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发展十篇

时间:2023-03-21 00:44:13

创业企业发展

创业企业发展篇1

一、税务的概念内涵及其经济意义

(一)税务的基本概念

对税务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要对的概念予以明确。所谓是指人以被人的名义在权限内进行直接对被人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行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必须以被人的名义进行活动;第二,人必须在被人的授权范围,或法律规定的权限内进行民事活动;第三,人必须以被人名义与第三方进行有法律意义的活动。

税务是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的一般属性,属于民事中委托的一种。具体来说,税务就是指税务人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的各项行为的总称。

(二)税务业务内涵的全新界定

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明确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涉税事宜。《征管法》对于纳税人正当权利的维护同时也在法律层面上使得税务的合法性得到了确认。但是,《征管法》中并未对税务的业务范围从国家税收法律的层次上予以明确界定,目前所能找出的关于税务业务内涵解释的唯一权威规定是《税务试行办法》中的第二十五条。该条规定:“税务人可以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从事下列范围内的业务:(一)办理税务登记、变更税务登记和注销税务登记;(二)办理发票领购手续;(三)办理纳税申报或扣缴税款报告;(四)办理缴纳税款和申请退税;(五)制作涉税文书;(六)审查纳税情况;(七)建帐建制,办理帐务;(八)开展税务咨询、受聘税务顾问;(九)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或税务行政诉讼;(十)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业务。”这一规定为税务中介机构开展税务业务明确了的方向。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税务业务也都是普遍地从事着诸如企业税务登记、申购发票、纳税申报以及税务行政复议和讼诉等一般性的涉税处理事项。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不断健全,税务管理水平日益提升。在这种条件下,上述传统的模式化的税务服务已很难满足纳税人特别是外资纳税人的要求,税务业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亟待发展和创新。

基于税务需求的这种变化,我们认为,税务的内涵需要重新界定,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目前开放形势下,税务业务从服务内涵上,可以分为传统流程模式化的业务和新型研究创新化的业务两种。所谓传统流程模式化的税务业务,就是指中介机构接受纳税人的委托,纳税人从事简单的有既定规范流程可供遵循的重复性涉税活动。上述《税务试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中,除了“开展税务咨询、受聘税务顾问”外的其余几项都属于该种税务业务范畴。新型研究创新化的税务业务则是指中介机构接受纳税人的委托,按照纳税人的具体要求,依据其个体涉税特征和整体税收环境,通过不断地创新研究和思考,制定出符合纳税人自身的涉税活动计划,从而达成纳税人目标的涉税活动。这种税务主要包括了涉税流程诊断、税务风险评估与控制、税收筹划以及税企争议协调等内容。税务业务的内涵界定如下图所示。

传统流程模式化:税务登记、申购发票、

|--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

税务----|

|

|--新型研究创新化:涉税流程诊断、税务风险评估

控制、税收筹划、税企争议协调

从本质上讲,新型研究创新化的税务并未脱离的属性,而仍属于税务的范畴。这是因为,税收筹划等新型税务服务仍是中介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在其授权范围内,与税务机关进行的有法律意义的活动。从税务现实发展来看,新型研究创新化的税务业务将更加符合开放形势下纳税人对于税务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税务市场的发展。

(三)发展税务的经济意义

税务是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是纳税人、者和税务机关协同办理涉税事务的管理方式。对于纳税人而言,实际上是将自己履行纳税义务的具体事宜,委托者办理。纳税人通过委托,可以节约纳税成本,并由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转移涉税风险。对于者而言,是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被者服务,根据的数量和质量,取得合理的劳务报酬,同时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承担一定的风险。对于税务机关而言,一些涉及税收征纳的具体事宜,不再直接面对纳税人,而转由纳税人委托的者办理,降低了征收成本,提高了征管效率。此外,税务为税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保障。现行流转税制的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等,必将使税制更加科学、严密、合理,税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更需要税务的积极参与。

可见,税务的发展是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收征管模式,改善税收征纳双方关系的必然举措。在目前开放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税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外资企业税务需求状况分析

(一)外资企业税务管理特点

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开放形势下,在华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与内资企业不同,在华外资企业由于普遍出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其在长时间的市场竞争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有着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与详尽的财务规划。外资企业这种完善的制度和成熟的理念,充分反映到了自身的税务管理上,并显示出如下特点:

1.税收成本控制意识强烈。外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早已认识到,税收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外部成本,需要尽可能地加以控制。税收成本的控制已普遍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目标予以实施。在企业的运作经营过程中,对于任何一项决策,其可能形成的涉税成本都会在决策过程中予以充分的考虑,并可能最终影响该项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比如,美国波音公司前不久将总部从西雅图迁到波士顿,就是考虑到波士顿的所得税率要远低于西雅图。

论文外资企业税务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来自

2.税收管理经验丰富,税收管理手段先进。外资企业在长时间的税收管理工作中形成了丰富经验,并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税务管理目标。为了实现税收成本的降低,外资企业普遍采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定价、国际避税地、资本弱化、绕开税收管制等手段规避自身税负,达到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

3.税务管理制度规范,大量聘请税务中介。强烈的税收成本控制意识和成熟丰富的税收管理经验,使得外资企业形成了规范的企业税务管理制度,税务管理的职能作用被突出,税务管理工作流程化、专业化。对于日益扩张的全球化经营,为了保证企业在世界各地经营中税收风险的规避和税收成本的控制,聘请本地的税务中介和专业人士则成了企业税务决策的主要方式。例如,联合利华公司总部就专门在其分支机构所在国聘请了45名税务顾问,负责处理其全球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当地税收问题,每年为公司节省数以千万计的税款。

(二)外资企业对税务服务的需求

正是因为外资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具有上述特点,也就决定了其对于税务服务不同的需求程度和层次。概括地说,在华外资企业对税务的具体需求内容因企业规模和设立时间而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

1.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上,规模大的企业对于新型税务服务的需求较大,而规模较小的办事处等外资机构对于传统税务业务依赖较大。由于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自身税务管理制度已比较规范,有着明确的专业分工,因而对于诸如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传统的涉税事宜完全可以自己完成,而不需要聘请税务。然而,出于降低税收成本和规避税收风险的考虑,同时限于自身对中国税收制度和相关政策的缺乏深入研究和把握,因此其自然产生对新型税务业务的需求。与此相反,规模较小的外资机构限于人员的安排以及自身业务的单一性,往往会聘请国内的中介机构为其代为办理记账、纳税申报等简单的涉税事宜。

2.在设立时间上,刚刚设立的企业往往需要传统的税务服务,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则会逐渐转向对新型税务的需求。在华刚设立的外资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单一以及人员配置等限制,在税务管理上往往会委托中介机构其相关涉税事宜,从而形成对传统税务的需求。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随着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增加以及相关人员配置的完备,其对税务的要求则逐渐转为提供涉税风险诊断、税收筹划等新型创新化业务。

由此可见,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开放形势下,更多的外资会参与到国内的竞争中,其经营规模也将随之扩大。这也就必然导致其对于税务业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外资企业税务市场潜力巨大。

三、国内税务供给现状分析

(一)国内税务市场整体状况

我国税务是在税务咨询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94年国家颁布的《征管法》为我国税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又制定下发了《税务试行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税务试点工作。1996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与人事部联合制定颁布了《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将税务人员纳入了国家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准入控制制度的范围,这标志着税务行业同注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一样,成为国家保护和鼓励发展的一种社会中介服务行业。从而使税务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进入了我国的经济生活,成为我国“纳税申报,税务,税务稽查”这一征管模式的中心环节。

从业务的开展情况来看,据抽样调查测算,目前全国委托税务的纳税人约占9%左右,其中:单项约占70%,全面约占30%;在项目上,纳税申报约占30%,纳税审查占25%,税务顾问占18%,税务登记等简单事项占13%;其他涉税事项占14%。由此可见,中介机构目前所提供的税务仍主要局限于纳税申报等传统的业务,新型税务业务供给十分有限。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税务率整体偏低,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日本有85%以上的企业委托税理士事务所代办纳税事宜;美国约有50%的企业和几乎是100%的个人,其纳税事宜是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的;澳大利亚约有70%以上的纳税人也是通过税务人办理涉税事宜的。可见,我国的税务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国内中介机构在税务供给中的优势与不足

上文的分析表明,我国外资企业税务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企业对于税务特别是新型研究创新化的税务服务将有着较高的需求水平。作为国内税务市场主要供给方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超越外资中介机构而成为外企税务需求的主要供给者。

1.国内中介机构的优势

与外资中介机构相比,国内的中介机构在提供税务服务中具有以下优势:

