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5 22:47:17

旅游业发展制度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1

引言

我国旅游业的起步时间是从1978年开始的,在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后,我国的旅游业从零到一,从小到大,其成长速率可以说是民经济中最高的行业之一,从最初的民间友好往来领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的产业。1978年到1987年之间,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业实现了成功转型,从单纯的“外事接待”向实现经济外汇模式转变,但仍属于配额制,控制供给,致使供给大于需求;1987年到1992年之间,我国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从最初只有入境旅游一个市场到入境、处境和国内旅游市场三足鼎立,市场竞争渐渐激烈起来,市场结构慢慢成熟起来,处于供给高于需求的阶段;进入1992年后,入境旅游市场逐步突破买方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而出境旅游正逐步从最初的限制阶段过渡到不鼓励阶段,目前正处于逐渐上升的阶段。

旅游资源要素、客源市场、地理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是影响我国旅游业充分发展,且目前探讨旅游业成长原因的研究多是从这些自然、人文的角度出发,相较而言,研究从制度因素角度出发来探讨对旅游发展所起的作用就少得多。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一个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框架、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环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成效至关重要。当我们重新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几乎可以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成是一段在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关于旅游管理体制转变的发展史,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转变同一般的制度变迁一样,符合制度变迁中的成本-收益分析,而且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属性所发生的的变化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包含由于各类政策法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结果,通过提供高效率的路径、组织经济活动、促使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完善,绝大多数有关的制度变迁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旅游产业地位,并促进了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经济绩效发展水平。因此我认为研究制度变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理论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 D C)和戴维斯(Davis L)认为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形成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契约,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它们的实施方式共同构成的。而制度变迁则是用较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来取代较低效率的制度安排的过程,当中将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机制进行了综合调整。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对于推动或阻碍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利益相关者才会有动力去推动制度变迁,直至最终实现,反之亦然。制度变迁理论常常被用来研究产业、区域或者宏观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因为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了除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外的又一经济发展动力―制度变迁,尽管目前将制度这一变量单独分离出来做计量分析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

而在我国旅游业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在这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则来源于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制度演变与变迁所释放出的能量。付晓霞等(2002)通过研究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并且当前通过对中国制度改革、创新仍然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吴群刚则论证了近几年的制度变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文章中的当年之制度变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4,伴随着时间变化,后续年份的相关系数逐年递减;研究表明制度变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确定的相关性,已经发生的制度变迁也对推动了当年以及其后几年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产生了一定作用。樊纲(2003)构建了对中国各区域市场化指数计量研究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和法律制度环境、目标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总共有二十五个指标及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造成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同时,研究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旅游外汇收入同市场化指数、制度变迁状况进行比较,发现,旅游业及其旅游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其市场化程度也相对较高。余凤龙(2013)基于市场化进程的视角,定量研究制度变迁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

由于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研究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均对此研究方向相当感兴趣。邹(Chow,1988)认为广东、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所实施的制度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张(Zhang,1999)等结合霍尔的旅游政策制定演进模型,从市场需求、政策决定、政策输出及政策影响等四个角度,运用真实世界的信息探讨了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入境旅游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出台的旅游相关制度及政策是我国旅游业充分发展的动力。斯菲尔德(Sofield,1998)等学者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文化政策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贾生华(2002)论述了我国制度演进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旅游业相关的制度演进呈现显著的“下放权利、激活企业、强化市场”的特点,可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演变几乎可以看作是我国政府为主导的一场旅游管理体系演化史。刘(Lew,2003)等编写的《Tourism in China》一书,从多个角度回顾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包括地理、经济、政治等角度;其中还包括了改革开放前后,由我国政府主导的政策、制度的变迁对我国旅游业进程的影响。曲(Qu,2005)等学者则从公共管理及所有权结构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对我国旅游业市场发展方向的影响,认为政府管制对市场发展方向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采用制度变迁分析方法,从时间角度考察制度环境变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从空间角度分析制度变迁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二、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制度变迁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因为不同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等环境要素具有巨大的差别,致使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关制度禀赋存在较大的区别。旅游业经历了最初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强制性与诱致性兼有的混合制度,但都对旅游经济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

1978年初我国外交部提交《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之后由中共中央批转,并向各省、市、直辖市等政府机构下发发展旅游事业的通知,由此拉开了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对我国旅游业政策进行调控的序幕。自此,由中国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并发展蓬勃向上,在近40年的时间里,国家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近 千条政策、制度,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较强的推动作用。我国各个年度出台的国家层面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政策、制度数量变化较大,从数量上看,存在显著的政策“大年”和政策“小年”;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呈现显著的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制度高峰期;但至少不存在政策“空年”,1983年为出台旅游产业相关政策数量最少的一年,近八个相关政策。从时间视角来看,1978年到1987年这近十年的时间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萌芽时期,同时我国旅游产业政策、制度也在此期间开始起步,初期主要出台的是与外宾旅游接待工作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度,主要侧重于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纪念品、交通等各类收费规定的价格政策。1988年到1994年这一段时间是我国旅游产业出台的高峰时期,这期间主要是关于我国旅游业各类规章制度的建立,同时也是市场导向的旅游产业开始建立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中,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的相关管理体制也在逐渐地探索;198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建立了酒店住宿的星级评定制度,对酒店住宿也具有里程碑意义;同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办法也开始颁布执行;此外,这个时期还出台了其他的一些规章制度,例如,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此阶段出台的旅游产业政策多是暂行办法或暂行条例,因为我国旅游业在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各类规章制度才刚刚建立。1995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出台呈现明显的“大年”、“小年”现象,旅游产业政策逐步进入到稳定、持续的阶段,之前出台的各类暂行、试行条例、办法、规定等开始逐步转变为正式的规章制度。除此之外,特殊事件的发生也会导致特定的激励措施,比如“8波”后,政府开始鼓励发展边境旅游,“非典”时期则是进行减免政府性基金、贷款贴息、退还部分质量保证金等财政、资金手段保护旅游企业的发展。

从我国旅游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看,导致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并且,根据我国国情,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政策、法规等强制性制度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彼时的最佳决定,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旅游产业中,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强化。

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成是一段在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关于旅游管理体制转变的发展史,符合制度变迁中的成本-收益分析,然而旅游业中成本和收益难以货币化。因此,研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在不同阶段的转变,如果从纯粹经济学视角可能会导致无法推导出这些转变的经济合理性。尽管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演变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比如旅游者、旅游企业)均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总体而言,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制度演化过程;与此同时,这种制度演化是伴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呈现显著的“下放权利、激活企业、强化市场”的特点。

(二)制度变迁对中国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

本文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指标,以2005年-2014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数据来测度期间我国各省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变化水平(表1);并以1990年-2014年间各省旅游外汇收入与平均旅游外汇收入之比来测度我国各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特征(表2)。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化趋势相反,绝对差异呈不断加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在逐渐地缩小,尽管期间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在本文中,用标准差反映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反映相对差异,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差从2005年的14.07增长到了31.84,九年来增加了226.3%,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5.1%;而变异系数从2005年的1.57下降到了2004年1.50,只是中间有两年略微波动,总的说来我国省级旅游经济的相对差距正在逐步减小。

从表1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整体情况,除此之外,本文还以1990年-2014年间各省旅游外汇收入与平均旅游外汇收入之比来测度我国各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特征(表2)。

当前我国沿海发达省市和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差异为当前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且沿海发达省市的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与西部省市(包括、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在不断扩大,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全国各省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城市数量在逐年增加,从2000年仅有五个省市(包括广东、北京、上海、福建和江苏)到2014年的九个省市(新增浙江、天津、山东和云南),且201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九个省市旅游外汇总收入占到了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74.9%。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西部省份没能改变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状态,在2000年的时候,比率最高和最低的省份分别为广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其比率差为9.21;到2014年的时候仍然没有改变,尽管比率差略缩小至8.05。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极容易形成路径依赖,这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一旦确定了制度变迁的路径,这种路径便会在之后的制度变迁发展中得到不断地强化。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可以较好地阐释不同区域之间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别。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起,一直对不同区域实施政策倾斜,即对支持各区域旅游发展的制度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各个地方政府在支持旅游发展的态度和力度上的差异化,使得各省市对旅游发展制度的初始安排都不尽相同,这样一个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最终导致了区域旅游差异。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的正负效应随着时间发展逐步加强,使得区域旅游发展的水平和规模的差距也越变越大。因此,由于我国政策倾斜,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旅游发展得到了正向反馈,表现为包含旅游业在内的经济、社会以远高于我国平均增速的速度增长,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在开放政策和程度上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导致了旅游者对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信息获取不足,同时也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在理念上相对落后和封闭,最终更加加速了东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结语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2

[关键词]制度;旅游发展;影响;研究综述;研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9-0090-07

