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教学模式十篇

时间:2023-03-22 15:54:20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1

《数控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工作及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信息量大,且实践性强。同时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讲解,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接触到数控加工时感觉很吃力。我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先纯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的方法。讲解理论时基本上使用静止的图片解释复杂的电气组成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关系,而学生对机床的电气元件和机械零件理解不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理解就很困难。例如在讲述机床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时,其复杂内部控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根本无法连贯地将元件及系统运动情况展现,而现有的数控电气实训设备也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项措施

2.1合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差距,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控技术》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一般先对电气和机械部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过多,到后面的电器控制回路和机械系统控制分析时,感觉联系不大;同时学生基础较差,对高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公司,而目前的《数控技术》教学数控技术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知识部分分开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付诸实践,等到另外一学期上实训时,理论的内容基本上都遗忘了,两者严重脱节。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应将理论和实训操作部分放在同一学期内建议分前十周后十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2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以其全面生动的声、像、图、文等综合课程信息颠覆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应制作大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电器和机械控制系统课程动画素材,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从挂图、教具到实物、动画;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2.3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和实训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电器基本回路和机械系统组合满足实际需要的数控加工系统以及编制数控程序和进行加工操作。同时加强实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理解复杂、难懂的结构和原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进行改进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训设备为我们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比如介绍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由于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学生仅仅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授往往不易看懂、弄明白,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行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各类零件工作的实质。同时数控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对复杂零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编程,通过相应的数据传送通道将其输入到数控机床内,进行自动加工。

2.4建立试题库,学习评价,考核标准多样化

通常在机械类专业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班级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工作量由几位老师承担,考试一般是各任课教师各自出题,难免具有片面性,且题目保密性差,因此各班成绩也无可比性,教学效果不明显。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考试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常实行教考分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试题库并使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试题库既能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使的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有利于监控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考教分离同时还必须注重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利用理论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训并重的学习评价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3总结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2

1.1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

数控技术是一门集机械制造、电工电子、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技术,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范围广,且难以理解.因此,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容易枯燥乏味,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体验,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高等院校相当课程的教学学时一再压缩、严重不足是造成一些专业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压缩实践教学课时,学生缺少应有的动手实践,无法理解消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用性

传统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数控机床的机械本体、数控加工编程基础、数控装置及其轨迹插补原理、伺服系统和检测装置等功能模块展开,主要介绍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但课程突出理论知识的介绍,缺少相应的实验验证,学生只了解表层基础知识,对专业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甚至无法理解,理论教学枯燥乏味,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1.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甚至缺失

数控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中很多内容的教学,如果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减轻教师教学压力.比如,在进行机床机械结构的教学,若辅以现场教学,则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效果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行数控装置轨迹插补原理和机床伺服系统与检测装置等理论教学时,若增加相应的实验教学,则可以及时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激起学习的兴趣;而在进行数控加工编程教学时,若辅以数控加工仿真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控代码的理解并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是众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存在学生多设备少、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现象,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是基础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无法开展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2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逐步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为了满足智能制造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工科类高等院校应及时调整制造类专业培养工程型人才的目标,重新确定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2],着力培养基于技术员级别和工程师级别的两类数控人才.其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课程最终考核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达到技术员级别应有的能力,而对于既有较强动手能力又有一定工程创新意识的学生则以工程师级别的标准来培养。

2.2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我们对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组合,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和任务式网络自学三种形式,其教学内容均包括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加工程序编制基础知识、数控装置、轨迹控制原理和伺服系统等教学模块,但侧重点不同。

3数控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3.1理论实践并重,建设网络课程

在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应坚持理论实践并重的原则[3],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及时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针对数控技术课程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特点,本课题组承担了该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网络自学内容,为工程师级别的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3.2实施因人施教,培养各类人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按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企合作资源,实施因材施教的模式,培养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工程师级别的数控技术人才.比如,对熟悉三维数字软件的学生,按数控机床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要求进行培养;对数控加工编程感兴趣且熟悉编程软件的学生,按数控加工编程工程师要求进行培养;而对机床结构和电子电路感兴趣的学生则按机床电气工程师要求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应现代智能制造所需要的各类具有工程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3.3转变考核方式,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由于对教学模式作了较大调整,数控技术课程不能再以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80%和平时成绩占20%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效果.因此,在强调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应及时对实践教学效果作出评价,突出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课程考核方式调整为期末考试成绩占50%和平时成绩占50%两大部分,其中平时成绩由基础性实验15%、创新性综合实验5%、课外读书笔记10%、作业5%和考勤5%五部分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反映了学生的课外自我学习的能力,既体现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结束语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3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work,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occupation ability of action is very necessary. Based on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core curriculum as the carrier, on how to develop the employment-oriented,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l of course as the core were studied.

