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篇

时间:2023-04-06 09:01:2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尤其是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学之后,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因此,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全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1.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无论图像、声音还是视频都有着直观的、形象的启迪思维的作用,是起着简单的文字和简笔画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把信息技术成功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程之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然后才能围绕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去查找和搜集信息,再把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加工成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内容。但是,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参与和指导学生,要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而不是花拳绣腿的观赏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多学科、全方位的融合,它将运用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是综合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产生相应的影响。往往我们只重视在语文、数学、理化等主要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在科学、艺术、音乐、美术课等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恰恰就是这些“小”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将融入信息技术课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样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上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讲”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中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会那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理念

只是辅助,缺乏对整体教学的考虑

强调事例、融入。强调从教学整体考虑

信息技术的作用

辅助的工具或者媒体

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范畴

范畴较小

范畴较大,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习

实施

对老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不高

实施较难,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菜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件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

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及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上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年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许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等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同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认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浇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2(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秦力,网络环境下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具体实施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简简单单地混合,也不是用多媒体上几节课就行了,整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整体观、系统观上去考虑它,从而落实到具体的模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从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自己的一些体会,敬请方家指正。

一、理清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涵义,树立新观念

“课程整合”的涵义是对课程安排、各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诸多要素作全面的考察和验证,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意味着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计算机与数学的整合,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用VB编一段简单的程序来说明,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软件来帮助学生能很快地掌握一些图形知识便于学习。

二、正确认识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目的地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a)与学习活动的整合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的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活动在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寻求发展。

(b)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利用CAI,校内闭路电视、幻灯片等多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的教学模式。

(c)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师可通过网络快速方便地搜索该学科教学所需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科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比如:与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地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师可以将课程的学习与声音、视频、动画等融于一体,这样大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d)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来传递内容给学生,现在主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信息量,使教学信息由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变,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

美国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如资料查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而中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且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整合?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进程,迅猛的信息化浪潮强有力地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自然地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呢?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2.教师的信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3.当前课堂教学模式还达不到整合要求。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信息素养的培训

理念和技术是整合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加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因而,推行整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所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在帮助教师打破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的同时,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教师少走弯路,多尝甜头。

2.重视教学设计,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用正确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

3.构建教学资源信息网络

在网络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教与学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来源。因而,在这里所提的构建教学信息网络,并不是指硬件条件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网,而是基于硬件网络的,打破自我封锁,实现网上教育资源共享,并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建设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体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它在目前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还将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我们要不断地关注新的信息技术的产生并把它及时地应用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品课程有效整合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课堂,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必将把思品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并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思品教师的青睐。

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得到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再通过屏幕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再现形象和模拟原形,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具有其他直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能为学生接受感情熏陶、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情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现谈点我对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粗浅看法。

一、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兴趣

在思品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是机械的、死板的,而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发生了变化,老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继续给学生以指导,是课堂的延伸。比如说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北京奥运会、四川汶川地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点击相关的网址,这样就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二、整合网上资源,保持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和整合网上资源以拓展学生视野。共享教学内容,让教育充满生活气息。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打破以往的教师满堂罐、牵着学生走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在讲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课前学生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有服饰、居住习惯、地域分布等,学生们一一道来,如数家珍,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 在讲授《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时,正值全国“两会”的召开 ,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收看中央电视台一套的“两会”直播节目(开闭幕式,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物权法》等),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的这一主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思维,课下积极搜寻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大为增强。《吃穿住话古今》教学中,学生们在课下通过网络搜寻到了比教材中更丰富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社会的进展,而且对于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足不出户,日行千里”的愉悦,他们主动将课堂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变课件为学件,激发学生兴趣

在思品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黑板到电脑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在“教”的一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新世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而是考虑学生“怎么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谓“会学习”不仅仅指能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各种感知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建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的思想品德教育环境,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终生求知,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教师应先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支持材料的帮助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后以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课件”变成了“学件”,而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报刊杂志,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最后把知识点整合到“学件”中去,达到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这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四、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在思品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创设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使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具有倍增性和形象性,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采的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不再“窥豹一斑”、捉襟见肘。

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运用多媒体网络手段,不断引进新的教学信息、变换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兴奋起来,让学生有一点儿新鲜感,要求教师要善于“吸引”学生的目光,有时甚至还要适当玩一点儿“花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我在准备《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课时,上网查找了一些交通事故画面,交通事故统计数字,交通标志图片等,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获得内心感受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交通事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从而唤起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五、网络处理信息,引起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运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而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笔者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7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是探索应用境界,即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昨夜西风惨烈,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遍了天尽头的所有道路,寄托了词人离恨相思之苦。王国维在治学境界中则理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以此来描述立志定追求之境界。我们在整合境界中则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坚定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价值意义,尽可能多地熟悉多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挖掘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在性能——以此来概括整合的探索应用境界。

