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鱼虫市场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8:39

花鸟鱼虫市场

花鸟鱼虫市场篇1

你见过彩色的泥鳅吗?你见过一寸长的鲨鱼吗?你见过头上长大包的金鱼吗?你见过游动时像潜水艇的游鱼吗?……下面就带你去参观一下花鸟虫鱼市场吧……

在一个万里无云、人们心里又开阔的日子里。我和爸爸踏着好奇而兴奋的脚步来到花鸟虫鱼市场。喵!喵!我们来到了卖猫的地方。那儿的猫都是刚出生的小猫,还蛮可爱的。摸摸它那毛茸茸、顺滑滑的毛皮,就好像它就是你的心肝宝贝一般。再摸摸,它就用舌头舔一下你的手,好把你当成了它的亲生父母(它们都注射过疫苗的)。爸爸说:“好戏还在后头呢!”于是我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卖猫的地方。

离开了卖猫的地方,接着我们就来到卖鱼的地方了。一进门,就彷佛自身于大海里似的,自己就是海洋中的一条小鱼。里面的鱼多的很,有:肚皮朝上游泳的翻天鼠、尾巴像孔雀一样尾巴一样的孔雀鱼,等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鱼。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卖狗的地方。我们一进门就看见一条大狗,把我们都吓了一跳。幸好它只是一条“迎宾犬”,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走过“迎宾犬”我们就见到两个大鱼缸一般大的小篮子,里面装着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幼犬们(它们也注射过疫苗的)。再摸摸它,自己心里也感到很爽快。可是其中有两条狗非常矛盾:一只非常活泼,老是想偷偷的跳出篮子,就是想逃跑;而另一只却一直呆在一个地方发抖。我想他们是基因不同吧,或者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不过在那个时候温度不是很低,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建议开一个辩论会。鸟语花香的市场大家就比较少见吧!我也没想到那里真的有这样的市场,而我就是被那儿的鸟语花香吸引过去的!这里面真美呀!里面大的很,人来人往。卖东西的遍地都是,跟赶集没什么两样。到了卖鸟的地方,可真是“一看惊人”那儿的鸟儿可真多。如唐诗中杜甫写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一个“鸟的天堂”。(这个市场多么宏伟呀!一个国家有这样一个市场,是多么的骄傲啊!)

花鸟鱼虫市场篇2

别人捕鱼我捕虫 月入两万很轻松

薛媛凤,因为没考上正规国家统招本科,便拿着南京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上了其开设的“观赏园艺”专业,毕业后面临紧张的就业难题。由于学历不硬专业不对口,她所找到的文员工作总干不到试用期满就被委婉劝退了,她只能回到家里去帮父母做些活,有时还会去附近的江里打些鱼。

一天,薛媛凤像往常一样,和父母去江里捕鱼。可每撒下去一网,捞上来的鱼却很少,累了老半天,捞上来的鱼最大的也只有1公斤左右,其余的都是红虫。捕鱼的多了,鱼越来越少,而鱼的食物―――红虫自然就增多了。一网上来,看着一堆堆红虫,薛媛凤突然灵光一闪:城市里很多人都养着许多名贵的鱼,说不定这些鱼也吃红虫,要是拿去卖给那些养鱼的人,或许是门不错的生意呢―――无论是在江水里,还是在河沟里,红虫都大量存在,只要温度适宜,它们就会大批繁殖,根本无需为货源发愁。于是,薛媛凤决定捞一些虫子去城里尝试一下。

第二天,薛媛凤就提着两口袋红虫,坐上了去南京的汽车。到达后,她找到了夫子庙花鸟市场,这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了。一些宠物店铺的老板告诉薛媛凤,如果想卖虫子,最好上午来,下午生意远不如早晨。

薛媛凤还从宠物店老板口中得知,这种在乡下河沟里到处可以捕到的虫子,在城里竟然能卖40元钱一公斤。粗算一下,自己的这两袋虫子,少说也能卖到600元钱。

薛媛凤很快便与一位宠物店主谈好,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卖掉了这些红虫。老板还告诉她,只要虫子鲜活,花鸟市场的需求很旺盛!

突然发现了这一生财之道,薛媛凤十分兴奋,她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拿出轻松挣来的280元钱,告诉父母,以后,他们就再也不去捕鱼了,改为捞红虫!

当天晚上,抑制不住亢奋心情的薛媛凤夫妻俩就去捞红虫了。一人负责撒网,一人负责摇船,仅仅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捞上来两大盆红虫,初略估算,至少25公斤之多。

天刚微微亮,薛媛凤就麻利地把虫子分装到几个编织袋里后,背起虫子就往南京花鸟市场赶。到达花鸟市场时才上午八点半,市场里人流如织,来这里溜鸟的、买宠物饲料的人络绎不绝,薛媛凤刚一进市场门口,还没来得及把红虫放下地来,马上就围上来了一大群人。不到半个小时,红虫就被人们抢购一空。

从那以后,薛媛凤就和父母分了工:父母负责打捞红虫,自己负责运到南京去卖。为了节省时间,薛媛凤还和花鸟市场的一些老板达成了协议:如果老板介绍熟人到她这里来买红虫的话,就以每公斤18元钱的批发价格卖给老板,以每公斤22元的价格卖给他们介绍的朋友。这样一来,无形中薛媛凤的固定客户增加了许多,一个月下来,薛媛凤和父母一计算,除去各种开支外,足足挣了两万多元!

看准鸟儿好食物 让其改吃豢养虫

随着天气的转冷,她渐渐地发现,打捞到的红虫越来越少了。薛媛凤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后才知道,红虫在天气冷的时候会冬眠,所以很难捕捞到。可花鸟市场对虫子仍然有需求啊,怎么办呢?

10月的一天,薛媛凤和父母在掰玉米棒时,偶然发现里面有许多蠕动的小虫―――黄粉虫(俗称面包虫,也叫高蛋白虫),这可是鸟儿的好食物。

为了弄清怎样才能弄到足够多的黄粉虫,薛媛凤还专门打电话请教曾教过自己的专业课教授,那位农业教授告诉薛媛凤,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创新令这种虫子生长旺盛,同时还告诉她:这种黄粉虫完全可以像养蚕一样,用麦面养起来。听到这个信息,薛媛凤乐坏了―――麦麸子的价钱只几毛钱一斤,家里也有麦子,麦麸子根本就不用买。她马上托人从异地带回了一些黄粉虫卵。

几天过去了,20多张黄粉虫卵在薛媛凤的精心护理下,全孵化出小黄粉虫来了。薛媛凤一称,足足有50多公斤。她以每公斤5元钱的价格卖给了宠物店的老板,挣了1000多元钱。

初次尝试,薛媛凤就取得了成功。一个冬天下来,养黄粉虫一项给她带来的经济收入就过了6万元。

虫儿品种再增加 让城里宠物开开荤

薛媛凤养殖的黄粉虫在市场上销路极好,甚至有南京周边地区的宠物店老板也跑到南京市花鸟鱼市场来,要买薛媛凤的黄粉虫。正在这节骨眼上,她的外婆生病了,她和父母赶紧回去看望。

等把外婆送到医院把病治好回家后,发现百余张团匾上的黄粉虫已经不再蠕动,薛媛凤心疼得直掉泪。

这是怎么回事呢?薛媛凤百思不得其解,再次拿起电话向自己的老师请教,才知道黄粉虫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天气太热。

怎么才能把屋子里的温度降下来呢?薛媛凤在村里老人的指导下,把房子改造成了双层砖结构,这样就可以保持房间里冬暖夏凉。买回一台大功率的电风扇,在最热的那几天,就用电扇不停地转头吹。屋子里的温度终于降了下来。

薛媛凤还出资在花鸟市场里租了几台冰柜,供宠物粮食店的老板们放黄粉虫。这是因为黄粉虫怕热不怕冷,一旦遇冷,它们会采用冬眠的方式来维持生命。自从薛媛凤在市场上配备了冰柜后,店主们再也不怕多进货了,因此,薛媛凤的虫子生意越做越好。为了腾出手来搞销售,薛媛凤还请来两位农业学院成教院的学弟来帮忙饲养。

这时,薛媛凤又思考开了:如何扩展虫子的品种,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呢?

一天,薛媛凤从苏北地区的一些亲戚的口中得知,在苏北农村,树上寄生着一种春尺蠖(俗称吊死鬼)的黑色虫子,这种虫子营养丰富,鸟儿们最爱吃,尤其是一些名贵的鸟,大都喜欢吃这种虫子。

薛媛凤亲自到苏北的农村考察。果然,那里的树上这种虫子特别多。薛媛凤又到南京花鸟市场打听销路,原来这种虫子早就在市场上有售,而且属于一种高端的鸟食,在市场上叫做“皮虫”。因为价钱比较贵,而且又纯属自然品(不能养置),平时能卖到13元多钱一公斤。

薛媛凤发动苏北的亲戚朋友,收购这种包在树皮里的虫子。再转手卖到南京花鸟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每公斤能挣20多元钱。

在夫子庙花鸟市场呆久了,薛媛凤看到蝴蝶幼蛹很受人们的欢迎,可市场上却没有卖的,她马上让在农村养殖虫子的父母,尝试喂养蝴蝶幼蛹。

花鸟鱼虫市场篇3

1、南宁园湖花鸟市场,位于广西省南宁市园湖路与中华路交叉处,共有97间富有园林建筑特色的店面和100多个棚架摊位,主要经营鸟类、盆景、根雕、花卉、观赏鱼、虫与其他园艺商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2、南宁聚仙花鸟综合市场,位于广西省南宁市市辖区民主路6号,主要经营花卉、鸟类、观赏鱼等物品,品种优良,价格经济实惠;

3、南宁唐山花鸟综合市场,位于广西省南宁市城北区唐山路左侧,内设400多家店铺,建筑典雅古朴,经营种类齐全、商品档次较高,主要经营花卉、鸟类、观赏鱼、盆景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花鸟鱼虫市场篇4

我在策划2010年第七届深圳水墨双年展特展“在线人间”时,想到叶永青的“工笔写意鸟”之造形系列,在于提出一个诘问:这类远看似逸笔草草、有些像简笔花鸟鱼虫,也有些像卡通漫笔或涂鸦之画,近看却是用点线一笔一笔工笔细绘,画在画布上的简笔物象,算不算当代文人水墨画的类型之一?