关键词: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就业为导向;任务驱动

Key words: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core curriculum;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Task driv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75-02

1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既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学生的职业特点;现在所学知识绝大部分主要为学校学科教学所需,而非为社会职业所需。这样的教育现状最终结果就是或者毕业生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或者企业对我们学生的实操水平不很满意。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开发出适应企业的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差;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普通的讲,而是转变为提出主体任务、进行适当引导、讲授课程原理、提供实物示范、评估教学结果,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的进行任务相关信息查询、制定任务计划、完成任务。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教学阶段的主体地位,整个学习阶段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数控技术专业是我院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工程图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与测绘》、《AUTOCAD图纸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维护与拆装》、《数控加工工艺编制》等课程为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图识读与绘制》这门课程已作为首批建设学课于2010年完成其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并被定为首批编写示范校建设校内讲义之一,已于2010年9月开始使用。为了更好建设其它核心课程,有必要对已开始建设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及不断完善,带动其它核心课程的建设。

通过相关课题研究,构建“情境”氛围,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无限延伸。

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角”,这是课程教学效果的保证,学习态度决定一切,而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

①充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中,重点以“企业评价”方式进行考核,激励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新措施的引入以及“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采用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每个任务组成员间的紧密配合和充分研讨、交流并共同学习是保证任务成功的关键,同时也达到了学习过程中暂时落后的同学能够有随时、方便的学习和交流,间接地使得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②使教学环境和未来的工作环境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的情境,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训中心中进行。随着学生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越来越广,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专业知识的探知欲使得学习内容也得以无限扩展。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他们的知识框架和学习能力。

2 面临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问题必须值得关注:

①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队伍的建设,是本教学模式的关键。它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际项目设计、研发经验和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并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能够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由于项目实践而引发的众多实际现场问题更是对老师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严峻考验。

②课程开发是重中之重:本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重构。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思想,打破目前高职课程体系中理论系统性,突出以应用、实践为主的以职业能力为单位划分的课程模块化结构体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应该积极组织开发以“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为主要思想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一门课程或课程模块的教材建设。

③“以学生为主体”是中心:由于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其基本功、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差是本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之一。由此,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中心”,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正确性、学习兴趣的浓厚性、学习能力的成长性等,不是简单灌输、传授,而是积极帮助、鼓励。

3 结束语

从实践效果来看,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相较之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更符合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达到了该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而随之得到的实践能力更是“教”不出来的。当然,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课堂任务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教学相长”必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小敏.程序设计类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0(04).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4

关键词 数控技术;多元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57-02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n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Course//Fan Suxia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was proposed. In this model, by rational us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case teaching and heuristic teaching, and fully carrying out practice teaching,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of students was great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nhance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teaching model

Author’s address Mechanical Colleg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China 450011

目前数控技术的趋势是向高速、高精、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并联化及网络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制造技术正在向数字化制造技术过渡。数控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内容多,范围广,不但融合了机械制造、计算机、自动控制、电气传动、精密测量等学科的最新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结合数控技术课程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改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数控仿真软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多元化教学模式内涵

多元化教学是在多个元素(即多个主题、多种媒介、多种途径)参与下的综合教学方法[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高校教师,其教学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所以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讲述一门技术,而应该体现整个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方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单一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个目的。

2 多元化教学模式内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模式,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同一课程,根据不同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概论、数控编程、插补原理、CNC装置、数控检测装置及数控伺服系统[2],根据内容和各部分特点,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

2.1 合理使用多媒体

传统的以教师板书口授和理论讲解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信息量小,欠生动和直观,难以表达清楚,教学效果较差,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弥补这些缺点。比如第一章概论部分,介绍数控的发展趋势及数控前沿技术时,首先提出问题:在普通机床上一周的时间才能加工出来的零件,采用加工中心只需30分钟就能完成,这是真的吗?7秒钟时间就能换一把刀具可能吗?有专家学者声称只有设计不出来的零件,没有加工不出来的零件,确有其事吗?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然后播放一些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的图片和视频,观看零件高速加工的全过程录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控的高速、高精、高复合化,再将往届学生做的三维作品演示给大家看,学生就极为惊讶,这么高科技的作品难道自己也能做出来吗?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勇于实践,最后大家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作品,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充分利用数控仿真软件

