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22:32:52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1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学科,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形成过程滞后于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领域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这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但是,随着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为体育管理学形成与发展提供的可能以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成就对体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管理学的发展正成迅猛发展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以适应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体育管理专业结构,以满足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强化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管理,以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的产生?都是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管理专业面

体育管理专业面是指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为了发挥体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不能越学越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偏重于强调专业性,强调对口,而且口径越来越小,突出体现专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这种观念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未能发展起来,长期处于本科教育状态,这样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已成为直接对口的对象,因此必然强调他们的专业性,强调他们必须是专业人才或专才;第二,目前高校从业教师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师一般占据着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本科,因此导致他们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感受而特别强调专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中过于强调应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的情况是十分突出的。应用、服务、适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讲适应,也不应作过窄的理解,观念上的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体育管理专业面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用人标准的变化等因素入手,改变过去对于“应用、服务、适应”的狭隘看法,摒弃体育管理专业所谓的“对口”培养方案和知识评价标准。当然,在体育管理专业的“专才”与“通才”培养目标上,确实还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不能笼统地说体育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专才”教育,但是,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最理想的。尽管仅靠4年的时间达到理想境界是困难的,我们也要尽可能的这样做。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需要扩大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跨度(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拓展),使本专业内的课程跨度也适当的大一些,以便使学生站在本专业的同时能有较宽的视野。这样,就可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或继续在本专业方向深造,即使转到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难。

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

使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置。

1.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各类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俱乐部管理等。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每位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都要与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问题,因此应当具有人文知识;都要与社会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知识;都要与自然打交道,与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学一些理工知识。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交又与互融。要避免体育管理过多的考虑体育专业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学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几个具体学科知识简单的汇合。其实,当今蓬勃发展的生物学和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已为体育管理学专业建设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达使生物学与数学,还有计算机技术及其交叉同放异彩;经济学中的两大分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数学在极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数理经济学,其重大成就几乎既是经济学的,又是数学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种学科这一事实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办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势及效果已凸现出来。

2.要形成敏锐的思维结构。解决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或者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一谈体育管理,仅用常规思维考虑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须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于一体。而理学知识偏于一般原理,逻辑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学、自然科学知识虽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学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更显著。当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广泛涉猎这些知识领域时,就有可能受到多种特性思维方式的熏陶,使思维结构更合理,使思维水平提高,使人更聪明。

3.要产生积极的价值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向人们揭示不同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不仅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问题上的价值判断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希望人们所采取的价值判断更先进一些,而当他在许多事物上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先进时,他的整个系统就会比较先进,从而,导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发展。覆盖面较宽的知识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类知识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观念选择,例如各类知识所提供的美学价值判断及其差异就使这种选择也成为可能。所以,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同时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学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加之以逻辑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从而也使人有更先进的价值观念系统,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价值结构的形成所赋予人们的力量已得到共识。不同的价值结构融合所迸发出的价值结果已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价值域。体育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结构形式应该如何建立,理应依据怎样把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选择,理应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同知识提供中寻求答案。这是进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点。

三、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应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充分考虑外,其落脚点应该依附在课程建设上。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围绕专业建设而进行的学科课程组合,而且,也包括具体的课程教学质量。

1.体育管理专业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即为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从通识课程的定义可知,体育管理专业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服从于学校统一安排,而目前学校一般的通识课程主要是外语、计算机、政治、高等数学、体育(体育专业除外)。

2.体育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对保证专业培养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主干课程是从十余门,乃至20余门专业课程中抽取出来的,是专业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这些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又是基础性的。例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文字等,中国历史专业的中国通史等,美术专业的素描等。对体育管理专业而言,管理学概论、体育管理学等课程,自然就成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3.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面和课程结构组成的要求,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体科学、管理科学、运动科学的知识内容,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系统科学基础、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法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游泳等课程。

4.体育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抓住专业主干课程这一环.就基本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但对于全面的培养质量来说,仅有这一环还不够,必须合理安排一般专业课程。其实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一般课程对保证专业知识内容又是相辅相成的。主干课程不能脱离一般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专业课程中也不能没有重点。为此,在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围绕主干专业课程应该设置的一般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

5.体育管理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按照现代课程论的观点,以及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科学安排以上体育管理专业必修课以外,还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门类较多的专业选修课。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首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要把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尽可能的体现在选修课程内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凑足毕业学分而忽视知识结构搭配等现象发生。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将选修课划分成几个模块,在模块设计时实现结构的合理配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以下三种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见表)。

表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

附图

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具体体现,应特别予以重视。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2

00072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04729  大学语文  金融(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5  生产与作业管理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146  中国税制

04729  大学语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会计(专科)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会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55  中级财务会计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会计(专科)

00146  中国税制

04729  大学语文  会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00020  高等数学(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市场营销(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市场营销(专科)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市场营销(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4729  大学语文  市场营销(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子商务(专科)  00893  市场信息学  00892  商务交流(二)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889  经济学(二)  电子商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898  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00900  网页设计与制作  00902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06141  电力销售与管理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6138  电力市场法律法规选读  06142  多种经营管理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物流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364  物流企业会计

物流管理(专科)  05361  物流数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313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364  物流企业会计  05728  采购谈判与供应商选择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5361  物流数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5734  商业组织与过程

销售管理(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销售管理(专科)  00185  商品流通概论  00054  管理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销售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律师(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00920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009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律师(基础科段)(专科)  05679  宪法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7  法理学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0247  国际法  00245  刑法学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4729  大学语文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7  法理学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5679  宪法学

