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十篇

时间:2023-03-25 13:33:51

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篇1

这是私募基金去杠杆化的持续。东方证券估算,结构化股票型阳光私募产品发行的规模占股票型阳光私募产品总规模的三分之一,约6000亿元。

过去10个到12个月,证券私募基金迎来了在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以来的黄金时代。从基金业协会的备案数据看,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出了跳跃式的发展。

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是在新《基金法》通过后才得以确认的。2014年2月7日,基金业协会开始进行私募机构的登记和私募产品的备案工作,截至2015年9月30日,已完成登记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达8981家,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1963只,管理资产规模为1.68万亿元。

这一数字在2014年底、2013年底仅为4000亿元、3017亿元。半年多时间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规模增长超过两倍,机构数量增加近两倍,从业者已超过30万。

这对1998年就批量成立的公募基金形成急追猛赶之势。截至2015年10月底,100家公募基金公司管理公募资产合计7.1万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固定收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刚刚够2.73万亿元。 公募基金拥有平台优势,券商研究所给予大量的研究服务和资源支持。

一旦“奔私”,这些外部的支持会减少大半。

自去年以来A股行情大幅上涨是最主要的催化剂。在这段时期内,大量公募基金经理“公转私”,随后在6月至8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私募基金的理念开始被普通老百姓所熟悉。

伴随降低备案门槛而来的,是私募的良莠不齐。缺乏完整规范的公司架构和系统的内控机制,令大批私募在股市动荡中清盘、消亡,投资者损失惨重。

随着资本市场的传奇人物、“私募一哥”徐翔因涉嫌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等,被警方依法调查,私募的神秘面纱正在被揭开。 “闪电熊”的袭击

“6月至8月像一个闪电来临般的熊市,有非常明显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感觉,甚至担心行业是否就此沉没,这是在公募基金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一位从公募转到私募的投资经理至今仍心有余悸。

大跌中,大量私募被清盘。几乎所有的私募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只有那些风控严格的公司才能最终活下来。根据格上理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末,2015年以来成立的2000多只阳光私募中,43%遭遇清盘,14只产品存活期未超过一个月。

在极端的行情之下,私募的问题被暴露无遗,刷新了市场的认知。私募追求绝对回报的特点,要求其具备更复杂、先进的风控技术和操作策略,而不是在市场上追涨杀跌,这是大多数私募都做不到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水源投资50亿元以上的管理型产品触及0.85平仓线,在7月3日被强行平仓。

清水源是深圳一家明星私募基金,其招牌产品自2011年成立至2014年底,净值翻了4倍,在2015年6月初的最高点时,净值曾达到12倍左右;而在下跌时,最大跌幅达到40%以上,两只在4月-6月期间募集的新产品(超过50亿元)则迅速触及清盘线,损失惨重。

清水源的失败,不但归因于投研和风控不分离的弊病,而且在股市高涨时,盲目扩张了规模。

私募产品发行的时机很重要,私募大佬葛卫东因对行情过于乐观,其旗下产品混沌价值二号在2015年6月8日才成立,至9月1日公告时,净值已跌去逾30%。一位在前几年震荡市中投向私募的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市场的机会稍纵即逝。由于面对的客户是散户,意味着越容易融资的时候,市场的风险越高。

上海一家私募市场部人士认为,投资私募最重要的是关注团队的稳定性,其次是关注其投资理念和风格,第三是关注长期的业绩表现。

北京一家成立多年的老牌私募,以“低风险、稳健收益”著称,折合年化收益率平均达到15%左右,长期受到渠道的热捧。

而年初以来,该私募宣扬牛市将至,甚至要卖房炒股。“在发生这件事时,持有这家产品的投资者应该注意,基金经理放大了波动性,它的投资风格发生了飘移,最终回撤也令客户受伤严重。”前述私募市场部人士评论道。

私募圈的另外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徐翔被警方调查,被指控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以往,公募基金经理屡屡被稽查“老鼠仓”,是因为老鼠仓行为损害的是公募基金持有者们的公共利益;而私募基金经理无此顾虑,很少被推至台前。

创业失败意味着一无所有,不如冒着更大的风险,说不定能“捞一把”,因此,少数公募基金经理在“奔私”后,迅速圈钱、抓猛票,疯狂炒作创业板。

在行情鸡犬升天时,市场炒作之风盛行、小圈子相互勾结勾兑,各类欺骗散户的行为逐渐发酵。前述上海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这种小圈子是当年坐庄文化遗留下来的,的确一时可以赚到钱,但是等公司发展壮大后,就很难再用。

徐翔的路径难被复制。大部分私募,尤其是想稳健发展的私募,依然是通过基本面分析,侧重选股来赚取收益。

徐翔神话的陨落,有损于私募整体声誉,然而长期来看,却是私募行业正本清源的开始。 低门槛与高死亡率

如今,几个从业人员合伙开私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私募的死亡率都是极高的。摩根士丹利前首席执行官巴顿・比格斯在《对冲基金风云录》中写道,对冲基金的平均寿命只有短短的四年,美国每年有大约1000只对冲基金被迫关闭。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有2106只私募产品因清算而退出市场,而2014年全年清算产品数量仅885只。

对于“奔私”的基金经理来说,创业只有一次机会,几乎是拿信誉和身家在做赌注。业绩优劣摆在纸面上,一招失利,日后很难翻身。

公募基金拥有平台优势,券商研究所给予大量的研究服务和资源支持。一旦“奔私”,这些外部的支持会减少大半。基金经理在公募时,是以业绩排名作为考核标准。而私募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排名很靠前但规模很小,依然不解决吃饭问题。

公募和私募基金的盈利模式也不一样。公募基金按照基金管理规模计提固定的管理费,规模越大的基金公司盈利越可观。私募基金则是讲求绝对回报,只有帮客户赚了钱之后的超额收益,才可以提取20%的提成。

一旦基金净值落至本金以下,私募基金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要苦苦熬至回本之后,方有可能拿到管理费,但通常很多客户在回本时刻又会直接选择赎回产品。

因此,“绝对回报”对于私募基金的束缚是刚性的。私募基金通常把清盘线定在0.7-0.85之间,也就是说,一旦本金跌幅达到15%,游戏便结束了。

号称“公募一姐”的宏流投资王茹远,其管理的产品在8月底一度接近于0.7元清盘线,遭到客户集体拒绝清盘的要求。

上海一家大型私募的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私募并非越大越好,规模和业绩之间有一个平衡。50亿元的私募获取50%的回报,比200亿元的私募获取10%的回报,收益更高。

随着规模膨胀至数百亿,大型私募纷纷脱离早期的手工作坊阶段,开始进入正规军时代。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一线私募,开始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

前述上海私募的人士表示,单纯追求管理规模是无法持续的,某些私募基金经理管理了80多只产品,每天应对不同渠道的开放赎回都自顾不暇,应该考虑减少产品、减少渠道,更多地专注于投资,回归私募的本源。