第二章“数控编程”讲授数控编程指令、数控工艺、数控操作,这部分内容实践性强,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依然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ty)[3]的不断发展,用于数控编程与数控教学的虚拟仿真软件不断涌现。目前这类软件有上海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南京斯沃数控仿真软件(SSCNC)、南京宇航数控仿真软件(YHCNC)等。数控仿真软件可以模拟出实际机床三维加工环境及其工作状态,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能使理论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三维数控环境下进行模拟操作演示,让学生亲眼目睹如何在“机床”上操作,学生就一目了然了,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数控仿真软件可以减少实验费用及改善高校数控机床数量不足的局面。数控机床是高精度精密设备,价格昂贵,投资较大,有限的机床数量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时间。此外学校的数控设备更新换代慢,往往滞后于企业,造成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数控仿真软件更新速度快,和先进的数控机床及数控技术同步。学习数控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程序不经验证,直接在数控设备上操作难免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从而导致安全事故,轻则损坏机床刀具,重则造成人员伤亡。采用数控仿真软件可大大减少误操作引起的机床故障、刀具损耗、冷却液油的浪费等导致的资金消耗,而且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随时调整实验、实训项目。

2.3 适当采用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在具体要确定工艺路线、选择合适切削用量以及根据尺寸公差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时,发现学生综合运用先修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数控编程工艺基础这部分内容如果按部就班,泛泛而谈,学生就会感觉很枯燥。如果将这些理论知识贯穿到实际案例中,形成边讲解理论边讲解实例的授课方式,将理论用于实践,可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给一张零件图,引导学生分析零件加工工艺,确定加工路线,选择刀具和切削用量,编制数控程序,导入数控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加工,最后加工出合格零件。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可以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生中还存在一种不正确的认识:重实践轻理论,认为只要把数控编程与操作学好就行了,不需要学习数控插补原理、CNC装置、数控伺服系统这些“枯燥无用”的知识。数控理论是数控编程的基石,只有掌握了数控原理,数控编程与加工的大厦才能屹立不倒。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要求教师以引导启发为主,通过提问、交流、答疑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密不可分。比如在讲解第五章“数控检测装置”时,提出问题:先修课程中学习过传感器,那么数控机床上用的传感器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特殊要求?工作原理如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找到答案,由此意识到数控检测装置的重要性。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由此及彼地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有条件地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工艺知识与编程技巧,实践环节必须加强。数控技术的实践教学内容分数控上机实验和课程实验两部分进行。教师布置加工任务,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零件选择毛坯,安排加工工艺路线,设定切削用量,从毛坯开始,编制合理的程序,在数控仿真软件上进行虚拟加工,验证无误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在机床上操作。实验中采取分组协同合作的方式,让大家通过相互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 结语

根据数控技术课程特点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数控仿真软件,合理利用多媒体,采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经过6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师生好评。

参考文献

[1]周凤岗.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设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1(1):49-52.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5

关键词:数控专业课程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培养合格数控人才

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在机械制造中广泛应用。数控机床在工业发达地区已经普遍采用,企业急需高素质的数控加工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数控专业毕业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是中职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综合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液压技术、气动技术、信息处理和光电技术,对应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要他们同时全面掌握数控技术应用是很困难的,如何培养合格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是一个新的课题。我校数控专业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合格数控人才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研究企业对数控加工人才的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数控加工人才,我们利用在企业工作的机会,对企业数控机床应用特点进行了深入调查。大中型企业中强调技能专一,小型企业注重一人多能。企业需要的数控加工人才主要有:

1、零件产品或模具加工中熟练的数控操作工,要求该员工具有一定的机械加工基础和经验,一般的数控加工知识。

2、零件产品加工中能完成复杂零件的手工编程,并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的技能人才。要求该员工具有丰富的机械加工经验和数控编程能力。

3、模具加工中对已有的造型利用CAM软件完成复杂成型零件刀路轨迹设计与加工的中等技能人才。要求该员工具有丰富的机械加工经验和模具知识及较强的CAM软件应用能力。

4、模具加工中能根据设计要求,利用CAD/CAM软件完成复杂成型零件的造型和刀具路径编制的高级技能人才。要求该员工具有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的综合知识和运用能力。

5、能完成数控机床日常维护和一般故障维修的专门高级技能人才。要求该员工能操作数控机床和编程,并具有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知识和机、电维修经验。

6、数控加工管理人才。企业一般从具有数控加工经验者中培养。

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先决条件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在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内容上,有三类课程比较适合开展理论实践—体化教学:a.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内容;b.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内容;c.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的课程内容。