2007年,第一次走访叶永青北京画室时,叶永青的线画鸟形系列正逐渐成为他在当代华人艺坛的可辨识符码。在其画室观看他先前的作品发展,可以明显看到他从西方现代主义的图像启蒙,街头拼贴涂鸦的解放,终于找到一个仿若简单、形成过程却漫长的图式表现。2009年,叶永青策划“出云南记”一展,我在开幕时正好路过北京,没有与之会面,但在参观现场中,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一股特色。他们有深厚的艺术共同成长经验,善于叙事性的对话,而很多活跃的艺术家,几乎都有多重的艺坛身份。云南,似乎是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曾经“过水”的艺术之乡,他们未必是云南人,但如果四川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后方,云南就如同中国西南艺术家们前进都会艺坛的渡口。

属于中国西南艺术家的一员,叶永青具有领导人格,对于同侪画作能勇于推介,兼具筹划行事的能力,但他个人的创作之路,算是大器晚成。在其鸟画出笼之前,他的作品实验性高、风格不鲜明、不走铺天盖地雄霸路线,但也充满艺术家想见习艺术史,也欲突围艺术史之心。

观其前期之作,学院出身的叶永青不是古典写实型的表现者,1990年代开始,已显现他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有更大兴趣。表现主义的自由、立体派的解构与拼贴、未来派的时间与速度感、达达式的现代物拼组与涂鸦、后现代的观念和解构,皆是叶永青的西方养分。这些养分,在他后来的线形鸟系列中,还是以对话的方式存在。从两个滋养的角度上看,叶永青的线形鸟,其养成的种子,是属于中国文人世界的变种,但灌溉这个形成风格的,却是西方现代主义之水。我不知道这个形式或风格如何被叶永青发现,但这个创作形态,的确有其“妙处”。

当代艺术领域开放了许多“观念性的工具”,叶永青善用了一些具对话性的观念和方法。在21世纪初,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中国当代艺坛,叶永青另类地以写意、涂鸦而缔造出个人风格,其观念和方法可视为一种类型。

在画面上,叶永青的线形鸟关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原先,中国文人画胜出之处,便是时间观和空间观的哲学意识,而中国绘画,又视写意的表现手法在于“比兴”。

以“比兴”作为一种“隐喻或概念”。“比兴”既是诗学、形而上的隐喻,也属于一种符号学。当中国以任意的书画线条所形塑的物象,除了是某种符号表征之外,它还涉及了超越物象本身的一些内在共相。我们称这些内在共相为文人集体精神表征,或是文人意识形态。其间,中国写意花鸟鱼虫画便是可以作为探讨的一例。

此外,文人画的空间意识,“象外之意”又比“现象之实”还具有更高的理论层次。明清以降的写意花鸟鱼虫画,贯彻了以笔墨写意,言简意赅,却要能包罗宇宙万象的表现途径。它使笔墨这两个元素概念化,并以哲学和文学作为洗礼或后盾,使简意图像被赋予事物内部的种种生机、气韵或生命节奏,甚至,“虚位空间”的解读比“实位空间”的描述还重要。在画面上,虚实空间的部署,不仅被视为书法性的构成美感,同时还是极深奥的精神气场问题。这种思维下的美学依据,在于《庄子》一书中曾指出,凡是物种,不论虚实,都是观念所寓的一种符号。而在花鸟画上,则更是具现了这种属于写意象征的艺术。一笔竹、一叶兰,或以逸笔形式实现主客、物我之间的融通关系,均使笔和墨在短短的挥毫之间,兼具了通灵般的中介角色。长期以来,文人花鸟鱼虫书画重在写意,在短时间内完成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轻形式,重表现,画面虚大于实,但画外之话却犹如一场生命告白。

写意的花鸟鱼虫,在历经明代沈周、徐渭、陈淳之后,继以清初的朱耷、石涛,郑燮、金农等扬州八怪画家,再至清末的虚谷、赵之谦、吴昌硕等海派画家,推至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徐悲鸿等人的踵继,写意花鸟或小对象绘画变成中国文人山水画思想体系之外,可以表露艺术家内在思绪的一个画种。例如,山人讽世,画的鱼鸟皆白眼向人,郑板桥评称是:“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这种类似讽刺漫画的比兴表现,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其多见。由于植物有表征无表情,鸟虫鱼虾的题材,则被简笔写意画家广加运用。近人齐白石受陈师曾影响,在写意花鸟画上又承徐渭、朱耷、扬州八怪、吴昌硕之余荫,最后以造形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笔酣墨饱的传统功力成家。齐白石尤工虾、蟹、蝉、鱼这类小物,也善于以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草虫作结合。他曾画鹦鹉讽刺小人,以诗题曰:“汝好说是非,有话不在汝前头说。”他亦曾以螃蟹为表征,题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这些文字和图像的并置表现,使原来的鸟虫鱼虾题材有了更多的社会意涵。

然而,从写意鸟虫画的沿革,也可以看到花鸟鱼虫书画因简易的表现形式,而流于大量生产,以至于明清的艺术市场,几乎都是写意的花鸟鱼虫书画之天下。另一方面,有识文人却也透过写意鸟虫画,以入世的态度和生动的笔意,开启了中国文人讽世漫画的脉络。写意文人画,在20世纪初,因丰子恺等人以毛笔白描时世百态,竟进入大众文化生产领域。许多以毛笔作画、讽寓时事的知识分子型漫画家,也可以称为一种现意文人画家,他们的作品,甚至介入了中国近代漫画领域,拉近了文人艺术和大众艺术的距离。

此外,中国写意作品与西方现代艺术史也有对话性。20世纪现代主义的形式化、除魅化下,使西方绘画从具象走向表现、表征与抽象之途。而在后现代主义兴起后,在重新返魅与再现经典下,当代艺术家们亦有重返历史的文化行动。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家便面对了“当代性”与“中国性”的双重考虑。尽管再现文人画余韵,未必是实践古之文人生活模式,但是古之文人书画世界,却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在中国当代艺坛,近十多年重返绘画性的艺术表现行动中,中坚型的艺术家,都会从中西艺术理念里撷取合适个人的表现成分。从挪用、并置到发明,后现代创作理论开放了许多表现空间,也使传统文人画在承传和创新上,面对歧见和挑战。叶永青的写意线画便是一个可以讨论的例子。

叶永青的线形鸟,仿若逸笔草草,以快笔写意成形,实际上却是慢工描绘,如西方点描派的手法,以笔画和墨色层次之描绘而逐步完成。它们具有线条旋转的速度,但此速度却不是来自快意笔墨。近观时,可以发现它们更像机械鸟。叶永青刻意用复古的色泽填充了留白之处,使这些现代鸟有了古意,或谓“中国性”(Chineseness) ,但它们生产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处理,却又属于西方油画的表现法。事实上,这些鸟与1980年代纽约新表现主义女艺术家苏珊·罗森伯格(Susan Rothenberg, 1945-) 的马,是具有对话性的。

苏珊·罗森伯格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都以“马”为主题。她形成一套游戏式的绘画规则,其绘画是没有透视也没有光源,只有剪影式的图像。这些图像扁平化,画面颜色很少,只有几种色相,通常以白色黑色为主,再加上一些强烈的颜色。这种创作法和西方绘画性不同,但尽管形象简易,苏珊·罗森伯格的马,却具有一些紧张、焦虑、冲动、冷静等情绪,是故被视为写意的表现主义,或称之为“新意象”。在发展上,苏珊是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出发,画面偏重表现,图像也日渐具体化。她画的马,本身已具有人的一些精神本质,以至于是马又非马。后期,她的画面多了社会性,以动物形象的张力,展现人类社会的危机。

同样回归到具象表现领域,叶永青的鸟比苏珊·罗森伯格的马更简易,更去除了个人化的情感成分。它们显然就是一种类群的符码。如果要有一个典故,那正如叶永青在其油画展览中的《雀神怪鸟》之命名,他藉此云南方言,让他的鸟群表征一些人行事出格,有非寻常之作风。那么,这一群快意鸟,是否也表征了他那群云南艺术过客?个个讲求神行速变,但却又是要经过慢笔描绘,才得各个成形。

相较于苏珊·罗森伯格的马之“负重”,叶永青的鸟则过于“轻快”。这些鸟更像涂鸦,多了拙趣。而他的画法,又现代又不现代。他是先在纸上随意画出图形,然后扫描到计算机里,再打到画布上。之后,便像面壁参禅,或是老太太绣花,或是老农插秧,一笔一画地从局部开始,逐渐填好。这样的慢工写意,迫使中国艺坛重新要面对当意画的“价值”在哪里?

真正说,叶永青近十年的写意鸟画,重点应不在于“鸟”,而是“写意”这个行为。除了鸟形,他也用同样的方式,仿拟了观念画家封塔那(Lucio Fontana, 1899-1968)的作品。封塔那用刀在画布上割出劲道十足的线痕,解构了画与画布的空间关系。一笔画、二笔画、三笔画,无论画如刀工或刀如笔力,都可在瞬间完成。但叶永青一方面选择了与涂鸦近似的写意挥笔,另一方面却用写实般的笔划功夫,去再现简笔的感觉。其过程不是一笔而蹴,而是以机械劳动般的行为和工作时间来完成。他常以鸟为主题,使这项写意行为多了文人画的比兴想象,同时也有调侃传统或既有概念的意思。总之,他使绘画这件事,看起来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辛苦,很需要耐性。

花鸟鱼虫市场篇5

鸟类的老祖宗

1861年秋天,在德国南部一个叫索尔霍芬的地方,内科医生卡尔・哈白林发现一处石灰石岩壁上有一块奇特的石头,表面刻着一幅画,画的像是一种小动物,大小和乌鸦差不多。它的头很像蜥蜴,两颚长着锯齿样的牙齿,细长的尾巴是由许多尾椎骨串连成的,活像爬行动物鳄的骨骼。可它又带着飞翼和羽毛的印痕。这到底是什么怪物呢?

