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16 03:54:33

英语文化

英语文化篇1

关键词:英语习语;英美文化。

一、引言

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它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是语言的精华、语言的缩影;语言是一个任意的符号系统,习语是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习语的起源就是在口头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俚语和俗语;语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习语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语言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巨匠的精彩词句);语言是为人类各种活动服务的,而习语恰好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义的习语包含比喻性词组、俚语、格言、俗语、谚语、典故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英语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语言增色不少。由于地理、历史、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习语承载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对英语习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

二、英语习语中隐含的历史背景

1、罗马人的痕迹

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当时恺撒的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rubicon。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军队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在渡河时他说"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 表明义无反顾。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 burn the boats) 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 打败了敌人。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 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 cross the rubicon( 渡过鲁比肯河) 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 采取断然行动; burn one's boats( 烧掉自己的船) 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the die is cast. ( 骰子已经掷下) 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 再也不能改变。

2、条顿人的征服

条顿人, 即居住在西北欧的3个日耳曼部落, 他们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人。约在公元449 年, 他们开始征服不列颠。他们的入侵给英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并最终形成盎格鲁-萨克逊语, 即现代英语的起源。条顿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是全面的, 起决定作用的, 从很多英语习语还可以找到条顿人征服的影子。如cut someone to the quick 意为"大伤某人的感情", quick 这里指"皮肉",这个解释源于古撒克逊语。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是"赴汤蹈火"的意思, 源自盎格鲁- 撒克逊时期的中世纪判罪法。

3、斯堪的纳维亚风暴

公元790年开始,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并在英国大批定居,他们讲的是北日耳曼语, 是现在的瑞典语、芬兰语、挪威语和冰岛语的前身。在此后的二百年中,许多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北日耳曼语)的词语渗入英语词汇。据估计,现代英语中约有900个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的单词或构词成分。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对英语的渗透特别深入。最常用的习语rain cats and dogs, 来自北欧神化: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odin),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该习语喻指"狂风暴雨"。

4、诺曼底登陆

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建立了诺曼底王朝。这一事件对英国的影响巨大。它使法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同时,法国文化逐渐向英国社会渗透, 影响着英语及其习语。如: return to one's mutton 原是直译自法国田园诗中的一句: 多情的男女牧羊人在牧场上谈情说爱、海阔天空,最终还得回到现实,回到自己的羊群中来。因此,这一习语比喻"回到实际问题,言归正传"。

三、英语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每种文化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习语恰恰包含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英国是一个岛国, 为了生存, 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如: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all at sea" 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两难";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 "未雨绸缪"。

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一度称霸世界, 四面环海的天然优势成就了十分发达的捕鱼业, 因而, 大量与fish 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如: big fish (大亨), 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喻"厚此薄彼, 偏爱一方"。

四、打上宗教文化烙记的英语习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宗教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而伦理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 因而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基督教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宗教, 英语作为基督教民族的重要语言, 将其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传播于西方社会每一角落, 囊括社会生活各方面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

现代英语中大量习语, 源于宗教活动、仪式和《圣经》故事。可以说,任何一本英文著述中,如果不包含直接源于《圣经》的词句,几乎不可能。几百年来,《圣经》已然成为英美每一个家庭必备的读物。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和短语被人们广为传颂,久而久之就成了习语。如: drop in the bucket/ocean沧海一粟。语出《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40章第15节:"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如天平上的微尘??"(even the nations are like a drop from the bucket)其喻义为"沧海一粟"。

五、英语习语折射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 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 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特有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

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 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 最常见的词如"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materialism"( 唯物主义) 、"pragmatism"( 实用主义) 以及俗语"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为生命支柱。) 等, 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 因此又有"money talks"、"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习语。

六、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语音和语法规则, 还应包括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 它从各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 可以说, 习语的民族色彩最为鲜明。另外, 习语的真实含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组合。因此, 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翻译, 难免误入歧途。我们学习习语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它的"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 而要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 也只有做到对词汇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溯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胡文仲, 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语文化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新课程 文化知识 词汇

一、语言与文化

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 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尤其重要,但是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中国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

二、词语的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指英语的学生译作 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等。