1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制度变迁的深度、广度是当今任何体制转轨国家难以比拟的。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及对宏观环境敏感的中国旅游业,受制度结构与产业政策影响很大。中国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许多相关制度的演变与创新,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增长,明显地与制度变迁相联系,其释放的能量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差异程度的重要原因。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和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更是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国家基础的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框架、制度环境和制度走向决定了它的经济绩效。因此,完善的制度是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和重要动力,而已有的研究较多地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地理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视角探讨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弱化了制度因素在旅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成果不多。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制度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诺斯,),是社会中个人所必须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制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其与旅游业的从属关系划分,可以分为旅游内在制度与旅游外在制度;从制度的正式性划分,可以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旅游内在制度,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政策及旅游行业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旅游外在制度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外部制度和政策,如宪法秩序、行政区划体制、土地制度等。本文分析的制度内涵较为宽泛,从影响旅游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到具体制度安排,涉及外在正式制度和内在正式制度,通过对此类相关文献的搜索和分析,研究不同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为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制度政策制定与创新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与启示。

2 国外制度与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2.1 旅游发展政策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是分析影响旅游发展的政策,以期构建适合于旅游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申葆嘉(1996)较早地论述了旅游政策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时间较短,只有通过具有开拓性的领导、创新的研究和学术探索、行业合作和政府认可,才能在世界经济和社会政策中找到旅游政策的位置,并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外两种重要的旅游政策研究著作进行了介绍:1990年埃奇尔撰写的《国际旅游政策》与1992年约翰逊和托马斯编辑的论文集《旅游政策透视》。在国外旅游政策研究缺乏足够重视的背景下,1995年霍尔和詹金斯的《旅游与公共政策》和1997年埃尼奥特的《旅游:政治和公共部门管理》是论述旅游政策方面为数不多的专著,专著强调结合案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旅游与公共政策及政府的关系。米塞尔以英国的两个地区为例,指出长期形成的旅游政策在面临有竞争的市场时需要重构,指出旅游政策和制度不能单纯地追寻经济利益,而应考虑区域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爱德华多、皮尔斯、维农。从不同角度分别探讨了政府在构建合理的制度模式、制定相关政策以及与企业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旅游行政管理政策应根据旅游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而应相应变迁。

2.2 制度对可持续旅游影响研究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规定“评估目前关于可持续旅游的法规,并制定促进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政策”对可持续旅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制定可持续旅游计划的优先领域之一。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原则对旅游发展是有利的,但真正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背景起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图森以发展中国家土耳其为例,指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片面追求及公共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旅游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政治制度应优先考虑制定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政策,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重要保证。布罗曼指出在旅游规划中,需要建立一个鼓励政府和社区积极参与的制度机制,制度创新和战略政策应符合形势变化和东道主社区利益,多考虑长远利益而不能有短视行为。

2.3 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

从旅游外在制度变迁的角度,开展制度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实证意义。杰克森研究了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各个新的独立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以苏联的爱沙尼亚市为例,指出类似爱沙尼亚的地区应尽快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削除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负面效应。阿里鲍等分析了基本制度和国家组织在旅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了塞浦路斯被分成北塞浦路斯和南塞浦路斯两个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实体后,制度等内在因素是北塞浦路斯旅游发展滞后南塞浦路斯的主要原因,试图从制度角度解释那些不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制度的分析,有助于对类似塞浦路斯这样岛国的经济复兴和发展。

2.4 制度对遗产保护影响研究

国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的研究非常重视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作用,这些研究为实际管理中理顺和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霍尔等研究了近南极圈自然遗产旅游的管理,指出旅游管理政策的制定对实现该地可持续旅游至关重要。布瑞恩等对特尔斐历史遗产长期管理的主要限制和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遗产旅游发展的潜在策略进行了评估,讨论了制度有利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2.5 制度对中国旅游发展影响研究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变迁具有典型性,因此,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引起了国外学者研究的兴趣,旅游政策及相关制度研究是国外学者开展中国旅游研究的热点。邹分析了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粤港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和政策推动因素,许多问题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轨的大背景不可分。张等利用霍尔的旅游政策制定演进模型,从需求、决定、输出和影响4个方面演示了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发展入境旅游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量。斯菲尔德等以西方学者的眼光,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文化政策与旅游业发展的脉络相关性。刘等撰写了《中国旅游》,该书从政治、经济、地理等多方面视角回顾了中国旅游发展进程,涉及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制度和政策的变迁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曲等研究了政府管理与所有权结构对中国旅游业市场导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管制对市场导向形成的影响非常重要。

3 国内制度与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中国旅游类学术期刊《旅游学刊》是研究旅游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权威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自1986年创刊至1999年14年间,与“政策、法规与制度管理”相关的文献是60篇;1994-2005年12年期间《旅游学刊》发表的文献,涉及制度与政策领域的研究文献增多,共有90篇。这12年期间的研究文献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研究数量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制度作为影响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重视,从制度角度研究旅游逐渐引起学者关注,涉及领域也日益增多,2000年以后,与制度相关的研究文献快速增长,后6年的研究文献占总数量的比例约为73%。研究内容上,制度与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行业发展关系(40篇)研究文献占据了约44%的文献数量,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研究文献也达到13篇,从制度变迁与创新角度,研究旅游企业与行业体制改革一直是研究热点,这有助于分析和揭示行业制度变迁对旅游业演化规律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为制定旅游行业和企业管理政策及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余洁等也指出2000年以后中国旅游研究对旅游行业体制方面的关注明显增加;从宏观制度环境角度研究制度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作用的文献数量也较多(10篇),我国旅游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外在制度诱导和激励下的结果,分析政策环境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对引导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和制定适应国家制度环境的政策有重要意义;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旅游资源与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关系迫在眉睫,从交易费用、产权等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制度对旅游资源及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影响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14篇);在制度与区域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但通过对区域旅游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剖析制度变迁对实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结合《旅游学刊》和其他资料文献,选择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对制度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一个大致梳理:

3.1 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研究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的引导和保证,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政策必须同国家总体产业政策相融合。何光日韦系统地梳理了从1949年到1999年中国旅游50年的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贾生华论述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成长可以视作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管理体制演变史,形成了一种明显的“权力下放、企业激活、市场强化”的制度演变与旅游产业成长的模式。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争论凸显了制度因素对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我国旅游发展的历程而言,制度的安排、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的作用是推动国家和地区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旅游制度不完善和市场竞争机制还不能完全建立的前提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市场主导将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3.2 旅游行业和企业管理体制研究

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是国家宏观制度环境与旅游微观企业管理的中间调适器,适应并利用国家政策,准确定位国家和区域旅游行业地位和功能,制定正确的行业和企业管理制度,为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贾生华分析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九五”时期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变迁的主要特征。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张俐俐将中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分为起步、发展、深化和创新4个阶段。钟新民等分析了行业管理主体――旅游局的作用和局限,提出随着旅游行业管理内容的变化,应建设旅游“大管理”的观点和思路。王大悟、郝索分别以上海、陕西为例,提出建立适合区域旅游管理体制的思路和构想。

旅游企业绩效与制度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制度变革促进产权的多元化,有利于旅游企业绩效的提高,同时,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公共制度提供的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在中国经济制度的转轨期,旅游企业的成长模式是动态的,旅游企业的发展与制度改革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变化中发展,旅游企业在一定的体制环境中改革、发展创新,实现企业的成长;企业的成长又推动经济体制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3.3 制度对旅游具体行业发展影响研究

(1)旅游饭店业研究。中国饭店业的发展受到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轨因素的双重制约,在我国旅游行业中,饭店业是最早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其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也是最早与国际进行接轨的行业部门,相应地从制度角度研究旅游饭店业的成果较多。秦宇分析了我国饭店集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过分强调资产纽带的重要性,忽略市场制度环境对饭店集团成长过程的制约和影响,在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背景下的中国饭店业中,我国饭店集团的发展轨迹没有体现出随产业规模扩大、层次提高而出现的内在组织结构变动要求,而是更多地随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戴斌、楼嘉军等、吴三忙等学者结合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系统研究了转轨时期国有饭店的绩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权不清、管理体制落后等制度因素是中资饭店竞争力弱于外资的原因,国有饭店从饭店产业中退出具有客观必然性。

(2)旅行社业研究。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史,从早期的政府机关附属机构到事业化编制、企业化管理,再从政府支持下的寡头垄断到目前市场条件下的垄断竞争市场,以及水平分工体系的形成,这一系列的变迁过程带着历史和旧体制的深深烙印,因此,中国旅行社业的市场化进程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与诱致性混合变迁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较多学者意识到制度因素在旅行社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研究时间较早,成果较多。杜江对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一般为旅行社宏观制度环境的变迁和旅行社行业重大的制度安排,并通过系统比较中外旅行社发展的制度环境,对中国旅行社制度环境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姚延波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我国旅行社行业分类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原因,指出旅行社行业分工制度应当以渐进的方式由水平分工体系向垂直分工体系过渡,而张凌云通过国旅集团体制改革失利和二类社的取消来说明在政府行政直接主导下,建立垂直分工体系的不可操作性,有效率的分工只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因此,我国 旅行社业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制度,制定出全面开放市场的制度安排。杨军也分析了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市场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3)旅游景区管理研究。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对激励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从制度角度研究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文献也较多。叶红指出我国风景名胜区开发与管理存在3个制度“雾区”,应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彭德成研究了整体租赁模式、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上市公司模式等不同的景区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影响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郑向敏以福建省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的5种模式为例,研究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亟待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3.4 制度对旅游资源及遗产保护与开发影响研究

