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6 03: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文化

篇1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英语学习中,尤其要加强英语文化学习,培养文化意识,以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影响英语学习的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提高英语文化意识。

一、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文化学习必须与语言学习同步,否则文化与语言就要脱节。而文化问题比语言问题更严重。事实的确如此,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英语。曾有学生满脸疑惑地跑来问我“John can be relied on ,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她按字面的意思把它翻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且玩游戏。”可是,为人可靠和不吃鱼,玩游戏有何瓜葛?其实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惯。因此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的意思。而to play the game和play fair同义,指在比赛中公平竞争,由此转义为“公平对待”,“为人正直”等,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约翰为人忠诚,他既可靠又正直。”

从上面的典故可以看出,对英语语言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何其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门语言,就必须对这一语言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有较深刻的了解。文化意识的增强可能促进语言能力提高,反过来,它又是语言能力增强的一种反映。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英语文化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对表层知识的肤浅掌握,而要对其深层把握,着眼于增强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际,即使语言学习者在语言理解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其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学习者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中有意识的使用所学的文化知识,通过使用以检验自己对文化规则的假设并试用新规则,从中认识到自己文化素养的不足与缺陷。

二、英语学习中的主要文化因素

影响英语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儿只围绕一些较常见的文化因素加以分析。

1.价值取向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价值系统,对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也是不同的。特定的文化标准规范着人们的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一种文化中推祟赞扬的举止思想,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看作离经叛道。

以大家比较熟悉的Inpidualism一词为例。在西方,特别是美国,该词反映的是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个人品质。英语民族祟尚依靠个人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鼓励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这种人生信念可从下面的这些谚语中反映出来: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身命运的建筑师);The sky is the limit人的成就是无限的)。而在汉语文化中,人们以群体为主导,集体至上,国家至上,鄙夷争强好胜、自我表现、自命不凡,即使给inpidualism戴上“个体主义”的帽子,仍然避免不了“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之嫌。

2.传统习俗

传统的风俗与习惯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传统习俗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存在着很大差异,体现在称呼、赞扬、道谢、致歉、禁忌、对颜色的偏爱等各个方面。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内涵和联想并不一样。中国人偏爱红色,凡逢喜庆、节日,必以红色装饰,象征着幸福、吉祥。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表示血腥、灾难和危险。因此《红楼梦》中的“怡红公子”、“怡红院”在英国翻译家Hawkes的译著中被译作“Green Boy" , " the House‘Green Delights"而不是“the Happy Red Prince","Happy Red Court"。西方人嫉妒了不说“眼红’,而是“眼绿(green一eyed; green with envy)",心情不好就“in a blue mood",这些有关颜色的联想是汉语中所没有的,不胜枚举。

3.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欣赏英语文学作品时对于西方的宗教文化尤其应予注意。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四单元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许多学生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圣经》中的上帝造人一说,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于是人就活了。文中作者将老师的工作与上帝的相类比:如上帝目睹人的成长一样,老师目睹经历着学生的发展变化,寓示老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语学习中除了会遇到大量有关西方宗教的习语典故,还会经常接触到有关西方节日庆典的内容,这些节日有很多和宗教密切相关,比如圣诞节(Christmas )、复活节( Easter) ,感恩节(Thanksgiving)等等,需要了解其起源,其纪念意义和特点,以及庆祝方式,以更详细地了解西方人们的生活习俗。

4.神话传说

不了解西方社会的神话,特别是希腊罗马神话,就难以了解西方社会的文学艺术,也就难以全面地掌握其语言。英语语言中充满了源自神话传说的习语、典故,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的内涵,使英语语言丰富多彩,趣味无穷。

如自爱、自恋(narcissism)一词,典出于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Narcissus; Narcissus因爱恋自己水中的影子而淹死,化为水仙花(narcissus )。在西方,人们将“无端的猜疑”,说成是“Sus户cion of Procris"。这也是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普罗克丽斯(Pmcris)是狩猎女神阿耳武弥斯的侍女,她同勇敢的猎人塞发鲁斯(Cephalus)结婚后夫妻恩爱,但受到黎明之神奥罗拉(Aurora)的挑拔,而无端怀疑丈夫不忠,另有情人,被丈夫误伤而死,从这个故事中就出现了词语," Sus户cion of Procris"。还有许多短语来自神话故事,如:the sword of Damocles(危险临头),to work like a Trojan(勤奋地工作)、ambitious as Phaeton(雄心勃勃)等等,给英语语言的表达增添了及其丰富的素材,提高了其表现力。

5.政治军事

在英语文章中,或是报刊文摘中经常会有有关政治军事的词汇出现,此类词汇影响深远,在国际交往过程中文化交往越来越具有政治意义,更要对这类词汇文化内涵引起高度重视。例如,2002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多次使用了“邪恶轴心”( axis of evil)一词来指责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鲜三国,称他们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evil和Axis这两个词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圣经》上把魔鬼撒旦称作“the Evil One"。而“the Axis’,则是二战期间对由德、意、日三国组成的轴心国的称呼。把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鲜定性为“邪恶轴心”,在观念上就把它们置于与大部分西方人敌对的立场上;同时又争取了二战期间遭受纳粹蹂厢的广大国家和民族的人心,客观上起到了动员和宣传的作用。