行政管理(专科)  00292  市政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277  行政管理学  00040  法学概论  行政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07  现代管理学

04729  大学语文  行政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前教育(专科)  00384  学前心理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87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012  英语(一)  学前教育(专科)  00394  幼儿园课程  00385  学前卫生学  00392  学前儿童体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13  现代教育技术  00396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04729  大学语文  学前教育(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97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小学教育(专科)  00405  教育原理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15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  00012  英语(一)  小学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06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00417  高等数学基础  00416  汉语基础  小学教育(专科)

00413  现代教育技术

00418  数论初步  小学教育(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小学教育(专科)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秘书(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510  秘书实务  00034  社会学概论  秘书(专科)  00854  现代汉语基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40  法学概论  秘书(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秘书(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024  普通逻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06  写作(一)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535  现代汉语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633  新闻学概论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0795  综合英语(二)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教育(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031  心理学  00795  综合英语(二)  英语教育(专科)  00595  英语阅读(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广告(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635  广告法规与管理  00636  广告心理学  广告(专科)  00633  新闻学概论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4729  大学语文  广告(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室内设计(专科)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688  设计概论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室内设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视觉传达设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688  设计概论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7206  摄影摄像技术应用  00012  英语(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7887  平面设计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7891  数字媒体视频编辑

05422  版面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8720  艺术欣赏

冶金工程(专科)  02049  物理化学(一)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669  炼钢原理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冶金工程(专科)  02183  机械制图(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1  炼铁学  冶金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538  炼钢学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183  机械制图(一)  02234  电子技术基础(一)  02185  机械设计基础  00012  英语(一)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205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2198  线性代数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2  英语(一)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318  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30  电子技术基础(三)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0431  教学设计  05197  教育电视节目编制(小教)  05199  程序设计语言(小教)  04729  大学语文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200  电脑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小教)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网络工程(专科)  00911  互联网数据库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2  英语(一)  网络工程(专科)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4730  电子技术基础(三)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网络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7129  java语言程序设计

02205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网络工程(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网络工程(专科)

07186  软件技术基础  交通运输(专科)  02570  运行组织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2569  运输设备  00020  高等数学(一)  交通运输(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1  铁路运输综合业务  02571  铁路站场  交通运输(专科)

05204  铁路财务管理

04729  大学语文  机车车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6353  机车车辆热工基础  06354  铁道机械设计基础  机车车辆(专科)  06357  机车构造原理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6358  机车车辆制造及修理工艺

机车车辆(专科)  06361  车辆工程  06359  机车运用及安全工程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2384  计算机原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12  英语(一)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2382  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277  行政管理学  05210  工业企业管理学(农业)  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803  财务管理  10433  城镇组织行为学  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

02554  农业政策与法规  10434  农村经济统计  10435  创业管理学  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中小企业管理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218  统计原理与乡镇企业统计  05216  税收与信贷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中小企业管理方向)  05215  乡镇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05214  会计原理与乡镇企业会计  05219  管理原理与乡镇企业管理  06571  管理数学(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中小企业管理方向)  05221  公共关系学(乡镇)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795  综合英语(二)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5248  英语写作基础(电大)

会计(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会计(专科)(电大方向)  05264  管理会计(一)(电大)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263  中国税制(电大)  04729  大学语文  会计(专科)(电大方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262  成本会计(电大)  会计(专科)(电大方向)

05260  企业管理概论(电大)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电大方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263  中国税制(电大)  04729  大学语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电大方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266  国际企业管理(电大)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电大方向)

05260  企业管理概论(电大)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4729  大学语文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5241  宪法学(电大)  05240  法理学(一)(电大)

05243  刑法学(电大)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5244  国际法(电大)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0024  普通逻辑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5274  写作(一)(电大)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0535  现代汉语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公安管理(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245  刑法学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0360  *预审学  公安管理(基础科段)(专科)  05679  宪法学  00355  *公安秘书学  00357  *治安管理学

公安管理(基础科段)(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义务教育(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9276  *义务教育概论  09277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09279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义务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286  *小学体育健康与安全教育  09285  *小学美术教育  09283  *小学英语教育  护理学(专科)  00488  *健康教育学  03000  *营养学  02864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02899  *生理学  护理学(专科)  02997  *护理学基础  03179  *生物化学(三)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学科;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科研、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作重点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数理统计法。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是衡量一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我国体育管理学教师占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教师的比例已逾3成。近年来,众多相关母学科专业教师开始从事体育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他们正成为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体育管理学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已具备一定规模。

2.2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在专业建设的理念上,“大、全、广”和“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正在改变,各院校正逐步摆脱原有“空洞的”纯理论的学科发展范式,向分工更细的部门管理、更加实用的操作管理、多学科互融的交叉管理的方向发展,以人为本,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回归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本质。教育目标方面,原来主要针对体育行政管理,为体育政府部门培养管理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相对于体育其他领域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逐渐降低,管理人员从过去的自愿的和兼职的管理者已经变为专职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本科生主要是体育经营管理者,研究生多数在高校就业,总体上,体育管理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一致。从市场角度看,我国体育管理学毕业生的需求空间还相当大,但目前毕业生“供大于求”现象严重,主要归因于一些院校对体育管理学的专业定位不准、办学的盲目性等。

