定特定的计划生育政策。

专门针对某个或某几个民族制定特定的计划生育政策,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在实践中也极易产生负面效果。因此,我们“无论修订完善已有政策还是出台新的政策,要逐步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公共服务政策差异。”[2 ]67各地应从经济发展规划、提高人口素质的角度出发,制定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

(四)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10 ]139一方面,国家要改进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很多少数民族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从前的多生转变成现在的少生,“从前的要生男孩到现在的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孩偏好的性别选择观念有所弱化。”[11 ]82-97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平衡东西部人口数量,调整东西部人口差距并使之趋于平衡,如此,国家才能实现长足发展。

(五)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几年,有人质疑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认为这是少数民族的特权,计划生育政策在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不平等,如此下去会造成少数民族人口急剧膨胀,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实际上,我们在制定一系列少数民族政策时还存有偏差,“很多民族政策执行不到位,无法具体落实,导致少数民族享受不到国家的政策”。[6 ]人们对国家计划生育国策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缺乏充分的了解与客观的认识,其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我国的国情还不了解。第一,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并非只有少数民族才能享受。自2016年起国家全面放开二孩之后,汉族和少数民族一样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但现实中,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注重生育质量,生育二孩的现象逐渐减少。” [12 ]在国家放开二孩政策下,也没有迎来生育的高峰。第二,个别地区、个别民族人口相对过快增长,并非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结果,而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没有严格执行,事实上,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使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第三,那种认为少数民族增长过快、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会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不稳定的看法是错误的,少数民族是我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少数民族的过去、现在、将来在捍卫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肩负着重要作用,无知地把少数民族放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对立面,本身就是十分荒谬的。因此,“坚决反对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9 ],才能消除此等偏差和误解。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3 ]104对于社会上人们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误解,一定要客观、全面宣传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而消除人们的误解。对借机宣扬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应该进行依法严肃查处,捍卫民族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性,才能够使这个政策得以严格执行,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才会得以保障。

结 语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结束了我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我国人口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少数民族作为我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其计划生育政策也需要完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关系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要“通过工作的开拓创新、政策的发展完善,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广”。[2 ]66如此,才能逐步完善我国现在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5年修正版).

[2] 国家民委.对社会上议论较多的一些具体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G]//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 张天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及其转变[J].人口与经济,1985(5).

[4] .接见致敬团代表的谈话要点[G]//建国以来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5] 彭佩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6] 虎有泽.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7] 陈友华.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J].人口与发展,2008(1).

[8] 国家民委.规划先行,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G]//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9] 虎有泽.论民族工作的法治化建设[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10] 国家民委.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长期得不到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G]//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1] 吴海鹰.2009宁夏人口发展研究报告[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12] 朴美兰.延边朝鲜族人口多胎生育行为及人口学后果[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3] 国家民委.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G]//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7

关键词:政策变化 人口转变 老龄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1.1970-1980 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生育政策形成

20 世纪50年代,死亡率的下降引起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69年我国总人口突破了8亿,人口与经济矛盾更加突出,人口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涉及到城乡亿万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1974年中央要求切实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肯定了按“晚、稀、少”方针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1978年10月,中央批转的《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方针的内涵,提出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政策。在人口政策的具体表述上,概括为“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同时,计划生育第一次写入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2.1980-1984 生育政策紧缩

1980 年9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正式宣布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指出“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十二亿。”其后不久,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执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公开信》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的计划生育进入了严格控制人口过增长的阶段。1980 年秋至1984 年春,计划生育政策由“晚稀少”向一孩紧缩。原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实际上变成了除有特殊困难者外,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一孩政策)。而70 年代,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宣传和提倡计划生育的政策,在1980年则改为实行比汉族微宽的计划生育政策。

3.1984至今 地方条例形成,计划生育完善

1984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即7号文件,宣布对一孩政策进行调整: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例如允许独女户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严禁超计划外二胎和多胎;人口在一千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可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7号文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认可。在7号文件的指导下,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完善,而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的计划生育条例,标志着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暂告一个段落。2000年3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2003年2月,中央决定将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标志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阶段。