大型私募更希望争取到机构投资者的客户。目前,针对个人的银行渠道已对私募开放,保险机构、社保基金等机构资金依然有所忌惮。

前述“奔私”的基金经理认为,五年之后,私募之间会分化。目前私募给客户提供的需求,并没有体现出和公募基金明显的差异化。

私募基金通过银行、券商、信托第三方理财等渠道获得客户,以100万元人民币做申购起点,面临的依然是众多的高度分散化的持有者,主要是1年-2年的短期资金,市场隐含预期收益率在10%左右。一些私募基金无法兑付后,还会导致。

公募股票型基金受制于80%的最低仓位限制,在净值下跌时对冲手段有限,基金持有者习惯于追涨杀跌。而私募的仓位是灵活的,且可以通过衍生品对冲,但是私募基金持有者的投资行为,与前者并无二致。

从美国私募基金的结构看,养老基金等占比25.3%,是私募基金的主要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仅占13.9%,私募基金本身(FOF、基金管理出资及跟投基金)占20.2%,而FOF基金背后的出资人主要是养老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

基金业协会发文称,美国私募基金即使是个人投资者也一般为富豪阶层,普通的富裕家庭往往通过私募FOF投资私募基金,中产阶级基本无缘私募基金。中国的私募基金投资者结构与美国有很大不同,呈现散户化、短期化的特点。

上海一家私募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产品,一只是封闭式的,另外一只允许客户强制赎回,后者的收益率仅为前者的五分之三。在千股跌停时,客户的恐惧造成大量的赎回,基金经理不得不把股票统统连续挂在跌停板上来获取流动性,而反弹时却没有了仓位。

前述上海市场部人士表示,很多第三方理财机构会引导客户去追逐短期收益高的产品,这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这部分客户可能会蒙受一些损失。此类渠道培育的客户是很短视的,追涨杀跌,这样的客户不适宜买私募基金,买指数基金就足够了。

在6月-8月期间开放赎回窗口的私募,基金规模大多减半。更多私募基金经理考虑成立三年封闭期的产品,或者提高产品认购的门槛,来锁定长期追随自己的资金。 行业面临整合

治理机制灵活是私募最大的优势,基金经理纷纷“奔私”现象不是偶然事件。

公募基金发轫于1998年,最初由国家信用背书,因而股东多是大型金融机构、国企等,牌照价值和股东回报很高。

随着监管松绑,大大小小的资产管理机构风起云涌,公募牌照溢价正在消失。比起股东的资本来说,优秀的投资人才更为重要。

部分小型的公募基金尝试“事业部制改革”,通过股权激励来锁定人才。而对于大部分公募基金来说,净资产累积至上百亿,管理层已无力购买股权。目前,只有中欧基金和前海开源基金实现了公募基金的事业部制改革。

受制于股东的利益,某些30岁-35岁的中型公募基金经理,每个月固定薪水仅3万-4万元,而在私募中,研究员推荐的股票若为基金赚取收益,可按照业绩比例提成,对人才定价更为直接,有能力者可以赚取更丰厚的报酬。

基金业协会翻译的《美国私募基金统计报告(2014)》显示,美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就是对冲基金,共8635只,总资产为6.09万亿美元,管理规模是中国证券私募基金的20倍以上。

与美国相比,中国证券私募基金尚在发展早期,历史并不久远。2004年,赵丹阳与深国投合作发起的“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只阳光私募,四年后,该信托计划宣告清盘。

私募基金开始发迹的数年间,没有成文的法律可依,身处监管的模糊地带。私募基金管理人通常会借助一家信托公司,经过在监管机构备案,将资金托管在第三方银行,以这种方式从灰色地带中走出,在这段过渡时期被称为“阳光私募”。

直到2012年12月,《证券投资基金法》三审通过,才赋予了非公开募集基金以明确的定义。私募可以脱离信托、基金专户等渠道,以有限合伙制公司的方式独立发行产品,同时在基金业协会进行官方备案。

法律地位的确认,令私募从一个边缘的形态,正式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诸多限制松绑也让现在成立一家私募基金比以往要容易得多。

2014年3月开始,新基金法约束下的首批私募基金在基金业协会举行登记仪式。随着资本市场在同一年的逐渐走强,私募基金行业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2015年三季度,在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之后,私募行业又开始进入了沉寂、整合。

在2007年的大牛市时,行业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从大爆发到市场陷入低迷再到大浪淘沙的过程。

全球对冲基金资产占整个资产管理规模不到5%,而中国现在已经超过5%,行业即将迎来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在2015年瞬间迸发出的私募机构,数量繁多且集中度极低,其中大量竞争力不足的参与者将被洗牌。

基金业协会撰文称,私募基金行业在中国是初级金融业态,很多公司带有浓厚的“草根”味道或根本就是“草台班子”,不少登记机构在登记完成后就处于失联状态,有的还因涉嫌非法集资受到公安机关调查。

私募基金篇2

早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1997年11月14日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依法只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公募基金进行了规定,而只字未提私募基金,但按照“法无明文禁止即许可”这一现代民商经济领域的法治原则,现行法律也未做出禁止私募基金存在的规定。因而,私募基金本来就不违法,那么“合法化”一说也便不成其为问题了。剩余的也就仅是讨论对私募基金应不应规范和如何进行规范的问题了。因而,尽管“私募基金合法化”这个说法不尽准确,但主张在法律上对私募基金的地位予以明确,倒的确是项颇为必要而且合理的要求。这主要涉及到私募基金业和投资者的风险控制问题。

私募基金是我国证券市场10多年来发展的结果,它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同时,对我国的证券市场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为我国资本市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并为其潜能发挥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培育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以上诸多优势都不能掩盖私募基金所蕴藏的巨大风险。概括地讲,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着如下

(一)行为及其存在缺乏法律依据

我国的《证券法》、《信托法》都没有对私募基金的含义、资金来源、组织方式、运作模式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即使是作为草稿时的《投资基金法》第十章也仅仅把私募基金简单地定义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而且据起草工作小组组长王连洲表示,当时提出私募基金主要还是着眼于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而不是证券投资基金。由此可见,当时私募的证券投资基金问题并没有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对其合法化、公开化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证券投资基金法》也对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通过公开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适用本法”,这实际上就很明确地把“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对象财产委托”这一非公募方式排除在本法的适用范围之外了。这样以来,中国的私募基金将继续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没有取得合法的法人地位,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二)保底收益的承诺造成了隐蔽性和系统性的风险

中国目前大部分的私募基金,就利润的分配方式来看,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由双方协商一个固定的收益率,受托方到期负责归还本息,而超出固定收益的部分归受托方所有;二是“保底”再分成,即双方先议定一个较低的固定利率,超出部分再按一定比例在双方之间进行分配;三是受托方只按照受托金额的大小以一个很低的比例收取固定的佣金。由于采取第三种方式对受托方来说,利益和经营职责不密切,因而较少使用。而前两种方式都涉及到保底收益的问题。为吸引市场中的逐利资金,这似乎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但事实上这种做法缺乏法律的保证。据前几年的统计,1997年专门申购新股的收益率约为50%、1998年约为30%、1999年为25%、2000年约为21%、2001年上半年为5.1%,而风险几乎为零。由于一级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压力存在,使得二级市场“私募基金”要想获得代客理财资金就必须要有高保底收益率,否则就引不到资金;为吸引客户,保证本金安全的同时,私募基金往往会以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保证客户一个远远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收益率,有时承诺的固定收益高达10%-30%,这是我国私募基金最为显著的特点。这种采用违背《合同法》规定的固定收益的利益分配方式不仅违反了证券法的规定,并且有非法集资的嫌疑,这也同金融机构高息揽储没有什么两样。因此,相关的合同实际上也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也会由此带来大量的法律纠纷与社会问题。但在我国,这种做法盛行一时而且短期内不会消失。这是私募基金面临的首要问题。

