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决策十篇

时间:2023-03-25 14:55:05

控制与决策

控制与决策篇1

2.虚拟物流企业联盟的利益分配策略研究 王若钢,冯英浚,WANG Ruo-gang,FENG Ying-jun

3.带运输时间的无等待供应链在线调度问题研究 常桂娟,张纪会,CHANG Gui-juan,ZHANG Ji-hui

4.一种求解混合整数规划的混合进化算法 李宏,焦永昌,张莉,LI Hong,JIAO Yong-chang,ZHANG Li

5.垂直分布多决策表下基于条件信息熵的近似约简 杨明,杨萍,YANG Ming,YANG Ping

6.时序数据的动态有界符号化方法 钟清流,蔡自兴,陈明权,杨先芬,ZHONG Qing-liu,CAI Zi-xing,CHEN Ming-quan,YANG Xian-fen

7.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排序的最小方差法 和媛媛,周德群,王强,HE Yuan-yuan,ZHOU De-qun,WANG Qiang

8.2-D状态滞后系统的时滞相关H∞控制 彭丹,关新平,龙承念,PENG Dan,GUAN Xin-ping,LONG Cheng-nian

9.基于综合赋权的风险企业增值潜力灰色评价方法 张识宇,李大建,杨乃定,ZHANG Shi-yu,LI Da-jian,YANG Nai-ding

10.仿射非线性系统的能控性 王晓明,崔平远,崔祜涛,WANG Xiao-ming,CUI Ping-yuan,CUI Hu-tao

11.适应性粒子群寻优算法 罗辞勇,陈民铀,LUO Ci-yong,CHEN Min-you

12.基于修正因子模糊PID控制在升力鳍系统中的应用 梁燕华,金鸿章,李东松,LIANG Yan-hua,JIN Hong-zhang,LI Dong-song

13.基于直觉模糊数的信息不完全的多准则规划方法 王坚强,张忠,WANG Jian-qiang,ZHANG Zhong

14.一类具有通信逻辑的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宗群,孙连坤,王鹤,窦立谦,ZONG Qun,SUN Lian-kun,WANG He,DOU Li-qian

15.控制增益符号未知的MIMO时滞系统自适应控制 钱厚斌,张天平,QIAN Hou-bin,ZHANG Tian-ping

16.基于NEI调节机制的非线性智能优化控制器 刘宝,丁永生,王君红,LIU Bao,DING Yong-sheng,WANG Jun-hong

17.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库存系统Pareto优化模型 周永务,王圣东,ZHOU Yong-wu,WANG Sheng-dong

18.基于满意优化的氧化铝生料浆调配方法 阳春华,温丽敏,朱红求,桂卫华,YANG Chun-hua,WEN Li-min,ZHU Hong-qiu,GUI Wei-hua

19.基于熵准则的发酵过程TSK模糊建模 谭左平,王士同,邓赵红,堵国成,TAN Zuo-ping,WANG Shi-tong,DENG Zhao-hong,DU Guo-cheng

20.带传输滞后的离散系统的观测器及输出动态反馈 朱建栋,ZHU Jian-dong

21.一种动态数据流的实时趋势分析算法 周黔,吴铁军,ZHOU Qian,WU Tie-jun

22.基于观测器的飞行器时变控制效益估计算法 池沛,陈宗基,魏晨,周锐,CHI Pei,CHEN Zong-ji,WEI Chen,ZHOU Rui

23.基于搜索空间可调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与仿真 段其昌,张红雷,DUAN Qi-chang,ZHANG Hong-lei

24.线性连续重复过程的H∞模型降阶 吴立刚,胡跃明,WU Li-gang,HU Yue-ming

1.从知识的表达和运用综述强化学习研究 陈宗海,杨志华,王海波,盛捷,CHEN Zong-hai,YANG Zhi-hua,WANG Hai-bo,SHENG Jie

2.一种网络化控制系统的鲁棒H∞动态输出反馈控制 傅磊,戴冠中,FU Lei,DAI Guan-zhong

3.一种新的基于简化二进制可辨矩阵的相对约简算法 蒙祖强,史忠植,MENG Zu-qiang,SHI Zhong-zhi

4.一类直接模型参考Backstepping自适应控制 董文瀚,孙秀霞,林岩,宋鸿飞,DONG Wen-ban,SUN Xiu-xia,LIN Yan,SONG Hong-fei

5.具有极点约束的鲁棒H2/H∞满意容错控制 韩笑冬,谢德晓,王执铨,HAN Xiao-dong,XIE De-xiao,WANG Zhi-quan

6.挖掘事务间频繁闭项集的高效率算法 董杰,韩敏,DONG Jie,HAN Min

7.基于辅助模型的多新息广义增广随机梯度算法 王冬青,丁锋,WANG Dong-qing,DING Feng

8.基于对象的扩展Petri网协同设计过程分析 安毅生,李人厚,AN Yi-sheng,LI Ren-hou

9.活套系统的神经网络离散变结构控制 童朝南,武延坤,王丽君,李江昀,TONG Chao-nan,WU Yan-kun,WANG Li-jun,LI Jiang-yun

10.一种新的快速模糊规则提取方法 陈铁明,龚荣盛,SAMUEL H Huang,CHEN Tie-ming,GONG Rong-sheng,SAMUEL H Huang

11.线性控制系统窗口频域分析与设计 马国梁,王道波,MA Guo-liang,WANG Dao-bo

12.分数阶混沌系统同结构与异结构广义同步 闵富红,王执铨,MIN Fu-hong,WANG Zhi-quan

13.基于模糊一类支持向量机的核聚类算法 徐磊,赵光宙,XU Lei,ZHAO Guang-zhou

14.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柔性臂变结构力控制 曹小涛,李元春,CAO Xiao-tao,LI Yuan-chun

15.一种改进的鲁棒约束预测控制器的综合设计方法 郑鹏远,席裕庚,李德伟,ZHENG Peng-yuan,XI Yu-geng,LI De-wei

16.线性时变参数系统切换H∞输出反馈控制 丛灿,邹云,CONG Shen,ZOU Yun

17.基于广义差别矩阵的核和属性约简算法 杨明,杨萍,YANG Ming,YANG Ping

18.一类不确定性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扰动抑制 唐功友,张勇,TANG Gong-you,ZHANG Yong

19.基于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鼠群算法 刘徐迅,曹阳,陈晓伟,LIU Xu-xun,CAO Yang,CHEN Xiao-wei

20.基于直接构造法的不同参数统一混沌系统的同步 蔡娜,井庆深,尉迟凯文,张嗣瀛,CAI Na,JING Qing-shen,YUCHI Kai-wen,ZHANG Si-ying

21.基于粗细粒交叉的搜索算法 周晖,李丹美,徐晨,邵世煌,袁从明,ZHOU Hui,LI Dan-mei,XU Chen,SHAO Shi-huang,YUAN Cong-ming

22.基于克隆选择和粒子群思想的动态多群体优化算法 王巧灵,高晓智,王常虹,刘福荣,WANG Qiao-ling,GAO Xiao-zhi,WANG Chang-hong,LIU Fu-rong

23.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移动Ad Hoc网络中继协作机制 张国鹏,张海林,赵力强,ZHANG Guo-peng,ZHANG Hai-lin,ZHAO Li-qiang

1.线性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综述 张冬梅,俞立,ZHANG Dong-mei,YU Li

2.求解作业排序问题的一种改进修复约束满足算法 上官春霞,周泓,师瑞峰,吴旸,SHANGGUAN Chun-xia,ZHOU Hong,SHI Rui-feng,WU Yang

3.Tent混沌粒子群算法及其在结构优化决策中的应用 张浩,张铁男,沈继红,李阳,ZHANG Hao,ZHANG Tie-nan,SHEN Ji-hong,LI Yang

4.一种多样性控制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方伟,孙俊,须文波,FANG Wei,SUN Jun,XU Wen-bo

5.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菌体浓度软测量 杨强大,王福利,常玉清,YANG Qiang-da,WANG Fuli,CHANG Yu-qing

6.一类受扰时滞离散系统的滑模跟踪控制 牟丽君,高存臣,李娟,MU Lijun,GAO Cun-chen,LI Juan

7.局部加权组合状态空间系统正交梯度辨识 衷路生,宋执环,ZHONG Lu-sheng,SONG Zhi-huan

8.基于因特网的共享控制系统的时滞依赖鲁棒控制 钟铭恩,吴平东,黄杰,ZHONG Ming-en,WU Ping-dong,HUANG Jie

9.一类通讯受限不确定网络控制系统鲁棒H∞滤波 夏红伟,马广程,王常虹,马闯,XIA Hong-wei,MA Guang-cheng,WANG Chang-hong,MA Chuang

10.测量丢失概率不确定的网络化系统的鲁棒故障检测 阮玉斌,杨富文,王武,RUAN Yu-bin,YANG Fu-wen,WANG Wu

11.基于直觉模糊三角模的直觉模糊粗糙集 徐小来,雷英杰,谭巧英,XU Xiao-lai,LEI Ying-jie,TAN Qiao-ying

12.基于回购契约的供应链协调与风险分担分析 肖玉明,汪贤裕,XIAO Yu-ming,WANG Xian-yu

13.基于DSM的复杂产品开发流程优化遗传算法 陈冬宇,邱菀华,杨青,杨敏,CHEN Dong-yu,QIU Wan-hua,YANG Qing,YANG Min

14.融合粗糙集和DS方法的空中目标类型识别算法 丛蓉,王秀坤,杨南海,孟祥宇,CONG Rong,WANG Xiu-kun,YANG Nan-hai,MENG Xiang-yu

15.线性连续重复过程的能量-峰值(L2-L∞)滤波 吴立刚,胡跃明,WU Li-gang,HU Yue-ming

16.基于遗传规划的作业车间调度算法研究 张国辉,高亮,李培根,ZHANG Guo-hui,GAO Liang,LI Pei-gen

17.一种辨识Wiener-Hammerstein模型的新方法 徐小平,钱富才,王峰,XU Xiao-ping,QIAN Fu-cai,WANG Feng

18.直接支持向量机 杜喆,刘三阳,DU Zhe,LIU San-yang

19.改进的非线性鲁棒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周丽,姜长生,ZHOU Li,JIANG Chang-sheng

20."软件人"群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协调控制 马占飞,郑雪峰,曾广平,涂序彦,MA Zhan-fei,ZHENG Xue-feng,ZENG Guang-ping,TU Xu-yan

