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信贷十篇

时间:2023-03-19 06:35:00

贸易信贷

贸易信贷篇1

提高数据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制度框架、系统支持方面及日常业务管理上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贸易信贷报告制度的建立,为外汇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汇局可依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提升数据质量。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及贸易信贷报告相关功能模块的应用,为外汇局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持。现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为外汇局实施有效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强化监测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监测制度框架、系统支持及制度建设上为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测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测分析框架,将非现场监测分析视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核心工作。这种非现场监测框架的建立,为外汇管理部门开展贸易信贷监测分析提供了机制保障。监测系统从基础数据、监测指标等方面为贸易信贷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设置了贸易信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上,建立了综合分析工作制度、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指导意见、贸易外汇收支非现场监测实施指导意见等。创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从管理效果、宏观环境、法律条件方面分析,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进行管制、必要时辅以行政干预,在当前宏观环境等条件下暂不具可行性,但可将其作为应急预案措施,结合外汇管理改革进程及宏观环境变化,适时启用。

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国预收预付及北京、大连、烟台、武汉、重庆、西安、内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义务性报告的实证检验,90%以上的企业年报告任务在100笔以内,只有个别企业年报告任务超过1000笔。综合考虑,调整报告方式、对大型企业采取总量报告模式暂不具备可行性。鉴此,可以考虑待提高数据质量的措施实施,且贸易信贷数据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再行确定该措施是否可行。通过对优化后贸易信贷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贸易信贷数据质量管理和丰富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体系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二是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行规模管理虽然不存在法律障碍,然而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外部条件,但可以将其纳入应急预案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就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来说,由于调整所产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风险不成正比,目前暂不具备可行性,可以在贸易信贷基础数据完善后,通过进一步实证检验后再行确定。

二、具体实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的方式有序推进和实施各项优化措施。短期内应以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监测流程、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为后续监管机制的优化奠定基础;中长期来看,应逐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微观主体的行为研究。

三、短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完善报告制度。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设立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等方法,改进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错报情况。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包括通过宏观经济趋势指标、进出口/外债/银行收付汇等宏观数据进行宏观校验的机制,通过行业平均数值比对、企业历史数据比对、辅助统计信息准确申报校验以及不同系统间数据比对等方面进行中观校验的机制,以及通过财务指标逻辑印证、财务指标替代印证、财务指标延展印证、财务指标关联印证等方面进行微观校验的机制。二是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可选取现场核查中发现的下述类型企业,建立样本库进行跟踪分析,锁定报告行为特征,为后续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1)贸易信贷报告差错或漏报金额和比例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2)报告单笔金额和期限极值企业;(3)未通过检验的企业;(4)频繁调整、删除、修改报告的企业。三是建立贸易信贷数据动态评估机制。将数据校验机制与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相结合,一方面在宏观分析中判断贸易信贷趋势,借助敏感企业样本库及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避免对跨境收支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微观主体监测过程中用于对单个主体报告业务的核实判断。在上述基础上,定期总结地区、行业、企业数据质量改善情况,形成对贸易信贷数据定量、定期、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完善监测指标为重点,提升监测效率。总体思路是:将综合分析模块已有的监测指标移植到针对具体微观企业的监测,以确保监管体系一致性;同时,在监测系统相关环节进行改造,增设相关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观企业监测指标中增加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指标及比率指标;二是增加债权债务期限结构分析指标,增设中长期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及比率指标。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新增指标的平稳性及可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全口径债权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权余额具有分布稳定、金额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小金额区间,随着金额的扩大,企业数量呈现急剧下降。从监管实际情况来看,理想期望值应为0,即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而金额增加意味着资金流出规模扩大,因此适宜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进行监测,以体现“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则。从微观主体的债权余额比率指标看,同样具有稳定、集中的分布。指标取值范围应为[0,+∞],下限表示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上限表示企业上期发生债权类贸易信贷,而当期既无资金或货物流出,也无债权类贸易信贷注销,贸易信贷债权余额保持稳定。从管理意义上来看,应重点关注比率持续扩大的情况,因为其意味着流出规模的不断增长。在具体操作层面可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搭配债权余额指标共同使用。从全口径债务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务余额指标同样具有分布上的稳定性。从管理意义上来看,理论上的期望值为0,表明企业债务类贸易信贷均在当期完成,而债务余额增长意味着微观主体通过贸易信贷渠道流入资金规模增长,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企业大额贸易信贷流入进行监测。债务余额比率同样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其管理意义和使用也与债权余额比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从中长期指标来看,微观企业的中长期债权余额分布管理期望值应为0,而金额相对集中则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能够有效识别异常企业。中长期债权余额比率的取值范围应为[0,1],0值表明微观主体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1值表示微观主体预付及延收全部为中长期。从管理目标来看,新的优化方案提出加强贸易信贷管理,因此管理期望值应为0。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数据分布符合理论分析,剔除无贸易信贷业务的企业后,从各区间企业分布来看,82.7%的企业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贸易信贷,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0.9,1)及10%以内两个区间。根据期望值及分布,相关指标适合设置单边阈值。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来看,样本地区98.4%的企业该项指标为0,略低于中长期债权指标测算结果;剔除0值企业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与中长期债权指标类似,同样呈现U型分布,同时具有时间及空间上的稳定性。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分布分析显示,样本地区73.1%的企业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为0,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90%至100%区间内。而在指标内涵及管理意义上,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与中长期债权余额比例较为相似,可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异常企业进行筛选。通过对新增指标统计规律性的分析,初步验证了指标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一是各新增指标均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相对稳定;数据集中度相对较好,多呈现U型和L型分布,在实践中通过设置单边阈值,能够实现“抓大放小”,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二是不同地区差异性显著,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应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定经济环境的变化,避免企业筛选数量出现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以优化监测流程为重点,提升监测效果。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单纯核查贸易信贷真实性的逐笔监管模式,通过将贸易信贷监测核查与贸易收支形势紧密结合,提升监测核查对防范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效果。具体优化后的贸易信贷监测核查流程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未呈现明显的流出入时,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以日常监管为主;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流出入情况较严重时,则根据收支流出入方向,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二是选择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将贸易信贷重点监测方向由中观层面落实到具体微观企业。通过对地区、行业等中观层面的监测分析,寻找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三是对重点监测企业实施分类,结合现有分类措施对贸易信贷规模实施管理,以实现对外汇收支形势的调控。在监测分析的对象上,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监管。以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完善风险防范。总体思路是:以建立贸易信贷应急管理机制作为现行管理体系的补充,以有效应对突发性外汇收支波动,防范管理风险。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启动的条件基础是贸易信贷收支流动和存量是否处于“宏观容忍度”以内。而容忍度的判断标准,应依据贸易信贷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下各项指标的测算结果临界值而定。可将贸易信贷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与跨境资金流动应急预案相结合,即根据总体收支的变动情况,判断贸易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区间,进而确定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力度。