另外,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远远低于“私募基金”对外许诺的收益率,于是那些有能力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纷纷从事这种套利活动,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阻挡地流人了股市。据预测,“私募基金”的资金约有40%是来自于银行的信贷资金。这进一步加大了股市的“泡沫”,给整个国民经济秩序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及运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私募基金大部分是依照我国现有的《民法》、《合同法》的委托原则来构建当事人之间关系的,而不是依照信托原理或公司法原理来界定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因而就无法形成基金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监管权相互制衡的机制。由于法律和行业管理空白而带来的经营上的风险,造成很多基金管理人短期行为严重,经营风格激进,基金的合约设计和运行中既没有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也没有外部的监督约束,再加上合约先天的法律缺陷,一旦市场大势发生逆转,基金经营的资产质量下降,将会引发很多金融问题。

私募基金还存在着其他问题。如一些操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规范,以增加返佣为目的,对委托资金进行频繁的短线操作,这使得委托资金的投资风险大为增加,受其指导的资金账户也间接深受其害。还有一些人与上市公司不法高管人员勾结,利用内幕消息和价格操纵进行投机套利。近几年暴露出来的证券市场上的一系列违规行为,我们都可以依稀看到私募基金的身影。这不是简单的用投资的方式做投机或用投机的方式做投资的方法问题,而是要不要遵守市场规则的问题。在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规范的情况下,当然是投机取巧者易于得利。

二、合法化的措施

在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社会背景之下,金融市场日益深化和产品日益丰富,收入迅速增长的普通投资者面临1000多种股票的选择,缺乏理财知识、经验和精力,急需具有专门知识的专家帮助;而且,各种各样的社会闲置资金如个人储蓄及上市公司的富裕资金、社保基金也面临寻找增值出路的问题,希望市场能够根据他们持有的资金状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投资理财方案。这些资金已不满足于银行低利率的存款品种,也不满足于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的运行方式,它们需要市场提供更多、更灵活的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在此背景下,“地下私募基金”应运而生。它的存在如同事实婚姻的存在一样,虽然没有法定的私募基金,但是也难以回避。

对私募基金的规制,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以保障和支持私募基金的发展

只有合法化的投资行为和经济组织,才能纳入有关部门的监管范畴,也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将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在法律上予以确认,出台私募基金管理的法律法规,这是解决私募基金法律风险的根本办法和基本前提。

(二)从基金治理结构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建立各方相互激励与制约的机制

私募基金信息披露要求低、高财务杠杆投资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和社会震荡性。在私募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签订的《合伙人协议》中,除了给投资者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回报率外,基金经理人要求很大的自由度,投资过程和投资策略高度保密。这可以说是私募基金的缺陷,但这实际上也是私募基金所能赖以存在的巨大生命力所在。我们应将立法的重点放在规范管理人和托管者的市场准入条件、投资者的承担风险能力,而不是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比较具体的资金投向、操作方法、运作方式、回报分成等约定的方面。同时,针对私募基金的信用链相对比较脆弱的现状,对私募基金活动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安排,通过有效性、前瞻性的立法规范防止当事人各方所签的不详尽的、对各方有约束力,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资金托管契约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充分调动国内经济资源参与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监管,有利于减少证券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建立投资者风险教育机制,培养成熟理性的能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西方的私募基金能够不必像公募基金那样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原因之一是私募基金投资者成熟、有理性,能够承担风险,具备对基金经理人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的投资者在这方面还未成熟。建立投资者风险教育机制,大力加强投资者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使投資者尽快具备自我控制和承受风险的能力。

私募基金篇3

1、职业操盘手

美国的私募基金业是非常发达的,无论是金融投资,实业投资还是风险投资,私募基金都是最重要的主力。《伟大的博弈》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300年前所有的美国人都向往阿根廷,300年后全世界的人都向往美国,就是因为美国有一个十分强大的资本市场。而支撑这个资本市场的基础就是私募基金业,巴菲特,索罗斯,盖茨等就是这个行业内的佼佼者。

中国的私募基金业是畸形的,尽管它对于民营创业和股票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行业至今生存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中国私募基金业的诞生几乎都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股票一级半市场有关,因而中国绝大多数的私募基金都与股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近几年的股灾几乎使得这个行业出现了崩溃,人们熟悉的德隆国际、中科创业都因此烟销云散。

但是至今中国的私募基金业的骨干群体还保持着几百亿的规模,它们以核心操盘手运作项目的形式存在,即一个有着业内较好信用度的操盘手发现了项目机会,他把这个项目制作成一个操作方案,然后寻找合作资金进行项目运作,在项目结束后基金分红解散。合作资金常常有股市大户的,房地产业的,民营企业的,国企商贸企业的,还有一些银行的资金掮客。

操盘手可谓是中国私募基金业的精英,绝大多数操盘手都是从券商、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企业的从业人员中蜕变而来。他们大多40岁左右,有胆识,有经验,有人脉关系,有圈内支持者。有一个著名大型科技业的老板对操盘手有这么一句评价:“私募基金的操盘手可不简单,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操盘手,素质上必须体现四种动物本性:狼之野心,象之宽容,鹰之果断,狐之狡猾。”

近十年中,比较有名的操盘手结局各有不同,有被招安做官的,有功成身退的,有出国定居的,有深陷囹圄的,也有自杀身亡的,胜利与失败之处都在于有没有躲过新世纪的股灾。想想也是,连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这类国家鼎立支持的大券商都无法抗拒的系统风险,个人的力量又怎能抵御得了呢?

许多投资者都非常羡慕操盘手这个职业,其实真正干上这个职业后,你会知道这个职业是异常折磨人和异常痛苦的,失败的操盘手远远多过成功的。再无敌的英雄,在你没有退出江湖之前,就有很高的变狗熊的概率。连续十次得意的胜利不足以支撑你是成功者,一次致命的失误就足以让你彻底失败。有的操盘手一度有过亿万身家,甚至有人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是最后的财富结果还是全军覆没。还有的操盘手被市场彻底击溃了信心,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奋斗的激情,有开出租的,有烧锅炉的,有开杂货铺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一批人倒下了,另一批人又站起来了。随着系统风险的大幅释放,今年国内私募基金业又有重新活跃的迹象。

2、盲点套利

私募基金最注重的赢利模式都是盲点套利。盲点套利,是指人们在视野盲点获得利益的生存术。盲点套利的精妙在于全天候作战,困图存,顺扬达。中国证券市场的盲点套利特点有:第一,套利无风险或者低风险;第二,利润有底线无高限;第三,熊市拿明利,牛市骑黑马。