(1)了解我国税收政策的制定背景,熟悉税收法规具体运用尺度。由于国内的税务中介机构脱钩前一般都挂靠于国家财税部门,相关人员有从事税收政策研究和征管工作的多年经验,因此对于我国税收政策制定的具体背景,税收条文的解释和运用都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实现纳税人涉税风险最小和筹划收益最大。

(2)与税收政策制定部门保持着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可以及时获取权威政策信息。由于有着这种通畅的信息交流机制,可以更好地知道纳税人的各项决策,保证其免于承受税收政策意外变动所造成的风险损失,从而形成更大的收益。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渠道,为纳税人从事更高层次的税收筹划,即争取有利于纳税人自身的特别政策的寻租筹划。

2.国内中介机构的不足

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国内中介机构也应尽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1)层次较低,服务质量较差。据调查统计,目前税务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有18%,大专学历的占46%,中专以下学历的占36%。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内相关行业比较也有较大差距。多数机构只是从事纳税申报、发票领购、小型业户的建帐和记帐等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至于如涉税风险诊断、税收筹划高层次的新型税务业务开展很少,质量难以保证,使税务工作始终在低水平、低层次上运转,严重影响了其对外资企业税务市场的拓展。

(2)一些中介机构的“行政”色彩仍较为浓厚,市场化程度很低。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税务机构凭借税务机关的行政权力,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招揽客户的行为已经日趋减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有一些中介机构的定位没有转变,还是依靠税务机关生存。而且,应当看到,这种对税务机关的依赖在中介机构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定位的不准确必然影响到服务内容的提升,进而难以满足外资企业需求。

四、开展面向外资企业的新型税务业务的探讨

(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

税务属于委托的范畴,必须依照民法有关活动的基本原则,坚持自愿委托。行为发生的前提,必须是双方自觉自愿。人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委托其,被人也不得违背人意志,胁迫为其。双方是协议契约关系。

2.公正原则

税务机构和人员作为社会中介,是独立行使自己职责的行为主体,其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符合委托人的合法意愿。这就要求人必须完全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行使权限。

3.有偿服务原则

税务是一种以专业知识和技术提供服务的行为,理应实行有偿服务,这是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体现,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税务中介机构必须同其他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服务取得收入,抵补成本,获取利润。

4.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税务中介机构在税务活动中应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宣传有关税收政策,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督促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纳税及扣税义务,以促进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知法、懂法、守法,从而提高依法纳税、扣税的自觉性。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是税务的又一重要原则。通过税务,不仅可以使企业利用中介服务形式及时掌握各项政策,维护其自身的权益,正确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不知法而导致不必要的处罚,而且还可通过税收筹划等新型税务业务,节省不必要的税收支出,减少损失。

(二)新型税务业务的基本服务流程探索

上文的分析已经表明,随着外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对于税务的需求层次将逐渐由传统的流程模式化转向以税收筹划、涉税风险诊断为特征的新型的研究创新化。目前国内的税务中介机构在提供税务服务上虽具有自身的一些天然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自身服务水平较低、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市场主体意识不强等不足。面对着外资企业未来对于税务特别是新型税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主要供给方的国内中介机构在不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税收筹划、税收咨询等新型税务的服务流程规范。

在这一点上,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在发展传统税务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展以企业税务咨询、涉税风险诊断、税负状况分析、专项税收筹划等多项为外资企业所需求和认可的新型税务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总结我们在长期的业务中形成的一套基本服务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业务的多渠道营销。通过与既有客户的交流,专业网络媒体、纳税人俱乐部等多渠道的沟通与交流,宣传自身的新型税务服务理念与内容,使得纳税人逐渐认同这些服务,了解其功能与效果,从而形成潜在客户。

2.与申请客户进行前期交流与谈判,明确具体服务目标。通过专业人员与申请服务客户的多次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目标,并让客户了解我们中介机构所能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最终明确双方的委托服务目标与方式,形成服务协议。

3.成立项目组,进行前期资料收集。针对服务内容,结合目标客户的自身属性,分析其所在行业的整体税收生态环境、相关的税收法律规定以及与目标客户委托服务事项相关的其他资料。

4.项目组现场诊断与咨询。在前期资料收集和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进入到委托客户现场,通过调阅相关资料、访谈业务人员,抽查具体凭证等方式,形成咨询诊断结论。

创业企业发展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技术; 创新

企业管理技术受信息技术的带动及冲击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环境也日新月异。理论、事物和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一定要转变管理创新的思路及理念,具体转变措施如下:

1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属一关键点,企业若要追求管理创新,首先应创新管理观念。管理者应该多学习目前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多观察新事物,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思想融入全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中。因此,应在思想上树立以下观念。

1.1 树立“信息第一位”思想。全球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唯有不断更新企业信息,才能对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正确的把握。

1.2 树立“能力为本”思想。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企业一定要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一定要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为本。

1.3 树立“企业伦理”思想。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是企业的首要目的,忽视了企业伦理。企业利润的增长多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前提,造成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就与企业管理的原则及根本相背离,若要创新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树立伦理思想,重视道德建设和信誉形象,以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2 方式创新

2.1 促进企业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资源,以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

2.2 注重企业弹性柔性和谐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不只是简单的采取强制的办法“管”,而是必须用创新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企业属一有组织的大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一定要秉承和谐的思想,各成员团结协作,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2.3 注重转变企业组织运营的方式。目前,企业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业务交流等应该摒弃地域环境的限制,注重团队及外部力量的协作,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赢取企业竞争的主动权,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应该充分把握及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使其互相补充,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获得竞争主动权。此外,若要创新企业管理,还需打破组织上的局限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和外界保持沟通及交流十分重要。因此,信息时代创新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打破企业内部的局限性。

2.4 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思想。进行企业管理运营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属企业营销。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生命线就是营销。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中,过长的分销渠道导致信息反馈的速度太慢,企业网络化营销模式一定要建立起来,以打破这种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提升企业的营销及信息反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转变企业的营销模式。过去一般均采用的一对一营销模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网络化营销的渠道,企业产品消化也加快了,从而实现了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节省了企业营销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在网络平台上,企业还能与消费者近距离的交流,生产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产品,还可进行个性化营销。利用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更广泛的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还可有效的收集信息资源及客户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管理的创新。

3 实现制度创新的企业管理

创业企业发展篇3

【关键词】创新;企业发展;问题;促进作用;对策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技术或者思维方式,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依托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本着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而生成的思维方式或者物质产品。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管理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是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二、企业在开展创新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创新人才缺乏。

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创新最主要的因素。在全国科技人员中,高层次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据调查,多数企业家认为“创新人才匮乏”是妨碍创新工作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

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角色错位的现象,政府习惯于做市场主体的事情。经调研发现,除了大型龙头企业外,多数大中型企业未设有规范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开发中心。此外,投资体制方面,政府投入的技术创新经费过多,而企业投入较少。

(三)企业对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

多数企业对其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以2014年针对不同行业企业未来创投意愿调查数据为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71%,制造业有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28.1%,房地产业有38.2%等。

(四)企业外部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外部环境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政府政策方面。目前,企业创新外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自由资金,次之以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为来源。政策方面,政府的政策调控手段有限,尚未建立起开放、平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企业突破式创新模式偏少。

创新战略不同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创新绩效。据调查,我国有28.6%的企业采取渐进式创新模式,8.3%的企业采取突破式创新模式,36.4%的企业采取渐进性与突破性创新并重的创新模式,26.7%的企业没有明确的创新模式。

三、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形式。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有利于强化企业基础工作、规范管理程序、转换经营机制等,还可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

(二)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和增强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企业通过内部创新要素集成等,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通过创新管理和组织方式的变革,集成技术创新中的关键要素,从而能有效应对技术与市场均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苹果公司借助开放式、集成式的创新等,创造出了苹果手机新的亮点,这些新亮点的吸引力使得苹果公司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创新是改造企业战略、组织能力、文化和领导力的催化剂。

企业家起着创新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往往会将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提供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四)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减少投入,降低企业成本。例如:一些类似于中国万成集团的老牌企业,正是因为其不断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创造更高的利润,所以,这类老牌企业才得以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大潮依然存活到现在。

(五)创新是培育中国国际名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动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增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同时,从发展高科技入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这样的产品也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

(六)创新是改变世界商业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创新可以改变而且正在改变世界的商业格局。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注重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例如:比尔盖茨缔造的微软在计算机软件业一直处于霸主地位,正因为他开发个人计算机等创新想法受到广泛欢迎,使得个人计算机成了日常生活用品,改变了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

四、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一)改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推进行业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面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鼓励企业以合作研发推广、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办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开展协同创新,共享研发成果。

(二)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认清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同时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经调研发现,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驱动比政府政策优惠激励的企业自主创新更为有效。因此,政府应当把精力放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上,包括完善政策法规等。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制订创新战略,引导企业从商业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引导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支持中小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研发机构。

(四)建设创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

强化创新型孵化器建设,支持创新创业者建设“孵化+创投”模式的新型孵化器。优化专业孵化器建设,支持领军企业和高校在我国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创业物理空间和专业化服务。

(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政府助推力;政府还应制定合理的有关企业创新的普惠性减税政策和产业引导政策。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技术研发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孵化器载体创新创业等。二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整合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资源,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

五、总结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创新实力的较量,企业要认识到技术创新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解决资源浪费,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张海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困境解析[J].渤海大学学报,2011,(1):113-118.