不同的制度安排对旅游资源与遗产保护产生不同的绩效。

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衰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障碍,制度失误是导致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齐子鹏等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留下的缺口。较多学者将产权制度理论运用到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上。产权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效率关系密切,现有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已束缚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变革旅游资源产权制度成为必然的趋势。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着眼于建立有效率的、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保持旅游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制度安排与旅游遗产保护与管理关于我国遗产经营制度安排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移植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另一种是提出遗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王兴斌(2002)提出遗产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行政主管部门,经营权由市场运行,并建立监督保护体系,实行“四权分离”,其实质就是经营权转移。但是徐嵩龄从遗产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以及遗产事业使命出发,评论了“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的不合理性,中国遗产旅游业经营制度应体现“中国特色”。张朝枝等认为遗产管理是由政府管理还是由市场经营的两种观点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其关键在于合适的制度安排。

3.5 制度变迁与创新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研究

以区域为载体,从制度变迁与创新角度研究旅游发展尚少见,少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杭州、黄山、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和景区。郭鲁芳通过对杭州地区两县市旅游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剖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情况,两县市的旅游发展是两条不同的制度变迁轨迹,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初始的制度安排、社会文化制度及产权清晰的旅游经济制度对于路径依赖的方向起到关键作用。徐嵩龄指出黄山对于遗产应按“非营利”制度经营,对于非遗产类活动,则按市场体制经营;黄山应妥善地解决有关行政区划问题,进行区划体制创新。余凤龙等通过比较江西井冈山市和安徽黄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指出区划体制调整对旅游业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井冈山市正效应明显,黄山市应深化体制调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制约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方面的制度矛盾逐渐凸显,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新一轮制度创新。

3.6 其他领域研究

在旅游其他研究领域,也有不少学者分析制度对旅游某些方面的影响,但研究相对零散。当一个新制度的潜在净收益大于现行制度的净收益,即存在获利的机会时,就会产生制度需求和创新动机;但只有在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活动才会发生,建立旅游路线使用权市场的本质是一场制度变迁,阳宁东分析了神农架旅游线路专营相对传统旅游线路开发方式而言是一项制度创新。刘宝宏、贾跃千等分别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旅游业中的小费制度安排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和争论。李永文等、敖荣军等、黄隽分别就制度与旅游规划、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旅游产品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4 研究进展评述与启示

4.1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与评述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外关于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领域比较,可以显示:

(1)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重要作用日趋凸显,在此背景下,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领域扩大,研究程度也逐渐深入,视角从影响旅游发展的外在政策深化到行业体制的内外变迁。但是我国不同的旅游行业,制度研究的深入程度也存在差异,与国际上接轨较早和体制改革较早的旅行社企业、旅游饭店企业研究较早,也较深入,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从产权制度等理论探讨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与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等领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2)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但是总体而言,多数学者只是注意到旅游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将制度作为影响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背景和外在变量进行探讨,间接涉及制度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专门而全面分析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文献成果不多,有的只是借用某些理论,探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过于零散且研究面较窄,难以客观解释经济的运行轨迹,特别是对于各种制度还不健全、不成熟、不协调,处于激烈转轨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3)国外学者比较集中于旅游发展政策、制度与可持续旅游以及制度变迁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制度对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旅游产业影响等领域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这些领域也有涉及,但更关注的是旅游行业与企业管理体制变迁、制度对旅游饭店、旅行社与景区行业发展以及对旅游资源与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影响等领域研究,大量的研究成果也集中在这些领域。两者研究的关注点差异,显示了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体制背景下及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制度因素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我国体制改革时间不长,旅游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体制都不完善,且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旅游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企业改制等方面都出现了体制性壁垒,因而,国内学者从制度变迁和创新角度展开了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研究有必要也有意义。相比较而言,国外旅游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和行业体制相对比较完善,研究多数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视角开展旅游研究,而从体制角度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对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体制变迁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赋予了浓厚的兴趣,是对此较好的注读。

4.2 研究启示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3

首先,旅游管理定义。旅游管理,主要指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质量性、可靠性的旅游活动服务,利用自身管理职能,合理计划旅游业人财物,合理规划旅游部门和旅游区域,对旅游活动进行的组织计划、调节监督。其次,旅游管理重要性。旅游管理作为旅游部门、其他部门的协调需求,是旅游行业、旅游机构、旅游市场的重要关系载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行业,紧密联系着国民经济部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相关组织,是旅游活动基本单位,而旅游管理则为部门、企业的重要协调载体。旅游业属于服务型行业,专门为旅游者服务,涉及了旅游餐饮、游览、购物等内容,需通过旅游管理来加强这些内容综合设计,规划整体服务路线,销售给旅游者,确保供应充足。另外,旅游管理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加强旅游管理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属于新兴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不仅可产生经济效益,立足一个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例如娱乐、交通、保险、民航等;还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如增加劳动就业数量。最为关键的是,旅游也是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旅游业属于国家发展的支撑性行业,是我国经济收入的重要载体,受到社会各界青睐。为促进旅游行业发展,建立一定数量旅游景点十分必要。近些年来,我国旅游景点数量日益增加,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其管理体制面临改革问题,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立足我国旅游业管理角度,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缺乏宏观管理。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单位均创办了旅游交通、餐饮等企业,而这些企业人事权、产权,分属于不同投资单位,基本上每一个旅行社,归属一个系统。导致我国旅游系统众多,各自为政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客源不足情况下,市场疲软问题,各旅游企业之间,出现跌价竞争问题,行业内部矛盾引起旅游市场混乱。对于旅游管理部门而言,缺乏建设审批权,缺乏宏观调控手段,进而难以宏观协调与控制。其次,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旅游管理体制,按照社会发展、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管理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然而却极少涉及法律法规层面,主要依靠传统法律法规。按照目前旅游管理状况而言,部分不法商家、犯罪分子,通过法律法规漏洞,利用旅游行业开展非法活动,进而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损害了旅客自身利益。旅游管理体制缺乏。因旅游业属于特殊性行业,和其他行业联系十分紧密,和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联系无法分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服务行业高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和旅游业具有直接经济活动。然而,对于这些联系行业,缺乏有效性、完整性管理体制,某些旅行社为吸引旅客,选择恶劣竞争手段,严重损害旅客身心利益,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开发较为滞后。商品业作为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呈效益高和成本低特点,且劳动密集度较大,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然而,因生产销售、旅游贸易不协调,导致旅游商品长期是一种自发状态,加上旅游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在包装和运输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旅游商品优势。同时,对于旅游交通问题,旅游发展迅速,但交通发展滞后,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

针对旅游管理,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旅游管理,不利于旅游管理水平提高。所以,按照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需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其一,科学定位旅游管理体制。立足管理体制角度,确保旅游管理的有关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旅客自身利益。所以,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不能订单方面追求单位经济利益,需综合考虑旅游单位、旅游企业和旅客的多方利益。其二,制定和旅游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商场、餐饮等,按照行业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方可确保各方利益、旅客利益不受损害。另外,需严厉打击不法商家、非法分子的不法行为,促进旅游行业的合理秩序,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

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模式。

按照现阶段旅游管理状况,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不足。现行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诸多管理弊端逐渐呈现出来。同时,管理模式不够完善,针对细节性问题,缺乏有效性、科学性管理,且旅游管理水平较低,为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其一,需了解旅游管理的好处,按照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创新旅游业管理。其二,引进先进、科学管理观念,健全旅游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先进管理模式,按照自身管理状况,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积极创造旅游品牌,科学打造品牌效应,扩展旅游企业规模,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各行业、各部门进行合理协调,促进共同进步。通过各行业互相协调,掌握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模式,结合管理模式现状,形成特色性、区域性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展不同管理,不断提升各区域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不断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因为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使得旅游管理体制,和目前管理现状不相符合,不仅不能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旅游企业发展。所以,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需结合实际状况,提升管理体制改革效率。针对旅游管理改革,需重新定位旅游管理体制,防止传统管理干预,避免出现行政命令管理问题,立足大局观念,合理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加强旅游产品推荐工作。积极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必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按照旅游管理具体状况,合理制定旅游管理体制,确保旅游管理体制的公平和公正,按照独立性和公开性特征,促进旅游业发展。制定科学旅游计划,确定合理投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旅游局指挥,对全国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确定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的重点。国家负责非盈利重点工程建设和配套建设。地方主要负责重点项目配套、一般性项目投资。而营利性项目是由企业投资经营,建立自负盈亏机制,进而建立旅游业的有机补偿机制。另外,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传统旅游的新型升级模式,近年来蓬勃发展,生态旅游在中国已经落地生根,与中国国情极为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生态旅游。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在发展模式与制度安排、操作方法与技术手段探寻创新之路,不应否认与忽视,不然生态旅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外,我们必须拓展视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禁止走弯路。