三、交际用语

1.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Hi”呼。

2.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 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

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3.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4.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 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文化篇3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Lovelyweather,isn’tit?—It’sreallyabeautifulday.谈天气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如果想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然后发问或先谈谈自己的状况,以便引出话题,让外国人自己谈起。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DirectorSmith”(史密斯局长)。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4)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礼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2.词语文化内涵上的体现

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对等但实际意义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区别的词语。不仅单个词有差异,一些谚语、成语、口语等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译成“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受过苦,遭过大难,这样的朋友才是afriendindeed,而这句谚语的原意却是:Afriendwhohelpswhenoneisintroubleisarealfriend.意思是当你有困难时,帮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两人一起患难。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语本身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只有掌握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

二、英语教学中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1.英语教学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2.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若忽视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英国语言学家JawahanlalNehna曾说过,Ifweseektounderstsndapeople,wehavetoourselves,asfaraswecan,inthatparticularhistoricalandculture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

三、英语文化差异的教学方法、内容及各种要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差异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一些基本常识。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在教学中文化差异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课另搞一套。比如:讲到“Howoldareyou?”我们要说明,在西方询问人家年龄是不礼貌的,会被视为干涉个人私事,想探视别人的秘密。如果有人询问你时,如果你不想告诉他,你可以回答:“It’sasecret.”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讲解语言形式的正确,也要鲜明的指出英汉文化差异。在遇到有浓重文化内涵差异的词语、习语或成语时,应及时加以介绍。如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名言警句等。比如: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Timewillwaitfornomans(岁月不等人)。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Nopains,nogains(不劳无获)等等。

四、结束语

文化差异深深的影响学习英语的质量和程度,但目前我国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了从上到下轻文化,重语言的弊端。要想使文化差异在教学中占一席之地,就要从多方面入手系统的改进,逐步的提高,使我国的外语教学更符合现代化的步伐,更加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在各种场合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戌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与研究.

[2]罗伯特•拉多.语言教学的一个科学方法.密歇根大学.

[3]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4]萨缪尔•波特.跨文化交际.加利福尼亚大学.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

[6]赵士开.美国文学简史.上海

英语文化篇4

一、简介

《英语说文解字》这本书从词汇和英语文字的起源入手,首先解释词汇的概念,再从类别区分开来,将表达相同或相似概念的核心词汇组合在一起,并考察这些词汇意义上的联系和区别。另外,在形式上有着足够的广度,从点到面,举一反三,通过对单词词源、词根和词缀的研究,引导读者掌握单词的语法构造,使得读者可以触类旁通,从而掌握知识。这种模式使得每一个英语单词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单词紧密联合在一起,是各种概念的活泼表现形式。《英语说文解字》这本书从一个主题出发,由此发散出大量词汇、语法、语句,对它们都有着详细的讲解,读者能够很好地学习其中的语言词汇知识。除此之外,书中的讲解是从生活中的趣闻小事为起点,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英语文化中的西方思维方式,从而更快地学习英语,真正体现了英文书名WordPowerMadeEasy的涵义。

二、英语翻译与英语语言文化

(一)从文化角度看待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表现方式。汉语和英语语言的巨大差别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翻译,才能使翻译出来的文章更加“接地气”,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错误。《英语说文解字》这本书从人文历史着手,先将英语生活交流中的趣闻、生活进行描述,然后逐步提升到英语文化方面。除此之外,《英语说文解字》的讲解结构也与众不同。在每个章节中都有一个中心点主题,并且从这个中心点进行发散式的分析,既让读者学到更多的词汇语句,也让他们能理解更多英语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在每个单元的讲解结束后,书上都有一些精选的巩固习题,能帮助读者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好学习内容。