2、在教材上,教师要针对所教专业的特点,所任学科的特点,学生就业的要求,精选教材或自编校本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织编排。在讲授内容上要体现针对性与实用性,以任务为主线的编排好教材内容。

3、课程安排上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不割裂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做到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实践陶行之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三合一”职教理论。

4、教学场所上,最好选用相关实验实训场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这样可充分地使用实训设备,提高教学效果了。另外许多教学器材并不能搬到教室,只有在实场地内才能很好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

5、教师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能进行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又要能示范和指导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只具有一方面的教学能力是不能胜任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

6、教学设备上,学校要为实训(验)室配备相关设备及足够的工量具。没有相应的设备设施,实践教学就不能很好地组织进行,教师的教学又会回到普通的教学形式中去,那将无法提高教学水平,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生的核心所在。

三、数控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必备教学资源

1、确立制造行业职业专业方向,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前提。首先我们应根据制造业职业性原则,通过广泛地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的论证,从现代制造企业已有的或新出现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列出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工作态度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景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职业性专业体系。接着将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模块的一体化教学。

2、编写出比较实用的模块化理实一体教材。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及模块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出模块课程教学教材。我们将本专业需学习的《公差》、《数控加工工艺》、《金属材料》、《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经过整合以模块为主线,突出技能的培养过程和职业特色,强化技能的训练,将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校本教材。

3、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实习老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4、建设模块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基地。要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就充分考虑到这点,保证了所有的实习室都可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

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采用的基本模式

1、课堂教学训练。将相关理论知识溶入操作过程,只要学生掌握怎样做,结果是什么,而不强迫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这样做。学生通过模块的实践和完成,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的能力。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辩论会、实训操作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6

[关键词] 数控技术 技能训练 岗位化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一、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岗位需求定位

根据教育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定位,主要是三个就业方向: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和机械CAD/CAM技术,涉及数控编程、数控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定位。

结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与模具教研室的调研,广东地区数控技术专业岗位主要是数控设备操作技术员、数控编程员,数控维修服务技术员,数控设备技术支持(设备销售厂商),数控车间管理员。并且数控编程员和操作人员的比例达到84.2%。因此,数控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较高数控操作技能,懂工艺,能编程,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主,以数控维修技术员,数控设备技术支持者,数控车间管理员为辅。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内涵与岗位技能提升分析

为使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岗,在校内应较好培养专项技能,把专业核心基础课《数控加工基础》的教学按技能(就业)岗位方向进行模块式规划。每个子模块按技能要素与理论要素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整个体系涵盖专业(工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针对《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所采用的一体化模块教学,就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理论和实习教学实现一体化,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理论为基础,穿插技能训练,确定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整个知识面了解更深,且有一定技能基础,达到专业通识目的。

根据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特点,结合我校09级《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主干课程与专项实训(参照表1),对《数控加工基础》模块式规划改革如表2所示。

结合表2的模块规划,专业发展岗位仍然包括:数控机床操作工类、数控编程师类、数控设备维护维修类、数控设备售后技术服务,表2做了具体的细化。鉴于相关企业大多使用三坐标测量机,表2增加了一个逆向工程方面的了解,预留学生今后发展空间。

《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虽不能大力提升学生技能,但是整个流程理清了数控技术专业的知识面,为后面的专项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参考表1)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就业指明了方向。此后,学生可以根据对各模块和岗位的不同喜好,采取侧重学习。

三、配套教学设施建设规划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对原有设备、实验室重新布局,并新购其它设备。已经规划新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布局,如图1所示。包括10个特征事物:(1)多媒体教室;(2)数控车床加工实训场地;(3)学生作业、听课场地;(4)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场地;(5)工、量、刃具(磨刀机)学习柜;(6)三坐标测量机;(7)数控车床拆装、机床电气实训场地;(8)数控仿真、软件自动编程实训场地(机房);(9)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场地;(10)学生获奖作品展学习柜。把教学、实训设备集成为一体化实训场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保证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

四、教改及岗位专项训练效果预测

目前,社会存在很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机械类培训以数控技术与模具设计方面占绝大部分市场。把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控加工基础》)、专业课、实训环节实现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实施时,就确保学生同时读了这两所学校:学校学历文凭教育、校外技能强化培训教育。建立技能培训环境,缩短学生就业距离,进一步实现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另外,表2所示某些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积木式的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不同的教学层次需要编排,对本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添加进去。这种模块化结构便于调节,即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可剪辑、可嵌入,以适应不同对象的需求。因此,上述一体化模块式既适合全日制教学,也适合各种短期岗位培训,组织社会、企业员工报名参加专项理论与技能培训。

实施中应注意,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

五、总结

为了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岗位化训练,在《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规划及一体化理实教学中心建设后,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二,建设一套满足理论与实践指导融合的教材,《数控加工基础》是本专业的重要一环。

第三,单独建立《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评价内容,本课程教学属于专业基础通识教育。

第四,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岗位化技能训练,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体系。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效果评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专项技能实训(参考表1)后,通过就业调查比较,才能综合客观评价实施教学改革的效果。其中,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是衡量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200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2009.85-92.