私募基金的许多项目都具有盲点与热点之间的价格特点,最为典型的实例就是原始股与二级市场上的价差利润。私募基金多数以游资的形式存在,他们常常在不同的行业间流动,哪有机会就流向哪里。但是驻足时间最长的领域还是股市,游资特别是对最新上市的品种情有独钟,比如说第一只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金泰基金,第一只上市的转债南化转债,第一只上市的权证宝钢权证都受到了游资有预谋的疯狂炒作。

在盲点套利的经典战例上,不得不提到李泽楷。1999年,香港股市有一只代码为1186的股票――“得信佳”,它长时间以来的股价是5分港币左右,4月22日市场传闻大鳄李泽楷相中该股,该股股价随传闻暴涨到1.36角港币。4月30日,李泽楷的企业盈动果然收购了得信佳。之后公告进行重组,方法是将盈动旗下的多项物业,作价24.6亿港元注入得信佳,以换取得信佳扩大股本后的七成半新股,另加大批可转换债券。5月4日,得信佳复牌,有了重组概念的刺激,开市不到7分钟,得信佳已经涨到3.22元,关联总市值超过了100亿港币,市值相当于李嘉诚长江实业市值的三分之二。媒体戏称:李嘉诚辛苦一辈子,比不过儿子炒一天股票。然而这还不算完,经过一系列的资产重组动作,得信佳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当年12月28日得信佳涨到了19.5元,市值1700亿港元。

最近,许多私募基金对“得信佳”的赢利模式非常感兴趣,当前的股改也为这种赢利模式提供了氛围,相信不久的将来,沪深股市也会出现内地的“得信佳”。

3、人生赌注股

任何一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次或者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同的是,普通人遇到机会来临的时候,草根族的惯性使得多数人难以勇敢地迎接机会。而私募基金群体改变命运的奋斗动力是异常强烈的,有时达到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地步。

许多操盘手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制造或者把握住一只人生赌注股。人生赌注股的最大特点就是涨幅巨大,通过持有这一只股票就改变了你的人生命运。比如说美国微软、可口可乐、通用电器等,他们都使得成千上万的持股者变成了百万富翁。其实,中国的深发展、深科技也曾经制造过类似的奇迹。

人生赌注股应该具有下列特点:1、基本面高成长性超乎寻常的强,业绩有更上一层楼的极大可能性;2、大主力有极强的提升市值动力,或者有强大题材配合;3、股价低廉,筹码集中度高。

私募基金篇4

上海朝阳永续公司洪燕MSN名字设为“寻找私募基金”,在一般投资者概念中,“私募”总与“神秘”联在一起,朝阳永续公司推出的私募基金风云榜却试图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此次活动公开召集私募基金参赛,通过公布其投资理念及实战绩效,评选出最具才华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洪燕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我们希望能够为私募基金做业绩见证,为私募基金经理交流搭建一个平台,辅助私募基金职业发展之路,让整个行业能共同走向辉煌。”

火爆与冷落

随着股市的持续走牛,2006年对公募基金来说,可谓爆发之年,根据央行的2006年四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基金已成为居民家庭除储蓄存款外拥有最多的金融资产。与此同时,私募基金的战绩同样辉煌,以私募基金风云榜推出的顾宝军为例,虽然他只管理几千万元的资产,但仅2006年上半年收益率就高达300%以上。

新旧交换之际,基金经理肖华的转身再次引发市场人士对私募基金的关注。

肖华在业界素有“金牌基金经理”的美誉,是国内连续掌管同一基金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之一。自2002年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成立时起,肖华就开始担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在离职前,连续任期已经超过4年。

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肖华抽身而退。肖华表示,他不考虑再进公募基金,正在物色合作伙伴,在深圳成立自己的公司进行私募基金运作。

无论公募还是私募,基金最终要靠业绩来说话,而业绩则由基金经理的水平决定,以高收益吸引投资者的私募基金必须有实力更强的资金管理者。

肖华不是第一个由公募转私募的基金经理,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事实上,索罗斯、巴菲特、罗杰斯,这些近似神话的大师级人物,都掌管着私募基金。

由于制度的缺失,私募基金在中国一直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由此伴随着行业内良莠不齐,“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混在一起,甚至成为不法分子行骗的旗号。

不过就在这种“黑户”状态下,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为带动,私募基金正在逐步壮大,多项调查与估计显示,目前活跃在股市的私募基金规模超过公募基金。可以预计,随着法制的健全,今后会有更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及业内主流机构精英转向成立私募基金。

以往大券商推出的投资策略会上,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们是主流座上宾,而在2006年,原本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私募基金也成为重点邀请对象,例如来自北京的鼎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来自上海的道宏投资有限公司、邦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

然而,就在私募基金如此活跃的情况下,朝阳永续公司推出的私募基金风云榜却遭受冷遇。此次活动评选对象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包括信托资产、券商集合理财业务管理人等;B组主要为2000万元以下的个人及机构户管理人,该组参选人士在资格审查通过后,可以用至少100万元的账户参赛。

洪燕介绍,举办方设定了种种条件方便选手参加评选,但是A组的参赛选手只有18位,B组参赛选手有25位,“参选人数超出了我们的最低预期”。

一位掌管几十亿资金的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分析了评选受冷落的原因,目前很多的私募基金经理们满足现状,不愿意公开化,他们不在意是否可以生活在“阳光灿烂”的环境中,而更看重的是,如何在这个充满博弈的市场中“长生不死”。作为私募,他们能绕开诸多的法律限制,更具灵活性。其次,没有排名压力,他们在操作上更加追求实务、追求绝对收益。最后,私募基金的利润来源是盈利后的分成,报酬比较高,在上海地区,普遍能达到20%的绩效分红。监管层希望能给私募基金一个合法的名分,而不再从事“地下活动”,但是私募基金担心“招安”后,其“阳光下的活动”必将受到更严厉的监管,而不能“运转自如”。 洪燕说,在评选活动展开后,他们曾接到了A组一名选手的来电,提出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私募基金仍是一个敏感的词汇,政策并不明朗,希望能够暂时离开这个评选的舞台,以避免张扬。

最终,私募基金中一些新兴力量成为参赛主体,他们没有地位,没有品牌推广的渠道,没有第三方的业绩见证,所以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展身手,凭借骄人的投资业绩,引起社会的关注与信任。

改头换面的私募模式

目前,从已出台的各种法规中找不到对私募基金的规定,不过大家心照不宣的是,私募基金性质的机构已经很多了,他们以各类改头换面的形式存在。

投资者们经常听到的各类投资咨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财务顾问公司等,它们大都以委托、高额回报的方式吸引客户,操纵着数目颇为庞大的私募基金。更多的是一些挂靠在咨询机构下的各种形式的工作室,依靠股评人士的名气吸引客户,进行股票二级市场的操作。

“私募必须业绩做得好,有了口碑,才能做得起来。一般都是由口碑来发展客户,圈子里面口口相传,互相介绍。”私募基金管理人“假语村言”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很多人知道“假语村言”,是源自他的博客。他的博客现在还顶着个桂冠――东方财富网“首届中国财经博客大赛”最佳财经博客总冠军,因在网的高点击率还获得了瑞星公司最高金额博客广告费收入。

