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发展十篇

时间:2023-03-15 20:43:01

医学生职业发展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1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3.3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2

关键词:医学教育;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学校发展定位

我国的医学学历教育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几个层次。此外还有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教育等。十多年前,湖南省每个地市均有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十多年来,随着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或并入本科院校(如张家界、郴州、永州),或组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如常德、株洲、湘潭、岳阳),或升格为专科学校(如怀化、邵阳、益阳),仅娄底市卫生学校保留至今。在管理关系上,湖南省教育厅将医学本科教育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归口高教处管理,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归口职成处管理。笔者所在的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独立升格而来的。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下问题: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如何在医学本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有何异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如何定位?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些许认识。

一、关于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而逐渐萎缩,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因其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而受到严格限制,普通医学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卫生改革、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这就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拓展了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状况不尽如人意。从数量上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总数虽然明显增加,但质量不高,甚至无证行医在农村随处可见;从学历结构上来讲,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等、中等医学院校为卫生系统输送了约550万名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约2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80%,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仍以大专、中专学历为主;从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大中城市因经济发达,卫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则十分严重;从学历结构分布上来看,大专以上高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基本都是中专学历以下人员,甚至有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从而使卫生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要达到3.64人,执业医师1.26人,执业护士1.26人,全国90%以上的医生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国家《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3至5年内乡镇卫生院医生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新进入乡村卫生院的人员至少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一系列硬性规定的出台,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2.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来支撑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让国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卫生体系,实施卫生行业人才准入制度,配备数量足够的卫生技术人才并保证人才质量。这就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为广大医学专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3.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的需求,将加速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升格或萎缩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断萎缩,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又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因此,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学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卫类人才;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难的学校势必萎缩淘汰。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由此可见,属于三年制的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其规模今后将会受到限制。

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医药卫生类专业分为三类,即: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职业医师为主要目标,主要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归入职业教育范畴,由高等职业学校主办,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县及县以下农村等基层医药卫生工作,或医药院校、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辅助工作。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由此可见,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差别的。共同之处是在生源与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生源均是高中起点;人才类型是应用型人才;人才层次是大专层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工作场合是社区、县、乡村等卫生工作岗位;工作内涵是运用成熟的医药、预防、保健等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同之处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要求低于医学本科院校,而高于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从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政策规定所允许开办的专业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开设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也可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如护理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而高级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仅限于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开设的专业较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并可通过专升本与本科院校形成对接。

三、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定位

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可基本定位于精英教育。但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学术地位较低,专业类别不完备。从现阶段基本国情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面向农村基层,服务社区;必须在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找准位置,拓展生存空间;处于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人才链的中间环节,既不能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也不能与高等职业教育雷同,而要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如果只看到学生的市场需求,而看不到深层次的教育规律要求和学校间的强烈竞争,学校可能会随波逐流,形不成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定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中,确定学校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限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对教与学双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经过在校医学教育后,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达到的标准:具备系统的职业素质,掌握医学伦理学原则,具备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养成继续教育的习惯;掌握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掌握医学相关知识,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因素知识,具有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如此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社区、农村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就业需求。

2.发展定位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所开设的医学类专业,就其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教学师资水平、实验实践基地、毕业生质量等与医学本科院校差距较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与本科院校抗衡,但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办学,本科院校是相对弱项,这类专业,本科院校一般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这方面就有优势,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办学条件相对较强。另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相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略占优势。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该重点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尤其是护理类、医技类等专业。做好高职高专的“龙头”,瞄准这个位置,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使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同时考虑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办精几个医学类专业,蓄势待发,进入本科层次教育。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必须明确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准确确定其发展定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校招生与就业的辐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顺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按照医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长期稳定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来定位自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 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9):7.

[2]周礼生,沙绍轩. 关于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1):41.

[3]

何 瑜.关于普通医学专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3):71.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3

【摘要】本文指出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不仅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更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提出了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应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89-01

1引言

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1]。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国医学生应当确立正确、全面、科学、新型的医德观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便将来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以不断促进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1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方面,医学生毕业之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在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德育活动的中心,这是现代教育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医生行业是高危险的行业,其需要医务工作者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传染性疫病、放射性损伤、针刺感染等危险性因素,都会给医生的生命造成威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的“非典”和“禽流感”,让人们对医务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正是所有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战胜了这些疾病。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医学生深刻认识到,既然要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风险。只有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才能换来人民的尊重。

2.2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医学生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好坏,事关重大。虽然我国医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仍然有一些医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等。尤其是有些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是非界线模糊,出现了许多的不道德行为[2]。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和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3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些医学学校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3]。如,只注重医学生是否已获得英语证、计算机证等,却忽视了医学生情感的体验、判断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及价值取向的定位。导致了部分医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第一,通过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其次,应进行职业精神教育,让医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特殊的使命,其行为关系重大,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非常重要。