四、结语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旅游体制就伴随着国家的开放而进行改革。因为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产业也迅速恢复了生机。由最初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渐向新的体制迈进。所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一直在呈现改革发展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摸索与体验,最终实现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实行的旅游管理制度,还是1964年我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提出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在1978年之后,这一现状有所改变。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关闭了几十年的大门重新被打开,这就使得潜在的、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逐渐涌入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入境旅游人数暴涨,从前的外事政治接待型管理体制早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旅游现状与要求。因此这一阶段开始了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在各省级建立旅游管理机构,将旅游局转变为国务院直属局。但1978年之后,我国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制度变革,而是在1982年,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原则:其一,国家旅游旅行事业管理局要转变为全国性的管理旅游事业的行政机构,对全国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其二,国家旅游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是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所以在我国国内,必须要和我国的国际旅行社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其三,国家旅游总社必须统一经营外国旅游者的来华工作与来华业务,并且逐渐转变为企业化管理。所以至此之后我国才真正拥有旅游企业与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而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在逐渐走上正轨。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发展阶段

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当时社会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以下的矛盾与困难:其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旅游供给之间出现矛盾。当时我国拥有以及可提供的旅游资源极度短缺,尤其是旅游设施方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旅游现状。旅游者的饮食、住宿、交通都成为当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二,其他许多部门进入旅游业,但旅游业的高门槛与壁垒与其相冲突。许多行业正式因为看到了旅游行业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所以许多部门与企业都想要对旅游业进行投资。但当时旅游管理体制依旧是中央集权制,这就使得相对严格的壁垒与当时投资行业之间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这一阶段实行的改革对策与方法如下:其一,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力度。1984年-1988年,我国共新建的旅游客房数量多达14.3万间,这就为旅游客源提供了足够的住宿条件。其二,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当时我国开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得我国旅游业跨越了原有的所有制经济形式,也改变了传统管理体制中出现的只允许旅游部门、外事部门进行旅游活动的垄断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开始进入旅游管理体制的深化阶段。不得不说发展阶段确实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与影响。但就在取得巨大成绩时,又有一系列弊端和问题应运而生。首先,旅游业发展过于迅猛,导致宏观调控手段失控。尤其是一些旅游热门城市,不管不顾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供给的变化,只顾着盲目的建造宾馆、酒店、饭店,甚至还盲目追求奢华、豪华的建筑风格。这就会使得大量的经济投入付诸东流,也会使得见效相对较慢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追赶上豪华酒店的修建速度。其次,政令不一的现象频繁出现,“分散经营”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纷纷显现。旅游行业本身没有统一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就会使得全国旅游市场相对混乱。最后,多头领导现象逐渐出现。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许多旅游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成为非常严重的现象。各企业之间自成一派,隔成体系,完全忽视了旅游市场的规范性与统一性。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逐渐开始思考出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工作目标与工作成效为以下几点:其一,两级旅游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自1986年以北京率先实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各地区也相继开展。这就说明我国旅游行业管理框架初步形成,我国的旅游行业法规更加具体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二,旅游发展规划应纳入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在旅游制度改革管理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客观因素的干涉,也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旅游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当中。

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因此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阶段。2001年朱镕基总理亲自下发报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自此之后我国旅游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的旅游资源,而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此外还应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大旅游产业贡献。这一阶段改革的创新做法首先就是创建了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一般而言若想申请创建旅游城市,需要经过市政府以及省旅游局批准,之后向国家旅游局推荐。而内容也包括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整体市场环境等。其次就是创造节假日旅游黄金周,实际上这也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进步同步进行的。所以我国旅游管理制度应该时刻遵循社会发展要求,并且与社会发展现状、国家政策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且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的管理制度与体制。

作者:施慧利 单位:呼伦贝尔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5

[关键词] 红色旅游创新延安

“红色旅游”就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同年6月,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的报告》,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由此掀起了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红色旅游”热潮,延安也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然而,由于目前延安红色旅游在硬件与软件方面均存在着一系列严重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因而出现了“不来延安是终生遗憾,来了延安是遗憾终生”的游客怨言。为此,必须针对延安红色旅游的现状,通过观念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对现有及潜在红色资源进行全方位开发,以促进延安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延安红色旅游现存问题解析

延安与井冈山、遵义、绍兴同被列为中国四大革命纪念地,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虽然这里拥有典型而具历史跨度的红色旅游资源,而且也是我国开放最早并居于重要地位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曾经在发展旅游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近年来延安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

1.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

延安旅游业从1996年真正开始起步,经过不到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以“两黄两圣”为特色,以黄陵-延安-壶口“三点一环”为主体的红色游、祭祖游、壶口游,业已经成为全国颇具影响的旅游地。但是,由于起点低、起步晚、积累能力较弱等客观原因,导致了延安红色旅游未能形成自我经济的良性循环,特别是景区旅游公路、步行游道、景区停车、景区标志、环保环卫、供水供电、景区安全以及图片、实物、音像演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难以支撑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2.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小

尽管延安旅游综合收入从1999年的2.44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5.3亿元,年均增长46%,相当于当年GDP的8.01%,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延安旅游并未根据延安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配置和开发的,而是在政府接待、传统思想教育、干部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而旅游功能单一,更谈不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接待服务体系,甚至出现了游客很想好好消费又无处消费的现象。同时,延安的红色旅游只是停留在旧居的游览上,缺乏系列的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载体,产业链短小,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完全形成自已的旅游品牌。

3.资源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

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当前开发与利用的仅限于杨家岭旧居、枣园旧居、凤凰山旧居、王家坪旧居、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南泥湾、黄陵、壶口这些旅游景点,而且对于这些景点也仅限于“观物”而很少“观人”、“观文化”,既缺少深度开发,也缺少广度开发;同时,还有许多承载着革命精神的景点没有进行开发利用,从而造成景点资源闲置与浪费;另外由于旅游景点大都是以“看”为主,缺乏一些“听”、“说”、“演”、“玩”等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从而造成了“景点不留人”的现象。

4.制度障碍突出,行业运作不规范

发展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不在于旅游本身,而在于旅游之外。没有良好的旅游管理制度,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就因此失去根本的保障。长期以来,延安旅游业一直存在着多部门的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问题,由此出现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以及运作不规范等不良现象,这不仅使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整合,而且也使整个延安旅游市场存在着无序现象。比如,景区周围车辆乱停乱放,旅游交通秩序混乱,阻碍旅游车辆的顺利通行,则无人管理;旅行社之间打价格战,通过低价竞争抢占市场,造成景点资源的浪费,则熟视无睹;导游素质高低不一,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损害了旅游整体形象,则习以为常;旅游市场中旅游纪念品以次充好、牟取暴利,个体饭店拉客宰客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则袖手旁观。

二、发展延安红色旅游的主要措施

当前,中央领导批示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并责成、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共同研究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为中国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为此,延安一定要把握机遇,运用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实施观念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力争将自身建成驰名海内外的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1.树立红色旅游发展理念,确立长远发展战略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主题的旅游,它既具有传统旅游的风格,又具有现代旅游的特质,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因此,延安红色旅游要在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树立“大旅游、大发展”的意识。

(1)要确立延安红色旅游宏观发展思路。发展延安红色旅游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要按照国家旅游的总体要求,结合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并且具有延安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要积极实施“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即不仅要将红色旅游纳入延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把以红色旅游为主的延安旅游业上升为延安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2)要确立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策略。在推进延安红色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在红色旅游的政策、协调、规划、监管上扮演主导角色,其主要任务是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设计旅游整体形象和整体促销、提供旅游公共产品、培育旅游市场、治理旅游环境和进行市场监管等。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各部门的整体协调和配合,从而把为红色旅游服务以及为游客服务纳入各部门工作范围,并在部门、行业的职能职责中增加为旅游服务的功能。

(3)要加大对延安红色旅游宣传的力度。延安是延安的延安、中国的延安,世界的延安,因而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手段宣传延安,特别要通过广泛印制、销售与散发包含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旅游门票价格、停车场、饭店、宾馆、特产等内容的《延安红色旅游向导》手册,以向导、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并帮助游客顺利游览;通过广泛宣传,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延安,而且也有利于营造浓厚的红色旅游氛围。

2.加大红色旅游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开展红色旅游的基本条件,为此,必须针对延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开辟与运用多元化的途径进行投资建设。

(1)要依托重点项目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投入。今后五年,延安要抓住中央在延安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极好机遇,依托特有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建设资金支持,做好今后五年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旅游公路、步行游道及旅游景区停车、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等旅游配套设施,从而为红色旅游提供良好的平台。

(2)要积极利用市场融资,争取民间投资。开展延安红色旅游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因而单一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取民间投资,即通过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股份制度模式,开辟管理入股、资本入股、资产入股、人力入股、服务入股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国内外的各种相关生产要素的参与,以实现资金的充分投入与旅游规模的扩大,消除资金对开展红色旅游的束缚,推动旅游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3.打造红色旅游独特品牌,大力延伸产业链条

延安红色旅游要得到良性发展,必须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具有延安特色的产业与产品,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1)要大力整合红色旅游资源。针对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零散的现状,必须站在发展“龙头”产业的高度,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推进延安红色旅游整体化、系列化,即把有价值的革命遗址整合串连并有机结合起来,把红色旅游和传统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文景观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结合起来,把红色旅游资源与其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结合起来,把红色主题以生活化的形态逐步展示并渗透开来,使其产生整体效应和主题效应,形成一个以红色旅游项目为主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红色旅游区域。