2.3 课程设置

全国16所体育院校、几十所高师体育(学院)系、部分综合大学体育院/系近百所各类高校开设了《体育管理学》课程,并且成为许多院校的必修课程,另外体育产业管理、体育部门管理等相关课程也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相关交叉性学科教材缺乏,课程设置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核心课程的界定,缺乏联系体育企业需求的务实课程,很多院校还比较着重倾向政府管理的宏观领域。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院校开设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产业管理,而且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管理职能和体育管理方法等课程工设也比较普遍。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上呈现课程数量、广度、深度以及课程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的趋势。各校都在紧跟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逐步完善和充实课程设置内容,与体育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很多院校的体育管理相关课程设置的内容已经形成特色。从国内外体育管理学教育的比较来看,我国的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学科建设的队伍大体上是体育界的专家慢慢形成的,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归在体育学科门类下,没有归于工商管理门类,所以管理学基础知识在整个体育领域都比较薄弱,知识结构也有所欠缺。

2.4 教研

2.4.1 教材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统编和全国高校编写的体育管理学专门教材已逾30本,而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却没有材,这引起了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编写教材、翻译国外教材、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吸收国外最新体育管理学科发展信息等。

申请教育部批准的能达到研究生水平使用的体育管理教材寥寥无几。目前国内使用的不同版本体育管理学教材在框架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模式单一,“在宏观领域中,还无法对管理决策起应有的作用;在微观领域中,它的触角亦未能伸展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教材的使用也不能适应各类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结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

2.4.2 科研方面

近年来,育管理实践的日益丰富,需要体育管理理论指导的各种实际问题也日益凸显。体育资源管理、体育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管理、体育项目管理、比较体育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等成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每年体育管理领域的科研成果显著,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管理每年都有新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的发展,同时,体育管理学相关研究也存在研究范式单一、科研成果的低水平重复、体育管理学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体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科研论文较少,亟需综合和升华体育管理实践,不断创新理论、技术和方法,拓展学科研究范围,进一步完善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

2.4.3 学术交流方面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都离不开与其内部或外部环境的交流,同样,体育管理学也离不开人员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国际与国内地区之间等的交流。

3.结束语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师资队伍主要以体育类高校为主,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师资在内外部交流及课程上存在封闭性;各院校体育管理学的专业建设正在改变原有“大、全、广”、“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体育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合理,但综合素质有待于进

一步提高;体育管理尚缺乏核心课程,管理学基础知识仍需加强;体育管理学教材多而杂,缺少“统一”与“权威”;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日益丰富,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但也存在研究范式单一、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理论落后于实践发展等问题;体育管理学术国内外交流逐步增多,但总体尚显不足;体育管理学的社会服务活动相对缺乏。上述概括了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现状,仍需我国体育管理者及体育管理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探索研究,完善体育管理学科体系,使之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迎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学科。

参考文献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4

近年来,我院成人教育开设专业数、学生数逐年增加,给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我们从调整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着手,实行成人教育教学、学生工作院系两级管理。成教主管部门、各专业系部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成教主管部门负责整体协调成教管理工作,完成各专业的招生入学、教学进程安排、统考课程组织、毕业工作等;各系部由系领导分管成教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各班学生的管理工作。各系部按主管部门下达的要求完成所属专业的教师聘任、课表编排、考务等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学籍、考勤管理等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作为一线管理者,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同时还承担学习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在学生面授期间和自学期间,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有效引导、督促的作用。院系两级分层管理有效改变了成人教育教师、学生之间的空间分离状态,切实加强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

2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效

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院成教管理部门改变单一的集中面授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面授教学、网络课件教学、多媒体互动教学、网上作业答疑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并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形式,力求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建立班级群是进行多元化教学的前提保障。班级群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班主任、各课程任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学管理者、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媒体互动教学。在面授前,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学习;在面授期间,任课教师在班级群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学生在学习网络课件及相关资料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积极讨论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标。同时,医学成人教育的学生在工作中或学术上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利用班级群这个平台相互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与学生共同探讨专业、课程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及发展,由单一的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共享者,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多媒体互动教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的合作性得到充分体现。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培养目标

医学成人教育的学生来自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经验,他们希望通过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并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实践教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学任务,同时聘请医疗行业中临床实践能力强的高资历教师作为成人教育的兼职教师,使学生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综合素质是十分有效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有效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如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应用于血液学检验、病理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严把毕业论文关,提升专业科研能力

写毕业论文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3]。成人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度不够、论文格式不规范、论文内容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针对往届成教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规范管理,提高医学成教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在成教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中注意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地位,加强诚信教育,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积累原始数据、搜集资料并阅读相关文献,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医学统计学、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炼总结,提高毕业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研究兴趣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前沿知识,指导学生立足工作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合理选题。实习阶段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关键阶段。在实习动员时将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撰写方法与步骤以及论文评审的评分要求、注意事项等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按专业将学生分组,每组安排专业教师作为论文指导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答辩是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的最后环节,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程序、严格答辩评分要求、客观评定学生毕业论文、对存在问题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善教学考核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以考核实际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应符合成人教育特点,贴近临床工作实际,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考核可根据各门课程的情况,采用闭卷、开卷、实践操作、综述等多种方式进行。随着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学生成绩的评定由考试成绩、作业评阅及过程考核成绩、考勤成绩3个部分组成,加大了过程考核及学生考勤管理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6总结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自1979年正式引入继续教育概念,30余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尚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从函授时代的脱产、夜大、函授形式的成人教育、80年代的自学考试到90年代末网络教育,不仅包括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也涵盖高中起点升高职(高专),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与发展壮大,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为满足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朝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方向努力。不过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模糊不清、学校特色不突出、教学方式僵化等。如何优化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方向,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实证分析

1.调研情况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开展,随机选取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就业因素、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建议等方面。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99份,其中男生58名,占总人数的29%;女生141名,占71%;生源地是上海的180名,约占90%。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调查结果总结