3.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应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使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在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充实,职业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实践证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将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送医送药、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医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从而做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准备等[4]。

3.3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律对每一个行业都具有规范作用,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制社会,如果没有职业道德,不仅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使其树立牢固的卫生法律意识。一方面,应加强医学生的法律课教学工作。如,把法律课教学纳入必修课表,通过一定学时量的法律课教学,使医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尤其是通过对卫生法规的学习,可以提高法律意识,努力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医生。另一方面,应通过一些犯罪的医务工作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医学生远离犯罪。

4结束语

德为医之先。医学生要立志成为白衣天使,要无愧于这一称号,就必须具有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医学生能不能成为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学校教育是重要环节。因此,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日后践行医学生誓言,做一个专业精湛、品德高尚的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

[2] 靳红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J].医学与社会,2008,21(10)

[3]甘荔.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针对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医疗单位的人事体制、用人制度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与其他专业比,广东省医学类学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两年为倒数第一。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广东粤西、粤东、粤北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基层医院还有很多医疗岗位空缺,而现在的医学类毕业生不愿去,只想去大城市、去专业对口或条件更好的医院,但由于这些医院人才饱和,竞争激烈,对本科生来说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形成了一种“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观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可见,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已成各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紧迫而至关重要的课题。 

    1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提出与演变,是伴随着医生职业的发展以及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提出来的,但是,关于职业价值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职业倾向性范畴,主要有两种涵义:广义性职业价值观和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前者又称为“职业发展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后者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由职业锚、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锚是核心要素。 

    2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可能出现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多元化改革,对医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促使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是符合时展方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职业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①不能正确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的各种精神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道德等)作为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对的突现出来。但是,有研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少部分医学生因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个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连医生必需的医德、医风也都忘得一干二净。②不能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成才必需因素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医学生由于对成长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条件认识不足,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或认为考上大学就肯定能成才等,从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他们在毕业时宁可失业也极力避开到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的基层医院和地区去工作。事实上,与大医院比,基层医院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为医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另外,“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职业服务功能所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就个人来说,最优价值目标选择,就是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人的机遇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发现,有47. 8%的学生选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24. 4%的学生选“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职业”,仅有12. 5%的学生选“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这说明,与社会价值相比,当前医学生更注重个人的自身价值,甚至,有少部分医学生倘若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还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这一极端,出现与社会价值游离的现象。 

    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国情和人才流动、职业结构的变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职业和职业理想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医学生由于未能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想职业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及正确地调整个人的职业理想,因此,常常表现出矛盾的职业心理和随机应变、漂浮不定等职业行为。 

   3关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3.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端正“职业发展观” 

    在价值观体系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价值标准又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到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并通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出来。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广义性职业价值观)也一样,必然体现为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 

    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调适的价值标准。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表现在具体职业上,则是其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分工。从社会职业发展史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可知,判断某种职业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否代表着当前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关系能否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文化等。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个人的发展也一样,并且这两种发展观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医学生朝着代表当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代表着广大患者的利益,代表着最崇高的医德、医风,可持续、和谐的成长、成才,已成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 

    3. 2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 

    要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首先,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测验来帮助医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及挖掘职业潜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及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医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人成长”与“个人成才”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统一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医生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并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尽早确定自己长期的职业锚。 

    另外,由于在我国还有不少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观过于讲究实用性和工具性,只能应对医学毕业生择业一时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人体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体系和机制等来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为社会培养出不仅能看“病”还能看“人”的负有人性关爱的大师。 

    3. 3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做到尽可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使各种教育调适力量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5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精神 教育研究

职业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它蕴藏着的是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精彩的主观世界,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医学职业精神中的科学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科学追求、科学态度、科学准则、科学理想等;其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人文理念、人文准则、人文理想等。

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5月22日加入了推行“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并向全国医师发出了“学习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倡议。希望《医师宣言》所倡导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成为每个医务人员对生命意义和职业价值的终身追求和心灵深处价值取向的行为戒尺。《医师宣言》围绕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三项基本原则为: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患者自主的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十项职业责任即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临床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

医学高等教育是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具有高级医学知识和高尚职业精神的医生,以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步。因此,在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医学生掌握医生执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目前,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模式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致使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势下,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医疗卫生界已意识到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有关的理论与实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远未达到成熟和取得应有的效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陈兴汉提出医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利于医学和医生职业道德品质良性发展,是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新生较为关注医患关系,提出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在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之后在医生执业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行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刘志飞等的《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李雯等的《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探索》、马菊华等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有益的见解。总体而言,这一研究仍未形成合理体系。总之,我国医学界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医学界对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仍没有形成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合理教育模式,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在正确认识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对提高医疗行业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入手,阐明医学生职业精神与医生职业精神的联系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目标及主要内容[1]。在充分了解医学院校教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存在以下问题:医学院校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医学职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行业特征不明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安排少,且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医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职业精神养成;医学院校缺乏专门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考核标准体系[2]。鉴于此,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首先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使医学生树立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和救死扶伤的观念;其次要加强专门职业精神培育师资的建设,配备职业精神培育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同时加大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关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最后要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和配套制度,依据医学生职业精神内涵,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要素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后继分别设置相应的行为条目细则,建构完成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3]。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医师职业精神说到底是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只有把医师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员的高尚品德和内在动力,使之形成一种行业习惯和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保持医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整体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和精神,改变和纠正目前医疗领域利益至上、医患关系紧张和重临床诊治技能、忽视关怀和照料患者的困局。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和模式[4],积极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5],是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且紧迫的任务之一。根据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践行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使医学生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培养敬业精神,使其终身受益,还可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医疗水平提高,从而促进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对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途径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58-59.