[2]宋剑宫.浅析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3):45-45.

[3]孙守伟.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基础分析[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0.

创业企业发展篇4

公司产品立足西部,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全国建有29个销售分公司,拥有1 300多家经销商、服务商网络,产品销往全国29个地区,并出口东南亚、南美、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四川省商用汽车出口的骨干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重汽王牌在走过重组的6年多历程中,不断加大企业文化的培育与构建,移植中国重汽的优秀企业文化,通过在员工中的宣贯、根植、延伸、融合与拓展,使之更贴近重汽王牌的企业实际,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体味和理解直至接纳、践行,逐步融化在各自日常的行动中,积极参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推进企业的创新与成长,在企业重组后的发展中深入地领会了“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的企业核心理念,他们从企业发展给自身带来的精神愉悦、思想升华和生活改善中坚定了对企业光明前景的信心,愿同企业共进共生,增强了做好企业事业的使命感,从而推动着企业连续实现了逐年逆势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文化建设,“二次创业”实现企业“浴火重生”。重组之初,面对“齐鲁文化”与“巴蜀文化”对接的“水土不服”,以及原来产品单一、生产手段落后、员工情绪不稳等情况,企业管理层通过走访、谈心等多种渠道,捕获员工思想动态,听实话、探心声,讲重汽故事和重组后企业发展的前景,收心留人,想方设法收缩员工与企业的距离感,创造齐心协力参与企业建设的环境氛围。在实施产品升级、管理升级、设备升级、智能制造升级、信息化升级的同时,引进中国重汽的先进管理、技术优势和薪酬模式,尤其是实行在保底基础上与质量效益挂钩办法,全员购买“五险一金”、领导岗位公开竞聘、秀人才进入非领导职务晋升通道,企业内部生态焕然一新,全力吹响了企业“二次创业”的集结号。在短短时间内,员工面貌风采、产品设计研发、市场营销业绩、厂区管理风貌都发生着积极向好的变化,人员流失骤降,更多骨干人员不想再外出漂泊,走出的骨干要求回来,两种文化开始走向“水融”、渐入佳境,一个全新的重汽王牌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升级”推动企业“快马加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企业不创新就不可能更好地发展。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重汽王牌及时地提出了“创新升级行动计划”,多点突破,实施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打掉传统思维,突破陈旧模式,实施精品战略,开展争先创优、党员示范岗、优秀班组、立功竞赛等活动,开展“大月之星”“季度之星”及年度评先等,评选申报了生产能手、质量能手、青年科技专家、公司先进、劳模、先锋党员、工人先锋号等等,形成了企业内比、学、赶、帮、超多做贡献的氛围。同时,企业开展对先模事迹的宣传和典型打造,丰富了先进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正能量的导向,“干精品、长志气、争第一、创佳绩”体现在更多人的工作之中,“干好事业,成就价值”成为更多员工的追求,企业的氛围、形象、活力逐步浓厚、推陈出新,企业竞争力增强,推动着企业蓬勃发展。

创新文化建设,“品牌形象”助力产品“市场竞争”。为拓展产品市场营销,重汽王牌创新管理思维,改变传统经销模式,变坐销为行销,以“五个一工程”(即建立标杆客户1 000个、标杆客户带动新客户1 000个、开展终端客户活动1 000场、分公司区域经销商业绩交流会100场、跨分公司区域优秀经销商经验交流会10场)为依托,通过市场走访、客户陌拜、市场调研、亲人服务及标杆经销商、客户领袖的建立,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形象”,通过产品“智造”,提升产品品质,以精品赢得市场与客户,实现了企业产品市场销售逐年逆势增长的良好业绩,在行业中树立起“王牌”的旗帜,市场影响日益彰显。产品出口从无到有,再到如今销售东南亚、南美、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四川省商用汽车出口骨干标杆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点滴体现

培植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企业员工灵魂。重汽王牌在发展中,坚持“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的企业价值理念,同时,提出了“建百年重汽,创世界王牌”的企业愿景。为此,公司强化员工思想意识,不断创新管理,通过职代会、党建学习、民主生活会、车间班组会,以及各种培训、知识讲座、理论学习等,提升党员干部的思辨能力与综合水平,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与企业的向心力,培育“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全员关注点聚焦和共同推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实现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员工参与。重汽王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规范工作流程与办法措施,强化部门责任分工与配合。在党、政、工、团紧密合作下,通过相关企业文化制度编制、完善,逐步实现企业规范的VI创建、人才库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员工手册编制、创先争优措施实施等等,为员工潜质潜能发挥与才智价值展现打造平台,逐步推进职涯规划,营造“人人做企业主人,人人是企业主人”的良好氛围。

强化优势资源引进,助力企业科研能力提升。近几年来,公司通过不断地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各大院校、名优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学习交流,重视推动实现技术创新和专利工作,目前公司已获专利技术授权3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拥有国家汽车产品公告目录700多个,全部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每年招收一批大学生(2016年达90名),充实到公司技术、营销等重要部门岗位。同时,注意不断推动在职员工技能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开通员工继续教育通道、搭建平台,实行在职人员深造学习的鼓励政策,签订协议引导学成为企业服务,还积极组织操作岗位技术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武竞赛,培育金蓝领队伍,使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实现了企业管理与产品质量的突破。

以文化建设为桨,推动企业乘风破浪。重汽王牌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发展的融合;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创建,提炼、凝聚企业文化精髓和智慧,使其植根于员工的头脑深处,在工作中体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用和推动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影响的打造,融智聚力,达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良好生态环境。

创新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以人为本,文化为魂。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中,重汽王牌通过不懈的努力与付出,取得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成果,为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品牌力的强化和企业的加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宣传平台与载体逐步完善。公司设立了“文化长廊”,出版《重汽王牌》报,定期对企业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精神、员工风采、创新技改成果、优秀人物、品牌故事、品质效益等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同时,通过企业官网、党群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加大企业宣传力度,让企业“文化气息”时时在员工身边涌现,形成强大动力“气旋”,让员工能够感知、真正了解关心企业发展动态、关注参与企业管理,分享先进企业文化的新气象,从中感受“文化气息”的熏陶。

建良好的班组文化。重汽王牌在文化建设中,让员工对企业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注重加强基层一线的文化建设。在各车间、班组设立车间园地、班组园地,用各类标语、标识、宣传板牌营造车间文化,并通过班前会、班组文化建设与引导,带动基层一线员工学先进、知发展,感受到典型榜样的吸引。各车间有自己的优秀员工、先进班组、党员先锋岗、明星员工等榜样,树立做先锋模范光荣的氛围,带动全员自我激励、水平提升。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彰显企业文化魅力。丰富的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能够增强员工与企业的凝聚力。重汽王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员工文化生活的丰富开展,在党、政、工的领导与组织下,针对企业不同时期员工需求,及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拔河比赛、歌咏比赛、趣味运动会、技能比赛、书法比赛、先锋号竞赛、知识竞赛、比赛、钓鱼比赛、手工制作、包水饺包元宵比赛等等,既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又展示了员工风采,树立人才标杆,对职工产生了巨大引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一家亲”和谐氛围的形成。

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创新工作室”。产品品质的打造,需要科技创新的工匠精神。重汽王牌在加速产品提档升级中,十分注重技术人才、岗位能手、技师、劳模的培养。到目前,已有多名公司员工获得“金牌工人”“技术能手”“省、市劳模”、科技专家、“中国制造业杰出CIO”等称号。公司“许信清创新工作室”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获得的纯电动车职工创新成果成为企业产品“含金量”提升的标志,受到成都市总工会的表彰。

创业企业发展篇5

一、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中企业创新发展大逻辑

可从三个视角分析:

一是从资源禀赋特征和市场供求看。过去,生产什么都能盈利,生产多少都能销出去的供给状况已不复存在;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缩小,后发优势也在减弱。这些变化要求企业发展的增长动力必须来自创新。

二是从空间角度看,在三十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期间,正值国际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量制造业产品有旺盛需求,我国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2001年12月我国入世后。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贸易保护,海外需求瘫软,使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冲击,需要更多依靠创新和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从消费水平发展阶段看。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中位数,与20年前人均GDP1000美元相比消费需求已大不相同,经历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和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的排浪式消费后,消费热点已转为轿车、住房、旅游,反映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近年每年出境游1亿人次,在境外“爆买”逾1万亿元,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供给质量、档次尚不能适应升级了的消费需求,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企业创新发展必须遵循的大逻辑。