关于学习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目前就业单位调查中,有37.2%的同学就业于民营企业;28.6%的同学在外资企业;20.6%的同学在国有企业;8.5%的同学在事业单位;2%的同学在国家行政机关。问及工作行政的问题,30.2%的同学选择行政类;7.5%的同学选择“人事类”;4%的同学选择“咨询类”;1%的同学选择“文职类”;55%选择“其他”。

关于学习者对大学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发现:约44%的同学表示满意;5%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49%的同学表示一般;但仍有2.5%表示不满意。问及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29.1%的同学选择“缺乏与实践的联系”;13.6%的同学选择“内容太宽泛,缺乏针对性”;10.1%的同学选择“课程安排太分散,影响实习时间”;9.6%的同学选择“理论性太强”。对于“您在大学中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您现在的工作要求”的问题,52%的同学表示一般;31%的同学表示适应;3%的同学表示非常适应;6.6%的同学表示不太适应;但仍有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关于实践课程评价的调查,18%的同学选择“实践形式单一”;16.6%的同学选择“实践基地太少”;12.6%选择“实践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低”;6.5%选择“实践时间太短”。

关于学习者对教学方式灵活性及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满意度调查,按评分规则分值越高越满意,78名学生选择“3”,占39%;44名选择“4”,占22%;22名学生选择“5”,占11%。但仍有6名学生选择“1”,占3%;47名学生选择“2”,占23.6%。

在“希望老师如何改变”的问题中,部分学生表示了“希望老师能够加强实践课程”或者“增加学生主动性”、“与实际相结合”等愿望。个别同学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开拓学生眼界”等愿望。这表明老师在教授该专业课程时过多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课程。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建议采用因材施教、案例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这样可增加课堂互动性。

二、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以及与其他高校的比较,不难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与其他高校情况相同,同济大学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重专业知识掌握轻人文素养培养、重定性类课程轻定量分析类课程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体系以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公共伦理教育。而且,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政治学、管理学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经济类、统计分析类等定量化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仅限于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社会学原理与社会调查和统计等几门定量类课程。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正确有效的定量化分析,不利于继续教育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知识。

2.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方面越来越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来改进课程教学,但这些尝试仍处于探索阶段,是否真的有效提高知识掌握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在某些课程或者某门课程的某些内容教学中得以运用,整个教学体系还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来构建的,课堂讲授仍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其次,教学方式未考虑到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与本科学生相比,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简单注入式教学法已不适用于他们,亟需增加课堂参与度,进行师生互动、双向沟通。

3.教师资源有待开发

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获得学校在师资方面的支持,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教师特长不能较好发挥及资源联动机制缺乏的问题。首先,学校不能很好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来合理安排其担任的课程,这样不仅需要教师再投入大量时间准备,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资源整合不佳,与全脱产教育、MBA、MPA等项目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继续教育的发展。

4.专业特色有待突出

虽然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氛围,但是特色不鲜明、个性不够突出。课程体系单一化和趋同化,未突出本校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优势,导致行政管理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同时,当今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依然由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等作为主干学科来进行架构,未能体现出世界各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政府流程、推行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我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行政活动日益高效的趋势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三、对策及建议

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设置时间不长,但它一直以改革进取状态不断发展。作为工科背景的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如能针对社会需求,突出培养城市发展人才的优势,依托上海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同济大学城市建筑、规划的优势资源,在公共管理领域走城市管理和发展的特色道路,将能大大提升品牌影响力。结合前文分析,建议在五个方面进行调整。

1.调整培养目标,借鉴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定位,把能力培养明确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写入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之中。在修订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能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涉外单位从事现代化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培养目标也需要定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严进严出”的制度,有创造潜力的人员才允许参加继续教育,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

2.调整课程体系,推出精品课程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科目安排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以理论性、方法性、领域性为三个基本模块,突出城市管理,强调工具及应用性,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行政伦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管理案例和分析、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程,将社会调查和写作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程。同时增设了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教育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导论、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等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改变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重原理轻技能的现状,建议大量增加增加公共政策和方法类课程以及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和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打造精品课程。

3.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我系拟加强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行政管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要求更新教学方式。要积极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或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二是专题式教学法,即老师将本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突出重点,讲透内容。三是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科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我系也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中的案例教学,或是请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和积累实际的城市管理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

第一,对内做好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系里教师在城市特色系列即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城市公共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三个模块中找到各自的学术发展方向,尤其是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每位教师可以在不同模块内就城市公共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就相关城市问题研究领域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外引入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制,吸引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到同济任教、授课、培训。第三,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进修、学术会议。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独立院校旅游管理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朱瑞雪(1976-),女,辽宁本溪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教务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97-02

一、独立院校的含义和影响

1.独立院校的含义。独立院校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兴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里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主要是指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作为申请者与社会团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进行的本科层次教育。

2.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独立院校同样进行本科教育,可是如果单纯追随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教育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必然会下降;如果仿照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过于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没有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系统学习能力和规划能力,在长远的发展中学生们仍然会丧失优势。

针对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这一影响,建立起与传统一本、二本学校不同的教育定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构建适合三本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是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性质,所以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这一问题,笔者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06级学生,受访时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部分同学有实习经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75份。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封闭型问题回答情况较好,部分被调研对象没有完成开放型问题。调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组成的评价,二是学生对目前教学方式的评价。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于较多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认可的,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很重要,对自己今后工作有帮助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调研方法等。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第一,这些课程难度较大;第二,学生认为参加工作时,这些课程教授的内容没有用武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关注的重点是有意思的课程或能够直接使用所学知识的课程。