[2]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3]刘志飞,马晓丹,闻德亮.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围医学伦理学,2010,23(6):60-62.

[4]张金钟.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有效模式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2007,20(3):7-10.

[5]芦平,王雯.浅议医学生职业精神及其培养途径[J].职教通讯,2014(17):20.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6

职业

价值观

现状调查

对策

论文摘要:为了解各阶段中医本科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包括对专业热爱程度、对职业的评价与定位、影响就业因素以及择业价值观),文章采用分层抽样问卷调查,配合个别访谈的方法,调查该校中医专业一至五年级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结果显示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在本科五年内呈现“山谷型”变化,与职业定位的变化相一致,有中医学习阶段性特点,择业有“功利性”和“短期性”印痕,但总的来讲中医本科学生职业价值观呈正态、良性发展,符合健康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学校应以萨帕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分阶段开展中医职业辅导。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是大学生生涯规划价值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变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工作方式,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贡献度和个人能力的发挥程度。中医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当前信息时代里时刻受到现代医学和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思考与抉择中,其职业价值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和变化,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特点。只有及时跟踪中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职业生涯辅导。

1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采取分层抽样问卷调查,配合个别访谈的方法,调查我校中医专业一年级到五年级本科学生

的职业价值观现状,了解学生对专业热爱程度、对职业的评价与定位、影响就业因素以及择业价值观等问题,研究不同阶段的中医本科学生在职业的定位和择业价值观上有何异同。wwW.133229.CoM发放问卷1810份,回收1724份,有效问卷1664份,有效率92%a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关于职业的定位

职业的定位,包括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职业的评价与定位。本调查显示:中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在本科五年内呈现“山谷型”变化,与职业定位的变化相一致,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所关注问题的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大一的新生对专业了解尚处于表面阶段,容易将专业理想化,对专业认同感较高。有77%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喜欢”中医专业,“不喜欢”的为零;88%学生渴望成为中医医生。此阶段学生最关心的是“学习”问题,占46%,其次是“个人综合能力发展”占370a。

(2)二年级“喜欢专业”的学生下降幅度最大,仅有51%的人“喜欢”中医专业,“不喜欢专业”者达五年内的高峰(2000)。这提示随着对职业的了解加深,当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差距时,学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心理调适机制尚未健全,“不喜欢”中有一部分是情绪的发泄。此阶段学生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综合能力发展”,占4300,这说明学生逐渐认识到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更受社会的欢迎,只有全面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才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这时“学习”排在第二位,占3600}“人际关系”仍排在第三位,这也显示出低年级的学生刚离开父母,还不适应与同龄人亲密相处,人际关系对他们困扰较大。

(3)三年级“喜欢专业”比率降到大学全程的最低点460a,然而“不喜欢专业”也明显减少,占1000}仅高于大一新生,“一般喜欢”的中间人数增加至44。这说明学生开始理性地分析客观现实,进人深人思考的阶段。调查结果提示我们注意:三年级学生一方面对“中医专业热爱”处于现实矛盾思考中(仅460o“很喜欢、喜欢专业”),另一方面主观愿望上又希望能成为一名中医师(7800“愿意成为中医生”)。现实与主观出现分离,因此三年级是学生对职业规划思考的一个转折点,学生充满现实与理想矛盾,心理波动也会较大。此外,此阶段“就业”取代了“人际关系”问题,上升为学生最关注问题的第三位,占2000,而第一第二位仍然为“个人综合能力发展”和“学习”。

<4)到了高年级,即四、五年级,92%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就业”,从第三位跃至第一位。此阶段的学生开始能较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职业定位,尤其是进人临床毕业实习后,学生多能从自身特点出发,全面结合现实条件,基本确定个人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无所谓”者仅为4%)。而且通过临床实习和技能操作的体会后,大五的学生反而对中医的发展前景信心增加,对专业的喜爱明显回升,仅低于大一新生,远远高于中低年级,58%学生“很喜欢、喜欢”中医专业,82%的人表示愿意成为中医医师。