哈白林医生和在场的人看了又看,谁也捉摸不定。最后干脆把这块石头从青色的石灰岩中凿了出来,送到动物学家那里弄个明白。

石块送到学者们的书桌上,望着这只奇特的石头动物,他们一时也毫无头绪。

在研究过程中,一位学者从《物种起源》一书中得到启示:他认为这种动物既保留了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备鸟类的特点,很有可能是鸟类的祖先。

其他动物学家也都赞同他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这是一块古鸟的化石,人们将这种古鸟取名为“始祖鸟”,意思是“羽翼之始”。并通过对它形态特征的分析,认定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据科学家们考证,始祖鸟生活的年代,离现在大约有1.5亿年。这种古鸟具有爬行类动物向鸟类动物过渡的形态。它身上有爬行动物的许多特点:有牙齿,尾巴是由18-21块分离的尾椎骨构成的,前肢有3枚分离的掌骨,指端有爪。但它又有羽毛和翼,后足有四个脚趾,三前一后,这是鸟类的特征,所以又像鸟。动物学家们把始祖鸟追认为鸟类的老祖宗。

始祖鸟真的是鸟类最早的祖先吗?有人对这个定论提出了疑问,这些动物学家推测,在始祖鸟之前,还应该有更早的鸟类,始祖鸟不可能是最原始的鸟。他们还指出,由始祖鸟进化到种类众多的现代鸟类,这中间相距的时间太短了。这个论点的佐证就是美国古生物学家查特吉在波斯特城附近发现的两只古鸟的化石。这个发现使学者们欣喜若狂,因为它证实了他们的推测是正确的。生物学家们给它们取名叫“原鸟”,就是“祖先鸟”的意思。

祖先鸟的个子跟乌鸦差不多,与始祖鸟相比,更像现在的鸟类。它有细长的前肢、龙骨状的胸骨、头骨跟现代鸟类一模一样,而且颌的背部已经没有牙齿。只是它还遗留着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如 颌的前边还有4颗牙齿,有一条长尾巴和带爪的指。

但也有人提出了疑问,既然新发现的祖先鸟比始祖鸟出现得早,它为什么更像现代鸟?查特吉认为,始祖鸟可能是现代鸟类的直接祖先,所以进化得比较快。他们是鸟类进化过程中的正源。

鸟类的祖先就是祖先鸟吗?现在还不能这样下结论。古生物学家奥斯特朋就指出,祖先鸟化石是“个离奇的和不大可能的发现”,因为鸟类的骨骼很脆弱,是很难如此完好的。这位教授怀疑它根本就不是鸟类的化石头。

看起来,鸟类起源的研究还得继续进行下去了。

我是一只小小鸟

春天来临的时候,也是勤劳的小蜜蜂最忙碌的时候,每年的这个时候,蜂鸟也会风尘仆仆地赶到这里。花园已经为它准备好了盛开的鲜花和美味的花蜜,热情地款待这位北方的来客。北方的春天要比南方的春天来得晚,所以当花园里的花朵陆续绽放时,蜂鸟也正飞行在它北归的途中。蜂鸟可以在空中静止,可以向后飞,还可融不停地长途奔袭,这使它们的体力消耗很大,因此它们必须不停地进食以补充能量。蜂鸟每天要访问1000朵花,吃掉相当于自身一半重量的花蜜。它们将细长的失嘴探入花中,但并不是像吸管那样吸食花蜜,而是吐出一条长长的舌头,用舌头上面长长的蛇须,黏住花蜜,然后送入口中。

如果蜂鸟有了自己的宝宝,它们的工作量就会成倍增长。刚出生的小蜂鸟身体细小,只有大黄蜂那么大,软弱无力,当蜂鸟外出觅食时,孤立无援的蜂鸟宝宝只能靠自己来躲避危险。蜂鸟一次只孵化两只幼鸟,所以它们会竭尽全力抚育它们成长,保护它们的生命。蜂鸟妈妈必须辛勤工作来抚养自己的儿女,它不停地在花园里搜索,绝不放过任何可以到手的猎物。它把所有战利品带回鸟巢,用长长的喙将食物送到幼鸟的喉咙里。

蜂鸟是一种特别美丽的动物,尤其是雄鸟,它们正是靠着迷人的外表使雌鸟倾倒的。它们五彩缤纷的色彩,并不是来自羽毛的色素,而是因为它们羽毛特有的结构,可以像棱镜一样折射太阳的光线。当雄鸟遇到雌鸟时,会调整身体,让光线从各个角度折射出去,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它们这样煞费苦一心地炫耀,无非是为了吸引雌鸟的注意,盼望雌鸟能在它们的地盘上定居,共同筑造自己的小窝。

蜂鸟体型小、饭量大,因此农药对它们的影响最大。如果蜂鸟吞食了被农药污染的昆虫,这些农药便会聚集在它的体内,特别是脂肪组织里聚集得最多,这是有致命危险的。

“与狼共舞”的牙签鸟

鳄鱼是爬行动物,牙签鸟是鸟类动物,一个在水里游、地上爬,一个在天上飞,但它们之间却产生了亲密关系。这要从2400多年前的个故事讲起。

公元前5世纪,有一位名叫希罗多德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来到埃及。那时候,鳄鱼是古埃及人最尊崇的动物,被称为塞贝克神。虽然鳄鱼很凶恶,古埃及人却把它当作种“吉祥”的动物。希罗多德一到埃及的奥博斯城,祭司们就请他参观鳄鱼神庙。那里绿树成荫,许多大鳄鱼在大理石砌成的水池里打着瞌睡。给这些“神圣”动物喂食时,佣人们会用珍贵的餐具给鳄鱼送上香喷喷的油炸沙鸡、火腿、馅饼和各种蛋糕。

一种灰色的小鸟引起了希罗多德的注意。他发现,鳄鱼们饱餐一顿之后,就张开大嘴,静静地趴在水池边上。这时候,这种灰色的小鸟便立即飞到鳄鱼的大嘴里,在鳄鱼的牙齿之间跳来跳去,啄吃牙缝儿里的东西。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里回忆说:“所有的鸟兽都避开凶残的鳄鱼,但这种小鸟却能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从不伤害这些小鸟,因为鳄鱼需要这些小鸟的帮助。鳄鱼离水上岸后,张开大嘴,让这些小鸟飞到它的嘴里去吃水蛭(蚂蟥)等小生物,这使得鳄鱼感到很舒服。”

后来人们把这段故事发挥成:这些小灰鸟是鳄鱼的牙科医生,没有它们的帮助,鳄鱼的牙齿就会坏掉。有时候,鳄鱼睡着了,小灰鸟就会飞到它的嘴边,用翅膀拍打几下后,鳄鱼会自动张开大嘴,让小灰鸟飞进嘴里。人们般都把这种小鸟叫做“牙签鸟”。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个说法坚信不疑,并且把牙签鸟和鳄鱼的友谊当成是动物之间互患共生的范例。

然而近年来,一些严肃的动物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现在到非洲大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如果他们见到了小鸟钻到鳄鱼嘴巴里的有趣场面,无论如何也会摄

下这珍贵的镜头。然而,这样的照片却一张也没有。另外,到非洲进行考察的众多科学家,也都没有见过这种奇异的现象。在希罗多德去世以后的2400多年当中,只有两位动物学家自称看到过牙签鸟飞到鳄鱼嘴里吃东西的场面,但他们讲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的时间间和地点,没有真凭实据,不能让人信服。

为了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美国加州大学的鸟类专家豪威尔先生专程来到非洲埃塞俄比亚的甘贝拉地区,进行了两个半月的考察。因为多数动物学家认为,希罗多德提到的小灰鸟,应该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的“埃及”,而且贝拉地区正是研究埃及最理想的地方。同时,这里还有很多非洲鳄鱼。

这种被叫做“牙签鸟”的埃及,大小跟鸽子差不多,长着黑、白、灰、浅黄4种颜色的羽毛,远远望去,特别醒目。这些小鸟特别勇敢,只要有同类或猛禽入侵它们的“领地”,埃及就会展开双翅进行攻击,就算是老鹰,也会在埃及的顽强攻击下败下阵来。

在长达两个半月的考察中,豪威尔教授不辞劳苦,早出晚归,发现了埃及的不少有趣的生活习性,这都是前人从未了解到的。但他从来没有看到埃及在鳄鱼嘴里捉虫的现象。因此这位鸟类专家认为,即使希罗多德记述的鳄鱼与牙签鸟是好朋友的故事是有根据的,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不应该把它看做是动物之间互惠共生的范例。

随着进一步的考察研究,这个传说千年的动物之谜肯定会被彻底揭开的。

鸟类歌唱家

在鸟类王国中,出类拔萃的音乐家很多。云雀的歌声优美嘹亮,被称为“告天鸟”;丹顶鹤曾被《诗经》赞美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号称“金衣公主”的黄鹂,更是以善于歌唱而著称。

这些小鸟是如何发出悦耳歌声的呢?鸟类是没有声带的,它们是靠肺里吹出的气流振动鸣管中的声膜发声的。有些鸟能鸣叫,可是声音单调,这是因为它们只有两三对鸣肌。善于唱歌的鸟类不仅有完善的鸣管,而且鸣肌发达,一般都有四五对,能较好地调节声膜的振动,从而发出各种优美悦耳的鸣声。

人们都以为母鸡很笨,其实它们的语汇很丰富。母鸡惊叫时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表示老鹰空袭,有的警告猛兽来犯。小鸡会根据不同声音做出反应。

在孵蛋时,母鸡常发出“咕咕咕,咯咯略”的声音,它其实是在和未出生的小鸡说话。科学家把高灵敏度的话筒放在鸡窝里,这种话筒可以接收十分轻微的声响。小鸡破壳前两三天,话筒开始接收到一些奇妙的声音。开始声音很轻,以后逐渐变响,最后在快要破壳的时候,这种声音就变成我们熟悉的“叽叽叽”的小鸡叫声了。如果你把耳朵贴在蛋壳上,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这种声音。

科学家认为,母鸡在孵蛋时发出的叫声,对小鸡的发育起着刺激和调节作用,可以让宝宝们同时出世。同时,母鸡对小鸡的亲切呼唤,可以使蛋壳中的小鸡感到十分安全。而小鸡的叫声,又可以使母鸡及时了解它的“要求”,母鸡能根据弦子的“要求”及时翻动鸡蛋,或暂时离窝散热,或伏在蛋上加温。这样巧妙地调节温度,能使一窝鸡蛋中胚胎发育的进度基本上一致,并保证小鸡发育起好。

神秘的火鸟

火鸟,学名“秃鹩”,鹩科,是鸟类王国中的珍稀品种。火鸟的外貌和色泽很美。鲜红的长喙稍稍向下弯曲,头顶虽秃却长着鲜红色的肉冠,眼圈和头面侧有白色皱褶,与红色的头顶和长喙形成鲜明的对照。别的鹩科鸟通常营巢于乔木枝头、灌木丛、芦苇中、偏僻小岛或平地上,而火鸟的巢几乎都筑在悬崖峭壁上;其他鹩鸟双足纤长,常常成群在沼泽和水边涉行,在浅水里或软泥中啄食蠕虫、虾蟹、贝类、小鱼和两栖动物,而火鸟则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甲虫、蝗虫及其他多种昆虫为食。

美国鸟类学家戴维・E・曼里博士曾经花费整整三年时间,在非洲东南部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考察火鸟。

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的广阔草原,面积足有37.8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从270-3300米,是一个独特的动物栖息“岛”。四周较低,生长着林木和半沙漠植物群落。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许多独特的动物和植物,火鸟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为什么要叫它们“火鸟”呢?