21.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技术研究 戴洪德,陈明,周绍磊,李娟,彭贤,DAI Hong-de,CHEN Ming,ZHOU Shao-lei,LI Juan,PENG Xian

22.群集系统的软控制 潘福臣,陈雪波,李琳,PAN Fu-chen,CHEN Xue-bo,LI Lin

23.基于免疫原理的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张雷,李人厚,ZHANG Lei,LI Ren-hou

1.双目立体匹配算法的研究与进展 白明,庄严,王伟,BAI Ming,ZHUANG Yan,WANG Wei

2.群决策中多阶段多元判断偏好的集结方法研究 朱建军,刘思峰,李洪伟,田飞,ZHU Jian-jun,LIU Si-feng,LI Hong-wei,TIAN Fei

3.基于核最优变换与聚类中心的雷达目标识别 赵峰,张军英,刘敬,ZHAO Feng,ZHANG Jun-ying,LIU Jing

4.一类新的弱化缓冲算子的构造及其应用 崔杰,党耀国,CUI Jie,DANG Yao-guo

5.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多分类器设计的向量投影法 厉小润,赵光宙,赵辽英,LI Xiao-run,ZHAO Guang-zhou,ZHAO Liao-ying

6.基于二维混合模型的改进型重复控制器设计 吴敏,兰永红,佘锦华,WU Min,LAN Yong-hong,SHE Jin-hua

7.一种精英退火微粒群算法 李军军,肖健梅,王锡淮,LI Jun-jun,XIAO Jian-mei,WANG Xi-huai

8.一种求解TSP问题的ACO&SS算法设计 张晓霞,唐立新,ZHANG Xiao-xia,TANG Li-xin

9.具漏泄时滞的细胞神经网络多周期性分析 楼旭阳,崔宝同,吴炜,LOU Xu-yang,CUI Bao-tong,WU Wei

10.基于自适应观测器控制系统的快速故障调节 张柯,姜斌,刘京津,ZHANG Ke,JIANG Bin,LIU Jing-jin

11.克服恋食行为的PSO算法改进研究 罗辞勇,陈民铀,LUO Ci-yong,CHEN Min-you

12.免疫克隆选择算法求解柔性生产调度问题 刘晓冰,吕强,LIU Xiao-bing,LV Qiang

13.多项式非线性系统局部镇定控制 童长飞,章辉,孙优贤,TONG Chang-fei,ZHANG Hui,SUN You-xian

控制与决策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控制 决策机制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每当遇到较大的经济波动或者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中小企业总会受到较多冲击。除了宏观因素之外,审视并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中小企业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当前中小企业决策机制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决策质量。从2008年至今,我国有较多的中小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决策质量不高。我国中小企业决策机制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决策时忽略宏观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而这两点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比如一些钢铁企业盲目跟风,扩大产能,参与钢贸贸易,在市场饱和的时候形成巨大损失,导致企业退出市场。二是决策时较少考虑全面的信息基础,因此对市场行情和政策趋向的判断粗略而不客观;三是决策过程简单,往往由企业主个人独立判断与拍板,缺少具体的多方案选优环节,一旦方案实施运行出现问题的时候缺少应对措施与控制。四是对于与决策方案相配套的支持条件准备不足,尤其是对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视不够,在市场销售受阻的时候很容易陷于资金链断裂从而终止经营。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是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财务收益与预计效益发生偏离,企业蒙受损失,短期表现为企业财务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长期表现为企业总资产账面价值低于总负债的账面价值,造成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终止经营。直观的看,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都是基于这种状况,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缺失。

相比于大型国企来说,中小企业的特点是:筹资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因此资本规模先天不足,来源渠道单一且不能形成可靠保障,因而缺乏可持续性;投资决策随意化并由此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表现为盲目进入新领域或者扩大经营规模,市场不能及时回笼资金时很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经营过程中对于资金支配随意,盈利状况好的时候留存收益积累少,资金很容易流出企业,盈利不好的时候缺少资金,很容易陷于财务困难。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筹资决策环节以及收益分配决策环节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关键原因。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与决策机制失衡的表现

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和决策机制存在以下关系:首先,决策机制健全并运行合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型企业大的决策项目都有较多的决策支持系统,比如全面的市场数据的技术分析、多方案的论证模拟实验、多个职能部分的配合研究等。大的决策项目从开始到实施到后续的控制反馈都在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内,由此保障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其次,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决策机制有效的保障。事关企业发展大计的投资决策一定会有完善的融资方案相配合,资金流始终在可控范围之内,两者之间互为条件。

在失败的中小企业案例中,这两者处于失衡的状态,具体的表现有:一是投资项目决策错误,即使有资金支持,企业一样面临终止经营的结果,比如很多企业的环保达不到要求而无法持续经营;二是做对了决策,但是对于资金流的预测及控制失误,比如在项目建设阶段即遭遇资金瓶颈而中断,或者在项目投产以后市场销售受阻,资金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发生资金链断裂;三是现有投资项目在成熟期产生的大量资金流流出企业,进入衰退期以后需要上新的投资项目,但是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逐渐推出市场;四是在企业的正常运转中遭遇宏观经济政策突变或者国际环境巨变,市场价格剧烈变动,存货成本远远高于售价而使企业形成巨亏,资金链断裂而推出市场。

四、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1.提升企业决策质量,保证企业发展方向正确健康

要提升中小企业决策质量,首先应该健全决策机制,遵循科学决策规律与程序;其次是在重大的投资决策时关注国家社会长远发展规划、关注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而科学选择投资领域或者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领域,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三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更多的认识与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状况,适时扩大或者缩小经营规模;四是在确定投资决策方向时加加技术研发投入,增加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及政策支持不断改善,同时也意味着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更趋复杂。企业应该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做到事先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具体包括强化财务预算环节、严格财务计划执行过程、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等。在决策过程中,注重相适应的财务决策方案,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切忌主观臆断。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只有建立起过硬的内部管理机制,克服自身缺陷,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控制与决策篇3

【关键词】 家族企业; 控制权转移; 并购决策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4-0047-05

一、引言

当前,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私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国A股市场的家族企业有1 27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5.14%,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家族企业的融资能力得到提升,家族上市公司可利用募集的资金开展兼并收购活动。其中有659家家族上市公司作为主并方参与了并购活动,参与家数同比增长28.71%①。越来越多的家族上市公司参与并购活动,但并非都能从并购中得到价值提升。经验表明,并购价值的创造全部产生于并购后的整合,并购后的整合是否成功决定了并购的最终成败。然而,并购整合并非一帆风顺,整合不当意味着并购失败。既然面临整合失败的风险,家族上市公司为何又热衷于进行并购呢?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家族企业的并购决策。

以往的研究较少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研究公司的并购行为,但公司的治理结构会影响决策者的激励机制,进而影响并购决策和并购绩效。家族上市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中独特的一类企业,具有独特的控制权结构和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更有激励利用其特点来获取最大化利益,其并购活动呈现出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因此,有必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研究家族企业的并购决策和并购绩效。本研究从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家族控制权水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以及其他公司治理特征对并购决策及其绩效的影响,从而帮助家族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成长。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学术界对并购决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并购决策影响因素的探讨。对此,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管理者过度自信、问题等视角来研究并购决策。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关系。Roll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过度自信假说(Hubris Hypothesis),对并购活动中主并公司管理者的非理进行了解释[ 1 ]。他认为,管理者在进行并购决策的过程中,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对标的公司的价值作出准确判断,当标的公司的报价低于管理者预估的价值时,管理者会极力促成并购。然而,许多并未给主并公司创造价值的并购,却是由主并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和评估失误造成的。Malmendier和Tate运用计量方法,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CEO比理性的CEO更加频繁地进行并购,而且过度自信的总经理比理性的总经理更有可能进行价值减损的并购活动[ 2 ],这两位学者的发现支持了Roll的过度自信假说。Doukas和Petmezas的研究表明,主并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越高,实施并购的意愿越强,特别是实施多元化并购,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相比,实施并购的绩效较差[ 3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关系展开研究。谢海东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过度自信是导致并购频繁发生而并购绩效不佳的原因之一[ 4 ]。李善民和陈文婷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决策正相关,同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却是负相关[ 5 ]。

关于问题与并购决策的关系,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经理人和股东之间、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会体现在不合理的并购决策上。Jensen等认为,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热衷于实施并购来打造商业帝国,从而满足其在公司经营方面更大的控制欲[ 6 ]。Claessens等认为主并公司的大股东可能会与管理层合谋,利用并购分享私人收益,这会导致不合理的并购决策,从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7 ]。吴红军认为,公司股权过于集中会导致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大股东为了谋取私利,作出不合理的并购决策,从而导致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受损。李善民等从管理者私有收益的视角,研究发现并购成为上市公司管理者谋取私利的手段,管理者通过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并购决策来获取更高的报酬和在职消费[ 8 ]。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理论认为,公司管理者为了谋求私利,可能会主导公司实施损害股东利益的投资活动,而实施对公司不利的并购则是管理者通过投资活动实施利益侵占的重要途径。在股权分散的公司,管理者主导并购决策,有激励通过不断并购来谋取私利,这种问题在并购上市公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从而导致主并公司的价值减损[ 9 ]。笔者认为,相比控制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不存在大股东且经理人主导的公司),控制权较为集中的公司(存在大股东的公司)管理者发起的并购较少,实际控制人持有的控制权比例越高,管理者发起并购的可能性应越低。因此,由于实际控制人的监督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家族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与并购决策负相关。

为了最大程度掌控公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会利用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和多重表决权股票等方式,使得其自身持有的控制权超过现金流权,从而获得“同股不同权,小股有大权”的效应,偏离传统的“一股一票”假设,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实际控制人越有激励去谋取私利,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10 ]。Claessens的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对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与其持有的两权分离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7 ]。具体到本文研究的家族上市公司,两权分离的现象更为普遍。我国学者苏启林和朱文(2003)研究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现象,发现两权分离的程度越大,家族上市公司的价值越低。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家族控股股东越有激励通过与管理者合谋以发起并购的方式谋取私利。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家族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与并购决策正相关。

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制约控股股东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作出有损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而建立的旨在强化公司内部制衡机制的制度,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Bennedsen等通过研究美上市公司后发现,企业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规避过度投资行为,具有独立董事的大公司的管理者进行过度投资的可能性更小[ 11 ]。赵昌文等(2008)对独董制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独董制度在家族上市公司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独董比例的提高能够带来企业价值的提升。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能够约束管理者的非理,减少其贸然发动并购的可能性,有助于提升并购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家族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与并购决策负相关。