通过博客这个平台,他传达自己的投资理念,赢得了相当一部分投资人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打造他的“阳光私募”。要加募他的私募基金,个人资金规模最少200万元,机构最低底线为500万元。1月15日,“假语村言”向记者详解了他与客户的合作模式。

“我是以个人身份与客户来签合同,如果以公司形式的话,不是很合乎法律要求。”

“钱是放在客户自己的账户上,由我来进行操作。赚了钱按照约定比例分成,如果发生亏损,我不负责,不过我们之间约定最大的亏损值,超过这个亏损值,就不再继续。”

“对于被人来讲,这种模式安全系数非常高,只有市场风险,操作不好亏钱,不可能有卷款逃跑的风险。但对于我来说,有一定风险,如果赚了钱,对方赖账,不按照合同付给我费用,追讨就比较麻烦。所以我更喜欢和机构来做,各方面比较健全,签了协议,履行起来比较诚信。”

对于目前这种模式,“假语村言”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希望客户能对我充分信任,不能干扰我,即使一段时间持续亏损,他们都没说什么。”

《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的北京一家私募基金有不同的做法,他们把资金分为两类,一类保底,但是最高收益比较低,另外一类不保底,同时收益很高,由客户自己选择参加哪一类,两种资金搭配成一个投资组合。

由于私募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

过污点,甚至有人这样区分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如果资金链没断,还能按时给投资者收益,那就是私募基金;一旦出问题了,就是非法集资了。”在这种情况下,私募基金经理们用各种方式避免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类似于这种账户所有权与操作权分离的做法,比较常见,结果就是只能一个个账户进行操作,而不能将这些资金集中到一起。

“谁不想和公募基金一样,有四五百亿放在那里做,这是一种梦想,现在只能踏踏实实去做。”很多私募基金经理们和“假语村言”一样,期待法律的出台,让他们大展身手。“就像索罗斯,他的投资影响一个地区外汇股市的走势,其实也是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该跌的时候促使你加速下跌,该涨的时候推动高涨,这是一种成就感。”

“阳光化”进程

在与私募基金经理的接触中,洪燕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着困惑的群体,有人安于现状,极度低调;有人静待观望,对于当前的政策采取谨慎的态度,还有人热情激进,希望在合法合规而灵活的政策下,大展鸿图。 早在2005年底,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就呼吁应该让私募基金浮出水面。“据我所知,目前光深圳就有200家较大的私募基金,有些基金管理人就是原深交所的工作人员,管理资金都在亿元以上。”

到2006年岁末,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负责人祁斌表示,私募基金这几年出现了一些正面的变化,操作手法开始走向规范,同时,很多私募基金操作者现在已经意识到公开化和阳光化的好处。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证监会正在积极研究之中。

2007年年初,证监会召开的“两法”座谈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周正庆再次提起,随着资本市场的好转,私募基金又在复苏,对其如何监管现在要作为一个问题加以研究。“不要等他们成了气候,我们再去调查,那时候私募基金已经长到七八千亿了。”周正庆强调说。

一段时间以来,私募基金阳光化的论调频频出现,而且很多来自政府监管部门,这些消息使私募基金经理们非常振奋。

资深信托专家王连洲认为,从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期的表态看,私募基金的启动似乎令人有了新的希望和预期。他认为,将私募基金合法化、阳光化,主要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也有助于管理层掌握私募基金的流动规律。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对这个市场都很重要,主流当然是公募,他们以发现价值为主导,买入股票后不会轻易卖,将市场稳定住,而私募作为对公募的补充,比较灵活,可以发现利润最高的品种去攻击,使市场活跃。”“假语村言”说。

不过,对于私募基金本身存在的道德风险及投资风险,“假语村言”并不避讳,做为一名专业投资者,他本人也曾经接到过一些所谓的私募基金的推销电话,“大多数都是骗子”。

到底哪些人可以投资私募基金呢,“公募基金是普通老百姓的基金,很少的钱就可以介入,私募基金一定是富人基金,高风险高收益,绝对要有进入门槛,只有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强的人才可以介入。”对于自己设立的200万底线,“假语村言”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在目前全球私募基金最活跃监管最完备的美国,对于投资者的资质有极为严苛的规定。比如,私募基金的个人投资者必须拥有500万美元以上的证券资产,而且最近两年的平均收入最少在100万美元以上。另外,只有资产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机构投资者,才有资格投资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篇5

关键词:私募基金;优势与问题;监管;法律规范;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基金资金,投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资金管理方式。按其投资对象,可划分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一、私募基金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私募基金经过长期的发展成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对市场的影响力度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私募基金以其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在其产生后迅速发展,其自身具有以下优势。

1、私募基金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鉴于其投资人的规模较小,每位投资人投资规模较大,进而容易满足投资者个人需求来进行定制,投资者可与基金发起人共同协商投资方向目标等,可以做到既适应市场变化进行长期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又灵活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2、能够控制道德风险,并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由于私募基金中一定比例的资金为基金管理人所有,因而基金管理人的个人利益与基金的运作情况密切相关,从而控制了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的发生,有效地解决了公募基金中利益主体缺失的问题。且通常基金管理人可采取基金收益分成方式提取业绩报酬,此法使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的利益捆绑为一体,可以形成良好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3、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方式。作为私募基金的一种,私募股权基金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行业刚刚发展起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自有资金少、波动大、风险高等特点,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融资十分困难。而私募基金投资者往往具有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其瞄准的投资对象也往往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前文所提到的中小企业虽具有高风险,但一旦其经营成功,往往也会带来巨额的回报,如此正好符合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特点,因而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了新道路。

私募基金虽具有其自身优势,在金融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法律上的缺失致使对私募基金难以形成有效规范。目前,我国缺少明确的对私募基金监管的法律,虽然《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信托法》等法律对私募基金拥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但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证券投资基金法》也仅是为私募基金发展留下了空间,更深层次的明确规定有待进一步解决。

其次,对市场的不良冲击难以规避。由于私募基金的资金数额巨大,操作隐蔽,投资自由度大,基金管理人易进行过度投机,且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品种少,不易进行对冲,一旦行情走势不好,投机风险暴露,对市场冲击可想而知。并且,私募基金由于信息披露要求较低,监管相对放松,进而基金管理人与一些上市公司股东等内部人士联手,操纵股价,进行内幕交易,对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再次,投资规模难以控制,投资风险易扩大。由于私募基金其自身透明度低的特点以及法律规范不到位,私募基金的投资资金总量、来源难以知晓,且其投资范围、方向基本不受限制,这样很容易导致将非法资产用来投资,或将资金用在非法用途上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时,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会不断扩大。

二、各国私募基金监管模式参考

(一)美国私募基金监管模式。美国注重立法,通过一系列的基金管理法规对市场进行监管,然而相对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监管内容则相对放松。其所约束规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私募基金根据美国《证券法》中的D规则规定在符合一定条件,如符合投资人数规定等,可以免于注册登记。此注册豁免避开了金融监管,投资自由度很大;二是对投资者人数和资格有所限定。私募基金的投资者限制在100人以内,并且投资者必须为符合法律条款规定的“有资格的投资者”。此举主要为将其投资者严格限定在具有风险识别、具有承担高风险能力的人范围内;三是对信息披露要求不高,但是禁止公开宣传发行。私募基金鉴于其投资者均为理性、成熟投资者,其内部沟通、合作能力很强,故监管部门无需对私募基金信息做披露要求。而公众风险识别、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而要严格要求私募基金在发行时,禁止进行公开宣传、诱导群众。