根据措施实施难易程度,应急管理措施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窗口指导措施,指由监管部门约请被监管对象(包括金融机构和敏感性企业)宣传当前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要求,并提出具体化改进意见,引导市场主体顺应外汇管理目标,合理控制其贸易信贷规模。二是规模型管理手段。主要是考虑在一定期限内对企业贸易信贷规模、比例或期限进行总量限制,以推动主体将贸易信贷流入或流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审批型管理措施。四是市场化调节手段。根据贸易信贷对利率、汇率反应灵敏的特点,运用资金价格、成本等市场化工具,主动对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行为进行利益引导或预期引导。实际操作中,各项应急措施均可能存在利弊。对此,应着重把握其管理目标实现的时限要求和效果要求。

四、中长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构建贸易信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一是以应急管理为基础,研究构建宏观风险预警体系。应急管理的核心是针对已发生的特殊收支形势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因而只能作为日常管理体系的补充;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则应基于更加积极主动的监管行为,其目标是通过提前采取宏观、逆周期的调控措施,防范特殊收支形势的冲击。二是以宏观风险可控为目标,构建逆周期审慎管理制度。可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明确逆周期监管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审慎管理手段和工具。构建中要注重监管工具的协调性,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并注重差异化管理等。三是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重点,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在审慎监管框架中,应进一步明确外汇贸易信贷监管与人民币贸易信贷管理的关系,以及贸易信贷与贸易融资管理的关系等。

构建监测指标综合利用分析框架。在初步构建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中长期应将如何提升监测指标综合使用效率和效果作为政策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深入挖掘各监测指标的相关关系,逐步构建监测指标网络,增强指标的系统化运用,提升对异常行为、异常企业的筛选效率。二是确定监测体系核心指标和非核心指标。针对核心指标,应适当提升监测频率,研究制定综合监测指导意见;对于非核心指标,则应放松监测要求,节约监管资源。三是完善监测指标评估机制。要定期对监测指标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还应构建监测指标的设立评估机制,根据监管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发展,在深入分析监管需求的基础上,适时增设新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

贸易信贷篇2

Abstract: Trade credit as a way of external financing can relieve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e credi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its influence on China's expor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rade credit have important catalytic role for export, and China should step up the catalytic role of trade credit on export.

关键词: 贸易信贷;出口;融资

Key words: trade credit;export;financing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19-02

0 引言

贸易信贷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贸易信贷额逐年增长。从IMF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信贷资产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贸易信贷总额从1980年的2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60.64亿美元,年均增长14.7%。

1 贸易信贷对出口影响的作用机制

贸易信贷对加速商品流通,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减少资金积压,促进出口有着重要作用。贸易信贷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出口贸易发展。

①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促进出口。Emery(1987)提出,国际贸易中需求变动和贸易信贷的提供成正相关关系,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面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面对需求波动时可以运用贸易信贷来应对需求波动。贸易信贷特点是专款专用,只存在于买卖双方用于特定交易。因其能够有效降低贸易中不确定性,规避风险,对出口起促进作用。

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出口。Schwartz(1974)提出,在了解借方的资信状况方面,贸易信贷的提供方比金融机构贷款人更具有优势;能够更好监督和敦促买方偿还贷款;当买方违约时卖方可以利用自身的销售网络处理剩余产品。贸易信贷提供者面临风险小,信息准确度高,可有效将贸易信贷风险降到最低,促进企业出口。

③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出口。Rajan(1997)提出,受融资约束的企业比融资渠道顺畅的企业更多地使用贸易信贷。我国处于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规模虽然大,但总体效率低,信贷配给不合理。贸易信贷为进出口商提供资金;作为弥补银行信贷配给不平衡、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外部融资渠道,支持和促进贸易的发展。

2 实证研究

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将年贸易信贷总额作为自变量,出口总额作为因变量,选取汇率、金融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控制变量,选取1980-2010年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VAR模型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检验。贸易信贷(TC)选取我国每年贸易信贷总额;出口选取我国每年总出口额;汇率选用人民币的间接标价法,汇率上升则人民币升值;金融发展(FD)选择每年我国存贷款总和与GDP之比;外商直接投资(FDI)选取我国每年流入的FDI。其中FDI、TC、Export的单位均为百万美元。

2.2 建立VAR模型 VAR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形式建立,对每个方程中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建立VAR模型为:X=(Export,TC, FD, FDI, Exchange)

确定模型结构,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期K值。根据Eviews6.0选择模型最佳滞后期,确定水平VAR模型滞后阶数为1(见表1)。

2.3 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建模之前,首先需要考虑序列的平稳性,现行主流检验方法是进行单位根检验,常用扩展的ADF单位根检验。

通过ADF方法对Export、TC、FDI、FD、Exchange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观察是否为同阶单整。表1得出上述四个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它们本身都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时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表2)

2.4 VAR模型协整检验 ①模型稳定性检验。在选择最佳滞后期进行VAR模型稳定性检验,VAR模型的全部根都落在了单位圆内。因此,模型稳定性条件得到满足,可以对VAR模型进行下一步协整关系检验。

②VAR模型下协整关系。通过模型检验,确定常数项约束在协整空间内且协整方程有截距项模型作为最适合的检验模型。VAR模型变量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这说明我国出口额、贸易信贷、金融发展、FDI以及汇率在1980-2010期间样本存在长期均衡关系。VAR中的协整关系为:Export (-1)=1.009718TC(-1)+0.465610FDI(-1)+18.72452FD(-1)-6.041649Exchange

根据协整方程,出口额与贸易信贷、FDI、金融发展之间长期呈正相关关系,与汇率呈负相关关系。金融发展能优化信贷配给,放松企业融资。FDI为我国资本紧缺部门带来发展所需资本,同时技术外溢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FDI与我国出口成正相关。汇率上升则人民币增值,我国生产的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外币价值就相应上升,不利于出口,所以汇率与我国出口额的增加成负相关关系。

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各变量之间长期关系和趋势。为明确贸易信贷和中国出口额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通过VAR模型的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存在的影响是正向、逆向还是双向关系。

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通常使用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得出,在10%显著水平下,贸易信贷、金融发展和FDI是促进我国出口的格兰杰原因,基本符合我们认知。出口是贸易信贷的格兰杰原因,不是汇率、金融发展、FDI的格兰杰原因。