董事会规模影响其对管理层监督职能的发挥,大规模的董事会能够使对管理层的监督更加全面和到位,能有效抑制管理层的败德行为;同时,董事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独立董事规模的增大,也有助于其更好地发挥为管理层提供咨询的功能,为管理层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然而,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董事会规模的增加会导致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的提高,从而使得相互推诿和相互扯皮的现象伴随而来,进而影响董事会的议事效率(Jensen,1986)。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上市公司,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环境更差,家族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中国家族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扩大有助于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对公司治理环境改善的效果更为明显。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也有助于管理层作出科学合理的并购决策。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家族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并购决策负相关。

理论指出,管理者持有本公司的股份将使其利益与公司其他股东利益相一致,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公司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可以实现有效的自我监管,当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足够多的股份时,管理者有激励为提升公司的长期收益而努力。笔者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权激励制度的完善,管理者持股比例的提升有助于缓解委托问题,从而降低导致价值减损并购活动的发生概率。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家族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并购决策负相关。

四、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一)样本选取

本文的家族企业样本来自于2010―2013年期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家族企业。参照苏启林(2003)等学者的做法,本文将满足以下两个标准的公司定义为家族企业:(1)公司实际控制人是自然人或家族;(2)公司实际控制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份的公司是被投资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所有家族上市公司样本来自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开发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并购事件样本来自于家族上市公司在2010―2013年期间发生的并购事件。本文对并购事件的筛选标准如下:(1)剔除金融和保险类公司,因为金融和保险行业的并购活动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同时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相关数据的可比性较弱;(2)并购类型限定为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资产收购和股权转让三类并购活动;(3)为了避免把报表性并购重组纳入研究样本,筛选时剔除构成关联交易的并购事件;(4)剔除一些数据缺失或数据为异常值的并购事件;(5)如果样本公司在相同年度里发生不止一次并购事件,则以交易额最大的一次计入并购样本,同一家样本公司在考察期内不同年度发生并购事件的分别计入各年度样本。所有并购事件样本来自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数据库》。根据上述筛选条件,最终得到2 008个并购决策研究样本。

本文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数据和财务数据分别来源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部分数据来自于各个公司的年报。研究所使用的统计和数据处理软件包括SPSS20.0,Excel和Word。其中,基本的数据处理工作采用Excel和Word软件,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工作使用的是SPSS20.0统计软件。

(二)变量选择与定义

表1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名称及定义。

(三)模型构建

由于描述并购决策的被解释变量是二元虚拟变量,因此本研究用Logistic模型来对公司治理特征对并购决策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基于本文对家族控制权重点考察的需要,结合前述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定义,本研究拟设计两个回归模型:对家族控制权与并购决策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模型1;对其他公司治理特征与并购决策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模型2。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家族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均值为38.70%,控制程度较强;两权分离程度的均值为7.32%,说明在家族上市公司中,控制人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一定的同股不同权的现象。此外,现金持有率的均值是0.29,资产负债率的均值是0.35,账面市值比的均值是0.67,公司规模的均值是21.24。被解释变量方面,并购决策的均值是0.24,说明样本中仅有24%的家族上市公司进行过并购,表明家族上市公司并购的可能性较低,具有风险厌恶的特征,这与西方学者(Anderson and Reeb,2003;Faccio et al.,2002)的研究相一致。

控制与决策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 造价控制 决策阶段

一、引言

工程建设关系到经济增长,也关系到国家重要资源分配和资金流向,对国计民生都产生重大影响。建设工程造价是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是建设单位提高投资效益及建筑安装企业减少消耗、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的有效手段,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石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石化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着国家建设资金的安排,影响着中石化总公司对项目的决策,影响着各工程公司对项目的竞争力。

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能促进优化设计,准确地编制投资估算,保证估算起到控制造价的作用,把造价控制在建设单位同意的限额内。同时,工程造价的管理,能把建设项目的投资真正用在各工程项目中,在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均衡而合理的分配,能使建设单位的投资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

工程造价是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在建设工程的不同阶段,投资控制的重点和效果是不同的,它们对整个项目造价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投资决策阶段75%~95%,设计阶段35%~75%,施工阶段59%~35%,竣工决算阶段0~5%等。经过决策的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成了控制投资的关键,它对于项目的建设工期、工程造价、质量、使用功能起着决定作用。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但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重视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而忽略了对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尤其是在工程的前期阶段。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比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与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正确的项目投资行为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

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有重大影响,特别是项目建设规模、工艺方案和流程、主要设备选型、建设标准水平等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所建项目工程造价的高低、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的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投资方或项目管理者必须对项目的决策要足够的重视,必须建设单位发展战略和产品市场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评价,力求编制的投资估算尽可能全面地、充分地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的各种情况及一定的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二、在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问题

对于不同深度的设计和已有的技术基础资料,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编制,估算达到的准确度也不同。估算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析估算法

用分析估算法编制的是一种近似的估算,是估算类型中偏差幅度最大的一种,对应的设计阶段为工艺设计初期。由于在这一阶段不可能有详细的工程设计文件,作为控制造价的基础,大多以规模指数法,应重点注意工程范围。如常减压装置是否包括轻烃回收;催化裂化装置是否包括汽油脱硫醇、酸性水汽提、CO炉和备用主风机情况;加氢裂化装置是全循环还是一次通过;催化重整装置是否包括芳烃抽提与分离;加氢精制的压力等级、原油性质是高硫高酸还是一般的等等。当选用规模指数时应注意参照装置的基准投资的年份,当拟建装置规模小于参照装置的规模时,规模系数取下限,反之亦反。

2、设备系数估算法

这种方法是以设备费为基础,乘以经验系数来推算项目的建设费用。该方法以工程项目所发表的工艺文件中得到的已确定的设备表、工艺流程图和工艺数据及工程设计中有关的设计规格说明书和各种费用系数计算,比较简单,所编制的估算偏差幅度比用规模指数法编制的小。对应的设计阶段为工艺设计发表―基础工程设计初期。

3、设备详细估算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编制首次核定估算。在基础工程设计完成时依据发表的基础工程设计文件,根据各专业提出的设备、材料清单、相应的概算指标和概算定额估算单位工程估算、单项工程综合估算、建设项目总估算。在此阶段由于设计深度不够,部分材料的工程量并不确定,有的散装材料还需采用设备系数法估算。其偏差幅度比设备系数估算法小,精确度取决于各专业的设计深度。

4、详细估算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编制二次核定估算。在详细工程设计完成时依据设备及安装材料一览表;各种设备、材料技术规格和说明书;公用工程平衡图;界外设施工艺流程图;管道、仪表流程图;电气单线图;建筑物、构筑物图纸;总平面布置图等一切详细的工程设计文件以及设备材料订货资料和项目实施中的各种实际费用、财务资料逐项编制,所以该估算是偏差幅度最小的估算。

此阶段投资达到工程内容和费用构成齐全,计算合理,不重复,不遗漏,不提高或者降低估算标准;选用指标与具体工程之间存在标准或者条件差异时,应进行必要的换算或者调整;投资估算精度应能满足控制初步设计概算的要求。

在投资决策阶段控制投资,要实事求是的根据工程内容做到现行价格水平。

一般此阶段为了降低投资的方法有能否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从而减少初次投资规模;是否可以利旧,依托现有炼厂设施减少工程内容;能否在设备选型上最大限度的采用国产设备减少进口;从严控制二、三类费用。此外,要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石化市场的炼油工程投标工作。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前期设计FEED(Front End Engineering Design)是由项目管理咨询商(PMC)将工程内容详细做好后提供给业主,在了解FEED文件基础上,做出详细的工程概算,去竞争项目总承包。一般说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投资既不能冒险又需要有一定竞争力才行。

三、在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问题

设计单位应根据可研批文、业主(建设单位)的设计任务委托书的要求和设计合同的规定,努力将概算控制在批复设计的投资内,可从以下几方面控制。

1、优化设计

每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所依据的是设计文件图纸。技术水平,设计图纸是否完整清楚,都会直接影响工程总造价。从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环境安全、现场实际情况等方面对工程进行优化,避免现场变更过多,在保证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下优化,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设计。

2、推广标准设计

标准设计是经国家及部门审查批准的整套标准技术图纸文件,专业设计单位的标准规范。通过采用标准部件,简化设计周期,和施工工艺,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3、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采用可研批复的投资估算额控制初步设计投资,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投资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这一阶段要求设计单位与业主要事先将设计选用产品的档次定下来,并要求设计单位要有很好的自控力,避免设计选材中就高不就低,与专业设计人员不断交流掌握影响造价等问题。

4、密切结合实际情况

造价人员进行设计概算编制的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与业主沟通并将当地特殊要求的费用收费项目及定额含盖不全的子项进行补充。如现场探伤检测,由于装置大型化对其要求的工作量在定额中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按实际情况增补。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设计阶段的造价(估算、概算、预算、决算)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工程造价的控制体系。只要充分认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关键,创造适宜的条件,合理确定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搞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只有当业主(建设单位)真正把控制造价的关键阶段确立在设计阶段时,才能收到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控制与决策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解决策略

一、引言

我国的建筑市场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步入到了规范化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准入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到位,是否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是否能够有效地对经营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都是检验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企业内部控制是促进企业规范管理,预防经营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尤其到了现阶段,施工企业面临的经营成本压力骤增,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并促进自身的发展,都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重大难题。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施工企业必然面临的选择。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内部控制环境较差

我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较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施工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决定着施工企业的管理风格和内部控制的成效。由于我国很多企业还未树立起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包括很多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搞牵制”、“搞制约”,反而认为内部控制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甚至认为企业做了内部控制后就患上了“大企业病”等管理理念误区。

其次,施工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未体现出来。我国的施工企业大都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由于有些施工企业股权过于集中等原因,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作用的发挥容易受到控股股东的影响,监事会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再次,很多企业经营结构相对简单,但为了经营发展的需要,设置了很多机构,但根据企业的实际,这些机构的存在,反而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了,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正确作出。同时,很多施工企业存在部门或者岗位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工作事务的处理存在拖延、推诿等不良现象。