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与整合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和日趋完善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演进。当信息技术内部出现任何一种适合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技术时,我们首先就要熟悉这种新技术的性能,捕捉其在课程领域的生长点,并尝试把这种新技术在课程领域得到应用。如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到智能技术,从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到数字化学习平台,从白板、电子白板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从BBS论坛、博客到维客,我们都在努力地把这些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课程领域,甚至政府出面组织力量推广新技术,把信息技术中的新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指定竞赛项目。大家越来越觉察到,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冲击不亚于“西风凋碧树”的效果,信息技术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裂变与重构。于是,一项又一项相关领域的新技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推广应用于课程改革领域。我们虽不能“望尽天涯路”,用尽新技术,却可以尽可能多地掌握各项新技术的性能,探索新技术在课程领域中的应用路数。

在这一境界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心在于信息技术,着力点是如何更充分地把握各类信息技术的特性,以期在课程改革中得到更有效的应用。因此,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淀阶段,是对要思考的信息技术这一目标、对象和环境的新视点、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分析和应用实践,各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价值观正逐步建立,它决定着今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与品位。

第二境是灵活运用境界,即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引用柳永《蝶恋花》的最后两句词,原意是说,虽然为了思念的人儿消瘦得如此憔悴,腰间的衣带也渐显宽松,但始终并不后悔,表现了词人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则别有用心,把“伊”字理解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因而,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以此来体现孜孜拼搏之境界。在整合境界中,“伊”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促进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反复的整合锤炼和经验积累——以此来展现整合中灵活运用之磨练境界。

随着各类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众多性能被我们所熟悉和掌握,局限于信息技术视角看待整合问题必然会对课程和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整合境界中的重心不应再局限于信息技术,而应逐步转移至课程领域,不应再满足于发现一项项信息技术的应用特性,而应重点关照课程改革和学生的发展,并基于此来对前一境界中分解列举的各项信息技术性能进行筛选、判断,选用乃至灵活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促进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素养。

这一境界是非常艰辛的过程:需要整合者对各项信息技术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把握本质,由“厚”读“薄”,哪怕“衣带渐宽”;需要整合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课程改革能力和学科课程教育素养,高屋建瓴,更有效地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并将其融入学科课程,哪怕“消得人憔悴”。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方面,要认识到学科课程裂变与重构的发展趋向,于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方法被重新提炼,教学模式被重新建构,教材内容被重新增删,课程目标被重新定位。在课程重构的过程中,不是单一地依据信息技术的新异程度,而是依据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依据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切度,进而把信息技术有机地纳入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发展。

第三境是内化意用境界,即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引用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原意是说,在人群里千百次地寻找一夜都不见的“她”,偶然一回头,却见她站在残灯淡影之下,表达了词人政治失意后“自怜幽独”情怀中的喜悦之情。王国维把它比做治学的最高境界,是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此来体会天道酬勤获成功的境界。在整合境界中则可理解为,经过持久的整合实践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课程已经了然于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随意而动,意发而整合实现,整合成功的惊喜,来自于不知不觉间——以此来体察整合内化后的意用境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追求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两者之间的无缝且无痕的融合,就像粉笔、黑板一样与教师有机地成为一体。虽然信息技术比起粉笔、黑板来要复杂得多,但是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运用达到一定熟练境界时,它就会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到整合者的思想深处,整合就会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维、一种习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并可以自由地进入教育教学的灵感顿悟与创新时刻。虽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却恰恰使用了信息技术,虽然没有意识到整合的需要,却恰恰体现了整合的意图,正可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事例,有一国内学者到一发达国家考察,发现对方竟然还在用幻灯机作介绍,甚是好奇,于是问道:“你们怎么还在使用幻灯机,我们国内早就淘汰了。”对方只是很平静地答道:“我使用起来很方便,已经习惯了。”从这个例子的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那位使用幻灯机作介绍的学者不是不知道多媒体计算机演示的优势,只不过是因为幻灯机的整合使用已经成为他思想的一部分,成为他交流中下意识采用的常规手段。他的意念中更多地关注着向大家介绍的内容,丝毫没有有意去分析幻灯机与多媒体计算机之间的优劣,而是在表达的需求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幻灯机。可见,这种幻灯机与学术思想交流的整合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深度整合,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蓦然回首”的整合境界。

二、“三境界说”的实践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境界各有各的特点和重点,而且三者并不是绝然分隔的,甚至就某一两项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分别达到以上三种境界,但是,“三境界说”的提出对当前的整合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认识和明晰“整合三境界”,有助于我们更有层次、更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利:有利于教师个人更清晰地开展整合实践