2.6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分析TC、FD、FDI、EXCHANGE对EXPORT增长的影响,运用Eviews6.0软件分析这些因素对出口增长的影响。由方差分解结果得出,金融发展、FDI、汇率和贸易信贷均对我国出口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对我国出口增加的贡献率最大。贸易信贷起初贡献较小,随后一直稳定增加,成为促进我国出口增加的重要力量,说明贸易信贷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具有时滞性。

2.7 脉冲响应 在VAR模型结构中可以利用冲击反应函数可以识别出实际Export(-1)对TC(-1),FD(-1),FDI(-1),Exchange冲击的动态反应过程。

滞后一期出口对滞后一期贸易信贷的冲击反应,在第1期为零,在第5-10期为正值并逐渐趋下降,最后趋于稳定。这说明贸易信贷对出口影响的动态过程,第1期为零,存在一定的时滞,第3期后变为正值,并逐渐衰减。同样,滞后一期经济增长对滞后一期贸易信贷冲击,第1期影响为负,第2期为负向最大值,随后转为正值并逐渐下降。从第1期就可以看出其影响较为直接。

滞后一期的金融发展对滞后一期的出口的影响在第1期为零,第2期达到正向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这说明金融发展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在第1期为零,随后达到正向最大值。金融发展对于出口有着大的推动作用。

滞后一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滞后一期的出口的冲击影响第1期为零,第二期表现为正向影响,在第5-10期逐渐增长,随后开始下降。说明FDI对出口的影响具有时滞性,有一定推动作用,应该积极引导FDI发展。

2.8 实证结果分析 ①1980-2010年我国出口总额、贸易信贷、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汇率均为一阶平稳,即每个变量均长期稳定。②单位根检验中,五个变量所对应的数列一阶平稳,在选择最佳滞后期为1的VAR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进行协整检验后发现其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即五个变量在长期中存在较为稳定关系。③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贸易信贷是滞后两期的中国出口总额增长格兰杰原因,中国出口总额的增长也是贸易信贷的格兰杰原因,呈双向因果关系。即贸易信贷促进了我国出口额的增长,我国出口的增长也促进了贸易信贷的发展。另外,FDI、金融发展也是我国出口总额增长的格兰杰原因。④由协整方程可知贸易信贷、金融发展、外商投资均与我国出口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汇率的上升与我国出口成负相关关系。⑤方差分解结果得出贸易信贷虽然对出口增长的贡献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其贡献率一直稳定快速增长,逐渐成为促进我国出口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⑥脉冲响应函数得出脉冲图像最后均收敛,说明模型是稳定的。贸易信贷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冲击作用呈正向动态过程。

3 对策建议

①应鼓励和扶持贸易信贷的发展。贸易信贷能够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格兰杰因果表明贸易信贷与我国的出口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对贸易信贷的扶持程度不够,应设立专门机构为贸易信贷提供担保,逐步建立贸易信贷保险制度促进贸易信贷与出口贸易双发展。②稳定汇率。由协整方程可以得出人民币汇率与我国的出口呈负相关关系,在满足勒纳条件的基础上,人民币贬值对出口有促进作用,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有抑制作用,因此应该稳定人民币汇率,降低因为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③正确引导FDI。应该规范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使FDI流入资本和技术紧缺的部门,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在我国的直接投资。通过FDI所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外溢提升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发展。④加快金融发展。我国目前处于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以银行为金融系统的主体,导致金融系统效率低下,信贷配给不合理,产生金融抑制。应大力发展金融,规范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系统结构,为出口企业的外部融资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Rafael R.Bastos & Julio Pindado. Trade Credit Policy: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R].Spain:Universidad de Salamanca,2011,3-5.

[2]Katharina Eck & Martina Engemann & Monika Schnitzer. How Trade Credits Foster International Trade.[R].University of Munich,2011,1-10.

贸易信贷篇3

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因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被视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为此两者的相关研究成为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在研究中往往被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掩盖,对此研究的文献很少。

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认为,一国的信贷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BaFIRhan和Kletzer(1987)运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2×2×2模型,分析了国际信贷市场不完善对国际贸易流向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Kiminori Matsuyama(2005)进一步细化了模型中的制度变量,研究内容扩展到国内信贷制度不完善对国内企业融资造成的影响等方面。Beck(2002)、Becker和Greenberg(2003、2005)、Hur,Raj和Riyanto(2004)、Abdul Qayyum(2007)、Quy-Toan Do(2006)、Manova(2008)分别从企业、国家和行业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结论。

在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影响的研究上Yongfu Huang(2005)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分析两者关系,实证表明商品市场的高外贸开放度下有利于金融的稳步发展。Quy-Toan Do(2006)采用1970-1999年96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数据和贸易数据,并借鉴Frankel and Romer的方法,研究得出金融发展程度对一国的贸易格局有很大的依赖,与前人所认为的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一种比较优势这一理论相补充,完善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Nils Herger和Roland Hodler(2008)在论文中综合考虑了文化、金融机构及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一国的贸易开放度对本国的金融发展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国内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学者不多,白当伟(2004)开启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的大门,验证两者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之后学者主要侧重于实证研究方面。孙兆斌(2004)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我国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原因,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不是金融发展的原因。沈能(2006)采用协整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认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徐建军(2008),其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区域分析,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进口、出口的长期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围绕国家层面的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展开分析,缺乏更小范围的基于农村信贷规模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很大一部分也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所替代,未能很好的反应两者之间联系。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尤为重要,农村金融、农产品对外贸易长期以来是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成分,理所当然地要为农村经济发挥作用,但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同样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采用实证检验就农村信贷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具体作用机制展开分析。

二、农村信贷发展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理论关系

农村金融和农产品对外贸易属于不同的部门,但其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融合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者是一种既可以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要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以适应中小企业需求,拉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

(一)农村信贷发展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

首先,农村金融发展作为一个推动因素通过提高储蓄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从而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Norman(1980)、Bhagwati, Panagariya,and Srinvasan(1998)、Levine(1997)指出金融发展理论具有动员储蓄、配备资源、便利风险分散、监督与控制、便利商品与劳务交换等五个功能,这些功能进一步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便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乡镇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主体,其融资渠道主要是农村信贷,为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扩大农村资金供应规模,能够为农产品对外贸易企业提供充足的资源,影响企业的R&D,为企业增强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其次,Svaleryd and Vlachos(2005)、Manova(2008)等将农村信贷规模视为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禀赋因素。根据H-O-S理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贫乏要素的商品。由于农村信贷属于资本生产要素,有利于高层次结构的商品出口,提高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改善了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形势,有效的抵御贸易壁垒。