2.风险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当前,我国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国的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对于风险的预判不足,特别是对国家调结构政策的影响估计不足,经济增长从粗犷的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基本建设及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对施工企业的冲击很大,有些施工企业盲目扩张,忽略了市场风险,为今后的经营管理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表现之一就是完善的内部业务流程,并能保证业务流程的流畅和严格执行。但在实际中,很多施工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形式重于实质,很多管理人员甚至认为“走流程”就是走形式,而忽略了业务流程控制的意义。或者有的施工企业存在领导个人权威凌驾在公司制度之上的现象,公司制定的各项制度有时处于随意变动和更改的状况中。

4.内外部信息沟通不良

我国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公司外部信息掌握的渠道狭窄,对于公司内部信息的反映十分迟钝。由于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使得一个信息在经过层层传递之后,到达决策层手中的时候,信息已经严重滞后或失真,容易引起决策失误。

5.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失灵

通常而言,施工企业都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并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有的施工企业的内审部门在发现了公司存在的问题后,虽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往往不会引起公司管理层的关注,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成效大打折扣。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用的发挥需要取得公司管理层的强力支持,并且能经受外部审计的监督。

三、建设与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1.改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施工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独立董事的作用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一是完善监事、独立董事的选举机制,确保监事会成员和独立董事能够对董事会的决议形成有效地制衡。二是强化董事会的职能,要保证董事会成员与经营管理班子之间的重合度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之下,才能确保董事会更好的发挥作用。

第二,优化施工企业组织结构。施工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前提是对组织结构进行梳理,将组织结构梳理之后,再按照组织结构中岗位的设置对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避免职责出现重合,也要防范岗位空缺的出现。施工企业要保证任何一项业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人,这样才能避免管理效率的低下,促进管理效能的提高,而且还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方便员工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2.强化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这个决定,我国施工企业在未来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施工企业不会因为规模扩大之后经营风险就会降低,相反,国家对于施工企业的要求更加严格,建筑质量终生负责制的实施,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地位的挑战也更加激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要想最大化的防范风险,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第一是施工企业管理层应当拥有战略性全局性思维,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公司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第二是员工应当从具体的工作中树立局部性的风险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任何细微的风险之处都不能放过,防微杜渐,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是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施工企业的风险,无处不在,因此一旦风险来临,将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施工企业应当构建起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如安全管理制度、资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制度,风险应急制度等等,以构建起预防风险的长城。

3.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完善内部控制标准。很多施工企业之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就在于内部控制的标准不统一,执行起来十分不便,因此,施工企业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客观实际状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

二是加大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力度。第一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利。如可以让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外部质询,还可以让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内部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双重领导,避免单独领导导致的审计失灵的情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第二是施工企业可以采取强制审计的方式,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制审计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运行是否有效,如果强制审计不合格的,将限期改正。

三是将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与部门或者个人的绩效挂钩,让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良好的部门或者个人获得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对于落实不好的部门或者个人,予以必要的处罚,以提高内部控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结论

由于受到传统企业经营思维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施工企业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主观上来说要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从客观上来说,要完善相关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景春色.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3)

控制与决策篇6

【关键词】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能源消耗的认知度的提高,根据舒适度和节能的要求,人们会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使进入采暖(空调)房间的热(冷)水的流量得到控制,这就是控制,如果采用的措施是智能型的,那这就自动控制。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置是以满足工艺要求或舒适性要求为主要目的的,由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例相当大,在当今能源形势紧迫、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暖通空调系统也应当承当相应的责任。暖通空调系统形式的多样化,能源形式的多样化、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为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提供了平台。但是,仅仅有这些基础的硬件平台还是远远不够的,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需要自动控制系统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全面

(1).目前从事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电气或自动化专业的,他们对暖通空调专业各种要求的理解有限,有些甚至完全没有暖通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2).很多暖通空调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暖通空调系统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的设计思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达不到标准的节能要求。一部分工程的暖通设计仅仅是基于冬、夏各自设计工况点来进行的,这种设计的方法实际上只是确保了暖通空调系统对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保障能力而没有注重到全年运行的调节问题.

(3).暖通空调的设计人员通常都会把自动化系统看成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而忽略了自动化系统的参数设置等问题。因而放弃了对暖通空调系统本身的合理性追求。

2、系统运行的管理

当前很多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素质都达不到相应的专业水平,而且很多的管理人员还只是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水平,对系统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系统运行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掌控空调系统的相关知识,还要对自动系统控制以及计算机操作等拥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要拥有计算机专业的管理人员,对空调系统的运行和操作都要知晓,要做到对空调自动化系统的真正优化和管理。

3、工种间的沟通

从整体专业群体来说,本专业人员要想完全掌握非本专业技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往往存在多个专业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要求。两个专业之间的沟通中,暖通专业必须做好以下三个内容:

(1)暖通空调系统的控制逻辑关系要求。不同公共建筑中存在不同的建筑特点和空调系统形式,因而每栋建筑都必然存在独自的控制逻辑关系。控制逻辑的正确与错误直接影响到后期所设计的暖通空调自控系统性能的好与坏,因此,暖通专业人员首先应该根据建筑空调系统的使用特点和建筑基本信息,合理地提供给自控专业人员暖通系统控制的逻辑关系图;其次,对于其控制逻辑图不应出现含糊不清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2)监测设备与控制设备的设置位置和精度要求。暖通空调系统中的监测设备通常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流量传感器等,监测设备设置的位置不同,所获得获得的数据也就不同,正确的位置设置能使整个空调系统的运行处于节能运行状态。

(3)设备控制参数的要求。设备控制参数的要求是指暖通空调系统中各个设备的运行控制参数设定值、参数调节范围、以及监测设备与控制设备的参数性能要求等。实际工程中,暖通专业人员在控制设计时往往只是概括性的描述了主要设备的控制要求,却没有提到具体控制参数的设定值和调节范围,这给自控专业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自控专业人员通常是凭借自己的想法进行设备的控制参数设计,其设计的控制参数缺乏合理性。

二、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1、暖通空调设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明确认识到一点,自控系统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暖通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其在工程中出现问题再去解决,还不如在设计中尽可能的完善,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风险尽可能的降到最低。空调设计质量的好坏决定于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暖通空调自动化系统才能有更好的进步。空调的使用效果与空调的设计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对空调的设计的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要有一定的要求,空调设计人员要本着使用效果第一的基本理念来进行设计,要改变原有的设计理念,从而使空调自控系统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

2、加强运行管理和数据分析

自控系统除了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自控系统实现最优化的控制,从而使系统节能。所谓最优化,指的是在自控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人为的干预的功能。因此,最优化运行控制需要运行管理人员来实现。

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系统运行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运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需要高素质的运行管理人员,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掌握空调系统的相关知识,并且需要对自动系统以及计算机操作等也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只有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使暖通空调系统能正常运行,并实现节能运行。

大量的系统运行数据的记录,也能使管理人员更好的运行系统和对未来系统运行优化策略的提出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1).运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尽可能多收集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积累,为以后的优化运行提出措施;(2).暖通空调设计人员主动参与运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对自己设计的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提升设计水平建立良好的基础平台。

3、调整设计分工,加强专业沟通。

把自控系统完全交给系统承包商和集成商,看似符合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而实际大量工程的情况表明,这样做的风险远远大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优势。承包商技术的优劣,水平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商业利益的大小等一系列因素,对自控系统本身的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自控系统的设计应由设计院负责完成,承包商的主要工作是在设计院自控系统设计及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完成设备的接线图、施工及调试等。

结语: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是为实现建筑特定使用功能服务的,因此,系统最终的运行结果才是真正的检验标准。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相关人员协调配合,尽职尽责,设计方面,需要暖通专业和自控专业之间的紧密配合,出具合理的设计成果;实施方面,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运行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管理人员运行管理,确保系统节能运行。

【参考文献】

[1] 潘云刚。高层民用建筑空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嘉莹.关于暖通空调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资讯,2010(6)

控制与决策篇7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外部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寻求发展,就要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效避免各种风险的产生,让企业在安全的环境中运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当前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的融合,我国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企业管理方面做出很大的改进,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起步较晚,而且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不重视,管理不严格,导致企业在整体管理上面出现大量的问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在目前的阶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低,管理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认为会计部门的职能就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和保障工作。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审计人员之间的职责不明确,使整个内部会计控制陷入混乱之中,更有甚者,对于企业已经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进行有效地实施,使其形同虚设,让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企业管理意识方面的问题,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够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片面、不完整,企业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网络组织不健全,使已经确定的会计控制制度在施行的时候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在事前没有充分引起重视,企业往往是在内部会计控制发生问题,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时候才会重视,设法进行弥补或者是对会计人员进行惩罚,这种做法对于企业来说付出的成本会大大增加,而且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来说也失去了其意义。

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相互牵制的制度,对于会计会经常用到的票据以及印章没有实行分管制度,会计往往同时兼任出纳以及审核的工作,对于会计的事前审核、复核以及监督制度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企业对会计控制检查执行方面,往往存在检查不仔细、不深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解决,尤其对于财务部门的人员,由于是掌管公司财务,往往不敢管,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各个环节都出现形式主义的弊端。

4.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比较低。由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要求企业的各项管理也要与时代保持一致,对于企业中的员工素质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目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就会计人员来看,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低,不遵守职业道德等情况,很多情况下会造成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往往会计会将企业的暂时性利益放在首位,会对会计数据进行捏造,为企业做假账,帮助企业逃税,导致企业的拥有者和企业的投资者两者利益受到损害。

二、如何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1.提高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思想意识决定行动,企业要想有效地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对内部会计控制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进行有力宣传,加强全体员工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认真学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看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协作,让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企业规范经营、提高企业效益、降低企业风险和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2.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进行职务设置的时候,要明确职务权限,将授权批准与监察工作分离,这样有利于发现企业内部会计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种明确的分工制度还能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

3.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外监督工作。一方面,企业内部要进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工作,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审计,依照已经制定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独立使用审计监督权,提高审计监督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的同时要加强企业外部监督检查机制,发挥政府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进行惩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防止企业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

4.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企业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点,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否有效进行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已有的员工进行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对于旧员工要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整体上保证企业会计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提升,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按照法律法规,不弄虚作假,给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企业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财会人员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三、结论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取得发展的优势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充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能有序进行,从而增强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控制与决策篇8

【关键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解决对策

近几年,我国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入规模逐年增长,获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数量庞大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随着政府参与审计以及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应当引起相关管理者的重视。为了保障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当中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以及资金运用过程当中的安全、有效和规范,管理者应当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中各个环节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