二、计划生育下的生育率转变

1.20世纪70年代

由于70年代国家开始推行“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推广避孕和节育服务,生育率迅速下降。1970到1979十年间,总和生育率由5.81下降到了2.75。

2.20世纪80年代

到了80年代,紧缩的一孩政策下,中国的生育率不再像70年代那样大幅度下降而是开始波动,甚至还有了轻微的上升。1980年到1989年,总和生育率由2.24上升到了2.38。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过于紧缩的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贯彻中受到了阻力,对人口的控制起到了反作用,说明严格的一孩政策在农村不具备可行性。但是该观点忽略了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不仅仅只有生育政策一方面。李建民教授在分析中就指出,这一时期生育率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农村经济改革、新婚姻法的颁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年龄结构及婚姻生育的进度效应等因素的作用。1980年开始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促使一些家庭倾向于早婚早育。婚姻法的修改,婚龄提前都影响了出生率和生育率。而最重要的年龄结构方面,由于80年代与70年代不同的年龄结构,育龄人群也相差甚远。随着50-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逐渐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增长率开始回升。

3.20世纪90年代

1987年后,生育率重新开始下降但幅度极小。直到90年代,生育率才结束了波动。1992年,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1993年进一步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并逐渐稳定在1.7-1.8。新一轮的下降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年轻人对于生育问题的传统观念。其次,养育子女的成本大幅提高,社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人们在面对生育问题时也更为谨慎。此外,国家给独生子女制定了一些优待政策,也使得人们倾向于选择只生一个。在这一阶段可以非常显著的看到,生育率的转变与价值观,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计划生育与人口挑战

随着人口转变,中国面临这一系列的人口挑战,其中,老龄化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启动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和趋势,人口老龄化受到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的影响。而我国的国际迁移规模较小,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大,死亡率与出生率才是影响我国人口结构的最重要因素。

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死亡率逐年降低:首先,战乱与社会动荡结束,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处在安定的环境中;其次,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健康状况提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医疗事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与此同时,出生率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逐渐降低。生育水平的下降,使新生人口的规模缩小,低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站的比重相对减少,使得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增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而高度老龄化的社会中,由于养老问题所造成的社会与家庭负担,劳动力短缺等情况都是对社会的极大挑战。

要正确解决计划生育与老龄化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分析老龄化的根源。计划生育对老龄化真正的影响在于老年人比重增加引起的养老、医疗、保健负担。减少老年人的比重是肯定不可能解决这一养老难题的。长远来看,只有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而在社会体制完善之前,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既是减轻家庭压力,又是减轻社会、经济、能源等的负担。(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参考文献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8

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一种政策,该政策的出台是建立在我国早期人口基数过大的基础上的,希望通过节制生育来控制每年的出生率以最终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但前期的计划生育政策虽以强制性的措施控制了人口的出生率,却忽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我国逐步进入未富先老的格局中。“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生方针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有的人口状况,近年来国家逐步对计生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希望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新时期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计生工作的创新与宣传,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人口总数之间的密切关系,创新具体的计生工作策略并加大宣传力度,以让科学的计生工作深入人心。

一、加强计生工作创新与宣传的重要性

自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并强制性贯彻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逐步意识到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深切意义,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更有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新时期仍需要加强计生工作创新与宣传的重要性体现在:首先,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了人口的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人口结构,有利于推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次,科学的计生工作宣传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改变人们传统繁衍后代的观念,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

二、计生工作的创新

适当调整现有的计生政策。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中国式的“4+2+1”家庭逐步成为世界探究的焦点,即一对独生子女组成家庭后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抚养自己孩子的责任,极大的增加了年轻夫妻的压力,因而新时期有必要对计生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运行经济好的家庭养育二胎。经济的发展、物价的飞涨极大的增添了抚养孩子的压力,因而多数家庭迫于经济压力选择放弃要二胎,所以计生工作的创新中要制定出严格的二胎标准,将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与生二胎的权利紧密挂钩,还可以对一些条件优秀的年轻夫妻进行适当的鼓励,以适当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

