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十篇

时间:2023-03-22 00:09:29

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篇1

摘要:职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出发,阐述其一般原则,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开展推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从过去国家“统分统包”转为面向社会“双向选择”。但是,由于毕业生作为“新生劳动力”规模迅速扩大以及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带来的用人需求过缓,致使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将迅速增加,就业压力将持续上升,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和咨询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必要性,一般原则,现存问题,对策及方法等方面作简单探讨。

1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1.1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相应改革,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使得未踏入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们不得不去面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将有一定的帮助。

1.2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声誉,影响高职院校将来的招生,从而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无疑会有利于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促进高职院校各项改革的进行。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高职学校的教育投资由国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使得教育投资的资本日趋多元化。高等教育投资者的变化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己经打破传统模式,正在寻求一种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机制,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是使传统的就业机制顺畅运作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中心环节。

1.3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既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合理配置、提高人力效率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关注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通过其独特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将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协调起来,从而有利干他们的自我实现。此外,由于教育投资效益和偿还不像物质生产投资计算那样精确,也只能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实现利益合理分配。所以要解决“人”与“事”最佳组合,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合理分配,提高人力效率,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通过就业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

2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一般原则

2.1人本化原则

职业指导应人本化,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尽管一些职业的录用标准得以确定,但因职业种类繁多,并且职业发展演化迅速,难以确定各种职业所需的个人特质。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对学生本身的诸如态度、期望、人格、价值观等主观因素予以重视,通过就业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其适宜的职业,使其个人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连续性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而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从发展心理的角度看,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因素的变化,人们职业选择的态度、期望、兴趣也会发生变化。发展性职业指导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因此,从大的范围来说,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衔接中学的就业指导和大学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大学生就业指导来说,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三个阶段应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2.3预备性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使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高职院校学习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为使职业生涯坚实有力,需构筑四个支柱: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学会做事;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四是学会生存技能。学会生存技能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2.4专业化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专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是一个专业,并非行政。要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就业指导的专家化。反之,没有从事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就不可能有专家化的实现,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的出现,只有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才能科学地规范地发展。

3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

对职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只是一种狭义的就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高职院校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指导实际上处于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2在指导的功能上

不少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其功能只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实际上,就业指导所要完成的职业指导功能远非如此,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及学会相关职业技能。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大众化”水平,但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仍停留在原有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期望值过高,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3.3在组织机构上

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和政策宣传这两项内容,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职业指导内容难以完成。在高职院校各年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3.4在指导的形式上

由于上述原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也非常单调,大部份学校只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其他各种各样的职业指导形式尚未有计划、有目的地得到利用。

4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方法

总体来说,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4.1加强领导,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4.1.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纳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职院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切实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4.1.2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并健全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对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努力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要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根据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需要,保证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经费的落实。所核拨的经费要确保用于与职业指导工作密切相关的就业指导、市场调查、信息交流、供需见面等日常工作和一些大型招聘活动。

4.1.3促进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职业指导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劳动部门联合,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就业说明会等,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尽可能了解社会的就业状况及各种职业的性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学校可以聘请劳动部门的职业指导人员做兼职职业指导员,定期请他们上课,并经常提供一些职业的相关资料,提供从事各种职业的条件与要求等项咨询,引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4.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化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改革

4.2.1高职院校应该及时跟踪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缓解毕业生的供给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要避免只凭自己师资的现状而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设置招生专业,确定招生人数的现象。对一次性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坚决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4.2.2大力加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预测系统。完善人才预测系统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加大力度,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人才需求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与各种层次的实用的信息沟通平台,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及时传递当前的和发生变化的职业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那些职业的性质、工作条件等基本情况,也包括用人单位和部门对求职者要求的最低条件和优先条件,如学历、专门知识技能、健康状况、年龄、性别、性格特征甚至外貌等。加强对包括劳动力及其结构的变动、行业结构的变动、今后新的就业机会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预测和分析既有按行业的宏观分析,也有按职业的微观分析,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无疑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4.2.3将职业指导列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计划,普遍开设职业指导课。第一,保证足够的课时;第二,将职业指导纳人职业技能训练,与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第三,职业指导要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适当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

4.3职前重教,择业重导,职后跟踪,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4.3.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从学生入学时起,学校就应该加强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使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的观念;树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勇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奋斗的观念。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的初始阶段。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一客观实际,及时调整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的期望值,转变原有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理顺情绪,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中去,到基层、西部地区和艰苦地区去,真正做到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

4.3.2坚持职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职业指导有必要帮助学生克服人才市场竞争中许多人都存在的、诸如自负、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能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既抓住机遇、又处逆不惊,在得不到适合的工作或待业时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不丧失自我,勉励学生求职必先通过自己心理挑战这一关。教育学生要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坚强的意志抵制负性情绪的产生,将原有的理想、愿望化为有价值的行动,转变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培养自己胸怀宽广、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要以“诚”为本,以“勤”开路,“诚”就是诚心诚意、诚恳、诚挚,“勤”就是勤思、勤学,如果把事业比作攀登一座高峰,“诚”就是手中柱的登山杖,“勤”就是走向峰顶的途径。

4.3.3职业指导应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有关的礼仪知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模拟训练人才市场,让学生逐步去锻炼自己的胆识、口才及交际能力,做好一切心理准备。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使学生能在眼花缭乱的招聘广告面前明辨真伪。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择业的原则,比如面对现实,力求适应,争取主动,注意比较等,不要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导致择业的满盘皆输。