一、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依据不充分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首要环节是针对当前项目情况,决定是否要进行投资。在实际工作当中,一些政府部门及投资咨询机构对于建设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并不重视,未对项目作深入的及实质性的研究和论证,导致项目决策依据出现漏洞。例如,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等工作缺乏实效性,社会发展、资金保障以及配套设施等具体的内容又可能存在数据虚假、名存实亡等问题,使得政府在决策阶段的投资预算估计不够准确,造成决策失误,在项目具体实施之后,方案可能出现较大改动,增加了投资金额,或是由于项目质量低而造成巨大损失。

(二)项目设计质量低

设计阶段对于工程造价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环节,是投资控制的龙头,这种意识一些部门尽管知道,但是当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设计概算的编制不够规范,使得工程预算或是结算编制等留下较多的空缺;设计方案较为粗糙,一些设计人员并未对施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调查,对于施工场地以及项目要求等未充分考虑,最终的设计方案同现场施工情况不相符合,这样的设计并不适合投入到实际的施工中,一旦投入,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的漏项以及变更增多,增加后期的工程造价;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未树立节约造价的意识,只注重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而忽略了设计方案的经济型,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对建设项目美观性等外部性能进行考虑,而忽略了成本节约的要求,没有对设计进行优化,导致项目投资控制失控。

(三)招投标及合同不规范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在招投标过程当中依然存在不规范的行为,例如,招标文件编制、工程量清单以及预算控制等不规范,另外,假招标、围标等违法行为也依然存在,上述问题都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造成不良影响。在合同签订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合同签订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对于施工项目合同掌握的知识量也不充分,所签合同存在内容不完整甚至错误、措辞不够严谨等问题,造成施工单位在结算过程中钻空子,使得工程项目的结算价格大大增加。

(四)监管工作不够完善

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工作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另一重要环节,如果不重视施工过程中的监管,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导致造价增加。例如,管理人员能力不够,并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到位而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功能设施等,导致工程造价大幅增加。

二、解决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注重决策

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广泛收集资料,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组织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专家及部门对该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将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充分结合,进一步完善可行性研究,将其建立在优化评选的基础上,才能确保项目投资预算能够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二)提高设计工作质量

因为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主要阶段,因此必须对项目设计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应当规范设计概算。其次,在设计单位选择时,应当全面考察是否具有设计资质和较高技术力量,最好同时具备造价资质。设计方案以及目标要经建设单位确认后再开始设计。设计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和施工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获取充分的数据,再将应当考虑的实际情况体现到设计当中,运用价值工程来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另外,推行限额设计的方式,以批准概算作为设计方案使用资金的限额,在整个实行过程中都加以控制,确保设计质量,避免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肆意扩大施工规模,提高标准。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树立全新的设计理念,合理协调设计方案的技术性及经济性。施工方案设计完成后,还应当对其进行严格审查。

(三)提升人员素质

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各部门人员素质,对于各个部门的人员应当合理安排培训,让管理、预算等人员充分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树立工程造价控制的意识。

(四)规范招投标及合同

招标文件编制应当尽量详实,工程量清单编制应当完整、详细、准确、规范,招标控制价应当合理、准确,投标环节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合法,严格招投标程序,坚决打击和防范围标、串标、借用企业资质投标等违法行为,施工合同签订过程中,则应当注意合同条款及内容的完善,防止出现漏项等问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确保招投标工作顺利进行,选择技术好、信誉好的施工单位,才能有效保障施工质量,降低投资成本。

(五)加强监督管理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才能保障施工质量。强化施工阶段中关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及控制,规范设计变更以及签证管理体系,确保各签证项目都按照程序规范进行,建立严格的变更签证及审批制度。

三、结束语

总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过程中的工程造价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进一步提升人员质量、完善决策设计阶段工作的科学性并规范招投标以及合同签订过程,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通过上述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工程造价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控制与决策篇9

关键词:工程设施 质量控制 决策

1. 前言

1.1 背景

CPR/96/302(21世纪中国城市水管理)将协助建设部开展中国可持续城市水管理项目,以及提高主要机构实施该项目的能力。本项目总的目标是要制订有关机构改革和实施水需求管理策略的有效方法并进行示范实验,以便改进给排水方面的管理。为了协助策划该国家项目,本援助项目将支持河北省石家庄市各项试点活动,以确定最适合于中国市级城市实施组织机构改革的方法。制订和实施机构改革以及修正水价结构的行动计划,以便在石家庄成立财政上完全自主的供水和排水公司。最后,对培训和技术援助计划进行试验,其目的是推广试点活动的主要成果并在更多的城市开展此项目。

该项目的经费为US$122.50万, 由联合国开发署资助一部分,其余由AusAID和石家庄市分担。执行机构是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CICETE)。由建设部(MOC)主持项目的实施,石家庄市政府(MGS)负责试点工作的实施。

1.2 范围

CH2M HILL的高级副总裁,Dr. Glen T. Daigger,Ph.D.,P.E.,DEE被推选为该项目的工程和质量管理策略专家,他的职责为:(1) 介绍有关城市排水和供水的国际经验,以及管理、许可证、和合格证等方面的最佳实施和技术;(2) 为建立国家技术支持系统提供信息和咨询,该系统负责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评估和管理;(3) 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质量管理和决策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在技术标准、工艺选择、以及投标和招标方面;(4) 编制有关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的综合性技术情报文件,主要目标是工艺和工程设施;(5) 制定私有部门或其他涉及排水和供水服务的部门的策略;(6) 出席1999年9月14~17日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7) 在1999年8月25日以前提交关于上述内容的专题报告;(8) 准备研讨会的文件资料。

该报告由工程和质量管理专家(Dr. Glen T. Daigger,Ph.D.,P.E.,DEE)审定。这是遵照上述TOR中第7项要点提交的。其中论述了TOR1~5 要点。该报告共有6个部分,第1部分是前言,以下5个部分论述了TOR中前5项要点。

2. 有关城市排水和供水的管理,许可证和合格证

2.1 前言

这部分论述工程和质量管理策略专家TOR的第一个要点。介绍关于城市排水和供水的国际经验,有关管理、许可正、和合格证方面的最佳实施和技术状况。对城区排水和供水行业发放许可证和进行管理通常采用(1)最佳实用方法和(2)性能标准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且适合于特定场合。现将这两种方法作如下阐述和比较。

2.2 最佳实用方法

2.2.1 对该方法的说明

人类为之奋斗的事业,包括给排水系统在内,是经常规范和执行最佳实用方法。对待要建设的设施、施工方法、运行和维护方法都作了详细规定。它告诉负责实施该系统的一方该做些什么。严格遵守规定的程序是带有强制性的,实施该系统的人员几乎不可能按自己的看法行事。其结果是与规定的标准相当一致。设计手册、规范、管理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中往往都规定有最佳实用方法。其中包括需要采用的各类技术、建筑材料、施工方法、和操作程序等项目。举例中包括有配水和污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标准、专业设计人员用的标准规范、以及修正在特定情况下必须设定的处理技术方式的法律。

最佳实践一般由专业组织和政府机构设定。一组资深专业人员对该实用方法作了十分详尽阐述使预期的成果可被重复利用。对需要专业判断或当地经验的领域也要加以说明。

2.2.2 对方法的评估

最佳实用方法所具有的利弊概括在表2-1中。其优点是一致性、便于实施、以及减少了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的依赖。缺点是成本增加了,抵制变化,难以适应新的情况,以及性能差。

表2.1 最佳实用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 一致性。每个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因而达到同一水平的性能。

- 便于实施。因为系统的性质和实施系统所需的步骤都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实施的条件也为人们所熟知。

- 减少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的依赖。系统的许多细节都是规定了的,所以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来确定那些细节的必要性就大大减少了。从而可以由经验较少的专业人员来实施验收系统。

缺点

- 增加了成本。标准方法中必定会加进一点儿保守性以适应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幅度。在很多情况 下,可以不需要那一点儿保守性,导致设施或解决方案比实际需要的还贵。

- 抵制变化。严格执行最佳实用方法会妨碍能产生低成本或高性能方案的创新。这是因为标准的存在使革新难以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而且,有了标准会降低对革新进行实验的动力。

- 难以适应新形势。当熟练的专业人员几乎完全依赖标准解决方案时,他们就不掌握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用以鉴别最佳实用方法已不再适用的新情况。这样。当异常或新的情况出现时,原先执行的解决方案很可能不再适用,并实际上不起作用了。

- 性能差。规定的是这方法的运作而不是结果。

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性能,这就限制了系统执行人员改变方法来获得较好效果的积极性。系统执行人员认为他们已做了所交办的一切,因而履行了他们的职责。

说明最佳实用方法的优缺点是为了使此方法能应用于特定情况。实际上,规定最佳实用方法是必要的,可以及时和有效实施城市给排水系统。要想开发能解决每个问题的方案是不可能的。在下列情况下采用最佳实用方法是合适的:

- 待要解决的问题是一目了然的,具有广泛经验来保证最佳实用方法的有效性和效果。

- 必须很快实施解决方案。没有时间来评估和选择大量备选方案。

- 为简化对一致性及系统运行和维护条件的监测所需要有连续性。

- 与采用一致和便于实施的方法所节约的成本相比,保守方法所增加的成本是少量的。

2.3 性能标准

2.3.1 对该方法的说明

最佳实用方法规定的是负责系统实施一方的操作要求,而性能标准规定的是必须达到的效果。实施一方可以从许多种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只要他们符合规定的性能标准。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例证是规定污水和给水处理设施必须达到的出水水质。所选择的工艺过程必须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定律给予的约束不相矛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最终出水符合规定的标准,任何过程都可以被选用。

2.3.2 对该方法的评价

表2-2汇总了性能标准的各种优缺点。其优点是解决方案有效而又成本低;性能保证率高;鼓励创新;以及可适应变化中的形势。缺点是项目评估和验收进程较慢,缺乏一致性,增加了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表2-2 性能标准法的优缺点 优点

- 解决方案有效、成本的。因为对每种场合都可以按现场特定情况制订解决方案,故最终解决方案比设计标准中规定的“标准”或“一般”的解决方案更有成本效益。这是由于当地情况有很大变化而造成的,使得现场特定的解决方案在许多场合都能以大大降低了的成本获得所需的性能。