2.2影响择业因素

影响择业的因素从人为因素、客观因素和地域因素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1)在人为因素上,影响中医本科学生选择职业的因素(多选)由高至低排列为:自己(750a)、父母<6700)、同学朋友(2700)、亲戚(26%)、老师(1500)和报刊((8%)。由此可见,在自己的人生职业选择上,如今中医本科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不再由父母作主,不再完全听从父母长辈和老师的意见,但父母的意见仍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2)在客观因素上,影响学生选择职业的因素(多选)前5位分别是:有发展前途、符合个人兴趣、工作稳定、经济效益高、福利好,均有超过50%的选择率。而对于“医生”这个负载着较多社会责任的职业角色来讲,“对社会贡献大”因素却并不为医学生所看重,选择率为2000,仅排至第9位,明显低于上述前五位关乎“个人利益”的因素。

(3)在地域因素上,广州、深圳和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仍为学生的首选。

总的说来,在影响择业因素上,个人经济利益的实现、个人目标的追求主导着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行为。学生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首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发达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在职业的选择上,学生个人决定意识加强,父母的意见也必不可少。学校老师由过去“统一分配”起主导地位变为如今的协助地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老师只占人为影响因素的1500,这也说明学校老师对学生择业的影响与帮助还不够到位。

2.3择业价值观

择业价值观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与人生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在“人生价值取决于赚钱多少”的问题上,30.16%的同学“不认同”,61.4%认为“有一定道理”,只有8.440o“认同”。这说明了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具有良好、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在“愿意成为中医医师的原因”(多选)调查中显示,56%的学生选择“解除病人的疾苦”排在首位,而“学门技术防身”(占4400).“父母亲友期望”(占4100)和“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占3800)分列二到四位,调查结果切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门技术防身”符合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父母亲友期望”符合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解除病人的疾苦”符合社会和尊重的需求,“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符合自我实现的需求。这说明我校中医本科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正态、良性发展,学生所追求的符合健康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具有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总体上来说,当今的学生比前几代大学生具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和勇气,他们敢于接受竞争社会对自己的挑战,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虽然他们的择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短期性”的印痕,但可以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完善、规范,我校学生的择业行为将更趋于理智和成熟。

3对策与建议

中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关乎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与奋斗,关乎中医学这个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发展。动态把握中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可有针对性地完善职业生涯辅导,有效开展职业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辅导与传统的就业辅导有很大区别,前者授人以“渔”,后者授人以“鱼”,只有授之以“渔”,才能彻底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3.1完善职业生涯辅导

职业生涯辅导是指在职业生涯成长阶段,依据一套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学生探究、评判、整合应用与职业生涯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具体包括:①协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及道德标准。②协助学生建立稳定的自我概念,了解自我的个性、能力、兴趣、需要等,培养积极适应的态度,发展自己的特长。③协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确立事业的发展方向。④协助学生分析个人的事业志向,了解个人的强项与不足,及早做出改善,提升个人的竞争能力。⑤协助学生培养并提升自己的多方面的才能,如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⑥协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⑦协助学生了解自我实现或成功人生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和条件。

3.2以萨帕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分阶段开展中医职业辅导

萨帕理论是目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最有代表的一种,他认为人的职业发展分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其中的探索阶段<15-24岁),具体再分三阶段:试验期(15一17岁)转变期(18-21岁)和尝试期(22一24岁)。此阶倡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丈和天资进行现实性评价,作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澎择业及初就业。我们可分阶段开展以下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职业辅导。

<1)大一的新生刚刚进人大学,处于一个新的习境中,有很多不适应,职业辅导要形成系统课程,生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和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尽早掌握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使他右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早日适应环境,初步规划自己配大学阶段生涯设计。

<2)大二阶段的中医学生,交际圈日益扩大,刘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的相关信息在收集和选择中,专业方向处在思考当中,思想会有较大波动和矛盾,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业问题逐渐显露。此时,职业辊导要帮助学生学会包容、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懂得自我调适,在学习上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人生定位。

<3)大三阶段的中医学生,开始接触医学实践和社会实际,进入临床见习,亲自与患者、与中医医生或西医医生等密切接触,会亲身体会中医专业外的人对中医职业的评价。这时职业辅导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引导学生如何多角度分析事物,如何看待社会转型期和中医发展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

(4)大四阶段的中医学生,开始要面对就业和个人发展方向问题,职业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人认识社会,拓展专业知识,了解与医学有关的“边缘”行业。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初步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注重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塑造完善人格。

<5)大五阶段的中医学生,真正面临毕业实习、毕业考研与找工作的问题。这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协调毕业实习、考研和就业关系,开设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就业辅导课程,开展团体和个人的就业心理健康调适辅导。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7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

医学高职高专学校肩负着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重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了解该行业的行为标准和应遵守的准则,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从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打下基础,既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对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1医高专学生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内涵及构成