二、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微观主体

供给侧改革的取向是减少过剩的低端供给,增加有效的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这些目标,除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外,离不开企业发挥五个主体的基础作用。

1. 质量主体。企业是产品、服务供给者,提高供给质量、档次,提供高质量产品、服务,离不开企业这一经济实体的积极参与。

2. 效率主体。企业是资源转换体,投入资源、资本、劳动力,产出系列产品和服务,企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资源、能源、劳动力和排出温室气体、污染物的多少都与企业的转换效率息息相关。提高供给系统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3. 创新主体。企业处于生产经营第一线,掌握市场脉搏,最了解消费需求特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有效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与消费需求紧密结合。

4. 投入主体。创新是企业提高供给质量、档次,满足中高端需求,重塑发展动力的战略举措,R&D投入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关键举措,通过投入才能拥有创新成果、专利技术,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和话语权。

5. 成果应用主体。企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关键环节,科技成果只有被企业所接受,从工程化到产业化才能最终产生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经济效益,创造出GDP。企业也因而提升产品服务技术能级、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而成为应用主体。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中企业新发展若干取向

供给侧改革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重塑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在新阶段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给人们以更多获得感。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新改革促进新发展,满足新需求。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时期企业创新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为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供给侧改革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大逻辑,应该循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

(二)高端创新和中低端创新并举

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分别打造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

1. 高端创新

由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关建技术瓶颈,为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十多年来,我国在自主创新上取得很大进步。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中,连续5届位居第一,今年6月获得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浮点运算速度是9.3亿亿次/秒,比第二名的天河二号(采用英特尔芯片)快2倍,效率高3倍,入榜超级计算机167台;超过美国的165台,运算速度和入围台数2个维度双双超越美国,是为“中国速度”;神舟十一和天宫二号空间交会对接可谓是“中国精度”;蛟龙深潜万米可谓“中国深度”。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后,卫星上532纳米绿色激光束与地面671纳米红色激光束成功实现天地“握手”,从而为通信和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实验铺平道路,开启了量子通讯新纪元,开辟了安全通信新时代,获得了引领型的先发优势。

2. 中低端创新

考虑到我国量大面广的小企业80%以上没有自主创新的专利,在发展进程中,可充分利用国际专利规则的益出效应――失效无效专利,助力自身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时效性和地域性”两个时空游戏或规则。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诞生的专利85%没有申请中国专利,而在国内专利中失效专利约占二分之一,这些都是含金量很高的资源。创新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可以积极使用无效和失效专利。这样做短期内就可让这些企业跳出跨国集团的专利约束,获得喘息机会,长期则有利提升企业实力,并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台阶。

(三)整合资源,发挥创新产业链协同推进效应

在创新中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是研究环节资源整合。将组织中研究资源集中于组织的核心领域,以保证组织能够通过内部研发持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二是开发环节资源整合。力求在提供新产品价值的同时,加强自身核心领域市场地位。三是专利资源整合。旨在提高组织专利活动效率和准确性、针对性。四是生产资源整合。着眼于建立全球生产体系,进而考虑中国创造、全球制造。实施战略性外包。协助其改进质量保障体系和生产技术,构建柔性生产体系。五 是市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标杆作用,构建全球销售和线上销售系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进互补产品,组成和完善系列产品,使企业在该领域建立优势。

在对单项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注意各类资源之间的协同整合,主要有五方面协同。

一是研究资源与开发资源的协同;二是R&D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的协同;三是生产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整合;四是R&D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五是R&D资源与生产资源的整合。通过各类资源的协同整合,减少各类资源的负面效应,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

(四)建立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建立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强化研发创新的协同性、针对性、实用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组建联盟,搭建平台,服务企业,平等互利,资源整合,优势互外,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愿景。可考虑以行业中各企业的研发机构、情报信息机构为基础吸收相关科研院所参加,组建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1.协同创新遵循三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活动。二是协同推进原则。从研发到产业化各方面均应协同推进,力求创新成果无缝衔接地实施商业化。三是合体共赢原则。成果产业化后,双方共享创新成果所创收益。

2.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协同型创新。由企业和研究机构协同投入开发所需要的软资源和硬资源,(各有侧重),研发成果归双方共有,科研机构(或研发人员)可在产业化收益中占有合理的比例。二是订单型开发。由企业向科研机构(或联盟)提出具体开发要求,由科研机构(或联盟组织力量)按需求研发。三是转移型合作。研究机构已有成熟科研成果,企业有此需要,可采用有偿转让方式或作价入股,将成果转移至企业产业化,但研究机构应参与(负有一定责任)产业化进程。

3.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功能。一是科技研发平台;二是信息情报平台;三是咨询服务平台;四是专业培训平台。

(五)转变考核理念,从R&D向RCB引进

很长时间,世界将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Research And.Development)作为衡量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然而,在跨国公司中,真正决定命运的创新,却是另一种指标―R&B(Research And Business)――科技研发和市场转化投入。这一转变显示创新理念的进步,反映出“创新离市场有多近,离成功就有多近”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思维。

(六)着力构建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营造尊重科学,崇尚技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有识之士充分发挥智慧和创新活力,使科技人员敢于创新,放心创新,着力提升二次创新的技术能力,提高研发质量。日本花费190美元引进技术,会花700美元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绩效。我国花100美元引进技术和设备平均只花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因而出现不断重复引进的局面。美国硅谷已形成创新的生态系统,因而高含金量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值得借鉴。

(七)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二个市场,加快“走出去”发展

抓住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新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全球经济尚未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复苏,欧洲投资饥渴的机遇,大踏步“走出去”兼并收购发达国家资源类和高科技企业,获得其技术、管理、渠道网络、品牌等资源。广东美的家电控股德国塞卡是成功一例;中广核集团投资60亿英镑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承接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180亿英镑)是国际产能合作成功案例;中巴经济走廊开工建设也显示“一带一路”战略开局良好。

(八)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企业面对工业3.0、工业4.0接踵而来的新形势,应着力弯道超车提高新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能化,提升供给能力和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同行业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创新发展战略。

(九)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

中高端消费的特征之一就是品牌消费,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历史上上海拥有二千多个知名品牌,但经过市场经济浪潮后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1998年若贝尔经济奖得主、“欧元论”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说:“品牌是世界交流的语言,企业需要品牌、国家也需要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 2013年6月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排行榜中,上海入选45个,住居北京(92个)、广东(84个)之后,名列第三,浙江省、福建省有入选品牌分别为44个和38个,显示上海尽管位列第三,但与第一、二名差距甚大,约为其1/2,而与第四、五名十分接近。从品牌价值看,上海入选品牌的平均价值为116.39亿元,仅为入选的500个品牌平均值131.68亿元的88.39%。从入选品牌数量和每个品牌平均价值低于500个品牌平均价值两个维度分析,可以认为上海品牌建设已跌入第二梯队,应引起上海企业的警觉,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

(十)创新应以科技、经济伦理自律,做“负责任”的创新者

科技伦理涉及科技与人、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态、科技与动物等几对伦理关系,其中维护好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科技的“功利效应”和伦理的“道德效应”两者价值的冲突与博弈、调适与坚守中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技伦理,解决好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协调好高科技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发展,是当代科技创新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必须正确面对的课题。三十多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空气、水的质量已对人们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就是未能处理好、调适好科技与生态环境的伦理关系,进而影响到科技与人的伦理关系,要让科技创新造福人类,促进人――自然――社会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

从经济伦理看,中国自古重视经济伦理,历来的晋商、微商也称作儒商,说明孔子的儒家文化,处理社会关系(包括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做商业要诚信,世世代代用诚信的理念经商,才能把生意做成全世界扬名的生意。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后,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未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商家恶性竞争,假冒伪劣屡屡出现,皮革奶、有毒姜、注水肉等屡禁不止,需要企业在新阶段创新发展中坚守诚信经商的经济论理道德,说道底是企业应从“经济人”转变为“经济人+社会人”。

(十一)着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新工匠精神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抓企业领军人才。领军人才是企业的预言家、领航员、压舱石,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带出什么样的企业。马云带出的阿里巴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巴巴加快了中国国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网络全球化的进程;任正非带出的华为手机已进入美国市场,成为苹果、三星的主要竞争对手;马化腾带出的腾讯由于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竞争出成果,在微博基础上开发出微信。据说,马化腾正准备在企业内部保持竞争,期望复制产生“第二个微信”的神话。