在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同时生长着酸草和甜草。酸草主要生长在地势较高处,那里年降雨量多,土壤酸性重,所以生长的草也带酸味;而地势较低处气候干燥,生长出来的草就带甜味。

南半球的季节与我国不同,6―8月是冬天,草原上的草已经干枯。为了防止自然火灾蔓延,当地人每年都在此时划出一片草原放火焚烧枯草,开辟一道防火走廊,当地人都知道甜草的营养价值高于酸草,他们在开辟防止天然火灾的隔离带时,舍不得把甜草烧掉,因而每年放火烧的都是长酸草的地块。火鸟知道酸草经过火烧后,躲藏在草丛中的昆虫会被烧死烤焦,觅食昆虫会更容易,于是在火烧过的地方,人们经常能够看到火鸟的身影。“火鸟”的名字便形成了。

猛禽食猴鹰

在菲律宾南部密林中,生活着一种食猴鹰。它在鹰类中,也算得上是大块头了,身长0.94米,两翅展开时长达3米。

食猴鹰的羽色大部分呈浅黄色,上半身为深褐色,下半身则是浅黄和白色相问,全身羽毛丰满。当它遇到敌害或猎物的时候,会立即竖起羽毛,发动进攻。

花鸟鱼虫市场篇6

单位刚刚分到一套两室两厅的大居室,他就开始琢磨着在什么地方放鱼缸了。这不,刚刚搬到新居才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买来了鱼缸。休息日,约上他的同事、朋友三个人在花鸟鱼虫市场转悠了大半天间,中午的时候,将一个大大的、长两米的黑色底座鱼缸搬回了家。

??接着就开始给鱼缸装饰,看他那细心的样子,真让俺感动。首先给黑色的鱼缸贴上了黑色的边条,他说没有边条不好看有的光突突的感觉这样一贴就有一种立体的感觉,别说真是这样的,贴好边条后就顺眼了许多。接下来,人家又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选择图案,用小小的手术刀雕刻两个底角所需的配套图案。老公选择的是一幅酷似垂柳的图案,上面还落着两是早归的呢喃的燕子,好一幅闹春图。可是再细看,又好象是一幅非常抽象的高科技图画,象两个半圆,在不断变化着半径,中间还有交叉的冲向蓝天的火箭。另一个角是一幅典型的海底水动物图,有若人喜爱的海豚,有预示着吉祥的鲤鱼跳龙门。

??

??将一切做完,将鱼缸进行彻底消毒后放了满满的一缸水,去市场买了加热棒、交换器,三天之后,他兜了两条长长的尖嘴鳄和好看两条银龙鱼放在了鱼缸里。

??

花鸟鱼虫市场篇7

大约一年前,爸爸和我来到花鸟鱼市场买小动物。我千挑百选终于抗种了一个带过滤器的小鱼缸,里面还有两只小龙虾。我高兴的把它抱回了家。

我的两个小龙虾样子特别可爱。你们看,它们身披铠甲,蓝的透明的头上镶着两颗米粒大的小眼睛。它们身上还长着两只巨大有力的前螯。怎么样,我的小龙虾漂亮吧!

我的两只小龙虾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我每天都要喂给它们好多红虫,直到它们酒足饭饱以后,它们才心满意足。有一天,我怕喂多了红虫撑死它们,所以我只为了一点红虫,红虫刚一落到缸里,只见小龙虾刷一下一道幻影,把红虫夺走了,大龙虾见了生了气,就挥起双螯,在鱼缸里大回小回,追得小龙虾筋疲力尽,小龙虾难过地把红虫吐了出来,大龙虾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花鸟鱼虫市场篇8

动物“集团军”

科学家认为,群集生活的倾向是生命细胞本身的一个明显的属性。在组织培养液中,同种动物的细胞可以相互聚合,并且会排斥异种的其他细胞。

营固着生活的动物如牡蛎、藤壶等,其幼体会与同种的个体一起在一个岩石或木桩上定居下来,形成比较大的群集。不能保持定点生活的动物也可以形成群集。例如,海边成群的寄居蟹像列队出征的勇士,在淤泥里横行霸道;它们的近亲――招潮蟹也始终保持着庞大的群体;最大的一群甲壳动物是北大西洋的磷虾,它的重量可能有1000万吨,相当于750艘长300米的大型客轮的重量。

在热浪翻滚的沙漠中,数百万只蝗虫能够在飞行中形成一个保持完整队形的巨大群体。在埃塞俄比亚,人们曾经见到过一团巨大的“乌云”――那群蝗虫估计数量达400亿只,总重量为8万吨,密布在14平方千米的高空。

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干燥地区的红嘴奎利亚雀聚在一起时数量可达1000万到3000万只。而当像椋鸟或者滨鹬这些喜好群集的鸟类聚集到一起时,它们更是表现出了自然界中一种最激动人心的场面。

皱皮蝠是一种小型蝙蝠,但它的群集却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群体之一。它们在岩洞里栖息,有些岩洞中可以庇护2000万只皱皮蝙。当它们傍晚外出时,远处看去就像是火山上的浓烟。在北美洲,人们还曾经见到过4亿只草原犬鼠出现在6万平方千米的地面上。

大型陆生哺乳动物也会形成巨大而无法计数的群体,特别是在它们迁徙的过程中。例如,无论是非洲的角马还是北美洲的驯鹿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一年一次的长途跋涉。千军万马呼啸奔腾的气势是东非塞伦盖蒂草原上最为壮观的一幕,一群角马大约有25万只,它们沿着多雨地带向前飞奔,每个成员都随着群体统一行动。

群集的优势

群集对动物的生存能够带来许多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可以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侵袭。首先,群集意味着有更多的眼睛能发现敌情。当捕食者出现在附近时,负责放哨警戒的个体越多就越安全。那些易成为其他动物捕食对象的物种,通常都趋向于某种程度的群集生活。只要其中有一个个体,或者几个个体发觉了敌害,它或它们会立即发出信号,通报其他同类。

其次,群集可以迷惑捕食者。对于鸟、鱼或者昆虫这些动物来说,把自己隐藏在成百上千的同伴中间就易于逃脱捕食者的魔掌。例如,鸟类在群集飞行时,能够迷惑敌害,使它们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当猛兽攻击群体猎物时,也有可能产生犹豫或是在一群猎物同时奔跑时受到迷惑。捕食者的犹豫不定哪怕只是瞬间都对猎物的逃生十分有利。或许,斑马在跑动时,它们身上的条纹会使那些食肉动物如狮子等,很难从斑马群中分辨出每一只斑马的首尾,从而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这种所谓的迷惑效应最早是科学家在研究小鸟群对猛禽的反应时发现的。它的功能是迷惑或分散猛禽对鸟群中任一特定个体的注意力,使猛禽很难选中一个攻击对象。显然猛禽对这样一个鸟群的攻击成功率要低于对一只独栖鸟的攻击成功率。猛禽的注意力越是分散,捕食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对灰背隼袭击鹬类共计近700次的观察结果表明,被袭击的几乎都是单只飞行的鸟,很少是群飞的鸟,而超过500只的群集没有被袭击过一次。对鸡鹰的观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它们往往由于太平鸟形成了群集而受挫,只好放弃追逐,飞离而去。

迷惑效应也是鱼群经常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在大海中,石鲈鱼群集活动的场面是很壮观的。显然,众多的鱼儿聚居在一起是很安全的。它们紧紧地挤作一团,看上去就像一条大鱼。当它们要改变活动方向时,位于群体两侧的鱼儿马上就变成领头的。整个鱼群秩序井然地向另一个方向游去。

科学家研究了乌贼、枪乌铡、狗鱼和金鲈等头足类软体动物和肉食性鱼类的捕食。对这几种捕食者来说,每次与猎物相遇时的攻击成功率都会随着猎物群体大小的增加而下降。对前3种靠伏击猎食的捕食者来说,猎物群体大小的增加会使它们产生犹豫和举棋不定的行为表现。而对金鲈来说,猎物群体大小的增加常会促使它改变追逐对象。

动物的群集还有利于发现食物。例如,群集的鸟类能够更有效地发现昆虫、鱼、成熟果子、杂草种子和动物尸体等食物。

有些动物只有在繁殖时才聚居在一起,覆盖着几万只正在筑巢的憨鲣鸟的花岗岩顶峰,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平稳运动的海鸟城市,而这里实际上是一个由陌生者组成的群落。与大多数群集生活的鸟类一样,憨鲣鸟没有表现出任何瓦相合作的社会性的行为。这种繁殖方式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反捕食的策略,使繁殖场所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到处都充满着卵和幼鸟,这样一来憨鲣鸟的敌人,如大黑背鸥,就不可能把这些卵和幼鸟都吃光,总有一些雏鸟会长大飞走。此外,对任何一种食肉动物来说,面对如此众多的鸟嘴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群集现象新发现

对于一些喜欢进行长距离迁徙的动物群体来说,以群集的方式生活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只游隼的出现会使椋鸟和滨鹬立即形成密集的群体,使游隼感到对这个群体进行猛扑式的攻击会很困难,甚至相当于自杀。事实上,庞大的小鸟群集的确具有惊离敌害的作用。例如,一些捕食小鸟的猫头鹰,在成群小鸟的共鸣之中,它们不仅不敢下手,相反会被群鸟吓跑!