(二)农产品对外贸易对农村信贷的影响

同样贸易对信贷业发展亦存在积极推动作用。金融部门必须服务于实体部门,实体部门的发展状况自然影响金融自由化的成效。对外贸易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资金运用、业务品种、服务手段、工作效率、利率和汇率的风险管理及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能有效提高农村资金的使用率,控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同时迫使农村金融改善金融工具,不单单只有存款和贷款来满足农产品对外贸易需求。总之,所有这些需求,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都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产品对外贸易增长,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越剧明显,只有正确的处理和协调好农村信贷与农产品对外贸易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动力。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旨在反映中国农村信贷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为此选用的指标包括农村信贷规模与农产品对外贸易两个方面。对于农村信贷规模水平的衡量,从理论上来讲,应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但现实中我国的非正规金融例如民间信贷、私人钱庄等无法有效的统计,故主要考虑农村正规金融中的农村信贷。借鉴温涛(2005)中的指标,利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作为衡量农村信贷水平的指标,用FIR表示,定义为(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村总产出。在国际贸易方面利用贸易依存度来反映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而农产品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依赖农产品国际贸易取得产销平衡的程度(李应中,2003)。具体计算公式为: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农产品进出口量或进出口额/农产品产量或产值,相应的农产品出口依存度用EXD来表示,进口依存度用IMD表示。

选取1978-2007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分析数据集,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考虑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力量才逐步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真正发挥了调节作用。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到2008年年历)、《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海关统计年鉴》(1985年到2008年)。由于统计原因,我们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分别记为LFIR、LEXD、LIMD。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清楚的观察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运用Eviews5.1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变量平稳性检验为了防止伪回归问题的产生,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应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方法,根据基本时序图考虑变量是否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根据ADF统计量判断是否平稳,若值小于临界值则该变量平稳。各变量的单位根结果如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给定显著水平5%时,原序列LEXD、LIMD、LFIR都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滞后,所有差分序列的t统计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5%的临界值,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区间下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协整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同阶时间序列向量是非平稳的,而他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则这两个向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于上述变量都是同阶单整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Johansen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检验之前首先依据AIC或S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最后滞后期,结果见表2。

注:(1)其中r代表协整向量个数;(2)表中5%临界值为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检验的滞后期LFIR、LEXD为2期,LFIR、LIMD为4期。

由表2所给出的统计量和相伴概率明确表明在样本期间内,LEXD、LFIR和LIMD、LFIR这两组变量都存在协整关系,各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方程分别为(其中括号中数字为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

方程:LEXD=1.270831 LFIR+ 0.617190

(0.15770)

Adj. R-squared= 0.779938

LIMD=3.861109 LFIR+1.549714

(1.04575)(1.41812)

Adj. R-squared= 0.755499

从方程的系数中可以发现农产品进出口和农村信贷规模存在着正向作用关系,且农村信贷对农产品进口的作用大于出口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农村信贷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在此,为了证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提供了一种检验这种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的方法。Granger(1969)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平稳性检验的滞后期来选择本检验的滞后期,根据输出结果的F统计量或P值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概率。

注:p值表示检验概率值,若P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信贷发展不是农产品进出口的格兰杰原因,农产品进出口亦不是农村信贷发展的先导因素。这说明了农村信贷的发展不能有效的促进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农产品对外贸易亦不能有效的带动农村信贷发展。

四、结论

本文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产品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短期农村信贷与进出口贸易有偏离均衡的可能,但其均衡状态很快就可以恢复,但是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长期内农村信贷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无因果关系。与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相违背,但与T.Gries,M.Kraft,D.Meierrieks(2008)对16个阿拉伯国家的数据研究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度的研究结果类似,实证结果同为两者之间关系不明显,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只存在很小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我国在我国农村信贷有关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业务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有限;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层次偏低,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而农村信贷过程中所募集的资金并没有有效的投放到农产品对外贸易中。

贸易信贷篇4

一、金融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金融企业需要创新外经贸企业信贷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内部对外经贸企业经营的信用评级方法,建立严格的企业贷款审批制度,科学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准确评价企业的还贷能力和过往的信誉,从而更好地制定外经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针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银行可以下放信贷管理权限。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的信贷管理政策,使该项业务得到有效发展。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国税部门、金融机构和出口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和谐和融洽。

二、金融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目前金融企业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表现为体制不完善,方式落后陈旧。虽然我国金融业早已经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营模式,在银行体系风险降低的同时,业务范围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银行的利润也相应的减少,使贷款风险变得更加集中,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银行业的发展。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如外资银行那样灵活,而且我国银行企业的管理缺乏自主性,受宏观影响较大,没有外国银行的经营优势大。缺乏自主经营使银行业管理缺乏灵活性,不能视具体形势和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制约了企业利润的实现。同时银行呆帐准备金提取额度明显缺乏根据,使银行缺乏核销呆账的自。所有这些都导致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中风险的规避能力变得薄弱,缺乏积极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

(二)信贷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银行企业贸易融资对象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同时银行信贷水平也表现得很低。银行企业的贷款目标朝大企业发展,对有实力的大型商贸企业贷款量不断增大,重点扶植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至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银行则少有眷顾,即便是利润较好,发展势头很好,但是由于抵押物不足,对中小企业的信誉衡量不确定等因素,使中小企业很少能够得到银行大额度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贸易发展,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对于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在资金额度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各个银行的贷款资金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成为企业外贸活动的有力助手,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信贷仍不足以维持贸易的高增长。因此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应该进一步开拓市场,创新服务方法和模式,提高信贷水平,促进外贸企业的发展。

(三)银行创新力能力不强银行的业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创新银行业对企业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外贸企业的信贷业务,应该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一些因素却成为银行发展的制肘。一是我国与世界金融改革的理念不一致,我国的金融业务以避险为主要目的,特别是管理模式的体制化,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限制了业务领域的拓宽。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金融领域的竞争机制缺乏,或者有但是不健全和不完善,为其它银行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三是金融管理的创新,强调基于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创新,但是这个过程中一些业务及资料的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焦点,没有一个十分保险的网络环境,银行的业务创新就受到制约。与此同时海外联行网点少,对于外贸企业的发展也是制约。国际结算环节多,程序复杂,低效率,导致资金流通慢,加大了汇率风险和增加了交易成本。