三、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英语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它必需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应持积极态度,并注重积累,逐步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内涵。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方法很多,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英语教材

虽然不同的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有所不同,但不论是何种教材都包含着某种形式的文化内涵,例如信息性、描写性的课文材料,写实的小说、视听材料等。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有关于美国学校教育体系的(Unit 1&Unit 8 ),异域世故人情的(Unit 2,5&Unit 7 ),西方公众的科学态度的(Unit 3 ),西方人们的生活观念(Unit 4 ),以及科学发现的(Unit6)等等。借助篇章的形式,介绍丰富翔实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而现有的大学英语听说教程通过真实的情景、地道的语言和多样的文化背景的提示与介绍更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快速便捷的窗口。通过看、听这些材料,学生能够从中了解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英语文化意识。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除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内容以外,还会适时给学生补充与教材文化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的缺乏也会造成英语学习上的困难。例如,学生若不了解英国三个重要的生日:十八岁(成年)、七十岁、一百岁,就会对《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课“The Dinner Party”中“After all, eighty was a special birthday, another decade lived or endured just as you chose to look at it.”这句话难以理解:为什么八十大寿非同一般?为什么说活了或熬过了十年?

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注意力常集中在词句的理解和记忆上,重语法、轻文化,重语言能力、轻交际运用的现象普遍而长期存在,学生较少注意老师所讲授的文化知识。其实在英语学习中,大量英语单词、成语、句式表达都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应注意老师所介绍的文化意义,提高对英语词句的理解和运用。

3.课外大量阅读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扩大自己的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在课外应大量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这些报刊杂志信息既新又快、内容广泛,包括时事新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图文并茂,引人人胜,它们的语言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学作品,不管是西方文学名著,还是有关西方世界的文化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重大科技发明等的书籍,广泛的阅读,并留心去积累有关背景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充分利用现代设备和网络资源

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可以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还可以接触到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背景知识,学到许多与文化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动态的表演,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了书本知识仅有文字的不足。而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则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文化知识。还可以参加网上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活动,把自己融人一个真实的英语世界去感受英语文化。

5.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了解西方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与西方人直接接触,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文化知识,感受西方文化的特色。很多的大学里都有外籍英语教师或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学生可以寻找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通过直接接触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还可以经常举办英语小品、话剧表演,或是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情景,扩大实践的途径,增加亲身体验的机会,使自己对英语文化具有真实的感受,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6.在与汉语文化的比较中学习了解英语文化

学习外语的学生常犯文化方面的错误,究其原因,除了未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缺乏了解。比如,中国人认为胆小的是老鼠,故有“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mouse)”之说;但英语民族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故而英语常说as timid as a here(胆小如兔)。再如,中国人表示不顾一切干到底的决心,会说“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 ) ",英语中有对应的但却完全不同的表达“to throw one’。hat into the ring",原指斗士在参加竞赛前先把帽子丢在竞技圈内,表示一争高低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比较学习不只有助于了解文化差异,同样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通过比较它们与汉语文化的异同,学生既可学到生动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提高对汉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又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认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习俗、行为模式去要求别人。

篇2

【关键词】隐喻 文化教学 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77-0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都是隐喻。隐喻的这种认知本质,为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 隐喻及其主要内容

1.对隐喻的传统理解

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隐喻认定为一种修辞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和方法,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古罗马昆体良认为所谓隐喻是一个词去代替另个词的修辞手法。他们都将隐喻看成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同时都认为隐喻就其结构和形式而言都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比如说,Mary is a flower这句话中,是用flower来代替a beautiful woman这一直接说法的。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以理查兹和布莱克为代表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意义的创造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突破了修辞学的词汇层次,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义现象,并放到了句子的层面进行考察。此后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出现,最有名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书中作者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全面的考察,标志着人们对隐喻的全新认识。

2.现代隐喻的主要内容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在本质上就是隐喻。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知道,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人们依赖隐喻去认识和理解其他事物、形成概念,同时隐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和工具。我们知道,人的认知总是由近而远、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这个过程必然伴随隐喻,进而达到认识和解释事物的目的。例如head(头)是具体的身体器官,是各个器官中位置最高的,起着控制全身的作用。由于头的这种地位,因此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常被喻为头。例如heads of the states(首脑),head of English department(系主任)。head又是人类的思维器官、人体决策最高层,同人类的智力直接相关,因此人们用它指头脑、聪明才智。如He has some queer notions in his head(他有许多奇怪想法)。单词head的意思从“头”到“首领”“才智”的这种由具体、近的含义引申到远的抽象含义的过程正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

二 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1.隐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