[2]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与模具教研室.《数控技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确定的调研报告[DB/OL ].2010-04-12.

[3]刘宏军,沈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及技能培养方案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525-527.

[4]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7):42-45.

[5]夏慧贤.当代中小学实训教学模式研究[M].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8.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数控专业,中职校是培养数控加工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 简称:CNC),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数控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还缺乏办学经验,特别是数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如何进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是中职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虽年年有所改进,但教材内容仍落后于生产技能,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例如,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课程的教学形式还较传统,由于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从而教学效果较差。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只是把数控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围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考证进行实训,而对数控加工工艺、产品设计、数控软件编程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现有数控技术教材内容,形态单一,实践性差,缺少企业参与,从而远远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情况。

2.数控实训设备数量和型号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随着社会对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学校建立了开放式数控实训中心,但是设备数量和型号与劳动技能鉴定中心考证还没有完全接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以达到实训效果,学校在实训硬件选型逐步趋向全部采用适合生产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而且实训中心往往以加工设备配备进口数控系统为主,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整班制教学安排,从而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减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技能效果也相对较差。

3.数控专业师资数量紧缺且难以达到双师型要求

数控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主要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且飞速发展的专业,许多方面还在不断完善中,现担任数控专业课的教师大多是从机械方面相关专业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比如说教师A讲授数控铣床基础知识与编程,教师B讲授数控铣床操作,教师间协调配合可能无法衔接,两者共同切入点很难具体掌握,实训技能质量就会打折扣。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才能担当此任,胜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多方面能力:如数控编程教学能力,实操教学能力,仿真加工教学能力,校本教材开发能力等。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成为数控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建立完善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学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动手能力。我校数控专业主要定位于“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模式:自2009年,学校与上海轩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形成了“产教结合”模式。在学校数控公共实训中心建立了“上海轩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把企业的产品融入教学过程,做到“四个结合”,分别为车间与教室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模式:自2010年,学校与上海日野发动机有限公司签约,形成了我校“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一周在校专业学习,一周在企业岗位实习,工学交替进行。

2.完善课程体系改革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以实训中心建设为基础,建设校内“教学工厂”,改革实训教学模式,落实生产性实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重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如:《数控编程与加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数控编程、仿真加工、机床操作,掌握“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操作技能,掌握数控编程基础知识和仿真加工操作。从而让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满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强化数控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进一步提高数控机床的利用率,提高数控班学生数控中级考证通过率。在《现代制造技术》等专业拓展性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根据学习任务不同分成“现代测量”模块,“电加工”模块,“加工中心”模块等。任务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任务的成果。形成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做学一体教学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便于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3.加强数控实训中心建设

根据数控专业教学要求以及校企合作开展需求,数控实训中心以生产型的小型数控机床为主,主要可以选择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机床。在实训中心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合理配置数控加工实训设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主要设备类型,数控系统应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市场主流数控系统。我校数控专业是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数控开放实训中心投入建设资金2500多万,实训室建设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实验室、实训室装备标准》进行建设,设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数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电加工、三坐标测量等实训室。能满足数控初级、中级、高级工实训和技能考核需要,同时又具备向数控技师培训拓展的基本条件。适应多层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既满足专业教学、技能培训需求,又兼顾校企合作把企业产品加工引入专业技能教学的要求,学校通过数控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增强了办学能力,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要突破“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瓶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解决:(1)从制度上政策上向双师倾斜:学校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激励措施,对取得“双师型”资格教师给予补贴,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从而对“双师型”教师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2)选送专业教师参加院校专业培训:制定教师培训方案,鼓励专业教师参加高校专业进修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专业素养。(3)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教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专技职称上评上讲师以后就可成为“双师型”教师。(4)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以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弥补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形成新的职教理念,另一方面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生产一线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校有计划将专业教师分批送出去学习和培训,近三年已有多位专业教师赴德国学习数控技术和职业教育。目前我校数控专业教师共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数控技师5人,80%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另外学校也聘请具有该专业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数控专业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三点建议