三、加强金融企业对外贸易合作管理的措施

(一)为外经贸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建立一种联合机制,把银行、外汇管理、外经贸管理及外经贸企业联合起来,定期召开例会,沟通情况,协调工作开展。银行企业应该及时掌握货币信贷、外汇管理和国家外经贸政策的调整,根据上述情况调整银行工作的方式。通过调研和沟通,掌握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信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和谐融洽的合作环境是银行企业发展的前提,银行企业和外贸企业之间应随时沟通情况,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共同发展,互惠双赢。银行应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外经贸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做好防范信贷风险等工作。为外贸企业搭建多层次的资金供需对接桥梁,使银行业务开展得更加顺利和便捷。银行企业可以专门设置外贸企业的服务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为外贸企业提供预审证、预审单、应收账款海外催收管理、海外银行风险提示等服务方式和内容。信贷部门走访外贸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方式,主动开展银行业务。

贸易信贷篇5

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系指银行对外贸企业办理国际贸易业务而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它是促进进出口贸易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种类也随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一种金融支持,属于在信用基础上的借贷行为。短期和中期国际贸易融资相对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来说,是一种安全性好、流动性强、赢利性高的信贷行为;长期国际贸易融资同一般商业贷款相比,它的信贷条件优惠,且能实现还款双保险。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银行的发展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结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融资和结算相结合的产物,是为适应日益扩大和发展的国际贸易的需要,不断突破国际贸易结算的局限性而发展成为今天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贸易融资手段的,没有结算,无法实现资金的转移,融资无法得以实施。因此,银行开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程度是与这个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的。

银行开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业务类型上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其收益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创造看得见的收益,包括融资贷款的利差收益,以及结算手续费收益、信用咨询、担保收益等;另一方面可以创造社会收益,通过为进出口商提供国际贸易融资,扩大我国的进出口业务,提高银行的社会影响力。以向进口商提供进口押汇为例,通常进口押汇的利率制定比照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利差收益非常可观;同时该业务是以国际结算为基础,银行向进口商提供一系列结算服务,如进口开证,审核单据,发送往来电文等,这些结算业务可以给经办银行创造大量中间业务收入,国际银行间通用的费用收取情况为:开立信用证收取信用证金额的1.5‰、进口信用证付款费用收取付款金额的1‰,审单不符点处理费收取50美元/笔。

对于银行而言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结算紧密结合,它是以融资贸易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还款第一来源,无须等待企业经营所产生的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此外,办理国际结算中流转的的商业单据和(或)金融单据等权利本身就是融资者融资的一项履约保证,银行可以凭借信用证、进出口有关单据以及行使追索权等方法来控制物权,因此,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较小且可以掌控而一般贷款的风险则比较难以控制。

三、开发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

开发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时间较晚,业务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其国际结算业务紧紧依附于信贷业务,即是先有贷款再有结算,结算不作为单独的中间业务形式,因此,与国际结算密不可分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落后于商业银行。其特点主要有:

(一)国际结算业务是信贷业务的派生业务

开发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服务对象是那些使用该行贷款、由该行或由该行转贷外国政府贷款、出口信贷及国际商业贷款转贷款项下的进口商。而通常外国政府贷款及出口信贷是用来支持本国出口商的出口的,即要求贷款使用者(借款人)进口该国的设备与产品。这一特点决定了目前开发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仅仅是信贷业务派生的纯支付行为。

(二)国际结算业务服务的客户资信程度较高

客户资信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提供融资的银行的资产质量安全程度,如果给资信较差、偿债能力较低的客户提供贸易融资,很有可能造成授信风险,形成银行垫款,为了规避这种信用风险,银行在为客户提供国际贸易融资时都会进行严格的评审工作。开发银行在客户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对象一般是国字头、中字头的大客户,他们具有良好的资信状况和较强的偿债能力,内部审批程序严格,为这些客户提供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相对较小,这是开发银行国际业务的宝贵资源。

(三)国际结算业务处于被动地位

开发银行的信贷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分属于不同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目前,国际结算人员一般不参与贷款前期的谈判工作,仅执行信贷支付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利于捕捉和挖潜客户业务信息与新的业务需求,更不利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与支持,会影响进一步开拓市场的进度。

四、开发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必要性

(一)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保有现有客户并开拓新客户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对银行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提供信贷支持。在今天,国际结算业务作为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项业务在开发银行仅仅是一种从属性业务,又由于开发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营业网点只局限于省会城市分行,人员及服务手段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业务需要,导致开发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长时期地处于停滞状态,并造成部分客户的流失。因此,丰富国际结算产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支持,既是保有现有客户的需要,也是开拓新客户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开发银行争取市场地位过程中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二)通过国际结算手段提高开发银行信贷资产的综合效益

多年来,开发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仅作为贷款项下的支付工作,与国际结算紧密相关的贸易融资业务一直没有开展起来。开发银行的贷款基本为中长期贷款,资产结构单一,资金的流动性不高,收益主要依靠利差,容易受资金成本及央行存贷利率政策变动的影响。如何提高资产业务的综合收益,就国际结算业务来说有可挖潜之处:如压缩进口代收比例,适当提高远期信用证结算比例,一是变即期支付为远期支付,通过国际结算手段,把上述行为变成变相的贸易融资,就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利用信用证结算,银行通过审单,发现单证不符,单单不一致,就可以利用合理拒付或索赔,以控制货物风险;三是变单纯的对外支付为综合性的贸易融资。

五、开发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国际贸易融资的授信纳入综合授信体系中,并严格坚持“授信与结算分离”的原则

银行资金的运用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而这三性的原则正是建立在统一授信的基础之上。授信工作是在控制银行风险的前提下,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银行根据与企业的历史往来情况、企业的资信、经营状况、产品的市场情况等,给予企业统一的额度。在授信额度内各种产品的额度可以周转使用,这种做法,银行既简化了手续、又增加资金的流动性,稳定了客户,达到了盈利的目的,同时亦能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二)把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结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融资招揽结算,以结算保证融资

贸易融资的实质是银行在为进出口商提供结算手段时,根据需要向客户提供的国际结算扩展服务。对企业的进口开证融资,开证行除了对企业的资信、进口货物国内的市场行情了解外,还要指导企业按照贸易合同要求开立有利于本国进口商的信用证,做到信用证文字简洁明确,条款完整一致,在充分、合理地维护我方权益的同时,严格遵守国际惯例,避免给国外出口商以可乘之机,或因误解而发生纠纷。而对企业出口融资,一方面出口地银行应根据行往来情况了解开证行资信状况,另一方面,要谨慎审核来证内容,规避信用证条款风险。同时,银行还要通过国际结算特别把好制单关,监督出口商按照信用证的要求缮制单据,做到“单证相符,单单一致”,以控制融资风险。

(三)设立符合贸易融资企业特点的客户标准,依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建立不同的产品标准