当代企业应选配好企业领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品牌领军人才。另一头是在生产第一线着力培育新工匠精神,新工匠精神需要的不仅仅是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创业企业发展篇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归国创业群体从涓涓细流至今已蔚然成潮。截至目前,由留学人员创办和领办的企业总数超过万家,在孵企业约8000余家,集中在全国近16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内。尽管部分毕业的留创企业呈现高成长的态势,但不少企业仍处于弱势,依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尤其是大多数的在孵企业,不同程度上面临着资金、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困扰。如何帮助其中最具高成长性的留创企业率先突破困扰并获得成功,为后来者树立榜样,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为此,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创业中心专委会、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组委会办公室、《中国留学生创业》杂志共同发起主办2010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百家最具成长性创业企业”评选活动。

这次评选活动,以“聚焦‘海归’创新创业报国历程,推动‘留创’企业快速发展”为主题,通过评选、论坛、展示、交流洽谈以及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宣传优秀留创企业成果业绩,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搭建展示交流服务平台,扩大企业在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做强做大。此次评选活动还在第十三届留交会上设立了专门的展区,对入选企业进行展览展示和交流洽谈。

据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秘书长郎靖介绍,这次评选活动重点面向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在孵或毕业企业,以园区推荐形式进行,以规模增长为核心,兼顾规模增长的支撑因素,按照经营指标、创新指标、管理指标、环境指标等进行一定权重并赋予分值,按得分高低评出入选企业。

评选活动自2010年4月启动以来,经过全国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进行初审和推荐,有近130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入围复审阶段。11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了评审工作会议,由来自风险投资机构、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机构、创业研究机构、相关媒体等有关专家和负责人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参评企业进行了复审和通审,经过评审会议评审并在网上进行公示,最终确定83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21个省市,专业主要涉及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科技农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和其他相关单位也表示今后将把这个活动当做一个品牌活动运作,以继续为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支撑。

为了让入选企业进行展览展示和交流洽谈,入选企业代表在高峰会上还根据自身经历从创业体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留学生创业如何做到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与到场听众和嘉宾进行了分享,与会者纷纷表示参加此活动收获颇丰。

许海华:追寻数字电视之梦

在颁奖典礼之后举行的创业高峰会上,商埃曲网络软件(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海华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创业的历程。他留学前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学习,1993年去了新加坡,后到英国莱斯特大学留学。1998年学成毕业后在意法半导体公司工作,先后担任亚太技术经理及欧洲多媒体业务发展经理,主体从事数字电视工作。2000年被猎头公司从欧洲推荐到IBM新加坡公司担任亚太/日本区数字视像集团经理,主体从事数字电视内容整体解决方案工作。

2005年,许海华怀着对数字电视的理想,满怀着信心、满怀着斗志、满怀着激情、满怀着憧憬回到祖国,来到上海开始追寻数字电视之梦,成立了商埃曲网络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创业伊始,曾经经历过大公司文化和工作环境的许海华,―下子进入自己的草根公司,首先感到新鲜,其次感到无形的压力,好在新加坡曾有过创业经历,很快就适应了。2006年,许海华成功将中国标准(DTV)的中间件技术移植到欧洲标准(MHP)数字电视中间件上,并获得了在中国创业的第一桶金(10万美元合同)。

在创业过程中,许海华的体会是―定要看准方向并持之以恒,除了公司自身的核心技术、信心、凝聚力、战斗力,更离不开祖国对留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关怀。许海华的公司先后获得了“2009上海市最具活力科技企业奖”、“2010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海外组特别一等奖”、“2010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2010F播电视十大优秀企业――新媒体企业”等荣誉,2010年,他个人入选了国家“”。

“通过我个人的经历,我最想说的是,我们留学生都是有理想、有感情的,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一批人努力奋斗,同时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也只有在祖国的土地上,目前祖国对留学人才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我们留学人员创业的最好时机。期待更多的留学人员能回来加入到这支创业大军中。”许海华说。

刘世平:建立真正的自主创新型管理软件公司

全球商业智能咨询有限公司(GBICCGLobal Business Intelligence ConsultingCooperation,简称吉贝克)董事长刘世平在高峰会上说:“2002年,我离开了IBM美国公司,回国创建了吉贝克。当时的选择是在美国IBM继续工作或者回国做IBM大中国区()的商业智能部门的负责人或者回国创业。在IBM期间,我曾经为全球近40家大型银行做过服务,横跨美洲和亚洲多个国家。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国内公司,同时希望国内的公司不需要出那么高的价钱就可以买到同样的服务。另外就是看到大部分国内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都还比较弱,我们真正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非常有限。鉴于此,我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型管理软件公司。”

从吉贝克成立的第一天起,刘世平就按照创新型管理软件公司的要求往前走。自2002年成立到现在,吉贝克公司虽然已经经过8年多的打拼,但距离刘世平要达到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当然,经过8年的发展,我们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支400多人高水平的软件开发团队,以北京为中心,在上海、广州和苏州分别成立了分公司。在福州、深圳、成都和长春也都有了办事处。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围绕管理信息、风险管理等方面。在我们服务的领域,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基本处于领先地位。”刘世平说。吉贝克公司曾获得“2005年中关村优秀留学生企业”、“2009年中关村百强试点企业”、“2010年中国自主创新百强企业”

等称号。刘世平也分别获得“2005年IT年度人物”、“2009年中关村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海聚人才”、“2010年自主创新优秀人物”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了国家“”。

钟娅灵:历练创业路回报祖国心

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钟娅玲把自己描述成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四川大学任教,1993年由于良好的教学及科研业绩,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于当年被国家教委选派到日本熊本大学作访问学者,学习及研究生物化工,期间被熊本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到了国外,面对祖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乃至国力方面的较大差异,从未如此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钟娅玲下定决心,一旦学业有成,国外就是天堂也要回到祖国。“我暗自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与我的同胞一起,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钟娅玲说。

创业企业发展篇7

关键词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自主创新 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 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 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 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 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 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 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 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 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 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 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 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 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 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 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 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 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 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 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 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 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 自主创新成效

2.1 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 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 “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 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 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 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 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 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 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 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 否的关键。

2.2 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 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 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 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 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 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 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 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 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 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 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 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 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 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创业企业发展篇8

这些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都还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是技术?是资源?还是资本?都不是,全部加起来也还不是。我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简称创新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企业的灵魂。人才、技术、资源和资本等都不是企业的灵魂,人才是可流动的,技术迟早要被突破,资源是可分享的,资金是有限的。唯有企业的灵魂是别人学不去拿不走的,唯有创新力形成的竞争力是独有且长久的,因此说,创新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的是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通过提高质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技术活动。技术创新是贯穿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以获得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有人说,企业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把企业分成了若干个子系统。技术创新不是企业的了系统,而是把企业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机连结并高效运转,从而实现企业利益。必须强调,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技术创新以技术进步为工具,而不等同于技术进步。但是有些人却没有搞清楚,错误地把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发明新技术等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码事。技术进步是技术概念,是以技术为导向,追求高技术含量,高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利益,追求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切中市场,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哪怕获得了诺贝尔奖项也不能算技术创新。

创新力是企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并且取得技术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如何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如何培育创新力?

一、观念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观念存在于人脑之中,是无形的,但时刻影响着人的言行。什么人的观念要创新?怎么创新?企业领导者实践技术创新后再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首先要正确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意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企业领导者的事。其次,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切合实际地分配适宜的人、财、物资源,需要领导者进行组织和推进。因为,技术创新是贯穿企业全过程的经济活动,必须领导者才能推动;技术创新追求经济利益、解决核心竞争力,这等大事应该由领导者亲自抓。但现实中并非如此,往往在谈到技术创新时,任务就交给了技术部门,其结果自然是流于形式和浪费人力物力。可以这样回答上述两个问题:谁的观念要创新?——企业领导者;怎么创新?——身体力行去实践技术创新。

二、经营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传统企业的经营要领是供销做买卖,根据生产需要去采购物资——即供应,工厂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即销售。这种供销式的经营模式在新中国的企业盛行几十年,目前仍然存在。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模式在人们的观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经营是占据市场和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经营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企业经营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两大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要掌握市场需求,不但要掌握现实的需求,更要捕捉潜在的需求,做到洞察先机,这是经营创新的要点之一;二是要研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更要研究如何能动地影响市场需求,这是经营创新的要点之一;三是要解剖自己、解剖竞争对手,发现对手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已知彼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参与竞争。这就要求经营与技术有机结合,但现实中,企业往往人为地将管理、经营和技术分割开来,有人搞管理,有人搞经营,有人搞技术,人马都齐全就是拢不到一块,形成不了合力。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因为没有按照技术创新的模式去组织企业的经济技术活动,企业的关键部位脱节所致。试想,工程师蹲在厂里不去研究市场、不去研究竞争对手,而是习惯于技术导向,搞了半天的技术进步,结果还是脱离市场的技术;经销人员不懂技术,只管推销,销售业绩稀里糊涂的好起来,又稀里糊涂的滑下去,卖不出去了,究竟是质量问题还是价格问题还是服务问题,搞得清楚吗?