(二)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构建

1.英语语言翻译的特点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的前后文语句翻译得流畅且优美,流畅和优美是英语语言的两大优点,倘若将这两个方面完美诠释出来,那么在翻译中就能很好地将原文所包含的意蕴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因为各个语言的不同,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将文化、历史等方面融入翻译之中,不仅能让英语的翻译流畅,而且还能很好地润色英语翻译,让其优美文雅.2.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英语翻译在前文所提到的优美文雅前,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必须保证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主要是词句的翻译以及段落之间联系的翻译。其中,第一点是词句的翻译要保证对每句话、每个词汇的精致把握,但却不是单个词单个句的硬翻译,需要将文章所包含的人文历史都考虑进去,以形成完整的段落。第二点是需要考虑段落之间的联系,即必须对文章整体大意有完美地把控,段落与段落之间翻译连接不显得突兀。只有保证以上两点,才能够很好传达原文所需要表现的本意达到所翻译词句的优美流畅。3.正确对待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传播英语文化因为中西方文化历史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中西方在说话方式、语言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很难及时转换,从社会到个人心理,养成西方英语思维方式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将这种思维从正确方面转换对待,才能寻找出一个能与英语文化思维方式完美融合的翻译方式,才能将英语文化进行传播。4.对翻译方式综合运用,提高英语翻译水平在现代社会,英语已经逐渐成为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之一。其翻译方式技巧也层出不穷。各个翻译方式都各有各的优缺点,要想将英语文化进行完美地传播,就不能固步自封,各种翻译方式需要进行融合交汇,取长补短。在保证英语翻译准确的前提下,提升英语翻译语言的优美流畅度,让所蕴含的英语文化能够更加的丰富。

三、总结

英语文化篇5

【关键词】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英语文化节;校园英语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校园文化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英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起非常重要作用。校园英语文化对学生英语学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得到教育界的认同和重视。[1]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以英语文化节这一品牌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及创造性,突出商务学院应用型、国际化特色,推动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一、校园英语文化节概况

商务学院英语文化节是一个旨在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校园文化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在七年的发展过程中,英语文化节的影响范围从国际商务系走向商务学院,成为商务学院师生共同参与、中外学子各得其乐的文化盛事,成为广受商务学院同学关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同学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商务学院“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发向的确定,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文化节应运而生。英语文化节在举办之初,是国际商务系团总支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兴趣而举办的。随着多年的积淀和发展,英语文化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张。第六届英语文化节得到了《北京晨报》、《现代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第七届英语文化节正式改由院团委主办、国际商务系承办,成为一项全院范围的品牌文化活动。在配合“应用性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商务学院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变化作用于校园的中介。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进而增强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通过教学实践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它的活动形式和生存环境所组成。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活动四个层面,它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是学校精神风貌、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形式,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方面,对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2]

校园英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在学语言的同时,还向学生展示了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英语文化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人生品位以及审美观念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挖掘英语文化这方面的积极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并有助于创建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3]

三、校园英语文化节的具体做法

每届英语文化节在确定的主题下设计分项活动,通过闭幕式集中展示英语文化节各项活动成果。全程由学生组织、学生参加,在英语文化节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活动中实现了“四个结合”:

1.“教与学”结合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接受者,而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的理念。英语文化节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老师们默默的巨大付出。老师们在课堂外的指导和帮助,英语文化节的每项校园英语文化活动都有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帮助、指导和监督,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学与练”结合

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英语知识,而且要动笔用,张嘴说,告别哑巴英语。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是单一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英语文化节通过开展融实践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英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提高应用能力。文化节期间,校园里到处能看到学生讲英语、用英语的场景。

3.“课上课下”结合

课上是学习,课下也是学习。语言环境对英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英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课后缺乏运用实践所学语言知识的环境和机会,要想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和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英语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英文话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美文化展示、英文电影鉴赏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形成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环境。

4.“校内校外”结合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加强与国外大学学生和留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不失为一种真切而高效的学习英语的渠道。英语文化节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支持下,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开展讲座、组织学生与来校交流的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英语文化节还针对留学生专门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文化的机会和与国际友人交流的平台,丰富了校园英语文化生活的内容,并促进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英语文化节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作用

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是单一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英语文化节通过开展融实践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英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提高综合能力。

1.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持续近一个学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对象为全院学生和留学生。英文话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美文化展示、英文电影鉴赏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形成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环境。