隐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的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人类认知经验具有的某种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的相似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隐喻认知的共性表现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运用隐喻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不同语言中会存在相同、相近的表达。例如:在表达time这一抽象概念时,英语中很多语句都是通过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概念来建构,如:I’ve spent an hour doing the dishes.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You’re wasting your time. The flat tyre cost me an hour. I lost a lot of time when I got sick.等。从上述语句中不难发现,与金钱有关的词语如spend(花去)、run out of(用完)、waste(浪费)、cost(花掉)、lost(失去)等用在了表达时间这个概念上,人们是通过用比较具体的形容金钱的词语来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这一点和我们汉语对于时间概念的建构和理解是一致的。这样具有某些共性的认知方式的隐喻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基础。

2.隐喻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人类与客观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积累知识经验是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由于地理环境不一样,再加上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民族在使用隐喻上的差异。所以在理解这样的隐喻时,就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造成一定的困难。例如:英汉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同样是以狗作为喻体,但两种文化表出来的对狗的情感态度截然不同。在汉语文化中,狗这个词大多数含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走狗”等。然而在使用英语的国家,与狗相关的词语大多数是正面的或是中性的,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论功行赏)。由此可见,不同文化间隐喻概念及其建构有着不同之处。

3.隐喻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涉及很多方面,大到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一切社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财富,如:文学、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教育、科学等。隐喻从文化中产生,文化在我们理解客观世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限制了隐喻的选择,不同的文化模式对隐喻的不同理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隐喻不是消极地受到文化模式的制约。隐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因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还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如果一个隐喻为大多数人认可并广泛使用,那么就变成了人类日常概念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些带有隐喻的日常概念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隐喻来表达思想,分析、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喻在构建一定的文化模式时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the mouth of the well(井口),the leg of the table(桌腿),the foot of the hill(山脚)这些本来用于描写人的词语mouth,leg,foot等用在井、桌、山等词语上来说明具体的位置和部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使用隐喻,因为我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习惯成自然了,而且人们也用这些概念去认识周围世界以获得新的知识。总之,隐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透过隐喻,可以了解整个文化体系,包括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模式等。同时文化又是通过隐喻认识客观世界的,文化具有隐喻性。

三 隐喻理论对英语文化教育的启示

由于隐喻和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了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对其隐喻机制的深入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语言中主要是每种语言都带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也反映在隐喻中,许多隐喻都会打上该民族独特文化的烙印。如果不能准确了解隐喻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难以正确理解其含义。外语学习者自身带有所属民族和个人的认知经验,外语学习必然涉及两种语言模式和认知方式,就外语而学外语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因为学习外语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从隐喻角度看,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是十分重要和有必要的。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长期认知的结果,要做到用英语思维就要了解目的语隐喻认知的来龙去脉。就语言形式而言,隐喻存在于词汇、句法、篇章等各个层面。英语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并用该体系认知、感受、阐述同一个物质世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把英语纯粹当成一种知识来对待,教师应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并以恰当的策略和技巧将文化知识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英语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单词的词义和具体用法以及一些语法现象上,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文化信息,揭示词义、语法的文化内涵。例如,英国是个海洋国家,所以许多词汇、语言表达方式都跟海洋生物及运载工具有关,知道这点就不难理解像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you can’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本性难移)这些句子。这些具有独特内容的词语、习语成为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见证着她的发展历史,折射出该民族的性格。英语中这些词语的覆盖面很广,从人类到自然、从动物到植物、从数字到颜色、从称谓到性别等许多方面。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化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把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文化的层面去理解、学习外语。

篇3

英语文化教学涵盖方方面面,从最初的如何称呼别人,如何打招呼,到如何拜访、接客送客、约会、告别,还有致歉、用餐、助人、交朋友等等。这里我们举以下几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应注意哪些文化差异,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相应的文化背景。

(一)寒暄(Greetings)寒暄不论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我们都免不了跟别人寒暄,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寒暄语是:“吃饭了吗?”“到哪里去呀?”这些都是很亲切、随意的问候而已,其实并不是等待对方真正回答问题。而英语文化中这几个寒暄语却意义不同。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说:“Haveyouhadyourmeal?”表示的是该男子对女子有意,想约她吃饭。至于“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问候语在英语文化中会被认为是打探他人的隐私,这就是犯了文化错误(culturalmistake)了。英美人常用的寒暄语有: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ello;Howareyoudoing?Howareyougettingon?回答可说:Verywell/Notbad/Fine.还要注意的是西方文化中,他们不仅会跟熟人打招呼,也会跟迎面而来的陌生人说一声Hi。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妨像这样给陌生人以问候。

(二)美与丑(Beautyvs.Ugliness)对于同一个东西,中西文化审美标准不同。Oneman’smeatisanother’spoison(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前面已经举过“狗”这个词的例子。下面我们来看“孔雀”。在汉语文化中,孔雀是“美丽”“吉祥”的象征,孔雀开屏更是寓意着大吉大利。而在英语文化里,孔雀(peacock)象征着“炫耀”“虚荣”等义,英语会说asproudasapeacock(骄傲得像孔雀一样),asvainasapeacock(虚荣得像孔雀一样)。其他的形象如“龙”、“喜鹊”、“老鹰”等在中西文化中都有不同含义。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区分。