1.1背景

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医学高职高专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链条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以讲话为指导,结合理论学习和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不断的实践探索,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化、全方位育人目标,提出医高专学校应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构建全方位、一体化,一条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统筹学校各部门、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这种构思也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的教育观。

1.2内涵及构成

构建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一体化,一条龙的教育模式,意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全局性工作,需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的所有主体涉及教育的各个链条共同发力并产生协同效应,以实现育人作用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从学生进校的第一课抓起,将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渗透在课堂、校园文化、实践教学、网络媒体及实习等各个环节,即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由初始的对医德规范的认知,深入到医德情感的培育,并逐渐建立起医德信念,最终将医德信念转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2]。

2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把握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对初进校门学生的医学启蒙教育,上好第一课有助于以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当然,此处所说的“第一课”,是涵盖范围比较广的层面上的“第一课”。既可以是从学生迈进医学校开始,学校给予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第一印象,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术气息等软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包括开学初的入学教育、辅导员的第一课、校长书记的第一课、专业教师上的第一课,等。刚入学的学生对医学专业不甚了解,大部分对所学专业概念模糊,立场不坚定,目标不明确,怀揣各种期待和目的,急需内行将其引上正轨。学校教育者的任务是设计一套合理且易于被学生认可,能够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开学第一课”教育体系,启发学生从初次选择专业的浅显表面的感性认识,慢慢上升为发自内心情感认同的理性认识,为学生支撑起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从门外汉成长为本行业专家的信心和信念。关于“开学第一课”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德育功能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医高专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出发,针对个别学生入学时的复杂心态和背负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找突破口,在回答为什么学医、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时,融入学校育人理念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引导,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学第一课”产生的作用可以用首因效应解释,有意义的第一课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调动学生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持久的动力。

2.2充分发挥课堂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医高专学校培养的优秀医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还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使命感。课堂是学生在校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将德育渗透进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也是每堂课必须有的教学目标[4]。这里所讲的课堂,包括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的医学人文课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渗透在所有科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验、实训、考核)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全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告诫医学生时刻以“医学生誓言”为行动指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医学使命。为使学生认可并自觉践行价值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答疑解惑,还要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解析当前出现的医患冲突和矛盾,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教育医学生不要过于看重由专业带来的附加利益,要看到比物质利益更重要的职业道德责任和肩负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教师本身也要“行为示范”、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3挖掘实践教育基地的补充作用

实践教育基地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活教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实践教育基地要发挥重要作用,不是带学生随便看看,参观一下就完事。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已建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叶挺独立团旧址、包公祠、阅江楼等。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提前一定要做足功课,给学生讲清楚此行的目的,要达到的效果。定期参观学习既是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有益补充,也为医学生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切的领悟,更能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参观完毕,教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确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个人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定位在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中、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5]。实践教育基地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教育基地鲜活的道德榜样启发,增强医学生道德认知、体验道德使命、感悟道德精神,并使医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精神境界。

2.4构建网络职业道德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已引起业内专家人士的极大关注,医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和利用更多、更好的新型媒体工具,构建能够体现实时互动、反映时事动态的交互式学习平台。目前的网络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专门针对学生开发的微信公众号,是传播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医高专学校要专门组织人员收集能够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前进潮流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最美医师及最美乡村医师的事例,通过新媒体工具播放给学生,并以此为载体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大医精诚,博爱等医学伦理价值观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2.5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润物无声

如同商品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一样,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同样不可急于求成,需从医学生实际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培育和提供适宜医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必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未来的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2]。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学生道德教育起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还有助于凝神聚气,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精神;其次,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之精髓,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医疗观”、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奉献精神的引导。除此之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应包括高尚的师德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全而严明的规章制度、生动丰富的社团活动、甚至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教室的布置,都应渗透和体现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产生润物无声之作用。

2.6抓好实习医院最后育人环节

实习医院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延续,是对医学生在校道德教化的社会性实践检验,也是医学生从学校课堂单一的理论认识向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大课堂转换的过程,是医学生实现人生角色转换的开始。因此,医高专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密切联系,构建医院和学校整体统一、共同育人的全程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实习医院现实状况的脱节只能使职业道德教育半途而废[6]。实习医院要抓住学生接触患者的有利时机通过具体形象的人和事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信仰,坚定医德信念。事实上,医学生在校习得的伦理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发生一定的冲突。首先,针对已经发生和有可能发生在医院的医德败坏行为和负面事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督,正确认识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现象[7];其次,立足医院制度和文化,定期开展医德宣讲活动,将医院的医德楷模树立为学生励志的榜样,在实践中不断修身律己,牢记行业规范和操作标准;第三;委任医术精、品德好、要求严、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继续教育学生要在工作中先学做人,再学做事,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学生对该行业职业道德有深切的领悟和认同,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8]。