语言环境对英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英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课后缺乏运用实践所学语言知识的环境和机会,要想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和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英语文化节通过营造与创设一种宽松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随时随地都能融入英语学习中去,不仅能够拓展课堂教学,强化课堂知识,让学生获得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能力;还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全新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使英语教学从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向多样化、媒体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突出个性化、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英语文化节为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提供更多的场所和机会,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他们各取所需,各尽所长,都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2.打造师生和谐关系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线实践者。英语文化节的每项校园英语文化活动都有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帮助、指导和监督,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辅导、练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实现了专项活动与英语教学相互融合。

英语文化节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老师们默默的巨大付出。老师们在课堂外的指导和帮助,在为学生参加活动提供鼓励与支持的同时,也为师生交流、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进而加深了对教师的了解和尊重。英语文化节中学生的表现也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期,回报了教师的付出,给教师以极大的鼓舞。在理解、包容、尊重和相互欣赏的基础上,融洽的师生关系逐步得到成长和加深。

3.塑造学生学习信心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的是指导和协调作用。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他的英语活动来参加,结果必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作为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自由地创造、编排一些新颖独特、诙谐幽默、体现校园生活的英语节目。这也是英语文化节生命力的源泉。英语文化节英语歌曲大赛、电影对白模仿、自创小品表演、经典短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英语的机会,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学习成果的平台。形式多样的英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把实用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变原来被动学为主动学,从不敢说到我要说,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克服了刚入校时的害羞胆怯心理,见到英语老师或外教,他们也不再躲着走了,而是大胆地用英语打招呼或走上前去热情地交谈。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新的学英语热。

4.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学好英语,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培养大批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人才显得尤为迫切。而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加强与国外大学学生和留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不失为一种真切而高效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渠道。这既可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人生修养。英语文化节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支持下,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开展讲座、组织学生与来校交流的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活动、针对留学生专门设计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文化的机会和与国际友人交流的平台,丰富了校园英语文化生活的内容,并促进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当今高校的根本任务。英语文化节为其提供了实施、发展、创新的平台,成为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英语文化节已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贯串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英语文化节的实践,丰富了学生生活,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目标,将英语文化节的实践和研究作为我院“争优质、创特色、打品牌”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何新敏.语言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何新敏,罗虹.论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英语文化篇6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委婉语,又称婉曲,或讳称,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英文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一"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rn"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的意思是"wordofgo0domen"(吉言),有人称其为"语言遮羞布"。英语是--f-]国际性的语言,其委婉语的使用尤为广泛,它在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习俗和社会文化。而同为世界最重要语言的汉语,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其委婉语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对它们进行跨文化的对比,找出其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以与大家共飨。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euphe-misms)。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

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

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

味着"togotOheaven"(进天堂)、"tobecalledtoCod"(被召唤到上帝那)or"tocancelonesaccount"(销账)。

基督教认为在最后审判中,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审判。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观点认为,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结,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将永留人世。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辛亥革命前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义,被称之为"舍生取义"、"就义"、"取义成仁"。

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中,则有"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之说,死生之所以能忘,在于他完全能与"无终始者"的天地万物同在庄子把生死看作同万物一样的一种变化,汉语中的"永垂不朽"、"羽化升仙"等委婉语,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

再看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更有着与基督教"来世"相似的"世代轮回"之说。我们经常说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于此。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语汇相当丰富,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更是远远多于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和尚之死为"涅盘";高龄而死为寿终;殉情为"飞蛾扑火";为贞节而死为"全节";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随君主一起死为"殉葬";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共产党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谓的"地下工作者"等对死人的谑称。

以上所述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难以理喻的,但同样,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sleep"、"tobeatrest"、"toreturntodust"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死亡"看法的相似之处。

中、英两国对婚前、婚外都持否定态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已为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这一点从affair(桃色事件)、triallove(试婚)掩饰中都有所体现。英美人谈及"私生子"一词时不用bastard,而是说成lovechild,因为前者除有"私生子"的意思外,还有"杂种"的含义,而后者则不带有歧视、骂人的意味,体现了对私生子一视同仁的态度。而这几年中国人用"婚外恋"、"外遇"、"情人"、"试婚"等委婉语对过去所不齿的""、"养汉"、"搞破鞋"等婚外进行了宽容的遮羞。