职业院校篇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梦的一部分、中国梦的一部分,其发展的形势令人鼓舞,发展的态势良好,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诸如社会的观念、自身体系的不完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匹配等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制约了中国梦的实现。

(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弱化了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梦想的社会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离社会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还没有完全发自内心对高职教育认同。这种认同度不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技”是不登中国社会大雅之堂的,其充其量只不过是“雕虫小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来就是与“技”绝缘的,与之相对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惯性的影响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把接受技术技能等同于将来是“劳力者”而受“治于人”。从现实的角度看,扭曲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标准虽然越来越多元,但是目前最重要、最普遍的标准还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这无疑把“考试不太成功的群体”的评价标准又纳入了精英群体的评价标准,造成社会上把成功的标准扭曲为高学历,以这种标准衡量高职教育,其社会认可度当然较低。社会认可度的不高,影响人们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机会,弱化了高职教育发展环境,势必引起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人才不足,从而制约中国梦的实现。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匹配的现象,降低了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梦想的期待,从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要把已经成熟的科学技术、技艺技能和管理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因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紧密,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打工经济,充当世界经济的加工厂,长期处在经济产业链的下端,也要逐步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合格制造”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变才能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了。而这一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现实是:一方面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但是用人单位却招不到人,这种现象在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供给虽然在增长,却找不到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表面上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信息的不对称,实际上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匹配造成的结果,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与市场需要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中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这种不匹配降低了人们通过高职教育实现梦想的预期,从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中华民族逐梦圆梦的征程上,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呈现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一直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在求解这问题过程中,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从规模、层次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来说,都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再到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绝不是通过发一两个文件、开若干次会议就能建成的,其体系必然包括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划、教育法规等各个方面。然而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上存在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不太科学,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太完善,院校设置和专业布局不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各方办学主体参与不太积极等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高职学生希望通过接受高质量、高水平、适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的梦想变得困难。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的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大打折扣,而高职学生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二、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助力实现中国梦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并不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已经尽善尽美了,它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只有不断优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发展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挑战的需要,才能使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才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就是说通过高职环境的不断优化,使从事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自己自觉自愿的选择,而不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只有这样高职发展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优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才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社会环境的优化是高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要想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就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尊重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就要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第一,要实现社会由学历崇拜向能力本位的回归。要使人们认识到学历高不等于能力强。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才是真本事,才是社会的立足之本。正如总理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对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说的:“技不压身,学好技术,就有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本事,这是一辈子都打不破的铁饭碗。”不仅如此还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第二,要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高职发展的社会风尚。宣传一些职业教育成功的典型,诸如孔祥瑞、许振超、郭明义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并没有高学历,但是他们的人生很精彩,他们是我们看得见、够得着的,他们的典型事例更加容易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并激励大家为中国梦而奋力拼搏,同时他们的事例也生动地诠释了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才能真正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

(二)法制环境的优化是高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同样,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依靠法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而成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依托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保障。但是,目前,同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期待相比,不仅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问题,还由于与之相应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存在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整;而且即使有,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律也是原则性的多、倡导性的多,操作性条文少等。为此,应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制环境。首先,以修订《职业教育法》为契机,改变《职业教育法》中更多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较少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也就是增加体现高等职业特点的条款,或者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毕竟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其次,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高等职业教育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财政保障、师资队伍以及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如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学校和公民等的权利和义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除了原则性的规定外,还应在操作性层面上作具体的规定。对不作为或者违反规定要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这样才不至于使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得到体现,人们除了自觉之外还有一份对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的敬畏之情。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环境优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有保障。

(三)政策环境的优化是高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想和普通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真正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精彩的天空,必须在相关政策上得到真正的解决,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还没有根本解决或落实,这些政策层面的问题有的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有的解决还需时日。这些政策从高职学生的入口、培养、出口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从高职学生的入口来说,虽然教育部在2013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指出:“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该设计以高考为基础,同时对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中高职贯通的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都做了规定。其后北京、重庆、安徽等地相继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实施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是高职招生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但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形式还以“分数”论英雄,录取的顺序上仍然安排在最后一个批次录取,无疑还是从政府政策层面导向上给人感觉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地位低,并没有完全把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使以可以提前单独招生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来说,目前仍然难以吸引到一流的学生,即使偶尔出现,那绝对是另类,所以出现了北京大学周浩弃北大读技校成了新闻,而高职学生能够升本读研绝对是励志的典型,所以在这点政策上还要进一步完善。其次,在学生的出口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事实上的歧视,有些岗位技术含量并不高,却非得要求本科,把高职毕业生拒之于门外;有些单位即使是同样的岗位,却同工不同酬,就是因为高职的身份;有些城市对高职毕业生落户有限制,公务员招考的所有岗位都不允许高职学生报考等等。国家应对消除高职毕业生就业歧视方面做出一些刚性的政策方面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英雄不问出身”的公平的就业环境。再次,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一个指挥棒就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源日趋多元,既有专职教师,也有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同时这些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已经成为常态,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从2011-201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包括对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这些增加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从业经验少的不足,但是在高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权威性、系统性的政策出台,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仍然以论文和完成课题作为最重要的标准,职称评价体系对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仍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评价体系来要求高职教师,势必会造成高职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拼命追求论文和科研,而不太注重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最终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反映高职特点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第四,经费保障体系。充足的经费保障是高等职业教育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大部分依赖财政拨款,拨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尽管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增加幅度比较大,2013年高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9959元,比2005年的2959元增加了7000元,增长了2倍多”。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375.94元”,增加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5591.72元”,总量增加了10000多元,显然国家在财政支持方面对普通本科的投入大于高职院校。目前高职院校虽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包括企业的赠与、校友的捐助、自己的创收等,但是这些都是有限的,而且不稳定。所以高职院校经费最重要、最稳定的来源还是国家财政的支持,因此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四)高职院校自身环境的优化是高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核心