3结语

大学时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机。医学院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医德教育从学生进校开始抓起,并不间断地延续到学生临床实践,在强化学生医德认知与信念、增强医学生对行业规范的情感认同,并进而自觉践行医德规范的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9]。事实上,这也发挥了职业道德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是持久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彭勇军.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3):7374

[3]兰兰.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0

[4]中国社会科学网.孙熙国:育人重在全过程全方位[EB/OL].http://marx.cssn.cn/mkszy/sxzzjy/201701/t20170117_3387247.Shtml,20170117

[5]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8

[6]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9):693

[7]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10):75

[8]段新菊.如何加强附属医院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6):3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医学生 职业道德 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都反复强调,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2005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指出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医疗卫生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医学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举足轻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大力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一、医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点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医生职业道德即医德就是在医疗卫生这一行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要依赖于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培养,依赖于严格的法纪观念和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确立。医务工作者只有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在情操、举止等方面有高尚的品格素质,并遵循高尚的医德行为准则,才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自觉性等特点。医德的时代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打上时代的烙印;医德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继承性。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这是人类共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医德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便是它的自觉性。它不像法那样具有强制性,通过国家专门机关保证其实施,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信念就是一种自觉的力量,它能促使医务人员经常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由此协调与病人、同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正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受制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医德也受到冲击,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医院的服务理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医德失范、医德失调等不良现象。这对医学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阻碍。

(一)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1.部分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

在对本校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笔者发现大约有25%的学生不知自己为何学医。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受父母之命,并非自己真正喜欢;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学医对于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更容易些,工作也稳定、有保障;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表示受高考录取分数限制,更好的学校进不去,也便误打误撞进了医药学校。诸如此类想法,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方向不明、动力不够。

2.部分医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在对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0%的学生对处理医患关系有畏难思想。有的学生害怕面对那些苛刻的患者,担心会被患者故意叼难,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学生怕苦怕累,不屑于和患者倾心交流,也不愿意过多的安慰和照顾患者,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有的学生在实习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于患者的要求不予理睬,甚至还会说些冷言冷语。这些表现都会加剧医患矛盾,为医患关系的处理设置障碍。

3.部分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

目前,在读的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主要是90后,在家里很多都是一根独苗,父母百般疼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部分同学在校做人做事,过分注重个人得失,对自己有利的做,没有利的便不闻不问,对于热心集体的同学,有时还冷嘲热讽,缺乏为他人、集体的奉献精神。

4.部分医学生对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良现象不反感。

在医疗卫生行业,有的医务人员不遵守职业操守,、应患者或患者亲属之邀大吃大喝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医务人员,过分强调医学技术,依赖先进医用仪器,缺乏对患者耐心而细致的心理诊疗,造成职业冷漠。这些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良现象,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很正常,觉得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习以为常,也便麻木了。

5.部分医学生意志薄弱,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由于医学生们很多都是家里的掌中宝,没经历过什么挫折,稍微有点不如意,便怨天尤人,内心极度脆弱,意志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差。部分同学是受父母之命前来求学,因此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要去做什么,一片茫然,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二)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1.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指导》课程,《医学伦理》课程仅在某些系部有开设,而且在教材中也只有一小部分渗透其中。由此可见,对广大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全面、不丰富,力度不够。

2.医学生自律、自控能力差。

据调查,高职高专医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23岁之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思维跳跃、讲个性、自律、自控能力差。再加上学生当中蔓延着一种散漫的态度,有的同学以逃课为乐趣,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正式工作后的态度和作风,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3.社会不良风气对医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逐渐深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学生们的内心。金钱、权力至上,享乐之风等曾一度盛行,极大地破坏着社会风气。在某些医疗单位,拉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的日渐增多,很多同学看得多了,也便见怪不惊了。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要办事,就得请客送礼,这些想法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生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

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路径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时间教育实践的过程。其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医学生的课堂职业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学中,让同学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并引导他们明道德、知荣辱,讲法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在《职业指导》教学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理论的讲授,引导他们自觉追寻学医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人生价值感悟,激发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并结合有关医学案例,加深医学生们对医德的正确认知,没有良好医德、不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医生,不会是一位好医生。

(二)抓好医学生课外职业道德实践环节。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更为注重的是校外学生们的课外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开展的进社区的义诊服务活动、到基层农村的三下乡活动、大三到医院的实习等,都充分地让学生们得到锻炼。通过这些,历练学生们的意志品质,熟练掌握医学技能,为今后正式进入工作单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适时开展法制讲座,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

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学生注重职业道德的同时,应加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的权利,也要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高职高专院校可由学校或系部牵头,适时开展法制讲座,让同学们从中学习与医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劳动法》、《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和处理》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另外,也可将法制教育引进课堂,通过大量鲜活的事例给学生们以警示,通过法制教育推动他们良好职业品格的形成。