有趣的是,科学家还发现鸟类的群集行为是为了保护“年长者”,即群集这一行为对年长的鸟类是安全的,而对年幼的鸟类却是危险的,因而提出“保护老鸟”理论。

科学家根据野外观察,认为鸟类在陆上的群栖位置可以归纳为垂直和水平两种主要形式。从科学家对澳大利亚的彩虹鹦鹉以及英国的秃鼻乌鸦的观察表明,它们都以垂直方向群栖,年长的鸟停息在高处,不易被陆生敌害袭击,而年幼的鸟停栖在低处,容易遭到敌害的捕食。而生活在美国的棕头椋鸟以及加拿大的红翅鸫都是以水平方向群栖的,年老的鸟在内层,年幼的鸟在外层,所以首先被敌害袭击的是后者,前者显然比较安全。对丹麦的燕子群集的研究中也发现,老燕子比小燕子处于优势地位,可以减少或避免敌害的袭击。

不过,科学家还是没有搞懂:这到底是由于鸟类也有人

类那样的敬老行为,还是老谋深算的年老鸟自己抢先占据了“安全地”呢?

此外,鸟类在群集飞行时能够节约能量。在长途飞行时,它们自动地排列成“V”形队列,这样既避免了同伴之间的相互碰撞,又能保证每只鸟都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它们在形成单列纵队飞行时,能够划开空气,形成一条飞行“跑道”。在这条跑道上产生一部分真空或滑流,使后面的大多数鸟类减少空气阻力,容易前进。如果鸟类群飞以摇晃的“V”字形式飞行,它们的翼梢在气流离开其邻近飞鸟的翅翼时,产生上升的旋流,从而大大节约能量的消耗。科学家曾计算过,以摇晃的“V”字形式群飞的鸟类比单只鸟拍翅飞行可节约能量70%。他们把这两种形式的节能飞行,称为鸟类的“廉价飞行”。

群体的协调

群集生活的动物能够成功的基础,就是每个个体都必须互相配合以保证整个群集团结在一起,否则群集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而这种整齐划一的行动是靠通讯信号来实现的,包括视觉信号、嗅觉信号、听觉信号以及化学信号等。

蝗虫的群集是靠视觉、嗅觉和听觉,以及这些感觉的配合而维持在一起的。其中听觉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飞行中的蝗虫对它们飞行声音的录音广播并没有反应,它们的飞行方向也不受强噪声的干扰。

大多数鱼类依靠视觉和化学感觉。鱼具有进化完善的眼睛,并能区分其他鱼的外形,因而构成了能用来辨认同类的信号。鱼还能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具有维持鱼群的作用。不仅同一种的鱼有相同的气味,而且,有时从同一区域来的鱼也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有些鱼类对受伤的同种个体所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具有逃避反应,例如:纱鱼、镖鲈和鳜虎鱼的皮肤破裂后就会从皮肤细胞中释放出一种报警物质。嗅到这种化学物质的同类就会迅速逃离。在多数情况下,只有群集生活的鱼类才有这种防御方式。

群集栖息于北美洲西部池塘和湖泊中的美洲蟾蜍的蝌蚪在受伤之后也会分泌报警的化学物质。在有报警物质作用的情况下,蝌蚪的存活率比没有报警物质存在的情况下高,从而有效地躲避它们自然界中的两种天敌――大水蝽和蜻蜓稚虫的攻击。

哺乳动物主要靠视觉、嗅觉或同时用这两类感觉来辨认同类。实际上,大部分哺乳动物往往更多的偏重于以气味,而不是以身体外形来辨认它们的同伴。

鸟类的群集主要靠视觉和听觉的信号来进行必要的辨认。在北美野鸽的脖子两侧各有一片白色斑纹。这两块白斑并不是为了吸引异性,而是为了报警。一旦发现前方有危险,野鸽就会挺直脖子,让两块白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其他同类看到这个信号马上就会同时起飞,向别处转移。在迁徙季节,大雁或野鸭在夜晚成群飞过天空中时,常常会发出大声的雁鸣或嘎嘎声,毫无疑问,这些声音有助于保持鸟群的队形。

花鸟鱼虫市场篇9

武急丁宜山,雨后拍鸟收获丰

武急丁宜山海拔1000余米,山间凉爽怡人。我们扛着设备沿着登山路向山顶行进,边走边拍。不多时就拍到了红嘴地鹃、绿嘴地鹃、还有灰背树燕。一个小时后,我们在山峦转弯处停下拍鸟。山上雨林植被茂密,阴天光线很差,我们把相机感光度提到了3000度以上。小李竖耳静听周围鸟的动静随即播放鸟音,用这个办法我们陆续拍到了纹背捕蛛鸟、小绿阔嘴鸟、黑黄阔嘴鸟和几种不常见的啄木鸟。马来西亚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转瞬间便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大雨足足下了两个多小时,直到中午云雨才消散。

雨后,我们启程去往海拔1600米“云顶”。快接近山顶时,小李停下车,在路边的一根枯木上撒了点小虫,并播放鸟音。谁也没料到鸟儿竟这么听他的话。不一会儿,大仙鹟、棕蓝姬鹟、短尾焦鹛、山柳莺陆续飞来了。刚刚下过雨,空气很透,这回我们可拍到“大片”了。

下午4点多,小李带我们去拍育雏的马来鹰鵰。鵰巢距拍摄点有几百米。鵰很聪明,把巢做在山坳处茂密植被中一棵凸出的枯树上,既开阔又让人类和其他动物伤害不到它们。听小李说,前些日子,老鵰每隔一小时喂小鵰一次。也许是小雕长大了,不再需要父母频繁喂食,比我们早来的鸟友等了近4个小时,也没拍到老雕。小鵰时而站立,时而展翅跳跃,嗷嗷地呼唤妈妈来喂食。直到太阳落山,我们也没有拍到老鵰喂食,只得留下遗憾了。旅程第一天,收获尚可,进账大约30种鸟,90%是过去没拍到过的。

高山生态保护区,观、拍、喂食齐分享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KRAU FOREST生态保护区。天蒙亮,光线很暗,我们在一建筑物旁停下。小李在一棵树上发现了横斑翠鸟,横斑翠鸟非常精明,它们把巢建在大树上的蚂蚁洞中,然后散发一种体臭熏跑所有的蚂蚁,抢占其穴。

在另一个鸟点的大树上,我们发现了一只站立着的黑腿小隼。黑腿小隼是世界上体貌最小的隼,它们看似乖巧可爱,实际上却十分凶残,昆虫和小鸟都是它们的食物。我们换着角度狂拍一阵后,上车继续前进。途中,一只冠斑犀鸟不期而至,我们就在车上拍到了犀鸟的暴框版。不到两个小时功夫,就拍到了金夹拟啄木、栗啄木、黄腰啄木、小金背、三趾啄木和棕腹、棕胸地鹃以及各种鹛、鹎等近20多种鸟。

午餐后,我们抵达海拔1300米的福隆港(FRASER SHILL)。看地名以为是个港口,到了目的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处大型高山生态保护区。小李带我们去酒店西侧拍褐林鸮。仅几分钟功夫,小李就发现了站在电线杆上的两只褐林鸮。小李用准备好的手电照鸮,我们随之对焦。也许是手电光照不够,怎么也对不上焦,最后我把感光度调到自动才勉强对上焦并狂按快门。想再拍,警惕的鸮已飞得无影无踪。夜间拍摄,我没有经验,恨自己事先没有做好功课。回酒店回放相机,画面上的两只鸮竟然格外清晰,就是背景有些噪点。在此,我想提醒鸟友,去雨林拍鸟一定要带上高感度的相机。

在山顶的别墅里饱睡一晚后,我们在第2天晚上7时许来到保护区中的另一个别墅附近拍鸟。别墅门前有盏灯,每到晚上就招来好多飞蛾。这些飞蛾是鸟儿的美食。久而久之,别墅的庭院花园就成了鸟儿的乐园,这里也自然而然地倍受观、拍鸟者的青睐。鸟导带观、拍鸟的人来都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来时一定要带些鸟食、小虫或面包渣。鸟儿像人一样有情感,你对它好它也会给你回报。今天小李带来了小虫,刚刚撒上,第一波鸟就来了。先是漂亮的长尾奇鹛,不一会儿就来了一群,接着又飞来多只马来噪鹛,它们仗势欺人赶走了长尾奇鹛。为了美食,马来噪鹛和刚飞来的栗头噪鹛又打斗起来,谁也不让谁。银耳相思鸟自知不是它们的对手,选择了一处与它们不相关的地方自由嬉戏。庭院另一处有几株正在开花的灌木丛,这是太阳鸟的舞台,橙腹叶鹎、长尾奇鹛不时闯入,惊得太阳鸟到处逃窜。

下午,我们沿福隆港山路拍到了白眉树燕。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小燕子——体态轻盈,妆束精巧,在树枝上跳动不停。赤红山椒、橙腹啄花鸟、黄腹柳莺、白腹鳯鹛、褐背鹃鵙等十几种珍稀鸟类也陆续被我们拍到了。

隔天早晨,我们又到那户别墅庭院拍鸟。这次重点拍的是银耳相思鸟和其他上次未造访的鸟儿。相思鸟幼鸟刚刚出窝,在树枝上站都站不稳,见妈妈飞来,就张大嘴拼命要吃的。这一幕也被我抓拍到了。接着转场到一个新的鸟点,在那里拍到了棕鹛姬鹟、小斑姬鹟、腓胸黄鹂、山雀鹛、小盘尾、天蓝鳾、火簇啄木等国内罕见或没有的鸟。

这一天拍的鸟种,数量虽不如前几天可观,但鸟的珍稀度却让我们很知足。有些爱鸟人不提倡诱拍,但我认为这是保护鸟类的方式之一,既给鸟儿喂了食,又能享受观、拍鸟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棕榈林中的百鸟乐园

“五一”劳动节我们也是在拍鸟中度过的。清晨,我们驱车赶往另一个计划内鸟点——瓜拉牛拉(KU ALAGULA)。瓜拉牛拉,在马来语中是甜的意思。不过近十年都被改造成了棕榈产区,因为原来是马来西亚的著名蔗糖产区,这里气候、雨水、土壤都十分适合棕榈生长,棕榈成林富裕了当地农民。同时,这棕榈林和纵横交错的水渠是蛇类、蛙类、翠鸟和猛禽聚集的乐园。