职业院校篇3

【关键词】就业;高职院校;社会培训

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关系千家万户的小康生活建设,关系建构和谐社会进程。前不久,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一政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可以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对高校的就业率提出的要求势必促使本科院校调整办学模式,倾向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这将对高职院校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构成重要影响。很明显,本科院校凭借雄厚的办学条件,完全可以培养出更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已经到了紧迫关头。高职院校倘若要维持好高就业率,就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就业工作。这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乃至对促进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最初的主要形式是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五年制高职。在前期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定位。它不是在明确的职业教育类型框架下发展的,而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以发展。其发展理念和模式抄袭普通高等学校, 没有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观。1998年以后的发展,也主要是通过‘三改一补’政策(将现在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和职业大学改革、改制,并在一部分办得比较好的中专校办‘高职班’作为补充)和民办专科高职形式来发展高职,‘三改一补’的学校在我国教育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 [1]可见,高职院校的前身多是与职业技能相关的教育单位,有的单位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高职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刚刚开始。这说明高职院校正处在初级阶段,处于即要勇于突破原有办学模式束缚,又要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成功发展模式的关键期。换句话说:完善和创新是当前发展高职教育事业的主题。高职院校各方面工作亟待完善,包括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如果就业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思路、方法进展缓慢,势必成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基本情况

据华西都市报道,南开大学2011年一项调查统计:“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每年招收全日制新生超过300万人。近10年来,高职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的比例从8.8%上升到49%。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我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一所普通高职学院。2011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而2012年的毕业生在2011年12月份已经全部被企业接收外出顶岗实习。可以预计我院2012年就业率不低与往年。相比之下,某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30%。本人同期访问某所普通本科院校,该校2012的本科毕业生现在也四处找工作,但能找到工作的寥寥无几,使得该校毕业班学生很焦虑。由此可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令人满意,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令人担忧。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分析

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原因

节能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比较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首因。今年来,一方面,农民工返乡,珠三角劳动力缺口大,人才需求大;另一方面,企业产业升级,技术工人需求量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比较一致,培养模式也比较重实效。换句话说,高职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普遍做法是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考取一种以上的职业技术资格证,确保每位毕业生都具备一技之长。每位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都为其创造企业实践实习的机会,增强他们实践动手工作能力。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毕业生非常受工厂企业的欢迎。相比之下,本科院校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实践技能锻炼明显不足,不能很快适应工厂一线工作要求,哪怕被企业录用了,也需要企业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金钱来给新员工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招聘时所不能不顾虑的问题。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不足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存在不足之处。(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人对毕业生就业是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还存有疑虑。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是每个家庭未来经济支柱,本着服务社会职能的高校难道不应该在毕业生就业遇到困难时候有所担当么?也有人认为高职毕业生没毕业就被订完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没什么问题,不过是多多联系几家企业嘛。这种看法还是有点偏颇的。在今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高职就业工作依然不可有丝毫松懈。(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战略准备。高职院校可能比较关注同类院校的发展变化,而没有发现本科不少院校已经或正在创建高职性质的院系,专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些院系毕业生在各方面素质包括实际操作能力都不比高职院校学生差,而且他们拥有扎实的基础,丰富是学识。他们将来势必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必须未雨绸缪才能在将来立于不败。(3)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教学工作分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往往重在校园招聘,联系企业,推荐学生顶岗实习等传统方式上而忽视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真正的强技强能。高效的教学质量是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的根本。(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扎实,毕业生就业不稳定。从企业反馈回来看,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比较低,有些学生甚至不打招呼就离职走人,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本人在进行就业信息收集时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跳槽人数和频率很高。在追踪学生就业情况,许多学生在企业呆不到两月就辞职或换工作。学生抱怨主要有:不喜欢经常加班,工资不理想,农民工待遇,工作环境差,看不到希望,没有发展空间等现实和他们的理想差距太大,感到很失落。(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简单。有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由就业办两,三个人负责,平时接收就业信息,下发就业文件,打打些电话,有的甚至还要负责招生工作。这样如何给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呢?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基本工作就要做到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有所了解;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合作;加强就业研究,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提高对就业形势的预测能力;提供适合高 职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手段和方法。这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

四、亟待完善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

1.提高就业工作思想认识

高职院校在就业工作摸索中付出很多努力,发现了不少成功经验,也取得不小的成绩。目前,尽管高职院校高就业率令人满意,但我们要居安思危。首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历史证明,政策对高职院校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当前的国情下,高职发展好就要紧跟政策,跟好政策。另外,就业情况直接影响招生,而招生是高职院校生存之本。其次,高职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引起人们对高职高就业的质疑。今年的高职招生情况不理想。“以浙江省为例,2009年有高考考生32万人,其中约14万考生报考重点本科院校,近l4万考生报考普通本科院校、民办学院和独立学院,而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不到5万人。”[3]那么高职能不能在就业质量上实现新突破呢?这应该是当前高职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课题。从国内外发展来看,完全是可行的。国内一些重点职业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就业机会,每个学生在找就业单位时平均有4-5个单位可以选择,这些学校毕业生不怕就不了业,而是能够自由地选择待遇好,工作环境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澳大利亚作为世界发达国家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其经济以年均接近4%的增长率超过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2%的年均增长率。该国国民普遍认为,他们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迅速发展。澳大利亚认为,产业界必须拥有技能水平很高的员工队伍,才能确保其经济走在全球的前列。”[4]可见,高职教育事业关系国家产业升级的根本。高职毕业生是现代产业生产力的生命军,他们将是今后提动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的主力。因此,广大高职院校要改变高职生不入流的传统落后思想观念,要对学生有信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高职生一样可以在一流的单位就业,并取得优异成绩。