(2)要打造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与产品。特色是旅游之魂,为此必须针对当前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延安味”不足的现实,大造具有延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业与产品。要在现有的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挖掘其可深加工的潜力和空间。特别要通过学习新型经营理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消费心理,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特色精品,打造“红色一条街”,增加文化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以形成独特的延安旅游纪念品品牌;同时,还要以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达到“吃、住、行、游、购、娱”等第三产业要素的最佳整合,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力争在“文化留人”的氛围中也形成类似“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那样的“印象延安”。

4.理顺红色旅游管理体制,规范行业运作

制度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延安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壮大的“瓶颈”,为此必须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延安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1)要稳步推进机构改革,规范行业管理。构建合理的组织与制度,是延安开展红色旅游的基本保障。为了有效整合资源、规范经营、统一管理,就必须推进延安旅游的机构重组改革,要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建延安旅游集团公司,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绩效。要特别注意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管理制度,通过研究与制定《延安红色旅游若干规定》等一系列相关的规定,对于旅游行业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作出具体处罚规定,从而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物,以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同时,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6

一、蜜月旅游市场开发的前景分析

自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状况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经济实力激增不减,各行各业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婚庆行业经历了30年的发展,如今已展现出焕然一新的姿态。据民政部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去年有1223.7万对新人登记结婚,且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占39.4%,比上年增长了1.4%。可见,婚庆产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大有可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婚庆行业的更高要求,现代新人举办婚礼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希望有个性、不从众,而婚庆市场并没有止步不前,除了自身包含的市场:婚纱摄影、酒店、餐饮、珠宝首饰等发展逐渐成熟,还与相关行业如地产、汽车、装修、服饰、家居、保险等40多个行业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充满了潜力无限的商机。

此外,婚庆行业与旅游行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随着追求个性与时尚的80、90后达到适婚年龄的人数增加,不仅中国婚庆产业迎来新的高潮,处于起步阶段的蜜月旅游也将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成为了一种时尚。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国内旅游收入1.88万亿元,增长13.72%。其中城镇居民花费1.48万亿元,增长15.13%;农村居民花费0.40万亿元,增长8.84%。旅游人次与旅游花费的逐年上升,表明了旅游业的发展仍具潜力。而蜜月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方式,蜜月旅游往往具有高消费、需求多样性、情感诉求等特点。而时下新兴的蜜月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更能迎合客户独特的口味与需求,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与情感愿望量身定制,使客户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

二、定制旅游――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所谓定制旅游,就是以旅游者的需求、偏好、想法为主,为客户量身定制一系列旅游产品与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新模式,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中间商,给予旅游者更加纯粹、更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对于可以说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旅游产业,由于受到有限的旅游资源,乏味的旅游形式,单调的旅游线路以及近几年出现的负面新闻让喜欢尝鲜、追求个性的旅游者们逐渐失去了旅游的热情。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利润18.60亿元,同比减少29.41%;利润总额21.88亿元,同比减少34.14%。可见目前旅游产业急需要转型升级去迎合消费者的诉求,旅游市场则需要呈现出一种更加细化、差异化的特点,定制旅游将会在旅游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定制旅游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旅游者准备行程的时间,还能让旅游者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使旅游者充分的参与到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定制过程中。定制的旅游产品往往是高品质、个性化、与众不同的,并且在定制过程中的自由度与灵活性也能对客户产生吸引力。在大众旅游进入到低价多销的恶性循环之后,定制旅游企业可以凭借设计独特、凸显品质的优质旅游产品与服务在竞争中出奇制胜。

三、定制服务在蜜月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

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40多年,在开发旅游资源、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为新婚客户定制蜜月旅行提供了基础。人们普遍认为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在婚庆方面的消费更是毫不吝啬。80、90后的适婚年龄的到来是中国处于一个结婚高峰期,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婚礼的也非常重视。蜜月旅行对于追求个性的这一代又非常具有吸引力,可见定制蜜月旅行发展潜力非常大。

蜜月定制旅游与传统的蜜月旅游有很大的区别,定制的蜜月旅游产品与服务必须要求旅游企业与客户保持“一对一”,“多对一”的沟通联系,旅游企业应配备有专业的设计师、咨询师、摄影师等,所以定制蜜月旅行往往比传统的旅游模式更加高端。这样个性化设计、高品质服务的蜜月定制旅游产品,会成为旅游企业新的竞争点与经济增长点,也为旅游企业开辟了新的盈利空间。现阶段旅行社、旅游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最大特点就是可替代性,导致了旅游市场进入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而定制服务根据客户的个人喜好与需求不同,旅游企业专业服务人员的不同,可以创造出一个具有差异化的优质旅游细分市场,使旅游市场蜕变为一个健康的产品竞争市场。

四、定制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体验一般,成本价格颇高

现阶段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带给客户的体验一般主要原因是旅行社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标准、旅游服务质量等软件的把控能力不足,目前定制旅游服务仅仅是出行、酒店、行程等硬件服务的安排,导致了游客的体验相对于传统旅游并无太大提升。定制旅游服务虽能够使每一个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偏好得到满意度最大化的旅游产品服务,但这就决定了整个流程更加繁琐,对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更高,人力成本必然会增加。此外,由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每一次衣食住行娱的全方面设计都存在差异,这导致了旅游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议价能力降低,经营成本也会增加。由于定制的蜜月旅游产品与服务很难甚至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营销,导致了客户必须付出更多的成本,其成本也会成为消费者消费的门槛。

(二)难以保障服务流程中的质量

蜜月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应从两个方面为客户提供高度的满意度:设计迎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行程与高质量的蜜月旅游体验。而目前的定制旅游企业把重点放在了新奇、与众不同的行程安排上,而非蜜月旅游过程中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这就导致了当今旅游市场定制旅游服务呈现出设计新颖、价格昂贵、体验一般的特点,成为了“奢侈”的代名词。在蜜月定制旅游行程中对服务质量的掌控力度是与客户体验成正比的,所以如何保障蜜月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是重中之重。

(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蜜月旅游”与“定制”的结合,意味着蜜月定制旅游提供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有别于传统旅游提供的基础服务,也有别于普通的定制旅游提供的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有高素质的咨询专家、旅游线路设计专家、旅游心理学专家等专业人才,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服务态度、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目前由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强、行业门槛较低且缺乏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蜜月定制旅游企业的发展。

(四)科技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在2010年首次提出智慧旅游的概念后,我国的旅游业迅速进入到了智慧旅游的发展时代,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把一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为客户量身定适需对路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传统的线下与线上网站或App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对蜜月定制旅游有需求的客户,必须先让客户了解到不同目的地的情况,客户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符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VR(虚拟现实)技术是蜜月定制旅游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客户可以利用VR技术参与到对蜜月旅游的定制,强调整个旅游产品客户的参与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VR技术将会是定制服务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将会替代传统的图片与文字的景区介绍、线上需要排队等待的咨询服务,会打通定制旅游企业与客户沟通时的隔阂,为客户提供完美的蜜月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然而,VR技术仍处于起步的阶段,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但是终有一天它将成为人与人、人与机器交互方式最大的一种转型,改变人们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五、蜜月定制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

(一)注重客户需求,突出产品特色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至今,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都大同小异,已经进入到了低利润、高竞争的瓶颈期。由于在蜜月定制旅游市场下,不同客户的需求、偏好、消费心理存在差异,旅游企业必须做好蜜月定制旅游的调研工作,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面蜜月定制旅游客户群体的收入水平、喜好和意向等等,有针对性的去设计符合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的产品,少走弯路。蜜月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不仅要让客户体验到个性化带来的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体验到结婚的快乐与纪念,在设计风格上要注重“浪漫”、“回忆”、“情调”等去捕捉旅游者的感觉,在行程安排中要让客户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成为客户难忘的记忆。

(二)加强产业聚合,提供一体服务

目前蜜月定制旅游尚未成熟,资源较少,可以与相关的产业联手合作,如婚庆摄影、酒店宾馆、花卉商店等以捆绑营销的方式形成一条产业链,整合各个产业的资源,提升蜜月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知名度。这样的“婚庆+蜜月旅游”的一体化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慢慢的兴起,但是仍然缺乏特色与个性化。所以,蜜月定制旅游在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联手相关产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有利于激发蜜月定制旅游企业的灵感、开拓在智慧旅游大背景下的细分市场,又有利于宣传蜜月定制旅游的产品与服务,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强化产品服务,呈现完美品质

我国的旅游业仍在飞速的发展,但旅游社的发展却处在了发展的瓶颈期,大部分旅行社提供的产品呈现出了“同质化”的趋势,很少看到创新之处。近年来,“导游骂人”、“青岛大虾”之类的事件屡屡发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不尽人意”。若要在旅游市场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蜜月定制旅游企业不仅要设计出完美的个性化产品,还需要用高标准的服务呈现给客户,在食住行游购娱最大程度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在蜜月游的过程中体验到“定制”的优势与特色,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的心理诉求。定制的再完美绝伦,如果没有高标准的服务去支持,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会和传统的旅游方式混为一谈。