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不交单风险、审单风险、贸易伙伴的不履约与欺诈等风险。防范此类风险的最佳途径是选择从事国际贸易时间较长、信用好的客户,只为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的业务融资。由于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还款来源,而公司的盈利只是还款的第二来源,客户在银行的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业务的信用记录可以为银行提供最佳的参考数据。因此,贸易融资客户的评级标准应该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评级时应更多地根据客户办理业务时的信用记录,而不是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来选择客户。为此,银行应该为每个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通过业务往来了解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等等。

(四)重视和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后期管理工作,控制风险

贸易信贷篇6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 融资渠道 信贷市场 对策

一、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资金需求规模小、时间急,需求强烈

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和大企业不同,其融资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库存商品和贸易经营活动中所需的流动资金等。金融危机后国外客户普遍延长付款时间,再加上结汇收汇的时间差,给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贷款金额小、时间急、频率高以及随机性大等特点。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强烈。

(二)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

中小外贸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而获得直接融资,而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低,发行条件极其严格。目前,我国的债券融资仅限于大型企业,并且以国有企业为主,对中小外贸企业而言不具有可行性。因此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基本难以实现。那么,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就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

(三)民间借贷是中小外贸企业资金的补充

民间借贷的兴起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它是以“三缘”(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关系借贷。由于今年央行货币政策趋紧,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只能走民间借贷的渠道,使得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市场活跃起来。民间借贷手续十分简单,只需用房产做抵押,就能很快获得资金,解燃眉之急。但高额的利息造成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成本上升,高企的还款利息极易造成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让中小外贸企业望而却步。

二、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据武汉城市合作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5%的中小外贸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只乐意“傍大款”,愿意信贷“批发”,而不愿意“零售”。这种贷款“歧视”现象使中小外贸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而银行的贷款“歧视”来自于信贷资金市场的供求双方,即银行和企业两方面原因。

(一)信贷市场供给方:商业银行

银行是追求盈利的组织,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就会在积极发放贷款的同时注重风险控制,并尽可能降低成本。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监管防范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将激励机制引入信贷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责任制以及不良贷款追究制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制度,使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外贸企业。具体原因表现为:

1、 风险收益不对称。央行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等)使得信贷资源处于稀缺状态。商业银行在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收益大于所承受的风险。由于中小外贸企业的单位风险系数一般大于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的单位风险系数,因此在信贷资源稀缺和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必然会偏爱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和企业,致使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削弱了中小外贸企业盈利空间,银行放贷的风险性也相应增大。在今年央行三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后,银行更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外贸企业。

2、成本收益不对称。在信贷业务审批通过之前,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由于对中小企业的评估成本要比大企业高,但收益却比大企业少。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选择信贷客户时,必然要考虑每一笔信贷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安全和风险等利益因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银行往往倾向于有实力、信誉好、效益好、风险低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短缺。

3、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缺少相关信息或者后者拥有的信息没有前者多。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 会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给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进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从目前情况看, 大企业由于信息公开化程度较高,社会信誉较好, 金融机构很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这些企业的信息, 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 银行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贷款

, 甚至是优惠贷款。比较而言,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财务制度不规范, 内部会计信息可信度低, 使得银行难以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

(二) 信贷市场需求方:中小外贸企业

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得银行无法对有不良行为的经营者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信贷资金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审慎态度。中小企业自身不足表现在:

1、 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就是人们利用市场的不成熟或者市场的被扭曲,进行背离道德准则的经营活动,从而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在融资过程中,中小外贸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商业银行利益,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经营业绩不稳定、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还款动力不强等因素, 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 自然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出现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现象。

2、企业抵押担保缺乏

中小外贸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担保难等问题,导致企业融资难。目前,银行对企业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房地产及机器设备等,且抵押率较低。而中小外贸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或是缺少实体的贸易流通型企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甚少,不能提供银行所要求的实物抵押数额。同时,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导致担保能力不足。

3、 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信用缺失

中小外贸企业管理方式灵活但不够规范,普遍不太重视财务会计制度的构建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提升。商业银行根据信贷管理的需要,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信息以做出客观评价。但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自身的诚信度,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加大,使银行很难对其真实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严重影响到银行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相应也限制了自身的融资渠道。

三、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银政企合作促中小外贸企业融资。

在认真贯彻执行政府已制定的促进外经贸企业发展、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完善扶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促进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加强银政企沟通合作,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主动构筑银企交流沟通与融资服务平台,让中小外经贸企业深入了解银行业务,让银行深入了解中小外经贸企业需求,促进融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与快速对接。

(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地企业状况、信用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障碍,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次,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来规范民间融资。积极开展在小额贷款公司组建、运营机制、风险控制、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小企业贷款的主力军。民间融资的借贷双方信息高度对称,资金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强,交易方式灵活,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对银行融资体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效应。

(三)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放宽抵押贷款条件

影响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缺乏信用担保和评价体系,可以构建以互担保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互担保将银行或政府担保组织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互担保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中小外贸企业以存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动产为抵押担保物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

(四)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特点设计融资产品

1、 开展“联保贷款”。它是指中小企业依据一定的规则组成联保体,由银行对联保小组成员进行授信,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模式。联保体成员通常为生意圈伙伴,因此一旦发生借款人违约现象,将使借款人名誉扫地,在生意场上无法立足。联保模式可以解决单个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和担保抵押物不足而造成的融资难。

2、 发展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可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结合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

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帮助中小外贸企业解决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货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

(五)提高中小外贸企业的自身实力

1、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自身信用水平。

中小外贸企业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信用和商誉是关键要素。必须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自身信用水平。要规范会计账簿的凭证审核、制单、记账等环节,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信数据库, 构筑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价与系统, 增强商业银行对企业放贷的信心。在规范自身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企业应该积极与银行进行沟通,努力创建良好的银企关系,以信誉为起点,以实力作保证,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2、提高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中小外贸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发挥核心优势,以特色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开展产品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慎重选择国际市场交易对象,开拓新兴市场,分散出口风险。选择恰当的保值措施来规避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3、拓宽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

国际贸易融资是中小外贸企业特有并应该重点发展的融资渠道,目前,中小外贸企业采用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出口押汇、打包放款、进口开证等传统方式,但这些传统融资方式占用流动资金多,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大。企业应争取采用赊销和承兑交单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额。运用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如国际保理、福费延等来降低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洋.我国外贸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贸易信贷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银行贷款

中小企业是指注册资金500万元以内,总资产2000万元以下、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国家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事外贸经营的限制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但由于中小企业起步晚,自有资金积累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比大企业灵活主动,在融资的难度上却要大大高于大企业。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单一