构建倾斜化的计生政策。目前,针对生育问题上存在三种观点:其一,南方部分地区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而很多贫穷的家庭孩子却有好几个,严重影响着其经济生活与孩子后续的受教育程度。其二,部分家庭习惯丁克生活,认为孩子会对其自由的生活带来影响而选择不生养孩子。其三,大多数家庭跟着政府的政策走,所以这些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计生工作的创新中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贫穷落后地区严格执行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帮助改善家庭、甚至是地区的贫困面貌;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度推行二胎政策,帮助缓解未来社会发展的老龄化问题。

三、计生工作创新与宣传

拓宽计生教育宣传途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计生教育工作的宣传可以适当摒弃发宣传传单、写标语等传统手段,实现教育宣传的创新: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开通相关的教育平台,推行手机短信平台,将计生教育工作更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其次,以电视节目为媒介,地区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可以加强与地方电视台的联系程度,制作并推出相应的宣传教育节目,聘请专家对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深入的解读,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全新的认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生育观念。其次,加大走基层力度,深入到全国各基层地区,在与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人的有效沟通并充分了解其生育观念,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容易被山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宣传,例如将宣传教育片以放电影的形式播放出来,将人口过多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具体的演绎出来,以生动的形式让山区民众接受计划生育观念。

创新并完善计生宣传工作机制。从各地区对计划工作的重视情况方面分析,部分地区计生部门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结合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已经没有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所以新时期各地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计生宣传工作的机制: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实现联合,经过对地区发展情况的综合探究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宣传实施方案,并将工作以指标的形式进行细化,以便将宣传工作具体分配到各单位及其下属部门,确保各部门对工作的落实程度。其次,构建以计生部门为主,教育、工商、妇联、卫生等各部门为辅的宣传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宣传方面的优势,以主题教育的形式深化计划生育知识的教育与宣传。

构建计生宣传人员的素质考评机制。从事计划生育宣传人员的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两个方面,很多人员认为计划生育工作已经没有实施的必要而没有及时落实上级传达的宣传工作,所以有必要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培训,聘请专家进行演讲或开展专题讲座,培训过程中突出实例的重要性,结合计划生育方面的实例进行有深度的教育,从而让工作人员意识到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创新与宣传的重要性。最后,有针对性的构建计生宣传人员的素质考评机制,定期对每位宣传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这样一方面对宣传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全面的检测,另一方面对工艺的宣传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以促使其更好的为本职工作服务。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9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是国家为了国民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政策,基层计划生育政策的工作对象是人民群众,宣传工作就是国家与人民之间直接的沟通方式,是整个计划生育政策工作实施的基础。

【关键词】:宣传工作;计划生育。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有计划地控制全国人口,使得人口的增长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具体包括生育政策、避孕节育政策、奖励优待政策和限制处罚政策等几个方面。基层计划生育政策的工作对象是人民群众,而宣传,就是整个政策工作实施的基础。

一. 宣传工作是人民了解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途径

计划生育政策是国家为了国民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政策,这是一项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合作才能做好的任务,这是一项团队的任务,团队任务的执行,需要队员之间的良好沟通,而宣传工作,就是国家与人民之间直接的沟通方式。

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是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首要内容。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计生政策?这是宣传工作中应该首先与群众沟通的问题。解放初期,我国国家领导人认为“人多力量大”,积极鼓励人口生育,在此政策观点的影响下,我国人口数量从1953年6月的6亿,增加到1978年的9.63亿,1973年的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议,提出了“晚、稀、少”的计生政策,在此后的时间里,国家对于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重视。我国的人口众多,直接导致了一系列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人口众多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下,加剧了社会就业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速度,人口众多还不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此中国的计划生育进入了十分严格的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率也开始慢慢下降,计生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发展速度,20世纪末,我国的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到2008年,我国的人口增长率下降到千分之五以下,这已经达到和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了。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所以计划生育政策还将继续,还将长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计划地控制全国人口,使得人口的增长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决定,对于计生政策的解读和宣传,是群众了解国家领导阶级根本意愿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二. 宣传工作是帮助人民形成正确的生育观念的有力手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若能从思想上引导人民形成正确的生育观念,这将是实施计生政策的最高境界。而宣传工作,就是引导群众舆论和思想的有力手段。新中国新的社会,如今我国已是男女平等的国家,女孩跟男孩一样,有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在社会上公平竞争,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展自己的事业。一个普通的家庭若只养育一个孩子,那就能将更多的资源用在培育这个孩子的身上,这是我国少生优育政策的思路。基层宣传工作要以帮助人民形成正确的生育观念为最终目标,而这也是完成计生工作最有效的途径。