(四)降低经营成本,消除高端头衔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7

关键词:旅游政府角色 供给侧改革 旅游业

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凸显,旅游业处于由规模增长向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我国供给侧改革战略为旅游业产业素质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一、供给侧改革与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机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近年来中央首次在供给端提出改革要求,它也意味着,单一依靠扩大总需求、在需求端引导消费的发展方式,将在“供给侧改革”中得到新的优化和提升。

我国旅游业产需供求结构矛盾凸显之时,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战略为旅游产业素质提升与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生产业发展中的机遇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需要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业已涉及会务、展览等生产;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还可以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等现代企业需求着手,进行更多“旅游业+生产”的供给创新。

(二)生活业发展中的机遇

旅游业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在健康、医疗、金融等生活业供给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可以关注各生活业产业创新的需求,实施“旅游业+生活”的供给创新。

二、“旅游业+生产业+生活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创新探析

(一)市场培育者角色创新

“旅游业+”的实现,需要充分调动旅游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目前,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特别是积极进行产业融合创新的主体;与此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需要培育市场机制,树立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二)公益人角色创新

旅游业的有序、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的有序发展,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对现阶段旅游业公共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战略性公共服务;旅游人才培养与塑造公共服务;旅游业积极诚信形象塑造与维持。

(三)规制者角色创新

我国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进程中,旅游业诚信形象的塑造与维护离不开政府守夜人角色的有效扮演,从集中式整顿到制度化、法制化,政府规制者角色正在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新业态将不断涌现,这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完善规制者角色。

三、“旅游业+生产业+生活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扮演创新探析

(一)完善市场培育者角色

一是进一步开放旅游。在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领域的消费中,通过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旅游业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强化旅游业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放开旅游业充分竞争领域的价格管制,使价格机制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强化旅游业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创新公益人角色

一是以“优秀从业人员”增量提升服务质量形象。旅游业转型升级中,服务态度与服务水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短板之一,在旅游业积极形象的塑造方面,政府需要以“优秀从业人员”增量为突破口,通过服务形象“正能量”机制的设计、实施与示范,有效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积极形象。

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完善战略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旅游业发展战略的确定与实施,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旅游局作为旅游业的主管政府部门,进行着专业性行政管理,对管理者专业要求相对更高。在旅游主管部门的专业工作中,需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智库,形成更多的决策参考,以进一步完善战略公共服务。

三是进一步刺激旅游需求。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需求的释放依然非常必要,政府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通过旅游消费时间、旅游消费环境优化等方式,进一步刺激旅游需求,使旅游者有条件消费、敢消费。

(三)强化规制者角色

一是建设新业态规制体系。“旅游业+”的发展中,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涉及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在发展初期,需要及时、有效的规制环境以实现良性、有序、合理发展。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及时、超前的研究,建设新业态的规制体系。

二是灵活运用激励性规制。在旅游业发展中,积极正面的行业形象至关重要。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需要将惩戒与激励规制相结合,联合使用,创造出公平正义的产业环境。特别是激励性规制,一方面为积极创新、诚信经营的企业提供市场激励,为其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性规制,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创新政策建议

(一)市场培育:以部门协调为特征的市场开放

1、“旅游+生活业”领域的市场开放

一是旅游金融业的市场开放。世界知名的运通公司作为美国最大的旅游集团,在旅游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创新,旅游与金融的结合空间相对较大。在我国金融业的开放中,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的领域,可进行尝试与试点,加快开放的步伐,调动市场的活力。

二是医疗旅游领域的市场开放。健康产业在发达国家呈现出极具潜力的发展态势,我国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兴起,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日益受到国内企业投资的重视。挖掘出我国医疗旅游的潜在优势,发展健康产业,需要在医疗旅游领域开放探索,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2、“旅游+生产业”领域的市场开放

旅游教育领域的市场开放。旅游业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基础与支撑。通过旅游教育领域的市场开放,可以为旅游创新业态提供充裕的人才,同时有利于创新业态的产业价值链构建,促进旅游领域的跨行业产业融合。

(二)服务市场:以战略性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公益人创新

1、确立“旅游+”战略产业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中,围绕产业升级,提出了旅游业五大新业态,这些新业态的确定意义重大,具有指导产业实践的积极意义。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面临“旅游业+”的市场机遇,需要政府确立“旅游+”的战略产业,以引导实践创新的发展。

不同地区,市场化基础不同,产业发展条件互有差异,需要进行相对细化有针对性的研究,明确“旅游+”的战略产业,以此战略产业确定为基础,展开研究,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就我国而言:医疗+旅游、健康+旅游、养老+旅游、金融+旅游、农业+旅游、会议+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教育+旅游、互联网+旅游均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以旅游人力资源创新为基础,塑造行业积极形象

将旅游志愿者体系上升到战略高度,推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一是将志愿者活动作为实践环节,纳入旅游教育系统。与旅游专业高职高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教育相结合,通过与教育部的沟通与协调,设置实践课时与学分,纳入旅游教育系统,使旅游志愿者活动有更好的专人人才基础;同时使旅游志愿者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也有利于旅游人才培养中市场实践环节的有效展开。

二是对志愿者选拔、培训、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设计。结合不同工作的要求,明确志愿者的选拔标准;所有的志愿者根据不同的志愿主题活动,进行培训,培训需要具有吸引力。对志愿者的具体工作进行考核,以事实对志愿者的进行必要与有效管理。

三是开发志愿者旅游产品。开发物美价廉、零利润或低利润的国内外旅游产品,供给给考核合格的旅游志愿者;通过志愿者广泛的旅游活动,推广、宣传旅游目的地;增加志愿者旅游志愿活动的能力与动力。

四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借鉴香港等地的经验,开创政府出资、出标准,非营利组织独立运营的志愿者管理模式。

3、实现激励性规制与旅游营销的有效整合

一是围绕“旅游+”的战略产业与旅游诚信机制的需要,设计激励清单。政府可以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列出激励清单。激励清单涉及激励对象、激励达标要求、激励对象考核方法的明确规定,以此引导市场的发展。

二是以激励性规制为基础进行旅游营销。首先,让企业、消费者都清晰、理解、认可激励清单;其次,对符合激励标准的企业进行通报,并使用政府权威对其进行宣传;最后,实施动态激励规制。通过激励性规制,一方面有效引导行业发展;一方面以对于正能量企业的宣传,使其具有更好的市场营销基础,促进企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正能量的引导与强化,实现旅游营销效果,帮助实现旅游行业诚信形象的塑造。

4、继续需求侧刺激管理

供给侧管理改革并不是否定需求侧刺激,而是在需求释放基础上的转型升级,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在消费者旅游需求刺激与释放中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

在旅游需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旅游者缺乏足够的、灵活的闲暇时间成为限制消费者旅游需求释放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可以在假日制度创新领域进行探索,积极推进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以充分释放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三)规制市场:以政府购买专业智库服务为依托的“实践前半步”创新

1、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确立规制市场专题研究选题

旅游业与生产业、生活业的产业融合创新无疑会催生出“旅游业+”的新业态,新业态运营中,市场失灵会有各自的特征,政府需要结合我国旅游实践的发展,确立规制市场专题研究的选题,以选题为导向,围绕“旅游+”战略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各界对新兴旅游交叉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与市场失灵进行分析与研究。

2、依托智库研究,及时出台行业规制制度、法律、法规

新兴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制度、法律、法规的保障与引导。许多旅游新业态在发展的初期,均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从而导致发展速度无法达到企业的预期。这需要政府体现出专业管理的能力,依托智库研究,及时出台行业规制制度、法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促进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xxfb/jdxwnew2/201

508/t20150811_744490.shtml

[2]常修泽.包容性改革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刘锋.供给侧改革下的新型旅游规划智库建设思考[J].旅游学刊,2016(2):8―10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8

一、引言

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旅游行业,其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财务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带动着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重点产业,而落后的会计制度,成为旅游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符合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理念的会计核算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及现状

(一)旅游行业会计制度特点

旅游行业会计核算内容与其他行业有很大区别,具有业务多元化的特点,会计制度涉及的核算范围广,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主要的成本、费用有经营成本、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其中财务费用与管理费用可以作为当期费用核算,直接扣减当期营运收入;旅游会计制度的主要对象是服务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其经营成本具有独有的特点。

(二)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现状及发展

会计制度是企业经营运动的核心,当前,旅游行业会计核算应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的规定,强化企业经济核算准确度,健全财产收发手续,保护企业资产安全,通过全方位的核算监督管理,以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多的经济效益,保证管理者及时掌握正确的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

二、我国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行业会计理论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规范

旅游业经营项目众多,核算的范围广泛,包括酒店、旅游公司等多种结构,并且需要与游客的各种费用相关联。另外,旅游行业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不能与现代化旅游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并且每个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科目不同,致使会计核算制度混乱,增加了旅游行会计制度规范化的难度。

(二)日常核算不规范、成本费用计量难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了地方经济问题及就业问题,而这些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数以个体、中小企业为主,其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操作不规范,会计核算的水平十分有限。