2.狠抓教学工作及其考核制度

高职教学质量是影响其毕业生就业的核心,企业到校招聘可以观察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也可以通过提问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高职培养人才质量如何最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完全体现出来。因此,不要被眼前的高就业率冲昏了头脑,高就业率可持续性才是就业工作的重点。高就业率可持续性关键在教学质量。实际上,高职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教学改革进度缓慢,有的还停留在中专技校水平,高职院校应该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改革之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基本特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性人才:按社会需求和技术应用能力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占较大比例: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 [5]笔者人认为,高职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变化来设置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是必要前提。数据表明,不同专业就业就业情况差异非常明显,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就业情况远远优于传统的普通专业。如高职有色冶金专业就比高职英语专业就业容易得多。不少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特色专业,只跟在别人后面跑,那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关于专业调整的措施,可参考学者提出如下几点:(1)及时改造传统专业。(2)积极扶持新兴专业。(3)合理整合传统专业。(4)努力打造品牌专业。(5)重点发展优势专业。[6]高职课程结构存在问题不容忽视。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科学,表现在课程编排的依据往往不是教育规律而是专业教师需求和课时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高职院校建校内实训基地.到产业部门建立校外基地等,在实践基地建设和使用,外出实地见习,实习教育活动中取得丰富成功的经验,但仍然存在问题,校内实训基地脱离工厂生产实际,校外实习基地脱离教育教学。这方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很有借鉴意义。“‘教学工厂’这一教学模式是将学校和工厂这两种不同的因素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并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运作,把技能教育摆在本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7]另外,还有一个不正常现象,有些学校带队实习教师大搞形式主义。没有从培养高技能人才高度出发,仅仅为了应付上级任务而已。这样大大的降低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建议严格高职院校的教学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实习考核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不能因为存在困难就可以忽略,放弃。任课教师和企业师傅要认真制定考核标准并上报教务处审定,然后负责落实到位。严师出高徒,严格的考核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还能让企业提高对学生,学校的认可度,为学生就业铺好路。

3.加强校企合作,签订就业协议

高职教育要走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使得高职近年得以来蓬勃发展,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校企合作具体表现在产学研合作。本文认为高职就业工作也好加强校企合作。如顶岗实习,大约在每年11-12月份期间,各院系向学校提出用人计划及具体要求,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经院方推荐.由企业派员来校考核及面试.确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方签订临时劳动合同。毕业班学生由老师带队到企业、工厂进行毕业顶岗实习。这是让学生成功就业的一个契机。统计表明,大部分学生被顶岗实习单位留用。另外一个是订单培养,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培训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订单培养换句话说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长期约定,是一条高职院校成功办学之路,是高就业率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对订单培养有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就业期间,校方和企业通个气搞个校园招聘或者仅仅在口头上约定的“订单培养”都是行不通的。学校要与企业认真商讨,签订长期的订单培养协议书,实现真正的订单培养。订单培养要明确了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权利和义务,不仅避免每年的就业工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也更容易获得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资助,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就读高职院校。

4.提供优质的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即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特殊技能培训等。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再加上科技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换代,读完高职毕业2-3年后,就很可能丧失一技之长的优势,需要重新学新技术或者不得不转行。这都需要进行再就业培训。哪怕是那些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本科生,毕业后仍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岗位工作。这类人特别需要岗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建立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待就业大学生尽快就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经济援助,二是职位援助,三是职业指导与培训援助,四是心理援助”。[8]具有规范的办学模式,相对实力雄厚的师资,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的高职教育应该能为地方企业提供提供优质的社会培训,为企业节约培训成本,为待业青年创造机会。社会培训是高职教育“实用型”培养模式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做得好,自然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这种综合效应将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因此,提供优质的社会培训是高职就业工作一个重要方面。优质的社会培训必须做到:走市场,做广告,请名师,信得过。走市场,主动出击,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挖掘企业或职工的培训需求;做广告,广告打得响,做得好,是培训行业一大特色,不要因为是公办高职就不屑打广告。既然做社会培训,就要遵守行规,公办高职也不例外。请名师,把企业,职工认可的名师邀请来加入再就业培训。一些名师课程甚至是免费的,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吸引企业,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生产力。信得过,办好老百姓信得过的社会培训。高职的社会培训不是社会私人办的培训机构,而是高职教育发展一面旗帜,要突出公益性不能唯利是图,培训过程中要求更规范,更严格,保证培训质量,让企业,职工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许亚琼.基于活动理论的高职发展观[J].职教论坛,2008(10):13.

[2]华西都市报[N].2011-12-6.

[3]方守湖,楼玉宇.高职院校优质生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4]杨婷匀,徐辉.技能立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新理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贾永清.走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发展之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57.

[6]崔葆芬.突破综合性高 等职业学院发展中的瓶颈[J].教育与职业,2008(23):48.