我国在贸易融资方式种类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实际应用上,依然是采用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品种少,且功能单一。另外我国全国性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早期仅限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且发展较慢,只是在近几年才陆续涌现了一大批股份制银行;区域性的地方金融机构由于技术及规模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各家外汇银行的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也是很简单的形式:简单的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以上融资方式很难满足那些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需要。

此外,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他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较难介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现行的证券管理原则和标准对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制定了严格的准人条件。由于交易是直接的,资金提供者必须对资金使用者的状况进行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我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而大量中小企业净资产规模低,信用等级低,不具有上市融资的资格。我国的大银行也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难、操作环节和审批程序繁多

由于中小企业市场风险大,企业倒闭率高,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堪忧,缺乏足额的财产抵押,又无人担保,银行考虑到安全性因素等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对中小企业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而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程序繁杂,存在信用歧视。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如在土地房产抵押评估和登记手续中,评估包括申请、实地勘测、限价估算等,登记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等,极为繁琐。

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由于中小企业社会诚信系统没有建立,信用评价难以操作,银行很难筛选出守信企业。无疑会使银行“慎贷”和“惜贷”,使得中小企业贷款时,不仅受到贷款与否的置疑,而且,即使能够申请到贷款,贷款规模也同样会受到限制。社会信用总体状况较差,缺乏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

近年来,由于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以及部分信用证发生垫款等问题,使得部分银行业务人员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较大。甚至高于流动资金贷款。他们认为贸易融资涉及面广、业务规则又要遵守国际惯例。因此业务风险难以把握。出于风险考虑,银行往往对贸易融资贷款制订出许多限制条件。而且相对来说,银行普遍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的严格标准,业务操作流程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导致了中小企业申请贸易融资比普通流动资金贷款更难。同时,银行又缺乏企业信息明细资料。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分析企业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审批环节,繁琐的经办手续和较长的平均操作时间,给企业实际办理业务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三)中小企业的内部原因

在我国经营进出口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效益不佳。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信用证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银行短期融资实际上往往被长期占用,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在贸易经营过程中存在投机性经营,例如在某一时期,某种商品的国内外差价较大时,国内贸易商争相进口此类商品。如新闻纸、纸浆、化纤、钢材、食糖、成品油等。而一旦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下滑,贷款无法回收,就会给银行资金带来风险。

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大多是由-内销企业转变而来,员工综合素质较低,企业缺乏熟悉国际业务、银行业务和外贸业务的人才。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贸易融资品种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能很好地结合本企业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融资产品,加上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企业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丧失了业务先机,造成企业业务发展被动。

国际间的进出口贸易从谈判、签约到履约都是一种商业信用。为此。进出口企业双方的资信状况、经营能力、进出口货物的价格、质量、交货期限、市场行情和汇率变动情况以及企业生产能力等诸多因索均会影响到贸易是否顺利完成。在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产生贸易纠纷和索赔,出现贸易风险。以机电设备进口项目为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技术支持,一旦出现进口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或者不能满足最终用户的技术要求的情况,则会面临最终用户拒绝付款的问题,导致风险贷款。

(四)外部政策原因

进出口商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法律是否健全,贸易、外汇管制是否严格等因素对贸易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为贸易融资涉及到不同国家问债权、债务的清偿与支付,当贸易对象国出现政局不稳、外汇管制、制裁等因素,都可能使贸易合同难以履行。从而使银行的贸易融资蒙受风险。所以,忽略国家及政治风险,仍有可能造成风险贷款。

(五)法律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如,进口押汇业务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止付等。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中。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几点对策

(一)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现状,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以下的途径进行拓宽融资渠道:第一,股票市场筹资。允许各类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到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或者与大型企业进行捆绑上市。第二,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第三,

鼓励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链接。第四,鼓励利用个人资本创办中小企业。第五,发行企业债券。

(二)建立新的信用评估体系

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银行应制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办法,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进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外销渠道、经营者的素质、结算方式、贷款归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潜力等内容的审查。从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信用等级评估,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信用评估的实行上要有可预测性、稳定性和连贯性,其中可预测性是关键。对不讲信用的行为要严厉惩罚,让讲信用的人可以得到收益,这样讲信用才能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同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因此,企业要苦练“内功”,努力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

(三)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

为了了解掌握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应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增设中小企业监管部门,实行不同于大企业金融业务的监管。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广泛搜集企业各类信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全面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同时应建立银企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四)探讨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其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阻碍了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的有效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能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限度的政策性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这种方式效果明显。

可以考虑在以下方面采取合作措施:一是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性投资机构,应以财政出资为主。三是建立法制化与制度化财政弥补机制。向信用担保机构及再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援助,担保机构或再担保机构先可用其预提的风险准备金进行自我补偿每年的担保或再担保损失,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

(五)借鉴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起步早、发展快,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支持本国产品出口。发达国家一般都坚持出口融资用于购买本国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商品。第二,审贷分离。对出口信贷及担保项目严格审查,力求保证贷款的偿还。美国要求逐笔对贷款进行审查和决定,审查国外进口商的财产状况及资信情况。第三,融资资金多元化。以国家预算资金为主,多方筹集其他资金。西方国家出口融资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预算,此外,也有私人资金和地方资金。如意大利的出口信贷及担保,主要靠国家预算资金,资金不足时在国内外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贸易信贷篇8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贸易信贷篇9

关键词:出口信用险;贷款保证险;两险结合;出口企业;融资;信保贷

一、温州出口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目前,温州地区的大部分出口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没有足够的抵押能力,或没有符合条件的担保人,而银行贷款门槛高、条件多,出口企业往往不具备银行融资所需的抵押和担保条件而被拒之门外。随着银行不良率的增加,银行在出口领域的信贷政策也愈加收紧,比如在国际结算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某大型国有银行规定,凡是新增的贸易融资必须追加抵押担保方可进行,其他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均有类似规定,免抵押担保的出口贸易融资实际上被全面叫停。

二、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局限性

银行的传统贸易融资琳琅满目,看起来有不少品种,包括打包贷款、出口押汇、贴现、福费廷和国际保理,但传统贸易融资实际上有诸多的限制条件,其实际应用范围往往很小。打包贷款、贴现业务都需要出口企业提供相应的质押、担保,且审批手续繁琐;出口押汇或者需要抵押担保或者需要信用险下出单,且要求单证一致单单相符。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以下简称“信保融资”)系指外贸公司对出口货物或服务办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后,将应收账款收汇损失的保险赔款权益转让银行,银行借此向出口商提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信保融资业务因为缓解了出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曾一度广受企业欢迎,2012年温州全市信保融资余额超过24亿人民币,约30%投保信用的客户申请开展信保融资业务。但由于近几年信贷环境恶化,部分企业为了获得贸易融资不择手段,虚构贸易背景骗取银行融资,导致银行放贷发生风险后,无法从保险公司获得赔款。仅2012年温州地区因虚假贸易背景无法获得保险公司赔款的银行贷款金额就高达8亿,涉及十余家从事国际贸易结算的银行,从而引发了银行业集体暂停了出口信用险融资。全国各地均有类似情况。