在瓜拉牛拉,电线上、树梢上有不少翠鸟、蛇鵰在盯寻猎物,我们急着要拍,小李说不忙,目的地的鸟好拍得很。到了小镇,我们把机子架在一条小溪旁,真的很快就拍到了鹳嘴翡翠、白胸翡翠、蛇鵰和绿鹭。

入夜,我们沿着棕榈林的公路开车找猛禽,小李边开车边用电筒照路两旁,一会儿就发现了电线上的两只褐林鸮。我们距离鸮很近,单只、双只拍得都非常理想。继续往前走,小李好像听到了另一种鸮的叫声,随即停车让我们准备好设备。不多时,只听噗拉一声,一只大鸟飞过来落在这棵树的枯枝上,播放的鸟鸣果然引来了一只成年仓鸮,让我们拍了个够。我们沿着公路继续找,在一个村子的道口停下。小李说他又听到了斑点林鸮的叫声。他迅速录制了鸮的叫声然后放在地上连续放音。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这鸮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容。猖狂的蚊子叮得我们浑身是包,天气闷热加上一天的奔波,我们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正不耐烦时斑点林鸮终于姗姗而来。这一晚,我们拍到了3种鸮。回到别墅,我们回放相机,辛苦与劳累早就被那憨态可掬的精美鸮片冲得烟消云散了。

5月2日,我们继续在瓜拉牛拉拍鸟。这次选择在滨海的红树林保护区。我们沿着保护区内修建的木栈道寻找鸟儿。红树林海拔低,酷热、湿闷。木栈道四周是茂密的红树,下面是飘在水面上的枯枝败叶。我们浑身湿漉漉的,衣服像水洗过一样。在这种环境下找鸟、拍鸟可不是件容易事。各种林鸟、水鸟在我们耳旁吟唱、逃窜,但就是捕捉不到它们的真容。多亏小李耳聪目明,我们在他的指点下,才艰难地从树缝中、树杈间隙拍到了一些鸟。这一天过得虽艰难,但还是拍到了大黄冠啄木、大金背啄木、花腹绿啄木、蓝翅希鹛、斑扇尾鹟、金头穗鹛、黑翅雀鹎、红颈绿鸠等珍稀鸟种。

精彩鸟片囊中物,满怀回忆与祝福5月3日,早餐后我们起身到瓜拉雪兰儿(CKUACA SELANGOR)。我们现在住的地方离瓜拉雪兰儿大约需要5个小时的车程。路上,我们先到一个渔港的防潮闸处拍栗鸢鸟。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尽管小李的鸟音放个不停,但不知为什么,这次鸟儿没有听小李的话,始终没有来。还是小李急中生智,用电话叫来一艘快艇,载着我们驶往红树林深处。大片大片的红树林真令人震撼。快艇在一宽阔处停下,小李向海面抛扔了早晨刚刚从集市买来的鸡皮、鲜鱼,一会儿一大群栗鸢就飞来了,俯冲叼食鸡皮和小鱼。我们没有拍摄经验,拍了不少,但都不太理想。小李说,应该买较大的银鱼,银鱼在海里能飘着,把焦点对在鱼上,就能拍到鸢的飞版叼鱼场面。但事不如人愿——小李没有买到大银鱼,而且一条大银鱼得一百多元马币。

拍了一会儿,我们往回赶。在路上小李发现了小秃冠。这是在国内极难觅得又非常难拍的鸟。快艇慢慢靠近,但仍距秃冠太远,再靠近就有搁浅的危险。快艇的马达声惊扰了小秃冠,它突然起飞。好在我们一直在瞄着它,匆匆拍了一张,一回放,尚可。小李要带我们拍双角犀鸟,我们的车停在了一个村口。村子南面有一条大河,河对岸是一望无际的林地。双角犀鸟的鸟鸣与播放的鸟音相互应和着,但两个小时过去了,双角犀鸟还是没有接近我们,我们勉强拍了记录版就转场了。

在马来西亚的最后一天,我们驱车来到瓜拉雪兰儿的生态公园。在公园入口附近,有一处观景平台,平台视线很好,近处有几株高大的树木,远处是茂密的森林。猴子在树上嬉戏,鸟儿一波一波来个不停。我们把机子架在平台上,第一次拍到了黄纹拟啄木和靓丽的亚洲椋鸟、山鹩哥。鸟况这么好,我们真想在这里多拍一会,但还有其他鸟点要去,只得作罢。

我们看到有一大群马来人在一个路口拍鸟。小李说,他们在等红树八色鸫。红树八色鸫是马来西亚特有品种,是鸟友梦寐以求的拍摄对象。先前来的鸟友在这里等了4个多小时还没有拍到。小李沿着道路四处巡视,好像听到了八色鸫的鸣叫声,他迅速录下这声音的同时让我们把相机准备好,然后反复回放着录好的鸣叫声。不一会儿,八色鸫果然露出了真容。这个小精灵的肖像版、飞版我们都拍得十分理想。

花鸟鱼虫市场篇10

关键词:生态美;适性美;美;动物美;人类美

B83

一、传统动物美论的缺失及新美学视野的观照

“动物美”是美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一直争论不休的疑难话题。美为“人”而存在,只有“人”才有审美能力,这是西方美学的一个传统观念。即便说起动物的美,西方美学也是站在“人”的立场来加以衡量的。比如博克分析说:“天鹅是众所公认的一种美丽的鸟,它的颈部就比它身体其余部分长,而它的尾巴却非常短……但是……孔雀的颈部是比较短的,而它的尾巴却比颈部和身体其余部分加在一起还要长。有多少种鸟都和这些标准以及你所规定的其他任何一个标准有着极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而且往往正相反的比例!然而其中许多种鸟都是非常美的。”[1]41这里说的“众所公认”的天鹅、孔雀等鸟雀的美,都是人类认可的美。黑格尔认为:自然美是自然物本身无法意识到的;“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2]170动物美作为自然美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是自然美中发展得最为充分的“顶峰”,但这种美仍然为人类的主观意识而美,是契合人类喜好、让人感受愉快的美,而不是无“自我意识”的动物本身能够感受的,也不是动物有意识创造出来的。[2]170如果有谁认为动物有自己的美,动物也有审美力,也能感受、欣赏自己的美,就会被视为缺乏美学常识,乃至遭到嘲笑。直到当代,尼采还在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整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3]322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李泽厚也认为:“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4]470这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主流观点。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有关这种观点的论述,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漏洞或人类中心主义缺失。比如一方面说“美是视听觉”、“美是生活”、“美是典型”、“美是主客观的合一”,另一方面却否认动物有美,其实动物也有自己的“视听觉”、也有自己的“生活”、“典型”和“主客观的合一”的美,可见这在逻辑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又如说美是“令人愉快的对象”、是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推导美只能属“人”所有,这在逻辑上固然没有问题,但存在着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毛病,导致对动物乃至其他自然物的滥杀滥伐,与物物有美、美美与共的生态美学观显然相悖。另有一些坚持“动物有美”的论者竭力说明动物具有人所认可的美,而不是动物自己认可的美,流于简单化和庸俗化。总之,在美是否仅为“人”而存在、是否仅是“人”的专利、动物是否有自己的美和审美力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破除成见,以新的美学视野对此重新加以反思,作出逻辑自洽的新的解释。

这个新美学视野是什么呢?就是物物有美、美美与共的生态美学观。物物因何而各有其美呢?就是因顺应、适合自己的生命本性而美,这就叫“适性为美”[5]。这“美”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快适的对象。“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6]66。“美只是产生快乐的一个形相,正如丑是传来痛苦的物体部分的结构一样。”[7]334“当任何对象具有使它的所有者发生快乐的倾向时,它总是被认为美的;正像凡有产生痛苦的倾向的任何对象是不愉快的、丑陋的一样。”[7]618无机的自然物、有机的植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本性,但它们没有感觉器官,其顺应自我生命本性的形态美自己无法感受,只能为人类存在,因为只有人类才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它们着想,欣赏它们,并按它们的规律去进行能动创造。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8]50而具有感觉器官的动物包括人类则能感受自身的适性之美。对于有感觉器官的动物生命体而言,不仅自适己性为美,而且客观外物如果适合自己的生命本性,也会感到是一种美的对象。既然人类用“美”指称契合自己生命本性的对象[9],那么,动物也有自己的“对象”,按同样的逻辑,动物也有自己的“美”。“美”作为“对象”,并不是人的专利,而是相对于一切具有感觉机能的动物体而存在的。换句话说,“美”不只是人的的对象,而应是所有动物的对象。如此看来,“动物美”及动物的审美力的存在就具有了难以否认的合法性。