(三)红与黑(Redvs.Black)对于一个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大抵会把blacktea翻译为黑茶而非红茶,把brownsugar翻译为棕糖而非红糖。再如翻译“青衣”和“青天”时,同是一个“青”字,英语要翻译成blackdress和bluesky。对颜色的喜好也反映在各自的生活习俗上。中国人的“红白喜事”中,“红”代表喜庆,而“白”指代的是葬礼,对应到英语文化中,就是“白黑喜事”了,因为他们结婚时多穿着白色婚纱,而参加葬礼时多穿黑色衣服。

二、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方法

1、教材与文化背景相结合。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文化背景就要立即给学生补充;

2、定期给学生进行文化专题的补充。如每周末给学生进行一堂特定内容的文化讲座(茶文化、餐桌文化、礼仪文化);

3、用文化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放映有文化内涵的英文电影、播放英文歌曲等方式来起到让学生在放松之余又能了解文化的作用;

4、组织学生进行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排演小话剧、做一个minilecture等方法,让学生亲自找话题并实践往往事半功倍;

篇4

随着商务英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其文化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关联,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语言必先从文化开始。商务文化是语言多年来的沉淀,了解商务文化不但要通过相关书籍,还要深入语境之中,注入英语文化了解要通过进入英语国家了解语言的本质。对于多数英语教学来说,教师具有专业教学技能,但却缺乏对于商务文化背景的理解。商务谈判更是关系企业的相关知识,但教师的这部分能力明显存在缺失。因此,提高教师的商务文化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培养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英语+商务”是目前各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但由于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商务与英语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不深,造成学生的误解。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思的缺失、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脱离都是商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总之,文化意识影响商务英语的应用。培养商务文化要从不同国家的习俗入手,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推进英语教师的实践培训,在具体实施中的策略如下。

二、基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与的高校英语教学策略

(一)增强商务教师的文化意识与教学能力

基于商务英语学习中文化的重要性,应在教学中强调文化渗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对语言文化的掌握和认识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在知识文化上,要多了解最新的语言文化,对影响语言的文化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减少教学中文化对语言的制约因素。另外,高校要为教师提供企业培训的机会,从而使其认识商务谈判流程,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能力的应用,如何将商务知识与其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对英语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校方要重视商务英语教学,为社会输送专业的人才,其主要方法在于为教师提供跨文化交流机会。语言具有实践性,只有在民族氛围下,语言交流才能减少错误,减少相互之间的误解。最后,商务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涉及到礼仪、交际目的、企业管理以及营销策划等,只有实施的系统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商务英语实用性的提高,促进学生商务谈判能力的提高。

(二)转变应用观念,加强文化导入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并无差别,并为意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为改善这一现状,应增强对商务文化的渗透,将培养综合性人才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文化因素在商务交际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学中要重视与语言相关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教学体制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商务谈判的模拟课堂,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文化学习和了解的引导者,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合作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对知识和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应渗透对商务文化冲突的分析。交际要以理解为前提才能减少误会,学生作为主体,应不断激发其语言背后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其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企业相关商务事件的处理中提高其商务问题处理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事实上其发展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系。社会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增加,学校在培养文化意识上始终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教学效率,并且降低学校的经济压力,应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为企业输送人才,降低其人才招聘成本。一方面,通过企业为学生的就业机会,使学生真正进入商务环境中,了解商务谈判环节,掌握商务谈判技巧,产学研结合策略是商务英语教学中新的研究方式。但产学研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产学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其合理性。同时,校企合作应尽量选择自身的外资或者中外合资企业,使商务英语得到应用。校企合作还体现在学校邀请专业的商务谈判人员进入学校,为学生讲解商务谈判的流程,增强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但就目前看,我国在校企合作上,尤其是在企业人员进入校园的讲座上,基本流于形式,其积极作用并不明显。在专业设置上,也缺乏对课程时间、内容的正确设置,导致专业商务英语人才的缺失严重。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隐私 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

一、隐私与英语习语

人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习语体现了讲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重视个人隐私的英语习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这一句:An English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英国英语: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或者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美国英语: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这条习语折射出人们十分看重个人隐私权,强调个人空间的神圣不可侵犯,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地盘上拥有绝对的自由。

英语另外一条习语和中国的俗话不谋而合: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英国英语:隐私;不可外扬的家丑),或者a skeleton in the closet (美国英语:隐私;不可外扬的家丑)。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外人知晓、担心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的隐私,这样的习惯用语反映了人们保护个人隐私的强烈意愿。

美国文化强调独立性,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独处对他们很重要。这种不愿意受到干扰的需求,在日常用语中得到印证。当他们需要自己一个人静一静的时候就直接告诉身边的人:I need some time to myself. (我需要一些留给自己的时间),I need some time alone.(我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或者Leave me alone. (别打扰我) 。美国人看重自己独处的自由,从这些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可见一斑。