根据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并不将课程体系设置和今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仅仅关注眼前的收益。笔者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节,通过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来不断深化学生认识,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

2.用人单位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本次调研所涉及的被调研对象均来自我院合作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既有饭店、旅行社,也有景区景点和邮轮公司。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进行的,既有对学生语言能力、服务意识的好评,但同时存在较多的不满。用人单位认为,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从学生到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比较缓慢;缺乏职业能力,比如服务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知识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偏向理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旅游行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是构建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所要完成的目标,学生激励机制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机制设计

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其作用在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初期需求;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深度,着眼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其中,理论模块主要包括理论素养和国际化视角两个部分;操作模块则包含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三个部分。

1.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培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初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体实施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中;第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涉及工商管理的部分核心课程,使学生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中;第三,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成及参加相关竞赛中。

2.国际化视角。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数量的增加对旅游管理国际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针对本专业中一些专业课,采用双语授课方式进行;(2)通过参加国际培训培养优秀教师的国际化视角;(3)帮助学生争取海外实习机会;(4)与国际相关院校合作,协助学生完成更高阶段的国际学历教育。

3.语言技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一线服务过程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直接接触,语言技能就成为旅游工作的核心技能之一。首先,需要强化在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方面;其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育,通过一门语言作为媒介来达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最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竞争力。

4.专业技能。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共同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旅游行业意识,懂得旅游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保证;专业限选课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涉及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酒店设施、餐饮、酒水、导游技巧等;专业任选课可以为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完善个人技能或发展个人专长提供帮助。

5.职业精神。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除了对学生服务技能的要求,还特别需要学生具备职业精神,即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需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激励机制设计

1.激励机制的构建原理。在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运作原理,包括公平性和适宜性。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或愤怒的情绪,而不适宜的激励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冷漠心理,都对激励作用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

2.激励机制的构建方式。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学生的精神激励方式,应根据综合性激励模型的原理设计,即人的工作或学习绩效以及满意度会受到角色概念的影响。在学科教育之初,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旅游专业的本质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构建学生自我精神激励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科学设置目标,如学习目标与实践目标并重,利用公平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的关系。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一般的奖学金设置外,加强校企合作,如允许旅游企业设立专业性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强化学生对专业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独立学院模式使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关系,引入企业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采用新的激励方式,一是实习成绩计入学年评优;二是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实习地点就业,并获得较高的职业起点;三是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以职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引导机制设计

1.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是通过整个本科专业教育顺序的调整完成的。通常,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次序是“三年理论学习+半年酒店实习”,针对独立学院,建议开展“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具体表现在三轮循环当中。

第一轮循环是学生在第一学年基础课学习后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为期两周的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参观旅游企业,参加相关讲座,邀请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使学生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人才需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指导第二学年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第二轮循环要求学生在进入到核心专业课的学习之前,必须完成一定工作小时的实践操作,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或课余完成,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轮循环要求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半年左右的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的暑假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其目的是让学生依据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各自指导教师商议,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意义。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引导,使学生们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旅游行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并掌握相关的操作与管理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平稳地实现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换。

本文依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对三本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改进的建议。当然,教育机制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学科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何建民.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我国问题及发展设想[J].旅游科学,2006(20).

[2]何健伟.浅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调适[J].高教探索,2003(3).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7

 

正值我国经济腾飞的时代,社会要求复合型、开放型、德才兼备的人才,但现实是,一方面企业、机关等用人单位缺乏高端人才,而另一方面学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这说明教育的成效与现实的要求不相符,这不能不强烈地触动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愿望。

 

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理论三学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实践和教育的困境,但是它们之间具有研究对象的交叉性、价值理念的相容性和研究方法的互动性几个紧密联系,这些困境其实可以通过三学科的相互沟通来解决。

 

一、教育质量贫乏是社会危机的根源

 

教育自古以来都是治国之本,举国上下只重视经济利益国家就危险,这是古圣人之高见。即使经、管、法这三门学科的主要关联都在经济领域,也不能用狭隘的眼光办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法给教育事业提出了至高的要求,也给予了无限的空间。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应努力实现教育的目的。然而,实现教育目的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一切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和狭隘的教育理论都不能帮助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且还具有负面作用。比如,在经济发展的紧迫时期,大学教育很容易将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人力资源理论作为办学指导方针,实施了一系列的狭隘的教育策略,结果导致人才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低下,国民整体素质也不理想的结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有机联系的、丰富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作为底蕴的。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忽视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对知识进行切割式的供应,必将导致人才的断层、知识的断层,最终导致文化、科技乃至经济的断层。

 

作为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现代大学应同时是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与先进的教育手段相结合,使之具体的深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校教育的具体标准的考察可以反映为培养目标的科学化程度、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程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成熟化程度几个方面的教育质量。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应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反映,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它起着贯彻办学理念的指导作用。我国许多大学的现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所确定的目标比较抽象而单一,缺乏有层次、有系统、切合实际的具体的素质标准体系,而这却是良好教育质量的前提,学生个性发展的成熟是教育的目的,实现目的关键的是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在此,经、管、法三学科的融通可以使这三门学科的教育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并且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化改进

 

课程设置是课程结构的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和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它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同样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包括不同形式课程的标准。本文只讨论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问题。课程设置环节制约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也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效果。为了培养专通结合的复合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就要改变专业设置过细、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手段简单落后和考试方法单调陈旧的弊端,并且,不仅要改进学科课程,还要改进实践课程和潜在课程,因此调整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根据教育理论的要求,课程结构的编制要符合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的基本要求。在此以一所学校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课程结构设计为例进行分析。该校各专业大学本科四年全程教学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中又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该校以上三个专业的公共课部分主要有大学英语、语文与写作、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