- 性能保证率较高。因为实施方负责性能,而不仅仅是一组操作,所以最终系统不能按规定运行时,可以更直接采取强制行动。

- 鼓励创新。这种方法可鼓励创新,因为它可以使具有改进性能特性的备选方案(成本低,可行性高)得以较快实行。

- 可适应改变中的形势。因为规定的是性能而不是行动,所以形势改变时必须改变行动才能不断与性能要求取得一致。

缺点

- 项目评估和验收的进度较慢。通常每个项目在实施以前都需要经过认真的考核,以确保项目与现有的科学和工程原理的一致性。为达到此目的而对各个项目进行审查的水平比以前项目的审查水平要高,因为必须对每个项目进行详尽的审查。实际上如果城市给排水设施需要大量投资,则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的可获性可能会限制该方法的使用。

- 缺乏一致性。解决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方案,因此企图解决同一问题的类似系统之间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增加远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 增加了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增加创新也会使个别项目失败的风险增加。

性能标准方法也可被用来解决城市给排水的问题。这个方法在下述情况下是适用的:

■ 降低系统成本的潜力很大。在很多情况下,对特定的问题作“标准”或“独特”的答复是很费钱的,现在有可以化很少的钱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然而,现场出现的问题可决定(dictate)替代解决方案的适用性。规定性能使之能全面调查研究各种替代解决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最有利于特定场合的解决方案。

■ 运行和维护要求很高。如果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案在机构上很庞大,则最佳实用方法就奏效了。在这种情况下,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便就绪了,但是只需要有限的正在进行的运行和维护,以便使解决方案继续运作。然而规定和执行运行和维护程序是很困难的。在规定和判断性能时,运营机构必须提供必要的运行和维护,以确保系统继续运行。因此,提供必要的运行和维护手段以保证系统有效运作的潜力是很大的。

■ 由于需求和期望值的改变,“标准”解决方案不再适用了。

2.4 执行

一旦规定了系统的条件(无论是最佳实用方法或性能要求),就必须规定保证一致性的方法。这就要求进行监测。现有以下两种监测方法:

(1) 外部监测

(2) 自我监测

外部监测是由解决环境问题的执行机构以外的组织来进行。一般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机构,但也可以是非政府机构,如发照部门。关于最佳实用的解决方案,执行机构要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已实行了最佳实用方法。关于根据性能的解决方案,执行机构应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与性能要求相符。

关于自我监测方法,负责解决环境问题的部门也应确定其性能,并向管理部门报告。此方法既可应用于最佳实用解决方案,也可应用于性能标准解决方案。如应用最佳实用解决方案,实施机构应对已经按规定实施最佳实用方法的系统进行比较,并证实其符合最佳实用方法的条件。如应用性能标准解决方案,实施机构应确定系统的性能并做出报告。

2.5 分析

大部分许可证、管理、和合格证系统都是既包括有最佳实用法也包括有性能标准法。性能标准法对常规场合并不实用。相反,待要建立的系统被规定在规范或规章中,而且仅仅是按规定建立。对每种场合开发独特的解决方案成本是不低的,因为开发这种解决方案需要时间和费用。因开发这独特的解决方案而增加的成本超过了该解决方案所节约的成本。凡是能在生产上应用最佳实用法的范例是建立配水系统和污水收集系统。

标准解决方案不适用或应用此方案会使成本过高时,该系统应灵活地开发独特的解决方案。例如,遇到不寻常的土壤情况时,按现场具体情况开发一种建立配水和污水收集系统的方法,基于其总成本的减少被认为是合理的。按现场具体情况开发性能标准解决给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基于其所能节约的成本也可被认为是合理的。

良好的许可证、管理和合格证系统规定有通用的最佳实用方法;预期得到的性能;以及开发另一种性能标准解决方案的程序。无论什么情况,该系统都具有灵活性,或实施通用的最佳实用方法,或开发另一种解决方案。如果通用的最佳实用方法似乎是合理的而且产生满意的成本,则可以实施该方法。反之,如果替代解决方案有明显的好处,则可以利用基于性能的规则条款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实施。事实上,可根据替代解决方案的经验开发新的最佳实用方法,并把它们纳入以后的规章中。

好的许可证、管理和合格证系统还综合有外部监测和自我监测两种规定。为了确保系统的完整性,一定数量的外部监测是需要的。然而,外部机构监测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等所有方面是不可能的。系统的所有者必须对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负主要责任,并须报告运行和维护的结果。所有者可报告系统装置的很多要素,例如向外部政府机构证明该系统已经按照规定的最佳实用方法建立了。其实,让同一个机构全面负责规章和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存在,最终将导致系统不能充分保护环境和公共卫生。

经验告诉我们自我监测运行和维护密集的系统,如给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是有效的。系统操作人员能够经常收集性能资料,以便准确地监测系统的性能。

外部机构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此项工作。然而,提交假的和/或误导的信息必须按严重错误处理,迅速予以严惩。实际上,提交假的和/或误导的信息往往按不能遵照系统性能要求的更为严重的错误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监测是有效的而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3. 用于项目评估的国家援助系统

3.1 前言

本节论述的是工程和质量管理专家权限(TOR)中的第二个要点。本要点是为国家援助系统提供信息和咨询,该系统是为给排水工程项目和管理进行评估而建立的。此项要点直接关系到前面讨论的第一项要点。许可证、规章、和合格证系统的性质会影响国家援助系统的性质。为便于讨论,现假设如下:

- 存在有一个系统,它负责规定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性能要求,为完成该性能的最佳实用方法,以及提供研究和采纳替代方案的程序,在认为它们是有利的情况下。

- 存在有管理机构,它负责保证在实施城市给排水系统时所采用的系统符合规定的性能要求,如已确定了的最佳实用方法。

- 它还负责保证性能要求得到满足。

- 管理机构采用自我监测和外部监测兼有的方法,以确保符合规定的性能要求。

- 存在有系统所有者,他负责实施系统及其正在进行的运行和维护。

3.2 对系统的阐述

根据上述情况,国家对于给排水工程项目和管理进行评估的技术援助系统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列于表3-1中。其作用共有两类:指令性作用和任选的作用。

指令性作用指的是支持上述整个系统所需的那些作用。它们包括:确定性能要求和达到性能要求的方法、监测程序、及项目评估程序。

指令性作用为有效实施城市排水和供水的基础设施提供了框架。任选的作用达到增值目的,使之更有效的执行城市给排水系统。尤其要把重点放在向当地实施机构以及为其服务的组织提供培训和技术转让。

表3-1国家对于评估给排水工程项目和管理的技术援助系统的作用 指令性作用:   - 确立性能要求、最佳实用方法、和其他可供城市给排水评估用的程序。

- 确立监测项目是否符合最佳实用方法和性能要求的程序。

- 确立评估备选项目的程序,以确定它们有无可能达到性能要求以及是否允许其实施。

任选的作用: - 提供最佳实用方法和性能要求方面的培训。

- 提供关于备选评估程序的培训。

- 就有利于并适用于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新技术提供技术转让。

- 提供有关项目开发和实施的教育。

不适用于该组织的作用是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当技术援助和管理机构都成为运营机构时,必然发生冲突。

国家对于评估给排水工程项目和管理的技术援助系统由四个主要功能要素组成的:

(1) 政策;

(2) 技术;

(3) 管理;

(4) 行政管理。

图3举例说明了国家技术援助系统的4个主要功能要素。

政策要素确定了系统的框架和范围,以及与系统执行人员和操作人员联系的方法。技术要素负责规定技术要求和提供技术培训。管理要素提供确保与性能要求相一致的方法。行政管理要素是使功能组织有效运作所需要的。 转贴于  4. 质量管理和决策的程序和策略

4.1 前言

本节论述工程和质量管理专家TOR中的第3个要点。本要点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质量管理和决策的程序和策略,特别是关于技术标准、工艺选择、以及招标和投标。将根据第3.1节中阐述的项目实施方法论述这部分要点。为此,本系统将提供下列机构:

· 国家技术和管理机构。负责规定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性能要求,以及可满足该性能要求的最佳实用方法。该机构还负责规定对备选方案能否达到性能标准的能力进行评估的方法。

· 独立机构(如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负责按照国家机构确定的程序实施污水处理项目。

该机构还负责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下面论述的是有关项目实施的3个要点:

(1) 技术标准

(2) 工艺选择

(3) 招标和投标

4.2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在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行的质量管理和决策的程序和策略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技术标准是上述和前几节阐述的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城市排水和供水的管理、许可证、和合格证书系统规定了性能要求、达到该性能的最佳实用方法、以及评估和选择备选方案的程序。所规定的最佳实用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从城市污水项目评估、选择、和设计的大量资料中得出的。其中包括专业组织,如水环境协会(WEF)、国际水质协会(IAWQ)、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和其他水污染控制协会等;各种实施规范和建筑规范;联邦和省市水污染防治机构正式和非正式使用的技术标准;及从事城市污水系统实施的专业组织用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阐述了合格系统的特性和如何实施这系统。总之,它们对前几节中所说的“最佳实用方法”下了定义。因此,为完成质量管理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技术标准有以下两个职能:

(1) 确定最佳实用方法的技术细节;

(2) 阐述最佳实用方法预期达到的性能。

选定准备实施的最佳实用方法后,技术标准为顺利实施提供大量技术资料。从而为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技术标准还明确了因实施最佳实用方法而有可能达到的性能,所以它们为评估其他解决方案打下了基础。这是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它们一般不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因为城市设施(settings)多种多样,以至可获得许多能有效实现的技术解决方案。选择用于特定场合的最佳方案留待当地执行机构去进行。如果不存在例外情况,和没有财政上的支持来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则选择最佳实用方案并付诸实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受当地条件的驱使和/或能够节约或有其他利益可图时,应能灵活选择和实施其他解决方案。

4.3 工艺选择

根据以上讨论,主要的一项决策是应否选择和实施“最佳实用”工艺,或是否应采用其他备选工艺。选用其他备选工艺应根据其有关的优点来进行。评价其优点为在最佳实用工艺和其他工艺之间作出抉择提供了依据。

“最佳实用”工艺可被用于各种不同场合将有利于决策的进行。它提供了对其他备选工艺进行比较的基线,便于清晰的鉴别其优点。通过备选工艺和最佳实用工艺的比较而确定备选工艺的优点(和缺点),并据此来选择备选工艺。通过与最佳实用工艺相比较,评定备选工艺的过程中应予答复的问题汇总在表4-1 中。

表4-1 评定替代最佳实用工艺的备选工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与最佳实用工艺相比,备选工艺具有什么样的优点?

与最佳实用工艺相比,备选工艺具有什么样的缺点?

如何使备选工艺的好处可用数量表示以便于计量?