二、隐私与社会行为准则

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隐私,已经成为社会行为规范。比如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在交谈时,两个人不会靠得太近。排队等候时,也刻意与前面和后面的人保持一米的距离,如此可以较好地保护个人信息,比较不容易遭到窃听、窥探。在公共场所,人们有意识地压低说话声音,父母经常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高声讲话。这些不成文的社会行为准则已经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约定俗成,人们都会自觉遵守。这些规矩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人们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和对他人隐私的尊重。

美国人在社交时显得比较随和,第一次见面就让别人直呼其名。不了解美国人的隐私意识,会误以为他们真的毫无顾忌、无所不谈。实际上,当话题一旦涉及个人隐私,或者问题已经触到底线,他们的态度就会逆转,并且当即告诉你他不想谈这个话题,或者直截了当地说这事与你无关。

三、隐私与职业道德

从事医疗、法律等行业的人士,都必须遵守保守患者和当事人秘密的准则。比如新医生执业前保证遵守医生职业道德守则的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Hippocratic Oath),无论是现代流行版本还是美国医学生誓言,都特别提到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在现代版的誓言中涉及尊重患者隐私的句子如下:

I will respect the privacy of my patients, for their problems are not disclosed to me that the world may know. (我将尊重病人的隐私。我知道病人告诉我的有关他们疾病的情况别人不应该知道)。

在美国医学生誓言中有相似的内容:I will respect the secrets which are confided in me, even after the patient has died; (我将尊重寄托予我的秘密,即便病人已经故去)。

当律师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成立,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律师没有得到当事人的授权之前,不得公开任何交谈内容。如果律师泄露了当事人的隐私,随意披露案情,那他就违背了职业道德,轻则被吊销律师执照,重则被追究法律责任。

四、隐私与立法司法

早在1890年,美国学者就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随后美国有关法律认定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甚至是一项宪法赋予的权利。为了有效地保护个人隐私权,有些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如何当事人在自己的空间里,其个人安全受到闯入者的威胁,法律允许他有权利采取任何形式进行自卫。这个空间可以是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工作室、酒店房间、电话亭和私家车里。这项法规被称为“城堡法”(Castle Law) 或“城堡原则” (Castle Doctrine),暗合了前面介绍的那条“家就是城堡”的习语。政府从立法司法的层面来保护个人隐私,使个人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隐私与文化价值观

隐私意识和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伦理观念、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人的隐私意识,根植于美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美国人信奉的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注重个人的独立自由,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保护隐私对于美国人而言就是保护个人自由,自由是隐私的基础,而独处则是自由的一个基本范畴。

由于privacy和individualism这个单词很难在中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在英语语境中原本中性的表达,翻译成汉语的“隐私” 和“个人主义”后,略带点贬义的色彩。中国文化重视和谐与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必须服从整体,汉语承载的是集体主义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很难找到百分之百的对应。

六、结语

隐私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隐私的内涵和外延都受制于各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文化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现代人应该学会欣赏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多元的世界,更好地看清自己,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

篇6

一、文化内涵中对于他人的尊重意识

如果要说起英语文化与我们本土文化的最大差异,最典型的一个要点可能就在于对于人的尊重意识。中国文化对尊重的界定与西方文化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在人和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更强调对于他们的关爱,有时候关爱可能会有点过度,界限没有把握好,这就容易对他人的隐私有所侵犯。与此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非常强调对于他人的尊重,尤其是对于他人隐私的尊重,这个与我们本土文化是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对于这一点有更充分的认识,只有真切地体会到英语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门语言。

《Friends》是和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贴近的一个章节,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也能够很好地向学生们渗透英语文化价值取向。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的好朋友最近郁郁寡欢,你感觉他心事重重,而且从别人口中你了解到他最近有事情发生,但具体是什么事情你并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很多学生脱口而出:向他问问啊,看看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有学生说:可以向其他同学打听一下。大部分学生想到的都是去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面对学生们的想法我并不意外。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也是中外文化的差异所在。我告诉学生们:在英语文化价值中,对于他人的尊重意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他人的隐私部分。如果别人没有主动对你说,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你也不应当问个不停或者私下打探,这都是对于他人隐私的冒犯,也是对于他人的不尊重。学生们听到我的阐述后表现的有点意外,然而,这番话也让他们觉得受益良多,很多学生借助这个小例子对于英语文化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二、文化内涵中对于战胜困难的意识

对于战胜困难的意识是英语教育中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英语文化中对于个人意志是十分看重的,鼓励人能够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最后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品质,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渗透的文化理念。

《Teenage problems》是一章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进入尾声时,我和学生们展开了一次对话,同样是处于teenage的初中学生们,我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遇到的很让人困惑的问题。有些同学羞于开口,也有学生十分大胆。有的学生说他对于英语学习始终有障碍,不知道如何能够提升,也有学生说自己脸上有青春痘,这个让他很困扰甚至很自卑。学生们坦诚地说出自己遇到的各种青少年阶段的问题。在学生们表述完后,我会立刻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告诉他们想要让问题得以解决,首先需要的就是具备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我将这种重要的理念不断传达给学生,这个过程也是英语教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