 

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专业课设有:中国转型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选修课设有:法律与经济学、资本论、当代经济学流派、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新制度经济学、计算机新技术、学科发展前沿专题、国际经济合作、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证券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港澳台经济、跨国公司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家发展计划。

 

管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法、市场营销。专业课设有:运筹学、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管理系统工程、战略管理、运营计划与控制。选修课设有:管理心理学、管理决策模型与方法、国家税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思想史、财政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应用博弈论、技术经济学、经济计量学。

 

法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专业课设有: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专业选修课设有:法哲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比较宪法学、现代西方司法制度概论、比较法总论、法律社会学、立法学、犯罪学、监狱法、犯罪心理学、证据学、司法文书、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律师与公证、行政复议法、当代中国地方制度、海商法与海事诉讼法学、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关系史、国际民事诉讼法、国际商事仲裁法、国际技术转让法、世贸组织法、国际税法、中国区际冲突法、国际人权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公司法、金融法、证券法、保险法、比较民商法、物权法、竞争法、企业法、劳动法、环境资源法、财税法、房地产法、社会保障法、票据法。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各专业课程划分过细,导致知识分割,不利于学生开展纵横交错的综合性、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知识僵化,教师难于创新。相关课程都要重复讲解有关联系,造成师生的人力与课时的浪费。学生听课时间过长,而从事思考、创作和实践的时间极为缺乏,如此的课程设置不能算是符合科学性,也就不具备合目的性和可发展性。科学性的具体要求应当是达到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术天地的理论严谨而宽广自在、知识浩瀚而教学高效、事理奥妙而能举一反三,最后能激发教学双方的创作兴趣和能力。以笔者了解三学科内容所得之见,三学科的课程设置可以做如下组合调整。

 

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经济史都属于史学系列,同属一个专业的历史内容是相互密切关联的,分离成不同课程就分裂了经济思想学说对经济发展历史之间的重要联系。同样,当代经济学流派、新制度经济学、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资本论、博弈论之间都有方法论上的关系,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之间具有世界性的共同特征,中国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发展经济学、国家发展计划、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课程。

 

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管理学本身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除了大致的概貌以外,管理学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理论丛林,因此管理学与管理思想史合并为一个课程较为有利。属于决策类的运筹学、管理决策模型与方法、应用博弈论等可以决策学名义加以系统化。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属于要素管理范畴。项目管理、管理系统工程和运营计划与控制等属于控制类,可以控制学的名义加以统合。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也可以有意地加以结合。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创新以及成本费用与利润管理等课程内容也可以组合为营运管理进行专门讲授。

 

法学专业的课程中也有同样问题,如中国法制史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割裂,西方法律思想史与外国法制史的割裂。可以组合的还有:犯罪学与犯罪心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当代中国地方制度与中国区域冲突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民事诉讼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法;公司法与企业法;金融法、证券法与票据法等。

 

在公共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等,都应当基于同样的理念进行整合。

 

注重知识教育,忽视能力教育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巨大问题。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导致了在知识教育工作上的低效率,为了弥补基础课程设置过细而融通课程缺乏这一缺陷,学校推行双学位制,却由此占用了学生太多的休息时间。要寻找一个良好的改革策略,如果以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通过简化与整合原有课程设置,使教学方针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得到明朗的体现,活跃课堂教学方式,让教师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让学生进行各种课题的探讨,还可以开设定期的数名专家座谈公开课,学生将会有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多的课外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或者自命的课题,如此可以达到培养开放型、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人才要求的目标。

 

根据以上考虑,本文提出以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第一年:基础知识教育。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三通基础课程。

 

第二年:专业知识教育。开设专业基础课程。

 

第三年:通学知识教育。开设专业内综合课程及通学课程。

 

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学、法经济学、与本专业及方向对口的法学和管理学课程;

 

管理学专业:管理经济学、与本专业对口的法学和经济学课程;

 

法学专业:法经济学、与本专业对口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

 

第四年:综合能力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和论文写作。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8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创新,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却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文拟就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及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分析

笔者认为,面对财务管理所处的环境,结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遵循方向性、前瞻性、统一性、创新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国际化等原则。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予以分析。

(一)人才层次定位要求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本科大学生目前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二)职业岗位定位要求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确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和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职业定位较为广泛。然而加入WTO之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

(三)知识结构定位要求

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专才”。由于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运营和收益分配等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应按照“财务活动论”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财务活动的筹资、投资、运营、分配等活动相应设置“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实务”“财务分析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以及“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

(四)素质能力定位要求

面对财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整体要求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淑芬女士认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着重个人本质的发展和发挥创意,需要发展九种能力,即协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力、运算能力及研习能力。具体地讲,其素质体系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人文素质和社会协作素质。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构层次及设置原则

(一)课程体系结构层次

培养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目标要与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需要考虑经济、信息技术和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对财务管理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定位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采用高级、中级、初级专门人才定位;二是采用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定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研究型人才是指能够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特别是专业实践经验,研究和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创新。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根据其目标定位,应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应该是:设置基础课程,着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应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主干课打下一定的基础;专业主干课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今后工作所面临的环境。

(二)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原则

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应建立面向21世纪以财务管理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此,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是:

1.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

21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财务管理要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要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重视个性教育,以此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为此,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政治课、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内容要丰富,涉及面要宽,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具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并在课时的安排上要适当加大。