1.把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引入学校

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如“5S”管理制度(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5S”实训现场管理制度就是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把“5S”实训现场管理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2.把企业适合教学的加工产品引入技能教学

通过对企业产品的筛选,将适合学校机床加工、符合学生专业技能培训要求的产品引入学校进行生产。通过实践证明,只要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组织管理,把实训教学与加工产品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可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降低了实训原材料消耗,缩短学生实训与生产的距离,提高专业实训教学质量,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环境。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又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1)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的是一种直接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所以十分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2)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学生通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总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四.结束语

如何以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数控技能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培养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知识过硬“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办学经验。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的办学方法,并不断完善。作为中职校教师,我们必须致力于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军 《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机械职业教育,2005(11)

[2]陈永芳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3]唐远苏 《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4]段晓明 国际教师专业标准改革的新趋势[J]教师发展研究,2011(2)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8

(一)企业调研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天津市杰立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龙舟工控设备有限公司,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中环三峰电子有限公司,东华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天津索思仪表测控系统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的数控技术专业的用人方向和岗位需求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就业质量不高,不能在技能上适应企业的技术岗位。大中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与工艺、CAD/CAE/CAM设计、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保养等。这也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院校调研

针对需求方向,分析了多所院校现开设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如下: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数控加工工艺、CAD/CAM(自动编程)、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等。院校开设课程的合理性调查统计数据显示:69%的被调查者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为专业核心课程;41%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应加大实践操作比例;61%认为仿真加工与机床操作的课时应增加;4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最感兴趣的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认为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知识在未来数控行业更重要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2%。数据表明,围绕零件设计与加工及机床维修与保养等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与现存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有直接的关系。院校教学调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将理论内容融于实际操作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调研成果初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针对企业用人方向和现有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方面:零件设计与加工人员,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根据这一目标把本专业核心知识作模块细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在教学上改进单一的“理论+实训”模式,根据企业的技能需求,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

教师结合企业用人方向,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打开机床,自己动手拆卸零部件,认识各种零部件及其安装结构特点,先形成感性认知,后作理论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零部件做功能分类。先分出:机械部件、电器部件、液压控制元件等,再结合不同零件进行细化分析。机械部件又分为机床主体、主轴组件、导轨、滚珠丝杠螺母副等。与机械部分相关的理论,如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材料、装配关系、强度与刚度的校核等,尽可能在学生拆卸零部件环节中进行讲解。液压控制部件,主要明确液压系统的控制原理,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液压回路图,能分析执行元件的工作过程。电器部分在学生直观电器控制柜后,讲解柜中的所有电器元件的功能、作用以及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看懂电路图。这样,可以将学科知识重新整合,将理论融于实践,使学生学有所获,迅速掌握专业技能。例如,在讲解机床机械结构部分时,把滚珠丝杠螺母副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演示部件运动过程,讲解其传动原理,再讲零件结构,及其它相关类型的机械传动结构并绘制其零件图,从而学习零件的测量与绘制,认识零件材料的区别及用途。有了实践动手经验,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次让学生动手,将拆卸的机床复原。这样,将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融合于实践操作训练之中,达到获取知识有深度、培养技能有特点的综合目标,满足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为一体,对陈旧的单科课程重新整合,改为模块化教学,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作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将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五个核心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每个核心模块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面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其中针对普通机加工人员,需要以机械制造基础为核心模块,包含: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普通机械加工实训(车、铣、钳工)、刀具与机床、切削原理等为基本知识与技能;数控加工人员,分为两个典型方向: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分别对应两个核心模块,包括:数控加工工艺知识、数控加工编程知识、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零件设计与自动编程人员,核心模块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包括: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数控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UG三围造型与自动编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核心模块为数控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器元件介绍、电路图的绘制与识读)、安全用电常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与数控原理、数控机床使用及维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综上,构建了数控技术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为实现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其核心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即把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遵循“三明治”精神,以“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解决实践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在机械制造基础模块中,新模式教学将原有的车工实训、铣工实训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深层次结合,将原有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点具体化。课程中先安排车工、铣工等实践操作练习,其间,学生认识机床、练习磨刀、加工小轴、六面体等,通过这些基本实操练习,学生了解切削加工的一般过程,理解刀具角度的定义及不同角度对加工的影响。先获得车削、铣削加工的感性认识;再学习切削原理知识,了解切削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温度变化、刀具磨损等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自己想办法,改变切削条件,控制加工过程,使得切削状态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提高等等。学习理论过程,结合第一阶段面临的诸如“抗刀”等实际问题,重点分析原因,明确加工条件的重要性,在方向上为第二阶段的实践练习奠基,从而提升下一阶段的实践操作练习的技能。通过知识迁移,会举一反三,学生根据零件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刀具角度,加工出中等难度的零件,满足企业需求。这种“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动手操作,凭借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产品的加工方法,改进生产技术,凸显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接岗位需求,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教学改革中注重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需求,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技能就像教材的骨骼一样,而知识是肉,要根据骨骼的状况来生长。传统教材以"肉"为主线,“骨头”居次,这样的教材基本是没有技能训练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根据培养技能,分析学习需要,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并掌握这种技能。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过程为线索,将专业知识穿插到任务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点,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这五门核心课程,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题选用企业代表性产品,编写了任务驱动教材,配合实际教学。数控实训课程是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多门理论课知识于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课程。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型教材,不仅懂得了相关专业知识点,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常见的产品类型。任务驱动型教材使学生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实践技能的获得。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