三. 宣传工作是计划生育政策中普及科学技术和法规的有力措施

关于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孕育期的知识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关于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对于育龄群众来说,都是急需学习和了解的,计生宣传的工作正好能满足育龄群众对于生育相关知识的需要。而关于我国的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计生扶持奖励政策、符合生二胎的条件等方面政策的普及宣传,也更能促进计生工作的推行。我国的计生政策,不是一刀切的,国家有为特殊情况的人民考虑得更多,比如《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就提出有:夫妻一方为革命烈士亲生独生子女或者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可以领取生二胎的证明;夫妻一方在煤矿井下连续从事采矿作业5年以上,并仍在从事煤矿井下采矿作业,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可以生二胎。而对于国家规定的计生扶持奖励政策,和各地相关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待遇、已婚育龄妇女节育手术补助、计划生育公益金补助、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等制度的宣传,能让群众了解到更详细的计划生育内容,让群众了解自己所享有的权利以及自己所肩负的义务,促进计生工作的普遍推行。

四. 宣传工作能促进与群众的沟通,增进群众对计生政策的支持。

宣传工作能促进专家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让群众更加信赖和支持计生政策。宣传工作在普及生殖保健、优生优育优教、婴幼儿心理学等科学和技术的同时,也能解答群众的相关疑问。面对面的宣传使得群众可以直接从经验丰富的专家口中得到权威的答案,而宣传人员也能及时了解到群众的疑惑之处,及时向上级反馈相关的有用信息。也许,专家也能从与群众的交流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或者发现到新的值得去探索的问题。基层宣传工作可以根据育龄群众不同的需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计生协会通过活动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面对面的宣传活动,还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群众之间可以交流孕育经验、胎教经验、讨论和学习育儿知识,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等等。宣传活动是一个群众和专家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相互熟悉和帮助的平台,它能增进群众对计生政策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支持。

五. 总结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工作,要想做好这个工作,需要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良好沟通,而宣传工作就是国家与人民之间直接的沟通方式。宣传工作可以让人民了解到国家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原因和内容,可以正确引导人民的舆论和思想,广泛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普及法律法规,还能促进人民之间的沟通,增进人民对计生政策的支持。宣传工作是计划生育政策工作实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计划生育新政策篇10

一、充分认识开展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的重要意义

计划生育家庭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关怀关爱,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政策体系建设,对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关怀关爱,受到了计划生育群众的广泛欢迎,有力地促进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特殊关爱,对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

开展“万名爱心儿女走进万户特殊家庭”活动,是我省对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关爱的又一新探索和新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强调,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开展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是人口计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面前,妥善解决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问题,是解决好这部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群众自觉主动地实行计划生育。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第二,是推进人口计生工作“两个转变”,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的重要举措。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正在全面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以往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政策体系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多年来,人口计生系统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综合改革,加快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建设,不断创新“三结合、五关爱”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升工作水平。开展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是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的有益举措。开展这项活动,从生产、生活、精神、医疗等多方面关怀帮助计生特殊家庭,拓展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服务范围,丰富了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完善了服务机制,使人口计生工作更具人性化、亲情化,体现了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同时,通过制定出台优先、优惠和奖励政策,对利益导向机制形成补充,对于缓解计划生育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的矛盾,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的全面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是继承传统美德、弘扬社会公德,提高参与者素质的有效载体。友爱、互助、施仁举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美德。在开展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中,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投入和参与,以不同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开展关怀、关爱,让计划生育家庭感到温暖,让广大群众受到教育,体现了对这种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也弘扬了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凝聚起全社会的爱心。广大青年、学生、部队官兵、社会各界人士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社会公德,形成时代风尚,并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对这些参与者的素质提高也很有益处。因此说,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的开展,使特殊家庭在接受关爱中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使军队和地方青年在帮助他人时受到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双方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同时,做好这项工作也是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重在实现干部思想观念、政府服务和经济增长方式三个方面的较大转变。关爱计划生育家庭工作是政府服务的重要内容,要下大力气抓好。