旅游行业业务开展过程会收取大量现金,而现金收付很难被控制,致使旅游行业内的成本费用、收入核算真实性、可靠性不能被有效保证,多记收入、费用不实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会计成本费用计量存在一定难度。

(三)缺少旅游行业专业化会计人员

尽管许多高校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对于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仍然不够,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但这些课程并不能覆盖全部会计内容,知识面狭窄、内容设置不全面,造成会计知识难以专业化,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并没有旅游行业的专业会计培训,内部财务人员没有专业的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核算能力不扎实,造成会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知识覆盖面狭窄,缺少专业的旅游业会计人员。

(四)旅游行业财务信息化水平低

当前,人们对于信息要求越来越高,电子信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这也对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当前旅游行业财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仍然以传统方式进行财务制度管理,不能与信息化时代需求相适应。

三、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完善措施

(一)完善旅游行业会计理论体系及核算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旅游会计标准及会计制度,完善旅游行业会计理论体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为游客提供物资文化享受,明确旅游行业会计核算方向,分别对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根据行业特点建立独立核算主体,在旅游行业日渐国际化的今天,培养新业务核算职能,以满足新业务需求。

(二)规范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规范旅游行业会计制度,促进旅游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准确计量,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减少成本计量过程的难度。当前,中小旅游企业现状很难改变,要求政府发挥旅游业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作用;合理规范日常核算工作,改革现有会计制度,建立与行业相适应的会计核算科目,如旅游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在报表中设置环境资产账户等。

(三)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会计人才

规范旅游行业会计制度,提高相关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企业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严格要求,丰富旅游企业管理者科学投资管理经验,吸收大量人才到旅游行业会计工作中,使会计制度的发展受到最广泛支撑。

(四)提高旅游行业财务信息化水平

加强旅游行业财务信息化水平,使会计制度的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财务管理软件,丰富旅游行业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企业业务与财务信息一体化。在信息化时代,旅游行业会计制度需要融合信息化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带动旅游行业会计度转型,实现旅游业会计制度向现代化会计核算方向发展。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9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就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县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大力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招商为手段、以投资为拉动的“旅游强县”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努力,全县以湿地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健全,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对外开放、改善城乡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支撑财政增长、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年以来,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名列全市各县区首位,并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一)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20*年以来,先后编制了《*县旅游发展规划》、《辽河三角洲湿地风光旅游区规划》、《赵圈河湿地旅游第一乡发展战略规划》等区域性规划,以及《红海滩风景区规划》、《*知青总部规划》等景区景点规划,完成了《发展生态特色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等专项规划。20*年,我县又邀请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编制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全县旅游规划步入更加科学规范的轨道。

(二)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0*年以来,全县开发建设旅游景点20余个,现有星级宾馆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1家),待评星级宾馆3家,国内旅行社两家,门市部两家,具备规模的温泉洗浴中心4家。红海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知青总部被评为国家AAA级风景区,西安生态养殖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并成为全省首批挂牌的现代农业园,辽河绿水湾景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赵圈河乡、田庄台镇跻身全省首批“特色旅游乡镇”行列并分别被省旅游局命名为“湿地生态旅游乡”、“民俗商贸旅游镇”,全县拥有蓝石村等5个省级“旅游专业村”、利丰度假村等15家星级“农家乐”。今年4月,我县又被国际旅游营销协会、国际旅游促进会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

(三)旅游资源开发效果显著。20*年以来,遵循“按规划、抓重点、上规模、有特色、出精品”的原则,打造了“红滩戏浪”、“苇海观鹤”、“踏浪踩蛤”、“农业观光”、“忆史览胜”五大旅游品牌,先后新建和完善了22个景区景点,初步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赵圈河湿地旅游区为核心的湿地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田庄台庙宇复建、张氏祖墓和祖居及甲午末战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宗教旅游产品;以辽河三角洲珍稀鸟类观赏基地为代表的科考旅游产品;以红海滩度假村、温泉洗浴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产品;以西安生态养殖场、赵圈河生态采摘园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以蛤蜊岗踏浪采蛤、光合水产养殖示范基地为代表的水产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一环三线”的4条旅游精品线路,凸显了*旅游特色和优势。

(四)旅游促销领域不断拓展。20*年以来,通过开拓目标市场、举办节庆活动、加强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旅游促销渠道,创新旅游促销形式,提高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先后组织重点景区景点到锦州、葫芦岛、沈阳、鞍山、辽阳等地开展了宣传促销活动,目前我县景区景点已与28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先后同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旅游科研机构达成意向,签定了旅游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中国辽河三角洲湿地风光摄影大赛”、“辽河三角洲湿地观鸟月”、“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活动周”、“湿地旅游论坛”、“红海滩观赏会”等重要活动,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年以来,不断健全完善了全县旅游行业管理相关规范,加强了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和旅游行风建设。建立了旅游服务中心,全面掌握我各县旅游服务企业接待能力和资质,适时向游客推介,有效缓解了旅游高峰期接待压力。加强了旅游安全预防和监管力度,各旅游服务企业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严把旅行社“五道安全关”,实现了“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旅游接待目标,多年来无重大伤亡事故和投诉事件发生。加强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实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了旅游服务企业经营行为,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旅游市场秩序不断改善。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省、市旅游局以及省内外旅游服务企业的鼎力支持,也得益于全县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各级领导寄予的厚望相比,我县的旅游产业还只是刚刚起步,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

一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急需增强。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个别领导干部还没有把旅游产业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缺乏对旅游业发展更加科学的规划和精良的策划,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问题力度还不够大。同时个别旅游企业经营者缺乏扩张发展意识和市场化运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旅游产业链条急需延伸。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拥有很多独具特色、具有排他性的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开发、利用、整合、推介,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现有景点散、小、乱,缺乏大景区、大项目,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不完善、不配套,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成为薄弱环节,缺乏大众化的、游客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直接影响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

三是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急需提高。旅游专业从业人员还比较匮乏,旅游服务、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这里涉及到很多问题,旅游景点的服务队伍,特别是优秀的导游和管理人员太少,而且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有待提高。

四是旅游文化急需深入挖掘。我县的旅游资源应该说很丰富,有纯粹自然的、历史的、民俗的、宗教的、原生态的,也有人文的、现代的,但是旅游文化内涵缺乏深度挖掘、开采和有效整理、传播,缺乏对外吸引力。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切实把旅游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前一阶段,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专家组提出要把我县的湿地休闲观光旅游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重要位置统筹规划建设;同时,孙国相市长在我县调研时指出,我县必须按照打造“全市旅游业发展制高点”的目标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这些都为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契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高度,用战略眼光审视形势,瞄准大目标,发展大旅游,谋求大飞跃,切实把旅游产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

我县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突出湿地生态休闲特点,全面整合、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功能齐全、安全保障、服务优质的“中国湿地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到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总数要超过4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要实现38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要突破5万人。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今后几年,我县旅游业要努力完成以下几项主要任务:

(一)全力构建“一带、三区、十景”旅游产业布局。“一带”是河海风光旅游带,即由新兴镇至东风镇沿双台河、辽河及渤海组成的风光旅游带。“三区”包括西部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即由新兴镇、赵圈河乡、二界沟镇、荣兴乡及辽滨经济区构成,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发挥生态湿地、海滨、温泉等优势,重点发展自然旅游系列产品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部综合性旅游功能区,即包括*、田家两镇,发挥中心城镇、商贸中心及交通枢纽等优势,使之成为国内外旅洼游客的重要通道;东部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功能区,即由田庄台、东风、西安三镇构成,主要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整合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关外民俗、清末战史、宗教文化等资源,依托现代交通网络,发展成为国内外旅洼游客的集散地。“十景”即*镇综合旅游景区、新兴镇双台河口综合农业旅游景区、赵圈河乡知青激情岁月旅游景区、赵圈河乡湿地风光旅游景区、二界沟镇踏浪金滩旅游景区、荣兴乡民族风情旅游景区、辽滨经济区现代工业旅游景区、田庄台镇民俗商贸旅游景区(包括大辽河口风景区)、西安镇有机农业示范旅游景区、东风镇将军故里旅游景区。

(二)全力打造国际性和区域性旅游精品。一是完善各旅游区功能,加大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将苇海湿地红海滩风景区打造成享誉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国际精品旅游区;将蛤蜊岗风景区、田庄台历史遗迹景群、东风镇张学良将军故里、*船舶工业基地、赵圈河知青总部等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省、市级精品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各乡镇要依托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风格各异的“一乡一品”旅游精品项目,为大旅游产业增添新的光彩,开辟农民致富新的产业渠道。三是积极培育和打造黄金旅游线路。要按照区域、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功能,积极开发完善“一环三线”的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打造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节会、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品。

(三)全力发展现代工业和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工业旅游方面,重点开发石油开采、船舶制造等我县特色工业及其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使其成为旅游精品和新的旅游亮点。在农业旅游方面,重点搞好城市郊区休闲度假、生态果园自助采摘、民族地区民俗风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我县的庭院经济已具备一定规模,住农家屋、种农家园、采农家果、品农家菜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亮点,这既是旅游产业的延伸,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好途径,必须大力发展。到2012年,我县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要达到10个,并培育50个“旅游专业村”和200户星级“农家乐”。