[7]皮连根,孙海波,于瑞.浅析高职教育中“教学工厂”模式[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

职业院校篇4

关键词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

1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厦门大学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在2003年就说到“中国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大众化的重点。这个战略步骤是正确的。全国2003所高等院校,其中1374 所高职,占百分之六十。总之,形势大好。但是大好形势之下,55.7%的就业率给我们高职教育的发展投下了一道阴影,动摇了一些办学者的信心。”①潘懋元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就业率高低是制约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只有就业的“出口”通,才有招生的“入口”畅,就业问题直接反应出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优势

2.1 创业动力足

根据2010年就业蓝皮书上的数据,当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如下:“211”工程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0.4%,一般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0.8%,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1.6%。②可以看到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就越少。正是因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比其他学校大,因此,创业的动力比其他高校更大。

2.2 学生动手能力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人才,作为大专层次,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的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因此他们具有动手能力强、学习的专业细致、具体、可操作性。这个特点是进行成功创业不可多得的品质。

2.3 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创业经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明确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③这种依托高校、服务于企业,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和共建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专业知识,学习企业的运行模式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所遇到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指导。就毕业生创业而言,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指导, 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管理、商务、公关、法律、税收等。这些将成为他们以后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障碍,会降低创业的成功率。(2)经费投人不足,教学设计实施受限。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除了确保必要的教学实验,很难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业型实验实习当中去。(3)实习基地数量在减少,实践流于形式。生产实习被“走马观花”的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查、访问所代替。④

4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经验与对策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及迫切需要,再加上高职院校本身务实的特点,使创业教育的发展虽然也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总的发展势头是前进的。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专家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前提, 创业意识是关键创业能力是核心。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创业知识结构的培养,促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完成创业实践。⑤不少示范高职院校总结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首先,深入开展创业教育需要有结合本校特色因素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依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增设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可以在其它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其次,高职院校的特点有学生动手能力强和各个专业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可以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再次,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创业教育,将学生有组织、有选择地安排到创新型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能够和成功创业者,投资、管理领域的高层人物近距离接触,耳濡目染地培养创业自信及看事情的长远目光,学习如何捕获商机、整合资源、开发和管理市场。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科学现实地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学习的内驱动力和就业竞争力。最后,可以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以校企合作基地和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园为载体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5 对其他类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

虽然早在1998年清华等各大高校就开始研究和实施创业教育,但2010就业蓝皮上的数据仍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1.2%,与2008届的1%以及2007届的1.2%基本持平,这表明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引人关注,但还没有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⑥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完全发挥他们的作用。

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笔者认为,各类高校可在增强创业意识,开展一般创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培养目标,知识储备等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1)针对研究型院校,按照“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主要针对潜在市场,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开拓新市场,这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2)针对教学型院校,按照“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就业有实力,遇到好的创业项目和机会时,能有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注释

①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

②⑥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

职业院校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发展机遇;困境;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24-02

有幸赴上海同济大学职业培训基地学习进修,受益良多。 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院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何中职校的发展困难重重?在此笔者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职业院校发展机遇

1、政策扶持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别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到财政支持的实处就是中职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也层出不穷。

2、社会的需要

中国的产业经济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发展。要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前沿技术的工人。比如,美国硅谷的崛起,是靠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龙头的一系列理工名校为其提供技术人才。而技术工人需靠职业院校培养。而目前技术人才的紧缺已成了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瓶颈。这里举一个实例: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火箭发射器在上海生产制造时 ,一根7米长的轴全上海找不到一个能车的师傅,全国搜寻后只在武汉找到一名五十多岁的师傅,以30万年薪聘请他来完成。所以企业界有此感慨:找博士生容易找真正的高级技工难!因此,培养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能熟练操作传统工艺的技术工人是我国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级职业院校发展存在困难,跟不上时代需求。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却不能立即上岗。他们的知识技术结构偏重理论,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比如持有电工证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却不敢上岗做电工。而且这种夹生饭式的技术人才也是数量有限。另外,中高职院校发展都存在招生困难的窘境。特别是中职校,全国各地的中职校大都存在生源紧缺。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社会大环境:以强硬措施执行了四十几年的计划生育国策,造成在学青少年人数锐减,所以很多中高级职业院校生源萎缩,甚至关门、撤并。

2、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中职校成了广大家长及青少年无奈的选择。成绩上不了普通高中,才无奈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另一种选择中职校的青年是寒门学子,他们的家庭无法负担其进入普通高中以及今后进入普通高校的就学费用。所以社会上曾有一种“职业院校是社会下层穷人的专利”的说法。我们很少看到干部家庭或收入较高家庭子弟选择中职校的现象。

3、收入分配的不公

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普遍偏低,人们看到,脏活累活是他们干,收入却远远低于管理层。假如这些技术工人的收入远远高于管理层,或等同于管理者,那么我们将会看到职业院校将门庭若市。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此种现状,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为社会输送适用的技术型人才呢?笔者有些粗浅的认识,提出以下对策。

三、对策:改革职业院校的发展模式,提高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1、改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脱不了普通高校的套路:即重理论,轻实践,造成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却不具备职业操作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改变职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用如下几种方法:

(1)课程设置:加强技能实践课,减轻理论课程。

人的时间、精力均有限,学生的学制安排也是固定的。只有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技能实践训练的比重,而减轻理论课程的安排。

(2)小班制教学:用师带徒形式来加强技能训练。

需动手操作的技能只凭讲解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手把手的教。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得心应手的学会。所以只能用小班制教学:一个老师负责带领十几二十个学生。职业教育最完善的德国其职教培养模式一律小班制。一般一个班级不超过二十人。

2、建立一支既有理论深度、前瞻性,又能熟练操作、示范教学的师资队伍。不管哪种教育形式,要提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职业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而普通高校本身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技能的精英培养模式而非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缺实践经验、缺实操技能。试想,若教师本身都不能熟练操作又怎能教会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技能呢?