经营创新要求我们先研究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今天要什么现在就做什么,市场明天要什么现在就储备什么。欧美国家企业的策划部门和商业工程师负责提出“做什么”,管理部门和工业工程师负责提出“怎么做”,企业领导者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决策,屡屡成功。巴西铌公司的商业部最初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先不谈商业问题,而是与钢厂进行铌铁合金化应用技术的交流,教会了许多钢厂使用铌铁合金,获得了可观的铌铁市场份额,这就是能动地影响了市场需求。可见,经营创新不仅仅是经营模式的转变,还要将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经营模式结合起来。

三、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

管理的任务是解决秩序、纪律和积极性,而调动积极性则是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管理创新要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核心,要建立并有效地运行三大机制:

1.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一方面,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创新,或者创新只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没有产出的投入则是浪费。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就是要辩证地解决好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技术创新约束机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则落后,没有创新的企业终将被淘汰。技术创新活动及其成果应纳入考核范围,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形成约束力。

3.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一是用好现有的人才,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加强自身人才培养,造就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积极引进有用之才;四是制定激励政策,奖励有功之臣。

创业企业发展篇9

【关键词】中心工作 政治核心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专业化队伍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一)找准位子,顺应发展规律。

首先,要把握好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找准党组织在专业化队伍发展中的位子。党的工作指导思想,从政治内容的角度来说,就是围绕生产经营为中心;从政治本质的角度来说,就是服务职工群众;从政治原则的角度来说,就是维护企业安全稳定。其次,要把握好政治工作方向。始终坚持政工工作要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要以人为本来开展,要在创新发展稳定大局下来开展。开辟政工工作新方向,切实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专业化队伍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二)围绕中心工作,明确发展目标。

新形势下的政工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创新和生产经营来展开。政工工作的目标要做到“四个一”:即,有一个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经营、会管理,团结协作、廉洁公正,开拓进取,职工群众拥护的领导班子;有一支能够在创新、发展中经得起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在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有一个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要求,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保证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有一套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及时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工作制度。我们按照要求,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促进专业化队伍快速发展。

(三)加强党的建设,把握发展核心。

党组织积极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首先,要建立健全党组织,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把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人员变动等情况,及时调整和划分基层党的组织。保证党组织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改革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认真学习十及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和党的基础理论,增强理论武装,提高理论素养;同时,努力学习本职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业务素质,争做带头学习模范。

(二)在专业化队伍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领导干部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做生产技术能手、管理能人。做到带头完成任务,无事故、无违章、力争质量第一、效率第一,处处走在职工前列,在开展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中争先创优。同时,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个配件做起,立足岗位,在创建节约型企业中多做贡献。要带头克服困难,以身作则,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模范作用带动周围职工做好各项工作。

(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爱岗精神以及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带领职工群众把企业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做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

三、构建和谐稳定,为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要严格实施公开制度,对职工效益、工资考核发放、机构调整等员工关心的热点坚持公开制度,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三公开”,让员工知情,接受员工监督。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弘扬主旋律,提高职工精神品位;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扩大政工工作的辐射面,强化宣传效果,增强政工工作的影响力。三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防止矛盾激化;切实加强工作,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进职工活力,促进我处文明建设。

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创业精神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由企业职工群众创造的产品和物质设施等构成的一种表层的文化。它包括生产生活环境、办公设施、文化设施、企业广告、包装设计等,是企业员工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是社会对企业总体评价起点。一要确保质量、树品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的竞争首先是质量的竞争,保持专业化队伍长期打胜仗的优良品质,是维系信誉的根本保证。增强职工群众的质量意识和专业化队伍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我处平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是逐步加大物质设施、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生活娱乐环境。

创业企业发展篇10

第一个严峻挑战,是产权结构单一所造成的弊端,即由于国有建筑企业股权单一,对外,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及接受社会监督;对内,很难营造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虽然体制不能决定一切,但从统计规律看,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效率,效率决定效益。中国入世,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和非歧视原则,我们这些国有建筑企业一面将越来越少享受国家、行业和地方的一些政策优惠,但另一面却必须背负起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企业体制改革又十分缓慢,导致竞争能力大大削弱。相对而言,那些外资或民营建筑企业,他们既不需要为政府背起这些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又能享受由国家搭建的更公平的竞争平台。此中,由于民营建筑企业十分熟悉国情,手段也极其灵活,所以他们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将来要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也许不是外资建筑企业,亦不是民营建筑企业,而是中外合资、合作的建筑企业。因为中国入世之后,更多的国际承包商籍其品牌、资金、管理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建筑业的地域化等原因,众多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都要实现“本地化”才能控制成本,所以他们会积极寻找与中国建筑企业合资及合作的捷径。而民营建筑企业自由的产权买卖、灵活的用工机制和低廉的人力成本,使其与国际承包商“一拍即合”的机会较多。这种互补关系一旦融合,将衍生出具有民营与外商复合机制的新型竞争主体,他们会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来强烈冲击和挖走国有建筑企业的各类人才,从而形成国际承包商的品牌—民营建筑企业的机制—国有建筑企业的人才,这类“位一体”的竞争主体,其既具有适应中国市场环境的能力,又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这将是对国有建筑企业的严峻挑战!

中国入世之后,国有建筑企业遇到的第二个严峻挑战,是产业结构单一所造成的弊端,即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弱。由于投资导向及行业壁垒等历史原因,大多国有建筑企业的产业结构是平板型的,仅是在比较简单的土建工程和房屋工程中进行低层次的重复竞争。大家都是以相同的组织形式、相似的管理方式及相近的生产水平,仅是以价格差异作为主要手段进行非有效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导致经营规模做得再大,经济效益亦无法上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亦很难提高。相比之下,大型国际承建商具有雄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以及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备的营销网络与深厚的服务理念,综合实力十分强大。所以他们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远超过中国的建筑企业。以2000年国际承包商排名第一位的德国霍克蒂夫公司与排名第十九位的中建总公司作比较,其资产总值65亿美元和管理人员4.1万人,比中建总公司的83亿美元和6.2万人为少。但是该公司2000年度的营业额为120亿美元,其中约76%(即91亿美元)来自海外;而我公司的营业额仅为47亿美元,海外仅占27%(即13亿美元)。所以如何把国有建筑企业建设成专业范围广、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资金流量足、市场占有多的复合型结构,这是我们这一代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中国入世,对国有建筑企业造成最大的压力,首先是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在进行的第一场战役,那就是人才竞争。因为中国入世之后,除了国际承包商之外,国际上不同行业的企业都会到中国来探索市场、占领市场。而跨国公司经营管理队伍的本土化,是其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会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及良好的发展空间来吸引我国的人才。由于建筑行业的特点是企业边际利润较低,员工福利待遇不高,而劳动强度却较大,无论是体力上和精力上的耗费,所以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士吸引力不大。而对国有建筑企业来说,又普遍存在着企业多、冗员亦多,却又无法有效处理的现实问题。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亦很难对有作为的员工进行合理分配,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氛围难以营造。市场经济的一个优点是职业经理人可忠于事业,但又不必困守于某一家企业。而国有建筑企业的员工亦有双向选择权,他们可以不满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以及个人的价值分配而离开企业。但是我们企业却只能进行单向选择,即无法分流富裕人员而使问题越积越多,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不断加剧。对管理密集型的建筑业来说,这将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

其次是经济效益不佳问题,这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最致命的问题。入世之后,中国将更大范围地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内地的市场化速度亦大大加快,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单元——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才能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是资金实力的竞争。然而国有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理念陈旧、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运行机制落后、企业管理粗放及资源消耗严重等弊病,所以在市场竞争中的经济效益一般都不高。资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血液,由于国有建筑企业利润积累缓慢,又没有实力和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就很难取得质的飞跃。

中国在未来五年——十年内,会继续执行扩大国内需求及增加基建投资的基本国策,所以BOT等方式将会更多地吸引外国资本及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这对于资金较为短缺的国有建筑企业来说,就从源头上失去了竞争能力。此外,中国入世之后重大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公开的国际招标,综合实力强大的国际承包商,无疑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第是信息化管理落后问题。虽然眼前的矛盾似乎不太突出,但中国入世之后,市场竞争主要由国际级企业间的竞争来表现,其折射出的能量,已超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发展到行业和行业之间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一,一些国际级大企业都以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管理根本性的重组换代,竞争能力愈来愈强。我们必须明确:企业管理信息化决不是简单地应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去,而是首先要对陈旧落后的经营观念、僵化臃肿的组织体制、粗放迟钝的管理流程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由于我国的经济是在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又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充满现代竞争的环境中,不少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游戏规则还不是太清楚。而我们国有建筑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基础管理亦不强,所以将因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大落后于时代,而使我们在现代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加快改革与发展是中建总公司不可退却的选择