备选工艺的有什么样的风险,如何减轻这些风险?

备选工艺的好处是否超过风险?

如果备选工艺的好处超过其所带来的风险,则有选择的基础。如果备选工艺被选中,则应制订实施计划以增加其实施成功的机遇。实施计划应包括:

· 简单明了地确定工艺的性能要求,和用数量表示的方法。

· 分析实施备选工艺过程中的风险,和减轻风险的方法。

· 减轻备选工艺具有的风险的过程。

4.4 招标和投标

招标和投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成功实施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管理机构和负责监督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实施的机构应该保证所制定的质量保证/质量管理(QA/QC)计划适用于该项目。质量保证详细说明了用以保证完成项目质量的方法。许多专业组织都有QA计划,说明其项目所采用的典型方法。监督机构也希望制订标准的QA计划作为实施机构的起点。这种总体计划可以使项目具体化。

质量管理具体实施有关项目的QA 程序。QA计划将阐述项目准备使用的标准和方针,审查要采用的方法,以及如何把QC过程的结果编成文件。对项目的监督应包括对QA计划的审查,并确保QC 已经在进行了。

转贴于

5. 适用于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

5.1 前言

本节将论述工程和质量管理专家TOR中的第4个要点。其目的是要拟订适用于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的资料性的综合技术文件。主要目标是工艺和工程设施。准备论述的题目如下:

· 关于污水处理目标的综述

· 污水收集系统

· 液体处理技术

· 固体物处理技术

5.2 关于污水处理目标的综述

在评述适用于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前,先明确一下此系统所期望的要求是有益的。以往,污水处理系统一直是通过去除病原菌和去除影响污水排放的污染物,以保护公共卫生。后面一类污染物包括需氧量(通常以BOD5表示)、可沉固体物、油类和脂类、及漂浮物。

但是渐渐地,要求污水处理系统去除其他污染物。这是因为污水排放导致了受水体水质的恶化。尤其是在中国等缺水国家,必须进行适当的污水处理才能保持水质,并确保可用水可多次应用于多种用途。在缺水地区也越来越多实行污水回用,使可供水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从而明确了对今后污水处理系统的要求。

过去要求污水处理设施去除BOD5和TSS仍然有效。去除TSS可连带去除污水中其他污染物,如漂浮物、油、脂等。上述污染物必须去除,因为它们妨碍了正常用水。去除TSS(以及漂浮物、油、脂)不很费钱。这也是去除其他污染物必要的前提或一个部分。去除BOD5对大多数排放地点和/或出水利用来说也是必要的。但是,其他污水处理要求将更多地支配对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因为决定处理工艺的是它们而不是BOD5。

为保护受水体水质,控制营养物的要求在日益增长。排入淡水的污水要求去除磷,以控制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过量生长。脱氮并非是保护淡水水质所需,但是需要进行硝化来减少需氧量。然而,为保护以后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还需要脱氮。如要求进行硝化,则一定程度的脱氮往往是成本有效的。应注意的是实行硝化将会促使BOD5的广泛去除。如排入地下水者,也需进行脱氮以保护其今后作为供水水源。在沿海地区要求除磷脱氮以保护(恢复)河口的水质。总之,应该问的是为保护水质要求脱氮达到什么程度,而不是是否需要脱氮的问题。

必须去除污水中的有毒化合物。最好是不要把有毒物排放在最初排放的地方。因为污水处理过程对去除微量污染物不很有效,尤其是处理系统充作污染物的屏障时。但是污水处理过程最大限度去除有毒物有利于今后对受水水域的利用。

最后的处理要求是消毒。消毒是过去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要求,因为这是处理系统用以保护公共卫生的基础。过去把消毒重点放在细菌性病原菌的指示物,即大肠杆菌,和人体寄生虫上。而现在越来越关心的是病毒和原生动物等病原菌,如隐孢子虫属和贾第鞭虫属。污水处理系统往往专注于以往的消毒要求。而水再生和回用系统越来越关注正在出现的病原体,这也是现代水处理实施的重点。控制病原体的重点是控制颗粒物。有理由认为某些目前应用于饮用水系统的要求也将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这说明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颗粒物将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5.3 污水收集系统

以往,雨水的收集和运输同污水的收集一直是相互联系的。其实,雨水和污水收集系统就是同一个系统。过去对污水处理的要求不太严格,相当数量的雨水(地下水)与污水一起处理被认为是合理的途径。由于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要求更为严格,处理大量稀释的污水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并影响所采用的工艺技术。

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技术,使污水和外来的净水完全分开。现正在开发这种技术并已用之于生产上。特别是用PVC制造的直径小、浅式的污水收集系统使之能有效收集污水,同时又能把净水排除在外。这种系统,也就是共管污水系统,已经成功地在若干地方应用。1996年Mara就此系统作了全面的阐述。经验表明外来水流入截污总管的做法是可以改正的。但是,私人接管中的外来水流是很难排除在常规的系统之外的。共管系统使私人住宅更难把他们的排水系统接到污水收集系统上。因此,可以更有效的隔绝外来水流。PVC 管也可使该系统更加“不透水”,从而隔绝外来水流。

雨(有时是地下水)污分流系统要求设置有效收集雨水的系统。没有这种系统,很可能要把地面排水连接到污水收集系统内以减少溢流。

把外来水流排除在污水收集系统外可以大大减少污水流量,从而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污水浓度会明显增加,使液体处理技术在技术上成为可行,将在下一节讨论这个问题。它还会使污水温度增加(雨水和地下水的温度比污水低),这将使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可行。

5.4 液体处理技术

许多污水处理技术都适用于中国的情况,本节将对今后可能应用于中国的某些新开发的技术作一些评论。要论述的题目有:

· 生物塘处理系统

· 深度一级处理

· 生物去除营养物

· 消毒

· 厌氧处理

· 膜法处理

5.4.1 生物塘处理系统

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塘系统处理污水已有几个世纪(甚至一千年)了。已证明这系统对保护公共卫生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在设计得当的生物塘系统中病原菌被有效的分解。但是,这种系统需要大量土地,而且其出水水质尚不能达到保护受水体水质的水平。因此,它在发展中和发达国家里的使用率下降了。

有意义的是,在过去几年开发了新一代的生物塘污水处理技术。这是更有效的处理技术,而且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出水。特别有意义的新系统为:

· 双动力式多池(DPMC)曝气塘

· 先进的一体化生物塘系统

· 生物塘增强处理

现对上述系统分别阐述如下。

5.4.1.1 双动力式多池曝气塘

常规的生物塘污水处理系统中,由藻类提供生物降解进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另一种方法是用机械方法提供所需的氧。双动力式多池(DPMC)曝气塘中,由机械曝气器提供生物降解进水有机物所需的氧。此外,DPMC 曝气塘的目的是尽量减少藻类生长,因为藻类会进入出水,从而破坏出水水质。

DPMC曝气塘由两个连续的塘组成,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Rich, 1999; Grady, Daigger, 和Lim, 1998; Rich, 1982a,b,c)。第一个是完全混合塘,其目的是生物降解进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并把它们转化成生物量。第二个塘用于沉淀和储存合成生物体。图5-1是该工艺的示意图,说明每个塘的功能。

第一个生物塘中的HRT(相当于完全混合塘中SRT)约为2天。这足以可生物降解进水有机物,并使出水可溶BOD5浓度低于10 mg/L。它还可以提供足够的混合能使生物固体物保持悬浮状态(一般约为10W/m3,即50 Hp/MG)。悬浮生物体产生的浊度可限制光透入塘中,以防止藻类生长。

第二个塘中的HRT一般是3~4天。采用机械曝气,其功率密度不足以使悬浮固体物保持悬浮状态。这使得生物固体物在上游完全混合塘中进行合成,然后沉淀。存在于进水中或在上游完全混合塘中合成的悬浮固体物在污泥层中厌氧稳定。污泥层中的厌氧过程可以减少甲烷和硫化氢,以及减少扩散入上覆清水层的有机物。在这一层中的氧可用以氧化硫化氢和还原有机物,还可以控制塘内臭气的散发。通过上覆清水层的曝气为氧化上述还原化合物,以及进一步氧化第一个塘出水中含有的可溶有机物提供了所需的氧。通过曝气还可提供混合上覆清水层所需的能量。把清水区HRT控制在1~2天内,以控制藻类在第二个塘中生长。用膜帘把第二个塘分成两个串联的池或把它隔成两个单独的池便可达到上述目的。

DPMC曝气塘是简单而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法,适用于较小的污水处理厂。最近Rich开发了改进该系统的方法,使其具有硝化和脱氮的功能。(Rich,1999)。

5.4.1.2 先进的一体化生物塘系统

先进的一体化生物塘系统(AIPS)是另一种生物塘系统,先是厌氧塘然后是兼氧或好氧塘,把两者联接起来。在厌氧塘内进行最佳的厌氧予处理,同时尽可能减少臭气的散发。处理厌氧塘出水的有高负荷氧化塘(HROP)和兼氧/好氧塘等等多种方法。

AIPS处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一开始的厌氧塘,示于图5-2。该塘比较深,由下游的厌氧坑和上覆的好氧部分组成。进水流进入厌氧坑的底部,然后向上通过积聚的污泥层。进水中的悬浮固体物沉淀在厌氧坑中,在那里进行厌氧稳定。污泥层中的厌氧菌使进水中的胶状和溶解有机物代谢。其效果是可去除大量TSS和BOD5 。厌氧坑的出水进入上覆的好氧区,对厌氧污泥层中形成的还原化合物和厌氧坑中未能去除的一部分进水有机物进行好氧生物降解。靠藻类和下游好氧塘回流的充氧水向该区供氧。好氧层在厌氧坑的上面有助于控制臭气的散发。

厌氧塘出水进入下游生物塘系统,在那里HROP、兼氧塘、和好氧塘等多种处理方案可用。这些塘可以去除厌氧塘出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消毒、和去除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出水水质主要取决于对藻类生长的控制和这部分处理系统的分隔。这部分系统可以根据工艺目的予以调整。

把常规的生物塘转换成AIPS可明显影响系统的性能。厌氧塘可有效去除BOD5和TSS,不需要输入能量。也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和某些氯化有机物。在厌氧坑内硫酸盐被还原成硫化物。硫化物可沉析进水中的重金属。厌氧坑内的厌氧条件可脱去氯化有机物的氯,从而增强它们在下游好氧部分的生物降解作用。从进水中排出的的悬浮固体物经厌氧稳定后存储在厌氧坑内。稳定后的固体物在去除之前可储存若干年。