(四)严把医学生毕业关,为社会输送医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应加强学生良好医德的审核。对于那些经常迟到、旷课,不遵守校纪班规,在实习中行为表现不端的学生,在当年应不准予毕业,严格把握医学生获取毕业证的考核标准。以此告诫广大医学生,人的良好品德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为社会输送医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医药院校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主站场,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对这份职业内含的“救死扶伤”有更多深刻的认识,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中充满正能量,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的顺利良性发展。对于医疗卫生行业中的以医谋私、小病开大处方等不良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杜绝和控制。患者会因此得到更多人文关怀,有利于病患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安心养病,缓解医患矛盾,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助一臂之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家华,黄天贵.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9

关键词:医学生;道德自律;路径

医学生是国家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道德建设,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其职业自律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行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一、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1.医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教育,既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立足社会、成长成才的需要。

2.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我国医疗领域医患关系紧张,治疗行为不规范,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等现象禁而不绝,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生是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生力军,在学校阶段大力加强其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对于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凸现了我国当前医德危机的严重性,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操守,正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学生认识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使其自觉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这是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1.坚持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并应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等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实践证明,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单纯的道德理论说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喜欢专业课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载体和渗透作用,把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特别是把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如“贵人”思想、“仁术”宗旨、“清廉”作风等融入专业课教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辨析能力,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2.坚持医德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良好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即做到知行合一。而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区义诊等活动正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关爱生命、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并从中体验快乐、体验价值,可切实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增强其主动履行医德的自律意识。特别是在医疗扶贫的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为贫困群众服务,体验疾苦,可增强其悲悯情怀,升华医德感情。

3.坚持医疗实践与医德实践相结合

西方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床边教学”,并明确规定:医学生早期临床的中心任务就是医德教育和实践,以实现医德实践与医疗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把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形成医德意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他们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医学生势必受到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辨析并处理各种道德矛盾。实践表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医德修养和医德行为的养成,深受临床实习阶段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通过优秀医师带教、加强制度规范、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等途径来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增强医德自律意识。

4.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医学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大家,给后人以榜样和激励。如张仲景、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这些医德典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慕、向往和崇敬之情,从而增强学生自觉践行医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及时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并通过网络、座谈、辩论、演讲等形式展开道德讨论,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靖一,朱抗美,李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4).

医学生职业发展篇10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精神;课程思政;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更需要将思政元素纳入医学专业课程,以助于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现实挑战

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深层价值引领,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备职业特征的精神、操守、能力和自觉,赋予个体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是形成自身行为自律规范的基石。医学生职业精神是实践行为的内在指引者,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存在诸多困境与挑战。1.1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价值重塑。职业精神是认知的反映和体现,是能力的自觉表达,也是现实必要性、合理性的统一,是学理依据和具体范畴的综合。所以,医学生职业精神本质上是一个观念价值体系,是医学生价值观念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浓缩,是医学生对医学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价值指导的践行准则。在社会功利化和公平性诉求的当下,医学生职业精神需要自我规范标准和价值重塑。医学生职业精神是一种非外在强制的规范,是自愿接受的内容,因为它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价值体系、思维观念和职业情感,而不是外在的权利强制。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是为了控制自身的活动,称为自控或内控,将各种要求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此外职业精神作为价值尺度,可以判断职业活动是否合理[1]。1.2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鲜活表达。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理论根基和内涵建设,对于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例如,医学职业精神是如何养成的,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公益性医学职业精神的典型性体现在何处,以及实现方式的具体路径探索、方法载体、过程规律如何展开?医学职业精神要如何处理好公平与公益、显性与隐性、他律与自律的关系?这些本质内涵,无处释疑,无从解答。基于医学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需要阐述医学职业精神在医学课程中的表现,但目前这种润物无声的形式极少。通过沉浸式和体验感来诠释医学职业素养,至今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鲜活表达。1.3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培育承载。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涉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作风、职业目标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通常受到社会、医疗、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重要载体的作用。虽然第一课堂在知识传授中占据最有利的优势,但仍存在案例陈旧、形式单一等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课程建设重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机械性的职业精神植入较多,人文式的潜移默化较少,针对医学生特点的授课不足。在课堂形式上,教学相长的互动式不多,循规蹈矩的说教式为主,提高积极性的举措不足;在评价方式上,量化的测试居多,开放式的讨论不足。