面对中国入世之后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中建总公司在充满信心迎接新挑战的同时,还深具危机感、紧迫感,我们不仅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已经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加快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来重塑中建总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建总公司作为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以完全竞争性的建筑业和地产业为核心业务,活跃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在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在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之下,经公司几代领导和全体员工近二十年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使中建总公司发展壮大成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和最大的国际承包商。中建总公司从1984年起连年跻身于世界225家最大承包商行列,2000年又从1999年名列第20位上升到第19位,且位列国际房屋承建商第8位。中建总公司从1994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国际经济合作类第一名。在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去年八月份排定的中国内地100家重点企业名单中,按销售收入排序,从1999年的第13名跃升到2000年的第10名;按资产总额排序从1999年的第28名跃升到2000年的第12名。从1982年公司成立到2001年底,共承接合约额超过4,665亿元人民币(以下同),共完成营业额4,070亿元人民币,其中约30%均来自境外。1998年至2000年,中建总公司完成合同额及营业额分别为年均525亿元和483亿元。而2001年实现合同额650亿元及营业额5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23%,创造了历史最好纪录;2001年公司的其他各项经营业绩是:地产投资额47亿元,当年创造利税总额21.4亿元。至2001年底,公司的资产总额为715亿元,约占全国国有建筑企业的10%左右。中建总公司在建筑业科技进步方面也颇有建树,全国建筑业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共项,我公司即获得了其中的一项;公司还获得部级及省部级其他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二百几十项。中建总公司迄今已获得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59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中建总公司参与建设的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被国际权威组织评为二十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以上数据和业绩足以说明中建总公司所具有的行业地位和综合实力。

“中国建筑”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建筑业行业品牌。中建总公司在国内和国际上完成了一大批工期要求紧、质量要求高、难度要求大的大型和特大型工程,一些项目已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建筑物。

而“中海地产”亦已成为内地一些城市知名的地产业行业品牌。由中建总公司投资、发展、建造、管理的住宅小区及商业楼宇,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美誉度。从1998年起,我公司在内地的房地产业务开始进入规模经营的态势,年内土地储备的增加,超过了400万平方米。

然而中建总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及企业品牌相比就显得十分不匹配,严重地妨碍了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众所周知,一个企业如果经济效益长期低迷,其所谓的规模经营也必定是难于长久维持。在内地市场经济初期,凭借中建总公司这一特大型国有企业自身独有的政治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我们在进入市场的初期就较快地形成了自己的规模优势。但随着市场竞争游戏规则的不断变化,及其诞生于新体制下竞争对手的逐步强大,国有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最要害的效益问题愈加凸现。虽然市场份额越来越多,但产值利润率非但没有相应提高,反而逐年下降,产值增加、效益下降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如效益问题不从战略上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必将祸害无穷。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的容量大小,最终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我们正是针对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要害问题,决定以改革统揽全局,从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着手,来做强做大中建总公司。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变化。中国入世之后,社会变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企业惟有保持高度敏感和弹性、充满创意和活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发展和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建总公司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亦不在乎竞争对手的强大,而在于能否根据这种变化准确判断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确立正确的思路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深化变革和强化管理,以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下面我着重从理念、体制和机制个方面来简单汇报一下中建总公司近期工作的一些体会。

开放的理念,是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中建总公司在香港地区的经营比较成功,除得益于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外,是我们二十余年如一日,十分执着地坚持“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是经营企业永恒的主旋律”这一正确的经营理念。因为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单元的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诚信,所以企业必须以诚信面向社会,员工努力以诚信服务企业。而企业的本质在于利润,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是经营企业永恒的主旋律。二十余年来,正是在“诚信”、“利润”这些鲜明的理念驱使下,我们从改革产权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完善治理机制、强化企业管理及建设员工队伍等各个方面来努力工作,才使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造就社会效益。

当前,中建总公司首先要全方位强调“商业化”,核心是要解决理念问题。所谓商业化也就是市场化,即使是国有企业,无论是在境内和境外经营,经营企业的主旋律也是单元的,那就是效益,首先是经济效益。如果我们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经济效益,那么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就失去了基础,为社会、为国家、为员工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作出突出的贡献将是一句空话、一句大话。

市场经济的核心观念是法治精神和合约精神,而“诚信”正是这两种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对一个企业来讲,其经营宗旨和管理法则必须遵循“诚信”两个字,如果失去了商业道德基础上的责任感和美誉度,这家企业一定是短命的。有些企业即使取得了不义之财,也毫无社会价值可言。所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为中建总公司的各级领导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在“诚信”这一正确理念的引领下,坚决破除由、形式主义形成的片面追求经营规模的假性繁荣,不搞弄虚作假的假政绩,不搞沽名钓誉的知名度;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效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等关系,切实解决重规模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开拓轻管理等问题。我们还要坚决破除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通过一抓思想教育,二靠法制建设,使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不想、不敢亦不能利用手中权力把国企作为个人的“提款机”。在强调领导干部必须要对企业负起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责任的同时,也要注意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进取心和广大员工的责任心,以形成企业强大合力,来防止生产经营和资产经营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使国有资产不被侵吞和损蚀。

正是根据“商业化”的思路,我们以总部改革为发端,努力加快中建总公司的公司化进程。我们通过坚决破除“官本位”意识,突出“危机永存、激励常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变相马机制为赛马机制,使组织机构设置扁平,管理人员精干高效,以努力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经过一年的实践,系统内外普遍反映,总部的工作作风明显改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为下属单位作出了榜样。

先进的体制,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们中建总公司强调推进“集团化”,其核心是要解决体制问题。要坚持以资本作为链接,来充分发挥中建总公司的集团优势,在运筹货币、人力和品牌资本的工作上见成效。虽然体制不能决定一切,如西方发达国家及香港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产权十分清晰的,同样有生有死;内地的民营企业产权亦十分清晰,他们之中为数不少的照样以破产而告终。但是从统计规律看,体制改革不彻底,机制建设就难有作为,经营效益亦无法获得质的提升。我们认为,要做强做大中建总公司这样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体制改革为纲。

瑞典的斯堪斯卡公司是全球最负盛名的国际承包商之一。该公司成立于1887年,至今已有115年的历史。而该公司取得质的飞跃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军国际市场开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依赖其技术的先进性和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性,取得了进入中东和非洲的战略成功,而后又进入了独联体和东欧。而斯堪斯卡公司更大的飞跃,在于其通过资本运作并购美国建筑企业而成功拓展美国市场,使其2000年境外营业额超过86亿美元而荣登全球225家国际承包商之亚军宝座。

以中建总公司属下的中国海外集团为例,亦正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拓展房地产业务,以及产权结构改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使企业发生了二次质的飞跃:

1992年上市后集资、融资总额295亿港元,约是上市前13年累计额的11倍;

上市后营业总额845亿港元,约是上市前13年累计额的6.3倍;

虽然经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创伤,但上市后仍有税后净利35亿港元,约是上市前13年累计额的2.6倍。

2001年资产总值199亿港元,是上市前的8.7倍;

2001年资产净值99亿港元,是上市前的13.1倍。

有限公司制和信托制,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创造发明,其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道,造就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有限公司制把个人风险、个人生命与公司风险、公司生命分开,以让投资者尽情发挥其物质资本的能量。而信托制则把所有者与有创造力的人——经营者分开,让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两项制度上的天才构造,让社会资源合理汇合并充分运用,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建总公司要整体改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从理顺母子公司关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着手,组织优势企业、优质资产及优秀人才进行重点突围,以此来积极推动中建总公司的产权改革。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我们通过对涉及总公司资产总量80%以上、近40家所属企业和经营机构的资产重组,进一步理顺产权体制和管理网络。目前中建总公司四家重点骨干企业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即一是以香港和澳门这二个特区为经营地域的“中国海外”;二是拓展中国内地房地产业务的“中海地产”;是拓展海外承包等业务,并与内地承建业联动经营的“中建国际”;四是成立“中建总承包”,在内地发展壮大一家现代化的股份制总承包企业。这些公司都要以能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产权自由买卖为奋斗目标。其目的,第一步是让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使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市场化;第二步是主动与外资企业或内地的先进企业进行并购活动,以实现彻底的产权结构改革,使企业的整体运行机制市场化。

对于中建总公司的传统骨干企业,主要是工程局和设计院,我们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组织优势企业、优质资产和优秀人才进行重点突围”,但是考虑到这些企业都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老企业,包袱重、冗员多、问题难,所以我们正在积极探讨大型传统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模式,尤其是注意做好企业结构调整和富裕人员分流工作。