(二)英国私募基金监管模式。英国对于整体的投资基金管理以市场参与者自律管理为主,没有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也没有单独的法律,因而对于私募基金也是如此。私募基金的法律规定包含在全面监管投资基金的各项法规中,但也仅是相关法律的约束,行业自律才是其监管宗旨的基础。英国的基金业协会一般都采取“会员制”,想从事与投资基金有关活动的任何个人或机构必须先取得相应的会员资格,进而享有所允许的业务活动的完全自由权。成为会员后要严格遵守其中的要求规定,一旦违犯纪律,便将取消会员资格,进而无法从事相应的基金业务。英国主要就是依靠这种自律管理实现其监管目的。不过,近年来其投资基金监管也有所改变,走向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道路,但总体而言,仍以行业自律为主,法律规范相对宽松。

(三)日本私募基金监管模式。在日本的投资基金监管中,政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日本的金融管制较为严格,大藏省集中行使监管权,以《投资信托及投资法人法》为主要的投资基金规范法规。私募基金的监管则更为严格,仅允许构建信托方式的组织形式,并对投资资金的投资范围有严格规范,私募基金的投资领域多为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的发行和审核等制度都受到严格监管。虽然一再修改的法律对于行业自律等监管方式予以肯定,授予了后来建立的行业自律组织一定的监管权力,但大藏省的完全监控权使其难以发挥。总之,日本的监管模式较之英美两国都更为严格,其私募基金的运行和发展都是在政府的调节引导之下,是政府培育、支持、严格监管的结果。

从三个国家的监管模式的不同可以看到,具体的监管模式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没有一种通用的模式,并且各自优缺点并存。美国的监管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于我国国情的法律来对私募基金进行监管。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行业自律监管体系也是一种很有效易于自我协调、自我平衡、自我约束的监管制度。日本的经验则说明,政府的调控也要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各国的市场体制不同,要从我国的实际发展程度来多方面考虑。如,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如美国,单纯依靠法律难以达到最好的监管效果;英国由于其基金业起步早,发展成熟,因而自律监管的模式对于我国刚刚起步较为脆弱的状况难以依赖;而日本强烈的政治色彩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因而,我国需建立适应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现状的监管模式。

三、我国私募基金监管制度的完善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完善我国私募基金的监管,主要还在于法律的规范,建立健全私募基金的法律监管体系,实现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并结合私募基金内部自我约束与风险控制。应明确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私募基金现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将其合法化,赋予明确的法律上的权责是十分必要的。也许对私募基金单独立法的必要性还需探讨,但是就现有有关法律仍有必要对私募基金增加规范。主要体现在:

1、对管理人和发起人条件的要求。作为管理人和发起人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并且具有良好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其发起管理的基金中应占有一定资金份额,以利益捆绑方式来防止道德风险。基金的管理团队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在过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信誉,这是对管理人和发起人的评价与定位,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2、对投资者规模与资格的限定。由于私募基金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因而要求投资者应为有较强风险承担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成熟投资者。故要限制投资者规模和投资额下限。只有满足投资额下限才可视为有资格的投资者。而投资者的资本来源需合法规,严禁集资或借贷资金投资。

3、加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私募基金以其本身特质没有对外公开经营信息的义务,然而对投资者则应定期披露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等,增强其经营透明度,并且在发起基金时必须向投资明确指出所存在的风险。监管部门也要定期对其资产状况、投资情况进行审查。这是对我国还不成熟的私募基金必要的规范。

4、对发行和募集方式加以限定。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严禁公开做广告进行宣传,要禁止各种媒体方式传播,如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我国公众投资者通常专业知识缺乏,面对媒体宣传往往容易受误导,风险识别能力不强,因而为避免投资者受诱导,只能依靠各种“可靠信息”和基金管理人的良好声誉和业绩来吸引投资者。

另外,对于私募基金的自律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要不断加强私募基金内部的监管,尊重被监管人的利益,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不断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检查和风险报告的能力。鉴于小范围交易特点,有效控制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利用私募基金运行主体的理性,规范运行主体间的互动博弈,形成有效自律的顺畅运行体系,以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新颖.对我国私募基金法律监管的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4.

[2]毛小云.境外私募基金的规范框架及对我国私募基金监管的启示.海南金融,2007.9.

[3]李云捷.我国私募基金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西南金融,2008.7.

[4]李力.中国私募基金的监管问题研究.时代金融,2007.5.

私募基金篇6

在私募基金方面,笔者过去看到一份资料,美国基金行业中18000只基金中,公募基金6000多只,其余三分之二为私募基金。反观国内,私募基金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战战兢兢地摸着石头过河。几年的熊市让大多数私募基金受到重创,或退出或大幅缩水,只能变成游资做做短线。不过,十多年股市起起落落,却培养出一批投资人才,为私募基金准备了人力资源。只要政策支持使私募基金从地下走到地上,施以阳光监管,私募基金一定能很快成长起来,成为市场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私募基金多元化的投资理念和操作策略,可以弥补目前公募资金的不足。

在自身上市指标的压力下,国有银行已不再追求资金的收益性,由此造成的矛盾在于,长期以来、尤以现在为甚,我国的金融业、银行业一直缺少对收益性的重视,也不愿意承担风险,而一个没有足够收益性的金融资产是不可能有安全性的,更难谈流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愿意承担风险的私募基金方式,可以有效连接宽松货币市场与产业需求的渠道,使资金得到市场化而非行政化的配置,一定程度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储蓄率过高而产业投资不足的问题。

在证券市场上,我国券商这几年已逐渐淡出股市,而公募基金发展到目前4000亿的水平,一些隐藏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投资品种的高度集中、话语权有限的问题,这都给私募基金提供了空间。

但是,就目前以股市为主要投资对象的私募基金发展空间不会很大。这有几个原因,在资金来源上,以往的私募基金大多来源于国企的小金库或是其他不甚规范的资金,基本以做短线为主,在国企监管日益严格的当前,这种模式已很难延续;第二在人才配备上,客观地说,我国股市已走出了过去的庄股时代,因此过去那种靠内幕消息控盘的模式已难进行,而私募基金的人才力量与公募基金差距还很大;第三在法律保障上,公募基金有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方式、以及严格的银行托管、明显的基金契约,而私募基金缺乏对持有人利益的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私募基金的出现是民间理财需求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我国私募基金一直在灰色地带活动,得不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和规范,更得不到扶持与鼓励,从而形成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空白监管区,这无疑对于稳定和活跃我国资本市场是不利的。

私募基金篇7

另一方面,私募基金较少信息披露的特征使其即使在美国也处于隐秘状态。如果没有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大出风头以及后来1998年发生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崩溃事件,恐怕世人现时所津津乐道的对冲基金(HedgeFunds)也会继续处于韬光养晦的面纱之下。因此,目前世界上对于私募基金的研究和了解仍旧是不完整的,这对于我国私募基金的运作及监管研究无形中形成了另一障碍。