三、文化内涵中对于他人的关爱意识

在英语文化中很强调对于他人的关爱意识,关心他人的生活、关心他人的感受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当更深入体会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文化中是很尊重个体隐私的,对于他人不愿意提及或不愿意谈论的话题如果对方还是一味的提及就显得不太礼貌,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其实不然。英语文化内涵中对于人的关爱还是很多的,教师应当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让这一文化内涵有更好的体现。

篇7

关键词:Apple 文化内涵 词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70

Apple,中文意思是“苹果”,是常见的水果。但是将“Apple”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它就蕴含了不同的文化意义。语言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而且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人类的需要,人们又不断赋予语言以新的含义和用法,经过长时期的积累,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文化涵义便愈加丰富。本文从“Apple”一词着手,挖掘其在英语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1 “Apple”与《圣经》

《旧约・创世纪》中记载了撒旦引诱夏娃偷吃智慧果的故事,夏娃抵挡不了“禁果”带来智慧的诱惑,不顾上帝的叮嘱,不仅自己偷吃,还给亚当分享。正巧这时,上帝叫他们,亚当惊慌失措只好将“禁果”整个吞下去,不料却哽咽在咽喉处,从此,永远在颈前留下了偷吃“禁果”的“罪证”,这也成了男性的“喉结”。因此,“喉结”在英语中被称为Adam’s Apple[1]。《圣经》中的“禁果”人们普遍认为是苹果,所以,许多基督教徒认为人类始于苹果。

《旧约・创世纪》中,Sodom(多玛)是古代死海附近的城市,那里的人们骄奢逸,罪孽深重,因此上帝降火烧毁了这座城市,城市中的一切化为灰烬,但那片焦土长出的苹果树,其果子非常诱人,但人们一摘就冒烟成灰。所以,“Apple of Sodom”或“Dead sea apple”常比喻“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事物”[2]。

《旧约・圣经》中耶和华用“the apple of my eye”来描述他最爱的以色列孩子们,所以现在用“the apple of the eye”来比喻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爱护最心爱的人或事物。

2 “Apple”与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故事中记载到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和爱神阿芙罗狄(Aphrodite)为争夺一只 “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的归属权,找到特洛伊(Troy)国王的儿子帕里斯(Paris)来裁判谁是最美的女神,赫拉许诺帕里斯占有财富和权力,雅典娜许诺他得到武力和智慧,阿芙罗狄许诺他拥有世间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最终将金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为此,赫拉和雅典娜对特洛伊人怀恨在心,发誓要报复特洛伊人,最终导致了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由此衍生出“an apple of discord”,含义为“争斗之源,分歧和争执”[3]。

3 “Apple”与英美人生活

早在美国殖民地开发时期的新英格兰,移民生活异常艰苦,一个殖民者的妻子有这样一个习惯:在新的一周开始前,先烤七个苹果馅饼(apple-pie),放凉后在放在食品架上,星期一吃的放在第一格,星期二吃的放在第二格,依次摆放,这位家庭主妇总是整齐有序的放着他的馅饼,因此, “in apple-pie order”比喻“井井有条,整齐有序” 。苹果馅饼(apple-pie)是一种典型的美国食物,它是在正餐后很多美国人人都喜欢的甜点,所以就有“as American as apple pie”(地道的美国人)来形容一个人在思维方式和行动上具有典型的美国人特点。英美国家的人早餐一般都是牛奶,鸡蛋,面包,晚餐后的甜点一般都是用苹果做成的,所以“from the egg to the apple”表示“自始至终”[2]。上世纪20-30年代,爵士乐在美国非常流行,有个爵士乐歌手这样唱: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success tree,but when you pick New York City,you pick the big apple他把纽约比喻成一个可以赚大钱的城市,后来,一群爵士乐队人经常到各地演唱,他们把每一个要去的城市都描述为苹果,演出赚钱就是去摘苹果,当时纽约是城镇中赚钱最多的城市,自然也就成了“The big apple”。1971年,纽约市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将“The big apple”作为纽约的别称,意为“好看又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之意[4]。