英语国家的教育界也出现了不少委婉语。他们中有人不把教师称作"teacher",而"educator"。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量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当教师谈到学习差的学生(belowaveragestudent)时,他们不用"she/heispoorinher/hisstudies",而用"she/heisworkingather/hisown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这样就不会伤害学生本人及家长的自尊心。说"she/heCalldobetterworkwithhelp(她/他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学的更好些)",比直接说"she/heisslow(迟钝)orstupid(笨)"更不会得罪人。做教师的当然不会说学生stupid(笨),lazy(懒),这样说会使学生和家长都很难接受。所以把lazystudent叫做underachie.ver(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学生),这种表达听起来既不刺耳,也没有说明成绩如何,也可能勉强及格,也可能不及格。又如用"he/shedependsonotherstodohis/herwork(他/她靠别人做作业)"代替"he/shecheatsinclass"o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的典范。自孔予以来,教师被尊称为"先生",教授技术的人则被称作"师傅(父)",即有代父教子之说。今天我们把老师称作"园丁",称学生为"小树苗",纠正他们的错误叫"修枝打权",对他们的培育是"浇水施肥",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得到了升华和扩展。因此,今天的学校里,早巳听不到"朽木不可雕"、"榆木脑袋"、"没出息"等挖苦侮辱学生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很好"、"下次努力"、"如果好好写字你会更棒"等鼓励的话。开家长会时,老师更经常说:"您的孩子很聪明,但注意力不集中"或"您能注重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进步会更大"、"孩子反应较慢,但很用功"、"您的孩子更适合学技术"。这些委婉的说法,既使家长认识到了孩子的缺点,又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

英美国家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收入可观,但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官方为了对此加以粉饰,常常使用装饰词"sanitationengineer"而不是garbagecollector。因为后者会使人联想到垃圾,而前者则会给人一种垃圾被消除之后的卫生、洁净之感,同时其社会地位似乎也提到了与工程师一样令人景仰的高度。类似的还有buildingengineer(建筑维护技师)代替janitor(照管楼房或者办公室的工友),hairstylist(发型设计师)代替barber。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变革,"拾荒者"、"下岗"、"弱势群体"、"家政服务"、"保洁员"等一些粉饰性名词也相继出现。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观念上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一种文体里需用委婉方式表达的情况在另一种语言里往往不存在,而一个民族的禁忌和委婉在另一个民族可能是人们公开谈论的话题。因此,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我们教学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英语文化篇7

例如,在《点击职业英语》基础英语模块第一单元涉及到第一次见面打招呼用语,在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第一次见面打招呼的时候说了“Howoldareyou?”(你多大了?)。在中国,我们觉得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问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表示寒暄,但是在西方国家见面时问别人年龄、婚姻、收入等是很不礼貌的事情,这样触犯了别人的隐私,见面问这个问题会很尴尬,会使其比较反感。根据西方国家的社会风俗文化在第一次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可以说,“Nicetomeetyou./Howdoyoudo!/I’mgladtoseeyou!”(很高兴见到你。)

2课堂教学活动

在《点击职业英语》基础英语模块每一单元都通过图片讲述故事,给学生提供语言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口语,体会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在课堂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如给学生模拟情景,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演练。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差异。文化知识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和活动训练即巩固所学内容。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查找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差异的真正原因,使学生学会遣词造句。例如,学生在模拟面试情景进行对话,在对话结束时其中一位扮演面试官的学生说‘“Youcangotowork..”(你可以去工作了。)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自己母语影响,所说的英语都是中国式英语,不是地道的英语。而在西方国家给人以答复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委婉,可以说Thankyouforyourinterestinginourcompany.Youwillbehearfromusverysoon(.感谢你对我们公司感兴趣,我们会尽快给你答复的。)/Well,I’llletyouhaveourdecisioninoneortwodays.Thankyouforcoming.Goodluck(!我们会在一两天之内给你答复,谢谢你来面试,祝你好运!)在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委婉谦和的语言比较符合西方文化。

3观看影片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都是在母语氛围中进行学习。理论上的学习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真正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英文原版影片,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获取文化背景知识。在选择影片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文化信息量比较大的经典影片,如《燃情岁月》、《海上钢琴师》等,也可以选择一些由英美名著改编的影片,如《傲慢与偏见》、《情感与理智》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是:搜集影片——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查找适合课堂播放片段——给学生播放——检查课堂效果——达到交流目的。