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笔者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即:(1)以成熟市场中的私募基金运作与监管模式为参照;(2)在具体私募基金的研究对象方面以目前曝光度最高的美国对冲基金为主;(3)研究重点不在于求全,而是针对我国未来私募基金发展进程中的运作问题和监管模式尝试提出一些有益的解决思路。本文后续的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个方向而展开的。

可以认为,我国目前尚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私募基金。这里涉及到基金组织形式本身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的问题,在目前《投资基金法》的立法过程中实际上已有反映。首先,在社会信用机制效率低下的背景下,监管方对于信托行为的控制存在逐渐强化的趋势(例如在信托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信托成立”及“信托生效”分离辨别,很明显是立法机关对于社会信用状况缺乏信心的表现)。没有民间信托行为的健康发展,探讨私募基金的运作与监管是缺乏其土壤的,而政府是否有魄力让私募基金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仍然不可预知;其次,鉴于我国潜在私募基金的资金影响约在7000亿人民币左右,政府很难对如此巨大的经济资源放任自流,“加强监管”不会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涉及了相当复杂的利益分配关系和政治考虑。

从私募基金本身来看,在缺乏上述环境支持的情况下,我国的私募基金有可能一开始就处于畸形状态。如果这种经济格局不出现实质性变化,那么无论在私募基金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监管政策还是业绩评估方面,都很难指望出现一种合理、公平、客观的约束及评价机制。对比现在常常被作为私募基金对立面而加以标榜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情况,不能说这种担心纯属过虑。

应当指出的是,除了对冲基金外,其他类型的私募基金都处于较为隐秘的状态(大部分是与涉及商业机密有关),而且数量相对较少,从而令针对其运作模式的外部研究难以深入。因此,我们将明确下面的探讨范围地仅针对公开信息相对较多的对冲基金。若非予以特别指出,则下述“私募基金”概念一般意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或“对冲基金”)。不过,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研究的结论未必能够类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私募基金。

对于美国对冲基金运作及监管环境的分析表明:美国对于对冲基金的监管并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是有意识地为这一自由经济的产物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对于成熟健康的证券市场来说可能是较为适宜的,而且出于对社会信用体系的信赖(尽管这一体系不时仍爆出了一些意外的危机),监管者力主由其他市场参与者施加的信用及契约控制来制约对冲基金的不当行为,但是,对冲基金发展的前提仍然是不能破坏市场的公正、公平秩序。这就是多年来美国政府及司法部门对于对冲基金的监管思路。

至少在目前看来,就对冲基金实施直接监管或者急于加强间接监管都是不得人心的。不过,在其监管环境方面,不可能不受到LTCM事件影响的波及。即使象LTCM那样肆无忌惮地运用杠杆进行博弈的对冲基金仅占少数,美国政府及司法部门也会认真考虑采取制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或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的一些必要措施。

未来对冲基金监管模式的演化肯定是渐进式的,而且指望其达到共同基金的监管水平是不切实际的。

可以认为,相关立法支持的缺乏是导致我国各种民间信托行为及相关保险行为(如果还不能把它们称为私募基金的话)无序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至于现有的《信托法》及《保险法》也对相应的私人信托行为和非商业保险行为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或者使其处于空白状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是以私有化经济为基础的,良好的社会信用机制和健全的法律保障是其自由发展的两个重要基础。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这两个要素应当说都尚不完全具备。

更为可虑的是,目前证券监管部门和立法机关对于私募基金的监管规范立法似乎并未认真考虑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基础问题,在对私募基金的认识上分歧较大,一些间接透露的信息表明高层(主要是人大立法委“投资基金法”工作小组)的某些失之偏颇的看法对于我国私募基金的未来发展可能会形成令人担忧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市场格局和国民经济体制都处于转型时期,其间的动荡和混乱不可避免。在私募基金的运作与监管方面,由于缺乏信托法的充分支持,大部分类似于私募基金的民间集合投资现象仍处于地下状态,而且大量的契约纠纷难以得到司法救助。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私募基金目前的风险来源主要是系统环境风险。

对于我国私募基金立法工作可能存在一些的问题,可行的参考解决方案和建议包括:

(1)实行自由化的间接监管政策,但在发起人及投资者资格认定环节予以严格控制

(2)建议不再进行单列的私募基金立法工作

(3)建议对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专门立法进行确认,以使私募基金之类的组织享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4)建议对私人信托行为进行认定。

(5)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私募基金篇8

最近一种新的理财产品逐渐升温,阳光私募TOT的出现使“鸡蛋破碎”的风险大大降低。阳光私募TOT(Trust of Trust)是投资于阳光私募证券投资信托计划的信托产品。该产品由专业机构去筛选基金、构造合理的基金组合,通过双重专业管理,使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进一步降低,以获取较高回报。比如,融智投资顾问公司正在发售其新产品“阳光私募组合宝1号”就是这样一只产品,它的投资起点与普通阳光私募一样,也是100万元,不过投资的标的变成了很多只私募产品,降低了风险。

各个私募的理念策略不一,风险收益定位差异大,造成产品业绩差异明显。今年上半年,重庆信托――翼虎成长以75.45%收益率冠以群首,而排名最后的深国投――龙马2期仅为-17.89%。

融智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阳光私募产品的快速发展给投资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为普通投资者相对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专业分析能力,很难从数量众多的私募基金中识别出“优胜者”并进行投资。只选择一个投资标的,有很大的风险性,显然不是投资者所愿意看到的。TOT产品的出现使得资金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将私募基金按元素进行组合,达成最优配置,使放在篮子里的“鸡蛋”既安全又能增值。

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的第一只TOT产品去年5月上市,目前市场上已经有10多只同类产品。目前市场上的TOT有光大银行阳光私募宝、中国银行国际精英汇1期、邮政储蓄银行金种子、平安财富黄金优选、华润信托托付宝1/2期等,大多是由银行或信托公司为投资顾问的TOT产品。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刘先生非常想买私募产品,不过他的“闲钱”一共只有100多万元。他告诉记者,虽然他也看好一些私募,但是100万元只买一只私募,风险太大。“如果全赔了,我怎么办?”刘先生说。

TOT理财产品的出现,解决了类似刘先生这样投资者的顾虑。据光大银行负责人透露,光大银行去年8月推出的银行系TOT产品“阳光私募基金宝”,让普通投资人只用50万元(机构客户为100万元)即可将星石、尚雅、民森、从容和涌金5大阳光私募基金“装入篮中”。原来50万元连私募基金的门槛都达不到,现在一下子可以投资5只私募,且收益和安全都得到了保障,这无疑给普通投资者增加了许多信心。

私募基金篇9

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募集方式募集,投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资金管理方式。根据投资范围不同,私募基金可以分为进行直接投资的私募基金和进行证券投资的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运作方式

私募基金主要有三类,不同私募的运作方式也不一样。

阳光化的私募。这类私募基金是通过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发行的,由于有了信托公司的介入,事实上形成了对操作者的保护,通过信托公司的参与,使得合法性得以解决。