在厌氧塘内去除大量有机物后,可减少系统下游部分的负荷。因而大大提高了污水厂的处理能力。象常规生物塘一样,出水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水中藻类的浓度。

(3) PETRO

PETRO这个词指的是生物塘增强型处理和运行,是结合有滴滤池的生物塘污水处理系统。滴滤池用以去除兼氧塘出水中的藻类,从而提高出水水质。

PETRO过程中用的生物塘处理系统包括有结构类似于AIPS所用的厌氧塘,接着是一个兼氧塘。兼氧塘出水回流到厌氧塘,保持一上覆的充氧水层以控制臭气。该过程的能量效率很高。厌氧塘可有效去除悬浮固体物和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而无须输入能量。兼氧塘也可有效去除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并同时去除营养物和钝化病原体,无须输入能量。然而,出水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藻类。

在滴滤池中去除兼氧塘出水中的藻类。兼氧塘出水已经过滴滤池的处理。虽然可看到系统内明显的硝化反应,但也可看到藻类去除较差。PETRO过程发明者假设为这是因为没有易生物降解有机物促使异养菌生长造成的。为此,他们决定把兼氧塘周围的一部分厌氧塘出水直接导入滴滤池。正如所假设的那样,滴滤池内生长了异养生物体,可去除兼氧塘出水中大量藻类。从滴滤池脱落的异养生物和藻类很容易沉淀在下游的沉淀池内。滴滤池内也可看到硝化反应。图5-3是PETRO过程的示意图(Meiring,et al。,1990;Meiring和Hoffman,1994)。

PETRO过程可以大大改进原有兼氧塘过程的出水,同时又可大大减少过程的能量需求。由厌氧塘和兼氧塘组成的生物塘处理系统只需要极少的能量输入。唯一需要的能量输入是用泵把兼氧塘出水抽回到厌氧塘,以保持充氧水表层。滴滤池也是能量有效过程。其主要的能量需求是用泵把进水抽回到滴滤池。滴滤池的主要优点是具有去除兼氧塘出水中藻类的机理,其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出水水质。滴滤池内也发生硝化反应,因而降低了工艺出水中的氨氮浓度。厌氧塘内还有一些脱氮作用,因为至少被部分硝化的厌氧塘出水回流到厌氧塘。如同AIPS一样,厌氧塘内的厌氧坑会有效去除重金属和氯化有机物脱氯。这有利于下游兼氧塘和滴滤池的生物降解作用。

通过实施PETRO过程可大大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能力。在厌氧塘内去除大量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因而增加了在那里处理的流量。此外,不是所有的进水都通过兼氧塘。最后,不需要在兼氧塘进行完全处理,因为下游的滴滤池还会作进一步处理。

5.4.2 深度一级处理

深度一级处理就是用金属盐使污水中的胶状颗粒不稳定,以及用有机聚合物把不稳定的胶体积聚成大的可沉降的絮体,然后在常规一沉池内被去除(Daigger和Buttz,1998)。该工艺过程的结果是可去除原污水中大部分可沉的和胶状颗粒。完全溶解的有机物一般不能去除。至于生活污水,80~90%的进水TSS可以被去除,同时50~60%的进水BOD5也能被去除。由于使用了金属盐(铝和铁),也可有效去除磷。

深度一级处理有可能增强去除BOD5、TSS、和磷,但是不能去除氮或溶解BOD5。因此,它不能产生有效保护水质的出水。深度一级处理可以是总的污水处理过程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有深度一级处理系统下游的生物脱氮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深度一级处理可减小下游生物脱氮设施的容积。

深度一级处理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作为主要污水处理过程—出水通过深海排放口进行排海处置之前。因为深度一级处理出水不宜排入淡水或回用,必须予以处置。此外,因出水未能脱氮,故不能排入沿海浅水域,否则会导致上述水域的富营养化。需要足够长的排放口把深度一级处理后的出水运往沿海水域以外,进入深海水域。

最近中国有几个项目已经考虑把深度一级处理作为污水处理的选择方案。从以上可清楚看出仅有深度一级处理将会限制其应用 – 只可用于深海排放。然而,这是总的处理过程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有下游的生物脱氮。如果一开始没有足够资金建设整个污水处理厂,则深度一级处理可用于在特定地点的阶段实施污水处理。在建设一期处理厂时一沉池可按深度一级模式建设和运行。以后,可以在一级处理系统的下游加上生物处理设施。以后建设生物处理设施时,根据经济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或停止向一沉池投药。

控制与决策篇10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成本控制;问题;对策

一、前言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发展商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房地产正在告别暴利时代,利润回归社会正常利润水平。如何确保在房地产企业在竞争的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那就需要房地产企业在其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现阶段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的对策进行了论述,以供同仁参考。

二、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控制管理处于粗放的状态。许多地产公司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之前,多数没有专职的部门负责成本工作,多数公司是由财务部门兼管成本管理,企业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控制成本,缺乏科学性,由于成本的发生周期长,涉及面广,很难做到全面系统科学的控制。

(2)成本控制观念不强。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多采用的是计划价格的静态成本管理方式。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在位置上是固定的,生产周期较长,这就使得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重视成本管理,财务人员只是根据合同来控制项目的开发成本,对开发产品形成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却显得力不从心,浪费现象时有发生,成本管理人员疏于成本控制。特别是在当前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我国房地产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3)缺乏风险成本控制意识。由于建筑市场材料和设备价格的起伏,以及银行利率调整等因素,这就增加了不确定性成本控制的难度。成本管理的现金流分析大都是估算和预测,企业制定的资金使用计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经常造成工程的现金流入减少或现金流出增加,影响资金使用率,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

三、加强现阶段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的对策分析

(1)加强财务杠杆的应用,合理筹集资金。要降低资金成本,首先要降低企业负债率,关键是拓宽融资渠道。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有很多,可以向银行贷款、面向社会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租赁等,要合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募集更多的资金。

(2)严格按工程拨款计划按期拨付资金。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拨付大量的工程款项。开发企业对此事先已有细致的计划和安排,必须严格按照已经审批过的拨款计划,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金额向规定的收款人拨付款项,并注意办理好相关手续、配齐完备的合法单证;对于任何不按计划拨款的要求,要予以坚决抵制。

(3)压缩现金库存与现金的使用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需要准备一定数额的现金,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现金库存的数额和现金的使用。除了零星支付和只能用现金办理的事项外,应一律通过转帐和使用支票进行结算。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资金安全性,也有利于资金的增值。由于现金不具备增值性,通过将现金转化为存款、债券或是其他短期投资形成,实行理性的短期投资组合,方可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4)加快应收款项的回收。应收帐款是企业的重要债权,实质上是企业对外发放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是对企业资金的占用,必须及时回收。房地产开发商应收款项的形成主要是应收的售房款,对售房款的追收应建立严密的、行之有效的制度。

(5)加快在途资金的入帐。在途资金是指开发企业所取得的以支票、汇票、有价单证等形式存在,需要到银行办理一定手续方可以进入帐户的资金。对这一类资金,自取得票据时起,所有权已归属开发企业,因此应该及时到银行办理手续,将这些资金及时入帐,才能产生效益。

(6)合理使用销售推广费用,避免无效消耗。销售推广费用指用于和销售推广有关的销售中心、样板房、现场包装、广告宣传、销售资料、推广活动等的所有费用(未含销售酬金)。使用好销售推广费用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花钱的多少,项目成本的高低,还影响楼盘的销售。所以要充分研究市场,讲究销售推广策略,让所花的推广费用产生最佳效果。

(7)加强项目开发前期成本控制。在项目前期开发的主要正本是项目地块的购置成本,在地价高的地方,前期的选点就很重要。对于项目周边的市场调研如目标客户定位、宏观微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判断、产品品质以及人性化产品设计等等,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人为提高项目运营成本。具体做法是通过公司内部的市场策划部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必要时借助专业市场策划知名机构进行把关,将行动计划分析到位。

(8)加强项目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1)将竞争机制运用到设计阶段。要有多个设计单位投标从中择优选定最佳的设计方案,并吸收未中标单位好的设计要点,取各家之长,达到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这样才有利于工程成本的控制,使中标的设计方案能够达到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2)推行限额设计。在概算确定后明确地对设计单位提出限额要求,如每平方米用钢量、含砼量、砼标号等。设计总负责人按安全、可靠、实用、经济的建设方针将概算按单位工程,分工种、按专业分解,并要求设计人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反复优化设计方案,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3)实行设计监理。设计监理通过对设计的审查,提出改进意见,设计院应采纳其合理的建议,无偿进行改正;4)防止设计阶段与工程竣工验收相脱节。设计单位应保证其设计能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防止工程施工完毕而不能通过验收及浪费工程费用;5)建立奖惩制度。无论任何一方在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提出合理化建议,只要能有效降低成本都应适当奖励,以激励各方人员设法降低工程成本。

(9)加强项目开发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1)把好施工过程中部分专业工程及甲供材料设备的价格关。建立本公司专门的采购网站,对外及时刊登招标及采购公告,每个公司都可以来参加投标竞价,再由评标人员根据所报的价格及质量选择适合本楼盘定位的具有合适价格和质量比值的产品;2)加强和完善现场签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现场签证时应做到先算帐后实施,在办理每一签证之前必须进行工程量及成本增减分析,变工程成本事后被动控制为事前主动控制。现场管理人员应随时深入施工现场,掌握签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必要性,对其中不实之处和不合理性加以严格审查。针对现场签证可能出现的失实,签证小组在审查过程中首先要鉴别签证单的真伪,再审查虚实,判定是否该给或该给多少工程量,根据定额、合同等文件来判定该签证内容是否允许调整;3)做好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查。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查首先是对施工单位所报结算资料的审查。施工单位报送图纸、变更单、签证单、结算书应首先报给项目部,由项目部审查上述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不符合实际的资料应剔除,不完整的资料应在移交给公司经营管理部门之前补齐,同时应由项目部出具一份移交给公司经营管理部门的结算资料属实的签字证明,以示负责。另外就是对结算书的审核,由于公司项目较多,结算人员有限,为了保证结算的质量和公正性,最好采用三级审查方式,即首先由造价咨询公司(或监理公司)初审,剔除结算书中不合理之处,再由开发公司经营管理部门作好复审工作,最后送到集团公司安审部门、财务中心终审。这样即可以互相监督,也可以保证结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