4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文化篇8

关键词: 委婉语 文化 分析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这个工具又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什么是文化呢?刘重德在《文化・语言・翻译》一书中指出,文化与语言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委婉语从它一产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culture bound)。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同样,作为特殊语言的委婉语也是特定文化的折射。特定的语言背后必定潜藏着特定的文化。

2.委婉语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mismos,前缀eu意为good,pleasant,词根pheme意为speech,委婉语就是好听的话或者吉利的话(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现代英语词典给委婉语的定义是“温和、含糊和迂回的说话对粗俗、生硬和直率的替代”。

3.委婉语在文化中的体现

由于委婉语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拥有很好的修饰效果,所以遍及生活中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倍受人们喜爱。委婉语也已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3.1职业委婉语

在西方国家,脑力劳动被视为高贵的工作,而体力劳动被视为卑微的工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报酬相差很大,为了避免卑微工作给从业人员带来精神不安,人们极力将这些低微的职业委婉化,以抬高其身价。所以职业委婉语大多通过夸张拔高的手法,使一些卑微低下的职业上升等级,显得冠冕堂皇。例如:road-sweeper or dustman(扫大街的)。看到sweep,dust,就会让人联想到手拿扫帚、头戴草帽、浑身肮脏的扫大街的人们。为了避免产生这个效果,英美国家就委婉地称为cleaning operative(清洁工人);garbage man(垃圾处理工)被说成是sanitation engineer(卫生工程师),如此说来,他们就成了经过训练的技术人员了。foreigner labour(外国劳工),看到这个词,人们眼前自然会出现这个场面:一群群的劳工,背着肮脏的行李卷,蓬头垢面,面黄肌瘦,拥挤在一起。他们从早到晚拼命工作,到头来却得到少得可怜的工资。为此这个词被guest worker代替了。既然是guest,那么就会受到彬彬有礼的待遇,听起来就好多了。butcher(屠夫)一词,也委婉地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traveling salesman(推销员)一词被称为sales representative(销售代表),一个representative,地位好像提高了不少。

3.2疾病委婉语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人们忌讳的话题也有所不同,但是对疾病的恐惧却是相同的。人们谈癌色变,就像谈艾滋病色变一样。为了减轻病人的思想包袱,提高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人们就采取了一系列回避的说法。人们常用big C(大写字母C)或long illness代替cancer(症);用social disease(社会疾病)代替syphilis(梅毒)和AIDS(艾滋病);用lung trouble(肺部毛病)代替tuberculosis(肺结核);用the old man’s friend(老年之友)代替pneumonia(肺炎),因为肺炎和肺结核在过去都属于不治之症,人们对肺病的恐惧就像今天对癌症的恐惧一样。所以这些疾病在当时都是忌讳的,虽然现在医药学发达了,这些病不再令人胆寒了,但是委婉语还在继续使用着。

3.3死亡委婉语

古往今来,人们最害怕的莫过于死的恐惧,对死亡的敏感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它使人不敢直言,或不愿直言。所以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就空前地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to 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在耶稣的怀抱中安然无恙),to be at peace(处于平静状态),to be at rest(在休息),to return to the dust(归入尘土)等。

3.4性生活委婉语

古今中外,性生活不管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正常的还是变态的,在语言上,都被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诱人的面纱。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因为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交际准则,一般不宜违之。即待人接物,出言吐语,宜安慰而不宜刺激,宜文雅而不宜粗俗,尽量使对方闻之愉快,听之舒服。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性生活的委婉语也屡见不鲜。如:把divorce(离婚)说成是the great divide(分水岭),把loose woman(女子)说成是willing woman(自愿女郎),把male home sexual(男同性恋者)说成是gay boy(快乐小子)等。

3.5犯罪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犯罪的委婉语主要是犯罪分子创造和使用的。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他们编出了一套暗语,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用a five fingers(五指全能者)代替pickpocket(扒手),用gentleman of the road(大路男子)代替robber(拦路贼),用a shifter(搬运工)代替fence(销赃人),用hero of the underground(地下英雄)代替heroin(海洛因),用the candy man(糖果商)代替drug pusher(贩子)。