调查发现,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因脱离企业项目和生产产品而流于形式。教师通过编写与企业技能需求对接的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展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产品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开发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生产车间的实际产品,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仿真加工,车间操作,实训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内容,要求学生从认识项目开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项目、制定工艺、编写程序、仿真加工、机床操作等最终加工出产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转为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营造了实践教学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逐步完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9

关键词: 缩短;人才培养;需求;差距;校企合作

0 引言

据统计我国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短缺60万以上。我们经常会看到“高薪难聘高级技工”的报道,但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大量数控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却一直不高,造成一种畸形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培养的数控人才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 当前企业对数控技术人员的需求状况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影响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而且还造成企业数控专业人才的短缺。纵观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数控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严格 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应用数控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单纯的依靠人工操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为此需要数控专业的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尤其是随着大量具有高端数控技术设备的投入应用,要求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编程技术,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本领。同时基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越来越普及,企业的数控岗位设置也就越来越精细,对此不同的数控岗位对数控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数控专业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技术。

1.2 企业对懂维修的数控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高 随着数控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积极培养具有社会实践性技能专业人才是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目前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由注重数控技术理论应用转化为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维修技能的专业人才。因为随着数控技术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依靠人工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企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预防与及时保养和维修数控设备,避免数控设备出现损坏,影响生产。因此当前企业对懂得编程、维修的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

1.3 对具有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 随着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要求数控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同时,要掌握更多的其它技能,以此适应现代企业岗位的要求。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具有双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率要远远高于具有单一技能的学生。

综合当前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发现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数控专业人才与企业岗位所要求的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实践技能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不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造成企业要对数控人员进行就业岗位培训,增加企业的成本;二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维修与编程方面的技能不足。目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操作上,而对于维修与编程方面的培训则表现的不注重,导致学生的维修技能比较短缺;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差甚远。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克服困难的信念。

2 高职院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上升,但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数控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也有数控专业自身就业观念影响的因素。其中造成企业数控人才需求缺口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要求存在脱节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需求差距明显 虽然高职院校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但是纵观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仍然是采取书本理论教学的模式,重点阐述课本的理论知识,不可否认以课本理论教学为主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有很大的作用,也是高职教育的必要环节,但是过重于重视理论教学,就会扼杀高职教育的特色,突显不出培养社会适应型人才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当前实践中的先进技术知识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不到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而导致学生在参加就业时与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相差甚远。

2.2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企业岗位要求 基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推行,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新方式,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计划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传统的教学计划缺乏实践操作性,而校企合作模式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二是高职院校将工学结合与就业混为一谈。数控专业的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要环节,但是其并不是代表着学生的就业,但是高职院校却将工学结合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的主要手段,将学生的实践学习看做是学生的就业;三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数控加工企业生产不相适应。工学结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实践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岗位工作环境,结果导致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具有高端技能数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需要高职院校具备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但是综合分析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的结构发现,具有“双师型”的数控专业教师数量比较少,他们虽然懂得丰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企业的生产情况等不了解,导致很难培养出适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数控专业学生。

2.4 校企合作的层次不够 虽然校企合作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制创新的主要途径,但是就当前高职院校所推行的校企合作效果看,校企合作所发挥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层次不够深。一是校企合作的时间比较短。由于我国推行校企合作的时间还比较短,导致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互动。企业与高校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互动沟通机制,导致高职院校不能及时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三是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相关的人才,而对于深层次的科研等内容没有建立合作关系。