二、人与其他动物喜好的美之异同

生物学的实验分析表明,是动物生命体达到平衡协调状态的情感反应。动物生命体追求健康成长,产生的外界对象自然成为动物追逐的目标。客观外物所以成为主体的对象,源于对象契合主体的生命本性及其结构阈值。处于地球的同质环境中,不同物种的动物感官的结构阈值可能存在交叉重合状态,这就决定了不同物种的动物体可能具有共同的愉快对象、共同认可的美。人类与其它动物共同认可的美只能发生在引起感官的形式美、官能美领域,而不可能发生在引起中枢的内涵美、精神美领域。比如人类喜欢的许多美食,恰好也是不少动物感到津津有味的;动物界钟爱的许多美饰、美声,恰恰也是人类所欣赏的;“牛听音乐能多出奶,孔雀听音乐能开屏”[4]475,也是这种共同美的表征。但如果据此以为人类与其他动物喜爱的美是完全一样的,就以偏概全了。王充《论衡・感虚篇》指出:“传书曰:‘匏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或言:‘师旷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鹤二八自南方来,集于廊门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吁于天。……’《尚书》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虽奇怪,然尚可信。何则?鸟兽好悲声,耳与人耳同也。禽兽见人欲食,亦欲食之;闻人之乐,何为不乐? 然而鱼听仰秣、玄鹤延颈、百兽率舞,盖且其实。”王充认为动物也能感受美,这是值得肯定的;又指出禽兽能够乐人所乐,这也符合部分事实。但他认为禽兽“耳与人耳同”,动物感受的美与人感受的美是完全一样的,则经不起事实检验。人与其他动物的物种本性和生理结构不尽相同,不同动物之间的物种本性和生理结构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动物所喜爱的美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人类与其他动物喜爱的美也是如此。比如人的眼睛和耳朵能够看到、听到的是一定波长、频率之间的光波与音波,而猫却能看到人所看不到的,蝙蝠却能听到人所听不到的,猫、蝙蝠的视、听觉愉快对象肯定与人不一样。狗啃肉骨头摇头摆尾,熊猫吃坚硬的竹子其乐无穷,但人如果咬骨头、竹子就会碜牙;鸭钻阴沟觅食臭鱼烂虾津津有味,人看了就呕吐,吃了就生病。对于个中道理,庄子早已指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耆(嗜)鼠。”[10]人类喜欢吃蔬菜和荤菜,麋鹿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蛇,猫头鹰和乌鸦嗜好吃老鼠。不同的物种喜爱的美味是不一样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10]“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率闻之,相与还而观之。”[11]他还讲了则寓言故事,说明鸟性与人性不同,喜好的美食美声美居也不同,如果把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强加到鸟类身上,就会产生悲剧后果:“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11]北齐刘昼进一步阐释说:“鸟兽与人受性既殊,形质亦异,所居隔绝,嗜好不同,未足怪也。”[12]“累榭洞房,珠玉,人之所悦也,鸟入而忧;耸石岩,轮菌纠结,之所便也,人上而;《五》《六音 》,《咸池》《箫韶》,人之所乐也,兽闻而振;悬濑碧潭,波澜汹涌,鱼龙之所安也,人入而畏。”[12]美国学者安吉尔所著《野兽之美》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动物有它们的美,这些美有的能为人所接受,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有的则不能为人类所认可,但不能否认对动物自身而言是美的。[13]在这里,人类千万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为中心,无视其他动物认可的美,甚至自以为是地践踏其他动物认可的美。

三、从达尔文到普列汉诺夫:西方美学关于“动物美”的分析

西方美学史在动物有自己的美这个问题上,18世纪英国的哈奇生和法国的伏尔泰较早有所涉及。哈奇生说:“我们既然不知道在动物中有多少不同种类的感官,我们就不能断定自然中有任何一种形式之中没有美,因为对于旁的动物的感觉力,它也可能产生。”[14]100伏尔泰曾假设站在动物的角度揣度说:“如果您问一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它会回答说,美就是他的雌癞蛤蟆,两只大圆眼睛从小脑袋里突出来,颈部宽大而平滑,黄肚皮,褐色脊背。”[14]125而对这个问题作出丰富而深刻论析的是19世纪初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达尔文指出,美是“人”以及其他“低等动物”的视听觉对象:“人和低等动物的感官的组成似乎有这样一种性质,使鲜艳的颜色、某些形态或式样、以及和谐而又节奏的声音可以提供愉快而被称为美。”[15]880动物具有对“色彩”、“形状”、“声音”的“美感”或“审美观念”:“美感――这种感觉曾经被宣传为人类专有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记得某些鸟类的雄鸟在雌鸟面前有意地展示自己的羽毛,炫耀鲜艳的色彩,而其他没有美丽羽毛的鸟类就不这样卖弄风情,那末当然,我们就不会怀疑雌鸟是欣赏雄鸟的美丽了……非常喜欢以色彩鲜艳的东西装饰自己玩耍地方的集会鸟,以及以同样的方式装饰自己窝巢的某些蜂鸟,都明显地证明它们是有美的概念的。至于鸟类的啼声,也可以这样说。交尾期间雄鸟的优美的歌声,无疑地是雌鸟所喜欢的。假如雌鸟不能够欣赏雄鸟的鲜艳的色彩、美丽以及悦耳的声音,那末雄鸟使用这些特性来诱惑雌鸟的一切努力和劳碌就会消失,而这显然是不可设想的。”[16]146“审美观念――有人宣称过,审美的观念是人所独具的。我在这里用到这个词,指的是某些颜色、形态、声音,或简称色、相、声所提供的愉快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应该不算不合理的被称为美感;但在有文化熏陶的人,这种感觉是同复杂的意识与一串串的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开他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唯恐有所遗漏的时候,而同时,在不具备这些色相的其他鸟类便不进行这一类表演,我们实在无法怀疑,这一种的雌鸟是对雄鸟的美好有所心领神会的。世界各地的妇女都喜欢用鸟羽来装点自己,则此种鸟羽之美和足以供装饰之用也是不容争论的。我们在下文还将看到,各种蜂鸟(humming-bird)的巢,各种凉棚鸟(bower-bird)的闲游小径都用各种颜色的物品点缀得花花绿绿,颇为雅致;而这也说明它们这样做决不是徒然的,而是从观览中可以得到一些的。……对于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所取得的这类,无论我们能不能提出任何理由来加以说明,事实是摆着的,就是,人和许多低等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有愉快的感受。”[17]135

动物对美色、美声的展示与欣赏,集中出现在求偶季节。雄性动物向异性显示、炫耀色相音声之美,而异性也懂得接受,这说明动物是有审美力的:“就绝大多数的动物而论,这种对美的鉴赏,就我们见识所及,只限于对异性的吸引这一方面的作用,而不及其它。在声音一方面,许多鸟种的雄鸟在恋爱季节里所倾倒出来的甜美的音调也肯定受到雌鸟的赞赏,这方面的例证甚多,亦将见于下文。如果雌鸟全无鉴赏的能力,无从领悟雄鸟的美色、盛装、清音、雅曲,则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费的实际的劳动与感情上的紧张岂不成为无的放矢,尽付东流?而这是无论如何难于承认的。”[17]136“许多种鸟的雄性之间的最剧烈竞争是用歌唱去引诱雌鸟。圭亚那的岩鸫、极乐鸟以及其他一些鸟类,聚集在一处,雄鸟一个个地把美丽的羽毛极其精心地展开,并且用最好的风度显示出来;它们还在雌鸟面前做出奇形怪状,而雌鸟作为观察者站在旁边,最后选择最有吸引力的做配偶……我实在没有充分的理由来怀疑雌鸟依照它们的审美标准,在成千上万的世代中,选择鸣声最好的或最美的雄鸟,由此而产生了显著的效果。”[18]104由于性的原因,动物之间种种美的“表演”和“欣赏”主要出现于繁育时节。比如有些鸟类,“一到春天,他们的任务是,找个显著的地点止息下来,把爱情的全部曲调毫不保留地全部倾倒出来,而雌鸟呢,从本能上就懂得这副曲调,一经听到,就赶到这场合来,进行她们配对偶的选择。”[15]567一种叫比百眼雉的公雉有一身构图非常精美的羽毛,“一到求爱的季节,公雉确乎把它们抬出来卖弄一番……等到求爱季节一过,这一套却又全都收拾了起来。”[15]935某些雄鸟用来媚惑异性的种种生理结构,会在繁殖季节发展起来,但“如果公的经过,这些结构就会消退,或终身不会出现。”[15]931

达尔文还以那些通过鸟兽吞食排泄的方式将种子散布开来的植物其果实往往都是颜色十分艳丽的事实来说明,果实色彩的艳丽是鸟兽审美力选择的结果:“花是自然界的最美的产物,因为有绿叶的衬托,更显得鲜明美艳而易于招引昆虫。我做出这个结论,是由于看到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凡风媒花从来没有鲜艳的花冠。有几种植物经常生有两种花:一种是开放而具有色彩的,以招引昆虫;另一种却是闭合而没有色彩,也不分泌花蜜,从不被昆虫所访问。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如果在地球上不曾有昆虫的发展,植物便不会生有美丽的花朵,而只开不美丽的花,如我们在枞、橡、胡桃、榛、茅草、菠菜、酸模、荨麻等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全赖风媒而受精。同样的论点也可以应用在果实方面。成熟的草莓或樱桃,既可悦目又极适口。卫矛的华丽颜色的果实和冬青树的赤红色浆果,都很美丽,这是任何人所承认的。但是这种美,是供招引鸟兽的吞食,以便种子借粪便排泄而得散布。凡种子外面有果实包裹的(即生在肉质的柔软的瓤囊里),而且果实又是色彩鲜艳或黑白分明的,总是这样散布的。”[18]125

达尔文还批判了“生物是为了使人喜欢才被创造得美观”的传统信念[18]219,提醒人们注意:动物所追求的视听觉形式美虽然与人类有相同之处,也能被人类欣赏,但却不是为取悦人类,而是为了取悦自身的异性而产生的:“大多数的雄性动物,如一切最美丽的鸟类,某些鱼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以及许多华丽彩色的蝴蝶,都是为着美而变得美的;但这是……由于比较美的雄性曾经继续被选中,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人。鸟类的鸣声也是这样。”[18]220与此同时,达尔文指出:动物对美的与人类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切动物都具有美感,虽然它们赞美极不相同的东西”[19]5。人类能够欣赏的美色美声,动物未必都能欣赏:“显而易见的是,夜间天宇澄清之美、山川风景之美、典雅的音乐之美,动物是没有能力加以欣赏的;不过这种高度鉴赏能力是通过了文化才取得的,而和种种复杂的联想作用有着依存的关系,甚至是建立在这种种意识之上的。”[17]137

不过,当达尔文很“有把握地”断言“我们和下等动物所喜欢的颜色和声音是同样的”[19]148,“人的审美观念,至少就女性而言,在性质上和其他动物的并没有特殊之处”[17]137,甚至说“从大多数野蛮人所喜欢的令人讨厌的装饰和同样令人讨厌的音乐判断起来,可以说他们的美的概念较之某种下等动物,例如鸟类,是更不发达的”[16]148,则不仅主观武断,而且自相矛盾了。

尽管如此,达尔文通过生物学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动物也具有对于人类认可的视听觉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审美力并不是“人类专有的特点”,动物具有迎合自己物种异性的美,而不是迎合人类的美,确是令人耳目一新、极富启示意义的,值得给予充分肯定和重视。