教师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因为一两次的整合实践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否定整合的价值。“整合三境界”的存在,告诉我们在整合实践中需要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挖掘多种信息技术的性能及其在课程整合中的方式方法,这是前提。当进入第二种境界时,教师个人的学科课程教育素养是信息技术得以灵活运用和整合效果得以提升的瓶颈,如果仍然只是局限于新技术的性能熟悉和简单应用,就会制约整合的深入。第三种境界是一种导向,是一种努力追求的境界。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而是为了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纳入到教师下意识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思想中。我们如果既没有熟悉多种信息技术,又没有立足学科课程反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实践,也就不可能自如地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如果只是熟悉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性能,或者只是局限于学科课程的教育功底,也就不可能直接提升到第三种整合境界。

第二利:有利于准确把握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重点

各级各类课题中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已占有一定的份量,它能在某个阶段集中某些教师的群体智慧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作与研究。“整合三境界”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承担的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关键。例如课题“Blog与Wiki在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的组合应用研究”应该着眼于研究Blog与Wiki技术在职教课程中的应用性能与方式方法,研究者应该更多地沉浸于第一种整合境界。再如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应该着眼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适时适地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整合的有效性是衡量和筛选某项信息技术的标准,虽然也涉及个别信息技术性能的再发现,但应该更多地沉浸于第二种整合境界。第三种境界则是对各类整合课题研究深度的检验,整合研究不能止于某种信息技术的有限几次的应用,也不能止于只是能够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选择运用信息技术,而应该熟练内化为师生的一种意识和自觉行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不同的时期赋予了不同的外延,特别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而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它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

一、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科课程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从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对学科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引发学科课程的变革,但是它却是学科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学习革命,迫使人们改变传统的学科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遵循的如下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要运用正确的教育前沿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2)针对性原则。不同的学习者对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课程对于学习者亦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应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3)有效性原则。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或叠加,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矩阵体系进行课程整合,须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舞台,构建一个令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具有直观、科学、互动、艺术等特点。如果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能够把这四个特点与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整合,合理地安排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得以全面地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要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获取、筛选和运用,同时,技术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实现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比作各学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在己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做终身学习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一个教师必须首先学习教学设计方法,并分析媒体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整体考虑你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在设计和思考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如何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其次,要实现完美的整合,教师还必须具有相当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点、教法的变革等。

通常,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通过自己查找信息,进行自主与协作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形成闭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这是整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理想结果之一。

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9

作者简介:刘玲,任教于河南省陕县第一职业高中。

成功的整合意味着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的传递系统。通过整合,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而且能够培养真实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些都说明,对于“整合”,关键是一个“融”字,而非“用”字。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的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这种“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如何更加正确地理解“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践中的“整合”常常出现以下误区:

1.在课程整合中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导致了学生主体极端化的出现。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能有效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2. 课程整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教学中从来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场景中的学习。有很多方

法可以提供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有的教师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整合中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多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4.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

突出表现在课件制作方面。教师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结果是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教师练就了“鼠标手”,学生成了看客,黑板几乎成摆设。

5. 为了整合而整合

部分教师存在着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重要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三、 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

1.教师素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手段欠缺,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素质不高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2.学生素质

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之一。有些学生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来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并将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

3.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其物质基础上,必须考虑物质条件,关注其物质水准。如硬件、软件、潜件建设等。

四.解决策略

1. 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2. 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

学校资源库建设以整合知识化内容为核心,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注重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该具备体积小、可移植性强的特点,以利于网上传播在不同的数字环境下使用,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

3. 科学评价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当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制高点。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建设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等信息化环境。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语文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学与教的方式都有重大的影响。

为了寻找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点,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向,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整合的注意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最终是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重组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得以综合发展。

二、整合要达成的目标

在语文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观点,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模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开发密切联系语文教科书的资源库。

1.通过实践,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创设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情景和氛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出其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整合的注意点

1.应该把信息技术看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与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信息技术看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Internet学习环境对语文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语文活动中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建新型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有力地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的开发,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对语文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影响和作用,进而促进语文课程整体的变革。

2.整合前师生均需培训,整合中要循序渐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信息社会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整合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学生双方都有很大的关系。在课程整合中,要给教师充分的时间适应新的教法和教育观念,认识到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加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学习和研究网络环境下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掌握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一切手段去组织、去开发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语文资源为教学服务,并且能够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生动的语文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中,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理解和探索语文知识的平台。

对于学生来说,整合课大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他们可能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这种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这种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课堂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这种新型课堂,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和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只有师生具备了整合课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3.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改变。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说取消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包含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合课堂中,学生的自由度相当大,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世界里迷失,很可能难于把握课堂重点,将时间浪费在非课堂教学内容中,致使学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事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有关的课题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按照目标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

4.注重整合的实效,把握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方式中,多媒体演示的网络走进语文课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最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承担了多重角色,既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工具、协作交流的工具,又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探索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必须指出,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存在“度”的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过量,不能什么情况都依靠多媒体网络,学生可以自身完成的语文学习基本活动,不提倡采用信息技术代替完成。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增加,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新课改中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但决不可过度依赖它,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把握新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一种平衡,以达到最佳的整合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上仅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问题的初步探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3]庄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