那么要如何建立合格、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呢?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培训。要教会学生首先得教会老师。先对老师培训相应的技能技术才能教会我们职校的学生。欧美各国几乎都有一条刚性规定:教师每从教五年必须带薪进修一年,由教育机构买单负责。我们可以很好的学习借鉴别国经验。

(2)合作。校企合作或引校入企。职校学生直接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由企业一线的师傅负责传帮带教会职校的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由企业派出能工巧匠到企业的实训中心传授操作技能。职业院校还可根据需要聘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任专职或兼职教师。笔者有幸参观了全国第一批示范校“上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注意到了他们不少专业工种技术教练都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师傅。据言,该职校用远高于企业的薪资水平来吸引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来工作,成为职校的金牌教练。该校的校企合作十分成功。他们的汽车涂装专业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德国巴斯夫汽车企业合作,由巴斯夫企业对该校涂装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认证,每个学生的技术都得到认可,一毕业就被世界各大名牌汽车企业争相聘用。这些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实践。即让职校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跟着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们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后再回到职校教学。这样老师们理论和技能兼备才可能成为职校名师。福建省工业学校是该省唯一一所与名牌汽车企业“宝马”合作的中职校。为了培养老师,该校所有汽车专业的老师都得到“宝马”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工作。有了这些实践经验后,老师们的教学如虎添翼,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高。所以该校的汽车专业十分受欢迎,招生不愁生源匮乏。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案例。

(4)鼓励老师们业余的学习钻研。要求老师们每人都有一手“绝活”。这种“绝活”不一定要到某个专门机构去学习培训,可通过业余学习钻研陶冶,甚至是业余爱好的钻研而得到。校方可对老师的业余学习钻研进行投资。“绝活”亮出来后,学校即给与奖励。笔者参观上海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时对其“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展出的精美作品叹为观止。据言,这些作品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而这些参赛者的指导老师完全是因兴趣自己钻研,与家具俱乐部的发烧友们切磋交流,技艺不断提高,从而成为学生们的金牌教练,摘取金奖。

3、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对于社会需求而言具有滞后性。比如信息技术,该行业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也许职校老师费尽心力教的内容在应用领域已经过时被淘汰了。因为新技术、新信息要成为教材、教学内容,它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永远有滞后性。要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的职校学生所学的内容永远是最新的知识,则要满足两个条件:

(1)职教机构要进行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预测。如调研前沿技术用的是什么?未来就业导向会如何发展?等等。

(2)通过培训进修,参与企业实践、个人业余钻研等形式,让老师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才有办法教会我们的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3)职校的教学内容要实现“培养与需求对接”产业与课程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若能做到以上几点,则职校才会有生命力。

4、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这就势必造成理论与技能脱节与职校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要实现职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到毕业生能立即上岗服务于社会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法: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比如上海职业信息技术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之一就是如何完成一部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老师手把手教会学生拍摄、剪辑、配音、字幕等制作技术。一个项目就教会学生掌握多门技艺,效果不言而喻。

(2)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到实践现场如企业亲自体验。教师边指点学生边操作效果自然好,体会深刻。,比背诵条规、要领等印象深刻。

(3)岗位教学法:即在工作岗位中教学和学习,让每个学生掌握岗位技能。

5、个性化培养即“私人定制”式的培养模式。

学生入学之际先接受倾向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让学生选专业、选课程。不急于为学生分专业,而是先学两门试探性课程,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再最后定下专业。这十分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学生入学之际除了接受专业倾向性测试之外,还需接受心理量表的测试。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神经活动类型等,避免以后学习发展的盲目性。这将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当然,以上发展模式要得以实施需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上海松江区一年有一个亿的职教附加费用于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据其区属职校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表示,他们不愁没经费,只愁没项目。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后劲,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的培养和训练要靠职业院校。所以,扶持职校发展是一个国家的远见卓识啊!

参考文献:

职业院校篇6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是创新的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方式,并且是高校教育的系统工程。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多种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创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并要具备一定的事业心和上进心等心理品质的教育;二是指一些从事教育事业规划机构;三是指帮助学生以创建企业,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市场环境,懂得把握创业的机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学校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探索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善于挖掘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完成创业的过程,在创业的过程中,创新的思维意识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在我国加强改革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高职院校要塑造的是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判断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这从本质上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在耦合性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学院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的对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毕业的大学生不但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且造成学生与工作岗位相脱节的现状。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改革教学模式,这极大的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由于两创教育的教学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该教学理念正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其中,两创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价值上相一致

两创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即他们都以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和必须承担的社会重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这也正是高职院校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业能力建设所要作出的努力。今后,无论是我国的小学生还是大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在今后的创业之路上越走越远。

(二)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内容上相融合

一方面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路,这种新的想法和思路虽然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但是往往会通往干事创业成功的大门;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主要注重对学生的创业理念、品质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可见,大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创业,就需要不断的创新精神。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结构中二者必须同时存在且同步发展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功能上相耦合