账户制。这其实是目前私募基金的主要存在方式,说白了就是代客理财。这项活动其实属于一种民事委托行为,甲方委托乙方操作,盈利后给乙方20%~30%的绩效提成。此种方法从资金安全性上分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客户资金现在是第三方存管,证券公司已经和客户自己选择的银行建立了三方存管关系。在操作层面上,操作者和客户利益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也不会故意让客户赔钱。到目前为止,这类操作方法还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此种方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操作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说来好笑,这种方法,私募基金经理竟然是受害对象,表现形式就是给客户好不容易赚了50%甚至100%,客户改掉密码,从此玩起了失踪,私募基金经理毫无办法;另一方面是有些所谓的私募基金经理操作水平低下,但吹起牛来震天响,为了迎合某些客户的避险心理,直接和客户承诺采取保底操作的方式,即赚了五五开,亏了由其承担的方式。

会员制。这类方法一般失败率较高,都是业务员乱吹分析师带盘,实际就是胡乱推介几只股票骗些客户而已,分析师从来没有和客户直接沟通过。原因就是分析师和客户在咨询公司的框架内是不能接触的,如此的模式下如何保证客户的利益不受损失?有些咨询公司狮子大张口敢收取几万元,这更是彻头彻尾的欺骗行为,很多投资者汇去几万元,公司没了踪影,急得直跺脚。至于网络上的先盈利后会付款的所谓操作方式,更是一场概率游戏,向100个不同的投资者推介100支不同的股票,总会出现30支上涨的,只要其中20%的善良投资者获利后汇款过来,对于者就是无风险利润。

选择私募基金的策略分析

上海一位知名的私募基金经理提醒投资人在选择私募基金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看基金经理。看他的从业经历和过往业绩。私募基金的繁荣发展,衍生出了各种派别,券商派、公募派、留洋派、民间高手派等。有没有正规的从业经历,过往业绩是否稳定,有无大起大落,尤其关注行情不好时的投资策略及业绩。

二,看投资风格。由于目前还没有监管私募基金的法律法规,私募基金的投资没有限制,可以很灵活,不仅投资股票,还可能包括期货、外汇、黄金等,投资人需要在合同中确定投资品种。同时,对于证券投资,也可以参考基金管理公司的做法,对基金经理有个约束,比如多长时间内波动超过50%的股票不能买,或者是哪个行业的股票不能买。

三,看基金规模和进入门槛。每个基金都有自己的成立规模,这与其投资计划相关。同时,私募基金还有一个门槛问题。比较负责任的私募基金会规定投资人所投资的金额占投资人总资产的比例,不能过高。

四,看模式。私募的模式有很多种,有的是不转移资金占有的协议式;有的是公司制;有的是合伙制;还有目前比较多的信托式,这是在目前法律环境下,私募基金阳光化的一种模式,由于法律要求资金信托必须托管,那么相对来说,风险低一些。投资人在选择信托模式时,最好选择有一般受益人和优先受益人的信托计划,基金管理公司把自有资金投入与投资人的资金一起操作,自己作为一般受益人,投资人作为优先受益人。亏损时,优先保证优先受益人的利益。

五,看公司管理是否规范。有严格的风控制度的公司,相对比管理简单的公司或者单靠一个明星基金经理的公司安全一些。

六,分成方式。不要完全看收益率,收益率高,不一定自己的投资回报就高,还要看分成比例。随着收益率的提高,从二八分成直至到二八的比例都有,收益率阶段分的越详细越好,投资人对自己能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报酬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对基金经理也是一种明确的激励。

七,一定要签订合同。即使是股市行情好的时候都有可能引起纠纷,更何况股市行情总是有波动的,亏损的情况下,纠纷更是在所难免。所以,合同是必须要签的。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李燕教授提醒投资者在签订委托合同时,需要注意一些条款:

1、承诺保证条款。基金经理承诺所提供的过往业绩资料真实、完整、无虚假记载、无重大遗漏、无重大误导;

2、约定投资期限。对于证券投资来说,一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期限。如果投资人对合作比较满意,可以在期满前,书面同意续签,使得合同相应顺延。如果不满意,期满后,合同就终止了。如果期限太长,对投资人则风险较大。

3、投资取回的情形。公募的基金一般可以赎回,私募基金的投资取回,需要双方事先的约定。投资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在何种情况下持续多长的情况下,投资人可以取回投资以及极端情况下基金经理的赔偿责任。

4、业绩报告周期。基金经理多长时间报告一次业绩情况,不宜过频,也不希望期间太长,一般一个季度报告一次即可。

私募基金篇10

在中国,私募基金这个群体应该是最有冒险精神和创业思维的,但是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证券市场的多变化,许多私募基金的成功和失败,不但有自身努力的结果,有时也会由一些意外的事情决定命运。

因而许多私募基金在进行一些重大决定之前都要到著名寺院进行拜佛等活动,在获得重大胜利之后也要进行一些善事活动,很多人相信,人的一举一动是善恶有报的。

部分私募基金对一些偶然的因素也格外在意,比如说他们在一些重要的交易日的股价收盘价格数字也会认真思考,如吕梁在其新婚的日子把中科创业的收盘价收在带多个8的吉利数字上。

某些股票在进行快速涨升前也喜欢把收盘价收在股票代码相同或者其他殊途同归的数字上。

说来可笑,在6月24日前后,很多京城的私募基金都操作得格外顺手,在行情发动之前,他们凭着敏捷的思维,果断地判断出会出台重大利好挽救矛盾已经激化的大券商,采取了有效地对应行动;在6月24日,一些私募基金看见当天的收盘收在1748点(谐音为一齐死吧),认为不吉利,便在6月25日果断地大规模出货,事实证明这种感觉是比较聪明的,而此时新的倒霉证券投资基金还在大量加仓买进股票。

机会原则

几乎所有的私募基金都认为小资金的操作优势是灵活,大资金的操作优势是操纵、制造题材热点。不管是小资金也好,大资金也好,不少私募基金在看到大量的证券投资基金采用投资组合的投资方式后,甚至有些基金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曾经持有过600只股票,真让人笑破肚皮。

目前阶段,证券市场的背景格局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以操纵抬轿为主要操作手段的大资金正在逐步退出市场,而一些以组合坐轿为主要操作手段的大资金逐渐成为主流机构,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市场波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指数在多数时间里进行横盘或者下跌的走势,因为在一个没有投资价值的市场,再进一步缺乏庄家操纵,大家都得喝西北风,这点投资者要格外警醒。

但是许多私募基金并没有对市场失去信心,他们认为市场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把握机会的方式方法与过去有较大的不同,“用振幅机会替代涨幅机会,用盲点机会替代热点机会,用超跌机会替代强势机会”已经成为许多私募基金的操作口诀。

在具体的使用手段上,私募基金主要关注使用一些常用的大众的技术指标,如PSY、KDC、MACD等,而对一些难于把握的技术手段,如波浪、江恩图等不予理会,但他们认为今年最重要的买入信号就是成交量放到120亿以上或者PSY跌到20以下时。

持仓原则

京城的私募基金在实战操作中只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操纵项目,一种是空仓等待,第三种就是盲点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