4 “Apple”与英语中的俗语、俚语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而语言中的词汇最敏感的反映了名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在英美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Apple”一词喻意也不断扩展,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Apple”与某些词联用可用来指人,如:“apple-polish”最初来自于1925年美国的一些小学校,有些学生经常在教师的桌上放一颗擦得光亮的苹果,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但后来有些学生以此讨好老师,希望老师对他们差劲的作业不计较。1935年,“to polish the apple”开始通用[4],在社交场合广泛运用,表示“讨好,奉承,谄媚”其名词“apple polisher”(也可用“apple shiner”表示)成了“马屁精”; “smooth apple”指“自认为温柔或迷人的人”;“rotten apple”指“害群之马,不好的人或事”;“wise apple”指“粗俗,傲慢的人”;“apple blossom”指“红润而美丽的女孩”;“apple head”指“笨蛋”;“apple knocker”指“庄稼汉,老实人”。“Apple”也可与其他词组合,表示蔬菜水果等,如:“a mad apple”指“茄子”;“apple of love”指“番茄”;“a cherry apple”指“棠梨”。还有一些关于“Apple”的其他俗语或俚语,如:“apple sauce”指“胡说,假话”;“apple butter”指“闲谈,聊天”;“alley apple”指“一堆马粪”。“apple cart”指“小贩卖苹果的手推车”由此构成的俗语“to upset the/sb'apple cart”指打乱(某人的)计划,破坏(某人的)任务,还有“as like as an apple to an oyster”指“毫无相似之处,截然不同”。“an apple to an orange”也表示“两者毫无相似之处”。

“Apple”一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词义不断扩大。Apple是人类的开始,是外观美丽而没有任何实质的事物,是美好的象征也是祸端之源,是爱情的象征,它也反映了英美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其词义的变化和扩充体现了英语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3],而词汇又是语言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十分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语言时,从词汇入手,不仅了解它的音、形、意,还要全面领会其文化内涵,体味其文化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李维清.英语中有关Apple的趣味习语[J].中国科技翻译,2004,(1):56-57.

[2]欧秋耘,李枫桥.东方的桃子与西方的苹果[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3-125.

[3]张琪,张英旭.浅析英语习语[J].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20.

[4]兰冰.英语Apple的文化内涵及喻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03-104.

篇8

[关键词]英语文化;英语教学;学习

小学英语教学处在学生第二语言的启蒙阶段,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必须能给学生打下文化基础,种下文化基因。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将英语文化作为一个重点,渗透到我们日常的小学英语教学当中。

一、利用课堂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其中的含义是显然的。现在使用的“班级授课制”,我们的教学意图主要是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尽量把英语文化作为课堂背景,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

以教材处理为例,目前教材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因此其编排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文化性,如何利用教材上一些片段式的介绍来实现英语文化的渗透,是对英语教师的一个考验。如笔者曾总结了教材上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问候的语句,包括“Hello!Hi!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这些问候多属问好性质的,相当于汉语语境中的“你好!”“早!”等。而汉语语境中除了这些问候之外,还有一些,比如“你吃早饭了吗”“今天忙吧”“这么早在哪里”等,当在问候中提出这些问题时,其实问者也不是希望对方有一个明确的答复。这与英语文化中的问候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用英语“Have you had breakfast?”“Where are you so early?”打招呼,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因为在英语文化中,这些问题都属于别人的隐私,问这些问题是十分不友好的。

如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语境中,常有“You should”之类的祈使语句,这是让别人如何之类的语句。但在英语文化中,实际上很少使用这些带有命令意味的语句,因为在英语文化中更多的是使用类似于“My advice for you is…”(我给你的建议是……)这样的语句,这也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对类似文化习惯的不同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问候习惯,这样就不至于在陌生情境中再出现用汉语文化中的方法去解决英语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小学生学习英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心特别强。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时是非常欣喜的。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寻找文化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精设疑”,让学生“巧思考”,从而达到初步渗透英语文化基因的目的。

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英语文化的熏陶

小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如果能够将时间利用好,更可以在种植英语文化基因的方面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的补充。

笔者曾在教五年级英语时,跟班主任合作,在教室后面开辟了一块“英语园地”,让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编辑,负责英语园地的内容,介绍英语文化就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因为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对于英语知识而言,学生对英语文化等更感兴趣。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各想办法、各动脑筋,有的从自己订的报纸、杂志上面寻找有趣的内容,用手抄报的形式张贴在英语园地里;有的从英语少儿电视节目中选取材料,进行二次创造放在园地里;还有的通过从网上下载、打印材料,做成剪报放在园地里。

课外表演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笔者在班上组建了一个英语兴趣小组,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英语文化知识(当然,笔者也及时给予指点),编制情景剧,进行角色模拟,然后不定期在上课的前5~10分钟进行表演。通过模拟打电话、模拟问候、模拟参加宴会等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英语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这在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强化的同时,更能对英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9

英语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与文学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使学习者对使用英语人群的价值体系、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英语文学教学中的点缀,而且是必须着重关注的。在英语文学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在对文学的领悟中理解文化,在对文化的探究中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将教英语文学与提升跨文化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尽管近年来我国英语文学教学已经涉足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开始研究这些国家的英语文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建成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得学习者形成了一种错觉:学习英美文学等同于学习英语文学。毋庸置疑,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英语作家不仅仅来自于英美两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也拥有着许多极其优秀的英语作家,并且享誉文坛。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殖民英语文学发展迅速,为新时期英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 William N.New 教授和 W.H.Messenger 教授合作编著的选集《英语文学》一书中,概括了英语文学的发展态势与研究前景。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 120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全部收录在这本书中。背景不同、风格迥异的作家和多种多样、题材多变的作品让我们英语文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有了直观的认识,生活在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作家在使用同样的英语在描摹生活、述说历史。