创新教育揭示了最高教育本质即创造性的教育功能;而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思维意识、敏感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是为了鼓励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独立创业。因此,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与创造的能力,双方都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高职院校开展两创教育和普通的学科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其综合性更强,它重在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素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根据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涵以及我国高职学院教学的现状和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施两创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高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创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优秀企业去实习或见习,在实际的创业环境中,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初步适应,为今后创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二是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一方面国家要积极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提供相应的帮助;三是学校要积极走出去与各大企业开展合作,为广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可以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同步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内容在包含基本的专业课程外,鼓励各专业学生除了从事本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外,还可积极探索跨专业创业实践。通过真正有效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基础课程的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目标才得以实现。

(三)积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篇7

关键词:职业 技能大赛 教师 启示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2008年6月28日,教育部正式提出建立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和“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活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随着赛事制度的逐年完善,赛事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技能大赛制度的建立,各类技能大赛的举办,对学生学习各项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项技能大赛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技能竞赛看是在“赛学生”,实质是在“赛教师”。也就是说,技能竞赛不仅仅是参赛学生的技能比拼,更是指导教师之间的专业教学水平比武。因此,如何发挥职业院校的特点,培养出技能素质高、在技能大赛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学生,这就对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1、提高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就业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它要培养出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能力和职业技能资格,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职业教育的质量。

而现今的一些高职院校主要为民办或者中职升格的院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特别是由于近几年急于扩大规模,新进了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这些“从学校走进学校”的年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太熟悉,实践操作能力差,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技能大赛的举办,教师要亲自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强化技能训练,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这些不仅提高了专业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2、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综合能力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全国职业教育范围内的大赛,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大赛的成败。对于职校的教师来说,不仅仅要懂得专业,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培养出能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教师的水平就要求更高了。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同行间听课学习他人的经验,增加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积累,特别是通过观摩教学和准备优质课,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不仅要把握好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繁琐的公式程式化,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能够轻松、快捷的学到一技之长。通过这些筹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了,综合能力也相应得以提高。  3、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

技能竞赛考核的题目大多是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考验,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意愿来统领课堂教学,学生没有自主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的确立,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将那种教师对学生的“要你做”变为学生的“我要做”,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技能大赛更注重实践技能的考核,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不断摸索和总结,结合实践就再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应多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甚至把工地变成课堂,进行现场教学。

4、密切教师交流。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各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从近几年全国技能大赛的成绩看沿海发达地区成绩明显好于内地省份。而技能大赛的定期举办,不仅为学生展示技能水平提供了一个舞台,同时也为竞赛背后的间接参与者——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经验交流会。在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从赛前的赛场参观,专家答疑到比赛中的现场展示、同场竞技再到赛后的专家点评、经验介绍,老师们互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这些都使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开阔了视野、扩大了信息量,吸取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有利于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

职业院校篇8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随之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适应这一发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己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片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学生就业工作的新问题和新形式不断出现。那么即将面临毕业、就业的在校高职大学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如何找准自己的“切入点”,不妄自菲薄,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职院校当前应重视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认真审视、认识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以适应就业竞争的挑战。

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现状

“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这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它揭示了一条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职业指导工作要有新的发展,理论突破是关键,只有深入理论研究才能提高实践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欧洲发达国家职业指导的发展都有其理论支撑,在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是特性―因素论和职业发展理论。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而言,同样要重视理论研究,由于各国国情和教育情况的不同,特别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教育科研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学校要密切配合积极学习和研究其他各国的理论与模式,汲取精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职业指导理论,从实际出发推动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随之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政府和社会己经认识到高职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职业指导却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对职业指导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职业指导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是一项有利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公益事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顺利和有效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晚,加之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目前非常重视招生工作。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就业问题比较关注,学校应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认识职业指导工作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学校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把职业指导工作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放在与招生和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组织落实,为保证其在整个教育过程和各个领域的顺利开展,必须设立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于一体的有效的职业指导机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由一名校长专门负责,明确其管理职责,职业指导机构应设立不同科室,明确工作职责,设置职业指导教研室、职业指导管理科、信息科、市场科等部门并由综合科负责统筹工作。

二、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的发展对策

教育部《关干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要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就业指导队伍,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由此可以看出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是高校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人员是开展高水平的职业指导工作的人才保障。大力实施校企合作政策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利举措。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率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究其原因,多年来,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单位多方面合作,实施企业办学,从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趋势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定向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实现学院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国家方针政策和教委统一部署,从当地发展现状出发,积极鼓励、督促企业与学校合作,制定相关扶植政策和制度,合理构建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一方面让职业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情境;另一方面职业指导教师在企业环境中的锻炼,令其职业指导相关理论知识与职业指导工作实践经验高度融合,个人素养全面提升,从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显著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全面提高。

职业院校篇9

关键词:技工学校 职业指导 德育 德导

一、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全国技工院校在职业指导课方面存在三大问题。

1.用词不一

有叫“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叫“通用能力培养”的,也有叫“核心能力培养”等,各种叫法不一。用词不一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还关系到定位问题。因为定位不准,才会用词不一。

2.边界不明

机械地将文化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分开。

3.思路不清

形成了两大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其一,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讲课、活动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其二,素质拓展体系。但这两种途径都与企业文化相脱节。

上述三个问题与职业指导课、德育课的内涵界定有关。

二、对技工院校职业“德导”的基本认识

1.技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职业指导有关

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解决思想问题。思想问题主要是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具体反映在学生日常的行为和言论中。在实践中,德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练成良好的职业品格。

2.技校德育的服务方向与职业指导有关

学校德育工作的服务方向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学校教育,使学生服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一般规范;二是服务学生就业,使学生符合就业的一般要求;三是服务学生成才,为学生成才成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3.技校德育先决问题是特殊性问题