3 缩短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差距的改进措施

3.1 调整教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积极调整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学体制,明确高职数控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综合型的技能人才,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数控技术维修技能、编程技能以及操作技能;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要与企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走弹性学制、联合办学的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缩短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而且还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育的针对性。最后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3.2 实施双证融通,打通高职学生职业准入通道 双证就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合就是高职数控专业教学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相融合,实施双证融通:一是参照职业资格鉴定中的人才规格要求,改革专业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二是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要求,优化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根据对相关职业资格鉴定内涵的解构,根据“应知、应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教学内容与国家的职业标准要求相衔接,将数控专业技能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中。

3.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提高高职数控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的理论知识是保障数控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只有保障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在根本上保障数控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二是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高职院校的数控教师到企业的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以此了解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要求,并且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并将其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三是高职院校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实践教师,让他们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

3.4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一是拓展校企合作的规模。目前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与北京富士康集团、北京京东方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沈阳三环机械厂、大连富士工具有限公司、大连恒瑞精机有限公司、大连大力电脑机床有限公司、鞍钢重型机械总公司、江苏昆山凯莱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昆山富士镁铝有限公司、广东深圳朝贵电子有限公司、东莞立信杰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辽阳忠旺集团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在不断加深。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上,而且还集中在以深层次的科研项目以及数控技术成果转化等具有市场价值的领域;三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沟通机制越来越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机制越来越完善,沟通渠道也越来越宽广,这样高职院校可以及时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且第一时间调整与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划。

参考文献:

[1]张桂花.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对接――人才需求状况及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篇10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 数控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数控技术专业是五年制高职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积聚几十所分院的力量,采用专业协作组的形式对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从三角度、五对接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1 从三角度彰显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1 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设置课程体系

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了原高职院校沿用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新课程体系分为公共文化课、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选修课、顶岗实习四个模块。

1.2 从应用的角度实施课程开发

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将相关联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践内容进行综合,构建模块化的课程。

顶岗实习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故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采用了“4+1”的模式,前四年采用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培训形式,最后一年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顶岗实习培训形式。

1.3 从质量角度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体系

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课件(教件、学件)、实验实训环境、教学评估、师资培训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不断完备教学保障系统,以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完整实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1)不断深化“1123”质量监控工程(3本生存技能证书,2本专业技能中级证书,1本技能高级证书,1本毕业证书)的实施。(2)技能实训采用两种质量评价制:配分检测制;企业质量评价制;建立阶段性考核、综合考核等技能训练质量评估体系。(3)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学科成绩考评的方法。①引用企业招聘人才的考核方式。由较多考核对书本知识记忆的“闭卷”考试,改变为开放的考核综合能力的“大作业”结合学习态度、劳动纪律、团队合作等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②强调过程考核。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4)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通过自选课程、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人文活动等途径获取相应的操行学分、课程学分等。(5)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实验实训的开出效率。(6)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模式。

2 从五对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五年制数控技术专业的开设,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结合岗位需求,按5年制“4+1”模式而设置的。专业建设的过程:(1)打破现行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按文化基础课、专业核心教学课程及训练项目、任选课三块,遵循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人文素养类基本素质课程(如创新与创业、公共关系、文学欣赏、音乐、应用文写作、普通话、书法、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和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需要的知识拓展类课程(以“四新”技术和社会紧缺的技能技术课程为主,如模具装配技术、电器测量技术、三坐标测量机操作技术、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床加工技术、数控线切割机床加工技术、设备数控化改造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和维修技术、自动编程技术等)比例;(2)学生在校四年的总学时按3:3:4的比例设置文化课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根据实训条件还可加大技能课比例);(3)第五学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加快学生向工厂技术员及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间“零距离”接口。

2.2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群)要求,按企业要求毕业生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结合劳动部门的相关中、高级职业标准,删除原教学内容中难、繁、深、旧的部分,增加“四新”内容,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技术类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技能训练类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精选一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项目,选择企业一些典型加工零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消化和提升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过程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 “做、学、教合一”。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鼓励少数学生脱颖而出。

2.4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课程设置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任务,还要取得2门职业技能工种中级职业资格和1门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六周为限,毕业实习以一学年为限。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学生能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三是通过实际上岗工作实践,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达到高级工水平最后通过劳动部门组织的高级工技能考核。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

能力。

2.5 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1)除开设必修课外,开设选修课,要求达到总学时的15%左右,精减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例如,数控技术专业可设置两个专业方向:制造方向、控制方向。 总之,五年制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各分院的办学活力,提升了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使得江苏数控技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数控技术专业已形成良性互动、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