贷款保证险保障在贷款出现逾期后由保险公司赔偿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损失,本来也是缓解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手段,但近几年整体贷款风险持续升高,贷款保证保险实际上将银行的不良转嫁到保险公司,加之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公司及合作银行难以对贷款真实目的准确把握。

三、两险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出口企业融资难题

对金融机构而言出口信用险和贷款保证险各自单独融资的风险均较高,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不愿意积极参与,极大影响出口企业的融资渠道。如果将出口信用险和贷款保证险两险进行结合,则可以有效解除银行和保险公司对风险的顾虑。对银行而言,由出口信用险保障国外买家的付款风险,确保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应收账款的安全,由贷款保证保险保障国内贷款企业的经营风险,在第一还款来源失效的情况下还可以有明确的第二还款碓矗如此可有解除对信保融资的风险顾虑,重启贸易融资的大门。对保险机构而言,出口信用险要求企业操作规范,保险公司实务参与度高,保险公司对企业有较强把握能力,对贸易真实性比银行有更强的把握能力,且出口信用险本身可以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只要贸易背景真实,信用险的赔付条件成立,则贷款保证保险就无须赔付,如此,贷款保证保险赔付的几率大大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两险结合的主要优点

(一)解决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通过两险结合的贸易融资业务,由于贷款保证险起到类似担保的作用,出口企业无须任何抵押物,只须按规定办理相关的保险,就可向银行融资,不占用授信额度,而且融资资金可循环使用,极大地解决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

两险结合还可以解决企业融资贵问题,根据温州中行、宁波银行等银行的数据,出口贸易项下的融资成本为年利3%-4%左右,比普通企业人民币贷款利率低一半左右。即使加上信用险和保证险两者的合计保费,企业实际承担的年融资成本也仅仅为5%-6%,仍低于企业人民币贷款利率。

(二)提高银行积极性,降低银行不良率

温州银行不良率高企,不仅限制了银行向企业进一步贷款,更加危及银行本身的稳定经营。两险结合贸易融资业务将银行作为贷款保证险下的被保险人,直接保障银行的贷款安全,在银行贷款出现逾期的时候直接对银行进行赔付,银行贷款享有保证险和信用险双重保障,大大提高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性,此举必然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和不良率。有助于维护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转。

(三)创金改保险融资之先河

据悉,此前业内暂无两险结合的做法,两险结合如果能作为金融创新产品试点成功将为全国首创。当前温州金改进入关键时期,温州经济实体又以出口企业为主,出口企业融资难仍然是困扰实体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两险结合融资业务的发展,可以解决金改融资的部分难题,并且开创了温州金改中利用保险帮助出口企业获得贸易融资之先河,很可能成为温州金改的一大亮点。

贸易信贷篇10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倾斜力度并实行系统化管理

国际贸易业务是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业务基础的,具有业务自偿性的特点,只要充分掌握了信息流,能够确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可以实现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式运转,在大多数情况下便可以实现货物资金的按时回笼,保障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在通常情况下,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应比大多数人民币信贷产品要低。这是该项融资业务与其他传统信贷业务产品相比的最大特点。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信贷政策不应与其他传统信贷产品一致,金融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国际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政策倾斜力度,对具有贸易融资需求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实行系统性的管理,在有效规避信贷业务风险的基础上达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目的。首先,对于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的国际融资业务,银行在融资业务申请流程和准入条件上应提供一定的便利,保证融资的时效性与业务相匹配。国际贸易受市场形势变化影响较大,其获得市场机会的大小程度与国际商品价格的涨跌幅度成正关联,一旦国际市场出现获利空间,就应尽快锁定价格完成交易,以免错过最佳的交易时间。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该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人民币信贷产品也有不同之处。国际贸易融资类产品重点关注的并不是企业自身的抵押担保强度,而是企业单笔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结算方式的风险性和贸易双方的履约信用记录。因此,金融机构应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以及授信管理制度,提高业务办理的时效性,加强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降低对其须提供较高价值的抵押品的硬性要求,为其提供合适的、专业化的和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抓住市场机会,获得发展良机,推动银企之间的良好合作与持续发展。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应对中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实行系统化管理,在国际业务管理部门或者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设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国际融资业务的管理团队,负责与中小型贸易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研发,并在团队内设置专门负责考察评估中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风险的专业人员,能够实现与信贷审批部门及时有效的业务沟通,保证业务的时效性;在各分支机构的考核指标中加入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发展银行与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提供组织架构上的保障。

二、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加强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

对比流动资金贷款等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产品而一言,国际贸易融资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国际贸易业务期限短,周转快,且基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原则,具有封闭自偿性,只要能够实现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式运转,就能充分降低信贷风险,且能获得较多的中间业务收益,而除房产、土地抵押之外的更多担保方式在国际业务中是可以实现的,例如目前己经被许多中小型企业广泛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出口退税质押融资、大宗商品质押融资等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只要企业符合银行的基本信贷条件,企业只需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按照相应质押物的质押率获得融资资金。因此,金融机构应针对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致力于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的建设。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应是符合银行各项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管理要求的,且以各种国际结算方式为中心,建立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基础之上,并由此衍生或创新出更多能够适用于不同国际结算方式和国际贸易形式的新型融资产品的有机整体。该体系不仅可以根据不同的国际结算方式设计研发提供更多既能有效防范银行信贷经营风险,又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而且可以实现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即是一种金融衍生品组合应用。它是指根据市场情况通过创造性的将传统贸易融资产品、新型贸易融资产品和外汇交易衍生产品进行最佳组合,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贴身设计,从而满足不同业务类型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国际融资业务需求,又同时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和利率风险的保障需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汇贷盈”产品即是该类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的代表。该产品是外币融资、人民币质押存款和远期结售汇业务的产品组合。对于需要即期购汇对外支付货款的进口型企业,只需存入人民币定期存款,获得一笔同期限的外币融资对外付款,同时签定远期购汇合同锁定远期购汇价格,到期日以释放的人民币存款按照已经锁定的购汇汇率偿还银行外币融资本息,利用人民币升值空间及本外币倒挂实现规避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