解决技校德育工作的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问题。解决个性教育问题是德育教育的先决问题,就是要使技工院校学生通过技能教育实现技能成才和技能成功。学生德育工作要结合高远目标,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三、技工院校职业“德导”的基本观念

1.大“德导”观

即以促进学生技能成才为最高目标,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从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两大领域展开,通过教学与拓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同作用学生“德导”。学校一切有利于学生成才的活动都属于“德导”。课堂教育是“德导”的主要阵地,同样要发挥其他场所在“德导”中的重要作用。

2.全员“德导”观

不仅德育教师是“德导”工作的主力军,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同样是“德导”工作的重要力量。

3.系统“德导”观

结合“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办学目标与特色,贯彻“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和“针对性与有效性相结合”两个原则,以“养德提能”为主线,完善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使以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三观教育”为重点的学生“德导”制度化。

四、技工院校职业“德导”的基本原则

1.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到教育实践,反映在“管”和“教”两个方面。“管”和“教”是“德导”工作的两大基本途径,“管”即要严格管理,“教”即要突出人文关怀,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通俗地讲,即要使“德导”工作体现“严格管理,有情教育”。

2.针对性与有效性相结合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德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五、技工院校职业“德导”的基本途径

1.课堂“德导”

即以课室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实干、能守信、能协作的品质为主,推行课室“德导”,使包括“德导”课在内的所有课业都能开展学生德育。课堂“德导”是主阵地、主渠道。实习“德导”是关键,顶岗实习是走向职业的桥梁、纽带,在这方面目前很多技工院校还处于“放养”阶段。

2.个体“德导”

即从“课德”“舍德”“餐德”“会德”“仪德”“话德”六个方面,开展个体性“德导”。

3.实习“德导”

即以学生顶岗实习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就业意识、岗位责任感的教育。德育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情况,以增强“德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收集典型“德导”案例,制作“德导”活页,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导”教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社团“德导”

即以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品格,提高“德导”水平。

六、技工院校职业“德导”的主要任务

1.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重点之一是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的“三观教育”,形成专门制度,并由“德导”教师配合。

2.解决学习态度问题

研究“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德导’教师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在特定时间内,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供学习态度不端正或不够端正的学生名单、表现,切实掌握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将解决问题学生的工作纳入“德导”工作范畴。

3.解决职业认识问题

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不清晰,“德导”教师授课切忌讲“非常正确,但无用”的内容,要明确“德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大方向。针对当前学生中存在职业、专业、就业岗位等意识淡薄的现象,“德导”部门要研究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和措施。

4.解决文化建设问题

做好“八项文化建设”,即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手机文化、服饰文化、表达文化、厕所文化以及实习文化。教室文化涉及学生“学”,宿舍文化关乎学生“睡”,食堂文化关乎学生“吃”,手机文化关乎学生“用”,服饰文化关乎学生“穿”,表达文化关乎学生“说”,厕所文化关乎学生“拉”,实习文化关乎学生“就业”。

七、技工院校职业“德导”的运营机制

1.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分层次分阶段推进

“德导”工作划分为初层“德导”、中层“德导”和高层“德导”三个层次。初层“德导”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展开,以课堂“德导”为主要形式;高层“德导”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展开,以实习“德导”为主要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其他学习时段为中层“德导”,以个体“德导”和社团“德导”为主要形式。根据学生学制的差别,四个“德导”环节也要有所区别。

2.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模块教学

围绕“六德”(仪德、课德、舍德、餐德、会德、话德)、三观(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推进“德导”课程改革,将“德导”分为走进技校、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六大模块,实施模块教学。走进技校模块主要是通过介绍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澄清上大学才能找到工作的误区,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特点,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学会适应模块包括技校生的基本礼仪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生存模块主要是生存常识;学会学习模块是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交往模块主要是人际交往;学会做人模块主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技校生应具备的品质等。

3.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整体联动

职业院校篇10

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高,队伍变动较大

高等职业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人员变动频繁,是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之一,也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两年就考研或要求转岗,甚至部分学校的辅导员的身份并非事业编制,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条件差、展示平台有限和职业发展缺乏通道,自信心不强,对于工作没有乐趣和工作岗位没有安全感。这些原因都照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二)人员构成杂乱,职业素养不高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基础较差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是面临很多困难。这也对从事辅导员工作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管理行政手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这种简单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学生工作,更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育人工作存在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从辅导员的聘用,职称的评聘,工作考核,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这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多、期望高,个性强,工作难度不断增大。然而,无论从师生比例、知识结构、执行能力都存在问题,极大的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工作。

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需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思想政治素养。

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是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的首要素质,并要具备灵敏的政治嗅觉,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时事热点,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职业道德素养。

辅导员的很多工作都是“良心活”,做的好不一定被重视,做的不好也不一定出问题。所以辅导员工作中职业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积极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才会为学生做出表率。

(三)专业知识素养

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是辅导员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辅导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心理学等专业背景,并经过系统的培训,帮助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为辅导员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促进辅导员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调整知识结构,使其更好的适应辅导员岗位需求。

三、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一)建立规范的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须规范辅导员的选聘机制。建立辅导员胜任力标准模型,选择德才兼备的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总结,尤其是对优秀辅导员的经验进行分享,结合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高等职业学校的辅导员选聘机制。

(二)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是重要工作。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工作培训,这就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要将辅导员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当中,不断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

(三)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辅导员的职业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不但要给辅导员提供机会进行知识和业务的进修的机会还要将辅导员队伍在高等职业院校是党政干部的后备。并通过完善辅导员职称晋升机制,逐步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四)加强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