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以建立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造国有独资企业为股份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体制改革任务。从中建总公司情况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遇到五个难点:一是产权主体比较单一集中,并很难吸引系统外的投资者成立股份制企业,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二是法人治理结构的设立和运作很不规范;是企业改制没有与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四是社会保障工作不能适应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社保对象不断增加的要求;五是企业改制的外部环境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改制的进程。因此,我们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中建总公司的实际现状,对企业的体制改革工作,必须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既要树立信心,更要具备毅力;既要明确目标,更要落实措施;既要发挥企业的创造性劳动,更要争取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加快国企体制改革的进程。

科学的机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我们中建总公司提出“科学化”,其核心是要解决机制问题,在企业体制改革比较缓慢的情况下,尤其要重视运行机制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国际先进企业的重要特征。国际上最近一份投资者意向报告显示,75%以上的投资者认为他们选择投资对象时,主要观察公司的治理机制,至少其法人治理结构的绩效和该公司财务指标的绩效一样重要。

中建总公司要完善良好的治理机制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的发展战略;二是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四是完备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五是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六是先进的企业文化。

商业化、集团化、科学化,重点是商业化,乃是中建总公司本阶段的发展战略。而潜心打造规模和效益的均衡发展平台以及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平台,是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结构公司化”的措施,亦就是针对中建总公司目前“集而不团、子不认母”,多数资本链条实际上已断裂的现状,努力从强化基础管理着手,来妥善处理国有资产剩余价值的控制权和索取权问题。我们必须通过一整套的结构、制度和文化建设,来解决所有者、管理者、监督者和生产者等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受益、决策、执行、监督及分配等问题,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提高中建总公司的竞争能力。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就治理结构而言,中建总公司属下的企业,无论是股份制企业或国有独资企业,都要努力向投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分离的方向迈进,以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总公司不仅要从形式上向下属企业派出董事长或局(院)长等法人代表、监事会主席以及总会计师,更要通过董事会、局(院)务委员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层的有效运作,来实现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这一社会资源的最佳组合。

就治理制度而言,首先要抓资金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资金管理的核心是现金流量管理。而办企业最重要的一条法规是资金必须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商业组织,必须集合资金这一最基本的优势,才能有效参与竞争。当前,中建总公司从总部到局属公司,都纷纷行动起来,为解决资金分散而固化的问题而努力。我们还明确提出了中建总公司的资金财务管理必须向战略型、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并就资金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职能、手段、成果等五个方面的方向性发展予以阐述,要求全系统的企业领导和资金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以此为标准,就资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作出努力。

从中建总公司颇多的投资失误案例,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深刻教训,使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投资决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与企业的盛衰成败息息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投资决策的成功,是企业领导的最大成功,因为它可以使企业不仅获得量的变化,还能发生质的飞跃;而投资决策的失败,则是企业领导最大失败,因为它可以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甚至毁于一旦。目前,我们除了通过资产重组让专业集团来经营管理房地产业等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之外,还注意在全系统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调研、评估及决策体系以及相应的制度,从源头上来减少或杜绝权力腐败及决策失误。正因为市场经济是无序的,风险和机遇与生俱来,所以我们再强调投资决策必须以风险管理为中心,注重投资决策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后,还要努力做好投资全过程的风险追踪和危机处理。我们已明确规定总公司所有企业,未经总部及授权单位批准,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擅自进行投资活动(其中亦包括垫资活动、私设公司等),不得擅自进行借牌、卖牌活动。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项目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亦必须加以规范。我们再次强调,企业的利润中心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多个。作为企业,实行“人、财、物”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这是天经地义,亦是一条企业管理的经典制度。我们明确提出了“法人管项目”的扁平化管理理念,即作为项目经理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人、财、物大权,他们应该在“形象统一、标价分离、过程精品”的前提下搞好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环保及成本。目前,我们正在全系统积极推广系统内一些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使大家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充分认识到,只要我们忠实地执行“法人管项目”的管理理念,规范公司的资金管理及分包商管理、材料商管理、项目班子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就一定能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项目经理人员亦才能获得真正的个人价值。

人是组成企业的最基本单元,企业的竞争力源自人的活力,无人则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还是发展壮大中国式的跨国公司,都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强有力支撑,所以我们牢固确立了“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把人才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战略支持。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人力资本已作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力登上了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职业经理人的队伍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而不断壮大。毫无疑义,中建总公司的人才资源管理亦一定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我们亦已经通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以及经营管理者的全面绩效考核来解决价值分配的标准问题,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企业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加大物质激励。但是,在国企的变革进程中,特别是在企业经济条件比较匮乏的现实条件下,试图单一地使用经济杠杆来解决人才资源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会误入歧途。因此,在中建总公司的治理机制中,必须充实企业文化的要素,其中包括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我们在全系统提倡发扬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且把工作的重点锁定在局属公司及以上单位的国企领导,主要是一、二把手身上,明确要求大家必须把自己修炼成“特殊材料铸成的人”。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经营好一家国有企业比经营好一家私有企业难得多。国有企业领导的身份是经营者,而不是所有者。我们的职业是来自国家资本(其中包括员工)对你的信任和委托。这里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国家的钱财由你来管理,由你来发挥,所以你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即不要把所有者和经营者搞混淆了,我们心中先得舒舒服服地把自己的职业认定下来。与此同时,从目前的选任机制、级别待遇及岗位流动等环节看,国企领导还是不折不扣的“官”,我们必须面临以下种风险:一是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即企业改革的切实推进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之间的矛盾,尤其在贫困落后地区,容易形成死结,诱发恶性案件;二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即企业改革的深化,实质上是企业利益和员工价值之间的重新分配,必然使得一些员工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理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如再夹杂个人恩怨和权力斗争,亦会酿成恶性事故。是来自他自身的风险,如果他不能在权力、金钱、欲望的引诱面前保持头脑的清醒与内心的宁静,他就很可能堕落成以糟蹋国有资产为能事的“穷庙富方丈”,或者是劳苦功高却晚节不保的“富庙富方丈”。与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相比,国企领导也许更容易在躁动的社会诱惑面前产生不平衡心理,因为他们常常以一些私营企业主的财富和报酬作参照物,总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在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国企领导已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位置之上,如果我们既要大力推进改革,又上下左右谁也不得罪,还能做到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甘于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是“特殊材料铸成的人”,怎么能应付得了这种挑战呢?

国有企业的领导除了要修炼好自身以外,还必须要始终不渝地改进用人机制,要尊重人、激励人,不能把职工看作“驯服工具”;要注意研究在国有企业的经济条件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妥善解决“凝聚员工、吸引人才、荟萃精英”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的必然性,充分认识中国入世后,我们国有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和先进企业进行人才竞争的残酷性,注意从企业的社会地位、员工的发展空间、和谐的工作氛围、公平的价值分配和有效的精神激励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资源的新型机制,形成一种“危机永存、激励常在”的体制氛围。我们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还要发扬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通过各级党组织和群工组织深入细致的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和发动广大员工来推动国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这是企业治理天平上的一对法码。失去任何一方,企业的均衡发展都会受到破坏。在建立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同时,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约束机制,特别是如何防止权力腐败和惩治权力腐败,亦是我们正在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筑业作为我国职务犯罪“高发区”的八个行业领域之一,一些国企“蛀虫”随着国有企业效益下滑、转轨改制、职工下岗,却在那儿大发“国(企有)难财”!腐败问题,主要是权力腐败,必须予以严惩。如果我们对企业中的者、严重渎职者、者视若无睹,或者打击不力,就等于姑息养奸!我们必须重视企业中的腐败问题对于影响企业乃至社会的稳定、挫伤员工积极性、破坏企业生产力的危害性,并从加强思想教育和完善治理机制二方面入手工作,使防腐败、反腐败工作获得切实的成效。我们认为,防腐败较反腐败更重要。如果我们能把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建设工作做好,在企业内部把组织上的垂直监督和群众性的平面监督关口前移,并且充分运用社会监督、市场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威力,使从事腐败行为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其所得利益,则腐败分子会大大的减少。所以,主动去防腐败,比腐败出现后再去反腐败,代价要小,效果要好,而且更能取信于民。

、为做强做大国有建筑企业而奋斗

要做强做大国有建筑企业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变革时代,作为国有建筑企业,如继续维持僵化的经营理念、单一的产权结构和陈旧的运行机制,则无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北。与此同时,作为国有企业,除企业的一般经营活动外,还要承担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等多重职能,历史包袱亦十分沉重,资源消耗相应增加,亦导致经营难度加大。应当承认,要搞好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我们的工作难度很大。然而市场不同情我们,特别是中国入世之后,面对同样的市场竞争环境,国有建筑企业不仅要与诞生于新体制下的其他中国企业(包括国企、民企)竞争,还要与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与牺牲,亦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更高的智慧与谋略。