2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原因

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各类需要表征在:师资力量的不足、师资水平的聚焦,医学教育的定式、医学学制的贯通,以及课程设置的选定、教学方式的单一等方面。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原因主要与医学师资职业精神的内化、课程设置的显性表达与隐性嵌入的割裂、医学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布局有显著相关性。2.1师资力量缺乏内生动力。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生动力需要准确把握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医学史观、政治认同、公民健康的大格局内化为医学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道义。教师在塑造医学生职业精神时缺乏教学目标、教学动力不足,针对性不强。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参与专业授课时,更多在于知识垒砌和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参与专业授课时,又很少谈及职业精神的理念。总体而言,存在精准施教的师资短板。2.2课程设置的显性表达与隐性嵌入的割裂。目前医学课程设置中职业精神的养成,所使用的观点和提出的目标笼统模糊,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缺失,使育人在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精神养成方面流于表面。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割裂,使职业精神教育成为专业课的附属。在具体设置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在情感上缺乏同理心体验就无法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医学选修课普遍未开设医学哲学、叙事医学、医学人类学等课程,其内核是将医学与职业精神结合的机械化。2.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缺乏有效贯通。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模式不是技术教育的“教-练”模式,亦不是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而是人格养成的“化-育”模式,其价值养成不全是物理过程,而是生物过程(职业神圣与信仰的萌生、发育)。医学学制的分段化,本科、长学制、研究生、规培生的差异性,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造成全过程的职业精神养成缺乏标准化和统一性。医学院校在“大教育”工作格局中缺乏维度联动,在“大思政”管理中的缺失多措并举,在“一体化“建设中缺乏有机衔接。

3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路径优化

秉持“全面、立体、创新”的医学教育理念,要着重强调从“他者”意识中审视,要培养医学情怀,共情体验、实践经验,常常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影响更深远。3.1通过精准实践教育优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有着自身的特征,譬如优先意识:职业精神培育先于知识、技能教育;潜水意识:伦理与人文不是孤立的道德说教,而是无声地伴生、融会于专业教育与成长过程中;知易行难:职业精神播种容易发育难,苏醒容易清醒难,知识宣导容易,行为坚守难。实践教学、实训内化的教育明显偏少,尤其是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实习单位基本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教育。除了要考虑教学计划内的传统医学专业课程的教授,还要考虑来自校内外更广、更多元层次的影响。3.2通过序贯制建设内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需要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贯通,开创全域育人工作新格局: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有关举措、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注重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充分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纵横、上下、左右、前后”的多维度协同效果。“纵”在于贯通医学长学制教育,“横”在于整合资源;“上”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整合式教学改革”,“下”通过具体实施推动激励计划的开展;“左右”保证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医教研管各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品格培养平台、素质拓展与能力发展平台、成长服务与事务管理平台。需要序贯制打通分段模式,使医学生职业精神一以贯之,使养成路径通畅。3.3通过沉浸式隐性渗透课程思政优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定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内涵都是立德树人,但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传播渠道;而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其依靠课程的价值内涵,在专业知识传播中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4]。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和“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向贯通”局面,有利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大医精神的养成,有助于明确医学发展的价值标尺。医学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课程育人”的强烈化表达,是对当前教育中面临的紧迫问题的积极回应[5]。要积极探索医学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使医学专业课程真正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过程中,让医学课程思政活了起来、扎下根来、长出花来。

4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守正创新

医学在形式上是一门专业,强调自治、自律、技术胜任力;同时,医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培养的既要是“横向型”的通才,又要是“纵向型”的专才。医学生专业精神的产生不是以医生职业的出现为背景的,而是以医学的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专业为前提的;而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也不完全以医学的专业化为基础,而是在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达成的道德契约以及构建的价值稳态和固化形成的行为方式。4.1职业能力精进中全人教育的属性。医学发展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叉。医学生其养成须学得真学问、真本领,悟得真担当、真使命。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开篇“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隆米勒总结了“全人”的六个基本要素: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其中精神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医学生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显示出医学职业能力的精进实践理念与医学职业精神的全人教育思想的统一。全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医学专才成为完整意义的“全人”,能洞察学科间相互联系的人,为文理兼通、视野开阔、具有职业素养的“完人”。并以期增加学习趣味和情感认同,提升职业素养。4.2医学课程思政中价值导向的嵌入。医学“课程思政”中的课程,不是简单理解为一课堂的教学,也包含实验教学、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课堂之外任课教师所从事的与教学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医学专业课充分发掘专业课中的价值元素,深入扩展思政教育的载体,深挖医学专业课程的职业精神作用。将课堂思政课、情境思政课、朋辈思政课、舞台思政课融会贯通,擦亮学生医学初心底色[6]。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提升职业精神养成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医学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两张皮”、无法有效形成育人合力的现象,打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两个精神世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形成每门课程、每个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的思政大格局,更好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4.3后疫情时代中的自律自觉实践。2020年肺炎疫情中的感人故事激励、鼓舞着无数医学生投身于医学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凝聚社会共识,医学实践中应更加强调医疗体系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在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外,养成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加快推进均质化、精英化和复合型培养进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操作并重,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更要探索如何在临床操作实践中加强教育。同时需要医学生自身的自律与自觉,解析医学课程思政的空间坐标,即历史地平线的变化逻辑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逻辑,抽象概括课程思政嵌入价值导向的理论问题新域。

〔参考文献〕

[1]李锋清.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5):647-649.

[2]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0-05-02].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4]杨春燕,尹梅,徐文轩,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课程设计[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3):381-384.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