2.扩展专业课程的内容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其内容不能只限于涉及本专业的课程。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都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财务管理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将专业课归并和改革,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并对其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以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3.开展案例教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财务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管理工作。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应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采取启发式教育,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此应做到:对部分专业课按有关章节的内容增设章节案例,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章节的有关内容,并在课程的最后设置综合案例,在课程的设置中增加财务案例分析课程。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以加深和巩固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及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操作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上应是面向新世纪,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应根据未来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求,将21世纪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发展趋向充实到课程体系中,以适应理财环境的变化。在课程体系构成上,按财务管理教育目标从总体上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以达到最佳课程组合。在各门课程的设置上,要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找出各科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合理分工,防止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以有限的课程门类来满足日益扩展的知识领域,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满足新时期对理财人员的需求,有利于引导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优化。

5.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要求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水准,熟知并能够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以适应企业面临的复杂经营环境的需要。因此,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

为了体现高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适应21世纪大经济、大市场和大科学的环境,根据文理知识兼容与专业之间合理交叉渗透的要求,去旧立新,应建立一个各类课程之间有机联系、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无论从理论研究的内容上还是从实践人才的培养上同相关的其他学科相对比,均有其特殊性。因此,财务管理专业课的优化设置,要根据财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内容上的特点及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来优化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五部分:基础教育课程组、专业基础课程组、专业主干课程组、实践课程组和专业选修课程组。

(一)基础性学科课程组应建立两个分支

1.政治、法律、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课程

①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邓小平理论、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思想修养与职业道德、法律基础;②哲学类课程,包括:哲学、逻辑学、研究方法论、伦理道德学;③文学艺术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中外文学名著欣赏,中外名曲名画欣赏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一些小语种的课程;④自然科学课程,包括:微积分与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运筹学、管理心理学、经济地理等;⑤其他课程,包括:法律基础、教育学、经济发展史和体育等。

2.专业基础课的课程

包括: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金融、投资学、财政学、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经济法、税法、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学和专业外语等。

(二)专业主干课程组的课程

主要研究不同层次财务主体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内容与方法,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中涉及到的其他有关方面的内容。包括理财学基础、财务管理实务、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成本管理学、财务经济分析、资产评估学、企业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电算化、财务案例分析及双语教学和财务制度设计等。

(三)实践课程组的课程

主要根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来相应设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包括会计实验、企业会计综合实验、数据库实验、财务信息系统试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税收筹划课程设计、创业能力及专业辩论训练(以说为主)、认识实习(假期)、投资模拟设计、沙盘模拟对抗、成本管理流程设计、岗位调查(假期)、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四)专业选修课程组的课程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体育服务与管理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 前言

根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的精神,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于2004年开设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然而,在新形势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我国等职业院校自身特点来不断完善,定位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已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本专业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在校学生;昆明地区经营性健身房。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收集的资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关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指导文件;(2)开设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部分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文件;(3)2000年以来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

2.2.2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内容所需设计问卷,主要是针对昆明地区大部分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是96.7%。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

3.1.1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高职院校要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一是在专业目标上就要认真研究,科学论证。依据社会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通过社会需要的调查分析,确定出新的历史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新的要求;二是紧跟高新科技的前沿动态,掌握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交叉态势,在新的界面上产生新的专业方向;三是了解本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变化;四是依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使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1.2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究竟是以服务为目标,还是以管理为目标,缺乏现实的分析,笔者在对学院近两届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从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到30%,改行易业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三是课程体系定位不清,缺乏特色与特点。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五是办学过程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由此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六是缺乏精通行业服务与管理业务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

3.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2.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概况回顾

我院于2004年设置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共566学时,占总学时的29.25%。其中大学语文为64学时,应用英语为136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为72学时,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别为72学时和64学时等。

(2)专业基础课。共704学时,占总学时的37.25%。其中运动解剖学为64学时,运动医学为72学时,体育心理学为36学时,体育社会学为72学时,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为36学时等。

(3)专业技术课。共552学时,占总学时的29.2%。

3.2.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从学院课程设置分析来看,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上围绕高职高专规定的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主干学科和主干课进行设计,并根据云南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设置相关类别的课程。总体而言,课程的设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

(2)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学院教学场馆、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尚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对相关的岗位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3)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教学过程是适应形势发展、改革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除必须参加的专业实践、实习外,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2.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所谓专业课程体系,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学,把相关的课程(学科)按照一定的结构、功能要求、组成的相关课程的集合体。课程体系依据培养目标来构件,同时又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使培养目标贯穿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很有必要。根据笔者对昆明地区大的部分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昆明地区健身房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情况是:具备体育健身项目专业知识(89.1%)、体质评价(65.3%)、沟通技巧(87%)、运动正确示范能力(85.3%)、教学能力(71.83%)、团队合作(63.7%)等;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昆明地区经营性健身房设置主要以器械健身为主,其次,目前较为流行的瑜珈、肚皮舞、拉丁操、动感单车都各占100%,而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康复保健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被健身房设置。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达到80%以上,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亚洲体适能证或韦德证书或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上。根据以上部分调查,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素质基础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业支持课程(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必修)、专业拓展课程、实践环节等。

4 结论

4.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以保证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社会不脱节。

4.2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与特点、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办学过程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缺乏、精通行业服务与管理业务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国英.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8.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幼儿园教师;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48-04

随着知识社会中知识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知识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的提出旨在“设计、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形式,挖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自1986年“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欧洲管理大会上正式提出之后,相关的专著、学术论文和专题会议就不断涌现,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得以丰富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成熟和方法体系的日益完善,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风险管理、变革管理、情报学等专业学术性组织均开始了针对性的知识管理研究,教育领域也把“通过知识管理,以更加有效地管理知识的生产、获取、共享、转化与创新”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并开始了针对自身组织特点的知识管理研究,有关学校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的知识管理专项研究也逐步显现,知识管理研究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缘起