达尔文的这些研究意义非凡,但囿于“美为人而存在”、“美感是人特有的感觉”的传统观念,所以响应者寥寥。19世纪后期,尼采一方面说:“‘全部美学的基础’是这个‘一般原理’:审美价值立足于生物学价值,审美满足即生物学满足”,“审美状态仅仅出现在那些能使肉体的活力横溢的天性之中,永远是在肉体的活力里面”[20]146,“动物性的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2]11,“美属于有用、有益、提高生命等生物学价值的一般范畴之列”[2]352,这实际上肯定了动物有自己的美。但传统的美学观念还是让他不顾自相矛盾,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立为完美的尺度”;“他在美中崇拜自己”;“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其实人自己是“美的原因”、“美的原型”[2]322。20世纪初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慧眼独具地大段引述、介绍了达尔文关于动物有美的论断。他肯定:达尔文“证明美感在动物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8“达尔文所引证的事实证明了:下等动物象人一样是能够体验审美的的;我们的审美趣味有时候是跟下等动物的趣味一致的。” [21]9普列汉诺夫本人也承认:“人们以及许多动物,都具有美的感觉,这就是说,他们都具有在一定事物或想象的影响下体验一种特殊的(‘审美’)的的能力。” [21]16

四、从周钧韬到汪济生: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动物美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达尔文的进化论著作和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翻译到我国并广泛传播;但受传统的西方美学信条和“美离不开人类实践”主流观点的制约,在50年代末的美学大讨论和后来出版的若干美学原理教材、美学理论专著中,达尔文“动物有自己的美和审美力”的论述几乎从不被涉及。80年代初期,伴随着思想解放,美学界迎来了春回大地的复苏和自由论辩的春风。在周钧韬撰写的一本名叫《美与生活》的普及性美学读物中,罗列了许多动物“爱美”的有趣现象。他写道:“昆虫,一般来讲雄的比雌的长得漂亮,鱼类、鸟类也是这样。我们常见的野鸡、孔雀,还有赤鲤鱼,雄的比雌的漂亮得多。有的动物还有许多特殊的‘美的装饰’,如肉冠、肉垂、肉瘤、角、长羽等。到了求偶时期,这些美饰会大放异彩。孔雀的开屏艳丽无比,赤鲤鱼的光斑和光线斑斓迷离,火鸡和西班牙斗鸡的朱冠光彩夺人,角眼雉的蓝色肉垂鼓胀起来,犹如晶莹的宝石一般。这些美饰,突出于身体的一个部位,于争斗是不利的,甚至会因此而导致败亡。鹿的枝角和某些羚羊的角,虽然原为攻击或防御的武器,但如英格兰有一种鹿,其角的分叉竟有十二个之多,于争斗是极为不利的。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这些东西并未退化,可见另有他用,‘装饰’是不是也是一种用处呢?”“还有些动物不仅有美的装饰,还有跳舞、唱歌等审美活动。百灵鸟、画眉、鲸鱼的‘歌喉’是那么迷人。科学家曾对鲸鱼跟踪六个月,作了大量的水下录音和摄影,发现鲸鱼的歌声优美曲折,浑厚,有时微带尖细。一八五六年,航海家诺特霍夫在描述船舱下一条鲸鱼的歌声时说:‘它像一个人那样,唱着一种扣人心弦的,忧郁的曲调,并不时夹着汩汩的高音。’一九七七年,美国向银河系发射的‘航程一号’、‘航程二号’宇宙飞船里,装有一张能保存十亿年的唱片。唱片的最后部分就是一段鲸鱼的歌。……如果说鲸鱼是‘天才的歌手’的话,那么龙虾就是‘杰出的舞蹈家’了。跳舞是雄龙虾向雌类求婚的方式,其过程是:雄龙虾缓缓地从雌龙虾的背后爬到前面,按‘8’字形来回跳舞,大约重复进行十五分钟,然后。”[22]55周氏承认动物界有“爱美”的现象,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他所说的动物喜爱的美是从“扣人心弦”、使人愉快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的,这就使得他最终又自相矛盾、违背事实地得出结论:“美只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离开人类社会,在动物界……都无所谓美。美是对人而言,对人而存在的。”表现了对“美是人的专利”的传统观念的恪守。

值得关注的是80年代后期汪济生出版的《系统进化论美学观》一书。该书不仅对达尔文的动物美感论作了详细的引述和足够的肯定,而且从自己试图建构的美学体系出发作了有益的扬弃和深刻的发展。汪济生开宗明义:“美是动物体的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取得协调的感觉标志。”[23]3“美的出现,总是由生命体来判断的。美的事物,总是引起生命体的自动趋向。美的出现,总是以生命体的肯定的情感、情绪的自动出现为准。”“这里的‘生命体’,包括一切动物,也包括人。”[23]5五觉都是美[23]2,它们对整个动物生命体而存在。比如视觉美:“动物机体部的基本需求中,食欲是几乎首当其冲的,而我们就可以在动物求食的活动中发现视觉美感活动的基本形态。……虫媒花植物当然首先是以它能为昆虫提供食物而吸引昆虫的,可是为什么虫媒花又会越发展越美丽……呢?原因看来……就是:昆虫在寻找到食物时,不但先注意花的可食性,而且还像一位被富贵生活娇宠坏了的绅士一样,要选择那些对视觉也有愉悦美感的食物。这样,在这些‘昆虫鉴赏家’,‘蜂蝶审美专家’的挑剔之下,这场自然选择运动,使那些更美丽的虫媒花植物博得青睐,获得授粉的优势,繁衍不绝;而那些比较不美丽的虫媒花植物便受冷落,缩小了传种接代的规模……所以,我们说,自然界色彩缤纷夺目的异卉奇葩,是昆虫动物鉴赏家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又是它们非凡审美趣味的证明。”[23]196“在动物体机体部的基本需求中,几乎是仅次于食欲的。而我们也可以在动物满足过程中,找到渐渐渗透进去的视觉审美活动的形态。按一般的概念来说,性活动,只要活动双方具有性生理机构不同的条件就可以了。可是情况并不如此。异性双方,还要从对方的色彩感觉上进行美感的比较和选择,从而使毛色愈美的鸟兽愈能多获得繁衍子孙的机会,也愈能保持和发展美丽的性状……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奇百异的美丽鸟兽,在某种意义上,是鸟兽经自己审美鉴赏选择后的作品。”[23]197“我们也要指出植物和动物在繁殖中审美选择活动的不同性质。植物,尤其是虫媒植物,虽然也是在繁殖活动中越来越美丽,但这种美丽却不是它们自己审美力的结果,而是动物对它们审美的结果。动物则不同。动物自身的愈益美丽,却是它们自身审美能力的证明,只不过它们是通过异性体相互之间的选择来进行的。” [23]197“令蜂蝶留念不舍的鲜花,也正是令人类心醉神迷的……人和昆虫在花这一事物上具有了‘共同美’。 ……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人类目前所欣赏的美丽的花朵,正是‘昆虫园丁’们以他们的审美鉴赏力首先为人类挑拣筛选出来的。” [23]195作者据此批评传统观念:“如此看来,大自然中植物的万紫千红,动物界的五光十色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动物界视觉器官的审美趣味。这大概会使美学界那些为人独尊主义者着急起来了。” [23]198“今天的许多人们,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美学家,一方面陶醉在自然界的鲜花带给他们的视觉愉悦之中,一方面又无限地拔高自己的美感的性质,认为不可和其他昆虫、动物的美感(其中不少人还干脆认为它们根本就没有美感――原注)同日而言。这即使不可叫做数典忘祖,起码也可说是令人遗憾的。” [23]195

动物有自己的五觉及其认可的美;动物的五觉与人的五觉可能部分重合;动物的生存、进化的功利过程也可能同时表现为超功利的纯形式的审美选择过程,动物愈益美丽是自身审美能力的证明,虫媒植物越益美丽则不是自己审美力的证明,而是动物对它们审美选择的结果。这是汪济生关于动物美论发展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不过,他被达尔文所举的动物与人共同认可的视听觉美的实例所迷惑,赞同和肯定达尔文“我们和下等动物所喜欢的颜色和声音是同样的”的主观臆断,认为“达尔文的结论是自然的:既然鸟认为美的人也认为美,那么其美感标准在这一点上这一方面当然是一样了”[23]191,忽略了人与动物对象之美的更多不同,这是需要小心甄别、警惕的。

肯定动物有契合自己本性的对象之美以及对对象的审美感受能力,不仅是笔者关于美是适性的、有价值的对象的本质新解的逻辑推衍[24],也是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美流的应有之义。不过,由于研究美学的人文学者本身不是动物学家,无法确知动物的感受和情感,对动物对象的美即审美力的有力论证和详赡论析尚需得到动物学、生物学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支撑。尽管达尔文、汪济生等人在这方面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无论逻辑的自洽性、周密性还是论析的丰富性、精确性,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今天,当我们突破了“动物没有自己的美和美感”的传统概念,理直气壮地给“动物美”及其美感能力正名之后,必将可以大大促进这方面的研究。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类认可的美发展得最为充分和丰富,人类研究美的目的是为了美化人类自身的生活,所以美的研究的重点仍然应该放在普遍令人愉快的“人类美”上。

参考文献:

[1]博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M]//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册).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

[3]尼采.偶像的黄昏,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4]李泽厚.美学四讲:第二讲[M]//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祁志祥.美在适性――关于“美”的本质的全新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13,(9);道家“适性为美”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5).

[6]托马斯・阿奎那语.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2.

[7]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

[9]祁志祥.悦情为美、痛苦为丑[J].上海大学学报,2010,(3);“美”的原始语义考察:美是“愉快的对象”或“客观化的愉快”[J].广东社会科学,2013,(5).

[10]庄子.庄子・齐物[M].

[11]庄子.庄子・至乐[M].

[12]刘昼.刘子・殊好[M]//傅亚庶.刘子集释.1974.

[13](美)纳塔莉・安吉尔.野兽之美[M].李斯,胡冬霞,译.时事出版社,1997.

[1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2.

[15]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下册)[M].潘光旦,胡寿文,译.商务印书馆,1983.

[16]达尔文.人类原始及类择:第一部第一分册[M].马君武,译.商务印书馆,1957.

[17]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上册)[M].潘光旦,胡寿文,译.商务印书馆,1986.

[18]达尔文.物种起源[M].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叶笃庄修订.商务印书馆,2009.

[19]达尔文.人类原始及类择:第一部第二分册[M].马君武,译.商务印书馆,1957.

[20]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1](俄)普列汉诺夫.艺术论――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三联书店,1973.

[22]周钧韬.美与生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3]汪济生.系统论进化论美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