3.6政治委婉语

如果说其他方面的委婉语多数是禁忌,为了避讳和优雅的话,那么政治委婉语主要是为了遮掩和美化。student strike(学生罢课)被轻描淡写成student unrest(学生不安);aggression(裸的侵略)被说成是police action(警察行动)等。

英语文化篇9

文化是指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中也可以看出英美社会的文化,语言的产生与存在受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所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域、历史时期民族的文化信息,所以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甚至一些英语语法规则,也可能与文化相关,因为它们往往反映了讲英语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保存、记载和传承,通过语言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学习是不能脱离文化学习而独立存在的。

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就不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实际含义和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在英语听说、阅读写作中就会出现重重障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说话方式的不妥,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仅通过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把英美文化知识贯穿在听、说、读、写这些基础的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英美文化知识。

一英美历史与英语语言

从约公元前3千年,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到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英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1066年,位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公国的威廉公爵征服英格兰,这次征服不光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使法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同时向英国社会渗透法国文化。 TakeFrench Leave是不辞而别的意思。据说早在16世纪,法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参加完招待会或宴会时常常不告诉主人一声就离席而去,很不礼貌。

中世纪,在欧洲社会中,流行着决斗的风气。一些骑士或武士们为了争夺自己的心上人,往往采取决斗的方式,这些人在决斗之前,往往把帽子狠狠地往地下一摔,这就意味着决斗马上就开始了。时过境迁,决斗这一现象已成为历史,然而atthedropof ahat这一短语却流传下来,而且保留了立即、马上这一含义。

1770年,当英国著名的探险家库克船长首次踏上澳洲的土地时,偶遇一只正在远处吃草的、外形奇特的动物。他指着这只动物向身边的土著人向导询问它的名字,向导好像没搞清楚库克船长的意思,就顺口说到kang-a-roo。科克船长误以kangaroo就是这只动物的名称,就仔细细地记进单词手册里。后来几位传教土来到澳洲,他们急于想看看kangaroo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便四处打听。后来他们终于明白了,原来在当地的土著语言里kang-a-roo的意思是我不知道你手指的是什么。然而袋鼠的名字在英语里就以kangaroo这个词传下来了,并沿用至今。

二英美地理与英语语言

英国是一个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组成的多民族的岛屿国家,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航海业在英国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英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或水有关的习语,掌握这些习语的引申意义会加深对英国地理文化的认识:

in lowwater(搁浅,引申为缺钱),on the rocks (在岩石中触礁,引申为遭遇失败),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allatsea(不知所措),between thedeviland deep sea(进退两难),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

英国四面环海的天然优势成就了十分发达的捕鱼业,因而,大量与fish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英语中fish含有贬义色彩,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

big fish (大亨),dull fish (枯燥无味的人),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 (厚此薄彼,偏爱一方),a poor fish (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 (冷淡的人),queerfish (怪人),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fishintheair(水中捞月)。

三动物文化差异与英语语言

英语文化篇10

一、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和文明进步而发展的。正是由于世界上存在有许多不同而又各有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因此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语言。语言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又是一面镜子,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一个民族的内涵。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两者是交叉渗透、相融相合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目前国内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小学教阶段,英语的学习意味着要去理解和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习惯。《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基于此,在具体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宜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文化教学,培养“文化意识”,以此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英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CrossCulture)意识的同时,使其能正确适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就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教学,也是新英语课程对新世纪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教学实践及理论告诉我们,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与途径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外活动则可作为其重要的实现途径。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然而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打招呼用语,中西方的差别相当大。中国人通常用“去哪JD?”、“忙吗?”、“吃了吗?”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甚至于文化冲突。英国人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Hi”、“Goodmorning”、“Howarcyou?”等等。再如课文中单词“dog”的教学,教师可联系“aluckydog”这一谚语,向学生介绍“dog”在中西方国家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英语国家它不单是宠物,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位重要成员。“dog”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褒义词,因此英语中还有“atopdog”(重要人物),“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时)等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学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其在真实场景下语言运用和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