知识管理理念引入教育机构之后,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学校知识管理层面上。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哈格维斯(D.H.Hargreaves)在《英国教育研究集刊》(Bfifish Tournal of EducationalStudies)上发表了《创造知识的学校》(TheKnowledge Creating School)一文,由此开始了学校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2000年,OECD公布了《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in the Learning Sociecy)报告书,明确指出教育是一种知识产业(Knowledge Business)。2002年,赛林斯和琼斯(Edwards Sallis&Gary Iones)撰写了一部关于教育知识管理的专著《教育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02年12月,ISICME和美国另一个著名的知识管理研究机构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nd Silicon ValleyKnowledge Management Cluster在旧金山成功举办了全美第一次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高峰会议。会后,ISKME主席皮特瑞兹(Lisa.A.Petrides)将这次会议交流的经验撰写成一部专论《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范畴的确定》(Knowledge Managementin Education:Defining the Landscape)。这部专论集众多研究者的智慧于一体,对中小学、大学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学校效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3年,OECD成立教育知识管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KnowledgeManagement in Education),专门从事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在美国,不但成立了致力于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推广、应用的非营利性机构――美国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协会(Insntute for theStudv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简称ISKME),还专门建立了对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进行资助的基金会,如The Devid and LuciUePackard基金会、The W.K.Kellogg基金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如今,许多国家已开始了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一些高等和初等学校逐步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为一种不同于科学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自被引入学校管理领域之后,确实对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教师如同企业中的知识员工一样,如果不能通过知识管理更有效地管理好个人的知识资本,即使学校进行了知识管理,也很难从知识贫瘠的教师身上获取有用的知识资源,而教师自己也难以从学校的知识管理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劲的学习力。教师只有首先成为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首席知识官”,才能在提升自我专业竞争力的同时,成为学校知识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并为学习型学校的创建作出应有贡献。在此理念的引导之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才日渐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新的研究视点。

以“高效地、有偿地开发和使用智力资本”㈨为目标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念在教师身上的应用与拓展,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管理各种知识资源,帮助个体调整和完善个人知识的运行方式,逐步形成内在的自我反省机制,并将各种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做系统性组织、整合与应用,达到以最少付出获得最大收益的效果。把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将会不断增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教师知识管理策略的运用能力,并在协助教师整合各种知识资源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价值,引领教师实现从“比较专业优势”向“竞争专业优势”的阶段性跨越。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现状扫描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个人通过对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等过程的管理与优化,及对个人知识体系的修缮与维护,更有效地整合与补充个人知识资源,调整和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并最终提高专业竞争力的过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当成个人特有的“资产”来管理。通过这种“知识资产”的管理,知识成为个人专业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是伴随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在国外,哈格维斯于2000年发表《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The production,mediation and use ofprofessional knowledge among teachers and doctors:A comparative analysis)一文,研究视角首次触及教

师专业知识管理方面。尽管该文主要是从教师和医师专业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方面的比较研究引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但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关注。

而在国内,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则起步较晚。1998年刘毓在《教育评论》第6期上发表了《学校的“知识管理”探微》一文,但直到2003年,程德蓉才发表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一文,由此掀开了内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序幕。之后,有关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开始涌现,但均是一些口号式的零散研究,且主要局限于理论的倡导和观念的引领方面。2006年河北大学赵卫华的《面向专业发展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江西师范大学沈俊慧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和华中师范大学王兴海的《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三篇硕士论文从教育技术的层面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从“人”的层面探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

与我国内地相比,台湾地区自高博铨教授1999年在《师友月刊》上发表了《强化知识管理以提升学校效能》一文之后,关于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迅猛展开。2000年,台湾中正大学的王如哲博士在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了有关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专著《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以教育领域及其革新为例》,从教育革新的高度来探讨教育与学校情境的知识管理问题。陈美玉教授则于2002年出版了专著《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从不同层面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阐述。

与企业知识员工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一样,教师也应当成为幼教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但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幼儿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附带研究,不仅成果少,而且未形成单独的研究领域。2005年5月,在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西部幼儿教育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以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主张。同年,刘丽在《学前教育研究》第7、8期发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一文,引出了幼儿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问题。该文认为,教师个人知识具有个体性、实践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保守性等特点,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具体途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使经验显性化”“对经验进行反思”“使经验理性化”等几个阶段。2006年,刘丽又在《学前教育研究》第10期上发表《知识管理:幼儿园管理的新视角》一文,从幼儿园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到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本人撰写的《个人知识管理:团体学习中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选择》一文则是从团体学习的角度,揭示了个人知识管理对于提高团体学习效率与质量的价值,进而引申出知识管理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这是到目前为止内地有关幼儿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中仅有的三篇文章。在我国台湾地区,“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信息素养,增进知识管理能力”虽然已成为幼教工作者关注的研究主题,且在很多幼儿园内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知识管理的范畴内。例如,台北市仁爱国民小学附设幼儿园不仅率先应用了知识管理概念,而且还研发出一套完整的幼儿园知识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已在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同时开始了积极尝试。与此同时,关于幼儿园知识管理的各种研习班和研究活动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并出现了陈龙安、施宏彦、罗宇媛、谢丽燕等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到目前为止,有关幼儿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专项研究仍十分贫乏,形成单独的研究领域尚需时日。

三、幼儿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