(四)全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在巩固创建A级以上景区和特色旅游乡镇等旅游工作成果基础上,大力开展创建省级和部级旅游强县活动,加入中国旅游营销联盟。到2012年,我县A级以上景区要达到8个,红海滩风景区要争创国家AAAAA级风景区。

(五)全力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企业。一是做大做强做精旅行社。要加大对旅行社发展的扶持力度,使其向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雄厚、管理模式先进的知名旅行社进入我县旅游市场,到2012年全县旅行社总数要达到1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不少于1家。二是做大做强做精旅游景区。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牌旅游景区。三是做大做强做精餐饮服务企业。学习和借鉴先进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提升我县餐饮服务行业整体素质,鼓励发展主题旅馆、农家乐、汽车旅馆等经济型旅馆,以适应大众化旅游市场消费的需要,到2012年全县星级饭店要达到8家以上,各类经济型旅馆要达到100家以上。

(六)全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各景区景点要加强供水、供电、通讯、公厕、紧急医疗处置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通往各景区景点的道路都要铺设黑色路面,各景区景点要设立专门停车场,县城要有通往各景区景点的客运线路,增强旅游通达性。田庄台镇、赵圈河乡等重点乡镇要建设餐饮住宿一条街和专门旅游商店,为游客提供食宿和购物方便。要加强县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及时准确地向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报价查询等服务。

三、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努力实现我县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举全县之力,采取强有力、超常规的举措,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务必把创建“旅游强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摒除体制机制障碍,做细做实为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

一是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要把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落实。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政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关心支持旅游部门的工作和旅游企业的发展,下大气力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用谋划工业、支持工业的理念和手段谋划、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要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明确责任,确保旅游工作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机制到位、服务到位,以新的资源观、开发观、合作观制定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上级有关扶持旅游业发展政策,组织实施好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不断强化协同合作。各乡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围绕建设“旅游强县”目标,既要各司其责,更要相互配合,切实形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旅游局要认真履行行业指导、综合协调、执法管理等职能,加强对旅游产业的战略性研究,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出主意、当参谋。各相关部门要把发展旅游业与自身职能密切结合起来,不做旁观者,投身旅游建设主战场,主动参与、积极支持、联动互促,形成共谋共创的良好局面。

三是要不断强化舆论宣传。宣传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县的战略意义,积极总结和推广旅游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努力营造浓厚的旅游经济意识和旅游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旅游业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热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向前发展。

四是要不断强化督查考核。要认真抓好旅游业发展各项任务指标的落实,每年确定一批旅游业重点项目,逐项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乡镇,实行目标管理、动态考核、高压跟进、奖优罚惰。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县政府经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并因时制宜改革和完善对乡镇及有关涉旅部门的考核办法,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办公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推进机制,确保创建“旅游强县”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要实现“旅游强县”目标,全县上下必须加大力度,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把各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让全县每一个旅游经济实体都不断优化和做大做强,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要在产品定位上有新突破,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全县旅游产品开发要围绕“举湿地旗,打生态牌,作辽河文章”的总体思路展开。“举湿地旗”就是要充分展示我县境内以湿地、红海滩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突出湿地在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把我县建成“中国湿地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打生态牌”就是要充分利用我县境内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替代性的生态自然资源,为提升全县旅游资源档次发挥重要作用;“作辽河文章”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县内的辽河入海口自然景观,变“存量”为“增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二是要在规划决策上有新突破,确保旅游资源得到科学、有序开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合理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实现旅游景区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化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不论是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还是分景区规划,都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要高标准、高品位、大手笔、大眼界,立足长远,超前规划。在制定旅游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是要在宣传促销上有新突破,提高包装、策划和运作水平。旅游经济是“概念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搞好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对于提高我县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始终围绕建设“中国湿地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总体目标,找准最能反映我县城市风貌、最能体现我县旅游精髓、最能展示我县旅游形象的视角点,对全县旅游主题、旅游口号、旅游标识、旅游歌曲等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和形象设计。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促销模式,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合旅游促销体系,统一向外展示和推介*旅游整体形象,争取每年都推出有轰动效应的新亮点、新热点,并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汇集人流,吸引资金流、信息流向我县集聚,从而牵动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是要在旅游招商上有新突破,扩大旅游招商引资成果。要参照工业经济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制定旅游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积极推行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最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实力雄厚的大财团、投资公司参与开发建设,新引进的旅游项目单体投资规模要在5000万元以上。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全面推介我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全面系统地做好项目论证和项目包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洽谈。在注重生态保护前提下,研究制定湿地资源整体开发规划和方案,适时开发。要组织开展好年内在江苏、云南等旅游业发达地区和广州、上海等资本转移活跃地区举办的招商推介活动,利用举办红海滩文化节、观鸟月等活动契机,主动联系、邀请国内外知名旅行社、旅游企业负责人到我县参观考察、投资洽谈。要加快港中旅集团、福建新恒基集团、*福德汇集团公司、*鹤海苇业有限公司等旅游开发项目的敲定落实,并加快现有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

五是要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要结合我县的企业家培训工程,加强旅游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业务水平较高的旅游工作人员、高层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要抓紧引进一批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优化旅游行业人才结构。要依托县人才中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旅游就业信息网络”和“旅游人才资源库”,培育旅游人才市场。各相关乡镇要成立旅游工作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开展本地区的旅游管理和统计工作。旅游局要联合相关部门对县内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特别是对导游员做好定期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讲解能力、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10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文明;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164-02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国内外学者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保护的理念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在此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产品文明五个方面。

(一)生态意识文明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种,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思想决定人们的行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人们要有生态意识,它指导人们的行动。生态意识包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强化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旅游产业而言旅游业的管理者、经营者、旅游企业的员工和旅游消费者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目前游客在景区乱刻乱划、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旅游过程中导游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不和谐事情也时有发生,据报道刚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出现了不文明的行为。由于排队时间较长,出现了游客插队的现象。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低碳的旅游方式、文明的旅游行为,在旅游过程种的适度消费,旅游服务中体现出生态文明行为。

(三)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制度,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文明,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生态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水平。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程度是衡量生态制度文明程度的标尺。

(四)生态环境文明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优美的环境为依托,自然禀赋、生态环境、文化风俗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的方面:景区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破坏了旅游景区的协调性和旅游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游客过度践踏草坪;在景区内建造过多的房屋;景区开发缺乏长远规划;过度的商业开发,破坏了旅游资源原有的独特的原始风貌。这些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极大地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产品文明

生态产品又称为绿色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生态产品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征。对旅游业而言,是指设计和开发的绿色旅游产品:包括设计和开发出的低碳、环保的旅游路线,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绿色饭店等。

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环保、绿色、资源节约将赋予旅游业以新的含义。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游客在景区乱扔垃圾、在景点乱刻、乱划的现象仍然存在;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污水排放超标等问题。这些现象提示我们,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行为有待加强,需要培养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如果过度开发,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力,其修复过程却是相当缓慢,要付出的代价则是惨重的。目前随着旅游观光人数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资源遭到不合理开发,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垃圾堆砌、游客猛增、交通混乱、大气污染、水质恶化、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等。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需要转变开发和营运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措施

(一)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战略,全域旅游强调全产业,因此旅游产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域旅游发展中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本身,也体现在与旅游业相关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全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体现了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从过去以高收入阶层为主转向大众消费,日益成为大众化、平民化的旅游消费,这使乡村旅游拥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同时,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节假日人们希望走出城市,到近郊的乡村景区去休闲,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乡村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优良的空气、青山绿水,特有的乡村文化。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促进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有组织地发展乡村旅游。第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与工业的融合。比如生产清洁设备,污水处理设备;体现绿色、环保、节能的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二)加强旅游产业生态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旅游产业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是调整人与旅游生态环境关系的规范,是保护和建设旅游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种,通过完善生态制度,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用法律法规约束旅游消费者、旅游管理者、经营者的行为。比如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记录,这对游客的行为产生了约束;第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环境审批制度,景区内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第三,政府制定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方面的制度、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旅游产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使旅游管理者在进行景区开发和管理时应受到这些法律法规的约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旅游服务创新

旅游产业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涉及到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企业的员工和旅游消费者。目前,旅游管理者、经营者为最求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水排放超标;而旅游消费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也有待加强,表现在: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的行为;因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人们是生态意识,从而产生生态文明行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改变服务模式,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一,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行社、线上旅行商、导游等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培育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第二,经过培训后的旅游从业人员将生态文明理念带到工作中,在旅游产品介绍、旅游合同签订、团队旅游行前说明会、在景区讲解中等环节增加更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旅游提示,培养和引导形成绿色消费习惯,提升生态责任意识,引导和鼓励文明、低碳的旅游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消耗,选择简约自然的旅游方式;第三,进行旅游产业绿色产品开发,包括设计旅游路线、创建绿色酒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等。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景区景点品质的提升,这促进游客增加,旅游产业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国家提出的全域旅游战略构想下,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旅游由原来的点状发展到面,将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实现“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从业人员”,这更需要优美的环境做支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建立在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的,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要保证人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提升旅游景区景点的品质,推动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