英语文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拓宽了英语文学的层面

跨文化意识是当今人们处于全球化进程中所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是学习英语文学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基于文化传播背景的作者借助于文学作品传递出某种讯息,希望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并理解时,此时就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对在全球化环境中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获得生存与生活的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意识不单纯是几个文化符号的叠加或单纯意识的复制,而是人体潜在的能力之所在,可以客观地对待文化差异,有效地消除文化陌生感。作为英语文学的扛鼎之国,美国很早就开始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了提升本国的外交水平,二战后的美国决定成立华盛顿外交学院,以教授外语并提升跨文化知识为办学目标。英语文学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读者,尤其是非英语语种的读者在阅读欣赏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必须提升跨文化意识。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关注的敏感程度、融合程度和灵活应对构成了跨文化意识的主要因素,培养跨文化意识必须要理解母语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英语语境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建构、培养跨文化意识。

英语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路径

培养、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的领悟力是跨文化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 以文化心理为抓手来分析文化的差异,以文化识别力提升跨文化意识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使英语语言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掌握一些文化表象的东西,而是要建构起文化的框架,深入思考和理解文化,最终做到能够剔除自己原有的文化观念,以一种科学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英语语境下的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语言学习与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情况,知晓了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了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出作品蕴涵的主题思想等一些文学基础常识之后,还应从英语文学作品中寻找隐藏在里面的文化内涵。

(二)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表层文化探究文化深层次的内涵

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表象层面内容人们可以直接学习获得,天文地理、文史哲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文化不止于此,行为习惯、文明传承、人文精神甚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都是文化。学习英语文学时,就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既要全面理解作品涉及的表层文化,又要深刻领悟作品涵盖的深层文化。表层文化比较容易理解,当一个社会群体历经多年的发展,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逐渐形成了这个群体共同认可的生活、交往方式和带有强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在学习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读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情绪主动地向书中人物靠拢,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幻化成自己的感受,全身心地进入文学作品所描摹的情境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汲取文化营养。例如作品中的人际关系就折射出文化的特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就透露出在文化层面的伦理道德。从看似简单的对人际关系的描写来探究英语文学文化中的内涵。从风土人情、礼尚往来之中也能够提升跨文化意识,从而分析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表现出的差异性。正视和调解这些差异是培养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必由之路。

(三)以文化移情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

篇10

关键词:英语文化;教学;高职英语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重点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忽略了语言文化的重要意义,导致我国高职学生普遍匮乏跨文化意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只有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本文将阐述文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分析我国当前跨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并对如何提升我国高中生跨文化交流软实力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英语文化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背景和相应的民族风俗习惯,以此增加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内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1.重视期末成绩及通过率。在当下的教学制度和体系下,仍然有部分高院校将期末成绩的高低以及通过率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成绩固然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并不全面,作为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当具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广泛的思维角度,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期末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是全部具有优秀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未必在英语上没有造就。在英语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期末成绩及通过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考试只是一种形式,通过书面的作答来反映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是却不能反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部分院校当中存在着的重视期末成绩及通过率这一问题,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相匹配,严重地降低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率和水平。

2.以四级通过率作为英语能力的评价标准。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过度关注四级成绩的现象。四级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但是它只强调学生对于基本英语知识的把握以及阅读的理解水平,不能够体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仍然过度地关注四级成绩,以四级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准,全然不知这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背离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利于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一批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质人才。

3.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其实用性。高职院校在英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其实用性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尚未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备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它们还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益发展的今天的重要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保障不同国家的人民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国内越来越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与他们进行密切的经济、政治等上的合作,这些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应用能力。

三、英语文化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致或引起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偏低的原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必须采取相应的不同策略。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有机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是不同的授课方式,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策略可以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1.直接引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由于较少接触该语言环境,在遇到和课文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时,,总会错误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外国文化和行为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直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精选一些典型的实例或是内容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将其恰如其分的引用到课堂中间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文化背景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

2.通过多媒体资料导入文化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一切可以得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出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语言环境氛围。教师可以选择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电影、电视、纪录片、名人演讲、音乐、网页、图片等把学生引入到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氛围中,以此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惯的了解。这样便可让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材料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融会贯通。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学习的要点,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介绍,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异国文化内涵。

3.教材选取要配套合理。英语教学离不开配套合理的教材,目前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是将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前沿知识、经典文学作品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选材文化因素突出,文章信息量大,课文内容丰富,能生动地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读性比较强。唯一不足的一点是配套的任务都是以语法练习为中心,不是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大学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依托于教材,但是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教材。教师应该依据教材主题,在备课时引入有关目的语国家的经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授课时渗透人文思想、社会风俗和文化知识,点滴融入跨文化交际情景,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语境知识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培养是一方面内容,但是同时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才能使技术技能人才与海外人士沟通交流,在海外工作生存,服务国家十三五期间的开放发展,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的实用性,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使用技能的掌握,真正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丽.基于二语文化的视角浅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J].经贸实践,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