二、推广四平经验,在全省扎实开展“万名爱心儿女走进万户特殊家庭”活动

在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中,四平市紧密结合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拓展“三结合、五关爱”、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内涵,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宣传倡导、政策推动、统筹协调的工作模式,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经济上扶助、精神上慰藉、生产上扶持、生活上关怀、医疗上保障、就业上优先,搭建了人口计生工作由全社会来齐抓共管的新平台,特别是计生部门和部队、共青团组织联合开展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送儿女”活动,为全省开展关爱活动创造了经验,做出了示范。据计生部门调查、掌握,全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有近1万户。为进一步做好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工作,省政府决定总结推广四平经验,在全省开展这项工作。今年4月,省人口计生委等9个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万名爱心儿女走进万户特殊家庭”活动的通知》,做了具体部署。要求把这项活动作为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使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都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做到全覆盖,不因工作失误而遗漏1户。

一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主导作用。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民生工作的总体部署,统筹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大对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的投入,全面推进活动开展。加强组织协调,调动社会各部门力量参与活动,并抓好督促落实。

二是各部门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本着发挥职能、体现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参与,促进关爱活动顺利开展。人口计生部门在活动中要做好牵头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系统的队伍和网络优势,全面掌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第一手资料,明确对象,了解需求,做好与相关部门对接工作,落实关爱对象。各级驻军部队、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做好志愿服务人员的推荐、培训和组织工作。教育、卫生、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和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相配合,协调动作。计生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要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动广大志愿者积极奉献,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合力,壮大工作队伍,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形成制度,做好衔接。这项工作不是一时的阶段性活动,需要长期坚持;不是局部层面上的活动,要求全覆盖,不漏1户;不是简单的对接,务求综合效益;不是一项具有轰动效应的工作,需要用真心实情一家一户去做。各地要针对活动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让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制度化运作、规范化开展。着重建立健全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制度、运作机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体系,明确目标责任,确保关爱活动不因时、因人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各地要为每个特殊家庭建立档案,做好帮扶记录,加强动态管理,便于沟通联系、延续帮扶和检查评估。

四是要完善内容,拓展服务。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完善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对群众在生产、生活、经济、精神、医疗、就业等方面制定更多、更具体的关怀、关爱内容,为计划生育家庭送知识、送信息、送技术、送健康、送快乐,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享受更好、更全面的扶助,使他们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幸福生活。

五是要创新方式,注重实效。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送“爱心儿女”、项目对接、爱心捐助、走访慰问、组织联谊等各种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关爱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推进关爱内容的落实。同时要注重调动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行动的局面,保证活动发动起来,坚持下去。

六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工作深入。要搞好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党的关怀、关爱政策深入人心,扩大关爱活动的社会影响,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要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和带动作用。要把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部署,纳入人口计生“党政线”考核,纳入相关部门的工作考核,与绩效考评、评先选优挂钩,调动工作人员做好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找准部门工作与活动的对接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收到实效。

三、发挥关爱活动的综合作用,统筹做好各项工作

(一)完善、落实扶助政策,为关爱活动提供基础和保障。

一要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扶助政策。我省已经实施的各项扶助政策,各地要坚定不移地给予落实,确保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阳光”、“透明”。在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中,要确认对象准确无误,资金管理规范,资金发放及时到位。要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工作,使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得到安慰。要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克服一切困难,落实好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的奖励政策,取信于民。

二要重点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和试点实施工作。今年我省将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目前人口计生部门正在调研。实施这项制度,既要基本保障农村计划生育夫妇老有所养,又不能给他们增加过多的现实负担,确保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要探索建立长效避孕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节育并发症治疗和补助等制度。

三要积极出台各种奖励优惠政策。各地要围绕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这一重要群体,在生产、生活、精神等方面积极探索出台一些新政策,着力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各相关部门在出台改革措施和政策时,要对响应国策号召的群众,特别是对困难较大的特殊家庭给予倾斜,加大利益导向力度和受益人群覆盖面。

(二)不断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

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立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通过积极出台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完善政策推动体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完善优质服务体系;调动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支持配合,完善综合治理体系;加强舆论宣传,完善社会引导体系,教育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保持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